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作文材料的方法

2024-05-17

积累作文材料的方法(精选12篇)

积累作文材料的方法 篇1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但是大多数学生怕上作文课, 更怕作文, 不少学生在作文课中苦思冥想, 却写不出东西, 最后抱着应付的态度胡乱写。怕的原因是什么?多数学生认为没有东西可写, 不知道写什么。其实作文是一个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的过程。就是要写文章的人通过自己的感官, 从周围的客观环境中接收信息, 并把它输入影印在大脑里, 然后经过筛选、加工、改造, 使客观之物与主观之物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融为一体, 最后借助于恰当的结构形式和语言文字输出。因此, 信息的输入和接收尤为重要。没有这客观之物的输入和接收, 而只有主观之识, 作文就变成了无病呻吟, 显得空洞无物,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没有材料是不可能写出文章的。那么材料从何而来?又是如何积累的?

一、要深入生活, 深入实践, 从生活中积累

生活是一个大舞台, 丰富多彩的生活, 是作文材料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源泉。任何人写作都需要从他生活及所处的时代掘取矿藏, 假如朱自清没有家境贫寒、北上求学的生活及工作体验, 便不会有《背影》和《荷塘月色》的问世;鲁迅如果没有在浙江绍兴、日本求学的生活体验, 就不会有《故乡》《孔乙己》和《藤野先生》等佳作问世。可见, 人生经历是一种财富, 一种用金钱都买不到的财富。司马迁走遍大江南北, 然后撰写《史记》;李时珍尝遍野生草药才作《本草纲目》;鲁迅积几十年经历厚积薄发才有《阿Q正传》;徐霞客游遍祖国名山大川才作《徐霞客游记》;魏巍随志愿军入朝搜集了数百个活生生的素材, 然后才写了《谁是最可爱的人》……大凡写作方面取得骄人成就的文人骚客, 都是深入生活, 深入实践, 从生活中积累、搜集了丰富的文学素材后才完成一代巨著的。叶圣陶说:“生活如源泉, 文章如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既然是作文的源泉, 那么我们平时就要多接触自然, 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 熟悉生活, 关心生活, 体验生活, 感知时代节奏, 了解国家大事, 增长见识。凡是生活中看过、听过、做过和想到过的这些经历和真实感受, 都可以作为作文材料来积累。

二、要注意观察、思考, 从观察中积累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 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只要用心观察、细心思考, 就会发现生活多么美好, 材料多么丰富, 作文多么舒畅。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 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 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地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 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 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良好的观察习惯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 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 得心应手地选择材料。我国北宋时期有个著名诗人叫梅尧臣, 安徽宣城人。有一次, 他坐船去汴梁 (开封) , 同船的都是些墨客文人。为了消除旅途寂寞, 大家就一起对对子、写诗篇。其他人都苦思冥想、搜肠刮肚, 也难写出一首好诗来, 可是梅尧臣却能落笔即诗, 出口成章。结果把周围的人都惊呆了, 谁也不敢和他比赛。梅尧臣为什么写诗如此又快又好呢?同船的人很快就发现诗人的一些表现:他坐在船上观看沿途的景物时, 或者上岸游玩时, 或者吃饭时, 或者休息时, 身边总是带一个小口袋, 而且不时地在纸条上写下什么, 然后赶紧塞在口袋里。后来有人偷偷打开那个小口袋一看, 里面装满了小纸条, 纸条上写的全是诗句, 有的是半联, 有的只几个字。原来梅尧臣一路不知疲倦地观察事物, 思索诗句, 随时搜集, 积累材料, 小口袋就是他的材料库。他之所以比别人写得又快又好, 除了其他原因之外, 正是由于他有一个材料仓库。在一个工厂里, 如果机器开动了, 才去找原料;在一家商店里, 如果顾客进门了, 才去找商品;在一户人家里, 如果锅里水开了, 才去买米面, 怎么能行呢?同样, 写文章时, 如果提起笔来, 摊开稿纸, 才知道还没有材料, 怎能把文章写好?由此可见, 材料的积累是作文的关键。

三、要博览群书、精读强记, 从阅读中积累

各种书籍、报刊上的好文章, 都是他人对古今中外社会生活的科学反映。直接观察、认识客观事物, 积累丰富的材料, 是学习写作、提高写作水平的根本途径之一, 而通过读书, 阅读别人好文章, 间接地了解各种客观事物, 有效地开阔我们的视野, 同时展示给我们一个个绚丽瑰奇的文学艺术世界, 从那里我们常常发现很多自己心中有而笔下无的种种惊喜。因此, 养成从阅读的长河中择优摘录优美的字、词、句、段的习惯, 对切实提高一个人的写作是极有帮助的。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明确道出多读书是写好文章的必备条件;宋代诗人陆游吟有“恨渠生来不读书, 江山如此一句无”的佳句, 是说由于不得读书, 见识力太差, 虽然终日面对如画的江山美景, 也作不出一句诗来, 从反面说明了读书与写作的密切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是丰富精神世界的源泉。”叶圣陶曾讲过:“读得好, 才能写得好。”博览群书, 书读得多, 知识自然丰富起来, 手中有粮, 心中不慌, 有知识做后盾, 认识问题, 分析问题, 叙述事件就会胸有成竹。郭沫若说:“多读名人的著作, 而且对于某几种作品还需熟读烂读, 便能于无法之中求得法, 有法之中求其他。”不仅要多读多看, 而且要勤抄强记。不少名篇佳作、名言警句, 以及成语、歇后语等, 在阅读欣赏之后, 还必须反复吟诵, 琅琅上口, 达到熟练背诵, 写作时, 就能整句整段引用、模仿或迁移, 成为锦上添花的写作材料。因此, 阅读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

作文要有材料, 材料来自积累。只要深入生活, 用心观察, 博览群书, 勤于思考, 注意积累, 再加上坚持不懈, 文思就不会再枯竭, 文笔也不会再滞涩, 作文无内容可写的局面就一定会大有改观。

积累作文材料的方法 篇2

在文学创作中,我们把进入作者视歼的全部生活现象,即写作原料叫做素材。这些素材就是我们写作的基本材朴。这些材料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补充、加工,成为丈章的题材,写进我们文章中,就可以表达一定的主题,使它比现实生活更高、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文章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要做到这一点,应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用心感受生活,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二是深入思考,善于提炼加工生活素材;这样,我们就能够尽多地占有材料,较好地处理材料,把文章写好,反映深刻的主题。

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就必须从观察生活入手。生活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普迅曾说:留心各种的事情,多看看,不看到一点就写。我们要留心观察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切事和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所有人。分析这些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了解这些人物的思想、性格和特点,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世界无限广阔,生活五彩缤纷。在我们身边有亲朋好友、同学伙伴;有白发老人、顽皮孩童,凡此种种,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经过我们的观察,了解他们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把这些素材装入自己的头脑中。这些材料写作文时不一定一下子都用得上,然而有备无患,不定在哪篇文章里就会需要。丰富的材料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要善于积系。有了平时的观察,还要积累。如果单单靠脑子去记忆,材料一多,时间一长,就记不住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积家时,可以写观察笔记,建立材料手册,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可以天天记,可以分门别类记。这样,当你写作时,就可以随时拿出来应用,使这些生活素材变成你文章中的生动题材。

从生活中收集写作素材,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古往今来的大文学家,他们能写出脸炙人口的作品,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他们重视社会实践,在实戏中丰富生活,积家素材。现在,不少同学的生活比较单调,他们把自己局限在家庭和学校这较窄的空间中。我们应该争取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向社会学习。可以利用假期,游历名山大川;可以利用当地条件组织参观访问;可以结合各种活动,参加社会劳动。即使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也可以活跃课外生活,参加课外小组。此外,还可以广泛涉猎,博览群书。这同样是在丰富自己的生活。如果能够这样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就会积累不少的写作素材,拓宽视野,开阔思路。

只要勤于观察,善于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生活,我们便可以从中收集写作素材。在尽可能多地占有材料之后,我们还应该善于提炼加工生活素材,较好地处理材料,使写作的题材在源于生活的基拙上高于生活。

提炼加工生活素材,首先要去粗取精,将从生活中收集的大童原始材抖中的杂质和水分去掉,提取最能表现主题的精华部分。比如《助人为乐的好同学》,主题是表现这个同学助人为乐的好品质。与这个同学有关的生活素材是大童的,如他的家庭、他的学习、他的言谈举止、他的为人处世等。这里,与助人为乐有关的材料才是选取的对象。比如,他在学习中帮助后进生,在生活中帮助孤寡老人等。

提炼加工生活素材,还要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这是对材料的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我们要根据主题的需要,透过事情的表面现象分析认识内在的本质。从普普通通的材料中发掘出它所包含的深刻意义。通过普通的材料表现重大的主题。

谈作文的材料积累 篇3

一、积累生活材料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有经验的老农,看一看天上的云彩、地上的蚂蚁,就能推测出明天将是晴天或是雨天。有经验的猎人看一看地上的脚印,就能知道是什么野兽走过。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在长期的观察中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并找出相应规律。写文章也一样,观察细致,文章就能写得具体真实,反之,文章就写得简略笼统。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样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样的文字。”必须寻到源头,方有甘甜的水喝。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作文的材料来源问题,才能写出内容充实、生动活泼的好文章来。

首先要鼓励学生走向生活,体验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鲁迅先生说的“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即是此意。茅盾先生也说:“应当时时刻刻在身边有一本草稿,无论走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这也是经验之谈。看书、看报或听人讲话,有一些好的,你就赶紧记下来,这当然不是现买现卖,而是你所积累的财富。这个小本子就好像你的存款折子,存折上财富愈多,你手头就愈宽裕,用起来就愈方便了。俄国伟大批判主义作家果戈里就有一本笔记长达490多页,上面记满了风俗、歌谣、随感等等。由此可见,观之愈多,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厚积薄发是许多作家成功的秘诀。

其次,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的方法,诸如全面观察、细节观察、定向观察、机遇观察、比较观察、层次观察等等,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的敏感性、正确性、深刻性。同时也应要求学生及时地用随笔、日记、周记等形式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的生活基础不同,他们文章的题材也就不同。各人用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那些素材,完全是从生活中摄取的。学生脑子里要贮存各种生活的画面,积累各样的素材,并形成自己的感受,才能写出内容真实具体、感情真挚的文章。“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作文同生活的关系是这样密切,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走生活促写作的道路,而不能脱离生活、脱离思想实际。

二、积累语言材料

语言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语言材料积累就得从口语、书面语两方面进行。

1.口语方面。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比较重视书面语教学,即阅读与写作教学,而忽视了口语教学,更不重视口语的积累,因而学生们说起话来、作起文来困难重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加强学生的听、说训练,增加课堂提问,让学生在释疑、答疑中积累口语语汇,此外也要增加说话课时间(初中学校有必要开设说话课),广泛开展班会、辩论会、演讲、课文朗读、诗歌朗诵、口头作文、课本剧表演等活动,有意识加强学生口语表达训练。只有做到了“说得顺畅”,才能 “写得流利”。

2.书面语方面。积累语言材料,不仅要从口语中来,更要从书本中来。而书上所载,有的系统、完整,可直接引用借鉴;有的零碎、散乱,需要加工提炼才可变为作文材料。作文既是思维的展现,更是语言的表达。因此,训练学生积累书面语材料,包括积累词语、句段、表达手段等,就显得至关重要。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是进行书面语训练的主渠道,所以语文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必须是“学习”语言,而不是“研究”语言。我们至少要注意“四个减少”:①减少对课文作面面俱到的分析,重视学生对课文语言的阅读、感悟;②减少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而要让学生从掌握语言的角度去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知道用什么方法写的,更要明白是用什么语言表达的;③减少对文章篇章结构的架空解释,降低标准,让学生努力把握思路、品味语言;④减少对语文知识的重复灌输,以及语法现象的单纯讲解,重视学生的语言实践。比如,“太阳像个大火球”,这是个比喻句。教师讲解时不必过多地涉及比喻的种类、结构,比喻的本体、喻体、喻词各是什么,而应让学生能够模仿这句话说“月亮像个白玉盘”这样类似的话,这就能把知识转化成素质,教学效果会更好些。

阅读背诵理所当然是积累书面语的最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阅读背诵活动。要求学生在阅读中定向摘抄和随兴采集。在训练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坚持阅读,坚持收集书报资料,坚持做读书笔记,甚至做成相关的知识卡片,帮助他们养成多读多记的良好习惯。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积累材料的方法,如摘抄的归类和格式、专题积累的分类、卡片的使用等等。适当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加语言积累,如组织读书会、建设图书角等。同时还要搞一些精粹语言(名言、警句、格言、谚语、歇后语、诗词、名篇名段)的摘抄背诵活动,以及搞一些课外小练笔等,如写日记、写观察笔记,仿课文搞片断练习,组织办墙报、手抄报等,以促进学生在课外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笔者认为,三国时的曹植能七步成诗,虽说是兄长逼迫情势紧急,可这与他平时的积累也分不开,否则再逼也无济于事。据史料记载,曹植10岁时就能“诵读时及词赋十万言、小说数千言”。而伟大领袖毛主席年轻时求学,也曾有过身无分文的日子,但他仍坚持订阅书报,或从旧书摊上选购书刊,苦读乐读之后才可具备文韬武略。可见,学习要广博精深,应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才能充实素材宝库,才能保证用时有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正是此理,否则就会落得“书到用时方恨少”的下场。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经过以上对生活材料和语言材料的积累,再加上写作时认真审题和构思,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文笔精美、有血有肉的好文章来。

高考作文备考中材料的积累与运用 篇4

具体该如何操作呢?

第一, 采集素材

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思想是考查学生关注社会, 思考人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不管命题形式有怎样的变化, 涉及的内容基本都与中学生生活相关联。命题特别关注四个主题的内容:社会热点、人与自然、人生处世和哲学认知。我们不妨围绕这些主题, 注重在生活和阅读中搜集一些典型而鲜活的材料。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平时广泛阅读:读名人故事, 读名人传记, 读各种报刊书籍和一些优秀作文。边读边摘抄, 摘抄中注意学习材料中的观点、见解、感情和好的语言表达;鼓励学生多看、多听、多查、多想、多抄。积累了一定量的素材之后, 可以在全班进行交流, 让学生斟酌优劣, 吸他人所长, 补己之短, 增加积累量。这样经过一段时间, 学生都有了自己的素材库了。坚持积累, 翻阅, 作文的素材库就会不断地丰富起来, 提起笔来自然可以建立起种种联系的渠道, 就不用发愁作文无话可说了。

第二, 整理素材

如果把搜集来的素材直接照搬进自己的文章, 那只能算抄袭和拼凑, 要用好素材, 还要对积累的材料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常用的加工整理方法有加点评、加批注、感悟、标题、指出联系等。然后对材料进行分类。分类方式是多样的:按精神品质分、按职业分、按时间分、按社会自然分等等。分类的好处在于学生在回忆时, 能“顺藤摸瓜”“触类旁通”, 将素材相互激活。做到了如上的整理, 会使学生重视材料, 养成概括萃取的习惯, 并把材料组合加工“嫁接”到自己的文章中。

第三, 探究材料

搜集整理材料还只是完成了积累, 运用材料的关键还在于把材料盘活。把材料盘活就是要探究材料的角度。材料本身是多方面的, 往往人们只看到其中的一面, 忽略了其它面, 而探究出材料不同的角度, 就可以更加灵活地运用材料, 使材料在不同的作文中变身, 发挥材料的功能。探究的方法就是以材料的中心内容为原点, 建立思维坐标, 形成纵横、正反、因果等多项的坐标轴。如“汶川地震”的材料可以涉及到自我救助问题、敬畏生命问题、道德问题、建筑问题、地震预报工作等等一系列内容。这样的思维坐标建立起来了, 就如打开了无数条思维通道, 自然就会给写作点亮无数盏灯。

第四, 提炼材料

如果说探究材料角度更多地着眼于外在的分析解剖材料, 那么提炼材料内涵则是把视角深入到材料内部, 从精神实质上参悟材料的使用价值, 进而盘活资源, 提高认知水平, 磨砺写作思维。例如以材料意识来审视“华南虎照”的新闻材料, 可以提出多方面内涵:“虎照”一经公布, 就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 折射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已呈现为一种常态;“虎照”事件中“挺、打两派争斗不息”, 其积极意义在于公众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虎照”之争中, 人们只关注照片的真假, 无人真正关心华南虎的命运及其背后的生态问题, 这说明一些人对事物缺乏理性关注;“虎照”造假, 官员力挺, 这是弄虚作假、不讲诚信的社会风气使然, 构建诚信社会乃当务之急。通过对材料内涵的提炼, 就对它有了多层面的认识, 就能够发现它可以适用于不同文题的写作中。这样做, 素材库里的写作材料就不再是“死”材料, 而是变成了可以被随意调遣的“活”材料。

第五, 变式材料

不同的文体对材料表述的要求是不同的, 同一材料运用在不同文章中也会有不同的表述效果。所以, 对搜集来的现成的材料, 还要进行变式表述的训练, 使一材达到多用的效果。怎样才能将材料用得精炼味美、文采飞扬呢?换人称, 将常用的“他”改成“你”, 拉近读者与事例主人公的距离;改句式, 不用常见的陈述句式, 而用对偶、排比、设问等增强气势;加描写, 抛弃流水账式的叙述, 充分发挥想象力, 用贴切的词语着力描写人物、事件,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多修辞, 不平铺直叙, 而是恰到好处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 使语句更有表现力, 使事例更加文采飞扬;编寓言, 议论文的篇章结构、论证方法等很难有创新, 事例也不外乎是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 想创新也不容易。这时续编、新编寓言故事, 可以说是独辟蹊径。

作文材料积累 篇5

1.沈从文13岁被送入伍,几乎没有正经念过书。1923年夏天,沈从文来到北平,他一面以北大旁听生的身份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一面在那间“窄而霉”的公寓里,无日无夜地伏案写作。所以,就有了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湘西世界”。

2.常香玉是我国著名豫剧大师。1923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9岁起随父学艺,为了做到高音不刺耳,低音听得清,开始学戏的常香玉每天三更灯火五更鸡地苦练。父亲为纠正她的吐字,有一次竟将她的嘴抠出了血,她含着血、流着泪,一次又一次,一字又一字地反复吟唱,这样,才练就“吐字重而不死,轻而不飘”的绝技。

3.莎莉・拉斐尔是美国一家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曾经两度获得全美主持人大奖,在美国传媒界,她就是一座金矿,她无论到哪家电视台,都会给它带来丰厚的回报。但在此之前,她的.主持风格曾被人贬得一钱不值,她的职业生涯中有过18次被辞退。

浅谈中学生作文材料的积累 篇6

【关键词】中学生;作文材料;积累

一、观察积累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才能形成写作的素材与题材。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来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之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观察的过程,便是积累材料的过程。因此,中学生要养成处处留心观察的良好习惯、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观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并要把观察的所得、所知、所感的各种细微特征及时记录、随时积累,才会使材料越来越丰富,写作时便能厚积薄发,得心应手的选择材料,正确立意。教师指导学生观察,要侧重丰富的指导,通过课内分析讲解、课外观察示范等,从中准确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特征,发现事物变化规律。这样积累的材料既有丰富性,又有准确性。此外,还要教会学生多角度、多侧面观察,如正面和侧面、横向和纵向、上位和下位、远视和近视、俯视和仰视等,到写作时,就能根据需要自由选择材料,并能由近到远、由今到古,通过广泛联想,把平时积累的不同时空的材料按照某种特征或写作目的组织起来,思接千载,情通万里,澎湃时间长河,激荡空间风云,使文章内容生动,立意升华。

二、阅读积累

然环境海阔天空,社会生活瞬息万变,大千世界内容丰富,人们靠直接观察所获的材料,只能是凤毛麟角,必须借助间接观察大量补充。间接观察的重要手段就是阅读。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大量课外阅读内容广博,知识丰富,经验纷繁,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兼容,是前人观察结果的结晶,更是中学生写作中可以广泛采撷的素材。所以,课外阅读是中学生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承受熏陶、积累材料的重要渠道。教师要提倡鼓励和指导中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首先,要从良好的习惯培养开始,主要培养自觉阅读、动笔阅读、多形式阅读的习惯。千方百计找书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文社会、哲学经济、文学艺术广阅博览并持之以恒;动笔墨指阅读过程随时动笔圈、划、点、批、摘、记,将书中有用的材料以一定形式记录下来,形成读书卡片、笔记,到写作时,便可自如运用;多形式如粗读、精读、详读、略读、泛读、速读等均需掌握,并会根据需要和读物内容决定读书方式,提高阅读效果,积累广泛而精要的材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笔下生辉运用自如,非从阅读开始不可。

三、视听积累

社会是信息量丰富、信息传播手段现代化的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跃发展,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日益普及,广播电视等夜以继日传播丰富的信息,且比书刊杂志更形象可感,更生动活泼有魅力,是对青少年具有强烈吸引力的间接观察手段。广大青少年早已自发地而且饶有兴趣地通过广播电视积累信息,但往往凭兴趣爱好,随即收看,缺乏选择性和目的性,娱乐消遣性强。家长则多以影响学习为由加以阻止,教师则往往忽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实际上,教师应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有目的的从现代化视听渠道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如新闻联播、环球45分钟、动物世界、各种节日晚会节目、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都对学生有益智、激情、开拓视野、丰富生活体验等作用,均属积累写作材料的范畴;同时要帮助学生提高自控能力,克服纯消遣趣味性收视倾向,并学会动态观察,提高观察水平和积累材料质量。

四、活动积累

作文材料积累之我见 篇7

一、多读, 是作文的基础之一

我们应要求学生多读课文, 让他们从读当中受到思想、文化和情感的熏陶, 从读中掌握知识、训练思维、丰富语言。课文是必须要读好的。每篇课文都是编者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编入的, 有些还是名家名篇, 认真阅读, 大有益处。读课文要做到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略读时是要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能概述大意;有哪些好段好句好词, 作出点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体会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哪些地方还不太懂, 有些什么问题要问。精读时要解决略读的问题, 领略记叙文的波澜、议论文的魅力、说明文的智慧。对文章的写作技巧, 如形成记叙文波澜的方法 (如详略、抑扬、疏密、悬念、伏笔、离合等) , 文章的结构 (凤头、猪肚、豹尾等) , 开头的方法, 结尾的样式等;还可以借以把握好的文章的一般标准 (如生动形象、中心突出、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文等) 。

二、课内打基础, 课外求发展

其实, “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这句话点明了学诗的内与外之间的关系。作文材料的积累何尝不是如此呢?仅仅熟读课文, 积累是不够的。多读书是点燃写作欲望的篝火, 润畅写作思路的清泉, 点击写作灵感的鼠标。那么, 怎样引导当代初中生渐入课外阅读的佳境呢?“求趣, 求广, 求题”这六个字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求趣”以伙伴的身份介绍自己读书的经历和体会, 让学生受感染, 可以愿看什么就看什么, 愿读什么就读什么, 如情节曲折的、文字优美的、想象奇妙的等。总之, 先让学生打开封面, 进入书中展现的五彩缤纷的世界。否则, 一切都是空话。“求广”就是做到四个一:订一本与语文教科书配套的自读课本, 看一张爱看的报纸, 借一份爱读的杂志, 选一个想看的电视栏目。“求题”, 中学生读书, 大都是过眼匆匆, 不求甚解, 但对一些耐读的书, 不妨要求他们停住眼睛, 重新深入作品中去, 一面采摘精华, 汲取营养, 另一面运用联想、想象等方法, 质疑问难, 自寻答案, 并发现更多的疑点。在广泛阅读的同时, 还要学会精读。我引导学生精读, 大体上有两种做法, 一是单篇精读, 以优秀篇目为对象, 重点指导学生对最精彩的部分、或独到见解、或精巧构思、或传神的笔法等进行品味和赏析。二是专题精读, 即要求学生确定专题来开展阅读活动, 可以是同类的体裁或题材的专题阅读。如写人的方法, 写景的角度, 说明的语言, 议论的思维等。每周坚持进行精读作品一节课, 一学期20节课, 这样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也给学生的写作以更多的借鉴。只要常温古人“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的历史经验, 坚持广泛地激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 就能为我们学生的写作输送滔滔的活水。

三、读写结合, 积累素材

古人说“劳于读书, 逸于作文”, 只有做到读中导写、写时忆读, 才能指导学生积累作文素材起到较好的作用。应当让学生在阅读中不忘两点:一是这些材料好, 如何派上用场;二是如果叫我写, 我该怎么写。比如, 读《藤野先生》, 要学生找出藤野先生的精神, 再让学生写自己的老师, 看看他们是如何选材、如何表现老师的精神的, 此所谓的读中导写。写时忆读指当学生看到文题时, 就要求他们迅速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类似的文章是哪些, 采用什么写法。如《校园的春天》让学生想我们课内学过写春的片段和篇章的有哪些, 或者回忆课外阅读到的有关篇目, 然后进行筛选, 落笔时自然有章可循了。

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中学时期是人生最灿烂、美好的时期。这一时期, 并非像有些中学生所说的那样枯燥、乏味、单调, 没什么好说好写的。虽然原因是很多, 但由于平时不善于观察, 或停留于观察的表面, 没有一定的语言表达, 没有一定的章法技巧, 没有一定的写作激情, 导致害怕写作。所以, 作为教师一定想办法做到把读和写相结合, 加强训练, 不能造成学生会说不会写、想写而写不出的被动局面。读写结合让学生不断地积累写作的素材。

积累作文材料的方法 篇8

一、积累材料, 合理整合并灵活运用

首先就近取材, 整理语文高中六册课本中的材料。这些作品品味高, 具有永恒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是学生写作的直接材料。可按理想志向、环境保护、自信自爱、坚持不懈、亲情友情等专题分类整理, 挖掘文章深层的东西。教材内容的经典性决定了它是“仰之弥高, 钻之弥高”的, 它本身就是学生作文素材的第一库存。还要灵活运用哲学、生物、物理、历史等学科知识。哲学的思辨;数学的谨严推理;历史的现象释读, 都有益于作文。化学变化中蕴涵的哲理, 物理实验现象的启示, 都隐现着令人深思、引人表达的因子, 只要善于运用, 都是很好的素材。其次, 从作文材料积累的角度出发, 对读过的优美文段词句及精妙的构思安排, 要进行专门的收集整理, 这个过程能有效地将读和写结合起来, 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形态。

二、立足农村, 陶冶个性;利用媒体, 拓宽视野, 丰富素材

“对于我们的眼睛, 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美的发现。” (《丹罗论艺术》) 相对于城市, 农村有着更原生态式的生活田地:山川、河流、高天、厚土及生息的现实图景, 只要留心观察体味, 就能发现写作的丰富资源。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人、事、物, 欣赏自然美景, 陶冶情趣。可以建议学生读名著, 阅读《哲思》《百花》《读者》等优秀刊物, 从经典著作和报刊杂志中搜集材料。经典作品是经过历史淘洗的, 有最深厚的人性思考, 能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 提高人生觉悟。同时要鼓励学生多看一些时事报道, 如《东方时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电视栏目, 这是时代的声音, 具有高度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导向性, 它能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 弘扬主旋律。焦裕禄、孔繁森、杨利伟等为国为民奉献的事迹, 成克杰、陈希同等腐败分子的劣行都可作为议论文的典型论据, 要养成收集并运用这些例子和数据的习惯。

三、建立班级素材库, 优化阅读环境, 激发写作兴趣

农村学生资料缺乏, 视野不开阔, 教师可为他们印发资料, 如优秀作文, 生活热点话题, 社会焦点问题等加以补充。还可通过教师订报刊杂志, 让学生轮流交换阅读, 号召学生从家里拿来各自的藏书, 在教室里建立图书角等方式来改善学生阅读环境。在阅读的过程中, 要养成作笔记、作卡片的好习惯, 将“涉猎”到的精华收藏到素材库中, 如名言警句、精彩片段、精辟的观点、含义隽永的解说词、鲜活生动的口语等。再按资料分类搜集整理, 形成班级写作素材库。

四、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重视听说训练, 积极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

第一, 充分利用墙报、黑板报、学习专栏这些优势资源, 积极引导学生把校园中的新面貌、新事物诉诸笔端, 登在专栏板报上。继而开展写作评优活动, 鼓励学生动手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 激发他们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体验的热情, 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第二, 组织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 鼓励学生阅读报纸和杂志, 将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第三, 用看电影, 写影评, 介绍名人轶事等形式写感想。这样学生在视听中就能受到文学的熏陶, 提高写作兴趣, 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积累作文材料的方法 篇9

一、坚持写读书笔记, 不断积累

校园无闲事, 家家有新闻, 社会有热点, 值得思考或众说纷纭的话题还是很多的。但学生往往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 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用自己的耳朵去听,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养成善于观察、思考、体验的习惯。

观察、思考、体验以后, 还要把它记下来。常言道:好脑子不如烂笔头。笔记是学生获取和积累作文素材的最佳途径, 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 把所见所闻所感如实地记录下来。我们班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本读书笔记。

笔记可分为两种:一是摘录, 二是记写。摘录, 可摘名言、警句、典故、数据、科学知识、优美句段, 也可摘录伟人伟事、凡人小事等。记写, 可写一段话, 也可写一篇文章;可写人记事, 也可写景状物;可写自己观察、体验的所得, 也可写自己通过调查的收获。一般来说学生对摘录能坚持下去, 而对记写就难以持久了, 因此, 需要教师的检查与鼓励, 同时教师命题作文要考虑与学生写的读书笔记有联系, 并引导他们在作文中运用写那些笔记本上积累的材料。对善于运用的学生, 教师在作文的评点中予以表扬, 这样当学生的劳动有了收获时, 他们对自己所做的事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由被动变为主动, 从而坚持写笔记, 自觉采撷, 不断积累。我所带过的班级, 经过一年坚持写读书笔记积累后, 大部分学生写作文的时候不再有惧怕的心理, 所写的作文由原来的“言之无物”变得“言之有物”了。好的学生则变得左右逢源, 写起文章如行云流水般顺畅。

二、加强课外阅读, 广泛涉猎

课内外阅读是学生获取作文材料的捷径, 由于初中生, 尤其是七年级学生, 他们阅历浅, 知识积累、思想积累甚少, 他们的鉴赏能力有限, 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阅读的内容。比如课内选文必须读, 精读课文, 重点读, 反复读, 力求熟读成诵。课外阅读则要精选文情并茂的好作品,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欣赏, 领略其意境, 获取写作材料。在阅读中, 不能仅限于语文课本的阅读, 应提倡广泛涉猎。如本人教过的学生顾小小同学就是课外阅读的热心者, 她在课外不仅阅读了语文课本推荐的全部名著, 还拓展到其他更多的名著, 每年阅读量不少于五百万字。因此, 该同学2007年以全县文科状元的成绩考上了中央民族学院。可见广泛阅读, 博览群书是非常重要的。

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已有二十八年, 教了这么多年书, 有一种感觉不得不说, 语文教师所上的作文课, 不管你上得如何精彩, 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作用并不明显,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还是得益于大量的课外阅读和自由练笔。杜甫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杨雄的“大抵读千赋则能为之”, 都是说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可见, 读得多了, 积累了语感, 自然就好写了。

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 应力求全面广泛, 无论天文、地理, 还是历史、政治, 或者是科学读物, 或是人物传记, 总之学生有兴趣, 都应鼓励读。那些对书籍不感兴趣的学生, 教师也要耐心开导, 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在广泛的阅读中, 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吸取知识, 积累作文材料, 从而获得较为丰富的知识、生活、思想的积累。

三、创设情景, 形象提供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 加之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期集中在某一事物, 缺乏有意识地、长期的观察习惯, 所以在生活和思想方面积累较少, 到作文时提取不出材料, 从而无法下笔或是流于空泛。三年前笔者所带的一个班级, 进入初中第一个单元作文训练, 题目是《我》, 笔者以为学生每个人都了解自己, 写这道题会易如反掌, 出乎意料的是, 仅有几个学生比较有条理, 能写出自己个性之外, 其他学生竟然写自己的一种爱好或一次活动, 甚至有些则是不知所云, 令我大失所望。

去年, 我所带这个班级。准备写第一单元作文训练, 也是写这道题———《我》, 我班里有一位性格开朗、胆子较大的女学生, 她刚从外地转来我这个班, 我灵机一动, 让这位学生在作文课上作自我介绍。课前, 我故意迟到了几分钟, 当教室里学生正伸长脖子等待观望的时候, 才带这位学生急匆匆地进教室, 并用几句话隆重介绍了这位同学, 以引起全体同学的注意。然后让这位学生作自我介绍, 该生侃侃而谈, 可谓“非常配合”。等到她作完自我介绍之后, 我才说明了本节课的内容———作文训练, 接着转身在黑板上板书课题:作文题———《这就是我》。由于特意创设情境, 这次作文大部分学生条理清楚, 中心明确, 与三年前没有创设情境的那一次作文训练相比, 效果竟有天壤之别。

当然, 仅仅依靠教师创设情境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非每次作文都由教师来创设情境然后作文。我们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由他们自己创设情境。比如, 在八年级的上学期的第三单元是说明文教学, 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是:用介绍性的文字, 介绍自己所熟悉的一座桥。在作文前我让学生自己选一座在学校附近的桥梁, 仔细去观察, 去了解它, 然后要求学生按说明文的要求, 写出特征鲜明、顺序清楚、语言准确的文章, 结果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较高质量说明文。

让学生创设情境, 为自己提供写作材料, 它的优点是:学生积极参与, 亲自动脑、动手、动口, 亲眼目睹, 亲身体验, 获得的材料自然、真实、感人、形象、生动, 写作时运用自如, 得心应手, 内容深刻。可见创设情境是学生激发兴趣、获取材料的好方法。

积累,解决小学生作文素材的方法 篇10

“积累”, 是一项重要的能力。从写作学来看, 积累指的是作者在生活实践中, 通过留心的观察和体验, 对于事实、事件、人物、图景以及感受、印象等的记忆记载, 这称为生活积累或素材积累, 是写作的“零件”。有直接生活素材的积累, 即作者亲自对事物的感受;也有间接资料的获取, 指通过阅读报刊、书籍或其他资料、文献而得到材料。从小学生学习过程来看, 积累更是一种能力素质的体现, 无论任何学科, 无论何种知识, 乃至学习技能与劳动技能, 都应该经过记忆记载, 保留及内化为自身所拥有的知识与技能。

“磨刀不误砍柴功”。我国古代文人历来都十分重视写作素材的“积累”问题。唐代散文大家韩愈, 他在《进学解》一书中说:文章材料“贪多务得, 细大不捐”, “兼收并蓄, 待用无遗”。就是说, 写文章前积累材料愈多愈好, 无论大小都不捐弃, 都要收集。这样, 在选用的时候就会感到没有遗漏, 没有残缺。宋代《诗人玉屑》的著者魏庆之也认为“凡作家须饱材料”。

如何扩大农村小学生的知识领域, 丰富学生的作文内容?我认为, 在农村小学生作文训练中, 应立足现实, 放眼未来, 循序渐进, 注意指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积累:

1、生活积累是关键。一切材料都来自生活。农村既是一个大植物园, 又是一个天然的动物园。在这里, 动植物千姿百态, 种类繁多, 不可胜数。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 在春天的田野上, 夏天的花丛中, 秋天的果园里, 冬天的雪地上, 学生会看到许多美丽的画面, 会找到很多写作素材。农村学生在校学习之余, 在家参加了大量的生产劳动, 煮饭喂猪, 割草放牛羊, 插秧收粮食, 上树摘果子, 下田下河抓鱼虾等非常丰富的社会体验, 又给农村小学生作文提供了写作源泉。如我班一位学生在写《摸螺蛳》时写道:我把手伸进洞中, 触到一个又圆又扁的软软的东西, 那东西还弯弯曲曲的, 这不是水蛇是什么?我尖叫一声, 手好像触电般地缩回来, 身子像筛米一样颤抖起来, 嘴里结结巴巴地说:“有……蛇……”。如果没有生活体验, 想是想不出来的。

为学生开展第二课堂, 读书读报, 讲故事, 办板报, 诗歌朗诵, 文艺比赛, 智力竞赛等,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增加见识, 增长知识, 积累素材, 写起作文来就会水到渠成。

要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 慰问军烈属, 帮助五保老人, 访问老军人, 收集民间故事, 新社会的好人好事, 看望生病或有困难的同学, 对社会商品进行调查, 调查人们的生活水平的变化, 调查社会生活中滥用汉字的行为等, 对这些材料创造性地加工整理, 农村学生作文素材将是无穷无尽的。

只有教给学生观察生活并且养成记载积累的好习惯, 才能真正解决从“内容入手”和写自身生活的问题, 才能真正形成头脑记忆中的材料库, 对写作能力、认识能力与思维能力的训练都有好处。简而言之, 作文材料的来源, 既要注意“丰富生活”, 更要注意指导让学生发现并通过记忆记载自己平常“丰富的生活”, 才能真正解决文源问题, 同时培养“积累”能力。

2、阅读积累是保障。著书立说, 需要吸取报刊书籍中的“材料”, 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实际上, 文学创作也是非常需要作者广博知识, 也需要借用阅读中的积累。郭沫若就曾经说过:“作为一个近代的小说家和戏剧作家, 那差不多须得要具备一个百科全书似的头脑, 虽不必是整套的百科全书, 而是要你在百科中的某一科, 或某一科中的某一部门, 具备着专家的识见。”有的“材料”可以通过生活体验, 获得第一手材料。但是, 每个人不能事事直接体验。这样, 从前人总结发表在报刊、书籍中的文章中摄取“材料”, 就成了一条重要途径。通过阅读, 包括视听手段中可以得到好的词、句、段, 更可以获得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和认识上的深化。

小学生在学语言, 学表达, 因此, 不应该设置太多的障碍。要允许仿写, 不但用词句, 也用段, 同时还要指导他们用各种方法积累阅读视听中的语言材料。模仿就是创造。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 必然会丰富学生的表达仓库, 同时会激发其表达的创造能力。此外, 尤其要注意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化认识, 增强分析能力, 激发健康情感。这就需要对阅读理解与鉴赏的积累。如一位六年级小学生写《我的邻居》, 介绍了一位瞧不起工人的干部。结尾处写道:“为什么杨叔叔对局长对工人态度不同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后来, 我发现屋角一杆坏了的秤, 才猛然明白, 在杨叔叔心的天平上, 局长和工人是不平衡的。”“我多想对全世界喊出这答案, 当看到蓝蓝的天, 白白的云, 我又紧紧捂住了自己的口, 不能让它污染了这美丽的环境。”这第二段话就出自学生的阅读积累, 但不仅仅只是“语言材料”了。它已经成了阅读中情感共鸣的认识能力的积累了。

3、写作知识积累是基础。有了生活, 有了借鉴, 没有表达的方式也不行。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知识的积累指导。除了课堂授予之外, 教师要提炼归纳出一些作文常识, 同时, 这还必须从阅读中来。通过阅读美文, 既是语言材料积累, 更是写作技巧上的积累。

如何指导积累?这不能仅仅放在课外, 布置观察与阅读而撒手不管, “积累”的指导应在课内完成。首先, “积累”的习惯应该通过课堂点拨而逐日完成。每次作文前的“口语交际”, 我采用“文源说写点拨”, 只写题目不写作文, 以达到调动生活, 触发积累, 解决文源, 利于训练的目的。在课堂上, 学生充分倾吐积累, 同一个题目可在课内展示5——15个左右材料, 学生明白了积累的重要性, 同时也获得了积累的方法。其次, 课内要具体指导。如每个人准备好四个本——“观察积累本”、“阅读积累本”、“练笔本”、和平时愿意写的作文的“集本“。这是落实记忆记载的载体。第三, 教师一定要有强烈的指导积累的意识, 把指导积累自觉地放进课堂之中。

浅谈积累作文素材的方法 篇11

一、用心体验

新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可是现实生活中,学生的体验太少,或者都是些枯燥而乏味的事,能写出来吗?怎么办呢?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在写作生涯中,还发生过花钱买“踢”的奇怪故事呢!

莫泊桑在构思一部作品时,有个细节需要细腻地描写人被踢以后的感觉,可他没有这方面的体验,怎么也写不出来。于是,他决定亲身感受一下。他给一个乞丐一大把钱,让他狠命地踢了自己几脚。莫泊桑的愿望实现了,他忍着疼痛,赶忙回家,将刚刚得到的真实感受记了下来,成功地完成了他的作品。是啊,写文章就是要有生活体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不是从书房里整出来的,而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得好:“要描写人和生活,就要经常亲自熟悉生活,而不是从书本上去研究它。”同学们,让我们走出教室,放下课本,走进生活中去——去用心地体验百姓生活,去仔细地观察风土人情,去欣赏大自然的美妙多姿……生活为我们创造了素材,也为我们丰富了写作素材。

二、细致观察

大文豪鲁迅说:“如果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了才能占有第一手材料,才能保证写作的真实性。唐代画家戴嵩的《斗牛图》一直被视为珍品收藏,不料却被牧童指出:两牛相斗,从来都是尾巴贴在屁股下面的,哪有牛争斗时翘着尾巴的?因此《斗牛图》也失去了它的价值。从中可以看出,没有细致的观察,作品的真实性就得不到保证。

因此,要想收集到较好的写作材料,写好作文,要先学会怎样观察生活。

1.观察准备

要明确观察目的。只有观察目的明确,写出的文章中心才能鲜明、突出。

2.按顺序观察

只有观察有序,我们所获得的一些认识,才能连贯、系统起来,才能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写作文时,我们才能做到线索明晰,层次清楚。观察的顺序很多:有方位顺序,如前后顺序、上下顺序、远近顺序等;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有整体部分的顺序;有事情情节发展的顺序……我们在观察时,要根据不同的观察对象,选择恰当的顺序。

3.抓特点,有重点地观察

面对一种事物或现象,要做到细致地观察,我们就必须抓住观察对象的特点,有重点地去观察。只有抓住了人或事物的个性化的方面,才能既把握住事物的整体,又抓住特点。另外还要写好观察笔记。

三、用心聆听

倾听是了解、理解、接受、接纳外部世界的过程,是一种学习。一个会倾听的人能够从别人那里获得很多信息,能够随时学到知识。常听人家说“一双灵敏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說会道的嘴巴”。一个人的见闻是有限的,若能博采众家之长,就会丰富自己的见闻。《聊斋志异》不就是蒲松龄听来的吗?笔者的很多作品都是听了别人的故事后写下来的。听得多,见得广,完全可以丰富自己的素材“百宝箱”。

四、大量阅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得多了,那些知识就储存在大脑里,想写的时候,它就会自告奋勇地跳出来毛遂自荐了。比如2001年的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高考满分作文《昭君的选择》,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宝钗鸣冤》《刺秦》《屈原故事》,这些文章之所以得到评卷老师的青睐和赞许,这与小作者们平常的大量阅读是不无关系的。正因为他们阅读的文章多,了解的历史故事多,才能够写出这些优秀的作品。

五、想象丰富

如果仅仅有丰富的经历,细致的观察,用心聆听和阅读,是断写不出好文章的。于漪曾说:“联想宽广、想象丰富的人,文章常常呈现汪洋恣肆、才情横溢的情景。反之则行文枯涩,才思干瘪。”因此我们在前四个环节的基础上要放飞想象的翅膀,让作文文采飞扬。

六、勤写随笔

当用到上述方法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能忘记,要养成写随笔的好习惯。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因为灵感有时是转瞬即逝的,我们只有采取记笔记的方法把这些记忆保存下来。

总之,在生活中,我们只要掌握好这些方法,丰富作文素材库。这样,作文时就不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了。

中学生作文积累方法之我见 篇12

一、生活积累

语文来源于生活,有生活就有语文。叶圣陶曾这样形容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的确,学生要想文思泉涌,须有相当的生活积累。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让他们对周围的生活不仅入眼,还要入心,入情,帮助他们拥有一双能“发现美的眼睛”,拥有一颗善于感悟美的心灵。唯有如此,生活对于他们,才能真正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

1. 激起学生生活的热情

由于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生活范围多局限于学校和家庭,学生的生活大多比较单调。且年龄越大,被束缚在学习上的时间越多,亲近自然、亲近社会的机会越少。生活的狭隘和单调使正处于花样年华的中学生的心灵失去了亮色,青春失去了亮丽。而“一切美的事物只能包括在活生生的现实里”。因而,语文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放弃死抠书本的陈规做法,跟学生一道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课本剧表演等),带领学生走进美丽的大自然(如组织春游等),引导学生感悟种种美好的人情(如组织亲情、友谊活动等),努力让学生的生活丰富起来,让他们的情绪激荡起来,让他们感受生活的魅力,激起他们生活的热情,引发他们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的兴趣。

2. 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足见观察对于作文的重要。但事实上很多学生疏于观察,甚至当一些好的生活素材扑入眼帘、撞上脑门的时候,也只是惊呼一声了事,不鉴赏,不积累。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一,须唤醒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结合写作训练,提出观察要求,指导观察方法,尤其利用好假期,通过精心设计观察内容,引导学生搞一些小调查,借此了解社会,为写作积累素材。第二,须教会学生积累生活的方法。有观察无积累,曾经的生活便会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即使留下一点痕迹,也定然模糊不清。所以,有观察还须有积累,印象深的言、行、场面及观察时特别强烈的感受宜及时记下,或用卡片、或写日记、或用记事本均可。当学生都能如李贺一样备有一个生活观察的锦囊时,作文就不会无内容可写了。第三,还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鉴赏能力。由于生活积累的匮乏和思想的不成熟,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和评判往往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常常只看表面而不及实质。对此,教师可采用“一周观察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发表各自的看法,再由教师针对交流情况,有的放矢地予以正确引导。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家做类似的“家庭一日观察交流”。这种交流可增加学生的生活积累。

二、阅读积累

曾有人这样问钱钟书:“怎样才能把自己的书放在图书馆里?”“先得把图书馆放在自己的书里。”这就是钱钟书的妙答,一语道出了大量阅读对于写作的巨大意义,而这又何尝不是他自己创作的经验总结呢?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重课内、轻课外,致使学生阅读量小,知识面窄;加之课文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脱节,结果是课文分析虽然深透,但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很慢。要迅速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悟。

要让学生多读、多背,首先要解决的是观念问题。随着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反省,语文界已初步形成“阅读重要”的共识,但对于教师,对于家长,要改变以往“一心只读圣贤书”习惯,还有一个过程。目前,仍有相当多的家长宁可孩子把课本翻烂,也不愿孩子多读一本“闲书”。因此,语文教师除自己改变观念外,还要对学生及家长宣传阅读的重要性,确保学生课外阅读顺利进行。

其次,要解决时间问题。在学生认识到位后,我们还得想办法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2012年,有媒体对某市三所初中调查情况是,学生日均作业4小时,初三多达6至8小时。在这种作业负荷下,要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几乎不可能。近两年来,随着减负的三令五申,学生学业负担确有减轻,但阅读时间依然是个难题。加之电视、网络游戏等现代休闲方式越来越多的介入,阅读时间更显紧张。

当然,课外阅读仅做到用眼睛看、用嘴巴读还远远不够,我们还得引导学生用心去品、用脑去记。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无不强调背诵对于写作的重要性。教师可要求学生把阅读中碰到的精彩句、段、篇章及时摘录下来,在班上组织学生将摘录本定期交换阅读,鉴赏交流;亦可对学生背诵诗文作统一要求,如一天一成语,两天一名言,一周一古诗,两周一佳作,并同时辅之相关的竞赛活动,如“成语接龙”“古诗文诵读比赛”“读书竞赛”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三、经验积累

有了一定的生活积累、阅读积累,学生就能写出像样的作文吗?未必。就如游泳,看别人游得舒展自如,听教练说得头头是道,但不下水一试,终不能学会游泳。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情境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索。写作更是如此。

怎样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实践、体验、探索?首先,实现作文训练的规范化。要克服随意性,对整个初中阶段的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要通盘考虑,整体计划,梯度推进。大到初中三年,小至每学年每学期,要涉及到哪些文体的训练,各文体训练要达到什么目标,通过哪些训练逐步达到,教师要心中有数,最好形成书面计划,定期对照检查,并以此增强师生双方对作文训练的责任感。

其次,作文训练要多样化。提起作文训练,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那每周一大一小的整篇文章的训练。其实,作文训练是多种多样的。造句、对句、仿写、片段写作等都是作文训练不可或缺的部分,不仅不该被排斥于作文训练之外,而且应该有意识地渗透到阅读教学当中,应该充实到学生每一天的语文学习中。学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仿写句子;学了《春》,试着写写自己喜欢的季节;学了《散步》,说说得到的启发……诸如此类,每天一练。训练多了,表达流畅了,成文也就容易了。否则,一句话、一段话都还写不好,又如何写好全篇?

此外,教师对作文技法的指导,即学生作文技巧的积累亦不可少。我们要克服技法点拨的随意性,要制定整体计划,并在教学中梯度推进。可按写作文体分出各个训练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逐个熟悉,各个击破。每一写作技巧宜训练两到三次;首次提出作文训练重点,提醒学生回忆有关课文或名著中该技法的运用及所起作用,在自悟的情况下写出作文;第二次则在教师对上次作文的评讲中点拨该法的运用技巧,并作巩固性训练;再视学生运用情况决定有无必要进行第三次训练。若有,评讲时就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例如,记叙文的写作教学,可将训练点分为:1.材料的获取;2.中心的提练;3.围绕中心选材;4.主题的升华;5.善用描写;6.变直为曲;7.巧用对比;8.合理想象;9.适当议论抒情等。

只有通过有计划的作文教学,让学生积累一定的写作技巧,才能保证学生在有生活、有阅读的基础上笔下生风、下笔千言。在个人实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大循环实验中,我所教班级学生从七年级到九年级语文学科成绩大面积显著提高,作文得分高当是重要的原因。

上一篇:中学思想品德教学下一篇:海量存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