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立意

2024-09-16

材料作文的立意(共8篇)

材料作文的立意 篇1

一则材料作文的立意

19世纪中叶的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联邦政府总统林肯成为战争时期北方的领导者,以林肯为首的北方军与南方军展开了一场十分残酷的争斗。

一天,刚结束了一场战斗,林克遇见了一位狂热的北方军支持者,“这场战役中,他们死了2700人,而我们只牺牲了800人,这对我们来说是大获全胜的一战啊!太棒了!”该女士激动的欢呼道。

林肯对她的`评论很是震惊,严肃的说,“3500个同胞手足为此丧生,这样的战斗能称为大获全胜么?”

“哦,总统先生,您可别这么说。”女士辩解,“事实上,我方只损失了800人,不是吗?”林肯低下了头,泪水涌出来他的眼眶。他用简短而又有力的声音回答道:“女士,看来我只能说,这个世界远远大于你的心灵世界。”

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但是如果人有了偏见,心灵就会狭隘很多;如果一个人是个人中心主义者,别人很容易成为他的敌人;如果一个人是民族主义者,其他民族很容易成为他批判的对象;如果一个人是人类中心主义者,他就会有一种君临天下的傲慢心态,其他的物种就会遭殃。我们需要的是一颗爱心,一颗博爱之心:爱自己,爱他人;爱人类,爱大自然。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爱能融化一切,也能糅合一切。

从林肯的角度正面立意,或从女士的角度反面立意,都可以。

材料作文的立意 篇2

一、从抓住关键性语句或词语入手。

有些材料,看似字数不少,难以把握,其实其中有些句子是点睛之笔,只要抓住它们,就能做到准确立意。

典型例子1:野兔是一种十分狡猾的动物,缺乏经验的猎手是很难捕获它们的。但是一到下雪天,野兔的末日就要到了,因为野兔从来不敢走没有自己脚印的路。当它从窝中出来觅食时,它是小心翼翼的,一有风吹草动,就逃之夭夭。但走过长长的一段路后,如果是安全的,它返回时也会按着原路退回。猎人根据野兔的脾气,只要找到野兔在雪地里留下的脚印,然后做一个机关,并恢复表面的形状,第二天早上就可以去收获猎物了。野兔的致命缺点就是它太相信自己走过的路。

这段材料字数不少,但我们如果抓住最后一句话,就不难归纳出准确立意:要敢于走新路,敢于创新。

典型例子2: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1) 在美国阿拉斯加一个自然保护区,人们为了保护鹿而把狼消灭了。 (2) 鹿没有了天敌,终日无忧无虑地饱食于林中。 (3) 十几年后,鹿群由4000只发展到40000只,但它们体态蠢笨,没有了昔日的灵秀。 (4) 植物也因鹿群迅速繁殖和践踏而凋零。 (5) 鹿由于缺乏充分的食物及安逸少动所带来的体质衰弱而大批死亡。 (6) 人们只好把狼再请回来,鹿又四散奔逃,但恢复了蓬勃生机。

这是个叙述性材料。纵观全段文字, (5) (6) 两句是关键性语句,句 (5) 从反面说明错误做法导致的不良结果,句 (6) 用转折复句从正面指出恢复生态平衡所收到的良好效果,由此不难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注意点:关键性语句是指所给材料的中心句和关键句。在区分这些关键性语句时,要注意联合复句、偏正复句或联合句群、偏正句群的辨识。

典型例子3:根据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苏东坡少时读了一些书,觉得自己见多识广,颇有点飘飘然,竟不知天高地厚,很自负地写了副对联贴在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对联贴出不久,来了位白发老人,他将手里拿的一本书翻开向苏东坡请教。苏东坡接过一看,书上的难字、僻字很多,有的根本未见过,顿时面红耳赤,深悔自己的狂妄与骄傲,他马上在门前对联上加了四个字,变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很多学生,在分析这篇材料时发生了偏颇,认为立意应该是,做学问不应骄傲和狂妄或做学问要勤奋。其实,我们要是关注了“顿时”“马上”“变成”这些关键性词语就不难得出准确的立意:人应该具有知错就改的勇气。

二、分清叙述的主次,揣摩材料的主要倾向。

一个材料,其叙述对象往往不是单一的,常常具有多个叙述对象。因此在阅读材料时,我们一定要分清哪个叙述对象体现了整个材料的主要倾向,哪个叙述对象没有体现主要倾向。体现主要倾向的就是叙述的主要对象,反之,就是次要对象。把握了这个倾向,材料的立意也就不难搞清楚了。

典型例子:就下面短文的寓意,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能够联系实际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1) 山坡上有一棵巨树的残干。 (2) 据说它的存在已有400年了。 (3) 当初它只是一棵树苗,在漫长的生命过程中,曾被闪电击中14次,经历了无数次的山崩和风雨摧残,然而它顽强地生长成为一棵大树。 (4) 可是后来飞来一群甲虫,由树皮往里吃,以它们微小的却不停止的攻击,渐渐摧毁了大树的内在力量。 (5) 它终于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碎的甲虫面前。

此材料叙述的对象有两个:大树和甲虫。依据句 (3) 中“然而它顽强地生长成为一棵大树”和句 (5) 两个关键性语句,可推断出材料叙述的主要对象是大树。历经400年,遭受14次闪电、无数次山崩和风雨摧残却顽强成长为大树的“它”,竟然毁在一群人类可以用两个手指捏死的甲虫面前,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微小的错误,要防微杜渐。这就是材料的主要倾向和立意。

三、从分析原因入手。

任何一个材料都要交代事情的结果,如果我们抓住这个结果,并由果寻因,常常可分析出材料的主旨,从而正确把握立意。

典型例子:阅读下面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鲤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虾米,第四天、第五天……什么都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一看到这篇材料,似乎不好入手,但我们试着问一下后来捞不到鱼原因,经过分析,是因为空间不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井里捞鱼。思考到这里,主旨就不难得出来了,到广阔的空间去,方有丰硕的收获。

一个材料,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很可能会提炼出几个论点,但必须选择基本论点或立意去写。因为这个基本论点或立意最能全面概括或体现整个材料的主旨或倾向,我们只有抓住它们,才是找到了最佳角度,才能切合题意,不致偏离主旨。

四、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

有些材料,通过读句子和一些词语,不难发现作者的感情倾向,抓住了感情倾向,就不会立意偏颇了。

典型例子: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在西伯利亚雪原上有一种动物叫白貂,白貂十分爱惜自己一身纯白、漂亮的毛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愿意玷污。于是猎人们抓住白貂这个弱点,在它巢穴周围撒上一圈煤粉,这样白貂往往束手就擒了。白貂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习性,依然年复一年地守护着自己纯白、漂亮的毛皮。

在这段中的有些词语,譬如:爱惜、纯白,漂亮、守护。分析它们,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所以立意时就有了方向,对白貂是赞赏的。立意是,我们要学会坚守。

五、多题一做要合并同类内容,剔除相异点,寻找相同点。

面对多个材料,如果只抓住其中一个去立意,立意难免以偏概全,这一点务必加以注意。

典型例子:阅读下面几则材料,然后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

鲁迅说:“无论什么事,如果连续收集材料,积之十年,总可成一学者。”

歌德在谈到积累材料时说:“我在这一点上就像一个人在年轻时积累了许多银币和铜币,年岁愈大,这些钱币的价值也愈高。到了最后,他年轻时的财产在他面前块块都变成纯金。”

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给学生讲:“如果你能收集两万张卡片,就可以在历史界成为权威。”

这里第一个材料谈的是积累要长期坚持;第二个谈的是积累大有价值,绝不会徒耗时光和精力;第三个谈的是多积广积出成就。三个材料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它们的共性却是积累。于是我们可以这样立意:治学要注意积累。有时,多题一做作文所给材料是一正一反的,但它们仍然有共同点。我们审题时必须抓住这个共同点,提炼出观点,并用正反对比论证法来作文。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3

先看这样一篇作文片段。

在自然中生活

一瓣梅,是一滴生命,你剥落了生命,召来了燕语和莺啼。梅坚守了生命的高洁和不屈。

一粒沙,是一份痛苦的考验,你经历了痛苦,孕育了湿润和温莹,沙坚持了痛苦的考验和磨砺。

一片叶,是一缕自然,你呼吸着自然,哺育了果实和丰收。叶坚信自然的感恩和回馈。

从那些清新秀美的春日,到那条雨润烟浓的长路,我看见秦砖汉瓦还历历在目,唐宋晚烟还温润如初。在历史的烟波深处,我看见了一个个在自然里的新意,永恒的栖息者。

昭君?朔漠

黄沙漫道,胡杨肃立,驼铃叮当。

一声平静的“吾去”,昭君素面朝天地从万千粉黛中款款走出,这个赢弱的女子就这样把天下安定的重担放在了肩上,从此再也不会有小桥流水,只有黄沙满鬓;再也没有轻纱锦帛,只有胡裘裹身,她是踏上了黄沙漫道的不归路。

没有能担道义的铁肩,昭君用善良作支撑,负起天下安康的期许;不死和匹夫,负起了天下兴亡的责任,昭君化作一个符号,诗意,永恒的闪耀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里。

杜甫?草堂

风雨飘摇,芳草纷飞,庐破凄凄。

一个瘦弱的糟老头,蜷缩在一间破烂的茅屋的角落,饥寒交迫,却仍然心念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怎不令人心酸?一部部血泪交织的诗篇谱写出他的无奈与抗争,一笔笔沉着的字迹勾勒出他的抱负和壮志。有心为国,无力回天。杜甫在草堂里挥斥出史诗绝笔,演绎出他的别样壮美。

在一个晦暗的时代里,这惟一的灵魂在草堂的沧桑里,散发出永久的光芒。

这是一篇题为“在自然中生活”的考场作文,这篇作文似乎语言很优美,材料也丰富,可以断定,考生具有较高的作文能力,可是这篇作文没有能得到与考生能力相当的分数,失分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文不对题。因为“在自然中生活”有这么几个含义:(1)以“在自然中生活,是人心与自然的优美合奏”为主旨,赞美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融洽关系:(2)也可以“在自然中生活,就是返璞归真的人性破茧。”(3)“在自然中生活。是回应心灵在彼岸的召唤,是一种脱俗的生存姿势“等来立意,展开对性灵、心灵状态的探究。可上面的作文讴歌的是昭君和杜甫,怎么也揭示不了相关含义,考生只是按平时的积累,引用了一些名人来充数,尽管语言等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其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自然就难以得到高分。

那么考场作文如何审题立意呢?近年来,材料作文开始重返考场,而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比之话题作文,更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里就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谈一些主要的方法。

一、读懂原材料

如果是材料作文,试卷必然要提供一则材料,可以是一段文字,可以是一幅漫画等。其意图是作文的范围就从该材料中确定,因此,读懂材料是确定作文话题或者提出观点的最重要环节,如果出现偏题或者严重跑题,就是审读材料不准而造成的。

多年来,很多同学习惯于话题作文,其实,也可以把材料作文当作话题作文来考虑,也就是说,需要考生将材料进行多角度审视,然后就会感知出不同的话题,学会抓住每一个在头脑中出现的话题,将它们一一列出来,最后选出一个自己能驾驭、又有一定新意的话题,这样审题环节就算大功告成。然后在这个话题范围内,确定一个明晰的观点。只要提炼出了正确而鲜明的观点,作文的立意也就完成了,接下来就是进入作文的环节了。

二、材料作文的类型

1有着很明晰的叙述对象。有着清晰的事件。这类材料的审读,只要抓住叙述对象——做了什么事——产生了什么结果——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其中的原因就是我们所要抓住的立意点,也就是作文的主旨。

如读下面的一则新闻,文体不限,题目自拟,写一篇作文

骑车人刮坏轿车,赔款被当场撕碎

24日下午1点50许。一辆比较破旧的单车和一辆私家车都在广州西华路上往康王路方向行驶。“当时单车和私家车基本是并行的,突然,单车为了避让行人,一个向左摆,就刮到了私家车,留下了一道挺长的痕迹”,目击者称。

刮了车后,私家车上下来一名20多岁的女子,她一看车子被刮了,就叫对方赔偿。而一旁的单车车主,一名30多岁的女子。连忙掏出30元人民币给该女子。“谁知道对方一接过钱,就把钱给撕成碎片了。后来民警赶到,就将两人和撕毁的钱都带走了。”目击者称。

东风派出所值班民警说,该事件的详细情况,他们不便透露。

“当时看到撕钱的场景的时候,我就觉得刮伤小车有错,但那个撕钱的女子也太瞧不起人了。如果我的钱被她撕。我就去法院告她。”一直在该路段巡逻的治安员杨先生愤愤不平。

而附近的平安堂凉茶店的店员邹小姐也认为,当着赔钱者的面把钱给撕毁,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不管穷人富人都是有尊严的。可能30元钱对富人来说算不了什么,但对穷人来说,30块钱不是小数目,可以生活三天啊。”

路过的吴先生表示,“有钱,就等于有资本蔑视穷人吗?”

(原载《重庆晨报》2006年2月26日)

这则新闻的陈述对象是私家车女子和骑单车的女子,事情是单车刮了小车,结果是单车车主赔偿能力有限,小车车主撕毁了人民币。如果分析其中的原因,就可以看出。第一,小车车主不知道撕毁人民币属于违法行为,可以提炼出“公民需增强法律意识”的话题;第二,小车车主气势凌人。蔑视他人的人格,可以提炼出“人格与尊严”的话题;第三,小车车主和单车车主的身份的区别,可以提炼出“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和谐相处”的话题等等。

2寓言故事、漫画以及富有哲理的文字材料。如果是寓言故事或者漫画,主要是要读懂其寓意,寓意就是作文的观点或者话题;如果是一段哲理性的文字,那么读懂文字所包含的哲理就是作文的观点。

如:在辽阔的草原上,一只饥饿的鬣狗在四处觅食。它沿着灌木间的小路奔跑,来到一个岔路口。在两条岔路口的远方,各有一头山羊绊倒在灌木丛中挣扎不出。鬣狗的口水淌得老长,它想先走其中一条路,却又担心另一条路上的山

羊被别的动物抢走。最后它决定左脚沿着左边的路走,右脚沿着右边的路走。但是两条路越分越开,相隔越来越远,最后鬣狗把自己的身体劈成两半了。

这个寓言故事。说的是鬣狗什么都想占有,结果把自己劈成了两半,由此提示的寓意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或者“有舍才有得”,或者是告诫人们要“戒贪”。

又如:一对小花狗(漫画)

漫画《一对小花狗》,第一幅图是两只模样一致的小花狗,第二幅是各自在不同镜子面前看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自己,第三幅是两只小花狗的生活态度。由此可以看出的寓意是“正确认识自我”“不卑不亢”。

但这两类材料还要注意两个原则——

(1)立足于材料,不要随意延伸。

如,有这样一首小诗:

上帝爱鱼

造了许多湖泊和小溪

人类爱鱼

造了许多网鱼的工具

这则材料中,出现了两个叙述对象,但没有结果,还有出现了两次的一个词汇“爱”,那么我们可以从这两点出发来看这则材料,人怎么爱?上帝怎么爱?所以,我们写作时就一定要抓住如何去爱来写。

如果忽视这点,就容易读不准材料的含义。很容易把这则材料作延伸:上帝爱鱼,为鱼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于是鱼能自由自在地生活,从而生生不息;而人类为了一己之私,制造捕鱼的工具。把鱼据为己有,最终使鱼失去了自由。从这两个结果来看,可以得出出发点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

又如。《一对小花狗》。有人看到一只狗显出傲慢的深情,于是就得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结论。怎么能从那只萎缩的小狗上看出是它“谦虚”呢?

(2)看到材料时,要把实的东西隐去。把虚的东西(要么是人本身应该具有的一种美德。要么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一种哲理)突现出来。比如小诗中,上帝也好。人类也好,鱼也好。只不过都是作者借以说明应该如何去爱的载体,他主要的目的是彰显应该如何去“爱”这一主题。所以我们要注意这个材料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隐含的意思:即上帝爱鱼,是表达了大自然对万物的爱护;而人类爱鱼,是为了捕鱼而食之。由此来表达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

三、材料作文和有材料的话题作文的区别

给材料的话题作文。是命题者对材料做出了一定的指向。对材料进行了一番处理,给考生的构思范围作了一个限定,要求考生按题目的要求进行作文;而材料作文。则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考生可以在原材料中读出多个意思,然后选取一个意思作为对材料的解读结果,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就可以了。

如05年的全国1卷作文材料:有一次,人们问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教授:“您创建了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派,有什么秘诀吗?”不料玻尔却回答说:“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听到这个回答,大家都感到十分诧异和不解。

从材料来看,根据“因为我不怕在学生面前显露我的愚蠢”一句,就包含了“谦逊”“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正确认识自我”也可以得出“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而命题者的作文指向则是“出入意料和情理之中”。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教案) 篇4

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

爱因斯坦说过: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请谈谈你对爱因斯坦的话的理解,写一篇800字议论文。立意

▲ 学校里学的既有知识本身,更有学习方法,对一个真正有创造才能的人来说,后者是受用终生的。

▲学校教育应重在传授学习方法,而不仅在于传授知识。当然,学习知识是学习方法的载体,无法想象没有前者只有后者。学生一旦真正掌握了方法,他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寻求知识”,即使把以前学过的知识“全部忘记”也不要紧。

▲ 学校教育一无是处,真正成才要走出校门后。

▲学校教育应只传授学习方法,知识毫无价值,不必传授。也大可忘记。

(一)弄清材料重心及倾向性,整体把握。

有人曾问三个砌砖的工人:“你们在做什么?”第一个:“砌砖。”第二个说:“赚钱。”第三个说:“„„建造世界上最富特色的房子。”据说,到了后来,这第三个工人成了有名的建筑师。

仔细阅读这则故事,抓住哭婆变成笑婆的关键。

一个儿子卖鞋,一个儿子卖伞,这一事实没有改变,改变了的是哭婆的想法,雨天为卖鞋的儿子着急,晴天为卖伞的儿子发愁;反过来想,发愁就变成高兴了,哭婆也成了笑婆。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很有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对于一个事物就只有一个固定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应提倡多角度地观察事物,多方位思考,说不定会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呢!①下面这则材料的重心是讲什么?

巴尔扎克成了大作家以后,一天,有位白发苍苍的老年妇女拿着一本小学生的作文请教他这个孩子将来的发展前途如何,巴尔扎克看了作文后说:“这个孩子的文章写得很糟,将来不会有什么写作前途。”老年妇女对巴尔扎克说:“这本作文簿就是你小学时写作用的,你难道连小时候写的文章也记不起来了吗?”巴尔扎克认出了面前站的就是自己小学时的老师,不禁连声表示谢意。

(二)明确材料主题所属范畴,找准突破口。爱国为民

社会公德

理想道德 立身行事

待人接物

辨证思维

下列材料所谈的问题属于哪个范畴?应从哪个角度突破才能准确立意?

①星期天公园里一块不大的僻静的草坪上,同时来了两伙年轻人。一伙围着录音机学英语;一伙用录音机播音乐跳舞。学英语的认为跳舞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要求跳迪斯科的停止或离开;跳舞的认为他们在公园里有娱乐的自由。前者骂后考只知吃喝玩乐,后者回敬前者不懂劳逸结合。双方谁也不服谁,吵来吵去,学不成英语也跳不成舞。②一位女学生考上师范院校后,教授问她为什么要报考师范院校。她说,开始想成为一个伟人,觉得不现实;后来想成为伟人的妻子,也觉得不现实;于是,她决定做伟人的老师,报考了师范院校。可以断定,那位女学生一定能够成为一名好老师。

(三)划分材料的性质类型,准确切入。就材料本身的性质而言,一般可分为: 单一性事件 寓意性材料 漫画、多则材料

挖掘事件性材料的结果和所供材料间的内在因果逻辑联系。结论是巴尔扎克向老师致歉,正确的推导程序为:

巴尔扎克为什么向老师致歉?→因为他说错了话→话错在什么地方?→他评价人的方法是错误的→这属于哪一个范畴的问题?→属于正确看待人的问题→正确的方法是什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错误命题:

“感谢老师” “谈谦虚” “勤奋出天才”“透过现象看本质”

“要全面地看问题”

“女师范生的择业”一则材料—— 材料的结论是:“可以断定,那位女学生一定能成为一名好老师”

为什么这么断定?因为她选择了比做伟人乃至伟人的妻子更现实的目标→属于哪个范畴的问题?→理想立志→就女学生而言,应怎样立志才正确?→理想应切合自身的实际。

[训练]

从结论入手,推导材料间的因果联系并提练观点。

①有人问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学者答:“是在幼儿园。”“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在幼儿园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②二十世纪初,德国的一位科学家斯坦门茨移居美国,恰逢福特公司的一台电视出了故障,公司经理请来这位专家修理。他到现场看了又看,径自回去了。两天后他再到现场,在电机外壳上画了一条线,然后说:“请打开电机,沿线将里面的线圈减少十六匝。”工人照着去办,电机果然起死回生。说到酬金。开口便是一万美元。经理愕然。拿修理明细表请他填写材料费用。他写道:“用粉笔画一条线一美元,而要知道在那里画线,则要9999美元,加起来就是一万。”斯坦门茨的幽默终于使经理领悟了,依价照付。

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做看亲切的交谈,笼子里的老虎羡慕外面的老虎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的老虎安逸。一日,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

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从笼子里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十分快乐,它再不用为食物发愁了。

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

一只是饥蛾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同时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请就此材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1996年12月17日,来自加纳的科菲·安南当选为联合国第七位秘书长。在接受美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他讲了一个故事:“我上中学时,有一天校长拿着一张一尺见方、角落上有一个小黑点的白纸走进教室,问我们看到了什么。我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小黑点!’他摇摇头说:‘难道你们没有一个人看到还有一大片白色的纸吗?你们不能用这种态度对待人生。’那时我十七岁,校长的这一课我终生难忘。”请就安南讲的故事,谈谈你的看法。

1907年,高尔基和他的儿子马克西姆一起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疗养。后来,马克西姆先回国了,把他在院子里新栽的花留下了。

不久,高尔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你走了,可是你栽的花却留了下来,在生长着。我望着他们,心里愉快地想,我的好儿子走后在卡普里岛留下了某种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自己一生留给人们的都只是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对 你的美好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是轻松和愉快的。那时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会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留给别人鲜花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快乐。请以“我对快乐的感悟”为话题,写一篇800字以上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审题步骤:

1、阅读材料,获取主要信息。

儿子留下了鲜花,→要是你一生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将是轻松和快乐的→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2、读懂材料里的要求和范围。

“我对快乐的感悟” →关键词:“我”,“快乐”,“感悟”。→我认为,什么是快乐|快乐是什么。

3、把材料放在主要信息规定的限制里,并确定文章的立意。根据材料,“快乐”是有明确范围的快乐。→此快乐是给予的快乐 建议: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范文) 篇5

1.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作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扎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将军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们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2.多向发散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可以采用多向发散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示例: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从薛谭角度,我们可抓住他“学讴”“未穷青之技”就“辞归”,得出“要谦虚”的启示;也可从他意识到自己远未学到老师的本事而“谢求反”,总结出“要知错即改”的道理。从老师秦青的角度,我们可从他面对学生的自以为是,并未发怒,而是“弗止。饯于郊衢”,且“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的不一般的举动中,受到启发:“教育要讲究方法”。

然而薛谭“终身不敢言归”的做法值得商榷。倘若学生真的将老师的本事全部学到家的话,那又何必“终身不敢言归”呢?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另行拜师,博采众长。当然,提炼出多个观点,应择优而作。

3.由果溯因法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探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示例:

某胶粘剂公司研制成强力万能胶水,在推向市场之前,别出心裁地将一枚价值可观的大金币,用该胶水粘在该公司的大理石柱上,并称谁能将其取下而不损坏门柱,金币就归谁。一时间,门前人头攒动,不少人纷纷一试身手,结果力气耗尽,金币却岿然不动。人群中爆发出热烈掌声,各色人等称赞有加,消息不胫而走。新产品一上市,厂家即获得巨大效益。

材料中新产品一上市,之所以“获得巨大效益”:一是因为该强力万能胶水具有有目共睹的过硬质量,二是由于公司采用了非同寻常的营销宣传策略。于是,我们便能顺理成章地分别得出“事实胜于雄辩”“酒香还需巧吆喝”的结论。相比之下,后者更富有时代气息。

4.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其寓意,确立文章的论点。

5.倾向揣摩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涵着命题者的情感,审题时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示例: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好事之徒”“趋之若鹜”,贬斥之情溢于言表,显然对想接上断臂这种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①要有独特的美;②要顺其自然,不必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不顾材料的倾向性而提炼“攻关不怕难”“坚持就能成功”之类的观点,就有跑题之嫌。

6.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示例:

公交车靠站停稳后,车站上一位妇女为抓紧时间,抱起原先站着等车的小孩上车。车上一青年乘客主动起身让座。抱小孩的妇女谢过对方,放下小孩,笑笑说:“小家伙刚会走路,还是让他自己站吧。”此刻,见两人互相谦让,无人入座,一旁的时髦少妇眼明手快,一屁股坐下,并大声招呼道:“囡囡,妈妈帮你抢到座位了。”

材料中共出现了三个“人物”。无论从让座青年角度提倡“要助人为乐”,还是从抢座位的时髦少妇方面提出“要文明礼让”,似乎均无不可。然而从整个材料的重心、指向来看,应舍弃后两个次要人物,着眼点放在主角即抱小孩的妇女身上,宜立意“尽早让孩子自立”。

7.求同存异法

此法对组合性材料作文尤为适宜。如果提供的组合性材料内涵是一致的,可以抽取其共同的、本质的内容,提炼出一个论点;如果提供的材料之间内涵不一致,甚至相差很远,那么应摒弃相异的面,寻找交叉、重合的点。

示例: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两千多年前,我国孟子曾说过:“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 篇6

教学目的:

1、了解材料作文中包含多则材料的命题类型,学习多则材料类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

2、通过同类命题示范审题导练及写作训练,巩固并提升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能力。教学安排:安排2-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几种类型,探究审题方法。

一、了解概念:

多则材料类作文文题由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组成,材料往往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多则材料作文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的分析。要想准确立意,首先必须逐则分析提炼,再进行比对找到聚焦点,最后综合判断和归纳。

二、高考回眸:

(201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2.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进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了解多类型,探究审题方法

(注:以下审题题目只出现文题材料,作文要求与高考题基本相同,统一省略。)

(一)内涵相同型——同中求同

阐释: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多则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其方法是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找出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作文的立意所在。

审题示例:

①李时珍经过27年的调查研究,写成《本草纲目》;②埃文利希发明了六零六药物,失败了605次;③巴甫洛夫研究条件反射30年,才写出了《大脑两半球机能讲义》;④马克思用14年时间才写成《资本论》;⑤爱迪生发明电灯也经历了数百次失败。

审题分析:材料分别列举了五件事,但相互间都存在着共性——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们都能认准目标后就坚持不懈,长期奋斗,不怕失败。这个共性就是材料的中心内涵,也就是我们要归纳的中心论点。

即时巩固1:

(1)泾溪石险人惧惊,经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2)有人做过一个试验,青蛙被突然放进沸水中,能迅速逃脱而活命,若放在慢慢加热的水中终被煮死。

审题分析:两则材料有共同之处。当矛盾以尖锐激烈的形式存在时,人们容易觉察,易保持高度警惕,特别小心谨慎;当它以潜在的形式存在时,表现为不易觉察的渐变,人们易松懈、麻痹、放松警惕。本材料的题旨是:要有危机感;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当心平地跌跟头;警惕糖衣炮弹等。

难点突破:内涵相同型----

(二)同中求异

阐释:相同的材料,从他们的相同点出发可以提炼观点,但可能缺乏深度,如果我们从相同的材料中寻求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就能挖掘深度,得出有份量的结论。

审题示例:

①马克思 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 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 17 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 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 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审题分析:以上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 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

根据这个不同点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二)内涵相反型——异中辨异

阐释:对同一问题提供两组相反的材料,材料内涵成鲜明的对比关系。其方法是先分 2

析各则材料的内涵,比较出其相异点,再从这相异点提炼出准确合理的观点。一般正反皆可立意,也可对立统一。如果能够辩证思考,做到对立统一,立意往往会更深刻些。

审题示例1: 1、1915年,大洋洲北面一原始部落民族。一批欧洲传教士见当地人在使用磨制石斧,便大量赠送短柄钢斧,帮助他们提高效益。不料,其结果只增加了当地人的睡眠时间。

2、日本兵库县有个小山村。一天,村里的长者把村人召集到一起说:“都什么年代了,咱们还过着与原始人差不多的生活,要改变这种状况,办法不是没有。大都市里的人长期过现代生活,肯定会腻味的。咱不妨走回头路,干脆过原始人的生活,利用落后的‘特长’,‘出卖’这落后,定能赚不少钱。”这回天妙计,博得全村人喝彩,大家说干就干,有的在树上筑巢,有的用兽皮缝衣,有的用石器打磨工具„„一时间舆论大哗,旅游者、考察者慕名而来,小山村暴富起来。

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的原始部落的人观念不更新,安于现状,自甘落后,即使引进先进技术也枉然;第二则材料中日本小山村的人有强烈的变革意识,即使没有外界帮助也会由弱变强,由贫困变富裕。由此可得出立意:改变观念是关键,解放思想是根本。

(三)内涵相对型----互补叠加

阐释:这种材料的特点是几则材料话题相同,但内涵既不相同,也不相反,而是各偏执于一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将它们叠加起来,才科学合理。其方法是将各材料的内涵加以分析综合,找出它们之间的分歧点,进而整合归纳出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来。

审题示例: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审题指导: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有抱负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青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生的目标。

因而可立意为: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即时巩固2:

①佛罗伦萨诗人但丁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②波兰谚语:“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两则材料都是讲如何走好人生之路。材料①“走自己的路”强调要有坚定的信念;材料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是讲走路时要有虚心求教的精神,要听从他人指导。两者谁是谁非呢?都很有道理,但都只是就某一方面而言,两者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若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既全面而有很合理。因此,可以提炼这样的观点:既要有“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念,又要有“常问路”的虚心精神,才能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四)内涵多向型——异中求同

阐释:材料的内涵各异,之间似乎没有明显的逻辑联系,有的材料还可能在审题时给同学们的思维形成干扰。所以我们在审题时,一方面要逐则分析材料,排除或化解干扰项;另一方面还要进行归纳整合,探究出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即相通点),进而提炼出全面准确的立意。

审题示例:

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除非你们改变,像小孩一样,否则,你们绝不能成为天国的子民。(耶稣)3.那些在名利场上折腾的人,他们既然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就更听不见灵魂的声音了。(周国平)

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强调安贫乐道;第二则材料强调保持心灵纯净,这句内容含蓄,很容易成为理解主题的干扰项;第三则材料的核心是要保持生命的本真,或崇尚简单、自然的生活。第一则材料是从正面提出观点,第二、三则材料是从反面提出观点。第三则材料中,“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意为没有自己的价值操守,“听不见灵魂的声音”意为没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其实这三则材料里,第一则与第三则很容易理解,内涵也相似:坚守本心。第二则却似乎是一个干扰项,讲的是孩子的本真。可如果我们排除这一项,那我们的立意必然不够全面,所以我们要化解这则材料,把它和其他两则材料结合在一起,主题就成为:回归本心,用孩子的心境来与世界接触,以最单纯的动机做人。即时巩固3:

1.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搞好一件事。”

2.法国画家雷杜德一生只画玫瑰,整整20年,他记录了约170种玫瑰的姿容,绘成了被誉为“玫瑰圣经”的《玫瑰图谱》,至今无人逾越。

3.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建树广泛的通才形象:苏东坡是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工程师……

审题指导:应首先该排除干扰内容“林语堂先生”,因为第三则材料讲的其实是苏东坡是个“通才”。接下来分析三则材料之间的多种关系。从池莉的角度,可提炼出“人一生可做的事很多”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雷杜德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一件事”的观点,这是正面立意;从苏东坡的角度,可提炼出“做好很多事”的观点,这也是正面立意;而再从池莉的角度,还可提炼出“没有一件事做得好”的观点,这是反面立意。“做好一件事”和“做好很多事”反映的深层内涵其实是“专”与“通”的关系。从“专”与“通”的关系角度入手,又可归纳出以下多个观点:做好一件事,才可能做好很多事;做好很多事,为的是把一件事做得更好;企业需要专精人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专通并举”等。

四、课堂小结

(一)审题原则

1、逐则分析。读懂材料,把握各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2、对比分析。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同向关系、对立关系、互补关系、多想关系。

3、综合分析。归纳材料最终主旨:同中求同(同中求异)、异中辨异、互补叠加,逻辑整合。

(二)温馨提示

这种类型作文必须从整体考虑,切忌把各则材料割裂开来,就一事论一事;其次要弄清几则材料间的关系,寻找联系点,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材料。

1、整体考虑。切忌割裂几则材料,就事论事。

2、理清关系。寻找材料间联系点,多法分析。

以上我们归纳了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面对写作实践中,恰当地运用一种或几种分析方法,无疑是大有裨益。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展示误例,了解多则材料类作文审题的典型误区,谨防偏题离题。

2、通过相关审题训练,消化巩固多则材料类作文的审题方法和技巧,提升审题能力。

3、命题写作训练。教学过程:

一、了解审题误区——断章取义

顾此失彼

材料: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某户户主为增改家中电视机频道,寻踪购得增频器回家。老伴问:“你买了什么洋玩意儿?”户主答:“洋玩意儿?是广州产的好东西!”老伴细看后说:“广州出产,怎么没有中文,尽是洋文?”

2.报载,有的国家规定,无本国文字说明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口。而我国市面上出售的商品中,完全没有中文标识和中国文字说明的,已非个别现象。

3.据报载,从1996年9月1日起我国外交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将不再配备英文翻译。根据上述材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发表议论。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多则材料作文是提供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要求综合这些材料立意作文。多则材料,不管是理论材料,还是事实材料,首先都必须先将各则材料进行对照分析,或者求同综合,即把几则材料共同的论题或共同的观点提炼出来;或者求异比较,即看这几则材料有哪些不同点,由此说明什么问题,再扣住论题写作。

不管求同还是求异,所提出的论点都要覆盖几则材料,如果只涉及部分而舍弃其他,那是不符合要求的。

立意误例:

1.新闻发布会,将不再配备英文翻译。这一措施符合当前形势,对提高全民族的英语素质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由此我也看到,提高全民族的英语素质,势在必行。2.上述材料中,猛一看上去,那些“有的国家”是正确的,因为这些好像让人觉得失去一种尊严,失去了民族精神一样,但仔细想一想,却另有韵味,如果你要发展了,自然你的标志——文字也会被人们所采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不论哪个国家的人见了面都可以正常交流了,因为他们懂得同一种文字。

3.看罢上述材料,我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它使我猛然惊醒:请保护保护我们的民族企业吧。

误例评点:

上面三例都偏离了题意,都是仅仅根据其中的某一材料得出自己的论点,进而盲目引申、分析论证。[误例1]的病因在于脱离原材料。我国外交部发布新闻不再配备英文翻译,与提高全民族的英语水平毫无关系。这一举措,并非针对中国人,而是针对外国记者而言的。[误例2]的病因在于盲目运用逆向思维,结果适得其反,脱离题意。[误例3]的病因在于只包含部分材料,不能涵盖全部材料。

二、审题训练:以下给出几组作文材料,请审题,并说说审题方法和技巧。

第一组: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3)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审题分析:以上三则材料内涵相同,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这三则材料的契合点。第一则熟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第二则是《晏子春秋》上“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几句话;第三则是成语故事“一傅众咻”。三则材料虽然长短不一,内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作文时就应抓住这一共同点来立意。切忌断章取义,如教育要注重方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都是偏离材料含义的。

第二组:

(1)鲁迅:即使慢,驰而不息,纵令落后,纵令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往的目标。

(2)沈从文:人生实在是一本书,内容复杂,分量沉重,值得翻到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地翻。

(3)伊朗谚语:疾驰的快马,往往只能跑两个驿亭;从容的驴子,才能日夜兼程。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是说慢不可怕,只要驰而不息,就可以达到目标。第二则材料是从“为什么要慢”的角度说的,人生是一本书,内容多,分量重,值得慢慢看,也必须慢慢来看。第三则材料是说慢才能持久,欲速则不达。它们都探讨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生活中的“慢”。本题的核心问题是在引导同学们正确看待“快与慢”的辩证关系,并呼唤在适当的时候“慢”。三句话合在一起看:达成目标是一个慢慢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不放弃、慢而不息、风雨兼程,就一定能达成所愿!

第三组:

(1)山登绝顶我为峰。这不仅是登山的境界,也应该是每个人的豪迈气概。(于丹)(2)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易中天)

审题分析:材料一中于丹强调志存高远,勇攀高峰;材料二中易中天则强调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两个人的话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我们可以采用互补法实现二者的统一,立意为:一个人要想成功,既要胸怀大志,又要能做到脚踏实地。

第四组:(2014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择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有人说:没有什么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

2.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

审题分析: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互异相斥的。材料用“有人说”和“也有人说”的形式,7

明确了“青春不朽”和“青春易逝”两种不同的看法,写作的指向比较明确,考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立意,也可以两者结合辩证立意。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从“青春不朽,青春永恒”的角度看:

1、青春充满了希冀、憧憬,青春因有所追求而不朽;

2、青春永远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时光,青春的风采永远熠熠生辉;

3、珍惜美好的青春,才会让易逝的生命不朽;

4、有追求,不蹉跎,在人生旅途上留下青春的足迹,闪耀青春的光芒,刻下青春的诗行,青春万岁,万岁青春。

从“青春易逝,青春会朽”的角度看:

1、青春稍纵即逝,任何人都会成长、成熟,青春自然也会消失,掩埋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2、世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任何违背规律的想法都是天真的,不切实际的;

3、青春易逝,无须慨叹,无须愤激,倍加珍惜方为上策;

4、作践青春的人,没有青春。

从辩证思维的角度看:

1、青春易逝,唯有精神永恒,在有限的青春岁月中,让生命开花,这样的生命才有价值;

2、“朽”与“不朽”没有定则,因人而异,因人而变,取决于人有怎样的理想、志趣、追求、品格、品位;

3、正确认识青春的光明与幽暗,热情与诱惑,偏执与迷失,才能实现青春的价值;

4、智者定位人生,让生命永恒;愚者错位人生,使生命速朽。

第五组:(2014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1.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2.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进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第一则材料旨在阐述黑白照片少却承载更多的生活记忆,但是不易储存;第二材料旨在阐述数码照片多却易忽视生活精彩,但是容易储存。二者各有千秋,也各有弊端。第二则材料有了更深层的内涵,时代在进步,照片越来越多,回忆却越来越容易被稀释,对第一则材料有着引导的作用。两则材料结合在一起,可知这道作文题主要是在谈论:随着科技的发展,照片所承载的生活和记忆,正在被模糊和稀释,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单写对过去的美好回忆,立意太浅,将二者合并起来,互相补充就可以立意为科技给生活带来便捷,也给生活带来烦恼,如何将科技与人文精神结合起来,不让冷冰冰的科技挤兑热情的生活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互补叠加)

第六组:(2015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70分)

1.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即使你走的路是错的,但也很有意义,如果没有走错路,就不会发现新的路。

3.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

上面的三句话,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审题分析:每则材料就是对立统一的思辨。第一句,是“地上没有路”和“后来有了路”的对立;第二句,是“错路”和“新路”的对立;第三句,是“走不通的路”和“不敢走”的对立。不过,命题的对立是一分为二的,命题的要害还在于,矛盾(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例如,从没有路变成有路,条件是走的人多了,这是辩证思维的起码规律。第二句,“走错路”也就是走不通了,没有路了,但是可以变成“发现新路”,从错路到新路也是对立面的转化。第三句“世上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不敢走的人”,仍然是矛盾对立的转化。路走不通是结果,不敢走是原因。反过来说,只要敢走,联系前面所说的,走错路、走不通,恰恰是发现新路、走通一切路的条件。这个命题的思辨性很明显,它不是简单的两个相反的观念,而是把对立面的转化隐含在结果之中,立意时要注意它的转化点。(互补叠加)

三、写作训练: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1)87岁的中国画家吴冠中先生,最近在香港中文大学接受荣誉文学博士称号时说:“如果画,一定要画出新的想法、新的感受,重复自己是可耻的。”

(2)也有人说“重复是成功之母”,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奇不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成功的吗?

要求:请综合上述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审题分析:

1.多角度辐射中心,似对立,实统一。考查依据语境的理性思辨能力,走出非此即彼,学会互补共荣。审题难点是“重复”同一概念不同内涵的确切把握。材料一: “重复”是满足现状、停滞不前、无所作为等缺乏艺术使命感的代名词,属于摒弃范畴。材料二:“重复”是相对“成功而言”,指在既定目标下的反复实践、悉心探索、锲而不舍、挫而弥坚,是通向成功的阶梯和过程,绝非简单机械的往复,而是螺旋式的递升,暗含操练——探索——总结——渐进的过程。属于肯定范畴。

两个“重复”聚在“艺术追求”一个焦点。一曰“重复可耻”,是高位价值取向、奋斗目标和人生境界,当以“摒弃重复”、超越出新为目标使命和自觉责任。二曰“重复”,特指践行目标所必须的态度、过程和方法。

通过材料二所言的“重复”,实现材料一不“重复”的目标

2.多选择的切入空间

单切入。切第一则,侧重谈超出自我,才能拥有自我,拥有成功,拥有未来。反之,简单重复自我,实则泯灭自我,失去自我,失去前途。切第二则,侧重谈成功源自艰苦历练,实践长才干等。合切入。两则统揽,辨析各自内涵,建构科学联系,透视互补共生的深刻道理。

【佳作展示】

在“重复”中颠覆

美国物理擎家费因曼常在授课时与同学调侃,他说:“我有一双神奇的手,一只不断地重复,另一只不断地颠覆前人的理论。”

其实,大凡成功之人都需要这双“手”。一只不断地重复,重复的是自己的执著追求与辛勤付出。重复是成功之母,达•芬奇就是从一次次画蛋中走向艺术的至高境界;与之相辅的另一只手则是不断地颠覆;即时地自新,在无数次重复中吸取经验;而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创造出与众不同的“人类文明的瑰宝”。就像画家吴冠中所提倡的那样“画出新想法,新感受。”

我们需要“重复”。任何发展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反复地摸索,不断地尝试,科学才会发展,文化才会聚集,艺术方能升华!是的,没有反复的探究,重复的实验,就无法造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乎的赫然成就;离开了多次的尝试,反复的“雕饰”,谁又能谱写出诸如亨德尔《弥赛亚》这样的音乐剧作?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有不断的重复作为积淀,方能绽放人类文明的花蕾。

然而,在“重复”的同时,我们更需要颠覆。只有在反复的尝试中总结经验,不断地创新,之前的重复才有意义。否则,一味地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只会让历史倒退。颠覆,意味着思想的更新,理念的改进,它基于从前的“重复”,同时又是重复的一种升华。达•芬奇的成功,不仅基于他画蛋时反复的尝试,更在于他的创新灵魂注入了文艺复兴的新理念,将艺术的人性从宗教神学中争脱出来,提出“艺术以人为本”这样颠覆性的理念。纵观历史连绵画卷,莫扎特音乐风格“蜕变”,麦克斯韦经典电磁理论,马克思“物质第一性”观点,无不是以重复摸索为根基,以敢于颠覆的勇气为源动力。一言以蔽之,在“重复中尝试颠覆”,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最佳途径。

重复与颠覆看似矛盾,实际上他们却是唇亡齿寒、车辅相依的“两只手”,没有重复作为量的积累,“颠覆”只会成为痴人说梦的一种幻想。没有与众不同的理念作为指导,一切重复都只会重蹈历史,倒退文明。

然而,在科技文化高度昌盛的今天,我们又该如何合理利用“这双手”,不误入“因循坐误”与“痴人说梦”歧途呢?我以为,首先应确立一种新思路,明确说“颠覆什么”,“如何颠覆”。在心中有了明确的目的与完整思维结构之后,再潜心投入“重复”过程,冷静而按部就班地完成每——个计划,避免急于求成的浮躁心理。如此一来,再遥不可及的目标也会水到渠成。

重复,铺陈着脚下的路;颠覆,照亮着你今后的旅途。只要合理地操纵着这双手,那么即使一双普通的手也能推动整个世界。

【点评】读此文,仿佛被文中那始终贯穿的“双手”牵引着,能够畅通无阻地把握到文章的脉搏。这篇作文最大的亮点在于结构严谨自然,完整合一。文章以物理学家费因曼的调侃“拥有神奇的双手”起笔,简捷入题,干脆利落中不乏精巧和生动。第二段作者紧承首段的“双手”的比喻,勾连材料,分析概括出材料的中心内涵。随后以“我们需要重复”和“我们更需要颠覆”并行又兼有层进地表达出作者对“在重复中颠覆”的比较理性的思考。在用“看似矛盾”实际“辅车相依”对重复与创新的关系作小结之后,文章又纵深到“如何利用这双手”,即如何在重复中创新的论证层面上来,使文章内容得以深化。末段“普通的双手也能推动整个世界”既巧妙地与开头遥相呼应,又使论点得到有力的提升。

如果说这篇文章以结构上的纵横结合收放有度而表现出“骨架美”的话,那么文中袁隆平、亨德尔、莫扎特、麦克斯韦等人的事例的的合理选取、准确运用则体现了文章的“血肉美”,表现出作者较为开阔的视野和不俗的文化积淀。

第六段“如何利用好这双手”,即文中“解决问题”这部分论证,在说理上稍嫌空泛。

重复中的变化

吴冠中的“重复论”与达芬奇的重复画蛋看似矛盾,实则不然。达芬奇画的蛋不仅形态各异,且处理的技巧也有所不同。可以说,他的每—次重复都在变化,都是创新,因此被推崇为大家。

其实不仅是画家手中的笔,如是舞者脚上的鞋,音乐家指尖的音符,作家笔下的诗文,每一件艺术作品,每一次创作的过程都是在重复中积累,在变化中成长。重复是基础,变化是进步,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

艺术如此,人生亦然。走过相同的路,遇见相同的人,做过相同的事,只因生命的不断变更,心境的差异,而有了物是人非之感。同样,在生命蜕变的过程中,每一步都是新的,却在不知不觉中遵循着某种规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最终走出了一个完整的圈。当我们埋怨生活的千篇一律时,请想一想那些伟大的科学灵魂如何在实验室埋首数年,为了孕育发明,一遍遍地实验和修改。重复实则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当我们感慨于时代的瞬息万变时,请揭开它光鲜的面纱,其实它只不过是重复了一次又一次的潮起潮落,规律依然在镇定自若、不急不徐地踱着步。

人生如此,历史亦然。在历史浩瀚无尽的长河中,更是把重复和变化的协奏曲演绎得淋漓尽致。从盘古开天,人类的进程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从只会借助于自然的原始人到当今人脑与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人,深深浅浅的脚印记录着发展的规律。然而,当你举首回望那一颗颗曾璀璨夺目的民族之星的黯淡,不仅会对历史之手对其兴衰更替、荣败常易的操控心生敬畏。昔日的辉煌,开元盛世也好,康乾盛世也罢,都逃不过历史的车轮无情地辗过,碾碎荣耀的权杖,和对于永恒的痴心妄想。

人类是伟大的,因为创造了变化的历史。人类也是渺小的,因为无法改变这冥冥之中重复着的历史轨迹。但人类的努力,仍然走在承认命运却不屈服于命运的路上。而重复和变化依旧完美地交织,奏出永恒的乐章。

重复与超越

事物的发展总是一个螺旋形的架构,在曲折中前进。重复是螺旋中的每一个圆环,超越是每一次上升的拐点。两者相互依赖与扶持才构成了那个稳定的螺旋结构。可见,片面强调重复或超越都是值得质疑的。

重复是超越的基石。正所谓厚积而薄发,要到达螺旋形的每一个拐点都要经过一个个圆环的积累。我国著名的振华港机厂在无数次集装箱吊起运输的作业中发现了单线送电的耗时耗能;为了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班组发明了有我国自主创新意义的双排轮送电系统为公司省下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试想,若没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作业,港机厂的工人们又怎么会发现问题?若没有技术革新后的发展考证这一创新成果又怎么会得以完善最终投诸于实际呢?达尔文穷尽毕生观察生物,写成《物种起源》;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穿梭于稻田成就“超级水稻”。无数事实告诉我们,没有重复的超越只可能是纸上谈兵。

超越是重复的升华。如果做每一件事都只是在简单重复前人的工作,那么我们只能在螺旋的每一个圆环上不停徘徊。回望历史,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变化与突破中诞生的。若不是毛泽东对于传统战理学的突破,我们不会创造“以面覆点”“农村包围城市的战争奇迹,开创一个崭新的世纪;若不是邓小平对传统马克思理论的再诠释我们不可能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指引下迎来一个富裕开放的生活。政治生活如此,文化艺术生活更是如此。在这样一个以新意为创作核心的领域,任何因循守旧墨守成规只能通向陨落。没有一个艺术家不知道成名靠的是重复是继承,然而成名后是昙花一现还是青春永驻靠的则是求新求变,革新发展。是的,不思革新的重复只能是机械的劳动,这何尝不是一种浪费,重复的事物必会在时间的消磨中淡然离去。

重复与超越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问题。常常会联想到曾经在我国艺术舞台上红极一时的民族声乐和戏曲艺术,现在却不约而同地打出了“拯救与保护”的大旗。民族声乐成了歌功颂德的标杆,戏曲艺术被视作老年人的休闲。年轻观众的流失,究其根本确是这二者在长期的发展中重复有余,超越不足。经典固然经典,然而,缺乏时代特色的经典却只能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尘封起来,“颐养天年”。重复与超越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

任何事物的发展需要重复前人积累宝贵的经验,然而它的前进需要“超越”的理念和行为作为跳板。重复与超越的平衡统一只有被广泛地应用到文化、生活的每一方面,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美好地向前发展。

基础是源,创新是流

基础是源、创新是流,源远流长;基础是根、创新是叶,根深才能叶茂。我们既不能脱离基础,也应该敢于创新。

我欣赏达芬奇的毅力。他能够从一次次画蛋走向成功。美术贵在耐心与细心,笔法的精道与熟练决定了一张画作的成败。从古至今,有哪个画家不是从基本功练起?王羲之用十八缸水成就他儿子的书法功底;廖昌永用清晨在阳台上的练嗓;凡高用—生的时间疯狂练习他的激情画作。那是生命的赞歌,因为这场经历磨难了钢索,终将走向成功彼岸。

我赞赏吴冠中的探索。他能够将生命奉献给创造,比我们看到更多的想法、感受。墨守成规的人是腐朽的。历史从封建走向新中国。政治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我们从进程中—步步地走来,明白了没有颠覆就没有活力,没有创新就没有生机。从自身来说,创新是给生命增加光彩的亮片,为发展和进步提供能量;从社会来说,我们正向着2020年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迈进,自主创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基础和创新就像人成长的历程。从启蒙到成熟地运用,再到开拓我们自己的一片天。重复是成功之母。是的,那种重复是毅力的表达。“梅花香之苦寒来”,只有坚忍住这重复的岁月,我们才能将自己送上更高的台阶。“重复自己是可耻的”,是的,那种重复只是循规蹈矩的表达,扼杀我们探索颠峰的勇气。

黄宾虹的画被认为一直是古人的仿照,却只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画风。我们不能说他的价值只在于—瞬,因为他也有创新,这种创新,也许在基础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形成了瞩目的质的飞跃。韩寒高中毕业后便从事于文学创作,有人说他底子薄,只是县花一现。但是不可否认,他在创作中成熟,或许他的早慧让创造提前降临。所以,基础与创新因人而异,但它们是必经的过程。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秘诀,是最关键的。社会,亦是如此。把握我国的国情,方能蒸蒸日上。

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境界 篇7

新材料作文改革旨在摒除学生固化的习作思维,从而打开学生心扉,落实“以己手书己心”的习作要求,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在实际习作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在一定程度上收到传统材料作文“写作规范”的束缚,在新材料作文立意上习惯沿袭套路,不能跳出传统材料作文立意窠臼,不能积极创新,因此也不能凸显新材料作文改革成效。鉴于此,在新材料作文中,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在立意上要摆脱固化思维桎梏,树立新观念并积极引入新视角,从而达到创新立意的写作要求。诚然,以上习作目标是新材料作文的具体要求,但若望将其落实也任重道远。这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其学生良好的写作素养,其重点在于如何契合新材料作文习作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立意境界。于兹,下文将结合新材料作文的具体要求,并透过分析新材料作文立意存在的问题及流程,进而阐释了新材料作文中立意的五重境界。

一、新材料作文中立意存在的问题

1. 立意烂俗,缺乏新意

所谓新材料作文,其核心自然在于习作内容的创新。然而习作内容创新的基础是立意的创新,当立意流入烂俗境地时,其习作内容也难以跳出“墨守成规”的窠臼。由此可见新材料作文的改革重点应放在立意创新基础上。然而纵观现目前,新材料作文写作实际,立意创新力度不强,诸多文章仍然千篇一律。如此习作现状显然与新材料作文习作要求背道而驰,为了矫治如此弊病,诸多教师也作了许多工作,但是却收效甚微。究其根本,是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源,即没有从提升学生立意创新能力入手,也没有提升学生立意之境界,从而便不能拯救学生于烂俗作文之泥沼。

2. 立意缺乏批判精神

新材料作文不仅要求学生在写作上积极创新,同时也要在写作中用于批判。新材料作文应该放映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对于不足的问题要敢于批判不能跟随大流去“歌功颂德”。但是由于应试思想的束缚,诸多学生为了“保险起见”,往往不愿铤而走险去批判社会,而是表现出“中庸”化行为去跟随大众。诚然,于新材料作文中诸多学生也表现如此习作态度,在立意上规避风险、选择折中,怯于批判实则敢怒而不言。如此写作之立意无非是迎合主流而抛弃自我的举措,但确实有悖于新材料作文要求的错误选择,同时却也是不利于学生养成是非观、大局观,有碍于学生今后安身立命。

3. 立意角度片面

诸多学生面对材料作文时,都会出现立意片面的情况。所谓立意片面,实际上指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偏颇,从而导致其立意失准。造成如此窘境的原意大抵有以下几点:其一,学生自身知识储备限制了其对材料的有效认知,面对同样的材料,不同的学生会品鉴出不同的含义,并且不同的学生也会从不同的角度体味、分析材料。造成如此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源于学生知识储备的迥异,换言之,学生的见识决定了其立意的方向。见识丰富的学生可以看得长远且能够从不同角度辩证思考,而见识短浅的学生则只能“坐井观天”将视角拘泥于一隅。其二,学生立意技巧问题。写作虽然是一种聊表心迹的途径,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立意技巧对写作层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材料作文中诸多学生立意片面的原因在于其立意技巧的缺失。这是因为学生在缺乏立意技巧的情况下,其分析材料过程便不按章法进行,这就导致学生分析问题不全面,最终致使其立意的片面化。综上述,在新材料作文中为了提升学生的立意境界教师首先就应该着手培养学生的立意技巧。

二、新材料作文立意的思维流程

为了提升学生的立意水准,首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合理的流程进行审题立意,鉴于此笔者通过一定的研究,总结归纳出了以下几点立意的具体流程:

第一步,对材料的主要内容进行有效的概括。

第二步,根据材料内容选定习作的对象。

第三步,做好提纲,从而有效划分材料层次。材料分析过程重在提纲挈领,换言之,材料分析过程如果参照提纲进行就显得有条不紊,分析结果也同样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因此新材料作文中学生立意前,应该划分出材料中描述对象的层次,将其分为主要层次、次要层次、边际层次等。

第四步,根据材料的层次划分,选取合适的立意角度。选取角度的原则应该遵循,从主要层次的角度入手,分析其与次层的内在联系,辩证分析其主次矛盾,从而选择合理的立意角度。

第五步,对材料是非观的判断,即判断材料中各个对象的善恶以及事件的是非问题。但是在判断过程中,应该从不同角度进行,不能过于偏颇。

第六步,当材料对象的是非问题划分清楚后,就应当结合现实实际分析材料对象行为动机。

三、新材料作文立意的境界

新材料作文立意水平的高低,主要受立意境界的影响。根据有关研究分析,并结合具体的材料,笔者将立意境界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材料】有个四五岁男孩,平时总爱反着穿袜子,父亲有时帮他把袜子好好地穿上,他还要自己脱下来,再翻个面穿上去。有一次父亲生气地问他:“你为什么总要反着穿呢?线头露在外面,多难看!”没想到他竟理直气壮地说:“袜子是我在穿,不是穿给别人看的,线头在里面,会使我的脚不舒服,我当然要把袜子翻过来!”

境界一:抄袭材料

新材料作文中立意时抄袭材料,实际上指的是学生在立意中,囫囵吞枣式的分析材料,仅以材料的字面意思并断章取义的选取材料的关键字作为立意参照标准,从而导致立意片面化。如根据上述材料部分学生在阅读材料时会抓住“父亲”与“儿子”两个关键词,从而立足于材料字面含义,错误的从伦理的角度进行立意,旨在批判“儿子”的叛逆,以及“父亲”关爱方式的谬误。如此立意境界显然是最次一层,在立意中没有深入分析材料从而导致立意的偏颇。

境界二:抓住关键

新材料作文中立意的首先步骤便是抓住文章的关键,因为只有抓住了文章的关键,才能保证立意的方向大致正确。因此在立意境界中,能够抓住关键属于第二层境界。根据材料,抓住关键的立意是将眼光放在“父亲”与“儿子”对话上,从而辩证讨论父亲在对于“穿袜子问题”认知的错误,以及儿子对“穿袜子问题”上的新认知的正误。如此立意境界较之,第一层境界有显著提升,其能够抓住材料的本质,从而放映出一定的道理。但是这样的立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下文我们将进一步探究此问题。

境界三:揭示因果

新材料作文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立意过程中,仅仅简单的以阐释道理为主体显然不能契合要求。在立意时,应全面的分析材料掌握材料放映的问题及有关的道理,此外为了深化文章的主体,在立意时还应当进一步探究材料所放映出的因果关系。只有掌握了材料的因果关系后,才能确保立意的逻辑清晰,习作内容言之有据。譬如根据材料,学生应深入探究“父子”对话的内在因果。即阐明“父亲”错误认知的同时也应该分析造成如此认知的根源在于“虚荣”,而导致“父子”矛盾的根源就在于“父亲”的“虚荣”以及“儿子”的单纯与自然。由此可见,揭示材料的因果较之,放映材料道理阶段又更上一层楼。

境界四:驾驭材料辩证探究

新材料作文境界中最高一层是对材料的充分驾驭,以此佐助立意并实现立意角度多元化、道理分析辩证化。所谓的立意角度多元化,及在立意时不能现行的看待问题,而是应该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问题。譬如根据材料,我们不难看出“父亲”对于袜子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我们却不能片面的否定“父亲”的认识,因为从发展的角度讲对美的追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源动力,因此“父亲”从美的角度看待穿袜子的策略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回归到物质本真用途角度上,“父亲”的认识则显得比较功利与虚荣,“儿子的见解”则显得比较淳朴自然。由此观之,新材料作文中,学生的立意应该多元化、辩证化,不能从片面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阐释了新材料作文中学生立意存在的问题如:立意片面化、立意烂俗、立意缺乏批判精神;进而归纳总结了科学立意的有效流程;最后阐释了新材料作文中立意的四个境界即抄袭材料、抓住关键、揭示因果、辩证认知。总而言之,新材料作文中教师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提升学生的立意境界以此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摘要:为了矫治传统材料作文存在的材料内容过于宽泛导致学生习作思维刻板,以及材料内容局限性太强不利学生打开思路等问题。全国范围内都展开了材料作文革新工作,在新材料作文中,传统习作套路无法契合习作要求,倘若继续沿袭以往习作立意要求应对新材料作文显然收效甚微。鉴于此,本文结合新材料作文实际情况及具体要求,简要阐释了新材料作文立意的五重境界。

关键词:新材料,立意,作文,要求,境界

参考文献

[1]汪乐让.读·析·悟·写——浅谈初中语文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整合[J].《经营管理者》,2010

[2]季玉宝.怎样将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有效结合[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下旬》,2014

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及写作 篇8

1剥笋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平实质朴的叙述性材料。这类材料大多没有明显的是非曲直,内容平铺直叙、通俗、晓白。对这类材料我们采用“剥笋法”,层层剥开,凸出材料中心。

例如:1987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有人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学校,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有价值的东西?出人意料,这位学者说,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我学到的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话代表了科学家的普遍看法。

在分析材料时,只要将学者的话层层剖析。就能总结出结论。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无私友爱的品质。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自尊自重的品质。东西要放整齐:严格的行为习惯。做错了事要表示歉意:知错必改的品质。吃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良好的生活习惯。我们看出,老学者最初在幼儿园接受的启蒙教育是优秀品质和良好习惯的教育,这些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使他取得了成功,从而实现了人生的价值,所以这一则材料的主旨就是:优秀的品质和良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人的事业。以此为论点,深刻,准确。

2俯瞰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如寓言、带有哲理性的自然现象、漫画等。分析这类材料,要“俯瞰”表象,揭示出蕴涵在材料中的那个“理”。

例如《猎户》引《淮南子》中有一段“畋不掩群,不取麇夭;不竭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就这一段话联系现实写一篇议论文。

有同学得出这样的结论:打猎时要保护小动物,捕鱼时不能斩尽杀绝,得出人类要有恻隐之心;有的同学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提出为了利益的久长应注意猎捕方法和措施,这些都不得要领;也有同学提出要保护生态平衡,不能把野生动物灭绝,这似乎扣题了,但恰恰犯了一个错误:就事论事,只看到表象,没有上升到理论高度,没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去“俯瞰”生态平衡这一问题。

无论是打猎,还是捕鱼。这几种做法有着共同的弊端:只顾眼前,不顾未来。这才是隐藏在材料中的那个“理”,也只有看清这个理,我们才可以立出这样的意:凡事要有长远眼光,不能急功近利,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提取“公因式”法

这种方法就是把几个不同材料的某一共同点(公因式)提出来,加以概括提炼,作为文章的论点。例如要求全面理解下面三则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1)姚明率领中国男篮的队友们,为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姚明郑重承诺,一旦配型成功,立即放弃一切,回国捐献。姚明还表示:除了捐献骨髓,他还将抽出时间,参与相关公益推广活动。

(2)成龙在上海组织慈善周末,又是演唱会,又是美女赛车,又是慈善拍卖晚会,很是惹眼。但目的只有一个,慈善捐献。成龙表示将带领更多好朋友参与慈善事业。

(3)苏有朋利用过生日时机。成立“苏有朋慈善基金会”,把生日收到的贺金作为第一笔慈善基金会的基金,并表示以后会通过义演等手段增加基金会的基金,帮助更多的人。

上述三则材料的公共信息即“公因式”是名人参与慈善公益事业,核心词是“慈善”,共同点是“名人热心于慈善公益事业”。据此,可以形成下述观点:①慈善时尚化是社会的一种进步。②构建和谐社会,我们需要慈善。③慈善事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障。④人要有感恩和回馈之心。

4顺藤摸瓜法

一般的作文材料都会或显或隐地限制、提示写作者的思维指向,而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对所叙述的人或事、现象、问题等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是材料的思维限制之一。要想立意准确,必须体察材料的情感意向,注意材料的倾向性,不要盲目的和材料“对着干”,注意思维的有效性。

例如: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时。吸引了无数的好事之徒,他们提出种种接上维纳斯断臂的奇思妙想。维纳斯失去的断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人们还未能普遍赞赏其中的任何一种设计。

上一篇:红安红色之旅心得体下一篇:《我执》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