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过程

2024-07-23

培育过程(精选10篇)

培育过程 篇1

何谓核心素养?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说:核心是相对外围而言的,有两层意思:一是关键,是指个体在21世纪生存、生活、工作、就业等最为关键的素养;二是共同,是指课程设计所面对的某一群体所需要的共同素养。而核心素养是个体在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面对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观念、思想、方法,解决真实的问题所表现出来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何谓高中物理核心素养?它是高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物理观念与应用”“科学思维与创新”“科学探究与实践”“科学态度与责任”,用以适应自身终身学习和改造社会发展需要的特有品质。本文就如何通过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过程,谈谈对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物理观念与应用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基石,要求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

德国物理学家冯·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那么什么是“剩下来的东西”呢?应该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的概括性认识,即物理基本观念,如自然观、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守恒观、物理价值观等。清华大学宋心琦教授曾精辟地指出,学生能牢固地、准确地,哪怕只是定性地建立起基本的物理观念,应当是中学物理教学的第一目标。因此,中学物理教学应该从“知识为本”转向“观念建构”。那么又该如何进行“观念构建”的教学呢?通过“体验”加“感悟”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观念,而“体验”加“感悟”最好的载体便是精彩纷呈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等。这样的教学学生主动性强、参与度高、合作性强,对概念建立、规律理解更加深刻,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是回归物理科学本质的教学。

比如,一个具备“运动观”的学生,当他面对运动问题时,会自觉地观察物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并加以分析,解释问题或解决问题。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为例,教学最后可在教师主导下让学生完成这样一个任务:研究小车的运动———分析电磁打点计时器的原理。教学设计如下:

教师先演示小车下滑,设置情景,继而提问学生如何研究小车的运动?

学生:小车的运动快慢和s、t有关,只需测出s和t即可,再由v=s/t求得速度。

教师:有无其他方案可以研究?比如,假想把小车加长,某人在某位置每隔1s作一标记点(在小车经过的位置上)。那么这些点能否反映出小车的运动情况呢?

学生:把小车加长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不过,我们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只要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即可:在小车的尾部拖上一条纸带———“你走你的路,我打我的点”。这样,小车的运动信息就在纸带上“记录下来”了。

练习:甲同学用手代替小车,匀速拉动纸带;乙同学左手拿秒表,每隔1s打一点;右手手腕紧靠桌面,并且笔要拿竖直;打第一个点标上0,后面依次标上1、2、3…,求出1到6计数点的速度v。还可以改变拉动纸带的速度,如加速、减速、忽快忽慢,再研究小车的运动情况。

教师:刚才练习中,同学们其实已经发明了一种新的实验仪器—“打点计时器”,只不过,是“人工”的。如果我们用交流电做电源,利用电磁原理,每秒打50次,就可以改进为“电磁打点计时器”。

二、科学思维与创新是物理核心素养的中心,要求物理教学以思维为中心

牛顿曾说过,如果我看得更远一点的话,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句话从哲学层面理解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继承时,应该是旧有理论中合理的部分,而不应该盲目地完全摒弃或全盘收纳;创新时,也不是空手起家或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对旧有理论持有正确态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纵观物理学史,每一次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在此前的认识之上的,在明确问题之后,对实验事实进行分析,进行新的观察和理论研究,提出新的模型和假说。而新的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接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八章第二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为例,枣糕模型不能解释卢瑟福发现的α粒子散射实验,于是卢瑟福在其基础上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鉴于此,本课教学应该抓住“四个环节”以“问题为驱动、思维为中心”开展教学:电子的发现→汤姆孙枣糕模型→α粒子散射实验→核式结构模型。以“α粒子散射实验”环节为例,驱动教学的四大问题为:

(1)为何用?阐明“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动机;

(2)如何做?介绍“α粒子散射实验”的操作过程;

(3)有何得?说明“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现象;

(4)有何获?展示“α粒子散射实验”的研究成果。

显然,以“问题为驱动、思维为中心”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微观世界的科学思维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家的足迹经历创新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科学探究与实践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要求物理教学以过程为主线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物理问题,形成猜想和假设,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并做出解释,以及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的能力,重在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进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这样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自然规律的过程,感悟自然界的和谐美和统一美。否则就是假探究、伪探究,实验于是也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了。以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第一节《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为例,科学探究的主要分四个阶段,如下图所示:

显然,编者想着重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在学习各类实验探究或思维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探究”理念,二是在学习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渗透“守恒”的思想。就本节课而言,首先从车厢碰撞挂钩、台球碰撞变速、粒子碰撞转化等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规律的欲望———碰撞前后是否有什么物理量保持不变?此时学生虽有较大好奇心和积极性,但毕竟因为知识有限、能力欠缺等,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实验,教材在适当的环节给出了提示或明确说明,如“实验的基本思路”、“需要考虑的问题”等,这样有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活化、深化科学思维。学生根据对实验器材的熟悉程度和已有知识将会提出不同的实验方案,教师此时只需积极引导学生注重实验中的科学思维进行因地制宜的实验。“不变量”不是“守恒量”,从实验探究得到的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经得起理论和实践的检验,才能走向普遍性,才能成为规律。这是本节课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关键所在。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是物理核心素养的灵魂,要求物理教学以育人为目标

科学态度是指个体具有的以符合科学的方式待物做事的心向、意识等内心准备状态和行为意向,它包含理性态度、实证态度、质疑态度、非功利态度等。态度是可以学习的,积极的科学态度是学习的结果,具备科学态度方可担当,才有责任心。广西师范学院吴晓莉教授曾说过,科学态度是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目标体系的核心内容,它表现为追求真理的勇气、尊重规律、习惯于理性思考等特征,它们构成一个人科学素养的最关键部分。正如温总理在《仰望星空》中所说,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辽阔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是人类破解地球各种危机、走向幸福美好生活的法宝和希望。因此,物理教学不能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而是用物理核心素养来梳理物理培养目标,真正承担起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担。

培养科学态度的基本问题是将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转化为相应的科学习惯。在这方面,教师既要发挥主导作用,又要以良好的示范影响学生。因此,教师首先要做到尊重科学、相信科学、运用科学、不搞现代迷信。比如,做演示实验或解题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律或解题步骤进行,不拼凑数据,不弄虚作假,对误差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解释。这些对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二章第五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的探究》为例,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责任的角度看,本节课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从宏观角度审视本节课教学中应该培育的科学态度,如下表。

总而言之,科学态度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结合物理学史的典型事件,不断为学生创造培育平台,如此日积月累,一定能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态度,达到真正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J].教育科学研究,2014(3).

[2]杨小华.核心素养研究进展及其前瞻[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5(9).

[3]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培育过程 篇2

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行动纲领,指出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方向。《决定》第一次在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阐述中提出了文化志愿者的概念:“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 这是党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到文化志愿者的概念。这也是党和政府在深刻分析我国文化国情和文化建设战略任务基础上,按照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人才支撑的要求,围绕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做出的具体部署。从我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全局来看,在文化改革和发展中,如果说专业文化工作者是主力军,那么,文化志愿者队伍则是生力军。由文化志愿者提供的文化服务是推进我国文化建设的创新之举,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培育和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广泛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是整合利用文化服务资源,有效弥补现有文化队伍的不足,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服务,最大限度的保障和实现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培育过程 篇3

【关键词】中医 教学 培育模式

在中医教学阶段,如何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计划,使其尽快完成专业理论到实践能力之间的跨越,为中医临床技术提供有力保障,并为学术传承与创新打下良好基础,是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保证中医临床教学环节的质量,确保临床实践水平达到培养要求,笔者以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抓好三个核心环节是临床教学的重要支撑

1.1 培训与再培训环节。培训应该由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年资医师来承担,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执业责任感。渗透以医疗服务的需要为基础的各种概念,包括核心部门的关键技术,如无菌观念、医患关系、医学伦理等,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最易接受影响的时候形成理念,降低临床教学环节乃至从业中的成本和风险。通過这样的培训环节,能够让进入该阶段的学生树立继续教育和继续学习的思想,并更进一步树立发展专业和发展个人未来职业的信心。此培训应该循环进行并贯穿于临床教学环节的始终,在监控系统提示临床教学质量下降和重要学科交换时宜具有针对性地多次开展。

1.2 实践与反馈环节。合理规划和布局实习内容,实践内容要能够有机联系并前后呼应。从形式上看,学生介入对患者的诊治是实践的主体,教师的指导是对其实践能力的反馈。从效果上看,教师的规范化指导是教学实践的保证,学生临床技能的掌握程度是对教师指导能力的反馈。应该定期由专门人员对学生的实践技能进行随机考核,同时向带教人员客观反馈实习效果,这样才能够形成教学实践与质量反馈的完整环节。这种实践与反馈的同步和统一,才能够有效强化临床教学质量。

1.3 考核与评估环节。按照目前医学教育的发展需求,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测评方法被公认为评价学生临床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因此关于临床技能考试方法的研究就成为各国医学教育界探究的热点。这种测评方式由多站式的考点组成,由标准化病人SP来承担测试目标,替代后的“患者”角色更具有优势,较高的OSCE得分预示着他们作为医生的能力已经具备。由于该评分系统客观标准,可重复性强,故易于获得认可。借助于这种方法同时还可以反馈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弱点和缺陷,评估和鉴定实习各个阶段的真实情况,这对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2 实现两个转变是深化管理的基础

2.1“平面式”向“立交式”的转变。为了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化的带教方式,宜实施分级管理、分级培养、分级考核的模式,按照医师级别和学生层次逐级进行匹配,形成“立交式”的培养网络,并联通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让高级别的医师和高层次的学生在临床教学互动中辐射出对下个级别师生的正性影响力。

2.2 静态向动态的转变。管理部门应该结合临床实际情况,按照年度对教学双方进行测评,组织临床教师和学生进行座谈交流,并按照计划严密组织师生互评。对测评结果显示难于胜任临床带教工作的老师要重新培训,对难于达到培养计划的实习学生要回炉重塑。争取短期内达到预期要求,避免其进入下一个实习单元而使质量标准流于形式。

3 解决好四个突出问题是临床教学质量的保障

3.1 整合师资队伍。为了充分保证学生临床教学环节中的质量,应该科学整合临床带教资源,遴选符合教学标准的带教老师。走临床教研室与实习单元双相结合的路子,由教研室主任与临床科主任共同负责各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必要时可成立指导小组,由骨干力量组成团队培养年轻医师的临床教学能力,并在有效的激励手段调节下,实行优胜劣汰。对在临床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要予以奖励,并与职称晋升和年度考核挂钩;而对于那些缺少责任心、知识结构严重老化、临床技能不过关,甚至出现医疗事故的带教人员要取消其资格,用这种动态遴选机制来增强师资队伍的活力。

3.2 优化教学方法。在临床前教学过程中主要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而在进入临床阶段后常常是多种方法的混合使用。比如叙述性教学法和PBL相结合有助于提高学生临床分析和推理能力,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方法和以教师为中心的方法的结合则适用于培养教学双方的表达和接受的能力,以病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德风范和服务意识。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建立临床技能中心,为临床教学提供观摩及实践模拟服务。总之,只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才能够满足临床医学教育的需求。

3.3 有效质量监控。临床教学质量监控的重点在于做好过程管理,使学生考核成绩符合正态分布规律。而疏于管理则会导致其呈偏态分布。说明学生临床实习质量的不均衡性。针对此类情况应该全面加强临床教学质量管理。而过程管理的重心在实习单元。临床教学管理部门是质量监控的操作系统,应该具有明确量化的监控指标和指令,对监控方法和监控人员要进行培训,充分利用监控质量分析结果的正、负反馈效应,积极引导临床教学质量上升。同时,还要结合上级管理部门的教学督导人员的监督与示范作用,逐步完善质量监控系统。

3.4 理顺管理思路。在临床教学环节,无论采用何种培养模式,学生的后期学习过程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支撑。各职能管理部门、临床科室与学生之间要形成完整闭合的管理链条;同时,要处理好医院的经营与临床教学之间的关系;理顺医疗特色和专病专科建设与学生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强化教学水平对临床能力的促进作用。

总之,教学质量应该常抓不懈,尤其应该重视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和教学管理模式的研究,力争探索出一种既符合培养方向和目标,又有利于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蔡行健,刘振全,贺祥.从临床硕士生临床实际能力考核看临床能力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6):8 -9.

培育过程 篇4

科技发展与创新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所以高新企业的发展是关系到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在竞争不断激烈的经济浪潮中, 各国都在积极的进行高新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以此增强自己的经济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科技孵化器正是这样一种经济背景之下产生的。孵化器源起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 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中由于将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所以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孵化理念和结合本国经济现实发展了政府主导的科技孵化器, 例如江苏省于1996年成立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1999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由此看出孵化器经过中国本土化的转化主要指一种创业中心或者科技企业孵化器, 主要用于支持中国的技术企业、高新企业的培育和发展。

科技部并于2000年4月出台《关于加快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 重申了对企业孵化器的定义:“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及企业家为宗旨的社会公益型科技服务机构, 是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技术创新基础, 是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体系的核心部分, 是技术创新的重要内容, 是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学校, 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 国家对科技孵化器的重视程度。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国在技术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发展方面能力不足, 需要科技孵化器的重要支撑和技术引导。

二、科技孵化器对当代高新企业的培育过程分析

科技孵化器作为一种科技创业中心, 对当代高新企业的培育是和它为高新企业所提供的管理和服务是紧密联系的。在科技孵化器为高新企业进行提供服务和管理的同时完成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和培育。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 科技孵化器孕育高新企业发展所需的技术

科技的力量无所不在, 它更是成为高新企业发展的核心。所以科技孵化器对高新企业的培育应该首先提供技术支持。由于刚刚处于孕育期的高新企业还不具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而科技孵化器作为一所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家的摇篮, 它能够成为一条将处于孕育期的高新企业走向成熟企业的通道和桥梁, 企业孵化器可以借助自身技术优势, 提供给高新企业技术支持。

(二) 科技孵化器培育高新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体系

管理是一个企业进行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与制度。处于起步阶段孕育发展期高新企业虽然在科技孵化器的技术培育下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但是在管理上却非常欠缺, 例如市场开拓的管理、资源的有效利用管理以及财务管理等企业运转所必须依赖的管理层面。而作为创业中心的科技孵化器却能提供高新企业发展所需的专业管理体系, 比如经营管理、财务管理以及技术和资金管理等方面。

(三) 科技孵化器完成对高新企业的投融资培育

资本是任何一个企业所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对于高新企业更是如此。高新企业算是高投入的产业, 因为它涉及到技术的投入。只有保证高新企业的资金投入和运转更加自如, 这个高新企业才会更有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所以完成对高新企业的培育不仅要有建设其技术引导力和管理执行力, 更应该完成对高新企业投融资的培育。科技孵化器能够为在孵企业提供各种孵化资金、创新基金、融资担保等方面的培育。孵化器是一个沟通的渠道和平台, 能够减少高新企业自己投入资金的风险, 通过引荐和促成高新企业与其它相关单位的合作, 完成对高新企业资金投融资的培育。

上述提到的科技孵化器对在孵高新企业的技术、管理和资金方面的培育只是培育过程中比较关键的部分, 完整的培育过程还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并且科技孵化器对高新企业的培育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为科技孵化器的运营机制是属于市场运营机制的, 需要跟随市场的发展状况进行改进。目前我国的科技孵化器在培育高新企业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三、中国科技孵化器在当代高新企业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

(一) 中国科技孵化器在当代高新企业培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中国科技孵化器在赔育高新企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转化成了社会科技力量, 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科技孵化器提供的孵化服务不足, 主要是停留在技术孵化、管理孵化和投融资的孵化方面。2、中国科技孵化器在进行高新企业的培育过程中, 往往没有明确的孵化期, 导致孵化时间模糊, 影响高新企业的毕业时间和走向社会的进程。3、孵化手段比较单一, 孵化内容不明确。4、中国科技孵化器出现只注重孵化企业的数量, 而忽视孵化质量的问题。

(二) 中国科技孵化器在当代高新企业培育的策略

针对科技孵化器在培育高新企业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科技孵化器在培育高新企业的过程中丰富孵化内容, 提供除了技术、管理和资金方面之外的孵化。2、科技孵化器建设完善的管理体制, 制定明确的孵化期、毕业期和考核标准, 完善入孵高新企业的毕业机制, 保质保量的完成高新企业的孵化和培育。3、丰富科技孵化器的孵化手段。4、转变科技孵化器的管理理念, 减少政府在科技孵化器中的功能和作用, 实现孵化器真正与市场接轨, 完成从政府操纵到企业化经营的转变。5、提高科技孵化器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黄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发展中的若干关系探讨[J].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5) .

培育过程 篇5

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里所倡导的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准确概括。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本期关注》我们聚焦这一问题,围绕学校和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与认同来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推动全社会做到知行统一,形成奋发向上、崇德向善的强大合力。

教育部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结合实际,系统谋划,创新途径,扎实推进,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完善大中小学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融入大中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考试评价之中。研究制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分学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文化教育。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完善“青少年志愿服务制度”,明确每一名青少年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的要求,并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基地,推动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之间的衔接互动。

第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大力开展诚信教育,将学生诚信表现纳入学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记进学生成长记录。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将之作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抓手和学校教育的基本内容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利用重大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时机,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教育。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着力打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品牌,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

第四,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示范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研究制定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和违反师德行为处理办法,划定教师基本工作要求和品德、政治、法律底线。继续开展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推选等活动,发挥优秀教师典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

第五,充分发挥校园网络的引导作用。建设全国高校校园网站联盟,打造若干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网站和网络互动社区。开展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专项试点工作,探索优秀网络文章在科研成果统计、职称(职务)评聘等方面的激励机制。普遍开设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师博客和校务微博微信、班级微博微信,引导支持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网络。启动实施“大学生网络文化工作室建设项目”,把校园网打造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

培育过程 篇6

1 森林培育过程中的森林抚育间伐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对森林抚育间伐的认识存在着误区

对抚育间伐的重要意义缺乏正确的认识, 存在着一些误区,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只重“伐”而轻“育”。片面地将森林抚育间伐理解为木材生产, 在实际操作中不注意间伐的目的性、科学性和保护性, 往往以过度采伐的方式破坏森林资源, 导致间伐过度、抚育不足等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 只注重抚育间伐带来的经济效益, 而忽略了间伐对林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没有将抚育间伐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地考虑, 具有严重的片面性。

1.2 有关森林抚育间伐的相关理论研究有待加强

从我国的抚育间伐情况来看, 其理论研究十分薄弱。一是间伐试验没有得到大力的倡导和有效地开展。针对不同的林区、树种以及森林的类型, 究竟采用合作间伐方式比较合适, 在目前来说其理论研究还非常有限。二是根据不同的营林目的,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林种, 究竟采用什么样的间伐方式, 以及对于间伐次数、强度等方面的确定, 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权威的、统一的理论依据标准。三是对于间伐的评价尚未健全, 评价指标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完善。

1.3 因投资不足而导致难以达到抚育质量的要求

在进行抚育间伐作用期间, 因为投资不足, 致使抚育间伐难以达到质量标准的相关要求。一是一些林区为了尽量地减少投入, 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 没有严格的按照抚育间伐的规定进行投入, 从而导致透光抚育、低质林改造等抚育作业不到位, 抚育间伐的作业成本投入太低, 严重影响了抚育的质量。因此, 在抚育间伐中往往违背“采小留大、采坏留好”的原则, 而出现与抚育采伐目的背道而驰的采伐现象。二是抚育间伐缺乏必要的专业技术指导, 致使施工人员进行盲目采伐、随意采伐、过度采伐等行为, 严重影响了抚育间伐的效果。

1.4 经营区域划分混乱, 导致林分抚育不到位

对于森林的分类经营规划比较混乱, 缺乏合理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于禁伐区的划分不妥当。一些本来属于商品林或属于一般公益林区的林分, 错误地纳入了禁伐区, 是林业生产资源的正常采伐与利用受到影响。对于应该纳入禁伐区的林分, 却错误地划分为商品林区, 影响了森林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对于一些林分而言, 需要及时进行大量地抚育, 却因为政策滞后的原因而导致抚育采伐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 阻碍了林业抚育的发展, 从而影响了林分结构的合理性, 大大减少了森林的生长量, 森林抚育间伐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受到了严重影响。

2 关于提高森林抚育间伐质量的有效措施

2.1 提高对抚育间伐的认识, 坚持以“伐”促“育”

对于抚育间伐的重要意义, 必须提高认识, 走出认识上的误区:一是坚持树立以“抚育”为根本目的, 以间伐促进抚育, 将间伐作为抚育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间伐措施, 将一些病态、枯败和生长过慢的小树木有选择性地采伐处理, 从而增加森林的透光率, 这些多余的树木被伐掉后, 必然会增大树木对营养的平均吸收率, 从而减少森林营养的流失, 加速树木的生长速度。二是坚持以生态效益作为抚育间伐的第一效益。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抚育间伐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以促进林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2 加强抚育间伐的理论研究, 不断完善抚育间伐评价体系

一是根据我国林区的实际情况, 具备条件的林区应该根据需要设置一个间伐试验林区。特别是专业的植物保护研究机构, 应该充分以当地的林区为依托, 做好抚育间伐试验。通过试验, 获取有价值的数据, 探索出最佳的抚育间伐方案, 为当地的抚育间伐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二是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林种应抚育间伐, 应该着重研究间伐方式、间伐时间、间伐强度和间伐次数等, 研究出一套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的成果, 为当地的抚育间伐提高重要的参考依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汇总, 最终形成面前全国范围的、权威的、统一的标准。三是不断完善抚育间伐的评价体系, 提高抚育间伐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促进各林区抚育间伐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2.3 加大抚育间伐的投入力度, 全面实施分类经营管理

一是加大对森林抚育的投入力度, 按照实际作业面积和抚育作业质量拨付足够的抚育作业费用, 抚育采伐生产出的“次、小、薪”材应充分利用, 但不应进入木材“一本帐”。同时, 加强间伐施工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力度, 把新的试验理论及时补充并反映到间伐技术规程中, 增加其可操作性, 以便于掌握。专业人员应加强指导, 强化“林业可持续经营”理念。二是科学进行森林分类经营区划, 全面实施分类经营。按照森林的用途和生产经营的目的, 科学划分公益林和商品林, 全面实施分类经营。

3 结语

总之, 抚育间伐是对森林进行管护的有效途径, 是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在进行森林抚育间伐的过程中, 应该树立正确的理念, 提高认识, 坚持通过合理的间伐手段达到促进森林抚育的根本目的。

摘要:在森林培育过程中, 森林抚育间伐是最为主要的措施之一。本文以《浅谈森林培育过程中的森林抚育间伐措施》为题, 首先分析了森林培育过程中的森林抚育间伐存在的问题;其次提出了几点提高森林抚育间伐质量的相关措施;最后对全文进行小结。旨在与同行交流, 不断提高森林培育水平, 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森林培育,抚育间伐,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马景财.浅析森林抚育间伐[J].商业文化 (下半月) , 2011.

[2]赵毅华.森林抚育间伐的五大优点[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 2010.

培育过程 篇7

关键词:“六五”普法,社会,法治观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早就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将它写进现行宪法,作为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这表明中国社会的法治化进程正逐步加快。社会主义国家需要具有独立人格和规则意识的普通社会成员,并由此构筑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司法体系,这也给普法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启蒙、培育和树立公民的现代社会法治观念。2010年是“六五”普法规划的研究论证之年,笔者认为,“六五”普法乃至以后的普法工作应以培育现代法治观念、树立人民法律信仰为根本目标。

一、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概念

社会法治观念是指以人们的社会法律观、法制观和法感情为基础的一系列社会法律观念,它是人们在参与有关社会法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自身认识发展的内化与积淀,是主体将自己的社会经验和社会法律知识加以组合的结果。所谓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是以社会主体意识为基点,以社会权利和平等思想为核心内容,以对社会法律的认同和信仰为最高层次的关于法治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法律信仰的形成要以社会主体意识的觉醒为前提,以对权利和平等的正确认识为依据;另一方面,主体地位、权利及平等又必须通过社会主体基于坚定的法律信仰而身体力行的法律实践得以真正实现。由此可见,主体意识、权利和平等思想以及法律信仰构成了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重要内容。

二、以培育现代社会法治观念作为“六五”普法目标的原因

现代法治的核心是制约执法权力,保障公民权利。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方面,要建立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律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认可即社会公众的法治观念的形成和提升。如果说前者是法治社会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没有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确立,就没有法治国家的建立,就没有和谐社会的构建。

1. 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是坚持执政为民的根本保证。

坚持执政为民,是贯彻“三个代表”要求的本质所在。只有依法治国,使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得到正确实施,执政为民才能落到实处。坚持执政为民,实行依法治国,就要严格按照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来起草、制定、实施法律,使法律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就要依法处理和制裁违法行为,运用法律约束权力,防止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转化为个人权力,处理好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消除官僚主义及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保护人民的利益。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行政,要求建立严格的行政执法制度,以保证直接调整公民权利义务关系的行政行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进行。一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明确行政权由法律赋予,严格按照法律赋权、依据法定程序行政,确保行政权力不被滥用,公民权利不被侵害。公正司法,要求体现人民意志的法律得到正确、公正的实施。法治是制约权力、防止腐败的有效机制。只有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维护司法公正,严把法律正确实施的关口,才能使正当的公民权利得到合理的司法保护。

2. 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任何社会的文明状态都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三种文明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综合体现。在现代法治中,中国的依法治国即社会主义法治,它作为法治模式的一种新形态,不仅借鉴吸取了现代资本主义法治的有益经验,而且与现代资本主义法治在一些基本的方面有共同特点。但是,中国的依法治国与现代资本主义法治又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的依法治国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以社会主义民主为基础,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体现着最大多数人的公平与正义,以社会主义道德作为自己的价值基础,同时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为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可以说,中国的依法治国不仅是现代文明的标志,而且是现代法治发展的转折点和新的里程碑。因此,把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有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

3. 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决定它必须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的活动,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的有效运作,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发挥,都需要法律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从西方国家的经验看,规范竞争行为的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而非行政手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建立良好的法制首先是一种经济行为,它为市场经济的运转、健康发展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规则,从而使市场行为得以在健康有序的基础上进行。所以,法制建设应当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三、中国现代社会法治观念培育所面临的障碍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但是,中国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培育过程中,还存在相当多的障碍和困难:(1)民众基础薄弱。在中国近百年的法治发展过程中,法治似乎并没有成为社会民众的心理要求。(2)权力本位思想根深蒂固。受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特权观念、专利观念、权力至上等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3)立法的膨胀、法律出台时间的缩短,使得法律价值很难转化为主体价值所追求的目标。(4)司法体制存在着弊端,法律效益低下,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和组织的法律期望,造成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失望和缺乏信心。(5)法治理论中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冷却了社会公众心中炽热的法律情感。当人们服从法律仅仅是因为害怕国家强制力制裁的话,那法律就无法成为人们信仰的对象。

四、培育中国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路径

培育公众的现代社会法治观念,加快法治社会进程,激发人们对法律高度认同感,从而以社会公众内心的原动力支撑起法治大厦的精神层面,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由之路。因此,中国法治建设和法治观念的构建要着眼于中国社会的现实,从根本上探究其途径和方法。

1. 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建设和巩固市场经济法律文化体系。

法治国家的建设就是确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先进的法律制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及其法律文化应从经济政治的变革中寻找其根本动力。因为“无论是政治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的要求而已”,法治建设取决于经济基础的必然要求,法律文化是建立在先进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传统文化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相适应,以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必然导致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换。因为市场经济的平等、自由的本性解除了人身依附关系对人的束缚,使人在社会关系上日益独立自主,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发挥,人潜在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被释放出来,人的生存方式发生了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必然引起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进而引发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需要法律至上的治理方式。因此,要实现中国法律文化的现代化,培育中国法治观念,根本动力之一就是实现经济的现代化,即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

2. 立足本国实际,大胆借鉴和学习西方的法律文化。

西方近现代几百年的法治实践无论在法律技术性或法律观念性方面都积累了许多人类的共同经验,这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法治建设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成果是必然的选择。西方国家为人类创造的发达的法律文化,诸如法律至上、权利本位、人权保障、权力制约等都是法治欠发达国家在法律文化初创时期的重要内容。我们只有不断地鉴别和吸收,才能不断创新。当然,我们学习古今中外的东西,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我们的法律文化应该是全球法律文明与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相结合的先进法律文化。只有放眼世界,积极主动地吸收外国法律文化,进行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符合国情需要的法制改革,社会才能发展,国家才能进步,中国的现代社会法治观念才能生成。

3. 架构起连接现代法和传统法的桥梁,促进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培育。

传统对于法治现代化的影响,绝不仅仅体现在法律条文中,之所以要容纳本土法因素,就是因为这些因素代表着当时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法条可以随着立法者的意志而变,但为人们约定俗成的道德信条、顶礼膜拜的宗教信仰却不易为国家强制力所屈服。对于传统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我们的态度一方面要摈弃那些腐朽的、落后的传统法律观念;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无法通过宣传和教育或以法律禁止而迅速彻底清除这些传统的消极影响,我们就有必要借助这种传统的积极影响来逐步形成发展出适合中国社会的制度。传统内部自有其合理的成分,并能继续吸收其合理性。我们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对传统加以分解,然后再分别地衡量其得失。传统不是一朝形成,也无法毁之于顷刻。在法律制度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改造传统的法律观念,使其融入自由的基本理念、自由的精神实质,形成现代社会法治观念。

4. 通过加强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培育社会主体的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人们基于对法律的正义性、权威性、至高无上地位和社会作用的理论认识探讨而产生的针对法律的崇敬理念。要实现法治化,仅仅有良好的法律规范和一套健全的法律运行机制是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法治状态的。要实现法治化,整个社会以及社会成员的法律信仰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条件。法律信仰不仅仅要求认识法律,更重要是对法律要形成信奉而崇敬的心理理念。只有确立对统治的合法性信仰,才能使社会成员对现存制度予以认可而得以维系,法律信仰可以依靠法制宣传、教育树立。但法律信仰真正形成,从根本上讲要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提高司法公信度,而逐步培育形成。法治离不开司法,司法公正是法治的重要内容和价值目标,同时也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司法公正不但有利于维护国家的法律秩序,限制恣意、防止公民践踏法律、法官滥用权力;更有利于增进人们对诉讼的信任和期待,培育公民对司法信仰的法律心理,从而为法治的实现提供基本条件。人们之所以确信法律,置法律以至高无上的地位,其重要原因是司法、执法能够使法律得以贯彻实施,能够使人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损害得以救济,最终能够使人们获得安全,使正义得以伸张。也就是说,使人们内心深处确信司法公正,并逐步内化为一种稳定的法律安全心理。人们在需要法律的同时并不一定信仰法律,法律只有在实施中满足了人们的安全、正义和秩序的需要,使损害得到救济,利益分配的扭曲得以矫正,其威信才能树立,其权威性、公正性和神圣性才得以彰显,司法公正正是起到了促使法律信仰形成的巨大潜在作用。

5. 通过普法教育,养成普通公民自觉守法的习惯和行为。

从感性公民到理性公民,需要培育,需要教育。养成法律习惯,加强法治教育不能放松。主流法律文化的引导作用,优秀法律文化作品的导向作用不可忽视。我们一方面要使全民普法教育制度化、法制化,教育公民正确的主张和维护自己的权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法制的进步,公民的维权意识有了显著提高,最突出的表现是所谓“民告官”的案件增多。现在,紧迫任务是要通过“普法”和其他各种宣传、教育的形式,让公民明白依法享有哪些权利和自由,使其权利意识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在法制教育的方式方法上采取教育宣传为主,媒体监督为辅;政府传导为主,法治良性反馈为辅;为政者守法为重、公众厉行法律为先等多渠道、多层次、复合型、立体式的法律文化构建模式,使普通公民真正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6. 以现代社会法治理论消融国家优位理念,树立起国民优位理念。

国民优位理念应包含以下观念:国家是为国民服务的,而不是国民为国家服务的;国民是目的,国家是为公众服务的工具。正如潘恩所说:“政府不过是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其目的在于为全体国民———个人的、集体的———造福。”社会的主体是广大的社会公众,那么树立起国民优位的理念也正是国家为社会、为广大的社会公众服务的理念,这样的一种理念是培养法律情感、促成现代法治精神形成的重要条件。同时,把法治精神的建设同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市场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这是培养社会公众现代社会法治观念的重要基础。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法治和经济并非是绝对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结构上的功能互动的关系。法治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种理想的秩序和制度环境,经济为法治提供某种基础。现在,中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状态之下,而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所倡导的是公平、自由的竞争,随之产生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制度防止了社会各种弊端的滋生,从而最大程度地保护了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这样,就会使社会公众普遍形成一种崭新的法律态度,普遍对法律产生一种高度的认同、对法律的信任、信心和尊重。这种社会公众的法律情感就会成为构造法律信仰和培育现代社会法治精神的沃土。

参考文献

[1][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2-26.

[2]何勤华.德国法律发达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21-126.

[3]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36-37.

[4]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0-26.

[5][美]哈特.法律的概念[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11-13.

[6][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5-38.

[7]沈宗灵.比较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25.

培育过程 篇8

关键词:落叶松,幼苗,病虫害,分析,东北地区

落叶松因为本身生长速度快, 市场前景好等优点是目前培育的主要品种。落叶松的幼苗是落叶松发展的过程中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的一个时期, 病虫害的发展对于落叶松的价值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所以关于落叶松幼苗培育过程中的病虫害的分析便显得尤为重要。

1 关于落叶松幼苗培育过程中的生长环境

东北地区的地表覆盖土为多年积育而成的碳酸黑钙土、黑钙土型沙土, 土壤类型黑土、风沙土以及草甸土, 土层厚度为25~30 cm。该地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3.2℃, 极端气温可达-40℃以下, 根据多年的研究发现东北地区的气候是比较适宜落叶松生长的, 在这个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栽植, 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 落叶松在东北地区的发展势头良好, 并且木质也比较优良。目前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病虫害, 本研究中笔者将主要探讨这个问题。

2 在落叶松幼苗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

2.1 关于落叶松幼苗的松毛虫病虫害

松毛虫属于枯叶蛾科的一属。种类很多, 但落叶松毛虫、油松毛虫和赤松毛虫是我国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危害松树的主要种类。松毛虫的发生一般是由于环境引起的。目前的情况下, 人们为了取得利益的最大化一般会大面积的种植同一种落叶松, 这样纯种落叶松的存在, 会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本身树林中的灌木会因为缺乏阳光养分等, 而逐渐贫乏。并且在这其中会伴随砍伐不当的行为, 随着时间慢慢地累计, 会打破落叶松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逐渐的在向阳面便会发生松毛虫的病虫害, 松毛虫病虫害一旦发生, 就会迅速蔓延, 导致整片的松叶林质量下降。

2.2 关于落叶松幼苗的蝼蛄与蛴螬病虫害

蝼蛄与蛴螬是两种比较常见的病虫害, 蝼蛄在生长的过程中一般会选择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居住, 落叶松幼苗的苗床便成了极佳的选择, 他会深入落叶松的苗床, 落叶松周围的土地便会出现各种小孔, 最终落叶松的根会被拔起, 落叶松便会因为缺乏养分而死。蛴螬, 便是通常所说的金龟子的幼虫时期。他的生活习惯是在早晚进食, 这种昆虫寄居在落叶松上, 早晚都蚕食落叶松的幼苗, 最终会导致落叶松的幼苗枯死。

3 关于落叶松幼苗病虫害的防治办法

3.1 关于落叶松幼苗蝼蛄与蛴螬的防治方法

首先笔者介绍一下关于蝼蛄的防治。前面我们说到, 蝼蛄喜欢钻小洞, 我们可以在傍晚时分将带有毒的食饵放在洞口, 这样蝼蛄在吃了有毒的食饵以后便会丧失行动的能力, 次日早晨便可以将丧失行动能力的蝼蛄抓住烧掉。关于蛴螬的防治方法, 在种植落叶松之前, 配制的药便可以均匀的洒在苗床之上, 这样在翻地的时候, 药会随着土地翻入, 在施药的过程中药的分量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如果施药过少, 杀虫的效果会不明显, 但是如果施药过多便会伤害土地, 对于以后种植的植物产生伤害。前文我们说道蛴螬一般在早上或者傍晚进食。当落叶松幼苗发生虫害时, 可在每日上午9时左右, 细致检查苗床, 若发现苗梢被拽入地表或苗尖弯曲现象, 则要在被害苗木周围用铁丝翻找捕捉, 或在苗木空隙中搂起一条小土沟, 用0.5%的乐果溶液, 顺沟浇注, 然后要及时在小沟中浇水, 使药液扩大渗透范围, 达到毒杀害虫的效果。用0.1%~0.2%的敌敌畏、敌百虫溶液喷洒苗木床面, 毒杀的效果较好。

3.2 关于落叶松幼苗病虫害的人工捕杀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目前人工捕杀虫害的方法基本很少应用, 但是它的效果还是比较可观的。因为他本具有比较大的局限性。落叶松的人工捕杀法需要人口密度比较高, 落叶松的高度比较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便可以进行人工捕杀虫害。落叶松的病虫害集中发生在越冬之后。越冬之后的虫害一般是幼虫, 这个时期是消灭虫害最好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幼虫杀伤力比较低也比较好消灭, 所以栽植落叶松时应该尽量在幼虫时期将其捕杀。

4 结语

在本研究中笔者探讨的重点是落叶松幼苗培育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目前落叶松在建筑绿化方面的发展前景是很好的。所以落叶松的病虫害便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本研究中, 笔者首先介绍了一下东北地区落叶松生长的气候, 因为东北地区是我国的林业重地, 所以本研究主要针对东北地区。然后笔者介绍了在落叶松幼苗时期常见的病虫害以及解决办法。目前, 在落叶松的病虫害研究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需要相关人员继续努力, 研发更有效的办法。

参考文献

[1]董国防, 上官铁梁, 郭东罡.2011.五台山华北落叶松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34 (1) :158-162.

[2]杜红梅, 王超, 高红真.2009.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碳汇功能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17 (4) :756-759.

培育过程 篇9

1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虽然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但是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强化培育工作的开展, 否则一旦开采和利用无节制, 就会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而森林资源在净化空气和提高林业经济效益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促进林业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强化林业资源管理, 才能更好地确保森林培育工作高效的开展。与此同时, 通过林业资源管理, 还能有效预防水土流失, 切实强化生态环境的保护, 促进林业资源管理效率的最大化[1]。

2现存不足的具体表现

虽然森林抚育间伐在整个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培育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就实际来看, 在日常森林抚育间伐工作中, 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认识方面

由于一些林业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并没有掌握抚育间伐的真正含义, 导致在实际操作时经常陷入误区, 进而出现不良的情况。尤其是很多林业工作人员往往只注重林木的采伐, 忽视了林木的培育, 将抚育间伐片面地理解为生产林木。导致间伐工作难以科学合理地开展, 使得很多森林资源被过度开采, 严重破坏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 加上有的工作人员往往只注重抚育间伐所带来的效益, 而并没有考虑林业资源发展的问题, 导致抚育间伐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低, 影响抚育间伐工作的可持续进行。

2.2 理论研究方面

由于在日常工作中, 对森林抚育间伐的相关理论研究十分薄弱, 开展间伐试验的次数较少, 即便是开展试验, 也因支持力度的缺乏而导致理论研究成效低下。加上缺乏相关规范约束抚育间伐工作, 所以, 在间伐过程中往往只能根据自身的经验来确定, 尤其是在间伐次数、时间和强度等方面缺乏有影响力的参考指标, 加上在间伐之后并没有对其科学有效性进行系统完善的评价, 导致间伐工作的不合理性较强。

2.3 投资方面

开展抚育间伐工作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所以, 在这一工作中, 往往由于资金支持不足而导致其质量难以满足既定标准, 加上有时为了将开支降到最低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资金投入力度严重不足, 导致森林培育难以满足透光培育的需要, 在林区中难以全面覆盖而对抚育质量带来影响。间伐工作的合理性较差, 经常导致长势较好的林木被采伐, 加上在整个抚育间伐工作中缺乏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和监督, 滥砍滥伐现象频繁发生。

2.4 在划分经营区域时较为混乱, 其合理性较差, 使得林分抚育工作难以高效开展

例如, 在划分禁伐区时, 将部分商品林和公益林错误地划分为禁伐区, 导致林业资源的采伐和利用受到影响;将禁伐区林分错误地纳入商品林区, 导致其被大量采伐而影响森林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再如, 在林分中本应进行抚育工作, 但往往由于多种原因使得抚育工作质量低下, 进而给森林抚育带来影响, 导致林分结构不合理, 在降低森林资源管理效益的同时, 也会影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甚至对经济效益带来影响[2]。

3有效措施

3.1 强化认识, 以伐促育

作为林业工作人员, 必须充分意识到加强林业资源管理工作的必要性, 尤其是意识到抚育间伐在整个林业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 从而更好地通过间伐达到抚育的目的。并在抚育过程中, 对间伐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有选择性的、及时将病枝、枯枝以及生长缓慢的细小树木清除, 增加森林透光率和其它树木的营养吸收率, 从而在保证森林营养不被流失的同时, 促进树木快速生长。在此基础上, 应将生态效益摆在首位, 才能更好地考虑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实现森林资源管理成效的提升, 从而更好地强化森林培育成效。

3.2 强化理论研究, 完善评价体系

首先, 紧密结合我国林区的实践, 并对具有试验条件的林区设置间伐试验林区, 尤其是应设置专业性的植物保护机构, 始终以林区为载体, 强化抚育间伐试验的开展, 并利用试验得到具有价值的数据, 从而更好地确定抚育间伐的方案, 为此项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其次, 在此基础上, 紧密结合地区的特点和林种开展抚育间伐工作, 所以, 必须加强对间伐的时间、方式、频率以及强度等方面的研究, 并在实践中加强对其的检验, 从而通过不断总结经验得出更具权威性和科学性的标准。最后, 不断完善现有的评价体系, 尽可能地确保评价的科学积极性, 提升抚育间伐的水平, 促进森林资源管理成效和森林培育成效的优化与提升。

3.3 加大投入力度, 实施分类管理

为了更好地促进抚育间伐工作的开展, 必须在日常工作中加大森林培育的投资力度, 紧密结合实际的作业面积和抚育作业质量, 确保所拨付的经费足够, 并对经费的动向进行严格管控, 确保其得到高效应用。其次, 在此基础上加大对现有间伐人员的培训, 不断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 从而更好地对整个林分实施分类管理, 紧密结合森林资源用途以及生产经营目的, 对其是属于公益林还是商品林进行科学划分[3]。

4抚育间伐的发展趋势分析

为了更好地促进抚育间伐工作的开展, 未来我们要研究间伐对林分生长规律的影响;对林分自然稀疏的影响;对树冠光结构的作用;对林木的生理和生化过程的影响等。在经验上将提高间伐效应模型的精度和应用性。今后应加强间伐对森林景观方面、生态环境方面、森林的病虫害影响和森林野生动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研究, 逐步完善间伐效应的研究工作。由于不能很好地评价间伐前后林分的其它干扰因素, 所得出的各种结论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因此, 在今后的间伐研究中, 要考虑其它可能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的因子, 以免得出错误结论[4]。

5结语

综上所述, 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对于促进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所以, 为了更好地强化森林培育工作的开展, 必须加强森林抚育间伐工作的开展, 认真分析和总结在森林抚育间伐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并采取有效措施, 不断提高森林抚育间伐工作的成效, 进而更好地促进森林资源管理效率的提升, 促进林业经济的提升。

摘要:近年来, 随着我国林业事业的快速发展, 尤其是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极大促进了森林资源管理的成效。但同时在森林资源管理中, 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而必须在注重森林资源管理的同时, 切实加强森林抚育工作的开展, 并在森林抚育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间伐措施, 才能更好地促进森林资源管理成效的提升。首先分析了加强森林资源管理的必要性, 其次对当前森林培育过程中森林抚育间伐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探讨, 再次提出了相关问题的优化措施, 以期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森林培育,抚育间伐

参考文献

[1]伊焕, 王安军, 滕博.浅谈森林培育过程中的森林抚育间伐措施[J].科技风, 2012 (15)

[2] 时军.森林培育过程中森林抚育间伐措施的探讨[J].民营科技, 2015 (7)

[3] 李春义, 马履一, 徐昕.抚育间伐对森林生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 2006 (6)

培育过程 篇10

关键词: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培育,对策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两种资源:一是自然资源, 二是人力资源, 当代企业的发展更主要依赖人力资源的不断开发。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 现代企业竞争不在于有形资产, 而在于无形资产。因此, 企业培育无形资产、保护好无形资产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无形资产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武器。

一、人力资源及其创造性

1. 人力资源的概念。

何为人力资源, 至今在理论界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总的来说, 可以归纳为:人力资源是人体内的认知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 包括知识、智慧、智力和体力, 是表现在劳动者身上的、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为标志的资源。人力资源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主动性的生产要素, 对经济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

2. 人力资源具有创造性。

人的创造力是一种具有能动的智力型资源, 人力资源正是凭着其独具的创造性和开发、发展的无限性才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自然资源形成的生产资料只是生产的物质条件, 不是决定性的资源。而人力资源却是财富和价值的创造者, 是决定性的生产要素。它在把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的同时, 还在新产品中创造了新的价值。

二、无形资产培育过程对人力资源的依赖性

1. 企业无形资产的培育离不开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创造性。

人力资源是生产经营活动中最具活力的因素, 是价值创造的惟一源泉, 无形资产是人力资源智力劳动的成果和产物。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人力资源是属于可变资本的范畴, 无形资产是属于不变资本的范畴。特别是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里, 价值到底是由劳动创造的还是由技术和机器创造的, 结论非常明确, 它是由人力资源的载体——劳动者所创造的。

2. 无形资产的推广与运营过程和人力资源的运用密切相关。

企业应当重视无形资产的使用, 无形资产越被有效使用, 它的价值也就越大;如果少使用, 如不使用, 其价值也难以体现, 甚至可能会贬值。其次, 无形资产的增长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和现代营销手段的支持, 其速度可大大超过企业有形资产的增长, 使无形资产给企业带来更多的超额利润。

3. 构成无形资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商誉与企业自身人力资源的结构紧密联系。

企业商誉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自创商誉, 其本质特征是以管理者、工程师和工人为代表的人力资源发挥的效用。优秀的管理者、工程师、工人代表着优秀的企业文化、科学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 从而就形成企业良好的形象和经济效益。

三、国内企业在无形资产培育过程中对人力资源作用认识的一些不足

1. 经营者对无形资产的培育开发不够重视, 对无形资产管理的管理力度不足。原因有:

(1) 对无形资产内容与价值的认识不足。对企业内部存在哪些无形资产不清楚, 哪些无形资产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不了解, 对于无形资产的价值更是缺乏定量分析和认识, 思想上仍然没有摆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认为企业的任务只是生产经营, 有固定资产和设备就足够了。这样的思想和认识导致短期行为, 使企业经营状况极不稳定。

(2) 对无形资产管理的意识不强。长期以来, 企业非常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 而对无形资产的管理则不够重视。许多企业不懂得企业无形资产的重大价值, 允许其他企业或个人通过低价挂靠或者无偿联营等形式共享企业无形资产使用价值的现象十分普遍。

2. 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投入少。

一些企业为了节省开支, 存在着对员工普遍不进行培训, 或培训不足的现象。在美国制造业, 员工培训费年均增长率为l8%, 相比之下, 我国一些企业不重视员工的培训, 是很难搞好无形资产培育提升企业价值的。

3. 一些企业的研究开发人员偏少, 对于新产品的开发研制不够重视, 专利开发少。

一些企业在无形资产培育上, 存在着研发费用投入较少、研发人员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重较低、对新产品、新技术投入广告费用较少的问题。相当多的企业很想引进和培养研究开发技术人员, 以使企业走在同行业的前列, 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如研发人员的待遇、生活保障、新产品开发的风险等, 使得这些企业的决策者难以下很大的决心进行资金的投入。

四、对策: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在企业无形资产培育过程中的作用

企业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所拥有的劳动者的能力.是企业中体现在员工身上的才能, 人力资源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企业无形资产的开发、设计、创造等一系列活动都是由人来运作的, 人才素质决定着一个企业无形资产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和管理的优劣。在人类进入新世纪的第三次产业革命的今天, 专有技术和专利等在生产活动中运用得越来越多, 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而这些要素无疑都是作为人力资源重要表现形式的脑力劳动的成果。笔者认为, 企业应抓好以下工作,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无形资产培育过程中的作用。

1. 加强企业全体员工对无形资产重要性的认识。

(1) 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必须清醒地看到,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于不败之地, 应当抓好无形资产的培育工作, 改变“重有形, 轻无形”的观念, 从根本上认识无形资产在企业的发展中正起到有形资产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并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宣传和教育。 (2) 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使无形资产的概念深入人心, 促使全体员工更新观念, 充分认识加强对无形资产培育和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共同搞好企业无形资的培育和管理工作。

2. 开发、利用、保护好人力资源是企业培育无形资产的重要措施。

自舒尔茨开创人力资本理论以来, 经济学早已证明人力资本投资对企业发展、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应当重视人力资本投资, 积极实施人才开发战略。首先, 明确所急需的人才类型和人才选取方式方法, 解决人才与岗位的匹配问题和培养提高问题, 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既稳定团队, 叉促使绩效提高。其次, 适时更新人才淘汰不适宜本专业工作的人员, 吸收适宜本专业的人才。再次, 及时更新知识。通过培训等继续教育手段, 提高现有员工的知识水平。有针对性地把企业管理人员培养成各类管理专家, 把经营者培养成懂技术会管理的企业家。

3. 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培育无形资产的重要保证。

现代企业所具有的资源中, 唯有人力资源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可开发再生的资源。拥有高素质的员工, 能提升企业的商誉和影响力, 从而形成更高的号召力, 吸引更多的人才, 对无形资产的培育无疑具有重大的作用。

4. 搞好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员工忠诚度, 促进企业的无形资产也随着增长。

它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即以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为出发点, 从而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制度, 从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只有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提高了, 员工才能为企业创造财富, 企业才会长足发展。

5. 做好人才资本的会计核算工作, 促进人才资源合理开发。

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拥有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多少, 关系到一个单位的兴衰, 乃至生死存亡。因此做好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工作, 尤其是人才资本的会计核算工作, 能够促进单位内部各部门更有效地使用人才资源, 从而可以提高人才的利用水平, 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开发。

综上所述, 企业无形资产的培育与管理, 是一项复杂的管理工程, 需要企业全体人员长期不懈的艰辛努力来做好工作。企业还要重视人力资源在无形资产的培育过程中的作用, 充分开发、利用、保护好人力资源, 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以利于无形资产的培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凤彩: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之比较, 理论界 (J) , 2005年8期, P42-43

[2]冯玥:人力资源与无形资产的界定, 山西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学报 (J) , 2005年2期, P9-11

[3]赵敏:中小企业无形资产的培育和创新,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J) , 2003年11期, P146-148

【培育过程】推荐阅读:

优化培育07-17

培育转型07-19

培育问题07-20

鱼种培育05-11

培育品牌05-12

品德培育05-15

培育方向05-17

培育工程05-20

情感培育05-20

林业培育06-01

上一篇:B-Lynch缝合术下一篇:剖宫产切口裂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