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写作训练

2024-09-10

中学生的写作训练(共12篇)

中学生的写作训练 篇1

目前我们都在提倡素质教育,语文素质分为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而语文能力的培养,重在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这些能力的综合反映,在语文教学中即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因此,语文教师特别要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

一、明确目的

要让学生明白怎样的作文才算是好作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写出好作文。好作文应该有深邃的思想,能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给人启迪,能够提升人,感染人,以思想取胜。另一类好作文应该是文辞优美,能够激发人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当然最好能够二者兼备。

二、素材积累

明确了目标之后,具体实施却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因此需要大量的积累。

1. 感情积累。

生活的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就像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缺少发现。”感情成长的过程越曲折,文章就越有波澜;成长的经历越曲折,文章就越充实,苍白的人生写不出精妙的作品。因此,应让学生走向自然,深入社会,观察社会,体验生活,以丰富人生阅历。比如,可以让他们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可以促进他们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体察到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快乐,从而使他们学会体谅父母,学会体谅他人,这些都是学生写作中难能可贵的思想情感。此外,一个人往往在经历挫折时,他的情感才能丰富,因此,还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经受挫折的体验,如求知的挫折、劳动的挫折,等等,这些也是学生写作时宝贵的情感财富。如此日积月累,学生就会产生非写不可的创作激情。由此可见,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受一点挫折,并让他们亲自体验挫折,会进一步丰富他们的情感,这就是情感积累。

2. 间接生活积累。

生活的直接积累对写作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但人的精力和经验总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受着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任何生活都直接参与、直接体验。要培养学生善于阅读的好习惯,因为大量的知识要从书本中获得。同时,要使学生养成写阅读笔记的学习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要大量阅读,善于积累,就可以从中获得对生活的丰富感受,提高对生活的认识。

3. 留心观察,提高感悟能力。

以关注自己的心态关注世间万物,一草一木一世界,一花一石一宇宙。因此,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使他们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找出同类事物千差万别的个性和特征,亲近自然,和自然去对话。这样我们的作文才是有源头的活水。

4. 多写片断,多写日记。

一般地说,学生课外时间有限,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中学生平时可以多练笔,多写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只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及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中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的要求做,平时多写日记、多写片断,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的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时事要闻,小至鸡毛蒜皮,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素材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从而降低了写作的难度。

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大自然中陶冶美的性情,到社会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只有生活丰富多彩,热爱生活的人,他的思想才会活跃,感情才会丰富,才可能写出感人的文章。

三、如何去写

没有材料或材料不足,自然写不好文章。但有了材料如果不精心选材或选材不当,也写不出好文章。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的能力。

1. 审明题意,选取材料。

材料是为主题服务的,因此,在选择材料前,必须明确文章的体裁及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有些学生往往不舍得割舍材料,有用没用一起上,这样就会造成“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结果。所以,在写作时,首先要明确主题。教师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课文题目,培养审题技能以外,还可采用一些具体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提炼的能力。如,让学生把自己作文的中心思想浓缩为一句简短的文字,即提炼出“主题句”。采用这种浓缩法,对提高学生审题立意的技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选取典型材料,即那些反映事物本质、有代表性有说服力的材料。同时,还应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和可信性。

2. 立意要深刻,创意要新颖。

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需要通过材料烘托主题。因此,看一篇文章是否成功,首先就要看作者是否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对生活是否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地,即立意是否深刻。其次,在立意深刻的基础上,还要看作者的创意是否新颖,即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见解,所抒发的感受,是否不落俗套,否则人云亦云,没有新意。因此,在写作训练中,应拓宽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在文章中体现自己的独特性,这样就会抓住读者,给人一种新鲜醒目的感觉。要做到创意新颖,关键是写作的角度要新。因为现实生活丰富多彩,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人物千姿百态,即使是同一生活现象、同一人物或同一景物,只要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就会表现出不同的侧面。因此,角度要新也就是立意要新,观点要新,构思要新。

四、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

作文能力应包括认识生活和反映生活两方面的能力。认识生活需要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而反映生活则需要准确的表达能力。

语言教学中能力的培养,重在写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对学生作文能力的考核,实际上是对其思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能力与智力的综合性考核,这种考核能在一定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出学生实际的语文水平。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中学生的写作训练 篇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课题提出的背景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中最大的一个难点。学生写不好作文,怕写作文,老师难上好作文课,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虽然已有一些一线教师致力于写作教学的改革,也迈出了较为成功的一步,但其效果和发展的速度远远落后于语文教学的其他方面,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仍非常缓慢,作文教学大多数还处在无序、无法、无本、少果的状态中。综合分析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小学生生活相对单一,见识较少。学生在学校里每天都是在上课、下课的循环中度过。课外及节假日的时间也只能在孩子们的嬉闹中度过,这样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写作文时,找不到合适的写作材料,无从下笔。久而久之,学生写作文的兴趣也没了。

第二,学生的课外读物较少,学校的图书室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教学任务繁重,师生们整天都围绕着这几篇课文,忙得不亦乐乎。学生整天被繁重的作业所困,又哪有时间去读课外书?而现在,学校又都把安全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领导、教师怕学生外出活动出事,干脆不组织校外活动,校内活动也很少开展。

第三,某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没有做到读写结合,不注意引导学生大量地阅读和背诵。或者在教学中片面强调写作技法的学习和走“模式化”的套路,使学生成了写作的奴隶,因而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情可抒,最终导致学生思维简单化、作文模式化的倾向。

课题提出的意义

中年级学生习作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起步阶段。起步作文教学,是小学生能否写好作文的关键环节,需要慎重对待。为了改变作文现状,切实提高习作起步阶段的指导效果,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创新思

维,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作文的主人公,把学到的各类知识以及对自然、社会、人生等的见闻感悟综合地体现到写作中来,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写作中尝到成功的甜味,“因地制宜”地为学生的作文发展开好头、起好步,提高中年级学生作文写作能力。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校提出“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同时,通过开展此项课题研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自觉写作的习惯,使学生不再怕作文,使作文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将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抄、套、编,假、大、空”现象,逐步转变为“用我手写我文,用我文抒我情”。并总结出小学中年级学生起步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形成科学有效的起步作文教学策略。

二、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习作起步阶段”是指小学三四年级的作文教学。

“习作起步阶段指导”是指教师开展的一些列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的习作教学活动。其着眼点主要放在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习作习惯、自觉的习作意识,逐步提高习作能力等目标上。“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策略”,指教师从学情出发,采用一定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意识,扩大学生的素材积累,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主动的情态,投入到习作中,享受习作的快乐,提高习作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研究解决

(一)缺乏素材,内容空洞

小学生学习生活单调枯燥,缺乏对生活必要的观察了解,没有真实地体验,“心中积蓄”太少,作文成了无米之炊。要改变现状,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文章,就应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随着季节变化,引领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农家小院,走上闹市大街,来到幽静的田野、树林,参观花团锦簇的公园,感受大自然的美,丰富感性知识,陶冶情操。伴随一个又一个节日、纪念日的到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参加家务劳动,感受劳动的辛苦和乐趣;参与家庭活动,感受家的温馨;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去竞争,去品尝,感受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谊,集体的温暖。留心周围的变化,引领学生

走进社会,多角度、多渠道的认识社会,鼓励学生关心和帮助他人,让他们心中充满对社会这个大家庭的热爱。引导学生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更要用心去体会,善于发现,积极思考,通过联想和想象,对我们眼中的人和事,想出点意思,悟出点道理,品出点情趣,积淀出丰富的写作素材。此外,还应让学生在书海中徜徉,增加写作素材的积累,滋养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这样既解决了习作材料问题,又促使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学生在写作时,还能借鉴范文中的写作技法,可谓一举多得。

(二)语言单调,苍白无力

写作语言知道,是作文教学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主要问题表现为:词不达意,缺少积累;描写粗略,缺少美感;千篇一律,没有个性。为此,我们在加强学生写作语言指导时,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积累后移植。要求学生建立作文仓库,积累恰当好词,优美语句,精彩段落,以求甚解,巧妙移花接木。二是模仿中创新。指导学生对范文中的词语、句子、片断和写作方法等进行仿写,然后加以变化,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独立灵活的运用,拓展创新出更丰富的语言。三是修辞做点缀,引导学生恰当地使用比喻生动细腻地描写、用排比强烈地宣泄情感、用对偶使主旨鲜明深化、用引用构筑深远的意境……

(三)结构紊乱,中心不明

结构紊乱、条理不清,中心不明是学生作文中常见的毛病,这是学生缺乏选材、组材、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能力,也是写作思维混乱的表现。教学中我们着重通过下列方法步骤提高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第一步,确立中心,列提纲。第二步,组织材料,安排写作顺序,就是根据材料的特点以及中心、表达的需要,对选择整理好的、可以使用的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合理地安排在一起,组织到文章里,使文章言之有序,有条理。第三步,整体设计,确定详略。根据中心,对全文进行整体设计,确定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四)形式老套,缺乏创新 小学生作文形式单一老套是习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小学习作初步阶段,更应鼓励和指导学生勇于创新。我们在教学中决定从以下两个方面鼓励学生创新。第一,变换形式创“眼新”。如指导学生写作时,创新体裁形式,情节安排方式,叙述方式,艺术手法等,使学生对。事物的感知方式和表达方式也呈现百花齐放之姿。第二,冶炼立意铸华章。对同一命题能从新的视角入手确立主题,选择材料,不流于陈腔滥调。发人之未发、言人之未言,跨过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给读者以思想启迪和精神鼓舞。

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1、文献资料法:组织课题组人员学习相关作文教学理论,特别是作文教学技法指导的相关论述、观点、研究成果等,提高课题组研究成员的理论水平为本课题提供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此研究将跟踪本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通过教师在正式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积累素材,指导技法,习作练习等问题的研究,提高小学生写作的能力和水平。课题组将不断地研究、时间、反思、调整、充实,以便更科学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工作。

3、实验法:在指导学生作文教学试验中,鼓励学生敢问、敢想、敢写、敢评,以我笔写我文。

4、经验总结法:通过阶段性总结,及时肯定实验研究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总结出实验的主要经验,及时推广运用。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学习阶段(2012年2月)

依据市科研评审意见,认真做好研究的起步工作;对自己关于写作教学的现状做认真的分析,为本课题正式开展做好准备,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课题开题报告,确定研究方向,制定作文序列化训练计划,突出实用性。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2年2月---2012年4月)

这个阶段的工作最重要,需要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充分利用各类节日、纪念日、学校活动、社会活动等为学生创造写作的条件。选取优秀的文章作为典范,从词、句、结构、写法、选材、语言等方面进行研究和评改,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将作文教学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发挥课堂练笔的优势训练学生写作。然后通过公开课等形式,及时总结经验,写出阶段性总结及论文。2012年3月完成《第一阶段写人记事作文现状调查报告》;4月巩固前一阶段的成果,在调整完善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活动更具体,成效更显著;不断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能力;进一步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与能力。

第三阶段:经验总结阶段(2012年4月---2012年6月)

进一步巩固已有成果,探索规律,形成经验;将课题实施过程中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归档整理,于6月,完成课题《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教师指导策略研究》的研究和成文工作,课题结题。

四、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撰写研究论文或研究成果报告。

2、学生作品汇编、学生获奖作品集。

3、提交调查报告。

4、形成教师随笔集。

如何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篇3

关键词:学生作文;原则问题;技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05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029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怕教,往往下了苦功,却不见学生的作文能力提升。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大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一、作文伊始明确告诉学生写作的原则问题

只要是在小学教学的教师都知道,从一年级开始就有有关说话能力的训练题,最简单的就是看图写话题,要求学生看着图,将图片上的内容按顺序逐一写下来。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我认为这个方法很好,但不是最好的方法。我的理由是,古代的大文豪们小的时候不一定就经过看图写话的训练,但是他们一定经过背诵这个环节,小时候不甚明了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肯定会明白的。所以,我认为写作的第一步还是要大量地阅读、记忆、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杜甫也曾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多了,无形中就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不用老师反复的训练,自然而然就会写作了。我原来在上学期间对作文也是不甚了解,随着阅读量的增加,提起笔来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所以,在现代教育的模式下,光凭教师的模式化训练永远是不够的,应让学生一边写一边阅读。这是第一步。等到阅读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学生也就到了二年级,这时的看图写话不能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了,要有实际的内容。比如北师大版教材里的语文天地四——学生放风筝的内容。如果简简单单地写,就是:春天来了,小朋友们来到操场放风筝。至于具体的细节,学生就写不出来了,原因我认为还是阅读不够。而有的学生写的就很好,他们还运用了比喻句,如风筝像老鹰在天空中飞一样,一忽儿朝西一忽儿朝东。风筝下面的彩带像飘舞的红领巾,鲜艳极了。虽然说这位学生的比喻不是那么恰当,但是比起前一位学生好多了,很明显后面的学生的阅读比前面的学生的多。

学生到了三年级就到了所谓的必须写作文的时候了,但是没有经过阅读的作文,还是不知所云。如果书写再不好,根本无法看下去。这时就要给学生讲解有关写作方法与技巧的问题了。我认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不管他们写什么内容,一定要告诫他们: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用手中的笔表达自己的感情,用手中的笔倾诉自己对周围事物的看法,切不可引导学生剽窃他人的作品。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老师让学生背作文选里的作文,这是饮鸩止渴,如此下去,久而久之,学生就只能靠作文选过日子了。这是对教学理念的曲解,是对学生极不负责任的做法。所以,在作文教学之初,教师就必须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作文的基本原则。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写出符合章法的作文来。

二、要注重写法的训练

作文涉及的问题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逐一给学生讲清楚,让他们牢记在心间,写作时方能有章可循。下面我大致谈谈作文的几个关键要素。

(一)主题问题

众所周知,一篇文章的主题很重要,但是有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不知道如何给学生讲清楚,还反问:主题怎么讲?学生自己知道!这样教学,问题就大了。学生的作文中主题是有,但不是那么突出,没有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往往带有偏见或者曲解社会现象,一个很好的内容因为思想的问题,结果反而成了不合格的文章了。记得一个六年级的学生,赞美家乡的风景十分美丽,描写也到位,把家乡丰收的景象写得栩栩如生,可到了结尾,没有进一步的发挥,这些美景是怎么来的?它表现了家乡什么面貌或者是怎样的变化?其实很自然地就能想到目前的国家政策政策这个层面,但是他没有往这方面想,反而批判当今的社会现象之不正之风,即人们只知道挣钱不知道欣赏风景。这突兀的一笔,把整篇文章破坏掉了。后来我指出来,并让他进行修改,修改后的作文果然大放异彩。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把此文投到张掖日报,不久就刊登与世人见面了。

(二)结构问题

学生作文最大的弊端是通篇就一段,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分层写,不该分的时候分层了,该分的时候却不分。这是因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结构没有把握好。小学生写作文,让他们掌握基本的三段式比较容易。开头和结尾的写法大致一样,开头要给人一种别开生面、与众不同的感觉,就是说一下子要抓住读者的眼球,结尾一般要在中心上下功夫,要把作文提高到一个档次,最好提高到民族或者是国家的层面,就目前的时事来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最好的主题,中间的部分则要让学生每段写句中心句,围绕中心句来展开情节叙述,这样一来,学生基本上就能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了,写起来肯定不会再出现段落层次不清的问题。

(三)写作手法的问题

很多老师讲作文,我发现从来不对写作手法进行讲解,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必要,也许是老师自身不熟练或者是不敢讲吧。作文的写作技巧是个很难讲的问题,因为空洞的说教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结合具体的实例讲解,讲的不好会产生更多问题。这里我给大家谈几个简单的写作手法。对小学生而言,基本的写作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必须要掌握,他们可以将学过的或者是自己看到的诗词名句、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网络流行语等,利用这些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这是考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最好方法。

(四)个性化的问题

现在的学生很是有个性,但是在作文里就显示不出来了,能写出有自己的性格的作文的学生不多。这个问题比较深,学生的作文水平达到很高的层次后方能训练,这里就不详细阐述了。

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工程,从开始的备料到修筑作文殿堂的艺术设想,再到能工巧匠一刀一斧地去雕琢,无不显示智慧的火花,所以,教师要认真地研究,精心地设计,才能培养出独领风骚的时代人才来。

中学生的写作训练 篇4

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呢?多年的一线教学,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做法:

一、教学教法、学生学活是前提

刚接触英语的初一学生, 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这时, 教师教学生应多说句子, 可以多给学生几个例子, 让学生去模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易后难的方法, 用简单的词组成句子, 再以句子的构成作为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起点, 引导学生从对单个句型的掌握, 逐渐过渡到多种句型的混用, 直到学生能连贯自如地表达思想。一句多译、句型转换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关键。总的来说,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将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词、句子作为材料让学生训练, 使学生乐于接受, 轻松完成, 享受成功感。7A课本中有购物的对话, 我就帮助学生进行小组间的模仿比赛。哪怕学生说错, 哪怕只能说一句或几个词, 他们还是积极地去展示自己。这样简单的训练会引起初学英语者的极大兴趣, 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 为将来的英语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用好单元话题

新目标英语中的单元内容涉及的话题十分广泛, 每个单元一个话题 (复习单元除外) , 都涉及到学生的日常生活, 难易程度适中, 适合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例如, 我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故事进行改写、缩写与仿写训练, 这样既训练学生的写作, 又巩固已学的课本知识,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并有助于学生用英语思维。

三、学会用英语思维

在学生的书面表达中, 最具代表性的错误就是汉语式的英语。这除了学生口语基础不过关, 还有一个因素就是由于母语习惯定势对外语学习有很大的负迁移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 怎样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呢?

1.课堂上英语教师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 用英语来跟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2.教师经常性地给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风土人情、风俗习惯, 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文化的差异。

3.让学生有意识地记住一些固定用法, 经常性地做些汉译英的练习, 注重一句多译, 这对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大有帮助。

四、创设情境

语境是语言交际的重要因素, 一切真实的交际活动都产生于一定语言环境之中, 而有效的语言获得又是以有效情景体验为前提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交际环境,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创设某一语境而训练学生写作, 学生会感到自然, 容易产生写的欲望。

五、学生用英语写日记

要养成记英语日记勤练笔的习惯。经常用英语记日记等于天天在练笔, 这无疑是提高英语写作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在记日记时, 不要总是用简单句, 要有意识地用一些好的词组、句型和复合句等, 使文章更优美生动。对一些所给情景写的文章, 写好后要对照一些范文, 找出差距, 然后再去练习, 也可以让学生抄写优美句子、段落并加以背诵。不仅能促使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还能锻炼他们的恒心和学习毅力,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通过多练习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应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学生进行低起点、小步子、容量适中、快速反馈训练,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并增加其自信心和意志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利用课文空白训练学生写作能力 篇5

【关键词】空白  想象  拓展  习作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述述描写留有发挥余地的地方。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画中,为学生提供了想象、思考的空间。教师可利用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引导学生推测、构思,以习作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这样既充分利用手头的教材,又能借助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激发学生习作的灵感和欲望,有利于降低习作的难度。

一、描绘词义,拓展想象

课文中的一些中心词语,往往起着统领句、段乃至全篇思想内容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抓住这样的词语,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呢?教师首先让学生初步理解这些词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作出一定的描绘,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的“饱经风霜”一词,我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了解这个词的大意,然后引导学生:“你们见过拉黄包车的车夫吗?谁能想象一下饱经风霜的车夫是什么样的?” 学生在预习中已对车夫有了初步的认识,经过思考讨论,在家纷纷发言:“我虽然没见过车夫,但我想象车夫因为长期风吹日晒雨淋,脸一定是古铜色,满脸皱纹,皮夫黝黑黝黑的;他双手因为天天拉车,一定布满老茧。”“我想象车夫头发乱糟糟的,冻得发紫的脸上布满了皱纹,灰白色的嘴唇抽动着,粗糙的手上布满了茧子,衣服上打满了补丁,他的脚往下淌着血,露出痛苦的神情。”“我想象车夫约摸三十岁,但他的头发乱蓬蓬的,脸色蜡黄,一双眼睛深深地陷在眼窝中,嘴唇苍白,没有一丝血色,脸上布满皱纹,一身寒酸的衣服打着大补丁,浑身散发出一股汗臭味。”

学生从人物外貌、神态等方面进行了拓展想象,将“车夫”这一人物形象描述得非常具体、生动。 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拓展了他们的想象力,训练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二、扩展情节,再造想象

有些课文由于表达的需要,某些地方写得相当简单,甚至出现略去情节或跳跃情节的情形。因此,我鼓励和引导学生住这些“空白“,进行合理构想,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部分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再造想象。这种想象不是盲目地扩展情节,而是围绕文章中心,加以想象。例如《凡卡》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嘴直戳我的脸。”本来小凡卡收拾鱼无论从哪儿弄起都可以,但老板娘偏偏无中生有,找小凡卡的茬。在这里,富人的狠和穷人的可怜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因此,我要求学生以《收拾青鱼遭打》为题,从人物的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想象,描写凡卡受打的情形,从而获得了知识上融合贯通和感情上强烈共鸣的效果。

三、围绕图画,创造想象

小学语文课文几乎都配有相应的插图,有一幅、两幅,甚至多幅,这些图画有于学生理解抽象的文字。同样,学生要阅读抽象的文字中,又在头脑中把它们还原为极具个性的图画。而有的课文插图多而文字少,教师利用文字少这一“空白”,引导学生进行直观图画与书面语言的交换,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不失时机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如看图学文《黄山奇石》,讲的是黄山有无数的奇石、怪石,十分有趣,且景色神奇。课文配有四幅图,其中第一幅图是黄山景观照片,课文里只写一句:“那里景色秀丽神奇。”教学时我以《黄山景观》为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同时辅以图片资料、幻灯录像等手段,把学生带入山峰耸立、树木苍翠,让学生围绕图画展开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想象,具体细致地描绘出黄山的秀丽景色。

四、续写结尾,延伸想象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人以深思遐想的余地。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填补“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如《穷人》一文的结尾,渔夫催促妻子桑娜去抱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但桑娜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最后桑娜说:“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帐子。我引导学生思考: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怎么过,相信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学生们很快展开想象,为渔夫一家设想了两种命运。

第一个版本凄谅篇。设想是沿着课文原意续写课文。如有学生写道:自从桑娜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们的日子就越来越难熬了。桑娜整天忙个不停,既要照顾七个孩子的生活,又要打扫家庭卫生,稍有空闲就在家里给孩子门缝补衣服,给丈夫修补撕破了的鱼网。桑娜头上的白发多起来了,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额角。她很担心这个家什么时候会崩溃。

渔夫为了维持这个家庭的生活,他总是冒着危险拼着命起早贪黑的去打鱼。老天爷好像要故意作弄渔夫一家,一连几天,渔夫打鱼都是收获甚微,渔夫和桑娜眼看着家里快要揭不开锅了,但他们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不让孩子门受委屈。桑娜尤其对西蒙的两个孩子特别关心。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终日劳累的渔夫终于累倒了。家里没钱看病,渔夫就只能在家拖着,可病情越来越重。这可急坏了桑娜,他一边向邻居借钱求医,一边照料丈夫和孩子。渔夫的病稍为好转,就急着驾小船出海,碰巧遇上风暴,渔夫再也没有回来。桑娜几乎彻底崩溃了,这个家没有了依靠。一个坚定的信念让桑娜勉强地支撑着,那就是七个孩子。

桑娜饿加上疲劳,也病倒了。一个星期后的一个夜晚,一切都是那么宁静,桑娜帮孩子们最后盖好一次被子,便永远永远地躺下了……至于这七个孩子,也只能静静地睡着,他们才那么小--最大的不过五岁,没有人有能力去同情他们了……

难道这就是穷人们悲惨的命运吗!

第二个版本是善良理想篇。如有学生写道:一晃几年过去了,桑娜的七个孩子也渐渐长大了,他们都很懂事,也十分体贴、孝敬父母。孩子们有的帮助父母出海去大鱼,有的帮助父母上街去卖鱼。西蒙的两个孩子也很勤快,总是帮着桑娜扫地、收拾家务,学着修补鱼网。渔夫和桑娜的苦日子总算熬到了头。一家勤勤恳恳,每到年底都能有所积余。那些曾进经帮助过桑娜的邻居们看到他们渐渐有了好转,都为渔夫和桑娜感到高兴。渔夫和桑娜也始终不忘那些帮助过他们的邻居,常常给那些穷苦的邻居们送鱼、送菜。 在这并不富裕的渔民村里,渔夫和桑娜关心贫苦、乐于助人的品德得到渔民们的颂扬。

总之,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中的“空白”,适时了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书目】

《宁夏教育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

中学日常写作训练的评价实施策略 篇6

【关键词】作文评价;分项评分;读者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写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内隐思维、情感和言语的活动生成过程,属于言语心智技能的范畴,作文的本质即一个人生命情感的真实流露。以取得高分为目标的应试作文训练仅能培养学生的应试技巧,不能达到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当根据写作的本质特点进行,通过能够自由表达真情实感的日常习作来实现,而与之相对应的作文评价也应当与考试的评价有所不同。

一、基于分项表现评价标准的作文评分

中学日常作文练习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每一次的练习都会设定相应的训练重点和目标,可以是针对文体的训练,也可以是针对表达方式的训练,十分关注学生在本次练习中的表现和能力。但在评分时,教师往往将分数判定的大权独揽于一身,凭借自己的经验在感觉的尺度上给分,学生拿到评阅过的作文后只能以一个笼统的分数高低模糊地判断自己本次作文的水平。分数背后并没有一个明确具体的评分细则。要使作文评价能够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形成明确具体的分项表现评价标准是十分关键的。

(一)分项表现标准的设定

教学标准一般可以分为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两个层面。内容标准要求学生应当掌握的知识和具体行为、技能;表现标准明确的则是学生应当达到的学习水平和知识的运用掌握程度。分项评价标准即是表现标准的具体化。在写作评价的表现标准中,可分为思想性、条理性、写作风格、用词、语句流畅性、写作常规这六个要素。简单来说,思想性即对主题立意的把握;条理性即文章的结构是否安排合理;写作风格可以成为日后考场作文中形成个人特色的一项训练点;用词即能用丰富、精细、富有色彩的语言来打动或启发读者;语句的流畅性指句子的通顺和流利程度,展现出汉语的音韵美;写作常规即格式正确,没有错别字。根据每次针对性的训练要点不同,这些要素可以根据训练要求的不同而灵活更改。

(二)分项表现标准的实施

在进行作文评定时,应依据训练目标对各要素分别评分,并可在每个要素中按照等级明确所匹配的能力表现要求。例如本次写作练习主要训练“写事要有点波澜”,围绕此目标制定具体的评分规则表现在这六个分项中,重点就应当放在条理性上,重在文章的叙事结构安排。在评分时根据目标要求将各项按等级明确表述出来,分项评分。待分数评定后,学生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作文的得分理由是什么,对照自己的分项得分自行评价本次的练习,并且做针对性的调整和提高。

(三)分项表现标准的意义

分项表现评价标准与基于标准的教学相结合,将作文内容分成若干要素,使学生的写作过程划分成一系列便于操作的板块。也使学生明确了练习标准,有助于强化其写作的读者意识,赋予了学生评价自己作文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该标准使教师确定了相对明确的知识内容和操作程序,为教师的作文训练教学提供了精准可靠的评价反馈教学工具。

二、基于对话交流的习作评语

日常的作文练习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工具,也是学生与教师进行对话交流的途径,是一次展现情感活动的过程,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心理调节功能。教师作为学生习作的第一读者,作文批改不应是常见于周记本上的一个“阅”字或一个红勾的冷冰冰的“技术”评判,反馈给学生的评语应是基于文本对话的文字交流和精神对话。

(一)对话的双向性

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改可以将技术性评价以前文分项表现评价标准的形式展现。使学生在通过分数细则了解过本次练习情况后,更加期待读到老师对文中吐露的情感和故事的反馈。学生写,老师也写;你阅读我的故事,我也分享我故事;你述说你的写作经验,我为你提供写作建议,写作也就成了交流和对话的过程。在为学生习作写评语时,教师首先应当作为读者,带着理解和自己的故事走进学生的心灵和情感世界,以故事回应故事。使学生单向的独白变成思想和思想的交流。谁都有过成长的经历,教师不论从文中的任何一处都可以找到与自己学生时代相类似的思想和情感共鸣。教师带着对学生的理解写下的评语实际上本身并不针对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正,而是激发学生在下一次习作中有更强烈的表达欲望,进而激发出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提高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的水平。

(二)对话的启发性

日常习作的评语还可以针对文中引起教师对于相关话题的思考的相关阅读材料、影视、音乐作品向学生进行推荐。在习作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在读写结合中潜移默化的提高习作的水平。

(三)对话的针对性

在对习作的评语中,教师应当将重点放在文中的亮点语句和长处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评价,而不只是泛泛空谈。多篇习作中亮点长处的不断累积比单篇习作的反复修改对于增加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要有益得多。

综上,对于日常作文训练的批改在注意分项表现评价标准的技术评定同时,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也十分重要。这意味着作文评价不能单纯关注有形文字的表达形式,还应当在倾听与对话中融入对学生的期待。这不仅仅是教师独自完成的事,也可以作为分享的资源向学生以及家长开放,让更多的人感受写作的经验与生活,在读者意识的激励下让学生有更多表达的欲望,从而增强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荣维东.构建基于科学标准的作文评价指标体系——从美国“6+1要素”作文评价指标说起[J].语文教学通讯,2008(29).

[2]黄厚江.作文评价的标准及其实施办法[J].语文教学通讯,2008(29).

[3]叶黎明,陶本一.作文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6(8)

作者简介:郝丹阳,女,1992年生,山西太原人,教育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写作训练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7

一是以模糊的结果替代清晰分析。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取舍、不断裁剪和不断生发完善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虽然有的思维过程通过文字形式得到体现, 但还有大量的信息没有反映在文字之中, 那些被割舍的或者与要传达的思想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并没有得到体现。这思维过滤的过程是不可或缺的, 但在写作过程中, 一些教师往往只注重了思维结果, 而忽视“概念—推理—判断—结论”的思维过程的训练。如审题训练, 一般的做法, 是就所给材料让学生概括观点或者提取主题, 并不要求学生把观点的由来或者主题的提炼过程, 用语言的形式表述, 而是就这个结果做出对或错、是与非等评价。由于没有必要的思维过程的呈现, 久而久之, 学生的作文必然出现论述缺乏条理, 语言不够缜密的现象。事实上, 给材料作文的审题过程, 不应该只是完成立意的任务, 也不仅仅完成作文这个结果, 还应该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我们不但需要这个思维的结果, 更需要再现支撑这个结果的思维轨迹, 后者对于提高作文能力更为重要。

二是以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一般说来, 作文教学的知识是可以传授的, 但思维过程和思维能力是无法直接“传授”的, 任何认知都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的自我觉察、自我反省、自我评价与自我调节。任何外在的、试图强加于认知主体的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同时, 我们必须指出, 写作如同爱因斯坦儿时制作的小板凳, 不管美丑毕竟都是个性的表达。

作文虽然命题形式不同, 但通常需要经过审题、命意、谋篇和布局的过程。这个过程事实上是学生不断调动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的过程, 也是认知和思维逐渐清晰的过程。这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前提条件, 同时也是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的基础。只有在充分参与、不断思考中才能发挥个人才能, 才能体现思维的个性。这个审题命意、谋篇布局的过程, 一般来说需要较长的时间才可以完成。恰恰因为这个过程需要时间, 有些教师便用自己的理解加以引导, 从而抹杀了学生个性思维和个性解读的过程, 直接的后果是, 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 很少有个性思维的痕迹。这种做法欲速而不达, 同时也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

三是混淆不同的思维类型。由于文体形式不同, 所要求的表达方式不同, 决定了思维的方式也有极大的差异性。如逻辑思维往往表现在语言的缜密、结构的完整、层次的清晰等, 而这些于说理文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这种抽象思维是借助概念、判断、推理达到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论说文的目的是揭示事情本质特征, 用阐发道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逻辑思维恰好达到了阐发道理、揭示本质的效果。叙述文则不同, 从思维类型看, 它是以形象为前提的。这种思维类型更类似苏轼的“胸有成竹”。叙述文的创作意图是以形象感染人、以形象动人, 在形象中得到美感、受到教育。因此, 这类文章只能在生动地描写、形象地刻画和情境设置上下工夫。

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 有很多教师并没有对不同的思维类型进行深刻的研究, 理想化地认为, 只要对文体知识略作说明, 就可以具有了相应的写作能力;认为只要了解了文体特点, 一切问题便得到解决。结果很多学生写记叙文无话可说, 或以一个个的主观判断替代情景再现;写议论文无理可讲, 要么用叙述故事证明观点, 要么把说理变成喊口号。

那么, 写作训练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也是对生活、对自我, 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写作是从观察开始的, 通过观察、了解, 搜集了大量的感性材料;但这些材料到形成文章还具有相当的距离, 还需要对所获的材料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判断等。这种在作者头脑中进行的巨大而艰苦的劳动, 就是思维。它贯穿于写作过程始终, 渗透到写作的每一个环节, 如中心思想的确定、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等。所有这些都是最好的思维训练的过程, 而且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训练过程。

形象思维是通过感性形象和观念形象来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的思维活动。在形象思维活动中, 客观事物的具体形态、色彩等物象反映到人脑中, 通过对形象信息加工使感性形象上升到理性形象, 从而创造出某种完整的独特形象。它的主要心理成分有联想、表象、想象和情感等要素。依据这些要素, 我们可以设置相应的训练。

1. 物象诱导训练。

物象是依据形象思维训练的目的而设置的具有诱发性的材料或具体场景。诱导训练则是以材料或场景为媒介, 诱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从而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一般说来, 思维总要有一个生发的依据和过程, 生发的诱因往往具有随机性, 如看到孩童的嬉戏, 会联想到自己儿时的情景;看到“大江东去”的诗句, 联想到汹涌的波澜和滚滚的水流等。通常这些联想是偶发的而不是必然的;同时, 这些联想都基于往日生活经验, 带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如果这样的思路不谬, 那么, 借助于最能诱发联想和想象的材料, 自觉地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便有了依据。

这个物象可以是任何一个具有诱发要素的事物, 其前提是足以调动学生的个性感受和生活经验。如一棵树, 我们可以借助树的枝干、形态、颜色等捕捉到春天或者秋天的信息, 可以借助树上的小鸟想象婉转的鸣叫, 可以借助枝条的倾斜程度联想到风的大小等。由这些信息源诱发的联想和想象, 便构成一个形象具体的场景, 把这些场景给予时空的联系, 用文字符号加以描述, 于是便有了春天的鸟语花香, 有了秋天的遍地金黄, 有了冬天的银装素裹。

必须说明的是, 这样的训练和“妙手”文章有着一定的联系, 但认知和操作都需要借助于符号才能完成, 思维的表达以语言符号的掌握为前提, 所以文章的成败绝不是一个方法所能完成的, 还需有语言训练的过程。

2. 情景激发训练。

所谓情景激发训练是通过感知具体的场景来积累表象, 以达到启发想象的目的。就形象思维的形式而言, 它是意象、直感、想象等形象性的观念, 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物象、图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具体的情景设置恰恰满足了生动性、直观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导入环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必要手段, 那么, 作文教学中的情景设置同样起到这样的效果。一个场景或者画面与干瘪的作文题目比较, 生动的场景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如果这个场景的设置能和学生的兴趣融为一体, 学生的思维就会得到进一步的激发。因此, 我们认为, 必要的情景, 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

如, 我们可以择取孩子们打雪仗、堆雪人画面, 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以激发学生对儿时的联想和回顾;用母子分别的场面来唤起情感体验, 联想自己与母亲之间一个个生活的画面;用一组具有象征意味的怪石, 让学生对这些意象加以想象, 使其成为人物或者动物。然后以自己想象中的人或物为故事中的主人公, 勾勒情节, 刻画细节, 编织故事。这些具体的场景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并以此作为思维的平台, 通过形象思维再现往日生活的画面, 或者创造出全新的形象。这个训练的价值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可操作的思维平台, 同时也为形象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3. 观察引导训练。

观察引导就是借助对描写对象的近距离接触, 通过个性化体验和教师的引导, 完成对景物的形、色、态以及内在精神的再现。

语言相对于千姿百态的大自然而言, 总是匮乏而无力的, 面对一幅立体的画面, 一处鲜活的胜景, 如果诉诸语言, 也许会感到力不从心。如果亲临胜景, 通过近距离地接触和观察, 那么, 这样的体验一定可以胜过语言描述。

当学生为眼前的景色吸引, 有了语言表达的欲望时, 此时教师的引导和启迪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除了适时地引导他们对景物从整体到局部、从色彩到形态的观察外, 更要引导他们对景物动静的变化、远近的差异以及晨昏异同等方面的想象和联想, 从而得到更大限度的审美体验。在得到真切体验的同时, 并通过特定的对象, 不断拓展思维的空间, 完成对各种对象的选择、调整、挪移和再造, 为自我的情感抒发提供有力的载体。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 景物描写的技能和方法才可以得到施展, 作文指导才得见成效。

此时的景物, 既有静态的风姿也有了动态的神韵, 既有了远看的轮廓也有了近观的精彩, 既有了外在之美也有了内在的精神。这种训练方式不但避免了闭门造车的尴尬, 而且弥补了生活体验的缺失, 尤其在学生的自觉参与中, 学会了把个人的情感寄托于情景的再现和再造的途径和方法。

二、抽象思维能力培养

抽象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即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抽象思维的目的虽然在于认识事物本质属性, 但认识事物的过程又不尽相同。如果我们把认识事物的本质比作“罗马”, 那么, 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就是条条大道。一方面是因为认知主体的个性差异, 一方面是因为认知主体所遵循的认知途径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说, 同样是揭示历史的本来面目, 鲁迅的《灯下漫笔》和《狂人日记》具有同样的意义。正因为这样, 作文教学中的抽象思维培养不是有关思维概念的把握, 而是基本的思维能力的培养。

既然作文要肩负着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 作为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思维构建起向深度挖掘和广度拓展的思维平台, 其次是要有必要的思维方法。通常说来, 思维的方法是可以传授的, 而真正的思维能力只能从训练中得来。因此, 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思维能力训练是不可或缺的。

1. 借助写作环节的思维训练。

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最终完成的结果, 而应该是通过作文达到认知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事实上, 只有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 才可能有好的作文。抽象思维是由概念、判断到推理的复杂过程, 作文中的审题立意的过程, 恰好能够呈现了这个过程。

以下面的作文题为例:

一位生物学家看到一家鸡场的鸡群中有一只老鹰, 感到非常奇怪, 就询问鸡场的主人。主人说:“它一直吃鸡饲料, 被训练成一只鸡, 始终不想飞, 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一只鹰了。”生物学家说:“不过, 它到底是一只鹰, 应该能教它飞的。”

于是, 生物学家经过多次的训练, 逐渐打消了主人的疑虑。最后生物学家把老鹰带上高山, 面向太阳, 奇迹发生了:老鹰发出胜利的欢叫, 冲向了苍穹。要求以所给内容为话题范围, 确立观点。

从所给材料可以提出很多种观点。有的人从老鹰飞上天的条件入手, 得出“个人发展或事业的成就, 既要主观努力, 又要客观的机遇”的结论;有的人则从老鹰开始不会飞和最后一飞冲天的因果关系着眼, 提出“面对困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的价值”的观点;还有人从鸡场主人、生物学家和老鹰三者联系出发, 得出“积蓄力量, 抓住机遇, 寻求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的论点。

这些观点无疑都是准确地反映了材料的某个方面, 但作为思维训练, 只是做到提出论点还是不够的, 因为这个思维的结论只是处于模糊的状态。我们还必须要求学生把自己依据的材料、形成的判断和结论的轨迹清晰地呈现出来, 才真正地把思维训练落到实处。

事实上, 谋篇布局同样具有思维训练的价值。因为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技巧问题, 也不是某个范式或者套路, 而是在审题立意的基础上的思维延伸和拓展。谋篇布局既是文章整体一致性的保证, 也是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就思维能力而言, 这个环节不但满足所有的思维要素, 而且直接反映抽象思维水平。编写结构提纲是一个好方法, 只是作为教师要意识到这个环节对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作为学生应了解这个环节的意义所在, 而不是单纯的、既少深度又无广度的形式。

2. 借助范例的思维训练。

如果说审题立意和谋篇布局是作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那么, 作文讲评和修改同样是无法忽视的内容。作文讲评不单纯是一个环节, 而是使思维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如果我们把文章比作美玉, 那么, 修改和讲评则是雕琢。在作文的后期, 用切实的例子进行讲评和修改, 对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水平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如有的学生在完成《学习和成绩》的作文时, 具体分析了影响学习的种种原因。如智力的和方法的因素、遗传的和后天的因素、知识和能力的因素等。这些确实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原因, 但是, 如果我们从教与学的关系出发, 就会发现这诸多因素中, 恰恰缺少了教师这个因素。如果只从学生身上找原因或者只从教师的角度分析原因, 显然都是不够客观的。这无疑是认识上的缺失, 作文讲评环节, 解决的就是认知的偏差, 引导学生思维不断自我修正、不断拓展和完善。这样的修改既有针对性, 又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又如, 就漫画《羡慕》写一篇作文。有很多学生提取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论点, 也有人提炼出“热闹是人生的理想境地”的观点。这两个观点显然与材料本身相背离。我们可以借助这个不成功的作文作为典型, 在修改中,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找出漫画命意所在。事实上经过必要的引导, 学生从由少到多, 又由多到少的反复中, 可以发现因果联系。一条鱼羡慕的是多条鱼的热闹, 而多条鱼羡慕的则是一条鱼的空间。他们所以多次反复, 没有达到理想的境地, 缺少的是达到理性境地的整体规划。最后得出“做好人生规划, 是实现理想的前提”的结论。

3. 借助典型材料的思维训练。

典型材料是指具有分析、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思维价值的虚拟性寓言或者现实的热点问题。材料的价值在于提供多种思维方式。这样的材料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也可以起到以少驭多的效果。

我们知道, 任何能力只能来自于习得, 思维能力也是这样。就这个意义上看, 训练便显得格外重要。如果这个观点可以达成共识, 那么, 选择怎样的材料进行训练呢?我认为, 横向具有拓展的空间、纵向具有深度发掘的材料应该是思维训练的首选。

看下面的作文题:

“买镜子, 有的人要买清晰的, 有的人要买模糊的。”请据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可以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如需要模糊镜子人的心态, 这样的人无非两种:一是在生活中自命不凡的人, 在工作上感觉良好, 他们似乎站在模糊的镜子前面, 看到的是夸张的伟大;有些人在生活中缺乏自信和勇气, 不敢面对现实。在此基础上, 可以完成归纳思维的训练, 概括两者的共同点, 也就是透过两者的现象, 认识其本质。虽然两种人表现的形式不同, 前者趾高气扬, 后者消极自卑, 但他们本质上具有相同的特征, 即不敢正视现状, 不敢面对自己真正的人生, 本质上是一种懦夫的心理。在求异的分析和求同的综合中, 不但发现了寓言的深刻寓意, 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训练。当然, 我们还可以分析不同人在社会生活中的态度。有的人手里有两面镜子, 工作中用清晰的镜子看待别人缺点和自己的优点, 用模糊的镜子对照自己的错误和他人的成绩。这种对人严、责己宽的处世态度, 已经不仅仅是懦夫心理所能涵盖的, 而是一种强盗的哲学。如果说前面的分析只是拓展了思维的广度, 那么后边的分析便揭示了材料的深度。

这样的训练至少可以起到一箭三雕的效果:其一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其二多角度的积累了写作材料, 让学生摆脱无米下锅的尴尬境地;其三提供了思维训练的平台, 使思维能力培养落到实处。

中学生的写作训练 篇8

怎样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小练笔这一手段来达到语言训练的目的? 2012年 “ 微 ” 字成功当选为中国年度汉字以来,微博、微信等公共即时通信工具应运而生,随之产生的微写作也在网络中迅速蔓延开来,这些对我们传统写作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这一新视角引起了我的深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践,我把它引到学生们中间,进行了课堂微写作的大胆尝试。

一、循着学生的喜好到激励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常有学生苦于想写而不知道写什么,于是冥思苦想,除了搜肠刮肚的郁闷,什么体会也没有。 要提高课堂微写作的质量,不仅要激发学生写的热情,更要解决他们视野狭窄、 素材匮乏的问题。 作为教师,要循着学生的喜好激励他们写作的热情。

首先,要向生活“讨说法”。 美国教育学 家华特·B·科勒斯涅 克说 : “ 语文的外 延几乎与 生活的外 延相等。 ”新课标就“表达与交流”对学生的第一条要求就是:“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为此,笔者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开展“新闻联播”活动,鼓励学生读报评报,说出自己的看法。 常常一些生活小问题会引来台下热烈的讨论。笔者就引导学生课后在微写作中将观点陈述清楚,学生来了热情有了想法, 自然而然就不愁没话讲,不愁写不出东西来。 《由千里寻儿想到的……》《高压锅爆炸的背后》《翠鸟的离去》 等精彩文章片段不断涌现, 实在令人欣喜。 同样,遇到有意义的民俗节日或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地方大事,积极鼓励学生在参与的基础上写一点随感,也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其次,要向教材“讨说法”。 教材中许多文章涉及人性美等一系列主题。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有很多切身体会和感受。 有学生这样写道:爱是默默的关注,萍水相逢,却能够在别人发生意外的时候,毫不犹豫地伸出手来,给予及时的扶助。 人类最崇高的行为是“奉献”,人世间最温暖的力量叫“关爱”,爱心就像蜡烛,只要燃烧起来,就会温暖人心,照亮你我的生活。 ”显而易见,作者综合了《七颗钻石》《她是我的朋友》等文章中关于“爱”的感悟,抒写出自己的感受。 将课文当作线头,引导学生解开人生道理、少年烦恼的纱团,学生由此写出的感悟怎能不真实感人呢?

在教学《一面五星红旗》时,笔者让学生谈谈对这名中国留学生的看法。 这是怎样一位留学生呢? 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他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国旗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国旗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 完成各环节的教学后,我安排了一次微写作: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个人? 许多学生紧扣教材目标,可也有不少学生写道:这位留学生其实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解决眼前的困难,比如说明情况,比如打电话求助或赊欠,等等,不一而足。 这样,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解构这位留学生的形象,通过中外两种视角比较分析这一人物的生存状态和人生意义。 向教材“讨说法”,使学生的微作文有了对文化人物和文化现象的独立思考和深切感知,而不再停留于人云亦云,毫无独特见解的肤浅状态。

二、从设计好活动到呈现

课堂微写作不是“随便写写文笔散漫的文章或段落”, 而是能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情感。 因此,设计好活动对于小学生进行课堂微写作尤为重要。

在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课堂微写作的同时,教师也应仔细批改(包括每一处错别字、 语病), 认真写出评语。经验告诉我,教师积极的回应,对于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写作热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都非常在乎老师的评语, 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回应,是赞许最好,即便是批评也比一个“阅”字更能令他们接受。

同时,要调整课堂微作文的评价标准。倘若教师每次对微作文都只作结果性评价,则写作基础较弱的学生很容易失去信心和兴趣。因此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微作文,注重过程性评价。 每次课堂微写作,都要肯定其出色之处并指出不足,尤其是之前出现的不足而在本次微作文中有所改进的,更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感觉到老师一直在关注他写作上的努力, 也会积极性高涨, 尽自己的能力去探究提高写作水平的方法和途径。 其次,可以落实每次微写作的要求而少作综合评价。即单次微写作设定一两个明确的标准,只要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即可。 这样,写作功底原本较弱的学生也有机会在单项上做得非常出色,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写微作文的积极性。

第三,要向学生强调微作文“真情实感”的重要性。就写作本身而言, 只有充分尊重自己的真实感受,切实写出内心感想,才能写出优秀动人的作品。 比如端午节时,笔者要求学生写点 “应景 ”文字 ,谈谈对节 日的感受,务求真实。 学生们有的复述端午节的典故,有的记叙和父母过节的快乐等。一位学生这样写道:你,就是这一跃。 从此,大地上就少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中国传统节日中就多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端午节。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后,有多少人为你而泪流满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为你感慨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赞叹不已,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你的爱国精神。 从你殉身的那一日,“赛龙舟” 便出现了,和“吃粽子”一起成为端午节的特色,和你一起成为中国的传说 。 为了什么 呢 ? 为了纪念 你———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缅怀你的爱国精神! 学生真情实感的流露让人感同身受。

对每次涌现的优秀微作文,要及时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通过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从每期优秀微作文中挑选出几篇特别出色的,或贴于文学墙上,让同学们课余诵读;或让学生转换成电子文稿,在文末加上评语,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学生一起探讨,借鉴优点,查找不足,在无形中促使更多的学生认真写好微作文,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三、攀着阅读的大树到生发

如何解决学生有材料但是不知如何表达,写出来的微作文味同嚼蜡这一难题呢?笔者先是引导学生揣摩课文, 模仿不同文体文章的艺术技巧、语言风格,让学生们攀着阅读的大树生发。

比如在讲到《燕子》时,笔者侧重点拨动物的描写方法,如燕子外形特点的描写:乌黑的羽毛、轻快的翅膀、 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一只活泼可爱的燕子。让学生模仿课文这一写法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并特别提醒学生要突出所写动物的特点。 那次微写作, 大多数学生摆脱了共性的东西, 比如两只眼睛、 一个鼻子这样的描写,使所写之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一位学生这样写:“一身色彩斑斓的羽毛,一张啼声婉转的小嘴,加上一双尖锐锋利的爪子, 凑成了活泼可爱的鹦鹉。 ”学生抓住了鹦鹉的特点。

又如要求学生以《荷花》为例试写景物。一位学生模仿《荷花》第二自然段这样写:“冬天,水仙花从盆里探出头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花蕊;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真是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我越看越喜欢。”这样生动流畅、富有真情实感的语言,显现出摇曳生姿的景象,读来令人赏心悦目。

此外, 平时练习中当作阅 读材料的很多文章也都具有典型性和参照价值。 引导学生注意多方面汲取源头活水, 从模仿入手多写多练,课堂微写作的语言表达状况着实得到了改善。

中学生的写作训练 篇9

一、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

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先生介绍过叶圣陶怎样教他们写作文:就是每天读什么书,有了收获都可以告诉他。每天还要写一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这就是一点一滴地积累,也降低了孩子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现在很多学生都怕写作文,觉得作文难。其实,如果从词开始积累,由词构句,让学生从写好一句话开始,也能为习作奠定较好的基础。

课文中的好词好句非常多,大部分在课堂中都会重点讲解,体会其意境之美、准确性、生动性等,以此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但是,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积累与运用存在一个断层,表现为学习后不会运用和运用有误。因此,教师应该注意提取课本中的写作训练点,把点扩充到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形成由点到面的语用能力。“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很多课文的思考训练中都出现了“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模仿课文片段写一段话”等训练,让学生有话可说。

《揠苗助长》是一篇寓言故事,在教这节课的时候,我着重抓住了“巴望”和“兴致勃勃”两个词语。通过换词法来理解“巴望”的意思,并让学生说说“巴望”着的农夫会怎么想、怎么做,然后再引申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也来想想自己什么时候会“巴望”,“巴望”时心情怎样,会怎么做,让学生能从词语这个点开始练习说真话、说心里话,把生活中的素材调用起来,实现点点滴滴的增量。

以词语为中心的辐射点是很多的,从词语着手,可以设计多个训练点,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练习空间,实现积累与运用能力的同步提升。

二、积累写作手法,迁移运用

叶圣陶在《论写作教学》中提出教学生阅读,一部分目的是在给他们做榜样。从课本中相应地提取一些写作手法,让学生加以训练。

在《虎门销烟》这一课中,作者用“先”“再”“然后”三个表示事情先后发展顺序的连接词语,把林则徐销烟的经过写得清楚明白,详细具体,这种顺序在学生写叙事类的作文时是很需要的。提炼出这样一个训练点后,让学生也用上这几个词来说几句话,比如,扫地、画画、吃苹果等,在一个小片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这种“顺序”的意识贯彻到一件事的描写中,能用上几个表示发展顺序的词语写清楚一件事的具体经过。这样的训练经过了“理解—简单运用—深层运用”的过程,从降低写作的门槛开始,逐步提升学生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积累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而对于写作手法的积累,不仅要在课本的内容中徜徉,更要跳出文本,能迁移运用方法以提升习作能力。“只要脑海中储存有材料,会识字、会写字的人也能写文章。”方法的多种尝试运用,多种途径锻炼,为学生打开作文世界的广阔天空。

三、整合课本资源,综合运用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该抓住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课本就是一个很好的资源,从课文中把握作者的取材角度、立意、整体构思等等,都能成为学生习作的增量。而把握文本之间的联系并进行有效的整合,让学生运用课本资源进行再创作,再提升,螺旋式升级训练,以培养综合运用的能力。

《说勤奋》是一篇议论文,在结合文体特征和年段目标分析学情后,我重点讲解了怎样论证自己的观点这一写法:通过发现作者写两个事例的相同之处来学习,即先说要写的人,再说勤奋的典型事例,然后说他取得的成就,最后还可以引用名言。在没有搜集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调集已经学过的课文,搜集能运用的素材,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徐悲鸿、梅兰芳等人,再结合已学的课文内容,用所学方法来进行写段练习,有效地进行课本资源的整合。

“学校里作文为的是练习写作,练习就不得不找些题目来写,好比算术课为要练习计算,必须做些应用题目一样。”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处处留心,语文教师如果能养成随文为学生寻找写作训练点的习惯,那么就能为学生习作的增量提供更多的可能。

摘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何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与方法,语文教师可以从课本出发,结合阅读教学,挖掘课本中的写作训练点,加强平时练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为学生的自主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课本,写作,迁移,资源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怎样写作[M].中华书局,2007-08.

中学生的写作训练 篇10

一、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英语写作主题

随着当前高职学生的选择越来越多,学生的潜力特长也存在着差异,很多高职学生的个性和兴趣不同,关注的信息也有所区别,老师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英语写作主题,让学生在运用微博进行英语写作时,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产生英语写作的动力,积极展示自己长处,感受英语写作微博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

例如,针对一些喜爱音乐的学生,老师设计了音乐主题的微博,让学生在微博上发布自己喜欢的英文歌曲,或者把自己熟悉的歌曲写成英语版本,还引导其他有相关爱好的学生进行互动,用英语交流有关音乐的话题等。对于喜爱运动、体育比赛的学生,设计了以体育运动为主题的英语微博写作,让学生尝试用英语介绍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对于喜爱文学创作的学生,则让学生用英语进行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的写作,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另外,老师也让学生关注一些英语微博,学习他人的微博写作,进行分享转发和评论等。通过这样不同主题的设计,满足了学生个性化英语写作的需求,学生应用英语写作微博的积极性极大提高。

由此例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在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方面的差异性非常明显。在运用微博进行英语写作时,老师需要按照因材施教的思想,利用微博灵活方便的特点,避免整齐划一的写作要求,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针对不同学习目的,设定多种层次的写作训练目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高职学生面临着很多选择,不同学生的英语学习目标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想要继续深造学习英语,有的为了毕业后在工作应用英语,还有的为了应付学校要求的各种英语考试。不同的学习目的对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写作训练要求也存在不同,老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情况设定不同的写作训练目标,按照不同的级别来评价学生的写作。

例如,针对一些想要继续深造的高职学生,老师对于学生的英语微博的发表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对于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及时帮助学生指出,督促学生改正,在英语微博语言表达的文采、逻辑性方面都更加严格,以便让学生可以应对更高层次的英语考核。对于一些毕业后工作的学生,老师则更加注重一些实用性英语微博的写作,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职业理想,甚至发表一些与自己喜欢的职业相关的英语微博,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专业知识,为学生以后工作中应用英语写作进行充分的准备。鉴于一些高职学生的英语水平不高,老师允许学生可以进行双语写作,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降低英语微博写作的难度,使学生们更加积极地通过微博参与英语写作训练。

由此例不难发现,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不同,学习目标各异,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要求学生通过微博进行英语写作,进行客观的评价,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写作能力。

三、运用多种训练方法,组织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活动

英语写作的训练方法很多,微博英语写作更加灵活,老师可以通过微博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写作训练,既可以针对英语中的特殊句型进行练习,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仿课文的练笔,还可以进行句子的改写、扩写、短文的续写等,变换不同的训练形式,增强学生参与微博英语写作训练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对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指导。

例如,老师发现很多学生对于强调句型掌握得不好,组织学生开展了强调句型的专项写作训练,让学生按照“it is(was)+被强调成分+that(who)+其他”这个结构,分别写出强调主语、宾语和状语的强调句,至少写出三个强调句。有学生写道:It was the great scientist who did the experiment in the lab yesterday evening。除了应用强调句型之外,老师还让学生用“do”强调谓语动词,用具有“perfect完全的,全然的”“very非常的”“mere仅仅”等意义的副词表达强调的意思。学生们通过这种系统的专项训练,对于这一类语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为英语写作打好了基础。

由此例可以说明,以微博为平台的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活动可以为高职学生的英语写作训练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老师通过自己的指导,帮助学生夯实英语基础,完善英语学习中的不足之处,促使学生英语书面表达能力的发展。

中学生的写作训练 篇11

摘要:在写作训练中,部分学生存在消极心态,严重影响教学效果。文章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消极心态产生的原因存在于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三方面,即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存在逆反、急功近利、自卑、懒惰等心理因素;教师投入精力不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教学管理欠完善,应当建立配套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系。解决的方法是有针对性的设置训练内容,将训练内容推向多元化;提升教师自身能力与修养,使之达到胜任训练工作的要求;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关键词:写作训练;实践教学;消极心态;对策

收稿日期:2009-10-28

基金项目:大庆师范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研究项目(2006-YGH033)

作者简介:刘昭(1974-),女,黑龙江大庆人,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写作学研究;冯达(1983—),女,黑龙江伊春人,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写作学研究。

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训练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目的。提升写作水平不但要学习并掌握写作理论,更重要的是进行实际训练,而且这种训练必须是大量的和经常性的。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作能力的锻炼一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磨练,磨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然而,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一部分学生对待写作训练的态度是消极的,甚至是抵触的,对于教师布置的训练题目应付了事,更有甚者直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照搬照抄。在这种情况下,写作水平的提升显然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面,笔者就学生在面对训练时消极心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解决办法。

一、消极心态产生的原因

学生消极对待写作训练,从写作过程中的作者主体性和写作教学中的师生双主体地位来看,有两个方面:即内因——学生主观能动性问题;外因——教师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

(一)主观方面

1.逆反心理的作用

面对写作训练,部分大学生不但没有兴趣而且存在逆反心理,这种心理产生的根源更多的来自于中小学教育。长期以来,中小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始终是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诟病的对象,然而到目前为止,这种现象依然无法根除。这直接导致在中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片面以中、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为尺度追求一种畸形的质量。在写作要求上对描写方法、抒情方法、修辞方法等一些具体写作技巧的要求,对弘扬爱国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等主旋律的要求以及对从实际考试情境出发对写作“效率”的要求等。在这些要求的束缚下,学生很难写出有感而发、真情流露的文章。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写作丧失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是正常而无可指责的。

2.急功近利思想驱使

作为高度社会化的动物来讲,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功利心理,但具有战略意义的远景目标更为重要的。而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是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受目前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心理浮躁,只看重眼前利益,缺乏为以后的发展做长远打算的思想觉悟。因此,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过级热、考证热甚至家教热和打工热。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练习写作这样一个见效慢、耗时长的素质提高行为,在校园中必然会受到部分学生的忽视和排斥。

3.自卑心理所致

众所周知,对于写文章来讲,作者的文字功底不高难成成品,文化底蕴不深难出精品。文从字顺、表达准确是写作训练的基本要求,修辞、用典、结合当下文化情境等方面是提高作品质量的不二法宝。这些一方面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基础,在中学乃至小学便受过相关训练,另一方面更需要持续不断的长期积累,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学生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如果没有上述两方面准备,就很难写出有水平甚至是合乎要求的作品。这就导致文字水平、文化底蕴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面对自己勉强而为之的文章时,总觉得不满意甚至心生厌恶,这样几次训练下来,不但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还很容易让学生面对老师给出的写作题目时产生自卑心理,而造成抵触情绪。

4.懒惰心理作用

写作是一项苦差事,这点没有人能够否认,然而当今的大学生,这批出生于八零后的年轻人,在他们身上我们很少看到吃苦耐劳的传统品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商品经济温床上滋生的享乐主义社会心理,为数不少的大学生认为吃苦只是一种历史记忆而非当下的现实生活,在他们身上甚至表现出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品行特征。在这种不良观念的作用下,必然导致他们怕吃苦,抵触写作训练这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

(二)客观方面

1.教师投入精力不够

写作训练对学生来讲是一个繁重的脑力劳动任务,同样,对教师而言,也是一件费时、劳力的工作。事实上在一次完善而规范的训练活动中,教师的工作任务是艰巨而且繁重的。从布置题目,作业评改到最后的课堂讲评,几乎每一个环节都要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而目前的情况是,高校教师的精力普遍被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及职称评审、学历提升等工作和事务所牵扯,加之学校如果没有健全的制度和政策作为保障,课堂以外的写作训练很可能流于形式。

2.教学管理体系不完善

写作训练是高校写作课程中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实践教学是高等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手段。2007年教育部就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大力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这一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国内各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积极在各个学科中加以开展。但由于这一教学模式在某些高校或者某学科尚属新鲜事物,因此相关的管理体系还不完善,诸如学分的设定、教学效果的考查、学生成绩的评定与折算、教学工作量的核算等等,而这些问题必然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教学效果。

二、消除消极心态,完善训练模式,提升教学效率的思考

显然,要想提高写作课程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训练活动中来,另一方面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证训练效果,不断将写作训练活动推向纵深。

(一)训练内容多元化:达到训练目的有力手段

高校基础写作教学中的文体类型主要包括散文、杂文、文艺评论、消息、通讯、学术论文等,实际上从功能角度来看,这些文体可以宏观的分为两类,即文学创作和实用文体写作,而二者的作用与功能是不一样的。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门艺术,那么实用文体写作则可以看做一种技术;文学创作有助于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趣味,而实用文体写作对于完成学业、上岗就业等方面具有实用价值。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因此,要想消除学生的消极心态,激发训练热情,可以从训练内容设置入手,针对学生个体的兴趣特点,让他们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方向进行写作训练。

1.通过倡导文学创作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其它艺术形式相比,文学更具高雅性和可实践性。尽管商品经济促成的浮躁心理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消费主义文化环境催生的通俗化精神产品已经全面占领文化市场,但我们也应当看到每年图书市场会出现数以千计的长篇小说。这些作家、诗人仍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之一,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提出“纯文学不死”[1](P.4)。纯文学在社会上仍有一席之地,而且在大学校园中,文学创作也是部分学生热衷的业余生活,这一点通过学生们的网络博客便可证实。因此,将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形式作为写作训练的组成部分,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达到引发兴趣的目的。而从教学效果层面来讲,文学创作训练一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此,河南平顶山学院的武少辉同志曾在《“仿诗写作”与现代写作实践教学探析》一文中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证,[2](P.67-68)笔者便不做赘述。

2.通过实用文体撰写训练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孔子的教学理念之一是循循善诱,就是说教师应当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特征对其进行引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有时会只考虑教学规律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特征,可以说中国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规训”式而非“诱导”式的。也就是说,面对学生我们经常说的是:你们应当怎么做,否则就会怎么样。事实上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有时候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如何看待学生的急功近利心理问题。笔者认为时下校园里流行的过级热、考证热甚至家教热和打工热并非体现了学生的不务正业,实际上这些行为背后的主导原因是学生对就业压力的反应,希望通过增加学历的含金量和自身的工作能力更好的迎接毕业求职的挑战。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写作训练开展前可以和学生讲清楚这项训练在今后工作中的实用价值,讲清楚找工作固然重要,但如果就业以后实际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发展甚至稳定,实用文体撰写训练就是要提升学生的工作能力,因为任何一个脑力劳动岗位对于文字能力都有一定要求。通过这样的解释,必定能够说服一部分学生让他们对训练发生兴趣。而在设置训练题目时不妨通过“让学生利用校外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的秘书等相关岗位,对教学内容进行实际操作”的“拟岗实践”等方式达到最佳效果。[3](P.55-57)

(二)教师自我修炼:提升训练规格的必由之路

教育界有一个常识,就是“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要行之有效地进行写作训练并不断提高训练规格,教师就必须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进行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最大限度的抽出时间和精力,把自己完善成为一个取之不尽的源泉,来满足这一工作的实际要求。

1.坚持全面训练理念,保证学生人人有所收获

所谓“全面训练理念”,通俗的说就是“一个都不能少”。以上我们针对学生主观上消极应对写作训练原因中一、二两种情况提出了对策,那么对于懒惰和自卑的学生,我们也不应放弃和抛弃。懒惰是一种生活习惯,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养成的。由于大学生处于青年阶段,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因此根除他们身上的不良习惯在理论上是可行的。至于具体对策,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严格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的手段来威慑这部分学生。而自卑心理更多的是由外力造成的,因此,我们不妨通过思想工作消除学生的自卑感,在工作中“不仅要从理智上说服学生掌握相应的写作基础理论知识,晓之以理;还要从感情上打动学生,动之以情。”[4](P.131-133)让他们拿起笔重新投入到写作训练当中,此后还可以通过口头或书面等表扬方式强化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彻底消除他们的消极心理。

2.坚持多元化写作训练模式,实现师生写作能力提升

文学性文体和实用性文体兼而有之的多元化写作训练模式对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高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涉及的主要是文艺评论、学术论文等实用性文体,至于小说、诗歌等文学性文体对于我们来说一般情况下只是审美或批评对象,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创作,这种转化过程何其艰难!然而,将写作训练这一教学工作推向纵深并无终南捷径,不动手实践就难以真正理解学生的作品。只有教师与学生一起下功夫,一起练笔,才能收到良好效果。此外,教师不但有理论积累,还有创作实践,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服气”。

(三)健全管理体系:推进训练活动的有效保证

建立健全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对于写作训练的顺利进行来讲至关重要,只有确立体系化的管理制度,训练工作才有参照的标准和尺度,才能达到在训练过程中师生行为的规范化,并起到激励教师工作热情,规范学生训练态度的作用。而这一体系应当从宏观教学管理角度出发,与理论教学体系相接轨,做到最大限度的全面细致。

此外,保证实践教学物质投入的措施及方案也应当纳入到这一体系当中。所谓没有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教学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在于师生努力,另一方面也有赖于教学设施的完备。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写作训练效果,就必须进行一定投入。如通过创办内部发行的,基层教学单位的报纸、刊物,为学生打造练笔平台;通过征文、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利用网络平台,以建立原创文学、理论网站的形式推广学生的训练成果,进而调动他们写作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1]陈晓明.不死的纯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2]武少辉.“仿诗写作”与现代写作实践教学探析[J].和田: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8,(4).

[3]韩翠玲.对应用写作课程实验教学与拟岗实践教学的思考[J].兰州: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4]任继梅.高校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因素[J].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

矿区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训练初探 篇12

英语写作教学与语文作文教学有相同之处, 又有一定的差异, 且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 在老师的帮助下, 无论从感性上还是从理性上, 已经对“取材、立意、谋篇”等概念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和一定程度的理解, 并会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语文作文中去。这些已习得的本领完全可以迁移到英语作文上来。实际上, 英语作文也省去了或基本省去了对这些的讲解, 使得英语作文一开始就可以纳入正轨。这对英语作文是非常有利的。

尽管有此有利条件, 但英语作文的训练仍然是不可或缺的, 也是不容忽视的。行之有效的训练能使学生的英语作文犹如锦上添花, 至少可让作文行文流畅、叙述清楚明了。因此, 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专门训练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由浅入深, 具有计划性

既然写作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 那么教师在学生英语入门之后就应有计划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和训练。说实话, 作为一线教师, 我深知: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指导, 费时费力, 短时间难以见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写作上一定要有计划性, 既要明确长远的目标, 又要明确短期的任务, 知道某个阶段应该进行什么样的训练。写作需要素材的积累, 而英语的写作除了素材的积累之外, 更加需要注意语言的运用。这两者是可以统一到一起的, 那就是对课文的背诵和课外阅读。对课文的背诵, 既可积累素材, 又可形成语感, 学会正确运用语言。教师应该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 知道哪个学期进行哪个方面、哪个层次的训练;同时, 又应清楚哪个学期应给学生补充哪些阅读材料, 以利于他们写作的训练。因此, 当我们接过一届新生, 就应制定好写作训练上的计划, 以便在每个阶段进行充分的、有效的训练。

二、由易到难, 具有系列性

系列性是指按照由易到难的原则, 并遵循写作训练规律, 把训练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排列, 然后逐项内容进行训练。一般首先训练的内容是遣词造句。应该说明的一点是, 这项训练必须经常做, 持久做。重点而又常用的词或词组, 是造句的重点对象。课堂上, 可先让学生只造一个句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可让他们说连贯的两个句子、三个句子, 表达一个较为完整的意思。再进一步, 课前的值日报告、自由谈话等都可成为此项练习的方式。有此基础之后, 就可进行看图写话的练习, 可先联系根据图画填单词完成短文的形式, 再联系完整的看图写话。能完成这一步, 就完全可以让学生写英语日记了。随后就可以进行段落描写和课文的改写。在进行改写训练的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课本每单元后的Write让学生进行训练。最后, 让学生进行正规的命题作文训练和自命题作文训练。这一系列我们可以称之为主系列, 主系列当中的每一个单位, 我们都可以建立子系列。如:在命题作文中, 可以设计人物描写、处所描写、场面描写等这样的一个个子系列。

三、由简到繁, 具有模式性

所谓具有模式性, 是指让学生从模仿入手, 进行写作训练。尽管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写作基础, 但是, 由于种种因素, 例如像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等, 在训练学生的写作过程中, 应该像联系书法那样, 先让学生描红、临帖, 基础扎实了, 才能张扬个性, 自成一家。因此, 在训练之前, 应给学生范文作为模式, 让学生按照模式进行仿写。此时, 学生的作文一般是命题作文。

训练过程中, 应遵循的原则是由简单到繁杂。可以先从最简单的写人的短文入手, 练习一段时间之后, 再转入练习描写处所的短文, 像先写My school等等, 然后再写描写活动场面的作文。整个训练的过程, 应该是一个有着一定坡度、让学生感到向上攀登不太费劲的过程。坡度不能太大, 不能让学生望而生畏, 应好好保护他们的写作热情和积极性。

四、由收到放, 具有开放性

经过以上一系列的训练之后, 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这一阶段, 也正是能激发他们写作兴趣, 为日后的写作能力打下坚实基础的阶段。这一阶段一定要遵循“放”的原则, 只有“放”, 才能让学生的水平得以更充分的发挥, 才能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在课堂上, 阅读和讲评学生的优秀作文, 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这样, 写作刺激阅读, 阅读又反过来促进写作, 学生的写作便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写作训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它受英语水平的严重制约, 学生的知识面、阅读量对它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注意并有计划地加以解决。俗话说, “看花容易绣花难”, 能把学生的写作训练到一定的水平, 是要花费教师无数心血的。而真正做到这样的训练, 当送走一届学生的时候, 那其中的甘苦, 也只有自知。

参考文献

[1].丁往道.英文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上一篇:金融物流下一篇:教师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