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培育

2024-10-18

创业培育(共12篇)

创业培育 篇1

1 创业者的重要特征

蒂蒙斯、史蒂文森、加特纳、霍纳代、戴维等学者先后指出了创业者多方面的共同特征。综合起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不断创新。创业可以理解为开创前所未有的事业, 恰似走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创新是创业的灵魂。创新是一种对旧事物和旧秩序的破坏, 也是一种对新事物和新秩序的创造。创新是创业得以成长、发展、延续的动力, 包括产品和服务的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经营理念的创新。

(2) 善于学习。创业面对的是多变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 创业者需要考虑资金、技术、管理甚至与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关系等。这就要求创业者自己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来解决创业中随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如果创业者及其团队善于学习, 就能掌握要领, 迅速把握创业机会。

(3) 充满激情。成功创业者共有的一个特征是拥有创业激情, 这种激情来自于创业者对其企业将发挥积极的影响的坚定信念。这种激情解释了人们为什么会舍弃安定的工作而去创建自己的企业的原因, 也解释了许多亿万富翁诸如比尔·盖茨、甲骨文公司的拉里·埃里森等人, 为什么有了财产保障后还在不停工作的原因。

(4) 勇于冒险。创业者需要勇于冒险的精神, 风险与利润总是一致的。创业者的冒险精神有时候甚至可以表现为一种野心, 追求成功的野心。

只要创业者正确认识到风险的存在, 合理地管理创业风险, 就能在获取高收益的同时把风险降到最低限度。创业者应正确认识商场中的风险, 而不是极力逃避风险。创业者只有具备风险的意识, 才能够合理地规避风险, 走向创业成功。风险的魅力在于风险报酬的存在。风险报酬是冒险家因冒险而得到的额外收益。众所周至, 风险报酬与风险程度是同向递增关系。这就是要发扬冒险精神的意义所在。

(5) 勤奋苦干。辛勤付出, 是获得成功的必经道路。任何创业成功的背后, 都是创业者们用辛苦的汗水和刻苦的努力换来的。创业的成功需要坚韧不拔之志、顽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的执着精神、忘我的热情、甘于奉献的献身精神。

(6) 把握机会。机会对创业者来说, 无疑是最重要的外部因素。由于机会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所以机会也成为创业者最关注的要素之一, 而成功的创业者大多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2 创业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 它是通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在知识经济的今天, 素养的含义扩展到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等各个方面。创业素养就是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对创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 其主要表现在创业意识与动机、创业品质、创业能力等方面。创业意识与动机是创业主体敢于去从事创业活动的思想基础, 创业品质主要包括创业者的天赋、气质、性格、理想、信念等, 而创业知识与技能是创业的基本要素, 是实现创业成功的保证。

3 创业素养的冰山模型分析

管理大师戴维·麦克利兰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分析后, 提出了著名的冰山模型。他认为, 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认知、角色定位或价值观、技能、知识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 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其中, 最容易衡量的就是基准性素质, 如技能知识, 就如冰山展露出来的部分, 而其他更大部分的内容则隐藏在水面以下, 也就是鉴别性素质, 包括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品质、动机等。

创业者的基准性素质可以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 是青年进行创业的根本前提和基本条件。鉴别性素质决定创业者的创业成败与发展潜力, 是隐藏在创业者内部更为深层次和本质的要素, 对于成功创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青年创业素养培育

4.1 创业者意识与动机

创业者必须培育和具备现代创业意识, 包括创业主体意识、迎战风险意识、资源整合意识、识别商业机会的意识、挑选优化环境的意识等。由普通人转变为创业的主体的自我觉醒会使创业者产生巨大的力量, 也能使创业者承受更多的压力。因此, 创业主体意识的树立与培育是创业者必须具有的、宝贵的内在要素。风险经营意识同样是创业者急需培育的重要创业意识。创业是充满风险的, 当前青年创业者在风险意识的缺位主要表现在心理上、决策上、管理上和经营上。青年创业者要敢于经受商海的历练和锻打, 学习规避风险和化解风险, 在迎战风险的过程中成熟起来。对于创业者来说, 创业资源常常都是缺乏和不足的, 因此, 资源整合的原则不仅是创业设计中的重要原则, 也是创业中借势发挥、巧用资源、优势互补的重要方法。商业机会是商业模式设计的着眼点, 好的创业模式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创造商业价值才行。每一个创业者在创业模式设计中首要找准创收点, 围绕着创收点进行商业模式的运作。创业环境是创业企业快速崛起的重要支撑,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本身又是商业机会的窗口, 使更多的潜在创业者感知创业机会的来临, 而积极的创业文化能促进更多的人萌生创业动机。当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共同解决创造性学习问题时, 就容易感知有利于创业的现实条件, 那些优化的宏观和微观创业环境将极大地有利于创业成功。

创业动机是创业行为的驱动力, 除了本能的行为之外, 人的任何行为都是受动机支配的。对青年创业者来说, 他们处于创造力最为活跃的时期, 同时, 青年的创业动机也是非常复杂的, 我们在寻找创业成功的要素时, 必须重视不同创业动机所起的作用。青年创业的动机大体上可以归为第一是满足生活的需要, 第二是为了获得自己经济和时间的独立, 第三是想做一番事业, 满足对成就的需要, 成功的创业者创业动机通常是第三种。

4.2 创业者品质

创业者品质主要指心理品质, 是创业行为的原动力和精神内核。在创业者品质中, 使命责任、创新进取、坚韧执着、正直诚信与创业成败息息相关, 尤其在困难和不利的情况下, 品质在关键时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使命感和责任心是驱动创业者勇往直前的力量之源, 创业活动是社会性活动, 是各种利益相关者协同运作的系统, 唯有对自己、对家人、对员工、对顾客、对供应商、对社会拥有高度使命感和负责精神的创业者, 才可以赢得人们的信任、尊重和支持。创新是创业的核心要素, 商业机会的开发、资源的整合、商业模式的设计更是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创业是对人的意志力的挑战, 面对险境, 生处逆境, 能否坚持信念, 承受压力常常决定创业的成败。正直诚信是创业者的必备品质, 它可以帮助创业者凝聚人心, 鼓舞士气, 赢得更多的合作者。处于社会转轨时期的创业, 制度法律都不十分健全, 明事明理能避免在政事、商事、世事和人事上出问题。

培育良好的创业品质, 首先树立理想和志向, 将理想和实际工作目标结合起来, 锻炼健康的体魄, 阅读一些尤其是营销、励志类的读物, 多与创业人士交流, 感受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

4.3 创业者自我认知与价值观

创业者自我认知是创业者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 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如果创业者不能正确地认识、评价自我, 容易产生自卑, 丧失信心, 或者骄傲自大、盲目乐观, 导致工作的失误。因此, 恰当地认知自己, 全面地认识自己, 在创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要提高我们的自我评价能力, 就应学会运用不同的评价体系来评价自己, 学会用客观的标准体系评价自己, 经常进行自我体验训练, 同时, 提高我们的自我监控能力, 重点应放在由外控制向内控制转变, 学会如何借助于外部压力, 发展自我监控能力。

创业价值观是指具有创业期待、积存创业潜能并以一定社会责任感等要素结成的较为稳定的价值取向, 亦即创业主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 对创业目标重要性的认识和在创业时采取的行为方式的判断和选择的标准。我们可以从社会利他、利益实惠、名声虚荣、自我发展、精神追求等方面来进行创业价值观的考察、培养。

4.4 创业者知识与能力

青年创业者将知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 还要掌握经济学与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与文学, 了解相关法律、信息论、控制论, 并不断更新、建立合理的创业知识结构, 参加创业培训班或学习班, 接受培训 (如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主办的SIYB“创办并改善你的企业”培训) 等, 也可以尝试加入一两个创业团队, 以此获得宝贵的学习锻炼的机会。

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决策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组织执行能力和组建团队能力。要决策正确, 就要求创业者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 能敏锐地洞察环境变动中产生的商机和挑战, 所以要随时了解行业的经营情况及市场的变化, 不断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及时修正偏差, 不断提高决策能力。创业者为保证组织高效率运转, 就必须整合各种资源, 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要素、各个环节、从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上, 从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衔接上, 高效地、科学地组织起来并使之开动运行。在企业内部把不同专长和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 建立信任, 管理冲突, 明确责任, 协调行动, 保持步调一致, 形成协同优势。

青年获得创业能力的提升可经常参加创业团队的集体讨论, 如“头脑风暴”产生创意的过程。对别人的观点和新的想法要多多接受。避免一味固执己见, 遇到问题时, 要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 并提高自己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的能力。创业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只有不断提高创业所必需的素质和修养, 才能闯关夺隘。

摘要:创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 而创业者有着非常突出的特征。本文在冰山模型基础上对青年创业素养进行了深入剖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创业者特征的培养和提升青年创业素养的主要途径。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 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创业活动是动机、技能和机会相结合的结果, 是一项整合社会资源的活动, 是对创业者自身智慧、能力、气魄、胆识的全方位考验。

关键词:创业,自我认知,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许俊, 冯凌云.创业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现状及要素模型探讨[J].商业时代, 2009 (22) .

[2]李石强, 关海祥.青年创业选择的决定因素[J].中国青年研究, 2010 (9) .

[3]雷国铨, 陈菁, 潘守彬, 刘敏.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11 (2) .

[4]龚秀敏.北京高校青年创业态度调查及其创业障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7) .

创业培育 篇2

再过一个月,“创业周暨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将在上海举行,每个政府创业基金申请者必须在第一轮申请环节,回答“如果创业失败怎么办”。这个“煞风景”的问题,体现了上海的理性态度,力求避免“泡沫”产生。

先问“失败了怎么办”

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和零点咨询公司的调研显示,只有16%的大学生对创业完全没兴趣,其他的不同程度上梦想创业,或者已经在为创业做准备。然而这84%的大学生中,真正适合创业的毕竟是少数。

“创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组数据:在美国,每16个人中可能有一人具有创业精神,在欧洲是每26人,在日本是每36人;而在中国,每200人中还找不到一个。我们既要唤醒这股创业精神,又要负责地告诉他们,创业并不那么简单。”基金会相关负责人直言。

为了处理好这对矛盾,上海近几年来已经摸索出一套做法。例如项目申请阶段,仔细考察每个项目的资金筹措、团队组建情况,将一些仅凭“拍脑袋”、不够严谨的“项目”拒之门外;评审阶段,每个评委都多问一句“一旦失败了怎么办”,使申请者对创业的高风险性有所认识。今年起,本市陆续组织1000名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入创业企业见习,亲身体会创业的艰辛。

爱他,就要泼“冷水”

根据基金会规定,每成立一个大学生创业企业,出资资助的分基金会应作为公司主要股东,参与公司的财务管理、制订发展战略等重大事务,必要时可行使“一票否决”权。这种做法一方面确保政府资金合理使用,另一方面也是对创业企业必要的辅导。

不过,这番精心安排往往不容易得到创业者的理解。市科创中心分基金的龚新美老师介绍,有一家得到基金支持的大学生企业,刚接了几个项目就要求扩大营业面积,多招员工。龚老师和同事们跟创业者分析盲目扩张的风险有多大。公司果然碰到了资金周转瓶颈,差点交不起场地租金。此后,这家公司专注于提高技术实力,最近成功跻身为某著名社交网站的技术提供方之一,还引起了多家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

不少一线工作人员和龚老师持有相同的观点。他们认为,创业者大多对风险估计不足,尤其在财务等问题上容易决策失误,因此及时适当的批评、甚至是“泼冷水”更加重要。

辅导:“人走茶不凉”

近几年来,本市各相关部门探索过多种创业导师方案,如邀请大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等给大学生创业者上课,但导师大多工作繁忙,容易使辅导浮于表面。

创业培育 篇3

以创业带就业促发展

创业活动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新农村建设的创业活动指能人和组织开创实业、创办事业、发展家业和涉农企业家提升产业的再创业等活动。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对创业愿望和创业目标实现的能力。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要始终调动创业的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创业热情,形成活跃的创业局面,以创业带就业,以创业促发展,走新农村建设的创业之路。

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大部分在农村,就业压力是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国外的经验和我国创业发展的经历都说明创业是带动就业的最成功的形式。建设创业型新农村,支持农民就地创业,支持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一个人创业就能带动一批人就业,很多人创业就会形成就业的倍增效应。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国村镇已创办中小企业2171万余家,2006年吸收农民就业362万人,由此可见,创业活动是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现代农业,现代农业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现代化的管理,应用现代装备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建立起现代高效种植业、现代生态养殖业、规模化的新型加工业和服务业,才能形成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根据中国科协《中国新农村建设创业能力研究》课题于2006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有创业愿望的农民首选产业中,种植业占44.5%,养殖业占18.2%,加工业和运输业占20.1%,商业及其他服务业占17.2%。无论选择哪个产业,只要通过个人努力,政府提供某些政策支持,让一代又一代新型创业农民成长起来,必将促进我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演进和发展。

培育、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

建设创业型新农村主要依靠创业型新农民的带领,通过培育和提升农民的创业能力,才能使大批农民创业者踊现出来。并且创业能力的培育要有针对性、注重实效、进行分类指导。目前,农民劳动力大致分为务工型农民、合作型农民、传统型农民和业主型农民四类。

务工型农民,包括在外地务工和当地务工。他们接触新事物多,思想较开放,创业愿望较强烈,经过务工实践有一定的技能和资金积累,引导一部分人独立创业的条件较好,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文化知识偏低,经营和管理能力不高,对他们的培养,一是继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二是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三是进行经营管理的培训。培养方向是使他们成为现代产业工人、企业部门管理人员和回乡创业的小业主。

合作型农民,是指参加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和接受公司订单进行商品生产的农民。他们有一定的市场观念和创业动机,但受资金、技术和市场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制约,创业追求很难实现。对他们的创业培训,主要是加强技术培训、心理素质培训、科技文化培训和经营管理的培训,在一定的外部条件支持下,一部分人也可能成为创业者。培育的目标是现代农业规模化的种养大户、科技带头人、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和管理人员、农村创业业主。

传统型农民,从事粮、棉、油、糖、菜、果等常规生产的个体劳动者,生产规模小,产出效益低,产品的商品率低。传统思想和守业思想是这部分农民的思想特征,缺资金、缺技术、没有市场经营能力等限制因素,使他们很少有创业的愿望。但他们也仰慕创业,想通过创业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社会地位。对他们的培育,主要是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的应用操作能力,增强市场观念、心理素质和创业愿望,引导他们逐步向务工型、合作型以至业主型农民转变。

业主型农民,主要指农村商业、运输业、服务业、加工业和种植业大户的农民,也包括在本地和异地从事矿业、建筑业和工业生产的企业经营者。有一定的商业经营能力、市场运作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是农村创业的带头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的创业志向是把产业做大做强,得到新的发展,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创业。因此有提高自己接受培训的强烈要求,对他们的培训,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企业管理、政策法规、专业技术和市场营销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升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创业能力。培训目标是新型农民企业家,带动新农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

培育和提升农民创业能力,总的方向是逐步减少传统型农民,引导他们向其他三类农民转变;使合作型和务工型农民向业主型农民发展,形成宏大的农民创业队伍,涌现更多的农民企业家。可以预期,传统农民完全转变为合作型、务工型和业主型农民之日,就是现代农业和大部分新农村初步建成之时。

改善和优化农村创业的政策环境

我们调查的结果显示,有强烈创业愿望和一般创业愿望的农民分别占32%和62%,没有创业想法的只占6%。虽然大多数农民都有创业的愿望和想法,但进行创业活动的只占14.8%。创业实现率不高,有农民主观原因和自身条件限制,也有外部因素的影响,改善和优化农村创业的政策环境十分必要。

首先,改善农民创业培训条件。各级政府要制定农民创业培训计划,在现有各种农民培训工程中增加创业培训内容;健全农村科普教育体系,定期在农村举办创业知识培训班;要充分利用政府、学校和企业的教学培训资源,针对不同类型农民的创业需求开展针对性培训。

其次,政府要强化农村创业的行政服务职能。为农民创业提供有效的行政服务。工商、税务等政府有关部门,要端正对农民创办经济实体的认识,提高办事效能,简化手续,减少不合理的收费,为农民创业制定扶持和鼓励,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为农民创业构建畅通的信息服务。政府要设立农村信息服务机构,构建覆盖村镇的信息网,使农民及时获得市场信息、科技信息、产业发展信息和各地农产品生产动态等信息,为农民的创业选择、产品销售、经营方向调整等提供信息支持。

发挥基层组织和能人对创业的带动作用。村级领导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领导者和组织者,领导班子强,创业能力强,村域经济发展就快。因此,建设新农村一定要加强基层组织思想建设和创业教育,提高其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对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要加强管理,吸收农户广泛参与,形成规模优势,推动合作型农民的创业发展。对农村中有创业意识的能人,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创业活动,形成能人带动效应。

再次,为新农村建设的创业活动建立有效运转的投融资平台。建设现代农业,进行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取得规模效益;以及发展规模化生态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都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当前的资金来源,一是政府少量的引导性资金支持;二是集体和个人有限的资金投入;三是金融信贷支持。在政府和个人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建立有效运转的投融资平台,对创业的启动和发展尤为重要。

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村信贷严重滞后新农村建设创业活动步伐,制约着农村创业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些问题,国家政策性银行要出台支持农村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办法;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要加速推进乡镇银行的建设;金融部门要加大小额贷款力度,对缺少资金的初创者提供支持;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农村创业的积极性,以农村创业基金等形式,建立投融资平台,为农村创业扩大投资渠道。

最后,提高社会公用事业对农村创业活动的支撑能力。社会公用事业包括技术性社会公用事业和社会性社会公用事业。其中技术性社会公用事业主要指为人民提供生产和生活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能源动力、给水排水、电信等设施,具有初始投资大、回报期长的特点,不能完全商业化,政府投资的支持和干预是必不可少的,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和建设机制,是技术性社会公用事业不断完善和提升的根本保证。社会性的社会公用事业包括公共卫生医疗设施、教育培训、社区住宅、文化体育等设施等,主要是增强社会保障能力,可以实行国家、集体、企业和个人多元化投入。

投入社会公用事业也是一种创业行为,同时从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两方面给创业者创造好的环境条件。各级政府要按现有国家政策,并制定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新农村建设创业提供强有力支撑。

高校如何培育创新创业沃土 篇4

如果要提炼和总结今年最火的词, “互联网+”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问鼎榜单一定毫无争议。仿佛不经意间,这两个听上去很时髦的新概念,便闯入并深入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但如果就此认为这只是一股热潮,显然有些低估“创新创业”之于中国社会经济的重要意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早由李克强总理在去年9月10日举行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随后在今年3月份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由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创新创业的核心在于人才。所以,当创新创业开始由国家层面系统性推动时,人才供应的最前线——高校,亦在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以实际行动响应和支持国家政策。如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然而,有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大学生每年选择创业的比例为5%,创业成功率3%,这一数字仅为美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的1/7。因此,作为各类人才的蓄水池和储备库,高校如何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 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考验着包括政府、地方和高校等各级部门。

背景和使命

“当下的中国经济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鼓励创业和创新。”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其仁认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而企业的成本则大幅上升。不少企业遇到严重困难,面临过剩产能淘汰,度日维艰。出路何在?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创业和创新。

在周其仁看来,任何市场经济,由于转型、升级、技术革命和商业模式变化等, 总会有一批企业被淘汰、破产、重组……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批新的企业能顶上来?有多少新企业在新的条件下找到新的生存模式、 发展模式,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决定性的。当国民经济和全球格局发生重大转型时,创业和创新尤其重要。

对此,官方的表述是,当前,进入 “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同时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时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环节就在于以改革创新推进新一轮创业创新浪潮。

正因为如此,李克强总理提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掀起一个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新一轮的创业创新浪潮被定义为 “稳定中国经济增长,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引擎”,不断产生的创业活动和新企业给经济增长带来了持续的活力,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据了解,今年以来,为支持创新创业,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实施创新驱动,促进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紧随中央步伐,各地亦配套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推进措施。在各级政策的驱动和助推下,创新创业已由小众、少数人的事,真正的变成了大众甚至全民的创业浪潮。

而随着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 以及业界和学界的积极实践,以“互联网 +”+传统行业为代表,各行业各领域的新模式和新业态不断涌现,在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保持两位数的增长,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将近5个百分点。网上零售额在过去两年连续高增长的基础之上,上半年增速将近40%。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产品的增长速度也都大幅增长。创新之于中国经济的驱动作用由此可见。

高校如何作为

当创新创业成为全民浪潮时,高校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和未来的主力军,理应站在改革的最前沿。所以,当李克强总理在今年3月的两会上,正式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行定位后,紧随其后,5月份中国政府网就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在将2015年确定为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元年的同时,《意见》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资金支持政策保证等提出明确要求。“实施弹性学制”、“放宽学生修业年限”、“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等支持创新创业的措施在《意见》中都有明确表述。

不仅如此,以创客学院为代表,各地各高校也都在积极推出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举措。以广东为例,仅广东省教育厅统计的125所省内高校中,就有40多所院校设立了创业学院。

在暨南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互联网创新研究所所长汤胤看来,随着我国进入创新创业驱动的发展阶段,在校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意识,因此高校组建创业学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可以为大学生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或者主导创业时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把创新创业当成创业教育或创业教学,并不可取。

汤胤认为,从学生对创业的理解程度来看,有些内容有必要开设创业课程,因此,以创业学院、创业教育等形式来主导十分必要,但真正的创业过程涉及很工商行政、法律税务,团队建设管理、商业模式及运维等一系列事务,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并没有太多的现实指导意义。

电子科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言荣也认为,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适合创业。有研究表明,学生创业的最佳期也不是求学阶段,而是就业工作的数年后。学校之所以还要大力倡导创新创业,目的在于希望学生通过大学期间的创新创业获得一定的创新体验、创业历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为日后踏足社会积累人生资本。

正因为如此,李言荣建议,大学阶段不应局限在培养学生狭义的创业能力,而应着重培养创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既需要一定程度的“专门教育”,同时也需要在更宽广范围内的“泛化教育”。

温室里永远长不出经得起风雨洗礼的花朵。汤胤也认为,高校要想培养出真正的创新人才,就需要留给学生相对自由的时间和空间让其在实践中思考和锻炼。但冀望在学校中就可以解决和积累创业中所有困难和经验,显然也不现实。

在汤胤看来,高校的创业教育只是为学生未来的创业埋下种子,奠定基础,至于种子什么时候发芽,会不会发芽,要看种子本身,创业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是创业者本人而非外界因素。

更何况,创业本身是个漫长的过程, 它不仅要求创业者要具备各方面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及其考验创业者个人和团队的耐性、毅力和韧性,要求创业者具备坚定的信念。而这恰恰是很多学生不具备的。

因此,汤胤认为,对于大学生创业,高校不能单纯为了鼓励而支持,而应该注重创业个案处理,根据不同创业者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服务。

广州阳普湾创新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立新则认为,对大学生创业尺度可以再大一点。比如很多人质疑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实操性,对他们的创业想法和项目太过苛求。但需要指出的是,未来注定是移动互联的时代,而这个时期的大学生这更懂得未来市场的需求。所以,即便他们的创业项目有些不切实际,甚至不着边际,也应该更宽容一些。

因为在校项目不成功,并不代表未来的项目不行。更况大学生创业即便失败了, 成本也很低,但收获的却是创业的素质、经验和历练。

徐立新强调,从硅谷成长起来的很多公司,他们的创业项目,最开始在别人眼里很多也都是都以为是异想天开,可最终事实证明他们的市场嗅觉是最敏锐的。

大学生创业培育斗鱼月入近万元 篇5

白净的面孔,瘦削的身材,腼腆的笑容,90后大学生宋新欢充满了书卷气。

在学校里,宋新欢可是一个风云人物。他以高分考进了安徽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这个骨灰级的冷门专业。更让人讶异的是,每一学期,他的专业成绩都是第一名,被誉为“学霸”。

“我从小就爱好水产养殖这行当,大家都叫我小鱼鹰呢!”提起自己的专业,宋新欢咧嘴一笑。

原来,宋新欢是定远县人。他的父亲是当地方圆30里有名的捕鱼能手,人称“大鱼鹰”。自小,宋新欢就喜欢跟在父亲后面转悠,长期与鱼打交道,耳濡目染成为了“小鱼鹰”。

“小鱼鹰”十分爱养鱼,每回父亲抓到了漂亮的小鱼儿时,他就央求父亲,将这些小鱼儿留下来,养在了玻璃缸里。最多的时候,他同时养了20多条鱼儿。

培育出斗鱼新品种

,除了种植几亩田地以外,宋新欢的父亲还尝试着养殖起了泥鳅和黄鳝,想为家庭多带些收入。却不成想,连年亏损让家庭陷入了困境。

目睹到父亲的酸楚,从那时起,宋新欢便暗自决定一定要选读水产养殖专业,以科学知识帮助父亲实现梦想。

,他高考的分数超过了一本线20多分,尽管有很多更好的选择,然而他还是很执着地选择了安徽农业大学水产养殖专业。

刚上大一,偶然的一次机会,宋新欢前往大三师哥的实验室,看到许多繁育的美丽斗鱼,顿时让他爱慕不已。当师哥向他介绍起圆尾斗鱼抗病强、品相不足,而红蓝叉尾斗鱼品相好、抗病不足时,小宋顿时萌发通过杂交实验实现优点互补的想法。

当年10月,他先后从老家和广州分别购买了圆尾以及红蓝叉尾斗鱼,做前期实验静养。暑期,在专业指导老师和水产局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开始了斗鱼的繁殖与研究,后经长期耐心的摸索,终于在第二年成功完成了圆尾、红蓝叉尾斗鱼的杂交实验。他终于繁育出抗病力强品相好兼具的新品种。

泰斗创业初见成效

今年年初,宋新欢发现,泰国斗鱼因其环境适应能力强,外形艳丽夸张,性格凶猛好斗,很受居民喜爱。然而,经过一番调查,他也发现,在合肥市场上,泰国斗鱼还是非常稀缺。

今年1月,小宋和同学主动组成“鱼美美创业小组”,利用专业知识培育了热带观赏鱼泰国斗鱼(简称泰斗)。那段时间里,只要一有空,小宋就在实验室呆着,仔细观察着泰斗一点点的变化。有时候到深夜十一二点睡觉前,他也不忘到实验室里瞅两眼,才能安心去睡觉。

除了查询专业知识的内容,为了能够培育好这些泰斗,宋新欢还常常到裕丰花市里,跟卖观赏鱼的师傅学习养鱼的秘诀。

泰斗培育成功后,宋新欢还托老师傅在裕丰花市代售了一段时间,反响很好。得到了鼓励之后,宋新欢和同学们一起,在安农大大学生创业一条街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每个晚上,他的小摊上都围满了好奇的同学。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收入上万元。这让宋新欢很兴奋。

靠着这笔生意,宋新欢已经有了启动资金。下一步,他将和同学们谋划着为本地泰斗经销商们提供自己繁育的种苗,以打破他们从广州购买鱼苗的高昂成本。

【拓展阅读】

沈阳市和平区南六马路87号楼,一楼的住户办了一家艺术培训班,专门进行各种乐器的培训。然而,培训班办起来后,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周围有孩子的居民纷纷将孩子送到培训班中学习乐器,认为在小区里就能学习,非常方便;可与培训班住在同一单元的楼上居民却叫苦不迭,称每天从早到晚,各种乐器声此起彼伏,问题是,初学的孩子们拉得的确不太好听……近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进行了暗访调查。

乐器班开在居民楼

接到市民投诉后,记者赶到南六马路87号楼2单元,看到了这家名为“艺博艺术培训”的培训班。培训班位于一楼,住宅被改装成了门市,门外的牌匾上写着培训班开设的专业,包括:钢琴、古筝、吉他等。

记者以一名普通学生家长身份,走进了培训班。只有一名男子在厅中接待,房子有50多平方米,有几间屋子,每间屋子中有一类乐器。但屋子里并没有学生,也没有老师。

“学钢琴多少钱?”记者问,男子回答:“75元一次课,一次40分钟。每周最少一次课。”,记者追问:“老师都是哪儿的?”男子说:“都是音乐学院毕业的。”

居民意见有分歧

培训班开班后,附近的居民有人获利,有人闹心,分成了两派。

一些居民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了培训班学习,他们表示,培训班就在自家小区里,离得近,接送方便也相对安全。解决了孩子暑假学习的一大难题。“用不了五六分钟就到了,都不用出院,孩子自己就能去了,特别方便,家长也放心。”一位居民说。

可是住在培训班楼上的居民们却很苦恼:“咱也觉得在小区里办班挺方便,可是得看是什么班儿啊!”这些居民说,每天都能听见各种乐器的声,没完没了,有时各种乐器声混在一起,根本就是噪音,十分扰民。

一位居民的说法很有代表性:“要是开一些暑假学习托管班之类的,没有噪声,大家也许能接受。”

教育部门下令“摘牌”

投诉该培训班扰民的居民们还反应,这家培训班根本没有执照,是无证经营。

和平区教育局向记者反馈称,接到投诉后,区教育局派人于8月12日实地走访调查。经查,该培训机构没有正规的办学许可。和平区教育局对该培训机构下发了停止办学通知书,并勒令摘掉牌匾。培训机构负责人表示马上停止办学。

鉴于此,和平区教育局表示将继续严格监管该培训机构的办学行为。如再出现此类问题,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培育、支持、发展好创新创业人才 篇6

创新创业人才是从事创新开发,具有或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具有较强创业意愿、创业意识、创业能力,懂经营、会管理,善于把先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并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在提高创新效率、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创造就业等方面具有优势。研究显示,二战以来67%的开拓性创新成果、95%的重大发明多源于创办小企业和独立发明的创新创业人才;1980年以来,美国创新创业人才每年创造了70%以上的新就业机会和70%以上的新产品和服务。创新创业人才更为重要的价值在于:他们是为新兴产业探路,通过识别潜在的发展机会、探索和开发新的产品或服务、开辟新的产业领域,从而引领技术前沿,推动高技术产业创新和增长的浪潮。正因如此,创新创业人才越来越成为各国人才开发的重中之重,加大培育力度、加强扶持力度、优化环境氛围成为各国人才争夺的竞争优先选项。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阶段,知识、智慧、创新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活跃的创新创业活动是长期繁荣稳定的重要基础,具有强烈的创业意愿、具备良好的创业能力、善于创业创新的人才,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必须清醒地看到,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相比,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开发,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开发都还存在许多不适应之处,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政策突破方面还有较大距离。因此,我们必须以战略眼光、国际视野、使命意识,把创新创业人才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顺应创新创业人才新诉求、新发展,思谋新策略、新方法、新政策,有效推动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有效融合,有效发挥创新创业人才在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方面关键作用,更好地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增长动力、关键支撑。

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育和支持力度,要求我们准确把握创新创业人才成长成才、发展壮大的特点和客观规律,不断摈弃不合时宜、阻碍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的观念,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开发体制机制,提供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发展的外部支持条件,培育鼓励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使创新人才能够创业、愿意创业、敢于创业、创业成功。在这之中,从政策加以创新突破,克服或者避免阻碍创新创业人才成长发展的各种因素,努力形成创新创业人才大量涌现、创新创业激情竞相迸发、创新创业才华充分施展的局面,加速整个社会由创新驱动阶段向财富驱动阶段的转变,这是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开发的当务之急。

一、要推动政策实施落地,不断提高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一是积极发展创业教育。加大中小学基础教育中有关创业的内容,完善师资、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从小就开始孕育创业意识、培育创业能力。同时,推进“创业型大学”建设进程,发挥高校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高校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方向,开设面向市场、面向实践的创业教育课程,有效提供创业咨询、辅导服务,发展创业训练中心,不断提升创新人才创业能力和知识。二是强化创业工商教育与培训。创新创业并不止于技术创新,还需要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单凭技术的“一招鲜”难以真正笑到最后,必须帮助创新创业人才掌握市场、金融、财会、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用科学精神思维面对创新、用创业精神面对市场。三是创建投资者、经理人、咨询顾问在内的合作网络,有效帮助初创者获得各类资源的能力。四是加大孵化器、加速器、创业苗圃建设力度,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为人才提供创业指导、人才中介、投融资、市场开拓、创业项目专业技术研发等专业服务,支持人才把创新创意转变为科技成果。

二、要运用政策创新,为创新创业人才创造发展机遇

一是要降低进入门槛、适时放松市场管制,增加市场活力,为创业机会的涌现提供空间。二是要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国际项目,减少贸易壁垒,帮助创新创业人才发现全球商机,提供新办企业“诞生率”。三是要加快技术成果转移。加快建设技术转移或知识转移的开放法律法规,加快公共科研机构成果转化,有助于提高创业率。四是要运用政策激励措施,鼓励现有企业对新创企业采取开放、欢迎态度,企业愿意将新创公司作为供应商或合作伙伴。五是要完善程序监管,建立创业友好型的程序监管,为人才发展提供秩序与保障。

三、要运用政策工具,为创新创业人才发展提供融资支持

一是有效解决贷款融资问题。没有大量、持续信贷,将影响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政府应该完善相关政策、改善信贷市场,提高信贷市场的竞争力和有效性,降低信贷成本,提高银行金融机构对创新创业人才创办企业的服务积极性。二是积极发展天使资金。要给予特殊的投资财税优惠,推动网络的建立,改善天使投资者和潜在创业者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信息沟通。三是发展风险资本。一方面,积极发展国有风险投资;另一方面,改善现有风险投资市场法律法规,借鉴国外养老、保险资金涉入风险投资领域的经验,加大改革探索力度,提高机构对风险投资的吸引力。四是加快证券市场发展。一方面,要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和放松监管,让中小企业能够利用主板市场募集资金;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充分信息披露和监管,充分保护和吸引投资者。此外,还可借鉴国外资本税、财产税、遗产税等经验,健全财税制度设计,从采取特别的税收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对创新创业人才新创企业的投资。

四、要积极实施优惠政策,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动机

一是完善个人所得税。国外经验表明,个人所得税水平高,会降低创业带来的潜在经济收益,增加创业成本。因此,政策要降低个人所得税水平,吸引更多潜在创业者进行创业。二是建立较为灵活的劳动力市场监管体制,让最低工资水平、录用和解雇规定等管制措施,从整体上适应和促进人才创新创业。三是推进服务性政府建设,简化行政审批事项、优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强化公共服务,让人才面对最少的行政负担、最少的交易成本,全身心地投入创新创业。四是积极营造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和激励创新、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加强与成功精英的对话交流,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的动机,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

(作者简介:汪怿,上海市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后;周莉莉,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创业培育 篇7

一、廊坊市全民创业的发展状况

全民创业, 就是人人干事创业, 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 在劳动、做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全民创业, 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 即我们要集民智民力, 把整个社会的活力激发出来, 社会各界立足于自己的本职岗位, 把各类创业主体激活起来, 使一切领域的创业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廊坊是一个新兴地级市, 人口400万, 面积是6429平方公里。廊坊没有自然资源, 最大的优势就是区位, 是“连京津之廊, 环渤海之坊”, 是北京和天津之间的一个走廊, 也是环渤海地区的一个地理中心城市。

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廊坊全民创业活动的进展情况, 最近, 课题组成员在全市区城镇居民、私营企业主、个体户和农民中随机抽选了300人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表明:全民创业活动正在取得积极成效, 但在深入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我市来看, 近年来全民创业持续升温, 非公有制经济已呈良好态势, 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特别是08年以来, 全市上下扎实推进全民创业“四四五工程”, 廊坊市2008年新增民营经济注册单位28153个, 提供就业岗位9.35万个, 上缴税金75亿元, 拉动全市经济增长9.8个百分点。

但总体上看, 我市创业创新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全民创业的起步低。2008年, 我市创业指数 (即每万人拥有新设私营企业的数量) 为52.9, 居全省首位, 但远远低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 浙江平均26个人就有一个“老板”, 温州平均10人就有一个民营企业。二是创业环境还有很大差距。有12%的私营企业主和15%的个体户对政府在服务创业方面不满意, 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优惠政策不兑现, 当地政府创业培训雷声大、雨点小, 一些地方政策不够公允等。三是创业水平不高。据调查, 主要原因是受资金、技术和管理的限制, 城镇接受调查的人员中有34.6%把批发、零售、餐饮作为自己的首选行业, 只有14.3%首选工业;88.2%的被调查的农民选择外出打工;60%的被调查者反映创业最缺少的是资金。

经过深入调研和思考, 我认为目前阻碍我市全民创业的最大障碍仍然是思想障碍, 是创业文化的缺失, 是在全社会还没有形成全民创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当前, 廊坊缺少那种种“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创业文化。

二、全民创业文化及其重要作用

所谓创业文化是指人们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意识、创新精神、价值取向、经营理念、管理方法、心理素质和风险意识等。创业文化有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观念文化, 也就是人们对财富的创造和追求的看法;另一个就是制度文化, 也就是社会为人们追求财富、创造财富的社会经济法律制度。

一个地区发展最根本的动因是什么?不是资源条件、区位特点, 而是创业文化、创业精神, 是人们内心涌动着的告别贫穷、奔向富裕的强烈愿望和创业激情。

1、创业文化的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

实践证明, 培育创业文化有助于激发和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 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内源动力。一个有浓厚创业文化的地方, 经济发展就有活力, 始终占有先机, 走在前头。温州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 不靠历史基础、不靠自然条件, 也不靠国家投资, 靠得是深深地扎根在人民中的强大的创业文化。

2、培育创业文化有助于促进全民创业。人类的创业活动总处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 文化因素必然会通过创业主体对其创业活动与创业过程产生重要作用。全民创业讲的主要是一个全民的创新精神, 推动全民创业关键是要打造创业文化。培育创业文化有助于促进全民创业, 实现社会和谐。

3、培育创业文化是塑造地区人文精神的根本途径。创业文化是一种鼓励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 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在充分挖掘提炼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 广泛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创业思想和创业理念的创新文化, 其实质就是打造区域文明, 塑造地区的人文精神。

三、培育全民创业文化, 推进全民创业的思路

推进全民创业的发展, 培育创业创新文化, 一方面要努力改变人们的观念、进行意识形态方面建设, 另一方面应当同时进行制度方面的变革和建设。

(一) 引导全社会树立新的正确的价值观念

1、加大舆论宣传, 增强创业典型的引导功能。

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创业创新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运用新闻媒体, 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直观形象的题材, 全方位、多角度地传播创业理念, 报道创业事迹, 大力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引导人们改变“等、靠、要”的被动态度、贪图安逸的小农意识、小富即安的保守思想, 弘扬勇于创业、乐于创业、善于创业的精神。市区县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涌现出了霸州胜芳、文安左各庄镇等一批全民创业典型, 我们应通过新闻媒体在全社会广泛树立这样的先进典型, 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创新创业经验, 使其家喻户晓, 深入人心, 成为建设创业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立足于本土文化传统, 学习先进经验。

培育创业文化, 就是要把廊坊文化中所蕴涵的创业元素尽快发掘出来, 弘扬文化中的优秀创业精神, 大力培育和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创业文化。对此, 我们应当对地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和倡导, 摒弃阻碍创业的糟粕思想, 融进新时代的创业理念, 以此来培育人们的创业精神。同时, 在充分挖掘提炼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基础上, 广泛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创业思想和创业理念, 积极学习和借鉴浙江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敢于创新、勤劳务实、开拓进取的浙商精神。

(二) 健全激励创业的制度和机制

1、优化社会服务, 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我们要破除“官本位”意识, 牢固树立所有机关部门都是服务部门, 所有工作岗位都是服务岗位, 所有机关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服务员的观念。转变政府职能, 各级干部要在做好创业服务上多做些工作, 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 为创业创新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为全民创业的开展打造一流的政务环境。

其次要营造规范的法制环境。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着力解决好胡乱执法、趋利执法、多头执法等问题。禁止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干预企业正常经营, 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行为。严格依法行政, 为投资创业者创造一个安心创业、放心赚钱的环境。

再次要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贯彻落实上级优惠政策的基础上, 研究出台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不断降低创业门槛, 降低创业成本, 减免各种管理费和税费, 使群众能够创得起业, 使企业萌芽后能够快速成长。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社会舆论等手段, 保护各类合法投资者的权益, 为全民创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创新创业体制机制

进一步拓宽创业领域, 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文化事业等领域, 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创造条件;进一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城乡要素合理流动, 促进广大农民进城创业就业;加快创业创新资金平台建设, 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创业创新的金融服务支持, 健全风险投资机制,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继续探索多种方式的农民贷款问题, 加大对创业创新活动的贷款担保支持。

3、转变发展方式,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结合本地特色和优势, 有效整合生产资源、生产技术、销售网络, 集中发展优势产业, 集中打造知名品牌产品, 提高产业竞争力和综合效益;围绕新农村建设推进全民创业, 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 成立专业合作社等互助性经济组织,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 开展规模种植、规模养殖, 发展生态旅游、体验经济, 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围绕第三产业推动全民创业,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 不断增强服务业整体实力。

4、在提升创业能力, 强化人才保障

首先充分发挥好现有人才的作用。立足于现有人才的培养使用, 健全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 完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充分调动人才参与创新的积极性, 建立创新交流平台, 促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其次加强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政府教育部门可考虑把创业教育纳入到教材, 让创业教育成为义务教育的内容, 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通过创业教育, 传授创业知识和实用技术;依托各类职业教育机构, 开展创业知识技能培训, 也使有创业欲望的人了解一些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一些基本的企业经营理念、工商税务的基本知识、创业资源的利用等各方面知识;为特困、低保、失业人员和农民免费提供创业培训。

再次完善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完善有利于高素质人才集聚的用工和产业政策, 着力提高外来人员中大学生的比例。特别是要逐步淘汰、转移低水平的产业、企业, 加快发展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 强化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和集聚效应。完善灵活多样的人才引进机制, 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

总之, 要通过开展全民创业, 调动一切创业激情, 激活一切创业要素, 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推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实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谐廊坊”的建设步伐。

摘要:全民创业是发展之源, 富民之本, 和谐之基, 是关系廊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全局的大事。当前, 制约我市全民创业的最大障碍, 仍然是思想障碍;推动全民创业的最紧迫任务, 还是进一步解放思想, 营造创业文化。

我国培育创业基地四千余个 篇8

本刊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税务总局印发《关于推动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发展的指导意见》。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指各类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创业创新场所和服务的组织、机构的统称。近年来, 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 实施创办小微企业计划, 全国共培育和支持创业基地4000余个, 认定省级示范基地2200余个, 基地入驻企业超过19万个, 提供就业岗位超过500万个。

工信部中小企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指导意见》最大的亮点在于我国对于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支持和引导的转变, 一是从政府直接干预转向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以市场化的方式培育和引导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二是从直接扶持创业企业转向营造创业创新氛围, 从而间接推动双创。

据悉, 《指导意见》对我国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的服务提供方式、基地运营模式和运营主体资格提出要

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育探析 篇9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创业理念,创业教学,创业保障

实施有效的创业教育与创业规划,学习掌握必要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通过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结合工科大学生具备的创业意识和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训练其市场开发和经营能力,让更多的大学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自主创业上,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且还能创造出更多的新产业和新岗位。因此,进一步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造就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整个社会的传统教育理念仍以注重课堂教学为主,将考试作为唯一的主导考核形式,以课程分数为依据评价学生优劣,这种教学形式并没有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导致了理论知识与实践严重脱钩,因此,传统的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是导致高校大学生难就业的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尽快转变整个社会的传统教育理念,深化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向创业教育,树立既注重就业又注重创业的教育理念;创业不仅是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更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通过实际调研与实践的验证,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改革。

(一)高校师生创业意识薄弱和创业精神缺失

清华大学创业教育中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其中工科大学生的创业比例更是少之又少,而发达国家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有的高达20%~30%[1],造成创业比例不高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师资结构、教学体制、教学资源和考核方式等不适合创业教育的推进,调查获知:95.6%的在校大学生从来没有接受过与创业有关的教育与培训,另外,传统的就业观念和教学模式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能给学生提供创业所需环境和实践机会,这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学生创业思维的发挥。可以说,高校师生创业意识薄弱,缺乏必要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品格。

(二)高校角色定位模糊和培养目标不明确

由于大多高校对创业教育培养目标和运行机制问题的认识存在一定偏差,造成了大多数工科高校把学生就业率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而鲜有高校考核在校大学生的创业率。尽管国内一些高校也开展了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但其目标功利化色彩业比较浓重,仅仅将创业作为缓解学生就业压力的一种权宜之计,由此导致了创业教育目标机制过于狭隘并缺乏一定的前瞻性,致使高校角色定位模糊和培养目标不明确。

(三)创业课程体系杂乱无章,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高校工科大学设置的创业课程大多数是创业通史教育和创业辅助教育,并没有开设关于创业的专业知识课程,即使开设也仅仅是选修课并非必修课;另外,工科专业的创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分离讲授,并没有进行相互的统一协调安排;教学方法仅注重创业知识理论的单向灌输,并没有进行师生双方的互通与交流,这样一方面阻碍了师生互动,另一方面抑制了学生能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因此,课程体系杂乱无章、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滞后的局面势必影响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四)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举步维艰

创业是在不稳定性和变化的工作环境中获得成功的一种技能,创业教育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因为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加之大多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起步比较晚,所以造成绝大多数高校严重缺乏专门从事创业教育教学与研究的专职创业导师。另外,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师资主要集中在管理、经济、文法等非工科领域,如果没有很好的渠道或激励因素使非工科的创业教师向广大工科学生授课,将导致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严重不足。尽管有部分院校聘任有经验的工科专业课教师来进行创业教育课程的讲授,但从教学实际来看,效果并不很理想。所以,创业导师的队伍建设举步维艰。

(五)创业教育和组织保障机制不完善,创业扶持基金短缺,校企合作松散

调研发现:大多数高校工科大学生创业仅能在校内实现创业训练和创业模拟,众多创业项目并没有真正走出高校,投向市场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即使是校企合作的创业项目也鲜有发展壮大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创业过程中各级保障机制不成熟、不完善,校企合作松散等,导致扶持资金链断裂,致使创业陷入窘迫的境地。

二、工科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对策略

依据对工科大学生创业实际调研,结合近年山东科技大学实施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展情况及校内在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笔者提出了创业教育策略与改进措施,从而推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不断完善。

(一)强化工科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

根据高校工科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创业基础及平台、师资力量等不同特点,高校教师要强化工科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首先应将创业素质教育全面融入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其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品的市场需求、商业的运行模式,应注重普及大学生的创业知识、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特性;最终使学生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学会创业,并逐步增强创业学生的可迁移性创业技能,从而不断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兴趣和创业热情[2],以期达到以创业带动就业和以就业促进创业的最高目标。

(二)构建创业方向、专业课程与教学相长的培养模式

构建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创业培养模式。首先要明确多元化的创业方向,设置适应性强的专业课程,并创建与时代同步的现代教学方法。创业方向应立足高校实际,从学生的客观需求出发,并适合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创业人才培养课程的构建应包括创业意识、创业通识和创业职业三层次[2],其中创业意识是基础,创业通史是方向,创业职业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另外,应开设专门面向特殊群体的创业类课程,譬如女性创业、少数民族创业、残疾人创业等课程。同时借助于信息技术,建立大学生创业课程合作开发网络,从而实现不同创业课程之间的互联。

其次,在创业教学过程中,创业课程教师要勇于探索和改革,大胆创新,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高校内应面向所有的大学生群体,针对所有学科设置不同类型的创业区,分析不同创业课程的特点,结合不同工科专业学生的创业需求,积极引入工作实习创业、科研与技术开发创业、创业咨询会、企业访问、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行动式学习等灵活多样的创业教学方法[3,4,5]。

最后,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创业类学生社团的自组织作用与自经营能力,通过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讲座、创业体验等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师生的互动和创业教学相长,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并优化创业教学资源,推动创业专业与教学方法的协调健康发展。

(三)建设专业创业导师队伍

创业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广泛的创业理论知识、卓越的创业专业技能和丰富的创业实践经验,而大多数高校创业导师一般由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老师、实验员、辅导员等担任,并没有专业的创业导师队伍。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办法是工科高校应采取“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方针。一方面,选派优秀高校教师到跨国公司、各类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挂职锻炼,培养其创业素质和创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引入创业实战经验丰富的卓越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政府官员等担任创业导师或客座教授。另外,制定、实施创业教学导师发展规划,完善创业导师聘任、薪酬福利、社会保障、职务与级别晋升、绩效管理等配套措施[6]。通过上述战略方针的实施,不断引导高校创业导师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完善多元化的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工科大学生创业成功与否,与创业保障体系是否完善密不可分。保障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建立校内、校际创业支持机构

工科高校应设置创业学院、创业发展中心、学生创业俱乐部、专利转让与服务中心、学生创业协会与社团等相关的创业支持机构[7]。高校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的信息交流平台,加强校内、校际创业支持机构之间的互通和协作,不断促进创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2. 鼓励创业项目多样化

创业项目的多样化有助于拓展创业活动的选择空间,增加创业形式的灵活性。例如设立校内创业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大师讲堂、创业研讨会、创业假期计划、创业起飞行动等项目[7],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支持和帮助大学生创业。高校应积极引进企业赞助的创业计划大赛与创业项目,为师生提供更多创业实习岗位。同时,选取优势创业项目与成功案例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等组织的大学生创业大赛。另外,利用互联网加强创业教育资源整合,加强校内、校际创业连接网络,积极参与国际创业组织活动等。

3. 探索创业基地帮扶工程

鼓励高校师生到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基地内的中小企业工作或创业,学校可向政府申请“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基金帮扶和全生命周期创业孵化服务;高校应在科研项目、后勤保障、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科技园支持。孵化器基地应给予管理援助,帮助筹集资金,接触关键企业,获得技术支持服务,并为创办企业提供共享的办公场所、基础设施、方便租赁和可扩展工作空间。另外,创业企业应实行独立的企业化运作,有相对独立的人事管理权。通过科技园、孵化器及企业的资金帮扶、政策助力、项目支撑和创业基地与平台支持,创业教育工程将会得到顺利实施。

4. 营造自由、宽松的创业实践环境

高校应借鉴与吸收国外高校成功经验,应多关注学生个体的创业行为,结合个人兴趣爱好和对待信息知识的独特态度,允许学生自由选修课程,并依赖师生双方的合作,鼓励学生主动探求未知领域,培养一种不怕失败、敢于承担的创业精神。高校应建立规范化、人性化的创业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证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应设置学校制、学院制、导师制[8,9]“三制制度”,不断改进创业教育评价手段和方法,建立基于发展创业技能、实践行为和支撑特性的三维评判体系,导入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从而不断拓展创业教育方案,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创业环境。

综合上述应对的创业教育策略,笔者提出并构建了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

创业教育实施方案

三、结语

创业培育 篇10

我国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教育部也多次出台相关文件。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在逐渐积累经验的同时也逐步走向正规化与系统化, 由相关部门牵头, 统合相关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帮助。国家政策也逐年向创新创业倾斜, 提供更加便利的政策资源。高校、企业、政府三者密切的协作与良好互动促进创新。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探寻

高等院校必须进一步审时度势, 转变教育观念, 建设高效、有力、紧扣时代脉搏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帮助学生在社会发展中适应巨大的社会变化。

(一) 观念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求大学生转变观念。创新创业是非常艰苦的路程, 需要对于相关的困难有良好的准备。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观念, 勇于对传统的观念提出挑战, 发现身边的新事物, 提高自己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的适应能力与生存能力。

(二) 心理素质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在创业品格上存在比较大的不足。对创业面临的困难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 在团队合作当中会有不适应的情绪, 对于许多事情与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手足无措。而创业创新过程中要求的便是吃苦耐劳、毅力意志、宽宏大气、团队协作、责任义务等品格。

(三) 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当中要求的核心能力, 创新不仅仅是科技成果、新锐产品的创新, 还有新理念、新知识、新方式、新思维上的创新。实现这种创新所需要的不仅是过硬的专业素养, 还有灵活运用这些素养根据社会趋势实现创新成果的素养。

(四)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是指将我们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 也是在实际的创业创新活动中对困难的解决能力, 它是创业活动中的综合能力, 这是实现创业创新成功的基本保障。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一) 课程建设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我们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体系、过程, 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整个高校教学过程当中, 使得高校的教学水平始终可以紧跟社会潮流;在课程培养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引导;开展多种创新创业课程, 实现学术性的专业知识课程教育、高校的创新创业活动课程教育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课程相结合。

(二) 激励机制

创新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要面临来自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的各种压力。我们应当在保证大学生完成学业的前提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进一步完善高校学习评价体系, 实行弹性学分制;举办创新创业能力的竞赛, 对于优胜者提供合理的奖励;设置相关的基金, 形成合理竞争、相互促进的有效的激励体制。

(三) 实践机会

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应当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来锻炼大学生的能力。鼓励勤工俭学, 允许大学生在校内在不影响学习生活的前提下组建创业社团, 身体力行, 锻炼能力, 建立完善的产学研体系, 将大学生的自身需要与企业需要相对接, 吸纳优秀的大学生科研以及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大学生的创业品格、能力, 以及对接企业与学生需求, 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成功。

(四) 外部支持

通过社会支持, 在校园中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 促进大学生广泛参与。同时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 以讲座或者论坛的形式邀请成功创业的创业者以及知名企业家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教育,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完善国家现有的各种政策, 不断建设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保障与教育体系。需要建立“政府、社会、学校”相协作、互相配合的、各个主体之间良性互动的创新创业支持体系,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 解决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大学生创新创业所需要的能力综合且复杂, 优秀的创业者的培养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社会以及市场的协同合作才能实现。高校应当做到有的放矢, 针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多种不足来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培训体系, 最终形成多主体协同的、高效有力的、目标明确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建立在素质教育基础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从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出发, 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的创业创新环境, 尝试为解决当下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问题提供可行性途径。论证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途径应该依靠教育体系的构建来进行探索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教育体系,培育途径

参考文献

[1]唐根丽, 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路径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

[2]许德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3]肖秋生, 费美娟.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山东青年, 2014 (2) .

创业培育 篇11

小能科技成立于2007年,最初定位为网页IM服务提供商,虽然公司规模快速增长,最高峰时曾服务过1.5万家网站,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公司一度陷入了困境。

这时,小能科技最初的创始人徐茂栋以个人名义借钱给他,解决了员工的工资问题。创业维艰,徐茂栋虽然将公司大部分股权让给了缑斌涛的创业团队,但在战略、融资等关键节点上,始终在为他们提供帮助与支持。

此后,缑斌涛带领团队不断试错升级,小能科技的eCRM软件系统在电商中逐渐崭露头角,获得多轮融资,已成为中国领先的独立电商大数据运营商。

小能科技的发展过程,应该算是星河互联最早期的雏形——发掘互联网行业好的市场机会,然后迅速创建公司,寻找相匹配的一流创业者来运营并让他们成为公司大股东,而星河互联则帮助解决企业创业中一些关键的问题,与企业一同联合创业。

十年前,“双创”一词还没有出现,星河互联为什么选择这一模式?

星河互联之前,徐茂栋曾跨界传统与互联网,连续多次成功创业,其中走过无数的弯路,也踩过雷。他一直在思考,如果把你的、我的和他人的创业经验进行分享,会不会就能让更多的创业者少走些弯路,让创业变得更简单些?

“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就从我这里开始吧!”2007年,他开始有针对性地寻找一些方向和团队进行项目孵化,小能科技就是在此时出现的。

2009年,徐茂栋正式创立星河互联,决定把联合创始人机构化,用联合创业平台的模式帮助更多的创业者,希望能更系统化、规模化地推动互联网创业的专业化、流水化、互联网化、智能化、生态化,让创业的路更好走。

成立至今,星河互联已经在云计算大数据、O2O及电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16个领域联合创建了100多家互联网公司,其中Wowo Limited(NASDAQ:JMU)已在美国上市,艾格拉斯已被A股巨龙管业(002619)并购,微网通联、小能科技、云纵、蜂巢天下等也已成为各自行业的领跑者。2016年,星河互联还计划推动10家左右的公司挂牌新三板。

而星河互联近三年持续盈利,2013年、2014年、2015年分别实现了1.54亿人民币、4.87亿人民币、5.13亿人民币的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83%。

现在,星河互联已成长为“一站式互联网创业服务开放平台”,向所有互联网创业者开放,提供一站式全程创业服务,除了联合创业、项目、资金等核心服务,还包含融资、空间、研发、招聘、市场、培训、财务、法务等100多项创业基础设施服务。

联合创业与创建

要深入了解星河互联的模式和这一模式的价值所在,仍要从这一模式的早期代表小能科技说起。

在小能科技之前,缑斌涛曾在微软担任MSN(中国)公司的销售及业务拓展总监。2007年的一天,在一次工作聚餐中,徐茂栋突然问缑斌涛能否来他创立的一家创业公司担任CEO。

那会儿,徐茂栋很看好高速发展的互联网用户数据应用,并且成立了小能科技,也很认可缑斌涛这样既有资深行业背景又有创业潜质的年轻人。小能科技就这么被徐茂栋交到了缑斌涛手上。

创业不易。事实上,除了文章开头徐茂栋私人借钱给缑斌涛外,小能科技开发出的eCRM产品也是最先在徐茂栋旗下的电商网站“窝窝团”试用,此后才开始聚焦于电商在线客服,海尔商城、唯品会、乐蜂网等2000多家知名电商客户都成了小能科技的客户。

缑斌涛一度觉得做个小而美的公司就挺好,徐茂栋却认为,根据市场的发展趋势,小能科技完全可以基于电商行业的独立大数据成为一家优秀的大数据公司,并随着发展为产业链上下游创造价值。

不久,徐茂栋帮小能科技引入了赛富亚洲基金、中科招商等,做了多轮融资。此后,小能科技管理团队开始在人员、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优化产品和服务,快速扩大规模,巩固自己的行业地位,客户量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小能科技的发展,可算是星河互联创建模式、联合创业模式的典型案例。在此过程中,星河互联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模式。

星河互联成立了专业的团队,专门研究、发掘国内外互联网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市场机会,每发现一个好机会,如果市场上还没有人做,就自己注册公司,拟定战略,配备启动资金,有的甚至连产品原型都会做出来,然后搭建团队,找行业里一流、匹配的团队来运营,并把公司的实际控制权交给创业团队。这就是星河互联的创建模式。

星河互联看团队和项目,追求的是以一流团队做一流的项目,而且团队在能力上与行业核心需求要匹配。而不同的项目,需要不同的核心能力。

“如果是一个简单的B2C电子商务项目,需要三大核心能力。第一是整合供应链的能力;第二是交付能力——应该两小时送达的你却四小时送达,用户的体验是不满意的;第三是获取用户的能力。这三大核心能力缺一不可。有这样的能力,才能胜出。”

创建公司最重要的是团队。在徐茂栋看来,创业成功与否,第一是团队,第二是团队,第三还是团队!

nlc202309082332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合格的创业者?用他的原话:“创业者,马达要比别人大一号,做起事不知道累,要像打不死的小强,不管多困难都要有毅力坚持下去。”

如何找到一流的团队?星河互联一年看几万个项目,覆盖十几万创业者。除了看项目,星河互联还通过人力资源团队、公司网站、星河商学院、星河空间等渠道构建了总共超过20万互联网领域精英创业者的数据库。

从小能科技开始,在后续的上百家成员企业中,星河互联只做二股东,把七成股权给到创业团队,让创业团队来做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我们是一个联合创始人的角色。”

作为联合创始人,星河互联会根据每个团队的短板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主要是资金支持、战略规划、模式打磨、产品雕琢、研发支持、团队搭建、融资安排、资本事件八个方面的事情。但是,最终作决策,负责将理想变成现实的,一定是创业团队。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星河互联也会充分相信创业团队。在和创业团队的关系处理上,星河互联的原则是,一不对赌,二不派人,最后,除非星河互联的利益受到直接侵害,否则董事会上绝不会投反对票。

这就是星河互联的联合创业模式。

一站式创业服务开放平台,让创业更简单

在“双创”的带动下,国内创业热情一路高涨,但创业者创业的成功率与国外相比却一直较低。

“现在的创业环境不健全,要求创业者是全能型人才,几近完美。这如果直接把创业者扔海里,90%都得淹死。我们挑一些有潜质的,带一带。带着游100米,他学会了游泳,之后就会容易点。”徐茂栋说。

创业是一个“低频事件”,频次低,难度高,绝大多数创业者都缺乏相关经验。中国互联网的创业团队大都很年轻,他们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都很类似,行业格局、社会资源、人脉、资金都缺乏,在这么复杂的环境里面,特别需要有经验、有资源的人能帮他们一把。

而这正是星河互联要做的。将联合创始人机构化,可以模块化、专业化地帮助到创业者。

“相当于百度的徐勇,阿里的蔡崇信,360的齐向东这种联合创始人角色,只是星河互联把这个角色机构化了。”徐茂栋说。

他认为,一个企业就像一个人,成型阶段的基因将决定其今后的成败。

“它的核心团队、价值观、战略方向还没有完全成型,这个时候非常关键——商业模式正在打磨,产品研发难点正在克服,各方面的问题都会暴露出来。所以我们就要跟创始人和管理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快发布、快迭代、快增长、快融资这四‘快’,抢占市场先机,向市场要效益。我们其实80%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这个阶段。”

徐茂栋说:“我们就是在这个关键成型阶段给创业团队注入能够打胜仗的基因,这是我们跟其他的孵化器或VC本质上的不同。”

A轮以后,公司基本成型,星河互联后续的工作频次就会降下来,主要解决低频且高难度的问题了。

在星河互联约300人的团队中,目前大约有100人在负责看项目以及和创业团队的日常沟通,另外200人则负责提供专业化的联合创业服务。

近日,上海理想音乐节上,蜂巢天下基于微信的场景营销互动活动吸引了数万年轻人参与。这家场景移动营销平台目前业务覆盖近百个城市,服务商户30多万家,但在产品研发关键时刻却卡壳了。之后,平台在星河互联的技术团队的帮助下组织了攻坚小组,一周内解决问题,新产品因此提前几个月上线,抢占了市场空白,最终成为国内较早获得微信推广授权的公司,取得了先发优势。

而对主打出境亲子游的在线旅游平台悦途,星河互联的互联网旅游事业部除了在运营、线上推广上提供帮助外,更直接花了200多万元帮悦途搞定了旅游牌照。

创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创业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个专业的“万能”伙伴,就能够事半功倍,抢占市场先机。

今年,除了服务星河互联持有股权的成员企业外,星河互联对外开放了多年积累形成的八大联合创业模块,同时还集成内外各路资源形成100多个服务模块,涵盖了融资、空间、研发、招聘、市场、培训、创业保障、财务、法务等创业基础服务,可向数十万家创业企业提供一站式、立体化、全程的创业服务。

星河互联的Slogan就是“让创业更简单”。可以说,它是一个“超级孵化器”。

创投圈有个著名的魔咒叫做“C轮死”。2015年国内A轮前的融资事件约为4000起,而拿到C轮融资的项目只有约200家。“星河的目标是帮助我们的企业成为那200家。基因优秀,加上星河互联平台的联合创业支持,能大幅提高企业的成功率。在我这儿,拿到A轮、B轮的不叫成功,C轮才是。”徐茂栋说。

16个事业群,覆盖16个产业

星河互联内部,业务总体包括“互联网+”和“前沿技术”两个大方向的16个事业群,基本涵盖了整个互联网领域,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云计算大数据、O2O及电商、企业服务、媒体与社交、数字娱乐、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餐饮、互联网健康、互联网房地产、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农业、互联网服装、互联网汽车、互联网旅游。

为什么要条线细分?星河互联CEO傅淼引用了《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茫茫宇宙中,先进的文明,为了保证种族的生存和繁衍,要隐蔽起来,不要让别人发现你,你要首先去发现别人。

这也正是处于早期阶段的创业企业和A轮创业企业的区别。这两者最大的区别是“明争与暗斗”的区别。A轮及以后轮次的投资是一个公开的市场:一个企业要融资,业内活跃的投资人都会知道,而企业的竞争对手也都已经浮出水面,投资人可以在充分的信息基础上作决策。而早期市场则不是这样:种子轮和天使轮的投资,创业者一般都是首先在自己周边和朋友圈内找钱,找到以后就不会进一步对外公布相关的信息,直到产品发布上线。

可以想象,当一个天使投资人看到一个项目,在市场上进行竞品调研时没有看到类似企业,就以为没有竞争对手,而其实这种情况下,通常市场上已经有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同一个idea,且已经在做了,而且很可能对手团队的实力更强大。搜集不到完整信息,蒙在鼓里作决策,这是早期投资者最可怕的梦魇。

nlc202309082332

星河互联的每一个事业群都会深耕一个行业,由行业出身的团队成员构成,混行业圈子,认识圈子里的所有牛人,了解竞技场上的实时战况和风向,为的就是做判断的时候心中有数,同时能够为创业者提供专业的帮助。

即使是在早期,16个事业部还没有建立起来时,星河互联也要深入行业——早期是一段时间只看一个领域,一个领域起码看两年,打透一个行业再打另一个行业。

2009年初,智能手机的热潮刚刚露出端倪,星河互联就看到,PC游戏已经非常火热,页游业也已经涌现出了很多公司,“下一步肯定是移动游戏的天下”,因此密集考察了行业内的各路英雄,最终选择了跟艾格拉斯团队同行。

现在,艾格拉斯已成功登陆A股,除了中国港澳台地区,产品还远销至韩国及欧美各国。

那么,究竟如何选择项目?星河的办法简单直接——决策要建立在吃透行业的基础上。

目前,星河互联每月新增10?20个成员企业,但是每个月接触的项目多达5000个,一年接近6万个。

徐茂栋觉得还不够,他希望是20万个。只有更多地与创业者深度交叉,业务团队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行业,把控行业走向。

“创业者就是那个身怀绝技、枪法奇绝的狙击手,我们就是他身边的观察员,帮他观察地形,判断方位,搜索敌人,估测目标距离,测算风速、温度、湿度,修正弹着点等。他要做的就是集中注意力,一击即中,将失误降低为零。”近一年的“资本寒冬”,星河互联却一直处于“暖冬”中,合伙人“8小时×5天”开门广迎创业者,并以5亿资金加5亿创业服务包支持创业者。

形成生态,打造分享式的“创投大脑”

星河互联希望把这个体系打造成一个网状、裂变式生长的互联网创业生态系统。

今年7月,星河互联首次披露了VR战略,旗下的极图科技、光子互动、深视科技等六家VR创业公司完成了横跨硬件、引擎和内容的系统化产业布局。

在互联网餐饮领域,锅否、夹克厨房等以消费场景、消费环节细分,已建立起不同的品牌矩阵。

在互联网教育领域,围绕多个垂直市场,已有营天下、彩虹蜗牛等数十家创业公司。其他还有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健康等等。

目前,星河互联联合创建的上百家公司形成了16个互联网产业矩阵,梯队式发展,在战略上形成了短、中、长期布局。短期已有O2O、大数据、数字娱乐行业的企业跑出来了。中期是互联网餐饮等“互联网+”产业的企业——当前,国内产业互联网化趋势正在加速。“长线”有VR、人工智能等以技术性为代表的企业。

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可以相互协作、共享资源。同时,通过矩阵的内外联动,也能更准确地预判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选准方向,孵化出更多新的项目,形成能够持续不断自我成长、良性循环的生态体系。至此,星河互联不仅有上百家成员企业,也形成了拥有20万互联网创业精英和上万家投资人的超级数据库,累计为50万家企业、逾3亿用户提供了针对性的服务。

但“互联网超级孵化器”并非星河互联的最终愿景。

基于徐茂栋“一切皆可数据化”的理念,星河互联正在把市场上的创业经验、创业案例以及创业各阶段的运营数据、团队数据等纳入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不断进化,最终要形成一个具有全球视野的互联网创业服务智能网络——“创投大脑”,达到将更多创业知识、数据和成果共享给创业者和投资人,提升创业效率和成功率的目的。

“不管是机构还是创业者,大家都有一些经验和教训,但遗憾的是这些经验和教训散落在个体里,没有共享和互通,这就导致了前面即使有100个团队因为同样的问题失败了,第101个还是会蹚这个坑,这是一种严重的社会资源浪费。就像中国过去的‘老中医’模式,就是望闻问切,经验散落在个体里面,不能被数据化,不能被产业化。”徐茂栋说。星河互联希望推动互联网创业真正实现专业化、流水化、互联网化、智能化和生态化。

互联网领域技术更新速度奇快。昨天的独角兽,今天可能优势荡然无存。企业每天提心吊胆,怕被颠覆掉。

如果把培养出下一个BAT比作培养出一颗参天大树的话,那么星河互联的目标是,在一站式互联网创业服务开放平台模式下,为互联网的未来培养出一片森林。

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创业精神培育 篇12

一、资源型城市是工业化战略意义上的先发地区

对于什么是先发地区, 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 有的学者认为, 先发地区的确认应该遵从顺应产业结构高度化演进规律, 有文章认为, 先发地区不是单一指标先进, 而是多项指标处于领先地位, 并据此构建了一套评估指标体系, 以确认先发地区。显然, 这篇文章是从市场角度认识先发地区, 认为先发地区只是一个结果, 而不是一种发展策略。1958年, 赫尔希曼在其《经济发展战略》和法国弗朗孛瓦·佩鲁《新发展观》中认为, 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 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 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 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 以带动经济发展。在这个理论以及实践过程中, 出现多种优先发展的思想, 如教育优先、沿海优先, 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中,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主导性理论, 它又形成了装备优先和资源优先两种思路。不同政策导向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结果, 带来了不同的先发地区现象。国内在讨论这个问题时, 多是以空间经济指标率先并持续领先作为判断依据的, 以人均收入持续高水平作为先发地区认定的根据。但是, 必须看到, 这种认定方法并不全面, 因为, 先发地区往往有历史背景, 曾经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 也有着不同的发展机理, 进而有不同的后续治理政策。

资源型城市被视为先发地区, 与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有直接关系, 即使是西方国家的工业化过程, 往往也具有资源产业优先发展的特征, 而资源产业发展的过程必然会伴生出资源型城市, 这个区域成为先发地区是一个基本事实。

从三次产业发展看, 农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和两种剩余的要素——人力和土地, 在农业获得发展以后向工业转移要素, 同时农业为工业提供市场。这里忽略了工业的原料这个重要的要素, 一些理论认为, 把农业作为工业的原料产业, 主要是因为工业化初期发展的主要是轻工和纺织, 但是,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一些以重工业化为先导的国家, 则面临着以快速的原料、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来保证工业体系建立, 进而以强大的工业体系来快速提升整体国民经济发展能力。即使是以轻纺为工业化, 也需要在进入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快速发展能源与原料业, 这些资源型城市仍然不可避免地成为这一时期优先发展的空间。

这只是一个时间次序上的表现, 而非经济指标上的评价结果。按赫尔希曼的不平衡理论, 先发地区需要有较强的经济关联作用, 资源型城市总体上是单向关系, 它们为下游提供资料, 却难以从下游获得利益, 特别是在优先发展战略的约束下, 往往它们成为“国计民生”产业, 以其低廉的价格来推动和保证下游产业自主开发, 而低廉价格带来的后果是其不可能在指标上具有先发地区特征。它们人口和劳动力增长速度可能较快, 甚至实物产量与产能也可能得到快速发展, 但是真实的经济实力, 特别是财政收入却无法与之相应增长。而低廉价格约束又会造成资源型企业成本约束, 使工人工资、福利缺少增长的动力, 成本约束又往往形成透支型生产, 环境与资源的掠夺行为以及相应的产业体系也容易形成, 又因为财政收入不足, 公共基础设施以及社会福利均可能落后于下游地区。这种情况, 不仅发生在中国, 也发生在曾经的老牌发达国家。也就是, 只有存在着政策被认定为优先发展的上游产业, 这个地区就可能被优先投资, 并且成为受到约束的, 鼓励下游进入的政策工具, 进而会形成一系列的先发资源类城市的特征。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过程看, 早期仍然沿袭着改革开放之前的发展战略, 以有水快流的思维推动资源型城市发展, 以此来保证经济发展速度。资源型城市在经济体系中处于快速却是有约束的发展, 其制度背景是资源企业为国有企业, 因而可以受到国家价格体系的控制, 形成了资源品与工业品的不平等交换, 让这些城市成为资源净流出地区。国家区域协调战略出台以后, 以资源品定价让位于市场为起点, 形成部分资源型城市的财富回流, 但却因为资源开发的高利润, 引起了新一轮投资浪潮, 使财富向投资者集中的同时, 也带来了资源快速枯竭。

资源型地区优先发展和资源会枯竭这两个特征相迭加, 往往带来资源城市的重要特征——成为经济率先衰退地区。当其他地区正在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时, 这一曾经为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地区却不得不过着贫困的日子, 形成了一个政策性的问题。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援助理论及其有效性

因资源而生也因资源而衰的地区经济现象, 往往是因为产业结构周期与资源储藏量的双重影响。当某种资源被产业大规模利用, 资源储藏地会成为经济的重心, 资源开发使这个地区获得经济发展, 但是如果使用这一资源的产业衰退, 或者出现了替代性资源, 或者完全因为资源枯竭, 这一地区经济开始衰退, 而接近枯竭期以后, 出现了开采成本上升, 又加剧了这个地区的竞争力减弱。正因为如此, 在进入资源枯竭以后会面临整体性就业困难, 而城市中的就业压力进而衍生出的许多社会问题, 让这些地区变得十分脆弱。

一些国家, 特别是那些市场经济国家, 选择了任其自然发展的态度, 发挥市场作用, 任凭产业迁徙和人口迁徙, 因此出现了城市的兴衰和经济重心的转移。美国经济从东部向西部转移的历史既是产业兴衰演变历史, 也是资源发现、利用与枯竭、替代的历史;而另外非市场经济国家, 则采取援助的方式, 通过推动城市产业转型实现城市重新振兴, 欧洲一些矿区性城市, 在开采十年、上百年以后, 出现了资源产业严重衰退, 国家通过政府支持或者援助方式支持地区产业转型, 但是, 总体上少有成功的案例, 城市没有出现再度的风光, 呈现越来越衰落的迹象。

为什么资源型城市会在资源枯竭以后不能顺利实现产业转型, 而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使经济出现了大量资源浪费。从本质上说, 这是一种市场失效。或者说, 即使市场可以调节, 也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市场不能自发调节的重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源型城市以资源兴城, 形成了围绕资源产业的产业体系, 形成了产业体系的自我锁定。

一方面, 产业体系是由要素结构决定的, 长期从事单一产业的资源开采, 所有产业体系均围绕一个产业形成, 自发地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要素结构, 只有这样的要素可以在本地顺利就业, 从而排除了其他要素的进入。个人要素禀赋的转换需要学习, 但因为这里要素单一, 缺少被学习的对象, 个人要素转换存在阻碍, 由此形成了人力要素的锁定;另一方面, 社会资产, 不论是有形的生产性资产与基础设施, 还是无形的生产性资产都与资源生产相关, 这种资产也不容易退出市场, 形成类似强迫症一样的表现, 无论市场需要什么, 产业体系都只会生产一种东西, 形成了由资产迫使的产业锁定。

2. 缺少足够的自我转型能力。

市场作用需要有一定的公共品作为前提, 它是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保障。但由于资源型城市的财政能力一直处于紧张的状态, 其财政属于受援型财政, 当资源枯竭时, 本应用于转型的财政能力却无法产生支撑作用, 相反, 却因为前期财政存在亏空和举债度日而后期变本加利地紧张。缺少转型的财政能力, 无法从产业体系之外提供足够的转型动力, 克服不了由于产业体系锁定的巨大惯性, 也无法使用市场机制获得新生。

3. 区域性经济衰退, 使本地区缺少了外部要素进入动力。

在供求机制发挥作用过程中, 空间通常也会成为要素, 在衰退到一定程度以后, 会因为要素 (主要是土地) 价格下降而降低了投资成本, 进而出现新投资者, 并成为未来新产业发展的推动力。然而, 资源型城市因为资源枯竭而衰退, 土地资源破坏相对严重, 矿产资源不能恢复, 以资源要素来引进投资者的机会很小, 区域性衰退形成的信号却会对投资者带来整体性信心不足。

由资源枯竭引起的区域性衰退是持续的、非周期性的, 它甚至比宏观经济中具有周期性的市场失灵对社会的破坏作用更为巨大。如果说宏观经济衰退具有周期, 可以通过短期阵痛完成市场化调整, 可以重新进入新运行轨道, 而由资源枯竭引起的区域性衰退却无法自我实现这种调整, 从这个意义上说, 所表现出来的市场失效比宏观经济中的市场失效更为严重。

正因为这样的原因, 在崇尚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 不断出现死城, 这是资源城市衰退以后, 大规模要素流动的结果, 这种结果是人类在资源城市发展过程付出的巨大代价, 不仅发生在市场机制下, 也发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成为人类文明中的一个难题。它以大规模要素流动, 特别是人口大规模迁徙的资源浪费, 或者以严重的社会动荡为代价, 成为令人恐惧的社会疾疴。

为此, 出现了转型支援的理论, 如路卓明、沈桂龙、于蕾《短缺与可持续双重视角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研究——兼论我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这一理论认为, 因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困难, 阻碍着要素禀赋转换, 所以, 需要有外部力量给予支持, 最重要的方法是“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还有一些重要的研究, 秦晓伟《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探析》从金融角度提供了支援方案。这些研究参考了国外的制度与做法, 为中国资源枯竭城市问题解决提供了分析与发展思路。但是, 将这些支援理论加以外延, 会发现, 它常常会演变成为政府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 也就是会通过援助变成政府责任。人们普遍认为, 如果不给予援助, 则巨大的社会动荡将可能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成本, 最后结果将是政府承担。所以, 即使援助需要巨额花费, 政府也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这等于是在在动荡带来的损失与援助花费之间进行权衡。这些分析充满了感情, 援助更具有人性化, 是理性选择, 更有社会效率。

然而, 纵使援助有效, 也仍然存在着何时援助、援助的方式等问题, 而这些问题会让政府承担巨大的管理责任, 这种成本事先并不容易估计。更为重要的是会激发援助依赖症。对资源城市来说, 资源的依赖具有文化性, 在政府援助背景下, 资源依赖文化很容易通过社会思潮演变成对政府援助的依赖症, 进一步, 形成了政府援助的无限责任, 并在无限责任体制下培养了无法转型的锁定机制。

在实践上, 的确存在着这种现象。一方面, 当地政府学会了要钱的方法, 通过要钱获得成功, 而激励了这种知识的进展;另一方面, 公众也会按要钱谋取福利的思路, 而不是改变要素禀赋结构, 因为不改变, 可以获得援助, 而要素改变却会失去援助, 显然, 要钱的行为会获得激励。加上政府管理援助体系缺少国际经验, 存在各种漏洞, 这造成了代表地方利益向中央官员的包装获益、哭穷获益, 甚至寻租等行为, 这些行为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扭曲与犯罪也会随之增长, 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援助机制有效性, 但更为重要是援助机制对依赖文化的锁定和对要素更新的瓦解作用更大, 成为一个新的难题。

显然, 单纯的援助机制并不能成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基本机制, 于立等《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与社会稳定的关联度》的研究认为,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才会产生社会稳定, 它否定了单纯从社会稳定出发的援助机制的作用, 唯有转型才是资源枯竭城市的发展方向。然而, 这些实证性研究并没有在机制确认转型的动力来源, 笔者认为, 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要素禀赋转变, 抑制社会对要素禀赋改变排斥的文化与制度变革, 以破除传统要素禀赋的制度建设, 从培育新的要素禀赋出发进行援助, 可能更有意义。

三、用创业精神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新型要素内生发展

获得新型要素禀赋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并获得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 没有或者缺少这种要素, 会形成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自我锁定, 但是, 要素往往又是产业发展过程中内生培育的, 因而形成了一个死结:因为缺少新型要素所以无法产生新型产业, 不能实现产业转型;而没有新型产业, 所以无法培育出新型要素。这个死结, 仍然需要外力给予破除。既然政府是资源枯竭城市的最大责任承担者, 仍然需要政府作为这个外力角色, 借助于政府援助机制, 从培育新型要素入手, 以本地各种可能利用的资源为基础, 充分利用市场机制, 以内生机制为主培育新型要素。

内生要素禀赋增长过程是一个传统要素裂变并积极参与新兴产业探索的过程, 也是一个政府通过产业支援要素禀赋增长的过程。这样, 合理援助政策设计的标准应该是能否对新型要素形成给予足够的激励。这一标准可以通过新兴产业探索与政府产业政策支持以及新兴产业发展实现, 而市场对新兴产业的积极探索又由社会的创业精神决定。

产业转型是一个探索未来产业的过程, 当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 所有现存的产业都将面临着完全竞争的压力, 因此, 如果以外部力量建设成为一个已知产业, 会加大市场的竞争强度, 多会因为竞争过于激烈而不能获益, 并破坏了市场秩序。在资源枯竭背景下, 继续围绕资源发展新的产业, 会面临缺少资源支撑而无法持续发展。所以, 推动转型必然依靠具有探索能力的机制, 市场机制可以保证充分的探索, 因为市场分散决策与试错能力是其他机制无可比拟的。

创业是纯粹的市场活动, 而且经常是全新的探索, 在本质上是分散决策。创业是增量改进, 不会破坏原来产业存量, 可以避免过大的社会动荡, 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 为创业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更为重要的是创业作为增量的探索, 不论是否成功, 都不会对原来经济造成损失, 却可以在成功以后, 成为后续的接续产业。

创业的增量改进也是经济转型的要求。如果以存量破坏的方式转型, 对社会带来的影响过大, 但如果以培育增量的方法转型, 则可以在不减少产业存量的前提下, 获得结构的调整, 或者增长方式的调整。尽管最后仍然会存量衰减, 但这却是缓慢的, 因此, 可以让社会产生适应性的存量, 而增量转型的成功却可以为衰减的存量带来期望, 引导存量转向增量。这种边缩减、边培育的调整, 是难度最低的转型, 也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理想状态。

创业是培育内生转型动力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内生转型以自发市场行为作为转型的主要表现形式, 它既不是发生在现有资源型企业内部, 也不是由政府通过上大项目的外部强制推动, 而通过市场的自发探索, 实现未来发展方向的确认。这种探索的主要方式是创业。即使这种探索发生在现有企业内部, 也需要有创业精神和内创业行为, 所以, 在很大程度上, 创业精神是推动转型的重要内生动力, 创业也是推动转型的重要途径。

用推进创业的方法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关键在于培育全社会的创业精神。创业行为是市场行为, 也是社会行为, 充分的市场自由和广泛普及的创业精神是个人创业精神的重要来源。这会形成一个悖论, 个人没有创业精神, 则社会也就没有创业精神, 社会没有创业精神, 则很难培育出有创业精神的个人, 这就形成了一个自我循环。这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通病, 而这种通病又与两个依赖有重要关系, 转型仍然离不开传统资源的资源依赖与为推动转型不断给予扶持政策的政策依赖, 形成了全民的依赖文化, 这种文化与创业精神在根本上相背, 成为瓦解创业精神形成的重要原因。

创业精神是指具有开创性的思想、观念、个性、意志、作风和品质等, 它由独立性、开创性、主动性的心理因素构成, 具备创业精神的个人, 这些心理特征都相对明显, 在社会中, 具备这样的心理特征的人占比较大, 则社会整体有了创业精神, 也会影响着其他人具有创业精神, 形成社会的精神同化。

创业精神决定着创业行为, 对创业者来说, 除这种精神以外, 可能在其他方面均无优势, 而这种优势却经常是稀缺的, 对资源枯竭城市而言特别如此。培育创业精神成为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起点, 但是如何培育全社会的创业精神却经常缺乏答案。

创业精神本来应该内生形成, 因为具有创业精神的人获得成就, 树立了标杆, 就会成为许多人学习的榜样, 他身上的品质会为他人所学习, 从而创业精神得以传播。但是, 如果社会缺少了这种传播机制, 市场自发进行精神培育可能会受到阻碍。因此, 建立并维护避免两个依赖文化的创业精神传播机制, 让创业精神获得有效传播, 应成为培育创业精神悖论的破解之策。以这一原理为基础, 政府可以有较大的作为, 由政府约束或者直接参与的创业榜样的赞扬, 利用可控的渠道开展创业精神教育, 以社会教育和政府引导来培育社会的创业精神。

四、政府在推动资源枯竭城市中转型的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 政府在推进资源型转型过程中的重要角色是培育资源枯竭城市创业精神, 所以, 政府行为都应该以此为准则。由此需要清理和重新界定政府的作用。

1. 规划作用。

在资源城市开发初期, 应该以多元化产业发展规划的目标, 以生产性服务和创业精神, 培育以资源为主体产业的产业体系, 在获得足够的技术管理能力以后, 形成多元产业体系。

2. 新型要素提供作用。

因资源处于枯竭边缘状态, 需要加大外生性新型要素培育投入, 特别是通过创业型教育、创办创业型大学, 寻找新的要素培养单元, 这不仅仅让要素独立进入市场, 白手起家创业, 而是有组织地推进地区经济转型。创业型大学对转型的作用已经取得重要试验结果, 它对一个新的产业体系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如果本地已经有大学可以依托, 最佳方案是将这一大学主动转型为创业型大学;或者由政府投入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创业型大学, 来培育新的要素生产体系。

3. 政策性援助。

对于市场失灵需要由政府纠正, 对资源型城市而言, 政府援助不可避免。从前述分析可以看到, 不正确的援助会助长依赖并会破坏该地区的转型机制形成, 所以, 政策性援助需要优化。其基本原则是政策援助应围绕新型要素培育, 以新型要素培育为前提进行救助, 例如, 鼓励创业的补贴专款或税收减免, 对参加培训的社会失业人员给予差额救济, 对引进人才给予安家补助等, 政策性援助还可以不直接针对要素, 而针对整体, 如对大学教育支持、对研究机构的支持等, 特别是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

4.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府自身创业精神的培养。

对资源型城市而言, 城市转型是必然出路, 而内生新型要素是基本方法, 需要有创业精神来培育新的社会文化与运行机制, 包括以政府的创业精神欣赏社会的创业精神, 评价那些具有创业精神的创业行为, 特别是有助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创业行为;政府要培育宽容失败的文化, 不以成败论英雄;地方政府需要将中央政府援助资金有意识地引导到创业扶持之中, 普及孵化器和加速器, 进行创业辅导。这要求, 政府不以金钱-纳税论英雄, 而只以是否转型, 做增量产业的创业成功论英雄。政府还应该尽可能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放松市场探索新事业的欲望和动力, 即使在扶持生产性服务产业作为未来主导产业过程, 也需要有市场精神。

摘要:本文以资源型城市形成过程及其性质的分析给出了资源型难以转型的基本机制, 即过度援助和错误的援助导致了资源型难以转型, 主要机制是新型要素难以在这样的机制下获得培育。进一步提出了以培育内生要素生长机制为目标的援助政策, 以推动创业为中间政策目标, 用创业活动培育新型要素, 再通过创业活动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本文还给出了这种机制下新的政府援助作用机制。

上一篇:中国近代经济下一篇:砂轮磨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