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审题与训练

2024-08-11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训练(精选6篇)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训练 篇1

一、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新材料作文, 顾名思义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 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 是材料作文, 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 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 但不给定话题, 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又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 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不足。

新材料作文的最大特点是“四自”和“三不”。“四自” (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 体现了写作高度的开放性, “三不”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则体现了写作严格的限制性。

为区别原来的给材料作文, 我们将2006年高考以来的材料作文都称为新材料作文, 它提供的材料更广阔, 便于考生多角度立意, 也留给考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 从材料的整体着眼, 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 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 则 :一般来说 , 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 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 则 : 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 所以在进行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要进行适当的筛选。筛选的原则有:1服从材料的整体;2观点尽可能新颖;3自己有话可说。

三、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主要方法

1.抓关键词 句 :关键词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 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2.由果溯因 :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 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 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

3.舍次求主 :有些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 , 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 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 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 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4.求同存异 :如果是多则材料 , 审题时要鉴别材料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或从共同点出发, 或将不同点对比, 或将不同观点补充叠加, 提炼出正确的主旨。

四、方法例说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 多角度立意。

猪八戒拾到一面镜子, 洋洋自得地照了起来。可是他从镜子里看到的是一个朝天鼻子大耳朵, 核桃眼睛尖嘴巴的丑八怪, 顿时火冒三丈:“你这妖镜, 竟敢把我老猪丑化成如此模样, 真是狗胆包天。”说完, 举起九齿钉耙将镜子砸得粉碎。当八戒再看地上的镜片时, 镜片无论大小, 每个镜片里都有一个丑陋的猪八戒。

从猪八戒的角度分析可得出结论:要承认自己的不足;多从自身找原因;人贵有自知之明;不打击报复;勇于接受正确意见;不因小失大, 或不把宝贵的精力放在无谓的小事上;胸怀宽大才能集思广益。

从镜子的角度分析可得出结论: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光明磊落难能可贵;有理走遍天下;不畏强暴;委婉胜于直言;讲究方式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忠言“顺”耳利于行。

例2:阅读下面的材料, 多角度立意。

有个教授做过一个实验, 12年前, 他要求他的学生进入一个宽敞的大礼堂, 并自由找座位坐下。反复几次后, 教授发现有的学生总爱坐前排, 有的则盲目随意, 四处都坐, 还有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后面的座位。教授分别记下他们的名字。10年后, 教授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爱坐前排的学生中, 成功的比例高出其他两类学生很多。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爱坐前排”、“成功”, 所以抓住这两个词语的逻辑关系组织成句, 审好这个题后, 可从以下角度写:积极的态度决定成功的高度;要有不甘落后 (敢为人先) 的精神;要树立明确的目标 (争第一) ;勇于坐在生活的前排等。

例3:阅读下面的材料, 多角度立意。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 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 也只能长到3寸来长。然而, 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 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 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 不断体验, 从而躲避危险, 发现实物, 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 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八个月后, 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该材料从表面上看, 虽然是三则不同的事例材料, 但最后一句概括语是对三则事例的总结概括:“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也就是说, 三则事例都是说人才成长规律的, 但三则事例是三个不同的角度谈人才成长的三个规律:人才成长需要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好奇心很重要, 人才成长必须具备一种探索精神, 要勇于拼搏, 不断体验、百折不挠, 表现出对新知的极大渴求, 有努力创新的愿望, 这是成才的内因;积极的心理暗示对人才成长有积极作用。

五、结语

审题, 首先要整体把握材料。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依据, 包孕文章的主旨, 写作者必须把握材料的中心。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写的议论文的论点, 你所写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方法有很多, 这些方法不是孤立的, 在具体的审题立意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训练 篇2

乌鸦因羡慕老鹰能从山上俯冲下来抓走小羊的本领,于是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当牧羊人的孩子问这是什么鸟时,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孩子摸着乌鸦的羽毛说:“它也很可爱呀!”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阅读这则材料,我们应该思考:

(1)这则材料描写了哪几个主要对象?

主要描写了三个对象:乌鸦、牧羊人、小孩。

(2)它们都有哪些行为?

乌鸦的行为:模仿老鹰抓小羊,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

牧羊人的行为:对乌鸦的行为进行了评价,说它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

孩子的行为:也是对乌鸦的行为进行评价,说它是一只挺可爱的鸟。

(3)乌鸦被牧羊人抓住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它的身子太轻了,爪子又被羊毛缠住了。

(4)分析乌鸦被抓住深层的原因是什么?换句话说同样是抓小羊,老鹰抓小羊为什么不被抓,而乌鸦却被抓住了?

因为老鹰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翅膀,快速的飞翔速度,而这一切乌鸦都不具备,但它却盲目(机械)地模仿、照搬,这是造成它被抓住的本质原因。

(5)面对乌鸦的这一行为和结果,牧羊人和孩子分别作出了评价,从这个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二人对乌鸦的态度是肯定还是否定?肯定,肯定了什么?否定,否定了什么?

牧羊人:否定。否定的是乌鸦不考虑自身条件,盲目模仿的行为。

孩子:肯定。肯定的是乌鸦的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拼命追求理想的精神。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分别从乌鸦、牧羊人、孩子这三个角度去立意:

(1)要考虑自身条件(要量力而行)

(2)要有自知之明

(3)摆正自己的位置

(4)盲目模仿与科学定位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训练 篇3

近几年来,考场上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尽显风采,学生对命题作文比较熟悉,但一旦涉及材料作文就束手无策了,具体表现为:学生面对材料无从下手;或胡乱看一下材料,写的一团糟,驴唇不对马嘴,严重偏题;久而久之,他们对材料作文便产生惧怕心理,对任何命题的作文也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关键在于审题这一环节没有把握好。审题是作文的“切入口”,正确地理解题意好比写好作文的“入场券”,审题一旦出错,那么就拿不到“入场券”了,同样就没有好戏看了,可以说审题是写好材料作文最重要的一步。 所以材料作文的审题训练的研究势在必行。

二、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而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读写能力显得更为重要,阅读能力应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而阅读能力又是写作的基础,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写作。

2郭思乐的生本教育思想:在教育中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充分地让儿童依照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而这些正是现行作文教学的正确导向。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1交给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2提高教师对学生材料作文的审题能力的培养的意识和策略,在实践中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二)研究内容

1树立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信心。

2交给学生写作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3加强课外训练。

(三)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用问卷的方式向学生调查对材料作文的兴趣,对材料作文的困惑,以及需要得到哪些帮助。

2行动研究法: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在学习、实践、反思、学习、改进中探索材料作文审题训练的方法。

3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认真积累相关材料,按照计划撰写经验总结,便于研究成果的提升。

4文献研究法:认真阅读相关的理论知识,为此课题奠定基础。

四、研究过程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中考的时间,我选择了九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一)准备阶段(2011年3月)

制定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各阶段的实施要点,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及做法。

(二) 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1年5月)

第一阶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材料作文的掌握情况。教师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搜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交给学生阅读材料作文的

审题方法,并通过课外训练进行强化。

(三) 总结阶段(2011年6月)

整理材料,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准备结题。

五、研究成果

(一)增强了学生写作的信心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学生之所以有畏惧材料作文的情绪,就是缺少自信心,所以在教学中我主要用激励的语言鼓舞学生,告诉他们只有敢于尝试才能成功,否则永远止步不前。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进行阅读、练习。同时抓住任何教育契机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二)学生掌握了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材料作文这种题型由材料、提示和具体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是立意的基点,提示语用以启迪考生的思维,具体要求是硬性规定。要写好材料作文,就要按照这种题型的特点要求,避免“违规”。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运用“整体把握原则”审题。“整体把握原则”,就是作者必须将所供材料看成是只有一个中心的整体,写作时,必须弄清材料所提出的中心问题或中心思想,然后依据写作要求,联系实际,选择最佳角度确立写作中心进行写作。为了引导学生克服审题不细的毛病,我设计如下程序:

第一步“初读材料,整体感知”。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先从整体上把握材料内容,对材料有初步的认识。

第二步是“精读材料,圈划要点”。审题的关键就是弄清材料的中心,那么,光有初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精读。设计这一步,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分析习惯。

第三步是“透过要点,概括中心”。中考的材料作文都是文字较少的、内容比较简单的材料,所以在完成了 “读”和“划要点”的基础上,透过要点来提取中心思想。为什么要概括出中心呢?因为不概括中心,对材料的实质就没有真正把握住,也就不能确立一个有针对性的议题,写出一篇符合题意要求的文章来。

第四步是“依据‘要求’,选择议题”。就是依据“写作要求”和材料中心的要求,联系实际,选择最佳角度,确立写作中心。

那么如何概括一则材料的主旨呢?我将方法概括为:

1找关键词句法。

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例如:1909年,16岁的毛泽东走出韶山冲,奔向外面的世界,到异地求学。临行之前他将改写的日本政治家西乡隆盛的诗句夹在留给父亲的记账本里,作为给父亲和家人的告别赠言: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诗言心志,石破天惊。这首诗现在仍然惠存在“惟楚有才”的岳阳书院,镌刻在岳麓书院的赫兮台壁上。

一段材料其主旨有时在文字上有所表现,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这则材料,怎样审题,通过毛泽东转述的日本政治家西乡隆盛的诗句可确定为本材料的主旨:即立志。

2以果溯因法。

有些材料蕴涵比喻或哲理,审题时我们首先应该认真分析,仔细揣摩,从而揭示出材料所蕴涵的意义或道理,并以此作为立意的根据。

例如:古代有一个渔翁,一天,在井里网捞了两条大鲤鱼;第二天,在井里捞到了三条鲫鱼;第三天,仅仅捞到了几只米虾;第四天,第五天……什么也没捞到,这是为什么呢?

这则材料的主旨可按此过程进行概括:

是什么(结果)——为什么(原因)——怎么样 (办)

井里捞鱼 空间不宽 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

鲤鱼—鲫鱼—米虾—空白水域狭窄藏鱼不多方有丰硕的收获

通过“这是为什么”的分析,学生能较快速明白材料的主旨:到广阔的空间去撒网,方有丰硕的收获。

(三)学生整体作文水平得到了提升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良好的审题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一个“字”“词”“句”“段”积累和暴发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不应为材料作文而教材料,应将课外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结合教学实际,科学地开展写作训练,才会实现材料作文审题正确的目标。经过实践,学生们不再怕写材料作文,而是把材料作文当成是一项轻松的作业。尤其学生在材料作文的审题能力有了明显增强,有的学生深有体会地说:“材料作文并不可怕,只要我们把审题搞好,写作就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也就不会出现失大分现象了。”这样一来,学生不但作文写得多了,而且文笔也好了。

五、结论与思考

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篇4

(一)三毛说:心之如何,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国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立意: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二)一位登山运动员参加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活动,在海拔8000米的高度,因体力不支后撤了。后来当他讲起这段经历时,大家都替他惋惜,为何不咬紧牙关再坚持一会儿呢?

“不。我最清楚,海拔8000米是我登山生涯的最高点,我一点都不遗憾。”他说。

立意: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三)最近,“中国式”这3个字以很高的频率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且看:

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中国式接孩子——每到放学时间,全国各地中小学门口,家长们开着各式交通工具,早早就在翘首以待,秩序之嘈杂如集贸市场。

中国式过年——2012年9月30日,有超过2万名游客和当地居民聚集在三亚大东海的沙滩上赏月过节,3公里海滩上留下50吨垃圾。

中国式送礼——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在上海接受采访时称,他经常收到一些中国作家来信,请他推荐评选诺奖,并有某省官员送他字画,称可以不要奖金,只要名誉。。。。

越来越多的国人群体性行为被贴上“中国式”标签。“中国式”标签的流行,到底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和情绪?

立意: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四)中国古代思想家说过这样三句话: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五)一个人正挥汗如雨地在地上挖坑,越挖越深,坑里渗出来的水已经没过他的腰部了,但他仍然挥锹不止。直到坑边的土已经像小山那么高了,他才从坑里爬上来,然后就开始用那些泥土为自己塑像。

傍晚的时候,一座雄伟庄严的雕像终于完成了,这个人脸上带着疲倦的笑容说:“现在人

们永远不会忘记我 了!”

多年过去了,在一个炎热的正午,人们从井里提出了一桶清凉的井水,坐在井边的小土堆

上,这喝水边说“挖井的这个人太伟大了!”

立意:

材料作文审题训练

(六)一位同学自暴自弃,老师与他谈心。

水能流向天空吗?老师问。

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水怎么会流向高处,流向天空呢?学生回答。

水不能流向天空,那天空的雨是怎么来的呢?天空的雨,就是地上流向天空的水。当然,水不能直接流向天空,但当水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形态,成为一种气态,它就能袅袅地“流”

向天空,成为天上的水。老师说。

学生默然。

立意:

参考答案:

(一)立意1:人要有志气,要靠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

立意2:人要有自信,要做一个精神强大的人,靠自己战胜困难,渡过难关。

(二)立意1:从登山运动员的角度出发,即可以肯定尽力而为,不留遗憾的攀登精神,也可以肯定其量力而行的睿智做法。

立意2:从大家的看法的角度出发,立意为:人生要勇于挑战极限,不断超越自我。

(三)立意1:从国民心态角度:可批判国民劣根性,如从众心理,占小便宜心理,钻空

子心理,侥幸心理等

立意2:从国民素养角度:“中国式丑陋”的存在,反映出国民素养的缺失。因此可

以立意为:提升国民素养是当务之急。

立意3:从遵守规则角度:国人闯红灯,不排队,扰乱公共秩序等行为,凸现的是

国人规则意识的缺失,因此从规则的重要性这一角度来立意。

(四)这三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最后一章,是全书总结语。每一句话的含义都可以作

为作文的立意,故可分别立意为:

立意1:诚实质朴与虚饰浮夸(如:忠言逆耳利于行)

立意2: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巧辩,巧辩的人不是善于说话的人。(不

好立意,可舍去)

立意3:博与专

除此之外,综合这三句话,还可以立意为:

立意4: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立意5:看问题要全面,不走极端。

(五)立意1:从其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的不同的角度:有心与无心,主观与客观

立意2:从人们记住他的原因的角度:奉献,利已与利人,铭记与遗忘

立意3:纪念碑当时可能令人瞩目,坑井却不为人知,但人产最终却记住感谢的是

坑井,时间与历史是最公正的。可立意为:历史的公正,短暂与永恒。

(六)立意1:不要自暴自弃,永怀飞翔之心

立意2:学会改变自己,学会适应,待时而飞

材料作文的审题与训练 篇5

深刻是针对作文的思想内涵深浅以及带给读者的思考程度而言的,既指立意认识深刻,也指分析议论深刻、反映社会生活有深度,判卷时要两者兼顾。作文的深刻,关键在于其蕴含思想的力度和引发人们思考的魅力。

1.要有本质意识。一个写作者,如果能不为表象所迷惑,还能够透过现象深入问题本质,就有希望抓住问题的核心,其文章的思想、观点就会给人以启迪。①要善于探究并揭示某类现象存在的背景,在存在中找到必然的联系;②要善于探究并揭示某类现象的共同特征。文中所用的材料既要体现出其真实性和代表性,又要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质,这样才有说服力;③要善于探究并揭示某类现象的特殊意义。有的现象,超出了一般的常识,但是这种特殊或者反常,蕴含着异乎寻常的道理,特殊之中包含着必然,揭示反常的现象与必然之间的联系,也就揭示了现象背后的本质。

2.要有探因意识。“原因”是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事件发生的条件。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因果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也不可能不带来一定的结果。作文时,我们不妨尝試着运用因果思维进行因果分析。在探究和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时,不要停留在一因一果的层次上,而要善于多角度、多层面地分析原因和结果,比如分析一果多因(注意抓内因、抓主要原因)、一因多果、同因异果、异因同果、互为因果等,对于多重原因的事物要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直到揭示出最终的原因。

3.要有现实意识。在高考作文中,要使文章深刻就应该尽量避开个人得失,要有现实意识。现实意识是指关注社会发展主流,关注社会兴衰和民生问题,关注民族、国家、人类的共同利益,表现积极向上的精神、意识或感受。当考生把作文命题放到人生、社会的大背景下思考时,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出本质,才能在常人的观点或说法上再深一个层次,才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观点。

对策之三:审题立意独到

“发前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样的作文方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与教益。作文立意要尽量新颖、有创见、有个性。立意创新主要指文章表现的中心思想或基本论点新鲜、别致、独到;当然也包括文章内容当中有某些新鲜、别致、独到的看法、观点或主张。

1.微著法。所谓“微著”即见微知著。大千世界到处散布着细小的、不起眼的沙粒,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沙粒来悟出大千世界的种种道理。追求立意的创新,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见解新颖会令人眼前一亮。从内容上看,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的探讨,成为立意的主要内容,所以应牢牢把握时代、社会、生活、人文、哲理等层面进行立意。

2.逆视法。所谓逆视法,就是为了实现某个目标,以背逆常规现象或常规方法为前提,通过反向思考来发现或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或方法。从相反的角度思考,勇敢地打破认识常规,从而得出全新的见解。因它从反面立意,与传统思维、观点相反,故在作文创新思维中属较难的一种。但它能从反面结果引出正面观点,不仅不落俗套,还能激活思路,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3.辩证法。所谓辩证立意法,即换一种眼光或换一个角度来审视问题,多是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来思考和分析,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思考。掌握辩证法宝,进行辩证分析,文章就一定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此說来,我们必须加强辩证分析的训练,掌握辩证方法,拥有辩证思想。

作文审题训练两组 篇6

题目1

观念变迁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中国各种观念快速变迁的阶段,各种观念的变迁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力量。

研究显示,观念变迁表现在下列这些方面: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就业观念,教育观念,道德观念,环保观念,时间观念,等等。

对于中国的这些观念变迁,你有什么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以“观念变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角度自选;3.不必面面俱到;4.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立意】

所谓“观念”,指的是“思想意识”。作文时应注意:1.务必化大为小,集中写一种“观念”;2.题目在时间点上有限制——“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3.对某种“观念变迁”持批评态度时,应当做辩证分析,要把握好语言表达的分寸。

题目2

后来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可惜你早已远去消失在人海;

后来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在;

……

台湾女歌手刘若英的这首《后来》被很多人喜欢,因为世间有很多悔不当初,但错过的何止是爱。

请以“后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角度自选;3.不必面面俱到;4.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立意】

“后来”是相对于“以前”“以往”而言的,为此,理应在作文中展示出“先前”认识上的浅薄、粗疏之处,例如不懂得珍惜,没有把握好机会等。

题目3

这只是一个笑话/

这不只是一个笑话

从下列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作文。要求自选文体,自定立意,不少于600字。

题目:这只是一个笑话/这不只是一个笑话

【审题立意】

题目中的“笑话”是个名词,即笑料、笑柄,“能引人发笑的谈话或故事”,无须认真对待的事情。这个“笑话”可以是寓言、童话、网络或社会上的人与事,其性质是可笑的、荒诞的、戏谑的。

写作时须注意:1.写“这只是一个笑话”的,应展现“笑话”的“可笑、荒诞”之处,以“无须认真对待”或“无须相信”的态度去评论“笑话”;2.写“这不只是一个笑话”的,应揭示“笑话”的“可笑、荒诞”之处,进而分析它背后隐藏的内涵,例如折射出的社会问题、思想观念等。

题目4

生于“独生”年代

这是一个“独生”年代。独处,独行,独享,独立……是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独特之处。

请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以“生于‘独生’年代”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角度自选,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立意】

对于“独处,独行,独享,独立”等词语中的某一概念,构思立意时可褒可贬,也可辩证剖析。应注意写作对象当是“这一代独生子女”。

题目5

经典台词

法国电影《天堂电影院》中有一句很经典的台词:“If you don’t walk out,you will think that this is the whole world.”(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

对这句话你是否认同?它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审题立意】

“对这句话你是否认同”——一般应予以认同。具体可写“跳出个人生活的小圈子,以免坐井观天”“开阔视野、勇于开拓、突破极限”“摆脱惯性思维与创新创造有着丰富的内在联系”,等等。

题目6

一品百姓

古往今来,立志做“一品大员”“一品高官”的比比皆是,而立志要做“一品百姓”的却寥若晨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做了天下第一人。半个多世纪前,陶行知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出发,提出做人要做“一品百姓”的口号。他毕生以此自勉,认为“想老百姓,做老百姓,学老百姓”则光彩照人、彪炳史册,比那些一品大员、一品高官都要高大得多。

请以“一品百姓”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角度自选;3.不必面面俱到;4.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立意】

“一品百姓”无位无阶、无权无势,却懂得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把平凡事做得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到极致,做成精品,是百姓中具有高尚品德的那些人。

题目7

人生的纱线

莎士比亚说:“人生就像是一匹用善与恶两种纱线交错织成的布。要不是有过失的鞭挞,我们要得意忘形了;要不是有善行的庇护,我们又要完全绝望了。”

请以“人生的纱线”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角度自选;3.不必面面俱到;4.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立意】

提示语由两句话构成,一句是观点,一句是解释。莎士比亚的话包含两方面意思:一是讲善行与恶行(过失)在人生中是共存的、难于避免的;二是讲善行和恶行都有其积极意义和人生价值的。题目“人生的纱线”,是一个比喻性说法,实际是以“纱线”比喻构成人生诸多矛盾的对立面,如善恶、美丑、真伪、成败等。

两点说明:1.关于切题。题目中心词为“纱线”,但不可就“纱线”谈“纱线”,要把它放在“人生”的背景下思考,谈出“纱线”的比喻、象征意义。布匹是由多经多纬构成的,“人生的纱线”也应该包含多种元素,不可孤立地单写一个方面。脱离导语,任意泛化、引申“纱线”的内涵,视为不切题。2.关于立意。命题有引导学生对人生做辩证思考的意图。提示语中仅涉及善与恶,但考生也可以由此对人生中的美与丑、真与伪、成与败等方面做辩证思考,以求对人生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深刻的把握。例如,谈人生的善与恶,善行固然可以感召我们活得有意义、有尊严、有希望,而恶行(过失)也可以警示、督责我们学会反思、改过,并由此使得人生不断完善和深刻。再如,善与恶相辅相成、互相衬托,才是我们真实的人生图景。说恶行难以避免,并非为人生中的恶德、恶行开脱,而要警醒自己抑恶扬善,并以对善的不懈追求不断去战胜恶,使“人生的纱线”变得纯美。

nlc202309090441

B组

题目1

打开紧闭的窗扉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打开紧闭的窗扉,你会看见美丽的蝴蝶在翩翩起舞。

请根据你的阅读感悟,选择合适的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审题立意】

本题可以写实,也可以比喻引申;可以写个人,也可以写群体、民族。

构思引导:1.开启一扇窗,意味着走出封闭,打破隔阂;2.从狭小的空间里拓展视野,便会感受到美好;3.外面的世界很美好,应该走出去拥抱它;4.走出封闭狭窄的空间,意味着走向开阔美丽的世界;5.打开心扉,走出封闭的自我,就能拥有美丽人生。

题目2

父子对话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一个男孩儿蹲在那里,专注地注视着一颗露出地面的种子,种子已开始发芽。“爸爸,芽苞是种子的伤疤吗?”孩子问站在旁边的父亲。

父亲认真地想了想,说:“孩子,种子在发芽时,确实会留下伤口,但那伤口处开出的是希望,是生命之花。孩子,你看这芽苞,是不是更像一朵美丽的花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这是一段饱含寓意的父子对话。男孩儿看到的是自然现象,提出的是童稚的疑问,父亲回答的是深邃的哲理。面对材料中的“芽苞”“伤疤”“伤口”,我们可以做诸多的思辨:1.它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也是人生的一个过程,甚至是人生的一笔财富;2.人生中遭遇“芽苞”“伤疤”“伤口”,我们应该有“向前看”的眼光——它们不只是伤害,也可以化作“养料”。如“教训后的见识”“泪水后的汗水”“潜力、潜能的激发”“知耻而后勇的一搏”等,从而培育出生命之花、人生之花、事业之花……

题目3

没什么秘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从前有个出色的雕塑家,他的手艺远近闻名。一天,一个雕像爱好者向他请教秘诀,雕塑家毫不隐瞒地说:“没什么秘诀,只要做到以下两点就行了:一是把鼻子雕大一点儿,二是把眼睛雕小一点儿。鼻子大了,还可以往小里修改;眼睛小了,还可以扩大。如果一开始鼻子就小了,就再也无法加大了;眼睛一开始雕大了,也就没办法改小了。”雕像爱好者听后茅塞顿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为人处世,一定要为自己和他人留下回旋的余地。话不可说满,事不可做绝,只有这样,你才能行动自如,别人也才会更加自在。

题目4

大起大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古时候有个很有才能的人在朝里做官。一天,他接到皇帝旨意,安排他去放牛。这个人并不觉得委屈,而是一心一意地放养牛群。他早起晚睡,把牛喂得头头体格健硕,毛色顺亮。皇帝见他不计得失,不图名利,把养牛这样的小事都做得如此好,于是委以重任,让他担任宰相。一下子从一个放牛的变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重臣,这个人依然全心为公,为人谦逊,一点儿架子也没有。他还常常深入民众,了解民间疾苦,深得百姓爱戴,政绩非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讲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个人要想建功立业,需要从一件件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那种视善小而不为,认为做小事属“小儿科”与“低层次”的眼高手低的人,那种长明灯前懒伸手、老弱病残不愿帮的“不拘小节”的人,要成就大业也难矣。肯以办大事的心态做小事,并且以伟大的志向从事卑微的工作,这就是成功者得以成功的秘诀。

题目5

跳蚤的教训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一个喜欢昆虫的人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跳蚤放进敞口的瓶子里,它立刻便跳了出来。当他把瓶子盖上时,跳蚤还是会竭力往上跳,不停地撞击着瓶盖的内侧。一个多小时后,它还那样跳着。差不多三个小时后,它依然在跳,只是它不再撞着瓶盖,此时它跳的高度离瓶盖大约1厘米,而且每次都是如此。这时,盖子被拿掉了,但跳蚤并没有跳出瓶口,它依然保持着有瓶盖时的高度,再也跳不出瓶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生活其实就是一个没有盖儿的瓶子,你可以“跳”得很高,但是真正“跳出瓶口”的人并不多,因为他们一直以为上方“盖着盖子”。

不要为自己设下种种限制,解除思想上的束缚,我们将不再为“瓶盖”而烦恼。

题目6

小和尚买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小和尚去买油,大和尚厉声警告:“别把油晃到碗外。”小和尚买了油,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丝毫不敢左顾右盼。可是快到庙门口时,踩到了一个洞,洒掉了三分之一的油。大和尚指着小和尚大骂:“你这个笨蛋!”小和尚难过而大哭。老和尚闻声而来,温和地对小和尚说:“我派你再去买一次油。别在乎油洒掉没有,多看看沿途的风景!”小和尚高兴而去。奇怪的是,当小和尚把油交给老和尚时,碗里的油竟然装得满满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1.态度决定结果;2.有压力未必有动力;3.轻轻松松地享受生活的美好;4.减轻学生压力,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成长。

上一篇:环保作为下一篇:屏幕钢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