渐进式护理

2024-05-23

渐进式护理(精选9篇)

渐进式护理 篇1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在我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呈上升趋势[1], 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甚至危及生命。但与此同时, 其诊断治疗技术也在日益更新。目前,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2个里程碑[2]。但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并不能逆转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进程, 术后冠脉再狭窄仍有发生[3]。研究显示[4], 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42%的患者认为其冠心病已治愈, 对原有不良行为的纠正不再引起重视, 其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可导致冠心病的再次复发。冠脉支架置入术后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 否则患者术后心脏康复十分缓慢, 甚至会复发。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患者126例, 男84例, 42例, 平均年龄 (55.62±24.16) 岁。两组在术前饮食运动习惯、年龄、病况、教学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入院确诊为冠心病并成功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者。 (2) 排出标准: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危及生命的疾病等;有精神疾病、意识或语言功能障碍而导致无基本表达能力者。

护理方法:对照组患者术后行一般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持续48小时监测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定期测体温、脉搏和呼吸;定时抽取静脉血, 观察心肌酶谱变化;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防止患者伤口出血。详细记录病情变化,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 如持续心绞痛、急性冠脉闭塞、急性心肌梗死、低血压及心律失常等, 应及时报告主管医师, 给予相应的处理。出院时进行常规的出院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上, 增加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禁酒。告诉患者吸烟会加速血小板凝集, 引起心肌缺血, 导致支架置入部位内膜再狭窄。酒精可致血液循环加速, 增加心脏负担, 导致疾病复发。限制热量摄入, 以减轻心脏负担。尤其是术后初期, 应少食多餐, 以流质食物为主, 并避免过冷过热的膳食。随着病情好转, 可适当增加半流食, 允许进食适量的瘦肉、鱼类、水果等。经常保持胃肠道通畅, 以防大便时因过分用力加重病情。饮食应清淡且富有营养, 避免刺激性食物, 不饮浓茶、咖啡。另外需保持低盐饮食。 (2) 渐进式康复运动[5]: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一起根据患者病情和全身情况, 制定康复运动计划。每日早晨起来可先全身放松, 采用均、深、细的呼吸方式, 以扩大肺活量, 增加血氧含量, 提高心肌细胞摄氧量;早餐前2小时及晚餐后2小时运动1~2小时, 运动时间控制在30~120分钟, 每周运动5次, 初期匀速步行60~100 m, 根据患者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至500~1000 m, 步行速度最好控制在50~80 m/min, 心率≤100次/分为宜。另外还可以结合其他运动, 比如散步、太极拳、游泳或慢节拍跳舞等。必须注意的是, 当出现心绞痛发作变频加剧、严重心律失常, 血压升高显著等, 应立即停止运动。 (3) 建立长期的随访机制, 指导和促进患者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6]。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一起讨论后制定患者恢复的基础目标和最高目标, 分别于1、3、6、12个月进行电话或者上门随访。 (4) 建立完整的评价系统, 评价目标是否实现, 如实现则制定更高目标;如未实现, 则做出相应的改进, 然后再实施和评价。

效果观察指标:12个月后, 比较观察两组体重指数、血压、血脂、胸闷发作频率、射血分数等指标变化。患者运动耐受强度比较, 以爬楼梯的方式进行, 判断标准以患者自我感觉为准, 活动时有轻微气促, 休息4分钟后有所减轻[7]。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数据以表示, 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2个月后, 两组在体重指数、血压、血脂、射血分数、运动耐受度、胸闷发作次数等方面进行比较, 观察组要优于对照组, 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讨论

冠脉支架置入术具有治疗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是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有效方法[8]。但是如何有效降低其术后再狭窄, 促进心脏康复, 一直是临床关注和努力的方向。心脏康复主要包括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预防, 心理护理, 饮食、服药、日常生活指导, 运动康复疗法等。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和渐进式康复运动方法, 以及建立较为完整和系统的评估与随访模式, 全程干预患者的饮食、运动、生活方式等, 让患者在血压、血脂等方面的控制有所改善, 在康复的过程中朝有利于冠脉支架术后的良好预后发展, 对术后患者的心脏恢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在体质量指数、血压、空腹血脂、运动耐受程度、胸闷发作频率、射血分数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患者心脏康复良好, 表明对患者实施渐进式护理干预, 可有效促进术后患者的心脏康复, 与国内文献报告一致。

综上所述, 渐进式康复护理可促进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 临床疗效满意, 可显著提高患者心脏康复水平和患者生活质量, 且患者易于接受亦无不良反应,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大一, 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05.

[2]胡大一, 赵明中.冠心病现代干预策略新进展[J].中国医刊, 2004, 39 (3) :4-6.

[3]Campbell M, Torrance C.Coronary angioplasty:impact on risk factors and patients&apos;understanding of the severity of their condition[J].AusJAdvNurs, 2005, 22 (1) :26-31.

[4]李春华, 童益新, 郑菊仙, 等.渐进式护理干预促进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14) :37-38.

[5]赵水平, 胡大一.心血管病诊断指南[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64.

[6]周金娜, 周金娜, 李晶, 等.康复运动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血脂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11, 28 (4) :24-27.

[7]陈纪林, 高润霖, 蔡强平, 等.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及置入支架的长期预后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1) :65.

[8]章延青.渐进式康复护理促进冠脉内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 2012, 9 (34) :40-42.

渐进式护理 篇2

l、练习反馈:通过练习,巩固前面所学,同时反馈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排除障碍,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

2、自学讨论:学生在老师和学案的导引下,先独立自学,继而在小组内开展讨论,互帮互助,合作探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

3、交流提升:在自学和小组内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全班交流,各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通过交流讨论,达到提升效果的目标。

4、浏览巩固:完成前三个流程后i学生开始回顾浏簟本堂课所学,通过看、思、问、练等形式排除学习疑难,巩固学习效果,总结有关规律。

5、抽测达标:教师当场出示习题,检验抽测学习效果,进一步了解学情,反馈有关信息,为后续教学和辅导作准备。

教师的新角色

1、课前的精心策划者:许中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虽说是自主的,但学习活动的进程和方法都要教师精心策划设计。课前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开发课程资源,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2、课堂的睿智导引者:课前设计的教学程序能否顺利进行,教学目标能否达成,要靠教师在课堂上适时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组织调控,睿智导引。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有:

组织调控课堂”参与学习讨论,启发学生思维,解决学习疑难,抽测学习效果,进行课堂评价。

渐进式护理 篇3

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教学相比, 高职实践教学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不再是单纯的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验证, 而是要进行技能与能力训练, 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应用能力, 能较好地适应尽快上岗工作的要求。然而, 社会本位论和技术决定论依然左右着人们的思维, 职业教育处于一种被动适应的状态, 忽视了工作过程的知识, 尽管突出了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但是由于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 缺乏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能力, 当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再适用于新的职业岗位时, 学生很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 因此, 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相对欠缺。

目前, 国内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仍沿用以任务为中心, 而不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模式, 实践内容基本以护理专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为主, 缺少结合临床实际情况的“综合性设计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实践教学目标仍停滞于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护理基本操作技术, 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方法沿用示教—练习—演示—考核的方法, 实践课过分强调操作程序要精确, 操作动作要规范。虽然在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上功不可没, 在模拟阶段能起到规范操作、熟练操作的作用, 但普遍存在严谨但不灵活, 规范但无创新, 缺乏应变能力等缺点, 激发不起学生主动实验的兴趣, 研究气氛不够, 学生学习的热情也由高到低, 甚至产生厌倦心理。由于教学方法的不当, 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学生进入临床后, 面对许多应急问题常常感到束手无策。

此外, 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也基本以技术操作为中心, 脱离“以人为中心”的医学护理模式, 而忽视了学生临床实际决策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考核标准常常导致临床实习阶段的学生和新入职的护士, 在操作时只注重操作技术, 而忽略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感受, 面对变化多端的临床情境, 导致护理过程的失败。传统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理念、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价标准已不适应现代护理飞速发展的要求, 制约了护理创新人才的培养, 违背了职业教育的理念。

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应遵循的理念

重构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基于工作过程的创新导向理念下的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应本着培养更多高质量应用型护理人才的目的, 注重“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的实践教学理念, 运用现代教育理论, 对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评估体系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思考和整体改革, 建立起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试验探索—模拟训练—真实情境运用—反思创新发展的渐进式、阶梯式技能提高途径和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的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

开拓护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维度应通过对护理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整体设计和优化组合, 有效地解决职业适应与职业发展相互协调的问题。实践教学内容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打破学科界限, 融入与职业活动紧密相关的典型案例, 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 再到创新, 单个技能训练、综合性技能训练及反思研究性技能测试三个层次循序渐进, 实验教学、实训教学和实习教学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教学组织要突破传统的“先理论, 后实践”的方式, 实行“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三位一体的运行方式,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衔接、互补、交融, 从根本上改变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附属品存在的局面,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我院护理专业一向重视教学改革, 本世纪初, 在广泛调研、听取临床专家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护理专业总体人才培养方案与总体培养目标, 并率先进行了以生命周期为轴线的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 力争做到与国际接轨, 提出了“试验探索—模拟训练—临床实训”的三阶段、渐进式技能培训模式, 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护理实践技能考核评分标准。为达到高职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要求, 还应采取如下措施。

制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 构建护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能在医疗卫生保健和服务机构从事护理、保健服务, 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高度关爱精神的护理专业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是我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 根据渐进式知识发展的要求, 分解护理专业整体培养目标, 突出以人为本, 以就业为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适应护理专业发展;构建四部分课程体系, 即必需的基础课程、人文并重的专业基础课程、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的专业课程, 以及注重发展学生个人特点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程, 各部分课程目标明确, 适合不同阶段学生知识、能力培养的目标。公共文化课在强调素质教育功能的同时, 依据针对性、适用性的原则, 强调社会调查, 了解本地区经济发展情况, 医疗卫生事业现状与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人们对医疗护理的需求, 使学生走进护理职业, 培养职业认同感。医学基础课在保证“必需、够用”的前提下, 注重实验课程的验证性与探索性, 树立敬畏生命的意识, 强调医学科学精神的培养, 使学生学会感恩。专业课程应依据人的成长规律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整合教学内容, 按照“宽基础, 活模块”组织教学, 在职业核心技能培养的同时, 强调临床思维的养成。公共选修课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 专业选修课结合专业特点注重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和知识面,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及专业自豪感, 强调护理关怀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进行反思。

建立渐进式、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本着以创新为目的的理念, 在四部分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 构建渐进式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医学基础课程实践对象以尸体标本及动物为主, 实践内容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科学、有序、合理地整合, 实践对象从模型到标准化病人, 再到真实病人, 实践环境包括示教室、模拟病区、医院病区, 实践地点包括实验室、模拟病区、医院 (社会) , 实践项目包括单个模拟训练、综合仿真训练、临床实训, 逐步提高。临床实习期间, 第一阶段以生活护理操作技能培养为主, 内容涵盖护理礼仪、人际沟通、健康评估、护理基本理论与技术等, 要求学生能以病人为中心, 满足病人清洁、饮食、休息等基本需求。第二阶段以专科化护理技能培养为主, 内容涵盖成人护理、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急救护理、中医护理、康复护理等, 强调在评估的基础上, 综合应用护理基本技能, 为病人解决健康与疾病方面的问题。第三阶段以维持健康、预防疾病技能训练为主, 内容涵盖老年护理、护理管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后一阶段的实习均能对前一阶段掌握的技能进行巩固与提高, 并提出质疑与反思。渐进式的实践教学可以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过渡, 文化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开出可以立体化地构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内涵, “验证—模拟—实训—质疑—创新”五个阶段逐渐递进, 螺旋上升, 可以促进护士职业生涯的不断发展, 也有利于护理专业的发展。

开展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研究在实施“试验探索—模拟训练—真实情境运用—反思创新提高”的渐进式、阶梯式技能提高途径的护理实践教学新模式的基础上, 要开展护理专业高职生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研究, 构建针对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渐进式、阶梯式实践考核评价方法与发展性评价体系。如在单个模拟训练阶段, 评价强调操作程序要精确, 操作动作要规范, 评价以教师为主, 以学生为辅;综合仿真训练强调综合应用、团队合作, 评价重点除操作程序的精确性、操作动作的规范性以外, 还应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评价主体应该是学生、合作对象、教师三者的结合;临床实训阶段强调护理措施的及时性、有效性, 评价重点应以病人的反应与感受为主, 重点考核学生对技能核心原则的掌控能力及对现场的驾驭能力。三个阶段的评价主体不同, 评价重点不同, 可以渐进式地完成护士技能的内化与提高, 也可以更加科学、立体化地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江敏, 王爱灵, 肖岷.不同等级医院护理管理模式的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7, 23 (6中) :67.

[2]许红岩, 高建新.医学院校实验教改的思考[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 , 2005, 7 (4) :420-423.

[3]翁启芳, 朱唤清, 沈行良.改革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J].海南医学院学报, 2008, 14 (5) :587-588.

[4]唐波, 周霞.发展性教育理念在护理带教中的运用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 2007, 8 (3) :110-111.

评价渐进式延迟退休方案通知 篇4

尹蔚民说,提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制度的考虑,是基于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开发人力资源,更加公平可持续推进社会保障建设。制定这项政策,主要基于3个方面原则:一是小步慢走,逐步到位。每年推迟几个月,经过若干年后达到最终法定退休的年龄界限;二是区分对待,分步实施。针对不同退休年龄群体有区别地对待;三是事先预告,做好公示。政策制定出来以后,要向社会公示,广泛听取各界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再修改完善。同时,政策推出之后会有一个过渡期,让社会有心理承受和准备的过程。

更多热门相关文章推荐:

1.最新延迟退休方案通知

2.2016事业单位延迟退休方案通知

3.2016人社部公开延迟退休方案通知

4.2016人社部最新延迟退休方案通知

5.20中秋节火车高铁票预售期通知

渐进式护理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抽样调查法,调查了2006年4月~2011年1月收治入院的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200例,其中,男134例,女66例,年龄35~73岁,平均(50.9±4.2)岁。患病年限1~23年。文化程度:大学49例,高中、中专72例,初中以下79例。排除标准:(1)急性心肌梗死行PCI者。(2)合并严重心、肺功能损害生命垂危者。(3)合并认知和感觉性运动语言功能障碍者。(4)由于文化水平或语言功能等原因无法完整交流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所有患者知情并同意。将符合入组条件的研究对象200例随机分为渐进式康复护理组(100例)和常规护理组(100例),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干预。观察组除接受传统护理干预外,同时还接受了研究者给予的有计划的、系统的、有评价的渐进式康复护理策略。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的干预方式均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商定,共同制定基础目标和最高目标,并对目标的实现与否作出相应的计划及改进,建立完整的评价系统和长期随访机制,指导患者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行为。

1.2.1 提高认知水平

认知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对于同样的外界刺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体验和情绪反应,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其对该刺激的认知存在差异有关[2]。所以针对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应详细调查患者及家属对冠脉支架的认识,讲解冠脉支架的功能、病程生物学进展情况,对相关的危险因素预防知识进行辅导,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

1.2.2 生活方式干预

吸烟会加速血小板凝集,引起心肌缺血,导致支架植入部位内膜再狭窄。一项国外研究资料显示,心脏支架手术后30~50岁的吸烟男性的冠心病复发率高出不吸烟者3倍。因此心脏支架手术后,强烈建议冠心病患者戒烟。另外还应禁忌饮酒,酒精可致血液循环加速,增加心脏负担,导致疾病复发。

1.2.3 饮食调理

限制热量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尤其是术后初期,应少食多餐,以流质食物为主,并避免过冷过热的膳食。随着病情好转,可适当增加半流食,允许进食适量的瘦肉、鱼类、水果等。经常保持胃肠道通畅,以防大便时因过分用力加重病情。饮食应清淡且富有营养,避免刺激性食物,不饮浓茶、咖啡。另外需保持低盐饮食。

1.2.4 渐进式护理康复

住院的运动:根据每项运动或日常活动所需的MET数,由低至高渐进安排而成,活动速度最快以每日0.5 MET为原则[一个MET指安静的坐在椅子上,每分钟消耗的能量;相当于3.5 m L O2/(kg·min)或1.0 kcal/(kg·h)]。每一个阶段均包含准备运动和等量的日常活动。准备运动主要目的是在准备患者的活动耐力,以执行该阶段相当等量的日常活动,因此需先通过准备运动方能执行等量的日常活动;进而运动量由1 MET进展到3.5 METs。住院期间的运动情况见表1。

出院后的运动:出院后指导一般各项日常活动,家事、职业和休闲活动所属MET数之多寡,以便能渐进的依发病后时间增加运动量,由4 METs进展到7~9 METs。见表2。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体重指数、血压、空腹血脂、活动强度、胸闷发作频率、射血分数等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时间均为1年,两组患者从生理检测结果、运动耐受强度、胸闷的发作频率、射血分数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4。

3 讨论

根据统计,中国心脏支架用量正在迅猛增长,如此众多的支架手术一方面给大量心脏病患者带来康复喜悦的同时,也带去了不少隐患。心脏支架没有绝对的“使用期”或“寿命”,有的支架会伴随人的后半生,但有些支架在短时间内就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一方面,支架附近损伤的血管内皮可能诱发血小板堆积,再次形成血栓,阻塞血管[3]。另一方面,置入支架后保养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患者是否需要“返修”—再次放置支架或做心脏搭桥手术等[4]。

注:1 mm Hg=0.133 k Pa

注:判断运动强度耐受标准:以患者自我感觉为准,活动是轻微气促在休息后4 min减轻

养成规律的生活及持续心脏复健运动,可降低心脏疾病发作的危险。心脏复健运动能增进心脏血管功能,达到控制血压及减少心脏工作量的益处,并可改善疾病症状、降低低密度血脂蛋白胆固醇浓度。本研究中采用渐进式康复护理来促进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的康复,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时间均为1年,两组患者从生理检测结果、运动耐受强度、胸闷的发作频率、射血分数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心脏渐进式康复运动即可增加身心功能。首先会针对患者体能做运动测试,由复健专业人员测出您目前的体能状态,筛选运动中可能的危险性,再针对个人体能,订出最佳的运动计划。心脏渐进式康复运动对患者的好处如下:(1)增进心脏血管功能:运动训练后可降低心跳速率,增加心脏射血量,加强身体对氧气吸收、运用,降低身体血液回流的阻力,以控制血压及减少心脏工作量[5]。(2)改善疾病症状:规则运动训练,对人体心脏血管系统有控制血压及减少心脏工作量的益处,因此患者以往经常出现的症状,例如心绞痛、呼吸过快(呼吸喘)、心悸、疲倦感、晕眩等,也会获得改善。(3)控制疾病的危险因子:运动训练有助于高血压及血脂蛋白浓度的控制;可使血压稳定及高密度血脂蛋白胆固醇浓度增加,低密度血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降低。(4)改善心理反应:除了生理效应外,运动训练还有助于心理情绪的稳定。(5)降低社会医疗成本:通过心脏复健运动训练,有效控制疾病的危险因子,降低疾病复发的几率。

另外,心脏渐进式康复运动在医师指示下,可运用于心肌梗塞、稳定型心绞痛、接受冠状动脉绕道手术后或其他心脏疾病且病情稳定患者;而一些病情不稳定,仍持续有胸痛、血压不稳定、呼吸困难及心律不齐的患者,则不适合执行。

摘要:目的 探讨渐进式康复护理促进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2011年1月收治入院的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200例,随机将200例患者分为渐进式康复护理组(观察组100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100例)。渐进式康复护理组除常规治疗外,主要配合渐进式早期康复活动、健康教育、认知危险因素、心理指导、控制高危因素和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时间均为1年,两组患者从生理检测结果、运动耐受强度、胸闷的发作频率、射血分数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实行早期渐进式康复护理是安全的,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渐进式康复,护理干预,冠脉支架植入术,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1]张莉.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80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6B):1057.

[2]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89.

[3]王孝枝.冠心病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2,4(2):103.

[4]黄抗美,李满华,毛春华,等.早期康复护理对冠心病的PTCA支架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5):451-453.

渐进式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本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接受的护理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37~68岁, 平均 (51±10) 岁;对照组患者年龄36~69岁, 平均 (52±10) 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护理方法

观察组患者术后第1天进行一节康复操, 术后第2天评价第1天的情况并进行第2节康复操, 以此类推直至出院。术后举办乳腺癌康复讲座, 内容包括术后饮食、心理康复、乳房自我检查等。患者出院时发放康复操视频资料以及乳腺癌术后康复宣传手册, 注意每周对患者进行一次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躯体康复水平及心理状态, 患者至门诊随访时进行相关康复讲座, 为患者提供专业咨询[2]。

对照组患者按照外科常规进行护理, 为患者发放院内及院外康复训练手册, 进行相关出院指导。

1.3 观察指标

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D) 、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 评价患者心理状态, HAMD总分0~58分, HAMA总分0-28分, 分值越高、抑郁及焦虑越严重。采用肿瘤患者生命质量 (QOL) 问卷调查表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包括躯体机能、心理活动及社会活动三个维度, 每一维度分值4~20分, 分值越高、生命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评分

术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接受渐进式康复护理后, HAMD及HAMA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1。

2.2 生命质量评分

观察组患者接受渐进式康复护理后, 躯体机能、心理活动及社会活动等生命质量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2。

3 讨论

乳腺癌全世界每年发病约120万人, 且以每年4%的速率递增, 根治性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虽然乳腺癌根治术的效果较其他肿瘤手术更好, 患者生存时间普遍较长。但是乳腺癌患者仍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术后肩关节功能降低导致的正常生活功能降低, 将对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 影响其对后续治疗康复以及日常生活的态度[3]。

传统的护理干预措施更多的关注患者各项指标的康复情况, 随着护理学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深入, 努力使患者恢复躯体及心理的双重康复成为新的临床护理目标。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需要渐进式的康复护理加以匹配, 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逐步增加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强度使患者在体力及心理上都可以接受, 联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使患者逐渐接受患者角色并积极投入到术后康复中[4]。渐进式康复护理是目前肿瘤患者术后的理想护理方式之一, 其兼顾了患者的术后身心变化, 在护理过程中及时进行进度调整减少患者的自卑、自弃等不良情绪。

有研究显示渐进式护理干预对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效果,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接受渐进式康复护理, 锻炼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功能, 随着肢体功能的恢复患者心理状态也随之改变。观察组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评分值在护理干预后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提示渐进性康复护理以躯体康复联合相关心理干预, 可以促进患者的心理状态转变, 减轻负面情绪并恢复疾病康复的信心[5]。渐进式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患者生命质量,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术后, 躯体机能、心理活动及社会活动等生命质量评分值均较高, 说明配合患者的个体差异, 循序渐进的改变患者的躯体功能及心理状态可以最终优化患者的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 得出以下结论:渐进式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缓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负面情绪, 提升生命质量。

摘要:目的:分析渐进式康复护理对改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生命质量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接受的护理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各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后心理状态及生命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渐进式康复护理后, HAMD及HAMA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观察组患者接受渐进式康复护理后, 躯体机能、心理活动及社会活动等生命质量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结论:渐进式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缓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负面情绪, 提升生命质量。

关键词:乳腺癌,渐进式康复护理,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素馨, 高晓玲, 崔丽芹, 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1) :124-125.

[2]罗翱翔, 张广清, 付秀珍.香港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护理工作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1) :35-36.

[3]苏敏, 杨娟, 郝桂兰.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功能锻炼的认知和依从性的调查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20) :2339-2341.肿瘤患者生命质量 (QOL) 问卷调查表评价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包括躯体机能、心理活动及社会活动三个维度, 每一维度分值4~20分, 分值越高、生命质量越好。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心理状态评分术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观察组患者接受渐进式康复护理后, HAMD及HAMA评分值均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1。表1两组患者的围术期心理状态评分比较组别HAMD HAMA术前术后术前术后观察组48.27±4.21 15.34±1.76 24.11±2.09 11.76±1.12对照组47.39±4.56 32.16±3.97 24.27±2.13 20.23±3.25t 0.281 8.232 0.183 7.163P>0.05<0.05>0.05<0.052.2生命质量评分观察组患者接受渐进式康复护理后, 躯体机能、心理活动及社会活动等生命质量评分值均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见表2。表2两组患者的术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组别躯体机能心理活动社会活动观察组16.24±2.12 14.21±1.76 15.29±2.33对照组7.33±1.23 6.47±0.63 7.63±0.79t 8.094 7.658 7.126P<0.05<0.05<0.053讨论乳腺癌全世界每年发病约120万人, 且以每年4%的速率递增, 根治性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虽然乳腺癌根治术的效果较其他肿瘤手术更好, 患者生存时间普遍较长。但是乳腺癌患者仍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 尤其是术后肩关节功能降低导致的正常生活功能降低, 将对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 影响其对后续治疗康复以及日常生活的态度[3]。传统的护理干预措施更多的关注患者各项指标的康复情况, 随着护理学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深入, 努力使患者恢复躯体及心理的双重康复成为新的临床护理目标。患者的康复是一个渐进式的过程, 需要渐进式的康复护理加以匹配, 以循序渐进为原则, 逐步增加患者的术后康复训练强度使患者在体力及心理上都可以接受, 联合针对性的心理干预措施, 使患者逐渐接受患者角色并积极投入到术后康复中[4]。渐进式康复护理是目前肿瘤患者术后的理想护理方式之一, 其兼顾了患者的术后身心变化, 在护理过程中及时进行进度调整减少患者的自卑、自弃等不良情绪。有研究显示渐进式护理干预对于乳腺癌术后患者的肩关节功能恢复具有积极的效果, 本研究观察组患者接受渐进式康复护理, 锻炼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内收外展等功能, 随着肢体功能的恢复患者心理状态也随之改变。观察组患者的抑郁及焦虑情绪评分值在护理干预后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提示渐进性康复护理以躯体康复联合相关心理干预, 可以促进患者的心理状态转变, 减轻负面情绪并恢复疾病康复的信心[5]。渐进式康复护理的最终目的是优化患者生命质量,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术后, 躯体机能、心理活动及社会活动等生命质量评分值均较高, 说明配合患者的个体差异, 循序渐进的改变患者的躯体功能及心理状态可以最终优化患者的生命质量。综上所述, 得出以下结论:渐进式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缓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的负面情绪, 提升生命质量。

[1]陈伟连, 董彩兰, 钟丽, 等.渐进式护理对改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5) :663-666.

[2]章延青.渐进式康复护理促进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的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34) :140-143.

[3]熊盛梅, 余冬, 龚蕾, 等.渐进式康复护理对促进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安徽医药, 2014, 18 (7) :1383-1386.

[4]陈爱云, 张旭桥, 渐进式康复护理联合中药外洗对胫骨平台骨折石膏固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1, 25 (6) :1548-1551.

渐进式护理 篇7

1 实践教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意义

护理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护理教学不仅包含知识的教授、操作技能的培养, 还包括人文素养的培育。护理教育应以患者、医疗团队需求为导向, 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实践教学是护理教育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护理专业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育观念落后, 存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内容及方法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严重影响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 探索出适合于护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

护理专业是基础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为此, 采用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以适应护理专业的发展趋势。

2.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是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环节。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等专业内容, 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就出现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 这对提升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2 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目前, 大多数学校的护理教学仍然以教师课堂讲授和实训教学为主, 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被动的“灌输”对象来进行培养的, 教师往往过多地强调其接受性而忽视其能动性。由于许多学校没有建设实训基地, 因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训教学的学校并不多, 能让学生去医院见习的也不多。因此, 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可以梳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 强化实践教学在护理教学中的地位, 不仅是提升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良好途径, 更是为护理专业的理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补充和参考。

2.3 是运用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保障

护理专业以培养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和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高素质专业人员为目标, 属于技术性、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因此, 通过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制度保障, 可以使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管理上更为严格。

2.4 可促进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

3个层次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通过让学生在医院进行毕业实习, 不仅有利于学生在医疗服务体系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更是为学生和医院创造了相互了解的平台。因此, 通过建立与护理行业发展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 不仅可以培养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 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就业。

3 护理专业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3.1 以校内实训中心为依托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

为了更好地保证护理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实践教学质量, 我校早在2000年就建立了2 000平方米的校内护理实训中心, 目前已发展成为省级财政重点资助的专业实训中心。校内护理实训中心的建立和成功运行, 为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保障。校内实训中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紧紧围绕护理学基础、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等专业课程的实训教学来进行, 以实训教材的编写为主线, 形成了一套适合于护理专业教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例如, 在内科护理实训教学中, 以疾病护理过程为主线,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 自行完成整个护理程序等开展实训教学。

3.2 以附属医院为主体的教学见习体系的建立

教学见习体系的建设以附属医院为主体, 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临床见习模式, 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启发及指导作用,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 进一步巩固了课堂上所传授的知识,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习、实践、沟通协作和临床思维能力) , 使学生自觉完成从学生到护士的角色转变。

3.3 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校外实习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而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 因此, 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让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 对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此, 笔者将从以下3个方面加强和保障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基地的毕业实习体系的建立。

3.3.1 加强校院交流,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我校多年来一直与多家“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 (如江门市中心医院、江门市人民医院、暨南大学第六附属医院等) 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合作关系, 这为组织学生深入医院临床一线进行毕业实习提供了稳定的实习基地。

3.3.2 完善毕业实习体系的机制和管理措施

学生到医院进行毕业实习的时间定在第三学年, 此时学生已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 具有到实际工作岗位实践的基本能力。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评估和监督机制, 是保证毕业实习良性运转的重要前提。毕业实习采取医院与学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实习计划、组织、实施、检查和监督等。应根据护理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由学校教师与医院临床一线专家共同负责制订和编写实习计划。在具体的实习过程中, 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 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完成岗位训练和操作, 全程跟踪学生的毕业实习, 并将医院作为护理教学的实践场所, 结合医院的实际护理操作流程讲解专业知识, 以拓展教学内容和改善教学方法, 完成对护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再培训。

3.3.3 建立毕业实习的考核评价机制

毕业实习的考核由学校与医院双方共同参与评价, 考核内容包括学生的实习表现与实习报告两方面。其中学生的实习表现与实习报告各占整个考核的50%, 实习表现包括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无违纪现象、能否严格遵守和掌握护理操作规程、能否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岗位实践等。毕业实习结束后, 学生自行完成实习报告。指导教师综合学生的毕业实习表现以及实习报告, 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评价。

渐进式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8 年10月我院骨科收治颈椎脱位病人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17岁~56岁,平均36岁;受伤至接受治疗时间:1.5 h~86.0 h,平均6 h;受伤部位:颈4~颈5节段11例,颈5~颈6节段18例,颈6~颈7节段9例;受伤原因:高处坠落伤17例,摔伤7例,交通事伤10例,重物砸伤4例;下颈椎脱位33例,下颈椎脱位并关节突交锁5例;均伴有不同程度脊髓损伤,就诊时Frankel分级:A级19例,B级10例,C级6例,D级3例;住院时间21 d~62 d,平均31 d。

1.2 复位方法

以病人两侧乳突间做一冠状连线,两侧眉弓外缘向冠状线作垂线,两线交点为钻孔点。局部麻醉后进行颅骨钻孔,并安装牵引弓。牵引重量从3 kg开始,逐渐增加牵引重量,每日增加1 kg~2 kg。颈椎前半脱位病人保持颈略过伸位,而小关节突交锁者保持颈中立位至屈曲位约30°。牵引过程中加强护理。

1.3 复位结果

5 d~10 d(平均7 d)后,颈椎基本复位33例,3例小关节突交锁者(单侧2例、双侧1例)在上下关节突被牵开成对顶位后,肩部垫枕使颈部过伸(单侧脱位者同时头颈略向脱位侧旋转),牵引重量不再增加,继续牵引2 d~3 d获复位,复位后2 kg牵引维持。经14 d牵引未能复位的2例小关节突交锁者(单侧1例、双侧1例)采用后路小关节突切除后复位。本组病人术前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均行前路椎间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主动与病人交谈,耐心听其陈述。密切护患关系,减少陌生感。讲解医生为其制订的牵引复位原理及大致过程,消除病人恐惧心理及种种顾虑,讲明配合医生治疗的重要性。

2.2 一般护理

包括针道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牵引期间应观察颅骨牵引针眼处渗血情况,有无分泌物,钢针周围皮肤有无红肿溃烂,保持头部皮肤清洁,每日2次用碘伏消毒骨牵引针孔,切勿去除牵引针孔处血痂,以防止感染。每日检查螺母有无松动并适当拧紧。若病人感到骨牵引处疼痛,应注意有无感染,以便及时发现处理。保持床铺清洁整齐,每天温水擦洗然后用50%的乙醇按摩骨突处,并保持局部干燥,预防压疮发生;小便不能自解的予以保留导尿,每日用碘伏清洗尿道口2次,指导病人多饮水,每天饮水1 500 mL左右。保持局部清洁干燥,3 h~4 h放尿1次,以训练膀胱功能;指导病人做深呼吸和最大限度的吹气球训练,每日数次,有效咳嗽,2 h~3 h翻身、叩背1次,预防坠积性肺炎发生[1]。

2.3 营养支持

向病人讲解加强营养的重要性。鼓励病人进行高蛋白、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注意花色、品种的搭配,尽可能适合病人的饮食习惯及口味,采取少量多餐的方式,但应注意受伤早期勿食用牛奶及甜食以免腹胀。

2.4 生命体征的监测

合并颈脊髓损伤后病人的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常出现体温骤升现象(38 ℃以上),采用物理降温为主的方法进行降温。床边心电监护,检测并记录生命体征的变化;床头垫高20°以利于颅骨牵引;床边备四头带,气管切开包,吸痰器,以便随时人工支持呼吸功能。

2.5 功能锻炼与病情观察

从牵引起,就主动教会病人作有规律的功能锻炼,动手指,练习握拳,动足趾、踝关节及股四头肌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止关节粘连。早期注意肢体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肢体有无抽搐及麻痹平面的变化,并详细记录。

3 讨论

有效的情感支持在渐进性大重量颅骨牵引复位的护理中是非常重要[2]。颈椎脱位伴颈髓损伤往往是突发性人身意外伤害,后果严重,病人由于一时无法接受,往往产生绝望、放弃治疗的念头,表现在行动上不配合治疗。而亲友间的紧张气氛更增加了病人的焦虑、恐慌心理。情绪波动使病人机体需氧量大幅增加,加重了本来因呼吸肌麻痹导致的呼吸机能衰退,表现为呼吸困难、神情不安。而病人对牵引复位法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引发的紧张、忧虑是本组病例的另一特点。另外,由于紧张导致的颈部肌肉痉挛也会影响牵引复位的效果。因此,情感支持至关重要。医护人员应以积极向上、热情开朗的情绪去感染病人,以沉着、镇静的情绪安慰病人,营造关心、体贴、爱护、帮助和鼓励的治疗氛围。使病人感到精神上的巨大支持,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平稳地接受治疗及护理。

医护密切配合是快速牵引复位成功的保证,大重量牵引快速复位法治疗颈椎脱位并小关节突交锁的要点是防止过度牵引,避免加重脊髓损伤[3]。因此,除严密观察病情,注意神经功能变化外,需每隔30 min增加1次牵引重量并摄X线片,观察关节突复位情况。护理工作应不离床边,随时向医生通报病情,按时提请颈椎摄片,当关节突牵开至时,配合医生行手法复位。若复位困难,通常提示存在一些机械阻碍因素,如软组织、小骨片等,在这种情况下不宜再增加牵引重量,应停止闭合复位,改为手术复位[4]。本组2例病人在牵引过程中出现双上肢麻痛加重,及时发现并经调整重量及方向后仍不能缓解,最后放弃牵引复位,改行切开复位。

理论与操作并重,提高护士应变能力是提高医护工作质量的关键首先应摆正护理工作的位置,树立在“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模式中,医护双方既是平等的学术关系,又是合作伙伴的理念,护理工作要从被动性应用型的低层次操作,向主动性科学型的高智能发展。其次,要加强医学基础知识学习与提高,注意实际操作的经验总结,克服工作中的盲从意识[5]。在本组病人治疗中,护士应知晓大重量快速牵引复位的原理及操作过程,熟悉常见并发症,使护理工作目的明确,观察详细,分析病情到位,提高了医护工作质量。本组1例病人牵引重量已足够,但迟迟不能复位,分析得知颈椎牵引力线不正确,未保持颈椎略屈曲位,及时提示医生调整角度后复位成功。

参考文献

[1]王倩.17例重度脊柱弯曲病人重力颅骨牵引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54-55.

[2]封翠屏.颈椎脱位及骨折颅骨牵引治疗的护理[J].中国医学杂志,2006,4(12):718-720.

[3]Hadley HN.Treat ment of subaxial cervical spinal injury[J].Neu-rosurgery,2002,50(3):156-165.

[4]徐敏,刘保新,黄承军,等.C臂X线机监视下大重量牵引治疗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23例[J].临床骨科杂志,2007,10(5):406-409.

渐进式护理 篇9

池化的数据中心可以实现资源的充分共享, 这种数据中心建设具有层次化结构, 不可能一蹴而就, 而是需要从基础层开始逐步实现。

随着移动互联网上数据流量的暴涨和业务提供成本的急遽增加, 服务提供商对资源共享的呼声日渐高涨, 云计算概念于是迅速走红。总体来看, 云计算目前在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对于何种模式适合中国市场, 业界仍在共同探索。

在VMware威睿信息技术 (中国) 有限公司电信行业资深架构师贾楠看来, 资源池化、自助服务以及开放和安全是云计算的基本特性, 而混合云则是能够充分发挥云计算优势的最佳模式。此外, 云计算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 并非可以一蹴而就。

混合云是最佳模式

贾楠认为, 在云计算服务中, 基础架构管理员面临着非常复杂的问题:所有的用户都会向管理员提出需求, 从而形成庞大的待审批队列, 此外, 用户自定义的需求也会给管理员带来沉重的负担, 因为他们需要计算如何以最高效的方式来满足各种不同的需求。

对于这种情况, 贾楠认为自助式服务是有效的解决之道:自助式服务利用模板式的中央目录实现标准化IT部署, 用户可根据自己的需求取用资源, 在这种模式下, IT部门即使不用过多部署, 共享的基础设施也会让用户感觉到资源无限可用。贾楠强调, 作为该模式的支撑, 传统上相互孤立的数据中心需要转变为标准化和池化的数据中心, 池化的数据中心具有层次化的结构, 需要从基础层开始逐步实现, 而不可能一蹴而就。

私有云和公有云是两种较为普遍的云计算形态。贾楠认为, 私有云一般专为某一组织运营, 一般建立在防火墙内;公有云则可以通过互联网供外界访问和使用。据悉, VMware早已开始提供公有云服务, Salesforce公司就是VMware的客户之一。在贾楠看来, 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建立起连接非常重要, 因为对于某个企业用户来说, 它虽然不可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使用公有云, 但是其内部的计算资源毕竟是有限的, 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也会求助于外部资源, 为此, 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建立起连接的桥梁非常重要, 这个桥梁则是混合云。贾楠表示, 混合云是把握云计算优势的最佳模式。

开放安全的云计算架构

贾楠认为, 安全是混合云的必备属性, 为了提供安全的混合云服务, VMware首先在底层提供全面虚拟化的分层数据中心, 这个数据中心将网络、存储和安全功能迁移到虚拟设备中, 可提供优于物理环境的应用程序服务质量, 具有较高的可用性和安全性, 同时它还提供高度自动化、基于策略的管理。在数据中心之上, VMware采用自助化的用户访问方式, 提供基于标准化目录 (VMware vCloud Director) 的服务交付, 并具有测量、监控和计费功能。值得一提的是, 开放是VMware云服务的最大特征, VMware的架构从底层硬件到上层服务都会提供开放的接口, 不仅方便第三方厂商获取资源, 而且帮助开发者开发产品。目前, 很多国外公司都采用了VMware的产品。VMware还建立了一个供开发者讨论的社区, 并且在上面公开了很多资料和细节。

对于用户而言, VMware vCloud Director具有较高的敏捷性和效率, 并能有较高的安全保障。用户如果需要VMware的云计算服务, 那么只需要很简单的几步就可以自行部署, 如果预定义为某个流程, 则只需点击一个按钮即可获得想要的计算资源。用户控制技术和VMware vShield还可保证多租户环境的安全性和控制力, 以安全虚拟数据中心的形式向内部组织高效率地提供资源可有效降低成本, 利用现有投资和开放式标准则可确保云之间的互操作性和应用程序的可移植性。

VMware为用户提供对基础架构服务的直接按需访问, 总体来说用户有三种连接方式可选择:通过基于Web的用户门户直接访问、集成到IT工作流程和请求流程中、通过vCloud API以编程方式来访问。为适应很多不同厂家的虚拟机共存的现状, VMware还采用了委派控制机制, 方便用户将在某个云环境使用的服务真正无缝迁移到另外一个环境。贾楠介绍, 目前已经有其它厂商开始支持委派控制机制, 不过相关标准尚未建立。

在VMware的架构下, 用户可从中央目录部署标准服务, 系统则为用户提供创建组织范围内以及数据中心范围内的目录的权限。VMware还采用了隔离技术, 为用户提供了相互隔离的基础架构沙箱, 采用该技术后, 虚拟数据中心成为专用的隔离资源池, 应用程序与底层硬件之间建立起了逻辑抽象关系, 这样用户访问时不用担心容量过多、打扰“邻居”或者造成安全问题的风险, 还可以按照预定义的SLA使用云服务。

多家运营商提供支持

在贾楠看来, 云计算的实施需要经过一个渐进的路径, 而非一日之功可成。VMware也不赞同“推倒重来”的实现模式, 而是主张通过在现有基础之上的渐进式发展, 即通过业务基础架构虚拟化, 将现有的数据中心转化为内部云, 实现企业内部IT资源的共享;同时, 与托管和服务提供商合作, 共同实现可兼容的外部云。随后, 通过在云之间实现连接和统一管理, 使内部资源和可利用的外部资源连接起来。

上一篇:银行卡产品营销下一篇:大学生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