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切口裂开

2024-07-23

剖宫产切口裂开(精选8篇)

剖宫产切口裂开 篇1

腹壁切口裂开是剖宫产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 我科在2004年1月-2009年2月, 发生剖宫产术腹壁切口裂开29例,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9年2月, 我院共收治剖宫产1 965例, 横切口1 502例, 纵切口463例, 有29例切口裂开。其中胎儿窘迫6例;巨大胎儿2例;胎位不正者2例;胎膜早破活跃期阻滞10例;脐带脱出1例;瘢痕子宫2例;子宫破裂1例;重度子痫前期5例。横切口13例, 占横切口的0.86%, 纵切口16例, 占纵切口的3.45%。

1.2 裂开情况

裂开最早术后4 d, 最晚术后10 d, 以6 d~8 d最多;全部裂开4例, 部分裂开25例。

2 结果

29例中切口化脓感染16例, 脂肪液化9例, 有血块3例, 有血液流出1例。产妇有妊高征5例, 糖尿病2例, 贫血5例, 营养不良2例, 肥胖者 (体重指数≥30 kg/m2诊断为肥胖[1]) 3例, 术前发热2例, 术后发热1例, 术后腹胀2例, 呕吐1例, 咳嗽2例, 术前、术后无明显不适4例。29例患者经 (1) 换药清洗切口; (2) 细菌培养加药敏, 选择敏感抗生素; (3) 切口Ⅱ期缝合; (4) 理疗。切口均Ⅱ期愈合, 患者痊愈出院;住院最长30 d, 最短14 d。

3 讨论

3.1 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切口裂开的重要原因之一[2]。本组资料中可以看出化脓感染16例, 占切口裂开的55.17%, 引起切口感染的原因可能由于胎膜早破、滞产, 多次行内诊检查, 引起宫腔内的感染, 从而使胎儿皮肤及其附属组织受到污染, 当取出胎儿时使腹壁切口造成污染;或由于手术时间过长, 以及术前或术后其他部位的感染影响到切口, 当孕妇存在低蛋白血症、贫血、营养不良或抗生素对感染菌不敏感时, 腹壁切口发生化脓感染, 影响切口愈合。

3.2 脂肪液化

肥胖、糖尿病、贫血是引起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妊娠期水肿、滞产是另一重要原因[3]。本组资料中有9例 (31.03%) 术后切口出现脂肪液化。可能由于肥胖、妊娠期水肿、滞产的患者手术操作困难, 缝合时易遗漏, 形成死腔、窦道;肥胖使皮下脂肪厚度增加, 术中对于脂肪的反复切割、钳夹挤压等, 使脂肪组织发生缺血;妊娠期水肿、滞产使肿胀的脂肪组织术后不易吸收, 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 产生较多渗液, 发生脂肪液化, 影响切口愈合。

3.3 切口类型

29例切口裂开患者中, 横切口13例, 占横切口的0.86%, 纵切口16例, 占纵切口的3.45%。可以看出, 纵切口发生裂开的几率较高, 可能由于纵切口腹壁张力高, 缝合时影响切口边缘的自然对合, 缝合时缝线增多, 再加上脂肪较下部厚, 脂肪液化感染几率增高。横切口沿腹壁的自然皱襞切开, 皮下脂肪薄, 切口张力低, 切口常易自然对合, 缝线较纵切口明显减少, 有利于切口愈合。

3.4 全身因素

对于手术患者, 糖尿病、高血压和肥胖都可以增加手术切口感染的可能性[4]。因慢性高血压可导致外周血管发生不可逆的病理变化, 影响切口局部的血液循环;糖尿病则会直接影响切口愈合的代谢过程;对于肥胖患者, 除易引起脂肪液化的各种因素外, 腹部皮肤皱褶亦增加消毒及术后切口护理的困难。另低蛋白血症、贫血使孕妇免疫球蛋白生成减少, 各种酶活力降低, 组织容易水肿, 再生能力降低, 这些因素均易使产妇合并感染, 影响切口血液循环及组织的愈合, 使产妇发生切口裂开的几率明显增加。

3.5 其他因素

如手术操作技术, 缝合时止血不彻底或缝合过稀, 使得切口内出血形成血肿;缝合过密, 影响组织局部血液循环, 使得血供减少影响局部物质供应, 延迟坏死组织的排除;术后腹胀, 术后咳嗽, 可使腹压增加, 腹部切口张力增大均不利于切口愈合。

总之,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裂开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必须尽可能地消除引起术后切口裂开的诸多不利因素, 做好孕期保健, 提高产前诊断及剖宫产操作技术, 合理使用抗生素, 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及营养不良,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从而减少剖宫产腹部切口裂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Bemardo LM, Crane PA.Body mass index basics for critical care nurses[J].Dimens Crit Care Nurs, 2006, 25 (4) :157~160

[2]王瑞.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15例治疗体会[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8, 26 (3) :202~203

[3]梁丽平.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100例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 (2) :145~146

[4]Talbot TR.Diabetes mellitus and cardiothoracic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J].Am J Infect Control, 2005, 33 (6) :353~359

剖宫产切口裂开 篇2

【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C用于下腹部切口裂开换药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维生素C用于20例下腹部切口裂开换药的临床资料。结果:维生素C用于下腹部切口裂开换药,全部愈合。 结论:维生素C用于下腹部切口裂开换药,伤口痊愈时间短,简单易行,效果好。

【关键词】维生素C;下腹部切口裂开;换药

Vitamin C in the underbelly margin splits the application

Zhang Aiqin Ma Yu

【Abstract】Objective:Discussion Vitamin C uses in the underbelly margin splitting trades the medicine the curative effect. Method: Review analysis Vitamin C uses in 20 example underbelly margin splitting trades the medicine the clinical material. Finally: Vitamin C uses in the underbelly margin splitting trades the medicine, heals completely. Conclusion: Vitamin C uses in the underbelly margin splitting trades the medicine, the wound healing time is short, easy and feasible, the effect is good.

【Keywords】 Vitamin C, the underbelly margin splits, trades the medicine 剖宫产手术切口裂开时有发生,与患者的病情有关外,还与基层医疗条件、技术水平有着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肥胖及妊娠糖尿病人群的增加和剖宫产率的提高,以及手术切口缝合方法的不同,剖宫产手术切口由于脂肪液化、切口积血、感染等原因导致切口裂开有增多趋势。以前切口裂开后多采用保守治疗使切口逐步生长、愈合的方法。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病人及家属难以接受,甚至由此引起医疗纠纷。我院对20例剖宫产手术切口裂开患者采用维生素C换药及二次缝合的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自2005年1月至2010年6月,剖宫产手术切口裂开者应用维生素C换药及二次缝合的方法,快速促进切口愈合20例进行临床观察。年龄24~33岁,切口裂开的主要原因是脂肪液化、切口缝合止血不彻底而积血以及切口感染。切口裂开深度均为皮肤及皮下脂肪层,未达腹腔。

1.2 方法:对于切口积血、脂肪液化或感染,造成切口渗液或裂开者,用5%聚维酮碘消毒伤口周围皮肤,拆除全部缝线,依次聚维酮碘溶液、生理盐水擦洗洗切口,彻底剪除坏死晦暗组织,直至局部出血,无菌干纱布填塞切口,再将维生素C注射液洒在干纱布上直至湿透,无菌纱布覆盖切口。换药1次/天,共4~6天,切口肉芽组织新鲜,增生良好,局部红肿消退,行二期缝合术,切口基底放置引流管(一次性尿管),有利于渗液排出,加速伤口愈合。术后2天拔出引流管, 5~7天拆除缝线。

2结果

20例患者伤口全部愈合,切口裂开愈合时间最短9天,最长13天,平均(9.0±1.5)天。

3讨论

聚维酮碘主要是通过不断释放游离碘而发挥抗菌作用,其作用机制是使菌体蛋白质变性、死亡。对细菌、真菌、病毒均有效。其特点:广谱杀菌、杀菌力强、毒性低,几乎没什么刺激性和腐蚀性。感染伤口经过聚维酮碘溶液擦洗,全部脓液及部分坏死组织被冲洗掉,残留病菌也被碘液杀死,为新鲜肉芽组织生长创造了条件;维生素C是一种抗菌氧化剂,具有保护细胞膜及亚细胞器,增加机体免疫功能,促进全面组织修复的炎性趋化作用。所有伤口在环境污染和理化作用下都会产生大量氧自由基,氧自由基使毛细胞管壁通透性增高,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重受伤区邻近组织的缺血、水肿、缺氧,造成更广泛的细胞死亡和组织溶解等一系列继发损伤。维生素C是自由基的清除剂,它还可以参与胶原蛋白的组织间质的合成,改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故有促进新鲜组织生成、减少渗出的作用。维生素C摄入少时,伤口愈合在第二期(纤维组织增生期)会延迟。因此,维生素C在治疗伤口愈合作用上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剖宫产切口裂开 篇3

患者,女,22岁,因孕40周,阴道流水12 h,于2007年10月23日15:00入院,行B超检查示:双顶径9.4 cm,羊水少,脐绕颈。入院检查:心肺(-),体温37.2℃,血压110/70 mm Hg (1 mm Hg=0.133 kPa),胎心音140次/min,宫口开3 cm,胎膜已破,先露头,S-2,全血常规WBC120×109/L, N78%,Hb 102 g/L。入院后给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吸氧处理,宫口开5 cm~6 cm后静滴0.1%缩宫素,1 h后胎头棘上2 cm,产程进展4 h, LOT位,羊水早破,脐绕颈,LOT试产失败,即行剖宫产结束分娩。于21:00剖宫产取出一女婴,脐绕颈1周,阿氏评分6~9分,体重3 400 g,羊水Ⅲ度污染,手术顺利,术中出血约400 ml,于22:00安返病房。

2 治疗

术后给克林霉素0.9 g静滴及对症支持疗法3 d,术后第2天体温波动在38.5~39℃之间,查伤口并换药,干燥、无异常分泌物,第3天加用0.5%甲硝唑200 ml,术后第5天感腹胀、腹痛,第6天伤口拆线,正中约3 cm裂开见有少许脂肪液化,术后第7天腹痛腹胀加剧,宫高平脐,宫体部压痛明显,无肌紧张,大便未解,肠鸣音弱,体温38.5~39℃,查血常规WBC1.76×109/L, N 88%,根据症状体征考虑腹膜炎、肠粘连,或腹腔遗留物可能,于10月31日行剖腹探查。

3 探查情况

按原切口切开各层,拆开鞘膜、腹膜线头后见腹膜大网膜与子宫体紧密粘连包裹,部分与肠管粘连,并有假膜样组织及少许脓苔,分离粘连组织后探查盆腔、腹腔,确认无遗留物存在,见腹腔内有少许炎性渗出液,证实为子宫复旧差并术后腹腔感染,用0.5%甲硝唑冲洗腹腔后逐层缝合关腹。手术经过顺利,术中无明显出血点,术后给予头孢曲松钠、庆大霉素、甲硝唑及缩宫素静滴,补充营养支持治疗。术后第2天体温逐渐恢复正常,术后第8天,腹部伤口拆线痊愈出院。

4 讨论

感染的主要原因,产妇羊水早破,羊水Ⅲ度污染,经过试产失败,产程中多次阴道检查,术后用药选择欠妥,只用了一组克林霉素。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甲硝唑是广谱抗生素,对厌氧菌特别有效,术中使用甲硝唑足以达到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目的,杜绝切口坏死、愈合不良等并发症[1,2]。术后第3天患者出现发热才加用0.5%甲硝唑20 ml为时已晚。

患者试产失败,宫缩乏力,抵抗力低下,院内感染率高[3],且忽视了加用宫缩剂加强子宫收缩,促进子宫恢复这一环节,再加上产妇3 d不下床活动即术后护理失误,造成产妇伤口裂开,腹腔感染严重粘连导致二次手术剖腹探查的后果,实为一次深刻的教训。

参考文献

[1]陈景丽, 王晓秋.甲硝唑腹腔局部用药预防剖宫产术后感染的体会[J].黑龙江医学, 2004, 26 (10) :815

[2]王凤英, 孙琦, 孙莹, 等.剖宫产手术前及手术后的护理[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3 (17) :2341

妇产科切口裂开的临床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1月-2013年1月, 我院共收治妇产科手术病例213例, 其中妇科手术36例, 产科手术177例。在36例妇科手术中, 包括附件囊肿切除、子宫全切与次全切手术。177例产科手术为剖宫产, 手术方式分为纵切口及横切口两种。在213例妇产科手术中, 有16例患者切口裂开。16例患者年龄在23~50周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30.4岁。其中, 下腹部纵切口为5例, 下腹部横切口为11例。

1.2 病因分析

在16例切口裂开患者中, 造成切口裂开的原因较多, 其中营养不良1例, 感染因素中, 卵巢黄体囊肿破裂伴感染3例, 孕足月胎膜早破伴感染3例, 腹壁脂肪堆积过多、肥胖各1例, 贫血2例, 孕足月纵切口术2例, 横切口术式3例。在这些致病原因中, 通常是由很多因素共同作用, 引发切口开裂。另外, 患者年龄也是切口裂开原因, 患者年龄越大, 切口裂开概率越大。

1.3 治疗方法

对16例患者切口先进行换药处理, 将坏死组织及时清除, 用盐水纱布进行引流。经过4~5 d观察, 待患者切口组织回复鲜红色泽后, 采集切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若患者切口分泌物中无细菌, 在切口内注入50%葡萄糖液, 利用蝶形医用胶布对切口进行拉拢固定, 3 d后复诊。如果患者切口溃疡面洁净, 新生组织呈鲜红色泽, 切口可见明显愈合, 则继续用50%葡萄糖液湿敷切口, 用蝶形医用胶布固定。1周后, 切口明显愈合, 效果明显。对于复诊时切口没有愈合迹象、有较多渗液的患者, 要将切口及时敞开并进行充分引流, 之后再用庆大霉素盐水纱布在切口上湿敷, 至切口组织转为新鲜后, 进行Ⅱ期缝合处理, 同时用广谱抗生素对感染进行控制, 如有合并症, 则对合并症展开综合治疗。如对低蛋白血症者治疗时, 展开合并治疗对低蛋白血症进行纠正, 患者在8~9 d后康复出院。

2 结果

对16例妇产科切口裂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后, 患者全部痊愈, 无不良反应发生。引发16例患者切口裂开的原因较多, 包括营养不良、腹壁脂肪堆积过多、感染、贫血和肥胖, 各种因素可以共同作用导致妇产科切口裂开。经再次缝合处理后, 16例患者的住院天数和拆线时间见附表。

3 讨论

妇产科切口裂开是现阶段临床常见病症, 多在切口拆线后的1~2 d发生, 造成切口裂开的原因包括营养不良、腹部脂肪堆积过多、感染、贫血、肥胖、血浆蛋白含量较低、术后咳嗽等[3], 另外, 老年人组织愈合能力及免疫能力较差, 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 容易造成切口感染, 引发切口裂开。

在对切口裂开患者进行治疗时, 要对各方面因素充分考虑, 包括各种伴随性疾病, 如血液病、低蛋白血症, 治疗时要展开合并治疗, 同时要对患者的营养状况、激素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对于老年患者, 要进行全面体检, 包括胸透、心电图、血清白蛋白、血弹及肝肾功能检查, 保证手术安全。患者切口拆线后, 要每天进行换药清创, 同时注意在换药过程中对庆大霉素等抗生素进行合理使用。换药数天后, 切口创面如果回复新鲜色泽, 再进行胶布拉合或二次缝合。在用胶布拉合方法治疗时, 可以用白糖内置于切口内[4]。在切口裂开治疗中, 要及时对开裂切口进行创口清除与分层或全层缝合处理, 为患者切口裂开治疗的省时、可靠、有效与安全提供保证。

对于各妇产科切口裂开患者进行切口裂开原因全面分析, 以个体化治疗方案展开治疗可以取得确切临床疗效, 值得在临床医学中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绿萍.妇产科手术病人切囗裂开的分柝研究[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0, 4 (11) :90.

[2]刘家新, 江晓波等.腹部切口裂开17例临床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4 (3) :343-344.

[3]殷华.妇产科切口裂开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11 (22) :89.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16例分析 篇5

关键词: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预防,处理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是普外科手术严重并发症, 其不仅造成患者身体及心理上的痛苦, 且增加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为此,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普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1月期间腹部手术后发生切口裂开16例进行了分析,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16例患者中男11例, 女5例;年龄16岁~70岁, 平均年龄49.5岁, 65岁以上9例, 65岁以下7例;阑尾手术8例, 胆囊手术3例, 肠修补手术2例, 胃修补术2例, 结直肠手术1例;中上腹部手术7例, 下腹部手术9例;急诊手术12例, 择期手术4例;本组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4例, 合并脑梗死3例。

1.2切口裂开原因切口感染11例, 术后剧烈咳嗽致腹压增高3例, 营养不良2例。

1.3裂开情况全层裂开4例, 部分裂开12例, 术后2 d~9 d切口裂开发生。临床表现为剧烈咳嗽时患者自觉切口疼痛和突然崩开, 或拆线时发现皮下层切口处大量淡红色液体渗出, 切口下局部隆起或切口张开, 肠管自切口脱出。

1.4处理4例急诊在全麻下或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切口减张缝合术, 术后2周~3周后拆减张线。8例切口内放置盐水纱条, 换药肉眼新鲜后Ⅱ期缝合, 术后2周后拆线。4例切口换药至肉眼新鲜后蝶形胶布拉拢切口愈合。

2结果

15例切口裂开愈合, 1例并发切口疝。

3讨论

腹部切口裂开可以是部分的或是全层的, 部分裂开是指腹壁的一层或多层分别裂开, 但皮肤或腹膜仍保持完整, 且很可能发展成巨大的切口疝。全层裂开是指腹壁全层裂开, 伴或不伴内脏膨出[1]。切口裂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1切口裂开因素

3.1.1切口感染资料显示, 切口感染是切口裂开的重要原因, 约占13%~27%[2]。本组16例切口裂开中感染占69%, 主要原因为: (1) 切口内止血不彻底, 形成切口内血肿, 术后引流不畅。 (2) 腹腔内原发感染严重, 术中未保护切口, 切口被腹腔感染灶污染。 (3) 手术创面大, 手术时间较长, 切口污染机会增大。 (4) 术中污染器械、手套、敷料等, 没有隔离。 (5) 患者肥胖, 切开脂肪层时电刀使用过多, 切口内出现脂肪液化。 (6) 无菌操作不严格, 手术区消毒不彻底。 (6) 切口内纱布条、断裂缝针等异物残留。 (7) 腹腔引流管从切口直接通过。 (8) 患者术前长期大剂量免疫抑制剂使用导致的免疫功能过度低下。 (9) 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不良, 空腹血糖20 mmol/L以上。

3.1.2术后腹内压增高本组16例切口裂开中腹内压增高3例占19%, 主要原因为: (1) 术后合并呼吸道感染, 术后剧烈咳嗽。 (2) 术后剧烈呕吐。 (3) 术后胃管脱出, 严重腹胀。 (4) 术后呃逆。 (5) 术后急性胃扩张。 (6) 胃管插入时患者挣扎。 (7) 术后排大小便困难。 (8) 术前存在慢性肺部疾病, 术后加重。 (9) 气管插管全麻术后患者, 咽部刺激性咳嗽。

3.1.3术后营养不良本组16例切口裂开中术后营养不良2例占12%, 主要原因为: (1) 手术时间长, 创面较大, 术后出现低蛋白血症。 (2) 禁饮食时间较长, 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 (3) 术中失血较多, 术后出现贫血, 低氧血症。 (4) 老年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肝硬化、恶性肿瘤。

3.2切口裂开的处理

3.2.1切口部分裂开的处理 (1) 继发于感染的切口裂开, 肠管已和切口边缘粘连不易脱出, 湿敷料保护暴露肠管, 外加干敷料及腹带包扎, 炎症控制, 肉芽新鲜后Ⅱ期缝合, 直至愈合[3]。 (2) 裂开范围小, 腹胀不严重, 无肠梗阻, 可暂行保守治疗, 蝶形胶布和腹带加强保护切口。 (3) 裂开范围大, 切口易于肠管粘连, 引起肠梗阻, 或术后形成切口疝, 发现后应在6 h内全麻下行切口减张缝合术。

3.2.2切口全层裂开的处理立即用无菌敷料覆盖切口, 全麻或腰硬联合麻醉, 在无菌条件下用粗丝线或合金线做腹壁全层间断缝合。二次缝合创内已有丰富的再生血管网, 且参与创伤治愈的羟基脯氨酸等已被动员, 容易愈合。再次缝合时不必切除创缘, 只做减张缝合即可[4]。

3.3切口裂开的预防

3.3.1切口具体处理 (1) 保护切口, 防止切口被腹腔内感染灶污染, 腹腔内感染较重时, 缝合切口前更换手套。 (2) 缝合切口时生理盐水逐层冲洗按层次缝合, 肥胖者切口污染时可视情况放置皮下引流片。 (3) 切口内不放置腹腔引流管, 引流管应另外戳口引出。 (4) 减张缝合切口。 (5) 切口内彻底止血, 缝合时不留死腔。 (6) 良好麻醉, 肌肉不紧时缝合, 防止打结过紧或松动, 腹膜撕裂。 (7) 选择恰当切口, 横切口比纵切口裂开机会少。 (8) 恰当使用电刀。 (9) 在缝合腹膜和前、后鞘时, 缝合组织不可太少, 缝线不可过细, 因注意缝合紧密, 防止大网膜嵌在腹膜间隙。 (10) 操作轻柔, 及时止血, 防止大块组织被结扎。

3.3.2术后腹内压增高的处理 (1) 多头腹带包扎3周, 减少切口处张力。 (2) 保持胃管、尿管通畅, 防止堵塞及脱出。 (3) 全麻者拔管后咳嗽时需雾化吸入治疗, 减少咳嗽。 (4) 患者咳嗽, 取平卧位, 减轻咳嗽时因横膈突然大幅下降骤然增加的腹内压力, 且手在切口两边按压保护。 (5) 胃管插入困难者, 避免强行插入。 (6) 放置肛管, 高渗低压灌肠, 减轻腹胀。 (6) 适当早期下地活动, 促进肠蠕动, 早日排气, 避免粘连性肠梗阻发生。 (7) 术后给予止痛泵治疗。

3.3.3全身治疗时注意事项 (1) 禁食期间, 防止低钠、低钾血症、低蛋白血症、贫血。给予足够热量、蛋白、维生素、液体量。 (2) 腹腔有脓液时, 做分泌物细菌培养+药敏试验, 选用有效抗生素。 (3) 减少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 (4) 预防术后肺部感染, 肠梗阻, 休克等并发症。 (5) 糖尿患者, 血糖稳定于轻度升高状态。

总之, 提高对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的认识, 手术操作中及术后治疗时加以注意, 出现问题早期做出处理, 才能保证切口愈合过程中不出现严重并发症, 减少患者痛苦, 避免医疗纠纷出现。

参考文献

[1]ZINNER M J著.秦兆寅译者.梅氏腹部外科手术学[M].10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0:442.

[2]武正炎.普通外科手术并发症预防及处理[M].3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52.

[3]吴阶平, 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35.

妇产科腹部切口裂开的原因和防治 篇6

关键词:妇产科腹部切口裂开,预防,治疗

开腹手术目前仍然为妇产科主要的治疗手段, 而腹部切口裂开是腹部手术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一旦发生, 后果极其严重。现将我院妇产科2000年11月至2008年11月期间, 15例发生腹部切口裂开的病人作回顾性分析, 讨论切口裂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在2000年11月至2008年11月期间, 采取妇产科腹部手术的病人6600例, 其中腹部切口裂开的患者15例, 发生率为0.23%。15例患者, 平均年龄是23~65岁, 下腹正中纵切口12例, 下腹横切口3例。

1.2 腹部切口裂开的情况

浅层裂开 (肌层以外, 不含肌层) 12例, 深层裂开2例, 全层裂开1例, 裂开时间以5~12d最多, 共11例, 占全组的73.3%;4例在拆线后24h内裂开, 占全组的26.7%。

1.3 腹部切口裂开的处理

2 例因腹部切口感染部分裂开者经换药, 肉芽组织新鲜后再缝合, 其余均在发现8h内入手术室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清创缝合, 术后所有的患者均采用广谱抗生素并加强全身状况的监测。

2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7~9d均愈合良好拆线出院, 未见明显并发症。随访4周后均没有出现伤口再次裂开。

3 讨论

切口愈合过程中, 成纤维细胞是第3天随毛细血管肉芽长入伤口, 第6天为肉芽填满, 7d后成纤维细胞开始成熟收缩, 2周后才形成比较牢固的疤痕。

3.1 腹部切口裂开的原因主要有

(1) 切口缝合技术有缺陷, 如缝线过细, 缝合不牢, 结扎不紧, 对合不良或缝合时麻醉不佳, 腹膜有撕裂, 肠管或网膜从撕裂处脱出, 并逐渐扩大切口, 脱出物增加; (2) 切口张力增加或突然增加, 如术后咳嗽、嗝逆、喷嚏、呕吐及用力排便等, 凡能使腹内压增加的因素以及手术后严重腹胀, 使腹壁张力过大, 在突然用力时, 造成口部分裂开或完全裂开; (4) 异物存留或血肿; (5) 药物如激素或抗癌药物应用; (6) 患有糖尿病的患者; (7) 切口感染。约有50%的切口裂开跟感染因素有关[1]; (8) 术后营养不良、低氧血症, 低蛋白血症、维生素缺乏、微量元素缺乏等造成切口愈合不良, 甚至不愈合, 稍有腹内压力增加, 切口即裂开。

3.2 腹部切口裂开的预防和结果

3.2.1 腹部切口裂开的预防

(1) 正确的手术操作及拆线时间, 提高手术技能, 做好充分的手术前准备, 在仔细操作的情况下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横切口的抗张力强度比纵切口强, 对于某些有手术切口裂开因素存在的腹部手术患者, 可适当选取腹部横切口。对于肥胖患者, 切口皮下放置引流, 可预防切口感染, 促进切口愈合, 减少切口裂开。 (2) 术前1h采用预防性抗生素, 术中用甲硝唑冲洗手术切口, 可有效地预防手术后伤口感染;另外严格地遵循外科原则, 保护好手术切口, 严格遵循无菌操作[2], 做到切口止血彻底, 防止局部血肿形成。 (3) 合理地使用电刀, 电刀在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多, 如使用不当也有影响切口愈合的机会。因为电刀可以使切开的周围组织加热、脱水、变性而影响切口愈合, 应用电刀时不能开的太大, 电凝止血时应看清一个电凝一个, 切忌像扫描笔式来回烧灼。 (4) 围手术期的处理, 在手术前后对存在影响手术切口愈合的不利因素的治疗, 是防止切口裂开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纠正营养不良、贫血、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 术后保证一个充足的血容量, 保暖、止痛、吸氧都有改善切口血运, 防止缺氧, 有利于切口愈合。术后适当补充蛋白制剂, 可减少体内消耗, 增加切口强度, 促进切口愈合。

3.2.2 结果

腹部切口裂开的总发生率为0.5%~1.0%, 病死率可在10%左右, 也有报道高达35%左右[3], 只有对引起腹部切口裂开的各种因素有一充分认识并通过以上各种措施积极预防, 就能有效地防止和减少腹部切口的裂开。

3.3 腹部切口裂开的治疗

切口裂开分为急性完全性切口裂开和急性部分性切口裂开及继发于切口感染的切口裂开3种。除部分合并严重局部感染的浅层伤口裂开需充分伤口引流并延期缝合外, 腹部切口裂开应尽快急诊缝合。术中应加强监测, 一般采用安全、有效、省时的全层缝合。术后加强抗生素应用, 纠正低蛋白血症, 腹部上腹带, 伤口理疗2次/d, 保持切口干燥, 促进血液循环, 以利于伤口愈合。延长拆线时间2~3d。

腹部切口裂开是妇产科腹部手术后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并发症, 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 处理不当可危及生命。腹部切口裂开也是造成医院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只要高度重视和充分估计这可能发生的这一严重的并发症, 严加防范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参考文献

[1]黄志强.切口愈合及腹部切口并发症的处理[A].见:黄志强, 主编.腹部外科手术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 2000, 5:14.

[2]吴梦超.腹部外科学[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2:13~15.

36例包皮环切术后切口裂开分析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共有36例, 年龄最小者17岁, 最大者51岁, 平均年龄31.4岁。职业分布情况:服务行业17例, 学生11例, 工人5例, 农民3例。已婚19例, 未婚17例。本组病例中包皮过长21例、包皮包茎15例, 均无血液方面病史、无凝血功能障碍。裂开的原因:勃起时切口裂开19例, 性交后切口裂开6例, 在参加体育运动后发现切口裂开4例, 切口感染导致裂开3例, 不明原因裂开4例。

1.2 临床表现

本组36例的手术情况:均在阴茎根部阻滞麻醉下, 环形切除多余包皮, 电凝止血, 用4-0~5-0可吸收缝合线自系带均匀间断褥式缝合4针后, 间断缝合皮缘。36例病例在术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切口裂开。裂口分布的部位:阴茎系带处19例, 阴茎两侧位11例, 阴茎背部6例。裂口的长度:<1cm者17例, 1~2cm者8例, >2cm者11例 (其中有2例裂口大于阴茎周长的1/4) 。存在并发症的情况:单纯的切口裂开13例, 伴系带水肿的11例, 伴出血的切口裂开9例, 伴感染的切口3例。切口裂开的时间:本组病例中大部分是缝线脱落后切口开裂, 也就是术后7d左右, 最早术后第5天开裂, 最晚的术后33d切口开裂, 平均时间是术后8.6d。

1.3 处理及转归

本组病例在术后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切口裂开。按照切口裂开的长度以及并发症的情况予以相应处理。单纯切口裂开的且切口长度不超过2cm的, 予以局部换药、保护切口, 自然愈合;对切口裂口超过2cm的予以再次缝合;对伴有出血的裂口, 仔细止血后再次缝合;对伴有感染的裂口予以清洗切口的同时抗感染处理, 同时门诊换药。经过对症处理后, 36例中有33例愈合, 而3例伴感染的病例在切口愈合后出现结节。

2 讨论

包皮环切术是目前常用的治疗包皮过长和包茎的手术, 术后切口裂开并不少见。为了减少环切术后切口裂开以及一旦裂开后如何进行有效处置, 必须对病例切口裂开的原因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原因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从本组的病例切口裂开的原因来看最主要的是阴茎勃起, 导致切口裂开。本组病例中有19例是由于阴茎勃起, 2例性交后导致切口的裂开。为了减少切口裂开的发生, 医务人员要对患者做好术后的告知, 患者要遵从医嘱, 减少性刺激、避免性接触、有效降低勃起的概率。同时也可以服用乙烯雌酚。一般认为, 缝合线脱落后30d内禁房事, 以防伤口裂开。另外包皮环切术后要防止剧烈运动。要注意保护切口, 防止尿液污染切口导致感染的发生。术后3d内应避免包扎伤口的无菌纱布污染, 若有污染, 应马上到医院予以换药。换药时彻底消毒, 消毒范围达阴茎冠状沟处, 通过局部换药降低感染的概率。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不宜饮酒。另外还有可能是缝合的结扎线松脱导致切口裂开。

剖宫产切口裂开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普外科行剖腹手术的患者1425例, 其中有14例 (0.98%) 出现术后切口裂开的情况, 男10例, 女4例。年龄21~76岁, 平均 (43.8±6.4) 岁, 9例为择期手术, 5例为急诊手术;原发疾病:2例肠梗阻、3例肝胆手术、3例胃十二指肠穿孔、6例胃肠恶性肿瘤;合并肥胖者3例, 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6例, 合并糖尿病8例。切口裂开都是由于用力突然, 造成腹压增加, 均发生在术后3~8d, 患者感觉到切口突然松开, 切口处会出现剧痛的感觉, 从切口脱出网膜、肠管, 或淡血性液体流出。其中5例为完全裂开, 9例为部分裂开[2]。

1.2 方法

所有可能会对切口裂开造成影响的原因都予以统计, 包括患者原发病类型、手术类型、切口位置、术后激素应用、年龄、切口感染、合并低蛋白血贫血症情况、合并糖尿病情况、肥胖、性别等, 对本组腹部切口裂开患者的发生原因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3]。

2 结果

由表1可看出, 术后应用激素、切口感染、肥胖、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高龄患者更易出现腹部切口裂开, 而腹部切口裂开的发生与患者的切口位置、原发病类型、手术类型、性别等因素无关[4]。

3 护理对策

3.1 积极做好预防工作

术后应用激素、切口感染、肥胖、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高龄等因素是出现腹部切口裂开的主要诱因, 因此, 要对其予以相应的护理。对于存在糖尿病的患者, 在手术前进行血糖控制极为重要。尿酮体为 (-) 、尿糖控制在lg/d以下或者-~+、血糖控制在6.7~10.0mmol/L间才可进行手术[5]。对于肥胖患者, 在手术后要进行一定量的胃肠减压, 可将切口拆线时间适当延长;对于营养不良患者, 为了改善其营养情况, 可多向其输注白蛋白或输血[6]。术后应尽量让患者避免进行增加腹压的活动及情况, 如排便、排尿、咳嗽、腹胀、呕吐、腹水等;也应该尽量不用激素, 必须使用时, 则应局部使用维生素A。同时, 营造温馨和谐的住院环境:病房整洁, 床位舒适, 生活设施方便。病房内放一些适宜的盆景、鲜花, 保持空气新鲜, 环境安静。根据患者意愿摆放照片、纪念物等对患者有特殊意义的物品。营造和谐、温馨的住院环境, 给患者以家的感觉。

3.2 腹部切口裂开后的护理

患者在用力排尿便或剧咳时, 有液体从手术切口渗出, 听到清晰地缝线断裂声, 甚至部分严重者, 内脏脱出, 说明患者出现了切口裂开的情况[7]。在这种情况下, 最重要是防止出现二次污染, 要用大块无菌敷料覆盖切口内膨出物和切口, 同时医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缝合, 必要时可先行皮肤缝合, 目的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 避免液体丢失, 改善患者情况, 多用负压无菌敷料。当切口随着腹压逐步下降而相互靠近时择期再行缝合治疗, 可避免部分患者形成切口疝而再次手术。

4 小结

总之, 普外科手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腹部切口裂开, 会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心理状况和术后恢复情况, 应针对危险因素, 做好充足的预防工作, 在治疗过程中, 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评, 及时实施恰当的心理干预, 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情绪, 促进患者的康复。

摘要:目的 就普外科腹部切口裂开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进行探讨。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普外科行剖腹手术的患者1425例, 其中有14例出现术后切口裂开的情况, 对切口裂开造成影响的原因用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应用激素、切口感染、肥胖、营养不良、合并糖尿病、高龄患者更易出现腹部切口裂开, 而与患者的切口位置、原发病类型、手术类型、性别等因素无关。结论 在治疗过程中, 应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评, 及时实施恰当的心理干预, 有助于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 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护理,腹部手术,危险因素,并发症,切口裂开

参考文献

[1]杨玉萍.腹部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4) .

[2]王冬梅.对普外科患者腹部切口感染的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求医问药 (下半月) , 2011 (09) .

[3]杨秀丽.老年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14) .

[4]李美萍.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与护理对策[J].广东医学院学报, 2006 (02) .

[5]黄贝玉, 吴绮常, 谢春玲, 等.肺癌患者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2009, 20 (11) :147-148.

[6]宋丽.腹外科手术切口裂开的预防与护理[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09) .

上一篇:培育过程下一篇:强化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