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立意训练

2024-07-11

作文的立意训练(精选12篇)

作文的立意训练 篇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把作文写好,首先立意要明确,因而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立意就成了作文教学的重头戏。要做到这一点,应该让学生明白立意的含义,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训练,培养学生有较好的立意思想。

一、训练学生积极、高尚的立意思想

照正常的教学过程,我们都是要求学生一看到题目,首先是审清题意;接着确立中心,即能表达的主题,这确立主题的过程就是立意。倘若说一个人的字如其人的话,文章的立意就像是一个人的精神。看一篇文章立意新颖、内容高尚、思想积极的文章,你就会觉得精神愉悦。反之看,一篇如果立意陈旧、内容低级、思想庸俗的文章,不但会精神萎靡,甚至会贻笑大方。可见,立意决定着一篇文章怎样写、写什么,如何写等等。同时也让我们体会到立意也是最能体现文章质量的重要因素。因而要使立意做到新颖、深刻,要学生树立积极、高尚的立意思想。

二、训练学生与众不同的立意思想

与众不同应该是指立意要新颖、别出心裁。比如写一篇关于老师的作文,大部分学生会写的应该是蜡烛的精神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应该写的是蜜蜂的精神得到的少,付出的多;应该写的是写荷花的精神“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绝大多数学生都在讴歌老师的伟大和无私,这应该是所有学生会写的内容。而立意真正要有新意,就务必避俗避熟。曾经看过一个学生的习作:他以《流泪的红蜡烛》写了一个老师奔忙于各种补习场所,醉心于赚钱的一组画面,把现实生活中少数老师的心态形象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可想而知,这篇习作的立意肯定能够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与众不同的立意又怎能取得较高成绩呢?又怎能不让人体会到立意与众不同的独特妙处呢?

三、训练学生写作时动笔先立意的思想

叶圣淘先生说过:“作文动笔之前, 要注意明确对象和辩明用意”, 这和我们平时的作文要求是一致的, 因为在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 我们都有清楚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审清题意, 也就是要学生写作时动笔前要先立意, 也就是要能根据题目的要求, 确定文章的中心思想;比如可让学生先谈谈写作计划;先列写作提纲;先说说“立意”。再弄清楚学生的题文是否相符, 如果发现学生不会审清题意, 不懂得写作前动笔前要先立意, 则应及时指导, 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动具体。如这样的一篇习作中《XX的外貌》, 有位同学定的定老师, 他列出的提纲是: (1) 写老师的外貌特别是常带花镜, 可是个好老师。⑵从三个方面来体现这是个好老师:老师获过很多奖;老师天天坚持锻炼身体;老师在生活表现坚强。从这份提纲中我们发现, 小作者根本就不明白如何抓住作文题目中关键词“外貌”来体现文章的中心, 更不知道在动笔前要先立意这个道理。因而只有培养学生心中先动笔前先立意然后再动笔, 才会融会贯通, 恰当选材, 才能写好作文。

四、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和方法,为学生在写作中学会立意提供基础

1.重点培养学生拓宽知识面、多阅读课外知识的习惯, 为学生在写作中学会立意提供基础。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多看电视新闻, 仔细观察身边发生的事。最重要的是重点要在积累上多下功夫。应该来说, 最主要的是要注重课内的积累, 这一点其实在教学过程中是很容易做到的。比如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 掌握基本的阅读量, 先学会揣摩课文的作者思路和领悟文中的语言表达艺术, 并以此为出发点逐步扩大自己的阅读范围, 从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写作文的实际需求, 阅读报刊杂志和其他书籍, 特别是同龄学生的优秀作文。而且看法不能只局限于作文, 应当是博览群书, 比如看看各种杂志、小人书、连环画名著也行。也可以多电视、多听广播并记录或摘抄一些对自己有益的名诗名句、名人名言和有价值的信息等。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注重在日常生活知识的积累。这一点可以把让学生在生活中尽可能自己去观察, 去发现, 去捕捉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有意义的、有趣味的事情。还可以从学生的社会实践出发, 如校外参观、游览、调查、访问, 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让学生生活更丰富多彩, 达到积累的目的。相信只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知识增长了, 积累提高了, 立意就会新颖, 立意就会明确, 能力就会提高。

2.重点培养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理解,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使用、发挥个材料, 为学生在写作中学会立意提供基础。我们经常发现同一个话题, 如果从心理角度、经历角度、方法角度、反面角度、正面角度来理解是一个方面;而从过程角度、态度角度、失败角度来使用, 又是另一个方现。如, 《我的第一次成功》从心理角度上来写, 可以把成功过程的心理变化当成重点来写, 因而体会到成功的滋味是甜中带涩的, 这样立意就非常明确。从经历的角度来说, 把经历了多次失败之后当成重点来, 在这个过程中体会的是结果带来的快乐与伤心, 这样立意也很清楚。可见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立意也是一种较佳的方法。

3.重点培养学生养成敏锐的洞察力, 要有觉察事物细微差异的能力, 为学生在写作中学会立意提供基础。在教学过程中, 我发现很多成功的习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 而立意能力的培养也要在善于在观察上多下功夫。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教给学生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 写任何文章都要按一定的顺序去写, 哪些文章可以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写, 哪些可以按地点的变换顺序写, 哪些可以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等等, 这些都是可以模仿的。同时我们发现很多, 学生的优秀作文, 教师的习作, 以及其他一些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文章, 也可以让学生模仿。当然, 模仿也需要一定的额度, 不能一味的要学生模仿, 要做到点到为止, 更要学生在“效其法”的同时学会创新。如《秋天》这篇作文, 可以联想到的秋天的天气、景象, 甚至人物, 描写来应该是优美、生动的。可以模仿的是《春天》《夏天》《冬天》, 但我们不应满足于这种方法, 而应当要求不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在观察的过程中加以描述从而使作文的立意更新颖。同时还要让学生懂得观察事物时, 不仅不局限于对外在事物的观察, 而要强调同时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因而观察时就要贴近生活, 仔细观察, 才能有丰富的积累, 为作文立意服务。

总之, 只要有了好的立意, 就不怕文章不成功的。要使作文的描写细致、中心突出、内容具体、选材新颖、构思巧妙就必须在作文训练中加强学生作文立意能力的训练。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确习作立意是关键。要使作文的描写细致、中心突出、内容具体、选材新颖、构思巧妙就必须在作文训练中加强学生作文立意能力的训练。

关键词:作文教学,立意训练,立意思想

作文的立意训练 篇2

高二吴 蒙

学习目标

在立意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深刻透彻、有创新地表达

以增强写好高考作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立意的思维技巧训练

教学难点: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

一、审题应怎样切合题意呢

“切合题意”是作文命题都每一忠告.忠告考生务必准确审题.审题的本质就是正确把握行文的方向.面对话题作文,考生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是首要问题.如果出发的方向错了.那无论行进中如何经营都无济于事。为此我们提出三个切题具体要求:

A、实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实际的本质的联系和契合,而不貌合神离.B、明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明显的相似语句.C、全扣: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过渡、结尾等处处都应体现作文题的命题寓意.二、审题三忌:

一忌无视材料或话题,另起炉灶;二忌游离话题,喧宾夺主;三忌主旨不明,云山雾罩。

问题探究

1、词句推用法 一则材料,总有一些揭示材料内涵本质的重点词句。如果阅读所供材料时,不分主次,不辨轻重,立意就会失之准确。因此,平时应善于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进行反复推敲,理解蕴意,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

例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高尔基《花——致M·A·彼什柯夫》:“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你的非常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解析]这是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信中的关键句是“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写作时抓住这一关键句就可以提炼观点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拟题时可用“奉献与索取”“‘给’比“拿’愉快“等。

2、因果推溯法凡事有因.无因不成果,有后果则必有前因。因与果的联系,构成了事物的发展变化。阅读具有因果关系的材料,应立足于材料所述以“果”一去溯求、推导事物的“因”,然后择其一因以立论,这样能保证写作不致于南辕北辙、高题万里。

例2:根据下列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一条淡水用尽的船行驶到亚马逊河的入海处,为干渴所苦的船员打旗语要求附近的船救济他们一点淡水。邻船把旗语打过来:淡水就在你们的脚下。起初不信,以为邻船见死不救,故意作弄。等不得已,汲取海水一试。才发现这个海域的水果然是淡的,完全可供饮用。

[解析]这则材料所述事情的“果”是亚马逊河入海处海域的水果然是淡的,可供饮用。据此“果”议“因”,是因为人们根据自己的所谓“经验”,认为海水总是成的,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通过尝试才知此处海域的海水的确可供饮用。根据因果的推溯,我们可以从材料中提炼出这样的观点:“不要为老经验所束缚,任何事情都要勇于尝试。”

三、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若仅在字面上或画面上斟酌,不一定能抓得准中心。这时,必须透过材料的表象,才能挖掘其内涵,进而对寓意掌表看法,确立论点。例3:阅读下面寓言,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解析]寓言一般是通过拟人化手法,赋予物体以生命.并抓住它们的某些特点来比喻生活中的类似现象,从中离奇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于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寓意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四、优选劣汰法有些材料思想内涵丰富,往往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由此得出若干不同的观点。这就需要通过反复推敲、比较,想一想从哪个角度概括出来的道理最能体现整个材料的精神,富有现实意义。能避免人云亦云、老调重弹,而且也是自己体会、感受最深的。这样的立意才最有时代感,而又深刻新颖。例4: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目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20世纪80年代,法国一批年轻的数学家,组成布尔巴基学派,他们思想活跃,经常在一起展开争论,有时争得面红耳赤,毫不相让;有时几个人同时大喊大叫,以致局外人以为是“疯子”集会。就是这批年轻人,写下了洋洋大观的三十几卷(数学原本),对当代数学的许多领域,都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

[解析]以这则材料作为论据,提炼出以下观点:

①在真理面前决不让步;②思想活跃,才能创新;③争论出智慧。通过比较,①没有抓住材料的“神”,离材料太远,②是可以的,③是最佳观点。

五、同异析求法 对于组合性材料作文,应该通过对每则材料的同异析来,确立文章的最佳观点。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屏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在互为因果、互为补充或相互对立的比较中概括出一个论点。这样才不致于

被似是而非的表面现象所迷惑。

例5:根据下面两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材料1]某杂志社作调查:“你对同学最赞赏的品质是什么?”调查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乐于助人”。

[材料2]某单位在一些青少年中作不记名问卷调查:“你如果遇上别人碰上麻烦事会怎样对待?”回答“悄悄走开”的人不少。

[解析]这是1997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作为组合性材料,写作时要作同异祈求。第一则材料赞赏别人的“助人为乐”,第二则材料表现自己的不“助人为乐”。两则材料在为人处事的关系上统一起来,文章可以立论为“欣赏别人,也要看重自己”,因为“你不是旁观者”。

六、联想引申法如果提供的是一则带有某种象征义或比喻义的材料,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广开思路,先对提供的材料进行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的联想思考,进而引申出较多与材料有内在联系的正确而合理的论点来,然后进行比较辨析,根据论点的新颖与否,与所供材料的密切程度,有无针对性,自己驾驭论点的能力,认识的深浅等因素进行筛选,最后确定自己的最佳论点。

例6: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联系实际,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

常言道:“春雨滋润禾苗壮。”春天雨水充足,田野里禾苗长势盎然。但与此同时,杂草也竞相生长,与禾苗争夺水分和养料。

[解析]把握材料中雨、苗、草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领会材料内涵:没有雨,则草苗俱亡,有雨则草苗俱长,不能因为苗草俱长就抱怨春雨。据此联系实际,从自然现象谈及社会现象,以“雨一苗一草”类比“政策一成就一问题”,论及正确处理三者关系,既不怨天尤人,也不能对“问题”听之任之,这样,文章立论就新颖、深刻。

七、句意阐释法 有时提供的材料是一则或一组名言、警句,它们绝大多数可以直接作为论点。或者提供的材料中某个句子蕴含深刻的哲理,也可以用作写作的论题或论点。对于这一类材料,写作时要把握其真正的内涵,通过精细剖析,然后再概括出一个能够准确揭示这种内涵的论点来。

例7:阅读下面材料,针对现实,写一篇思想评论。

东汉时有一少年名叫陈春,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说:“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解析]材料的文眼在“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句。这句话蕴含的语意是十分明白的,转换成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就是“不会干小事的是干不了大事的”,“大事是从小事做起的”。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篇3

一、读题训练

1.通读材料,全面把握。

只有全面把握了材料,不断章取义,才可能正确立意。如: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对于这一段材料,如果立意为“大谈书法或者音乐或者医术的妙处”,或者三个领域一起谈,这都是跑题的。如果只谈“要注意向大自然学习”“要通过实践进行学习”“要善于从实践中学习”,也有失偏颇,因为只关注了其中某些段落。最后一句“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概括了前面三段的含意,因此立意最好确定为 “学习方式是多样的,不要拘泥于一种方法,要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方法”。

全面把握材料:一是在字面内容上全面把握,关注材料所有的要素、对象、情节、事件、特点;二是在含意上全面把握,关注整段材料的含意。

2.找关键句。

材料中常常有主旨句、抒情议论句,这些句子便是关键句,是打开材料含意的钥匙,需要考生重点关注。关键句大多出现在材料后半部分甚至是最后,它能概括整段材料的含意。上段材料最后一句就是材料的关键句,把握住了,就能很精准地立意了。

3.概括情节,化繁为简。

有些材料只是一段故事,没有代表作者观点的议论句、主旨句,那么,就要概括情节,化繁为简,从中提炼含意。如: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山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这段故事的情节可概括为: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这样一简化,寓意就昭然若揭了。

概括情节可以先勾划要点,再连缀成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时,要大胆舍弃次要的信息,抓住主要信息。教师可以先做示范,再让学生练习,再点评。

4.梳理要点,分析角度。

有的材料具有多方面的含意,很难有一个中心,那么,考生就要耐心梳理这些要点,从中选择最适合的立意写作。如:

一位年轻人在海边认识了几位垂钓者,他和其中一位有了以下的对话——

年轻人:“一整天都待在一个地方钓鱼,不觉得枯燥吗?”钓鱼者:“因为喜欢,自然会找到钓的乐趣。”

年轻人:“钓鱼时为什么要不停地上下抖动竿子?这多累啊!”钓鱼者:“只有不停地抖动鱼竿,鱼才会咬钩啊。不累,怎么能钓到鱼呢?”

年轻人:“如果钓了一天,看到别人满载而归,自己却一无所获,你难受吗?”

钓鱼者:“我们是一起来钓鱼的,他们钓到鱼我也很高兴。我想,只要坚持,我也能钓到鱼。”

显然,钓鱼者的几句回答各有含意,分别可以得出多项立意:做一件事情,只要喜欢,就能从中找到乐趣;只有辛勤劳作,坚持不懈,才能有收获;与别人分享成功,也是一种快乐。选择其中一个立意,进行写作即可。

二、寓意探究训练

1.理解关键句。

找到关键句以后,还有一个理解关键句寓意的过程。同一个关键句,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自然就可能得出不同的寓意。如,“其实,抱怨是没有意义的,只要每个人尽力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会改变整个世界”这个关键句,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尽全力,做好自己的事;尽好自己的责任,才会改变整个世界;抱怨无益,做事最要紧;人人都要尽力,人人都要尽责。

2.抓住情节,展开联想,物人对应。

叙事性材料,先要概括情节,然后就要围绕情节进行联想,推广升华情节的寓意。如果材料主人公是物,那么要对应地想如果是人,会是什么情节,有什么寓意;如果材料主人公是人,要推广地想如果应用在类似的情节上会得出什么寓意。如,上文概括的情节——“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可以进行如下联想:父母对子女严格要求,才能让子女成才;教师对学生严格要求,才能让学生成才;等等。

3.分析结果、条件、原因。

大多数材料其实都可以概括为“原因(条件)+结果”的模式,这是一条立意的捷径。不管你材料多复杂,往往可以概括成这种模式。得出这个模式,要立意也就不难了,立意一般都是强调原因和条件。如,上段提到的“鹰妈妈严格训练幼鹰,使幼鹰掌握了飞翔本领”,严格训练是原因条件,掌握飞翔本领是结果,自然立意可以确定为“严格要求才能成功”。

三、立意训练

1.联系现实,立意要有时代性。

笔墨当随时代,“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有很强的时代感,才更有价值。一是要求学生平时多关注生活,多看新闻,了解这个时代和社会,有更多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立意时,一定要多想想自己的立意是否紧密针对现实生活中一种观点或现象,如果针对性不强,就要作修改或者更换。

2.联系自我,立意要扣住生活与内心。

作文要有我,要写出青春的朝气、理想与激情,不能学固步自封的老学究。首先,要从自己的思想实际出发去立意,不用他人的思想代替自己的思想。过多的政治术语,过多的圆滑世故,不属于青春期的高中生。其次,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去立意和选材,比如,高中学习生活,自己与家人、同学、老师相处的事件。即便是写议论文,也需要联系自身实际,显得更有说服力。

3.比较推测,立意要新颖。

立意要新颖,千人一面的作文让人生厌,产生审美疲劳。立意要新颖,需要从众多立意中进行比较选择。比如,2014年四川高考作文题目,可以有很多立意:自立,才能拥有世界;拒绝啃老,勇敢自立;自立,才能自强;不要搀扶,自己站起来;打败懦弱的自己,勇敢自立。比较而言,后两个似更易“跳”出来。立意要新颖,还需要推测他人可能选择的立意,自己要避免与他人撞车。

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篇4

新材料作文, 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 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 是材料作文, 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 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 但不给定话题, 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又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不足。

新材料作文的最大特点是“四自”和“三不”。“四自”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 体现了写作高度的开放性, “三不”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则体现了写作严格的限制性。

为区别原来的给材料作文, 我们将2006年高考以来的材料作文都称为新材料作文, 它提供的材料更广阔, 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也留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 从材料的整体着眼, 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 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 则 :一般来说 , 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 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 则 :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 所以在进行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有:1服从材料的整体;2观点尽可能新颖;3自己有话可说。

三、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主要方法

1.抓关键词 句 :关键词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 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2.由果溯因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 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 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3.舍次求主 :有些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 , 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 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 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 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4.求同存异 :如果是多则材料 , 审题时要鉴别材料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或从共同点出发, 或将不同点对比, 或将不同观点补充叠加, 提炼出正确的主旨。

四、方法例说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 多角度立意。

猪八戒拾到一面镜子, 洋洋自得地照了起来。可是他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朝天鼻子大耳朵, 核桃眼睛尖嘴巴的丑八怪, 顿时火冒三丈:“你这妖镜, 竟敢把我老猪丑化成如此模样, 真是狗胆包天。”说完, 举起九齿钉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当八戒再看地上的镜片时, 镜片无论大小, 每个镜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从猪八戒的角度分析可得出结论: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多从自身找原因;人贵有自知之明;不打击报复;勇于接受正确意见;不因小失大, 或不把宝贵的精力放在无谓的小事上;胸怀宽大才能集思广益。

从镜子的角度分析可得出结论: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光明磊落难能可贵;有理走遍天下;不畏强暴;委婉胜于直言;讲究方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忠言“顺”耳利于行。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 多角度立意。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12年前, 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 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 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 有的则盲目随意, 四处都坐, 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 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 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成功”, 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 审好这个题后, 可从以下角度写: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要有不甘落后 (敢为人先) 的精神;要树立明确的目标 (争第一) ;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 多角度立意。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 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 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 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 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 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 不断体验, 从而躲避危险, 发现实物, 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 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八个月后, 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该材料从表面上看, 虽然是三则不同的事例材料, 但最后一句概括语是对三则事例的总结概括:“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也就是说, 三则事例都是说人才成长规律的, 但三则事例是三个不同的角度谈人才成长的三个规律:人才成长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好奇心很重要, 人才成长必须具备一种探索精神, 要勇于拼搏, 不断体验、百折不挠, 表现出对新知的极大渴求, 有努力创新的愿望, 这是成才的内因;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才成长有积极作用。

五、结语

作文审题立意训练 篇5

1.自己造的房子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助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只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审题参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舍得花血汗,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自己的处境时,早已深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把你自己当成那个木匠吧,想一想你的房子,每天你敲进去一颗钉子,加上去一块板子,或者竖起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中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了再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尚,墙上的铭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 2、1987年,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提示:①从小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人终生受益.②做学问与做人 3、94.铭记与忘记说是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审题参考:作为一个明智豁达的人应该牢记别人对你的好处,淡忘别人对你的不敬。牢记什么,淡忘什么,往往可以见风节,见品德,见修养。滴水之恩,须当涌泉相报。譬如韩信,一生中纵有诸多不是,但不忘漂母一食之恩,却传为美谈。一个人要做到: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这才是真君子的胸怀。

4.拒收的“礼物”一位禅师在旅途中,碰到了一个不喜欢他的人,连续好几天,走了好一段路,那人用尽各种方式污蔑他。后来,禅师转身开口问那个人:“若有一人送你一份礼物,但你拒绝接受,那么这份礼物属谁呢?”那人回答:“那还用说,属于原本送礼的人。”禅师笑着说:“没错,那我拒绝接受你的谩骂,那就等于你在骂自己!”那人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审题参考:身正不怕影子斜。只要自己心灵健康,别人无论怎么说,怎么做,都无法影响你自己。狂犬的吼叫阻挡不住战马的前进,千万不要在乎别人想什么,说什么,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把自主权始终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5、一句话一辈子 在茂密的山林里,有一位樵夫救了一只小熊,母熊对樵夫感激不尽。有一天,樵夫迷路了,遇见了母熊。母熊安排他住宿,还以丰盛的晚宴款待了他。第二天早晨,樵夫对母熊说:“你招待得很好,但我唯一不喜欢的地方就是你身上的那股臭味。”母熊心里怏怏不乐,说:“作为补偿你的就是请你用你的斧头砍我的头吧!”樵夫按要求做了。若干年后,樵夫遇到了母熊,问:“你头上的伤口好了吗?”母熊说:“噢!那次只痛了一阵子,伤口愈合后,我早就忘了。不过那次你说过的话,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审题参考:利刀割指伤易合,恶语伤人恨不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知有多少“樵夫”通过语言来有意无意地伤害人!你的一句话何许你已经忘得无影无踪了,但是或许别人会记得一辈子,恨你一辈子。管住自己的嘴巴吧!千万别让一句本不该出口的话去伤害那些善良的人啊!

6、.盛饭的哲学 得克萨斯州的亚林诺到了上中学的年龄,母亲把他送入当地一所学校。学校实行全封闭寄宿管理制,在那里他得准备接受为期10天的意志磨练。学校餐厅的午餐是无限量免费供应的,由于训练相当艰苦,往往等到亚林诺再去盛第二碗饭的时候,大锅里已是空空如也。母亲来学校看儿子,亚林诺满腹委屈地向母亲倾诉。谁知母亲听后哈哈大笑说:“孩子,吃饭的时候,你是不是一开始就盛了满满一大碗?”亚林诺回答:“是的。”母亲又说:“这就对了,所以你吃不饱!”亚林诺更诧异了:“我要是不先盛一大碗,就更吃不饱了。”母亲神秘地一笑:“你可以先盛半碗,这样你肯定就比别人先吃完,就有时间去盛第二碗,而且可以是满满一大碗!”亚林诺听了母亲的话,沉思片刻,终于明白了。审题参考:俗话说,有得必有失。有时候表面上得到了不少,其实失去的更多。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小事,并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我们不曾换一个思维方式去想。亚林诺的母亲就是因为换了一个思维方式,告诉了儿子运用“先少后多”的秘诀,我相信,他下次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7、成功之道 一个青年向一个富翁请教成功之道,富翁却拿了3块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面前。“你吃哪块?”富翁问。“当然是最大的那块!”说完两人开始吃起来。当富翁把最小的一块吃完又拿起了最后一块吃起来。显然富翁比青年吃得多。这时候富翁说:“要想成功,要懂得放弃,只有放弃眼前的利益,才能获得长远大利,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

审题参考:只要放弃眼前利益,才不会因小失大。

8、扛枪的猴子 一只猴子在猎人遗弃的木屋里发现了一支老旧烂的猎枪。猴子知道这种能够喷火的玩意儿很厉害,凶猛的老虎,残忍的狼和力大无比的熊都怕它。于是猴子欣喜若狂地把枪扛在肩上。猴子觉得自己瞬间威风了许多,趾高气扬地在山林中绕了一圈,动物们见了它无不俯首称臣,这使它胆子更壮了,扛着枪闯进了一座城市。人们在喧闹的大街上发现了这只不可一世的猴子,由于它扛枪的样子十分滑稽,逗得围观的人哈哈大笑。猴子见人非但不怕它,而且还拿自己开心,特别恼火,便把枪口对准人群。也就在这时,猴子猛然想起了一个最最关键的问题—它不会打枪。猴子于是彻底地绝望了,垂头丧气地把枪扔在地上,仓皇逃离城市,回到了属于它的山林。

审题参考:一个人在走运的时候,不要目空一切,不可一世,连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忘了。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头脑清醒,不要忘记自己是谁,否则会受人以笑柄。

9、寓言一则 印度有一个著名的寓言:说的是父子俩在街上买了一头毛驴牵着回家。路上遇见了一个跛子,跛子说:“有了驴不骑,买毛驴干什么?”于是老人叫儿子骑了上去,自己跟着走。不久,被一个老头子看见了,便说:“年少的骑驴,让年老的跟着走,太不像话!”老人听了就叫儿子下去,自己骑上去。走着走着,被一个抱小孩的妇女看见了,便说:“做父亲的骑毛驴,倒叫儿子跟着走,心里怎么过得去?”于是老人就把儿子拉上驴背,一同骑着走。这时候被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奶奶看见了,便说:“小小的一头毛驴,哪儿能经得住两个人压呢?真是太狠心了!”父子俩认为言之有理,于是只好抬着毛驴走。过一座桥时,毛驴因为不舒服,挣扎起来,结果掉进河里淹死了。

审题参考:同是骑毛驴这件事,世人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细细地想一想,每个人的话不无道理。可见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由他们各自的不同情况、不同经历和不同处境所决定的。当各种各样的要求同时出现时,我们决不能盲从,要三思而行,想一想是否真有道理?然后再决定何去何从。自己的脑袋一定要长在自己脖子上。人云亦云,见风使舵,遇事无主见,即使是好心也会办出坏事。

10、头顶樱桃树的小鹿 在森林里住着一个猎人。有一次,他在打猎途中遇到了一只美丽的小鹿,可是子弹打光了,于是他顺手把几粒吃剩的樱桃核放进了枪膛。枪响了,头部受伤的小鹿很快消失在密林深处。奇迹就由此发生了。第二年春天,人们惊奇地发现,森林里出现了一只头顶上长着樱桃树的小鹿。樱桃小树在小鹿头顶上茂盛异常。在收获的季节里,小鹿摇落鲜红的樱桃果,把果实分给森林里所有的居民,包括那个射伤她的猎人。小鹿由此赢得了大家的喜爱与敬佩。审题参考:人生就要像小鹿那样,敢于鼓起直面困难的勇气,把袭来的子弹仔细珍藏,在血和泪的浇灌下让她它长大、开花、结果。漫漫人生路,几多风雨,几多坎坷,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坚强,要笑着面对挫折和打击,并最终把它们转化成前进的动力。此外要学小鹿,像她那样以仁慈为怀,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环境。

11、两只小鸟一只关在笼子里,一只放飞在野外。在笼子里的小鸟三餐无忧,在野外的小鸟自由自在。两只小鸟经常交谈。笼里的小鸟羡慕野外小鸟的自由自在;野外的小鸟则羡慕笼里的小鸟的安逸。一日,一只小鸟对另一只小鸟说:“咱们换一换吧!”另一只小鸟同意了。于是笼子里的小鸟飞进了大自然,野外的小鸟飞进了笼子里。从笼子里飞出来的小鸟高高兴兴,在大自然里拼命地飞呀飞呀;飞进笼子里的小鸟也十分兴奋,因为不用为寻找食物而发愁了。但不久,两只鸟都死了。一只是因饥饿而死,一只是因忧郁而死。从笼子里出来的小鸟获得了自由,却没有同时获得捕食的本领;飞进笼子里的小鸟获得了安逸,却失去了自由。审题参考:本来两只鸟都生活得很幸福,各得其所,相安无事,但是,它们却这山望着那山高,欲壑难填,结果把那小命都搭上去了。这个悲剧告诉人们:知足者常乐。

12、别让心脏了有一次,一位朋友拿给他一叠复杂的插图让他描画,当然报酬很高。他一面干一面对我说,这些插图都这么难画,一定是那个朋友把容易描画的都选了去,让他啃“骨头”,于是他就对朋友心生不满,并敷衍了事。几天以后,那位朋友来取插图,同时还带来了更多需要描画的插图,而且都比先前的那些插图容易描画。原来那个朋友是想让他先描画难画的,如果他能胜任那么容易画的他就更能胜任了。然而朋友看了他描画的插图后,没再留下那些容易描画的插图。事后那位朋友遗憾地告诉我:“本来我是想帮他牵上这条线,好让他以后一直帮这家出版社做下去的,可以固定地挣一笔„外快‟,谁知他不能胜任。”

审题参考:其实读了这篇短文后,我们不难知道,其实并不是文中我的亲戚的能力不能胜任,而是他的心不能胜任,他的心脏了,所以他总也看不清事实的真相,总以错误的眼光看待一切,最终贻误的是自己,只好眼睁睁地看着那煮熟的鸭子飞走了。这叫聪明反被聪明误。

13、擦亮心窗有一位女士,多年来总是嘲笑对面的女邻居懒惰:“你看她衣服永远都洗不干净,晾着的衣服上面总是有斑点!”有一天,这位女士的朋友到她家做客,听见她嘲笑对面的女士时,就仔细地观察起来。结果细心的朋友发现了问题所在,于是拿起一块抹布,把女士家的玻璃窗上的污垢擦干净,然后说:“你再看看,对面的衣服还脏吗?”原来是这位女士自己家的玻璃窗脏了。

审题参考:当你说别人不是时,应首先反省反省自己。擦亮你的窗子,你会发现更为精彩的东西在闪闪发光,没有了过分的张扬,没有了过分的自信,我们可以微笑着看着周围的一切,不再轻易认识一样东西,包括自己。很多东西都不是可以直视的,要擦净了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擦亮窗户就是擦亮心灵。擦亮心灵的窗户,你会发现原来很多东西都是你没看过的。隔着物质的窗子看世界有时会不很分明,不很清楚;隔着心灵上的窗子更会让心迷失方向。这个话题可以写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或缺点,可对于自己的问题或错误往往看不到,因此别让灰尘挡住了自己的视线,擦亮窗子可以使我们看清这个世界;因此多找到自身的不足,检讨一下自己,而不要一味地怪罪别人。

14、这是禅宗里的一个故事。古代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将军,一次,他率军对敌,但双方兵力悬殊,他的全部人马只及对方十分之一,因此众将士有点信心不足。这位将军就到一座庙里求神问卜,然后,他取出一枚铜钱,当着众将士说:“胜负在天,就让神灵决定我们的命运吧!如果铜钱落地后正面朝上,神将保佑我们战无不胜;如果正面朝下,是神让我们失败,我们只有听天由命。”说着,将军轻轻向上一抛,铜钱落地,正面朝上,顿时全军欣然。接着将军又抛了一次,还是正面向上。这样,将士们欢腾雀跃,士气大振,终于获得全胜。凯旋归来后,将士们纷纷提出要感谢神灵的保佑。这时,将军才拿出铜钱让大家看,原来,这枚铜钱的两面都是正面。

审题参考:(1)、可以论证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气可鼓,不可泄。(2)、可以论证关键时刻巧妙机智地进行鼓舞激励的重要作用。(3)、可以论证充满信心,振奋精神,就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

15、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审题参考:就要注意贝利先后两次回答“下一个”时所处的情景,要抓住最关键的句子“下一个!”思考,初露锋芒说“下一个”,表现了他的不满现状;而第二次是在踢进了一千多个球,成为举世闻名的球王之后说的,这就更表现了他的永远进取,奋斗拼搏的精神。抓住这一点立意即可。

16、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

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审题参考:(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17、一个六岁的孩子,放学回家后,拿起刀子就要切苹果。只见他让苹果横躺下,一边是花蒂,一边是果把,刀子放在中间。刚要切,爸爸赶忙喊到:“切错了!切错!”话音刚落,苹果早已被切开,儿子拿起一半给爸爸看,喊到:“爸爸快看,好漂亮的一颗五角星!”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审题参考: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18、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审题参考:赞美的力量

19、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的角落,真有好多人要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晚上,院长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天高十倍的价钱要买那块石头。最后,院长叫男孩到宝石市场去卖这块石头,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天又涨了十倍,甚至被传扬成“稀世之宝”。院长对男孩说:“生命的价值也就像这块石头一样,一块很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而提升了它的价值。”

作文的立意训练 篇6

【关键词】审题;立意

一、高考试题回放

文题阅读下面提示,根据要求作文。(2006年上海卷)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题目自拟。

题解这是一道开放的作文试题,虽然试题没有给出明确的话题,但从材料看,应该与“声音”有关。这道文题很贴近学生实际的。只要是健全的人都不会对声音陌生。随着收音机、电视机、电脑等各种视听载体广泛普及,再到街头随处可拨的越洋电话,全世界的视听资源都可以共享了。而且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具体的声音:父母的叮嘱声,老师的讲课声,自行车飞过的一串铃声,街头商贩的吆喝声,厨房里吵菜时香喷喷的嚓嚓声,电脑前快速击键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声音都可以写,因为提示语的要求很清楚,“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这就值得好好体味和思考了。审题时,须注意提示中的几个短句:“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这些句子虚实相间,诗意盎然,使文题提示丰满起来。还要特别注意文中的关键句“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句中的关键词“真正牵动”“内心深处”,思考如何面对社会生活中、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声音,才是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写这篇文章,应该感情真挚,任何的假话、空话、套话,任何的虚情假意,都与这样一个题目格格不入。

二、实战演练

文题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

(一)立意点拨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是关系型话题,审题时务必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切合题意的立意有以下几种:

1.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并不矛盾,它们可以互相融合。

2.在现代忙碌、紧张的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浸染、熏陶,可以提升自身的素质,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3.现代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忽视甚至摈弃了优秀的文化传承,这是民族的危机,文化失去了根基,民族也将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4.时代是发展的,我们不能局限于传统文化的束缚,不能因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盲目自大,停滞不前,而应该与时俱进,谋取更大的发展。

(二)学生优秀习作

文化在呻吟

三(11)郑盈盈

遥望千年之前,先人们独倚江楼,茗香弥漫,青灯黄卷。然而这宁静淡泊的传统正离我们远去。城市的喧器像列车般轰隆隆地碾过,从没有停息。现代的我们到处奔波、庸庸碌碌,我们可曾静下心,倾听,文化在呻吟。

历史给予我们很多很多,而我们却熟视无睹,譬言传统文化,这历史馈赠的瑰宝,在我们一次又一次的挥霍中逐渐被淹没。

于是乎,“西游”被“大话”,“三国”被“水煮”,《水浒传》被讲成是3个女人与105个男人的故事。

于是乎,时下,一股名著改编狂潮一浪高过一浪,曲解名著,颠覆正史,大肆风行,数不胜数。

更有甚者,让屈原从汩罗江中跳下又跃起,让韩信从胯下钻进又钻出……

我不知该如何面对,历史正在与千年之后的我们冷冷对望,你听见了吗?文化在呻吟。自认为高智商的我们是如何摧残璀粲的传统文化,华夏民族拥有如此光辉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难道你不骄傲?难道你不自豪?

知道吗?以上种种做法是从垃圾中淘金,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与亵渎,是一种文化的堕落,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危机!请善待文化吧!让我们继承与发展,还传统文化以真正的蕴涵吧!请不要再让文化呻吟了。

君可知,我国的《孙子兵法》《论语》是美国权威人士的必读之物,而韩国这个海邦小国更是将儒家思想宣扬得淋漓尽致。而现代的我们呢,我们这些龙的传人却在质疑与颠覆自己的传统文化,折腾着要换龙图腾,这是多么深切的悲哀与不幸啊!

一个古老的民族正在淌血。传统文化正在呻吟,那些被我们引起为豪的传统文化正被现代生活所稀释,污染,然后呢,它们可想的命运之轮将驶向遗弃,抑或沉沦?

你听见了吗?那汩罗江上屈子的呻吟,他在悲痛,哀痛我们这些不肖子孙;你听见了吗?天姥山上李白在狂啸,他在笑,鄙笑我们的愚蠢与麻木;你听见了吗?桃源里的陶潜在哭,怒我们的喧嚣与可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假若鲁迅先生还活着,我不知他会怎样地彷徨怎样的呐喊。

你听到了吗?文化在呻吟。

教师点评:本文观点鲜明,作者运用正反对比,强有力的论证了“传统文化在浮躁急功近利的现代生活的摈弃中呻吟、沉沦”观点,选例典型,内容丰富,有作者的思考和忧虑,是一篇优秀的文章。

文题二:仔细阅读以下三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审题点拨:以上文字是由三则材料组合而成,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应从“环境的影响”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的。

学生优秀习作

是“黑”是“赤”皆在于“己”

三(12)李真珍

古人云:“近朱则赤,近墨则黑。”古人又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确,环境对事、物、人的影响是不可小觑,但我认为:一个人是“黑”是“赤”全在于个人本身的素质,环境只不过是一个外在的条件而已。

古往今来,大凡成大业者,都能如荷般出淤泥而不染,摆脱了环境的束缚。

你看,那个在汨罗江畔披发行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那个“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害公、方正不容”的朝廷,仍能洁身自好,发出“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清”的誓言。

屈原,他让世人证明:近朱者并不一定就赤,近墨者也并不一定就黑,能否洁身自好全在你自己。

再看,那个梦游天姥山,畅游祖国山水的青莲居士——李白。藐视权贵、向往自由。他让力士脱靴,让贵妃磨墨。他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做人的宗旨。

如果说,环境决定着一个人,那么,中国历史上将失去一个敢怒敢言、不畏权贵、才华横溢的大才子。同样,李白也让世人证明是“赤”或“黑”皆在于你自己。

或许屈原、李白离我们有些远,那再来看看鲁迅——一个以笔为剑清醒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文豪。黑暗的现实、世态炎凉的现状并没有让鲁迅埋没于人海中。“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他对国人的警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行为准则。他用呐喊唤起黑夜中的人们。

如果环境决定人生,那么我们将同样失去一个在黑暗中清醒的伟大人物。因此,“黑”或“赤”全在于个人自己。

但丁,这个黑暗的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世纪的最初一位诗人。如果他被环境束缚,那样中世纪的黑暗还将笼罩多久?

作文的立意训练 篇7

2012年, 我有幸参加了高考作文评卷, 在六天的时间里, 一共批改了两千四百多份作文, 我估计,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作文是议论文, 得高分的大部分是议论文。记叙文在高考作文中已是凤毛麟角, 得高分更是难上加难。由此看来, 议论文写作是高中阶段写作训练的重中之重, 这关乎学生高考的成绩。此次评卷,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心得, 仅供大家参考。

1. 审题立意决定成败。

2012年高考作文“人生的赛跑”中有两个关键词“时间”、“路程”, 考生如果不能很好地阐述二者的关系, 只写一个, 就属偏题。比如有的考生写“珍惜时间”、“要有远大的目标”, 就只得42分左右 (满分70分) 。有的考生不是根据材料内容直接写作, 而是进行观点提炼, 写成“换个角度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评价的标准”等, 就属离题, 只得30—40分。正确的立意从哪里来?我认为, 考生一定要就材料的内容与内涵而写作, 不要脱离材料, 架空材料, 偷换概念,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新材料作文立意的方法不是原来旧材料作文的整合提炼、合并同类项, 它更注重文本内容的解读。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福建师大文学院余岱宗教授把学生的作文分为四个档次, 一档是和材料自由对话, 二档是紧紧围绕着材料证明观点, 三档是只是为了证明材料观点甚至不能完全证明材料观点, 四档是误解材料, 偏题离题。考生立意正确, 就将逃离第四档;考生立意高远, 就有可能进入第一档。可见, 审题立意的正误决定高考成败。

2. 规范的模式至关重要。

在高考作文中, 我观察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考生常犯这样的毛病, 一篇文章在引材料且亮出观点之后, 接下来便是举例, 举了一个又一个, 看看字数差不多了, 便收尾简单照应一下中心论点, 结果形成了“论点+论据”的格局, 这样的文章, 高考最高只能评三类 (上) , 即42分左右 (总分70分) 。我认为, 当一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明确之后, 考生要能够根据议论文写作的几种模式, 如递进式、对比式、并列式等, 选其中一种, 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 并把它放在第一句, 之后才去举例, 结合论点, 结合例子分析议论。提出总论点, 设置分论点, 这是议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它关乎像不像议论文的问题, 许多的考生还没有掌握这样的本领。

3. 论证的层次影响分数。

考生主体部分的几个段落, 逻辑思维是否有层次决定分数的高低。有的学生, 几个分论点的设置没有层次感, 只是在一个层面上滑来滑去, 说来说去, 这样的作文只有42—45分。作文思维应是递进的, 是对比的, 是并列的, 行文中要清晰明了。除此之外, 还要会辩证, 会质疑, 要具有思辨性。余岱宗教授说, 学生写作不能只会做证明题, 还要会做质疑题, 论辩题, 构建立体的思维空间。比如高考作文题, 人生的高低决定在“有限的时间”跑多长的“路程”, “有限的时间”可以想到“惜时”, 争分夺秒;可以想到“提速”, 提高效率;可以想到“减速”, 放缓脚步;可以想到“调速”, 该快则快, 该慢则慢。想到“惜时”、“提速”的属于正向思维, 想到“减速”、“调速”的属于逆向思维, 就是辩证, 就是质疑, 对于“人生的赛跑”这个话题, 人生旅途中, 有时一味地提速向前冲, 反而会适得其反, 欲速则不达。

4. 论据的精炼提升档次。

2010年高考满分作文样卷《生如逆旅, 一苇以航》 (69分, 评卷组决定不打70分) , 道理论据语言精辟, 哲理性强, 字字珠玑。事实论据大多采用一句话的精炼的概括, 例子不求长, 述例不能烦, 重在分析评论。可见, 这个考生不仅平时积累素材多, 而且肯定已经进行了技术性的概括与归类, 用时得心应手。反观不少低分作文, 例子太长, 叙述不厌其烦, 议论却不多, 论证的效果极差。今后老师在备考中, 对作文素材的处理要更有针对性。

5. 书写的美观吸引眼球。

评卷老师一天奋战七个小时, 身心俱疲, 如果能看到一篇字体美观的作文, 精神将会为之一振, 给个高分可能性极大。以我的观察, 字体大大的, 方方正正的, 在电脑显示屏上效果最好, 比如庞中华体。而那些笔画轻轻细细的, 字体瘦瘦小小的, 虽然你写得很有体, 但在显示屏上观感一般, 无法吸引评卷老师的眼球。据我观察, 几篇高分作文的书写水平都是一流的。

二、2012年福建高考作文的立意解读

对2012年的高考作文题, 我是这样解读的。

材料选取作家冯骥才的话:“运动中的赛跑, 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 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从“运动的赛跑”说到“人生的赛跑”, 前一句话是铺垫、引子, 后一句话才是写作的重点。写作“人生的赛跑”这个话题, 务必扣住“时间”和“路程”这两个词语, 重在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 “时间”包含生命的有限与无限、惜时、提速、减速、调速等内容, “路程”指成功、辉煌、价值、意义、平凡而伟大等内容。考生中较好的立意有: (1) 人生的道路漫长, 需要有准备、有计划、有目标。 (2) 我要用有限的时间去创造无限的精彩。 (3) 人生追求的是路程, 是价值, 不能迷恋一时的精彩和辉煌。 (4) 人生不在于时间的长短, 而在于生命的内涵和质量。 (5) 你不能延伸生命的长度, 但你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 (6) 赛场比的是速度, 人生要想跑得远, 比的是耐心与恒心。这些立意, 说明作者已经读懂了材料, 并能够扣住材料的内涵进行写作, 既切合题意, 又精彩纷呈。

考场中, 有些考生写珍惜时间、远大理想目标、坚持不懈、创新超越、敢于拼搏等内容, 貌似合乎题意, 其实不然。虽然这些内容都是“人生的赛跑”这个总话题中分论点“怎么办”中的一点, 但如果考生只是沿着这些内容展开去写, 不扣住“时间”和“路程”, 这就有跑题的嫌疑, 得分不高, 只有35—43分。

个别考生这样写:运动中的赛跑, 评价的标准是时间多少;而人生中的赛跑, 评价的标准是路程长短。因此, 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关于写“评价的标准”是否符合题意这个问题, 我专门咨询了高考作文组副组长、厦门教育学院俞发亮老师。俞老师说, 这个作文题的两句话, 前一句是次, 后一句是主, 它们不是并列关系, 写作的重心在后面, 因此不能简单地把两句话进行合并提炼。而且“评价的标准”也不是作家说话的本意。由此看来,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也并不是那么自由开放, 符合文本的意思才是最重要的, 才是写作的重点。

作文立意的创新 篇8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 要求考生放开手脚, 尽情驰骋在想象的空间, 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寻求多种答案, 从中选择最新最佳的角度来立意。比如话题“风”, 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 假如你遇到风等等。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寻求多种答案, 从中选择最新最佳的角度来立意, 虽是同一话题, 切入角度各

是被人欣赏的渴望。”何况少年儿童都是“兴趣至上”的。如何制定恰当的作文评价目标, 让评价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 让每个学生“心动”,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写作, 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活动:

(1) 开展佳作交流会。对在作文中出现的学生优美的词句、精美的文段, 我都会利用评讲课或班会活动的时间让他们进行交流, 让学生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2) 班级优秀习作选, 每次交流的佳作、精彩片段都让学生抄录在上面, 在班级上展示, 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3) 发表学生习作。帮学生把优秀作品投到学校校报或《小学生天地》上, 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通过一有特色, 读来让人倍感新颖。

2. 要从个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中选取素材, 化大为小。

文章内容不一定要是大事, 只要我们善于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 就可以写出好文章。有时, 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 可能有着丰富的内涵。

3. 立意要新奇。

学生在考场上要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确非易事。文章要想出新, 就要打破常规, 想出新的东西, 立意一定要新奇。比如高考满分作文《这个名字最贱》, 一开始极力描写亲朋戚友给小孩取小名的情景:爸爸认为“名字越贱越好”, 于是

系列的展示活动, 以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学生在初次尝试到展示评价的甜头后, 对写作的兴趣高了。个别同学经常利用课余的时间投稿到学校的广播站, 他们的写作热情日益高涨, 写作水平也日渐提高。

六.强化学生作文评语, 多以鼓励为主, 以评价促学生作文素养的提高。

作文评语是作文评价中最常用、最基本的方式, 是教师对学生作文从内容到形式作出的整体评价, 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一段好的评语, 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与热情, 保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使之获取进步的信心与力量。

我在作文评语中, 除了纠正一般性错误外, 还多以鼓励性评语为主, 让学生体会到教师是在认认真真地批面对围过来的客人, 老人挣扎着坐起来, 口里吐出了几句话:“我看, 就叫……‘爷爷’好了, 那‘野草’、‘狗儿’, 都没有‘爷爷’这两个字贱!”文章从反面着笔, 巧妙地点出了人们对待小孩与老人的不同态度, 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当今社会上某些人漠视老人的不良现象, 起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

考生在考场上要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确非易事。文章要想出新, 立意必须新奇。在写作时, 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 善于“独辟蹊径”, 不人云亦云, 要独具匠心, 不平铺直叙, 泛泛而谈。综

阅自己的习作, 我总是将学生的好的语句, 加上波浪线给予肯定。对于有待改进的地方, 给以提示, 告诉学生用另一种方式或方法, 效果是不是会更好。这样有针对性地评价, 让学生明白了作文改进的方向。

总之, 小学生作文素养要从言语、语句抓起。功夫在课外, 只有从多处着眼, 全面培养学生的习作素养, 才能为他们今后的语言积累和文章的进一步提升, 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采用多种形式、多角度的方式, 培植学生的作文素养, 充分发挥作文评价的导向和激励功能, 放飞学生的心灵,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乐于用脑, 用笔在作文的广阔天空里自由展翅翱翔。综

作文的立意训练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立意,方法

文章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观点,抒发感情的载体,那么,作者所表达的观点应该是系统的,有一个中心的,而作者抒发的感情,无论是爱恨,还是情仇,也都有一个中心,于是,中心就成为文章的灵魂。如果文章脱离了这个中心,那就只能算是文字的罗列,不能以“文章”二字而言。立意,就是要确定自己的观点,或者是感情的中心。写作要根据一定的素材而进行,立意就是选材的依据,是文章结构的轴心,文章语言的采用也要根据立意的不同而进行选择。就初中学生而言,引导他们立好意,不仅有助于提高作文水平,对其价值观念的培养也有积极意义。

一、以小见大,从细微处生发

作文讲究的是我手写我口,需要的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从一定角度上说,中学生的生活有些单调(只能说从一定角度上说),要让学生在平时的衣、食、住、行和学校的三点一线的“小社会”的事件中能生发出自己的感悟,就需要深入挖掘材料或作文要求中所蕴含的主题,在普通、平凡的事件中发现重大的、深刻的社会意义,从而让主题得到升华。如以“体验”为题的半命题作文,在立意中,首先就要对体验进行理解。体验是亲身经历,是通过时间来认识事物。那么,在构思文章时,就要从自身的经历出发,以体验成长为核心。如《体验成长中的困惑》一文,所写事件就是买花瓶,这是最为常见的生活事件。但作者在最后说道:“天哪,做人必须工于心计,巧于周旋,成长竟要以丢失真诚为代价!我真不想长大。”这“困惑”揭示的是人类生存的悖论,我们常常欣赏纯洁和真诚,但生活中又常常逼着我们放弃纯洁和真诚,人生的无奈、成长的困惑就从小事中生发了出来,意蕴深远,发人深省。

以小见大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抒发出来,从细小的事件中获得独特的自我体验。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体验不断就是发展的一种表现,无论是何种事件。

二、精雕细琢,从人物上构思

在初中阶段中,记叙文是一大文体,也是最常见的写作文体。但从学生的写作中不难发现,更多学生只注重说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而对事件中的人物描绘却着墨不多,导致文章成为“流水账”,更无法从人物描绘中看见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应该说,优秀的记叙文,不但要写出人物的言行,而且要写出人物的心理;不仅要写出人物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还要写人物当时想了些什么,是怎样想的,为什么会这样想,从而展现人物言行的思想基础,通过人物的刻画让思想更上一层楼。我们甚至可以说,言行是骨架,思想是灵魂,文无思想难存,人无思想难立。作文中的人物一定程度上是作者的投射,透过文章,是能看到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这也就要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人物刻画来立意。如鲁迅《故乡》中的闰土,通过前后形象的变化,就可知作者对封建思想和礼教的鞭笞。

那么,记叙文如何立意?首先,要立足于一个人,一件事写出矛盾、波澜,保证事件完整性的同时,将记叙和描写整合起来,特别是在对人物形象刻画时,要在整体的定位的基础上进行多种描写。如写小偷,就要将其定位为“凶”的形象,写警察自然是从“善”的角度进行。在细化时,要综合应用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在各种方法的应用上,要注重从整体到局部,如心理描写,是恐惧还是欣喜,首先就要进行定位。其次,所选择人物要具有典型性,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才能让中心更加突出。但要注意,在对人物和事件选择时,允许虚构,但虚构要符合事实,不能夸张或是漫无边际的瞎扯。

大处着眼,小处落笔。作文立意首先构建的骨架,是将自己的思想先理顺,然后借助字词来逐一表现。如果只是在大处做到了“精”而忽视了小处的“细”,总会让人感觉太粗糙。

三、标新立异,从文题上体现

文章题目是文章的窗户,读者对一篇文章,首先看到的就是题目,因此,在写作中,要让立意能抓住读者的心,题目构思也尤为重要。要在作文中从文题上来立异,就需要做到“新”。如一次相遇、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微笑都可成为拟题和立意的素材。如“那一抹抹淡淡的微笑”、“原来是你”、“这堂课真舒心”、“我渴望四处流浪”等题目就以小见大,能从生活事件来进行体验。同时,立异还要注重从反面着笔,要不落俗套,独辟蹊径,把目光锁定在自己最熟悉而又最感兴趣的范围内。如以“路”为话题的作文,就可用“路在脚下”来写自己的成才,以“小路弯弯”写自己如何和困难做斗争。

追求新颖是在正确、积极、高远、深刻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不能只为追求“新”而忽视了“实”。“新”要新得实在,要在宏观的指导下来进行主题构建。

意是作文的生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注重立意指导,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作文写作,为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发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霞.初中材料作文立意技巧例谈[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3).

[2]周巧萍.浅谈初中作文的立意及对策[J].考试(教研版),2011(4).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10

从外在形式上看, 命题作文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提示语, 一类是无提示语。江苏从2004年自主命题以来, 命题作文基本都是属于有提示语的。提示语的出现, 其实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指明了一些写作的方向。所以, 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千万不可忽视提示语的作用。

从语法结构上说, 命题作文又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词语式的, 比如“脸”“墙”“肩膀”等。对于这类词语式的命题作文, 我们要采取的审题方法最好应该是添加语素, 化大为小或化实为虚, 就拿“肩膀”为例, 我们可以从虚实和添加语素的角度做如下分析:从“实的角度, 可以把它具化为“某某的肩膀”最容易让我们高中生想到的是“父亲的肩膀”, 从虚的角度“肩膀”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依靠”, 一种“基础”, 还可理解为一种“责任或担当”。第二类是短语式的, 江苏从2006年开始的命题作文, 几乎都是短语式的。2006年的“人与路”;2007年的“怀想天空”;2008年的“好奇心”;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年的“绿色生活”;2011年的“拒绝平庸”;2012年的“忧与爱”, 所有的这些题目都是短语式的命题作文。针对短语式的命题作文, 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应该从语法结构的角度对这类作文题目进行审题。一般来讲, 如果是偏正结构的短语, 那么我们的审题重点应该放在偏的部分, 也就是修饰语部分;如果是动宾短语, 那我们应该把审题的重点放在动词上, 比如江苏2007、2009、2011年的作文题, 我们就应该把审题重点放在“怀想”“品位”“拒绝”上;如果是主谓短语, 那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谓语动词上, 比如“生活多姿多彩”这个题目, 我们的审题重点就应该放在“多姿多彩”上。还有一类比较难的就是并列式短语, 如果是这一类作文题目, 那我们就必须要做到两者都要兼顾, 但同时也应该有所侧重, 就拿今年江苏高考的作文题来分析, “忧与爱”这是一个并列式短语, 那我们在审题立意的时候就应该紧紧地扣住“忧”和“爱”两个方面, 不能取“忧”舍“爱”, 也不能舍“爱”取“忧”, 要两者都兼顾, 但同时也要考虑清楚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 并列式短语的关系有以下几种:对立统一, 即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是非取舍, 即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并非绝对式, 即有此未必有彼式, 如“痛苦与成功”;并列共存式, 即由此有彼式, 如“成人与成才”;条件关系式, 即有此才有彼式, 如“人文素养与发展”。从最近几年考查的并列式关系作文题来看, 现在的关系型作文题, 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关系, 它可能是几种关系并举,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高考作文题的包容性和灵活度, 就拿“忧”与“爱”来说, 两者之间其实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 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因果关系, 因为爱所以忧, 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的侧重点应该要放在“忧”上, 在“忧”中体现爱, 当然这种爱可以是小爱, 也可以是大爱。还有第三类是句子式的, 也就是标题它本身就是一个句子。如果是以句子为标题的, 那么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往往是我们审题的关键, 如“近墨者未必黑”“今年花胜去年红”“我想握住你的手”, 这些作文题就都是属于句子式的, 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就应该要抓住“未必”“胜”“想握住”这些词。就拿2006上海卷的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来说, “想握住”和“握住”是有明显区别的, “想握住”它要表达的是一种想与他人亲近、友好的愿望, 文章应铺垫如何接近、了解“手”的主人, 并引起自己的崇敬与思考。当年就有很多考生在审题时没有关注好这个“想”字, 而导致在审题上就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 不同语法结构的题目在审题时它所采取的对应的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 作为考生, 我们在拿到题目后, 应该首先判断这个标题是属于哪种形式的, 这样才能采用对应的方法来审题立意。

还有一类就是从内涵上对命题作文进行分类, 可以分成四类:一类是观点型作文题, 即题目就表明了文章的观点, 例如“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等;一类是论题型的, 如“说安”;一类是寓意型的, 即作文题目有一定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如“门”“路”等, 如果带有比喻、象征意的作文题, 那么我们在审题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在它比喻背后的那个本体, 只有抓住了那个本体, 或者是某一事物的象征义, 你才能做到有东西可写, 要不然你写出来的肯定是很肤浅的东西, 是根本不能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东西。

以上就是我对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的归类分析, 在审题时, 有几句话必须要牢记于心:能化大为小的必须化大为小, 能化虚为实的必须化虚为实;必须理清题目的结构, 它到底是一个词, 一个短语, 还是一个句子;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 再根据不同结构题目不同的审题方法找准中心, 这个中心就是我们接下来行文的重点。此外, 我们拿到一个题目后还必须要多角度地思考, 不要想到一个就匆忙下笔, 因为你第一个想到的, 其他同学都有可能想到, 你应该想四个、五个, 甚至更多, 然后再从中找出一个最佳立意点。在落笔之前的审题立意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不应该在这方面吝啬, 舍不得花时间。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 我们在写作文之前也必须要“磨刀”, 如果你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好, 那么哪怕你后面的作文中构思再精巧, 语言再出众, 也是没有用的。

此外, 我们还应注意到, 江苏的命题作文已经考了整整7年, 不会一成不变的, 从今年的作文命题中我们也确实已经看到了它的一些变化, 往年的“提示语+题目+要求”, 变成了今年的“材料+题目+要求”, 所以我们在以后的作文训练中, 除了要训练命题作文外, 我们还要注意训练新材料作文。以上就是我对命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一点拙见。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11

先看这样一篇作文片段。

在自然中生活

一瓣梅,是一滴生命,你剥落了生命,召来了燕语和莺啼。梅坚守了生命的高洁和不屈。

一粒沙,是一份痛苦的考验,你经历了痛苦,孕育了湿润和温莹,沙坚持了痛苦的考验和磨砺。

一片叶,是一缕自然,你呼吸着自然,哺育了果实和丰收。叶坚信自然的感恩和回馈。

从那些清新秀美的春日,到那条雨润烟浓的长路,我看见秦砖汉瓦还历历在目,唐宋晚烟还温润如初。在历史的烟波深处,我看见了一个个在自然里的新意,永恒的栖息者。

昭君?朔漠

黄沙漫道,胡杨肃立,驼铃叮当。

一声平静的“吾去”,昭君素面朝天地从万千粉黛中款款走出,这个赢弱的女子就这样把天下安定的重担放在了肩上,从此再也不会有小桥流水,只有黄沙满鬓;再也没有轻纱锦帛,只有胡裘裹身,她是踏上了黄沙漫道的不归路。

没有能担道义的铁肩,昭君用善良作支撑,负起天下安康的期许;不死和匹夫,负起了天下兴亡的责任,昭君化作一个符号,诗意,永恒的闪耀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里。

杜甫?草堂

风雨飘摇,芳草纷飞,庐破凄凄。

一个瘦弱的糟老头,蜷缩在一间破烂的茅屋的角落,饥寒交迫,却仍然心念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不令人心酸?一部部血泪交织的诗篇谱写出他的无奈与抗争,一笔笔沉着的字迹勾勒出他的抱负和壮志。有心为国,无力回天。杜甫在草堂里挥斥出史诗绝笔,演绎出他的别样壮美。

在一个晦暗的时代里,这惟一的灵魂在草堂的沧桑里,散发出永久的光芒。

这是一篇题为“在自然中生活”的考场作文,这篇作文似乎语言很优美,材料也丰富,可以断定,考生具有较高的作文能力,可是这篇作文没有能得到与考生能力相当的分数,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文不对题。因为“在自然中生活”有这么几个含义:(1)以“在自然中生活,是人心与自然的优美合奏”为主旨,赞美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融洽关系:(2)也可以“在自然中生活,就是返璞归真的人性破茧。”(3)“在自然中生活。是回应心灵在彼岸的召唤,是一种脱俗的生存姿势“等来立意,展开对性灵、心灵状态的探究。可上面的作文讴歌的是昭君和杜甫,怎么也揭示不了相关含义,考生只是按平时的积累,引用了一些名人来充数,尽管语言等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其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自然就难以得到高分。

那么考场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近年来,材料作文开始重返考场,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比之话题作文,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里就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谈一些主要的方法。

一、读懂原材料

如果是材料作文,试卷必然要提供一则材料,可以是一段文字,可以是一幅漫画等。其意图是作文的范围就从该材料中确定,因此,读懂材料是确定作文话题或者提出观点的最重要环节,如果出现偏题或者严重跑题,就是审读材料不准而造成的。

多年来,很多同学习惯于话题作文,其实,也可以把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来考虑,也就是说,需要考生将材料进行多角度审视,然后就会感知出不同的话题,学会抓住每一个在头脑中出现的话题,将它们一一列出来,最后选出一个自己能驾驭、又有一定新意的话题,这样审题环节就算大功告成。然后在这个话题范围内,确定一个明晰的观点。只要提炼出了正确而鲜明的观点,作文的立意也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进入作文的环节了。

二、材料作文的类型

1有着很明晰的叙述对象。有着清晰的事件。这类材料的审读,只要抓住叙述对象——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所要抓住的立意点,也就是作文的主旨。

如读下面的一则新闻,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写一篇作文

骑车人刮坏轿车,赔款被当场撕碎

24日下午1点50许。一辆比较破旧的单车和一辆私家车都在广州西华路上往康王路方向行驶。“当时单车和私家车基本是并行的,突然,单车为了避让行人,一个向左摆,就刮到了私家车,留下了一道挺长的痕迹”,目击者称。

刮了车后,私家车上下来一名20多岁的女子,她一看车子被刮了,就叫对方赔偿。而一旁的单车车主,一名30多岁的女子。连忙掏出30元人民币给该女子。“谁知道对方一接过钱,就把钱给撕成碎片了。后来民警赶到,就将两人和撕毁的钱都带走了。”目击者称。

东风派出所值班民警说,该事件的详细情况,他们不便透露。

“当时看到撕钱的场景的时候,我就觉得刮伤小车有错,但那个撕钱的女子也太瞧不起人了。如果我的钱被她撕。我就去法院告她。”一直在该路段巡逻的治安员杨先生愤愤不平。

而附近的平安堂凉茶店的店员邹小姐也认为,当着赔钱者的面把钱给撕毁,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不管穷人富人都是有尊严的。可能30元钱对富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穷人来说,30块钱不是小数目,可以生活三天啊。”

路过的吴先生表示,“有钱,就等于有资本蔑视穷人吗?”

(原载《重庆晨报》2006年2月26日)

这则新闻的陈述对象是私家车女子和骑单车的女子,事情是单车刮了小车,结果是单车车主赔偿能力有限,小车车主撕毁了人民币。如果分析其中的原因,就可以看出。第一,小车车主不知道撕毁人民币属于违法行为,可以提炼出“公民需增强法律意识”的话题;第二,小车车主气势凌人。蔑视他人的人格,可以提炼出“人格与尊严”的话题;第三,小车车主和单车车主的身份的区别,可以提炼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和谐相处”的话题等等。

2寓言故事、漫画以及富有哲理的文字材料。如果是寓言故事或者漫画,主要是要读懂其寓意,寓意就是作文的观点或者话题;如果是一段哲理性的文字,那么读懂文字所包含的哲理就是作文的观点。

如:在辽阔的草原上,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在两条岔路口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

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左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后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两半了。

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鬣狗什么都想占有,结果把自己劈成了两半,由此提示的寓意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或者“有舍才有得”,或者是告诫人们要“戒贪”。

又如:一对小花狗(漫画)

漫画《一对小花狗》,第一幅图是两只模样一致的小花狗,第二幅是各自在不同镜子面前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自己,第三幅是两只小花狗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看出的寓意是“正确认识自我”“不卑不亢”。

但这两类材料还要注意两个原则——

(1)立足于材料,不要随意延伸。

如,有这样一首小诗:

上帝爱鱼

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

人类爱鱼

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

这则材料中,出现了两个叙述对象,但没有结果,还有出现了两次的一个词汇“爱”,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两点出发来看这则材料,人怎么爱?上帝怎么爱?所以,我们写作时就一定要抓住如何去爱来写。

如果忽视这点,就容易读不准材料的含义。很容易把这则材料作延伸:上帝爱鱼,为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于是鱼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从而生生不息;而人类为了一己之私,制造捕鱼的工具。把鱼据为己有,最终使鱼失去了自由。从这两个结果来看,可以得出出发点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又如。《一对小花狗》。有人看到一只狗显出傲慢的深情,于是就得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结论。怎么能从那只萎缩的小狗上看出是它“谦虚”呢?

(2)看到材料时,要把实的东西隐去。把虚的东西(要么是人本身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要么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哲理)突现出来。比如小诗中,上帝也好。人类也好,鱼也好。只不过都是作者借以说明应该如何去爱的载体,他主要的目的是彰显应该如何去“爱”这一主题。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个材料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隐含的意思:即上帝爱鱼,是表达了大自然对万物的爱护;而人类爱鱼,是为了捕鱼而食之。由此来表达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

三、材料作文和有材料的话题作文的区别

给材料的话题作文。是命题者对材料做出了一定的指向。对材料进行了一番处理,给考生的构思范围作了一个限定,要求考生按题目的要求进行作文;而材料作文。则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考生可以在原材料中读出多个意思,然后选取一个意思作为对材料的解读结果,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如05年的全国1卷作文材料: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吗?”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从材料来看,根据“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一句,就包含了“谦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确认识自我”也可以得出“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而命题者的作文指向则是“出入意料和情理之中”。

初中作文的审题与立意 篇12

那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审题和有效的立意呢?

一、审题要正确

审题是作文的关键性步骤,要想真正打开作文的那道窗,把握作文的“眼睛”,即审好文题至关重要。审题正确,就像“瞄准靶心,命中十环”,所写文章符合文题的要求,则高分有望;审题偏题文题的要求,下笔偏离题意,则“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全盘皆输。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该教会学生如何打开文题“那扇窗”,以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从本质上讲,作文是开放的,无论是哪个环节都具有开放性,有很大的伸缩性,学生可以根据作文题目、材料,以及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进行审题。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审题,都必须看透题目及材料背后的内涵,判断题目和材料的主要意义。一般来说,要遵循两个基本原则:

(一)认真分析材料,把握写作的基本框架。

要想正确的审题,就必须认真分析题目或材料的基本意思和要求。这一步骤,其实也就为学生确定文章的体裁、选材范围、写作中心思想和写作方法等打下了基础,也是为下一步的立意和构思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揣测命题者的意图,全面把握文章的内涵。

毋庸置疑,在初中作文写作中,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也就是要求学生从题目或者材料中,明确命题者想要学生写哪方面。只有准确地把握命题者和材料的意图,才能够准确地审题。

在实际写作中,有部分学生往往只看材料表面意思,对题目和材料的背景语有所忽略,而导致文章审题出现问题,对题意的理解片面不全,这在材料命题作文中显得尤为重要。

比如下面一则材料:哲理之于人生,时时相随,事事蕴涵,处处显现。“逆境出人才,顺境就出不了人才”?做人坚持“行方”原则,具有润滑功能的“行圆”策略就可抛弃?人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辨的哲理太多太多:德与才、苦与乐、美与丑、愚与智、荣与辱……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在这则作文材料中,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命题者的出题意图,就会陷入到偏题的陷阱当中。很多学生在读材料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林.小学语文教学中预习方案的设计.江苏教育研究,2009(35).

中,只是把握住了“哲理”,而没有看到命题者的另一层意思,只将写作的层面停留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哲理层面。但是,如果学生把握材料的内涵,就知道,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正反”的矛盾关系,因此,审题、立意就必须建立在“矛盾对立”的基础上,否则,就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二、立意要有效

文章是否符合命题者的要求,关键是审题。但是,要想写出一篇高质量的作文,光靠正确审题是无法实现的。而区分作文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立意。有效的立意,具有深度的立意,才能很好地提高文章的高度,为文章加分。一般来说,学生可以采取以下两个策略:

(一)逆向思维。

雷同、模式化、没有个性,是当前初中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影响学生作文质量的主要因素。那学生如何摆脱模式化的写作困境呢?方法有很多种,但是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逆向入题法。所谓的逆向入题,也就是采用逆向思维,选取常规思想的反面作为文章写作的切入点。

如《谈“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这个题目,按照常规的思维,大部分学生都会根据这句俗语的正面、常规解释,即“常在河边走,湿鞋在所难免”,作为立意立足点,阐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基本内涵。这是符合命题要求的,但是显得“模式化”,很容易给人一种“人云亦云”的感觉。此立意是正确的,但是不新颖,文章的深度可能会受到模式化的影响而有所缺失。但是,如果学生逆向思维,立论为“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从这样的逆向思维入题,往往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丰富内涵。

好文章的标准是内容单一,但是内涵丰富。初中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要想立好意,就要增加文章的层次,只有通过富有韵味的内容,才能够更好地为立意找到足够的支撑点。因此,初中学生在写作时可以使用“话中有话”、“弦外之音”等方式,用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内容、情节、线索等来增加文章的层次。

如2010某省中考作文题目《误会》,这是个命题作文,大部分学生都会对“误会”进行正面的解读,写“我”与他人产生了误会,产生了什么后果,经过“我”的努力,误会得以化解,这是一般立意思路,符合题目要求。但是,如果增加写作的线索,或者说内容,丰富文章的立意点,就可以让文章更深刻。如在前面所说的思路之上,学生可以再增加一条潜在的线索:在“我”想方设法消除误会后,发现“误会”不存在,只是“我”自己的判断失误。在此思路上升华———误会,有时候是我们臆想出来的。这和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异曲同工,文章的深度和层次感就得到了丰富,立意也就更深刻。

审题和立意都是写好作文的关键点,初中学生只有很好地把握这两个方面,实现正确的审题和有效的立意,才能保证文章的质量。而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需要不断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审题与立意,最终提高写作水平。

[2]付明伟.小学语文课预习方法之我见.新课程(小学),

上一篇:关节清理下一篇:电源设备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