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治理

2024-07-23

强化治理(共12篇)

强化治理 篇1

国网河北饶阳县供电公司在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完善隐患排查治理机制,深化全方位排查,提高隐患排查质量,提升隐患治理速度,系统梳理查找每个环节、每项工作、每个岗位的薄弱点,形成了“一条主线(长效机制)、两个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三个层面(公司、部门和班组)、四项机制(排查发现、审核评估、防控治理和评价考核)”的“1234”模式。按照这种思路和工作模式,经过一年的实践,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一条主线:建立事故隐患排查长效机制

以春季安全大检查、安全月等工作为契机,多措并举,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积极构建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统一思想,精心组织。结合专业实际,制定《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工作目标,明确工作任务,开展13个专业的安全隐患排查(电网运行及二次系统、输电、变电、配电、电网规划、电力建设、信息通信、环境保护、交通、装配制造、安全保卫等)。

加强培训,提高能力。为全面提升全员排查、识别、评估隐患的能力,持续推进安监一体化平台隐患录入模块应用,全面提升各级应用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水平,促进公司隐患录入顺畅流转,按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专题培训,使员工认识到隐患排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促进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有效防范和遏制各类事故发生。

健全机制,注重实用。以规范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健全和推进工作机制为核心,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主体,制定《事故隐患排查工作流程节点、实施办法》,明确实施过程中每个流程节点的记录和时间要求,按照“发现(排查)—评估—报告—治理(控制)—验收—销号”的流程形成闭环管理,真实地反映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全过程。

突出重点,深入排查。开展春季安全用电大检查、安全专项检查、设备安全排查和特殊巡视检查等,全面发动,深入排查,并对各班组上报的事故隐患进行分析评估。

2 两个体系:健全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

加强事故隐患监督管理,预防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体系和工作体系,防患于未然。明确规定公司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面负责,保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所需的资金,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资金列入安全投入费用。对排查出的事故隐患,按照事故隐患的等级进行登记,建立事故隐患信息档案,并按照“五落实”的要求和职责分工实施监控治理。

建立实时检查、日排查等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明确排查地点、项目、标准、责任,将隐患排查治理日常化。同时加强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监管。督促指导各生产经营单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建立健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各项制度,监督生产经营单位依法开展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建立档案或隐患管理台账,每季度召开1次例会,通报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情况,安排隐患排查治理阶段性工作,组织人员定期对本单位安全生产事故隐患进行检查,确保发现的问题能及时得到整改。

3 三个层面: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

为切实加强对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全面推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公司成立了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组织机构。

在公司层面设置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总体推进、组织协调、监督指导和检查工作,负责构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长效工作机制,研究决定重大工作事项。工作小组负责贯彻落实上级有关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文件要求,稳步推进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实施,负责督促制定、完善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有关制度,检查、指导各专业事故隐患排查、评估、治理、验收等工作。在工作小组下设9个专业组,分别为输电、配电、变电、调度及二次系统、电网规划、信息通信、施工机具、交通、安监(消防、保卫等)专业组,对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实行归口管理。每个专业组设置1名负责人,在公司安监部设置1名联络员。在各部门、各工区层面设置1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人和1名联络员。在各班组层面设置1名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专责人员。

4 四项机制:确保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效果

排查发现事故隐患。公司班组人员、专责管理人员、专业组人员通过日常巡视、检修预试、专项检查、安全大检查以及其他日常工作等,对设备及安全管理进行排查。对认为是隐患的及时上报工区事故隐患工作联络员,工区事故隐患工作联络员再将隐患及时报送事故隐患工作负责人,完成工区隐患的上报工作。

审核评估事故隐患。工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人负责组织隐患的预评估工作。预评估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周五上午,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临时安排。预评估工作由工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人完成,或由负责人授权联络员完成。采取会议形式或联络员评估方式时,则应注明评估方式,并与相关会议记录相对应。对评估为隐患的,工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责人按要求及时上报公司专业归口职能部室及安监部,对非隐患部分注明原因并返回发现人员,同时告知班组。

防控治理事故隐患。职能部室将治理方案送达治理责任部门,治理责任部门根据治理方案对隐患进行治理,同时公司归口职能部室还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日常监管,即按照治理期限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跟踪;二是对各责任单位隐患治理进行指导,解决治理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治理方案;三是治理责任单位定期向归口的职能部室及安监部上报治理情况,由安监部在每周一生产例会及每月的安全例会上对隐患治理情况进行通报,同时将相关信息上传安监系统。

评价考核治理验收。事故隐患整改治理完成后,隐患治理责任部门及时向归口职能部室及安监部报告有关情况并申请验收。一般事故隐患治理结果由归口职能部室组织验收,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结果由省公司组织进行验收。隐患治理经验收合格,由归口职能部门填写验收结论,相关验收人员签名后,即告该项隐患治理完成。若验收不合格,则由归口职能部门专业组提出进一步治理的方案,经公司领导审核后,将其列入工作计划下达给治理责任部门,并按隐患排查治理的有关管理规定执行。

强化治理 篇2

崇阳县人民政府(2011年11月8日)

陆水流域全长183公里,流经崇阳境内约67公里,占流域全长的36.6%。全流域面积3950平方公里,崇阳境内约1961平方公里,占整个流域面积的49.6%。它既是养育崇阳人民的母亲河,也是下游各兄弟县市的重要水源地。近年来,在加快经济社会的同时,崇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把陆水流域环境治理作为我县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为总量减排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坚持在发展中解决流域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走出了一条有崇阳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

一、多措并举,全民参与

(一)围绕生态建设,重新调整发展思路。面对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抉择,县政府态度坚决,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走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道路。坚持思路伴随环保走,项目围绕环保进,规划突出环保制,做到宁可发展慢一点,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分管领导为副主任,县直相关部门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陆水流域(崇阳段)周边环境整治工作。县人大、县政协十分重视陆水河流域综合整治工作,把水环境整治工作作为人大执法检查、政协委员视察的重点进行专项检查和视察。(二)广泛宣传,营造护河氛围。为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努力营造保护“母亲河”的良好社会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介绍环保相关法律法规,宣传环保知识,及时报道环境保护中正面典型和反面教训;在集镇、中心村,以及流动人口密集的交通路口拉横幅、刷标语,大力营造环保浓厚氛围。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造势,使全民环保意识和保护陆水河的意识大大增强。

(三)严格审批,控制污染源头。积极落实工业园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工作。严格执行《关于落实建设项目环保第一审批权的通知》。对所有新、扩、改建项目全部进行环评;对不符合产业政策、“两高一资”的项目坚决不批。同时,要求县各相关部门积极协调配合,工商、土管、安监、银行等职能部门将项目“环评”、“三同时”作为各部门审批工作的前置条件,没有环保的环评,工商不发放《工商营业执照》,土管不发放《采矿许可证》,安监不发放《安全生产许可证》,没有进行“三同时”验收的企业,银行不发放贷款。通过严格审批,控制污染源头,先后对5个项目实施停产整改,7个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未通过环评评审而没有引进。

(四)对超标排污行为坚决整改。重点加强企业污染治理进度。县纸厂是我县一重点企业,对财政贡献较大,年上交税收500余万元,但因排污不达标,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我们忍痛割爱,对该企业实行了关闭。2005年,该厂在原有部分设备的基础上,组建成金昌纸业股份有限公司,年产5万吨牛皮箱板纸(白板纸、白卡纸),该企业投资300余万元,建成了污水处理 2 场,日处理造纸废水8000m,该项目已通过市环保局验收。县医院投资100多万元,修建处理池,年处理医疗废水7万吨;加强埋地式无动力污水处理装置推广工作。治理城区生活污水处理项目16个,完成投资500多万元,大大减少了城区生活污水对隽水河的富营养化污染;加强对养殖基地的生态整治。完成碧云牧业、正大集团等重点生猪养殖企业废水处理系统和沼气池、氧化塘等建设任务,努力减少对陆水流域的污染。完成精武鸭产业排污处理系统规划设计,确保该产业所有项目实现达标排放;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一是加大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和青山工业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二是加紧对桂花泉镇官庄村垃圾处理场的建设,该项目总投资6700万元,目前,已完成征地、部分进场道路铺设、调节池等一期项目建设;加强农村排污整治力度。全县已完成“一建三改”4000余户,新建沼气池12000余处、大型沼气池2处,拆除青山水库网箱养殖500余个。这些措施有效净化了陆水河崇阳段周边环境,最大限度减少了流域污染。

(五)部门联动,确保流域环境安全。为确保陆水河流域生态安全,更好地履行《保护陆水河流域协议》,县委、县政府多次组织环保、林业、安监、国土、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形成了经常性的联合护河机制。过去几年,由于钒价不断暴涨,我县石城、沙坪等乡镇非法炼钒现象严重。面对环境受到破坏的现状,县委、县政府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措施果断,坚决取缔和打击非法炼钒行为,组织公安、环保、安监、国土、电力等执法部门,进行联合执法,共炸封小钒厂108家,行政拘留5人(包括一名正科级干部),对非法炼钒行为予以毁灭性打击。另外,3 还关闭了小造纸12家、小化工8家、小水泥2家、小炼铁1家,关闭沿河红砖厂13家,取缔非法采砂企业18家,规范采砂企业22家。

(六)突出重点,树立治理典范。青山流域是我县乃至全市的重要水系。青山水库是我县城区和沿途几个乡镇共计20万人口的重要饮用水源,青山河是陆水流域支流,为我市重点水系。过去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青山流域环境日益恶化,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于2009年“两会”期间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山水库主流域环境治理与保护》的议案,并由县政府一次性投资700余万元在青山镇工业园区兴建了日处理工业污水1500吨的污水处理厂,协助县环保局高标准、高要求的在青山镇设立了我县第一个乡级环境管理站,让环境管理工作深入农村,深入一线。经过一年多来的精心组织实施,青山流域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流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青山水库的水质由以前的三类改善为现在的二类,甚至有很多项水质因子已达到一类水质标准。

(七)标本兼治,完善护河机制。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工作规划,落实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是从根本上改善陆水河水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我们提出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出台了《崇阳县人民政府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崇阳县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崇阳县饮用水水源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文件和制度,以陆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全面推进生态崇阳建设。为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制定了《崇阳县天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区划方案》,将青山水库及陆水河白泉 段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区划为一、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作为我县重点饮用水源来保护。

二、合理利用,科学开发

陆水河崇阳段集约了崇阳县最为优势的旅游资源,沿岸山水风光、地质温泉、民风民俗等都具有开发利用价值。在加强陆水流域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科学制订开发规划,合理利用优质资源,做到保护与开发兼顾,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一)立足生态资源,完善开发规划。组织水利、国土、林业、交通、城建、环保、旅游等部门对隽水河各种资源进行全面调查,按照精品原则、错位原则,编制了发展规划。将崇阳县的文化优势和隽水河的山水优势进行资源整合,提高隽水河旅游区的资源品位,增强其旅游市场竞争力。将沿河的洪下村建成以区域客源市场为主,以漂流旅游、休闲度假为特色的健康旅游和自驾车旅游目的地,形成沟通赤壁、咸安与崇阳旅游线路上的重要节点。以浪口温泉为核心,开发建设湿地公园、温泉小镇。以洪下河段为重点,建设集竹、林、水等景观于一体的洪下“十里画廊”。

(二)强化保障能力,创新开发机制。按照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整合各部门力量,加大对陆水流域的项目申报和开发力度。由环保和发改部门结合陆水河流域总体开发规划,制订崇阳段的环境保护长期规划,积极申报、争取陆水流域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建设部门加快污水处理厂及垃圾填埋厂建设步伐。水利部门积极争取水利建设资金,加宽河堤、护砌河堤。交通部门争取公路、桥梁等建设项目,建设河堤公路。城建部门、林业部门等 5 围绕建设文明生态陆水流域,加大陆水流域水源涵养林及绿化带建设力度,改善陆水流域生态环境。旅游部门按照建设武汉城市圈生态旅游示范区的要求,引进一批生态旅游休闲项目。

(三)坚持科学利用,加快开发进度。围绕建设陆水流域保护和开发,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改善陆水流域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三年来,全县绿化荒山近12万亩,一大批绿化项目积极推进:浪口大桥建设已竣工;部分河堤整修及美化工程积极推进;桃花岛项目正在兴建;浪口温泉湿地项目一期已开工兴建;与北京正基文化影视公司合作的崇阳影视城也已动工。

强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的有益探索 篇3

关键词:学校治安管理;探索;认真研究

学校治安管理综合治理的工作宗旨是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学校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密切联系有关部门,保持学校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氛围,维护学校稳定,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学校治安管理的主要任务是抓好日常安全保卫、加强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

影响学校治安综合管理的主要因素有:电脑和网络文化的消极效应;校园周边治安较差;部分学生法制意识淡薄;由社会热点问题造成的群体事件。

一、健全校园治安管理制度

落实教学区、饮食生活区、宿舍区的安保制度,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工作,排除各种安全隐患。各学校要制定《学校重大突发事件的预案》,及时解决学校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学校领导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高度重视校园治安管理工作,实行领导带班制度。

二、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法制、安全、心理等教育

除了在思想政治课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相关的德育课程。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教育,加强对师生的用电、体育活动的安全教育,防止因缺乏安全知识造成的意外伤亡。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中心,向师生提供心理咨询,建立班级心理状况档案。

三、增强政治敏锐性,维护学校稳定

对于近期由于社会热点、政治问题引发的社会游行、集体上访等大型群体事件,学校应及时做好学生稳定工作。学生是一个极富热情同时又是一个极容易被煽动的群体,如被非法分子煽动、被利用进行示威游行,对学生人身安全等会产生威胁,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波动,对可能发生的群体事件迅速处理,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监控,及时召开学生会议,传达上级指示,让学生学会理性看待问题,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四、加强校园环境的治理

加强校园安保工作,将校园划分成几个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专人负责,对人流量比较大的责任区,如学生宿舍等,进行24小时巡逻,妥善处理各类突发事件,对突发事件当事人进行加强控制,及时上报学校领导,按照《预案》进行处理。

五、预防校园犯罪

对于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的矛盾要安排辅导员及时开解,防止因小矛盾产生校园恶性事件。后进生是校园犯罪易发对象,学校要积极开展帮教活动,爱心、细心对后进生进行帮助活动,及时排解后进生在学习上、家庭中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对学业重拾信心。

六、规范管理学校暂住人口,防止违法乱纪的人混入校园

实行入校信息登记制度,对于上课期间入校的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士做好信息登記和入校事由登记,查看相关证件,并经相关部门确认入校事由予以放行并约束入校时间。

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治安治理。争取上级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周边单位联合开展治安责任制工作,对学校周围的环境安保责任进行落实,共同维护学校教书育人的环境。

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学校稳定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面对新时代下的学生,新的教育环境,必须强化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重视学生心理变化,及时排除校园安全隐患,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伍秋林.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全稳定的校园环境[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5).

[2]张建军.抓好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加强青少年德育[J].视野,2011(8).

强化内部审计,完善公司治理 篇4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在目标和理论基础方面具有一致性, 并且在实践中融为一体。内部审计通过自身机理, 能够对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正确的处理, 从而保障公司治理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在公司委托代理管理的处理协调上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公司的管理者与经营者所代表的利益不同, 会导致各种利益纠纷, 因此公司的治理层就会寻找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 来防止管理者在管理中徇私舞弊,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促进了内部审计的发展与完善。因此, 内部审计可以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加以改善, 并使其价值得以增值。

内部审计在改善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1. 信息反馈作用和监督促进作用

董事会在制定公司一系列治理控制制度时, 必须广泛听取和充分考虑包括企业股东在内的企业各阶层利益相关者的意见, 制定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而又不损害各股东、各阶层利益相关者利益的、切实可行的企业管理方案。由此可见, 董事会和高层管理者, 完全可以通过公司的内部审计机制, 作为公司内部收集丰富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对公司内部机制的监督是企业内部审计机制的基本职能, 公司的内部审计机制越完善, 对内部的管理监控便越到位。

2.防范作用和风险管理作用

公司中的内部审计机制, 通过对公司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审计, 可以探明公司内部控制机制中, 有可能存在的管理薄弱环节, 帮助公司提高经营风险防范意识, 实现预期的经营战略目标。风险管理作用则表现为对公司生产和经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预期的评估和评估后的及时向高层汇报, 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公司生产和经营的风险。

3.服务作用

服务作用是指公司内部审计机构针对被审计部门发现的某些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继而达到推动和促进被审计部门改善生产状况和改善经营状况、提升公司价值的目的。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 内部审计机构地位不高、独立性较差

内部审计机制与公司中的其他部门一样, 受制于高层的管理和指导, 自然不可能准确无误地完全行使内部审计机制的全部职能, 再加上来自公司内部政策的巨大压力, 以及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在公司中没有明确的组织地位等原因, 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在开展工作时必定受到来自上述各方面的诸多干扰。从而导致内部审计机构无法和无权对公司中的其他职能部门进行真正的、认真的考核和评估, 而导致内部审计流于形式, 内部的审计部门自然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对公司的监督、考核、评估职能。

2. 内部审计重点不明确、职能尚未转变

目前, 很多上市公司的中高层管理者对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职能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而导致一些上市公司将内部审计机构与财会职能部门合为一体, 内部审计工作仍然集中于内部低层面的财务审计, 极少有对公司高层管理层面和对其他职能部门的战略管理业务进行审计。有不少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 从事的仍然是对各部门进行传统的“经济监督”审计, 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能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其审计质量和审计效果就无从得到保障和认可。

3. 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不适应公司治理发展的要求

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已不适应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需要, 审计人员大多对公司财务系统中的财务收支方面的逐笔审查和对财务系统中会计凭证的逐项审查比较重视。因此, 即便发现问题和提出建议, 也是基于最低层次的财务方面的问题和建议, 这些都无益于公司高层管理者预防和解决公司在经营中遇到的潜在风险。

4. 公司内部控制审核缺乏有效的规范

根据我国相关企业内部治理的具体要求, 内部审计协会应加快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准则, 注册会计师协会也应尽快修改企业内部审核条例, 从而达到公司治理的目的。

5. 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公司内部审计是内部审计部门接受公司高管层的委托, 对公司内部各层管理人员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确认和咨询, 它是加强公司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必经之路。既然如此, 只有公司全体成员齐心协力, 内部审计才会发挥巨大的职能作用。目前, 我国多数企业都是将企业的治理重心聚焦于董事会和企业的外部审计部门, 对建设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如此重大的问题往往视而不见。内部审计部门往往被看作外部审计的辅助性机构, 企业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目的不是为了更好地加强上市企业的内部治理, 而是为了应付我国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及上市企业审计部门的要求。

强化内部审计, 完善公司治理

1.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增强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和独立性

要提高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上市企业必须优化企业的组织结构, 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 赋予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相应的职能和权利。

(1) 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内审部门需由董事会或监事会领导, 并独立于其他部门, 从而使得内部审计部门具有较高的权力, 可在审计过程中减少外部因素对其独立性的影响。同时, 要将内部审计的概念纳入公司治理之中, 以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和长远利益。

(2) 合理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审计机构设置模式, 根据自身需求建立内部审计组织机构。例如, 规模较小且尚未建立规范的公司制的企业, 一般都会面临人员配备不足等问题, 可设置2~3名专职内部审计人员, 直接受总经理领导;业务较单一、规模较小的上市企业, 可设置单独的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综合性业务多、规模较大的上市企业, 可在董事会属下设置企业内部审计部门。

(3) 改进审计技术。内部审计领域正在融入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程项目审计、质量控制审计、管理舞弊审计等边缘学科, 因此, 内部审计机构必须逐步实现企业内部审计过程的三个转变:一是从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相结合;二是从传统的静态审计转变为动态审计与静态审计相结合;三是从传统的现场审计转变为远程审计与现场审计相结合。

(4) 内外结合, 提高审计效率。内部审计不仅要充分发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力量, 还要充分利用上市企业外部的审计人员的力量和审计工作成果等。如此, 既可减轻内部审计机构中审计人员的工作量, 又可充分利用内部审计机构所具备的信息反馈机制, 提升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

2.调整内部审计范围, 转变内部审计职能

面对环境的迅速发展和变化, 上市企业应尽快调整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职能和审计范围。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工作应做到:

(1) 涵盖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管理层。

(2) 以审计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

(3) 考核和评价企业的内控制度。

(4) 考核和评价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

(5) 对各部门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的考核和评价。由传统的“监督导向型”内部审计模式转变为国际型的“服务导向型”审计模式, 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服务”功能, 协助高层管理者做好企业的管理和监控工作。

3.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标准

目前, 美国上市的公司基本上都建立了内部审计机制, 并承诺公司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我国上市企业必须通过外部审计后, 才能向外部公布内部控制审核报告。根据相关公司治理准则要求, 我国上市企业内部审计协会必须尽快制定适合于公司内部管理的相关条例。

4.完善企业内部治理体系

企业的高层管理者, 应全面了解内部审计机构在协助高层管理者管理本企业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赋予内部审计机构应有的职权和地位。生产规模大、业务经营多的大型上市企业, 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 借鉴美国、英国、法国等国上市公司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 完善自身的内部治理体系。

强化作风建设,治理慵懒散 篇5

随着赏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进行,使我项目部部分员工的工作作风问题得以突显出来,在接受党的教育的同时,深刻进行自我剖析,和认真反省,努力做到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了工作中出现的“慵懒散”问题,并深刻意识到存在该问题的严重性和解决该问题的迫切性。“慵懒散”问题主要表现在个人自身问题和团队建设两个方面:自身问题分为工作中和生活中,工作和生活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首先在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的休息时间,适当的体育健身活动,健康的饮食,只有保持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极大的热忱,饱满的精力去投入到工作中,才不会在工作中出现懈怠、消极情绪,不会产生“慵懒散”现象,只有严格要求控制自己生活上的“慵懒散”,才能解决工作上的“慵懒散”;在团队建设方面上,施工现场的管理混乱,员工工作状态不佳,对现场问题反馈不及时导致各岗位之间协调工作受到一定阻碍,影响工作效率,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是责任意识淡薄,生活作风松散,工作不紧张,遇到问题习惯性逃避,拖延,使本来可以解决的小问题变成难以处理的大问题。

如果“慵懒散”问题不加以治理,任由基发展,最终会发展成为对工程进度,质量,甚至是安全产生重大的威胁,影响施工,阻碍生产,使工作不能安全有序的进行,无形中增加了成本的投入,减少了企业利润,甚至给国家造成损失。

强化治理 篇6

关键词:D&O保险;公司治理;公司治理结构

1934年,英国最大的保险组织劳合社率先在美国推出其设计的董事和高级职员责任保险(director and officer liability insurance,本文称D&O保险)。公司的董事和高级职员(本文称董事等)拥有D&O保险时,因其在保险期间内的职务行为、或仅因其职位,在保险期间或发现期间内遭受保险合同中定义的任何“索赔”,由此而蒙受的损失由D&O保险承保人予以赔偿。现在发达国家中公司为其董事等购买D&O保险非常普遍,1992年英国500强中82%(不计金融业)购买D&O保险,2000年美国财富500强中95%购买D&O保险。亚洲金融危机后,1998年在香港初次向AIG(美国国际集团)投保该险的客户比前年增加25%~30%,而在韩国,1998年保单数额由前年的零上升到100份,LG集团所有14家上市公司的董事都购买了D&O保险。2002年深圳平安保险公司和美国保险商丘博集团(Chubb)合作在我国首次推出D&O保险,引起广泛关注。本文介绍D&O保险的产生和发展,分析D&O保险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表明D&O保险是强化公司治理的重要技术,在我国开设D&O保险有重要意义。

一、D&O保险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上不断暴露出公司丑闻,中小股东屡受侵害,证券市场处于低迷。为规范公众公司的上市行为,强化信息披露制度,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美国分别于1933年、1934年颁布《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两部法律的出台及其后判例法中建立的诉讼程序,证券诉讼成为投资人保护自己利益的便利工具。这一诉讼机制的设立,加强了对公司经营管理的监督和制约,对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证券市场固有的“噪音”和投资者的非理性预期,证券诉讼极易被滥用。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即使审慎地为公司、股东之利益行事,亦难免会因某些行为或过失而被诉,承担个人财产责任。虽然证券市场不断暴露公司丑闻,但不可否认大多数公司的董事等是勤勉和无辜的,这些董事等会因此而厌恶风险,拒绝高风险但同时是高收益的项目,从而降低公司绩效。为平衡权利义务,激励董事等创新,除在防止诉权滥用方面制定相应的对策之外,美国法律允许公司对受诉董事等进行补偿或者为其购买保险。精明的保险商劳合社立即推出其新产品D&O保险。

D&O保险在美国推出之前,几乎所有的州都同意公司对其董事和高级职员因在公司中执行职务的行为被诉事件中胜诉时进行补偿,但很多州都反对公司在败诉时进行补偿。所以D&O保险推出时,在一份保险单中承包两种责任。一是董事和高级职员个人责任(A险),指被保险人因其在保险期间内的职务行为、或仅因其职位,在保险期或发现期内首次遭受合同中定义的任何“索赔”而蒙受损失中不能由公司补偿的损失。由保险公司进行全额赔付;二是公司补偿责任(B险),指被保险人遭受上述“索赔”后,其公司被许可或被要求对他们损失进行的补偿。由承保人对公司的补偿支付扣除公司保留额(免赔额)后进行赔偿。承保人一般是进行B险赔付,让被保险人所在公司承担免赔额部份损失,较少进行A险赔付。除非公司不能支付或者行为被禁止补偿但并不是除外责任中行为。

D&O保险推出之初,市场需求平淡。一是证券诉讼时间长,费用高,投资者用此救济的不多,董事等未感觉到其潜在的被诉乃至承担责任的风险。二是投资者对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监督作用认识不足。但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美国证券市场再次低迷,公司丑闻不断暴露,证券集团诉讼案件数量猛增,投资者开始寄望独立董事制度,在广泛推行独立董事制度时也认识到D&O保险的监督作用。随着保险商对D&O保险制度的完善,私人公司和非赢利机构也开始购买,D&O保险快速发展,现在美国90%以上的上市公司都购买了D&O保险。

二、D&O保险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这种制度设计中,最大特征就是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由此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为防止股东权益被侵占,各国都强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审计人、外部独立董事等监察制度防止经营者滥用权力。首先,以法律强制性规定公司董事等的法定义务,如董事的忠实义务、注意义务等,并对董事违反义务的法律责任予以规定;其次,赋予股东、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各种权利及相应的救济措施,如:股东代表诉讼、证券诉讼等。这些制约机制可以使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更加积极、审慎地经营管理公司,防止其滥用权力损害公司、股东及相关者的利益。但同时也产生一些消极作用,一方面,法律对经营者义务和责任的要求促使董事、高级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但经营者的行为越积极,则越有可能因过失致人损害;反之,经营者如不积极参与公司的经营管理,则本身就可能构成对其注意义务、勤勉义务等条款的违反。他们处于一种“两难”的处境,可能采取中庸办法,不求上进,丧失企业家最基本的创新精神。

另一方面,股东、债权人等为其个人的利益可能滥用法律赋予的诉权,尤其是证券诉讼,而证券诉讼审判期间一般长达3~5年,参加诉讼费用很高,严重威胁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自由和财产。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被诉行为都是为公司执行职务的行为,如果公司不对他们进行保护,无疑会挫伤其积极性。但公司提供的补偿一般不足且没有保障,使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产生很大的后顾之忧。要消除这些消极作用,除了在防止诉权滥用方面制定相应的对策之外,还应建立一套保护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措施,D&O保险产品的推出,解决了上述“两难”问题,公司通过购买D&O保险,可以降低其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财产的潜在风险,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国外学者认为公司购买D&O保险是公司治理机构和一种优化。

Holderness(1990)认为,公司购买D&O保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监督和影响经营行为,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公众公司的股东利益。(1)股东通过购买D&O保险可以对董事等全面了解。承保人在签发D&O保险的保单前,要对被保险人进行全面调查,此程序可以给股东提供一个不可予以保险的董事名单;(2)公司购买D&O保险可以加强董事的相互监督。D&O保险的特点是补偿所有董事,个别董事的违法犯罪会对董事会整体产生负面影响,这会激励董事密切监督相互的行为;(3)公司已有的D&O保险,有利于公司招募外部独立董事。在美国的实证表明,公司没有购买D&O保险对公司能否吸引合适的外部独立董事产生负面影响(Priest,1987);(4)承保人在诉讼程序中发挥监督作用。承保人接到索赔通知后,将对引起索赔的董事的行为进行全面的综合调查。虽然D&O保险宗旨是为了保护公司的董事和高级职员的私有财产,但其完善的设计中内含了对公司经营行为的监督作用。D&O保险的监督作用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公司和股东分散的公司购买D&O保险的要求较高。而在当今公司治理加强无形监督,强化事后监督的趋势下,D&O保险无疑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技术。

Fama(1993)认为董事会组成是公众公司的重要监督机制,外部独立董事是近年来公司治理机构的精巧设计。外部独立董事对股东的主要义务为两方面:一是审批公司执行董事提出的新项目;二是激励、监督和评价执行董事在现有项目中的经营行为。那么,上述D&O保险的监督作用是否会替代董事会组成的监督作用。笔者认为,董事会组成和D&O保险在监督机制中不是相互替代,而是相互补充。其一,因为D&O保险的目的是补偿所有董事,承保人为降低赔付的风险,从外部独立董事的义务和作用考虑,会要求公司有足够的外部独立董事,外部独立董事在“独立”的立场进行监督使董事会监督的可信赖程度更高;其二,由于D&O保险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监督作用,外部独立董事面对股东对其在公司治理中作用的热切期望,可以将部份专业监督责任转移给D&O保险的承保人(一般是监督专家),从而外部独立董事可以更加专业于审批项目或评价执行董事;其三,承保人承担部份监督责任后又会要求公司有足够的外部独立董事,而已有的D&O保险有利于公司招募合适的外部独立董事。由于各自的义务或合同中明确了监督的内容,不会出现监督的真空,反而加强无形监督。

我国目前正在酝酿修改公司法规,目的是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对公司受托人和经营者的约束。公司治理的趋势是事后监管,让经营者充分发挥其才能,而事后监管的约束必须通过金钱惩罚才有效。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指出,失去一元钱的负效用的绝对值远远大于得到一元钱的效用。加重公司违法和犯罪的个人民事赔偿责任,提高机会成本已为发达国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途径。我国在进行公司法规修改时也应采用。同时,针对证券市场不断暴露的公司丑闻,应尽快赋予投资者足够的救济途径,如引进股东代表诉讼、证券集团诉讼等,增强投资者的“主人意识”,激活长期低迷的证券市场,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为保护众多无辜的董事等,也应建立董事等利益保护机制,如允许公司购买D&O保险等,以平衡其权利义务,激励其创新经营。D&O保险对董事等激励和监督并举,在我国当前公司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引进D&O保险对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激活证券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Fama,E.F.and Jensen,M.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P301-325,1983.

2.Holderness,C.G.Liability insurers as corporate monitors.International Review of Law and Economics 10,P115-129,1990.

3.青木昌彦,钱颖一.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4.高如星,王敏祥.美国证券法.法律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吴建斌,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冒亮,南京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硕士生。

强化治理 篇7

2013年入冬以来的全国性雾霾天气, 揭露了中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截至2013年11月上旬, 全国2013年平均雾霾日数已为52年之最。全国20个省份104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重污染的状况, 覆盖中国近一半的国土面积。118个城市连续监测数据显示, 约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严重污染, 33%的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全国有监测的1 200多条河流中, 目前850多条受到污染, 符合国家一级和二级水质标准的河流仅占32.2%。农业部全国污灌区调查显示, 遭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面积占污水灌区面积的64.8%。因重金属污染每年减产粮食1 000多万吨, 经济损失达200亿元以上。据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最新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 中国500个大型城市中, 只有不到1%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空气质量标准。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工业污染是主要原因, 约占总污染比重的70%。

基于上述状况, 加强对企业污染源的治理是扭转环境日益恶化的重要手段。对企业污染源的治理要常抓不懈, 使之成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 是企业治理污染的有效途径之一, 而加强企业污染治理的核算, 恰恰能使对企业污染源的治理成为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 使之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实现对企业污染源的治理常抓不懈。因此, 强化企业污染治理的核算对防止污染、改善环境, 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二、企业污染治理会计核算现状

自2003年7月1日按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征收排污费以来, 我国企业排污费的核算, 按照会计准则指南的解释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 一般记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账户, 具体账务处理是:借记“管理费用———排污费”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科目;若排污超标, 环保部门给予了罚款, 其账务处理是:借记“营业外支出———罚款支出”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或“库存现金”科目。

企业排污采取“缴费了之”如此简单核算方法, 致使排污费收取流于形式, 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料、噪音、烟尘颗粒等污染物, 不仅无法有效治理, 而且对环境污染具有持续放大的趋势, 给人们的身心健康、生产生活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危害。这里当然有制度标准方面的原因, 从会计核算的角度看, 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1. 污染治理费核算的重要性不突出。

在会计核算中, 在“管理费用”账户下, 仅设置排污费进行明细核算, 而企业管理费用项目繁多, 使得专门用于治理环境污染费用的重要性不突出, 企业少缴、欠缴、拖缴排污费现象时有发生。据初步统计, 我国企业排污费平均收费率在50%左右。

2. 排污费的核算不能很好地反映污染损失。

由于企业排污收费标准低下, 违法成本低廉, 致使很多企业无视排污收费和罚款、乱排放现象十分严重。依据经济学原理的要求, 理想的污染治理费核算总量应大于或等于对环境污染损失的补偿。从目前我国对企业污染的收费看, 无论是标准还是数额, 对于污染的治理、生态的恢复的补偿远远低于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这不仅有悖于经济学原理, 也给企业造成守法成本高的错误导向。

3. 排污费核算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责任义务。

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过程中, 除拥有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外, 也有责任有义务维护生态环境, 谋求环境效益, 进而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在会计核算中, 排污费仅置于管理费用下核算, 既无法反映污染的原因, 也无法反映企业的责任, 致使企业不重视污染治理, 不注重污染费的核算与管理, 排污费挪用、挤占现象十分严重。据初步统计, 我国企业挪用、挤占污染治理资金总额达到50%左右。

三、强化企业污染治理会计核算的设想

为了有效地治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污染, 从源头抓起, 增强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 对企业污染治理的会计核算作如下设想:

一是设置“应付环保费———污染治理费”科目。其目的是专门核算企业提取的污染治理费用。该账户为负债类账户, 贷方登记企业计提的环保费用、排污费用等, 借方登记企业环保费、排污费的使用情况, 余额一般在贷方, 表示企业计提的环保费、排污费的结余情况。

二是将排污费用的核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一般情况下, 企业的排污量与生产量密切相关, 具有正比例关系。若仅将污染治理费作为企业管理费用的一个项目进行核算, 这既无法反映污染治理费的来源及原因, 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应对污染损失的补偿。只有将污染费用的核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才能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生产经营中对排污损失的补偿。因此, 企业计提污染治理费用应像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一样, 生产部门计提的污染治理费, 借记“生产成本”或“制造费用”科目, 管理部门计提的污染治理费, 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销售部门计提的污染治理费, 借记“销售费用”科目, 研究部门计提的污染治理费, 借记“研发支出”科目等, 贷记“应付环保费———污染治理费”科目;实际支付时, 借记“应付环保费———污染治理费”科目, 贷记“库存现金 (或银行存款) ”科目。

三是利润分配环节增加提取法定污染治理基金的核算。在企业利润分配环节增加提取法定污染治理基金项目, 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具有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责任与义务, 也加强了企业对排污损失补偿的核算。提取污染治理基金时, 借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污染治理基金”科目, 贷记“应付环保费———污染治理费”科目;实际缴纳时, 借记“应付环保费———污染治理费”科目, 贷记“库存现金 (或银行存款) ”科目;分配结转时, 借记“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科目, 贷记“利润分配———提取法定污染治理基金”科目。

四、强化企业治理污染会计核算的意义

通过强化企业治理污染的核算, 对污染治理从源头抓起, 增加企业治理污染的责任感具有极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是明确了排污费的计提基础。通过强化企业治理污染的核算, 不仅能反映排污费的来源及原因, 而且排污费计提基础得到了明确, 使排污费的计提系统化、科学化, 符合管理科学的规律和会计学的原则。

二是使污染治理费的核算成为企业日常活动。通过强化企业治理污染的核算, 将污染治理核算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成为企业日常活动发生的事项, 不仅符合费用的概念和确认的基本条件, 而且增强了企业对污染治理费用核算的认识, 同时也丰富了污染治理费用的来源, 使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损失得到及时的补偿, 符合经济学的损失补偿原理。

三是增强企业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责任感。通过完善公司法等法规, 明确企业税后利润分配必须计提污染治理基金, 强化企业治理污染的核算, 不仅更进一步明确了企业保护环境、治理污染的义务与责任, 也使企业治理污染有了较为充足的资金保障和法律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桥斌, 杨绪军.地下水污染真相[J].人民文摘, 2013, (04) .

[2] .仲武冠.我国农业区域发展模式亟需创新[N].中国经济时报, 2013-07-22.

[3] .袁业飞.雾霾之忧:考验城镇化顶层设计——绿色城镇化如何破局[J].中华建设, 2013, (04) .

[4] .邹东涛.中国企业公民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强化治理 篇8

一、防范措施

1、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育。

教育面广, 全院主治医职称以上医务人员参加;形式主要有讲党课、参观北京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观看电教片、举行预防职务犯罪专题讲座、在医务人员中征集廉洁行医艺术作品等。

2、设立廉洁行医监督员。

为完善医院内部监督机制, 制定廉洁行医监督员制度, 在全院各科室配备一名廉洁行医监督员对本科室廉洁行医工作进行监督, 宣传各有关部门关于廉洁行医工作的制度、规定, 收集科室工作人员和患者关于廉洁行医的意见和建议, 并及时反馈给医院有关部门, 在全院形成党委、支部、监督员三级监控预防网络, 提高廉洁行医行为的自觉性。

3、明确防范重点。

医院内药品、设备、耗材等采购部门、后勤基建部门是医院管理中重点部门, 医院把风险防范的重点放在这里, 在梳理制度的同时, 规范其工作流程, 逐个环节推敲、完善、查找风险点, 制定防范措施。一是完善了设备专家委员会制度, 设备购进前需专家委员会论证通过方可购买;二是完善了院内招投标、竞争性谈判程序, 坚持乙方必须三家以上、纪检参与、最低价中标原则。

4、把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融入医院日常管理工作中。

把这一理论作为管理的一种新机制引入医院管理, 不断完善我们的管理机制, 并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在该院治理商业贿赂长效机制中规定, 负责药品、设备、耗材采购的主管领导每2~3年轮换一次, 药品采购人员每2年轮换一次, 医疗物品耗材采购人员每2~3年轮换一次。在查找风险点过程中, 发现此项制度有执行不到位情况, 院党政班子联席会通过决议, 对药剂科、医工部重点岗位4名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整和重新分工, 堵塞了漏洞。

另外, 为降低药占比, 促进合理用药, 医院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一是对不合理用药情况进行检查, 将违规药部分按药物单品种使用总量金额计算, 全部从个人工资中扣除, 其中90%当事人负担, 10%科主任负担, 所扣罚金当月工资不够者, 剩余部分按月从工资中扣除, 直至扣完为止。二是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干预制度:一方面对个人单品种用药金额 (该药属于全院药品使用排序前三位的品种) 位居第一位的医生, 第一个月给予本人警告, 如连续二个月该药品金额仍排名第一, 停止其对该药品三个月的处方权。对排列前十位的药品供应商及其生产厂家给予警告;另一方面对近三个月连续单品种金额排列在前一位药品, 由院党政联席会决定暂停使用三个月;对连续三个月单品种金额排列前三位的供应商及其生产厂家除予以警告外, 对该药品实行控量使用三个月, 控制用量在前三个月平均月用量的2/3。

二、初步成效

强化治理 篇9

1.1城市工业发展中燃料燃烧所产生的有害气体

现阶段,在我国一些地区,由于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还没有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在城市建设以及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煤为主要的燃料,然而煤在燃烧的过程中会产生废弃物, 尤其是高硫煤的使用是比较频繁的,其在燃烧时会产生废弃物SO2,这种污染性气体不仅会使城市环境的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长期以来。还会对人们的生命造成很大的损害。

1.2城市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污染性的气体

在城市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化学工业、煤炭工业、机械制造工业等企业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直接和国民经济息息相关。然而,其在生产制造中,会产生一些悬浮颗粒和污染性气体,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加剧了城市大气环境的污染程度。

1.3交通运输废气的排放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私家车的数量也是急剧增加,私家车的使用为人们的生活出行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与此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汽车大量排放尾气,其中有较多的CO、NOX,都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甚至还有大量的有毒气体和一些可吸入颗粒物,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命健康。

2城市环境管理中强化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有效措施

2.1加强对城市大气环境的法律监督和管理

要想在城市环境管理中强化大气污染治理,也要建立健全城市环境保护机制,尤其对那些会产生高污染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监管,那些已经对环境造成了恶劣影响的企业,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的处理,责令其停业整顿,对于那些没有履行正常手续的非法企业要直接取缔其经营资格。对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体系进行一定程度的完善,保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到城市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对于相关的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要进行严格的调查和审批,并且将环境因素作为衡量其合理性的标准。

2.2加强对城市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

首先,必须对该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以及以后的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规划和评估,根据城市区域的功能性来对将大气环境的排放量控制在一个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按照具体的环境发展目标,评估出准确的排放量以及消减量的数值,以此为依据来进行大气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

现阶段,主要导致大气污染的根源就是城市交通中所排放的SO2以及其它悬浮颗粒物,在对城市大气污染进行治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部分的治理,加大环保型交通工具的研发力度,大力开发新的清洁能源,使新能源汽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还必须对城市交通网络进行系统的调整和改善,大力倡导公共交通的使用,尽可能使尾气的排放量予以减少。此外,必须要对那些以燃煤为主的企业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使其尽可能地使用天然气、煤制天然气等, 从而有效控制燃煤量。对城市的工业结构进行合理化的调整, 必须要考虑到大气流动的规律以及环境的承载能力,设置工业结构的分布时,力求达到最大程度的大气自净效果。从根本上控制大气污染,更好地落实到环境管理工作。

2.3加大大气环境管理工作的力度

(1)在进行城市的规划建设时,必须将城市绿化作为重点工作来抓,积极倡导城市绿化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再考虑到城市基础建设布局的基础上,尽可能扩大绿化区域,为维护城市生态环境提供良好的条件。

(2)通过植树造林来净化环境,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环境的质量,净化空气,还能对城市环境起到美化的效果。另外, 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必须对市容市貌进行彻底的改造和整顿, 定期运用机械设备来改善道路环境的状况,及时的将道路中的垃圾进行及时的清理,最后就是一些建筑工地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必须督促建筑企业严格进行防尘降尘操作,对于那些没有按照规范而导致质量不过关的建筑企业,必须对其进行严肃的处理,责令其改正后,方可进行施工。

2.4大力倡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中来

要对城市环境进行保护并且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就要对广大市民进行鼓励,让其积极的参与到城市环境保护过程中, 成为环境保护的主力军。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环境保护的效果, 并且使得城市环境管理工作全方位的落实和展开。对广大市民进行环境保护的鼓励与引导,可以让其扮演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实施者以及监督者,在此基础上有效促进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进度以及效果。只有做到这些才能真正将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位。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管理部门必须不断创新和改善城市环境管理中强化大气污染的治理途径,对城市环境管理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气污染的治理工作加大管理的力度, 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落实到位,不断提升环境质量,为广大市民营造一片良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王一博.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政府路径探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5,(22).

强化治理 篇10

人为污染源和自然污染源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来源。其中自然污染源也被称之为天然污染源, 简单来说, 即为自然现象向环境中排放有害物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举例来说, 包括火山喷发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颗粒物、硫化氢等物质。森林发生火灾所产生的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物质。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就是自然污染源, 有研究显示60%的硫氧化物及90%以上的氮都是来源于自然污染源。人为污染源指的就是在人们生活生产过程中, 向大气环境中排放污染物的发生源。通常情况下, 人为污染源包括以下内容: (1) 农业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一般是使用化肥及农药而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2) 使用燃料。一般是指一次性能源, 包括天然气、石油、煤炭等, 在使用这些能源的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发生源。 (3) 交通运输。指的是在使用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工具的过程中所排放的污染源。 (4) 工业生产。在开展工业生产中, 会向大气环境中排放一些污染物。同时工业生产污染源是导致城市环境问题的关键所在。

2 城市大气污染的危害分析

通常情况下, 城市大气污染主要会造成如下危害, (1) 如果人们长时间在重度污染环境下生存, 将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的危害。举例来说, 大气中存在的硫化氢、二氧化硫以及一氧化碳等相关气体, 极有可能导致人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 甚至有可能引发癌症。 (2) 大气污染会加速全球变暖的步伐, 同时还会产生酸雨, 由此就导致洪涝、海啸、台风灾害的产生。具体来说, 大气污染影响大气环境质量, 特别是对于气候的影响较为明显。在环境污染状况下, 大气颗粒物也随之增加, 降低了地面太阳辐射的强度, 由此就会导致气候变暖, 进而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问题。

3 城市环境管理强化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

3.1 加强能源结构的调整

只有选择恰当的方法与措施, 调整能源结构才能有效处理城市大气污染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就是大力使用清洁能源, 包括水能源、太阳能等。同时要注意的是, 在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及核能等高效无污染能源时, 要依照相关的计划, 有目的的进行能源开发。当前, 我国新型能源开发潜力较大, 城市环境保护管理单位及其他单位要致力于开发新型无污染能源, 逐步改变当前高污染的结构。

3.2 建设城市绿化, 预防大气污染的产生

众所周知, 绿色植物具有较强的吸毒、灭菌、吸收有害气体的功能, 同时可以对大气中二氧化碳与氧气比例进行合理的调整, 因此, 在开展城市环境管理的过程中, 要通过建设城市绿化的方式预防大气污染的产生, 并逐步加强城市大气质量的改善。具体再说, 在城市化进程发展中, 城市环境管理部门要结合城市实际发展条件, 栽植经济性高、适应性高的绿色植物, 充分发挥绿色植物的净化作用。同时还要加强绿色植物的养护与管理。

3.3 加强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

首先要对城市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进行完善。在城市经济发展综合决策中, 要全面而充分的考虑环境保护与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的完善, 提高对建设工程审批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 要构建配套的环境保护机制。具体来说就是要考虑到城市环境保护的具体需求构建完善的环境保护机制, 并落实到实处。

3.4 引导全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社会发展只有满足时代发展需要才能实现健康化发展。当前, 社会发展的关键就要求全民参与。因此, 在城市环境管理中要加强全民参与, 引导民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由此才能有效执行环境保护政策, 才可以有效的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在提升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方面, 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 (1) 可以在学校日常教育中引入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 (2) 我国城市相关单位也可以通过举办环境保护意识讲座、专题培训的方式引导员工树立环保意识。 (3)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教育工作, 借助多媒体形式扩大宣传范围。

3.5 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具体措施包括:改革能源结构、预处理燃料、利用污染较低或者是无污染的生产技术、创新燃料燃烧技术、改进燃料燃烧设备、综合利用能源、资源等。

3.6 实时监控城市大气质量

只有充分了解并监控大气污染状况才能有效治理城市大气污染。简单来说, 只有充分全面的分析城市大气的实时数据信息, 才能获取大气污染的原因和具体特征, 由此才能采用针对性的措施治理城市大气污染。我国环境保护部门也要加大对先进监控仪器的研发力度, 实现实时监控尘世大气质量, 有效记录与分析城市大气中PM2.5、PM10、氮氧化物以及二氧化硫等相关指标, 通过还要分析大量的数据信息分析城市大气发展的主要趋势, 以便于相关单位及时采取治理措施, 避免城市大气污染危害到人体健康。

4 结语

本文重点分析了城市环境管理中强化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 以供参考。

摘要:大气污染对于城市环境及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只有加大对大气污染治理的力度, 有效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工作, 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气污染治理的效果, 为城市居民创设一个优良的生活环境。所以, 在进行城市环境管理中, 应强化大气污染治理, 编制详细的大气污染治理目标及任务, 贯彻落实大气污染治理的措施, 以提高城市环境管理的水平, 推动城市的长远发展。本文重点分析了城市环境管理中强化大气污染治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城市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治理

参考文献

[1]任孟君.我国区域大气污染的协同治理研究.

[2]魏玉飞.论《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完善.

强化治理 篇11

吉林省第十二届政协会议代表、吉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崔洪海在省政协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强化农产品源头综合治理 打造吉林食品安全放心品牌的建议》提案已收悉。收到提案后得到我委领导高度重视。此件由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负责承办,处长王军责成专人负责督办。在办理过程中,得到了省卫生计生委、省环保厅、省粮食局、省牧业管理局等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且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了代表提案的答复工作,并当面致电代表本人,崔洪海代表对答复之快之全面感到非常满意。此文将摘要部分主要内容,意为读者解读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现状。

一、提案建议

(一)关于加大农业环境治理

近年来,我省进一步加大生态省建设,积极采取措施,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工作。

1.开展农业环境的调查。按照国务院的要求,省农委组织全省各地开展了全省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同时对全省9个市州城市及41个县(市、区)的人口总数、非农业人口总数、耕地面积、重点污染企业及所排放的污染物、区域内污灌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基本摸清了我省种植污染源、畜牧业污染源和水产养殖污染源基本情况,为治理污染提供了基础数据。

2.实施农业环境监测。为切实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管理,监控产地环境质量状况,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几年来,我省一直开展了对产地环境进行监督检测。一是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金属污染普查监测。为了摸清耕地污染现状,保护我省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已被污染的土壤,我委于2012年启动了全省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全省耕地共采集83469个土壤样品,对土壤中5种重金属(铅、镉、铬、砷、汞)、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进行检测。目前,这项工作的产地环境调查、样品采集和样品测试全面完成,现在正在对全部样品的测试分析数据开展统计和评估工作;二是开展预警监测。省农委对我省农产品产地重点风险区,包括工矿企业周边、污水灌溉区及大中城市周边的耕地土壤开展了预警监督检测。在全省农产品产地重点风险区设置预警监测点,其中工矿企业周边、污水灌区和大中城市周边设立6401个监控点,平均1100亩设立1个监测点,监控重点区农产品产地土壤污染变化情况;三是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为准确分析农业投入品对环境的污染情况,摸清我省种植业源污染物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和主控因素,评估其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制定政策提供可靠信息,省农委在我省东、中和西部,设立13个农业面源污染监测设施,其中,有6个径流监测设施,6个淋溶监测设施和1个畜牧养殖监测点,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工作。从2009年~2015年累计采集监测各类样品2500多个,共报出有效数据2.4万多个,为掌握我省农业面源污染动态变化情况积累了数据资料。同时设立地膜残留监测点25个,分析地膜残留量和污染程度。

3.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一是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技术推广。近年来,全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减少农业投入品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十二五”期间,全省先后有五批共计56个市、县(市、区)被定为国家测土配方施肥补贴资金项目实施单位。肥料利用率由30%提高到35%,建立了新的施肥指标体系,为科学施肥奠定了基礎;二是大面积开展统防统治工作。五年累计实施生物防螟面积5890万亩,其中赤眼蜂防螟4597万亩,白僵菌防螟1293万亩。实际生物防螟后,田间平均防效达到了69%以上,防效最高的一年达71%以上。五年全省累计挽回粮食损失38.6亿斤,农民累计增收25.7亿元。截止到2014年末,白城地区测土配方施肥推广面积累计2971万亩,实际应用面积累计2080万亩,技术转化率约为60%~70%,肥料利用率平均提高5个百分点,氮肥投入量平均亩减少约20%,节约资金约25元。玉米螟生物防治面积1905万亩,农村统一灭鼠防治面积585万亩。

4.加强农村清洁能源的使用。一是推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目前,我省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率近15.3万户,年处理人畜粪便和生活垃圾200多万吨,可使近40万农民受益使用上清洁能源;二是开展农村节能设施建设。到2012年底全省共建节能炕284万铺,节柴节煤灶260万户、节能炉107万台、太阳能热水器12548台、太阳灶1235台、太阳能采暖房289万平方米。5年来,全省共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16处。

(二)关于加强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的监管

一是在农业投入品方面。省农委大力加强以农药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行为。各级农药管理人员与工商等相关执法部门积极配合,走上街头,现身说法宣传农药使用法规,借助农村科普大集发放宣传单,对农民进行普及农药使用常识,基本形成了科学用药,共同抵制假冒伪劣农药的良好氛围。

二是在农产品生产方面。省农委实行监管工作网格化管理,加强乡镇监管站和村级监管员队伍建设,建立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种植大户等生产经营主体名录,每年印发大量生产记录本、检查记录本以及宣传挂图等,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管检查,对生产技术示范推广的指导,大力推行农村标准化征税,推广生物防治技术,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从源头上确保生产安全。

(三)关于加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监测力度

近年来,我省切实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努力建立起部门监管、社会监督、生产者自律的长效工作机制,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对农产品质量进行全程监控,确保了“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目标的实现。

一是落实监管责任。进一步明确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属地管理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主体责任。省农委与各市(州)农业部门签订责任状,各市(州)与各县(市、区)签订责任状,层层落实监管责任。各县(市、区)与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签订承诺书,确保生产经营主体严格按照生产标准进行生产。

二是加强体系建设。按照省编办的要求,全省各地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从2008年起,连续8年投资立项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目前,我省9个市(州)、42个县(市、区)行政监管体系已经基本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正在陆续建设当中,部分县(市、区)检验检测中心已经开始发挥检测作用。全省大部分乡(镇)也相续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省、市、县、乡四级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近年来,我省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中,切实开展农产品例行监测、专项监测、应急监测和风险评估等工作。农业部每年在我省三个城市开展4次例行监测,我省每年在全省九市(州)开展4次例行监测,在各县市区开展蔬菜、水果、食用菌、粮食作物和农产品包装物等专项监测,不定期开展应急监测和风险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开展追溯管理,实施检打联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总体上看,我省近年各类农产品监测合格率在较高水平运行,全省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整體状况良好,有效确保了农产品消费安全。

(四)关于加大农产品市场开发与推广,扩大吉林品牌效应

2016年省政府确定重点抓好“吉林大米”、“长白山人参”、杂粮杂豆和食用菌等农产品品牌建设。主要措施:加大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力度,组织优质特色农产品参加全国农交会、绿博会和长春农博会,进行重点宣传,支持地方政府组织加工企业在主销区新品发布会,在央视、吉林电视广播以及高速、市区主要街路做公益广告宣传。

(五)关于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

近年来,我委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高度重视“三品一标”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目前,全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的产品总量达到1202个,其中:绿色食品419个,有机食品53个,无公害农产品71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14个,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2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50个。制(修)订“三品一标”地方标准5项,培训国家级“三品一标”监管员、检查员、内检员10次1602人次,获得国家注册各类检查员585人,监管员137人,内检员673人。建立起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一整套“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四平市政府在2015年出台了“三品一标”扶持政策,给予“三品一标”认证企业奖励;长春市、松原市也将在今年出台扶持政策,力度均要大于四平市;省本级也正在推动省政府出台“三品一标”扶持政策。这必将推动我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发展步伐。

(六)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一是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平台建设情况。我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开发建设了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平台,涵盖种植、畜产养殖、水产养殖三个行业。平台共用一个信息中心,覆盖全省9个市(州)、长白山管委会和60个县(市、区)。现在平台建设已基本完成,种植业追溯系统已经通过试运行,现正在采购网络运营商、申请域名和IP,今年种植业监管追溯系统可上线运行。在我们开发平台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与食药等追溯平台的对接和数据互联,预留了相关的数据端口,为今后各追溯平台实现无障碍对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吉林省大米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工作情况。2015年年初开始,省粮食局的吉林大米质量追溯体系试点工作逐步推进。在去年完成首批62户企业培训基础上,今年年初重点对德惠市35户大米加工企业投放了终端设备(扫码器、摄像头等)及软件,目前,已有21户企业与省食药监局实现了信息联网。2016年,省粮食局拟完成对50户大米加工企业进行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工作任务。

(七)吉林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情况

1.大力加强畜禽屠宰监管工作。一是积极推进畜禽屠宰地方法规修订。畜禽屠宰职能划转后,省畜牧业管理局起草了《吉林省畜禽屠宰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并上报至省政府法制办;2015年11月,在省人大常委会2016年立法计划沟通会议上做了专题汇报,省人大陈伟根副主任对《条例》的成熟度给予高度评价;2016年4月,《条例》上报省政府,待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后,提请省人大审议通过;二是建立健全禽畜屠宰法规标准体系。2014年以来,先后制定并下发了《吉林省畜禽屠宰许可管理规定》、《吉林省畜禽屠宰许可证申请书》、《吉林省牛、驴、羊、食用犬屠宰厂(场)设置规范》、《吉林省鸡、鸭、鹅屠宰厂(场)设置规范》、《吉林省畜禽屠宰行政处罚程序》和《吉林省畜禽屠宰执法基本文书格式》等畜禽屠宰相关法规标准;三是全面开展畜禽屠宰厂(场)资格审核清理换证。按照农业部要求,依据《吉林省畜禽屠宰厂(场)资格审核清理换证工作方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畜禽屠宰厂(场)资格审核清理换证工作。截止目前,全省依法清理取缔不合格屠宰厂(场)75家,下达整改通知158家,为408家合格屠宰厂(场)统一换发了《畜禽屠宰许可证》;四是加大对新建畜禽屠宰厂(场)扶持力度。每年投入1000万元,设立县域畜禽定点屠宰安全链项目引导资金,通过更新淘汰不达标定点屠宰厂(场),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促进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信息化发展,为强势推进吉林省“放心肉”工程,提供坚强保障。五是强化畜禽屠宰环节监督检查。加强对畜禽定点屠宰厂和乡镇临时屠宰点监管,严格检查屠宰企业六项制度及三项登记落实、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和出章出证情况。2014年以来,全省共检查畜禽屠宰厂1038家次,乡镇临时屠宰点876家次,下达反馈意见6个,处理意见4个,整改各类问题165个,关闭不合格屠宰场点6个,查处违法案件7个。同时,积极配合省食安办开展“飞行检查”,对台账登记、环境卫生、经营行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工作进行抽查检查,抽检合格率达到92%以上,违法案件查处率100%,肉品出厂合格率100%。

2.全面加强“瘦肉精”等违禁物质专项整治工作。一是持续加大养殖环节“瘦肉精”治理力度。重点加强对全省备案的生猪、肉牛和肉羊养殖场(小区)全面筛查。2014年以来,对全省60个县(市、区),18763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了“瘦肉精”活畜尿液快速筛查,检测结果全部呈阴性。签订监管包保责任书、不使用“瘦肉精”承诺书2.1万余份,印发宣传资料18000余份,举办各类知识讲座26个,累计培训2800余人;二是稳步推进经常性监督检测。近年来,全省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养殖环节“瘦肉精”监督抽检合格率100%,屠宰环节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合格率达到99%以上,动物及动物产品兽药残留监控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达到96%以上,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瘦肉精”违禁品检测合格率达到100%;三是深入开展兽药饲料专项整治。2014年以来,全省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617人次,出动执法车辆2613台次,检查兽药饲料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5296余家,查处案件83余起,查获非法企业假兽药、涉嫌假冒合法企业假兽药、合法企业确认非该企业的产品200多个品种,吊销兽药经营许可证376个,取缔无证生产、经营企业2个。目前,全省3126家兽药经营企业中,已有2694家通过兽药GSP检查验收,获得兽药GSP经营许可权;四是加大违法案件查处打击力度。2014年以来,协调食药监、农业、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始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与食药监、农业等部门联合开展5次食品质量安全大检查,对30余个市、县的养殖、屠宰企业违法添加违禁物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注水肉等问题进行了现场抽检,没收私屠滥宰产品14.21吨,对检查发现的20余个问题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通报和限期整改。与省公安厅建立违法案件信息通报制度,协助破获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92起,其中跨省重大违法生产经营病死畜禽产品案件5起,行政处罚158起,形成了强大的震慑作用。几年来,全省在开展“瘦肉精”专项整治中,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4人,其中10人已被判决,6人被批准逮捕,18人取保候审,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犯罪空间逐步压缩。

3.加快推进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积极协调省财政厅、工信厅等部门,落实资金819.62万元,建设開发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微信平台”、“屠宰企业数据库软件”和“吉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畜牧业各领域中的集成应用,建立起了覆盖全省畜牧行业全领域、数据共享的畜牧业综合应用数据平台,对畜牧业生产过程及经营管理、技术服务进行数字化设计,构建符合畜牧业标准化、精准化、智能化、网络化、可视化、安全化需求的信息管理服务体系,有效提升了行政监管部门后台监管、实时监管、执法监督、追溯打击的执法监管能力,有力促进了现代智慧型畜牧业快速发展,有效保障了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二、关于下步工作重点

根据您的建议,结合我省工作实际,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措施,切实有效的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提质、环保、节本、增效”农业技术推广力度

1.加强肥料科学合理使用。一是加大对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宣传与推广,不仅在玉米、水稻、绿豆、大豆等粮食作物上,而且在向日葵、辣椒、花生、白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也推广使用该项技术,逐步加大投入力度达到“提质、节本、增效”的目的,真正实现全市“耕地面积全覆盖、作物品种全覆盖”;二是建立耕地土壤动态监测点和开展农户肥情调查。按照不同作物、不同土壤、不同耕作制度,建立稳固的耕地土壤动态监测点和农户施肥肥情观测点,实行长期动态监测;三是建立完善土壤数据库和专家施肥系统平台,录入并修正土壤数据,完善土壤数据库;四是运行耕地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各种作物的科学施肥模型,实现科学施肥的现代化管理;五是强化企业与农技推广体系的有机结合。鼓励引导扶持肥料生产企业、肥料销售大户主动参与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逐步扩大测土配方肥的市场开发销售力度。

2.加大专业化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力度。一是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药剂补贴、作业补助和以奖代补等方式,推动专业化统防统治快速发展,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80%以上;二是多方面争取资金,引进高效、便捷、实用的植保新机械,示范推广植保高效机械,推进低毒低残留农药、高效大中型药械替代低效小型药械,推进精准施药,实施统防统治,逐步降低单位面积化学农药使用量。指导农户在玉米、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使用农药以高效、低毒农药为主;三是加大综防技术推广力度。以现代农业园区和蔬菜基地为重点;加大对蔬菜防虫网、杀虫灯、色板及桔小实蝇性诱技术的推广力度,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95%以上;四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加强对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毁灭性和危险性重大病虫害的防治,集成推广一批绿色防控技术,推动防控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到位率,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用药量10%以上。

3.大力普及沼气等农村新型清洁能源技术。推广“种植+养殖+沼气”三位一体农业产业模式。利用秸秆综合、畜禽粪便制取沼气,用沼渣、沼液还田肥地,改良土壤,形成绿色有机、循环经济、低碳生产的农业生态发展模式。同时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推广节水农业技术,完善农田灌溉设施。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推广科学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促进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

以问题为导向,突出开展农药及农药使用专项整治,重点针对农药非法添加隐性成分、违法使用禁用农药、超范围使用限用农药等问题进行整治,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域的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有效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一是指导各地农药管理部门对全省农药市场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农药标签市场;二是各级农药监督管理部门重点对大型市场、农村大集和摊点实施拉网式排查,及时消除用药安全隐患;三是与工商、质检等相关业务部门沟通,加强对农药经营业户的农药经营资格审查,逐步规范农药销售市场,实行农药备案准入登记制度,农药经营单位引进农药新产品必须向农药主管单位申请登记,经严格审查或生产试用后方可批准进入销售,确保农药的质量和防治效果。同时,加强生产过程质量安全指导监督。督促和指导农产品生产者依法、规范、科学使用农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有关规定使用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和包装材料。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1.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结合现代农业产业、生产和经营三个体系建设,实施农业标准化,从源头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组织省内科研和推广单位参加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定工作,使农业标准尽快覆盖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过程和收贮运各环节;二是积极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引导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领衔打造蔬菜、食用菌、人参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立一批省、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企业(合作社)。结合“健康米”工程、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人参产业振兴工程、农业产业化原料基地和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开展标准化生产,推进蔬菜水果标准园、水稻及人参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三是大力培育优质安全农产品品牌。以不断扩大优质安全食用农产品规模为目标,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鼓励和支持争创吉林省名牌产品,全面提升吉林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2.培育监管示范载体。一是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根据农业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活动方案》的要求,制订实施方案,选择条件成熟的县(市、区)开展创建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工作,积极探索投入品监管、产地管理、生产控制、质量追溯、准出准入、检验检测等方面的县域监管模式。做好工作指导、推荐把关和考核验收等工作,强化政策扶持和项目倾斜,为示范县创建营造良好社会氛围。通过以点带面,整体提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二是开展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创建活动。在全省打造一批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企业,示范带动农产品生产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选擇一批有一定规模、质量安全意识强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通过资金投入,增添检测设备和强化技术指导,率先实现“责任有承诺、生产有标准、过程有记录、准出有检测”,逐步实现“产品有标识、质量可追溯”的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创建目标。2016年,我们从蔬菜、水果生产企业做起,指导示范企业进行农超对接和开展休闲观光农业,实现质量安全和增产增收双赢的目标。

3.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风险预警。进一步完善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制度。一是组织开展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确定重点监测品种和区域,不断扩大监测范围和品种,有效增加监测频次和参数,确保将“菜篮子”产品、大宗鲜活食用农产品纳入监测范围,排查风险隐患;二是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突出对规模化基地(企业、合作社)及收贮运环节的执法检查和产品抽检;三是引导和支持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开展自律性农产品产地检测;四是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开展蔬菜、食用菌中高毒禁限用农药等风险因子使用行为摸排和研究,掌握和评估存在的风险隐患,为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提供技术依据。

4.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化进程。一是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充分利用吉林省世行贷款农产品质量安全项目开展的“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加快吉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平台与网站建设,实现管理者、生产者、消费者之间信息沟通,网站目前正试运行前的调试,预计下半年将试运行,优先将我省“三品一标”农产品纳入全程监管和质量追溯管理,积极探索农业生产物联网追溯技术的建立,重点在淘宝网吉林馆推进稻米农产品准入和追溯管理;二是推动诚信体系建设。逐步将各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合作社)生产过程纳入信息化管理,推动农产品生产企业信用制度的建立,建立诚信企业目录和违规企业“黑名单”制度。利用已实施的物联网技术和淘宝网“吉林馆”平台,充实完善有关追溯和诚信记录,充分发挥追溯和诚信在质量安全监管中的作用。

5.强化农村食品市场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相衔接的监管机制。省农委将与省食药部门一道,着力建设农村食品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全力破解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死穴”。通过强化舆论宣传、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开展全过程、全链条、全覆盖监督检查,严惩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确保农村食品市场得到有效规范。进一步探索对食用农产品市场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管理。以食用农产品市场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为重点,深入调研,摸清我省流通环节食用农产品经营者的基本状况,研究无许可状态下食用农产品的入市监管。结合食用农产品经营风险与特点,适时开展整治活动,严厉打击食用农产品入市前后违法违规行为。

非常感谢您对强化农产品源头综合治理,打造吉林省食品安全放心品牌提出的宝贵建议,并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与监督,共同为提升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做出新的贡献。

强化治理 篇12

1 城市大气污染原因

城市环境管理人员要想更好地对大气污染问题进行治理, 就要重点分析城市大气污染原因, 保证问题能够得到全面解决, 为城市环境管理人员提供有力的依据。具体城市大气污染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1 城市工业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

近年来, 国家部分区域的天然气清洁能源还没有普及与应用, 在城建与生活中, 还在使用传统的煤气取暖方式, 在燃烧的过程中, 会出现较多的废物, 尤其在使用高硫煤的时候, 会生成较多的SO2, 此类气体的生成, 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进而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 对其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1]。

1.2 城市工业生产排放的气体

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化学、煤炭、机械等工业也在城市中迅速发展, 并且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 然而, 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 会出现一些悬浮颗粒与污染空气的气体, 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对城市大气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使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2]。

1.3 城市交通运输产生的废气

城市交通运输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而言是较为重要的, 不仅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模式, 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私家车数量增多的情况下, 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较多便利。然而, 车辆在运输的时候也会排放尾气, 其中包含CO、NO等有害气体, 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吸入较多的有毒气体, 对人们的身体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3]。

2 城市环境管理中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在城市大气环境受到污染之后, 人们的生活质量就会降低, 不仅危害生态环境, 还会对国家的长远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 城市环境管理人员要对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加以重视, 进而提升城市大气污染的治理效率, 使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1 设置完善的法律法规

城市环境管理人员要想更好地对大气污染进行治理, 就要积极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 在保护城市环境的基础上, 制定完善的大气污染治理机制。同时, 相关管理人员要重点治理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 对于污染指数高的企业, 必须要严格处理, 轻者实施经济惩罚, 重者停业整顿, 一旦发现没有正当手续营业的非法企业, 就要直接取缔经营资格。另外, 管理人员要制定完善的综合决策体系, 保证能够提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效率, 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对环境加以有效的改善, 尤其是工程建设项目, 必须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 要求工程项目建设企业要在经过实际调查与审批之后, 才能投入到生产运营中, 为城市环境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4]。

2.2 重视对城市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

在城市环境管理人员综合治理大气环境的时候, 必须要重视以下几点工作。

城市环境管理人员要对城市大气质量加以重视, 保证能够科学、合理地对城市环境进行规划与评估;然后树立城市环境功能观念, 进而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使其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 要制定城市环境管理目标, 确保排放评估数据的准确性, 并将此类数据作为城市大气治理的依据。

目前, 城市环境大气污染问题的根源就是城市交通所排放的尾气, 主要因为其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硫成分, 并附有悬浮颗粒, 因此, 城市环境管理人员在实施工作的时候, 必须重视城市交通排放的治理, 致力于开发新兴清洁能源, 并大力推广新能源, 使其得到广泛应用。同时, 城市环境管理人员要加大力度改善城市交通网络, 提倡使用公共交通, 进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量。另外, 严格监督与管理以燃煤为主的企业, 督促其使用天然气, 达到控制煤炭燃烧排放的效果。对于城市的工业结构而言, 合理化的调整是发展必然趋势, 在优化城市环境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调整工业结构, 从根本上落实大气污染治理工作[5]。

2.3 加大城市环境管理力度

大气污染治理中城市环境管理工作占有首要位置, 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 积极配合各个部门的活动, 达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首先, 城市环境管理人员需要总结城市建设规划规律, 将城市绿化工作作为重点项目, 开展城市绿化建设工作, 制定完善绿化建设制度,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建设效率, 以此为依据, 合理优化城市建设布局。同时, 城市环境管理人员必须扩大城市绿化区域面积, 例如:建设绿化草坪、种植树木等, 促进城市环境的优化, 为城市生态环境的维护提供有利依据[6]。

其次, 种植树木净化城市环境。树木在吸收二氧化碳的基准上释放可供人类呼吸的氧气, 是城市环境优化中的重点项目。因此, 城市环境管理人员必须要加大树木种植力度, 达到净化城市环境的目的。同时, 城市环境监管部门要重点规划城市外貌, 制定合理的改造与整顿制度, 定期引进先进机械设备改善城市环境, 及时清理道路垃圾, 并且严格实施防尘工作。对于部分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实施建设工作的企业, 一定要严肃处理, 在惩罚与改进之后, 才能允许其正常施工。

2.4 加大宣传力度

城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城市管理部门只是重要的一部分, 只有市民齐心保护环境, 才能保证城市环境得以优化。因此, 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城市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定期开展宣传活动, 鼓励市民参与到城市环境保护与大气污染治理中, 进而提高城市环境优化效率。同时, 为了达到良好的城市环境保护效果, 管理人员必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并加以落实, 以此为依据引导市民实施环境保护工作、监督环境保护工作。

城市环境保护与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具有长期性, 管理人员必须制定长远的管理策略, 并且根据环境保护行为与效果的分析, 定期整改环境保护与大气污染治理方案, 以便提高工作执行质量。同时, 城市环境管理人员在倡导市民参与活动的时候, 必须提高自身工作素养, 以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2.5 种植绿化林

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中绿化林的种植是至关重要的, 主要因为绿化林可以吸收城市的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在净化环境的同时, 有效改善环境, 进而提高环境管理效率。因此, 城市环境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绿化林种植工作, 制定完善的种植方案, 引进当地树木品种, 大力实施绿化林种植设计工作;引进先进种植技术, 提高绿化林的成活率, 进而达到理想的目标。同时, 政府要加大绿化林建设资金的投入, 支持城市环境管理部门工作, 使大气污染情况得以治理, 为城市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 结语

对于城市环境管理工作而言, 大气污染治理是重要的部分, 管理人员必须要重视自身工作职责, 定期开展大气污染治理研讨会, 在多方面交流的基础上, 改善自身的工作方式;与此同时, 管理人员还要加大知识的学习力度, 定期学习环境治理知识, 引进先进的技术与机械设备, 在提高城市大气污染治理效率的同时, 优化城市人民生活环境。

摘要:城市环境管理对于城市的发展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主要因为城市环境管理可以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 尤其是大气污染情况, 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对大气污染的原因进行分析, 还要制定完善的解决措施, 有效解决大气污染问题, 保证能够优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城市环境管理,大气污染,治理策略

参考文献

[1]徐凤丽.城市环境管理如何强化大气污染治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6 (5) :160.

[2]李海英.城市环境管理中强化大气污染治理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 (14) :60, 64.

[3]郭莉.浅谈吴忠市大气污染的防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 (5) :20-21.

[4]曾辉龙.城市环境管理如何强化大气污染治理[J].化工设计通讯, 2016, 42 (4) :209-210.

[5]宋晓晖.中国城市空气颗粒物污染防治回顾性评价[D].南开大学, 2012.

[6]王桂君.城市大气污染的防治途径分析[J].科技展望, 2014 (6) :3.

[7]王世军.论环境保护科学的政治思想[J].科技与企业, 2014 (3) :213.

上一篇:剖宫产切口裂开下一篇:模型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