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与发展(共12篇)
培育与发展 篇1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袖哈贝马斯于80年代初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 旨在通过“交往理性的重建”和“话语伦理”规范的建立与贯彻消除当今世界存在的弊病, 实现一种“无暴力和统治”的社会秩序。“交往行为理论”既揭示了西方世界中不健全的、走向异化的交往对于建构合理社会关系的阻碍与破坏, 又启示了自由平等的交往对于建构合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颇有现实感和理论活力。哈贝马斯认为, 言和行的理性历来是哲学探讨的重要主题。哲学自产生以来, 始终致力于用蕴含于理性中的原则来解释世界的总体, 解释表现于现象多样性中的统一性。“这里的理性不是一种神秘抽象的、虚无缥渺的、由精神虚构出来的纯思辨的东西, 而是具体的, 存在并体现于人的认识、言说和行为之中”1。
公民社会的建构需要公民理性。随着国家权力的部分释放, 个人的经济活动、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话语表达的空间也逐步延展。非理性行为的泛滥无疑与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发展相悖。在这样的背景下, 将“公民新闻”视为一种“交往行为”, 来探讨其与“公民理性”之间的关系, 既有理论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一、公民新闻的概念与发展
虽有林靖等个别研究者对“公民新闻”提出质疑2, 但它还是学界的研究热点。2006年, 范东升在《国际新闻界》第一期发表论文《公民新闻的兴起和启示》, 他引述的是《维基百科》的定义。在中文版《维基百科》中, 公民新闻指由非专业或传统新闻传播者所做的新闻报道, 又称“草根新闻”、“开源新闻”、“参与新闻”、“网络新闻”、“使用者产出新闻”等等, 和互联网及数位行动媒体等通讯工具的发展相关3。
申金霞给出公民新闻的定义是:公民新闻是公民个体或群体 (主要是非专业新闻人) 通过专门化的网站、非制度化的自媒体、小众媒体等传播渠道, 积极主动地参与事件报道与时事评论的一种社会活动4。从我国公民新闻报道内容的独特创造及“公民记者”报道某则公民新闻的主要目的之视角, 她将目前我国公民新闻作品区分为三大类:利益诉求类、探询真相类、社会动员类。
公民新闻有多种表现, 美国学者斯蒂夫·奥丁 (Steve Outing) 列举了公共评论的开放、公民提供新闻线索、开放信源报道、博客独立公民新闻网站、公民新闻与专业新闻的整合、维基新闻等11种层次5。从发展趋势看, 网络已经成为公民新闻最主要的传播渠道;网民成了公民新闻最主要的报道者。
公民新闻被认为产生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美国。麦特·德拉吉是最早引起大范围关注的公民记者。1998年, 他率先在个人网站披露了克林顿性丑闻内幕, 克林顿随即便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政治危机。之后, 麦特·德拉吉成为了当时美国社会的舆论领袖。至今, “德拉吉报道”依然被作为资讯风向标, 2013年3月的每日访问量高达3000万次6, 仍是全球排位前三百名的知名网站之一。
2004年, 美国总统大选期间, 民主党和共和党都允许公民记者参与两党的大会报道, 此举标志着公民新闻的影响力和可信度已达到一定高度。2005年3月7日, 博客记者嘉勒夫获白宫颁发的第一张“博客记者采访证”7, 这表明公民记者的正统性, 已被美国官方承认。
中国的公民新闻发展显得滞后。2007年3月, 重庆“钉子户”事件曝光。最受关注的当属周曙光的博客。其博文《我在重庆九龙坡查访最牛钉子户事件》点击率超十万, 他对“钉子户”事件进行全程跟踪报道, 其博客也受到了一些主流媒体的引用。2007年3月29日, 《羊城晚报》“网事一周”发表专栏文章《关键词:“公民记者”》, 周曙光因此成为中国“公民记者”第一人。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水灾、停电, 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2010年8月8日凌晨3时23分, 一个名叫“Kayne”的网友在微博上, 发出了一条19字的信息。这条来自甘肃舟曲的信息, 一经发出, 立即在网友中传播、扩散。在之后的很多天里, “Kayne”的微博成了网友, 甚至是媒体了解舟曲泥石流灾情的重要信息源。2011年7月23日20点30分左右, 浙江温州发生动车追尾事故, 网友“袁小芫”发出了第一条微博;不久以后第一条求助信息由网友“羊圈圈羊”在出事车厢内发出;网友在微博上发出消息的时间比传统媒体最早报道早了40分钟。微博的普及, 使“人人都是记者”的理想照进了现实。
毒胶囊事件、异地高考破冰、幼师虐童事、“房叔”事件、“表哥”事件、山西县委书记女儿吃空饷、火车票实名制、哈尔滨弑医案、唐慧任建宇被劳教、天价铁路宣传片……我们看到, 2012年的这些公共舆论事件, 大多因网友曝光而起, 在网络上得到了广泛的讨论, 并最终促使了多数事件的妥善解决。而网络或微博反腐的效果, 不仅已为事实所证明, 也已得到公众乃至官方的认可。
公民新闻伴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而兴盛, 一些公民新闻网站被学界关注:在亚洲有台湾的Peo Po公民新闻和WEnews公民新闻、韩国的Ohmy News公民新闻网站;在美洲有CNN的电视i Report、赫芬顿邮报Off The Bus和加拿大的Now Public;在欧洲有BBC的Action Network;全球范围的则有Global Voice Online全球之声、雅虎的You Witness News等。中国的公民新闻平台则主要是新浪、腾讯等微博门户, 辅之以个人博客、个人网站以及论坛等。
二、公民新闻培育公民理性
新闻媒体通过消息报道和新闻评论来产生影响、发挥其自身功能。新闻媒体的功能是指其传播内容对受众和社会的影响, 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显度功能, 又称直接功能;二是深度功能, 可称间接功能。刘建明等人认为, 监视和引导人们应对环境的变化、实施舆论监督、开展公众外交、为公众提供服务、传播知识和提供消遣等是媒介的直接功能, 指导受众的认识和行为, 使受众有效地驾驭环境, 掌握自己的命运。新闻媒体的深度功能, 则主要包括培育人的社会化、推动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推进社会的政治变革, 这些功能对人类和社会的变化发生深刻的影响,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显现出来, 构成社会发展的意识动力8。
媒体功能的实现, 在源头上是将各类信息作用于传播受众, 使受众直接或长期受到影响, 从而推动社会公众的意识与观念的转变。从短期看, 新闻媒体能促使受众及时应对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方面的变化;从长远看, 则会使社会不断积聚多方面的能量, 最后导致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 把人们带入崭新的世界。公民新闻的出现, 不仅使新闻传播来源更加多元, 也使得公众看待社会的视野更加广阔。
公民意识的苏醒使得政府、市场和社会更加注重公民的诉求。但公民在公共空间所表现出来的除了对公权力的呼唤, 还有非理性的对抗、谩骂、暴力和争吵。这些背后所反映的就是某种高度情绪化以及具有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的结合。因此, 公民理性不仅仅是一个合格公民应该拥有的智慧和能力, 也是对一个现代文明社会所提出的要求, 更是构建公民社会的一个必要条件。
苑立强认为, 政府在培育理性公民、提高公民素质方面负有基本的责任;理性公民的形成需要社会的培育和造就, 更需要自我的修养和锻炼9。新闻媒体在公民理性的培育中主要扩展他们的社会认识能力, 即认知人文社会现象“是什么”, 如何达到“求真”之目的。社会认知对人文社会世界的描述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结构描述;另一类是状态变化描述。具体包括社会认知、社会理解、社会评价、社会决策。公民新闻的发展, 完善了媒体“培育人的社会化”功能, 对公民社会认知能力的自我修养与锻炼, 有着重要意义。
2012年底, 一个名为“学习粉丝团”的微博开始受到关注。这个微博比较牛的地方是, 似乎他对习近平总书记的行踪了如指掌, 并在微博中发布了不少习近平的近距离照片。在习近平的广东、甘肃之行中, 他的消息发布速度比包括新华社的各个微博都要快。至2013年3月, “学习粉丝团”微博已有130万粉丝。媒体调查发现, “学习粉丝团”博主张洪铭的“神秘能力”, 其实是一个“笨办法”:整个微博在直播的内容, 他把它们收集起来从一个窗口放出来10。可以看出, 单个微博发布的信息虽然是碎片化的, 但聚集与整合起来, 在及时性或接近性等价值要素上, 却可能超过专业媒体的报道;在“每一个公民都是记者”的微博时代, 公民新闻的信息多元优势, 得到了最好体现。
“学习粉丝团”这一敏感微博的存在, 印证了杜骏飞的观点:在无数看似凌乱嘈杂的信息堆砌与意见交换之中, 公民新闻却能够实现对真相和真知的探究, 究其原委, 是其宏观理性可以超越微观的个体感性和非理性。网络舆论在微观的理性层面, 无疑会因为知识的缺乏和言论的无序产生意见偏颇 (例如感性的偏见、批判的狂欢和语言暴力) , 但是在宏观和历史的层面上, 它却有能力在指涉社会生活时呈现终极的合理性11。
席勒指出, “当媒介故意生产出与现实社会存在不对应的信息时, 媒体管理者就成了思想管理者。”他乐观预测, 随着传播科技更加廉价和易得, 越来越多的个人参与媒介实践, 反映他们的传播动机和需求, 获得专业技能, 最终将成为强大的反对信息控制和思想管理的力量12。我们看到, 公民新闻带来的新闻信息多元化, 不仅能培养公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 也使公民能够根据理想目标主动选择一些有益于自身政治性和公民性锻造的行为, 实施有益于维护公共领域公正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 由于行政官员的行为的权利性和社会效应的示范性, 对他们权利运用过程的检查监督不仅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也是培育公民理性的重要渠道。公民新闻和传统媒体所形成的舆论生态, 是一种很好的公民教育与自我教育力量。
在中国的互联网上, 一些网民在曝光一些事件时, 已经开始注意打上马赛克, 注意保护被曝光者的隐私;对一些网民发出的“人肉搜索”号召, 网民已有了自己较为独立的判断与理性。公民理性与现实需要虽然仍有不小差距, 但与以往非理性的对抗、谩骂、暴力和争吵, 这无疑已是巨大进步。这一进步的取得, 公民新闻的发展同样功不可没。
在公民新闻时代, “假长空”的新闻文风会被摈弃, 符合价值规律的新闻才会有市场。相比于传统媒体评论, 多样开放平等互动的网络平台由于更能反映民情汇聚民意, 所以更受网民青睐。
结语
新媒体的发展与普及, 带来了公民新闻的繁荣, 对传媒生态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与前些年的热衷“围观”“拍砖”等情绪化表达不同, 随着公民新闻发展的逐渐成熟, 网民信息的发布、意愿的表达也日趋理性, 并由单纯关注热点事件本身, 逐步发展为“呼吁建议”等更高层次, 这种体现正是公民理性水平的改善。本文对公民新闻与公民理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梳理, 虽然研究视角较为独特, 但仍较为浅陋, 期待能对公民新闻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章国锋:《哈贝马斯访谈录》, 《外国文学评论》, 2000年第1期:27-32
[2] 林靖:《质疑“公民新闻”》, 《国际新闻界》, 2009年第6期:124-128
[3] 见中文版维基百科, 转引自Stuart Allan.Citizen Journalism:Global Perspectives.Peter Lang.1 May 2009:17
[4] 申金霞:《公民新闻的三种类型及其政治意义》, 《当代传播》, 2013年第1期:68-71
[5] Outing, S., “The 11 Layers of Citizen Journalism”, www.poyner.org, 2012.6.9
[6] 德拉吉报道http://www.drudgereport.com/
[7] 生奇志:《公民记者对话传统媒体:挑战与应对》, 《记者摇篮》, 2011年第2期:9-11
[8] 刘建明等:《新闻学概论》,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年3月, 第260页
[9] 苑立强:《时代发展呼唤理性公民》, 《辽宁日报》, 2012年11月6日
[10] 《头号粉丝“学习粉丝团”的学“习”秘诀》, 《南方周末》, 2013年3月5日
[11] 杜骏飞:《“华南虎事件”:公民新闻的阐释与评估》, 《新闻记者》, 2008年第1期:43-46
[12] 陈世华:《媒介帝国主义和思想管理:重读赫伯特·席勒》, 《国际新闻界》, 2013年第2期:47-52
培育与发展 篇2
[提要] 本文综述临港产业集群的特点、意义及国内外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经验,从沧州临港产业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沧州临港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合理安排、发展关联产业,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等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本文为2016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项目:“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培育和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6030)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9日
随着河北省“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强化要素聚集、项目聚集、产业聚集,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实现沿海经济新突破,打造支撑全省发展的战略增长极。近年来,沧州临港产业有了一定发展,然而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培育、发展临港产业集群,全力打造沿海经济隆起带,推进沧州经济快速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临港产业集群综述
伴随着世界贸易的发展和运输条件的不断改善,临港地区优越的地理区位和交通的便利性,促使了一系列从事于港口相关服务的相互关联的企业,集聚在港口周围区域,从而形成临港产业集群,为集群内的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一)临港产业集群的特点。(1)依托于港口。依赖港口输入原材料或输出产品的临港产业,利用港口的优势资源,集聚了一些大运量、大能耗、大投入、大产出的产业,这些产业围绕港口有效整合和集聚生产要素,形成临港产业集群;(2)临港产业集群是存在石化、汽车制造、造船等多个专业产业的复合体,覆盖面广、规模大;(3)具有开放性。临港产业集群可以使港口腹地经济由内向转外向,对于开放性经济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
(二)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意义
1、增强区域经济整体实力。临港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港口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临港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的贡献是通过乘数效应不断扩大的,促进港口区域经济快速全面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生产要素向着高端产业汇聚,形成整个港口产业集群的主导产业,带动整个港口区域的经济增长。
2、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会不断增多集群内企业间的协作,从而进一步细化生产分工,产生专业化强、分工细致的商品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经营效率。
3、降低企业的市场交易费用。临港产业集群将使集群内企业运输成本、库存成本等市场交易费用大大减少。同时,企业间处于同一集群区域会慢慢形成相似的企业文化及经营理念,会提升企业之间的信誉,从而可以降低企业间签署、履行契约的风险,相应地减轻了企业间的市场交易成本。
(三)国内外临港产业集群经验。鹿特丹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港城联动”模式,大力发展造船业、石油加工、机械制造、制糖和食品工业集群;日本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依托集疏运体系、以产业为主导”模式,着力发展石油化工、钢铁机械、汽车制造、船舶修造等重工业集群;新加坡临港产业是“政府引导、港城联动”模式,发展石油化工、信息电子和船舶修造三大支柱临港产业集群;厦门临港产业是“依托港口、以交通为先导”模式,发展化工、汽车制造、机械、能源等产业集群;天津临港产业是“以产业为主导、港城联动”模式,发展装备制造、油气化工、信息产业、船舶修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鹿特丹、日本、新加坡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临港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利用了自身优势资源,形成了港口与产业的联动效应,实现了临港产业集群与城市协同发展。厦门、天津临港产业集群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发展还处于初期,应对临港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规划,同时注重吸引大项目、大企业落户临港地区,集群化发展临港产业,将会带动沧州、乃至河北区域经济发展。
二、沧州临港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黄骅港口岸扩大开放获国务院批复,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开通“黄―新―欧”国际物流班列和直航东南亚国际航线,启动与天津港全面合作。黄骅港共建成万吨级以上泊位33个,港口吞吐量突破2亿吨、集装箱突破50万标箱,20万吨级航道顺利通航,20万吨级矿石码头、邯黄铁路建成投用,黄骅港向现代综合国际大港迈出坚实一步。中海油中捷石化、中国一重高端冷轧薄板、神华机车检修、正元化肥、北汽黄骅60万辆微车一期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世原汽车零部件、北交大综合研发实验基地、总投资1,200亿元的海兴核电项目等项目顺利推进;一期投资400亿元的核燃料产业园项目开工建设。北京朗依制药、北京葡立药业等20家知名药企项目建设。这些项目促成了石化、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等多个沧州临港产业园较大发展,加快了临港产业聚集。
三、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恚?沧州临港产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然而临港产业集群的建设起步较晚,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不足。
(一)临港产业发展模式相对滞后。沧州临港产业还未形成产业集群,也没有充分利用环渤海、河北省沿海的地区性重要港口、亚欧大陆桥新通道等有利条件。特别是临港产业关联性小,不利于形成集群规模。
(二)产业聚集程度低,主导产业作用不明显。沧州临港产业规模较小、聚集程度低、产业链条短,产业布局出现不合理现象。
(三)产业集群效应暂不明显。临港产业园内企业之间存在相互关联度不高的情况,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协作的效应尚不够明显,没有完全达到一种产业集群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沟通、合作,实现区域整体共赢的情况。
四、沧州临港产业集群培育与发展建议
(一)因地制宜,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在产业集群中,主导产业是带头产业,对产业集聚区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吸引与主导产业的关联产业一起发展,从而形成集群效应。根据沧州当前临港产业发展情况,在传统的石油化工、管道装备与冶金、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基础上,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临港产业体系,并以临港产业园为承载,形成以石油化工、冶金装备、生物医药、汽车制造、核能利用等为主导产业集群。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进行重点培养,充分发挥集群“发动机”带动作用,对沧州沿海经济发展起到导向性和带动性作用。
(二)合理安排,发展关联产业。关联产业是产业集群中围绕和配合主导产业发展的产业,是与主导产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为主导产业的建设发展而存在的。从产业链的角度,关联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而且也可以带动和影响其他产品或服务产业发展,形成集群经济,从而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应合理安排发展临港产业链,完善相关产业关联配套功能,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发展局面,使关联产业有力支撑产业集群发展。如沧州临港石化工业,以炼油工业为依托,发展建设石化工业基础原料烯烃为龙头的联合生产企业,并以此向下游衍生,扩展产业链,以黄骅港为依托的包括石化工业区、盐化工业区、精细化工区等多个功能区的沧州临港化工园区。
(三)加大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承接产业转移。制定相应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为沧州临港产业园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保障。吸引企业到产业园区,从而带动园区产业集群,促进其临港产业的有序、快速发展,为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做好基础性铺垫。同时,紧紧抓住京津冀协调发展,化工、医药、制造等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以功能配套完善的临港产业园为主要载体,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同时积极开展产业链上的项目招商;争取吸引到国内外知名企业到产业园区落户,从而形成临港产业集群;有效降低集群内企业的市场交易费用,提升企业经营效率,促进港口区域经济快速全面发展。
(四)提升港口功能。?l挥现代港口功能对临港产业集群起着核心主导作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利用港口功能的不断提升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以及辐射更大的市场空间,使临港产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实现港口与临港产业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因此,加大港口建设,向大型化、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避免港口成为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的瓶颈。
(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由于沧州引进的临港石油化工、生物制药等工业项目,容易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破坏生态环境,临港产业集群发展空间较高,对于引进的重大工业项目前要认真做好环境评估,优先引进科技含量高、污染低的项目。对于引进来的工业项目,要以检测和控制为主,鼓励企业采用低能耗、环保的设备。政府环保部门要对集群区内的企业排污情况进行检测,加强临港区域生态变化的检测,防止污染超标,导致生态破坏。因此,临港产业集群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完善临港物流网络。完善的物流网络,可以加强临港产业集群内供应商、需求者等各方的联系,确保各种资源流通顺畅,体现了临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同时,港口借助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可以从单纯的交通枢纽转变为综合物流平台。完善的物流网络为临港产业集群快速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发展 篇3
关键词:企业;核心价值观;培育
中图分类号:G11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1—0143—02
每一个成功的、优秀的企业,都始终遵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在企业经营发展全过程中渗透,内化为员工的心灵深处,外化为员工的集体行为、习惯和性格,从而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培育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成功企业之所以能持续生存发展,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企业培育了一套完整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体系,并且始终做到信守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因此,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现实需要,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企业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塑造与改善自己的形象,形成一种推动自身经营成功与持续发展的文化力基础,这种企业文化力突出表现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世界500强胜过其他企业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些企业善于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注入活力。与其他企业相比,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独特之处,就是它们特别注意团队协作精神、以客户为中心、平等对待员工、激励与创新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改善,形成企业的文化力,以保证企业长盛不衰。一个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然而,这一理念也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而是通过企业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实践积累起来的。
(二)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决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技术或者高科技,别的企业是可以学习与移植的,制度也可以学习与移植,但是企业文化和企业伦理这样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却是别的企业难以模仿与移植的。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第一核心竞争力。美国哥伦比业大学商学院“跨国公司竞争力”课题组在对世界500强企业进行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表明:世界500强企业树立的企业核心理念几乎很少与商业利润有关。一个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其目标应该是创造价值,而不应该把利润作为企业唯一目标,更不应把它作为终极目标。相反,企业应该把利润看成是企业为顾客创造价值后的自然回报,而应该着眼于培育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与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核心价值观决定企业的社会形象。企业要不断滚动发展,必须要不断扩大企业潜在的客户群,必须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众多国有企业,像长虹之所以取得长足的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长虹一直以来,树立“产业报国的社会形象”,它的广告词更是被老百姓认可:“长虹以产业报国,太阳更红,长虹更新”。培育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很关键的一点就是在于企业培育了一套完整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并且这一价值观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和接受。企业应当从企业文化、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企业核心准则等多角度、多方位进行深入細致分析,高瞻远瞩,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确定培育正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二、企业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
国内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往往忽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总体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现状集中表现为:重视不够、思路不清、目标不明确。大多数企业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视不够,特别是对于创业阶段的企业,面对高速增长的市场,在实现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企业的控制权逐渐集聚于一位强势“老板”之手,往往靠企业领导人的个人魅力来带领企业前进,企业老总的个人性格影响和决定了企业的走势。很少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即便重视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但也大多倾注心思不够,力量有限。部分企业对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思路不清,企业也是需要有精神的,需要用精神来组织人,激发人,并产生凝聚力和创造力,这种精神就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然而有些企业对自己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思路并不清晰,没有一整套核心理念作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支撑,因而缺乏指导力度。部分企业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目标不明确。企业要长足发展并超越竞争者,并不是要跑得更快,而是要找到一条指向正确方向的起跑线和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就是核心价值观。而有些企业并没有长远的愿景,即使有较为长久的目标,但目标也不是十分确定,有时又会来回变动,很难凝聚员工人心,形成发展的合力。
三、现代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一是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当前最重要的人才工作就是要吸引和留住人才。这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留人的关键是要留心,要留住人的心则必须通过努力使人才对企业产生认同感、成就感、知遇感和归宿感,要将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措施落到实处。建立体现人才劳动价值的酬薪制度,建立以业绩和效益为基础的分配机制,向关键岗位和特殊人才倾斜,真实、客观地反映人才的价值。改革原有的“论资排辈”用人机制,建立真心实意为人尽其才创造条件、为个人发展提供可能、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新型用人机制。
二是要建立“勇于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企业自身在组织特有的内外环境下,自觉地长期积淀的结果,需要全体成员共同努力,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培育具有创新理念的核心价值观,形成优良的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以此从根本上促进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创新常常与企业家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领导人的素质对于一个企业是至关重要的。领头羊对于员工的榜样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是其事业心和责任感、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创新精神的综合反映。从企业文化创新过程可以看出,企业高层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建立以企业领导者为重点的创新氛围,打造勇于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
三是建立“合作共赢”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团结就是力量。个人的能力和能量毕竟是有限的,团队,不仅仅是一组人在一起工作就可以构成一个集体,它是指能相互负责具有共同目标、互通信息、技能互补的一些人。注重“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建立团队的目标点就是“合作”,在一个基本的“认同点”上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面。团队精神越突出,越能进一步优化企业的决策分析行为和生产经营过程。相反,则是一盘阻碍企业发展的散沙。
四是建立“竞争意识”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市场竞争意识是刺激企业进步的动力所在,企业核心价值观要提倡竞争意识。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企业及其员工的“竞争意识”是关系到企业是否会被市场淘汰的大问题。“市场总是对的,竞争无处不在。”市场的容量总是有限的,因此,企业加强自身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竞争是全方位的,“竞争意识”应该成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单靠与对手竞争,因为在竞争激烈的已知市场空间中,与对手争抢日欲缩减的利润额只能是难以得到获利性增长。
五是建立“诚信意识”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诚信”也应该纳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范畴。诚信奉行“今天的质量是明天的市场,企业的信誉是无形的市场,用户的满意是永恒的市场”的市场观念,追求“至诚至信的完美服务,百分之百的用户满意”。以一贯的高效、优质服务和重合同、守信誉的严谨作风、“零缺陷管理”的质量文化完成业主下达的任务。
四、培育和发展企业核心价值观应把握的原则与途径
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重在培养和激发员工对价值观念的认同和信仰,企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必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否是企业真正的价值观。在确立企业核心价值观之前,应该认真进行反思,那些价值观是不是企业真正的价值观,是不是已经有了去贯彻落实这个价值观的思路和决心。二是企业核心价值观是否符合企业大环境的需要。大环境是指企业面对的市场、顾客、员工、国家、社区等一切对企业可以产生影响的因素,企业在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之前,应该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价值观能否满足顾客、员工及社会的需要,与社会价值观、道德观念、政治观念能否协调,与行业环境、区域环境及人文环境能否共生,而且还应该对企业各项环境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三是企业核心价值观有没有本企业的特色。任何企业都是独一无二的,企业价值观也一样,所以企业在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一定要以“自我”为中心,充分考虑到企业环境因素,为企业确立有自己特色并能促进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的价值观才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宣传教育得以形成与强化。一是要把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纳入形势任务教育、全体员工培训体系,作为各级培训的重要内容和新进员工的必修课。要通过组织座谈、辅导、征文、问答、知识竞赛等形式,帮助员工理解和认同企业核心价值观。二是要紧密联系员工思想实际,从大家最关心、最困惑的问题入手,有的放矢地释疑解惑,澄清在核心价值观问题上的模糊认识,让员工在现实体验中明辨价值追求上的是非荣辱界限。三是要因地制宜利用网站、报纸、电视电话会议、标语、板报等方式大力宣传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使员工时刻处于浓厚的氛围之中,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入心入脑,增强企业员工自觉践行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1]杨丽.谈企业员工核心价值观激励[J].大连干部学刊,2004,(06).
[2]黄吴静.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建构原则及方式探析[J].大连干部学刊,2007,(23).
林木种苗的培育与发展分析 篇4
1.1 林木种苗培育科技含量低
我国很多大规模的林木种苗培育仍然处于原始落后的状态。通过调研发现, 某大型林木苗圃育苗方式主要是播种和扦插育苗, 而其嫁接、根蘖、组培等育苗方式则被放在一种用于观赏、吸引眼球的位置, 没有用在实际林木育苗中。没有高效科学技术的应用, 自然很难保证林木种苗大批量的成功培育, 更不能保证质量以及品种的多样性。
1.2 缺少统筹规划意识
纵观我国林木育苗的公司企业, 各公司都是闭门造车, 而且规模小、相对分散。我国林木育苗方面, 缺少政府的统筹规划, 导致林木育苗结构不均衡, 表现为大规格、大径阶的苗量少, 小规格、小径阶苗量多等。另外, 由于公司企业的产品趋于同质化, 导致市场竞争恶劣。
1.3 缺乏市场竞争力
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因素、科技转化率等各种因素都限制了我国林木育苗的市场竞争力。由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较低、地价昂贵、科技转化率低下, 因此, 性价比不高, 市场竞争力不强。
2 林木种苗培育和发展的应对措施
2.1 合理统筹规划
林木育苗的合理高效发展, 需要用统筹兼顾的思想进行引导规划, 将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形成一个合理高效的产业生产结构。这样不仅能增大市场容量, 降低恶性竞争, 还能提高利润, 提升竞争力。为了保证林木育苗的可持续发展, 需要站在全局角度, 了解市场动态, 保证不浪费种苗资源, 统筹规划林木育苗, 做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2.2 落实科学育苗
科学育苗包括2个大的方面:一方面是种苗的选择上, 不能只为了追求种苗而在不适合的地方培育林木种苗。在种苗选择上, 我们要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气候、水土、环境的差异, 选择适合的种苗品种。落实科学育苗的另一个方面是落实林木种苗培育和发展过程中的科学技术, 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很多林木育苗技术, 例如容器育苗蒸汽消毒、裸根苗苗床固定技术、容器移植苗技术等, 都已经在科技实践活动中被证明是很好的方法。如果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很好地应用这些技术, 不但能提高产量, 还能保证林木种苗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2.3 科研生产结合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研和生产结合, 不仅是科研活动更加具有实际意义, 而且能够迅速提高生产力, 保证生产质量。研究表明:某地区种苗培育管理人员会参与到学术研讨中来, 科研的应用效果提出质疑, 或者是就自己遇到的问题请教相关科研人员。两方面人员的交流合作, 能促进科技的转化, 提高林木育苗的竞争力。
3 林木种苗培育和发展案例分析
根据某地区的林业建设规划, 该地区在建设期间将会需要各类种苗20亿株, 平均每年2.5亿株, 这么庞大的需求, 而且还要保证质量, 以及品种多样性的需求, 传统的林木种苗育种方式是难以满足的。为了充分满足林业建设的需要, 该地区林木种苗培育和发展方面进行了多项改革, 取得了良好效果。该地区在改革前, 种苗的产量不稳定, 而且质量也没有保证, 育苗技术落后, 该地区内种苗品种多样性也不能满足要求。在种苗培育以及种苗市场方面, 很多机制也不健全, 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体系不规范, 种苗市场的规范程度也不够, 很多信息不够透明, 假种苗、劣质种苗的出现, 导致资源严重浪费, 而且妨碍林业规划建设的进程。
相关部门在听取专家学者建议之后, 首先统筹规划了解该地区林木种苗的培育和发展方向, 在方向上保证了后期改革的顺利推进。另外, 该地区的相关部门大力支持科学育苗, 并提供技术指导, 以及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 促使该地区抛弃传统落后的育苗方式, 提高科技含量, 不仅提高了林木育苗的产量, 而且质量有保障, 降低了成本, 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为了确保该地区林木种苗培育产业的健康稳定运行, 该地区还出台了林木种苗质量管理标准体系, 为种苗的培育建立统一的标准。该地区在改革之后, 林木种苗的培育和发展行业焕然一新, 不仅满足了林业建设规划需求, 还大大地提升了该地区林业育苗市场竞争力,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 结论
为了满足我国林木建设的需求, 在林木种苗的培育和发展上, 我们必须抛弃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 落实科学育苗, 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 优化资源配置, 才能解决我国的林木资源种苗培育问题。科学育苗的落实, 不仅能迅速提高产量, 而且能保证种苗质量, 降低成本, 提高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刘勇, 李国雷, 祝燕.美国林木种苗培育技术现状及启示[J].世界林业研究, 2013 (4)
培育与发展 篇5
浅议新时期兰州技术市场的培育与发展
技术市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和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中实现技术商品化的突破口,是促进科技资源、经济资源合理配置、推动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作 者:刘健 作者单位:兰州市技术市场办公室,甘肃,兰州,730000刊 名:甘肃科技纵横英文刊名:SCIENTIFIC &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GANSU年,卷(期):32(6)分类号:F06关键词:技术市场 培育 科技体制改革
培育与发展 篇6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
今天,来自国家15个部委和全国47个省级创业投资企业备案管理部门的有关负责同志,以及创投业界的800多名代表汇聚一堂,隆重举行第二届中国创业投资行业峰会。我代表国家发改委,对峰会的召开表示由衷的祝贺,并向大家对支持创业创新所做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借此机会,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要把发展股权和创业投资作为促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着力扶持与培育
国际经验表明,创业投资作为“支持创业的投资制度创新”,是当今创业型经济发展过程中,有效支持创业创新所不可缺少的新型投资制度。美国之所以能够引领第三次和第四次世界工业革命并占领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其重要经验之一便是通过建立新型创业投资制度,一方面培育了一大批类似于微软、英特尔、思科、苹果电脑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成长性企业,另一方面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总结欧洲科技落后于美国时,曾经说过:“欧洲在高新技术方面落后于美国,并非由于欧洲科技水平低下,而是由于欧洲在创业投资方面落后于美国。”股权投资作为创业投资在上世纪90年代的新发展,主要通过并购投资方式,支持陷入困境企业的重组重建,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值此新的历史时期,只有更好地发展创业投资,才能有效满足各类创业型中小企业的资本需求,更好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进而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也才能有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此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与此同时,积极稳妥地发展股权投资,有利于通过资本支持,改善当前我国企业负债率过高的状况,促进企业融资结构优化;有利于通过引进新型机构投资者,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完善,进而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改造改制,推动经济组织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
二、要按照“规范、有序、健康”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股权和创业投资
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发展创业投资。近年来,随着国家十部委《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和相关扶持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的创业投资体制机制逐步得到完善,创业投资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截至2012年7月末,全国纳入备案管理的创业投资企业达到898家,实到资本达到2270亿元。
特别是2007年以来,各地出台了不少政策和地方规章,扶持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发展,股权投资呈现出快速成长的良好势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企业上万家,所管理资产规模也达到上万亿元。
各类创业投资企业通过支持企业的创业活动,在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企业研发能力、促进创新产品产业化、推动经济增长和增加税收等多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各类股权投资企业对于改进企业融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股权和创业投资业的发展水平,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与促进民间投资、提升社会资本形成率、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我国股权和创业投资业在投资运作和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各类股权和创业投资企业在运作过程中热衷于投资快要上市的成熟企业,对处于创业中早期企业的支持力度不够;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为所投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还有待增强。有些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运作还不够规范,假借“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名义变相从事贷款和担保活动的现象还严重存在;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了以“股权投资基金”名义非法集资的现象。
对于这些问题,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能够自我完善的制度才是真正的好制度,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以及伴生的各种问题,理论上再好的制度也不会有生命力。为此,我们必须本着“规范、有序、健康”的原则,积极稳妥地发展股权和创业投资。要切实按照2005年十部委《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和2011年《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精神,加强对创业投资企业和股权投资企业的备案监管;要完善创业投资财税扶持政策,更好地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于成长性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要加强对股权和创业投资企业高管人员的业务培训,牢固树立长期投资理念和增值服务理念,打造中国股权和创业投资业品牌;要全面加强监管,有效防范股权投资基金非法集资。我国股权投资基金自2007年以来呈现出快速发展之势的同时,到2009年个别地区零星出现了股权投资基金非法集资事件,到2011年个别地区比较集中地出现了以“股权投资基金”名义进行非法集资的事件。非法集资事件既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损失,也损害了股权投资行业的声誉和形象。
为加强对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企业的监管,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去年11月发布《关于促进股权投资企业规范发展的通知》的基础上,为贯彻落实好《通知》,还于5月份专门召开了“全国股权投资企业备案管理工作会议”,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省级备案管理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下一步,要按照《通知》的规定和工作会议的精神,切实加强对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企业的备案监管。一是通过与工商管理部门合作,全面了解工商登记名称中含有“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字样的各类投资性机构。只要是以股权投资作为主营业务的,就必须督促其按照有关规定尽快备案,做到在规定期限内“应备尽备,不留死角”;对逾期不备的,要将其作为“规避备案监管股权投资企业”对外公布。二是对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及早发现非法集资隐患,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三是对已经涉嫌非法集资的股权投资(基金)企业,要尽早向当地非法集资处置办公室通报。一经查实,即配合当地非法集资处置办公室和公安部门进行相应的处理,最大限度减少投资者的损失。四是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宣传和典型非法集资案例,加强对广大投资者的风险教育,提高投资者的风险识别意识和能力。
三、要把信用制度建设作为发展股权与创业投资的关键举措迅速推进和完善
诚信是兴业之本、发展之基。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作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资产管理行业,尤其需要讲诚信。为加快推进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的信用建设,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所有机构和所有从业人员的诚信档案,建立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约束机制。
首先,要抓紧建立股权与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的诚信档案。各级备案管理部门要从备案管理角度,将股权与创业投资基金及其当事人,在基金募资、设立与投资运作等各个环节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行为,均记录在案。对重大违规行为,要依法予以公示。中国投资协会股权和创业投资专业委员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应加快建立会员诚信信息管理系统,对会员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实行诚信信息管理。在本次峰会上,专委会宣读了《自律规则》,将会员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奖励信息、警示信息、处罚处分信息,都纳入诚信信息管理系统,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希望能够持续贯彻实施。
第二,要加快建立股权与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守信激励机制。对规范运作的股权与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备案管理部门要会同新闻媒体,通过公示方式予以宣传,并在基金设立后的备案审查、备案后的年度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等方面简化程序,在政府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专委会的评优表彰都要将诚实守信作为评优的重要内容,对获评优秀的机构和个人,要加大表彰和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守信光荣的舆论氛围。与此同时,还可探索推动市场评级机构根据股权和创业投资机构的特点,开展相关的诚信评级活动。
第三,要推动形成股权与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失信惩戒机制。对不规范运作的股权与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备案管理部门同样要通过公示方式向全社会披露。专委会要严格按照《自律规则》,对股权与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失信行为,视情节轻重,相应采取诫勉劝告、暂停会员权利、内部通报批评、公开谴责、取消会员资格、网站公示等处罚措施。
要推动建立股权与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联合奖惩机制。备案管理部门要加强与公安、工商、税务、银监、证监、处置非法集资联席会议办公室等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专委会发现股权与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有违背国家有关规定的,应及时向国家有关部门报告。通过各部门联合奖惩机制,使守法守信股权与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多方受益,使违法失信股权与创业投资管理机构和从业人员处处受损。
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是促进股权和创业投资企业健康规范发展的重要环节。中国创投专委会自2010年成立以来,在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股权和创业投资行业自律机制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希望今后进一步发挥好行业自律作用,协助政府监管部门做好行业管理工作,积极为全体会员提供优质服务,深入研究股权和创业投资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有关问题,努力促进股权和创业投资行业健康发展。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完善股权和创业投资体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有关部门、各有关方面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断完善有中国特色的股权和创业投资体制和机制,为促进我国股权和创业投资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社区精英的培育与城市社区发展 篇7
一、精英概念界定
“精英”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 用来表示精美、质量上乘的商品, 后来才用以表示地位优越的社会集团, 如精锐部队和上层贵族。在《现代语词典》里“精英”也被解释为事物最重要、最美好的部分。所谓“精英”, 在语义学上讲主要是指具有较高文化和素质、社会地位或者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在社会活动中能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社区精英,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主要是指在社区中有重要地位, 能够发挥影响力的一部分群体, 既在城市基层社区自治过程中, 一部分在社区治理结构和秩序创立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或支配性作用的人。
“精英”一词在学术上得以运用是和西方“精英主义”理论分不开的。最早精英理论要追溯及古希腊柏拉图的“哲人政治”思想, 以及中世纪意大利的马基雅维利关于统治者的权力和统治技巧的研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论述道:一个国家, 正是有了这些具有为数很少的知识人员阶层, 加上国家统治阶层所具有的知识, 按照这种规律形成的国家, 才形成了一个具有智慧的强大国家。而且, 唯有这些称得上知识的阶层, 才是这个国家最为少数的人群。①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描述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应当具备的才能:君主必须有足够的明智远见, 善于深谋远虑, 知道怎样避免那些使自己亡国邪恶行径的发生……。②
近代精英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期, 其代表人物是著名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帕累托注意到:每个人的天赋是不同的, 一个社会只是把那些最有能力的人称作精英, 他把精英分成两类:一类是直接或间接掌握权力的统治精英, 另一类是在各自领域成就非凡的非统治精英。在他之后的著名政治社会学家莫斯卡断定:从最简单的社会, 到最先进复杂的社会, 存在着两类人: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前者治人, 后者治于人。他把掌权的精英称为统治阶级, 并且认为整个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由现行的统治阶级与他们的竞争者之间的斗争谱写的。近代精英理论的第三位代表人物德国社会学家米歇尔斯, 关心政党与工会的组织结构, 根据对世纪之交的欧洲社会民主党的研究, 他发现, 即使那些以民主原则为宗旨的组织在结构上也是寡头式的, 领导人通过训练和经验积累获得了授权与专长, 组织内部的决策不免为领导所垄断。
精英理论的贡献在于, 发现了像物质财富一样, 政治权力完全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为社会成员平等地占有, 凡是有组织、有人群的地方就会有权力精英。
在近年的国内理论研究中, 社区精英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 并通过社区精英所发挥功能的不同, 把他们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文化精英, 以及在实际的社区生活中有集多种精英角色为一身的精英。
二、社区精英的作用
精英是一些秉赋与能力超越一般人的人, 社区精英是在社区中由于其突出的能力和作用, 而享有较高社会声望与地位的人。他们常常是社区的政治组织者, 经济领导者和较高文化的引领者。有突出工作成就的社区居委会主任, 有能力明显改善社区经济状况的企业家和通过号召与组织丰富社区文化的文体骨干, 都可以说是社区的精英。精英通过其个人魅力和杰出的才能, 组织策划各种社区计划, 在一定的制度下指挥大家共同完成既定的目标, 唤发社区的生机与活力, 推动社区的建设与发展, 使社区整体结构处于一个良性运行的状态。如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 全靠车头带。”一个社区的发展必定要有严格而规范的计划来推动, 精英在这个计划的创意、实施和评估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 没有社区精英的领导作用, 群众的众多智慧并不能有效的转化为有目标有步骤的行动, 通过社区精英的领导, 把社区各种散漫的意志变成一种坚定的执行力。在目前的社区管理现状下――社区的公民意识薄弱、社区行政化严重、社区居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居民利益表达渠道不畅等制约因素导致的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低迷, 参与主体单一, 参与意识不强的状况下, 社区精英广泛参与社区治理, 在某些程度上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笔者就社区精英在社区中究竞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走访了宁夏银川市的两个社区建设搞的比较出色的小区:银川市西夏区正茂社区和银川市金凤区长城花园社区。在访问中接触了社区各方面工作的领导者, 调研中笔者发现, 社区精英在实际的社区生活中发挥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一) 政治作用
1.居委会干部组织领导开展各项社区工作。
笔者在正茂和长城花园社区采访时感受到, 社区居委会的工作多且十分繁杂, 可以分为八大类, 170个小项, 由居委会主任统一领导, 其他干部分工负责, 每个干部分管一个口, 工作时由居委会主任组织协调, 一起统筹安排。这八大类分别是党建、民政、计划生育、妇联、统计、共青团、综治、环境卫生等。这需要居委会干部高超的领导与协调才能, 才能够把各项工作做好。在居委会干部的组织带领下, 正茂社区获得了“全国优秀社区”、“全国巾帼示范岗”、“全国亿万妇女巾帼建功队”“自治区文明社区”“自治区平安社区”和“自治区和谐社区”等荣誉称号。长城花园获得了自治区“五星级社区”的称号, 同时还获得银川市文明社区, 绿色社区、基层党建示范点等荣誉。
2.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正茂社区有党员568个, 许多活动的开展中都离不开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正茂社区居委会提出“一个支部一面旗, 一个党员一盏灯”的口号, 由党员带动开展各项工作, 除了居委会中的许多人是党员带头负责一些工作外, 小区内的楼长组长也全是党员, 在社区中负责传递信息, 及时发现小区内的各种问题, 收集群众中的意见和建议。在正茂社区有一位退体的党员教师张玉林, 经常给社区内外的居民无偿上党课, 讲解当前的社会形势, 为社区发展献计献策, 还为社区捐款。在正茂社区还有一位老党员袁维东, 常年为社区的老年人做好事, 义务为他们进行各种维修。在长城花园有党员118位, 也发挥着先锋模范作有。长城花园中有一位老党员李金贵, 常年无私的帮助当地的贫困人员, 为许多贫困者解决困难, 在去年四川汶川地震捐款活动中捐出1万元。还有一位70岁的老党员甄福德, 是水泥制品厂的退休职工, 常常用自己的退体金无偿的给附近倒闭的岩绵厂的老旧小区, 进行维修和环境清理, 帮助解决小区的各种问题。另外在社区的党员, 还常为社区捐款, 筹资。这些不仅体现了党员的风尚, 而且在群众心中树立了党员的威信, 同时也实实在在帮助社区解决了许多问题, 推动了社区的发展。
3.与上级部门的桥梁作用。
在采访中笔者也感受到, 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的自治组织, 尽管在现时代的背景下, 还没有完全实现自治, 但作为在社区的群众工作点, 已成为上级部门联系群众的纽带, 社区干部及时上情下达, 已成为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居委会干部经常与社区居民沟通, 为社区居民介绍当前宁夏的的发展与银川的变化, 同时及时了解社区居民的困难与呼声, 把社区发生的一些小矛盾解决在基层。
4.制度创建工作。
除去一些相应部门条块管理的规章由有各部门制订外, 社区的总体发展制度, 是由社区居委会的干部商讨制订的, 通过以往工作的经验和借鉴, 社区干部制订了一些符合社区发展的制度, 形成了较好的发展效应。
(二) 经济作用
1.挖掘社区潜质发展社区经济。
在走访社区的过程中, 笔者常会听到社区干部感叹, 资金困难, 所以社区干部也是千方百计的筹措资金。在发展社区经济这一方面搞的出色的要数银川西夏区的正茂社区了, 在居委会主任孙仙梅的带领下, 正茂社区成立了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联合会的成立, 为社区对外文化交流创造了平台, 也成了社区文化艺术交流的“通行证”, 这张“通行证”使群众演员协会的演员有戏演有钱挣, 使艺术团的专场演出、慰问演出走遍区内外畅通无阻, 使小区服务站的便民、有偿服务合法化、规范化, 成功地让朔方路街道“小社区”里的文艺演出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得到发展。目前, 外单位请社区文艺队搞运动会开幕式、节日庆典, 或是开工奠基等, 想要什么演出, 随叫随到, 既可以丰富居民文化生活, 又能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正茂社区居民在孙仙梅主任的带领下, 还通过参加拍摄电影当群众演员来增加自己的收入, 与《大篷车》剧组签订的提供800名群众演员的订单, 仅此一项, 正茂社区就有10万元以上的收入, 如今, 正茂社区的居民给剧组当群众演员已参演了四、五十部电影, 给社区创收已达上百万元。长城花园社区筹措资金, 除了是政府拔一部分款以外, 也进行了各种尝试, 比如开展居委会场地出租, 组织党员卖书等活动, 也筹得了许多款项。
2.联系驻区单位筹集各种资金。
正茂社区和长城花园社区的干部通过联系与有的单位结成对子, 结对子的单位尽己所能帮助社区解决一些资金困难。
(三) 文化作用
1.活跃了社区文化生活。
在正茂社区活跃着6个文艺团体, 有武术队、秧歌队、演唱队等, 做到了“季季有演出, 月月有活动, 日日有排练”, 在文艺骨干们的带领下, 他们经常到幼儿园、中小学、少管所、社会福利院、老年大学等社区内外的单位演出, 活跃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 受到居民群众的欢迎。在长城花园活跃着8个文艺团体, 分别是阳光艺术团、秦腔剧团、长城艺术团、塞上之声合唱团、阿依莎舞蹈团、拉丁舞班、雨中花艺术团和钢琴班。这些艺术团或培训班的领队都是在舞蹈或音乐方面有专长的佼佼者, 他 (她) 们利用自己的专长, 领导组织社区居民来进行各种艺术训练。比如退体教师刘占元, 为150多人进行拉丁舞的培训, 在教学中认真耐心, 并且学费低廉, 很受社区居民的欢迎。钢琴班的任娟老师利用自己的钢琴特长, 为社区的成人小孩进行钢琴培训。
2.融洽了居民关系, 构建了和谐社区。
长城花园的居民感慨的说:“艺术团的活动, 使人们的关系比以前更亲近了。”在采访中, 笔者感受到, 通过文艺骨干们组织的社区文化艺术活动, 居民们相互间从不熟悉到熟悉, 不认识到认识, 增进了了解和相互关照。尤其是一些独居在家的居民, 通过参加活动扩大了自己的交际圈, 也变得比以前开朗许多。社区还有许多回族同胞, 社区的活动也促进了民族团结。社区的文艺活动增加了社区社会资本的存量, 促进了社区和谐。
3.开发人力资源, 提升人力资本。
社区文艺骨干组织的文化艺术活动提升了社区居民的的艺术修养, 增强了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同时也使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培训, 掌握了一种技能, 在社区各种文艺汇演中成为走在前边的排头兵。在长城花园社区有一些失地农民拆迁户, 他们也参加了各种文艺团体, 从以前怨声载道无所事事的境况中走了出来, 改变了精神面貌, 提高了个人修养, 融入了社会。
三、社区精英的培育
社区精英在社区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有力推动社区发展, 必须大力培育社区精英,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制定相应的社区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各地的社区建设主要是由民政部门牵头进行的, 在民政部门有基层政权建设部门, 部门应制定相应的长短期社区人才开发计划, 针对每个社区的特点和不足开展人才培养。
(二) 选拔社区优秀人才, 完善激励机制。选拔社区优秀人才, 一方面要尽可能扩大人才来源途径, 保证从社会上获取更多的社区所需人才, 可采取社会公开考试的选拔方式, 公平竞争、合理录用, 人尽其才;另一方面, 对在社区中涌现的优秀人才要委以重用, 合理规划, 给予其提升的机会, 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社区精英的工作待遇, 加大对社区的各方面的资金投入, 这样为社区精英施展才华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 组织各社区骨干进行交流。在宁夏有499个社区, 这些社区中有的社区建设搞的有声有色, 有的却显得有些默默无闻, 这就需要各社区之间要进行交流,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也可以创造条件, 组织一些社区管理者到区外, 考察发达地区的社区建设经验, 学习他们的社区建设方法, 把好的管理经验运用到我区的社区建设当中来。在调研中也有社区干部谈到, 外出观摩的机会太少了。
(四) 开办社区人才培训基地。联合高校或科研机构开办社区人才培训基地, 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师资力量, 对社区内的各方面工作的领导者进行定期的培训, 使社区领导者能及时得到更多专业知识, 完善自己的工作方法, 促使社区领导者在工作过程中更具有创造力。
(五) 加强社区内各驻区单位与社区的联合。在社区内常常驻有各种单位, 这些单位的领导者往往是本行业管理的较较者, 社区应多与这些单位联系, 学习这些单位领导者专业或管理才能, 来带动本社区管理者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赵娜.城市社区精英的功能与类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四川支柱产业培育与发展研究 篇8
关键词: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产业集群
一、四川支柱产业现状分析
1.现阶段支柱产业遴选结果
考虑到各个经济部门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 本文选择利用《2012 年四川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以增加值占比为权重, 加权感应力系数与加权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 的双高产业作为四川的支柱产业。得出四川省目前的支柱产业, 有11 个, 分别是: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煤炭采选产品、食品和烟草、化学产品、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品、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建筑、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金融业。其中第一产业1 个, 第二产业7 个, 第三产业3 个。
2.四川支柱产业总体状况
2012 年, 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872.8 亿元, 其中支柱产业增加值为13735.16 亿元, 支柱产业增加值占四川全部产业增加值的57.53%, 具体见下表。
从支柱产业内部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为24.01%, 第二产业为50.42%, 第三产业为25.57%。第一产业比重过高,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 反映出四川支柱产业具有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的特点。
3.四川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分析
(1) 农林渔牧业发展水平分析
农林渔牧业内部来看, 农林牧渔业发展主要依靠农业和牧业, 2013 年四川农业和牧业的总产值依次为2903.48 亿元和2267.56 亿元, 占比高达92.07%, 其中2006- 2014 年平均增速最高的是农业, 高达22.49%, 比四川农林渔牧和服务业年平均增速高6.4 个百分点。见图1。
由此可见, 第一产业中的农业和渔业对四川经济增长贡献率较大, 而农业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 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程度较低,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可以适当调整, 其生产效率和增加值有待提高, 从而提高产业结构高度。目前来看, 四川第一产业其内部产业规划不够合理, 导致产业集聚效应不是很明显, 产业群规模不大, 产业与产业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产业链较短, 产品附加值低。
(2) 第二产业支柱群发展水平分析
第二支柱产业群内部来看, 就工业总产值水平方面, 总产值最高的是建筑业, 第二位的是食品制造和烟草加工, 化学产品排第三位, 通讯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紧随其后, 接下来依次是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 煤炭采选产品总产值最低。2013 年, 建筑业总产值高达7277.41 亿元, 煤炭采选产品规模以上企业总产值为934.51 亿元。从增长速度来看, 年增速最高的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年增速为44.49%。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增速排第二, 煤炭采选产品增速排第四, 建筑业和化学产品增速相当, 排在第四位, 增长最慢的是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建筑业总产值高居首位, 其增速排第四位, 是七大支柱产业中支撑力最强的产业。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最快, 总产值排第四, 是其中最有增长潜力的产业。食品制造和烟草加工总产值排第二, 增速排第二, 其总产值水平具有稳步提升趋势。化学产品其总产值排第三, 增速排第四, 其发展动力有待提升, 见图2。
由此可见, 四川现在阶段第二产业中的支柱产业较为传统, 多为劳动密集型与资源消耗型, 新兴产业正在发展但发展动力不足, 产能过剩产业正在淘汰, 但淘汰过程经行缓慢。
(3) 第三产业支柱群发展水平分析
从第三产业支柱群内部来看, 支柱产业中的批发和零售、住宿与餐饮皆属于传统服务业, 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只有金融业符合选择标准, 像旅游业、信息服务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等都没有达到此标准, 导致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结构单一, 不能形成关系牢固的产业群, 价值链, 经受不起经济危机的考验, 也不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抢占全球价值链中上游的优势位置。技术创新力度不够, 现代服务业相关规划及基础设施跟不上, 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太大, 导致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
二、四川支柱培育与发展中的不足
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与战略化新兴产业发展不足
从整体看, 四川省产业结构高度化不够。本文选出的这些支柱产业中, 传统产业居多, 低效率、高能耗是其基本的表现。既不像重庆市积极提高工业技术水平, 努力打造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 也不如上海市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多样性, 形成较大较集中的产业群聚, 发展现代服务业。选中的支柱产业中大部分的GDP占比虽符合国家队支柱产业的标准, 但都属于传统的产业。四川的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很多都尚未成为四川的支柱产业, 目前的支柱产业中第三产业占比较小且多为传统产业如批发零售、餐饮等。传统的工业产业仍然在支柱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主要表现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四川省的产业结构形式依然是“二三一”模式, 第二产业不仅占据了国民经济的大部分份额, 而且第二产业的发展水平相比于上海较低, 产品加工程度低下。2012 年, 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中, 第一产业占比13.8%, 第二产业占比51.7%, 第三产业比重为34.5%;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从选择出的支柱产业看, 第一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为24.01%, 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为50.42%, 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比为25.57%。在对四川省国民经济的支撑力中, 第三产业支撑力明显不足。第二产业中, 煤炭采选业、金属加工以及建筑业这些相对更加传统的老工业的增加值较高, 对第二产业增加值的增长贡献相比其他支柱产业较大, 这表明四川省工业化水平进步缓慢, 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略显不足。
2.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成为主体是四川省产业结构的长期态势, 新兴产业的发展劲头不足。在所选出的7 个第二产业支柱产业中, 大部分的产业都属于传统型的工业。提出需要培育的新兴产业中, 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尚且支撑不起四川省经济的发展, 多数不在支柱产业行列。而与四川省毗邻的重庆, 早在2007 年, 在支柱产业的选择方面, 就逐步开始淘汰传统产业;实施一系列的财政优惠举措、行政法规等等, 到2013 年, 重庆市支柱产业主要围绕着新兴产业和环保产业展开。
三、四川支柱产业培育及发展建议
1.提升产业结构高度
对于第一产业, 四川省应该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 调整产业内部结构, 从原来重农重牧到同时注重发展农业服务业。利用技术创新, 带动农业发展, 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 农业现代化。对于第三产业, 要注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金融业, 打造区域金融圈, 只有搞好金融业才能搞活经济, 实施创新驱动, 大兴文化产业, 大力发展旅游业, 信息服务业及其他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对于第二产业, 淘汰落后产能, 实施创新推动, 大力发展高技术、新能源、环保产业, 利用技术进步倒逼产业转型, 产业升级推动技术进步。对于一二三产业, 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引导、扶持, 充分利用好金融行业的资源配置功能, 加快实现产业结构由“二一三”到“三二一”的优化升级。
2.加强培育新的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整改变的, 每个时期国家和省内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都不一样, 但不变的路线是要不断培训新的支柱产业。在加强和做大做强传统和特色优势支柱产业的同时, 为了适应经济新元素的出现, 及时抓住经济增长点, 必须结合区位情况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 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
(1) 加强高新技术投入
不管是生物技术、新能源还是新材料产业, 甚至是生态健康和环保产业, 都需要依靠科技的力量, 运用高新技术才有发展的动力。企业自身要加大科研投入,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有目的有计划性的引进发达地区和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政府加大高新技术人才的定向培养, 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 促进金融网络完整, 完善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建设。
(2) 拓宽融资渠道。
培育新的支柱性产业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以及资金的快速周转。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或者税收优惠是很难长期发展的, 企业成长会愈加困难。可以采取以政府组织领导、企业出资融资的形式, 运用不同的更加新颖的融资方式, 向社会各部门招商引资, 同时打造具有吸引力的产业园区, 吸引外资的入注。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向银行贷款, 对于回收期短、回报高的项目来说, 融资容易, 而回收期长、投入大的长期项目, 如水利工程、新能源工程等项目, 银行部门会考虑到资金回收的安全性, 不轻易放贷给企业, 政府部门应该起着担保的作用, 为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出力。
参考文献
[1]肖广岭.集成相关资源培育特色产业——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主要特色与机制[J].中国农村科技, 2008 (4) .
[2]四川劳动保障.根植信息产业培养技能人才建设省级示范——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技能人才培养之路[J].风采, 2015 (6) .
[3]徐雯雯.直辖重庆支柱产业演变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比较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学位论文, 2013.
培育与发展 篇9
1 调查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西安市公园、广场体育健身活动的情况, 体育主管部门、各级体育协会组织、广场自发体育组织为研究对象, 进行专家走访、体育主管干部访谈、广场体育组织调研, 走访体育组织50个, 进行市、区体育组管部门主管干部6人, 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 收回920份, 有效率为92%。
2 结果分析
2.1 广场体育组织的含义
广场体育组织是非正式体育组织的下位概念。是居民在参与体育活动自然形成的体育锻炼项目组织群体, 具有数量多、小型多样 (一般为30~50人左右) 、随意性强、结构松散与内在凝聚力形成了新型的社会关系, 满足社会体育锻炼群体的需要, 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生活方式。
2.2 广场体育的组织特征
2.2.1 发展能力不强, 规模小
广场体育组织大部分规模在50人以下形成以自发、自主管理为主。且以中老年人为主, 一般由体育协会组织扶持, 其稳定性和持续性较好, 健身项目如太极拳、健身舞蹈、太极柔力球等。但这些人员流动性大, 因此依据政府机构体育协会的优势, 组织管理人才, 体育社会指导员, 他们的能力来帮助培育和发展广场体育组织的思路值得思考。
2.2.2 广场健身成员多数为中老年和低收入的弱势群体
广场体育健身的群体主要以中老年为主, 80%以上是退休人员和无职业者。女性多于男性[3]。从年龄结构看, 广场体育以老年人为主, 其次是中年人, 60岁以上的人占47.6%, 中年人占41%, 这主要是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锻炼。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体育锻炼的认同及体育增强体质、促进大众健康长寿和对重建社会交往圈的期望, 形成新型的社会关系。访谈中了解到, 广场体育群体成员中75%以上为退休人员和无固定职业者等低收入弱势群体。由于成员大多数为低收入者, 组织者以每月1~3元 (含音响维修、资料、电费等) 维持费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难以筹措, 活动内容以不投入或少投入为主, 较难运行。和其他广场的交流也无法进行[4]。阻碍了项目的推广和人群的交往 (如表1) 。
2.2.3 广场锻炼群体活动的内容
广场体育锻炼人群组织在参加活动内容上可谓丰富多彩, 有传统民族色彩的项目如武术中的太极拳、秧歌, 还有交际舞。而且有新兴的体育锻炼项目:啦啦操、太极柔力球、排舞等。他们基本选择运动强度较小, 娱乐性较高, 简单易行的运动项目, 不受场地器材的限制 (如表2) 。
2.3 广场体育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3.1 经费投入与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广场体育组织没有政府组织和社区对其进行管理和资金投入, 属于自发性, 其发展受到影响。另外, 由于“草根”性质, 没有政府的统筹指导及各种资源配置, 各级体育组织不能与其建立正常的联系, 在遇到技术及其他困难时难以得到帮助和支持, 发展处于自生自灭状态[5]。
2.3.2 健身社会体育指导员力量薄弱
政府建立了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认证制度, 并加快了该人才的培养速度。但社会体育指导员如何到广场去服务指导, 还必须服从政府的安排。由于没有畅通的渠道使其为广场体育服务, 广场体育组织者也没有能力支付其经费保证, 使其无法服务, 广场体育组织为业余爱好者和其他热心人士健身指导由其组织中的核心人物负责, 或成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学习, 以传递经验为主, 他们的技术和锻炼价值无法保障。从调查中发现, 有的体育锻炼项目开始前没有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够, 不能科学的指导锻炼, 需要规范的指导达到健身的目的。
3 广场体育组织的培养与发展
3.1 成立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指满足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产品和人员的总和以及健身活动的宣传, 帮助广场体育组织协调发展, 提供健身指导、专家健康咨询、体质测试、运动处方的提供等服务, 建立体育活动网站, 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的体系安排。
3.2 加强广场体育组织建设
广场体育组织是提高健身人群的吸引力, 形成群体的凝聚力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监督”[6], 实现广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组织者和热心者的专业知识培训, 帮助核心人物提高体育的指导能力, 使他们成为自主的管理者。
3.3 建立并提供多元化体育信息服务平台
设置广场体育公共服务窗口, 建立体育信息平台, 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广场体育锻炼信息, 接受各项体育服务加强科学健身宣传, 传播健身知识, 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科学健身理念, 促进广场体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4 开展各类体育竞赛、表演、娱乐活动推广新的体育项目
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和支持广场体育组织开展大众体育活动和竞赛。开展体育表演和娱乐等活动, 通过有趣、开心的体育活动,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营造体育锻炼氛围, 促进广场体育文化建设。要不断的丰富群众体育活动内容, 普及推广新的体育项目, 吸引更多的人群参加体育锻炼, 满足人们的交流与交往, 形成新的社会关系, 为和谐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学增.体育群体的概念和思辨与非正式群体的社会学意义[J].聊城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孟凡强.自发性体育群众组织成因的理论探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5.
[3]秋实.西安市体育锻炼群体及“全民健身路径”利用状况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4) .
[4]邹昌店, 肖林鹏, 杨晓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框架探讨[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9 (2) .
[5]卢耿华, 张黎, 谢英, 等.西安市社区体育设拖服务体系构建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9 (6) .
谈林业的发展与林业资源的培育 篇10
1我国林业事业发展现状分析
如今, 我国由于退耕还林地措施的实施, 森林的种植面积正在与日俱增。这种森林资源不断增加的趋势使得林木资源的供给量远远大于其需求量, 林业资源正在较大幅度地发展。因此, 为了更好地促进和维护林业资源的发展, 更应该提高对森林资源的重视程度。当前, 我国的森林资源种植面积不大, 分布情况不均匀, 并且种植结构和质量都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森林资源的发展和利用。另外, 森林资源的不均衡发展也影响了我国的木材资源的运用, 导致部分地区的木材供应量无法达到社会普遍的需求水平, 这也对林业的相关市场运行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于是, 我国的林业资源的发展现状相比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 只有采取科学的手段, 进一步完善相关管理机制, 才有可能更好地促进相关行业的良性发展。
2当前林业资源培育措施分析
如今, 我国的林业发展培育的主要措施是采取封山育林更新的方法对相关资源进行培育发展, 并且在长期摸索实践的过程中, 我国相关行业人员也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 取得了相当的业绩。一般地, 在具体实施林业资源培育的相关措施之前, 我们通常培育的季节以及相关的方式方法进行分析考量, 在相关经验和理论的指导下, 科学地确立一套植树造林的方案;并且, 我们还要对相关的选定区域的杂草等多余物进行铲除和清理。这样的清理措施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杂草、杂物其对土地营养的侵蚀和土地资源质量的破坏, 而且能够相应地增强阳光对于土地的照射程度, 充足的阳光照射对于增强土地的肥力、促进树木的茁壮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总而言之, 植树造林的工作是一项专业而严谨的项目, 相关行业工作人员必须严格监控和实施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只有严格把关、认真工作, 才能为今后林木的生长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3林业资源培育的科学方法
目前, 我国相关行业的工作人员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和经验总结, 已经发展出多种较为科学有效的植树造林方法。然而, 各种培育方法虽然各具优势, 但是也都有相关的不足。因此, 在具体工作的过程中, 我们要多方面的分析利弊, 根据实际情况与条件, 因地制宜, 从而选择出更为高效的培育方法。
3.1 播种方法培育林木资源
通常情况下, 对于种植面积比较大的植树造林工程, 相关行业工作人员一般会采用播种造林的方法进行培育。播种造林, 顾名思义, 即是在需要进行种植培育的地面上直接播撒林木种子即可。这种极其简单的操作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培育过程, 并且对于人力、物力及财力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因此培育的成本也相对较低。然而, 这种播种培育的方法对林木的种子和地质的质量要求都很高。采用播种方法培育的种子需要颗粒饱满、容易发芽且能适应干旱的土地环境;对于需要实施播种方法培育的土地, 其土地含水量需要满足一定的水平并且土地的地质条件要疏松, 如此才能保证播撒种子的质量。
3.2 分植方法培育林木资源
对于一些母本质量优良的树种, 相关行业人员还可以通过利用枝干等占有养分充足的母树相关部位直接培育发展幼苗。这种林木资源培育方法被称为分植培育。利用这种较为成熟的技术方法, 不仅可以很大程度地节省培育时间, 而且方便简单的技术手段也能保证使得培育的成功性大幅度提高, 从而更多地继承母树的优良特性。然而, 这种分植培育的方法对于母树的要求很高, 无论是母树的质量还是数量都一定程度上对培育产生了影响。所以, 这种林木资源的培育方法只适用于杨树、柳树等母本特性较好并且树木营养较丰富的品种。
3.3 植苗方法培育林木资源
对于对培育的林木幼苗成活率要求较高并且希望尽量避免二次种植的情况, 相关行业工作人员通常会采用植苗造林地方法进行林木资源的培育。这种方法在树木幼苗培育完成的基础上实现, 所以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树木培育的成活率, 但是, 相比于以上两种林木资源的培育方法, 初期对幼苗的相关较高水平的培育育种对经济成本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4培育和发展林业资源的注意事项
根据上文的简要介绍, 林木资源的培育方式虽有多种, 但各有利弊。因此, 在实际的实践操作过程中, 我们需要根据因地制宜的相关原则, 合理地安排植树造林的时间和种植的种类等等, 以期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收益。
4.1 合理应用因地制宜的原则
对于我国这样的土地面积很大的国家, 各地区的气候, 水土环境都有各不相同, 所以每一寸土地的森林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因此, 对于各类各异的树种, 根据实际环境以及地质条件实行因地制宜的政策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只有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安排出合理的种植方案, 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充分发展林业资源, 从而更好地保障植树造林的质量和数量。对此, 我们首先应该足够重视阔叶林木品种, 合理增大其种植面积, 这样不仅可以保证其落叶层对相应的土壤增加水分与肥力, 为林木的培育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而且对于树木病虫害的防护和防止土地资源的水土流失等方面也有很积极的作用。当然, 大面积的阔叶林森林资源也提供很高的观赏价值。
4.2 合理选择植树造林的时间
一般地, 由于春季的雨水和阳光都相对比较充足, 对于缓解土地的干燥和疏松有很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林木的生长, 因此, 我们通常在春季执行植树造林的的相关工作。而近年来, 由于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 更加丰富多样的林业种植培育技术通过了一次又一次的实践, 逐渐成熟起来。所以, 我国如今的植树造林时间逐渐向冬末春初提前。因为相较于春季, 这样的季节大风天气有所减少, 于是土地资源所含的水分能够更加充分, 能够为幼苗的成长提供更加合适的生活环境。但是, 对于北方的部分地区, 具体种植的时间还需要与具体的气候环境结合综合考虑。
4.3 合理安排混交林的种植
根据不同树种的生态习性, 合理安排混交林的种植, 使地上地下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从而充分利用不同时空范围的光照、水分和养分。混交林地下根系深广, 枯落物成分较复杂, 更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能提高土壤肥力。混交林还能够充分利用外界环境条件和树种间相互促进的有利作用, 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高, 积累较多的有机物质, 从而提高林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混交林的合理种植, 还可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例如针阔叶混交林, 因阔叶树的隔阻, 树冠火和地表火的蔓延得到减缓, 从而减小了森林火灾发生的概率。
5结语
如今, 林业资源作为体现国家综合实力并且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 得到了国家相关工作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 相关的法律措施相继出台, 技术手段也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完善成熟。但是, 我国林业资源的培育与发展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我们只有发展理论, 积极实践, 积累更加丰富的经验, 才能更好地促进林业资源的合理发展与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自然环境资源的质量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其中, 林业资源的发展与培育已逐渐成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今, 绿化种植的合理规划以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的提高在城市的发展进步中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即对林业的发展与林业资源的培育做出简要分析, 希望能给相关人员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林业资源,发展,培育
参考文献
[1]姜亚山.谈林业的发展与林业资源的培育[J].科学与财富, 2012 (3) .
培育与发展 篇11
中图分类号:E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082-02
摘要:
本文在明确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根本目标的基础之上,从创新军校学员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方法上,探索军事院校培育学员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和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有效途径,进而为推动我军科学发展、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有力的文化支撑。
关键词:军人; 核心价值观; 先进军事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先进军事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核和精华,就是军委胡锦涛主席阐述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祖国,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时期军校学员的价值观培育,必须坚持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为推动部队科学发展、有效履行使命任务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有力文化支撑。
1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建设先进军事文化的根本目标
我军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引导官兵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忠实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也就是引导官兵自觉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培育“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既是先进军事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根本目的。
1.1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军先进军事文化的性质和方向,规定了军事文化的先进性本质。
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军作为一个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的先进性质,体现了我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了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体现了革命军人所应拥有的革命气节和崇高荣誉。这是保持人民军队性质、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和强大敌人的优势所在。同样,在新时期坚持我军的性质、宗旨,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军队历史使命也是军事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因此,军队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军事文化的性质和方向,加强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建设也就抓住了军事文化建设的根本。
1.2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是充分发挥军事文化作用的重要途径。
先进的军事文化作为有军事特征的先进文化,在军队建设中有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它具有保证我军性质的政治导向功能,具有促进我军战斗力提高的强军功能,具有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的育人功能,具有充分发挥我军制度和纪律优势的规范功能。但是,军事文化只有注重培养先进的核心价值观,其作用功能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围绕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加强军事文化建设,使军事文化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突出了重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实质上正是通过官兵自觉树立并践行核心价值观,将先进军事文化“催活”的过程,从而在军队建设中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军队“三化”建设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2创新学员核心价值观的培养途径,弘扬先进军事文化
2.1推进政治教育模式多样化,发挥综合效能。
当前,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内外多方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己经不适应现在的教育对象,必须进一步改进教育模式,使具有我军优良传统和特色的政治教育发挥新的效能。在教学理念上,要使教为主体转变为学为主体,从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从注重理论转向注重现实求索,充分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觉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利用“专题式”、“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活跃教学氛围,增强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设置上,要从培养学员的认知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为出发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增强政治理论课教学吸引力和教学针对性,实现政治理论教学的育人作用。
2.2对学员加强革命军人意识教育,使先进军事文化深入校園。
军队因使命而存在,忠诚使命、献身使命、不辱使命像一根红线,贯穿于我军官兵的全部实践,这是军人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军校学员从穿上军装的那天起,就要以抵御外敌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使命。院校是我军干部培训的源头,必须牢固树立青年学员的使命意识。院校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当前部分青年学员中存在的“仗打不起来,当和平兵”的思想,教育他们牢固树立军人意识,理解献身使命的内涵,把献身使命作为自身价值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教育形式上,可以采取理论灌输、宣讲辅导、参观见学、个别谈心等形式,激发他们履行使命、不辱使命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履行使命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3树典型,立榜样,激发学员奋发进取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员身边的典型真实感人,催人奋进,可信可学,教育者要抓住契机,激励他们忠实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忠诚党的事业、忠贞革命气节、忠实履行职责,自觉把学习先进典型的激情,转化为履行神圣使命的忠勇之举,转化为完成任务的实际行动,找到差距,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忠于职守,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奉献,在奋进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3充分发挥驻地教育资源功能,促进学员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培育学员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依靠内部环境,还要利用外部资源,只有加强军地教育资源互动融合,形成内外互动、潜移默化的过程,进一步优化内外环境,才能把核心价值观培育建立在厚实的文化沃土中,为常态化培育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该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中,从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中挖掘根脉、吸取精髓,用好民族文化资源,组织学员阅读我国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故事、英模人物事迹,引导学员在感受传统文化底蕴中培育为国为民的赤子情环。院校还要注重用本单位积淀形成的传统精神和驻地特有的教育资源,设立教育基地,弘扬我军光荣传统,组织学员踏访战斗遗址、缅怀革命先烈,激励大家发扬革命传统、争当革命传人。引导学员自觉弘扬优良传统,积极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鲜开林,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J],军队政工理论研究,2009(1)
[2]方永刚,试论中国先进军事文化发展的原则要求[J],复旦学报,2007(4)
论我国跨国公司的培育与发展 篇12
(1) 跨国公司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角。
据《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 2006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一万三千多亿美元, 较2005年猛增了38%, 2000年全球跨国并购达11000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近50%。跨国公司控制了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工业集团、商业集团。他们不仅是世界资金的最大源头, 也是世界新技术开发的主要来源, 是控制国际资本运营的龙头, 在世界主要股市上挂牌并交易的股票, 基本上也是跨国公司发行的。国际贸易中, 80%的贸易额由跨国公司进行, 凡是有新时代的意义的产品, 都是源于这些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是推动市场国际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主体。由此可见, 我们完全可以说跨国公司将主宰未来全球经济。
(2) 跨国公司是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离开别的国家而得到独立的发展, 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中国必须顺应这一潮流,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广泛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否则, 我们必将失去获取参与世界经济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机遇。
(3) 跨国公司是世界先进技术的开发者和生产者。
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为了在竞争中确保不败, 都利用自身的资本雄厚、设备齐全以及技术人才等优势, 大力研究和开发新技术, 无数的发明与革新都在国际级跨国公司中产生。例如, 杜邦公司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几乎垄断了全世界有关化纤专利的80%;埃克森研究与工程公司60多年来, 先后共取得1万多项专利。当今世界, 国家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各国跨国企业之间的竞争, 跨国公司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庞大的资本规模、先进的科学技术, 全球化的经营战略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 已经将其触角伸展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 代表本国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 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宰者。
(4) 跨国公司的跨国经营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
当代世界贸易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地区集团化倾向增强, 这为商品出口造成了很大的障碍。特别是发达国家, 狼狈为奸, 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用各种贸易壁垒和技术壁垒限制和减少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对其出口。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天, 中国企业可以走出国门, 到这些国家去投资建立生产经营基地, 打破关税、非关税壁垒, 使中国商品能就近就地在这些国家销售, 并通过跨国公司内部的交换, 带动有关联的原材料、零部件、中间产品出口, 进而扩大出口量, 改变不利的出口条件, 开拓国际市场。
(5) 企业跨国经营有利于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企业国际化要求企业走向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建立起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变化, 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通用标准办事的管理办法和生产技术标准, 同时, 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国外企业的激烈竞争, 有利于促使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企业素质, 从而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总之, 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考验的今天, 中国要积极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 积极培育和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已成为历史的必然。
2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现状和问题
纵观我国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情况, 我国目前现有的跨国经营有以下问题:
(1) 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不够。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不够:一是企业家本身忽略了金融资本运作本身也是一个产业的事实, 本能地将金融资本贴上“过度投机和不务正业”的标签;二是企业家坚信实业才是最重要的, 不善于从金融角度发动和组织跨国经营的行动;三是即使产业界认识到了金融资本的重要性, 由于当前国内金融体系服务不完善的限制, 也难满足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要求。
(2) 投资规模小, 海外投资技术水平低。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总体投资规模较小, 与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相比,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力度还不够。从单项投资额来看, 中国跨国企业投资规模也较小。据统计, 2005年我国海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上的占到90%, 500万美元以下的只占到2.3%, 平均每家的投资额才100万美元。而发达国家单一投资项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600万美元, 发展中国家平均为450万美元。世界跨国公司的渗透和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高科技产品和资本、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一些高技术产业, 比如航天航空、微电子、生物工程等, 在现代跨国公司中逐渐成为支柱产业, 而我们企业在科技方面比较落后, 许多企业没有技术优势, 更没有形成核心技术。
(3) 宏观管理体制滞后。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跨国经营的管理体制是按市场化的原则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而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管理体制严重滞后, 缺乏统一且透明的政策。当前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最大体制障碍是政企没有完全分开, 政府还管着企业很多事物, 如对企业投融资、进出口贸易等一系列市场活动的审批;过细的产权和人事管理;在部门与地区利益的驱动下, 对企业的联合重组、收购兼并进行行政干预等等。
(4) 跨国经营缺乏人才。
在中国, 无论是何种性质的企业, 很大部分的涉外管理员工大多只是具有单一的外语专长或某一学科的知识, 缺乏既懂外语又熟悉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管理等多方面知识, 了解和适应国外的社会文化、传统习惯、商业操守、政治、法律制度、利益集团等等的复合型人才。在跨国经营的业务往来中, 有部分企业过度的依赖国外的银行、律师和国外的一些中介机构, 这不仅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决策判断能力, 有时还会因合同缺陷等原因而上当受骗遭受损失。
(5) 企业文化兼融与整合难。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还来自文化兼融的风险。如何在短时间有效建立不同国别文化相融合的跨国企业文化模式, 是决定跨国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尤其是跨国并购, 由于企业间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 如果中国企业将自身的文化强加给被并购企业, 往往容易造成企业间的文化相斥, 甚至容易酿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国首钢在巴西企业并购中所出现的劳资矛盾, 就是典型的一例。
3 中国培育和发展跨国公司应采取的对策
(1) 政府应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 我国企业跨国经营虽然取得了初步成绩,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差距。因此, 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 促进跨国企业发展。一是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对外投资的法律规范, 建立全国统一高效的对外投资管理机构, 实施有关促进、保护、监管境外投资的政策措施, 使企业能及时获取权威性政策咨询服务。二是落实企业的跨国经营自主权, 尽快使具备“走出去”条件的企业享有外贸、外经、外事审批权、资金融通等自主权, 使企业得以在国际市场上求生存、求发展。三是深化财金政策的配套改革。通过税收、信贷和保险等手段鼓励跨国公司的发展。四是积极推进国家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建立良好的国家间关系。
(2) 充分发挥跨国企业的比较技术优势。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 其技术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 如家电、纺织、轻工、电讯设备制造等产业上。在这些行业我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较为突出。因此, 中国企业在跨国经营中, 应充分发挥技术和产品的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和错位竞争战略, 以开拓市场空间, 建立综合竞争优势。但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 虽然我国企业具有劳动密集型的低成本技术优势, 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实施跨国经营有效, 但对发达国家来讲, 仅靠传统技术优势是很难实现规模化、全球化战略目标的。因此, 跨国企业还需不断提升高新技术研发能力, 尽可能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以应对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3) 培养和引进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培养和引进业务技能强, 通晓外语以及国外文化的经营管理人才是中国领先企业海外经营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国企业可以从两方面解决人才问题。一是在企业内部着力培养一批又懂外语, 又懂法律, 还通晓财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当公司的管理者和业务骨干。通过内部员工的国外培训、高薪聘请国外专家、吸纳海外学子等等多种渠道吸引人才。二是大力实施海外机构人员本地化战略。善于利用东道国的人才资源, 从而更好的适应东道国的情况, 进一步将中国推向世界。
(4) 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鉴于目前国有企业仍是我国跨国经营的主体, 要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跨国经营的实力, 必须加大产权制度改革, 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实施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 增强企业跨国经营的动力和活力。首先, 应积极推进跨所有制企业的兼并重组, 使国有企业的产权性质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在竞争性领域基本实现国有企业的战略性退出, 真正形成以市场为主导, 以资本为纽带, 企业自发兼并扩张的竞争格局;其次, 鼓励国有企业上市, 尤其到境外上市, 通过境外上市有效地改变国有企业产权结构, 实现国有资本的国际化流动, 推动国有企业跨国经营;再次, 通过跨国购并的方式改变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 实现企业的快速扩张和企业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提高企业跨国经营能力。
(5) 制定明确的国际化经营战略。
中国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和主要竞争对手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的对比, 对市场进行分类。我国的一般跨国公司由于推行全球化战略的程度较低, 当前考虑实施海外经营时, 多数应选择目标更为明确的多国市场战略。以后随着企业竞争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海外经营参与程度的不断深入, 逐步过渡到全球市场战略。采用全球市场战略的对外直接投资一般出现在广泛国际化经营的企业, 这些企业通过充分利用不同的东道国的相对优势, 寻求效率型的投资, 以达到成本最小化和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6) 高度重视企业文化整合。
中国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要克服“双重文化”障碍, 即东道国民族文化和企业文化, 尤其是东道国企业文化这道难关。中国企业在开展跨国经营活动中, 要高度重视中国企业同西方发达国家, 以及发展中国家企业领导人的风格、素养、企业运营模式、商业习惯、人力资源、薪酬考评、奖罚机制及人际关系等文化方面的差异性。在整合过程中, 注意发挥本企业的优秀文化, 吸纳东道国企业好的文化成分。通过一定时期的磨合、适应, 创造出能适应东道国全新的企业文化。
摘要:跨国公司是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是生产集中、资本集中和经济全球化的产物, 是当代世界经济技术合作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跨国经营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一大批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竟相抢滩中国, 这些跨国公司在中国直接投资, 参与中国的市场竞争, 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挑战, 同时, 也启迪我们如何培育和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 从而使我国的企业走出国门, 去参与世界经济的竞争。
【培育与发展】推荐阅读:
培育与发展模式11-05
员工职业发展力培育09-12
深化内涵 培育特色 科学发展11-04
精心培育廉洁文化促进企业和谐发展09-07
培育发展奶产业 建设优质奶源基地10-06
谈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05-25
培育特色安全文化,促进市中安全发展09-03
引导与培育07-02
培育与建设论文08-25
化学教学与情感培育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