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作文指导与训练

2024-07-29

中学生作文指导与训练(精选12篇)

中学生作文指导与训练 篇1

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素养的重要阵地,学生的思维能力常常在作文中得以集中表现和有效发展,而写作能力与思维素养两者之间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提升。但是,思维本身是抽象的、不可触摸的,所以,作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素养”的提升,应借助于物化的外力。

作文是人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情感、人文素养乃至世界观的综合反映,因此作文教学应该发挥写作与思维相互促进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学生思维素养的提升创造必要的条件,形成思维能力培养的“场”效应,以带动语文教学全方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开展。

然而,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的作文教学大多只是讲写作的技巧、技法、形式,相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来说,这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从人才的智能发展来看,人的核心素养是思维素养,人只有具备较高的思维素养,才能够在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否则,即使掌握再丰富的知识,充其量也只不过是将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生能否具有较高的思维素养,对于他们将来能否成为创造性人才有着重要影响。

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笔者认为,应该抓住思维素养这个牛鼻子,从语言、思想、学识、人文素养、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以物化的写作与阅读作为思维训练的抓手,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一、在语言文字表达的有意训练中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与人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的因素。研究表明,有创新能力的人,思维的敏捷度都比较高,他们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思维活动准确而迅速。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能够适应紧急的情况进行积极地思维、周密地考虑,能比较正确地做出判断和迅速地得出结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关于容器里流水漩涡的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的论断,开始就是通过由洗澡时观察到的现象所引发的问题。洗澡,多么普通的事情。洗完澡把浴盆的塞子一拔,水就流出去,有谁会注意它呢?但是,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洗澡,水流出的漩涡总是向左旋转的,即逆时针方向流出的。难道这是特殊现象吗?他又自行设计了一个碟形容器,将水灌满。每当拔掉碟形容器的塞子时,容器里的水也总是形成逆时针方向的小漩涡。于是,他推想:放水时的漩涡向左旋转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有规律的现象。

谢皮罗由洗澡所看到的现象获得启发,后又通过对其它类似情况的考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归纳推理悟出了一般性道理,并循此继续推进,进一步探索,终于找到了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1962年,谢皮罗发表论文,认为这种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由于地球是自西向东旋转的,而美国又地处北半球,所以,受地心引力的影响,容器里的水总是沿着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他推论:北半球的台风同样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则正好相反,即洗澡水是按顺时针方向形成漩涡的;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

谢皮罗的论文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进行观察或实验,其结果无不与谢的论断相符。

洗澡出现流水漩涡是人们经常遇到的,但是绝大多数人却熟视无睹。由此可见,有意义的问题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发现并能提出来的,只有那些有心人和善于思索、思维敏捷的人才能提出来。灵感常常一闪而过,瞬息之间能够发现、思考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思维特质。

作文教学就是要培养这种思维特质。

怎样培养?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和思维的训练来培养思维的敏锐性。

作文,是人类对于大千世界、社会生活、人生世态、自然生态的认识、感受的一种文字表述。思维的敏捷性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训练来培养的。

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通过语言进行的。也就是说,思维、思想离不开语言,所以训练思维的敏捷性不能离开语言,应综合考虑,互为促进。

然而,当前的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有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有的读书趣味不高,阅读“快餐化”“低幼化”“碎片化”。在此种情况下,教师更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讲究读书的方法和阅读内容的选择,将读与写连成一体,以写促读,以读带写,在读与写的过程中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关心窗外的世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 关注生活、思考信息,随时记录、积累并用语言文字表述信息和思想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有声有色,而且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或显著或隐蔽的各种变化。所谓思维的敏锐性,就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保持热爱和关注的思维状态,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它们那些不易觉察的存在和变化的信息。思想上高度关注生活,思考自己关心的问题,为生活的真善美动情,对生活中的事物能迅速做出反应,准确进行判断和选择,并把信息、想法、思想表述出来,这么做能使人的思维变得敏捷。

例如,课堂上、操场上、宿舍里、大街上、商场里、旅游场所的各种场景,学生并没少见,但是能否捕捉到令自己心动的一幕?偶见大街上许多老者携行互助的情景,学生是否被这人性的光辉所感动?如果能敏锐地感知到这一切,并能及时记录下这精彩的一幕幕,学生的思维不就变得敏捷了吗?

其实这才是作文思维的根基,是作文灵感的根基。

如此长期观察思考,磨砺思想,思维的敏捷性必会得以迅速提高,同时,也会使学生的写作更有灵性,更有内涵,更有思想,更有激情。然而,有不少同学不明此理,平时忽视积累,作文时胡编乱造。例如,有的学生常想杜撰主人公的惊险生活和动人故事,企图以此博得老师好感,其结果却适得其反,而如果能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用语言文字记录、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更能打动读者,也会是很好的创意和创新。这既锤炼了语言表达能力,磨砺了思想,也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

所以,对学生来说,要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生活中,参加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做生活的有心人,在生活中体验与积累,在观察思考中学习、磨砺自己的语言和思想,如此坚持不懈,思维的敏捷性必会大大增强,写作能力也会迅速提高。

2. 在课堂对话中,多说快写,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说,是训练思维敏捷性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促进思维敏捷的有效途径。写,可以把思维的内容系统化、条理化,更能训练思维敏捷性。多说快写,反复训练,对训练思维敏捷性事半功倍。讨论、答辩、争论、即席发言、采访他人、接受采访,等等,都会使人的思维反应迅速,有意识地在这些方面进行训练,思维就会日趋敏捷。

课堂对话,对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非常有意义。对此,钟启泉教授曾这样强调:“对话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对话中,正是出现了同自己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课堂对话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主要讲两种方法:一是预设性问题:“学生课前设计问题,课上讨论”;二是生成性问题:“即兴提问,即兴讨论”。

前者是让学生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教师选出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供大家讨论。例如,讲授钱钟书《读伊索寓言》时,笔者就采取了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先提出问题的方法。果然,一旦放开手脚,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可以说是好问题精彩纷呈:“《伊索寓言》是我们比较爱读的一部书,钱先生为何批判它?作者为什么选九则故事,而不选三四则?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为什么不直接从《伊索寓言》写起,而要写年辈资格对人的看法的影响,对历史的看法?”……这些切中肯綮的问题就成了展开课堂对话的线索。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对话的积极性非常高,思维反应非常敏捷。

与“课前提问,课上讨论”相比而言,生成性的“即兴提问,即兴讨论”实施的难度要大一些。它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与良好的调控能力,善于抓住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好问题,趁热打铁地组织讨论对话,这对于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很有好处。例如,学习聂绀弩《我若为王》时,因文章篇幅不长,笔者让学生阅读后,先谈自己的感受。有个学生说:“这篇文章好无聊啊!”笔者趁热打铁,追问学生:“为什么说这篇文章无聊呢?”学生说:“他若做了国王,他的女儿自然就是公主,儿子自然就是王子,太太自然就是王后,这用说吗?”此话一出,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学生对话也异常激烈。究竟“这样的话要不要说呢?”师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对话,并产生了激烈争辨。其实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完成了课堂教学对话,教学不要就此结束,而应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思想或对话的过程,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养成一种随时写作、积累的习惯。此习惯一旦形成,思维敏捷性训练就落到了实处,学生会受益良多。

二、在广泛阅读中丰厚文化底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阅读是提高人的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所谓文化底蕴,是指一个人在文学、艺术、科学、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底蕴或修养。丰厚的文化底蕴,会使人的思维增加广阔性,能使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得以长足发展。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面对某一具体事物或现象时,能激发多方面的丰富联想。众所周知,世界上各个事物之间往往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只有学识渊博、文化底蕴丰厚的人,思维才具有广阔性,才能发现那些不易为人们所觉察的联系。

怎样成为知识渊博、思维广阔之人呢?对学生来说,就是博览群书。

例如,曹操是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他从少年时就用功读书,不但广泛阅读经史,而且看了不少兵法方面的书,而后成为一个有学问有理想的青年。有知人之明的卸任太尉桥玄看到他时说:“我见过不少名士,但没有一个人能赶得上你。今后天下将要大乱,能够平定天下的,恐怕只有你了。”果然,在三国动荡时期,他大展雄风。诸葛亮在我国也是众人皆知的军事家,他为什么能思维广阔、屡有奇谋、成就蜀国大业?这与他读书“博览群书、观其大略”密不可分。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曾撰文强调:“没有科学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中没有科学的基础与科学的精髓;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科学,科学中没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落后,一打就垮;而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科学与人文应该相融,可以相融,而且本质上是和而不同,既相异又相融,既互动又互补。”扬院士的话再次表明,广泛读书,将科学与人文相融,非常有利于人思维广阔性的培养。

三、在质疑、争辩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语文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的阶段目标共有28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作文教学注重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

思维的独特性,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教授、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说:“很重要的一个素质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关系中的进攻性,而是对自然的进攻性。不要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的学生和次好的学生的标准。”张志公先生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也这样说道:“创造是目的,模仿既然只是个学习过程,不是目的,就不能以教学生会模仿为满足,而要不断地从模仿之中跳出来,把学到的好东西化为自己的,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去活用。”

温伯格所说的“进攻性”,是质疑之意;张志公先生所说的“创造”,是创新思维之意。两位中外教育家的论述虽不尽相同,但“不安于书本上给你的答案”“不断地从模仿之中跳出来”的说法,都是强调思维的个性特征。

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个性呢?

1. 在读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善于质疑,是一个人的思维具有独特个性的标志之一。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高度评价了“疑”的作用。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马克思则提出要怀疑一切。巴尔扎克认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伟大发现应归功于为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认为,学问这两个字,第一个字是“学”,第二个字是“问”。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学怎么样去问问题,这才是真正的学问。学就是学习问问题,学怎样问问题。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已不是一个教学技术和方法的问题,而是一个教学原则、教育观念的问题。因此,作为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师生人格平等与教学民主观念,倡导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和学术探讨气氛,支持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争论,使学生不但会质疑,敢于质疑,而且善于质疑,习惯于质疑;对于那些善于思考,敢于大胆质疑的学生要给予鼓励表扬,告诉他们即使问错了也不要紧,要把质疑作为改进教学,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举措,使学生养成爱思考、善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同时,教师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虚心向学生学习,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教师,要有宽广的胸怀,鼓励学生“热爱老师,更热爱真理”。

学生的质疑思维,不仅指敢于怀疑老师的讲解,还指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试卷、敢于怀疑权威。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和习惯,学生往往能够在教学时提出不同的意见,包括对老师的讲解和教科书的不同认识。

在这里,教师应该把求知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设疑,自己去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一次创造思维的闪光。因此,教师应努力成为激发学生质疑的专家,应经常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带有启发性的,尤其是能体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自觉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自觉地、独立地去思考,去探求,去发现,他所采用的思维方式和所得到的答案或结论虽然未能超过前人和成人,但是相对于一般学生的思路和结果来说,就具有了一定的新颖性和独创性。这对提升学生的思维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2. 在读书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创新往往是对历史的一种批判,因此,缺乏批判性思维必然不利于人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完善人的思维品质的基本结构,没有或缺少批判性思维品质不仅不能形成具有完整的思维品质的基本结构,同时也会影响其它思维品质的良性发展和综合思维素养的形成。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素质发展的标志可依据于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水平,而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靠于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及其加工的质和量,而信息加工的质量又主要依赖于大脑皮层的思维功能。而批判性思维素养作为思维功能的一部分,在促进人的个体发展方面不可缺少。

批判性思维,常常是指对所学内容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在信息面前,善于运用相关知识及相应的策略,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做出自己的评价,不是简单地了解、吸收和认同,而是从质疑出发,通过分析、决定取和舍、肯定和否定,进而有所创新,这比质疑思考又进了一步。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要求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对所学知识进行审视,不人云亦云,不盲目附和,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学会独立地判断与运用知识。

但是,批判性思维决不是否定一切,我行我素,自以为是,而是尊重、理解别人,在平等、和谐、民主的气氛下思考问题,作出自己的评价。

这种思维往往有两种结果,一是通过对信息的批判性审视,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肯定;二是通过批判性审视,吸收积极因素,否定消极因素,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

运用批判性思维应做到两点:一是质疑与创新的统一。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实性进行质疑,不仅可以找出、发现和扬弃不合理的因素,而且对正确的内容加深了认识,增加新的因素;二是证伪与求真的统一。就是在批判性思维中,通过对所学知识的真理性进行证伪,达到对所学知识的求真。

当下在我们的教育实际活动中,对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还相当薄弱。这对学生作文思维素养的提升,特别是对人才的培养,是很不利的。

那么,怎样在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素养呢?

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观念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能力培养。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常常被否定,而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批判性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的人才。所以,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倡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和写作,要对具有批判性思维见解的作文要大加表扬。

第二,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读书活动中发现问题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好途径。缺乏批判性思维的读书,收获将大打折扣。只有将批判性思维贯穿于读书、教学实践活动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才会落到实处。学生自由读书有客观、能动、开放性的特点,在读书实践中若能主动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独立地评价书中的内容,发现问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得到具有实践意义的磨练和应用。

请看一篇笔者学生的习作,也许会获得一些启发。

谁在“逃亡”?谁缺“长远眼光”?

高二(4)班郭文君

近读《深圳晚报》上市政协委员李明(化名)先生给市长的一封倡议书《深圳应树立久远的家园意识》,甚为李委员的忧国忧民意识和责任感所感动,但对文中提到的有些人非但没有家园意识,反而有“逃亡思潮”有不同看法,现提出来,与李先生商榷。

文章中有一大段议论“逃亡思潮”的文字,李先生说:“此中之人被忧患危机意识压断了灵魂的脊梁,最突出特征是气短神散,惶惶不可终日”,我以为,这话说得过于严重了,其实每天在社会上奔跑的人们,他们脑子里很清楚自己奔跑的路程和目的地,这是因为他们懂得优胜劣汰、败者为寇的社会隐形原则。一旦参加了奔跑,便会守则在心,并有忧患和危机意识,这迫使他们在奔跑一天后反思这天的路线和名次,为明天的奔跑作进一步打算。正如那个古老的寓言:鹿打算翌日在太阳升起之时摆脱虎的抓捕,虎打算在日升之前赶上最后一只鹿。正是社会中的虎鹿追逐,才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昔日的深圳是小渔村,如今发展成为繁华的大都市,而被压断了脊梁的人是少之又少的;“气短神散”的根本原因是无远大目标,但在深圳这个现代化城市里,“迈向国际化”是从小学生抓起的,近期更是上演了“中学生为国际化写倡言”这幕精彩的活动,谁不知国际化是深圳的宏伟理想?

或许李委员要说深圳到国外读书和工作的人太多了,但这是不是“逃亡思潮”?我看不能这样讲。因为大家到国外求学,是学本领,有了本领才不会被淘汰,也才能建设家园,否则,怎能在深圳站住脚跟?而那些到国外求发展者,是不是就是有“逃亡思潮”,我看多数也未必有,他们到国外工作或许是一种追求,或许是为生活所迫,何况多数人还是要回来建设自己的家园的,他的家在故国啊!真正逃亡的是极少数,怎能形成“逃亡思潮”呢?

另外,文中说:“人们缺乏长远发展眼光”“力图另寻生存发展之地”,是“搁置甚至抛弃永久家园建设意识”的具体表现,又用优秀学生的出国热给予事实证明,乍一看,倒象回事:学生(或家长)缺乏长远发展眼光———抛弃永久建设家园意识———力图另寻生存发展之地。仔细琢磨,学生力图另寻生存发展之地是因缺乏眼光?错!正是因为具有长远发展眼光,才寻地更好地发展自我,完整地展现自我,成就未来,成就一番事业,衣锦还乡,回家为祖国、家乡建设出一份力,这才是寻地发展自我的最终目的,这才是真正的永久家园建设意识的体现。当年鲁迅怀着救国救民的信念赴日本留学,最终在中国文化史上留给了我们民族永远不灭的精神;詹天佑赴美留学,在中国铁路史写下光辉的一页;邓稼先赴美留学,获博士学位9天即毅然回到当时一穷二白的中国,为祖国的强大、为研制原子弹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那些为国家、为人民做贡献的人数不胜数。难道还需要再举这样的例子吗?

再者,李委员说:“深圳公民、政府应建设永久家园关怀意识”,这无疑是很好的建议。但是,白纸黑字写的主语尽管是“公民和政府”,而看了下面的内容却再也分不清哪个是真正的主语了。何出此言?请看:“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导致人们漠视积极关怀自己的生存家园”,但为什么只字不提政府了呢?如果是怕累赘,那为什么总是用“人们”的字眼呢?我看不是怕累赘,而是因为怕得罪领导,所以用这种猜词游戏一略而过吧?既然是倡议书,为什么要遮遮掩掩地说一半呢?不是说“缺少实实在在、能为老百姓真心接受的意识观念吗?”这等怕得罪人的倡议书还刊登出来干嘛?这等含蓄还能为百姓服务说真话吗?而他所举的人们有“逃亡思潮”行为的例子却是一个接一个,矛头直指百姓,对政府虽也有建议,却是一个接一个的谦容:“忽略了在意识形态宣传中倡导‘家园意识’。”自然,隐形主语是政府,却又有意省去了,乍一看,这事只与“人们”有关,是“人们”犯的错,这不是糊弄人是什么?!如此委婉有失倡议书本应具有的性质,这倡议书还能号召谁?

再看看此委员的简历吧:毕业于复旦大学,毕业后来到深圳。一“来”字而不是“归”字便表明:他不是本地人。那么,他既不是本地人,来深的目的是不是他所说的“抛弃永久家园建设意识”呢?这样,他所说的与自身行为岂不是相矛盾?由此看来,此委员看问题只看现象不探本质,这是问题一;问题二:看问题没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总之,以上意见,只是我一个中学生的看法,未必全面,甚至错误,老师经常讲当代学生要有批判性思维,此文既是质疑,又是不吐不快!

以上这篇文章虽然观点有些偏激,虽然论据尚不充分,但是我们首先应该肯定这种独立思考问题和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精神。爱因斯坦说:“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维的个人。”所以,我们应当高度认识思维的“个性化”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战略意义。

这篇作文运用批判性思维,质疑某政协委员的观点,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特质。因此,在作文讲评时,笔者充分肯定、表扬了该生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特质,并鼓励学生在写作中,在平时的阅读中,要积极运用批判性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写好随笔或作文。

摘要:写作能力与思维素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作文教学中学生思维素养的提升,应借助于物化的外力。在语言文字表达的有意训练中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在广泛阅读中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在质疑、争辩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关键词:作文教学,思维素养,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叔子.创新是科学与人文的相融[N]北京:光明日报,2002-6-8.

[3]陈继英.语文教学的战略思维与艺术[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12.

中学生作文指导与训练 篇2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十五岁的时候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诵读古诗,或者用树枝做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又改,改了再写。后来,因为他在经书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

李绅离开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有时在山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地诵读,修改,直到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写《悯农》诗时,正值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唯有李绅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衫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的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终于写成了《悯农》诗。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达标演练

1.选字填空。

贫贪资姿飘漂

()困天()()泊

2.文章可以分成四段(已在文中用“‖”标出),请概括出第二段的段意。

3.认真阅读短文后,填空。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后来他漂泊流浪,、、、都当过他的住所,从中可以看出李绅。

不识字的老师

那个年代的留美学生,暑假打工是唯一能延续求学的方法。

仗着身强体壮,这年我找了份高薪的伐木工作。在科罗拉多州,工头替我安排了一个伙伴——一个硕壮的老黑人,大概有60多岁了,大伙儿叫他“路瑟”。他从不叫我名字,整个夏天在他那厚唇间,我的名字成了:“我的孩子。”

一开始我有些怕他,在无奈下接近了他,却发现在那黝黑的皮肤下,有着

一颗温柔而包容的心。我开始欣赏他,继而在那个夏日的结束,他成为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带领着年轻无知的灵魂,看清了真正的世界。

有一天,一早我的额头被卡车顶杆撞了个大包,中午时,大拇指又被工具

砸伤了,然而在午后的烈阳下,仍要挥汗砍伐树枝。他走近我身边,我摇头抱怨:“真是倒楣又痛苦的一天。”他温柔地指了指太阳:“别怕,孩子。再痛苦的一天,那玩意儿总有下山的一刻。在回忆里,是不会有倒楣与痛苦的。”我俩在珍惜中,又开始挥汗工作,不久太阳依约下山了。一次,两个工人不知为什么争吵,眼看卷起袖子就要挥拳了,他走过去,在每人耳边喃喃地轻声说了句话,两人便分开了,不久便握了手。我问他施了什么“咒语”,他说:“我只是告诉他俩:你们正好都站在地狱的边缘,快退后一步。”

午餐时,他总爱夹条长长的面包走过来,叫我掰一段。有一次我不好意思

地向他道谢,他耸耸肩笑道:“他们把面包做成长长的一条,我想应该是方便

与人分享,才好吃吧。”从此我常在午餐中,掰一段他长长的面包,填饱了肚子,也温暖了心坎。

伐木工人没事时总爱满嘴粗话,刻薄地叫骂着同事以取乐,然而他说话总

是柔顺而甜美。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人们能学会把白天说的话,夜深人静时再咀嚼一遍,那么他们一定会选些柔软而甜蜜的话说。”这习惯到今天我仍延续着。

有一天他拿了一份文件,叫我替他读一读,他咧着嘴对我笑了笑:“我不

识字。”我仔细替他读完文件,顺口问他,不识字的他怎么能懂那么些深奥的道理。那黝黑粗壮的老人仰望着天说道:“孩子,上帝知道不是每个人都能识字,除了《圣经》,她也把真理写在天地之中,你能呼吸,就能读它。”

现在,路瑟也许不在了,然而,我记不得世上曾经有多少伟人,却永远忘

不了路瑟。

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注音。

暑假()额头()黝黑()

刻薄()挥拳()承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延续:刻薄:承袭:

3.读文章,连一连。

黝黑的心

温柔而包容的皮肤

深奥的老人

黝黑粗壮的道理

4.当“我”抱怨时,路瑟是怎样安慰“我”的?

5.为什么说路瑟是“我”一生中难忘的长者?

6.用自己的话概括路瑟是个什么样的人。]

巴尔扎克和他的老师

巴尔扎克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成名后,一度过于自信,处理事情有些轻率

和武断。有一件事情深深地教育了他。

一天,一位满头银发,拄着拐杖的老太太前来拜访巴尔扎克。一进门,老

太太就拿出一本陈旧的小学生作文本递到巴尔扎克的眼前,说:“亲爱的巴尔扎克先生,我想请教你一件事,请你仔细看看这本作文本。”巴尔扎克接过作文本看了起来。老太太接着说:“看完,请你告诉我,这孩子的作文水平怎么样?今后的前途如何?”

巴尔扎克很奇怪,看了作文,又看了看老太太,问道:“您是孩子的母亲

还是奶奶?”

“都不是,先生。”

“那一定是亲戚?”

“也不是。”老太大连连摇头。

巴尔扎克语气肯定地说:“那么,请让我直言相告,看吧,书写潦草,说

明态度草率马虎;文句欠通,可见学习很不用功。这孩子今后绝无成就。”

“当真吗?”老太太十分惊讶,“巴尔扎克先生,可你现在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作家啦!你没看出自己的笔迹吗?这可是你当小学生时用的许多本中的一本呀!”

“啊,原来是您呀,我可敬的老师!”巴尔扎克满面羞愧地站在老师面前

说:“谢谢,真想不到事隔多年,您竟保留着我童年时代的作文本,今天又为我上了深刻的一课。”

老师欣慰地说:“唉,我只感到过去的工作还没干完,今天也算了了一件

心事。”

从此,成了名的巴尔扎克无论写作还是待人接物,处理日常小事都不再那

么轻率和武断了。

基础知识

1.给下列词语注间。

著名()轻率()亲戚()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轻率:草率:大名鼎鼎:

3.区别下列字,并组词。

活()买()作()

话()卖()做()

赛()休()已()

寒()体()巳()

4.缩句

我父亲是明尼阿波利斯市市政局的一名工人。

5.你喜欢这位老人吗?说说你的理由。

6.依照例句写句子,注意外貌描写。

中学生作文指导与训练 篇3

一、自主命题,写活作文

在平日教学中,老师给学生们出同样的题目,并且给学生规定了一定的范围和要求,这样会使得学会生们写出来的东西不是千篇一律就是空话连篇、索然无味。这是由于学生们对生活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是有差异的原因造成的。

为了避免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以学期作为时间段,在我给定的一个大的话题的范围内,让他们在这个大的话题范围了,根据自己所给出的范围进行命题,并且抓住所给定的范围的侧重点做轮流命题的尝试。通过实践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我们以六年级的记叙文写作训练为主,在上学期刚开学的时候则告知所练笔的大范围是“我的校园生活”,而内容则是侧重写人记事,并且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的形式进行轮流命题。这样自我命题的形式,学生们通常都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都会精心思考老师所给定的“我的校园生活”的话题。这样的形式有了很好的成果,学生给出了比如《校园喜事》、《师生情》、《值得珍藏的友谊》、《自习课风波》、《垃圾桶里的零食袋》、《备战运动会》等记事类命题,也有《我那聪明绝顶的数学老师》、《楼道里的扫地阿姨》、《我身边的“小能人”》等写人类作文练笔题。学生们对于这些来自同龄人的话题,由于自己要写同时又要反馈给这些出题的同学,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以前的写作抵触情绪也渐渐减弱,并且大家愿意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也愿意接受同龄人的写作要求。

这样的写作实践,因为是在学生们的思维和心灵极度自由的状态下写作的,所以那些文章也就很自然地表现出学生们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观察角度,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也是最真实、自然和有感情的,呈现出真正的自我的思想个性。

二、自我审视,反刍作文

教师认真完成学生作文的批改评价之后,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反刍”,达到反思作文的审题偏差、构思得失、过程态度目的,这也是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对习作的自我审视,重在分析习作的优缺点,体味语言运用技巧、选材立意等要素,以改善习作中的表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当然,学生对自我审视习作作用的高度认同,以及教师先前对学生习作的客观、到位的评价,教师组织学生自我审视习作过程的组织艺术、情感投入、态度体现也都是确保学生自我审视良好效果的必备条件。

以考试作文“我很感激他(她)”为例,立意自定,文体为记叙文。本次作文超过90分的同学人数并不多,但是同学做完的总体反应是这篇作文比较好写;越是简单的作文题要想写好越是难。所以在这次的作文写作中,多数的同学的作文被评判为中下等。因此,在作文评讲之前我要求学生进行作文反刍。

甲同学写道:“在作文中,我能把感激他的原因结合具体的事例写清楚了,但是构思时,没有能够挖掘‘感激一词,只是在文末写了一句‘我很感激他,这样文章就缺少真情实感。我觉得感激之情应该体现在字里行间,可能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或一个想法……”经过创作反刍的环节加工,很多同学对于在有限考试时间写出的作文让他们心存遗憾,因为他们不能像平常一样精心构思自己的作文。由于创作的反思,很多同学在再一次阅读自己的作文的时候,从中多多少少有些感悟,这让他们在日后的写作中受益匪浅。

乙同学在其作文反刍中这样写道:“我能捕捉到平时学习中的一件小事,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刻画出一位慈母般的老师形象,但如果能对人物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入微地描写,那就更好了。”学生们在给出自我评价的时候结合着老师修改时给出的评语和意见,会更加冷静地思考并给出比较客观的自我评价,在这个得失反思的过程中会让他们在日后的写作中避免缺失,从而写出比之前更加新颖和深刻的习作。

三、互评互改,享受作文

苏轼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们在评改自己的习作时对于问题的发现往往比较难,相反在评改别人的文章时却是头头是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言:“教师修改比不上学生自己修改,学生个人修改比不上学生一起修改。”显然,学生们希望在互评互改中通过评改同学的作文来体现自己的才华,让自己作为一个发现者、批评者和创造者。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于他人的作文的评价感受快乐,享受作文的快乐。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且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评改的过程中学习其他同学的作文中好的写法。并进行自我矫正,修改自己的文辞,达到相互取长补短的目的。

谈谈中学作文教学中的训练与培养 篇4

一、凝练思想确立主题

作文的主题是写作成功的第一步, 更是决定写作成败的关键。因此, 在构思活动的起点就要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凝练思想, 确立正确的主题。主题提炼的训练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 视角的转换。

中学生作文写作过程中选题重复、见解单一、僵化守旧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一切问题出现的原因不是因为学生, 而是在于教师在教授写作选材立意的过程中, 刻意强调主题思想的积极向上, 体现时代精神风貌, 而没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转换审视生活现象的角度, 鼓励从新的侧面、关系切入, 从而获得对事物的独到理解。构思训练过程中可以就某一个素材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观察视角, 撇开大众化的认识, 凝练独到的主题思想。

2. 视野的开拓。

客观事物的联系不仅存在于局部现象之间, 同时也表现在局部现象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上, 要深刻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具备开放的视野。把探索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整体和历史纵深, 把事件的发展过程或人物的心理活动历程与周围的现实环境连接起来。比如, 最近两年, 社会尤其是在青年人当中十分流行“恶搞”, 如“名著”新编, 完全颠覆以前人们心中的人物形象, 一些酒店模拟伟人如毛泽东等招揽生意, 甚至有些酒店让员工扮演皇军招待客人等等。对此, 有人认为, 这可以培养中国人的幽默感, 可以缓解生活压力;有人认为是一种流氓文化的甚嚣尘上;还有人认为应该立法禁止。作为身处其中的中学生, 他们认识这一问题可能会有不同的视角, 只要教师在主题提炼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疏导, 完全有可能激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多样化的认识视角, 从而避免了单一的批判讨伐。

二、慎重选材精心加工

题材是文章中用来说明、表现主题的材料, 是文章内容的主要成分, 可以具体表现为作文中要塑造的人物, 要描写的场景、要叙述的事件等。在构思过程中, 要指导学生将经过选择的生活素材转化为作文的题材, 具体应注意以下两点:

1. 尊重人物自身逻辑。

人物自身逻辑是人物的行为、性格的变化、事件的处置有其固有的内在规律。在写作指导过程中, 教师要能够启发学生在构思阶段贴近那些真实的生活经历、真实的情感反应, 要能够让学生在选材的时候用心深入到人物、景物、事件中去, 使形象越来越具体。突破固有观念的束缚, 进入自由状态, 从而使作文的思想意义自然升华。中学作文教学中经常出现千人一律的类型化选材, 一方面有学生生活阅历的欠缺, 也有思维定式的束缚。比如写我的爸爸、我的妈妈, 写我尊敬的人, 等等。作文题目虽然陈旧, 看起来也很难有突破, 其实只要启发学生用心去体味父母的言传身教, 用心去感受父母为自己的付出, 一定能够有不一样的感动与收获。我们要求学生尊重人物自身的逻辑, 不要刻意去拔高、渲染或者是神化, 否则, 文章就会类型化、不真实。

2. 贴近自然的生活形态。

在构思中, 老师经常要求学生把与主题直接或不直接相关的内容进行爬罗剔抉, 留下最纯净美好的、与主题最契合的内容, 这其实容易使作文因为缺水而干瘪。生活是生动丰富的, 贴近自然的生活, 还生活本质的原生态, 反而增加了作文的生动性与可信度。在作文教学中, 我们片面地认为文章的生动是技巧的使然, 实不知真实自然、贴近现实的描写才能够让文章更加生动。

三、合理布局设计结构

结构是文章的构造。是文章内容的组织与排列形式。中学作文的构思教学更多的要从选择叙述角度以及理出流畅的贯穿线索两个方面下工夫。

1. 选择恰当的叙述角度。

在构思活动中, 教师应提醒学生:在叙述事件、描写人物的作文组织过程中, 应选择能够充分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真切刻画人物、显示文章思想内涵的合适的叙事角度, 以保证所选择的材料能够以最佳的方式编织进作文的结构中去, 创造出与文章内容和谐统一的构造形式。

2. 理出流畅的叙事线索。

中学生作文指导与训练 篇5

●中学生守则

国家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基本要求,是中等学校学生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准则。贯彻《中学生守则》是中学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加强班集体建设与班级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中央教育部首次颁布《中学生守则》于1955年5月,共18条。后来,进行过若干次的修改。1979年9月1日,公布过一次。1981年9月1日,在试行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布了适合新时期要求的新的《中学生守则》,内容包括十条:“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准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2.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3.专心听讲、勤于思考,认真完成作业。4.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娱活动。5.积极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6.生活俭朴、讲究卫生,不吸烟,不喝酒,不随便吐痰。7.遵守学校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国家法令。8.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不骂人,不打架。9.热爱集体,爱护公物,不做对人民有害的事。10.诚实谦虚,有错就改?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国家对中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中学文明行为教育的基本内容,它的目的在于加强对中学生的基本伦理道德教育和基础文明行为训练,使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中学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是加强班集体建设与班级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依据国家颁布的《中学生守则》制订的,内容更为具体,共有五个方面40条。五个方面是:1.自尊自爱、注意仪表。2.真诚友谊、礼貌待人。3.遵规守纪,勤奋学习。4.勤劳俭朴,孝敬父母。5.遵守公德、严于律己。其中规定要穿戴整洁、朴素大方、举止文明、拾金不昧;谦恭礼让,敬老爱幼,团结互助,正常交往,待客热情,守信守时;按时到校,专心听讲,认真复习、珍惜时间;按时作息、生活节俭,尊敬父母、照顾长辈;遵守规则,注意安全、爱护公物,见义勇为等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一、执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意义

行为规范又称行为工程。”行为“一般是指人们在一定理智、情感和意志支配下的活动,简单地说,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这里的”规范“指社会价值期望和社会标准。”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是国家和社会要求每一个学生必须遵循的能形成良好品质和文明习惯的准则。国家教委在一九八八年在总结了德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中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思想、道德特点,制定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这些规范性的要求既是中小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活动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也是每一个中学生可以做到的。贯彻《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实施《德育大纲》的一个具体而重要内容。

对中小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青少年学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以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逐渐增多,正在逐步形成判断是非,荣辱、善恶、美丑的道德观念,并以此来指导和约束自己言行。应该说,八十年代青少年学生的主流是努力进取,积极向上的。然而也不能否认,在一部分学生中,连最起码的道德行为习惯还没有养成。如有的学生平时讲话粗野、肮脏;有的言行不一;有的行为不端,甚至违法犯罪。因此在加强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教育的同时进行

基本的日常文明行为规范教育和训练是十分及时的必要的。即使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如日本,自小学起就重视行为规范的训练,包括鞠躬度数、鞠躬时手脚位置,眼视角度,都有一定规矩。行为规范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思想素质,而这些是需要自小训练,在青少年时期养成的。根子扎得正,基础打得牢,这是影响一辈子的事。

二、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任何一种品德都包括知、情、意、行四个心理成份,只有在这四个心理成份都得到相应发展的条件下,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形成。”知“是指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认知,它是道德行为的认识基础。掌握了道德知识可以提高对不道德行为的识别能力,也可以产生出规范个人思想行为的内驱力。”情“是指学生心理上对某种道德行为所产生的爱或恨、喜好或厌恶等情绪的体验。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这一至理名言启示我们,培养学生健康、正义的道德感情至为重要。”意“是指道德意志,是学生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道德品质过程中克服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具有坚毅果敢的道德意志是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行“是指道德行为。由于学生心理成熟度不高,易受外界影响,往往产生行为、目标偏离正常方向。这就需要我们经常抓好舆论导向和榜样导向,使他们的行为纳入正确的轨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促进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整体发展的过程,必须全面兼顾,决不能单抓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

(二)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分为五项,每一项基本规范又分为八条具体行为细则。由于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具有普遍性,所以初高中各年级的学生行为规范在内容要求上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又由于初高中各年级学生在年龄、思想、文化知识等方面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高年级学生的行为规范在某些方面要比低年级学生高一层次。各校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按规范的基本要求,从实际出发,由低到高,由易到难,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

(三)要在对学生尊重、信任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和训练。

(四)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只有教师首先按行为规范的要求去做,才能指导和要求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

(五)寓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于家庭教育中

对社会来说,家庭是一个细胞;对个人来说,家庭是社会”据点“;对学生来说,家庭又是个教育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比如健康、卫生、言语、礼貌、生活习惯、时间安排,情感态度……概括地说它是承担”日常生活习惯--基本生活方式“的自然教育单位。教师应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系列讲座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介绍、交流教育与训练的方法,并通过填写”学校联系手册“等手段及时反馈信息。

(六)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训练的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中,教师应是”引路人“。其中很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训练的能力,”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体现在知、情、意、行各个方面:知方面,有自我意识,自我批评;情方面,有自我体验,自我悔恨;行方面,有自我检查,自我训练;意方面,有自我鼓舞,自我誓言,自我制约等。教师要培养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具有自己管理和塑造自己的能力,要在毫无任何形式的外在监督的情况下,对自己进行自我督促,自觉地把”规范“中的基本要求内化成自己的行为习惯。

三、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的方法

(一)伦理性谈话

伦理性谈话主要是提高学生道德行为规范认识的一种方法。以谈话对象可分为,个别谈话和集体谈话,以任务可分系统谈话与即兴谈话。

系统性谈话: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归纳成若干单元,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系统教育,帮助学生形成道德判断能力。

即兴谈话:班上突然出现重大事件或有教育意义的事例,教师应抓住时机进行谈话,从而教育学生明辨事非。

教师向学生进行伦理性谈话要有可信性,情感性。可信性即以理服人,让学生心悦诚服;情感性即与学生心心相印,情理相通。别林斯基说过:”充满爱的语言可以使无可反驳的劝说象熊熊烈火发出光和热,听着这些话会让人感到暖洋洋、会让人感到心情舒畅,但是缺乏爱的语言会把颠覆不破的真理搞成冷酷的训?quot。

(二)活动教育法

初中学生年龄尚小,喜欢搞活动,教师应精心设计,寓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于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如某校初一年级的班主任为教育学生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五项第一条:“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不违章骑车,过马路走人行横道”。她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队前往学校所属的公安局交通队,了解地区车辆流量,交通秩序和交通违章情况,并观察了交通民警坚守岗位,工作辛劳的情况。回校后,学生们开展了模拟训练,并决定上街宣传交通规则,协助交通民警,开展慰问民警叔叔的活动。经过几天的准备,学生们刻印了宣传交通规则的材料,制作了写有宣传标语的小旗,带上了用节省的零用钱买的赠予交

通民警的礼品。一天下午,他们走上街头,分发交通传单,拿起话筒宣传交通规则,舞动小旗协助交通民警维持交通秩序,活动结束时还恭敬地慰问了民警叔叔。这项活动的开展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外宾们摄下了这动人的镜头。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活动准备与开展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他们将终生不会忘记。

(三)上好行为规范教育课

上好行为规范教育课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参加行为规范课的备课活动,共同研究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案,这样有利于把规范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行为规范课备课之前,必须先认真分析学生思想行为实际,调查了解学生思想品德状况,掌握学生思想脉搏和行为规范的现实情况。在此基础上,根据教育目的和要求,确定教育训练的教案。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为学生喜闻乐见。

下面是行为规范教育课的教案举例。

课题:孝敬父母

1.教育目的通过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良好传统。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帮助的义务应落实于行动上:体贴、帮助父母,生活自理,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课前准备:

(1)每个学生回顾父母对自己的培养教育,写作文“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

(2)以小队为单位,交流“感谢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的体会,并推荐一位代表在课上发言。

(3)以小队为单位,准备一个父母关心子女的小故事(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关心),收集同学孝敬父母的事例。

(4)认真自学《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四大条。

3.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伦理谈话: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①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②孝敬父母是我们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

③孝敬父母是子女的天职和义务。

(3)学生代表发言介绍父母关心自己成长的典型事例并表达感谢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4)由学生代表讲述尊敬父母的故事。

(5)讨论:我们应以什么实际行动孝敬父母:

根据《规范》细则,引导学生得出下列几个方面的结论:

①应学会料理个人生活。

②听从父母指点和教导,主动向父母汇报思想、学习、生活情况。

③体贴父母,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6)总结讨论的内容明确落实改进的措施。

(7)向父母赠送礼品。

4.课后训练内容

(1)指导学生料理个人生活,整理衣物等。

(2)向学生提出家务劳动具体要求,并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和建立家庭学校联系,了解与督促学生参加家务劳动。

(3)举办家务劳动单项比赛活动,如做饭、烧菜、洗衣比赛。

中学生记叙文写作训练与情感训练 篇6

记叙文的写作训练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学生提高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其训练过程更是语文教师研究和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关键。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犯难犯愁的现象还很普遍,这中间愁的是学生“无话可说”,难的是教师“让学生写不出生动感人的内容”。中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中的书面表达能力,必须首先抓“情感训练”这重要的一环,而且是长期地抓,这样,我们的教学效果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训练过程中教师、学生都不会犯愁犯难,将会有“被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感染”的愉悦体验。对中学生进行“情感训练”是作文训练成功的重要保证,是中学语文教师可驾驭的并可达到目的的。

一、命题诱发

教师精心设计作文命题,诱发学生的生活真实情感积累,引起写作欲望,以培养作文兴趣。命题要尽量新颖别致,含蓄隽永,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要留有想像的空间和驰骋的余地,使学生看到题目就大有愤悱之感,大有话在喉头,一吐为快的劲头。命题的成功,关键在于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需注意以下几点。1.命题要注意中学生“成人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这种情感。例如,《假如我是班主任》《我对父母亲的评价》。2.命题要注意学生“觉醒感”的心理特点,应在分辨是非、认识美丑方面启发学生进行严肃的思考。例如,《生活告诉我……》《曾向真理投降——记我的一次思想转变》。3.命题要注意学生的成长意识,要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求,以适应学生这种心理愿望。例如,《当我30岁的时候》《2025年回母校》。4.命题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学生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以及常用的归纳思维、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例如,《我喜爱的一句箴言》《太阳每天都是新的》《高中三年的整体规划》。5.命题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特点。命题应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感情,使之先情动于衷而后言于外。例如,《童年的梦》《盼》《月夜,我从老师窗前走过》。

二、交流激发

作文指导课,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所写内容,通过对生活认识或写作角度的交流,激发写作兴趣。如写《童年趣事》,交流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讲故事,交流个人的童年生活片段,把作文指导课变成讲故事课、口头作文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发表欲望。交流之后,打开了思路,感情充盈,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内心会产生一种自发的冲动,以前储存的生活感受便一下子串联起来,沿着新的神经通路涌现出来。如果说,学生头脑里有一座紧锁着的材料宝库,那么建立这种“优势兴奋中心”,便是一把开锁的“金钥匙”。同样,写议论文亦可组织讨论活动,交流写作角度,广泛开掘对生活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优势兴奋中心”,激发写作兴趣。

三、生活引发

每个学生都有正确认识生活的潜力,教师适时抓住契机,将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加以巧妙引发,学生便会把主动表达这种认识看做一种乐事而对作文产生兴趣。如,校园里的鲜花开放了,芳香四溢。教师要学生课下仔细观察,再提供作文材料:沙枣花香味浓郁,但色彩并不鲜艳;大丽花色彩艳丽,但没有香味;玫瑰花颜色鲜艳且香味诱人,却长满了刺。要求以《鲜、香、刺──从植物的特点谈起》为题写作文,学生感到题目新颖又引人深思,便跃跃欲试构思布局,写作兴致很高。生活引发,在于使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汲取养料,养成随时表情达意的习惯,作文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

四、评讲鼓励

作文评讲中的认可、鼓励,是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作文如何评价,不仅关系到对学生劳动成果的态度,而且直接影响到对其作文兴趣的培养。叶圣陶先生指出,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作文的批改评讲要立足于发现学生作文中对生活的真知灼见。要特别注意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及时捕捉他们作文中的点滴可取之处,通过评赞、鼓励,点燃他们还处于朦胧状态中的智能星火,激发其作文兴趣。作文评语,要感情真挚,态度中肯。评讲要动人,形式活泼,以唤起全班学生写好下一次作文的欲望。那种在评语中指责、评讲时点名的做法是不足取的。评讲鼓励可采取印发佳作,教师加写评语,张贴优秀习作,学生现身说法介绍写作体会等方式,还可将优秀习作编辑成册或推荐给报刊发表,以激励更多的学生写好作文。

其次,语文教师应有序持久地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并进行科学的指导,让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人——用心、动心于生活,持续不断地“弄清楚”生活中的事物,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还是一个过程,万事万物不论美还是丑学生自有判断。有了这个过程,就是教师“成功的教学”了;因为学生自然有不尽的情感涌动,表达的欲望冲动也更强烈了。

小学生想象作文的训练方法与技巧 篇7

一、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几个特性

1.想象性

这是小学生想象作文的首要特征。与其他文章有根本性区别。想象, 作为一种心理过程, 强调的是在表象基础上, 经过大脑新的构思而创造出新形象, 然后运用汉语言文字, 把新形象完整地表述出来。而写人述事的记叙文, 要求必须真实, 凭空虚构是大忌。描景状物的文章, 虽然有时也添加一些想象成分, 但所占比例极小, 并且是为了衬托景物优美或有灵气等。

2.重要性

想象作文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大有好处。因为想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必要条件, 并且在各个实践领域都离不开想象。农民栽种庄稼、工人技术创新、科学家的发明都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活动参加。小学生练习写作, 遣词造句、谋篇布局, 当然也需要想象。所以,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 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有例为证。瓦特从看到烧开了水的壶盖会动而设计出蒸汽机, 牛顿从苹果砸了头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等等, 无不蕴含着想象的火花。从这点上说, 想象作文训练, 无疑是开发小学生智力的一种好途径。

3.必要性

小学生练习想象作文的必要性, 从两个方面来说。其一, 是为了落实新课标, 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一项教学任务, 应该达成的重要目标。因为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师“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并且还告诫教师, 要运用各种方法与技巧,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与幻想”。其二, 是为了大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文引用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话, 也证明了这一点。假如, 离开了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也就无从谈起。同时, 根据心理学理论, 人的想象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 而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每门功课的教师都有这个义务, 语文教师更不例外。想象作文训练, 正是提高小学生想象力的一条有效渠道。

4.合理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古老民族, 曾照耀人类的四大发明, 有哪一项不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呢?伟大诗人屈原、李白的诗篇中天上人间, 夸张荒诞, 极尽想象之能事;毛泽东的“以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的战略思想、邓小平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都蕴含着想象的智慧。但是, 我们在大胆想象的同时, 还必须注意其合理性。所谓的“合理”, 并非说合乎平常普通的事理, 而是说其内在规律和本质的合理性——所有的想象要符合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 要符合人对世界的认识。这样, 想象才会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5.多样性

小学生想象作文的多样性主要是从表现形式方面来说的。当想象基本成熟后, 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把所想象出来的材料最充分地表达出来。也就是说, 想象作文也同样应遵循作文的基本规律和技巧, 在掌握它的基本特点和特殊要求后, 首先涉及一个体裁选择问题, 或游记、或日记、或报告, 也可寓言, 也可童话等。因选择正确的表达形式, 有助于材料的组织取舍、思想的表达完善、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 在如此众多的表现形式中, 教师既要正确引导, 又不能硬性规定, 让学生自行判断选择。这样, 学生写出的文章也就多种多样, 呈现百花齐放的气氛。

6.愉悦性

学生学习语文, 最感头疼的是写作文, 而成人又何尝不是呢?小学生一听到“作文”二字大多数人就感到紧张、害怕, 从而厌烦。而想象作文或许能较好地改变学生的心态。试想, 来到其他有生命力的星球, 看到无所不能的外星人及无比辉煌的外星城市……原来懊怅的神情定能一扫而光。最后, 在这无比兴奋、欢快的情绪下, 将想象出的新形象描写下来, 岂不快哉!久而久之, 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就被激发了起来。只有学生乐于写作, 文章才能文情并茂。

二、提高小学生想象习作能力的方法与技巧

1.异想天开法

异想天开法, 也可以叫做白日做梦法。或许有人认为就是消极幻想法。这种方法, 就是任由学生如何离奇地去想象, 哪怕是天真的甚至带点幼稚, 或者认为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我们认为都应该热情地爱护、扶植, 只不过教师要加以引导, 积极地培养, 而决不能轻视, 更不能嘲讽。必须注意的一点是教师要求学生把这些奇特的想象用笔描述下来。一般来说, 首先随学生怎样去幻想。其次,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头脑中创造的新形象与同桌或前后桌同学进行交流。最后, 经过进一步构思, 写成文章。这种方法, 我们在高段学生想象作文训练中经常使用。我们认为只要能促使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都可以去尝试。让学生多一些“痴心幻想”, 多做一些“黄粱美梦”, 对于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沉重的学习负担, 都有帮助。

2.移宫换羽法

我们曾记得一次中考, 将《第二次考试》改写成《陈伊玲的故事》。陈伊玲是文中的一位考生, 在第一次面试时, 歌声悦耳动听, 音质很好, 非常有音乐天赋。可是, 第二次考试即复试时, 情况非常糟糕, 音质沙哑。大多主考者认为不行, 可其中一位主考官为了不埋没人才, 进行了实地调查, 弄清了真相, 原来是居住地发生了火灾, 为了救火导致了声音失真, 最终决定录取她。从中得到教学启发, 假如在教学中, 将文本中的主要人物与陪衬人物颠倒, 或将主要事件与次要事件互换位置, 这不也是一种习作训练方法吗?此法与字里行间法有相似之处, 但区别清晰。字里行间法, 不改变人物主次性质, 不改变事件的详略, 只将其中一两句话, 经过想象, 加以展开。而这种方法则相反。我们将此法叫做“移宫换羽法。”从得到那次中考作文试题启示后, 一直沿用至今, 效果不错。这种方法可以从人的随意想象和再造想象中找到理论依据。所谓随意想象, 就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 自觉地进行想象。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完成某项学习任务获得某些知识的想象, 大多属于这种想象。而依照词或句的描述和根据图样、模型、符号等的描绘在人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则是再造想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 按照此法, 持之以恒, 定会有收获。

3.段落接龙法

把一篇结构完整的文章, 进行分解, 拿出其中一部分, 然后让学生经过合理想象, 重新填补进去, 使之与原文弥合无缝。此种方法, 把它叫做段落接龙法。学生掌握这种方法, 有一定的难度。因为, 可以抽出事情开端部分, 也可以是事情的经过和结果部分。鉴于小学生的思维品质的深刻性尚不足, 教师不能拔苗助长, 而要细心培育。首先, 从词的训练开始。比如一句话用顺序颠倒的词, 让学生进行分辨。待较好地领悟词序后, 提高要求, 从两个词开始, 逐渐加上去。经过一段时间反复练习, 然后把一段话的句序打乱, 让学生经过分析, 重新排列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第三步, 把意思简单的段落弄乱, 慢慢推进到较复杂的段序排列。最后, 可以运用段落接龙,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上述训练过程, 心理学上称之为原型启发。世上任何一个人对某一项发明创造或革新, 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在开始时总是受到一种类似的事物或模型的启发。传说中鲁班发明锯子、现代的仿生技术, 都是在生物的某些特殊机能的启发下引起了人们的创造想象, 从而产生了一门崭新的科学——仿生学。

因此, 采用段落接龙法, 促进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创造想象, 从而提高了习作水平。

4.科学遐想法

小学生想象作文的科学遐想法, 也可称为“积极幻想法”。幻想是创造性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未来事物的想象。例如, 儿童幻想将来乘坐祖国的“神舟”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 如宇航员杨利伟一般神采飞扬, 或幻想将来成为一名有发明创造的科学家, 这只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一种向往, 并不与当前直接的创造行动相联系。积极的幻想却是创造想象的动力。在幻想中, 学生预见到小的成果, 也出现对今后社会生活中所希望的变化。幻想使学生积极地活动, 鼓舞他们顽强地去克服困难, 坚定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 激发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正因为如此, 列宁把幻想誉为“是极其可贵的品质”。他指出“有人认为只有诗人才需要幻想, 这是没有理由的, 这是愚蠢的偏见;甚至在数学上也是需要幻想的, 甚至没有它就不可能发明微积分。”

我们多数时候引导学生进行此类积极的幻想。它是以客观现实的发展规律为依据, 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把这类幻想纳入学生的习作练习活动, 并且和学生的意志品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就能成为实践活动的推动力。本学期, 在自行安排的习作训练中有意识地加重分量, 进行五次科学遐想教学, 三十多位同学, 对自己的未来作了精彩的规划。初步统计, 有十位同学幻想能成为宇航员, 像杨利伟一样能遨游太空, 到月球、土星上去栽种无公害粮食、蔬菜;还有十位同学幻想将来能当上大将军, 保家卫国, 维护祖国统一;另外, 诸如科学家、大律师, 不一而足。老师批阅这优美的文章, 生命力也旺盛起来, 上起课来也特别有精神。

5.游戏延伸法

小学生素质的提高依赖于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的质量, 参与各项教学活动的质量依赖于教师的指导, 依赖于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化。小学生有好动好玩好奇的天性, 各种内涵丰富的游戏正是发挥他们这一天性的理想场所。因此, “哑剧”、“独角戏”、“老鹰抓小鸡”、“猜谜”等游戏, 都能开拓学生的智力, 放飞想象。不仅能使学生兴趣盎然, 而且使他们乐于写作, 还忘却疲惫。采用此法, 一般有两种方式。第一种, 游戏前, 根据老师提供游戏形式, 猜想活动的过程, 作一事前安排。第二种, 游戏后, 想象除了玩过的形式外, 还有多少种方法和方式, 结果会怎样;再选择其中的一种想象, 将它描述下来。运用游戏接龙法, 唤起了学生求知的强烈愿望, 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发散性品质, 创设了一种适于他们自主求知的情景和气氛, 形成了一种融洽、宽松、愉快的学习想象作文的环境。也是实践新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有益尝试。

试论大学生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 篇8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高校毕业生数量将迅速增加, 就业压力将持续上升, 求职指导工作已经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新形势下, 结合高校和地方实际, 进一步对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作深化的指导及改革, 对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求职技巧内涵、分类及指导

2.1 求职技巧内涵及分类

求职对于求职者来说是一次自我展现, 自我潜力发挥的关键过程, 而是否获得求职职位对求职者影响非常大, 有可能从此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目标, 也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而求职有技巧吗?答案是有的, 也就是所谓的包装。我们将求职的技巧从求职流程分为获得求职信息的方法, 简历等自我简介的文字组合以及在笔试面试中的处理等。

2.2 开展求职技巧训练与指导

对于用人单位多种形式的选拔方法, 我们的毕业生也是表现各不一样, 这主要与个体差异有关, 毕竟这与个体素质、家庭与社会关系有关。总的来说, 毕业生们开始的求职一般受到经验的影响, 都或多或少表现出紧张、胆怯或准备不足等问题。因此学校老师开展相关的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是必要的, 帮助毕业生在求职中更有针对性。

2.3 求职技巧指导的主要原则

2.3.1 简历制作

简历一般要根据报考的岗位来撰写, 并结合自己的专业, 所谓人岗匹配的效果。简历撰写一般涉及个人的基本情况、学历, 学生干部经历、社会实践以及个人获奖方面等等。简历字迹要工整, 书写要规范, 确保不要出现任何拼写、语法、标点或者打印错误, 资料要整洁, 切忌千篇一律;格式正确, 措辞要讲究分寸感。

2.3.2 面试技巧

2.3.1 招聘信息的采集

当前形势下, 为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所以获得招聘信息的方法也很多, 包括网络、社会关系等。通常为了达到主动出击的效果, 自己借助网络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因为这样电子简历可以直接发给招聘单位, 然后进行电话跟踪。另外一种捷径的获得信息的方法, 就是在自己有意向的城市, 然后锁定相关单位, 自己可以主动联系单位, 如果有这方面的意向, 就可以直接拿简历去与人力资源部谈自己的工作意向, 达到主动求职, 而不是被动等待。

2.3.2 应对面试

面试中的表现是求职者成败的关键, 因此对于面试的技巧要求就非常高, 因为在面试中, 许多指标都是带有主观性, 比如求职者的形象、情绪表现、行为表现、口才表达;面试官的情绪、问问题的方式以及某种问题的选择性, 都直接影响求职者的成绩。而对求职来说, 改变的只有自己, 所以要以岗位要求为参考, 以工作为导向去应对面试, 而不能表现出学生气非常明显, 尤其是形象与问题回答等。

3 求职技巧训练与指导措施

3.1 开设就业指导课

当前, 各高校也开设了以课程为主渠道的模式指导学生就业, 这样学习更有系统性, 在求职中更有信心去面对任何问题, 因为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模拟, 便于学生理解。因此, 在课堂上, 作为老师, 避免过多的理论灌输, 而应该以模拟实践为导向, 带动理论学习, 形成体验教学与实践教学, 达到教学目的, 做到成功就业, 实现未来。

3.2 开展撰写求职比赛

对于毕业生来说, 求职前的模拟与相关比赛是必要的, 因此可以在校内开展各种类型的求职模拟活动, 可以结合课程开展, 也可以结合活动开展, 在设置评委中, 既有社会工作者, 也有学生, 从不同角度可以来评定比赛的成绩, 达到头脑风暴, 强化求职技巧。

3.3 加强自荐意识的指导

求职需要的是实力, 择业需要的是智慧, 自荐需要的是勇气。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 有竞争就有挑战和风险, 没有挑战意识和竞争意识是不能适应环境、取得择业成功的。这就要求高校毕业生积极培养主动参与竞争的勇气和胆略, “该出手时就出手”。通过“双向选择”,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认可, 在这过程中, 为使用人单位了解、认识、选择、接纳自己, 高校毕业生就要利用各种方式和机会, 全面、主动地介绍自己、装饰自己、展示自己、推销自己, 这就是“自荐”。

3.4 人才模拟招聘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 学校制定相应的模拟求职技巧训练与指导方案, 这种方式, 在许多学校也都开展, 但开展的有针对性与有特色, 是非常难得的。既然是人才模拟, 那么就要有适当的情境是必要的,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是模拟后的点评以及交流讨论是关键的, 但由于学生的经验有限, 所以指导老师, 要么是形成一个点评小组, 请各行各业的人, 结合某个岗位进行点评, 也可以针对某种类型的人在求职中的表现以及注意的细节进行点评, 这样使求职模拟既有针对性, 又有深度训练效果。

3.5 正确处理求职失败

求职失败的处理是刚毕业生会遇到的问题, 但对于求职本身来说, 失败也是一种正常现象, 但失败后的总结以及“越挫越勇”是正确的对待方式。所以失败后, 不是抱怨与愤怒, 而是应该总结自己的不足, 在后期求职中如何避免是最主要的问题。

3.6 加强诚信度指导

为了迅速获得工作, 有些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千好万好, 企业提出的一切条件和要求全盘接受, 但在具有更好的选择时, 则诚信尽失, 不守然诺。这种求职者的诚信度欠缺, 在就业中是一种较严重的现象, 导致企业用人更为谨慎。所以, 在进行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时, 就业指导中心应加强大学毕业生择业的诚信度指导, 提高就业率。

4 结论

综上所述, 求职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 是生涯规划的重要部分和真正成为社会人的表现, 因此掌握必要的技巧以及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 实现个体角色的正常转变, 进一步完成人生发展中的环节, 为实现后期人生任务做好铺垫。

摘要:为适应新的就业形势, 文章从求职技巧的内涵、分类以及对求职者开展求职技巧训练与指导的重要性出发, 总结了指导求职技巧的主要原则, 增强面试技巧, 提高就业成功率。

关键词:求职技巧,训练,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培德.就业与职业:把握通向社会的金钥匙 (第一版) [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6, 35.

[2]沈健.大学生求职训练 (第一版) [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3, 08, 92.

[3]熊治梅.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程[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2, 1.

中学生作文指导与训练 篇9

一、注重句法基础指导与训练

1. 注重语法基础教学

在英语教学中, 读写能力的培养并非朝夕之事, 教师需要由语法、句型基础抓起, 逐步训练。同样,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若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教师需要精通语法教学, 明确语法教学要求, 有效训练。如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学生需要理解与把握的语法知识主要如下: (1) 词类知识。在英语中, 词可以分为形容词、介词、名词、动词等十大类, 每类词都有其独特含义与用法, 特别是实词的用法, 是学生需要深入理解与把握的。 (2) 句法知识。在学习句法知识时, 学生需要把握复合句、并列句、简单句的基本结构特征及转换;弄清名词性从句与定语从句的类型、关系词及其用法;把握状语从句种类, 如时间状语从句、地点状语从句等;同时, 弄清状语从句的具体用法, 如从属连词与结构。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需要让学生把握语法框架, 也需要将语法结构与具体词汇、句型有机融合, 让学生深刻理解与记忆。如教学状语从句时, 教师可要求学生以表格形式来展示这一从句的从属连词与结构。比如so that+can/may/will/shall/+v., 同时举例说明, 训练学生读写能力。另外, 教师还需要借助各种题型来引导学生反复操练与测试, 让学生及时复习与巩固所学语法知识, 为读写训练打下基础。

2. 优化句法教学策略

英语句法的学习并非靠死记硬背, 而需要讲究透、精、活, 这就需要教师强化指导。 (1) 指导学生依照词汇读音与语言实践活动来总结读音规则, 学会拼读英语词汇, 并根据读音规则来记忆英语词汇。如字母组合ei读作/i:/或/ei/, 比如neighbour/neib/ (n.邻居) ;receive/ri'si:v/ (vt.收到) ;指导构词法, 如拼缀法、词缀法、合成法等, 灵活记忆词语, 拓展词汇量。 (2) 英语释义。在高中阶段, 学生可能具备了运用英语来解释词义的能力。通过英语释义, 既可让学生复习已学词汇, 也可帮助学生根据具体语境来感知与学习新语言知识,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对学生英语阅读与听写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如教学Unit 2 Growing pains中的vocabulary部分, 教师可要求学生试着运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一些英语词汇的含义。比如mess=a dirty or untidy state。 (3) 精讲语法特点。比如语法形式、句型搭配等, 并结合课文、对话等进行实践操练, 熟练语法知识。

二、注重阅读写作指导与训练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当学生牢固把握语法基础知识后, 教师则需要强化阅读与写作训练, 提高学生读写能力与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1. 强化阅读训练与指导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需要结合具体实际, 巧妙运用多种方法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1) 导读。通过导读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让学生预先感知阅读内容,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比如运用英语简介背景知识, 丰富学生认知, 训练学生听力。或者引导学生围绕标题来预测文章大概内容、文章体裁、文章结构以及创作目的等, 从而增强学生分析能力, 训练学生逻辑思维, 提高学生预测能力与表达能力。如教学Unit 1 The world of our senses中的Reading部分, 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文章标题或者课文插图来预测文章内容, 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到语言意义上, 唤起学生的阅读热情。 (2) 指导阅读。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 教师既要组织阅读活动, 也需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 提高阅读效率。一般而言, 学习每篇文章时, 都有先泛读而后精读的阅读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指导学生首先通读篇章, 通过布置任务或提问问题, 引导学生学会如何略读、跳读, 如何寻找过渡语句或主题句, 如何准确猜测词义, 等等。然后引导学生精读课文, 理解段落, 深入研读文本, 学会概括归纳、复述课文, 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其次, 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不能局限于课本知识, 还需要根据学生实际选择与课文同步的或者难度适宜的阅读材料, 设计若干选择题或简答题, 强化阅读训练, 并渗透阅读常识。

2. 强化写作训练与指导

中学生作文指导与训练 篇10

学习方式是决定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作文教学中, 按照“限时快速成文—互批互改作文—及时简评反评”的系列训练过程, 构建学生综合作文能力的训练新模式, 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

以下是“新模式”的具体策略设计。

一、做好评议准备

1. 限时快速作文。

传统的作文教学通常表现为重“写作结果”而轻“写作过程”。让作文在课后完成, 或许其文章会显得更整洁、清楚些, 字数、文采会更令人满意些, 但文章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 如果把这一过程“隐性”化了, 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操作性病症。许多学生为了写好文章, 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有的一个小时, 有的甚至半天一天;草稿改了一次又一次, 而这些“隐性操作”教师是很难通过文章看到的。因为“隐性”, 教师很难准确估量出每个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 所以无法有的放矢地指导并提高学生的临场作文能力。

在35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审题、立意、布局并谋篇成文且做到字迹端正、卷面整洁, 这是历届高考对作文的基本要求。但传统的作文训练偏偏在这一环节上失去了监控, 这也是历来的作文成绩难以大幅度提高的症结所在。事实上, 加大学生写作过程的“透明度”并加以针对性的“监控”训练, 是有效提高学生快速作文能力的关键。

2. 确立评议标准。

确定标准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每次批改时, 教师引导全体学生商讨、制定标准。评议标准可分共性标准和个性标准两类。共性标准通常从卷面、书写、字数、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入手, 列出具体的条文及相关分值;个性标准则根据不同文体的不同要求和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条文及分值。明确又可操作的标准的落实, 为之后学生互批互改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全员参与, 创设评议情境

学生通常对同学所写的批语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教师写的批语, 因此开展全员参与的互批互改作文可为简评和反评创设良好的评议情境。

互批互改一般可分三步走。一是分组批改。可在班级中成立四人为一组的评议小组, 设组长一人, 每个学生批改一本别组的作文:检查卷面与格式, 发现错别字及错误标点, 找出病句和错句等, 在这当中, 还应随时在作文中写好眉批和旁批;再根据评议标准及相关分值, 给定所得总分;二是由组长把关, 复查本组同学已改的作文, 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教师对全部作文, 特别是学生在评改中吃不准的地方进行总体把关。

三、全程参与, 开展简评、反评

1. 简评。

根据评议标准评改作文, 每位学生都会产生一种程度不一的总体印象, 会流露出一种欲言不可的情感冲动。及时抓住这一难得的写作情境和时机, 让学生把心里话用文字形式表达出来, 这实际上是一次很好的情境作文训练, 符合“有感而发”的创新写作原理。

2. 反评。

好奇心是中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学生在简评后一般会产生一种对别人评自己文章的简评欲看个究竟的好奇心, 让学生及时看到这一“简评”, 他们就会很自然地萌发出一种认同或反驳心理;正确引导这一应激心理, 即让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对简评进行反评, 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批驳论辩能力, 达到综合能力提高的总目标。

“训练新模式”是创新教育在作文课堂教学中的有益尝试。实验证明, 这一尝试不仅具有可操作性, 而且体现了创新教育的如下基本原则。

(1) 主体性原则。创新教育更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而教师只是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与学生要由传统的“布道者”与“信徒”的关系转变为“导游”与“游客”的关系。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 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 创造性情感越强, 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越能得以提高。在课堂作文教学中, 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系列性的“快速作文—互批互改—简评反评”训练, 极大地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性原则,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 使每一个学生的写作过程都更加规范化、透明化、自主化。

(2) 发展性原则。美国心理学家萨帕指出, 在人的成长阶段中, 中学阶段为能力发展期, 更多地考虑自身的基本能力训练。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必须注重全体学生综合作文能力的发展, 不能只关注极少数的优秀生;“简评—反评”模式构建了学生综合作文能力的训练模式, 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快速作文能力、批改作文能力及评议作文能力, 使学生形成了“我手写我心”的良好写作风格和习惯。由于简评、反评的范围、要求少受限制, 学生在写作时其创造力也得以充分的锤炼和发展。

(3) 探索性原则。15—18岁是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 “行动第一, 出错第二”是其主要心理特征。正确引导这一探索心理, 使其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健康发展对于中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至关重要。在“简评—反评”模式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挑战, 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别人的作文展开大胆的简评, 对于简评进行探究性的反评。唯有这样, 作为写作主体的学生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才能写出真知灼见。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 (高中) [S].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5.

学生学业成败归因分析与训练 篇11

了解学生对学业成败归因的倾向,其实质还在于能够使教育者掌握学生归因中积极的与消极的因素对其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学业期望及学习中的情感反应的影响,从而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来消除学生已形成的不恰当的、消极的归因对学习的负作用。归因训练尤其对那些自认为能力差(实际上是努力不足)的“差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大有帮助。

归因训练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同时要掌握相应的训练要领和一些特殊的训练方法才能实现。

一、归因训练的准备

首先,教师要树立明确的归因训练的意识。教师应认识到,归因训练的效果重在平时的日积月累,而非朝夕之功,更不会一蹴而就,最好在学生出现消极归因倾向之初及时纠正,善于引导并抓紧训练,这样做往往比问题严重时再进行大规模的训练更能奏效。

其次,控制来自教师方面对学生归因的负面影响尤为关键。“控制”主要包括:消除教师对男女生、好差生的归因偏差,恰当使用教学中的奖惩方式,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的难度,巧妙设计学习任务的目标结构等等。

教师对男女生在成败归因上的看法对女生是不利的,教师应把对女生“能力”评价的忽视调整过来,从有利于女生的能力发展与自信心的建立人手,给男女生平等的起点。同时,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对“差生”的看法。有研究表明,教师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和不喜欢的学生归因不一样。当喜欢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常归因于他的能力,成绩不理想时,却归因于考试难度、偶然因素等外部原因;当不喜欢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多归于外部原因,成绩不理想时,则归因于没有能力。总之,教师总认为好学生的成功是内部原因造成的,而“差生”的失败是内部原因造成的。事实上,教师对“差生”的归因有时会存在一种明显的归因偏差,这对提高“差生”学习积极性是十分不利的。所以,教师在运用归因理论引导学生时,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正确、积极的归因,还应该注意防止自己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所存在的各种偏差。

教师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而且还可以借助其他方式间接影响学生的归因,其中,合理安排学习任务的难度使之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归因就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若学习任务过难,学生势必会重复体验失败,感到努力无望,能力太差;而若学习任务过于简单、轻松,学生容易因成功而沾沾自喜,轻而易举的成功往往使学生忘记努力的作用,误认为自己能力强,不努力也能成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习任务难度的把关十分重要,要力争使学生既感到力所能及,又要付出个人的艰苦努力方能取得好成绩,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此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之前,还应当巧妙地设计学生的学习任务的目标结构(学习成绩的评定和奖励方式)。因为研究表明,不同的目标结构,对于学生归因倾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认知发展有着十分不同的影响。如集体型目标结构下,成绩不够好的学生显著提高了自我价值,但在学习失败时容易产生消极的评价和情感;个人型目标结构中学生更多作出“努力”归因,学习成绩的信息对于自我评价的作用比较突出;竞争型目标结构提高了成果的价值,但促使学生更多作出“机遇”归因,失败时会使学生更感到无能和不满。因此,在进行归因训练之初,教师应注意目标结构对于学生成败归因倾向的影响,必要时做适当的调整。一般而言,个人型目标结构与集体型目标结构相结合,最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在归因训练时教师还应避免竞争型目标结构对学生归因的负作用。

当我们力图把影响学生归因的外在因素的负效应控制到最低限度后,我们还需要从学生自身状态人手,着力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认知技能水平,使之对其归因产生积极的正面影响。

从自我认知的角度看,学生对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学习任务的认知(即自我效能感)将影响其学习动机和行为选择,从而导致学业的成功或失败。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其自我意识水平的反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水平应不断地提高,诸如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会不断增强,要能够逐渐地摆脱他人的评价而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对自己的能力、智力及努力等因素做出确切的判断,以利于形成正确、积极的成败归因,促进自身的良好发展。

提高自我效能感,是学生显示其自身实力的一种标志,与此同时,良好的认知技能的培养也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际能力。这里所说的认知技能,是指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运用已有知识的能力,即应用认知策略的能力。从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中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常常失败不是因为努力不足,而是由于没有改变原有的,也许是错误的认知策略,所以再努力也不会有大的进步,这就需要加强认知技能训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另外,还有不少学生可能已具备了某种认知技能,却不知道或不善于利用这些技能,这也需要通过培养、训练,提高在学习中运用多种策略的可能性,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成功并不是能力本身所决定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努力地运用已有知识的结果。因此,在系统的归因训练之前或同时,注意提高学生的认知技能水平,使策略的应用成为更内在化的动机因素,从而促进学生学业水平的发挥及学业成绩的提高,更有效地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积极的学业成败归因。

当我们为能顺利进行归因训练,取得良好效果而做充分的“软件”准备时,也要考虑在归因训练中必要的“硬件”投入。从归因训练的特点出发,为有助于学生进行观察学习,掌握更合适的归因方式,必须要准备一定的电教设备(如录音、录像、幻灯等),以使对学生的归因训练能多角度、多侧面开展起来,实现最终的归因训练目标。

二、归因训练的要领

归因训练是以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全面了解为依据的,为此,在开展归因训练时,首先要对学生的能力、智力水平及努力的程度与方式做出必要的鉴定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学生学业成败的归因研究,了解学生归因的真实背景及归因差异,以便开展有针对性的归因训练。

对学生的能力与智力的鉴定,既要依靠相应的能力与智力测查量表所获得的结论,同时又要依据教师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观察及考核,以此对学生的能力与智力水平做恰当的评价。这一评价的结果可以帮助我们在归因训练之初分析学生的成败归因结构与其能力的实际表现是否一致,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另外,了解学生归因的真实背景,也将有助于我们的归因训练有的放矢。学生由于其家庭环境、个性差异及所受学校教育的不一致,他们的归因倾向是否是其真实状况的表露,有待我们仔细考察,不然我们的归因训练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家庭环境因素本来是影响学生学业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归因过程中,有的学生出于某种原因不敢说或不愿说出诸如父母关系不好、家庭物质条件缺乏等原因造成的学习、情绪障碍等,从而被迫选择其他的因素来替代其真实的原因。教师若不深入了解学生归因的真实情况,那以后的训练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无所收获。

归因训练的最佳效果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教师的训练相结合。若学生能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形成积极的归因,那么教育者对其训练的结果也就事半功倍了。为此,首先应使学生对“积极归因训练”的模式有所理解。“积极归因训练”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努力”归因,无论是成功或失败都归于努力与否的结果,这是大前提。如果学生学会将自己的成败归因于努力因素,则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或成绩不佳时,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降低将来会取得好成绩的期望,反而会促进其坚持不懈地努力,直至最后成功。“积极归因训练”的第二层含义应是“现实”归因。针对学生的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即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其学业成就的因素还有哪些,是能力、方法、家庭环境还是教师……这些因素分别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学业成就,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在积极归因训练模式中,在“努力”归因时联系“现实”,在“现实”归因中强调“努力”,这种双管齐下的训练模式将是提高学生学业成就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三、归因训练的方法

归因训练,是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人们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方式。归因训练的基本思想是:人们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各种“归因误差”,通过归因训练,使人们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误差。根据归因训练的指导思想,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我们可以总结出各种各样的归因训练方法,其中比较具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且效果较突出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其一,团体发展法。这种方法是结合我国学校的实情设计和采用的,且对已初步具备了讨论问题的能力,达到了一定的认知发展水平的中学生比较适用。

这种归因训练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3~5人),各组成员在一起分析和讨论学业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并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对个人及整个小组的情况做出比较全面的分析,引导他们做出比较容易控制的、不稳定因素的归因(如努力因素)。然后,每个人填写归因量表,要求从一些常见的备择原因中选出与自己学业成绩最有关系的因素,并且对几种主要因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教师帮助、同伴帮助等)所起作用的程度做出评定。教师对这些自我评定和归因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地反馈给各组学生,指出归因误差,鼓励比较符合实际的、积极的归因。

团体发展法可以定期在学校进行,而更有效的做法是让教师掌握归因训练的知识和技巧,在全面了解每个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把归因训练随时结合到教学过程中。

其二,强化矫正法。这种方法运用了学习理论中的强化原理,是指在归因训练时对于学生所做出的积极归因及时给予强化,促使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归因倾向。例如当学生对没有完成训练任务做出“努力不够”的归因时,及时给予表扬或象征性奖励等强化,从而激发其坚持行为,保持和提高学习的动机。

强化矫正式归因训练的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在规定时间里完成不同难度的任务,可以是手工劳动,也可以是某些学习任务。然后,要求学生在事先预备的归因因素列表中做出选择,对完成任务的情况(成功或失败)做出归因。常用的备择归因因素有五种:能力的高低、努力的多少、任务的难易、同学(教师)帮助的多少和运气的好坏等。每当学生做出比较积极的归因(如努力或同学帮助)时,立即给予鼓励或奖励,并对那些很少做出这类归因的学生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这部分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倾向。

强化矫正法简单易行,比较适宜低年级学生。但这种方法的关键是要掌握和灵活运用适当的诱导和奖励办法。与团体发展法相比,这种方法更适用于个别训练,因为个别训练时干扰较少,效果会更好。

其三,观察学习法。观察学习法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从而经过自己的努力,争取较好的学习成绩。

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观看几分钟的归因训练的录像片,要求片中的学生的特征(性别、年龄等)与接受训练的学生的情形尽可能相似,所从事的作业任务的水平也应与接受训练的学生实际的学习任务相一致,且难度逐步提高,这样容易使被训练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能够在观察的过程中与片中的角色产生共鸣。录像片中的内容设计为:表现学生在完成作业任务时进行归因的情况,任务的成功、失败(比如解题的对、错)顺序是预先确定的,每当学生做对题时,即给予纪念品奖励并显示绿灯。片中的教师告诉大家:“他做对了,说明他努力做了。”当做错题时,给予红灯提示,教师说:“他答错了,这说明他还应更加努力才能做对。”学生在观看录像片后,让他们重复类似的学习任务,这样便能将观察学习的效果更好地迁移到日常学习中去。

其四,咨询诊断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个别已出现归因偏差的学生而设计的。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与所掌握的归因技巧,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了解学生学业成败的真实原因,循循善诱,在此基础上开展心理辅导。特别对于那些“差生”,尤其要注意纠正他们倾向于“脑子笨”“运气不好”的不正确的、消极的归因。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以此来证明学生对自己的认知是错误的,同时用积极的归因(努力不够、方法不妥等)来矫正其归因倾向。

总之,每一种具体的归因训练法的实施,既需要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的具体特点,又需要学生主动、积极地配合方能奏效。

谈谈中学生合唱团队的组建与训练 篇12

一、明确合唱团组建的目的和任务

一般说来,校内合唱团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

(一)进行审美教育,即培养合唱队员喜爱音乐及欣赏音乐的能力。我国著名美学家王光祈曾说过:“音乐中含有‘美感’,能使人态度娴雅,神思清爽,去野入文,怡然自得,以领略有生之乐。”进行审美教育,就是要逐步培养孩子高尚的音乐趣味。

(二)学习基本的音乐知识、歌唱技巧,增进对音乐的理解力、表现力。在技能训练中要遵循艺术的规律,严格要求,反复练习;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正确、扎实;要勤学苦练,逐步提高标准;在训练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创造性地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学习;运用的训练方法尽量生动、具体。

(三)进行情操方面的教育,一方面要寓教育于作品的艺术形象与思想感情之中,另一方面在合唱团的全部活动中提倡集体主义的作风、勤学苦练的精神。

二、选拔合唱队员组建合唱团

选择合唱队员时,可选一首短小的歌曲,让学生分别唱,比较他们的音色、音量、音域、音乐的表现力及声音的优劣。比如声音是否自然、圆润、明亮,有天然靠上的声音位置?音色是甜美还是粗糙?有没有沙哑损伤的明显迹痕?音域方面最高、最低能唱到什么音?采取让班主任或同学推荐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他们不了解合唱团员的音色优劣决定着合唱团的声音质量,挑选工作最好由音乐教师亲自负责。合唱队员的选定还要考虑学生的意愿,应选择那些喜欢唱歌的学生。另外,合唱队员的形体也要适当地考虑,但不应该成为决定条件,因为合唱团组建并不是选美,也不是培养音乐家。

合唱队员选定之后,紧接着就是为演唱者划分声部。划分声部可以考虑以下标准:音色、音域和习惯性唱法。音色纤细、柔美的为高声部;音色丰满、厚实的为低声部。唱高音容易,唱低音困难的为高声部,反之为低声部。在歌唱方法上喊叫、声音较硬的宜放在中声部,相反,较松弛、柔和的宜放在偏高的声部。另外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还要注意变声期的问题。对于变声期的队员,应让其轻唱、柔唱、少唱。对处于变声期的女孩子可以临时降低其声部,男孩除降低声部外,可以在不变动声部的情况下降低曲谱中的个别高音。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增加演唱中的假声成分,培养他们的混合声,这样有利于变声期的孩子顺利度过变声期,同时又能够保留住原有的合唱队员,适当延长男孩在合唱队的时间,这也避免了合唱队中男女人数过于悬殊的问题。

初中生男女混声合唱可分为三个声部。高声部全部由女声组成;中声部多为女声,也允许少数嗓音条件许可的男生参加;低声部由变声前后的男生组成。合唱团的人数一般控制在30-60人之间。在声部人数比例上,一般高声部人数多于中低声部,中声部又少于低声部。因为高声部多唱旋律,因此人数也最多;低声部多为和弦根音或和弦音,只有这些音唱好了,作品的和声才会丰满,调性才会明确,所以人数上应多于中声部而少于高声部,但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视具体作品而定。

对于中学生合唱团这样的非职业性群体来说,如何组织和排练是指挥最艰难的工作。众所周知,非职业团队活动的参与者具有较大的随意性,队伍很难稳定,往往是毕业一批换一批。为此,指挥要特别重视后备力量的培养,从不同的年级选拔队员,高年级队员毕业离校后低年级的补充进来,形成一种有规律的良性循环。合唱队员分散在不同年级和班级有助于为班级培养音乐骨干,活跃班级课余音乐活动,也有利于合唱队员的新老交替和演唱水平的稳定。

三、为合唱团配备一名合格的指挥

指挥是合唱团的核心人物,是整个团队的组织者和艺术指导者。指挥的任务是把合唱中不同的声部有机地组织起来,并在他的带领下对作品进行合理的阐释,通过合唱队员的演唱把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呈现给受众。

作为一个团队的业务指导和“精神领袖”,一位合格的指挥应具备:(一)良好的乐感和敏锐的音乐听觉;(二)一定的歌唱技巧和乐器演奏技能;(三)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四)熟练的指挥技巧;(五)较强的组织能力,善于沟通和协调。

合唱团演唱水平的高低归根结底体现的是指挥者的水平和能力,甚至有人指出“合唱比赛比的就是指挥”,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合唱是一种集体协作表演的音乐艺术,体现的是集体的智慧,展现的是群体的面貌。这就需要指挥把演唱者凝聚起来,这不但要把演唱者的声音统一起来,更需要把合唱团成员的表情、动作、内心情感等非音乐因素统一起来。

一个合格的指挥会利用自身的音乐感染力和人格魅力将合唱队员带到音乐作品所需要的意境之中,生动地诠释音乐作品,感染听众。

四、积极有效地开展合唱训练

训练是为了提高演唱水平,提高是为了表现作品。训练首先要解决集体唱歌上的问题,要做到响而不噪、轻而不虚、高而不喊、低而不压,追求声音的和谐、平衡、统一。中学阶段的学生,特别是十一至十四五岁时,多数人处于变声期,因此教师应多注意变声期孩子的训练问题,一般在训练时多采用轻声高位的训练方式,引入假声的成分,真假声混合。变声反应严重的,一定要少唱多听,保护好嗓子。

合唱队的训练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第一种,全体合唱队员参加的集体排练课,这是主要的形式。第二种,声部排练课,这在曲目初练阶段使用。第三种,小型声乐课,例如独唱、领唱、重唱、小合唱、歌舞伴唱,可以在合唱配合之前提早进行,让演唱水平较高的少数同学参加排练。指挥要把握好声部训练和整体训练的关系,过分地抓声部训练容易出现枯燥乏味之感;过分地抓整体又可能使声部处理不够细腻。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活跃训练氛围,使队员们兴致高昂、心情愉快地投入训练,才能产生预期效果。第四种,欣赏课,可以把全体队员集中起来欣赏中外著名合唱团的经典曲目,或观摩本合唱团的演出录像,这样有利于提高合唱团队员的积极性,开拓艺术视野。

摘要:合唱艺术是雅俗共赏的一种音乐表演形式,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合唱队员的素质以及合唱团的日常训练情况将决定团队的整体水平。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成立学生合唱团,对普及合唱艺术和提高学校人文艺术氛围都起着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厂拌热再生技术下一篇:汽车电子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