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与作风培养(精选6篇)
作文训练与作风培养 篇1
摘要:这篇文章把作文训练与作风培养结合起来谈, 点子新, 角度好, 给人以深刻的启示, 值得一读。
关键词:求真务实,雷厉风行,严谨细致,知错就改
一个中学生通过多年的作文训练, 能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及常见的应用文, 能做到会审题、会立意、会选材、会安排文章的结构、语言流畅、表达清晰, 会在大考小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就算写作过关了。其实, 通过作文训练, 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 还要能够培养学生的优良作风。因为写作, 不一定能够伴随人一辈子, 有的学生一旦走出了学校大门, 就再也不与写作沾边, 而通过作文训练培养起来的优良作风, 能够伴随人一辈子, 使人终身受用。因此, 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就显得特别重要。作为中学语文老师, 就不能只把眼睛盯在单纯的作文训练上, 还要注意在作风培养上。
一、叙真事, 抒真情, 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作风
《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必须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 留心身边的现象, 学会观察的方法, 在观察中融入情感, 有所体验, 有所发现, 不断积累写作的素材。”可在学生中, 常常出现忽视现实生活的现象, 写作文时, 往往是浮光掠影, 胡编乱造, 结果写出来的作文, 假话连篇, 空洞无物, 更谈不到有什么真情实感了。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务必正视它。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如果离开了现实生活, 那么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在深入、观察、体验中, 获得真情实感, 这样, 写出来的作文才真实, 才有分量、有价值, 才能打动别人。更为重要的是, 由此培养起来的求真务实的作风, 会在学生走向社会后, 发挥巨大的作用。一个人能够求真务实, 会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好上加好, 会得到别人的好评, 会让领导放心, 让群众满意。
二、不怠慢, 不拖拉, 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的作风
在一般情况下, 中学阶段的作文训练都是要限时进行, 开始时, 可以用一节课打草稿, 一节课誊写, 等到打下一定的写作基础, 就可以逐步加快写作速度, 写作速度减少时间。尽管如此, 总有一些学生在写作文时, 老是怠慢, 行动不快, 甚至拖拉作业, 把今天该完成的作文拖到明天。对这种拖拉作业的现象, 大都认为是学习态度有问题, 或基础不扎实, 或天生的性格慢。其实, 这里面也有作风方面的问题, 就是缺少果敢快捷、雷厉风行的作风。而限时作文, 不仅仅是为了使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 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养成做事不怠慢、不拖拉, 在规定的时间内积极主动、雷厉风行地完成任务的好作风。没有这种好作风, 将来到社会上就很难适应工作, 特别是在集体场合流水作业、讲究高效率的工作。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 具有雷厉风行的作风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作文训练中,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雷厉风行的作风, 正是为了学生在未来的生活环境中能够如鱼得水, 不被淘汰。
三、勤思考, 勤修改,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作风
过去, 学生把作文誊上了本子, 就算完成了任务, 剩下的事情就由语文老师处理, 特别是批改作文, 全由语文老师承担, 上级主管部门, 也把作文批改看成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别人不得插手, 甚至规定一篇学生的习作, 语文老师要写多少条眉批, 多少字的总批, 并把它列入检查的内容之一。这样一来, 可苦了语文老师。可事实上, 这样做又有多少效果呢?恐怕谁也说不尽。但它的副作用倒是显而易见的, 那就是使学生养成了怕动脑筋、一味依赖的坏习惯。现在, 在学生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素养放到重要位置上。学生能够自己做的事, 应该让学生自己做, 教师不得包办代替, 学生理应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因此, 修改作文, 写眉批和总批, 都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做。现在提倡学生在课堂上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 互帮互学, 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他们动脑、动手, 勤思考, 勤修改, 不但能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他们写作的水平, 而且能够培养他们严谨细致的作风。这种作风, 在未来的工作中同样是不可缺少的。
四、善总结, 善订正, 培养学生知错就改的作风
作文自改也好, 互改也好, 目标都是为了发现错误, 以便改正, 使作文“更上一层楼”。语文专家们都有这样的共识, 好作文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一篇作文在认真修改后, 还必须好好总结得失, 及时订正作文中的错误。久而久之, 养成了善总结、善订正的好习惯, 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知错就改的好作风。“人非圣贤, 焉能无过”, 有“过”不要紧, 能知错就改就行。有了知错就改的好作风, 将来走上工作岗位, 就不会固执己见, 将错就错。如果将来成了领导者, 有了知错就改的作风, 就会虚心倾听群众的意见, 就会“吾日三省吾身”, 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这样的领导者会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因此,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作为语文老师倒不一定把眼睛只盯在那些写优秀作文的学生身上, 而应该多留意那些有不少毛病但能够认真总结、认真订正作文的学生身上, 多鼓励学生通过总结、订正提升自己的品位, 培养知错就改的好作风。要一以贯之, 把它贯穿到作文教学的始终。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生而为人的人, 生来都有一个同样的目的, 就是他们要成为人, 即要成为理性的动物, 要成为了物的主宰极其造物主的形象。所以他们都应该达到这样的境地, 即在适当地汲取了学问、德行与虔信之后, 能够有益地利用此生, 并且好好地预备来生。”作为语文老师, 通过作文训练, 让学生具备了优良的作风, 就是为了学生能够永远地享受, “有益地利用此生”, 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
作文训练与作风培养 篇2
要把党真正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把加强党性修养、养成良好作风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科学认识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之间的关系。党性是作风的内在根据,党性决定作风;作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作风反映党性。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内在本质,是一个政党阶级性的集中体现。党性不仅是党的阶级性、群众性、先进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同时体现在党员的理想信念、思想观点、道德品质和工作、学习等言论和行动之中,是党的性质、宗旨、作风、纪律等各方面要素在党员身上的综合反映。加强党性修养,是改进党员干部作风的重要前提。作风是指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党的作风是一个政党的形象表现,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重要体现。党风根源于党性,由党性所决定但又体现和制约着党性。胡锦涛同志指出,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说到底是党性问题,党性纯洁则作风端正,党性不纯则作风不正。只有加强党性修养,才能树立和弘扬良好作风。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践行党的宗旨、完成党的使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过程,也是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培养优良作风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求不断提高理论素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提高运用理论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前进中遇到各种问题的能力;要求提高政治素养,坚定理想信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要求加强文化、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修养,提高执政能力、领导水平和创新能力,做发展先进生产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模范;要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和作风建设,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要求按照党的行为规范加强组织纪律修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严格遵守和执行党的纪律,自觉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的原则和立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胡锦涛同志指出,当前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要坚持“四个相统一”和“六个着力”,即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统一,坚持加强个人修养和接受教育监督相统一;着力增强宗旨观念,着力提高实践能力,着力强化责任意识,着力树立正确政绩观,着力树立正确利益观,着力增强党的纪律观念。这既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抓好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的根本原则、方法和主要内容。实践证明,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关乎保持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影响到党的形象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党越是长期执政,越要注重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越要注意克服由党性不纯、作风不正引发的矛盾和问题,越要认识到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防止腐败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二、加强党性修养,养成良好作风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道德建设的长期任务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广大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养成良好作风来参与、示范和带动。党员思想道德修养就是要培育党员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自觉抵制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自觉拒腐防变,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真心为人民谋福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则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要切实认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与时代精神的相互联系与有机结合,每个党员、党员干部都应该注重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头脑中时刻要有宗旨意识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念,不能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当作私有物或谋取私利的砝码,要经常对照“八荣八耻”反躬自问:在大是大非面前,自己是不是立场鲜明、原则坚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自己能否明辨善恶是非,而不随波逐流、盲从跟风?面对低级庸俗的东西和名利诱惑,自己是不是都能坚决抵制?只有长期、不间断、反复地对照党员标准进行自我完善,党员个人和党员群体的思想道德修养才能真正成为引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示范力量。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广大群众的带头人和领路者,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肩负着义不容辞的历史重任。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要在“立行”、“立德”上下功夫,努力使“党性”与“品行”相统一,使政治形象与道德形象相统一,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依靠高尚的人格力量,形成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队伍整体的强大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影响和带领广大群众在倡导和发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实践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弘扬新风正气作表率。
三、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是党员干部健康成长的终身课题
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是同党的事业相伴随、共始终的过程。对共产党员来说,加强党性锻炼和养成良好作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终其一生的必修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面对不断前进的时代,不断发展的事业,特别是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党员要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任务,就必须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增长实际才干,否则就有愧于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成员的光荣称号。周恩来说过,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就是说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没有到头的时候,只要活一天,党性锻炼和修养就要坚持一天。如果紧一阵、松一阵,或以为党龄长、职务高就可以放松党性锻炼和修养,或因为发展市场经济就轻视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迟早会吃亏甚至迷失方向跌跟头。只有日积月累,长期坚持,才能增强党性观念,达到党性锻炼和修养的目标,才能形成良好的作风。
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领导干部虽然各有优势和长处,但也会不可避免的存在不足和弱点,不管哪个党员领导干部都有一个逐步成长、成熟和不断完善、提高素养的过程。加强党性修养,正是党员干部克服缺点、弥补不足,使自己的理想信念、意志品格、行为习惯、思想作风等符合党和人民要求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刘少奇讲过,一些党员一起参加革命斗争,在大体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从事革命工作,但有的党员进步快,甚至原来比较落后的赶到前面去了;有的进步慢,甚至发生动摇等等。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党性锻炼的自觉性不同。自觉性越强,进步越快。反之,就可能落伍。只有经过党员自身的主观努力把党性的原则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意识和行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目的才能得以实现。只有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自觉性,才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主动地发扬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主动地坚持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主动地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
四、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强化的历史过程
我们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党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地进行整顿、教育、提高。从1941年开始至今,在全党先后开展了七次大规模的党员集中教育活动,对纯洁党性,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发挥了重大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抓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经验,如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优良作风。由于时代的发展和新生事物的层出不穷特别是党员队伍的变化,使得抓好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等工作面临着不少新情况、新挑战,而要从根本上做好这项事关党的发展全局和生死存亡的大事,最有效的方法是要从制度建设入手,从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战略层面上建立健全抓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的长效机制,形成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社会、法制、舆论等环境。
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是共产党员自我完善的过程。共产党员自觉按照党性标准进行对照检查、自省自律、锻炼改造,不断地保证共产党员标准,也是在历练人生、完善自我过程中实行自律与他律、自省与自强的结果。很显然,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离不开教育培训,特别是教化的作用。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养成习惯。而习惯则是日积月累的细节。良好的习惯一旦形成,将会成为一个党员加强党性修养、养成良好作风的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因此,培养坚强的党性,养成良好的作风,必须坚持长期的、反复的自觉接受教育。
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还是一个思想认识过程和行为形成过程。理想信念、思想观点、道德品质等的形成和行为习惯的固化,是一个不断受各种社会思潮、思维和行为方式影响的有波动有反复的过程。人的认识需要经过长期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形成,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除了要受一般认识过程和行为养成的因素制约外,还要受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政党宗旨、民族文化等多种社会、政治、传统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尤其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因素间的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变得更加复杂。毫无疑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也就更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必定要经历一个不断循环往复并提升的过程。只有内化于心,才能固化于行。党员的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只有经过多次“高温锻造”、“打上烙印”等培育和修炼,才能不断地达到纯洁党性、端正作风、养成习惯的目的,才能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写作能力培养与训练 篇3
关键词:写作;能力;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60-01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那么,如何做才能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四点认识。
一、积累名句,厚积薄发
目前我们中职学校中大部分学生一看到作文题目脑子就一片空白,无话可说。很多学生经常是习惯从网上下载文章,然后全盘照抄,完成任务。其实这就是心中没有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平时没有留意积累素材,自然写不出。这就要求学生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其中积累名句就是个好方法。“积学以储宝”,积累名句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的聚宝盆的过程。积累名句对于写作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持之以恒。
积累名句可从两方面入手。
1、是从课本中积累名句,可采用卡片法。卡片法就是将阅读时读到的格言、警句、谚语等自己认为有价值而实用的东西记在卡片上。课本中收入的文章都是名篇佳作,特别是古诗词曲和文言文,其中的名句俯拾即是,思想精博,材料丰富,可以供作文时使用。
2、是从课外阅读中积累名句,可采用摘录法。摘录法就是指我们在阅读时,把具有参考价值、可资引用、借鉴的精彩句子等抄录下来。做摘录要按原文实录,不得增添、删减、更改原字句和标点符号。课外书浩如烟海,阅读时应有所侧重。我教过这样一个学生,他就有个极好的习惯,喜欢看书阅读,他能够坚持多年天天看小说或其他书籍。所以,他的写作词汇非常丰富,文章感情色彩很浓厚,在写作上得心应手,在全国读书征文活动中获奖
不管是采用卡片法还是摘录法,最后都要注明出处,如书名、页码、出版社、版面、出版时期及作家姓名,便于日后查实。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大量名人名篇中的名句,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厚积薄发。
二、扩写仿写,乐于表达
在写作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爱护他们想说想写、敢说敢写的热情、冲动和愿望,保持这种热情、这种兴趣、这种自信。”要做到这一点,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扩写和仿写。扩写可从短语扩展入手。短语是由词组合而成的。最基本的组合是两个词,但短语的组合又不限于两个词,有时是三个或多个词,如“中职语文教材”“认真学习语法”是三个词,而“中职语文教材教法”“我们认真学习语法”是四个词。这些多个词的组合实际上是由两个词组合扩展而来的,这就是短语扩展。
在引导学生扩写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进行仿写。仿写就是仿写句式,是根据特定的语言情景,按指定的参照对象进行仿造。仿写要做到紧扣话题,语体和谐,结构一致,辞格相同。最关键的是把握语境,理解模仿对象的结构和含义,做到“形神皆像”。仿写句式思维开阔,又有参照对象,学生有表达的自信和兴趣,当然就乐于表达。
三、不限文体,易于动笔
在写作教学中,一开始写作不要过多的条条框框,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消除写作的畏难情绪。让他们易于动笔,能说出来就能写出来。这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不受文体束缚。学生普遍害怕写作文,为了打消学生这种畏惧心理,老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要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写他们自己最拿手的文体:日记、书信、童话、寓言、散文、小说、应用文等都可以。只要是学生的真话、实话、心里话,老师都应该肯定和鼓励,哪怕在老师看来是幼稚可笑的,也是珍贵的。因为不受文体限制,学生就有话可写,易于动笔,从而消除了写作的畏难情绪。
四、修改润色,文从改出
修改,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重要的环节。不少学生将写作当作负担,勉强完成任务后,不愿修改文章。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修改。正如叶圣陶先生主张文章要自己改,多念多改。他说:“写好以后,念他几遍,至少两三遍……凡是不通的地方,有废话的地方,用词不当的地方,大致可以听出来。总之,要多念多改,作文进步才快。”作文认真的同学,大都有相同体会:文章写完后,细读一番,就会发现一些毛病;把这些毛病改了,文章会变得好一些。这正是“文从改中出”,“善作不如善改”。
化学创造思维的培养与训练 篇4
化学创造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化学创造思维按其创造性的高低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高级化学创造思维,它是指经过长期的观察、实验与反复的研究和探索所产生的非凡的创造。这种创造的产生开创了某一领域,或形成了某种划时代的新理论。例如;道尔顿在前人探索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原子学说,恩格斯对道尔顿在化学发展中的作用这样评价:“化学中的新时代是随着原子论开始的”。门捷列夫发现周期律并制订周期表,周期律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一个理论上的.向导,使化学又一次度过了它的迷惘时期,恩格斯评价说:“门捷列夫……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第二个层次是中级化学创造思维,它是指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实验、思维等活动,提出新的化学概念,建立新的化学规律,发明新的实验装置,发现新的元素及其性质。如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钋”和“镭”,并详细地叙述了放射线的各种性质,其中包括对磁场的关系。凯库勒的苯学说丰富和发展了化学结构学说。第三层次是初级化学创造思维,一般对学生而言,主要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未有的而不涉及社会和科学价值的创造思维。正如教育家刘佛年先生提出,学生只要在学习过程中,有点新思想、新观点、新设计、新做法等,都可称得上创造。从这一角度上讲,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化学创造思维就不是一句高不可攀的凭空设想,而是能够在化学教学中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做好的。教学中培养与训练了学生的初级化学创造思维就可以让他们凭借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经验,不断深化与发展,逐渐由量变过度到质变,向较高级的创造思维的层次跳跃,这样就有可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培养出中国的道尔顿、门捷列夫、居里夫人、诺贝尔。
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化学创造思维要结合以下教学原则:
探索性原则
由于广泛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无止境。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的“欲望”和“满足”心理,创造出符合这一心理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条件,他们的创造思维就会得到培养和发展,就能亲身体验到人类驾驭知识、运用知识创造知识的自豪感。这种内在的情感体验,又会反过来激励学生再探索,再创造。因此,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化学创造思维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问题,使这些问题: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与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化学创造思维。创造思维始于问题,始于学生对问题的追求探索。例如在高一学习了HCL气体的喷泉实验后提出:除了HCL外还有那些气体也可做喷泉实验?条件是什么?如果将喷泉实验中的胶头滴管里的液体改为其他液体,情况会有什么变化?学生在讨论中逐渐想到,CO2、Cl2等气体在水中溶解不大,但可溶于年浓碱。最后得出结论:只要烧瓶中气体能迅速和较完全地被胶头滴管里的液体吸收,可以形成喷泉。在讨论过程中,如果一些学生能冲破常规思维,同中求异,就能带动其他学生一起扩展思路,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集体思维活动。
个性化原则
学生的思维是有起共性规律的,但同时又是千差万别的,存在着很大的个性差异,而这种个性差异又是每个人的社会环境、知识基础、智力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的,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反映了这种个性差异。创造是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因而创造总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有全局观点,要发现和掌握每个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帮助和鼓励学生在个
能力培养与技能训练关系思考 篇5
关键词:普通生物学实验改革 综合与创新性实验 能力培养 技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2(c)-0206-02
《普通生物学》(General Biology)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近年来,许多高校均已开设这门综合课程。它主要介绍生物科学的普遍规律、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趋势,而普通生物学实验则是普通生物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但是应该看到,在普通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验教学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开设验证性实验,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中对照着实验教科书,验证书中的实验步骤与实验结果,最后学生把实验步骤与实验结果写成实验报告交给老师评分。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并且作为刚从中学升到大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的中学生物学实验基础参差不齐,能否达到实验教学要求的效果,还有待于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掌握情况进行正确而准确地评价[1]。
基于此,在实验革新的探索与实践过程中,许多教育研究者认为人才培养的方向首先应根据人才将来的去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2,3]。
一般来讲,大学的生物学实验教学要求在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规范的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根据通知精神和教学实践,自2006年以来,我们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普通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试行综合与创新性实验,即把原先的实验项目进行优化组合,在保留基本实验项目的基础上,逐步加大综合与创新性实验的学时比例,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让其养成科学合理的实验习惯,培养其全面健康的实验素养。
1 实验项目的优化组合
原先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普通生物学实验项目主要是从动物生物学和植物生物学实验中选取有代表性的几个实验,无综合与创新性实验,并且专业针对性不强(见表1);随着实验改革的进行,综合与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见表2),在继续开设原先实验项目的同时,增加了动物生理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的相关内容,同时锻炼了学生参与设计实验的能力。
2 教学实践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2.1 學生能力培养效果更佳
通过实验改革,同学们参与实验的主动性大大提高,尤其是在进行综合与创新性实验课的授课时,同学们主动查阅相关资料,讨论确定实验步骤,在老师的帮助下筹备实验所需仪器与药品等,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查阅大量文献,动手操作仪器,配制实验所需药品等),又培养了他们勤于动脑的良好习惯(分析、解决实验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学习主动性提高,创新思维得到激发)。
2.2 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公关能力得到提高
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社会化程度的快速发展,公关意识已成为现代人思想观念体系的核心。在普通生物学实验改革过程中,教师尤其注重学生对实验项目特别是综合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参与程度,以及学生之间公关能力与公关意识的培养。从实验前实验方案的确定,到实验材料、实验仪器的准备以及实验药品的准备与处理,都由同学们以实验小组的形式参与完成。同学们分成4~6人的实验小组,或学生自己选举、或由老师指定一位小组长,同学们在小组长带领下分工协作完成各项实验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同学们遇到麻烦或问题,首先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如果他们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或无法完成,再向老师寻求帮助。在分工协作的过程中,不但同组的同学之间需要时时进行沟通交流,在涉及到大型公用仪器如电子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低温冷冻离心机以及电热鼓风干燥机的使用时,不同实验小组之间也要进行协商,排定仪器的使用顺序,而且在使用当中要相互帮助,前一组同学使用后要把仪器归位,以便后一组的同学使用。
2.3 实验改革中的不足之处
在普通生物学实验改革过程中,教师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比如:课外查阅大量文献占用了同学们较多的时间,影响了他们对理论课以及其它课程的学习,由于一年级同学要学习高等数学及基础化学和有机化学等课程,这些课程需要学生做较多的练习与习题,综合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学生的学习时间,特别是综合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较多的学期,同学们有时候需要熬夜完成其他科目的作业,这就需要教师在安排实验项目时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时间;另外,综合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设要求教师具备更强的责任心,学生在使用新的仪器设备时,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及避免事故的发生,教师通常会要求使用熟练的同学进行实验仪器操作,这就使得一部分想要亲自动手操作的同学失去了实验仪器操作的机会,为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教师在以后上实验课时,可以把实验小组的人数定为2~3人,同时在上课过程中时时守候在实验仪器旁边,随时指导、纠正学生的实验仪器使用。
3 能力培养与技能训练的关系思考
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而且素质教育在近几年越来越受到学生、家长以及教育研究者的重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是素质教育中的三个要素,并且是相辅相成的,同时,在高等教育中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对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行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挑战[4]。大学生专业素质的高低要看专业能力,而专业能力的大小要看其掌握的各种与将来就业创业相关的技能的多少及熟练程度。所以高校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要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在“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上,生物学实验课大力培养学生实验技能的掌握与创新运用,更有利于大学生将来就业与创业。
参考文献
[1]孙茹,胡位荣,曾小龙.新形式下大学与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衔接研究[D].广州大学,2013.
[2]刘树青,江晓路,牟海津,等.创新性综合实验在食品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用[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608-611.
[3]王德芝,胡虹文.高等农业院校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微生物学通报,2004,31(5):124-126.
物理解题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篇6
关键词:物理 创新 想象
创造力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他是人类智力因素(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与非智力因素(需要、求知欲、兴趣......)高度协同活动的表现。创造力可分为“类创造力、潜创造力、真创造力”三个层次。“潜创造力”指的是对本人来说的是新颖的、独特的,但是已为人类发现或发明过的成果,这是普遍皆有的创造力;在“潜创造力”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创造力”,即提供新颖的首创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存在性成果,而创造教学就是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创造力”。本人结合教学实践,介绍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
一、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创造行为的前提,创新意识中的需要、动机、意向均属非智力因素范畴,在实现了创造中一个人的创新意识与他的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相关联而发挥综合性作用,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必须强化其创新意识。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使学生欲答不能而迫切要求得到解答的问题。如“液体表面张力”一节提出:布料会漏水,为什么布面的伞能遮挡雨水?为什么笔毛浸在水中会散开,提出水面则收拢?在促进学生了解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问题:跳高运动员跳时是否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对地面的作用力?在激发学生兴趣时,可以设立一些新奇的实验,如“动能定理”一节设立用粗细相同而长短不同的玻璃管用力吹同一黄豆做平抛运动,长玻璃管出来的黄豆落地较远的实验。
(2)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学生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止,科学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科学的止步,会不会给自己提出问题是学习有没有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德国物理学家海森保说:“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问题的大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是诱发创新动机的有效途径。
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一种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或图示而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头脑里独特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组成因素。大凡科学发现、技术革新、文艺创作都离不开创造性想象,甚至小学生的学习,包括画图、做游戏、以至解答数学题都需要创造性想象的参与。创造性想象依赖以下三个条件:a.原形启发;b.积极的思维;c.灵感。下面举例加以说明:洗衣机的发明,以“洗”为原型,进行如下想象:“擦板搓洗--刷子刷洗--河中漂洗--流水冲洗”,冒出灵感--“甩洗”。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人类的智力因素是创造力的基础,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包括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两种方式,依据发散性思维“动态性、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特征,其培养途径有以下四个方面。
(1)借助问题拓宽,启发动态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常处于保守、呆滞、被动的状态。动态性思维就是用运动、变化、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进行“由此及彼”和“由表及里”的联想,而拓宽就是将物理问题适当地变换情境,用于启发学生的动态性思维。物理问题的拓宽一般有如下三种方式:1形似质同的拓展2形异质同的拓展3形似质异的拓展。运用动态性思维来领会、研究物理问题,能更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明确相关内容的变化。
(2)借助变换叙述,启导流畅性思维。流畅性思维是指心智活动流畅少阻,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较多的观念和设想。变换叙述就是在学生初步掌握某一概念或规律后,教师引导学生变换概念、规律的叙述方式,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概念、规律,用于启导学生的流畅性思维。
(3)借助开放内容,启动变通性思维。封闭的教学内容只会使思维受定势和功能固定性的束缚,而思维的变通性则要求思维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多角度多方面思考问题。常见的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用等方式是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养成多向性思维习惯的好途径,然而精心设置一些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更是启动变通性思维的良好措施。
例1.利用你學过的知识,你能设计出哪几种测定重力加速度的方法?
例2.在多个力作用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撤去其中某一个力后,请分析物体将做哪几种运动?
此类问题的答案有多种,如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辨析,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知识互相补充,情绪上互相感染,通过信息的交换、反馈及调整,无疑有益于启动变通性思维。
四、借助习惯变拓,启迪独创性思维
教师有意将物理习题变更拓宽是培养学生动态性、变通性思维的一种创造教学方法,然而教师引导学生对物理习题变更拓宽,由于每人都按自己的思路对新异和困难的刺激提出决策,往往会体现出思维的独创性和新颖性。
【作文训练与作风培养】推荐阅读:
阅读训练与能力培养09-12
朗读训练与语感培养09-24
作文教学与创新训练06-27
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10-27
诗歌鉴赏与作文训练05-09
运动员培养与训练06-07
作文训练的实践与体会07-02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训练08-11
传统文化与作文训练06-01
论作文教学与思维训练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