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主体

2024-06-16

强化主体(精选12篇)

强化主体 篇1

法国政治家埃得加·富尔指出:“未来的文盲, 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体, 这也是新课标所呼唤的新理念, 也是我们广大教师教改的中心。那么如何做到呢?我认为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调动主体活力, 激发主体创新。

一、强化主体意识

现代教学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强调主体意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班上每一位学生, 要使全体学生都有学习、交流的机会, 提高学生情感沟通的能力, 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1. 营造宽松的质疑环境。

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的。质疑为潜能的开发提供方向, 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学生质疑的环节, 善于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 这既是教师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表现, 也是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做法。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可按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小组学习不要流于形式, 让他们充分地讨论思考, 能在小组解决的尽量在小组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可请教老师或其他同学。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学生, 应给予热情鼓励, 对提出的简单的、不着边际的问题要给予及时引导, 并对一些问题适当补充, 适时延伸。这样有助于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分析力、理解力,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如教《“黑板”跑了》这篇课文时, 先让学生说一说印象中的黑板是什么样的?学生说道:就是大家上课用的黑板, 它不会动。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你看到课题有什么问题产生?这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 他们纷纷展开了讨论: (1) 为什么要对黑板加双引号?难道这个我们平时熟悉的词语还隐藏着特殊的含义? (2) 黑板怎么会跑?这些问题点燃了学生求知欲的火花, 引发了他们强烈的探究兴趣。学生细细品味之后, 豁然开朗, “啊, 文中的黑板是指一辆马车车厢的后壁, 所以加了双引号;因为安培搞科学研究非常专心, 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了黑板, 随着马车的移动, ‘黑板’就跑起来了”。一篇对于二年级学生略显难懂的课文, 就这样在有价值的问题中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融会贯通了。

2. 采用民主开放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教师不管采用哪种方式, 都应体现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在课堂上, 学习氛围轻松、热烈、活跃, 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 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知识才是令人难忘的, 这样的课堂需要教师积极地组织引导, 并创造性地驾驭课堂。

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课时, 首先用“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这句话引题, 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其次小组阅读交流, 一边读一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感悟文章中海底动物、海底植物那种独特的美。然后选择各自喜欢的段落, 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品读, 激发起学生心中对大海的向往, 把学生带入作者描绘的美景之中。最后运用美景美文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此环节中, 喜爱绘画的同学给海底作了画, 能言善辩的同学争着当小导游介绍海底, 班上还响起了《大海啊, 故乡》的歌声, 真可谓百花齐放。

二、调动主体活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 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调动学生主体活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1. 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 我们一定要加强预习指导。首先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 提示预习重点。在讲新课之前, 教师依据本课的训练重点, 结合课后思考题设计好预习题, 或让学生带着课后问题去预习。其次, 引导学生写预习收获。内容可写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内容的理解及课后问题的解答情况等。最后, 让学生集体交流预习体会, 学生互相点评, 对于预习好的学生给予鼓励, 使学生逐渐养成主动预习的习惯。

2. 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现行课标规定:低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的阅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 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 夯实基础知识, 拓宽知识领域。为此, 教师可根据年级不同定出每天要阅读的时间, 可定期举办“故事会”, 评出“故事大王”;可结合课文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可在班里办图书角, 拓展学生阅读空间;还可每日出一版学生搜集的名人名言,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激发主体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教育的功能、作用及地位都将随着发生新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教育必须培养有创新精神、有个性的人。因此, 激发主体创新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灵魂, 是时代飞速发展的渴望。

1. 在逆向思维中创新。

所谓逆向思维指的是针对既定的结论进行反向推理, 提出相反判断的思维类型。这样容易获得与众不同的答案, 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思维的创造力得到培养训练。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被“成规”束缚, 不人云亦云, 就要注重讨论的作用, 善于从逆向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提出独到的见解。

如在教学《狼和鹿》一课时, 首先说明狼不一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凶狠、残暴, 它也有好的时候, 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先按要求读课文, 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从文中悟出的道理,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看过的“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 谈谈自己的理解。通过各抒己见, 阐明了“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 并不符合客观规律”这一道理, 体会到自然界中各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懂得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告诫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这时学生们认识到只有全面地看问题, 才不致作出轻率的判断。

2. 在实践中创新。

让学生尝试“创新”, 实践是最好的方式。举世公认的富裕国家瑞士, 让学生尝试“创新”堪称一绝, 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教学中, 我总是锻炼学生做一件自己从来没有想到要做的事情, 做一件大多数人不易做到的事,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春笋》《小池塘》《春到梅花山》都是描写有关春天事物变化的一组课文。我在教学之前, 安排学生走进大自然, 认真观察, 寻找春天的足迹。在课上交流汇报时, 有的同学发现了地里麦苗返青了, 有的看到小溪里的水流淌了, 干枯的树枝似乎一夜之间变绿了, 微风吹在脸上有些暖意了, 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 “头上”还顶着种子壳呢!结合我班“手工粘贴”课, 把春天的景色展示出来。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学生们对课文理解更深, 感悟更多了。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 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国际竞争都呼唤创新人才, 愿我们的小语教学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

强化主体 篇2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这一思想愈来愈为人接受。我们知道,德育过程是教育者遵照一定的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的过程,同时又是学生接受教育后,主动地把教育要求内化为自身品德的过程。因此,没有后者就会使德育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同时,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不完全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能动的,他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把学生视为被动接受教育的“容器”,而应该把学生视为德育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主体,主动、积极地投身到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才能收到实效。

从全球范围看现代道德教育改革的主流和趋势,尽管学源林立,模式纷繁,但其核心无一不是强调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以发展自我教育能力与素质。英国威尔逊·马库菲尔的德育主张与实验、瑞士皮亚杰的“活动德”、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教会儿童学习”与“自我教育”等等,都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教”(叶圣陶),强调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在教育者引导下,“自己构成自己”的过程与活动。

此外,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自主能力的良好素质。因此,我们对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进行了改革,努力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做到“三性”“四变”。

“三性”是指德育教育活动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具有三个特点:

1.主动性。引导学生做德育活动的主人,班级活动中的主人,学校活动中的主人,来强化学生在德育中的主动性,使学生产生道德认识的需要,激发道德动机,自觉选择良好的外部教育影响。

2.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引起积极思考,使学生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到德育活动之中去。

3.独立性。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学会走路,引导学生自主确定德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逐步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教”的目的。

“四变”是指:

1.变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

一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是指从主体的角度去思考和决定自己的行动,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注意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如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作出正确选择,尊重学生的意愿,使学生逐步树立起主体意识。二 是让学生明确自己在班级、学校中的地位。我们开展“争当小主人”的活动,试行“干部轮换制”,使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自身价值的尊严。三是引发需要。我们在教育中一改过去教师以权威身份进行道德教育的模式,努力从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引发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如成功欲,并努力创造条件予以满足。

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德育教育的每一项活动中,真正成为主人。

2.变封闭教育为开放教育。

学校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校园内进行“温室育苗”,而要打开校门,让学生走出校园,变封闭型教育为开放型教育。一是充分挖掘当地德育资源。我市具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她湖光山色,有着物阜景华的自然资源,滨都宫、牟氏庄园,人杰地灵,„„这些都是开展德育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充分挖掘这些资源,编写了乡土教材。二是建立基地,拓宽育人渠道。定期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看家乡新面貌,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檄情。三是聘请校外辅导员。我们聘请离休老干部、派出所干警、敬老院老人、工厂企业领导等担任校外辅导员,让他们来校给学生作讲座,进行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3.变显性教育为显、隐性相结合的教育。

显性教育是指学校各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课堂教育活动及基本管理形态等直接教育,隐性教育则包含于周围的环境、人的行为和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即校园环境、人际关系等间接教育。隐性教育具有弥散性、渗透性等特点,其教育功能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因此,我们注意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使德育教育“人耳”、“人脑”、“人心”。一是优化人际关系。改变师生关系,由命令式、强制式变为平等式、民主式,创设互尊、互爱、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团结友爱、和谐的同学关系。二是优化文化环境。努力创设良好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还在走廊、过道、宣传橱窗张贴(挂)名人画像、语录及学生作品,构筑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三是优化物理环境。尽管我们校园狭小,但我们想方设法,栽花种草,堆叠假山,创设良好的校园自然环境,以此来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

“他律”转向“自律”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一条儿童品质发展规律。所谓“他律”,是指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受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所谓“自律”,是指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道德行为受他自己的主观价值标准所支配。由此,我们努力在主体参与性教育方面追求教育的自律性。一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设计、自我修养,确立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如让学生自己设计班会活动,让学生自己制订一日常规。二是引导学生自我反醒自我评价,如开展期中、期末的两次学生自我鉴定(百分)及互评活动,使学生对自己的品行进行反思、判断,明确优点、缺点,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强化主体意识 激发作文兴趣 篇3

面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沉寂”,写作兴趣的“丢失”,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岂能无动于衷?为此,笔者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即教师出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自能作文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提供丰富新颖的“菜式”(话题或材料),给喜好各异的“顾客”(学生——创作主体),以满足不同“口味”的需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班学生,五十有几,众口难调,口味各异。有的长于记事写人,有的善于绘景状物,有的甘于抒情,有的乐于论理。他们虽同堂学业,但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原因,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弱的差异,对生活的感受也深浅不一。若统一要求、限材过死、内容陈旧,就不易发展学生的兴趣。主体意识沉寂,学生怎能乐此不疲?学生不爱写作,教学目标就会落空,训练序列就可能中断。众所周知,对新鲜事物有探索是青少年的一个重要心理特点,凡能增长知识,扩大眼界,促进认识过程深化的教学,最容易诱发好奇心,激起求知、探索、操作等学习愿望。因此,每次作文,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新颖的“菜式”,让学生掌握选材的主动权,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话题、供材注意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注重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力避大而不当的“空题”、令人生厌的“老题”、无话可说的“死题”。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从而激起了他们迫切探索的兴趣,引发了强烈的求知欲——动笔写的欲望;而且,丰富的“菜式”,新颖的教法,解决了学生写作的“材源”问题,满足了不同“口味”的需要,使学生的作文有话可写、有情可抒。当写作成了学生的一种愿望时,则表明学生的主体意识已被唤醒,写作兴趣已经形成。

二、解除对学生作文的种种限制,培养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倾吐”,写出“自我”,维持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写作兴趣

作文本身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既是学生多种智能的综合,又是学生心灵的展示和个性的表现。即所谓“言为心声”“写是倾吐”。学生对周围留心的人,对身边在意的事,耳闻目见,脑思心感各不相同。教师应鼓励学生写“放胆文”,让他们驰骋想象,大胆倾吐心中“想说”“要说”的喜怒哀乐。切不可囿于一法,定于一尊,拘于常规思维定势,扼杀学生创新求异的冲动。应多角度多层面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或联想发散,写出创意;或求异发散,另辟蹊径……对这些“突起”的“异军”,张扬个性、表现性灵的习作,教师应大胆肯定,积极褒扬。这对当前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文一面的现状具有极大的冲击力,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若能长期倡导、系统训练,再加上作文能写真我,能以“我手写我心”的诱惑,必能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较长久地维持学生的写作兴趣。

笔者为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运用“多角度立意”作文教学法,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如以“风”为话题,提示学生既可写自然界的风,又可以写社会现象(如风俗、风尚、风气等)。学生因受启发,思路变开阔;写作内容的丰富,又使得表达方式的运用变得灵活,学生写出的文章佳篇不少。又如,笔者曾以“手有五指”为内容,先让学生课堂上观察五指的外形、位置,再与学生的生活常识和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水平相结合,引导学生联想发散,共同讨论确立主题。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选定主题的角度各异,确立的写作中心异彩纷呈:⒈五指握拳,团结起来力量大;⒉五指协作,没有事情办不好;⒊拇指不丑;⒋“小指莫自卑”或“要爱护、帮助弱者”;⒌“避让”风格赞……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训练。

美丽的花朵,植根于大地;成功的作品,来源于生活。校园生活丰富多彩,花季雨季感触良多。作为一名十三四岁的初中生,正值青春妙龄,他们心里“想说”“要说”的东西很多。如成功的喜悦,失败的愁闷,友情的珍贵,朦胧恋情的困惑及对未来的展望等。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引发他们“倾吐”对生活的诸多感悟,切不可舍近求远,舍实务虚。只有贴近学生生活,才能激发思维主体心底涌动的“暗流”,开启封闭的“思维黑箱”,增强思维主体的思维活力。

三、开“源”导“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写作兴趣

无病呻吟,言之无物是学生写作的通病。要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必须培养学生开“源”的能力,导“流”的能力。前者表现为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敏感能力,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洞悉能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应结合校园生活的实际,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如郊游、参观、社会调查等,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感知生活,及时捕捉生活中的浪花和闪光点,提取有用的信息,作为思维的起点和凭借,构成写作的素材和“源头”;后者指的是通常所说的写作技巧。写作光有装材料的“仓库”、生活的积淀还不行,还得有开启“仓库”的“钥匙”,引“源”入“海”的技巧。否则,材料会烂在“仓库”而无法调出,“笔下生花”也只能是空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快感,快感引人乐为,乐为才可能做好。因此,只有在作文教学实践中不断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才能使学生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作文教学也才能真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能力,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强化主体意识,促进自主学习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意识,自主学习

《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特征的总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 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在恰当的学习目标引导下, 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方式, 在主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使得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过程。那么,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如何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呢?

1. 营造民主氛围, 唤醒自主学习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 师生之间应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 干净的、肮脏的, 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小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 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 当满足了基本需要, 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时, 学生才会发展自尊、自重, 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改变传统的师道观念, 建立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积极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应充分扮演好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指引者等角色, 在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各种信息交流的过程中, 实现师生互动, 相互沟通, 相互补充, 从而真正实现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的要求, 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

2. 改变学习方式, 引导自主学习体验

2.1 先学后教, 尝试探究。

教学实践证明, 改变以往先教后学的教学模式为先学后教, 能够有效指导学生主动学习,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例: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一节内容, 我出示探索性学习例题:蔬菜专业户计划在7000平方米的大棚里种植青菜和黄瓜, 种植面积的比是4∶3。两种蔬菜各种了多少平方米?且看学生的探究过程: (1) 独立探究, 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题, 列式为: (7000÷7) ×4=4000 (平方米) , (7000÷7) ×3=3000 (平方米) ;4∶3=4000/3000。 (2) 小组合作, 进行分数转化:青菜和黄瓜种植面积的比是4∶3, 可得出青菜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4/7, 黄瓜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3/7, 可列式为:7000×4/7=4000 (平方米) , 7000×3/7=3000 (平方米) 。在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之后, 我再指导学生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题。如此, 学生先学, 教师后教, 学生主动参与了知识探索的全过程, 在下一例的连比学习中, 学生就能不教自会。

2.2 回顾过程, 寻找错因。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实践表明,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 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关键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数学能力。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我们应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鼓励学生努力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实践表明, 学生如能找到产生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 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例:面对判断题:“把8根小棒分成2份, 每份一定是4。”个别的错误理解, 我积极引导学生用“摆小棒”的方法进行正误辨析。通过回顾探析的过程, 学生在纠正错误思维的同时, 形成了正确的判断认识:把8根小棒分成2份, 可以是“4和4”, 也可以是“3和5”、“2和6”、“1和7”, 只有加上了关键词“平均分”, 这句话才能成立。

3. 联系生活实际,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 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 “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因此,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 加强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问题, 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 用数学。例:教完《圆的面积》计算后, 教师可布置如下作业: (1) 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画一个圆, 并求出它的面积; (2) 找出生活中的圆形物体, 并想办法计算出它的面积。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实践表明, 通过运用教学策略,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数学情境问题, 学生有效地培养了应用知识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发展。

总之,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 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作为一名教师, 应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学习策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引导学生在数学王国里自由地探索、主动地学习, 尽情体会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参考文献

[1]许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湖北教育, 1996, (4) .

[2]张友莲, 唐金英.浅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J].江西教育, 2003, (20) .

[3]吴兴明.数学教育应该关注思考, 关注生存[A].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考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4.

[4]宋勇.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方法[J].内蒙古电大学刊, 2005, (02) .

强化作文教学的主体意识 2 篇5

桂阳二中

龙玉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显著标志。从近年来的现状看,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甚至有愈来愈差的趋势,虽然造成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样的,在学生方面如生活经验的欠缺,知识基础的不扎实,思想认识的不深刻及阅读水平低等,除此以外,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作文教学各环节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写作状态,从而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和十分严重的厌烦心理,这更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为此,笔者几年来,在突破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这一传统三部曲,作文教学中,着力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强化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等方面作了几点尝试,收到较明显的成效。

一、在作文命题上,变教师统一 为师生共同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学生思维能力有强弱的差异,类型的分别。从教学实际看,凡命题合学生心意的,学生就爱作,而且容易作好。命题是体现落实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序列的一个重要形式。文题出得不好,学生就不爱作,这样教学目标就会落空,训练序列就可能中断。因此,每次作文时,我首先做到让学生掌握命题的自主权,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不搞统一命题;或由教师命“范围”,学生命“题目”,或由学生讨论,集体命题,(即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发动学生讨论作文题目,教师择优选题);或者教师只提要求学生自由命题,自行作文。其次,命题中注意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写作仓库,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的“写什么”的问题。

由于作文命题是师生共同协商注重了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力避那些大而不当的“空题”、令人声厌的“老题”、无话可说的“死题”。由于面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因而打开了写作主体封闭的“思维黑箱”,注重写作主体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联系起来,做到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因而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有个性特色,富于灵性。

这样做,就改变了一次一题,全班一题的“一刀切”局面,有力的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强化了学生的主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作文批改,变教师批阅为学生互改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教师批阅,弊多利少。最大的弊端不在于浪费教师精力,延长作文的周期频率,致使劳而无功,而在于把学生摆在被批阅的被动地位。这样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叶圣陶先生说:“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因此,每次学生作文完毕,我改变了传统做法,而采取由学生互改自改之后,再教师抽查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兴致很高,他们的意识也就在教学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三、作文形式,变单一为多样

生活是复杂的,人们认识问题的深度,广度方式也不可能全然一样,因而作文形式也不能单一,而应丰富多样。在作文教学中,我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开发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了只写“书面作文”的单一作法,而把“口头作文”也兼顾起来,特别是注意上好辩论课。在论辨中能使学生们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产生非辨不明,非吐不快,非说不可的写作态势。在这种态势的支配下,让学生去探究去构思去表达。我们平时的议论文教学,给学生规定了一定的程序,提供了一定的格式,汇集了一定的材料,最后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一边倒”、“一块板”,几乎千人一面,而改为辩论课,则可以剔除这种现象。口头作文,从把学生培养成会实践主体出发,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发展主体,从而,注重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

四、作文时间,变集中为分散

事实证明,人的思维活动轨迹决不是没有起伏变化的直线运动,它具有“阵发性”的特点,一种独创方式,一个新颖构思,一段文字的呵成,甚至一个词语的妙用,往往受到外界某种因素的激发,而完成于思维最活跃,敏应最明显的“阵发性”阶段。因此,作为传统的“两周一次,文必成篇”的作文教学旧制,这不利于学生捕捉、运用思维的最佳状态。我打破传统的“一贯制”做法,改“批发”为“零售”,变集中为分散,结合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在最有利于写作的情况下,开展多形式的写作训练,上好作文“零售课”。

作文零售课 的主要形式有“搭架子”,即结合课文结构的分析,让学生对有指导意义的文章结构进行创造性的移植模仿;“写段子”,即结合讲读教学,以“十分钟,百字文”的要求,写一段话,练一个作文训练要点;“抓点子”,即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写作竞赛活动等等。

强化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 篇6

【关键词】教师;学生;主体性;教学

任务教学,学习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让学习更加有趣,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

一、“学生主体性”内涵诠释

主体性一词来源于哲学词汇。原意指的时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与智慧,主观能动地进行一系列思考性活动。而在本文中,笔者着力阐述中职教学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内涵。也就是说,学生主体性地位指的是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第一,学生在教室教学的过程中会体现出自觉性和选择性,有意识的学习相关知识,并根据自身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有意识的进行选择学习。第二,学生的自主性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教学之前能不能习惯性的主动预习,并根据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目标。第三,学生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在学习之后是不是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主动的进行复习与总结并且有意识的学习延伸知识,提出一些创新的结论和想法。

所以,想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性思维,教师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立足于中职院校,教师们应该具备全新的教学理念,还要不断的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还要在实践中对于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做出详细的了解,在授课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全局,做一个出色的引导者,在任务教学中让学什么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从而不断的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强化中职学生主体性的具体实践路径

(一)摒弃陈旧教学思想、转变教学理念

陈旧的教学观念是削弱教学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第一因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彻底摒弃陈旧教学思想、转变教学理念。强化中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突出学生的作用,进而重新树立出一种学生为主的主体性观念。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教师应该率先树立这种思维,并在计算机相关课程中充分的将主场交还于学生,明确学生主体性的深刻意蕴,在计算机教学设计以及实践中将学生主体性教学进行深入践行,进而促进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并有着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摒弃一言堂教学方式、向任务型教学方式转变

一言堂以及填鸭式教学都是陈旧的教学方式,立足于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该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彻底的转变,逐渐向任务型教学方式转变。也就是说,教师要在教学之前要充分的掌握所教课程的相关理论和知识点,并针对学生们的心里、性格特点进行任务布置,这其中包括为给学生们提供一些相关课程知识点的素材以及背景资料的查询。第二,在教学课堂上,要将课前布置的任务进行效果检验。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该让位与学生,通过分组形式使得学生畅所欲言,根据自己的预习结果进行汇报,提问,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们进行问题的解答。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的兴趣。在课后,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效果课后发散作业任务的布置,使得知识点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其次,任务型教学也要求教师注重细节。使得学生学会如何提问;更要学会制定中期或者是长期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们的自主性学习才会有方向可言,从另一个角度也是为强化学生主体性地位保驾护航。

再次,注重教学中语言的艺术,要善于运用语气与语调,不断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愿意参与,并且发挥自身主动性积极的进行学习和思考。

最后,任务型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对知识点熟练掌握的情况下,善于组织,科学设计并可以将教学中的知识试点与实际相结合。另外,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应该学会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进行科学分组,并且根据学生们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不同任务的分配,使得学生的弱项得到锻炼。另外,教师们还要在学生们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做好协调沟通工作,不断的营造一种充满和谐欢乐的自主学习氛围。

(三)摒弃教师主体性地位、明确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辩证关系

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还要重注厘清学生与教师的在教学课堂中所处地位的关系。简而言之,要切实的摒弃教师主体性地位、明确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辩证关系。这里说的摒弃教师的主体性地位不是说教师在教学的课程中没有作用,而指的是教师应该退居幕后,做好规划引导性作用,进而才能实现既定教学目标。所以,把握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说,在中职各项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主体性作用这一命题。教师要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不断的观察学生的性格,心理以及学习方式方法的特点,做到个体问题个体分析,切实的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教学效果质量可控。总之,教师与学生的在教学中的地位应该在确定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教师发挥引导性作用。并将二者的关系进行辩证的分析,明确其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联,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建平,林慧莲.《反思与期待:教学理论的改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2(6)

[2]郅庭瑾.《教会学生思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莫雷.《教育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教育研究,2007.5(4)

强化主体 篇7

一、创设情感共鸣的情境, 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著名的心理学家扎兰斯说:“我们要促进创新力, 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有奖赏环境, 以便使之在其中繁荣发展, 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才能大胆去想象, 把他们的设想说出来, 发挥他们的天赋。”要营造一个学习的氛围, 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 走到学生中, 成为课堂学习中的一员, 把“指令者”“传授者”“监督者”的地位改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激励者”“支持者”, 这样就要和学生建立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这点我们都明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积极充沛的感情, 温柔友善的态度, 通情达理的语言, 尊重学生的行为,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支持学生的新思路, 这样就能营造一种共同活动的氛围, 使学生有了话语想说出, 有了想法敢争辩, 有了疑虑想提问, 有了发现敢提出。这样才能挖掘学生创新的潜力, 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只有在和谐的环境中, 师生共同参与互相鼓励, 才能摩擦出创新意识的智慧火花。

二、鼓励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巴浦洛夫说:“怀疑是发现的设想, 是探索的动力, 是创造的前提。”学源于思, 思源于疑。要让学生有创新的思维, 就必须首先创设疑问的情境。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 就是科学知识在学生面前重现的过程, 把这些科学知识“告诉”学生是旧的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形式, 而现在的教学过程是怎样让学生重现科学家发现这些知识的过程。因此, 数学的重结果教学也转到了重过程性的学习上来。根据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 由初步的感情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要经过一个历程。因此, 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就要创设一种产生疑问的情境, 创设一些思维的疑点, 让学生由此追踪找到发现知识的途径。创设学生思维的最近、最佳发现区域,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适当增设层次, 减少思维的坡度, 使学生逐步形成这种思维的习惯, 即创新的思维能力。数学教材编排上注意了知识的螺旋式上升, 波浪式前进。绝大多数的学习内容有旧知识的基础和新知识的疑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 创设疑问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与分析, 培养学生创新发现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如笔者在教学中,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常让学生先自学教材, 划出有疑虑的地方。教学比例时, 学生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课本中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能否说成时间是随着路程的变化而变化呢?”以往学生从来不敢对教材产生怀疑, 而当把产生怀疑的情境创设给学生时, 他们就会有了创新的思维, 大胆的设问。这样, 学生会提出类似很多的问题, 如果不是改革教学方法, 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就被扼杀了吗?

三、加强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培养学生推陈出新的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科学, 一般情况下, 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基础之上的。教学中, 教师应合理利用知识的迁移规律, 培养学生以旧出新的能力。例如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后, 可以让学生推出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自编习题, 发展创新能力。

自编习题是技能技巧的运用, 是自我评定的一种形式, 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实践。我非常重视给予学生这方面的实践, 从看图编题、给式编题、按条件给问题的编题, 发展到编一类题目。如“计算题测试”“应用题能力考”等, 逐步加大难度。教师对学生的编题及时评价, 对编得好的予以表扬和鼓励。

编题过程也是学生重新学习的过程, 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 还要求学生的想象和创新, 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培养了活动能力。

3. 自主参与, 操作实践。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课堂中就要创设善于观察与积极动手操作的情境, 在几何教学中, 操作和动手尤为重要。让学生在操作与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知识, 获得知识,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日常的试题、应用题教学也要注意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观察、思考。

4. 搞小发明、小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不只局限在教学课堂, 还可以延伸到活动课上。在活动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搞一些小发明、小创造。例如, 让学生当一回小小设计师, 利用学过的平面图形设计一些图案。用立体图形的实物或学具拼摆, 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强化主体 篇8

一、企业中的不和谐现象分析

目前,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期, 在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下, 物欲横流和社会浮躁必然波及到企业组织及企业中的不同层次员工, 必然导致一些人在自我认知和对企业认识中陷入迷茫状态, 出现不和谐现象, 主要表现在:

一是员工与企业及领导者、管理层在工作目标和价值取向上认识差异。员工是很现实的, 他们希望获取即时、更多的个人收益凸显经济价值;而企业除了追求利润最大化, 取得经济价值外, 还要考虑资本积累, 用于企业的发展, 同时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 体现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

二是员工不认同企业及领导者、管理层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员工对管理层强调“刚性”、力避“柔性”, 注重技术成本、忽视管理成本, 关注当下、不重长远的做法颇有微词, 员工自身的“安全感”、对企业的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渐行渐远, 员工感到有压力而无动力;管理层对员工执行力不强、工作质量不高、怨言甚多也很有看法, 认为员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批评不行处罚也不行, “死猪不怕开水烫”, 继而发出现在的员工真不好管的感叹!

三是员工对所在工作区域的人际关系不满意。由于利益关系企业的奖罚对象主要是个人而不是整个群体。因此, 工作环境中的人际关系较多的表现为利益之争和竞争关系, 合作协调相对削弱, 导致员工追求归属感的诉求难以满足, 心理上难以达成契约。

四是员工自我的不适应。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或不敢有所作为, 或妄尊自大;另一方面不能正确认识制度规范在维持社会和企业及工作场所稳定, 以及生产流通环节正常运转中的重要作用。由于主观认识不足, 导致诸多不和谐自我行为的产生, 如自由散漫、破坏纪律, 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去滋事、生事。

上述现象已经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化解、消除或减少已经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笔者认为, 必须把企业文化建设而要化解摆在突出的位置, 加强企业组织和员工主体之间的心理沟通从强化主体的责任意识和契约意识上来解决问题。

二、强化责任意识教育, 培育员工和谐的心态

责任意识是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 是企业员工主体尤其是领导者、管理层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主体责任意识的强弱, 直接影响着工作成效。荀子曰:“先事虑事, 谓之接, 接则事优成。”责任只有轻重之分, 而无敷衍推却之理。有责要有为, 有为才有位。实践证明, 主体责任意识的缺乏, 不仅导致了推诿、抱怨、拖延、执行不力, 而且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流行病。所以说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意识, 任何组织或个人, 都不可能达到目标, 实现愿景, 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要提高主体的责任意识, 首先就是不要再问“谁为此事负责?”“为什么他们总是不能做得好些?”或者“为什么我们必须忍受这样的变化?”这样的问题, 而是首先要问“我如何能够改变现状?”“我能为此做些什么?”“我应该如何做得不同寻常?”这样一些有助于解决矛盾, 改变现状最有力和最有效的方法。通过持续有效的教育, 引导企业员工不断更新观念, 用平和的心态、正能量的姿态来面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新问题, 在融合、消化、理解的基础上, 采取理性、友善、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 使他们成为和谐企业的建设者和维护者。

三、细化工作制度建设, 严格职责, 追究责任求和谐

中国有句古语, 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古今兴盛皆在于实,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细节决定成败, 细化才能问责。一要坚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立岗位层层细化量化制度, 做到事有专管之人、人有明确之责、责有限定之期, 形成人人头上有指标、件件工作有着落的责任氛围。如国内知名企业海尔集团, 据悉它的每个公共设施, 就哪怕是插座、开关等这些不起眼的物品, 都确定了责任维护人, 同时还进行了标识, 制订相应的考核细则, 几年下来, 仅此一项就为企业节约了可观的维护成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 深化民主管理制度;引入沟通技巧, 正确把握管理工作中的“刚性”与“柔性”特性;一切从企业利益和主体经济利益出发, 抓重点、抓关键、求实效。三要坚持经常关注员工的诉求, 倾听员工的呼声, 通过将“上行改为下行”、开辟“企业信箱”等多渠道民意直通车, 及时掌握员工思想动态, 释惑解难;同时要化解矛盾, 及时消除不和谐因素。四要坚决贯彻党中央、集团公司“企业党政领导都是企业和谐稳定第一责任人”的指示精神, 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积极实践和谐企业建设;同时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使企业真正呈现出主体间利益均衡、同事间友好相处、生存环境与工作环境及生活环境大为改善、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 企业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

四、完善考核机制, 发挥示范作用, 营造和谐氛围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 一是在物质激励得到满足的前提下, 引入精神激励。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为员工提供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平台, 比如列席企业高层管理会议等, 使员工的成就感、尊重感得到展现。二是坚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工作思维, 定期开展“星级员工”及“示范岗位”等评选活动, 使得企业员工从榜样中得到激励。三是积极探讨以有效的责任权重进行激励和考核的方式, 以期培育企业的责任价值观, 牢固树立履责应该、尽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思想。四是引入快乐工作理念, 适时开展小型、多样丰富的各类活动, 促进员工的身心健康, 增强心理沟通, 加强心理疏导, 消除不稳定因素, 构建和谐企业。

总之, 推进和谐企业建设, 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意识, 需要企业主体之间换位思考, 将心比心, 彼此沟通, 彼此助力, 彼此互利, 只有如此, 企业的主体与群体及个体之间才会更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企业经营之舟才能在竞争的商海风浪中永立潮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企业中的不和谐现象表现, 认为不和谐因素已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瓶颈, 而要化解这些不和谐现象, 必须从企业文化角度, 强化主体责任意识教育, 培育员工和谐的心态, 细化工作制度建设, 严格职责, 追究责任, 完善考核机制, 发挥示范作用, 营造和谐氛围。

强化主体 篇9

一、强化角色定位, 转变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提出, 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在于严谨的知识传授, 还在于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启迪和引导, 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现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 由于教师的角色摇摆和教学观念不能够有效转变, 因而学生学习效果不很理想, 知识掌握不很到位, 导致教学氛围不浓郁, 学生缺乏兴趣的触发点, 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就需要教师清晰角色定位, 转变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一)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职业追求, 而在现代的教学观中, 要求教师要将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 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发展状态, 尊重学生的特点和独立人格, 将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命进行教学。例如, 在教授《孔雀东南飞》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前布置阅读和资料收集的任务, 让学生对这一时代的封建制度进行大致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对文章进行导入, 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 之后让学生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 划分出文章的整体结构, 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 学生就能够对封建制度下的男女爱情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进行总结, 并类比之前学过的《陌上桑》和《木兰辞》中也曾使用过的同类手法, 达成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 教师要转变角色并修正陈旧的教学观

在现实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的关系往往表现为教是对主体学习者的引导, 学是主体在教的引导下的认知的形成和内化过程。其中就明确指出了在教学活动中, 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在教学活动中, 只有真正实现了教学和学习的有机结合和良好契合, 才能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二、把握课堂核心知识教学,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保证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质量, 除了把握核心知识教学外, 还要强调新的学生观下整个教学活动中的学生角色的主体地位, 这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 同时也是语文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应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学习, 才能凸显学习中的知识目标和学习的过程中的思维方式不受限制。例如, 在散文《荷塘月色》的学习中, 不应当偏重将作者在散步时内心的感受作为重点进行讲解, 而应该抓住散文这一特点对文章进行分析, 了解文章中作者对于景色的描写方法, 同时将《荷塘月色》和《我的母亲》这两篇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比较, 使学生重点掌握表现手法的不同引发情感特征的各异, 这样才能抓住该课文学习的关键, 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散文的主要特点。

再如进行古文《赤壁赋》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对作者苏轼的资料和作品进行收集, 在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写作特点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阅读和分析。从作者所写的词句中品味作者所描写的壮观景色, 从景色描写中倾听作者的心声, 感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现出文章中所要描绘的景色, 使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感悟人生哲理, 体会作者的豁达乐观的精神, 真正达成解悟“文以载道, 文道合一”的教学目标。

三、激励学生进行质疑和讨论,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学贵有疑”, 学生只有产生了疑问, 才能进行在不断思考中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 之后再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解和分析。学生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主动提出问题, 才能够积极思考, 并通过讨论的形式发表自身的看法和见解。例如, 在教授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 学生对于作者在地坛中思考问题的内容产生疑问, 而在之后的阅读中, 作者思考的内容渐渐呈现出来, 是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 是对自己现存价值和如何抉择生死的方式思考。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深深体会到作者的迷茫和痛苦的心情。在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体会到作者母亲对于作者的关怀和爱护, 并经过分析, 找出地坛和作者母亲之间的共性。在文中, 作者写到在母亲离世后, 自己在园中一呆就是一天,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又是什么?作者最终的选择和母亲有什么关系?

在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质疑和讨论的过程中, 为提高讨论的时效性, 可采用学生分组讨论的方式为每个学生都提供发言的机会, 最后再由小组中的代表进行总结, 教师在学生发言内容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总体的分析, 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综合性的理解。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独立完成对学习内容的思考, 利用自身的感悟和理解实现知识的掌握和情感的陶冶, 同时在课堂中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有效地营造课堂氛围, 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问题的预设, 使学生能够针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发言。学生在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主动转变自身的角色, 创造出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行高效地学习, 进而改善语文学习的课堂生态和思维生态, 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找出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摘要: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新的角色和学生观开展教学活动, 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进而提高教学效率。本文通过对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教学分析, 提出了教师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来实现课堂教学优化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强化学生主体,优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崇耀红.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J].才智, 2010 (23) .

[2]谭健文.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程教学基本要点[J].教育战线, 2007 (6) .

强化主体 篇10

河南省科技厅在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科技管理改革中,注重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截至目前,河南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930家,创新型企业达到256家。2013年河南省企业研发投入297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由2007年的71.27%提高到81%;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大幅增加,企业专利申请量达30887件,是2007年的7.66倍。

河南省科技厅把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作为转变职能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积极服务企业技术创新。一是改革科技计划管理和经费使用办法。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和产业化,探索以奖代补,河南省科技厅、后补助、贷款贴息、创业投资引导等多种经费使用方式,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近年新增经费主要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实现成果产业化。目前由企业牵头承担或参与的省级应用开发项目已占全部项目的90%以上,省级科技专项支出70%以上用于技术创新。二是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投入加计扣除等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相关政策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近年来,河南省科技厅积极会同税务部门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达到100亿元,累计申请研发费用加计抵扣额达到127.5亿元,极大地支持了企业的创新。三是加快建设企业研发中心。积极支持企业或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企业研发中心。截至目前,设在企业的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605家,占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量的92%。四是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积极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行动计划,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

在转变政府职能过程中,河南省科技厅通过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4年上半年,河南省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5.4%,高于河南省工业增加值增速4.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河南省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9.1%。

强化主体 篇11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中物理教学;能力素养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教师再通过以往的教学模式和题海战术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要求,教师应着眼于形成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转变以往的知识传授为素质教育,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真确价值观的过程,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发生由“教”向“导”的转变,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发生由“被动”向“主动”的根本转变。现在本人将从以下几点谈一谈素质教育对物理教学的新要求。

注重实践体验 创新探究模式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应避免出现随意性、盲目性和片面性,而应该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如新教材中有大量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思考与讨论、科学足迹等。为配合素质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这些可以亲身体验的内容。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再从体验中总结出物理规律,使得课堂教学显得那么的亲切和自然。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另外,探究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在动机和好奇心催生下产生了问题,并依据科学探究的程序和方法完成相应的操作,通过不断的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探究性学习行为,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而高中物理课程改革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方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的改革。因此,设计并安排好科学探究活动,创新探究模式,是教材贯彻落实这一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而此项研究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性,不少探究性活动都是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自主制定探究计划,在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上要求较高。因此,我认为,要搞好高中的物理课程改革,就应强化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搜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提高他们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还要注意的是探究不能流于形式,使得课堂看起来很热闹,而无实际效果。

确立主体地位 切实提高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要将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将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可见,我们通过教学活动教会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知识能力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我们物理学科而言,不仅要提高自学物理学知识的能力,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维水平。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他们整天疲于应付作业,往往连预习的时间都没有,更不用说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了。因此,我们要注意教学的各个环节。首先,在新授课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习惯,精心设计导语,这样有利于开启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闸门;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设置悬念,提高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掌握并处理好教材的结构、重点、难点等,还要使教材所存储的信息转化为可以传输并易为学生接受的信息,其方法就是将教案编制成学案,在学案中,要巧设思考题,所提问题,要明确、具体、有层次性,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又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其次,在复习课中,提高学生自学解题能力。由于物理课的课时少,所以在每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量较大,因此及时复习,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这又正是提高学生自学解题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十分重视复习课的安排、设计。主要由学生质疑,教师适当加以问难,让学生上复习课有目的,听有重点,这样不仅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抓住各种竞赛时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迁移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质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要不失时间的对学生的各种思维品质进行训练和提高。我们要摒弃以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之间单向活动,甚至教师独立传授做法。而提倡将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如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小组,进行讨论、辩论、陈述,完成项目等。让他们通过合作完成有效的学习。合作不是不要学生独立思考,相反,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担当起他所担任的角色,完成他所承担的任务。合作学习、互动交流将会为学生的能力提升创造更多的机会和空间。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推行的不断深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我们的目标。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在新形势下也应不断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摒弃陈旧的教学方法,迅速树立创新素质教育观,在物理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素质教育融为一体,完成素质教育渗透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冯鹤立.对高中物理素质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70).

[3]孙虎光,李爱华.浅谈物理教学的素质教育[J].《中学教学参考》2011(20).

[3]杨方华.浅谈如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中小学教育》2012(08).

强化主体 篇12

1 增强服务功能, 壮大服务实体, 强化农机主体培育

(1) 创建联合型农机服务组织, 实现资源互补。过去浙江省乐清市水稻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合作意识不强, 服务组织基本上是孤军作战, 合作社间存在着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差异, 难以形成整体平衡的生产格局。有的合作社秧苗育得很好, 有的却烂秧死苗很严重;有的合作社农机具数量充足, 但作业量不足, 而有的又因缺少机具而延误季节。在稻谷销售及农资购买方面, 都是各找门路, 缺乏产品整合和统购统销的优势, 贱卖贵买现象屡见不鲜, 并且在生产资金周转方面也难以保证。为切实解决这些问题, 2014年, 乐清市开始探索联合社创建, 由农业局牵头, 财政、国土部门支持, 创建了专业化合作、农产品销售及农机 (农资) 供应合作、资金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乐清市金穗水稻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以下简称“联合社”) 。该联合社由23家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组成, 涉及到种粮大户130多家, 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 000多hm2, 成员单位拥有大型农业机械500多台套、植保无人机3架, 建有育秧中心5个、烘干中心10个, 为农业“机器换人”提供了技术装备支撑。目前联合社总体农机化水平已达到全程机械化作业要求, 为全面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发挥了突出作用。

(2) 增强联合社农机化服务功能。以农机社会化服务为纽带, 实现农机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生产合作, 是提升联合社服务功能的重要举措。联合社成立后, 对每个社员的生产技能、生产设备及环境区域进行综合分析评估, 提出优势互补式的生产合作, 在社员自愿的基础上订立合作协议。如早晚稻的育秧, 通过联合社统一提供育秧基质、种子、化肥、农药, 把育秧这一生产环节集中在条件较好的合作社, 供秧与用秧单位签订合同, 既解决部分用秧单位育秧难的问题, 又能确保秧苗的质量。在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机耕、机插秧、机收、机烘干等生产环节开展合作, 通过组织调配, 优化生产环节,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在重点农业科技项目方面, 叠盘式育秧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机插双季稻“窄行增丛”栽培技术试验取得成功, 增产效益明显。

2 把握市场机遇, 延伸服务链, 支持发展稻米加工

(1) 筹建稻米加工中心, 延伸服务链。乐清年均大米需求量约40万t, 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 无公害有品牌的大米需求量较大。2016年1月, 开始筹建大米加工中心, 以联合社旗下的绿农水稻专业合作社1 000 m2库房作为大米加工机械厂房, 解决了稻米加工中心建设用地难题。

(2) 多渠道集资, 保障中心筹建。稻米加工中心实行独立核算, 盈利由全体股东共享。筹建大米加工中心所需资金数额大, 联合社通过多渠道融资, 搞活经营机制。一是联合社注资。联合社通过统筹安排、产销结合、购销合作, 以电子商务招投标或直接与生产厂家洽谈方式实行批量采购, 减少中间经销环节的费用, 节本增效55万元, 为稻米加工中心的筹建提供资金支持。二是折股自筹。联合社把大米加工中心的股份分成100股, 以每股2万元的股资优先让内部社员认股, 多余股份向社会公开募集, 每个合作社提供的稻谷可以折算成股金来参股。这项工作共筹到资金200万元。三是信用担保贷款。由联合社牵头, 与乐清市农商银行签订了授信额1 100万元的农信担保贷款合作协议, 有20多家社员进行了互保并办理了贷款, 累计申请贷款890万元, 为稻米加工中心筹建提供了资金保障。

(3) 实行保护价收购, 保障稻谷品质。为保障稻米加工中心加工的稻米品质, 联合社选定优质种子、化肥及低毒农药统一配送给社员, 并以每50 kg稻谷比市场价高5元的价格向内部收购, 给每个社员都吃上了一颗定心丸, 既能解决农民卖粮难问题, 又能为加工中心提供稳定可靠的粮源。

(4) 政策扶持, 打开绿色通道。为支持联合社延伸产业链, 进一步提升粮食产业附加值, 该稻米加工中心建设被列为乐清市2016年新型农业主体培育储备项目。截至目前, 财政已给予购置大米加工机械补助40万元, 同时在税收政策方面, 凡属于联合社与社员之间的农资、稻谷购销, 大米加工及销售方面的税收给予减免, 为联合社和稻米加工中心打开了绿色通道。

(5) 打造品牌, 注重品牌效应。为进一步提升稻米附加值, 联合社对加工中心加工的大米统一打造“金越”品牌, 并杜绝以次充好, 如有人曾经以低于联合社平时收购价0.6元/kg的价格向联合社推销200 t同品种的往年陈粮, 但遭到了联合社负责人的拒绝, 较好地维护了品牌形象。同时通过多渠道开拓市场, 目前已设立专卖门市部5个, 村级经销点22个, 并与学校、医院、企业等大户对接, 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

3 通过抱团联合, 不断壮大实体, 实现共赢发展

上一篇:动脑下一篇:美术教学中想象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