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理与引导(精选5篇)
依法治理与引导 篇1
新版的校园集体舞为了打消学校、家长对于肢体接触引发早恋的顾虑, 取消了男女拉手等肢体动作。时至今日, 还有人把集体舞手拉手、男女生距离太近视为洪水猛兽, 动辄与“早恋”扯上关系, 真是匪夷所思!我以为这是一种近乎病态的心理, 源于传统文化中“男女授受不亲”、“存天理, 灭人欲”等封建性的遗传基因。既不符合人之常情, 也背离了青少年成长的规律, 甚至根本无法遏制愈演愈烈的“早恋”现象, 因而成为人们的“笑谈”。
无可讳言, 现代青少年的性成熟要早于上一代人, 青少年 (约12、13岁) 就产生了性萌动的自然需求。随着性生理的变化, 性心理也必然发生复杂的变化。各种充满性意识、性知识、性挑逗的报纸、杂志、广告、电视、网络、光盘等传媒无处不在, 孩子们的视听领域整天被“情”、“爱”熏染, 想不早恋也难!要杜绝早恋现象在校园的滋生蔓延, 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堵”和“禁”不可取, 还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 综合治理, 重在引导。
首先, 应当适度满足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心理需求, 为他们创造相互了解、建立异性友谊的机会。如果用严厉压制的方法去禁、去堵, 只能适德其反。所以, 在引导过程中, 一定要想办法将他们积聚的过多的能量以适当的方式释放出来。我以为, 跳校园集体舞就是一种很好的“减压”方式, 它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男女同学自由交往的和谐平台, 通过异性交往、异性友谊, 使他们的情感有合理的渲泄渠道, 从而培养较强的调适能力, 拉手与否, 并无大碍。
其次, 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如今新闻传媒、影视报刊充斥大量的“性”息, 其有意无意的诱导作用, 无异于《红楼梦》中那个训导“贾宝玉初试云雨情”的“警幻仙姑”, 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对外界成人相爱的言语和举动加以模仿。在价值观、审美观多元化的社会里, 要做到“净化”确实很难。从学校和家长的角度来说, 努力净化局部环境———校园和家庭还是可以做到的。正人先正己, 教育者首先要洁身自好, 远离色情和准色情的东西, 防止不良书刊、不良网络、不良光盘对青少年的侵扰和诱惑, 用先进的文化精神产品占领青少年的生活空间, 鼓励他们多参加有益于身心的集体活动, 教育他们和异性公开交往、群体交往, 防止个别交往、个别约会。这样, 孩子就不会对个别的异性产生过分的好感而陷入早恋的泥淖。
第三, 加强对青少年的正面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早恋对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 应树立远大的志向, 以学习为第一“要务”, 专心致志, 心无旁骛, 刻苦自励, 成为“术业有专攻”的人才, 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早恋不仅分心, 而且可能会导致心理失衡和一系列不良的反应, 荒疏学业, 贻误青春, 最终一无所成。
总之, 想要遏抑早恋现象, 决不是那些脱离实际的“严男女之大防”的规定所能奏效的。它需要把握分寸, 正确引导, 而这需要现代思维, 需要科学方法, 需要综合治理。
依法治理与引导 篇2
舆情监测 http://
当今,互联网在我国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体,它使普通民众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表达意见和愿望的话语权, 网络舆情给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实行民主化科学化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但必须看到,网络舆情失真问题,特别是网络谣言问题日益突出,影响社会群体心态、侵蚀社会主流价值观、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维持社会和谐稳定。有效治理网络谣言,正确引导网络舆情,是一个必须解决好的现实课题。
坚持信息透明原则保持信息畅通
信息透明是引导防止和治理网络谣言的前提,否则将形成信息反复博弈,造成虚假信息蔓延,增加治理的难度。所以,有效治理网络谣言,首先应当坚持信息透明原则,在保持信息畅通和信息公开的情况下,多做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树立信息源权威及时公布准确信息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网上的信息更是浩如烟海。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网民往往无所适从,难以鉴别真伪。政府是社会各界中最大的信息资源占有者,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掌握着大量的社会、经济、文化信息以及全部的政策和法律信息。要树立信息源权威,针对网络中刚刚出现的网络谣言苗头,准确、及时、详细地在网上公布所掌握的信息,抑制网络谣言的影响和泛滥,确保公众掌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
提高网民素质增强信息鉴别能力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网民只有通过更多掌握基本的政治知识,才能对各种网络信息进行正确的政治判断。因此,要引导广大网民提高媒介认知力、信息鉴别能力,使网络谣言失去生存空间。当公民个人或者企业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要勇敢地站出来,理直气壮地与网络谣言作斗争。
规范网络公关行为加强行业自律
大力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经营规范的网络公关龙头企业,树立行业标杆,引领行业发展。着手对网络公关公司采取一定措施,比如:加强对网站的管理,要求网站、博客、搜索引擎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并建议逐步实现实名制,防止同一用户注册不同身份恶意炒作;明确一些重点监管对象,加强预警;开展网站人员备案工作,等等。网络公司行业协会要切实履行职责,不能形同虚设;网络公司行业内部要互相监督和约束,提高行业的整体水平。
加快网络立法严惩网络谣言
引导与博采 篇3
一、正确解读,找到活学的源头与路径
语文教学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阅读,如果教师不能正确、深入、个性化的解读教材,就不可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课堂,习得应有的语文素养。而正确、深入、个性化地解读教材,需要我们每位老师有着广泛的阅读,这也是语文老师应该有素养,也是新课程改革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
而我们有着正确、深入、个性化解读教材的意识,就可以激发我们进行大量的阅读。而大量的阅读,就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简单,学生学习也就变得轻松、快乐。
面对这一思考,语文老师的大量的阅读是相当关键的。怎么办?读尽可能多的儿童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有着一定的教育理论是必须的,专业性语文学科类的书籍是离不开的……
二、“引导”——吹皱课堂阅读的“活”水
刘勰说得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学专家李吉林老师曾指出:“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和‘根”。“而教材和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老师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一旦学生心灵的“情”弦鸣响,情感的火苗燃起,星星之火就可以形成燎原之势。我们的语文课堂就能迸射出生命的活力。当然,“拨弦”、“点火”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也应该是灵活多变的。
三、博采——引进时尚元素的“活水”
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在不拘泥于教材的同时,还应当根据语文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的需要,针对孩子喜欢新鲜事物、追求时尚的特点。博采众长,把一些时尚的元素引进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语文“课前三分讲”,“一周两首诗”,“每天十词一句”等栏目,同时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开展读书漂流活动。
第一,课前三分讲活动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我班开展这个活动初期,以班级竞选小主持为诱饵,让学生自己找喜欢的故事作为演讲的题材,时间的限度比较宽松。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走上讲台的勇气,一般以“今天的三分讲由我为大家主持”为开场。三年来,孩子们由原来的紧张羞涩变得从容得体;由原来的随意讲变为主动选择具有教育意义或联系班级具体情况自写稿子;由原来的一两分钟变为三五分钟。这些不经意的变化在每天的演讲中真真实实的发生了。
第二,为了让孩子们能每天阅读,除了开展每天30分钟固定看书时间外,我班还开展了读书漂流活动。每人准备一本新书,漂流活动先在班级里开展,接着在同年级段开展,最后是在不同学校开展,每个看过书的同学都要在漂流卡上写下自己的学校、班级、读此书的感言。这个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一改往日随意翻翻的习惯,认认真真地读起了书,及时写下读书感言,郑重其事地跟别的同学交换,还出现了看过同一本书的几人聚在一起交流感受的场面。这个变化是明显的,相信收获也是实在的。
第三,语文的基础知识对孩子的发展较为重要。可这些基础往往是枯燥无味的,孩子们显然不够重视,就如一些最简单的词语、背诵,通常就要花费老师很多的精力。往往今天默对了,明天又错了,反反复复。默多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更重,连最基本的学习兴趣都默完了,甚至还会适得其反。
因此,我根据孩子们的丰富想像力,喜欢动画、漫画的特点。一改以往“错题本”的形式,利用评讲试卷的时间,郑重其事地跟孩子们说:“你们看,这些错的地方,平时老师都强调过好几遍了,可为什么又错了呢?很多小手举了起来,有的说,老师讲的时候是知道的,可过后就忘了;有的说,在做到这个题时,我也记起来老师以前讲过,可再想想又不知道到底老师讲哪个是对的了。我借机发挥,是啊,俗话说的好“好记性还不如烂笔头”呢?随即,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工工整整的十个大字——语文错题宝典之珍藏版。学生们窃窃私语,甚至偷偷地笑了。其实,“语文错题宝典之珍藏版”和错题本是换汤不换药,但每次需要摘录错题时,我都煞有其事地说:“请把宝典拿出来,工工整整地摘录上去,记住,摘上去后每天都要翻一翻,读一读,再珍藏起来,所谓的珍藏是不能丢掉,而不是藏而不读噢!孩子们翻阅的兴趣浓了,抵触情绪也消失了。基础也扎实多了。
以上这些 阅读“活水”的引进,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听课的主动性;同时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注入阅读“活”水,其实对教师是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即使你有了一桶水的知识,也还是不够的,你该储备好一缸水、一池水,你还必须适应社会信息化的趋势……跟上时代的步伐,了解学生的思想,用阅读激活你的课堂,让你的学生学得更“活”!
阅读这一活水是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这需要我们每位语文老师动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地去寻找,不断地去思考。如果我们远离了这种智慧,远离了应有的思考,一切活水就会远离我们。
引导学生与对话(网友来稿) 篇4
金晓涛
那个春色十分的日子,我款步走进高二(1)班教室,将与学生共度两个课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玛蒂尔德的性格。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因此决定由此入手,通过分析情节,了解人物命运,把握决定命运的性格因素。
在简单的导入之后,我转身挥笔“沙沙沙”,板书五个小标题--“梦项链”、“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假项链”,让学生通读课文之后,在相应的地方分别填上它们。
接着我“指导”学生逐层研读,讨论我精心设计的问题。如“梦项链”部分,我提出两个问题:
1、如何理解第一句“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若去掉“也”字,表达效果会有什么不同?
2、年轻的玛蒂尔德整日郁郁寡欢,为了排遣自己的“不幸”和“痛苦”,她找到了什么出口?
要求学生寻读相关语句,了解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梦境以及梦境萌发的土壤。
教学进展得很顺利,到了最后一个环节了。为体现民主作风,我特意安排学生发言。学生慷慨陈辞:“玛蒂尔德最初的确为虚荣心所俘虏,但是当她面临选择时,她能勇于直面惨淡的现实,义无返顾地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人生之路,最终在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妙!与我的结论如出一辙。我暗暗喝彩,满意地宣布:“下课!”
在这两堂课中,作为教师的“我”无时无处不在,然而学生的“我”在哪里?当这样自问时,我渐渐不安起来。
在阅读教学的三个环节--“划分层次”、“逐层研读”、“总结性格”中,学生只是在被动地阅读,一直是在跪着阅读。之所以出现这种“目中无‘生’”的设计,是因为我只是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而忽视了学生的阅读过程。因此,我所谓的“指导”无异于“指挥”。在这样的阅读中只有聆听,没有对话,哪会有真正的文学解读?学生阅读不充分,哪能真正理解人物形象?
海德格尔说得好:“称职的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本身,而非旁的什么东西。”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去学的.东西首先就是学习对话,而非旁的什么东西。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师生的对话让学生学会与作品作者对话,而不是教师自己与作品作者对话的结果;否则就意味着剥夺学生作为读者个体化感知、体验、探究的权利,扼杀其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销蚀其对文学的热情。即使教师的观点是正确的,而学生也全盘吸收了,这样的教学也谈不上有什么价值。想到这里,我不由汗涔涔而大惭,我哪称得上“称职的教师”啊!我陷入了情绪的低谷之中。
机缘凑巧,同年级一位老师请假,由我代课,教的还是《项链》。我决心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更关注学生现实的、活生生的经验和体验,将传授式教学改革为对话式教学。
春天的校园里,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玛蒂尔德的世界,正静静地期待着我们的阅读。
在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我期望学生通过阅读,感知了解玛蒂尔德时而让人欢喜让人忧的命运。我微微笑着,亲切地凝视着学生,用低沉的声音说:“什么是悲剧?鲁迅认为: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在这种文学作品中总有一种破坏的力量,如同一只魔爪把美好的一切夺走,从而引发读者内心崇高的悲壮感。那么,玛蒂尔德的人生是不是悲剧?她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是什么?不幸的生活有没有毁掉它?为了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进入玛蒂尔德的人生,了解她性格发展的历史--故事情节。”学生凝神听着,若有所思。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我指点学生理清故事发展脉络,并把阅读的点滴发现写在字里行间。
在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期望学生通过整体把握,揣摩语义,感受体验玛蒂尔德丰富饱满的形象,于是粉笔一挥,大书一行字“以‘假如我是玛蒂尔德……’为话题说一段话”,紧接着补充道:“在阅读欣赏中,对作品的读解是呈开放性的,每个同学都有话语的权利。”我以真诚的期待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体验,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
由于玛蒂尔德一生的转折点在“失项链”处,大多数学生关注的目光聚焦在这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项链一去兮不复返,玛蒂尔德还有什么选择?学生众口纷纭,见仁见智。其中一个声音特别响亮:“假如我是玛蒂尔德,我会以青春美貌换取梦想的人生!”在或赞赏或疑惑的议论中,他继续侃侃而谈:“这不是一条通向梦想的幽雅天堂的终南捷径吗?‘我’在夜会上乍露头角就引来了部长等人的注目。如果‘我’做出这样的选择,可以马上轻而易举地还掉债务。这样的例子在当时的法国、在今天的中国也不是没有,君不见有许多女子愿意以出卖人格,牺牲尊严为代价换来高消费的享受?”这种说法很有代表性,它来自于对玛蒂尔德“借项链”前后心理的把握。我严肃地提醒他:在文学作品中,包含许多意义未定性和意义空白,它们给予我们创造性阅读的可能;但这种联想、想象的前提必须是立足于文本整体,不为局部所迷,否则所得的阅读经验往往是片面的、零碎的。于是,学生联系“还项链”以后的情节,重新走进玛蒂尔德的世界,俯而读,仰而思,喟然长叹:“豪华的生活的确令‘我’十分神往,但它不值得‘我’拿出全部情感和人生尊严去下注。丢项链后,当青春美貌和人格尊严这两个砝码摆在人生的天平上,‘我’愿意放弃美丽,选择尊严!”话音刚落,周围响起掌声,其中也有我的。
最后,我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玛蒂尔德形象的短评。由于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对于主人公的认识出现了分歧。当几十个学生的心目中出现不同的玛蒂尔德时,我欣欣然地抓住教机,热情地支持他们组织辩论赛,在学生与学生充分对话中真正实现主体性的自由阅读。“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语文教学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和谐而宽松的生成空间,让教师与学生、师生与作者作品达到和谐共振的愉悦、自然的沟通状态,特别是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锋”,使信息实现“零距离”的交互,何乐而不为?
在这个环节中,我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提供充分的空间,使之成为学习的行动者。可以说,我是“袖”起手来,不让自己越俎代庖,但决不冷眼旁观。在辩论准备和进行阶段,我都要事先进行前瞻的、及时的指点,指点学生提出鲜明的观点,并且在文中寻找有力的论据。
请看,一方所持的观点是:“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自食其果,可怜可悲。”所用的论据有:
①年轻时沉迷于荣华富贵的梦乡;
②陶醉在所谓的成功中忘乎所以;
③经常性地回忆舞会,虚荣本性难改。
考虑到辩论是学生之间特殊的对话,我不忘提醒学生,论点要针锋相对,论据要一一击破。后来另一方提出了“玛蒂尔德坚强善良,直面人生,可敬可佩”的观点,所用的论据有:
①生活不如意产生梦想,值得同情;
②为舞会精心打扮,见其自尊;还项链时的忐忑,见其良知;毅然过起艰难的生活,见其负责;
③回忆舞会,既是对美好往事的回忆,也是对人生悲剧的反思。
通过辩中读,学生对人物的性格有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对人物的悲剧命运倍增同情,对小人物的人文关怀更显亲切。
“对话太精彩了!”教室里不时发出喝彩声。是啊!好的课往往就是一段精彩的对话。在教学的三个环节--“感知”、“体验”、“探究”中,教师尤其“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时时、处处去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培养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在学生和作品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创设互动对话的多种途径,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独立体验的时空,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一个教学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与见解的过程。
通过对话型教学的实验,我深刻认识到:在现代的课堂上,教师要坚守人文主义的精神家园,尊重学生与文本对话、自我收获的结果。不要什么标准和权威,需要有不同的声音;不要亟亟以求结论,需要从容地享受阅读的过程。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在阅读教学的“有我之境”里意识到“自我”的存在,从容地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种感觉。否则,等待我们的将是沉重的一声叹息。
名著教学与价值引导 篇5
人文理念在理工高校通识教育中的启蒙引导作用是非凡的。时流所致,当代大学生往往敏感而盲目,求知欲强而耽于玩乐,富于活力而缺乏定位。在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消费主义喧嚣的大学校园,如何秉持文理兼容的理念,打破传统教育的沉闷之气,以文化熏陶、价值启迪与自由空间,取代知识灌输、道德训导与纪律管束,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育,使之在求真求善求美中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严肃课题。本人执教于一所传统的理工科大学,理工类学科一直是其特色强项,人文类学科则力量相对薄弱,尤其和国内同类院校相比差距尚大:当下,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诸校,皆拥有实力相对雄厚的文学院或中文系,有着较为成熟的学科体系、稳定的培养模式及可观的博士点与硕士点;这种科技与人文有机交融的特色,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彰显现代大学的发展方向。但原因种种,本人所在高校不惟没有文学院或中文系,即连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这样一门通识性人文必修课也没有。这对于一所全国重点大学、一所“211”高校来说是遗憾的。
受制于大环境与大气候,理工科学生往往有着勤奋好学专心致志的一面,又有着追逐风尚重理轻文的另一面。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少数同学人文知识较为全面,人文修养可圈可点,但多数同学限于应试教育现状,无暇他顾,人文知识颇有欠缺。部分学生文史哲基础薄弱,语言能力匮乏,审美趣味低下,以至对高雅艺术不闻不问,对浅薄文化、低俗文化情有独钟。“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作为一名人文课程教师,我深感在讲课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些技术性、专业性、审美性知识的传授,更应坚守人文底线,自觉致力于现代意识和现代理性的有效传播,让学生获取良好教益。兹以本人开设的人文选修课《<水浒传>解读》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探索和努力。
《水浒传》是一部包容了政治、军事、战争、经济、社会、民俗和人性的文学经典,具有非凡的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本人开设的人文选修课《〈水浒传〉解读》,旨在通过对《水浒传》全方位的观照、考察和分析,藉助课堂讲授、互动问答等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其战争范例、人物关系、艺术风格、写作手法及价值取向,掌握历史常识和文学常识,提高鉴赏能力和思考能力,热爱传统文化,为接受通才教育奠定基础。从价值层面观照,我国传统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除《红楼梦》外,多半是有问题的。尤其《水浒传》,虽然大名鼎鼎家喻户晓,其所隐含的价值观却鱼龙混杂,犹如成份复杂的中国传统文化——既是向上的,也是向下的,既是含“氧”的,亦是含“毒”的;对其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均不可取。面对《水浒传》,如同面对河豚鱼,首先应该做的是必要而必需的排“毒”。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如何运用辩证思维和两分法,引导大学生对传统名著透彻解读,从而去芜存菁,披沙沥金?依我看来,《水浒传》在价值理念上的主要问题,表现于以下两方面:
一、对残忍和暴力的渲染。《水浒传》中杀人如麻的黑旋风李逵,天真淳朴,爱憎分明,性格鲜明生动,颇为一些读者喜爱。但喜爱之余,却往往忽略了他身上残暴、血腥、非人性和非理性的一面。如小说中写到的李逵挥舞板斧砍人的场景:“不问军官百姓,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渠……排头儿砍将去”(40回),类似描写在在可见。授课中我会摘录李逵杀戮无辜百姓的相关章节,由此切入,以现代文明为参照,展示作品中涉及的种种残酷残忍、麻木生猛、血雨腥风,逐一进行细密的文本分析。29回的“武松醉打蒋门神”一节历来为人津津乐道:武松受当地狱霸施恩所托,替施恩出头,凭自己精湛的武功打败了抢夺施恩地盘的外来恶霸蒋门神。这样一种“黑吃黑”的行为,本质上属于以暴制暴,以毒攻毒,不宜美化为正义与非正义的搏击。31回“血溅鸳鸯楼”写武松为了复仇,一人杀死张都监全家20余口,丫环、厨师、马夫等皆不能幸免,此种灭门行径,体现出的是武松的冷血无情。34回写宋江、花荣等人活捉了朝廷命官秦明后,宋江定计将秦明灌醉,然后叫小卒假扮秦明到青州城下杀人放火,导致秦明蒙受不白之冤,妻儿惨遭屠戮,无路可退只好落草,这样的“妙计”阴狠毒辣,全无人情味。41回写李逵当着众好汉的面从黄文炳身上割肉烧烤下酒,43回写李逵从李鬼腿上割肉烧食,同样极度野蛮、血腥、残忍甚至变态。至于27、28回中写到的母夜叉孙二娘在十字坡卖人肉,以及对孙二娘黑店里怵目惊心的人肉作坊的描摹展示,更是从物质层面,印证了鲁迅所强烈鞭挞的中国文化的“吃人”本质:“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灯下漫笔》),“我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
凡此种种,我都会重点讲授,让学生由感性而理性,由具象而抽象,由个别而一般,获取鲜明体认;同时注重课堂提问,以验证学生对作品的把握能力和领悟能力。在双向交流中发现,不少同学在读到李逵杀人的片断时会感觉“很过瘾”,认为其所体现的正是李逵的勇敢无畏。我在结合具体文本客观解读之余,会认真指出其分析的失当与不妥处,如人文精神的匮乏、现代意识的缺席等,并予以纠正指谬。随着授课的深入,这拨原本阅历较浅、知识面较窄、缺乏深刻人文理念的生长于E时代(电子时代)的青年学子,渐渐能够与我在观点上取得一致并保持共鸣了。
nlc202309040639
二、畸形落后的女性歧视观。妇女解放一直是衡量人类进步的标尺,是人类文明的权威标志。对于女性的态度,足以见出一部文学作品的进步性与现代性。《红楼梦》的伟大即在于曹雪芹对待女性的热爱与尊重的态度。“红颜祸水”、“最毒妇人心”则是《水浒传》甚至《三国演义》《西游记》看待女人的视角,此种妇女观是落后的,变态的,无异于对女性的精神杀戮。《水浒传》中写到的女子多是淫妇、荡妇,如武大的妻子潘金莲、宋江的小妾阎婆惜、杨雄的妻子潘巧云、卢俊义的妻子卢贾氏、东京名妓李师师等;要么就是泼妇、毒妇,如卖人肉包子的“母夜叉”孙二娘、杀人放火的“母大虫”顾大嫂等。因了“红颜祸水”理念的支配,凡称得上好汉者如宋江、卢俊义、武松等,皆以不好色著称,见了女人往往目不斜视。
书中46回写到,在石秀怂恿下,潘巧云先是被石秀剥光衣服,继之被杨雄割了舌头,“一刀从心窝里直割到小肚子上,取出心肝五脏,挂在松树上”。关于“石秀杀嫂”这一段,我在让学生读原著的同时,也向他们认真推荐现代小说家施蛰存的短篇名作《石秀》,以供对照阅读。比之施耐庵,施蛰存运用现代心理学,更为令人信服地刻画出一个善嫉、偏狭和狠毒的石秀形象,及其由性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矛盾心理。81回写燕青见李师师,李师师对他产生爱意,燕青当机立断认李师师为姐姐。作品将李师师发乎自然的爱恋理解为“淫邪”,并夸赞燕青“心如铁石,端的是好男子”。通过课堂教学,学生们意识到这样的夸赞带有明显的大男子主义理念,古人如此尚可原宥,今人如此则极荒唐。潘金莲嫁武大,本属明珠投暗的不幸婚姻,直接导致她后来的红杏出墙乃至杀夫,但在一种视女人如洪水猛兽的病态理念驱使下,施耐庵写到:“(武松)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斡开胸脯,取出心肝五脏……肐查一刀,便割下那妇人头来,血流满地。”(26回)“武松杀嫂”的血腥故事竟成美谈,潘金莲则被钉在耻辱柱上,实为一种男女关系中的不对等和不公道。由此再与西方文学援例作比:荷马史诗《伊里亚特》中为争夺美女海伦,特洛亚与希腊双方开战十年而无悔无怨,体现出的是古希腊人对美的无条件的臣服敬重;两相比照,映射出中国历史文化中非人本质的一面。可以说,《水浒传》所持的这样一种病态女性观是反现代、反人文、反道德、反理性的,有碍于以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为主体的普世理念的推广和人文教育的深化。在课堂上,我注重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几堂课下来,学生们普遍反映受益匪浅,扭转了原本有些含混的认知,形成了自己的心得看法,逐渐确立起一种现代人文价值观。
除上述两方面的问题外,《水浒传》中还存在着对“义气”的不加节制的宣扬以及对非理性的“天命观”、对打着“计谋”幌子的诡术的宣扬等价值偏差,不一而足。它们在某些语境中或有其合理性,但却不具备任何普适性与公共性。明乎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水浒传》价值层面的问题所在,决不可率尔认同,全盘接受。课程结束后,在例行的成绩考核中,我会设计1—2道论述题,让学生当堂笔试。考题类型大致如:结合具体人物,谈谈《水浒传》中的妇女观;分析《水浒传》中的暴力倾向,等等。学生们的解答总体上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以现代意识为统摄,结合文本条分缕析,立场鲜明,阐释到位,交出一份合格乃至优秀的答卷。这样的考核结果,标志着学生业已拥有了高屋建瓴的文化视点,不负大学人文教育的目的,亦是对教师本人职责、义务和心血的认同,足可欣慰。
要之,在大学人文教学中,相信只要坚持辩证思维,以文学的形式进行价值引导,必能有效地矫正理工科学生的刻板理性和思维定势,不断激发其放射性思维和创造性潜能,促进人性的完善与人格的发展,实现高校通识教育既定目标。
(张宗刚,男,1969年生,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大众文学学会副会长,美国爱荷华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及传媒文化研究。)
【依法治理与引导】推荐阅读:
推进依法治理与维护法律权威08-26
镇普法与依法治理 领导小组工作制度07-12
乡镇普法依法治理08-28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09-05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意见12-02
依法治理工作活动方案12-23
民办学校的依法治理08-14
天王社区普法依法治理计划05-17
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意见06-18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安排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