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与培育(共4篇)
引导与培育 篇1
现代教育理论研究认为, 创新是教育的灵魂, “疑”是创新学习的主轴。通过“疑”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 使学生在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培育高效课堂, 教研组决定以2010级初二学生为对象, 进行为期两年的“巧妙设疑, 恰当引导, 激活课堂”的实验。
一、实验依据
新学期开学时通过与个别学生谈话调查及认定调查、访问等形式, 对全年级193位同学的心智及学习发展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及认定, 见下表:
心理学研究表明, 完成各类学习必须要有一定的心智发展作为生理前提。调查表明, 本次实验对象的心智发展都已达到本科目的最低要求, 具备了学好物理的生理条件。
调查同时表明, 学生的程度相差很大, 且教学效果不理想。我认为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没有做到立足学情、创新教学, 从而导致了课堂的低效。现代教学论认为, 教学的关键是学生思考些什么。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研究如何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机会, 诱导学生条理性思维, 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气氛中去体验并学习尽可能多的东西。但学生的思维活动如何表现、反馈?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思路、了解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避免学生可能产生的思维游离等, 都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二、实验实施过程
为全面推动课题的深入开展与实施, 我们准备分两个阶段:
(一) 依靠教师引导, 学生相对独立阶段
经过初一的学习, 这时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知新能力。但长期单一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产生了思维的惰性;同时, 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限制了对问题整体的把握。因此,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采取一系列的方法, 去激发学生学习与钻研物理的兴趣。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联系生活, 引发兴趣
物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 紧扣课本知识, 利用生活实际问题来促进学生思维, 让学生有真实感、亲切感。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课本知识的同时联系生活实际, 让他们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使他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亲身体验学习知识的价值。
例如, 在“机械运动”这一节里, 我们在课上放了两分钟的影片“生死时速”中的一段录像, 并简要介绍了情节的起因、经过, 而后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去采取一种妥善的方法解救车上的人质。这样, 就可以引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考, 并进一步去追根溯源, 从而使相对运动与静止的知识得到更好的掌握。
2. 巧妙设问, 减小梯度
物理问题的思维过程有时是较复杂的, 对学生极易造成思想上的顾虑。最初的教学中, 我们对重难点进行“分步提问, 降低梯度”处理。例如, 在复习“简单的运动”时, 我们设置了这样一个情境:一艘小船顺流而下, 两岸青山相对而走。从而提出问题:“什么是参照物?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判断标准是什么?”紧接着, 引导学生以这些问题为记忆支点, 思考第二个问题:“如果以小船为参照物, 青山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如果以青山为参照物, 小船的运动情况又是怎样的?”并要求学生讲明谁是参照物, 谁是研究对象。第三个问题就推进为“两船速度不同, 分别以对方做参照物, 相向、同相运动, 会出现怎样的情况?”这样既理解了概念, 又发展了想象力。同时, 由于他们所面对的问题较简单, 回答也较积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 一题多问、层层推进
我们要承认学生的认知程度存在偏差。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 我们在处理题材时力求做到坚持发展教育的统一要求, 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每一节课都学有所得。例如, 在讲水的沸点时, 我们做了“纸锅烧水”的实验。这个实验的新异性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 急于得知问题的真相, 却无从下手。这时,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查阅书中的沸点表以及出示着火点表, 找出水的着火点与常温、常压下的沸点, 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 “水沸腾时的现象”。最后才提出为什么“纸锅可以烧水”。这样, 学生就可以循着教师设定问题充分思考。但要注意在过程中训练学生动笔记录思维过程、动手操作实验验证、不急于发表见解的习惯。这样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完成第一个问题时也会尝试着解决第二个问题, 而一些优生也不会觉得上课的内容没有挑战性, 学生的参与热情保证了他们的发展、提高。
(二) 教师组织思维热点,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独立思考阶段
由于在第一阶段我们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第二阶段有意识减小教师的参与量, 把思考的时间、空间最大限度留给学生。本阶段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这一目的, 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善于组织思维热点, 诱发学生思考、讨论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情、教情出发, 充分挖掘教材中一些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的内容, 如教材中的重难点, 生活中不常见的现象等。我们就可以通过思考题及物理实验来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讲到“大气压与沸点关系”时, 我们拿一杯刚停止沸腾的水问学生, 能否让这杯水不加热而重新沸腾。由于学生日常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便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当教师完成该实验后, 学生的思想便经历了“怀疑——确信——困惑”过程。因为他们所观察到的实验结论对他们的原有认知结构造成很大冲突, 恰恰正是这种冲突会诱发学生思维, 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讨论, 并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 最终获得解决。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来, 使学生在参与思考的过程中主动接受知识, 这样学生会理解得更透彻, 记忆得更深刻。
2. 巧设问题, 多角度训练
在教学中, 我们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思考性较强、解决策略比较丰富的问题。当这些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时, 首先要求学生不要一下子就埋头于具体的解法, 而是要求他们充分、多角度地去思考, 解决这些问题会有哪些解法?准备选择什么方法?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法?在学生先思考的基础上, 专门拿出一段时间让学生们交流各自的想法, 并引导学生对典型解法进行讨论、分析、评价, 选择最优方案, 并加以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 教师要抓住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监控。问题解决后, 对解题过程中运用的知识要进行总结、反思, 达到掌握与巩固。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 其探索精神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当确定的最优解法为学生提出的多个策略中的一种时, 学生便会产生确信感,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自信与兴趣。
3.注重对思维方法的指导
学生在学校受教育, 很大程度是为以后的终身学习做准备。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的指导。思维方法对学生来讲是比较抽象、复杂的,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一些具体的题目、实验、寓言对学生进行训练与讲解。比如, 在批评一些同学的思维没有方向性时, 我便给学生讲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学生在笑声中就体会到了思维方向的重要性。
三、实验注意事项
1.让学生在热情参与中培养自信
在教学中, 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热情地参与到课堂中。要做到这一点, 就要求教师时时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 对学生感到困惑的问题要不厌其烦、及时地解决, 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多肯定、多鼓励, 多采用期待效应。
2.教育、培养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对课堂产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强的内驱力, 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教育、培养每一个学生, 尽可能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让所有学生都能在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得到发展、提高。学生学有所得, 成就欲得到了满足, 就会对课堂产生兴趣。
3.锻炼、提高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加强备课环节, 有针对性制订教学计划, 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有思维的空间, 体验成功的愉快。在教学中, 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 并教会学生合作。我们认为在学校学习知识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与做人的道理, 以便为以后的终身教育与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一段时期的学习, 学生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科学探究意愿明显加强。在2012年四月, 我们开展了一次观摩课“浮力的复习”。课上, 学生灵活多变的思路与活泼的课堂气氛给旁听教师留下很深的印象。总之, 教师要善于培育一个高效的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并在其中提升素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这是共识。教育也需遵从创新性原则, 教师要从“疑”与“思”入手, 善于围绕重点、热点来引疑、导疑, 引导学生质疑、释疑。师生应在平等合作、积极探究中,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培养、高效课堂得到培育。
关键词:合作学习,中学物理,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曾琦.在新的平台上评价合作学习的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 2002 (1) .
[2]杜威 (美)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引导与培育 篇2
一是智与德之间的矛盾。前几年轰动全国的复旦学生投毒案就是极好的例子。众所周知,复旦大学是多少学生梦想的学府,能进入学习的学生都是“智力”的佼佼者。可是,偏偏是智与德之间发展的不协调,促使“智”的发展成为滋长犯罪的土壤。倘若该学生能秉承端正品德,正确使用化学知识,也不致落得死刑的下场。由此可观,德是智的前提,唯有将智导入德的框架中,方使学生的智能得到更好更优的发展.
二是智与体的矛盾。我相信同学都有些小毛病,如:脱发严重、腰酸背痛等等。这与长时间投入学习,缺少运动劳动的有关系。据数据表示,中国学生一周在户外活动的时间不超过五小时,而学生的体能素质也逐年下降。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健康的身体,频繁的生病只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到头来只会事倍功半,因此体能也应得到重视。
引导与培育 篇3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具备综合能力素质的人才需求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人们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也开始逐渐的关注对高职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高职教育得到了非常良好的发展环境。近些年,我国的高职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在办学方面越来越规模化,培养学生具有高技能、高素质已经逐渐成为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口号。但是,随着我国人口逐年增多,用工荒的现象越来越突显,导致很多的高职生在就业上造成了低质化的现象发生,高职院校之间的教育教学竞争也日趋激烈起来。加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已经成为了我国高职院校打造教学品牌和走出困境的关键法宝。针对我国高职教育体系来说,素质化的教育标准和教育要求对高职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和创新素质培育工作更加重视。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理念及重要性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理念。
劳动主题在从事某一个职位时,必须要具备的基础技能和职业操守就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劳动人民对特定的职位进行适应和了解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体现。就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素养来说,其职业素养的培训内容应该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意识以及职业行为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健全,针对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也逐渐扩大到责任意识、政治意识、吃苦意识、职业认同意识、抗挫败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等方面的品质。
(二)高职学生加强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性。
对高职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育,不仅关系到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等问题,还能够有效促进高职学生其自身素养的提升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另外,高职院校一定要重视和落实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第一,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包含着岗位要求。告示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耕读具备高技能、高水平、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第二,培养高职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我国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的关键部分[1]。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具备职业素养的过程中也推进了其自身的建设,同时强调人本理念,要求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降职业素养的要求和具体的标准化内容真正的落实到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当中去。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平台。
高职学生只有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上进行实际的训练和操作,才能够真正认识和理解什么才是岗位要求和需要。从当前的高职专业技能教育教学的现状来看,高职院校未告知学生提供的社会实践平台的开发还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只依靠日常的教育教学和模拟训练进行实践操作很难给学生真实职业的感受;再加上学生的模拟训练中,高职院校一般情况下都比较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育[2]。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过程中应该从实际的社会实践开始,为学生创造更多能够进行社会实践的机会,多锻炼学生,促使学生职业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创新评价体系,进行人性化的测试。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实现还应该对教学评价体系进行完善和创新,有效实现人性化的测试,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坚定自我职业素养水平的同时,还能够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参考依据。考试和测试时必须的,但是,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和学生实践操作的过程等,适当的调整素养测试内容、方法、和困难程度,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合理的安排好测试计划,还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测评的作用。就素养测试本身来说与一般的考试存在一定的差别。测评考试更侧重于实际职场的情景进行支撑,教师要通过交流和观察等方式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进行全面的测试。
(三)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
就很多高职院校的职业素养培育工作来说,可以加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为学生创造更多实际的训练环境。此外,高效输出、合理输入不仅能够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效率,还能够为高职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场景。但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一定要注意的是:第一,构建合作机构,第二就是合理划分权利和责任。校企合作模式的实施,不但需要校企双方达成共识,还需要第三方来证明、维系和支撑双方存在的合作关系,降低校企双方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矛盾,为校企合作的落实和开展保驾护航,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机会[3]。
结语
综上所述,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育与否,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等相关问题,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升,促进全面发展的实现是当前各高职院校及哦啊与教学工作中的重点。对此,应该以社会实践活动出发,为学生创造更多能够锻炼和实践的平台,同时还要对评价体系进行创新和完善,最终实现人性化,为高职生提供自我职业素养水平的鉴定,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提供相应的依据。另外,还应该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为高职生寻找更多能够进行实践的条件,让学生能够很是的感受到各个岗位的不同岗位要求,有针对性的进行职业素养的培育工作,为国家建设和会社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具有高职业素养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于青少儿素养的培育与引导征文 篇4
但是,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传播文本的碎片化、传播空间的开放性、传播思维的单向性,对于生活经验不足、文化知识储备不足、分析能力不足的青少年而言,更易产生不良影响。
青少年媒介接触频繁,但对日常信息关注种类的丰富度不足。在算法推荐机制与“信息茧房”效应下,青少年长期接受与自身兴趣相符、观点相近的信息,容易陷入圈层旋涡,具有极强的圈层意识,高筑信息壁垒,信息单一且偏激,难以形成对事物客观的思辨。
青少年对媒介依赖性强,但对信息的甄别和过滤能力不足。随着自媒体广泛应用,信息威胁的种类逐渐多元化。一方面,传统的信息威胁依旧存在,如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泛滥,青少年缺乏道德和法律意识,如果模糊了媒介世界与真实世界的界限,对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进行模仿,极易形成青少年违法犯罪。除此之外,谣言、假新闻等含有偏见的内容隐含着新的威胁,极易煽动青少年的情绪,可能演变为线上或线下的群体行为。
青少年网络活动参与度高,但上网自控能力不强。网络直播是近年来广受各年龄层次民众喜爱的网络产品。据CNNIC第45次报告统计,目前我国网络直播用户的规模高达5.6亿,11至16岁的未成年人已占网络直播观众总数的十分之一。随着直播市场的繁荣,打赏也成了一种“时尚”,部分未成年人不惜用父母账号里的钱为主播打赏,类似“16岁男孩划走母亲40万元”的新闻屡见不鲜。
【引导与培育】推荐阅读:
培育与发展10-04
培育与建设论文08-25
培育与发展模式11-05
化学教学与情感培育08-22
森林资源培育与管理05-19
后备母猪的培育与管理07-04
蛋鸡的培育与饲养管理07-30
引导与辅导06-01
教育与引导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