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作文语言

2024-08-28

积累作文语言(共12篇)

积累作文语言 篇1

湖北高中新课改已经轰轰烈烈、如火如荼地进行了两年, 虽然门外汉调侃说“换汤不换药“, 但作为老师, 我们清楚自己的探索和努力,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的教学的确是被引进了一些新元素, 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但作文这一块却依然是老大难。不管是传统教法, 还是新课改下的作文教学, 都是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每次批阅作文, 总感觉学生的语言干巴巴, 没有灵气, 从而也就导致了在内容上的不生动。我们主张学生写真情实感, 学生也有意在这方面尝试, 结果总以失败告终。因为语言的艰涩, 原本抒发的真情倒类似于流水账似的写日记了, 非驴非马的东西, 倒不如他们之前积累素材后写的套路议论文了, 可是连套路的议论文他们也写不出亮点。平时我们都给学生开辟了固定的时间去阅读, 可是他们看完了也就忘了, 没有太多印象, 就算部分同学做了细致的工作, 把精要内容抄录下来, 可是到了临场的写作, 头脑还是一片模糊, 什么都想不到, 即使想到了, 也不知道如何运用于写作中。

基于这样的一个现状, 老师们甚至常常戏称作文这一块为“朽木”, 认为是费尽心力也雕琢不了的。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就因为它是朽木, 难以攻克, 我们就放任自流、顺其自然、不管不顾吗?答案当然是不行。从现状来说, 在高考卷中, 作文分数的比重一直是最大的, 对整个试卷的得分情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长远来看, 做文章的功底有了, 是可以受益一生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开动脑筋, 多在这方面做具体入微地探索和研究。

下面我主要从语言锤炼和素材积累两个方面谈谈我的一点想法, 希望对学生的写作有些微的借鉴。

首先, 我们来说语言的锤炼。

润色语言绝非一日之功, 需要长时间的积累, 需要的是实打实的功夫, 走不得半点捷径。这个问题我具体从两个方面谈。

第一, 要重视“基本功”。

我们从小学语言文字, 至今也死揪住字音、字形、词语、成语、标点不放, 有些学生觉的死板, 认为语文学习枯燥无趣, 并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切切实实地去掌握, 殊不知, 他们在无形中就缺失了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而这点底子的积累, 开始没有, 后来想弥补却也是不能了, 这就好比建筑工人盖大楼, 打不好地基, 房子是不会牢固的。万丈高楼平地起,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平时我们梳理字词, 重视每天对基础知识的积累, 从直观上说是为了应付考试中的基础选择题, 可是在无知无觉中, 它对我们的写作也起了大作用。

准确掌握了汉字与词语的音、形、义, 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词汇量;而平时对病句专题的大量练习, 也让同学们有了较好的语感, 在写作中就会认真地推敲词句, 啃啃巴巴读不通的语言也就少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中, 对标点的使用也是有要求的, 它首先要求标点不能误用, 在此基础上, 又要求我们的标点还要丰富多彩, 要避免单一。

由此可见所谓“基本功”的重要性。而我们往常倡导的锤炼写作语言也就需要先从这些方面着手。这是不能着急的, 需要长时间的下功夫, 然后才会收到循序渐进的良好效果, 急于求成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了。

在这儿我也插举一个例子。我曾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看到这样一句话“国庆节恰逢重阳节, 九九那个艳阳天”, 然后就发现这里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此“九九” (秋季的九月初九) 不是彼“九九” (冬春“数九”) 。词典上明明写着“艳阳天指明媚的春天”, 可我们的学生没把基础知识掌握好, 不去细致探究词语内在的含义, 只想着遣词造句, 从而闹了笑话。玩笑之余, 真切地希望学生们进了高考考场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更希望他们以后进入社会从事文字工作的时候不要因为这样的错误而闹了大笑话。

关于这个“打地基”, 我们知道方法还是不够的, 最终还是要学生能够坚决落实下来, 手、口、脑并用地脚踏实地去做识记工作。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勤字当头, 什么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 摘抄工作的必不可少。

当代著名散文家周晓枫被业内人士誉为“修辞爱好者”, 称她是在“用马赛克盖大楼”, 而她自己在访谈中也坦承自己热衷于句子建设, 对比喻和词语混搭抱有特别的兴趣, 而且对词汇和语句持有长久的雕琢耐心。的确, 读周晓枫的文章, 感觉很舒服, 文字很有诗歌的风格, 语言精准细腻, 存在被“驯养”过的痕迹, 唯美, 强烈的书面感, 就如同作家本身是个有文字“洁癖”的人。她的散文语言很适合学生拿过来阅读、欣赏, 然后借鉴。

她在讲座中也指导创作的初学者要重视词汇的积累。她谈到自己的几个厚厚的积累本, 在学生时代, 好的字词, 有美感的句子, 比喻排比句, 优秀的段落, 看过的好文章好故事, 她都做了细致的摘录, 摘录之后, 反复的读和记, 认真体会, 从而也成就了自己优美的语言风格。她觉得这个好, 所以提倡初学者学习, 我也觉得这个好, 于是在此也建议给我的学生。

现在也有高考专家说, 提倡质朴的语言, 本色的创作, 不能一味追求语言外在的华美。说得很好, 可是没有好的文字功底, 它的朴实又怎能打动人心呢?专家们的这一要求, 我更愿意理解为, 舍弃繁华后的升华。之前的繁华已经不具备, 又何谈升华呢?

所以我们要练就写作的基本功, 就也需要下周晓枫那样实打实的硬工夫。天才毕竟少见, 一扫而过总归没有深刻的印象, 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摘抄的过程也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 这也是我们要重视的。平时工作做到位了, 最终, 必然会有“厚积薄发”的效果。

然后, 我们来说学生面临的“积累素材”这个大难题。

作文讲究厚积薄发, 没有素材的积累, 即使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写出来的东西也难登锦绣文章的大雅之堂。基于这种情况, 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如何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并巧妙灵活地运用于文章写作呢?平时的每个星期, 我们都会开辟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阅读, 范围比较广泛, 可以是和高中教材配套的语文读本, 可以是学生订阅的和人文阅读有关的学习报, 可以是新闻周刊, 可以是名著, 亦可以是《读者》《意林》之类的杂志。我们还让学生准备了摘抄本, 每个星期, 适当地抄录一些好的文章与段落。很遗憾, 以上做法并没有什么好的收益。学生的作文依然平不邋遢, 无话可说, 无内容可写, 无人物可塑。他们看得多, 忘得也快。怎么办呢?最好的最常用的作文素材从何而来, 又怎么被我们发现呢?

我觉得主要是以下三种渠道。

首先肯定是源于生活, 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又高于现实的,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要学着关心生活, 热爱生活, 捕捉生活中的“亮点”, 随时“记录”发生的一切点滴, 并借着当时的情势把自己的思想感悟阐发开来;要善于留心生活中各阶层人物的语言, 各地区的方言, 从中来挖掘出各类人物的喜乐与心酸。比如廉租房、瘦肉精事件以及“官二代”飙车案, 都能引起我们对自己生存状态的思考;又比如, 老舍《茶馆》中的一句台词“如今有了花生仁儿, 可牙没了”, 不知道就凝聚了多少老年人的心酸, 又促使多少人产生过丰富的联想?诸如此类, 等等。

第二个渠道是优秀的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它们无一不在闪烁着时代的光芒, 我们要明白“博取众长”, 让它们最终为我所用。这个方面我就不在这做阐发了, 前面已经点到, 就是我们绝大多数老师平时的做法。之所以收益不好, 还是因为学生没有用心, 走马观花的阅读, 就导致了印象的不深刻, 只是浮光掠影, 过了则忘了。这也是我们通过教学要去反思的地方, 有些问题我们不是想不到, 而是没有切实去做。以后还是要学生养成边看边做记录的好习惯, 记下来了, 以后再翻来覆去地拿出来看, 久之就熟练了, 头脑里的印象也就根深蒂固了。

第三个源头是我们的教材。语文课本就是一座素材的宝库, 如果我们认真对待了每篇课文的学习, 跟着老师赏析、体会, 精准地把握了文章内在的骨髓, 就会长期在头脑中存有清晰的印象, 之后我们就可以把头脑中储存的这个素材库灵活机动地随时提拣出来并运用于日常写作, 从而使自己在写文章时文思如泉涌, 有事可写。这在无形中也就提升了文章的“档次”, 最终出现高考写作中“别有洞天”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熟练掌握课本, 因为这不仅对文章的写作有益, 而且对于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水平也是大有帮助的, 毕竟高考的命题归根结底还是来源于课本, 这是我们不能轻视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回望那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吧。与恒心毅力有关的话题, 我们可想到:《名人传》里面扼住命运的咽喉、即使失聪也能靠着顽强的毅力创作出《生命交响曲》的贝多芬;《我与地坛》里面因为双腿瘫痪而一度彷徨最终战胜自己成就自己的著名作家史铁生;《勾践灭吴》里面失败之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最终成就千古霸业的越王勾践。与豁达胸怀有关的话题, 我们可想到:《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面对别人的诽谤、诅咒毫不在意并把它们当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没有一个私敌的马克思;《念奴娇·赤壁怀古》里面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仍唱出“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苏轼;《廉颇蔺相如列传》里面身为宦官, 却能舍命举荐门下食客蔺相如为国效力, 后来居于人下毫无怨言的缪贤。与爱情相关的话题, 我们可想到:《罗密欧与朱丽叶》里面可以超越世俗仇恨从而让爱情走向永恒的男女主人公;《孔雀东南飞》里面牺牲生命最终双双化作孔雀来捍卫爱情的刘兰芝和焦仲卿:《雷雨》里面周朴园和鲁侍萍之间被物质玷染却依然存有温情的爱……

静下心来梳理这些知识的时候, 我们会惊奇地发现, 高中语文课本真是写作的一个活水源头, 只要用心, 素材可谓“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所以第三点在我看来, 是最便捷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渠道,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关于文章写作, 对学生来说, 存在的难点还远远不止这些, 比如如何审题, 如何凸显中心观点, 如何做到中心观点和素材的巧妙结合, 如何最好的安排行文结构, 这都是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着力去探讨、研究并予以运用的。

希望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够越走越顺利, 希望这所谓“不可雕的朽木”最终也有从腐朽化为神奇的一天, 希望新课改的春风能够吹遍我们教育的每个角落。让我们与新课改一起成长, 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最终能够成为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一个大舞台, 使我们的语言文字成为于无声处滋润心灵的丝丝甘泉, 香醇而且久远。

积累作文语言 篇2

【豪放语言】

一。 积累/知见

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清,袁守定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眼界决定境界。——南怀瑾

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庄子典故】

二。 气节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诗经·伐檀》

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何忧于人间之委曲?——— 嵇康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

三。 志向/爱国

苟利社稷,生死以之。——【左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荀子·劝学》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诗经·秦风·无衣》

我欲乘风去,击辑誓中流 。——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

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成公绥【啸赋】

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曹植《求自试表》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苏轼

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青粼光不灭,夜夜照燕台。——汪精卫《被逮口占》

一文不名,心忧天下。——毛泽东

我身虽瘦,必肥天下。——周总理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

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屈原【离骚经】

四。 逆境/ 旷达/冲淡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孙子

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颜回,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受苦是考验,是磨练,是咬紧牙关挖掉自己心灵上的污点。——巴金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苏轼 【留侯论】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 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 相信战胜死亡的年青, 相信未来,热爱生命。——食指

我们要从绝望的大山里砍出一块希望的石头。——马丁·路德·金

小智自私兮,贱彼贵我;达人大观兮,物无不可……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贾谊【鹏鸟赋】

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张惠言【水调歌头】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

不是众生不是相,春暖黄莺啼柳上。 说尽山河海月情,依前不会还怅惆。 休惆怅,万里无云天一样。 ——(唐)大川禅师

心似孤云无所依,悠悠世事何须觅。——唐,大川禅师

独坐一炉香, 经文诵两行。 可怜车马客,门外任他忙。——苏轼

独坐一炉香,幽然万虑忘。静看阶下蚁,毕竟为谁忙。——(明)憨山大师

生而不忧,死而不怖。天下炽热,此心独凉。——慕容雪村《原谅我红尘颠倒》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能够看得很远却又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

苟纵心于物外,安知荣辱之所如。——张衡【归田赋】

死生既齐。荣辱奚别。——卢谌【赠刘琨诗二十首】

五。 栖居/闲雅

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刘伶《酒德颂》

远山宜秋,近山宜春,高山宜雪,平山宜月。

明月在天,流萤无光。

我曾手植一株自己,在山的岩缝里。——张晓风

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姚鼐 《登泰山记》

万籁生山,一星在水。——清代文学家厉鹗《百字令·秋光今夜》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

归,学取他渊明醉。——关汉卿【〔双调〕碧玉箫】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黄庭坚【池口风雨留三日】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十年寂寞深山雨,转看浮萍笑此生。

六。 知音/自处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李陵

夫人之相知,贵在识其天性。——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世说新语】

识音者希,孰能珍兮。——嵇康

非夫旷远者,不能与之嬉游。非夫渊静者,不能与之闲止。非夫放达者,不能与之无吝。非夫至精者,不能与之析理。——嵇康 《琴赋》

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刘长卿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晏殊【山亭柳·赠歌者】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杜甫【梦李白】

相识满天下,知己有几人。——《增广贤文》

悲莫悲兮生别离 乐莫乐兮新相知。——屈原【少司命】

寄通灵台之下,遗迹江湖之上,风雨急而不辍其音,霜雪零而不渝其色,斯贤达之素交,历万古而一遇。——梁,刘峻【广绝交论】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和汝 。——毛泽东《贺新郎》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刘禹锡【始闻秋风】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达摩祖师《血脉论》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忧来无方,人莫之知。——曹丕【善哉行】

七。 思人/思乡/思……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诗经·陟岵】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李白【捣衣篇】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屈原【九歌。山鬼】

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屈原【湘夫人】

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心不同兮媒劳,恩不甚兮轻绝。。。。。交不忠兮怨长,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闲。——屈原【湘君】

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刘彻【秋风辞】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月既没兮露欲晞,岁方晏兮无与归。 佳期可以还,微霜沾人衣。——谢庄【月赋】

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徐霞客

步回廊一寸相思地——白居易

长记二林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唐,左偃《寄鉴上人》

谁谓河广,一苇可航。——嵇康【赠秀才入京。五首】

八。 悲悯/宽容/爱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

不能容人者,无亲。——【庄子】

有容,德乃大。——【尚书】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

人有厚德,无问其小节,而有大誉,无疵其小故。——【淮南子】

爱的需求或力量一旦死去,人就成为一个活着的墓穴,苟延残喘的只是一副躯壳。 ——雪莱【论爱】

九。 当下

满目河山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 《浣溪纱》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朱敦儒《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

十。 感时/伤岁/怀故

落叶西风,吹老几番尘世。——宋,张辑《桂枝香·梧桐雨细》

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江淹【别赋】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晨登衡岳祝融峰】[清]谭嗣同

忆在锦城歌吹海,七年夜雨不曾知。——陆游 【冬夜听雨戏作】

川阅水以成川,水滔滔而日度。世阅人而为世,人冉冉而行暮。——陆机《叹逝赋》

增加作文密度,从写中积累语言 篇3

关键词:语文素养;诵读;博览;作文

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训练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过程。要使大脑的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运用的频率。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用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單元小练笔和课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是要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四方面:

一、练在知能转换处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册《画风》一

课,课后作业:你能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出风的样子。可以是画画,也可以用语言来叙述,最后让学生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从而让学生了解到用什么方式来表达一些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二、练在情感交融处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六册《七颗钻石》这一课教学中利用生动的动画形式,为让学生理解课文,课上让学生大胆想象,故事将如何发展,学生可能会写到、说到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庄稼站起来了,树木长出新叶,人和动物有了水,都活跃起来,世界变得生机勃勃,使人们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就会创造奇迹。

三、练在思维发散点

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时,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举一反三的作用了。

四、练在情节空白处

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六册《她是人的朋友》和《可贵的沉默》学习之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如唱《朋友》《世上只有妈妈好》《爱的奉献》等等,让学生写一写自己今后应该怎样做,这样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心。

通过以上途径,学生的语言运用频率不断加大。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累,又吸收了其他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

综上所述,诵读、博览、作文,三者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浅论高中作文语言的有效积累 篇4

钟能文的《语文学习应积累什么》提出了应该“积累情感”、“积累思想”、“积累习惯”。我以为“积累习惯”尤其重要:良好的积累习惯同样可以让学生受益终身。当下的学生又是如何来进行语文学科的积累的呢?翻开学生的摘录本, 不是好词佳句, 就是优美片段;不是名言警句, 就是古代诗词。但真正写作时, 要么是平时的积累调动不起来;要么是华辞丽句堆砌, 缺少真情实感。

一.学生语言积累的误区

(一) 对佳句美文的认识狭窄

“佳句美文”顾名思义是优美的文句, 什么样的文句才称得上真正的“优美”?绚丽多姿是一种美, 平淡质朴也是一种美。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基于认识上的偏差, 错误地认为那些名人名言和华丽的句子, 才是“佳句”, 那些拥有散文化的笔调, 朦胧的意境, 唯美的格调的文章才是“美文”, 。如下面这些话:

游尽明月中的清泉, 历尽青松下的圆石, 享尽这不为我所役的人生。在山穷水尽之时, 随意躺下, 却又找到内心另一座恬静闲适的村庄, 浮云升起, 飘散。明月照亮了他的心, 也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而对那些平淡不奇却发自内心, 真情流露的文句置之不理, 更不会用心去感受, 用情去共鸣。如老舍在《想北平》一文中这样直接袒露自己的情感:

可是, 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 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 我欲落泪。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 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表达出来。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好, 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通俗而纯净的语言流露出简明而亲切的感情。老舍另辟蹊径, 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 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 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 道出了自己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说不出”, “要落泪了”这些词句看似平常其实最为奇崛。

(二) 对佳句美文的内化不够

有的学生在积累佳句美文的过程中只为摘记, 很少考虑把知识咀嚼、消化、吸收, 乃至运用。更有的学生为了让自己写出的文章也能文采斐然, 不惜花大功夫死记硬背这些佳句美文, 在写作时“见缝插针”, 能用就用, 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的文章, 更不论是不是属于自己的真情体会。死记硬背得来的所谓“佳句美文”应该怎样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里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学生仅仅是拼凑一些华丽的句子, 再加上几个名人名言, 却没有学生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他自己明确的观点, 写出的是人云亦云, 支离破碎的拾人牙慧之作, 那肯定是让人嗤之以鼻的。积累是一种内外交互的双向运动, 只有这样你才能理解佳句美文的背后是作者审美的眼光与情感的流露。没有这些共鸣, 你的积累只是一潭死水, 不可能得到激活, 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课程目标”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情感体验, 有较丰富的积累, 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中最为简单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其实学生也认识到自己语言积累的薄弱, 渴望有所提升, 也通过各种途径积累。但学生对语言认识狭窄, 教师又缺乏引导, 只关注量的积累, 而无法有质的提升。

二.如何做到有效积累

(一) 用心品悟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福楼拜说过, 一个形容词, 能使“特征鲜明”;一个动词, 可使“形象生动”。喜欢一篇作文和喜欢一个人一样无须太多理由, 或许只是因为文中的某个词就深深地吸引了你。如“有一天, 我在家听到打门, 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杨绛《老王》) , “镶嵌”一词本用在没有生命力的事物中, 但此语境中却用来修饰老王站立在门口, 一个受病痛折磨, 生存艰辛的下层百姓跃然面前, 充满辛酸, 更饱含作者对其怜悯之情。又如“这个城市不属于你, 除了所有的服务都要你付钱外, 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 (韩少功《我心归去》) 。这里的一个“弃”字准确道出了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助, 从而为自己乡土情结的情感抒发作了一个铺垫。

教材中丰富的词汇只是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冰山一角而已, 在课堂外我们同样可以选择有价值的语言进行积累。如“看那雪, 到晚越下得紧了”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 一个“紧”字使人读了如临其境, 在平静的外表下, 大雪纷飞之中感到气氛和情势的紧张。英雄大难临头却不自知, 如何能不使我们替他捏把汗呢??又如“这厮长得很猛, 冬天洗冷水澡还时不时的在门口上来五十个引体向上露出成块的肌肉” (孔庆东《北大47楼207室》) , “猛”指凶猛, 多用于形容动物的, 用在此处是对“露出成块的肌肉”的室友带给人一种感官享受的美感而发自内心的赞誉!真正文学大师笔下的语言, 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 它有声, 有色, 有味, 有感情, 有厚度、力度和质感。只要平时能品悟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自然也就能他山之玉, 可以攻石了。

(二) 完成积累到运用的迁移

语言只有积累没有运用, 是无用的消极语言, 缺少了整合外化, 只能是为“积累”而积累, 学而无用。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能够“凭吞吐”、“任翕张”的积累才是真实有效的, 只有这样的积累才切实丰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鲜活地与学生的生命一同成长。否则, 学生说起话写起作文来总是“无法用语言表达”。而实现以读文会意的语言积累到实际运用的飞跃, 需要一个活化的过程。就此尝试分三步走:

1.克服积累的无序, 有明确的主题目标

有效积累首先要围绕一定的目标, 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期学习的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制定积累计划, 确定每个学期的积累主题, 每个主题分哪几个阶段, 每个阶段积累什么方面的内容, 应达到什么目标。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有明确的积累方向, 有针对性地看书, 也可以反馈积累情况。如高一的学生, 教材 (苏教版) 编排的专题为“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 每一专题有明确的主题。我们的语言积累可以按此分四大类。再进一步细化积累的阶段, 如在“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中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 关于故乡的山川草木、风土人情等描写方面的; (2) 对故乡情感抒发方面的; (3) 对故乡精神层面的深层理解方面的。同时提出要达成的目标, 结合自己的故乡实际情况内化积累的材料, 并有一定深度的属于自己的思考。

2.重视对课内的积累, 能精确传神的运用

积累从课内入手, 从教材中积累是最直接、最便捷的途径。教材是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根本, 它是经专家选编的, 具有规范性、典范性。《教育心理学》指出:“在记忆仓库中, 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 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 也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 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律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 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学习和掌握语言, 若能要做到运用时随心所欲, 得心应手, 就必须对语言文字做多次重复, 强化诵读, 细心咀嚼, 用心体味。考试时将教材内容进行移花接木, 拿来“为我所用”。

比如《师说》中韩愈认为“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如是而已。”做为至圣的孔子尚且拜师学习, 更何况是我等凡夫俗子?韩愈当年也批评了“耻学于师”的风气, 提倡“不耻相师”。在今天激烈竞争的年代, 只有互帮互学, 才能能共同进步。积累了《师说》中的这些语言就可以在类似“学习”“合作”“帮助”“能力”等话题的作文中运用, 给自己的观点加上有力的佐证。

3.加强语言实践, 共享重构鲜活语言

语言完成积累到运用的过程并不是积累的终结点, 还可运用多种方式交流探讨, 使学生共享他人的语言创造。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而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因此只能理解事物的不同方面, 不存在对事物唯一正确的理解, 为此要通过合作和讨论互相交流彼此的见解, 从而形成更加丰富的见解。笔者在自己所教的班级中安排了课前三分钟学生说话, 范围和形式不限, 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时间长了, 学生的胆量培养出来了, 看的知识内容也多了, 当然说起话来也就流畅多了。在这个说话的过程中, 无论是说者还是听者都会受益匪浅。学习者正是在与他人对话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知识经验, 并通过检验与别人相左的观念加以重新建构, 从而使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得到更为健康的发展。所以共享能让学生在感受运用语言时, 对于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得到提高。

汪曾祺说:“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 (思想) 同时存在, 不可剥离的。语言不能像桔子皮一样, 可以剥下来, 扔掉。世界上没有没有语言的思想, 也没有没有思想的语言。”概言之:当学生真正认识了语言的“优点”, 并能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系统, 在具体的写作情境中, 自然能品出言中之意, 悟出言中之理, 感受言中之情, 将名言佳句、精段妙篇化为己有。

摘要:写作能力是指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丰富的语言, 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形象, 表达出各种不同的感情。积累语言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工程。较好的语言素养, 既要有平时的学习、积累, 创建自己的语言仓库, 更要去想、去用, 使之附上自己的真情实感, 才能闪耀出奇异的光彩。

关键词:作文,语言,积累,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M], 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版。

[2]《赵谦翔与绿色语文》[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

[3]《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第1版。

[4]止庵, 豆棚瓜架, 《如面谈》[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年版。

注重文本语言积累 篇5

——走出庖丁解牛的误区,注重文本语言的积累。

云梦县隔蒲祥山中学 余国福

内容摘要:我们农村中学在全力打造语文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有些老师一味重视训练学生对课文的意思、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而忽略了培养学生正确的的语感、以及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积累。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种误区,应该悬崖勒马,两者均不可忽略,而要齐头并进,齐抓共管,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字:农村 中学语文 高效课堂 现状思考

导语

时代在前进,教育在发展。从传统的讲解法——传道授业解惑,到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再到今天的高效课堂——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创新思维的习惯。这一过程体现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和人类认知规律的循序渐进。然而,在农村中学大力推广语文高效课堂的今天,往往只注重对文本的理解,甚至打破砂锅问到底,无异于庖丁解牛,把一个本来完美无缺的美文解得支离破碎,鲜血淋漓。当然,注重对课文理解,这也本来无可厚非,只是光重视理解,而忽略语言积累,这无疑是把语文高效课堂引向了一个极端,是不正确的,应该既注重理解,又不忽略积累,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根据不同文本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

正文

既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积累文本语言都十分重要,那么应该怎样才能做到两者兼顾,而不再走进庖丁解牛的误区呢?

在此,我仅根据自己教学实践和思想实际毛遂自荐,谈谈体会,供各位同仁参考。

这里,我们先要从思想上正确认识选入教材的文本在教学中的作用,不然,思想上没有足够的重视,会导致教学中走向极端,走进误区。其实,大家都比我更清楚:老生常谈文本是语言的工具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统一。所以,在学习文本时,不仅要理解它的思想性,还要欣赏文本语言的完美性。被选入教材的文本,它在思想内容方面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引导作用,对培养有用的人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完美性,它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语感和积累美词美句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只注重其一个方面,都违背了文本被选入教材的意图,发挥不了文本对学生的双重教育教学作用,也不符合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特点。

有了以上认识,我们就不会产生或少犯走进误区的错误。

一、有些课文既要重视对文本的理解,又要重视对文本语言的积累 有些课文的思想性和语言的工具性都很强,都不能忽视,也不能厚此薄彼,需要平衡使用力量。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的《在沙漠中心》的过程中,我是这样把握文本在教育教学中的双重作用的: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是探险的意义和探险的精神,这是学习的一个重点,所以教学时我设臵了这样一些问题:圣埃克在沙漠中心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样克服的?他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思想上心理上有哪些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圣埃克表现出什么样的精神?从而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再让学生结合北京大学学生因参加探险活动而死亡的事实谈谈自己对探险意义的理解和认识。这些问题设臵好了,就让学生在充分朗读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去思考,并把朗读贯穿于始终。因为读本来就是理解的过程,也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老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我没有说错的话,前者说的是读能帮助理解,后者说的是读能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所以,当学生回答圣埃克遇到的困难是缺水和寒冷的时候,我便问:“你找到的这些困难是从文中哪些句子看出来的?找出来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学生连忙读出了这样一些句子:我的血液因缺水而循环不畅;我的牙床冻得格格作响,身子也跟筛糠似的;沙漠就像大理石那么光滑;晚上只会让你在寒风中没有一点儿遮蔽;寒风就像平原上的骑兵向我直冲过来------然后让学生讨论这些句子在遣词造句和修辞运用等方面有哪些特点,再请学生在理解句子写法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如此类推,下面的问题都一一这样解决,都是一边读一边理解一边积累词汇学习遣词造句的方法。

二、有些课文需要把重点放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

可是有些课文在语言上没有太多特点,但在语意上比较深奥难懂。因此,在教学这类课文时,应把重点放在理解上,而不能平均使用力量,当然也不能完全忽略读更不能完全忽略语言的积累。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的《华南虎》这篇课文时,一方面重点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华南虎的形象,明确华南虎的象征意义,从而让学生学习华南虎敢于与困难抗争和追求自由的精神。为此,逐一让学生理解“观众”,理解“两道鉄栅栏”,理解“笼子”,理解“火焰似的眼睛”,理解“灰灰的水泥墙壁”,理解“苍苍莽莽的山林”,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当然,另一方面也有少数句子写得好,词用得精当,也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简单地欣赏了一下。

三、还有些课文需要把重点放在对文本的语言积累上

还有些课文在单元里是个自读课文,在语意上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但是在语言的遣词造句上和语言的写法上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因此,教学这类课文的重点应放在语言的积累上,当然,也不能完全忽略对课文的理解。如七年级下册的《马》这篇课文,从词到句到课文的理解都是浅显易懂、一目了然的,无非是写了两种情况下的马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人工驯养的马的同情,对天然的野马的强烈赞美。因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除了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简单地理解了一下课文内容外,重点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词汇,学习文中处处运用对比的写法:丰富的词汇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词语成语随处可见,而且由于在作者的笔下马已不是纯粹的马了,而是一种人的形象的化身,所以,这些词语成语都人格化了,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值得让学生学习品味和积累,词语成语这里不一一列举;至于对比的写法,更是本文一大语言特点,更是值得让学生在读中明确对比写法的作用:通过对比,突出了马比其它动物的形象更完美,使读者对此毋庸臵疑。与此同时,让学生逐步积累了运用对比来叙事说理的经验。

结语

积累语言是写好作文的金钥匙 篇6

[关键词]作文 阅读 积累 语言 小练笔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9-07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而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加文化底蕴的基础,促进学生语言实践的发展与良好语文素养的养成的基础。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富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不少学生怕写作。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语言积累少。没有积累,不会有精彩的表达。《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并对此作出了明确规定:小学阶段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从中,我们知道读书积累的重要性,也表明了语言的积累从大量的阅读中来。贾志敏老师在《“叶老教子作文”的启示》里说:“学写作文必须大量阅读。读书是基础,读书是积累,读书是吸收。胸无点墨,怎能下笔成文?”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文思如泉涌,妙笔生花。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广积语言呢?

一、抓好课内阅读,在训练中积累语言

课堂是阅读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教会学生积累语言,学会习作方法的主要阵地。课文作为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范本,承载着许多语言积累点,需要教师细心地挖掘,精心地提炼。

1.在朗读中积累语言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古人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一篇好文章,不经过反复诵读,就不能领会其深刻含义。读得愈熟,领会愈深,读到滚瓜烂熟,作者的语言就有可能转化为读者的语言,在写作时就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改作文时会发现学生词汇贫乏,句子毛病百出,这就像贾志敏老师说的一样:读得太少。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中总有生字新词出现,句式也不尽相同。里面蕴藏着许多优美的词、句、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留出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融会贯通。课后分类摘抄精彩词句,强化学生对词汇的积累,能将课文的语言文字变成储备和财富。但语言的积累单凭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教材缺乏量。因此,教师可通过教材教会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激励他们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读书方法广泛涉猎各种体裁的课外读物。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

2.说话中沉淀语言

说是写的基础,从低年级开始,我们就让学生在写话前先进行说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的形式,留足时间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如学习《北京亮起来了》后,教师先叫学生摘录好词好句,接着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同学介绍美丽的北京。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到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让学生在说中积累。在教学中,教师可用做导游、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

3.在运用中深化积累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成功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如学习课文《北京亮起来了》一课,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如“夜幕降临、华灯高照、川流不息、金碧辉煌、五光十色”等词语,并选择其中的几个造句。学生写句时,引导他们灵活运用摘录本上分类整理的词语,表达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教师要让学生仿照课文说说《临海亮起来了》,让学生学会迁移,将书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运用中激发学生积累语言的内驱力。

二、挖掘课文内容,在练笔中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提到,要“在习作中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习作训练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激发大脑皮层细胞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从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习作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地运转,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为此,学生必须经常练笔。

1.模仿课文精彩处练笔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习作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练笔的好机会。《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篇文章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非常深刻。在深入阅读课文,挖掘其深刻含义的同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发挥想象力进行补白。如:“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家具……”教师可让学生用“……变成了……变成了……变成了……”这一排比句式说话,然后写下来。学习课文后,课件出示画面:“山谷中,有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孩子们欢快地在村口戏水、玩耍。”课件播放后,教师让学生把这一画面说出来,这是对课文第一节内容的复述。反复运用语言,达到积累巩固语言的目的。接着课件又播放另一景象:“人们不断地在山上砍树。山上的森林面积不断地缩小,缩小,再缩小,裸露的土地不断地扩大,扩大,再扩大,裸露的土地无情地吞噬曾经茂密的森林,村前的河水变得乌黑,死鱼在水面漂浮,天空变得黑沉沉的,环境不断被污染,再也看不到孩子们在村口玩耍了……”然后,让学生模仿第一节的写法,说说环境遭破坏后的小村庄。原先美丽的小村庄和环境破坏后的小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能积累语言,形成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在课文空白处练笔

学习语文要“以本为本”,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空白点可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处有着极其丰富的“有”。如《西门豹》一文,我在上课时利用课文中西门豹惩治巫婆的空白点,要求学生写写“惩治”的具体情景。学生写得比较好,有位学生这样写道:“巫婆听见西门豹对自己说这话,脸色大变,连忙跪下来,连滚带爬地来到西门豹面前,说话有点儿结巴,声音颤抖着:‘不要让我下去呀,我长得那么难看,河伯肯定不会满意的,这样漳河会发大水的。’死到临头了,还这样狡辩,西门豹厌恶极了,但表面上还是很平静地说:‘没关系,我只是让你去跟河伯说一声,不会有事的。’说着,西门豹就让卫士把巫婆投进了河里。巫婆拼命挣扎,渐渐地沉入水中,这个可恶的巫婆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文本是一个唤醒读者参与意识的空间。在经意与不经意间,作者都会留下一些空白,这是学生阅读时驰骋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是学生进行畅写的天地。这样,学生在想象中锤炼了语言,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外勤于动笔,在生活中积累语言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出什么文字。为文者必须贴近生活,深入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引导学生积累生活语言,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摘记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一天生活中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下来,如看戏、听音乐、与人交流时,把学到的优美语句摘录下来;还可以把自己阅读或生活中的一些感受及时记录下来,有空时,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把同类的抄在一起,以便查看,如可按写人、写景、状物、名言警句等归类。

2.写日记

日记是学生把自己一天所做过的、玩过的趣事,所听到的或所想到的记下来的一种形式。日记是学生说的心里话、真话,这便起到了求真、求实的作用。写日记还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和想象的天地,使学生能在日记中想自己所想,抒自己的情怀。生活中,遇到有趣的事、开心的事、烦恼的事、奇怪的事均可写下来。

3.剪贴法

学生喜欢画画、剪纸,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需要的、喜欢的内容或图画画下来或剪下来,然后贴到本子上,可以随心所欲地贴,还可以配上自己画的插图,在下面写上自己要说的话。这样学生在剪剪贴贴和画画中获取了知识,积累了语言。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有可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摘记。

4.媒体法

小学生喜欢听广播、看电影、看电视、网络聊天。影视中人物的语言、网络上有趣的言行,有的非常精彩,或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或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我们要引导学生不仅欣赏影视作品的故事情节,还要有积累语言的意识,把影视作品中、网络上精彩的、富有哲理的语言摘抄下来,输入大脑信息库,这样会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这是学生观看影视节目与成人不同之所在。

总之,积累语言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教师有耐心,学生有恒心。只有读得多,记得多,多动手,聚沙成塔,才能厚积薄发,写起文章才能得心应手,才能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

浅谈作文语言、素材的积累与训练 篇7

一、积累是作文的源泉

1.注重语言积累。优美流畅的语言是一篇好作文的要求之一, 很多学生无法流畅地运用语言, 因此我要求学生首先学会借鉴。借鉴的最好办法就是摘抄积累, 我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摘抄积累本, 我根据教学内容, 规定了摘抄的最低量, 但上不封顶。一学月检查一次, 按数量和质量评“摘抄之星”, 一学期下来, 学生们就能养成自觉摘抄的习惯。以后就交给小组检查评比, 不用老师操心了。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语言积累:

(1) 语文课本中积累语言。现在的教材都很注重艺术性和人文性, 语言文字很美。课文中出现了许多名言警句、人生格言、成语等好词佳句, 如道道甘泉, 使人回味无穷。他们都是前人语言的精粹, 是学生语言积累的好资源。

(2) 现代媒体中积累语言。21世纪的今天, 科技经济高度发展, 电视、电脑等媒体已进入千家万户。我鼓励学生在欣赏精彩画面、动人音乐及广告语的同时, 用心听其中的语言。如公益广告“送人玫瑰, 手有余香”, “用你的真心, 换一世的真情”等广告语, 既有思想性及艺术性, 也是学生写作中的好范例。

(3) 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道出了阅读的重要性。因此,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中好文章的同时, 还推荐一些优秀的课外读物, 如《读写舫》、《西游记》等, 甚至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借我一生》等我都大力推荐, 在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语与句子, 然后再摘抄下来, 读一读, 背一背。

2.注重素材积累。学生作文不能较好的表情达意, 除了语言的原因之外, 往往内容苍白, 空洞无物, 所选材料不典型或根本无材料,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主要是学生平时没有收集写作材料或不懂得收集。针对这种情况, 为了让学生们的作文内容充实, 有话可说, 我注重学生的素材收集, 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素材。

(1) 生活中收集素材。引导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积累素材。我要求学生准备周记本, 写好周记, 每周末“按学校、家庭、社会”分类张贴上墙, 让学生每周按种类选出最有意义的事件, 评出“观察之星”做为学期总结评奖。

(2) 媒体中收集素材。通过广播、电视、网络获得写作素材。广播、电视、网络的信息丰富, 且表现形式也形象直观, 是收集素材的好渠道。老师要求学生准备“媒体记录本”, 按广告、事件等进行收集, 老师定时布置话题, 要求学生要用到相应的材料, 文章写完后, 师生评选用得最好的材料, 评选“媒体之星”上墙表扬。

(3) 活动中收集素材。活动是语文课程的一部分, 也是解决作文素材难题的金钥匙。我有这样的体会, 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过后, 学生们的热情很高, 表达欲很强。此时的作文写作水到渠成。学生们的思想在笔尖跳跃, 情感在字里行间流露。

(4) 书报中收集素材。教材和书报中除语言材料外, 更多的事例也是学生们可以借鉴的, 我要求学生们也准备一个积累本, 按“童年趣事”“成长的烦恼和喜悦”“家庭故事”“学校故事”“名人故事”等分门别类地进行积累。

二、训练是作文的根本

1.造句的训练。针对学生词汇不丰富, 在课文的词汇教学的时候, 我让学生们在课文中至少选5个不相干的词, 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联词造句, 这样做既记了词语, 又训练了语言的运用, 还训练了想象能力, 没有字数和时间的限制, 学生对此训练很感兴趣。是一举四得的训练。

2.仿句的训练。针对学生语言干巴, 不懂得修饰, 我借助仿句练习来训练这方面的能力。特别强调有修辞手法尤其是比喻和排比的句子进行仿写。每天一句, 坚持不懈, 一学期下来, 学生的语言变得形象生动起来了。

3.片段的训练。针对学生语言平淡, 不懂得描写。我让学生们进行了“人物”和“景物”等片段描写的训练, 将人物描写又细化为“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等描写, 将景物描写细化为“写景、状物”, 在进行这些训练时选周围的同学、教师、父母或亲朋好友做为训练对象, 不限制字数, 学生们对此很有兴趣, 往往有精彩之作, 在交流人物描写的范文时常常笑声不断, 交流者因此也是得意洋洋, 这更刺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4. 整篇的训练。语言能力的提高, 依赖于写作实践。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水平, 要进行整篇的写作训练。每个学生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影响各不相同, 只有把他们放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他们的思维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才有可能体现出整个学习活动的自主性。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让学生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 还他们以纵横驰骋的天地。

积累作文语言 篇8

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感悟语言

1. 画面铺垫, 激情促学

现代教学技术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先进工具。现代媒体能创设美景给学生以多层次的欣赏, 让学生得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 从而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培养学生听、说、读的技能, 提高他们观察、想象及赏析词句的能力。例教学《小露珠》第一节时, 我用电脑演示露珠的出现过程, 因为小露珠的出现不是一个瞬间的过程, 学生在生活中很容易见到小露珠, 但不易见其渐渐出现的过程。学文至此, 学生迫切希望亲眼目睹一下小露珠出现的过程。于是, 我利用这个现代教育媒体的最佳作用时机, 通过电脑演示将视觉效果 (小露珠的出现过程) 与听觉效果 (小蟋蟀的叫声) 有机地结合起来, 变抽象为具体, 变静态为动态, 化枯燥为生动。抽象思维的障碍、逻辑思维的障碍、语言表达的障碍在此刻被化解了, 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为其形式之新颖, 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 从而产生了乐学情绪, 积极投入到文章的赏析中去。

2. 音乐渲染, 读中自悟

一首《摇篮曲》能使你回到儿时妈妈的怀抱;一首《义勇军进行曲》会让你热血沸腾, 心中敬意油然而生;同样《春天的故事》会使你眼前出现邓小平主席正领着全国人民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前进……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就要借助音乐的独特魅力为我们语文教学服务。如《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如果仅凭教师苍白的语言来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饱含深情的语言, 领略阿炳非凡的艺术才华, 体会阿炳热爱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这显然是不够的。于是, 我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后, 用电脑出示了坐落在“天下第二泉”旁阿炳的塑像, 并播放了充满诗情画意的《二泉映月》, 饱含深情地范读课文, 《二泉映月》使同学们一步步地走近阿炳, 你听, 那琴声委婉连绵, 像痛苦的叹息, 又像深情的赞美;随着旋律的升腾跌荡宕, 乐曲进入高潮, 由悲愤而怒号, 由怒号而憧憬。从舒缓而又起伏, 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中, 学生们感受到阿炳那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在悲伤慨叹自己的经历坎坷, 漂泊无依;他在愤怒质问:月光虽明, 世道却暗, 泉水虽甜, 人世却苦, 水面虽平, 人间不平;他在拼命抗争, 生活的贫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在深情赞美恩重如山的师父和给自己创作灵感的清泉明月。听着这如歌如泣的美妙音乐, 学生们不禁泪花闪烁, 捧起课本开始细细品读。没有讲解, 没有问答, 你能说学生没有感悟课文中的语言吗?你能说学生的情感没有泛起涟漪吗?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唤起回忆——积累语言

“为学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 只有读得多, 记得多, 积沙成塔, 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 得心应手, 达到古诗所形容的“胸藏万汇凭吞吐, 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 如果仅用一个硬邦邦的“背”字, 学生就能轻松愉快地积累语言了吗?事实显示:不能。机械的记忆费时大, 收效小, 只能加重学生的负担, 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 我凭借现代教学媒体的直观性、形象性, 精心组织教学, 努力使学生学得好, 记得牢, 用得上。例如《三亚落日》这篇文章语言优美, 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为使学生轻松积累, 记忆深刻, 出口成章, 下笔成文, 我先让学生用“”划出自己喜欢的词句, 美美地饱读, 然后电脑出示与文中景色相似的镜头进行定格, 并相机询问:“看到这个镜头, 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个词语?”镜头不断改变, 于是“玉屑银末”“赤朱丹彤”等优美词语, 学生立刻变书本的为己有。于是我趁热打铁, 鼓动学生打开笔记本摘录好词, 加深印象。由易到难, 由词到句, 甚至到段, 再引发欲望, 打开思维, “看到这个镜头, 你想起了文中的哪个好句?”依旧是原来的镜头, 要求不同, 学生的收益也不同。此时有了重点词的铺垫, 文中佳句从学生的口中顺利地涌出, 没有一个“背”字, 学生轻松快乐地积累了语言。

阅读课如果仅着眼于课文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必然在课堂中穿插收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片段或知识来丰富学生语言, 但传统教学受时空限制, 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有了现代教育媒体, 事情就好办多了。例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 作者的描写令人神往, 波光粼粼的多瑙河, 举世闻名的音乐家, 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著名的国家歌剧院, 这一切的一切, 如果仅仅局限于书本的学习, 学生会显得意犹未尽。于是, 我布置学生跑图书馆, 上网浏览, 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查询一切有价值的资料。于是, 河水清澈、景色秀美的蓝色多瑙河呈现于学生们的面前了;各大著名音乐家的资料罗列于教室墙壁上了;国家歌剧院就像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展现在学生面前了, 就连宋祖英在国家歌剧院所开音乐会的情景也被学生制成录像搬到了课堂上, 再配上幽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就这样, 音乐之都维也纳由静变动, 由虚为实, 学生们一边欣赏这美丽动人的画面, 一边用文中语言为其作讲解, 积累语言, 这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如果长期积累, 我相信学生记忆仓库里的词句肯定会丰富多彩, 层出不穷的。

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冲破时空——运用语言

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 (下转第28页) (上接第27页) 的目的, 然而, 运用语言大都需要气氛、场景。现代教育技术以视听同步化, 图像动态化, 再现生活、景物、事件等优点, 克服了传统教学“四面楚歌”的现象, 能使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从而打开话匣子。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这首诗, “语淡而味不薄”, 一个普通的农庄, 一次鸡黎饭的普通款待, 但在这朴实平淡的描写中, 蕴藏着浓厚的情味。如何引导学生从“淡语中”尝到“不薄之味”呢?首先, 我先让学生理解诗句, 再加以丰富的想象。然后把自己的所思所想绘制成美丽的风景画, 接着再根据诗句“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展开合理的想象, 诗人与友人“把酒话桑麻”时会怎么做, 怎么说呢?然后再找一个学习伙伴一起表演。于是课堂沸腾了, 学生们争着展示自己所绘之杰作, 抢着与伙伴一露自己能说之口才。最后, 我请出小组代表来到实物投影前, 让学生的精彩之作展现于每位学生面前, 让学生与学生“把酒话桑麻”。农村的恬静、简朴, 友人间的饮酒闲谈, 无拘无束, 在借助实物投影的同时, 被学生们演绎得淋漓尽致, 此时的课堂, 学生哪来的学习负担, 此样的课堂, 学生哪能没有学习兴趣呢?

小议学生语言积累 篇9

一、强化诵读

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诵读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诵读。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逐渐感悟文章魅力, 由悟入境, 最终能够实现与作者的对话。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也是每位语文教师毕生追求的。

学习语言, 需要强化诵读, 而诵读并不是简单地放声来读, 读的过程中包含着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具体引导如下:教师要正确认识诵读的重要性, 要将诵读落到实处, 要将诵读贯穿课堂始终。当然, 教师要清楚地知道每个时期诵读的要求, 同时也要和学生沟通好每个诵读时期努力的方向和要达成的目标。初读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读课文, 解决生字生词, 至少达到诵读顺畅的目的。之后需要学生细读, 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章节大意、作者情怀。然后精读, 要求学生能领悟文章妙在何处, 美在哪里。最后要求学生熟读到背诵的程度。当学生到达熟读的程度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积累的鼓励, 鼓励他们将好词好句重点记忆。

然而, 考试不会考诵读, 诵读的成果又不能在考试中呈现, 所以有些教师内心尽管明了诵读的重要性, 但是为了考试不得不牺牲诵读。笔者认为这是本末倒置,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清楚自己语文教学的目的, 不能一味地根据考试来要求学生, 这样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还会使学生无法清楚知道学习的目的。所以, 笔者建议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保证诵读的时间。一般一节语文课中至少有一半的时间给予学生, 让学生放声诵读, 细细品味和思考文章。给予学生诵读时间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而应时刻跟踪和检测学生的诵读情况,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做到上述几点, 学生不仅能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还能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 这更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二、强调背诵

背诵是积累语言必不可少的方法, 也是最具有实效性的方法。不论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还是提高学生理解文字的能力, 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 以及规范学生书面语言的能力, 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背诵。学生时期是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 教材中的课文都朗朗上口, 文质兼美。通过背诵学生会积累大量的妙句美文, 这对于学生而言是终身受益的。新课程大纲也对此作了专门的要求, 还明确规定了课内外阅读的量和背诵的篇数, 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 且在大纲之后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引导学生多诵读、多背诵, 进而把语言的积累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

三、广泛阅读

清代学者康彪曾说过:“阅读必宜博, 经史与古文时文, 不多阅则学习肤浅, 胸中不富。”这句话很好地指出了语文学得好的人, 都得力于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总量, 五年制的不少于100万字, 六年制的不少于150万字。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有利时机, 优化阅读教学。在教学中, 教师应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方法, 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 使学生广泛阅读。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广泛阅读不是泛泛读完就算结束。很多学生还没有阅读的意识, 有的时候就是为了完成阅读而阅读, 光注重阅读的量而忽视了阅读的质。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广泛阅读还要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要摘抄好词好句, 同时还要写读书笔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能力, 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面, 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四、强化复述

有的教师认为复述是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办法, 其实对于学生积累语言, 复述也是不错的方法。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后,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活学活用, 引导学生将积累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就需要学生的复述能力。通过强化学生的复述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精美词句, 帮助学生掌握遣词造句的精妙。所以教师要重视复述。复述能力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 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然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提高复述的要求。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信任和关怀, 因为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多年潜移默化的影响。

让语言积累:落地生根 篇10

1. 掌握词汇,规范语言。

儿童最初的语言积累主要是口头语言的积累,其他方面的积累在日后学习中不断得以提高和加强。儿童学习语言的方法主要靠模仿习得。在学龄前,他们学习的语言是在和成人交往中实现的,学到的大多是口头语言。入学后,除了通过社交继续学习口头语言,更重要的是在语文课上通过阅读课文学习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相比较,书面语言更加规范,表达方法比较严谨,形式也更为精彩。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应当采取最佳手段,使学生把当堂学过的词语融入自己的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之中,这样才能扩大词汇量,丰富规范学生的语言。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安排了许多“词串”教学,这些词串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同时也激活了学生无尽的想象。如第三册的“识字1”中安排了四组关于描写秋天词语的词串: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每一组词串都描绘出不同的画面。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边读边识字,边读边记忆,边读边想象:“烟雾弥漫的金秋水乡;荷塘边随风摇摆的芦苇,荷塘里的老菱、藕及一个个莲蓬;夕阳西下归来的一叶叶扁舟;火红的枫叶,组成了迷人的秋景。”这四组词语反映了江南水乡秋天独有的景物。学生借助图画诵读不仅能使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发展语言与发展思维相结合,而且能激发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形象地感知秋天水乡的美丽。小学许多课文都要求学生熟读成诵,这样既引导学生在正确的语言中感受生活中多彩的画面,又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规范语言。目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均安排一组组的“积累·运用”,每一册的教材中都有背诵的要求。通过有目标的背诵积累,学生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比如,带有比喻的对偶句,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对联,关于治学、立业的古诗名句,珍惜时间的谚语,贴近生活实际、跟历史典故有关的歇后语,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词语,人们游览观赏大自然美景时的行为表现的词语,以及日出日落时自然景物的描写词组,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的名联等。通过体验这些富于想象的写法,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随之增强,也为日后的语文素养奠定了基础。

2. 制定目标,帮助学生逐步积累。

语言积累是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没有这个“表达的基础”就谈不上“提高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学过的课文语言在语文实践中正确运用的不多,因此,有目的地采用一些手段,制定目标,帮助学生逐步积累已是当务之急。就一篇课文来说,所学到的词语、接触到的句式很多,教师应确定本课的积累目标,再教给积累方法。比如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的《火烧云》一课,描写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的词语很多,要求学生理解、熟读后,画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如,金灿灿、红通通、半紫半黄、半灰半白、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接着引导学生学会使用颜色词,归纳其方法,再通过练习帮助学生从少到多、从课内到课外逐步积累。积累句子的方法也一样。教学中,教师应把目光放在发掘课文中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没有的或者不常出现的句式上,寻找出课文语言和学生语言的差异之处。通过教学,学生通过课文语言的学习,丰富了自己的语言,在练习中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语言储备”。这个教学过程正是学生“语言积累、生活积累以及人生阅历积累”的整合,也是一种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教学方法。

3. 形式多变,激发学生积累兴趣。

利用课堂资源,变化形式让学生积累不同的话言,从而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语言积累活动中。如采用“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摘录课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夸张句、排比句,在规定的时间内分类写好规定的句数,分目标进行,一周一个方向。也可以结合一些生活的实际情况进行,如:快到新年了,该准备哪些祝福语送给同学、家长呢?要求用“一到十”的数字写成语或者写句子。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查资料、询问长辈、与同学交流等,然后把自己准备的“礼物”(写好的)进行“包装”(装饰图案)、展示、评选。当然,理解语言最常用的方法是反复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还可以复述课文,这是一种模仿性的运用语言的训练。

二、拓展教育渠道,养成读书习惯

1. 不动笔墨不读书。

扩展学生的阅读量,教师要充分发挥书本的作用,提出每篇文章学习都要积累词句的要求,以使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词句的良好习惯。我采用了“阅读三步曲”:默读圈圈点点———讨论交流朗读———书面摘录仿写。默读圈圈点点,就是让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文章中自己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词句或好的段落。经常这样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读时自觉地吸取文章中有益的“语言营养”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对学生语言学习将会起到积极作用。讨论交流朗读,就是交流自己积累的语句或语段好在哪里。这是提高学生理解和判断能力的举措。相互交流会促进学生取长补短,之后由我带头朗读,既鼓励学生又促进学生将语言材料存入自己的语言仓库之中。书面摘录仿写,就是将圈点交流后的内容进行摘抄归类,给所录用的内容进行装饰,形成有个性的“好词佳句”的“成长记录袋”。同时,定期检查摘录或背诵的情况,评选“读书之星”,使学生提高兴趣,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 挽起手臂,齐头并进。

语言积累的训练 篇11

关键词:积累;语言;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3-0134-01

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课堂教学中积累语言

1.1诵读激情促积累

教师要注意引发学生在朗读中动情、生情,自然而然地主动积累语言。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课文应该让学生认真读,反复读,以此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

1.2迁移阅读促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举一反三,选择合适的补充材料扩展阅读,指导学生有效积累语言。补充阅读的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或开阔视野,或加深理解,或升华课文的思想内涵,或抛砖引玉,引发学生合理而大胆的想象,或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章语言之美、用词之妙、结构之新、描写之实。这样,便自然地形成了以课文的词、句、段、篇為中心辐射点的课文与课外材料有机融合的大阅读格局。

1.3学词学句,掌握特点

词句是语言材料,学生头脑里掌握的词汇和句式越多,对表达就越有用处。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回忆、整理有一定规律的词语,如:AABB式(整整齐齐、干干净净);ABB式(绿油油、黄澄澄);ABAB式(火红火红、喷香喷香);ABA式(嗅了嗅、看一看)等;归类摘录词语,如描写天气、动作、神态的词语等。对于句式的分析、理解、摘录,除了被字句、把字句、比喻句、反问句等常见句式外,还应摘抄一些典型的含有“四要素”的句子、总分句以及描写精妙、意境优美的句子。

2在课外学习中积累语言

2.1课外阅读促积累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了。如果让学生多读些,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可现今的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虚名,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或者就是锁定在电视机前难以脱身,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形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地限制了小学生的语言积累。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的经历。因为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也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

2.2收看影视促积累

影视节目丰富多彩,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在指导学生收看合适的影视节目的同时,也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少儿节目的语言形象生动,体育节目的解说词妙语连珠,综艺节目的语言诗情画意,新闻节目的语言深含哲理,经常让学生在观赏的过程中记下一些词语,汲取多方面的语言优点,有意识地在自己的文章里用上几句,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3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积累语言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了品味生活,才会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

4在班级活动中积累语言

知识的积累有赖于学习,能力的培养重在实践,处于智力开发期的少年儿童尤其如此。积累,是一个科学的、渐进的系统工程,教师在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方面应机智、灵活,有意义地去开掘。晨会课可以将思想教育与语言积累融为一体,推出“新闻播报”、“校园要闻”、“奇闻趣谈”、“好书推荐”、“成长的烦恼”……这一系列学生乐于接受的栏目,并天天轮转,由学生自己主持,号召全员参与,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便是展示语言、积累语言的绝妙机会。在班级活动中举行朗诵、演讲等比赛,学生积极准备的过程即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欣赏他人表演,学习他人所长当然更是一次语言的积累。如果说进行一次自编小报活动,那么,学生搜集素材,自己写文章来点缀更是有利于运用语言,强化语言的积累。

Training that the Language Accumulates

Cao Chunfang

Abstract: This text has explained briefly the language accumulates several kinds of ways to train: Accumulate languages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Accumulate languages while studying outside class; Accumulate languages in the social work activity; Accumulate languages in the class activity.

谈语言积累的途径 篇12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以读为本,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 ,反复诵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 ,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 材料。如 ,《颐和园》一文 ,景美文美 ,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世界遗产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想象颐和园的美景,身临其境,将自己融入优美的文字之中, 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语言。

二、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 并沉淀积累。如,学习了《长城》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然后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其他同学介绍长城。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的好词好句,使学生在说话中积累。另外,复述是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用故事描述、导游介绍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

三、运用中深化积累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运用迁移点,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如,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这样的习题:“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有很多,抄写这些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这类习题的训练,可让学生先抄写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学生在不断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了语言的再积累。

四、课外勤于积累

鲁迅先生曾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广泛观察生活, 乐于记录生活,养成“采蜜”的好习惯。要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 多种表象 ,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 ,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 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五、补充积累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 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素材, 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在教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学生朗读、感悟、理解好这两首诗后,教师可以适时地推出《赠汪伦》等一系列送别诗,并引导学生背诵名句,使学生对离愁别绪有更多的感受。

上一篇:监测变形下一篇:聚氨酯发泡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