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片段训练----------语言描写

2024-08-07

作文片段训练----------语言描写(通用10篇)

作文片段训练----------语言描写 篇1

作文片段训练----------语言描写

通过对人物对话、独白及语气的描写,以表现人物身份、思想、感情和性格的写作方法。基本格式

(1)“人 + 话”或者“话+人”

例:小明的父亲说:“你要听老师的话。”(2)“人 + 动作 + 话”或者“话+人+动作”

例:小明的父亲把小明拉过来说:“你一定要听老师的话”。(3)人 + 动作 + 神态 + 话

例:小明的父亲把小明拉过来严肃地说:“你一定要听老师的话”。(4)话+人+神态+话

例:“到学校里一定要听老师的话,记住了吗?”爸爸表情严肃地对小明说,“还有,要和同学们处好,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闹矛盾,知道吗?”(5)只写人物语言,不写说话人。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你看见它往哪去了?——(《找骆驼》)语言具有连续性,现场感强。一般限于文中有两个人物,而且人物说话时前文要有交代。基本要求

1)语言个性化:作者笔下的人物语言应切合人物身份地位、年龄特征、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特别要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精神面貌。

邻居家四岁的孩子看见我在打电脑游戏,便对我说:“你怎么总是打游戏,不学习呢?这样你考试会不及格的,以后一定考不上大学。”

(2)对话要简洁明确。

两个小孩绕着那个洞口转来转去,小龙问小兵那个树洞有多深,“大约有十来米深。”小兵怎么也说不清楚,他就踮起脚尖,四处张望,突然发现了目标,指着路旁的一棵大树,“井的深度和这棵大树的高度差不多。”

„„我捅了她一下:“喂,姐们儿,这几天你是怎么了,整天魂不守舍的,发生了什么大不了的事,能不能向我透露透露? 写作技巧(1)现场法

所谓“现场法”指的是语言描写要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读文章有如听文章,要做到,可通过两种方法:省略引出话语的动词“说”“问”“道”等等,增加语言的交流速度,从而增加现场感。

他头也不抬,冷冷地问:“你叫什么名字?”

“徐时龙。”

“年龄?”

“24岁。”

根据口语的特点,在语言描写中多使用口语词、不连续词语、短句、重复词语,创造出真实的说话环境,从而增加现场感。“不!我要!我要!我就要!”金宝跺着脚大叫起来。(2)语态法

语言描写不是单纯的、机械的表达。

写活人物对话,还要注意说话人的“声”以及“像”,从多个角度综合描绘。

融入人物的神态表情。写人物语言时还要写出人物说话的表情神态。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3)语言描写的对比法。可以分为横比和纵比两种。横比是通过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或某一人物说出不同话语,来展示他们各自不同的性格。纵比是描写同一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说出不同的语言,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描写人物的语言,常用的还有白描技法。作者以简练的笔触,表现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刻画人物的性格。虽寥寥几笔,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语言描写常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双关等修辞手法。还要写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动作等。

语言描写的注意点:语言要切合人物的身份、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个人遭遇、心理状态、场合、说话对象等。少量的对话可以放在一段,较多的对话可以多分几段,分小段,特别是有的要单独成段。语言描写要与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景物描写等结合起来。注意用标点为对话增色。写人物语言时,时刻要想着你要达到什么目的。片段 :

1、门被打坏了,开了一个篮球大的窟窿。

班主任来了,瞪着眼:“谁踢坏的?”

捣乱鬼董小天斜着眼,冷笑着:“鬼知道,又没有人叫我一定要看好门?”

旁边的张小勇,朝老师做了鬼脸:“哈„„,开了窗,好通风。”

谁知这一下却惹恼了站在旁边的班长高芳芳。“是董小天,他来时,一阵风正好把门关了,他就抬起脚,用力一踢。”

董小天脚一跺:“大白天别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 “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的。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 老师看着李小名说:“还有谁看见的?”

“我,„„没看见。”李小名使劲地咽了一口口水,低下头,不敢看老师。

2、有家哥俩闹分家,分了几天也没分清,决定请裁缝、厨师、船老大、车把式四人来说和。这四人觉得事情棘手,于是相邀先到厨师家碰个头,讨论一 下。

一个说:“我看咱们去了要快刀斩乱麻,别锅了碗了分不清。”

一个说:“咱们办事不能太偏了,要针过去线过去才行。”

一个接过话茬儿:“嗨,咱原先也不是没有管过这号事,前有车,后有辙,别出格就行。”

另一个听得不耐烦了:“我看别在这里哆嗦了,不如到他家再见风使舵。”

厨师的媳妇“扑哧”一声笑了:“你们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卖什么的吆喝什么。”

3、妈妈把昨夜就准备好的早餐推到我面前。“不吃了。”我茫然地摇摇头,大脑一片空 白。“吃吧,一定要保证在考场上大脑供血正常。”妈妈微笑着看着我说,又加了一句,“而且,这里面还有我放的幸运剂呢。吃了就能考好。”声音轻巧。我没再拒绝。温热的牛奶顺着咽喉缓缓流下,延伸到心底融化开一片淡淡的温暖。

4、“舒服吧?”妈妈仰起头,“要中考了,功课紧、作业多,太辛苦了!”妈妈边揉着我的脚边念叨着,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和女儿谈心!虽平淡,但每一个字都那么动听,说得我心里暖洋洋的。

“妈妈,其实您最辛苦!”我情不自禁而且有点儿哽咽。

“嗨,这算啥呀,女儿要比妈累得多!”妈妈眉宇和眼角间突有一瞬的愁云、但倏忽就又消逝了。

5、常言道,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希望的顽强生命力在于它的幽深与飘渺,它并不是固定的代名词,它有自身的延续性。昔日的雕栏玉砌,金碧辉煌,在他眼里只是过眼云烟国破家亡的痛苦,使他几欲绝望。一代帝王错过了大好河山,好不失落;;而正是这种透彻心扉的痛楚成就了一代词人,空旷的山谷响起了一声悲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无言独上西楼,在月如钩的夜晚,高吟:“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千丝万缕的忧愁恰似“人生长恨水东流”。历史的风尘不知湮没了多少帝王的楼阁轩榭,唯他??南唐后主,在绝望中看到了希望,唱遍了忧思,吟遍了愁情,赢得了永恒。

6、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故乡》

7、句子

1、他唱起来嗓子像是纯银做就,那么清亮,那么悦耳,那么动听。

2、声音越高越细,简直成了困兽的哀号。

3、声音很甜很细,颤颤巍巍的,饱含着一股深潭流水般的情感。

4、嗓音悠扬,像小溪流水,欢快,从容。

5、嗓音一出.稚嫩脆甜,声声如爆豆一般。

6、嗓音像绵延的山峦,层层叠宕,遥远而又亲切。

7、人群喊声四起,像山崩,像海潮,像云缝里挤出来的炸雷。

8、怒吼声宛如爆发的山洪,响彻四面八方。

9、那巫婆的嘴磨动起来,渐渐越动越快,发出像饥饿的老马蜂叫一样的声音。

10、母亲又唱起了那支婉转得像羊肠子一样的催眠曲。

11、两个人的话一搭一挡,听起来像二重唱似的。

12、老艺人用他那苍老的、低沉的、缓慢的声音,重新铸成一种新的艺术风格。

13、老师的谆谆教诲,像一股暖流,流进她那早已枯竭的心田。

作文片段训练----------语言描写 篇2

“我们摇到范墓去粜吧。”在范墓, 或许有比较好的命运等候着他们, 有人这么想。

但是, 先生又来了一个“嗤”, 捻着稀微的短须说道:“不要说范墓, 就是摇到城里去也一样。我们同行公议, 这两天的价钱是糙米五块, 谷三块。”

“先生, 能不能抬高一点?”差不多是哀求的声气。

“抬高一点, 说说倒是很容易的一句话。我们这米行是拿本钱来开的, 你们要知道, 抬高一点, 就是说替你们白当差, 这样的傻事谁肯干?”

“这个价钱实在太低了, 我们做梦也没想到!”

“先生, 种田人可怜, 你们行行好心, 少赚一点吧。”

另一位先生听得厌烦, 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扔到街心, 睁大了眼睛说:“你们嫌价钱低, 不要粜好了。是你们自己来的, 并没有请你们来。只管多啰嗦做什么!”

「摹拟价值」

这一段语言描写是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中的选段, 可谓是语言描写的典范之作。

这段文字虽然只有300字左右, 但其中旧毡帽朋友与米行先生的对话精练传神, 使人如见其态, 如闻其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 不仅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和个性不同的人说出的话各不相同, 即使同一类人, 在不同的场合, 随着情感的变化, 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内容也不会相同。“我们摇到范墓去粜吧。”“先生, 能不能抬高一点?”“你们行行好心, 少赚一点吧。”从旧毡帽朋友的这些语言中, 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由“愤激”到“近乎哀求”, 再到“完全哀求”的情感变化过程。而米行先生的“嗤”“只管多啰嗦做什么!”则流露出他们由冷笑到厌烦的语气变化。人物的语言有个性, 符合人物独特的身份、地位、年龄、职业、心理状态、文化教养等, 这便是最好的样本了。

很多同学的作文中人物形象不够丰满, 其症结就在于他们写文章总让人物唠叨些套话、空话, 没有让人物在特定的情境下说特定的话, 这样的人物形象怎能立体呢?也有的同学则完全照实际生活中的话原样直录, 缺少必要的修饰加工。我们有必要认真研读叶圣陶先生的作品, 平时多观察、多学习、多练习。只有不断地磨练, 才能把人物的语言写好。

「范本分析」

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语言描写之所以如此成功, 首先就在于“多看”。作者能了解人, 熟悉人, 对他们说的话、做的事了如指掌, 使人物形象烂熟于心, 正因为如此, “米行先生”“旧毡帽朋友”的形象才如此栩栩如生。其次, 作者能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特点来描绘他们的语言。“旧毡帽朋友”是中国农民的群像, 在旧社会, 他们是受压迫、受剥削者, 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也有希望, 有时也有“愤激”, 也有抗争, 但更多的是哀求、忍让。因此, 作者笔下的他们, 在一番轻声细语地“想”后, 便只能“近乎哀求”了。而“米行先生”可能是资本家, 或是其雇员, 在与旧毡帽朋友打交道时颐指气使, 品读他们“嗤”中的冷淡, 嫌弃旧毡帽朋友时的“厌烦”, 就觉得惟妙惟肖了。再次, 作者描写语言时, 能注意人物的表情与动作, 例如米行先生“捻着稀微的短须”“把嘴里的香烟屁股扔到街心”“睁大了眼睛”, 就生动形象地凸显了他们居高临下的姿态。

「摹拟要求」

描写一段对话, 注意人物语言的个性化, 并辅以神态、动作描写。

「摹拟习作」

片段一 摹拟指数:★★

“让我再睡一刻钟该多好!”我轻声嘀咕着。

但是, 妈妈又来了一声“切”, 拧着我的被角说道:“不要说一刻钟, 就是一分钟也不行!你看看, 这会儿外面什么时间了?都快9点了!”

“好不容易有个周末, 您就高抬贵手吧!”我差不多是在哀求了。

“不行!马上就快期中考试了, 我高抬贵手, 就害你了!”

“不就一刻钟嘛!您就行行好吧!”

“哗”, 母亲猛一抬手, 一把掀起被子, 大声吼道:“你还有完没完?快起来!只管多啰嗦做什么!” (陈韵)

点评陈韵同学的这段摹写是动了一番脑筋的。他没有像以往那样轮番上演“ⅩⅩ说”“ⅩⅩ又说”的说话接力, 而是变换不同的说话形式, 扣住“起床”的语境, 结合母亲的动作和神态来描摹母亲的语言, 还是很有个性的。只是模仿的痕迹比较明显, 人物的个性还不够鲜明。

片段二 摹拟指数:★★★

“今天留的什么作业?”饱受老师“开导”的张鑫怕又忘记写作业, 老师会让他接受“再教育”。

“少得很, 语数外物, 政史地生, 还不包括那些机动作业、口头作业, 假如你愿意写的话。”这种话只有杨明能说出口。

“哎呀妈呀, 想累死我呀!”张鑫接了一句。

“似乎大概可能差不多也许好像没准儿就是, 明天还要考英语和物理。”这类话永远是杨明的专利。

“题海茫茫——物理老师的话。”身体不好、连说话也费劲的吴健学着老师的口气说了一句。 (丁鑫)

点评这一段文字摹写了几个同学在路上的聊天。人物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了各自的性格特征, 如张鑫的胆怯, 杨明还很不成熟的幽默。前后都没有出现“ⅩⅩ说”的字样, 但意思却灵活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如果能注意避免说话形式的单一, 效果会更好些。

片段三 摹拟指数:★★★★

“粗心嘛, 改了不就完啦!”我嘀咕着。

“粗心, 粗心!好歹也是学习尖子, 怎么不多长个心眼?真该多打几下脑瓜。”只见张老师拉长了脸, 眼睛瞪得铜铃似的, 手已举得高过头了。我两眼一闭, 认了。手落在了我头上, 奇怪, 不疼。

我偷偷睁开一只眼, 张老师正笑着看我出丑。这回他可真笑啦!我羞愧地低下了头。“记性长得怎么样啦?”我搔了搔后脑勺, 眨巴着眼睛:“嘻嘻, 应该没问题了。以后再出差错, 那就得怪您打得不够狠啦!”张老师“扑哧”一笑:“你这‘宝贝’!——好, 我记着你这句话了。去吧!” (樊力立)

点评樊力立同学笔下的“张老师”颇有作家魏巍的老师蔡云芝先生的个性——深爱着自己的学生。生动的语言再配以“拉”“瞪”“举”“落”“笑”“‘扑哧’一笑”等动作神态的描写, 一个爱生如子的良师形象便跃然纸上。而“我”的嘀咕、眼睛的一闭一睁等描写也突出了自己的顽皮。一幅师生融洽的画图令人难忘。

片段四 摹拟指数:★★★★

“你这不是要我喝‘西北风’吗?我从肉贩子那儿运回来就是十块八一斤, 这不, 我还要折本哩!”卖主一扫刚才的热情, “最多只能让五分钱一斤。”

“你这人做生意怎么这样呆板?”妈妈生气了。

“不买请让开, 不要打扰我做生意。”卖主面露凶相。

“算了, 算了, 买十块钱的!”妈妈气冲冲地说。

“妈, 爸下班了。”我高兴地嚷起来, “他也来陪我们一起买菜呢!”

当卖主把肉递过来时, 他或许是看见了爸爸穿的工商制服, 手一缩, 忙拿回肉, “让我再给您称一遍!”他边说边手忙脚乱地重新称肉。

爸爸奇怪地盯着卖主:“你咋知道称错了?”卖主用手抹了一把脸上沁出来的汗珠, 脸红得跟猪肝似的, 半天才吞吞吐吐地说:“这, 这……” (丁可涵)

作文片段训练----------语言描写 篇3

针对学生作文的实际情况和记叙文特点,我们在进行作文序列化训练课题研究中对记叙文(写人)的训练进行了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片段描写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也摸索出了一点成功的经验:作好精妙片段训练,就会铸就精美文篇。

我们高一上半年,就系列地进行了写人片段描写的训练,现不妨拿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展示一下。

在训练过程中,我们设置了一个较为规范的步骤:

1.首先明确各个片段描写范畴。

2.举鲜活例子。

3.分析鲜活例子、指导性练习。

4.积极练习,反复修改,锤炼。

一、语言描写

(一)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使读者闻其言而知其人。

(二)1.《孔乙己》中鲁迅先生这样描绘:

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直起身又看一看豆,自己摇头说,“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2.《荷花淀》中,水生要到大部队中去,水生嫂听后有段话。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三)我们许多同学描写人物语言,常使文中人物语言成为作者自己的传声筒,不注意性别、年龄、身份等特征。

而例1中,鲁迅先生将孔乙己这个穷困潦倒、心地善良的下层知识分子用语言加以表现。

而例2中,孙犁也将一个深明大义、希望得到理解的农村妇女形象用她自己的语言表露出来。

在这里,我将水生嫂的话改动一下,看水生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过了会儿,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小华你带去,爹也带去。”

水生:“那咋成?”

“那咋不成?”

“我去打仗又不是去走亲戚!”

“就是你有道理是吧!你怎么不替我想想,上有老,下有小,我怎么办啊?”

(一个泼辣、粗野、不通情理的形象出现)

2.“你走,我不拦你,但必须咱们一块去。”

“我们去打仗,你一个娘们家去干啥?不成!”

“那咋不成,你们打鬼子,我们可以帮助你们洗衣、做饭什么的。”

“不成,我不同意,再说队上也不答应。”

“不,不嘛!”

(柔弱、娇媚、娇滴滴的水生嫂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故而,语言较为反映一个人,语言刻画的好,其人物形象也被树立起来了。语言描写的成功有“听其言则可察其心,闻其声而如见其人”的效果。

(四)练习:

1.设置不同场合来让人说话,用语言反应其性格特征。

2.《药》中夏瑜和阿义有一段对话,作者没有详写,让大家来写。

二、行动描写

(一)因为行动最能显示人物性格特点,一般来讲描写人物动作不宜平铺直叙,最好在各种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行动,从而更好地揭示人物性格。

(二)1.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孙犁《荷花淀》)

2.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3.于是老板娘拿起铅桶到锅子里去刮一下锅焦、残粥,再到自来水龙头边去冲一些清水,用她那双才在梳头的油手搅拌一下,气哄哄地放在这些廉价的、不需要更多维持费的“机器”们面前。(夏衍《包身工》)

(三)什么样的人,在一定条件下,就必然有什么样的举动,像例1中,女人的手指震动一下,是她听到丈夫要到大部队去时她内心的震动,对丈夫的依恋和家庭实际困难等许多复杂的情感,都让“震动”给传达出来。而例2中,“排”就活现了孔乙己的穷酸而死要面子的知识分子形象。例3中的“刮”“冲”“搅拌”“放”几个动词的使用就将带工老板丑恶的嘴脸,呈于读者面前。

故而我们就可以看出,要刻画人物动作,必然要选择恰切的动词来展现。

我们看一下《打扮》这段文字,就恰当地选择了动词。

他用力士香皂擦洗了三次脸,又用中华牙膏在牙齿上搅动了好几分钟,然后穿上那套S国进口的尼龙夏服,将锃亮的船形皮鞋又磨了次绒布,现在,剩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上腊梳头,他拿出腊瓶一看,已经空了底,禁不住眉头一皱,忽然,他灵机一动,立即将手放进盆子里沾水,然后按在头上,一边抹,一边用电梳梳,费了不少功夫,额前有一绺头发却怎么也贴不上去,他觉得很不雅观,于是,又用两手指头夹住它,小心翼翼地往上推压,看一看一切打扮妥了,他对着镜子点了点头,得意地弹了个响指。

这个精彩的镜头,都是运用精彩的动词来展现的,所以说,要有关键的场合,动作才富有代表性,选用动词来表达动作时要准确,在描写中要有一定的顺序,刻画细节的过程就是让其动作来体现自身年龄、身份和性格的一个过程。

我们再来看两组:

1.请用细节描写对下面两个片段进行细化。

描写淑女:她端起碗,挑了菜叶,送到嘴里,嚼起来。

描写粗汉:他端起碗,拿起筷子来夹菜,合着饭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

分析:这两个片段只是写了人物在“做什么”,没有捕捉典型细节,更没有抓住人物吃的表现。要使读者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人物画面,就要抓住典型细节,来突出人物的特点。

答案提示:

淑女:她小心翼翼地端起碗,挑了几丝菜叶,慢慢地放到嘴边,害羞似的张开涂得红红的小嘴,又迅速合上,极小幅度地慢嚼着食物,还时而用餐巾纸擦拭唇角的余油。

粗汉:他见菜上齐后,便忙提起筷子,端起大碗,对着菜就是一夹,合着饭呼呼地往嘴里送。又掺和了汤水,撑得两腮鼓鼓的,还有一粒饭粒挂在嘴角上。

点评:为什么细化后人物形象变得细致丰满呢?主要是抓住了典型细节,给人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

2.根据提供的情境,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续写一段话。

“加油!加油!”同学们拼命地为单杠上的小勇鼓劲,他就要做第12个引体向上了,这是目前我们班至今无人突破的记录……

分析:这个情境描写应该以动作描写为主,辅以肖像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等。在选好事情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动作点之后,就要进行多角度观察,对这个动作点进行充分而细致的描写。

答案提示:

只见他的身子前后摆了摆,仿佛在积蓄力量,就在身子再一次向前悠的时候,他猛地大喊一声“嗨!”立刻,全身绷得紧紧的,双臂用力向上拉,身子哆哆嗦嗦地慢慢向上移动。他双眼紧闭,汗水顺着通红的脸颊往下流。胳膊上的肌肉像正在充气的气球一样逐渐鼓起来,小臂上的青筋也鼓起来,像一条条青色的蚯蚓。单杠也好像在努力绷紧,好把小勇拉上去。小勇坚持着,坚持着,在同学们的呐喊声中,他的头慢慢地靠近单杠,超过了单杠!“成功了!”同学们欢呼起来!

点评:作者选择了人物做引体向上最艰苦的一个镜头,让读者读起来仿佛亲眼目睹了小勇的顽强和努力。

(四)布置作业:

1.描写一个人要打喷嚏而没打出来时的动作。

2.捕捉生活镜头,例如早上起床、餐厅买饭等动作,在练习中要求学生运用动词要准确传神。

3.选出最恰当的词语。

老板娘胖胖的身体在铺子前不停地(  )

A.扭 B.动?摇 C.晃 D.摆

(只有D才能流露出她的丰韵)

4.“出发!”刑警快速穿(登)上警靴,系(扎)上武装带,戴(扣)上钢盔,夺(挎)上钢枪。

(只有括号内的动词,才能展现刑警们的风采。)

语言描写的片段作文素材 篇4

x片断

爸爸充满希望地对我说:“贝贝啊!你一定要努力啊!一定要考上四中,你是爸爸妈妈的希望呢。千万不要辜负了我们的一片苦心啊,为爸妈增光,我在外面挣钱不容易啊……以后少看点电视,多看书,英语要多背,啊!”

B片断

他抱着五块砖,气喘吁吁地笑着对我说:“累吗?如果实在不行,你就放到我搬的`砖上,我帮你搬,大家都是同学,老师不是说同学之间要互帮互助吗?没关系,我很壮的,放吧!”

C片断

语言描写的精彩片段 篇5

片段一

晚上,我回到家里,一进门我就高兴地对妈妈喊:“妈,我得奖了!”正在那里拖地的妈妈抬起头喜出望外地说:“真的吗?!”话语中透露出兴奋与惊喜。妈妈立马放下手里的拖把,走过来,眉梢飞扬,眼角含笑,那双葡萄般的大眼睛闪闪发光,脸庞舒展得像盛开的花,迫不及待地说:“好孩子,你真棒。快拿给我看看!”声音很甜美,像铜铃摇在我的耳边也像小河的流水丁冬作响。妈妈的话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就像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我的心田,使我更加幸福,更加快乐。 (评析)这是人物话语描写的完整形态,包括了话语人、引用方式、声音描写,情景、表情、心理、动作描写和话语的.总体感受。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应有意识地以这个为尺度,想一想自己是不是落了哪一部分?应该写到什么程度?自己是不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地写简单了。

片段二

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到,班主任老师来到教室,忽然发现教室的门坏了篮球那么大的一个洞,于是就追问。同学们说了如下一些话: 坐在门附近的同学甲斜着眼,冷笑道:“鬼知道,又没有人教我一定看好门,我也不是看门的,”

他说完之后,同学乙朝大家作了个鬼脸,半玩笑半幸灾乐

祸地哈哈大笑:“开了窗,好通风。”

同学丙是个女生,她站了起来,瞪大了眼睛,怒不可遏地大声说:“是同学丁,他来教室时,一阵风把门关上了,他使劲向门踢了一脚,把门给踢坏了。”

同学丁“腾”地一下站起来,猛跺着脚,大声吵嚷:“大白天说梦话!你小心点,不要诬陷好人!”

“我才不瞎说呢,大家都看见了,你凭什么做了坏事还要耍嘴!”这个女生义正词严地说。

老师问:“还有谁看见了?”

又有一个男同学胆胆突突地站起来,涨红着脸,小声地说:“我……我,我没看见。”

片段描写作文 篇6

我妈妈非常关心我,有一次我和我妹妹两个人过马路妈妈批评了我说:“以后不在这样了。“可是我没听,又带着妹妹走出大门,走出这个小区,我走了很久很久当我们快要出去时,一个人说你们回去吧,你们的妈妈在找你们呢!我们又回到了那里,我们看见妈妈正在流着泪水在找我呢,妈妈看见我们回来又批评了我说:”你们两个跑那去了,我们都急死了,在这里我才知道妈妈非常关心我们。

片段描写作文250字

作文片段训练----------语言描写 篇7

经过多年实践,笔者认为,片段作文练习是一种直接有效的训练方式,片段训练对提高初中生作文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能减压力,让学生不怕写作文

大多数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当上作文课,布置学生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时,教室里总会响起夸张中带着堪称痛苦的“唉吆——”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生是“谈作文而色变”。究其原因有这样几点:1.没有素材。初中生经历少,阅历浅,整天关在校园里,课业负担重,各类活动多,学生少有时间阅读,哪有素材,没素材自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2.训练少。因为作业多,而且每次考试作文的分数差距不太大,所以老师、学生都不是特别重视,平时训练少,不懂得怎么去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3.没兴趣,因为写的很少,水平也不高,所以从来没有体验到写作文成功的快乐。没有兴趣的事情总会把它当作是负担。

所谓“片段作文”,指用一段一节的小篇幅,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做这种片段的写作练习,就叫“片段作文训练”。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小”。学生容易接受这样“小儿科”的训练,也会把这种训练当成“小菜”去对待。不像大作文那样会让学生造成心理负担。

二、能教方法,让学生学会写作文

肖川教授曾说过“模仿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片段作文训练,可以先从模仿名家名篇学起。就跟学习书法一样,当你临遍大家名帖学会如何用笔、着墨的时候,也就慢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作文也一样,学的多了,见的多了,模仿的多了,熟能生巧,自然也就慢慢地掌握了写作的一般规律。比如先学习写人物的外貌。以鲁迅先生的写人为例: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鲁迅先生以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让人物跃然纸上。其关键就是能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以此为例让学生模仿学写人物,学生一定能够学会抓住人物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眼力”和“手力”,让学生学会从局部着眼,用自己的笔随时写下“眼所见”“耳所闻”,从一点着眼,从小处着手,逐步提高,过渡到构思作文,得心应手。

三、能创形式,让学生自由写作文

因为短小,所以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以是日记、微作文、“凡人睿语”甚至是一条手机短信;也可以是模仿的一首古诗,或自己编写的几句歌词;还可以是“三句半”、顺口溜、绕口令、儿歌……这些写作形式最大的特点依然是“小”。“小”则易于把握。还有一个特点是“新”,与初中生生活贴得近,孩子总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和兴趣。因为形式多样,充满新鲜感,没有了束缚,羁绊,学生能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抒自己的喜怒哀乐。还愁他们写不出好作文,不会喜欢上写作吗?比如一次课堂片段练习,笔者要求学生用最短的文字描写语文老师最有特点的表情、动作等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我的语文老师和蔼可亲,特别爱笑,他笑时的嘴角就像书名号……”有创意很新颖,让读者眼前一亮。

四、能提兴趣,让学生喜欢写作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从短小的片段训练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和写作的乐趣时,他们自然而然就喜欢上写作文了。有个最普遍的例子,有孩子写作文半天写不出一句话来,但让他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写情书,就会洋洋洒洒千言万语。这是因为心里有话说。有话说的原因是喜欢姑娘。所以让学生喜欢上写作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片段训练因为篇幅短小,容易把握,从心理上减轻了学生对作文的“怕”,因为不怕就可以从容构思谋篇,认真去遣词造句。这种情况下用准几个好词,写出几个好句子就不是难事了,在此基础上再施以鼓励表扬,让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培养兴趣也就不是难事了。

五、能及时反馈,让学生明白怎样写作文

一位教师面对一百多个学生,每篇作文如果一一精批细改,那耗费教师很多的精力不说,关键是批阅时间拉得太长,待到讲评作文时已是“时过境迁”,老师没有了讲评的激情,学生也少了听的兴趣,耗时费力,效果差。作文片断训练耗时少,短者十来分钟,最长也只用一节课的时间。篇幅短小,目的明确,教师评改时耗时少,可当堂评改,而且“小不藏拙”,文章越短小,越容易暴露出学生在写作上的缺陷,优劣好坏一目了然,便于老师纠正指导,同时也更适合学生互相评改。笔者的做法是:分小组评改,找出优点,指出不足。让学生在评改中“分享感受,沟通见解”。也符合《新课标》“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的要求。因此,这种训练方法方便易行。

总之,只有让学生不怕了,会写了,喜欢写了就能写出像样的文章来,也就把写作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情,做一件有趣味的事情,喜欢做的事情没有做不好的。片段作文训练对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功莫大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小学作文--动作描写片段 篇8

①、猪八戒到河边喝水。

②、猪八戒急急忙忙地跑到河边,也不管水黑不黑、脏不脏,趴下身子,撅起屁股,张大嘴巴就“咕噜咕噜”地喝了起来。

例1:

①他放爆竹。

②他把爆竹放在地上,身子离的老远,伸长胳膊,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前凑。他手打着哆嗦,还没等着点燃爆竹芯,吓得扭头就跑。

例2:

①罗纳尔多带着球,冲到禁区前,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网中。

②罗纳尔多在中场挺身收腹,接住同伴传来的一记高球,习惯的用小腿轻轻一颤,球魔术般的跳到对方防守队员的头顶。他飞速插上,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带球一连绕过对方三名队员的阻击,一直冲入禁区,巧妙的避开已扑到跟前的守门员,侧身起脚,“刷”的一声,球应声入网。

例3: “铃铃”,下班了。我哥哥马上关上了机床,大步流星地奔到了水龙头旁,霎时间,那双沾满油污的“黑手”变白了。他三步并作两步地来到车棚,推出了“飞鸽”,左脚刚一蹬自行车的踏脚板,右大腿就跨过了座垫儿,屁股还没坐稳当,就“呼”地蹬起了车,“飞鸽”冲出厂门扬长而去。

例4: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

例5:《武松打虎》中写道: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睛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练习:给下面段落加上动作描写。

我很紧张,心想:老师,我求您了,可千万别点我的名呀!我看着老师,惟恐从他的嘴里说出我的名字.我()很紧张,(),心想:老师,我求您了,可千万别点我的名字呀!()。我()看着老师,惟恐从他的嘴里说出我的名字。

作业:描写洗菜的过程(100字或以上)

动作描写

定义:对人物的动作、行为的描写。

作用: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首先啊,要想把动作描写给写好,就必须把动作给写详细了。那么怎样把人物的动作写具体呢?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动作描写要细致分解

就是把人物的大动作分解成一个个连贯的小动作,用慢镜头的方式一一描述出来。

例1这个片段中的一连串动作可以分成三步:

1、把爆竹放在地上;

2、伸长胳膊往前凑;

3、手打哆嗦,扭头就跑。可以用“放到、伸长、凑、打哆嗦、跑”等五个动词,准确地描述出这几个连续动作,既具体地写出了“他”放爆竹的经过,又生动地表现出“他”胆小谨慎的态度。

例2这一精彩的射门动作可以分解为四个小动作:接到传球——绕过对方防守——避开守门员——踢球入网。

课堂练习:将下列动作细致分解:(1)洗衣服(2)洗碗

2、用词要准确,突出人物特点。

用词准确就是指体现人物特点,符合生活实际的词。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动作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景、环境中,动作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用准确的词语,表现人物鲜明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更具活力。

分析一下,下面这段话中人物的特点和当时的环境。例①赶着下班,做事情风风火火的特点

3、要表现人物的品质。

我们常说:“行动从思想中来”,就是说人物的行动要符合人物的思想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感情,不同的内心世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动作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加鲜明。通过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面貌。

分析下面的素材中表现了人物(认真,做事情一丝不苟的品质),例5突出了武松“武艺高强”、勇敢机智的特点,还有为民除害的品质。

一尊雕塑片段描写作文 篇9

一尊雕塑(片段描写)作文

在校园里除了有花红柳绿的花儿、草儿,还有一座高大的雕塑。雕塑下半边是一个胖乎乎的大圆球,圆球的雕塑上有一条翘尾巴,尾巴上有一只小白鸽,小白鸽在飞时,就像我们在放飞自己的理想。雕塑前面有两只像长臂的长条条,条条上有一个圆圆的球,好像妈妈用自己的手把自己的孩子捧了起来。从斜处看它,像一团激情的烈火在燃烧着。从远处看它,像一条美人鱼捧着海里的`大海贝。从近处看它,像一个游泳圈一样。学校的小白鸽在放飞时,那时我也随着小白鸽一起放飞,我放飞我那渴望的梦想,我放飞我那渴望的心愿,我爱小白鸽,我更爱着座高大的雕塑!一尊雕塑(片段描写)作文250字

 

小学作文片段训练 篇10

小学作文训练之一: 怎样把句子写完整 小学作文训练之二: 怎样把句子写通顺 小学作文训练之三: 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小学作文训练之四: 怎样把句子写灵活

小学作文训练之五:怎样把句子写生动

小学作文训练之六: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 小学作文训练之七: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

小学作文训练之八:掌握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小学作文训练之九:景物描写训练——要学会观察与描写 小学作文训练之十:怎样观察和描写树木花草

关于片段训练

片段训练是小学中年级作文训练的重点,是实现从低年级写话训练向高年级写篇训练的过渡。要搞好片段训练,首先要了解片段训练,然后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方式进行训练。片段,其本义是一篇文章的某一段或某一部分,片段训练就是写一篇文章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段的训练。把它引申开来,写好一段话、两段话、三段话的训练,都叫片段训练,它是为篇的训练打基础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片段训练是对写成篇文章相对而言的,它与篇的训练比较有两点明显的区别:①整篇作文结果比较完整,要讲究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片段训练在结构上不要求那么完整,不需要讲究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②从内容上说,整篇作文容量较大,一般要求写事情的过程或事物的全貌,片段训练只是对事情或事物作单项的或局部的描述。

片段训练题材广泛而多样。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个场面,一处景物,一幅肖像,某人的一些动作等等,都可以作为片段训练的材料。比如,看到一个人,可以写他的衣着、外貌和表情;听到一段有趣的对话,可以记下他们的语言和神态;遇到 一个精彩的场面,可以描绘场面的情况和气氛;喜欢小动物,可以写写小动物的样子和生活习性。虫鸣鸟叫,刮风下雨,日出日落,月盈月亏,凡是学生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觉得有意思的都可以写。多到二三百字,少则几十个字,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并且要指导学生运用迁移的规律,把对某种事物的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活动上,然后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对事物的认识和事情发展的经过说出来,继而用文字表达出来。

片段训练的形式灵活自由,常见的有看图写片段,观察实物写片段等。片段训练虽然不像写整篇作文那样复杂,但也不是随随便便凑几句话便可以的,它也应有严格的要求,严格的训练,基本要求大略有以下几点:

第一,内容要真实,叙述要具体。写景物或事物的片段,首先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景物与事物,通过观察积累写作素材,把观察到的如实具体地描写出来。

第二,叙述要明白,条理要清楚。写片段尽管文字不多,但也不能东拉西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都要有个顺序,要叙述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

第三,要写得集中。片段训练由于文字少,写一个片段只能突出一个方面,要避免在一个片段里写几样事物。

第四,要注意语言的运用。写片段虽然内容简单,但语言运用上应当严格要求,要做到准确、通顺、力求生动。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片段训练呢?

1.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集体活动中做个有心人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捕捉最难忘的镜头,最感兴趣的场面。这不仅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人物和事物,还要多动脑筋想想,哪些可写,怎样写。在平时的观察训练中,教师适当指导,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常写一些开头段、结尾段、外貌段、对话段、心理活动段、景物段等。写得多了,学生就能逐渐做到言之有物。2.要指导学生学会按顺序观察,有条理记叙察;房间陈设,按照防卫的顺序观察。让学生在习作时注意一段话句与句之间要衔接自然、条理清楚,写几段话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3.要指导学生观察时善于捕捉事物的特点

有的学生抓特点的能力较差,往往人云亦云,写出的片段千篇一律。因此,在观察时教师要让学生注意同类事物的比较。如这个文具盒和其他文具盒的比较;不同类事物的比较,如小猫和其他小动物的比较。学生找出了相同点和不同点,就能抓住事物的特点。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抓住重点,突出中心。在观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从多方面感知事物,以形成对事物完整的、全面的印象。

4.在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观察可帮助学生打开获得信息的窗户,想象则可帮助学生丰富观察的感受。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更清楚、更准确地抓住所观察事物的特点。如观察一尊母子雕像,可以让学生想象母亲可能对孩子说些什么,孩子又可能说些什么,要求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想象,但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不要想那些与中心毫无关系的东西。同时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运用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事物、环境,渲染气氛。

5.把阅读课和指导学生片段结合起来,教师鼓励学生仿写,提高其写作能力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范文,教师要注意发挥课文“引路”和“示范”作用,引导学生从有关的讲读课文中,学习写作方法,然后再把学到的写作知识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让学生通过片段训练进一步领会并掌握这些方法。有时教师也可允许学生仿照课文写作,掌握多种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片段训练是作文训练的一种重要训练方法。段的训练扎实,就为篇的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张志公先生说:“几乎可以断言,能够写好一段,一定能写好一篇,反 之,连一段话都说不利落,一整篇就必然更加夹缠不清了。”所以,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打好片段的基础,以顺利地向高年级篇的训练过渡。小学作文训练之一:怎样把句子写完整

一个完整的句子,要符合两个要求:一是表达的意思要完整;二是结构要完整。结构完整的句子一般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讲“谁”或“什么”,后一部分主要讲“干什么”、“是什么”或“怎么样”。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或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一定要把句子的两个部分都写出来,意思才能表达清楚。如下面例句:

1、姐姐 学打字。2、妈妈 是优秀教师。3、菊花 真好看。

这三个句子各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第一句告诉我们“谁干什么——姐姐学打字”;第二句告诉我们“谁是什么——妈妈是优秀教师”;第三句讲“什么怎么样——菊花真好看”。如果少了一个部分,句子就不完整,意思就不清楚了。又如: 1、你 星期天去图书馆吗? 2、房子 建好了吗? 3、爸爸 下班了吗?

这三个句子是向别人发问的。都表达出了完整的意思,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句问:“你星期天干什么”;第二句问:“房子怎么样了”;第三句问:“爸爸是不是下班了”。为了表达出发问的语气,句子的末尾用了表示疑问语气的“吗”字和“?”,句意更清楚,听的人就更明白了。

还有一种表达感情的句子,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例三:

1、这棵白杨多高啊!

2、我玩儿得多么开心啊!

第一句讲“白杨高”,第二句讲“我开心”,都是讲“谁”或“什么”“怎么样”,都有两部分,意思完整。为了表达对白杨的赞美和“我”的高兴心情,句子的末尾加上了“啊”字和“!”。把句子写完整,最重要的是掌握好我们在语文课中学过的单句的三种基本句式:“谁 干什么? 什么干什么?”、“谁 是什么? 什么 是什么”?、“ 谁 怎么样? 什么 怎么样?”。

想一想,练一练

1、按三种基本句式写句子,回答问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谁 干什么? 什么 干什么?

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谁 是什么? 什么 是什么?

⑤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 谁 怎么样? 什么 怎么样?

⑤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①同学们()

②小猴子()

③太阳()④()是我的好朋友。

⑤()真大。⑥()在海上航行。

3、照“例”把句子写完整。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读读培根的话,想一想,读书还有哪些好处,请你仿照培根说的句式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语文使人_____________。体育使人________________。音乐使人____________。美术使________________。不读书使人_______________。作文训练二:怎样把句子写通顺

作文,除了要把句子写完整外,还要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通顺,就是写的句子要合乎语法规则、合乎事理,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果句子写出来词序颠倒、不合事理,不合语言习惯,别人就难理解句子的意思,甚至闹出错误和笑话来。

要把句子写通顺,最重要的是要注意词语在句子中的先后顺序。哪个词在前,哪个词在后,哪个词和哪个词搭配,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组合排列,不能颠三倒四。

例如:

1、我告诉妈妈,鸡生蛋了。

2、妈妈告诉我,鸡生蛋了。

3、弟弟告诉我,妈妈生蛋了。

4、告诉弟弟我,生蛋妈妈了。

上面四个句子所用的词都一样,但因词的顺序变了,所以句子的意思跟着起了变化。第一句是讲“我”告诉妈妈一件事;第二句则是妈妈告诉“我”一件事;第三句闹成了笑话——“妈妈生蛋了”;第四句由于词序排列混乱,意思表达不清楚,别人无法理解。上述例句说明,要把句子写通顺,一定要注意词序的排列与词的组合。

把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合乎事理。

例如:

1、春天到了,种子在发芽、生根、长叶。

2、春天到了,种子在长叶、生根、发芽。

第一句,通顺,合乎植物生长的规律,第二句虽然也通顺,但不合事理。植物的生长规律是发芽→生根→长叶。违背事理的句子,在意思上是讲不通的。

把句子写通顺,还要注意合乎人们的语言习惯。如我们常说“刮风了”“下雨了”。如果说成“刮雨了”、“下风了”。人家就要说你是胡说八道。

把句子写通顺,可以经常做如下练习:

1、扩词成句。例:树→松树→两棵松树→栽了两棵松树→院子里栽了两棵松树→我在院子里栽了两棵松树。

2、整理词序。

例:好孩子/是个/小勇/懂礼貌的 小勇是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3、按要求写句。

例:①___________________

谁 干什么 ②___________________ 谁 是什么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什么时候 谁 在什么地方 干什么 想一想,练一练 1.照样子扩词成句。

例:球:足球→踢足球→国安队踢足球→勇猛的国安队踢足球→中国勇猛的国安队踢足球。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花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下面排列错乱的词整理成通顺的句子,写在横线上,加上标点。①土层里的 乌鸦 啄吃 喜鹊 在 和新 翻松的地老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走来走去 大草原上 在 羊群 一眼望不到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军民联欢 我们 兴高采烈地

庆祝

八一建军节晚会 参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词语连成通顺的句子。妈妈 悄悄地 落下去。小勇 轻轻地 走上领奖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 不慌不忙地 走过去蒙住小三的眼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那像雪一样白的 是天空中飘着的雪花。那像晚霞一样红的 是田野里的油菜 花。那千变万化的 是山坡上的桃花。那像金子一样黄的 是果园里的梨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的话应怎样排列?排好后把它写下来,加上标点。

① 分给大家吃

妈妈

让我 把葡萄洗一洗

吃过晚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吹得树叶乱摇

一只蜘蛛垂落下来

逃走了

忽然一阵大风

55.下面是词序颠倒的病句,请修改后写在横线上。①春风和煦地轻轻地吹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北风凛冽地呼呼地刮个不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他把劳动场面热气腾腾地写下来啦!

小学作文训练之三:怎样把句子写具体

把句子写具体,就是在句子主要成分的前后,加上一些恰当的修饰或补充说明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明白,更加生动形象。例如:1.翠鸟掠过湖面。2.机灵的翠鸟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

第2句加上一些修饰词语以后,就具体多了。它告诉了我们“是什么样的”翠鸟,掠过的湖面“是什么样的”。如果把第2句再修饰一下:“一只机灵的翠鸟轻轻地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表达的意思就更具体了。但要注意一点,把句子写具体并不是堆 砌很多词语,只能根据表达的需要,该修饰的就修饰,不该修饰的就不要画蛇添足,以免造成重复、累赘。

例如:1.我们高兴。2.我们高兴得跳起来。

第2句加上了“跳起来”,就把“高兴”的结果、程度具体地描绘出来,强化了表达的感染力。练习把句子写具体的方法很多,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的,有下列三种基本方法: 1.加定语。

例:队旗在空中飘扬。

“(鲜艳的)队旗在(蔚蓝色的)空中飘扬。”

括号里的词语我们就叫它定语。加上这些定语后,就知道了是什么样的队旗,在怎样的空中飘扬。表达的意思更明白具体了。

这种练习同学们在语文作业里做过很多。

如:给下面的句子加上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演员们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演员们()的表演,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上面句子中括号里要加的词语就是定语。加上什么样的定语,能使这两个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呢?

根据句子的内容,可以加下列一些词语: “昨天”——说明表演的时间 “在百花剧院”——说明表演的地点 “精彩”——说明什么样的表演

“昨天在百花剧院精彩”的表演——说明了表演的时间、地点和水平。

加上这些定语以后,显然,每一句都比原句要具体。最后一句,不但告诉了表演的时间、地点,还把表演的情况也说明了,自然是最具体的了。2.加状语。

例:弟弟跑来了。——弟弟是怎样跑来的?

弟弟(摇摇晃晃地)跑来了。括号里的词语我们就叫它状语。加上状语就把弟弟跑的样子写出来了。句子就具体了。这种练习同学们也做过不少。

例:给下面的句子加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

战士们完成了任务。

战士们()完成了任务。

括号里要加的词就是状语。加上哪些词语,能把意思表达得更具体呢? 根据表达意思的需要可以加上与“完成任务”搭配恰当的很多词语。如:加上“胜利、圆满、光荣”一类的词,就能表明任务完成的“情况”。加上“提前、超额、昨天、早晨”一类的词语,就能表明完成任务的“时间”。加上“都、全部”一类的词,就从“范围上”表明了完成任务的情况。

加上“在极困难的情况下”一类的词语,就表明了是在“什么条件下”完成任务的。总之,不管加什么词语,只要与句子的中心词——“完成”搭配恰当,又符合句子的本意,都能使句子表达得更具体。3.加补语。

例:飞机飞。飞机飞得怎样呢? 飞机飞得(又高又快)。

括号里的词语就是补语。加上补语,就把飞机飞得怎样写具体了。

又如: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加上括号里的词语就把漓江水静的程度写出来了。

以上是练习把句子写具体的三种基本方法,只要掌握了它们的规律,作文时就能运用自如。想一想,练一练

1、照“例”把句子写具体。

例:燕子飞过田野。(什么样的燕子?飞过怎样的田野?)

黑色的燕子飞过绿油油的田野。

①天空飘着白云。(什么样的天空?飘着什么样的白 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阳升起来了。(什么样的太阳?怎样地升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西北风刮着。(什么样的西北风?刮得怎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青蛙爬出来。(从什么地方爬出来?)

青蛙从洞里爬出来。(它是怎样爬出来的?)青蛙从洞里慢慢地爬出来。(洞是什么样子的?)青蛙从又黑又湿的泥洞里慢慢地爬出来。

①鸭子游过来。(从什么地方游过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是怎样游过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溪是什么样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孩子数星星。(什么样的孩子数星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在什么地方数星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是怎样数星星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星星是什么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把下面的句子写具体。(1)把样子写具体。原句:熊猫真可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句:晚霞真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把动作写具体。原句:老爷爷走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句:山羊跑得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把程度写具体。原句:西瓜真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句:天气真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把神态写具体。原句:老师望着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句:他沉思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作文训练之四:怎样把句子写灵活

作文,除了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写具体外,还要注意把句子写得灵活,用多种多样的句式来表达思想内容。这样,语句就显得生动活泼,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加丰富多采,鲜明感人。同学们学过的课文中有很多种句子形式,但最基本的,也就是在说话、作文中用得最多的有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四种句式。

陈述句——叙述或说明事实的具有陈述语调的句子。如:我紧张得心都要蹦出来了。疑问句——表示疑问的句子。如:你怎么不去图书馆呢?

感叹句——带有快乐、惊讶、悲伤、愤怒、恐惧等感情的句子。如:哇!这衣服真漂亮!祈使句——要求对方做或不做某事的句子。如:不许乱说乱动!

除了掌握好这四种基本句式外,还可以用多种方法变换句式来表达思想内容:

1、用不同句式表达同一个内容。

例如:写文具盒的样子,就可以用下列三种不同的句式来描述: ①什么样的文具盒?(长方形的、绿色的、塑料制的文具盒。)②文具盒是什么样的?(文具盒是塑料制的、长方形的、绿色的。)③什么样的文具盒是什么样?(塑料制的文具盒是长方形的、绿色的。)又如:

①这是谁的钢笔?(这是小强的钢笔。)

②这钢笔是谁的?(这钢笔是小强的。)

③谁的钢笔是这支?(小强的钢笔是这支。)

2、用同一种句式表达不同的内容。例①小鸟飞过来了。/ 小刚跑过来了。

例②你说什么呢?/ 他是谁呀?

3、变换词序表达同一内容。

例①列宁打碎了花瓶。/ 花瓶是列宁打碎的。

例②空中的燕子摆着尾巴飞来飞去。/ 燕子在空中摆着尾巴飞来飞去。例③蚕姑娘在蚕山上盖起了白色的新房。/ 在蚕山上,蚕姑娘盖起了白色的新房。例④你把这道题再仔细做一遍。/这道题,你再仔细做一遍。/你仔细一点儿,再把这道题做一遍。

4、变换“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两种不同的句式,但关系非常密切。它们可以互换。例如:“日本女排被中国女排打败了”,可变换成“中国女排把日本女排打败了”。这说明,这两种句式能表达同一个意思。不过由于句式的变换,表达的意思有细微差别罢了。作文的时候,用哪句好呢?要根据表达的需要而定。

5、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例如:这是很值得赞扬的。/ 这难道不值得赞扬吗?

这两个句子,意思是一样的,但句式和语气不同。第一句是陈述句,语调平稳;第二句是反问句,感情比第一句强烈,它迫使读者经过思考得出肯定的结论。在作文、说话时,有时为了强调、突出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感情,可变换句式来达到效果。想一想,练一练

1.按下面要求各写一个句子。①述说一件事情的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提出问题的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表示强烈感情(如赞扬、愤怒、惊讶)的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表示请求(或命 令、禁止、劝阻)意思的祈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用同一句式写不同内容的句子。

3.用三种不同的句式写电冰箱的样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改写句子。

①陈述句改成反问句。

我的心情不能平静。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②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时间是非常珍贵的,难道我们能不珍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了孔繁森事迹的报告,谁能不深受感动呢?

③改成带“把”字的句式。

清脆的歌声打断了我的思路。

秋风吹得树叶飒飒作响。④改成带“被”字的句式

。肖强和李刚修好了教室里的门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日战士的鲜血 染红了胜利的战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把”字句改成“被”字句。

《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把他迷住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晚霞把山峰、田野、村庄染红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被”字句改成“把”字句。小树林被大雪覆盖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条小鱼都被猫吃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照“例”改变词序写句子。

例1:明明捉到了蛐蛐。蛐蛐是明明捉到的。巨浪吞没大船。啄木鸟除掉了树上的害虫。

例2: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水珠在荷叶上滚来滚去。河里的小鱼欢快地游着。

蓝天上的星星调皮地眨着眼睛。

例3:猴子在高杆的顶上倒竖了蜻蜒。在高杆的顶上猴子倒竖了蜻蜒。山羊在铜丝上不慌不忙地走来走去。一只老虎在茂密的森林里寻找食物。

⑧照“例”把下面每组里的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例:张衡坐在院子里。张衡指着天空数星星。

张衡坐在院子里指着天空数星星。小猴子扔了玉米。小猴子去摘桃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光淡淡的。太阳光 一点也不刺眼。

小学作文训练之五:怎样把句子写生动

把句子写生动,写形象,在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也是同学们在作文中常用的方法,除描写、比喻的手法外,还有拟人、排比、夸张等多种方法。

如下面段落中的例句:

秋天来临了。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村外那个小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美好的天色。一对小白鹅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是否喝了过量的酒,红得像一团火似的。村前村后的稻子,低着头弯着腰,在秋风中默默地等待着人们去收割。半空中,排着“人”字形的雁群,高兴地唱着歌,告别人们,向天边慢慢飞去„„

这段描写秋天原野景色的话,一共只有7句,却有5个是拟人句,如“池塘睁着碧澄澄的眼睛,疑望着„„”;“白鹅欣赏自己„„”;“枫树的叶子喝了„„酒”;“稻子低着头弯着腰”;“雁群高兴地唱着歌”运用拟人的方法,把无思维的动植物描写得活灵活现,使它们像人一样会思想、有感情、能说话,有性格有行为。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

排比句也能增强语气、充分表达感情。这种句式由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大体相等、意思相联、语气一致的词组或句子组成,排成一串。并且,常常有一个相同的词语,反复出现在各词组或句子中,起连锁作用,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有气势,很有表现力。

如:“一阵风吹来,柳絮不停地飞舞着。它挂在小树上,像给小树披上了一层美丽的纱裙;它浮在小河上,像许多小虫在蠕动;它落在草地上,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 了白色的小花;它飞到田野上,给辛勤的农民伯伯跳起了欢乐的舞;它来到幼儿园,抚摸着孩子的脸蛋„„”

这一段描写的是柳絮飞向各处的景象。用了排比的方法,语言生动活泼,句子整齐有序,写出了景物的生动画面。

为了表达的需要,有时在一句话里,同时运用几种修辞方法,句子更生动、形象。如下列例句:

1、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2、像鹅毛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空中飞舞。

3、踏进公园的大门,上百盆菊花张着笑脸迎接游客,黄菊花像一堆金,白菊花像一盆雪,红菊花像一团火„„

例句(1)先用排比“红的、白的、黄的、紫的”,后用比喻“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例句(2)前面三个分句是排比句,但每个分句又都是比喻句。排比和比喻兼用;例句(3)则同时运用了拟人、排比、比喻三种方法。描写公园的菊花。先用拟人法说“菊花张着笑脸迎接游客”,接着用三个句子结构整齐、字数相等的排比句运用比喻的方法写菊花的颜色。

这样在一个句子或一段话里同时并列地或交错地用几种修辞方法来表达内容,自然就更生动、形象了。

想一想,练一练

1、照“例”写拟人句。

例:鲜花张开了笑脸。

星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

月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猫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

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例”写排比句。

例:天上的云,有的像羽毛,轻轻地飘在空中;有的像鱼鳞,一片片整整齐齐地排列着;有的像羊群,悠闲自在地走来走去„„

公园里的菊花,有的______;有的________;有的______;有______的______。他的歌声,飞到______;飞到______;飞到______。3.认真读一读下面的例段,做好后面的练习。

夏天的星星就像俏皮的孩子一般逗人喜爱,它们有的会跑到老远的地方,好像躲在纱帐里跟我们捉迷藏,使人只能看见一个朦胧的影子;有的活像一个怕羞的小女孩儿,闪着明亮的眼睛,躲在一个角落,在偷什么似的;有的又像天真活泼的孩子一样,扮着鬼脸不停地朝我们眨眼睛。

①这段话里运用了______和______两种修辞方法,描写了______。

②照上面例段的写法完成下面的练习。

A.水池里养着许多可爱的小金鱼,这些小金鱼就像______。它们有的______;有______的;有的______。

B.山边流淌着一条小河。那清澈的流水啊就像______;那潺潺的流水声啊就像______;它欢乐地蹦跳着,就像______奔向远方。

小学作文训练之六: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

怎样把一段话写连贯呢?要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句子的顺序。一段话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一句一句要有个先后顺序,不能颠三倒四。二是要注意过渡。一段话中层与层之间,一部分内容与另一部分内容之间,要用恰当的词语把它们连接起来,使表达的意思前后连贯。写连贯一般有下列一些方法:

1、以时间先后为序写。例《瑞雪》中的一段

“昨天中午,凛冽的寒风刮起来了,呼呼地刮了一个下午。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部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这段话按时间顺序写景色变化。先写从中午到下午刮风的情况,后写傍晚下雪时的景象,最后写整个大自然的变化。作者用“霎时间”作过渡,不仅把上下两层意思紧密地衔接起来了,而且写出了大雪中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一读下面这些句子。想一想,句子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排列才能使这段话通顺、连贯。(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整个大地好像盖上了一条白绒毯。()雪停了、小青和小刚拿着扫帚去扫雪。()雪花像鹅毛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北风吹,雪化飘。()慢慢地,树变白了,房子变白了,马路也变白了。

(2)下面这段话没有按顺序写,请仔细读一读,应按怎样的顺序修改,才符合木棉树四季生长变化的特点?(可在文中标上序号。)

我们学校门前有一棵木棉树,挺拔屹立,气势雄伟,就像一个神采奕奕的巨人。秋天,树木落叶了,木棉树也脱去了绿色的外衣,现出了粗壮的骨骼。它顶天立地,枝条直指蓝天,全身长钉,像一位披甲的武将,好不威武!夏天,木棉树枝叶繁茂,叶大如扇,远远望去,像一把绿色的大伞。春天,木棉树开出鲜红的花,缀满枝头,像一团团烈火。一年四季,上学放学,一看到它,就想起那守卫在边防前哨的钢铁战士„„

2、以方位顺序为序写。例《三味书屋》中的一段:

“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上的古松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正中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照老样子整齐地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列在四面。东北角上的那张是鲁迅用过的。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有时把纸蒙在《西游记》一类的小说上描仿像。”

这段话写的是“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按空间方位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书屋正中墙上——(挂着画)→画前——(先生的座位、八仙桌、高背椅„„)→四面——(学生的书桌)→东北角上——(鲁迅用过的书桌„„)。这样写,一目了然,且前后连贯,井然有序。

按方位顺序写段,多用于写景状物。由于观察景物的方位和角度不同,因而写作的方位顺序也就随作者的观察点不同而不同。有时可以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有时可以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有时也可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还可以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不管按什么顺序观察和写作,但一定要符合人们平常的观察习惯和语言习惯。如按照“前→后→左→右”的顺序,是符合大家的习惯的,如果写成“前→左→后→右”的顺序,就让人别扭了。

读一读,练一练

(1)认真读下面这段话,把表示方位的词语用“ ”划出来,然后按写作的先后顺序,把方位顺序填在括号里。

“我家后面有座山。我经常登上山顶,向四面眺望家乡的景色。往东看,不远处是新建设的城镇。城里有一排排高大的楼房,一条条宽阔的街道。街道两旁,绿树成阴。往南看,满眼是美丽的田野。田野里长着玉米、高粱、稻子、棉花,庄稼一片接着一片,在很远的地方跟蓝天连了起来。一条笔直的公路穿过田野,通向远方。往西看,是一片果园。那里果树成林,枝叶茂密,红澄澄的柑桔,黄灿灿的梨子压弯了树 枝。往北看,一条大河伸向远方。河上架着铁桥,一列火车从铁桥上通过;河里有汽艇、帆船,还有连成一串的小货轮,来来往往,十分繁忙。我的家乡多美好啊!” 这段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按观察方位的变化顺序写的,先写()看,再写()看,接着写()看,最后写()看。

(2)按观察的方位顺序写一段话,可以“我们的校园”、“我家的厨房”或其他景物为中心内容来写。

3、以事情经过的先后顺序为序写。例《捉鱼》中的一段

“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和水良去捉鱼。我们一个拿着小盆;一个拎着水桶,来到小溪边。在一处鱼多水稳的地方,从两边用泥筑坝,围成一个小水池。然后,我们用小盆往外舀水,水越舀越少,鱼儿惊慌得乱蹦乱跳。我放下小盆,一伸手就捉到一条鱼,这时候,水良也抓了一条鱼放进桶里。我俩你看我,我看你,高兴得哈哈大笑。不一会儿,我们就捉了十几条。看到桶里一条条活蹦乱跳的鱼,我们的劲头更足了,又动手舀水。水舀干了,鱼儿再也没法逃啦!俩人越捉越起劲,很快捉了满满一桶鱼,心里快活极了。”

这一段话是写两个小朋友捉鱼的事。小作者按照“捉鱼”这件事的先后顺序,首先把时间、地点、人物简单作了交待,然后重点写“捉鱼”的经过:先写“筑坝”的情况,接着写如何“舀水”,再写怎样捉鱼。一层连着一层把捉鱼的经过写得有条有理,前后连贯紧密。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我把线穿在针上,在线尾打了个结,就钉起来。先从衣里向外钉,怎么也钉不中扣眼,好不容易穿过来,针却扎在了我的食指上,鲜血直流,疼得差点儿流出了眼泪。心想:什么事都有个开头,万事开头难呗,练多了就会干得好。于是,接着又钉起来,一会儿,扣子钉好了。我想扣上试试,可怎么也扣不上。啊,原来钉反了,扣子钉在衣里上了。唉!没办法,只好拆下来重钉。尽管这次我很细心,扣子也钉好了,但仍扎了几次手指。钉扣子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做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啊!

这段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写“钉扣子”的?用简要的词语把写的顺序表示出来。穿针→()→()→()→()→()→()(2)观察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自己参加一次劳动,把活动或劳动的经过写下来,注意把话写连贯。

4、以物品结构为序写。例《文具盒》

“我有一只长方形的塑料文具盒。盒盖是粉红色的,盖面画着一个傣族小朋友,还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羊;盖里是白色的,有一只灰色的小袋,是放蜡笔的。文具盒里面有两层,一层装着铅笔和钢笔,另一层装着米尺和削笔刀。文具盒使用起来很方便,用手轻轻一关,盒边的小磁铁就粘住了盖边的铁片,盒就关上了。”

这段话是以物品结构为序写的。先写文具盒的形状和质料,接着写盒盖的颜色和图案,然后写盒子里面的结构和用途,最后写盒子的开关,而且每一层都是把文具盒结构上相关的部位连在一起写的。如写盒盖,写了盒盖上面的颜色和图案,同时又写盖里层的颜色和袋子,这样不仅写得连贯,而且非常具体。

读一读,练一练

(1)下面是一些排列错乱的句子,请你按植物结构的特点(即茎→叶→花)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连贯的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叶子也与众不同,小而厚,表面像涂上一层蜡,碧绿如洗。()最可爱的是它的花。

()花的颜色鲜艳夺目,五彩缤纷,有的洁白如玉,有的鲜红似火,有的深黄若金,那粉色的则像一层又淡又薄的胭脂。

()太阳花的茎,有的是红色的,有的是绿色的,看上去很嫩,似乎一掐便能流出 水来。()花朵虽然不大,但很娇艳。

()多层花瓣的自然好看,单层花瓣的也别具风韵。

(2)你最喜欢什么植物、花草?请以植物的构造为序,写一段连贯的话。

小学作文训练之七: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

把一段话写具体,就是使这段话表达的内容让人感到好像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怎样把一段话写具体呢?在我们学过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常见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一是先总写再分述。

例如《海底世界》中的一段:

“海里的动物„„,它们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海参靠肌肉收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有一种鱼身体像梭子,每小时能游几十公里,攻击其它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快。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还有些贝类自己不动,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这一段的第一句是总起句,总写海里的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后面四句是分述句,分别介绍海参、梭子鱼、乌贼和章鱼、贝类活动的不同方式,具体地说明总起句中所说的“海里动物各有各的活动方法”。

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段,要注意开头的总起句与后面的几个分述句的配合和照应。一般的规律是:总起句里往往有一个统领全段的关键词语,而后面几个分述句的意思要围绕这个关键词语来展开写。如上面这个段落中总起句的关键词语就是“各有各的”,后面的四句话就是围绕“各有各的”活动方法来写的。这样写,段落的内容就具体了。

总分式,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先总后分,如上面例段,先作总的叙述,后从几方面 进行分述。还有一种是先分后总。如下面例段:

“我们扛着铁锹、推着小车来到劳动工地。老师一声令下,同学们便分成几组展开了劳动竞赛。男同学个个犹如猛虎,一马当先;女同学也不甘落后,冲锋在前。看!十几把铁锹上下挥舞,十几个簸箕来回传递,十几辆小车穿梭般南来北往。工地上,处处呈现一派生龙活虎的景象。”

这一段描写的是一个劳动场面。一共四句话,前三句具体描述同学们劳动竞赛的情况,最后一句总述工地上“生龙活虎”的景象。

除了上述两种“总分”形式外,还有一种是“总——分——总(小结)”。如下段:

“那枝红色的月季花多美啊!碗口大的花朵,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火球。近看呢,那层层花瓣娇嫩鲜艳,还能闻到香味。在那细丝儿的花蕊上还有花粉呢!外国友人说中国的月季花是“花中皇后”,真的,这青枝、绿叶、红花艳丽极了!我真爱这枝红色的月季花。“

这一段先总述月季花“多美”,接着具体分述月季花是怎样“美”的,最后总述“我爱这枝月季花”。上面所说的总起——分述;分述——总结;总起——分述——总结三种形式,都是我们在阅读写作中常见常用的方法。运用好了,能把内容写具体、写形象。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的例段,按要求完成练习。

“这是一只非常美丽的狐狸。全身毛色火红,像涂了一层油彩,在阳光下闪动着华丽的光泽;身段匀称,四肢稳健;两只肉感很强的耳朵,神气地竖立在额角;那条雪白的眉毛,使它的鼻子、眼睛显得非常传神,甚至还有几分妩媚。”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总起句是______。

②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狐狸“非常美丽”的?从文中找出有关词语写在下面。作者是从毛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个方面来分述的。“接着,是体操队表演。40名队员一色的白衬衫,红领巾,黄裤子,白运动鞋,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先表演队列,人人动作整齐、步伐一致;接着表演广播操,40个人的动作就像一个人做的一样整齐、标准;最后分组表演,有的表演垫上运动,有的表演单、双杠,有的表演爬竿„„,体操队的表演真精彩!”

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②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分别填在下面表里。

(2)以“百货商店的商品真多”为内容,用“总——分——总”的方法写一段话,分述的话最好能用上排比句。

二是先概述再举例。

例《李时珍》中的一段:

“李时珍为了写这部书,不但在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亲自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盛产药材的名山。他有时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许多药材他都亲自品尝,判断药性和药效。他走了上万里路,访问了千百个医生、老农、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许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这段话,第一句用“不但„„还„„”这个递进句,概述李时珍是怎样为写好书而努力作准备的。接着举了四个事例进行具体叙述:一是不怕辛劳,走遍名山;二是带干粮上山,山上过夜;三是亲自品尝,判断药性;四是奔波万里,四处求教。四个事例具体地表达了李时珍写书的严谨态度和忘我的精神。用“先概述再举例”的方法写段,要注意概述要简明,例子要具体贴切。关键是要写好“例子”,例子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不过一定要准确地围绕着概述句点明的中心意思来写,而且要详略得当。读一读,练一练:(1)读一读,完成后面的练习。

“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学问,一点儿也不假。王婶打水,只见她把桶放下去,把绳索左右轻轻一摇,猛地一拽,满满的一桶水就提上来了。可轮到我们,左摇右摆,水就是不进桶里去,弄了半天,就是打不上来。打水有学问,想不到下种也有学问。杨红腰弯到90度,仍点不准,而王大爷点得可准啦,伸手一捏,就是仨,然后指缝一漏,玉米正好落在土坑里,不偏不斜正好成三角。盖土可是细活儿,瞧后面那两位,先撒细土,再把大坷垃砸碎,盖上。瞧他那认真劲儿,像给睡熟的婴儿盖被子。” ①这段话是用先概述再举例的方法写的。段中的概述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举了哪三个事例具体说明“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学问”?哪是详写?哪是略写? 第一件:王婶打水;第二件:______第三件:______。______是详写,______是略写。

(2)以“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为概述句,举1—2个事例,具体进行叙述。注意详略得当。三是先整体再部分。例《荷花》中的一段: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段话的第一句,是从整体写荷花池里荷花开放的全貌:“已经开了不少”,“荷叶挨挨挤挤的”。然后对刚开、全开和未开的各种荷花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描写:“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部展开了”,“有的还是花骨朵”。这样写,不但使读者能了解荷花开放的全貌,而且对各种荷花的形状也留下了具体生动的印象。

用先整体再部分的方法写段,一定要注意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写。不论是写人还是写景状物,如果只有整体的介绍,而没有部分的描述,那么给人的印象只有模糊的轮廓;同样,如果只有部分的描述,而没有整体的介绍,别人又会对全貌缺乏应有的了解。因此,一定要把整体和部分结合起来记叙。例如: “我爱小白兔。它全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毛茸茸的,好像穿了一身白棉袄,远远望去,就像一个大棉团。它的头,有拳头那么大。头顶上竖着两只长耳朵,耳朵能自由转动。它的眼睛红红的,圆溜溜的,好像嵌在白绒中的两颗红宝石,红白相映,使小兔更加讨人喜欢。可小白兔的嘴巴,长得有点奇怪,上嘴唇从鼻子下面开始分为两瓣,下嘴唇是完整的,所以人家叫它“三瓣嘴”。它吃青菜时,胡须一翘一翘的,真像掉了牙的老公公。小白兔有四条腿,它的两条前腿又短又小,后腿又长又壮,它不走,只会跳。有时,我给它吃食,它还会用两只后腿站起来,像人一样直立站着。小白兔还有一截短尾巴,像个白绒球贴在屁股上,它跳起来,短尾巴一撅一撅的,显得十分调皮。

这一段是描写小白兔的外形。先从整体写小白兔的颜色和体形:“它全身长满了白色的绒毛„„像个大棉团。”给人一个整体的印象。接着一部分一部分地写它的其它特征:头——拳头那么大;耳朵——长长的;眼睛——红红的,像红宝石;嘴——三瓣,胡须一翘一翘的;腿——前短后长;尾巴——短,像绒球。给人留下了具体而生动的印象。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完成后面练习。

“下了车,眼前出现了一幢崭新的楼房——它是由四上四下八间屋子组成的,雪白的墙壁,大红的门窗,雕花的阳台,漂亮极了。一进门,宽阔、平坦、牢固的楼梯迎着我们通向外婆的卧室。楼梯和栏杆漆成桔黄色,还散发着油漆的香味。外婆的卧室可美啦!墙上贴着草绿色的墙纸,地板油漆得通红透亮,天花板上还装着雪白的吊灯呢!舅舅房间的气派就更足了!屋里摆着一套奶黄色的组合家具,全海绵的三人大沙发,窗户上挂着紫红色的丝绒窗帘。楼下是厨房和卫生间。墙上、灶上是一色的白瓷砖,地面是磨光石的,嵌着金色的铜条闪闪发光„„” ①这段话是用______的方法写的。②作者先写新楼的外观整体印象,接着根据新楼的内部结构特点一部分一部分地叙述。给人留下完整、具体的印象请填表列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按照先整体后部分的方法,把下面这段话写完整、写具体。

“我们的校园里有一棵梧桐树,它高大、粗壮、枝叶茂密。说它高大,一点也不过分,它的树梢快到三层楼顶了;说它粗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作文训练之八:掌握常见的几种段的结构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段的结构形式:

1、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先总叙再分述,或者先分述再总叙,或者先总,后分,再总。例一《翠鸟》中的第一段

“它的颜色非常鲜艳。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第一句是总的叙述翠鸟的颜色非常鲜艳。第二、三、四句是围绕总叙的意思,分述了翠鸟“头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的颜色“非常艳鲜”。例二《松鼠》中的一段

“松鼠的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制毛笔,皮可以做衣服。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这一段话是先分说,后总说。先分别说明松鼠的用途:“肉可以吃”、“毛可以制笔”、“皮可以做衣”,然后总说,“松鼠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

例三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有石桥,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互相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互相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

这一段话是“总——分——总”式的结构。共写了6句话,第一句总说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2—5句分别说栏板上雕刻的三种不同形态的龙如何精美。最后一句总说这些龙“像活的一样”。

上述三种都叫总分结构。第一种形式先总后分,第二种是先分后总,第三种是先总后分再总。不管运用哪一种构段方法,都要围绕段的中心意思来写,目的是把内容写具体。读一读,练一练:

(1)认真读下面各例段,完成练习。

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把这道缝当作自己的家。石崖前面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大柳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寒号鸟和喜鹊面对面住着,成了邻居。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可分为______层。第一层是讲______,第二层是讲______ 西双版纳是花果的海洋。这里的花,红的、紫的、白的、黄的、五彩缤纷,美丽极了!这儿的果子也非常多,香蕉、菠萝蜜、荔枝,果实累累,挂满树枝。①这段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

②一共写了三句话。第______句是总叙,第______句和第______句是______,可分为______层。秋天是令人向往的季节。天高云淡,秋风瑟瑟。大地穿上了黄色的毛衣;鲜艳的枫树叶随着秋风悠悠地飘落着,好像一只只彩色斑谰的蝴蝶在翩翩起舞;那松树爷爷却不顾寒霜降临,仍穿着它那碧绿的长袍,显得更加苍翠;花园里,菊花争香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柿子树上挂满了黄澄澄的柿子,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桔黄灯笼;红通通的海棠把树枝都压弯了„„秋天,果实累累,景色迷人,我爱秋天。

①这一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______关系。一共写了______层。②第一层是总起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层是总结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第二层描写了哪几种景物?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家乡的变化真大呀》为题,用“总——分——总”的形式写一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并列结构。

有的段落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种结构,段中没有概括全段的句子,段的内容又是从事物的几个方面来写的。

例一《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的第四段。

夏天,树木长得郁郁葱葱,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金光像利剑一样,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这一段话具体描绘了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四句话分别写了“树木”、“晨雾”、“太阳”、“野花”,都是围绕小兴安岭夏天美丽的景色来写的,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又如下面例段:

老爷爷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语,嘴里低吟着咏花的古诗。老奶奶看花,拄着拐杖,牵着孙孙,有的还很珍惜地摘下一朵,簪在自己的发髻上。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衣,有的甚至是绸料的。小学生们系着红领巾,叫啊,跳啊,被这一望无际的海棠花惊呆了。

这也是一个并列结构的段落。写四种不同的人看花的情景。先写老爷爷怎么看,接着写老奶奶怎么看,再写青年人怎么看,最后写小学生怎么看。虽然排列有先后,但表达的意思,都是讲看花,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这样写,层次非常清楚。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这段话,按要求进行练习。

猫有一对明亮的眼睛,即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也能看清东西,再狡猾的老鼠也逃不过它的眼睛。它的耳朵很灵活,能随意转向发声处,只要有声音,哪怕是极小的声音,它也能及时辨出。猫的脚趾上有锋利的爪,这就是猫能疾走如飞,还能沿壁上房,爬树跳墙,追捕老鼠的主要原因。猫的脚掌上长着一块软而厚的肉垫儿,因而走路时没有声音,可悄悄地,出其不意地逮住老鼠。猫的胡须很粗,感觉灵敏,能测出各种洞口的大小„„ ①这一段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

②写了猫的哪几个特点?是围绕什么来写的?请填表作答。

(2)以《一群小鸡》为题,用并列式写一段话,要写出小鸡的不同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承接结构。

这种结构的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按照所写内容的先后顺序,一层紧接一层连起来写的,前后不能颠倒。有的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承接,有的按时间顺序承接,也有的按物体变化的过程承接。如下面例段就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早晨,我们一起床就得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我们马上向码头走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蓝天、白云,碧绿的海,正从东方升起的朝阳。我们上了船,迎着朝阳破浪前进„„

这一段一共写了四句话。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句紧接一句写的。承接的顺序是:

早晨接到通知→今天有船出海→马上向码头走去→看到蓝天、白云、海、朝阳→上船出海。层次清楚,条理分明。再看下面例段:

„„我先放了一桶水,把青菜浸在水里。等到青菜全部浸湿后,就把菜叶一张一张地掰下来,把菜茎上的泥粗洗一下,接着再放一桶水,将菜叶一张一张地擦洗;最后,把洗干净了的菜浸泡四五分钟,漂去可能有的农药,然后捞到筛子里漏干水。

这一段话写的是一个洗菜的过程。句与句是按时间先后顺序连接的,用“先„„接着„„最后„„”三个时间代词把洗菜的过程写得清清楚楚,句子连接得非常紧密。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的例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试验开始了。我先把蚱蜢的头部浸在盛满水的杯子里,仔细观察,只见它一动不动,似乎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只有腹部一起一伏,大概就是在呼吸吧。几分钟过去了,蚱蜢不耐烦地蹬了几下腿,还是那么有力,看来蚱蜢的呼吸器官,的确不在头部。于是,我把蚱蜢倒过来,把它的腹部浸在水里,头留在外面,这么一来,蚱蜢可受不了啦!刚一放进去,它的腿就使劲地乱蹬,拼命挣扎。四分钟以后,它难过极了,嘴边冒出了一颗颗水泡,腿也只能微微地颤动。再过了一会儿,气泡消失了,腿也不动了,我把蚱蜢拿起来一看,发现它死了。

①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全段一共写了______句话。句与句之间是______关系,是______按顺序写的。

(2)仔细观察一种动物的动态变化过程(如猫捉老鼠,蚂蚁搬食,公鸡斗架„„)运用承接式写一段话。注意抓住动态特点,把过程写清楚。

4、因果结构。

这种结构,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和“果”的关系。一般在因果结构的段落中,往往有“因为„„所以„„”,“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因而„„”等关联词语。如下面例段:

冬天给麦浇水,能保护小麦安全过冬。因为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保持地面的温暖,使麦苗儿不受寒冷的侵袭;水蒸气遇冷凝结,也会发出热量,保护麦苗儿;水结了冰,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儿根部不受冻伤。

这段话是因果结构。先写结果,后写原因。全段两个句子。第一句是讲事情的结果——冬天浇水可以保护小麦。第二句是个大句子,有三个并列的小分句,从三个方面说明冬天浇水能保护小麦的原因——①水蒸发变成蒸气,能使地面温暖,使麦苗不受寒冷侵袭;②水遇冷凝结会发出热量能保护麦苗;③水结冰能隔绝空气,使麦苗根部不被冻伤。

因果结构段,有的是先写原因后写结果。如下面例段:

妈妈是花儿工人,可她对富贵的君子兰,花香袭人的巴兰都不感兴趣,唯独偏爱文竹。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爸爸常常看着文竹出神,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这段话一共有三句。第一句写事情的原因——(因为)妈妈“唯独偏爱文竹”,第二句写事情的结果——“所以在我家的窗台上、写字台上都摆着文竹”。第三句通过爸爸夸奖文竹高雅,“如松似柏,使人心旷神怡”进一步说明窗台上写字台上摆文竹的原因。这种结构形式,能把问题说得明白,把事理说得清楚。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面例段,按要求做练习。

理发的人很多。大家就按照进来的先后排了次序,没轮到的就坐在一旁等着。

①这段只有两句话。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哪句讲事情的“因”,哪句讲事情的“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事情的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事情的果。

②在句子中加上“因为”“所以”两个关联词,使句与句之间的因果关系更明确。怎样加呢?请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蚂蚁整天辛勤地劳动,没有一个偷懒的。它们也很团结,见了面就互相摇触角打招呼。我很喜欢它们,有时捉虫给它们吃。

在段中找出写“因”和“果”的句子。

写“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你最喜欢什么?用因果结构形式写一段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转折结构。

这种段的结构特点是:有同一的中心,但具体内容前后似乎不一致,常用“可是”、“但是”、“然而”等词语表示内容与内容之间的转折关系。如下面例段

大船造好了,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什么事故。可是后来,蛀虫越来越多,船舷和船舱的木板上,都出现了许多小窟窿。

这就是转折关系结构的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讲大船在海上航行了几年没出事故,第二句说“后来出现了小窟窿。前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用“可是”作转折词,说明船出现小窟窿的原因是因为生了蛀虫。

小学作文训练之九:景物描写训练——要学会观察与描写 作文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功,就是观察与描写。

同学们都知道,观察,就是用五官认真地察看、感受、体验周围的事物。就是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尝,用鼻子闻,用手摸,把那些不认识、不熟悉的事物的形状、颜色、姿态、结构、气味、滋味、声音、软硬、冷热等等,统统在自己的脑海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有了这种认真的观察,有了这种深刻的印象,有了这种入微的体验,就有了丰富的、生动的描写材料。任何成功的描写,都必须有详尽深入的观察作基础。

怎样学会观察,练好观察的基本功呢?

1、要选择好观察的位置

有目的地观察事物,首先就要确定好观察位置。因为观察者所站的位置不同,所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景物)也必然不同。同学们还记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吗?这说明虽然是同一个事物,但由于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观察得到的结果就完全不一样。这也说明选好观察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或有目的地参观游览中,一般都是采用固定观察或移位观察的方式。如下列例段: “清晨,宽广的校园显得格外宁静。教学大楼刚从晨雾中露出它那巍巍的身躯。一扇扇相继被打开的明亮的玻璃窗,在晨光照射下,像刚睡醒孩子的眼睛,调皮地一眨一眨的。操场上空无人影,只有两只高高的篮球架站在那里。

操场边那一排翠绿的冬青,长得郁郁葱葱,像一队威武的士兵守卫着学校大楼。

眼前的花坛,开满了姹紫嫣红的鲜花。月季花苞上挂着晶莹的露珠,令人喜爱。坛边是一圈小草,它在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鲜嫩。”

这几个例段描写的是一个宁静的校园晨景。很显然,作者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的。首先从上(仰视)到下(俯视)观察“教学大楼→玻璃窗→篮球架”;接着从远(远望)到近(近看)观察“操场那边的冬青→眼前的花坛”;再细看花坛里的月季花和环视“一圈小草”。这种以作者站立的地方为固定点,或仰视,或俯视,或远望,或近看,或环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我们叫它固定观察。

什么叫移位观察呢?还是先来看看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一个例段吧!

“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1000或是800人开个会,一定不觉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

只能照亮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黑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

这是《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中的一段描写。作者是按照他游览所经过的地方,所见到的不同事物进行观察的。游览顺序及观察角度是:在洞口抬头望(仰视)→走进去周围(环视)是石壁,抬头(仰视)是高高的石顶→洞内一团漆黑,„„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正视、环视、仰视)。我们把这种按照作者经过的地方(即移换位置)去观察事物的方法,叫移位观察。

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不管是固定位置观察还是移动位置观察,都不能机械套用,应根据观察的目的和要求,针对观察对象的特点灵活运用,交换使用。什么时候要运用固定位置的观察,什么时候要运用移动位置的观察,也要取决于你计划写的文章的体裁和中心思想的要求。不过,一般地说,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决定描写事物的顺序和层次的变化。

2、要注意观察的顺序。

观察任何事物都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或从整体到部分,或相反;或由近及远,或相反;或从上至下,或相反。这样,观察才会有一条清晰的思路,对观察的事物才会形成一种鲜明的层次和完整的印象。通常有下列几种观察顺序:

一是以空间方位为序。如东南西北中,远近、里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如下面例段:

“你来到葡萄架之下。四周是彩色飞金的回廊,朱红柱子,中间是小小的园林,典雅的布局,果木俱全。庭院上面,罩着绿叶的网。草地上铺着绿茵,白鸽蹒跚来去。伸手可摘盆中的梨桃、石榴和头顶的葡萄。”

这个例段就是按照先四周后中间再上下的空间方位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段落虽短,但庭院生机勃勃的景色却写得井井有条。

二是以时间变化为序。如下段:

“时间不容许人们多想,一阵狂风吹来,雷电接着从头顶掷下。顷刻间,一场可怕的冰雹倾泻下来。人们惊呼奔跑,躲入安全的地方。冰雹继续了两个小时之久,其间,有十多分钟,落地的冰雹大如小儿拳头,其中一颗有排球一般大,落在小李村,打穿饲养室的房顶,掉在蓄水的石槽里。冰雹过后,稀疏的雷雨未停,人们从躲藏的地方走出来,顿时惊得目瞪口呆,像久住大森林的人,忽然被抛到陌生的戈壁滩似的,面对着眼前景象,简直不明白自己身在何方。

密密的玉蜀黍林消失了,墨绿的棉田消失了,天空不见苍鹰飞旋,树头不闻燕雀鸣叫,田野里,也瞧不见野兔奔跑了,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瞬间,仿佛全从地面消失了。田野变得开阔而荒漠,村庄上空也豁然敞亮起来。光秃秃的树木,带着残断的杈桠,笔直地伸向天空。大地脱去浓艳的绿袍,换了一套坚硬的银灰色的冬装。”

这个例段,以时间变化为序观察描写冰雹前、冰雹中、冰雹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田野村庄景色的变化。按时间的推移:顷刻间→两个小时→十多分钟→冰雹过后→顿时→一瞬间„„观察景物的变化,把下冰雹的全过程描写得清清楚楚,井井有条。三是以观察移位变化为序。

我们外出参观或游览,地点和线路经常变化,因而观察的顺序必然随参观游览的顺序而变化。如下面例段:

“每人买了一枚火炬,燃着由洞口进去。门很小,只容一个人走,先向下有石级,越走越暗,火炬的光,不到五尺,照到头上,顾不到脚下,路潮而滑,煞是难走。我们五个人一串,你拉了我的手,我拉了他的衣服,一步一步地蹭着走。偶然举起火炬,向上一看,只见奇形怪状黑黝光滑的大石,石上不时还有一滴一滴的水滴下来,滴到颈项里,冰冷彻骨,要接连打两个寒噤。把火炬提起向远处一看,只见七高八低的石头,有的地方很深,黑洞洞的看不见底。大家静默无言地向下走了十几分钟,翻过一个很高的大石脊,忽然发现前面几线天光,越走越亮,路也越宽。只见头上四周,尽悬着一条一条的石钟乳,大大小小,粗粗细细,各色都有。又向上走了几十步,豁然开朗,出洞的门,比入洞的门高大得几百倍。我先出洞,过一座小石桥,到对面山上,回看洞口,是一个高大的半圆形,一层层一条条的钟乳石,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排列着,有的像圆柱,有的像圆锥,有的像象鼻,有的像橡树杆,奇形怪状、五彩缤纷,真是瑰奇大观。他们几个人在洞里后出来,好像蚂蚁蠕蠕而行的样子,洞口之大,可想而知了。”

作者按照入洞→洞中→出洞的游览顺序进行观察,按移位观察的顺序把山洞的奇景描写得非常具

体细致。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以事物的结构为序。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结构,观察的时候按事物的结构为顺序,依次进行观察,思路清晰,条理清楚。如下段对芦沟桥的观察和描写:

“芦沟桥全长260米,宽7.5米,共有11个孔,桥的两边,装饰有石雕栏杆,每边又各有碧柱140根,每根石柱上都雕刻有卧伏的石狮,殊形异态,各不相同。特别是小狮子,有的盘蹲在大狮子脚下,有的爬在大狮子背上,有的互相交头接耳,嬉戏耍闹,活龙活现,栩栩如生。„„

芦沟桥的建造极其美观。在桥的两头,有两对石兽,东边是一对狮子,西边是一对象,象征着大桥固若金汤,坚实无比。东端,还有两座石碑,一座是清乾隆题燕京八景之一“芦沟晓月”四个大字,碑的四周有四根龙抱柱;另一座石碑记载了康熙三十七年重修芦沟桥的经过。桥的两端,还有精刻的华表,把芦沟桥点缀得分外美观,„„”

这一段是写芦沟桥的雄伟壮观。作者按照桥的构造艺术结构,先从整体(长、宽)后到部分(桥孔——栏杆——碧柱——石狮)进行观察和描写,再从建造艺术的特点写桥的美观,也是按照结构顺序来观察和描写的。给读者留下了桥的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3、要抓住观察对象的特征。

任何事物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就是同一事物它的特征也随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处于静止不动的时候的状态和处于活动、变化时的状态就大不一样。因此,在观察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对象的特征。例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小黄巴儿狗从一堆烂柴堆里钻出来,汪汪地叫了两声,走近了一看,认出了小荣,它的两只前腿急忙搭在小荣身上。小荣把它抱起来,哭了,狗儿也像哭一样的唔唔叫个不停。”

上述两段,一段写景,一段写动物,都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征。例段一,是对荷花的静态特征的观察和描写,具体地写出了荷叶的形状,荷花的姿态和香味;例段二,是对小黄狗动态特征的观察和描写,生动地描绘了小黄狗和小荣见面时的动人情趣。又如:

“绿色湖面上,一支微微抖动着白色翅膀的小船,在润湿的微风中荡漾。那个样子,看上去显得很轻盈,很纤弱,就好像是投在水面上的一簇银色的蒲公英。”

这里既抓住了事物的动态特征,又抓住了静态特征。第一句写小船在湖面荡漾的动态,第二句写小船的静态——样子„„很轻盈,很纤弱,就好像„„一簇银色的蒲公英。有动有静,把湖面的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读一读,练一练:

(1)读下列各段,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完成段后的练习。

公园的中心是一个喷水池,池边呈梅花形,池台上放着一盆盆开得火红的“一串红”,池旁满是一盆盆粉红色的月季花和黄澄澄、沉甸甸的金桔。池中央一座假山石上面,是一个用绿绒做成的海豚。它嘴上顶着一个彩球,尾巴还调皮地向上翘着,好像在向大家炫耀自己的演技,一汪清水就从那尾巴尖上喷出„„

公园的条条小径都通喷水池。小径的尽头,沿着围墙是一条环行土道,道上安放着排排木椅和石桌、石凳,原来是为人们下棋、玩扑克准备的,可现在都变成了人们学习外语的场所。本例段写的是喷水池及其周围的景色。

段中描写了盆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凳等八种景物。作者是以_______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

一只大芦花鸡正在伸着脖子叫唤,叫一声,抖着翅膀一跳,用它那尖嘴叼住一支大麦穗子,左一摇,右一甩,肥饱的麦粒儿就给抖落在地上,拣几个粒儿吃,又去叼另

一支麦穗儿了,好像要把每一支麦穗儿什么味道都要尝一尝。

①这一段是写鸡的生活习性。作者是通过对______的观察和描写来写鸡的生活习性的。②段中运用了十个恰当的动词描写了鸡吃食的动作。请把这些动词找出来,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观察写话。

①以空间方位为序观察自己的教室,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时间变化为序观察晴天晚霞的形状和颜色,写一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描写一种你熟悉的植物,写出它的静态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描写一种你喜欢的动物,写出它的动态特征和习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作文训练之十:怎样观察和描写树木花草

花草树木的种类繁多,形状各异。观察、描写花草树木,要抓住它们的特征。树木花草一般都有根、干、茎、枝、叶、蕾、花、果等部分,但这些部分不仅不同,而且有的有突出的特征。如有的根很细长,有的干很粗壮,有的花很美丽,有的叶很茂盛。在观察、描写的时候,就要抓住不同的特征。如下面例段:

楼外近处,一棵威严的百年老榕树,顶着擎天的华盖,昂然挺立,遥相对望。大榕树盘根错节伸出来的根茎,比一般的小树还粗壮。青枝绿叶,俯临江水。

那一尺多高的万年青,远看就像古老的金字塔,近看却似一个青罗盖。那粗糙的身躯,顶着密集的枝叶,翠绿的枝叶一层层重叠着,有的蜿蜒向上,也有的垂直向下,这形状再配上那裸露的龙爪似的劲根,仿佛是一条翻腾的蛟龙。再看看枝条上那些绿油油的叶子,大的一寸来长,椭圆椭圆的,映出幽幽绿绿的光泽,使万年青显得更加生机勃勃。它虽无馥郁的馨香,也无红花的点缀,而只有朴素的绿叶为伴,但它那奇形怪状的样子,却叫人十分喜爱。

一座突兀峥嵘的石峰上,挺立着一棵松树。它高大挺拔,树杆笔直笔直的,栗棕色

的树皮上饰着椭圆形的鳞片。至树冠处才横伸出几杆枝丫、都朝向阳的方向平展着,密匝匝、绿苍苍的针叶,呈扇形状,有如一只巨鸟展开翡翠似的翅膀,随时准备凌空飞翔。

上面三个例段写的虽然都是树,但由于抓住了每种树的特征进行观察描写,因而树栩栩如生,各有特色。如例段(1),以“百年老榕树”的“威严”为特征,写它“顶着擎天的华盖,昂然挺立”,“盘根错节”;例段(2),抓住“万年青”“青”的特征,写它“无红花的点缀”,“只有朴素的绿叶为伴”,“那绿油油的叶子”,“层层重叠”,“使万年青显得更加生气勃勃”;例段(3),则抓住松树“高大挺拔”、“笔直”的特征,重点写它那“密匝匝,绿苍苍的针叶”,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描写树木花草,还要注意其形态、颜色、气味及其萌芽、成长、开花、结果、枯萎的变化。如下列例段:

春天的夹竹桃,繁花盛开,有的大红,有的桔黄,有的洁白。一丛丛夹竹桃上像撒满珍珠、玛瑙和白玉,十分美丽。秋天,西风萧瑟,娇气的树林纷纷落叶了。但是,一排排夹竹桃顶风傲立,那墨绿的枝叶互相交错,好像绿色的卫士手挽着手护卫在大路两旁。

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三月的桃花粉红艳丽,吸引了多少游人,而校园路边的李花却使我不忍离去。五个白色的小花瓣合成了一个小脸蛋,花瓣中那许多纤细的花蕊,顶着一粒粒淡黄色的小点点。三四朵花围成小圈,在春天的吹拂下抖动,真像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羞涩地跳着“圆舞曲”„„李花,它没有用艳丽的色彩来显示生命的欢乐,而是用洁白的心灵来报答春秋。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夜来香的叶子是对着长的,它刚出来的叶子是绿色的,它绿得像碧玉、像翡翠。到了七八月份,夜来香每天晚上伴着月亮开放。它还有个特点,太阳一出来,它就谢了。第二天又有一批新的花儿伴着月亮开放。它那四片浅黄色的花瓣,杏黄色的花蕊,凑成了一朵朵美丽的小花,看上去淡雅、清秀,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花香,使你如醉如痴。它虽不像牡丹花那样引人注目,也不像君子兰那样名扬四方,然而,我爱它,它把自己仅有的芳香,无私地送给人们。

以上例段分别描绘了夹竹桃、丁香、李花、荷花、夜来香等五种花的不同形状、颜色、气味以及随季节变化的不同特点。例段(1)写夹竹桃随季节变化的情况:春天,“繁花盛开”;秋天“那墨绿的枝叶”“顶风傲立”。例段(2)抓住丁香花“色”和“香”的特点描绘。例(3)写的是李花,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重点描绘了花的颜色和形状。例(4)是写荷叶的形状、姿态与香味,比喻巧妙,语句精练。例(5)抓住夜业香开花随时间变化的特点:“到了七八月份„„,每天晚上伴着月亮开放”,早晨“太阳一出来,它就谢了。第二天晚上,又有一批新的花儿伴着月亮开放。”

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中的写景状物,都是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是要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的。描写树木花草也是一样,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无“知”无“觉”的植物写得有“血”有

“肉”有“情感”。这样描写,树木花草就有“神”(神韵、精神)了。请看下面例段,是怎样写树木花草的“神韵”的。

春风拂过,披着鹅黄嫩衣的杨柳,摇摆着轻柔的枝条,婀娜曼舞地吟颂催耕田。呼唤人们,快快在春耕里播下希望,在耕耘中把汗水流淌;在春风中遥望那压弯枝头的桃李,在春中憧憬那殷实的金粮。这缕缕希望的情丝,不正是从那嫩嫩的枝条里抽

出的吗?丝丝缕缕扣人心弦,人的希望随着绿叶的萌生而萌生,由含苞到滋芽,由鹅黄变嫩绿,由嫩弱长丰满。绿色的汁液汩汩流动,人们的希望在盼望中生长。杨柳啊,和人类是多么的亲密无间!

本段以拟人的手法写杨柳“吟颂催耕曲”“呼唤人们,快快在春耕里播下希望”;又从杨柳“由含苞到滋芽,由鹅黄变嫩绿,由嫩弱长丰满”的生长过程,联想到“人的希望随着绿叶的萌生而萌生”,写出了人与自然“亲密无间”的关系,也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盆栽里的仙人掌,它的坚韧的性格已经够使人吃惊了。有水,没水,天热,天冷,它都在不乎。它那翡翠似的、长满硬刺的掌状茎一直向上伸着,像叠罗汉似的,一片“绿色的手掌”上面又长出一小片来,重重叠叠,以这个姿势矫健地挺立着。无论天气怎样亢旱,别的盆栽植物都已垂下了头,它却总是生机蓬勃,凌空直上,„„这么雄纠纠的带刺的植物,谁料得到,它们却开着鲜艳的花朵!有些仙人掌的花美丽极了。本段写仙人掌,除对它的形状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外,重点突出了仙人掌“坚韧的性格”:“有水,没水,天热,天冷,它都不在乎”;“无论天气怎样亢旱,„„它却总是生机蓬勃,凌空直上”„„还“开着鲜艳的花朵”。写出了仙人掌与众不同的“吃苦耐旱、拼搏向上”的“精神”。

红棉何以叫英雄花有好多说法。„„——因为它孤愤,不需一片绿叶扶持;因为它傲风寒,以怒放宣告寒潮的败退;因为他不飘落一片花瓣,即使跌落泥尘,也是整朵整朵的,像不屈的英雄淌下的血泪。本段的特点是没有描绘红棉(也叫木棉花)的色、形、味,而是以“孤愤”、“傲风寒”、“像不屈的英雄淌下的血泪”等拟人的方法,表达红棉的“性格”。

上述各例段告诉我们,观察和描写花草树木,要注意三点:第一,要抓住它们各自的特征;第二,要仔细观察其形态、颜色、气味及生长过程;第三,要写出树木花草的“神韵”,做到情景交融。这三点当然不是孤立的,在观察和描写时,44 应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读一读,练一练:

1、读读下面描写树木花草的例段,想一想:每个例段描写的是什么?抓住了描写对象的什么特征?是怎样进行描绘的?按要求完成各段的练习。

走近枫林,看那树身不但粗壮,而且高大,高高的树干上伸出无数的枝*。那片片红叶在微风中轻轻地抖动,不时飘飘悠悠地落下来,给山路铺上了一条红色的地毯。踩上去感到那么柔软,那么舒服。我轻轻拾起一片枫叶,那红彤彤的叶面上布着清晰的叶脉,边缘上长出均匀的锯齿。样子虽然像张开五指的小手,但颜色却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①这段话主要是描写_______。哪两句是写枫叶的形状的?用“”标出来。②段中用了两个比喻,把有关的句子找出来写在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黄土高原有种乔木,叫做钻天杨。主干挺直,枝枝相抱,叶叶聚拢,青翠碧绿,钻天而立。它不嫌黄土高原的贫瘠,不畏西北风雪的严寒,生命旺盛,团结向上。①这段话用了______、______两种方法描写钻天杨的外形特征。②用“”标出写“神韵”的句子。

我看到一片茫茫的竹林,被一场大雨洗涤得绿生生的,像一泓湖水向天边漫下去,染绿了风,染绿了雨,染绿了我的眼睛,染绿了我的心境。①这一段话主要是描写竹林的________ ②段中一共用了______个“绿”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③用“”标出排比句。

我觉得,竹子的情与性在其坚节、劲直、虚心、磊落、根固。说其美,美在这里。我爱它,爱在这里。

这段话的第一句是写竹子的______。第三句表达作者爱竹子的______。

山坡上,一墩墩耐冬花,婆婆娑娑,生机勃勃。翠绿枝头,红花点点,像是燃烧着

的火苗,鲜艳夺目。花分五瓣,火红纯赤,其蕊金黄,微透芳香。那绿叶、红花、黄蕊蕊上,好似抹着一层奶油油的蜡光。

①这段话描写了耐冬花的形状、______、______。②用“”标出段中的比喻句。

牡丹池内,花团锦簇,五彩缤纷。那姚黄,双手捧出一堆黄澄澄的金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金光,富丽壮观;二乔也不示弱,她抖开一条两色红的舞裙,翩翩起舞,迎风摆动着花瓣,仿佛在向游人点头致意,娇美无比;那“妩媚仙子”穿着洁白的浴衣,像刚出水的美人,鲜亮诱人。

这一段描写的是“牡丹池内”的“花团锦簇”。写了______、______三种牡丹花的形状和颜色。是用______的方法来写的。

山上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小草。我们在草地上翻滚、追逐,身上、头上粘满了刺刺草。伙伴们互相望着那逗人的样子,都哈哈大笑起来。草丛里还隐藏着黄色的豆瓣草。用手一按,它就“叭”地一声裂开了。我们淘气地把它挂在耳朵上,像戴着一对儿小耳坠,别提多有意思了。

这一段写了______草和______草的特点,还写了______表达了小作者天真烂漫的童心。

2、到大自然里去仔细观察树木花草,按下列要求写话。①描写一棵你最喜欢的树,用一段话把它的特征写出来。

②描写一种你最爱看的花,用一段话把它的颜色、香味写下来。

③描写一种你认识的小草,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神韵”来。④用比喻的方法写菊花的形状。

⑤用排比的方法写竹子的神韵。

上一篇:学习活动周总结下一篇:大一暑假做这些绝对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