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要循序渐进

2024-08-26

作文训练要循序渐进(共9篇)

作文训练要循序渐进 篇1

作文教学质量要提高, 学生的写作能力要加强, 就必须克服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克服重讲读而轻写作的指导思想。以往有些教师对整个中职阶段, 甚至一学期中的作文训练内容、要求, 心中无数, 走一步看一步, 作一次算一次, 因此收效不大。作文教学既有科学性、系统性, 又有明确的目的, 以及达到目的的有效手段与教学过程, 重要的是要编排出一个循序渐进的作文教学的“序”, 即:由低至高、由浅入深的螺旋式递进的过程。其次, 教学生以“脱胎之法”, 即让他们有规矩可循, 有示范可依。这样, 使学生从不敢写到敢写, 从不会写到能写出来, 从写不好到写得较好。其具体作法是:

一、设计以单项训练为主的“片段文”

全国职业高级中学“八五”规划教材的语文第一册, 打破“篇”的框架, 采用选段的方式, 按照记叙、说明、议论的类型来编写。以“段”代替“篇”, 编写者是独具匠心的。试想, 如果一个片段 (如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景物等的描写) 都不能写清楚, 那么, 写好完篇更是不可能的。结合教材, 我就设计以单项训练为主, 由易到难的“片段文”, 这种训练目的明确, 重点突出, 方法灵活, 学生有写头, 可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 老师批阅也很方便、及时。比如, 学生写景, 总满足于“优美词汇”的堆砌, 或东一涂、西一抹, 不着边际。学了鲁迅《秋夜》的选段, 就应让学生懂得景物描写有观察点, 有一定的顺序, 或作概貌的勾勒, 或作局部的描绘, 描写可以从色彩、形状、动态和人的感受几个方面展开, 在描写的基础上抒情。为此可以设计描写“夜景”的片段 (200~300字) 。再比如, 肖像描写看似容易, 有特色则难。学习孙犁《山地回忆》的选段, 就引导学生体会肖像描写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以及人物肖像得抓住身姿、衣着、神态、容貌4个方面去写, 避免千人一面。片段短文基于细观察 (如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严监生的细节描写) , 或由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入手 (如赵丽宏《三峡船夫曲》) , 或展开联想 (如鲁迅《故乡》延续情节的练习) , 或三言两语式的点评 (如点评欧亨利《警察和赞美诗》中的主人公苏比是怎样的一个人) ……这些容易奏效的小练习, 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通过练习, 什么样的文章该用怎样的表达式, 学生就有“规”可循。单项训练的“序”应尽量与课文内容同步而行, 有系统、有计划、有目的地作由浅入深的练习, 形成台阶式。比如, 作为表达方式的叙述与描写就可分为: (1) 记事———记叙的要素 (2) 记场面与活动———纵线与横面; (3) 静态观察; (4) 写人———记叙的顺序; (5) 写童话———想象与联想; (6) 写人———中心与材料; (7) 记一段生活———记叙的顺序; (8) 细节描写; (9) 动态观察; (10) 语言、动作、心理、肖像描写; (10) 环境描写; (8) 改写———人称的变换。

二、近距离结合的“脱胎文”

曾国藩有言:“以脱胎之法教初学。”姚鼐也有相类似的话:“为文章者, 也所法而后能, 有所变而后大。”这里所说的法, 就是在典型示范的前提下去模仿, 去寻求规矩, 进而掌握写作的规律。客观实际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生动的写作源泉。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 凡事皆要亲身体验是不可能的。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就成为写作间接的源泉。同时, 学生必备的表达能力也要在阅读中培养。阅读是一种内化的吸收, 作文是一种外在的表达。阅读教学就要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 而且要学会“怎么写”, 也就是让学生既能从中摄取具体可感的内容, 又能掌握切实可行的写法, 为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在初、高中语文教材里, 三分之二系名家名篇, 其余的篇章也都文质兼美, 人生经验的丰富、观点的正确、知识的翔实、见解的独到、立意的新颖深刻、材料的得当取舍、布局谋篇的独具匠心、写作手法的高超运用, 以及语言的鲜明生动, 都是学生所要摄取、模仿的。作文又是识字写字、用词造句、布局谋篇、表情炼意的综合训练。一般说来, 开始作文训练时可侧重于把各种表达方式进行分解, 排出序列。随着学生心智的逐渐拓展, 作文技巧逐渐娴熟, 可再从语言、审题、立意、结构、选材和几种表达方式的融合进行综合训练。这种训练也主张阅读和写作的“近距离结合”, 收获较快。古人云:“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 一篇课文或一个选段内容 (如“人物描写段”) 学了之后, 就马上“照葫芦画瓢”, 让学生模仿, 即所谓写“脱胎文”。可大体归纳为5类: (1) 片段组合的记叙文“脱胎文”。所谓片段, 指通过选择最能表现某一中心的横断面, 可能只是某事件的开头, 或经过, 或结局。一般一篇文章写几个片段为好, 要根据情况而定。诸多名家经典之作所反映的中心不一, 但确属异曲同工之作。如唐弢的《琐忆》、鲁迅的《祝福》、陆拂为等人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 其写法都是采用了几个片断材料, 表现了某一中心。 (2) 整体事件写法的记叙文“脱胎文”。通过一个完整的事件来表现某一完整中心的记叙文又是一种类型。一个完整事件就有一个全过程, 包括起因、经过、高潮、结局, 叙写时应生动活泼、详略得当、前后照应, 选取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范文有《汉堡港的变奏》、《一件小事》等。 (3) 反复写法的记叙文“脱胎文”。所谓反复写法, 即通过反复描写景物, 或描绘某一象征物, 借以抒情言志。这类文章应选用几种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排比、反复等, 最少可描写两个画面, 最多不加限制, 以求生动形象、情真意切, 范文有《风景谈》、《白杨礼赞》、《井冈翠竹》等。 (4) 分说写法的说明文“脱胎文”。任何事物的存在, 总有其功能, 而说明文的功能, 便是把某一事物或事理说得让人明白。对学生而言, 加强把事物说明白的能力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这种“分说写法”, 就是按一定顺序, 分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或者把一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分成几方面来说明。范文有《景泰蓝的制作》、《南州六月荔枝丹》、《向沙漠进军》等。 (5) 分论写法的议论文“脱胎文”。所谓的“分论写法”就是分别论证中心论点的方法, 它逐层论述, 眉目清楚, 便于掌握, 论证方法大体是事实论证、事理论证、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 范文如《拿来主义》、《崇高的理想》、《呆气》等。有了范本, 应让学生反复琢磨, 并大量收集同类文体, 以激发兴趣。最重要的还是理论同实践结合, 依葫芦画瓢, 从”记叙———说明———议论”的序列的螺旋式递进中, 去摸索规律。当然, 模仿只是手段, 不是目的, 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脱离框套, 或利用其思路作指引, 或借其意象来生发, 或选取材料做论据, 或依其情节发联想, 或学其论证方法讲道理, 或仿其结构巧布局。

三、变换命题角度的“比较文”

进行“片段文”单项训练和“脱胎文”的综合训练, 还只是基于作文“序列”的感性认识阶段和仿写的再深入阶段。从理论上说, 纯粹的说明、记叙或议论的文章是不多见的, 说明文有记叙和议论的语言, 议论文中有记叙的成分, 而记叙文中常有议论作为点睛之笔, 其区别不过是以上述哪种表达方式为主而已。因此, 各种文体比较的作文教学, 是整个作文教学体系中应当重视的一环。实践告诉我们, 学生只有在理解了各种文体的比较和区别, 并经过这方面的写作实践后, 他们对各种文体的写作才会真正掌握。如围绕着一堂实验课, 可以命3个题目练习: (1) 《制造氧气的实验报告》; (2) 《一堂实验课给我的启示》; (3) 《记一堂制造氧气的实验课》。这样, 围绕一个事物, 用3个命题, 写出3种文体的特点。作文训练不仅应体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 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为此, 训练方法要多样, 命题要适当变换角度。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药》、《夜》、《母亲》中的3位母亲形象各异, 写法有别;同是写战争题材, 《荷花淀》、《百合花》、《党员登记表》取材不同, 情调各有千秋。对这些内容形式上有联系的范文作些比较, 让学生在比较中鉴别吸收, 博采众长, 用以指导自己的写作实践。也可以让学生运用比较、对照等方法对课文进行书面评述。例如结合《荷塘月色》、《绿》、《长江三峡》, 谈几篇散文的异同。模仿决不是目的, “脱胎”是为了成才, “循规”是为了“破格”。近几年来, 强调求异思维的培养, 在“新”、“奇”上下功夫, 但忽视了仿写。作文既是智能活动, 也是技能活动。人在掌握语文技能的初级阶段, 都要借助于模仿, 这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感知事物———认识———表达。

总之, 作文知识的传授, 应弄清楚什么是文章, 为什么要写文章, 怎样写文章和好文章的基本标准是什么。这些作文基础知识,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应有个基本的体系, 把它们安排在各年段、各单元的训练之中, 以此作为纵线, 把整个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统起来, 这样就形成了以作文基础知识在内的”纲“, 以文体训练为形式的“序”, 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写作能力, 发展创造性思维。而到了中职, 把写作能力分为用语、构段、谋篇、立意几个等级, 在写作训练序列上, 把写作能力训练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仿写的基础上掌握写各类文章普遍性的规律, 再通过比较来理解各种具体文体的特殊性, 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以求灵活变通。

初中作文循序渐进训练体系的探究 篇2

【关键词】初中 作文 循序渐进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6-0198-02

作文教学是初中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能完成简单的作文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所给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拓展和延伸,进行有效的思维发散,结合生活实际,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条理清晰、结构合理、主题突出;能够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创作出高水平的习作。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精心备课,认真研究作文教学新思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作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到积极搭建循序渐进训练体系,逐步地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

1.作文对于初中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性

写作文就是将自己的所感所想,运用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方式准确地表达出来,同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可以美化语言,运用一些技巧和谋篇布局的巧妙构思增加文章的亮点,增强可阅读性。作文是语文功底的综合体现,是学生现阶段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

从以上对作文的理解来看,也就是从作文的初衷来看,作文应该是教学中比较容易学习的模块。但事实却相反,长期以来的教学中,作文以成绩高低为标准,以中考的考试要求为教学最终目标,使学生对作文、写作越来越反感,写作的质量自然也就无法提高。

初中作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大模块,在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思维角度来讲,可以培养学生思维方式,训练学生正确合理的思维能力;从语言知识角度来讲,是语言文化知识积累的体现,同时有助于语言文化知识的丰富与优化;从价值观角度来讲,作文将学生的价值观体现在文字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作文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取向,了解学生的情感生活和心理状态。

因此,作文无论是对教学而言还是对学生身心发展而言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2.搭建初中作文循序渐进训练体系的意义

从教师的角度看,循序渐进指导作文教学,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合乎系统论的整体性原则,合乎作文教学规律,合乎学生学习的规律,能让写作教学更具科学性,摆脱传统写作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同时牵动整个语文教学,使我们的作文教学走出困境,并且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还能克服作文教学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解决学生作文的三大难题,即“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使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加具体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学生在有序的训练下逐渐提高作文能力。

3.初中作文循序渐进训练体系的搭建方法

3.1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初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语言运用文字的能力。初中生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基础之上,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词语是初中生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词语呢?一是引导学生在课文学习中积累词语,背诵精彩的片段。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本人十分重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背诵方法,运用听写、默写的方法加以巩固。在教学中,每篇课文后面的词语都要听写。有时让学生在黑板上写,平时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进行自查,自检等。其次是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进行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看课外书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更是积累的好方法,看到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好片段勤动手,把这些都抄写在摘录本上,一有时间就可以拿出来通读,一学期下来,有的同学摘录本都有好几个呢,在作文的时候常常翻阅看看,适时运用,就会发现摘录的价值。再次运用“复述”的方法,让学生把积累的词语和看到的课外书的内容和精彩的片段进行复述。同学们都要交叉进行检查,精彩的片段和看书的内容只能到一个同学处复述。今年我们班有38位同学,一学期下来至少进行复述38个精彩的片段或课外书的主要内容,并且每位同学在交叉检查的过程中都有详细的记录。一周进行周赛,一月进行月赛,一学期进行期赛。开始时,笔者加以指导,现在改由同学们自己主持,学生们乐此不彼,他们的表达能力,表现力都增强了。由于学生们个个都有向好的、向上的发展需求,求进步,争取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这样由于平时的积累多了,在写作文时有很多的素材,信手就可以拣来。

3.2 巧用教材,训练阅读与作文技巧。叶圣陶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尽管初中语文教材中对作文的训练系统性不强,但是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选自名家名篇,内容切合学生生活实际,题材多样,是中学生写作最好的范文。立足课堂,充分利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多角度,多渠道地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是绝对可行的。

通过对课内、课外精品文的评析、鉴赏,精心点拨各篇制胜之法,让学生在讨论、练习中悟出写作的技巧。这样,既能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充实,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汲取写作知识的精华,从范文中探索到成功的奥秘,从而悟出“怎样写”的真谛来;还可以避免学生阅读中的盲目性,使优秀范文发挥“以一当十”的作用,这可以说是一种两全其美之法。

3.3适时鼓励,激发兴趣。教师适时的鼓励是延续学生写作激情的不竭动力。美国教育学家巴士卡里雅博士宣称:“把最差的学生给我,只要不是白痴,我都能把他们培养成优等生。”他的妙方就是赞扬和鼓励。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地探索,产生灵感,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不管哪个年级,保护学生写作积极性都至关重要。因此作文教学中需要教师拿起表扬的武器,寻找学生习作中哪怕一丁点儿闪光点,尽情地表扬、激励,让学生从写作中不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力,激发学生对作文的渴望和高昂的热情,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高度的激发状态,达到不吐不快的境界,从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在广阔的思维空间里驰骋,产生不竭的创作动力。

3.4由易到难,逐步推进写作进程,树立学生的写作信心。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不能一蹴而就。它要求在训练上要有阶段的区分、层次的差别,要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循序渐进。在训练的内容与方式上,要由散到整、由小到大、由单一到综合地渐进训练。这样学生就能看到成功的希望,就容易树立写作信心。

3.41 指导学生进行分解训练:在平时,要抓紧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分解训练,对学生提出有层次的各个小目标,让学生进行逐级递进的单项训练。写记叙文时,进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写说明文时,进行抓住事物特征的训练、合理说明顺序的训练、恰当说明方法的训练。写议论文时,进行确立论点的训练、筛选论据的训练、论证方法的训练、论证结构的训练。

3.42 采用台阶式综合训练: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再采用台阶式综合训练。首先要对学生讲解一些方法和注意事项,还要说些鼓励性的话语,诱发他们的写作情感;然后让学生写,互相评、互相改,自己再改,再重作;最后教师快速批阅,指导学生重作,并选出写得好的张贴在教室里,或推荐给学校广播台,或鼓励向其它有关报刊投稿。这样,学生时时感到成功在望,必然产生达到成功的愿望,引起潜意识的内在冲动,产生写作热情和兴趣,努力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逐级递进,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要一步一步递进;同时,教师要及时跟踪、肯定学生的一点一滴的成绩,使学生对于自己取得的成绩有一种成功的快乐和恰如其分的自我欣赏和陶醉,这样他们才能经常保持积极进取的写作心态,从而树立写作信心,取得更大的成功。

3.5贴近生活,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写作素养的提升需要习作实践的引导。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作文教学与其他知识点的教学一样,也应体现生活化。教师在设计作文题目、写作内容时,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贴近实际的意识和能力,要让学生写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写出人的内心世界,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习作中理解生活的丰富内涵,并真正受到思维的启迪。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彰显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素养,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的创作水平至关重要。

比如,在进行“写人、写事”为主题的作文时,教师可以通过给材料命题的方式进行作文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材料上的信息,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谈自己的具体看法。通过这样的习作训练,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写真实、说真话的习惯,从而能综合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6增强作文训练实用性。一般的作文无实用性。只是为练习而练习。这样可能会降低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应该多进行一些实用性较强的作文训练,让学生把平时训练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例如经常写一些书信、调查以及小型文学作品等。这样就可以使他们提高对作文重要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写作的欲望和兴趣。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文章,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必须做到井然有序,活而不乱。教师还要创新方法,做到贴近生活,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素养。作文教学生活化可以优化教学环节,延伸课堂宽度,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创新思路,使学生写出文笔流畅、用词精美、富有情感、结构严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文章,提高学生习作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从而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柏小武.“循序”才能“渐进”——关于提高高中作文教学质量的思考[J].甘肃教育.2007年05期

[2]余洪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的思考[J].吉林教育.2009年22期

[3]庞耀俊.新课标下初中作文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年09期

作文教学要循序渐进 篇3

关键词:作文教学,循序渐进,写作素养实效,新课程标准

作文教学是初中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的作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学生不仅能完成简单的作文任务, 更重要的是能够对所给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拓展和延伸, 进行有效的思维发散, 结合生活实际, 写出真情实感, 做到条理清晰、结构合理、主题突出;能够运用多种写作手法, 创作出高水平的习作。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 我们语文教师必须精心备课, 认真研究作文教学新思路,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进行作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其中, 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到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下面, 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从活而有序、创新高效、贴近生活等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井然有序, 活而不乱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整体要求是结构严谨, 内容连贯, 写作顺序要清晰, 主体要突出, 能表达出明显的写作意图和创作思想。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训练时必须做到循序渐进, 在开始时就对作文教学做好训练计划, 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不同的培养方案, 从而做到作文训练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 有效解决作文教学的难点, 夯实学生的写作基本功。

我主张作文教学分两步走。首先解决“通顺明白”, 其次求“生动活泼”, 并要做到活而不乱。具体地说, 我对学生作文提出两个不同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是“三有”, 即“有中心, 有内容, 有条理”。第二层是“四有”, 即“有新意, 有深度, 有文采, 有余味”。所谓“有余味”, 如同吃橄榄, 清香可口, 耐人寻味。

比如, 部分学生不能把握好写作文的开头或结尾, 甚至有的学生在写作的开头就离题万里, 写作过程中语言的组织、文章的结构、表现手法的应用等也没有一定的章法, 简直是凑字数。针对这些学生的实际情况, 我在作文教学时, 设计了主题作文训练, 利用多媒体或是网络为学生展示典型的范文及点评。通过主题训练让学生学会总结写作文的方法和技巧, 学会抓住写作的关键点和落脚点, 并在写作中反复体会, 最终做到能够提炼经验, 为提高写作技能奠定基础。

二、创新方法, 提高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动力。我们的教学也是一样。没有作文方法、写作思路的创新, 就没有习作能力的进步。所谓“新”, 主要指的就是写作方法、写作思路、文章立意、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我在平时的习作训练时, 注重加强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关键。

我们知道, 作文教学的开展离不开“听”“说”“读”的训练。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了一个教学环节, 即每节课利用课前的五分钟进行“听”“说”“读”的专项训练。具体来说, 我是这样做的:每节课开始由一位学生在前边为其他同学演讲, 内容或者是小故事, 或者是自己的所见所闻, 或者是自己对身边的人或事发表自己的看法, 其他同学仔细聆听。很多学生对前边学生的演讲很感兴趣, 很想了解下文, 听得很仔细。尤其是在学生进行评论时, 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多学生能够在课下提出更多、更新、更好的见解, 这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同时, 我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方法上也进行了创新, 打破了“教师命题———学生作文———教师评改”的旧的作文教学模式, 尝试运用半命题或者是让学生自主命题的方式进行专题训练。学生的写作时间可以不是一节课或者是两节课, 开始时可以把时间延长得更长。随着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可以规定作文时间、作文类型。最后, 进行文章的评价时, 为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交互评价。这种训练方式, 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 实现了高效求真、务实创新的作文课堂教学效果。

三、贴近生活, 提高素养

写作素养的提升需要习作实践的引导。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作文教学与其他知识点的教学一样, 也应体现生活化。教师在设计作文题目、写作内容时, 要培养学生联系生活、贴近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要让学生写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写出人的内心世界, 使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这样, 学生才能够在习作中理解生活的丰富内涵, 并真正受到思维的启迪。只有这样, 作文教学才能彰显新的生机与活力。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素养, 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作水平至关重要。

比如, 在进行“写人、写事”为主题的作文时, 教师可以通过给材料命题的方式进行作文训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 联系材料上的信息, 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见所感, 谈自己的具体看法。通过这样的习作训练,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写真实、说真话的习惯, 从而能综合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 生活中处处有文章, 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必须做到井然有序, 活而不乱。教师还要创新方法, 做到贴近生活, 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养。作文教学生活化可以优化教学环节, 延伸课堂宽度, 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培养学生创新思路, 使学生写出文笔流畅、用词精美、富有情感、结构严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文章, 提高学生习作的实效性, 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 从而实现作文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口语交际训练应循序渐进 篇4

口语交际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个长效工程需要我们循序渐进地坚持训练,才有实效。

一、口语交际应有正确和良好的习惯。

首先是会听,谦虚、礼貌、尊重他人,积极自觉地理解对方。

1、对方说话时要保持安静,有不同的看法或者疑义时要头脑冷静,不要打断对方说话,更不要高声喝斥、面红耳赤。

2、善于倾听,听话要做到耳到、眼到。

3、听话要大方,眼睛对着对方,要听得清楚明白。理解要完整、准确,辨析要敏锐正确,特定场合要点头、附和一两声,或用微笑目光交流等示意。卡耐基有句名言:“有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尊重他人,自然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其次是会说。

会说首先要讲礼貌,语言要得体,声音要适中,仪表要大方,仪态要自然,不做小动作,不到处看。

1、要看对象,根据对方的年龄、身份、职业、文化程度、个性及他的心态、情绪等,选择适当的词语一一应用恰当的语气。

2、注意场合。在正式场合,必须庄重、严肃;在喜庆场合,应当说令人高兴的话,在悲痛场合,不要任意说话,言语举止应当与当时气氛协调。

3、会说的难处是劝说,通过精典课文学习,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孟子二章》、《隆中对》等,领会并运用古人高超的劝说艺术:如启发式,敲醒对方,循循诱导;委婉式,含蓄、不伤自尊,给对方一个思考余地声东击西,借此喻彼;模糊式,只说大概,约数,只点事,不点人;还可采取妙用昵称,感情上笼络等方式沟通。

总之,说话,尤其是劝说,要抓住对方心理特点,或正面引导,或直话曲说,或用婉转的话打动对方。

二、口语交际要分阶段进行

坚持口语交际常规训练,每天上课前让1—2名学生上讲台当堂口述1—2分钟,这样既练了“胆”,也练了“才”。分阶段进行训练,把高中三年分为三个阶段六大步进行。

第一阶段第一学年安排一、二步,主要以课堂学校为阵地,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训练学生胆量,克服羞怯心理,畏惧心理;第二步,训练学生完整地说一段话,且有一定的思想内容,表情达意自然。

高一学年主要进行自由朗读训练。具体要求如下:

(1)课前充分准备熟知的内容;

(2)所讲内容不限,只要是积极、健康;

(3)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让每位学生听得着;

(4)每节课一人轮流说话;

(5)每人脱稿演讲2分钟;

(6)同学上台时大家鼓掌,讲完后不管好坏都要报以掌声,老师评分。

第二学年,安排三四步。第三步,在前面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能使用书面语言、语体语言表达感情,做到说话连贯、得体。第四步,训练学生从容自如、落落大方地表情达意。

高二学年,命题演讲训练。方法如下:

第一种以课代表为首,由各小组长、学习委员组成命题小组,负责出题,老师评分。要求学生快速构思,列提纲,打腹稿,语言流畅;

第二种根据所学课文内容,由老师命题,学生稍做准备当堂演讲。如学了《孔乙己》,可说“孔乙己二、三事”,学了《烛之武退秦师》,可讲“烛之武做事”等。

第三学年,完成五、六步。第五步,在第四步的基础上,使口语表达富有思辩色彩,能有理有据地论述一个问题;第六步,通过训练,使学生能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论述,并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努力与社会实践接触,试图发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高三阶段,即兴演讲。

一是老师提前命制好若干演讲题目,由学生抽签,老师指定同学即兴演讲;

二是由老师随机出题,不受限制,推荐一名学生演讲,由同学评论,老师评价。

附训练题:例:根据下面假设情况,向父母说一些真话,诉一诉真情。

1、父母在学习上给你施加压力时,你会说:

2、当父亲和母亲因为你而发生争执、吵闹,你会说:

3、你父母为你操劳过渡,你安慰说:

4、你犯了错误,得到父母理解、关爱,你动情地说:

5、临近期中考试,学习任务不断加重,这天你没有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老师请来你的家长,当着你的面进行谈话,同时班上还有一位同学在旁边反映你的情况,你怎么说,也可进行角色扮演,找几个同学,分别扮演老师、学生家长、同学,用符合身份的话进行交谈,时间不超过3分钟。

实践证明,开展口语交际训练,不但能使学生掌握日常交际技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教师深入地了解每位学生,对教育教学方法都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英语写作训练应当循序渐进 篇5

传统的写作教学, 形式单一, 方法单调。写了改, 改了评, 评了再写, 再改, 再评。学生一篇接一篇地写, 老师一篇接一篇地改。一个写得头晕, 一个改得眼花, 却仍事倍功半。

传统的写作教学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使之产生畏难情绪。由此笔者认为英语写作也得改改模式, 须设计一套系统、科学的写作计划, 步步为营, 层层递进,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自觉掌握写作技巧, 以求事半功倍。

从大体上讲,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技能的培养训练:

一、抓好口头作文, 为笔头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要写好笔头作文必须首先抓好学生的口头作文, 口头作文做得好了, 笔头作文也就迎刃而解了。因此我们在课文教学中可以采取整体教学模式, 尽可能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口头回答训练, 既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又能培养其用英语思维和组织的交际能力, 为今后的笔头作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课文教学结束时, 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按课文中的关键词口头复述课文, 或者教师在黑板上列出课文提纲, 请学生按照所列线索复述课文主要内容。另外, 对于一些用第一人称写的的文文章章可可以以让让学学生生改改换换人人称称复复述述;;对对于于角角色色多多的的课课文文可可以以让让学学生生选选一一个个角角度度复复述述有有关关课课文文内内容容。。课课文文复复述述对对于于学学生生来来说说已已经经经经过过了了理理解解和和重重新新组组织织的的过过程程, , 具具备备了了一一定定的的难难度度, , 有有利利于于学学生生口口头头作作文文能能力力的的培培养养。。

除复述外, 我们还可以向学生问些难度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如:“If you were the journalist, how would you report the plan?”此类问题需要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性。这有利于组织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挥。

二、贴近生活, 由浅入深, 进行英语写作的基本技能训练。

我们都知道作文始于生活、源于生活。对写作素材熟悉、有兴趣、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则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水到渠成。对于学生来说, 最熟悉的莫过于周边的学习环境及天天相处的同学。所以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要求学生写对同学或自己的认识。

1.从最熟悉的自我入手, 要求学生作一幅“自画像”。

为了引导学生,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 如“Can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your study?”由此学生会思考问题, 并写出与下文相仿的短文:

My study goes on well.I like English and I work hard on it.I can speak English fluently but writing seems a little diffcult.So I have to practice it often.

接着我们可以再作提示:What is your future plan for your study?学生会根据老师的启发, 进一步完成短文。

学生有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看法和认识, 有独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所以我们还可以问些较高层次的问题, 比如“plans and ambitions, opinions and beliefs”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所熟悉、所了解的。只要给学生表述自我的机会, 就能激起他们的写作兴趣和欲望。

2.设计问卷调查, 要求学生描述同桌特征。

问卷调查可以包括年龄、性质、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理想等内容。

(1) 学生根据问卷自己设计有关问题并且互相交换, 要求对方据实回答问题。

(2) 回答完毕后, 把问题及答案还给对方。

(3) 学生根据同桌提出的答案及信息写一段关于他的肖像描述, 要求准确、生动。

(4) 互相评价对方短文并做必要的修改。

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使用的语言可以尽可能的简单。在描述时可能会出现语法笔误或结构错误, 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 他们描述的是自己接触的活生生的人, 而不是虚构的或是书中固定的形象。所以在评价时, 教师偏重的不应该是结构错误, 而应是语言文字的生动性和描述的准确性。

3.做一些“Guess-and-Correct”训练。

例如向同桌问“Can you guess what I will do tomorrow?”并

同时提供一些相应的提示。学生则在此信息的基础上加以猜测并自由成文, 完成后彼此加以修正。这其中的推测和探讨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乐趣, 同时激发他们写作的欲望。当然评价时我们偏重的也不应该是语法结构, 而是短文内容的生动性。

4.在训练写作初步技能的同时, 介绍一些常用表达,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达习惯。

学生具备了用简易英语表达某些话题的能力后, 教师进一步对他们加以引导, 使学生的表达少出语病, 符合英语表达习惯。教师在进行写作训练时可分类介绍一些习惯用语, 让学生记住并灵活运用。如:

当表达学习情况或是喜好厌恶时, 常要接触以下句型:

I like/dislike...

I enjoy/am fond of...I hate

I’m good at/not good at...

My study goes on...

在表达猜测时, 常会用到以下单词:

may, might, maybe, probable, perhaps, possibly

三、发挥学生想象力, 调动学生创造性, 进行英语写作的综合训练, 提高学生作文的思想性或可读性。

经过口头作文及写作的初步训练, 学生具备了选词、组句、成文的基本写作能力, 在这一基础上给学生更深层次、更大维度的综合性训练是完全可行的。因为训练的循序渐进性, 它并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压力和负担。

英语写作是语言交际的一种方法和手段, 而语言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多样性和易变性, 所以在写作的综合性训练中, 我认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是培养的重点。在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培养上我们同样可以紧密结合所学的课文加以训练。我们不仅可以缩写课文, 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顺着课文情节续作下文。学生各显神通, 有的讲述了自己在生活中闹的笑话, 有的则改编了故事或是民间传说, 语句虽谈不上优美, 但其中的机智和幽默足可以让人捧腹大笑。

除了充分利用课文材料外, 我们也可以自己设计一些有足够发挥空间的话题。如:

(1) Imagine you are a famous person from the past.

(2) Imagine you are a person with magical gifts.

(3) A problem letter written by an animal;a reply to the animal with advice.

另外, 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英语语言重在应用的特点, 设计一部分难易适当、易于发挥的作文题目。此类题目可以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生在具备了写作技巧和创造能力的基础上, 在日后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中遇到不同情况的写作问题都应该能够迎刃而解, 这也就达到了我们写作教学和训练的最终目的。

总之, 在英语写作训练上, 教师要基于写作本身的特性和学生写作能力的现状, 设置一套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写作教学计划, 使学生主动产生学习兴趣, 变被动接受为自觉练习, 逐步提高自身英语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伯昌.听说读写教学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6, 9.

[2]和广坚.英语教学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

作文训练要循序渐进 篇6

不过, 电气控制线路接线训练又有其独特的一面。其一, 在实习中必须接触电, 而且是强电, 因此具有一定危险性。其二, 实习具有复杂性。该训练包括各种常见低压电器元件的工作、线路的安装、故障的检修等。每项训练虽是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但在操作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 这就需要学生在操作中还要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更需要学生的学习和耐心的练习。其三, 实习具有独立性。为使学生真正掌握技能, 熟练操作, 具备独立面对工作的能力, 所以每项训练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以上几点, 加之学生在这个年龄段的好奇心强但心理不定型, 承受能力低, 急于求成等因素的影响, 在整个实习过程中, 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反应, 造成半途而废, 达不到学习目标。

多年来的本模块技能教学中, 我深刻体会到了学生心理作用给技能教学带来的各种影响。因此, 作为实习教师, 要搞好技能训练, 不仅仅要认真钻研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及时体察学生的态度和心理感受, 对学生在实习的不同阶段产生的心理情绪, 适时引导, 循序渐进搞好技能训练。

一、训练前期捕捉学生的好奇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习工作进行之前, 一定要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调动积极性。通常情况下, 学生对实习都会抱着很大好奇心, 但又对要做的工作一无所知, 暂不考虑怎样操作, 他们对具体要做的实习, 做成什么样子, 完成以后用来起什么作用, 都不太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直接进入接线安装, 学生就会云里雾里迷迷糊糊, 很快会没了劲头, 既费财又费力使实习课大打折扣。此时, 要充分抓牢学生的好奇心及时正确引导, 让他们一步步对实习建立一定的印象, 明确目标。这样好奇心是在随内心的喜悦而扩大, 而不是因不知所措、内心烦闷而萎缩。为此, 我是这样做的:

1. 通过参观机加工车间, 增强学生的兴趣

在进行实习操作前, 先带领学生参观机械厂的机加工车间, 让学生们了解到机床加工工件最基本的动力机械是电动机, 电动机如何工作, 是单向运转还是双向运转, 是多台电动机顺序动作还是双速运转等要求, 都是由我们《机械设备控制技术》所学习的控制线路来实现的。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到了自己所选职业、所学知识的实用, 心理充满喜悦和好奇, 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 恨不得马上就按要求接出控制线路, 用自己亲手完成的控制线路使机器动起来。渴望的心情有了, 兴趣来了, 学生会很专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乐意干好这工作, 即使遇到些困难也会为了目标坚持不懈去克服。

2. 观察机床控制线路, 增强对实习的感性认识

参观了工厂里机床的工作以后, 在学生充满信心和激情时, 进一步引导到要实习的内容上来。打开学校数控实习室里车床和铣床的控制电气柜, 让学生接触到完整的机床控制线路, 此时重点是引导。主要包括: (1) 电源进线、电动机线和按钮线都是通过接线端子分布; (2) 观察元件的位置, 一般按动作先后摆放, 外形和结构尺寸相同的电气元件安装在一排; (3) 重点看一下各连线的接线端有没有线标, 这是按原理图进行实物接线首要遵循的原则———标线号; (4) 观察按钮位置, 按钮并未装在控制柜内, 而在方便工人师傅操作的地方。

这样学生们对实物控制盘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 在具体操作时就不至于无从下手而是比较入路了。这时再将学生带进电力拖动实习室, 让学生观看以往学生在技能竞赛中获奖的作品, 更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使学生更想试试, 此时投入实习的时机就比较成熟了。

二、训练初期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种精神能源, 是人类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内在动力。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而好多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碰到比较难懂难做的内容时, 学生的积极性逐渐消退, 时间长了就丧失了学习的信心。此时, 作为指导教师来说, 一定要让学生先尝到“甜头”体会成功的喜悦, 所以训练的内容一定要精心安排。由易到难慢慢过渡, 对学生多表扬, 少批评。同时做一些正面教育, 循循善诱注意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鼓励学生的创新表现。在安装线路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理解敷设出多种实验线路。可能会遇到多种故障, 当遇到线路故障时, 一定要抓住机会, 让学生充当主角, 发挥主体作用。教师适时引导学生, 根据故障现象分析故障范围, 然后利用仪表检测出故障点, 进而排除故障。当学生克服困难成功时, 心里充满了无比的喜悦, 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用学生的话说:“老师, 让我再试一次吧, 体会成功的感觉。”是的,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促使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从而信心百倍, 这样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更充分发挥。

三、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消除学生的浮躁心理

技能训练中, 机床线路的安装与检测、故障排除等虽内容较多且不一样, 但训练方法基本一致。学生做了几个课题后, 练到一定程度, 认为自己基本掌握, 总是重复那样做, 往往会产生浮躁心理而心生厌倦, 对老师布置的任务草率行事甚至偷懒, 阻碍了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增强新鲜感, 促进学生发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个性”, 所以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看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 因势利导, 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中、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在创造性的智力活动中、在自我价值的显示中得到较高的发展。比如实习中的确有学生反应快, 动手能力较强, 总是比一般同学做得好、做得快。对于这一类学生, 我借助他们的优势让他们充当小先生, 去辅导那些做得差的同学。因为要辅导别人, 他们在心理上自然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 无形中同时促进了自己的提高。又比如在故障排除这一模块的训练中, 让部分学生做考评官, 部分学生做考生, 互相测试。充当学生的在训练中决不敢掉以轻心, 做考官的既可以在别人的训练中发现自己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聪明起来的办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 阅读, 再阅读。”一句话道出阅读的真谛———提高学生的个体素养。名著阅读作为阅读不可或缺的“主角”之一, 其作用更是不容小觑。这些名著, 经过岁月的洗礼而日久弥新, 滋养了一代代人的心灵, 开拓了一代代人的视野, 陶冶了一代代人的情操。经典著作乃是每个时代都具有的当代性书籍。《新课标》的编撰者们也正是领略到了名著长青的艺术魅力, 卓然的提升功能, 在《新课标》当中提出要“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少做题, 多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书”“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新课标》编撰者们是如此殷殷期待, 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们他们实际阅读情况又是如何呢?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 语文组曾在全校学生中进行过一次“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 发现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 对我国四大古典小说兴趣不大, 相关了解主要来自影视, 完整看过其中一部的学生占12%。 (2) 对现当代的文学名著知之甚少, 除课文中出现的几本著作外, 能写出另外三部作者与名称的学生仅占20%。 (3) 对外国名著关注更少, 几乎全来自于课文。 (4) 喜欢看偏重体育 (如《足球》) 、娱乐资讯 (如《娱乐天地》) 类杂志, 喜欢情节唯美的韩国小说 (如《这个小子有点坏》, 喜欢情节离奇、迷幻类小说。 (5) 课外坚持阅读名著的仅占8%。

看到这样的结果, 我想, 在一腔热情推进名著阅读的过程中, 是否存在什么误区?

误区之一:前劲十足, 后劲疲软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有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 学习才会有效。对于这一点, 我们许多教师都心知肚明,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也都有一定运用。比如, 会花上一、两节课让学生看一段名著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 会节选出一个精彩片段进行语言特色等方面的分析点评, 或请一位专家就某本小说做一个讲座………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 达到学生继续阅读目的, 应该说这样做的“前劲”是足够的。但是, 后劲呢?往往是我们教师在有了一个好的开头之后, 便偃旗息鼓, 没有了科学有效的继续指导, 对该名著不闻不问, 顶多为了应付中考请学生做一张填上作者、书名、主要人物、主要情节等的读书卡。阅读名著, 也就不了了之。

应对策略:有始有终, “呵护”兴趣。比如: (1) 设立专门的阅读时间段。如著名教师李镇西老师, 他在班上开展名著阅读, 不是仅用一两节课, 而是设立专门的读书时间———每节课拿出专门的几分钟请每位同学读上一段, 让阅读名著成为一种习惯。 (2) 随时讲述些名人或班上同学刻苦阅读的事例, 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的惰性, 将阅读进行到底。

误区之二:越俎代庖, 帮扶过度

名著的阅读是有难度的阅读, 而这也正是其魅力之所在。如果读一本书, 它的水平完全在你的能力范围内, 你顺风顺水即可把它读完, 相信它对你能力的提高是十分有限的。但是, 如果你遇到困难, 想方设法自己解决, 那么你也就走过了名著阅读的“瓶颈”, 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名著的难度, 我们许多教师也意识到了。于是乎, 为了保证名著阅读顺利进行, 为了解决学生“后顾之忧”, 教师常会在学生进入文本前就提供关于这本名著大量信息, 如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主要内容、写作特色、他人的赏析等不一而足。这么做的结果, 真会有利于名著阅读的进行吗?

我想这样做的结果弊大于利。教师这么大包大揽, 看似在为学生的阅读扫清障碍, 但是却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在学生还没有完整细读作品前, 还没有对作品形成自己的认识前, 就先入为主让别人的思想“占据”了大脑, 这必然会造成学生思想的惰性、阅读的惰性, 也根本谈不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叔本华说:“我思故我在。”教师过度帮扶, 就会让名著阅读变成“我读、我在、我不思”。

应对策略:理性放手, 鼓励思考。面对这“好心反被好心误的”局面, 我们老师不妨理性地放手, 让学生自己先完整地读完名著, 借助自己思想审视名著, 探究名著, 用自己的智慧铺设一条通向作者深邃心灵的道路。比如, 我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只对学生提了两个希望:一是靠自己读, 二是每周就你所看的内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 写成一篇读书心得, 可以是寥寥数语, 交给我看后, 贴在书本的相应位置上。这种粘贴似的阅读, 意在鼓励学生的自我思考, 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误区之三:媒体不当, 抛弃文本

随着多媒体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名著的阅读教学也迎来了多媒体这位“客人”。教师们习惯于在名著阅读的课堂上来一段电影、电视剧的欣赏, 用电影、电视来取代文字的阅读。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师生们的好评, 因为多媒体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丰富性, 使名著阅读的课堂气氛轻松, 阅读量浓缩, 时间缩短。但是, 这就是名著阅读吗?看了电影、电视版名著, 就等于看过名著了吗?

问题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电影电视版的名著其内容确实来自名著, 但是它们在搬上屏幕前, 经过了改编———编剧、导演们在自身对名著理解基础上的改编。换句话说, 看在眼里的“名著”已不是原来的名著, 而是别人心目中加工过的名著。在名著阅读课上, 借助影片带来的热闹不是名著本身———事实上“名著”被抛弃了。套用一句别人对此现象所做的评论, 那就是“我爱阅读, 我爱名著, 但与名著阅读无关”。

应对策略:紧扣文本, 巧用媒体。这样一来, 我们是否就应该在名著阅读课上拒绝多媒体呢?当然不是。有人说:“存在即合理。”多媒体的存在, 确实对增强学生阅读兴趣有着明显的帮助, 这是它的合理性;但是合理不代表能取而代之, 而要讲究巧用, 用得合适。《新课标》里的一句话让我感慨不已, 它在提出对名著阅读的要求之后, 又加了一句“当然这只是理想”。如何将名著阅读进行到底, 让理想变成现实, 这仍将是我们共同探究的话题。

(乐清市虹桥镇一中)

的不足, 又可以在自己设计故障的经验中强化技能。此外, 开展一些技能竞赛,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 在比较中多找到和别人的差距, 刺激学生努力提高。在实习中鼓励学生有新的思路, 敷设出不同的线路连接方式, 使学生做起来既饶有兴致, 又可以培养创新能力。

谈高考体育训练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篇7

在递增负荷的安排上不能无节奏地直线上升,要大、中、小相结合地安排,做到负荷和恢复很好地配合。因为机体对负荷的适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只有在学生承担一定的负荷后,有一定的恢复时间,才能承担新的更大的负荷。高考训练中无论是四项素质的练习还是专项的学习与练习都要一点一滴从基础抓起,切忌拔苗助长、急于求成,要给学生一个消化理解,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

一、实施循序渐进原则进行训练的优点

(一)为后续训练打实了体质基础

很多学校的训练是从高二下学期的4、5月份开始到高三的4月中旬结束。整个训练周期大致可以分为准备期、适应期、冬训期、冲刺阶段、考前调整期等。每一个阶段都要有渐进式的训练安排,尤其是在准备期和适应期,加大基础性训练,以耐力练习,小强度的小肌肉群力量练习、专项技能学习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力量基础和动作的协调性和正确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打实学生的体质基础,坚实的体质基础能更好地服务于以后高强度的训练要求。

(二)有效防止运动损伤发生

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过早地加大运动量和强度,对于没有训练基础的学生来说极有可能造成运动损伤。肌肉拉伤、骨膜炎、关节损伤、韧带拉伤等是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这些都是因为过度负荷造成的。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是初参加运动训练的人,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最为常见的一种运动损伤形式,具有典型的反复疼痛史,对于考生的训练影响最明显。高考训练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其主要目的是在高考体育加试中过关并取得好成绩。所以预防运动损伤就非常值得关注。有些损伤经过短期调整和休息可以恢复,严重的可能就无法参加当年的体育统考了。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进行训练,学生能逐步适应,能打实体质基础,加强全方位的力量练习,能有效地消除、减少运动损伤。

(三)有利于动作定型,形成正确动作,提高运动成绩

从循序渐进原则的依据里不难看出,动作形成的阶段性变化,受人体生理机能的制约,受条件反射和分析、综合的逻辑思维规律的支配。掌握动作技术,就有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渐进过程。无论是跑、跳、投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都有可能存在错误动作,在训练初期以技能学练为主,强化了技术动作,使之形成正确动作姿势,量变达到质变,动作定型形成自动化,有利于后期成绩的提高。

(四)打消学生畏惧心理,有利于攻克难度动作,克服畏难情绪,利于轻松训练,提高成绩

遵从循序渐进原则,尤其是在训练开始阶段,采取适当缓慢的速度、小强度、难度低的渐进式教学和训练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训练模式的状态。高考体育生存在训练和文化学习的双重压力,教练员要一点一点加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适应这种变化。不能突然增加运动量,学生不能适应,产生畏难情绪。在选择练习内容、布置训练任务时,要有适当的计划、循序渐进,不能一次提出过多过高的要求。对于有些复杂的、困难的技能,可以把它划分为若干比较简单的局部的成分,掌握这些成分后,再过渡到比较复杂的、完整的技能训练。这样才有利于掌握正确动作、提高训练效果。

二、实施循序渐进原则训练的几点做法

1.无论训练密度还是训练强度都要循序渐进,要提高训练成绩反复刺激和重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大周期的训练,在每一个训练周期里都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以达到螺旋式增长。

2.针对不同基础和能力的学生在训练安排和跨度上要实施区别对待的渐进原则。体质一般的学生可以延长基础练习的时间;有一定训练基础或是素质较好的可以采用跃进式渐进原则。

3.在组队和训练初的准备期和适应期多以耐力练习,小强度的小肌肉群力量练习、专项技能学习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力量基础和动作的协调性和正确性。

4.注重调整与恢复的安排,有恢复才能渐进。系统训练一定要有休息和恢复期,并采用积极性恢复方式:因为积极性恢复可使机体各器官系统保持一定的活动水平,有利于肌肉代谢废物的清除和氧气及营养物质的供应,促进能源物质的再合成,也更有利于血乳酸的消退。在恢复期内安排专项内容、柔韧内容、难度动作定型等的小强度的训练内容,进行合理调节。

5.专项训练更应该注重循序渐进,抓好基础。比如主观性较强的武术和健美操专项,不抓住柔韧性、动作规范性等基础,在后期训练中不仅是容易受伤,动作是越做越不协调,改正都很困难。

三、结论

谈高考体育训练中的循序渐进原则 篇8

一、高中教学时应该端正学生的思想, 确定体育训练目标

对于体育有天赋的同学, 本身就有着很好的身体素质, 在对体育项目进行训练时也比较容易, 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在接受体育训练时间晚, 加上学校为了应对体育高考, 对学生进行高强度、大负荷的运动, 加上学生开始训练时本身的意志力不坚强, 这些都对学生的训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使训练结果并不理想。在应对这些问题时, 我们在训练开始前, 应该先对学生进行一次体育训练动员大会, 向同学们介绍目前的高考体育文化, 以及考试内容等。让同学们明白体育训练需要不断的努力才能提高自身身体素质, 在体育上取得突出的成绩。严格要求他们的行为, 并对体育集训队进行严格纪律规定。只有在不断使学生的确立自己的训练目标, 使其思想觉悟得到提高和端正, 才能使学生们在训练过程中以积极的心态投身参与到其中, 完成老师布置的训练任务, 使自身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在体育训练中, 学生思想开小差或者不专心训练时, 这时候老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开导。只有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去进行体育训练才能使学生的体育素养不断的得到提高, 更加对体育运动有着深度的认知, 这样更能促使学生们主动的训练起来, 达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在老师对学生进行体育集训时, 要根据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的差异, 因人而异, 制订相应的训练计划, 老师在对学生的任务量安排上也要注意适度, 确保学生的训练安全。

二、在应对高考体育时, 体育老师传帮带制度健全

在高校的体育老师中, 根据老师年龄、经验、师徒关系等将老师进行合理的分布, 使各个年级都能分到合适的体育老师, 保证学生在高中体育训练的循环教学目的, 学校在对年级任课老师分配时, 就要充分保证高考引导体育训练的前提, 在体育教学上可以安排两个老师, 可以一个年龄长的, 一个较为年强的, 保证两个体育老师中有一个是具备高考体育经验的老师, 这样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年轻的体育老师就可以在年长的体育老师身上不断的进行学习和积累教学经验, 在经过一断时间的学习和思考, 年轻的体育老师也可以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来进行高考体育生的训练指导。

三、在高考的体育训练中应该严格选取体育训练人才, 并且进行两到三年的系统训练

在对体育高考的训练人员进行选拔时, 在高一时学校可以选择招收田径运动队员, 在对一些有着短跑、长跑特长的或者在之前参加大型运动会取得很好成绩的学生或者是爱好体育的学员进行招收,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高二组建体育高考队做一个导向的作用, 在训练的时候也要注意合理科学的训练手法, 可以利用学生在上课的自习时间进行训练, 这样就保证了对学生的文化课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 在训练中初步达到学生掌握体育训练的基本技术, 使学生在训练中产生对体育的喜爱, 对少数有着体育天赋的学生可以加强训练。

在高二的时候, 我们就要进行体育高考组建的动员大会, 可以采用的动员方法主要有:其一, 通过校园广播进行全校师生的宣读;其二, 老师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上观察有天赋的学生对他们可以进行洽谈等方式进行动员, 在谈话时要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想法, 对愿意加入体育训练的同学进行相应的测试, 通过成绩选出合适的训练人才。在对这些参加体育训练的同学训练时也要运用高一田径训练的方法, 尽量在自习课堂对他们进行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给学生们要布置目标, 并且在训练一段时间后对他们进行测试, 使他们体验到通过训练时自身身体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在这样不断的训练下达到不断提高他们身体素质的目标, 为体育高考备战打下基础。

四、结语

在高考体育中, 对于各项目成绩的要求虽然不是每个都必须达到满分, 但是对其中几个的要求还是要达到满分的, 这也为学生的报考体校带来很大压力。在报考大学的前提下, 学生们通过体育这一项目进入大学也是一个特别的通道, 高考体育招生是高校选拔优秀体育人才的途径, 也是对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力量加强的一个重要方法。

摘要:在进行高考体育训练时, 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是一项较为系统的工程, 高考体育训练有着自身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在为高考体育准备应试时, 体育的训练时间一般都会比较长, 贯穿高一到高三整个高中, 但是又因为体育考生本身开始参与体育训练的初衷不同。在报考大学的前提下, 学生们通过体育这一项目进入大学也是一个特别的通道, 高考体育招生是高校选拔优秀体育人才的途径, 也是对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力量加强的一个重要方法。

关键词:高考体育,训练,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瑞强.新乡市普通高中体育高考生教育培养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 2013.

[2]曾宪斌.高中体育生学习动机、心理健康与学业成绩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 2015.

[3]洪立权.现代教育手段在高考体育训练中的运用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31:148.

作文训练要循序渐进 篇9

一、造成我校跨栏跑成绩偏低的原因

(1) 学生体质普遍下降。 (1) 独生子女“综合征”。现在的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深受家长宠爱, 在家里, 家长包办一切, 再加上物质条件较优越, 娱乐方式多以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为主, 静多动少, 他们大都体型偏胖, 体质较弱, 又不注重加强体育锻炼, 所以, 身体素质直线下降。 (2) 由于近年来各校都重视教学成绩, 因为只有教学成绩好的学校才有好的生源, 因此各校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就拼命地挤榨学生的活动时间, 学生的活动时间都减少了, 结果体质也随之下降了。

(2) 场地条件太差。我校的跑道十多年都没整修过, 跑道高低不平, 阴雨天无法排水, 跑道上有捡不完的石头 (建筑队施工时留下的) 。这样的跑道经常造成学生的脚受伤, 严重影响训练的效果。

(3) 教师方面的原因, 也是最关键的原因。教师的教学理念陈旧、教法单一、不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是造成跨栏跑教学失败的关键所在。

二、循序渐进教学法在初中男子跨栏跑训练中的应用

(1) 利用光盘、录像等向学生介绍跨栏跑的一般知识, 建立跨栏跑的技术概念。利用图片光盘录像等直观教具, 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在此阶段, 教师要少讲, 尽情地让学生讨论, 在必要时进行点拨,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跨栏跑技术概念。

(2) 讲解跨栏跑的技术特点、锻炼身体的价值, 以及它作为田径之花在比赛中具有无与伦比的观赏性和练习中的高风险性。激发学生学习跨栏跑的兴趣和欲望, 同时要向学生强调练习中的安全事项, 提出学习跨栏跑的要求, 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3) 分段学习跨栏跑的技术。 (1) 用先分解后完整的方法学习跨栏步技术。学习摆动腿过栏技术, 学习起跨腿过栏技术, 用竖立的海绵垫练习完整的跨栏步动作, 用84cm高的栏架练习完整的跨栏步动作, 用91.4cm高的栏架练习完整的跨栏步动作。 (2) 学习蹲踞式起跑过第一栏技术。A.确定起跨点:利用竖立的 (50cm~60cm高) 的小海绵垫替代栏架 (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 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 , 用站立式起跑技术跑8步检查步长和其跨点。起跨点定在栏前190c m~210c m处, 用滑石粉做标记。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每一次起跑后都要全力加速, 并准确踏上起跨点。B.确定步长:当学生能够准确踏上起跨点后, 一定要把栏前8步的倒数第一步和倒数第二步的步长确定下来, (倒数第一步以185cm为宜, 倒数第二步以200c m为宜) 用滑石粉分别把倒数第一步和倒数第二步做上标记。在这一阶段仍然要求学生每一次起跑后都要全力加速, 并准确踏上最后两步的标志点。C.继续利用竖立的 (50cm~60cm高) 的小海绵垫替代栏架, 用站立式起跑技术跑8步确定前6步的步长 (起跑后第二步至第七步以每步增加15cm~20cm为宜) 。仍然用用滑石粉做标记固定步长, 标出每步步点。在此阶段不要让学生穿钉鞋, 防止鞋钉刮到海绵垫, 摔伤学生。D.站立式起跑过第一栏 (50cm~60c m高的小海绵垫) :要求学生每一次起跑后都要全力加速, 并准确踏上每一步的标志点。E.站立式起跑过第一栏 (栏高76.2c m, 84c m, 91.4c m) :要求学生每一次起跑后都要全力加速, 并准确踏上每一步的标志点, 过第一栏后继续向前跑进3~5步。

(4) 学习跨栏步和栏间跑3步相结合的技术。A.确定栏间3步的步长和步点:栏间3步的第一步步长为150cm~170cm, 第二步步长为200cm~210cm, 第三步步长为180cm~190cm, 起跨点仍定在栏前190cm~210cm处。要求学生每一次起跑后都要全力加速, 并准确踏上每一步的标志点。B.站立式起跑跨2~3个栏:第一个栏高91.4cm, 第二和第三栏高84cm, 栏间距都为8.5m。要求学生每一次起跑后都要全力加速, 并准确踏上每一步的标志点。C.站立式起跑跨5个栏:栏高91.4cm, 栏间距都为8.7m。要求学生每一次起跑后都要全力加速, 并准确踏上每一步的标志点。D.蹲踞式起跑跨10个栏:栏高91.4cm, 栏间距都为8.7m。要求学生每一次起跑后都要全力加速, 并准确踏上每一步的标志点。这一次可以穿钉鞋。

(5) 学习终点跑技术。终点跑技术:在跨过最后一个栏后, 为了高速跑过终点, 上体一定要前倾, 同时加快摆臂的频率, 以保持高速跑过终点。在离终点线一步距离时上体急速前倾, 以胸部或肩部撞向终点线, 跑过终点线后再逐渐减速。

上一篇:农业科研投入下一篇:口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