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语言积累(精选10篇)
强化语言积累 篇1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是中考语文试卷中最为纷繁、灵动、多变的题型, 是语文中考的重点、难点和热点。该类试题侧重考查考生的语言积累与感悟, 文字理解与表达, 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有涉及范围广、覆盖面宽、题型多样、区分度高等特点, 深受命题者的青睐。
笔者抽样统计分析了2013年全国各地50套中考语文试题, 发现“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平均分值约为26.3分, 平均题量约为7.1条。现将该类试题的特征和命题趋势解读如下。
一、考点的基础性
在众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中, 汉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标点、名句、名著等是初中阶段最为核心的知识, 而识记能力、辨析能力、阐释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转换能力、仿拟能力、探究能力等则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能力。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非常注重对这些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 例如2013年中考, 100%的省市都考查了“汉字读写”和“名句默写”这两个传统知识点, 68%的省市考查了“语病修改”这一知识点, 这些统计数据折射出命题者注重“双基”的鲜明导向。
二、选材的贴近性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命题材料的选择非常讲究, 从2013年中考看, 命题材料体现了“三个贴近”。一是贴近生活, 与时俱进, 举凡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都是命题者“捕捉”的目标。例如自今年年初以来, 倡导节约粮食的“光盘行动”在国人中引起较大的反响, 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中, 就有超过4个省市直接以该热点为“平台”设计综合性学习试题, 综合考查考生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二是贴近地域, 彰显乡土特色。中考试题一般都是各地自主命题, 因此, 命题者在材料的选择上都会打“家乡牌”, 将地方的人、事、物、景等元素融入试题中, 以激发考生的家乡自豪感。例如2013年中考语文重庆卷的“重庆科技活动周”, 江西卷的“脚踏热土, 爱我江西”等, 都是如此。三是贴近考生, 注重价值引领, 在材料中渗透人文关怀, 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浸染。
以上做法, 进一步彰显了“学业考试的命题要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在具体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理念。
三、组元的综合性
所谓“组元”, 是指将各种知识、能力等考查元素在试卷中进行组接安排。语文学习, 无论就其内容还是形式看, 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为此, 在语文中考中加强综合, 简化头绪, 突出重点, 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 无疑更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语文中考试卷中加强综合, 有下面两层含义:
一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内知识点、能力点的“小综合”。请看2013年湖北省咸宁市的一道中考语文试题———
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辛勤劳动”“资源匮乏”“空气污染”“道德高尚”这四个短语中, “辛勤劳动”与其他三个结构不同。
B.“他们的心在战栗, 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句中的破折号表示话题转变。
C.“秋日的艳阳在森林的树梢上欢乐地跳跃, 把林子里墨绿的松、金色的唐棋、橘黄的杨、火红的枫, 打扮得五彩缤纷。”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艳阳跳跃。
D.“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 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 都能形容尽致, 尽态极妍!”该句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道选择题的四个选项分别涉及短语类型、标点符号、句子成分以及修辞手法几个知识点, 虽然仅有2分的分值, 却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非语文”资源的“大综合”, 走“大语文”路线, 在试题载体的选择上努力体现“生活化”, 突出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融, 反映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这一点, 着重表现在“综合性学习”试题的设置上。样本统计表明, 2013年中考语文试卷中, 有超过70%的省市设置了“综合性学习”试题。例如浙江省台州市的“综合性学习”试题, 命题者营造了“陪奶奶去杭州医院看病”这一生活情境, 设置了3道小题, 以8分的分值, 综合考查“路线介绍、拟写短信、选择感谢词”三项内容, 各种知识渗透科学, 能力点考查多元, 系“大综合”的典型试题。
四、题型的创新性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不仅是中考语文试卷的“热点”, 也往往会成为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亮点”。2013年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在传承中又有所创新, 一些夺人眼球的新题型新颖别致, 开放灵活, 富有创新性, 从多角度检测了考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针对2013年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呈现的上述特征和趋势, 建议同学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积极应对。
一是关注时事, 点击生活。近几年来, 中考语文“语言积累与运用题”通常设计与实际问题情境基本一致的题目, 联系生活实际考查考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基于此, 平时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学习观, 培养“学用语文”的意识, 关注社会热点, 点击生活现象, 在对时事的解读分析与对生活的感悟理解中, 不断习得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如此, 才能从源头上提高我们的语言积累与运用能力。
二是掌握方法, 触类旁通。“语言积累与运用题”涉及的题型纷繁复杂, 包括汉字读写、词语运用、名句默写、语病修改、语言连贯、句段仿写、新闻压缩、图表分析、对联拟写、广告宣传、名著阅读、材料探究、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等。这些题型各有其命题特征和解题规律, 我们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 必须加强针对性训练, 反复实践。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些子题目的解题技法, 才能在应对时做到游刃有余。
三是善读会思, 科学表述。近几年来, “语言积累与运用题”中的“运用题”部分多以主观表达为主。无论何种子类型题目, 从本质上看, 其解答流程大致上都可概括为三个字———“读、思、写”, 即先阅读命题者提供的文字或图表材料, 接着深入思考命题者抛出的问题, 最后写出文字答案。这就要求我们在解答时做到六个字———“读清、思明、写佳”, 即善于阅读材料, 思考明白问题, 规范地写出答案, 从而为“语言积累与运用题”的解答赢取灿烂的分数。
贾厚明, 中学语文高级教师, 盐城市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 盐城市中考语文命题组成员, “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任教于东台市安丰镇中学。
强化语言积累 篇2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积累”,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总目标” 中又提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 好 的 语感”。每一个阶段目标都规定了要诵读儿歌、古诗、优秀诗文等,“积累”已成为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之一。下面想谈一谈自己对于“积累”的一些理解。
一、要积累语言,更要积累生活
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是发展语文素养的前提条件。阅读从某种角度上说,就是语言文字信息激活生活积累,形成再现和再造表象的活动。所以茅盾说,读书应当一边读,一边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生中去看。萧乾则有阅读是用“库存”去兑取“现金”的巧妙比喻。就作文而言,生活是作文之源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更要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目前,积累生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现在的学生生活积累并不富有。这使他们很难理解那些内涵丰富的.文字材料,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经典成了他们难以消化的“残羹冷炙”,影响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削弱了积累的欲求,从而也影响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儿童观察自己的生活,观察自己和周围人们的日常活动,扩展儿童对生活的体验和认识,帮助学生积累生活,是非常必要的。
二、要积累古典诗文,同时要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
我们应该认识到,现时的积累应该区别于过去私塾时代的背诵,因为学生面对的文化语境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中国曾经是诗的国度,“不学诗,无以言”。出口言诗,是当时文化人的“集体无意识”,相沿下来,知识分子言谈、交往、抒情、论政,都离不开诗──或者引用诗或者创作诗。在这种环境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是可能的。而现在,整个文化语境已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大众传媒文化占据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如果不作引导,只是一味地让学生死记硬背古典诗文,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因此,现时的语文教学在注重传承的同时,应该赋予古典诗文以新意,注重联系实际,面向未来,面向世界。要重视现代信息的传输,尽可能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让学生感受到阅读和表达的愉快,引导他们主动阅读,广泛涉猎,在潜移默化中实现积累。
三、要重视积累,更要重视运用
叶圣陶指出,旧式考试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的“人型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我们现在所倡导的积累不能重走旧式教育的老路。从内容上说,应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能让他们怦然心动、会心一笑的内容。从要求上讲,记忆一些名言警句,对一些经典名篇有所印象就够了。我们要引导学生积累的东西必须让学生真正理解了,领会了,尽可能地用过了,才有可能积淀为他们自己的东西。因此,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运用语境。如,通过一些活动,展示一些场景,让学生说说联想到的警句名言;带领他们置身蒙蒙春雨中或是烂漫的春花中,让他们说说想到的有关诗句,这比单纯地让学生死背名言、诗句要有效得多。
注重积累,强化复习 篇3
一、平时注重积累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存在高投入而低产出的现象,这就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成功感普遍低于数学和英语学科。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语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扎实,学生必需的语文积累知识缺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使学生形成扎实的语文基础,这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也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中始终重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做到常抓不懈,注重积累。
1.每课做积累
每篇课文在语文基础知识上都有一定的特点,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并适当进行拓展和积累。如教学《嫦娥奔月》一课时,我们不仅可以积累叠词,还可以积累含有神话传说的其他成语: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又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文中表示“看”的词语就有“窥视”“端详”等,我们就可在进行表示“看”的词语的拓展积累。这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几个词语,更重要的是发展和丰富他们的语言,为提升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打基础。可积累的不只是词语,还可以是诗句、名言等等,这都要依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而定。总之,只要我们对积累语文基础知识重视起来,就一定能够提高对它的敏感度,提高我们的积累水平。
2.每课必默写
在语文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生字词,有些课文中还含有要背诵的段落,甚至有全文要背诵的课文。另外,每个练习中也或多或少的有积累项目。因此,我要求学生每课必默写。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我并没有让学生们去抄词、抄课文,而是鼓励他们认真背诵,轻松默写。默写成绩出来后,奖勤罚懒:对满分者、进步者,全班表扬、打“星”并发表扬信息给家长;对默写成绩不佳者,及时通知家长督促改进,并进行二次默写过关。由于坚持这样做,我班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背诵习惯,牢固树立了“逢背必默”的思想,所以,每次默写都有许多学生得到表扬,整体掌握水平较好。
二、考前系统复习
每一个学期的期末,学校都有期末考试,不仅仅是语文,还有数学、英语,这三门科目学生都需要认真复习,才能取得好的成绩。这可就忙坏了学生,真是“三场麦子赶在一场打”了。如何帮助学生扎实而高效地复习好看似庞杂的语文基础知识呢?这就需要我们教者来帮助学生减负增效,切实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1.系统整理资料
根据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我认为高年级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分为这样几块:看拼音写词语,四字词语填空,选择正确的字音,按要求写词语、诗句、名言警句,按课文内容填空。所以,我就按这几个方面对本册书的教材认真地进行梳理、归类,编印复习资料,下发给学生们。如在“名言、歇后语、诗句及其他”这一项中,我就归纳出赞美老师的诗句、含有“风”的诗句、陶行知的名言、高尔基的名言、《伊索寓言》中的故事等十几类,涵盖面还是很广的。再如,我对课文的相关人物及其特点也进行了梳理:学习了1-4单元的课文,我们认识了许多人物,有(教书育人)的田老师,有(关爱儿童)的陶校长,有(痴迷昆虫)的法布尔,有(严谨认真)的贾岛,有(宽容大度)的韩愈,有(美丽善良)的嫦娥,有(力大无比)的后羿,有(爱国爱民)的邓小平,有(育子先育心)的高尔基,有(顽强斗争)的恩科西,还有(画技高超)的张僧繇、(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自相矛盾)的楚国人、(说谎)的牧童、(狡猾、无能)的狐狸、(冷静、警惕)的蝉……这样的系统归类,便于学生集中记忆和掌握。
2.提高复习效率
过去,我们经常是在课堂上花上好几节课的时间来给学生一课课地进行复习。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坐在下面听。看起来学生们都听懂了,但实际上真正掌握的人不多。与其这样蜻蜓点水般走过场,不如争分夺秒抓复习。
(1)少讲多背,练过关。对于这些需要积累的知识来说,教师过多的讲解就没有什么必要了,要留出时间来给学生记忆掌握。在家里,学生进行强化记忆,突破难点;在课堂上,同桌互背、老师抽背并进行分类默写过关。在促进学生积极背诵方面,我们还可以搞一些小花样,如限时记忆,即限定时间给学生记忆,再来检查记忆效果;又如竞赛记忆,即开展小型的默写比赛,评选出优胜者发奖品;再如优惠记忆,即给记忆积极的学生减轻书面作业量……总之,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记忆的积极性,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区别对待,轻负担。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我还把这些知识分为“掌握”和“拓展”两类型,要求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来区别掌握。比如,生字词这一块,对于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确实有限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掌握含有一类生字的词语就可以了,其他词语能掌握多少是多少,这样也能够减轻这些学困生的复习量,达到较好的复习效果。
(3)全面复习,促掌握。不管什么样的试卷,它总是“万变不离其宗”,吃透语文书是一个基本的复习思路。因此,我总是紧紧围绕语文书来进行全面的复习。比如,对于本册语文书的目录,我要求学生能够按顺序背诵。这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学一册书,就要对整册书有哪些课文了如指掌。由于养成了全面复习的习惯,即便是在试题有些偏的情况下,学生们也能够运用复习到的知识应付自如。
强化语文积累指导学生运用 篇4
其实积累与运用应贯穿课堂的始终。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认为:“积累, 是人生的永恒课题之一”“没有积累, 世界将永远是一片荒漠”。《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那么, 语文课堂该如何积累呢?
一、强化积累
1. 在背诵中积累
关于背诵, 周振甫先生引述张元善老先生的话说:“读书要追求‘立体的懂’, 它的关键在于熟读背出。即把所读的书全部装在脑子里。”背诵, 不光有利于语言的积累, 还有利于记忆能力的提高。然而, 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中, 较少看到有背诵的, 或者是只背书中须背的部分。因此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多一些背诵, 少一些琐碎的理解, 并将背诵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常抓不懈。
背诵也是有法可循的, 而非死记硬背。背诵是可以训练的, 背诵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如:借助关键词背诵;运用“总—分—总”的方法背诵;按文体特点背诵, 写人记事的文章, 按其线索或“三要素”来背, 参观游记一类的, 抓住浏览线索来帮助记忆等。不仅要背准内容, 更要能体会其情感, 这才是更高层次的背诵。
另外, 背诵的形式更是多样。如齐背、抽背、比赛性背诵等, 总之要多角度、多感官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方可加强学生的知识积累。正如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 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 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然后可以有得尔”, 因此熟读成诵就是学好语文的最起码的条件。
2. 在阅读中积累
的确, 好词须背, 名句须背, 优秀篇章更要背;但背诵不能成为积累的全部, 因为广义的积累更得益于阅读。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化名著, 是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丰富学生语言的有效措施。教者可以从名著篇目的选择、阅读计划的制订、阅读方法的指导等方面, 让学生学有所得, 学有所获。
语文教师可结合本班学生的实情, 制订一个长远的阅读规划, 分阶段, 分目标, 并根据不同年级或是不同水平的学生, 选择不同层次的书目。课外阅读的积累不仅有语言文字的积累, 还有思想情操的积累。让学生在积累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学会分析、学会欣赏和评判。积累的方法和途径很多, 可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出发, 然后可以写读书心得, 以达到模仿、创造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 素材积累得越多, 越有助于表达;越有助于观察生活、感悟道理、积累知识, 从而使积累得到更好的延续。
老舍说:“只有入口成章, 才能出口成章。”多阅读便是“入口”。在阅读中积累, 在积累中运用, 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实现了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水平。
二、指导运用
积累不是最终目的, 它只是手段, 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才是目的, 学会写作才是目的。积累是“存”, 写作是“取”;积累是吸收, 写作是表达。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 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 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 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 没有不需要反复历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中也规定中学生每年各种练笔不得少于5万字。因此, 教师应在强化学生知识积累的同时, 也给予其练笔指导,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是词句的运用。中央电视台有一档节目叫《挑战主持人》, 其中经常安排一个测试题, 那就是选用单个词语, 或多个不相关联的词语组合, 口头造句或即兴表演短剧, 这跟我们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大相径庭。或选择几个不相干的词语, 进行情景模拟写作;或利用几个成语连词成段;或在课堂上进行仿写练习, 通过这些训练, 久而久之, 定能使文本的语言最终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二是优秀诗文的运用。苏教版教材中, 每册都有优秀的诗文赏读, 教师也可以将此迁移到写作中去。一方面是在写作中准确引用, 理解诗文意蕴, 在习作运用中加深学生对优秀诗文的理解和品味;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多做诗文改写、续写、扩写之类的练笔, 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理解诗文的意趣和意境, 并有所创新。如教授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 让学生把该篇古文改成记叙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真是“一举多得”。通过这些训练, 学生能将名篇精美的语言最终变成自己的语言。
三是名家名篇的运用。朱光潜谈学习写作时的主张:“最简单的办法是, 精选模范文百篇左右 (能多固好, 不能多, 百篇就够) , 细心研究每篇的命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字, 务求透懂, 不放过一字一句, 然后把它熟读成诵, 玩味其中声音节奏与神理气韵, 使它不但沉到心灵里去, 还须沉到筋肉去。”是的, 揣摩名家名篇的写作方法、写作要领, 如此一来, 怎能不行云流水呢?
语言积累与运用 篇5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语文从我身边徜徉而过,留下唐风宋雨的kāngkǎi激昂;语文从我身边流淌而过,留下诗林词苑的淋漓()酣畅;语文从我身边飘然而过,留下美文小说的婉转悠扬。
2、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订正在下面的方格内。
雀跃之心新陈代谢分道扬镳魂牵梦影浮想连翩神色张皇
鄙夷不屑昏聩无能一筹莫展通情达礼直接了当揠苗助长
错别字改正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几天气温___下降,同学们要做好防寒降温工作。
②对一些经典名篇,我们都应在理解基础上认真诵读,使自己____受用不尽。
③讲好普通话,____你我他。
④任何___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都应该受到批评。
A.急剧终生沟通违反B.剧烈终生勾通违犯
C.剧烈终身勾通违犯D.急剧终身沟通违反
4、下列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双博馆的门前雕塑展示了扬州自春秋到现代两千多年中的著名历史代表人物个个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B.金秋十月,公园里游人如织,天黑了还不绝如缕,真是热闹极了。
C.“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D.老师每次对我的批评总是那么的鞭辟入里,让我获益匪浅。
5、品读下面诗歌,你会得到很多启发。请你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也来创作一首小诗。
供选题目:嗅,触,梦。
示例:
听
将心贴近二月,
于是,我听到了,
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参考答案:
1、chang2yang2慷慨 lin2li2
2、影-萦;连-联;礼-理;接-截
语言积累方法谈 篇6
一、在朗读·背诵中积累
朗读是说话训练的最好形式之一。朗读时, 根植文意,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从发音、速度到停顿、语调都应注意, 全面把握。朗读可以使口语得到严格训练并得到全面提高。诵读不强调“朗”, 无艺术化的表现, 偏重于自我体验, “熟读成诵”就是反复多遍地读, 展现一种过程, 获得一种体验, 进而自然产生结果———背诵。背诵有利于积累字词句篇的语言材料, 在头脑里建立和储存感性的语言的种种模型, 从大脑到发音器官以及其他器官形成良好的语言反应机制。所以, 在语文学习中, 朗读背诵必须受到高度重视, 彻底改变目前盲目偏重分解分析而轻视朗读背诵的做法, 真正回归语文学习的原始天地, 让“读”成为语文学习的主旋律。对于课本内外、古今中外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优秀诗文、精段妙句, 必须反复诵读, 熟记于心。我想“语文要念, 数学要算”的俗语并非空穴来风、无稽之谈, 其中应当饱含着真真切切的语文学习之道。
二、在阅读·品味中积累
阅读是将一连串的语言符号转换成特定意义和思想的思维过程。阅读就是实实在在地跟语言打交道。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优秀语言的集成品,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 抒写自己的思想情怀, 启迪读者的灵感智慧, 不惜一切在措辞用语上下功夫。我们在阅读中只有认真仔细地品味、体会, 方知其妙在何处, 而知道了这点, 你难道还不能心领神会、有所启发乃至受益无穷吗?所以, 一定要养成在阅读中品味揣摩的习惯, 以此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体验 (对语言材料作出恰当的理解、选择和批判, 能激活阅读个体相关的语言储备) , 并逐渐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 (对语言的含义, 能迅速而准确地捕捉的能力, 是伴随着想象、思维的对语言的一种直觉能力) 。
三、在生活·运用中积累
特级教师张孝纯老师在他创设的“大语文教育”模式中将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称为语文学习的“第三课堂”。一点不错, 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 “生活处处皆语文”说的就是这个理。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老舍先生享誉“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赵树理的小说因其民族化、大众化的特色而广受青睐, 究其根本, 更大程度上缘于他们接近人民群众的作品语言。在生活中, 我们应该用自己敏锐的双眼、灵动的耳朵、聪慧的头脑, 去看、去听、去思考、去感受。这样, 你会发现出自他们口中的或许很多竟然正是语言的精华;通过体察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不同场合、不同对象面前的言语行动, 你会感悟到语言表达并非草率之举, 而是大有讲究。从而, 不仅能够丰富你的语言储备, 而且有利于修正你的语言行为 (使用语言的规范化, 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以及语言品位、语言修养、语言习惯等) , 形成良好的语言品质 (使用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流畅、严谨、有条理) 。
小议学生语言积累 篇7
一、强化诵读
诵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诵读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诵读。学生通过反复诵读, 才能逐渐感悟文章魅力, 由悟入境, 最终能够实现与作者的对话。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也是每位语文教师毕生追求的。
学习语言, 需要强化诵读, 而诵读并不是简单地放声来读, 读的过程中包含着对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具体引导如下:教师要正确认识诵读的重要性, 要将诵读落到实处, 要将诵读贯穿课堂始终。当然, 教师要清楚地知道每个时期诵读的要求, 同时也要和学生沟通好每个诵读时期努力的方向和要达成的目标。初读时, 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读课文, 解决生字生词, 至少达到诵读顺畅的目的。之后需要学生细读, 要求学生理解内容、章节大意、作者情怀。然后精读, 要求学生能领悟文章妙在何处, 美在哪里。最后要求学生熟读到背诵的程度。当学生到达熟读的程度时, 教师要给予学生积累的鼓励, 鼓励他们将好词好句重点记忆。
然而, 考试不会考诵读, 诵读的成果又不能在考试中呈现, 所以有些教师内心尽管明了诵读的重要性, 但是为了考试不得不牺牲诵读。笔者认为这是本末倒置,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清楚自己语文教学的目的, 不能一味地根据考试来要求学生, 这样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还会使学生无法清楚知道学习的目的。所以, 笔者建议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保证诵读的时间。一般一节语文课中至少有一半的时间给予学生, 让学生放声诵读, 细细品味和思考文章。给予学生诵读时间教师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而应时刻跟踪和检测学生的诵读情况, 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功能。
做到上述几点, 学生不仅能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还能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意识, 这更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二、强调背诵
背诵是积累语言必不可少的方法, 也是最具有实效性的方法。不论强化学生的记忆能力, 还是提高学生理解文字的能力, 提升学生写作的能力, 以及规范学生书面语言的能力, 都离不开学生的主动背诵。学生时期是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 教材中的课文都朗朗上口, 文质兼美。通过背诵学生会积累大量的妙句美文, 这对于学生而言是终身受益的。新课程大纲也对此作了专门的要求, 还明确规定了课内外阅读的量和背诵的篇数, 如小学阶段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 且在大纲之后附有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80首。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抓住这个有利时机, 引导学生多诵读、多背诵, 进而把语言的积累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 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素养的提升。
三、广泛阅读
清代学者康彪曾说过:“阅读必宜博, 经史与古文时文, 不多阅则学习肤浅, 胸中不富。”这句话很好地指出了语文学得好的人, 都得力于课外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总量, 五年制的不少于100万字, 六年制的不少于150万字。教师应该利用这个有利时机, 优化阅读教学。在教学中, 教师应抛弃繁琐的课文内容分析方法, 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 使学生广泛阅读。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广泛阅读不是泛泛读完就算结束。很多学生还没有阅读的意识, 有的时候就是为了完成阅读而阅读, 光注重阅读的量而忽视了阅读的质。所以, 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广泛阅读还要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要摘抄好词好句, 同时还要写读书笔记。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还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能力, 同时扩大了学生知识面, 更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四、强化复述
有的教师认为复述是提升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办法, 其实对于学生积累语言, 复述也是不错的方法。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积累后,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活学活用, 引导学生将积累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就需要学生的复述能力。通过强化学生的复述能力, 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精美词句, 帮助学生掌握遣词造句的精妙。所以教师要重视复述。复述能力的培养也要循序渐进, 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然后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提高复述的要求。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给予学生信任和关怀, 因为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需要多年潜移默化的影响。
培养语感,促进语言积累 篇8
由此可见,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感受感悟的能力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我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 促进学生的语言积累:
一、读中感受, 触发语感
洪镇涛老师总结学习语言的唯一途径时, 指出第一步就是“感受”, 也就是要求学生尽可能广泛地接触各种典范的语言材料即文学作品, 在反复的感性接触中增加自己的语文积累, 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应能力和领悟能力。现在编排的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通过精心挑选和编排的, 很注重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还有生动活泼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 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情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去感受课文的语言, 而感受语言唯一的办法就是读。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朗读呢?
1.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在朗读课文时, 我们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从而达到激发学生“读”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多种方法练习, 在读中提高, 让每个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朗读的机会, 设计朗读的形式要多样, 可采用齐读、个别读、 小组读、分角色读、表演读、教师引读、同桌互相检查读、四人小组评议读、开火车轮读等等形式, 为每个学生提供朗读的机会。同时, 在课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如, 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等等, 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朗读环境。注重朗读形式的多样化和开展课外的朗读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读准读好文章, 还能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
3.要求学生正确朗读, 并且进行技巧指导。要求学生正确朗读必须做到:发音清楚, 读音准确, 不漏字, 不添字, 不唱读, 不数读, 不重复读。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 把读摆在第一位, 首先应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再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 让学生在朗读中形成自己的语言, 促进学生语感的形成, 这样对发展学生的智力, 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培养学生语感的角度看, 也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品中体会, 领悟语感
在整体感受语言后, 应积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透过语言文字去体会深层次的含义。教师应教会学生找到课文的品味点, 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去咀嚼语言的味道。
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善于捕捉一篇课文的品味点, 在教学中要牢牢地把握住品味点。那么如何把握一篇文章的品味点,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从整体上来把握, 如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部分; (2) 用得好的字词句; (3) 从课后思考题在文中找出相应的部分; (4) 改变语序的句子; (5) 精彩描述的句段。
抓住了品味点, 如何进行品味, 形成语感则是关键。根据语言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品味。比如在教学《山中访友》一文时, 教学“走进这片树林, 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换成“走进这片树林, 鸟儿鸣叫, 露珠晶莹”, 这种表达方法, 让学生通过比较哪句写得好, 来体会原文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感;又如教学《海上日出》这篇文章时, 要求学生先读句子“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 慢慢儿, 一纵一纵地, 使劲儿向上升。”再说说这个句子哪些地方写得好, 好在哪里, 然后从句中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再品词赏句, 体会海上日出的壮观和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 也可让学生从太阳的动态变化入手, 指导学生进行想象朗读, 品味描述太阳上升的词语, 如:“慢慢”、“一纵一纵”、“使劲儿”, 体会想象太阳吃力上升的样子, 学习作者是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这样, 让学生在反复的品词、赏句的过程中, 轻而易举地把这些好词佳句记忆在脑海里, 丰富了自己的“语言仓库储备”。
如何品味, 应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 摸索实践, 结合具体语境, 对文章的词、句、段的妙处、韵味、表达效果等, 从自己的感受出发, 说出自己的感觉和印象。意思明了的句子多读读, 内含丰富的句子细细品味, 达到心领神会的目的, 逐步培养语言感知能力, 这就要求老师在备课时先找准语言品味点, 并恰当地引导学生品味, 激发学生的兴趣。刚开始时, 学生感到新鲜, 难以适应, 习惯了之后, 他们就会主动地把品位语言作为一种解读文章的方法。从而不断地加深自己的语言底蕴, 提高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 并一天一天进步、成长。三、背中积累, 积淀语感。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 是在长期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养成的一种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并主张多读作品, 多训练语感, 必有助于驾驭语言文字。”我们的学生感受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 又通过有目的的语言品味训练, 应该说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 但要真正的形成语文能力, 还需要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因为学生由于能力和阅历的限制, 不可能一下子达到悟透悟彻的程度。因此我们遵循学生机械记忆强的特点, 给时间让学生去背去记, 这种熟读成诵的方法在诗歌类及较深奥的名作类 (如老舍的《草原》) 教材的教学上应充分得以体现。学生将大量的古今精品通过机械记忆先吞下去, 通过长期积累, 把这一切积淀成语感。
三、练中实践, 习得语感。
练指语文训练, 训练学生的表达。语文训练重在表述, 而不在判断。
具体作法是: “ 一看, 二听, 三说, 四品, 五诵, 六写。”“看”, 用敏锐的观察表现你对文章的理解和领会。“听”, 有听读、听讲、听辩;听广播、听电视、听老师读、听同学读等等。主要是用听觉来感受语言材料, 锻炼迅速捕捉语言信息, 整合语言材料的能力。“说”, 有自己说、给人说、正式演说, 也可有复述式的说、拓展性的说、原创性的说等等。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也锻炼在看后、读后、听后迅速把语言信息转化为自己口头语言成品的能力。“品”, 充分运用美读感染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比较揣摩法以及增删减改等方法训练学生。“诵”, 即吟诵。它是在深入理解、熟练诵读基础上的一种更投入更具情味, 更具有自我创造性和艺术表现力的个性化诵读。吟诵到真切处可摇头晃脑, 手舞足蹈, 偃仰啸歌, 物我两忘, 唯情唯诗。
“写”, 语文教学的成果最集中的体现在写作上。写作教学除了花极少的时间让学生适应局限性写作外, 更多的是遵循自由写作原则。写作应是情感的自然触发, 心灵的自由飞翔, 思想的自由驰骋三者融合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改变惯常的应付式周记模式, 提倡写生活随笔。堂内作文, 也尽量减少束缚, 命题力求开放, 靠近生活。
谈语言积累的途径 篇9
一、朗读中丰富积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以读为本, 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 ,反复诵读,读出滋味,读出情趣 ,从而读有所值,读有所得,在读中自然而然地积累丰富的语言 材料。如 ,《颐和园》一文 ,景美文美 ,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世界遗产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在读中想象颐和园的美景,身临其境,将自己融入优美的文字之中, 在感情朗读中顺理成章地积累语言。
二、说话中沉淀积累
在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 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 并沉淀积累。如,学习了《长城》一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然后反复默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理解和课文中的语言组织在一起,向其他同学介绍长城。介绍时尽量用上自己摘录的好词好句,使学生在说话中积累。另外,复述是将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语言的有效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用故事描述、导游介绍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
三、运用中深化积累
毛泽东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指导学生灵活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是深化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运用迁移点,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沉淀语言素材。如,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有这样的习题:“课文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语有很多,抄写这些词语,并选择其中的两个造句。”这类习题的训练,可让学生先抄写词语、理解词语,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灵活运用。学生在不断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了语言的再积累。
四、课外勤于积累
鲁迅先生曾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广泛观察生活, 乐于记录生活,养成“采蜜”的好习惯。要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 多种表象 ,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 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谚语、歇后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 ,在阅读中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 写文章就会语言丰富,表情达意就能挥洒自如。
五、补充积累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 最有意义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适当补充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素材, 既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在教学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在学生朗读、感悟、理解好这两首诗后,教师可以适时地推出《赠汪伦》等一系列送别诗,并引导学生背诵名句,使学生对离愁别绪有更多的感受。
积累语言信息 提高语文素养 篇10
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 还是要帮学生找“鱼”——积累语言信息。作为教师, 先要解放思想, 摒弃那些不着边际的讲述, 删除那些繁琐的课堂训练, 为学生创设多种获得语言信息的渠道, 引导学生不断地积累语言信息, 从而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在强化诵读中积累语言信息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要使自己运用语言文字得心应手, 必须将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 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信息在大脑中固定下来, 使大脑皮层形成丰富、牢固的语言信息系统。这种积累语言的方式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条成功之道。因此, 多熟读、多背诵语文课本中的范文佳作, 将古今名著的语言信息化为己有, 是积累语言信息的有效途径。
二、在扩大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信息
只有广泛“博览”, 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多层次的语言信息刺激, 强化已有的语言信息。开展课外阅读讲座, 推荐富有时代气息的短小佳作。组织读报和课外阅读信息交流等, 都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扩展获取语言信息的时间和空间, 扩大语言信息的储存量。
三、在加大写作密度中积累语言信息
“操前曲而后晓声。”写作训练, 是不断调动大脑中已有的语言信息, 进行回忆、筛选、处理、加工, 从而达到运用语言信息的目的。它是更高层次的语言信息积累。目前的写作教学, 宜采取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相结合, 开放式作文与统一式作文相结合, 片断与整体写作相结合, 大、小作文相搭配, 教师评改与学生评改相配合等方式, 加大写作训练密度。这既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同时又能激活学生大脑中固有的语言信息。
四、在多听中积累语言信息
国外研究结果表明:信息交流花在“听”上的时间大约超过60%, 其余的时间才用在交谈、阅读和写作上。特别是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 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倚重于言语而不是文字, 听力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要提高语文素质, 就必须强化听力训练。多听新闻, 多听范读, 多听电台名人主持的节目, 实行听力测试, 开展听力游戏和竞赛等, 都能有效地拓展语言信息源, 提高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各种语言信息的能力。
【强化语言积累】推荐阅读:
积累作文语言08-28
语言积累的训练08-26
丰富学生语言积累10-04
春语言积累与运用10-15
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10-15
阅读教学中语言的积累09-04
小学一年级语文语言积累10-08
小学生语言积累的途径07-28
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积累07-31
浅谈小学生的语言积累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