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制备

2024-10-17

设计制备(共12篇)

设计制备 篇1

引言

连铸机结晶器对水质要求较高, 本文为满足其水质要求, 使结晶器铜管寿命大幅提高, 简要阐述预处理加反渗透工艺。

1设计依据

1.1设计规模

生产软化水:15 m3/h, 总进水20 m3/h;

软化水的水质指标要求如下:

硬度≤4.2 dH°;电导率≤10 μs/cm;w (SiO2) ≤20 μg/L;pH值6~9。

1.2系统工艺流程

本系统采用如下工艺流程见图1。

2预处理系统

水源:地表水。

反渗透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关键在于预处理, 预处理的好坏不仅决定着反渗透装置的清洗次数, 而且决定着反渗透膜元件的使用寿命。预处理部分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 防止胶体物质及悬浮物固体颗粒、泥沙等污堵;

(2) 防止大分子有机物质、微生物污堵;

(3) 防止反渗透膜元件面结垢 (包括因浓缩而出现铁铝氧化物等的结晶) ;

(4) 保持反渗透长期稳定运行和装置产水量稳定。

2.1絮凝剂加药装置

水中的胶体一般带有负电荷, 当在水中投入适量带正电荷的混凝剂, 由于双电层作用和高分子物质间的吸附架桥作用而使胶体颗粒相互粘结, 形成体积比较的的絮状物, 利于水中胶体的去除。本系统设置了混凝剂加药装置, 使原水胶体颗粒沉淀, 并被多介质过滤器过滤去除。混凝剂装置由溶药箱、溶液箱、计量泵和相应的管道、阀门组成。

2.2双纹管式换热器

进水温度对反渗透产水量和运行压力影响较大, 相对稳定的进水温度可使反渗透系统运行工况稳定, 并有利于高压泵的选型。系统配置1套双纹管式换热器, 出水25 m3/h, 温度控制在21~25 ℃之间, 换热器带高稳定型自立式温度控制阀, 并设有高温报警装置。

2.3多介质过滤器

多介质过滤器作为系统的第一级过滤, 在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产水浊度在1 NTU以下, 污染指数≤4, 符合反渗透进水要求。系统设置1台直径为1 000 mm的立式单流机械过滤器, 设计流量为25 m3/h, 线速度为8.0 m/h;过滤器内填无烟煤和精制石英砂。下布水装置采用多孔板+滤帽布水形式。使过滤器能在正反洗时的布水更均匀, 反洗更彻底, 出水的品质更高, 满足RO装置的进水水质要求, 从根本上保证了RO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为了防止反洗后刚投入使用时小颗粒杂质进入更深层的滤砂, 从而穿透滤层, 应适当增加滤层高度, 同时采用粒径均匀的精制石英砂就能达到完善的工艺效果。为防止当值人员的操作失误使得多介质过滤器出现反洗流量过大而使多介质过滤器出现乱层的现象, 特在反洗水进口设限位蝶阀;同时在介质过滤器上部设置窥视孔 (视镜) , 在控制和调节水流量的时候, 能方便地控制反洗强度, 使滤层膨胀15%~25%而避免反洗强度过大, 将部分滤料如无烟煤冲出滤器, 降低过滤效果。

反洗水由反洗水泵提供, 为提高系统水利用率, 反洗水采用反渗透浓水。多介质过滤器采用自动控制操作方式, 在原水悬浮物小于20 mg/L时, 产水悬浮物小于5 mg/L。

3反渗透系统

3.1阻垢剂加药装置

为防止RO膜元件在选择透过淡化水的同时, 其浓水侧溶解固形物浓缩出现因浓度积大于溶解度平衡常数Ksp而结晶析出, 在RO膜表面结垢, 影响RO膜的脱盐率 、水通量、运行压力等性能参数。如果出现细小晶粒而不能及时处理的话, 溶解固形物会以其为结晶核心, 使结晶粒增大, 从而其结晶棱角会刺破膜表面, 损坏反渗透装置, 因而在反渗透装置前设置阻垢剂加药装置。

通过计算, 本系统在75%回收率时的投加量为3.0 mg/kg, 考虑到原水水质的变化而增加适当余量, 投加3.3 mg/kg。加阻垢剂装置由计量泵、计量箱和现场控制柜组成, 加药计量泵与反渗透装置连锁, 设置为自动加药方式, 也可手动投加。

3.2精密过滤器

为了保证反渗透膜元件和高压泵不被悬浮颗粒所伤害, 系统设置了1台精密过滤器, 直径为500 mm, 过滤精度为5 μm。

过滤器在投入运行过程中, 所拦截的污物、杂质在滤芯表面也形成“架桥”作用, 利用污物、杂质本身拦截与其相近的颗粒杂质, 过滤效率会随着运行的时间加长而提高, 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 虽过滤精度逐步增高, 进出口压差逐步增大, 当压差过大时, 会将杂质、污物压入滤芯深层, 为降低运行费用, 在进出口压差达到0.1 MPa时应拆下进行更换。精密过滤器是进水预处理的最后一道关卡, 防止细小颗粒进入高压泵及RO膜元件, 划伤膜表面。

3.3高压泵

反渗透膜元件对水中的离子具有选择透过性, 因而在反渗透浓水侧和产水侧存在着渗透压差, 这样就必须要有外界的压力来克服渗透压差才能够使反渗透装置正常工作并达到设计要求, 外界的压力由高压泵提供, 设置高压泵1台, 额定流量为20 m3/h, 扬程135 m, 高压泵电机的配置上采用德国西门子电机。

3.4反渗透装置

根据国内外多个工程项目经验, 合理的预处理对系统长期稳定运行起着关键作用, 但反渗透装置本身的抗污染性设计也是提高系统抗污染、污堵的重要措施之一。

反渗透膜元件采用美国陶氏公司生产的低压苦咸水高脱盐率复合膜BW30-400, 单根膜元件的脱盐率为99.7%, 单根膜元件最大回收率为15%, 单套反渗透装置配置18根膜元件, 分别安装在3根压力容器中, 每根压力容器中安装6根膜元件, 分二段, 反渗透膜管为6芯装, 材质为玻璃钢。

经过过滤和投加阻垢剂后的预处理产水进入5 μm的精密过滤器、高压泵, 由高压泵升压后进入反渗透装置, 75%的预处理产水进入反渗透装置透过膜元件进入产水箱;98%以上的无机盐、有机物、胶体被截留并随25%未透过水经浓水回收管道流入多介质过滤器反洗水箱。工艺要求单套反渗透装置出水为15 m3/h, 脱盐率≥98%, 水回收率75%。

反渗透装置配有相关的温度计、浊度仪、流量计、电导率仪、压力表、集中取样装置和相关的控制元件。在产水侧设不合格电动排放阀, 能够将刚开机、停机维护、调试时短时间内产生的不合格产水排放, 不使其进入后段工序。

反渗透进水侧设置一电动慢开门, 防止由于高压泵启动时“水锤”现象的产生;在浓水侧设置电动排放阀, 在反渗透装置开启前进行低压冲洗和停用时置换膜元件内的浓水, 为防止停用后无机盐在膜元件内沉淀, 设置冲洗水泵, 冲洗压力为4.0 kg/cm2, 一般利用预处理设备的给水。电动阀在PLC控制下自动执行上述工艺运行动作。

3.5反渗透清洗装置

反渗透装置的预处理设计越趋完善, 膜元件清洗的次数就可以减少, 但要完全保证膜元件不被污染是不可能的, 当系统出现压力升高, 产水量降低, 脱盐率下降等特征时, 就须考虑对反渗透膜的化学清洗, 首先应判断发生污染的性质和位置, 然后采用相配套的化学药剂溶液通过每段反渗透组件留有的清洗接口进行清洗。清洗装置包括溶液箱、5μm保安过滤器和清洗泵以及相关控制电路部分。清洗装置由清洗泵、清洗箱、5μm保安过滤器以及相关的流量计、压力表、阀门、管材管件组成。

4结束语

软水制备设计的合理性、可靠性、适应性和易操作性是钢铁厂维持正常和高效生产的重要前提, 也是环境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的基本要求;设计和生产的协调配合才是促进生产技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动力。随着膜分离工艺的迅速发展, 反渗透技术在软水制备中实际应用越来越被重视。

参考文献

[1]工业水处理.给水排水设计手册 (第四册) [M].第二版,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水处理工艺与运行管理实用手册[M].第一版,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 2002.

[3]张寿恺.反渗透技术在俄罗斯净化饮用水中的应用[J].给水排水, 1999, 25 (2) :59—61.

[4]沈健.高纯水与反渗透技术[J].给水排水, 1998, 24 (2) :32—37.

[5]范瑾初, 高乃云, 吴柏生.高纯水制备的有效预处理-硅藻土过滤[J].给水排水, 1994, 20 (6) :11—13.

[6]谢斌.南钢软水站设备设计选型简介[J].给水排水, 2001, 27 (5) :51—51.

设计制备 篇2

由于夹芯结构具有比强度高、比模量大等众多优点,目前被广泛应用在航空航天等领域.从面板、芯子和面芯界面加强技术等三个方面对夹芯结构的设计和制备现状进行了介绍.重点对蜂窝夹芯结构、泡沫夹芯结构、点阵夹芯结构、格栅夹芯结构和整体夹芯结构等的`设计和制备工艺以及为了提高面芯界面结合强度而不断被提出的包括Z-Pin,Stitch和Embedding等在内的面芯界面增强工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

作 者:吴林志 泮世东 WU Linzhi PAN Shidong  作者单位:吴林志,WU Linzhi(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泮世东,PAN Shidong(哈尔滨工业大学复合材料与结构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刊 名:中国材料进展 英文刊名:MATERIALS CHINA 年,卷(期): 28(4) 分类号:V414.6 TB303 关键词:夹芯结构   设计   制备工艺  

设计制备 篇3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传授主要以实验为基础,我们必须把握好元素化合物此一新授课课型的特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营造探索情景,让学生乐于实验、乐于探索,善于运用新、旧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发掘他们的潜能,养成科学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

这种教学过程一般可按以下几个环节实施:提出课题(问题驱动)㈡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主动)㈡学生讨论实验方案(教师引动)㈡实践方案(多元互动)鹤评价方案(多元互动)㈡知识小结,其中每一个环节可互相作用,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中进行,是交互、开放性的教学方法。通过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学生能利用所学过或新学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去想、去做、去反复摸索,从而达到牢固掌握化学知识的认知目标,也能达到培养能力的目标。

下面以《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在运用这类开放式教学法的心得。

在高一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中,学生已对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有一定的认识,若采用完全新授课的形式,学生可能不感兴趣,那么如何引起新的学习高潮,让学生温故而知新?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出诱发性适度的小课题,把学生带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课题:制备氢氧化铝的实验方案设计

[教学片段]

一、 巧妙设置问题情境,引发探索热情

师:用复方氢氧化铝片(胃舒平)和斯达舒胶囊的图片和有关药物成分介绍的甲片引入课题:现在假设你就是一名来应聘药剂厂制药工程师的求职人员,我就是你们的面试官,我出的第一道考题就是:请根据你所掌握的铝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设计工业上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案。看哪一组同学设计的方案最多、最好?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面试现场”,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化学知识学以致用了,热情马上被激发,引出了Al(Olb的制备。从Al(OH)3的制备又引发了新的问题:A1(OHL具有两性,如何利用强碱与可溶性铝盐溶液反应而得到最大沉淀量,而且实验室制备和工业制备又有怎样的区别?这一开放性课题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一定的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也就是说在“新旧知识的结命点”上产生了问题。化学问题是化学知识产生的土壤,只有当预设的化学问题进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基础上,通过教师适当的设问启发,有意识地主动构建化学知识。

二、 考虑个体差异,激发全体学生思维

生:用头脑风暴的形式分组讨论设计制取氢氧化铝的多种途径。在座的“小小药剂师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制取方法,共提出了包括电解氯化铝在内的九种方案。[教师板书]归纳同学们的设计方案:

方案8:电解饱和氯化铝溶液

方案9:焙烧铝土矿

开放探索性问题的特征是题目的条件不充分或没有确定的思路、结论,所以其解题策略往往也是多样的,它为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化学开放题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创新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真正学会“化学思维”。

三、重视生成性资源,营造民主讨论、探索氛围

师:大家设计了很多方案,接下来是不是可以马上将这些方案一一投入生产呢?

生:还要进行筛选。

师:那么我给大家出的第二道考题就是你根据哪些因素来筛选你的设计方案呢?

生讨论交流 工业制备方案评价的一般原则:

原料来源(易得,方便,丰富);工艺流程(简单,可连续生产;反应物浓度高;反应时间短;反应温度低;生产操作简便);设备(无需特殊设备);成本(低廉);产率(高);产品(纯度高);副产品处理(可使用);环境保护(不产生“三废”污染)。

师:现在根据这些原则你能选出你心目中的最佳方案吗?

生:方案4和方案5。

各种实验方案的实施过程,都有教师可知或不可知的问题出现,教师应采取公平、民主的态度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实验,而不应该轻易下“是”或“不是”的结论。让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尽量自行找出解决办法。在课堂上,我们应注意传授知识和激励思考兼顾,成为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问题,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

四、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直观性,感悟科学研究方法

师: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利用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和药剂,用方案4和方案5制备氢氧化铝,看看究竟哪个方案才是那个最佳方案?这就是我给大家出的第三道动手操作题。

生:分组实验。

师:大家已经完成了实验,下面就请各组来汇报你们的实验现象和结论。

(小组一)展示试管中的氢氧化铝。小结:在相同条件下,氧化铝与强酸反应的速率明显比与强碱反应慢,方案4中所用的主要原料铝土矿和纯碱便宜易得,反应速率快,操作简单,生成的氢氧化铝纯度高,副产品碳酸氢钠不仅可以循环使用,还可以作为食品添加剂等用途。所以我们赞成方案4。

(小组二)我们组实验失败了,没有制备出氢氧化铝。我们分析了原因,可能是我们在用氢氧化钠溶解氧化铝时,碱的用量大大过量,导致通人二氧化碳需要时间较长,来不及完成实验。

(小组三)我们组实验失败了,没有制备出氢氧化铝。原因是我们没有正确估算纯碱的用量,导致二氧化碳气体量太少,只好中途加药品,不仅耽误了时间,而且还有大量的气体因泄漏而浪费。

(教师总结)看来大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不管成功与否,都从中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那么就让我们来看看在实际的工业生产中,究竟是怎样操作的?

(投影)工业制备氢氧化铝的常用方案——拜耳法:

粉碎 碱溶液和高压水蒸气过滤除杂

师:最后我想请同学们谈谈在这场面试中你有哪些收获?

生1:理论要和实践联系。

生2:动手实验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数据的计算、仪器的检查等等。

……

师:大家都谈得很好,在这次面试中我感受到大家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合作的科学品格,相信大家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一定能作出优异的成绩。最后祝大家面试成功!

让学生进行类似于科学探索的学习,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目的是学生通过知识的“再发现”,让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分析、综合、归纳、迁移、猜想等,来展示他们思维过程,让学习者感悟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

同时教师要能够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对教案做出及时的、灵活的调整与改变,在精心设计教案、预设教学过程的基础上,加强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将更能促进教育目标的高效率完成或新的更高价值目标的生成。

“栓剂的制备”教学设计 篇4

药剂学是中职药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课, 也是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必考的科目, 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用较多, 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针对中职生逻辑思维差、形象思维较好、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不积极等特点, 我校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大纲里, 栓剂是一个重要的剂型, 栓剂的制备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边讲、边示教、边操作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并使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材分析

我校选用的教材是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药剂学》, 全书共12章, 主要介绍了药品的调剂知识、常用剂型、制剂新技术、生物药剂学等方面的内容。

“栓剂的制备”是教材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课介绍了栓剂的概述、基质、制备、举例、质量检查、包装与贮存。其中栓剂的制备属于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本节课总课时是4学时, 前两个学时学习栓剂的概述、基质、举例, 后两个学时, 也就是本次课的两学时通过理实一体化教学学习栓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

3 学情分析

(1) 本门课为药剂专业的核心课程, 并且为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必考科目, 学生在实习及今后的工作中也会经常用到该学科知识。

(2) 在免试入学的大背景下, 很多学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差, 所以药剂学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 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操作, 以提高其学习兴趣。

(3) 本课程教学对象是我校二年级药剂专业学生, 之前学习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 已经掌握药物称量、加热等基本操作。

(4) 前两节课学生学习了栓剂的概述、基质、举例, 对栓剂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师在前两节课上设置问题:想知道栓剂是如何制备的吗?以我们现在的能力有没有可能自己制备栓剂?要是有可能的话, 这些漂亮的栓剂如何在我们的手中诞生呢?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目标[1]

4.1 知识目标

了解栓剂的概念;掌握栓剂的基质种类;掌握栓剂的制备及质量检查方法。

4.2 能力目标

通过听讲、看视频、示教、练习,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4.3 情感目标

通过视频、图片和生活中的栓剂使用使学生感受药品质量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提高其职业道德素质。

5 重点难点

5.1 重点

(1) 掌握栓剂制备方法中热熔法的制备流程及润滑剂的选择。

(2) 掌握栓剂的质量检查项目, 特别注意检查融变时限。

5.2 难点

制备甘油栓操作中注模速度、温度的控制。

6 教学方法

采用理论讲述、课前设疑、举手竞答、抽查提问、示教、讨论分析、学生实践操作、实物展示、播放视频等教学手段。

7 教学资源

教学场所:药剂实训室。药品:甘油、硬脂酸钠。实训器具:小烧杯、电炉、温度计、栓模、小刀、冰箱等。其他:多媒体设备、课件、教材、教参。

8 时间分配

两节课共80 min, 其中复习旧课8 min, 新课讲解67 min, 课堂总结、布置作业及预习内容5 min。

9 教学过程

9.1 复习旧课

9.1.1 栓剂的概述 (3 min)

教学活动安排: (1) 提问:什么叫栓剂?强调:栓剂属于固体制剂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点) 。 (2) 简单讲解:栓剂的分类、形状、特点。 (3) 栓剂的作用:局部作用与全身作用。学生回答问题:直肠栓插入直肠不同的深度所起的不同作用。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加深学生对重点内容及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点的记忆。

9.1.2 栓剂的基质 (5 min)

(1) 脂溶性或油脂性基质:可可豆脂、半合成脂肪酸酯。 (2) 水溶性或亲水性基质:甘油明胶、聚乙二醇、聚氧乙烯单硬脂酸酯类。

教学活动安排:以抢答和教师抽查提问的方式复习栓剂的基质内容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点) 。如:油脂性基质有哪些?水溶性基质有哪些?可可豆脂属于哪种基质?甘油明胶属于哪种基质?

设计意图:合上书本回答, 可以检验学生的复习效果, 有利于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为期中、期末考试及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做好准备。利用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采用抽查提问的方式可督促每名学生做好复习工作。

9.2 导入新课 (5 min)

教学活动安排: (1)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不同形状的栓剂图片。 (2) 展示市场在售的栓剂, 问学生:想不想知道这么漂亮的栓剂是如何制备的?想不想骄傲地告诉家人、朋友你也能制备出如此漂亮的栓剂?想不想在课后把自己的杰作发到微信上炫耀一下?

设计意图: (1) 通过图片、实物展示, 使学生对栓剂有一定的感官认识。 (2) 利用学生爱表现自我的心理及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兴趣。

9.3 讲授新课

9.3.1 栓剂的制备

教学活动安排:与学生互动 (0.5 min) :同学们预习了吗?请问栓剂的制备方法有多少种?由此引出栓剂的制备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冷压法 (1.5 min) :简单讲 (此法少用, 也少考) 。

(2) 热熔法 (制备流程为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点) (15 min) :融化基质—加入药物—注入模具—凝结成栓—削平—脱模取栓—质检—包装。

教学活动安排:边示教、边讲解热熔法的步骤及要点, 然后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回答制备中应注意的问题, 最后由教师总结操作要点及重点。

设计意图: (1) 通过示教, 使学生有感官认识, 有利于其掌握操作技巧, 提高学习兴趣。 (2) 通过提问使学生动脑思考, 并集中精神认真听讲, 减少课堂走神现象。 (3) 学生回答完问题再总结可以加强其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9.3.2 实例操作:

甘油栓的制备甘油栓处方分析 (5 min) 。

教学活动安排: (1) 与学生互动:大家知不知道甘油栓有什么作用?什么时候需要用甘油栓? (2) 讲解甘油栓的作用。 (3) 请学生分析并讲解某处方。

设计意图: (1) 与学生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知道该药的作用, 增强学习兴趣。 (2) 使学生学会处方分析, 培养分析能力。

甘油栓的制备工艺:理论讲授 (12 min) 。

教学活动安排:告诉学生要对实验结果进行评分。 (2) 理论讲述操作中的注意事项:甘油加热时温度不能超过120℃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 ;注模时一定要一次性以细流状注入, 并溢出模口 (先请学生上讲台操作, 然后让其他学生评价其操作情况, 再由教师点评) 。

设计意图: (1) 通过比赛评分提高学生对操作的重视程度, 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2) 强调操作注意事项, 提高栓剂质量。 (3) 通过其他学生评价及教师点评, 有利于发现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分组操作 (20 min) 。

教学活动安排:每4人为一组, 每组制备10粒栓剂。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提高其学习兴趣。

9.3.3 播放教学视频

教学活动安排:在栓剂冷却、等待的过程中 (5 min) 播放因栓剂质量引发医疗事故的新闻。

设计意图: (1) 充分利用时间, 有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 (2) 让学生明白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3) 增强课堂吸引力。

9.3.4 学生评价实验结果及教师点评 (8 min)

教学活动安排: (1) 以市场在售的甘油栓作为对照品, 将各组制备的栓剂放在讲台上, 先组间互评, 再由教师打分。 (2) 表扬本次比赛的优胜组。 (3) 由实验结果引出栓剂的质量检查项目 (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点) :重量差异、融变时限、微生物限度。 (4) 以讨论和提问的形式分析实验结果差异的原因, 寻找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5) 教师点评本次操作情况, 并总结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甘油的加热温度 (太高产品变黄) , 注模速度 (太快、未溢出模口造成凹面, 注模中停顿造成分层) , 冷却时间 (影响硬度) 。

设计意图: (1) 表扬优胜组, 满足学生渴望被肯定的心理,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采用讨论和提问的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3) 通过讲评及总结, 使学生更加明确本次课的学习重点。 (4) 通过重点强调使学生掌握执业药师资格考试考点。

9.4 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及布置作业、预习内容 (5 min) :

(1) 总结本次课的内容。

(2) 布置思考题:热熔法制备栓剂的流程及注意事项有哪些?栓剂的质量检查项目有哪些?

(3) 完成实验报告。

(4) 布置预习内容:中药丸剂。

教学活动安排:布置预习内容时提问:这节课自己亲手做出了栓剂有没有成就感?并拿出已经准备好的各种中药丸剂提问:这是什么剂型?学生都能回答出是丸剂。再问学生:想不想知道在家制作丸剂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预习第二节内容。

设计意图: (1) 通过练习, 再次巩固重点知识。 (2) 通过书写实验报告,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 通过设疑的方式布置预习内容, 激发学生对下次课的好奇心, 通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 0 教学反思

1 0.1 成功及创新之处

(1) 采用市场在售产品展示及设疑的方式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抓住学生爱表现的心理, 使教学与学生的课后娱乐相结合, 如让学生课后用手机拍下自己的作品发到微信或微博上与人分享,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采用提问加分的形式, 以抢答及教师抽查提问的方式提高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4) 将实验成果与市场在售药品对比的方式有助于学生评价实验结果。

(5) 实验结果先由学生讲评, 再由教师点评, 有利于学生掌握质量检查的项目及思考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6) 对实验结果进行现场评分, 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7) 课堂互动多, 能活跃课堂气氛。

(8)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学生可以边听、边看、边操作, 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1 0.2 有待提高之处

(1) 教学场所的仿真性欠佳, 若能与企业合作在生产场所授课, 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提高学习兴趣。

(2) 若能增加实验设备, 更细分组, 增加每名学生动手的机会, 教学效果会更好。

摘要:药剂学是中职药剂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专业课, 针对中职生逻辑思维差、形象思维较好、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不积极等特点, 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本文以“栓剂的制备”为例, 进行教学设计, 从设计思路、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时间分配、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以提高药剂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栓剂的制备,理实一体化,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设计制备 篇5

随着科技的发展,创新材料和设计已成为各国研发的主题,设计师力图采用不同类型的材料进行创新设计,富有想象力的设计构思会形成具有生命力的家具。按此思路使用镀铝瓦楞纸板作为新型材料,采用模块化家具组合的设计方法,应用于镀铝瓦楞纸板概念家具设计。组合家具是由标准零部件或若干个标准化模块组合而成的,家具的整体功能可划分为若干个子功能,整体功能通过不同的模块或零部件组合来实现,现代家具特别是板式家具的模块化结构,拆装灵活,用途多样,容易组合。模块化组合家具可通过灵活切换模块转换功能,产生各种不同的使用方法或衍生新型家具来满足需求差异,其制作过程应注意标准化、组合化、通用性等特征。组合模块家具的种类众多,如桌凳、茶几、床等,家具的形态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功能性也得到更大程度的拓展。

3.2镀铝瓦楞纸板与其他材料的组合设计

镀铝瓦楞纸板制作的标准模块,根据使用需要,配合其他材料,如设计镀铝瓦楞纸板模块组合餐桌,这种设计充分发挥两种不同材料的优势互补作用,餐桌上部分桌面使用玻璃材料,餐桌下部分底座采用镀铝瓦楞纸板模块。玻璃面材具有坚硬、光滑、耐磨、耐烫、容易清洗的特点,镀铝瓦楞纸板塑造成各种所需形状模块的底座,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另外可根据设计餐桌面板大小自行决定底座标准模块配置的多少。餐桌面板材质、形状和规格可依据消费者需要,利用造型要素交合法提取造型要素,灵活派生多种设计方案。家具模块化设计的实践方法,可开发研制新功能模块与部分通用模块形成新家具,可用通用模块和接口结构组合成新家具,可通过部分通用模块改型形成新家具,可以以通用为主与部分专用模块构成新家具,还可采用如木材、塑料、金属、玻璃等不同质地的材料进行模块组合成形。

3.3模块化的应用组合

模块化是设计模块作为标准化、通用化的零部件灵活组成多种新家具的设计方法。以镀铝瓦楞纸板制作的标准模块,还可按对家具不同使用价值的需求,来制作不同种类和规格的镀铝瓦楞纸板的标准化模块,并配合其他材料设计制作中小型家具。根据设计意图,结合镀铝瓦楞纸板制作的标准模块,可选用层叠结构形式的镀铝瓦楞板模块,组合形成茶几、长条桌等家具。利用镀铝瓦楞纸板制作的标准模块为主要造型材料,结合多种其他材料,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变化造型。选用镀铝瓦楞纸板和其他材料共同构成概念家具时,可充分利用两种材料各自的优势特点进行设计,推进镀铝瓦楞纸板新材料的应用。可将其应用于制备各种中小型轻便纸板家具产品中。

4结语

新型活塞铝基复合材料设计与制备 篇6

【摘要】活塞作为汽车发动机中传递能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构件,对其材料具有特殊的要求。本文尝试采用复合材料方法制备活塞用铝基复合材料,研究了铝基复合材料的金相组织及力学性能。

【关键词】活塞;铝硅合金;基体增强;组织;力学性能

国内外铝合金活塞材料研发现状

国内对铸造铝合金活塞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传统的铝硅合金的基体增强上,例如山东大学和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AlP粒子基体增强活塞;东南大学开发出使用陶瓷纤维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安徽省恒泰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发明的碳纤维增强的铝基活塞材料。国外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促进了铝基复合材料的发展,日本汽车公司研发出氧化铝局部增强铝基活塞;欧美研究人员采用碳化硅和硫化钼对铝硅合金进行增强;美国航空航天局两位华人科学家发明并命名了一种名为MSFC-398高强度耐高温过共晶铝硅合金材料;德国PEAK Werkstoff公司新近开发的新型耐热铝硅合金。

1、实验过程

1.1实验设备及材料

1.中频熔炼炉及石墨坩埚;2.平板状金属型模具;3.OLMPUS-PME3金相显微镜;4.CMT5105A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5.铝合金锭,φ0.7mm的铁丝及SUS316不锈钢丝

1.2实验内容

1.选择不同增强材料,编制不同构型,然后熔炼铝合金,并进行金属型铸造得到复合材料铸件;2.CMT5105A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进行拉伸试验并分析并对不同构型铸件分别制备金相试样,用OLMPUS-PME3金相显微镜观察试样组织并分析;4.最佳增强方法的确定和提高力学性能和优化组织的机理分析。

1.3实验步骤

(1)增强体金属的选择及金属型涂料:出于界面因素和润湿性以及原料易得考虑选择铁φ0.7mm的铁丝和不锈钢丝作为增强体增强铝合金的性能,制成复合材料。

(2)金属型模具预热:本实验用箱式电炉加热,喷涂料前加热到200℃,喷涂料后加热到250℃等待浇注。

(3)熔化工艺:试验采用实验室中频熔炼炉进行熔炼,熔铝温度为710℃,熔炼过程中要加入精炼剂。具体过程:去气--本实验采用溶剂净化,精炼--六氯乙烷精炼法。精炼时,先调整铝液温度到高于浇注温度20-30℃即770℃。把熔剂撒在铝合金熔体里面,搅拌5-10min,然后清除合金上面的渣并撒上一层覆盖剂,精炼完毕后,静置25s用扒渣勺扒渣后升温至750℃准备浇注。

(4)浇注:将预先准备好的铁丝网(不锈钢丝网)固定在模具的正中,浇注的模型为金属型板状模型。通过铝液的过热热量使铁丝网(不锈钢丝网)表面发生熔融,从而实现两者的结合。本实验浇注温度为750℃.

2、实验结果及分析

2.1不同构型复合材料铝合金的组织分析

2.1.1加入铁丝网后复合构型的铸态组织

分析:黑色条状为初生硅,白色为α铝,其余为第二相。加入铁丝的金相组织界面结合良好,空洞及气孔较少,而加入不锈钢丝的结合不如加入铁丝网,可以看到结合部有较多的空隙,其他部分也看到了气孔。

2.2不同构型复合材料铝合金的力学性能分析

2.2.1圆柱形拉伸试棒测试

将铸件加工成圆柱形拉伸试棒,并进行标记。未处理的铝合金为1号;螺旋铁丝网加入为2、3、4号;平板铁丝网加入的为5、6、7号。

结果分析:1号为不处理的铝合金,2、3、4号加入螺旋状铁丝网,并未增强抗拉性能,延伸率略有降低,因为加工成圆形标准拉伸试棒后,中间平行部分直径小,里面铁丝分布过多,甚至有许多铁丝外露,造成缺陷,拉伸后均从缺陷处断裂,因此无法提高性能。5、6、7号加入平板状铁丝网,抗拉强度明显增大,同时延伸率也降低。

2.3優良增强构型及工艺的选择及增强机理

由于铁丝及不锈钢丝的抗拉强度均高于铝合金,同时二者与铝合金润湿性良好,因此考虑将其制成复合材料。螺旋网加入后复合材料内增强体密度过大,结合不够理想,缺陷较多,故选择平板网状加入;金相结果显示,铁丝与不锈钢丝加入,界面结合情况均良好,铁丝加入结合更好,空洞和气孔更少,增强效果更佳。

3.结论

本实验通过加入不同材料及构型(铁丝、不锈钢丝的平板型网、V型网)的复合材料对铝合金进行强化并研究了合金组织和性能。结论:1.采用不锈钢丝平板网加入后,抗拉强度增强效果最佳,较未处理的铝合金的抗拉强度提高约11.9%。2.采用不同构型复合材料处理的铝合金组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变。其中加入铁丝网后界面结合更优,空洞及气孔较少。

参考文献

[1]孙晓,王艳艳,王磊,张斌等.铝合金活塞制造工艺现状及发展方向.内燃机与配件,2010.

[2]甘可夫,于岚等.活塞用新型纤维增强铝合金的开发国外汽车,1989.

物质制备与检验课程方案的设计 篇7

关键词:实践导向,项目课程,课程方案设计

0 引言

在当今经济时代,工作性质发生很大变化。如:智能型工作的增多,技术要求的提高,工作范围的拓展。团队合作形式的出现等,对人们的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形成这些能力的途径是职业技术实践活动,绝不是增加学生理论知识所能解决的。因而对高职课程实践性内容的重构将成为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重要任务。在此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对化学实验技术课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创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物质制备与检验项目课程方案。旨在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

1 物质制备与检验课程设计理论基础

物质制备与检验课程的设计是以实践为主线将技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进行有机融合,以化工产品合成与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以高职教育课程的实践导向和项目课程理论为依据进行设计。

1.1 物质制备与检验课程的实践导向[1]

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主要包括原料的准备,产品的合成与后处理,产品的检验等。物质制备与检验即以化工生产过程为逻辑主线进行设计,精选与生产密切联系的合成项目作为训练载体,以能力训练项目的实施为主线组织安排教学。授予学生从事化工生产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培养学生能力、技术、素质的新型课程。

近些年,在国内外逐渐发展的项目课程,十分适合实践性学习内容,十分适应高职教育课程培养职业能力的目标要求,十分适应高职教育课程学习者的特点。

1.2 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是一种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2]。

物质制备与检验课程紧紧围绕化工产品合成与检验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例如乙酸乙酯的制备,涉及药品仪器的准备,用分馏装置制备乙酸乙酯,用气相色谱法检验乙酸乙酯中的微量水。通过实验模拟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2 物质制备与检验课程方案设计过程

基于高职教育课程的实践导向和项目课程理论,依据化工生产岗位工作任务的分析,围绕物质制备与检验两项中心任务,选择有代表性的产品为载体进行物质制备与检验课程设计。按照化工生产岗位的工作需要构建知识结构。设计程序如图1所示。

2.1 工作任务的分析

物质制备与检验课程作为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是约请与化工生产岗位所对应的专家、工程师与课程组成员通过工作分析,形成专家小组认可的清晰明了的工作任务分析表(表1)。

2.2 知识分析

根据工作分析选择与工作相关的内容,打乱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的重组。从而确定所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

2.2.1 知识目标

(1)了解物质制备与检验的基本知识,掌握物质制备与检验中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2)了解利用萃取、蒸馏、分馏、重结晶及升华等方法分离提纯物质的基本原理,掌握分离提纯技术的一般过程和操作方法;(3)了解物质的熔点、沸点等物理参数的测定原理及意义,初步掌握这些物理参数的测定技术;(4)了解制备物质的步骤和方法,掌握物质的制备技术;(5)了解物质化学成分的检测原理,掌握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6)了解天然产物的提取原理,掌握其提取、分离方法。

2.2.2 技能目标

(1)够用加热、溶解、搅拌、蒸发、沉淀、结晶、过滤和升华等基本操作技术,会使用分液漏斗和脂肪提取器等萃取和分离仪器;(2)能安装与操作普通蒸馏、简单分馏、水蒸气蒸馏、减压蒸馏和会使用冷凝管和电动搅拌器;(3)能安装与操作制气装置,会进行气体的净化与收集;(4)能安装与操作沸点、熔点等物理参数的测定装置;会选择与校准温度计;会使用密度计、密度瓶、旋光仪、折射仪、电导仪及恒温水槽;(5)能操作酸度计、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光谱仪、气相色谱仪和液相色谱仪,会使用分析天平、滴定管、容量瓶和吸管;(6)能准确表达实验结果,规范完成实验报告,会处理实验室常见事故。

2.3 项目选取

项目选取是在化工生产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典型产品为载体,所选项目具有代表性。能够覆盖工作分析的任务内容,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表2)。

2.4 课程序化

项目课程的序化即按照工作逻辑去组织安排课程内容。项目的逻辑联系有递进关系,并列关系和线性关系,本门课程项目之间主要采用递进和并列关系。每个项目内容组织顺序与化工生产过程一致。即原料准备→产品合成→后处理→产品检验。

2.5 课程方案

经过以上过程形成本门课程方案,文本显示为课程标准(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包括学习领域定位、学习领域目标、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教学建议教材及教学资源、评分办法等几个方面。

3 结论

物质制备与检验课程的设计在课程模式上,是以化工生产岗位工作分析为依据,以工作任务为起点;在内容的选择上以物质制备与检验能力为焦点,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的四大化学理论知识为背景,以拓展性知识为延伸;在课程结构上以化工生产过程为主线,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由此构成该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作为一种新课程模式,在设计技术上还存在很多难题,如工作任务的典型性,工作分析的效用,课程序化中的工作逻辑性,课程知识内容的分解、综合和分布等需要科学的解决,才能更充分地展示项目课程的合理性和优越性。还有待于全体课程组成员在实践中深入探索,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姜大源.职业教育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注射剂的制备说课设计 篇8

1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说课设计依据新课改教学理念,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淡化说教, 关注认知, 在师生合作中明理导行, 引领学生用已学知识剖析新知识和反思自己的言行, 落实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2]。

2 教材分析

“注射剂的制备”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药剂学基础》教材第八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课是在药剂专业学生学习了注射剂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本教材要求学生掌握注射剂的制备过程, 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知识基础和基本经验。由于中职生的认知以直观感知为主, 分析、思考、解决问题能力还比较欠缺, 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主要依靠直观感知, 因此, 理实一体化教学在这一节课中尤为重要。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熟悉注射剂的生产环境和注射剂的生产车间管理, 掌握注射剂制备的工艺流程、制备方法。

3.2 能力目标

通过观看视频、听讲、做练习,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 提高理解能力。

3.3 情感目标

通过将视频、情境图和生活中的注射剂引入课堂, 感受药品质量的重要性, 理解良好的药品质量是按照严格要求生产出来的, 不是单靠检验,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4 重点和难点

学生对注射剂虽有所认识, 但只停留在直观的感知上, 不知道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所以笔者把“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过程”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对于中职生而言, 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较弱, 要求他们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注射剂的生产, 是一个难点。

4 教法与学法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 在教学中, 笔者采用创设情境、演示、实践活动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实际操作、合作交流等方法主动获取知识。教具:药物注射剂样品、C A I课件、相关图片等。

5 教学过程

5.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首先笔者向学生提问是否使用过注射剂, 勾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为引入新知识做好铺垫。

接着笔者让学生观看一段双黄连注射剂受调查的视频, 通过视频感受药品质量的重要性;药品的质量是按照严格要求生产出来的, 引出注射剂制备这一教学内容。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导致的药害事件被质量调查的视频, 那严肃的场面, 激发起的不仅仅是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还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同学们, 受调查的药物是什么剂型?” (板书:注射剂) 。“那你们想不想知道注射剂制备的流程?”从而引出新课,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注射剂制备。” (板书:注射剂的制备) “这一节内容非常重要, 直接关系到用药者的健康与生命。”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5.2 观察图片, 建立第一印象

通过观看图片了解注射剂的生产环境要求、房间布局、内部结构、生产车间区域划分与洁净度要求。课堂互动:前面学习过的洁净室的级别有哪些?请学生回答。介绍注射剂车间的生产管理、人员管理、洁净室管理、工艺规程。严格遵守工艺操作规程, 保证产品质量。生产记录:注射剂每个生产工序, 必须有详细的生产记录。插入G M P车间的图片, 让学生对厂房有初步了解。

5.3 直观药品样品, 引出其制备工艺

依据注射剂的特征, 引出其制备工艺。为此, 笔者设计了以下两项探究活动:

(1) 小组合作, 感知特征。让学生拿出学具注射剂样品, 摸一摸, 想一想:自己摸到的注射剂容器是怎样的?这些注射剂容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些注射剂容器应该怎样制作才安全呢?提问:老师手中哪个是注射剂的容器?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展示产品,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热烈讨论后说:“老师左手拿的是安瓿, 右手拿的是西林瓶”, “安瓿瓶口是圆圆的封口”, “要洗瓶再灌”, “要灭菌”, “要检查质量”……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课件直观演示, 归纳出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过程。同时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流程图 (或板书) 。通过操作活动及电教媒体的直观演示, 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 使其记住了注射剂的生产工艺过程。

(2) 摆一摆, 加深认识。为加深学生对注射剂生产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笔者又设计了摆一摆的练习活动。练习中, 笔者特别强调让学生说一说:容器的处理—原辅料的准备—注射液的配制—注射液的过滤—灌封—灭菌—质量检查可以调换顺序吗?学生会有许多疑惑, 笔者组织学生抓住注射剂无菌生产的特征展开讨论, 让学生作出正确判断。

5.4 分组合作, 探究制备方法

注射剂的制备过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 笔者将学生分成5个小组, 指导学生分工合作。第一小组:思考注射液的配制有哪些方法?第二小组:回答注射液的过滤有哪些设备?第三小组:留意注射剂的灌封有哪些注意事项?第四小组:回答注射剂的灭菌有哪些方法?第五小组:回答注射剂的质量检查包括哪些内容?在学生作答的过程中,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 让学生准确地了解制备过程与方法。

5.5 巩固应用, 拓展延伸

学生学习的新知识必须要经历内化的过程, 这一过程离不开学生的练习和应用。为此, 笔者设计多个练习题让学生做, 并带领学生参观模拟实验室及其设备,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让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5.6 回顾反馈, 总结收获

在这个环节中, 师生共同回顾课堂教学, 总结知识, 让知识得到升华。

6 板书设计

本节课, 笔者力求用最简洁的文字将注射剂的生产过程表达清楚。

说课的内容、教法, 需经过同行的分析、讨论, 才能使教学方案不断完善, 更适合药剂专业学生学习。创造性的说课值得教师进一步思考和钻研。

摘要:为了满足市场对药剂专业人才的需求, 我校积极推行教学模式改革, 从传统教学转向理实一体化教学。现就《药剂学基础》教材中“注射剂的制备”说课设计进行分享, 旨在提高药剂专业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教师的教学创造性。

关键词:注射剂的制备,说课,设计,药剂专业

参考文献

[1]闫捷.以任务引领为特色的“氨的代谢”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 2011, 29 (10) :83.

设计制备 篇9

各种类型的功能薄膜一般具有高硬度、低摩擦系数、红外光区透明、良好的化学惰性和生物相容性等, 它不仅可作为各类保护层, 还可作为生物材料涂层, 因此能够广泛应用在机械、光学、微电子以及生物医学等多个领域[1]。目前制备功能薄膜的方法主要有电化学法、物理气相沉积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三大类, 这些方法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 但是它们也存在一定的缺陷:要么设备昂贵、要么结构复杂、要么操作程序烦琐、要么成膜速率低等[2]。

2 高气压微空心阴极放电

微空心阴极放电是一种新型的气体放电, 它的性质处于辉光放电和弧光放电之间。1996年在空心阴极放电的基础上, Schoenbac等人创造了微空心阴极放电 (MHCD) 这个术语[3]。微空心阴极放电为中间带有微孔的“阴极-绝缘体-阳极”的三明治结构, 它的主要参数为中间微孔的孔径一般为几十微米到几佰微米;阴极和阳极一般用金属钼构成, 厚度为100μm;中间隔离的绝缘体一般用陶瓷片, 厚度为几佰微米。MHCD基本电路为阴极经过一个电阻接到电源负极, 阳极经过一个电阻接地。微空心阴极放电的主要特点是阴极孔径很小为微米量级, 放电气压可以很高, 能够达到甚至超过大气压, 也就是说微空心阴极放电是一种高气压稳定的辉光放电。微空心阴极放电最吸引人的特征之一是有非热电子能量分布, 这导致了一个高的电离和激发速率, 在放电区域形成高电流密度。微空心阴极放电另一个独特的特征是放电等离子体中有极高的功率密度。MHCD产生的高气压辉光放电等离子体有广泛的应用, 如:紫外准分子光源、薄膜沉积、平面等离子体显示、等离子体化学、用于污染气体消毒等。

3 新型制备类金刚石薄膜装置的设计

装置是根据近年来高气压微空心阴极放电的研究成果, 结合工业上和科研上对功能薄膜日益增长的需求, 利用“微空心阴极放电与第三平板电极”之间放电产生的大体积等离子体, 反应气体通过该等离子体区域时, 发生多种化学反应, 反应物在基片上形成薄膜。装置由圆筒外壳、上封盖和下底座, 这三个部分构成一个封闭的反应气室, 上封盖上有进气孔, 下底座安装有真空泵孔和排气孔。其特征在于:圆筒外壳的两个侧面安装有观察窗口, 气室内装有由“微空心阴极放电”与“第三平板电极”构成的特殊放电结构, 其中“微空心阴极放电”作为该放电的阴极, “第三平板电极”作为该放电的阳极, 该结构能够产生大体积的等离子体。装置中的圆筒外壳、上封盖和下底座均由铝合金制成, 并且进行氧极化处理, 整个装置为密封的圆柱型结构。“微空心阴极放电”由阴极层、绝缘层、阳极层自上而下依次叠接构成, 在阴极层、绝缘层及阳极层表面分布有纵横等距、孔径相等的若干微孔;“微空心阴极放电”通过一个隔离绝缘板固定在圆筒外壳上, 该隔离绝缘板也分布有类似的若干微孔。在隔离绝缘板下方10~15mm处固定有与所述“微空心阴极放电”相对的“第三平板电极”。该装置中的阴极层、绝缘层、阳极层和隔离绝缘板分别是钼片、Al2O3陶瓷片、钼片和Al2O3陶瓷片, 钼片厚度为2mm, Al2O3陶瓷片厚度为4mm, 微孔的孔径为100μm~200μm。第三平板电极为不锈钢金属电极, 厚度1cm。

设计的装置如图1所示。图中1-圆筒外壳, 2-钼片电极, 3-小陶瓷片, 4-钼片电极, 5-大陶瓷片, 6-封盖, 7-观察窗口, 8-基片, 9-底板阳极, 10-底座, 11-上气室, 12-下气室, 13-底板支撑架, 14-进气孔, 15-微放电孔, 16-陶瓷管, 17-射频电源, 18-高频电源, 19-真空泵接口, 20-排气口, 21-螺丝孔。装置具有圆筒外壳1、封盖6、底座10, 这三个部分用螺丝连接在一起构成气室11和12, 反应气体在气室中发生各种化学反应。圆筒外壳1的两个侧面安装有观察窗口7。带有微孔的钼片电极 (阴极层) 2、小陶瓷片 (绝缘层) 3、钼片电极 (阳极层) 4自上而下依次叠接构成一个微空心阴极放电阵列, 然后通过大陶瓷片5固定在圆筒外壳1上, 两钼片电极通过导线接在射频电源17上。基片8固定在基片底板阳极9上, 基片8与大陶瓷片5间距15mm。底板阳极为不锈钢板, 它通过导线连接在高频电源18上。导线通过圆筒外壳时都用陶瓷管16进行绝缘隔离。底座10上安装有真空泵接口19和排气口20, 封盖6上开有进气口14。

该新型装置的设计原理是:在装置中, 由带有微孔的阴极层、绝缘层、阳极层构成一个微空心阴极放电阵列, 作为主放电的阴极, 第三电极放置在微空心阴极放电阵列的阳极边作为主放电的阳极, 从微空心阴极中抽出电子, 形成大的放电区域。利用这种特殊结构在高气压下产生大体积的稳定辉光放电等离子体, 该等离子体有非热电子能量分布, 放电区域形成高电流密度, 电子密度在1015cm-3量级, 同时等离子体中有极高的功率密度 (>103k W/cm3) , 含有大量的高能电子, 这些都有利于输入气体发生化学反应。放电气体流速对放电维持电压有很大的影响, 当电极间距固定时, 提高气体流速能够降低维持电压。该装置主要利用金属腔体的扩散冷却和气体流动冷却。

该装置工作原理:首先利用真空泵把气室抽为真空, 然后从进气孔输入混合气体, 气体流速为150sccm, 气体经过辉光放电等离子体发生化学反应, 反应产物在样品基片上沉积出薄膜, 废气从排气口抽出, 在沉积薄膜过程中, 始终保持气室中的气压恒定。由于该装置采用了微空心阴极放电阵列, 放电在高气压下工作, 提高了薄膜沉积速率和放电的稳定性。实验表明:利用该装置制备薄膜的生长速率是双平板式电极放电法的3倍左右。当输入的反应气体不同时, 利用该装置能够制备出各种不同的功能薄膜。

结束语

设计的功能薄膜制备装置具有独特的优势, 它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成膜速率高。它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在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该装置将会成为一种被人们广泛使用的材料制备装置。

摘要:首先概括了功能薄膜的特性、制备方法及其应用领域。然后, 介绍了微空心阴极放电的基本结构及应用。最后, 利用微空心阴极放电设计了一种新型制备功能薄膜的装置, 对该装置的设计过程、工作原理和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功能薄膜,高气压辉光放电,微空心阴极放电,薄膜制备

参考文献

[1]毛友德, 刘声雷, 杨国伟.类金刚石薄膜的结构和光学特性[J].中国激光, 1993, 9:693-695.

[2]袁镇海, 邓其森.罗广南.类金刚石薄膜的制备、性能和应用[J].材料科学与工程, 1994, (48) :32-38.

乙酸乙酯制备实验的微型化设计 篇10

关键词:乙酸乙酯,制备实验,微型化

乙醇和乙酸反应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是高中化学必修2(江苏教育出版社)专题3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中的内容。该实验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用浓硫酸做为催化剂会因为浓硫酸的强氧化性和脱水性出现许多副产物,课堂演示的酯化反应生成的乙酸乙酯量不多,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分层不明显;(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3)装置搭设比较繁琐,不利于课堂演示和学生操作。

对此,课题组通过反复讨论和实验探究,从改变实验药品用量、改变催化剂和实验装置等方面进行设计,通过改变实验条件和设计微型化装置,既得到了较好的实验现象,又有利于学生分组实验,达到了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一、实验原理

从反应机理可知该反应要经过加成、消去过程,质子活化的羰基被亲核的醇进攻发生加成,在质子的作用下发生消去反应脱水生成酯。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催化作用的是H+,所以该实验改进主要通过改进催化剂以及装置,来实现实验的微型化。

二、实验仪器及装置

1. 实验仪器:

大试管(Φ15×100)、小试管(Φ10×60)、铁架台、酒精灯、烧杯(100mL)、与试管配套的带塞玻璃导管等。

2. 实验试剂:冰醋酸、无水乙醇、6mol/L硫酸、饱和碳酸钠溶液、0.1%酚酞溶液。

3. 实验仪器装置图(见图1):

三、实验步骤

1. 按图1准备好装置,与试管配套的带塞玻璃导管下端尽量正对大试管中的小试管。

2. 在大试管中加入0.9mL无水乙醇、0.6mL 6mol/L硫酸和0.6mL冰醋酸,小试管中加入0.5mL饱和碳酸钠溶液、1滴0.1%酚酞溶液,如图1所示。

3. 将图1的微型装置置于100mL烧杯中,水浴加热,并控制温度在90℃以下,约3min,玻璃导管口飘出果香味,微型小试管中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如图2所示。

四、实验的关键点

1. 要使与试管配套的带塞玻璃导管下端正对大试管中的小试管,可采取在小试管中放置一根小玻璃棒,使之上端正好接触带塞玻璃导管下端,以便产生的乙酸乙酯经玻璃导管冷凝正好流进小试管中。

2. 水浴加热温度不宜过高,一般在90℃以下;

3. 采用大试管套小试管的方式,通过一根长导管进行冷凝、回流,长导管不能太短,一般要15~20cm。

五、实验优点

1. 催化剂改用6mol/L稀硫酸,避免了使用强腐蚀性的浓硫酸,顺利达到实验目的,实验效果不错;

2. 在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加入少许酚酞,使分层现象更加明显;

3. 实验进行微型化设计,装置简便,有利于学生实验操作,且试剂用量少,更节约了药品。

参考文献

[1]吴民生.套管式水浴加热装置制乙酸乙酯的研究[J].化学教学,2014(10):46-49.

设计制备 篇11

摘要:Christine Ecker博士提出悬浮态水合物的概念后,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引用,但是至今并没有确凿的野外观测证据和室内实验证明。罗永江等人提出了采用微波加热的方法在实验室制取悬浮态水合物样品的方法。文章介绍了采用微波加热方法制取悬浮态水合物所需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结构设计及采用HFSS软件对装置加热均匀性的数值仿真与试验研究。

关键词:悬浮态水合物;微波加热装置;HFSS仿真

中图分类号:TE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0-0022-04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能源资源的依赖程度急剧加大,但常规化石能源的已探明储量与社会需求量存在较大差距,能源危机深入人心。在世界各国相继投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天然气水合物因其具有储量大、能量密度高、清洁无污染而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勘探开发工作。但由于天然气水合物对储层条件的特殊要求和对水合物储存地层的不完全研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开发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要安全、高效地开发利用天然水合物能源资源,还需进行大量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

1998年,Stanford University的Christine Ecker在其博士论文中提出天然气水合物在地层中赋存的三种状态模型,即悬浮态、接触态、胶结态模型,并建立了三种模型中弹性波速与水合物饱和度等参数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并得到学术界广泛认可和引用,但是至今并没有确凿的野外观测证据和室内实验证明。罗永江等人提出了采用微波加热法作为制备悬浮态水合物样品的前期处理手段,利用微波加热具有高效性、穿透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在多孔介质孔隙中制备均匀分布的冰颗粒。因此,微波加热装置是该方法中的关键设备。本文介绍了专门设计用于悬浮态水合物样品制备的微波加热装置的结构设计,并采用HFSS高频仿真软对微波加热装置中样品内电磁场分布进行了探索,最后采用试验方法研究了微波装置对样品加热均匀性情况。

1 微波加热装置结构

采用微波加热的方法制取在多孔介质中具有孔隙冰分布的样品要求主要有两点,分别是快速加热和均匀加热。快速加热要求微波加热装置具有足够的功率,使加热样品的时间较短,因为在短时间内加热样品,由热传递导致的热量扩散较小,可以比较准确地控制样品内化冰的量;均匀加热可以使样品内冰颗粒的分布较为均匀,是提出该思路根本目的。考察现有的各类微波加热装置中,微波加热的均匀性仍是一个业界的难题,科研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用于解决该问题。在考察了现有国内外各类微波加热装置后认为,现有的微波加热装置不能满足本次试验要求,需研制适合本试验需求的微波加热装置。

所设计的微波加热系统主要由电源供电系统,微波发生器,微波传输系统、馈口调节机构和微波防护装置组成。电源供电系统主要由变压器和高压电容组成,为系统提供稳定高压电源;微波发生器是产生连续微波源的部件;微波传输系统可将微波发生器产生的微波能传导至加热材料处;磁控管调节机构用于调节各磁控管的相对位置和波导口与样品之间的距离,调节样品内部电场分布;微波防护装置采用吸波材料吸收装置泄露的微波能,防止微波泄漏对试验人员造成伤害。

1.水平轨道;2.磁控管固定架;3.竖直轨道;4.定位螺钉;5.竖直定位块;6.定位螺钉;7.轨道连接块;8.水平滑块;9.水平轨道;10.底板

图1 磁控管调节机构滑道示意图

图1是磁控管调节机构滑道示意图,调节机构由水平滑道和竖直滑道组成,磁控管固定在固定架上,能够实现水平方向距样品管距离的调节和竖直方向磁控管之间相对位置的调节功能。图2是微波加热装置实物照片。装置由6套调节机构呈圆周布置,被加热样品放置于圆心位置的转盘上,由一低速交流电机以同一速度旋转加热,使样品加热均匀性更好。试验过程中,可通过调节波导口距样品管的距离与磁控管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工作的磁控管数量来调节样品内电场分布,改善样品加热均匀性。

图2 磁控管可调行波加热装置

2 HFSS模拟分析与试验研究

2.1 数值模型

HFSS是由Ansoft公司推出的一款全波三维电磁场仿真软件,软件采用的是有限元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被认为是高频电磁场分析和设计的工业标准。HFSS用户界面简洁,具有较精确的自适应场求解器和强大的电磁场后处理器,被广泛用于射频和微波器件设计,电真空器件设计,天线、天线罩及天线阵设计仿真,高速互连结构设计,光电器件仿真设计等高频电磁场的分析设计中。可计算显示电压驻波比、传播常数和端口阻抗、S、Y、Z等参数矩阵、电磁场场强分布和电流分布等参数。论文采用HFSS软件对样品内电场分布情况进行了可视化仿真分析。

图3 6个磁控管工作数值模型

分析变量为同时工作磁控管数量n和波导口距样品管距离d以及磁控管不同排列方式k。根据实际微波加热装置情况,设定磁控管数量n分别为6个、7个、8个、9个,波导口距样品管距离d分别为0cm、3cm、6cm、9cm、12cm,当n=6时,k有三种排列方式,n=7和n=8时有两种排列方式,n=9时有1种排列方式,各类不同排列情况如图4所示。因此,三个参数的排列组合总共有40个数值模型。

图4 不同磁控管排列方式

2.2 数值模拟结论

图5 n=6时样品内电场分布云图

数值模型网格划分采用HFSS自适应网格划分,激励频率为2.45GHz,单个激励功率为1.5kW。在微波加热过程中,样品内的电场分布情况可以间接反映样品加热时温度分布情况,样品内电场强度与可转化能量之间的关系为:

P=2πε0εE2ftanδ

式中:

ε0——真空介电常数

ε——材料的相对介电常数

δ——材料的正确损耗角

图5是模拟6个磁控管对样品进行加热时,不同磁控管排布方式和不同波导口距样品管距离情况下,样品内的电场分布情况。由图5可知:

(1)在一类排布情况下,样品中心电场强度高于周围电场强度。波导口距样品管样品0cm时,强电场集中点分布于整个样品内;在距离为3cm时,顶端和底部电场较强,其中最强电场出现在下端部分,中偏上部分电场较弱;在5个距离参数中,9cm时强电场集中点较少,电场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2)采用二类排布方式时,波导口距样品管6cm情况下电场分布最均匀,并且样品内最大电场强度最小,因此,可以断定在该条件下加热样品时,样品内温度分布均匀性应该比较好;在距离为0cm时电场分布最不均匀,强电场集中点主要出现在样品中下部区域。

(3)在波导口距样品管样品3cm、6cm和9cm时样品内电场分布相对比较均匀,尤其是在9cm情况下,最大电场强度值最小,因此可预测在该种情况下样品,对样品进行加热样品内温度分布均匀性相对其他4种情况较好;在距离为0cm时,强电场区域主要集中在样品的中心轴线上;在距离为12cm时,强电场区域主要集中在样品顶部中心处。

图6是模拟7个磁控管对样品进行加热时,不同磁控管排布方式和不同波导口距样品管距离情况下,样品内的电场分布情况。由图6可知:

图6 n=7时样品内电场分布云图

(1)在一类排列方式时,5种距离情况下,样品中心电场强度均高于样品周围;波导口距样品管12cm时,样品内部强场集中点较少且基本集中在中心轴线上;在距离0cm和3cm时,样品上部强电场区域较为集中;6cm时样品内电场分布相较于其他距离较为均匀。

(2)在二类排列方式时,除距离为6cm出现电场高于其他排布时,随着距离的增加,样品内电场强度减小,样品内电场分布趋于均匀,整体呈现中心区域场强大于周围;距离为3cm时,样品上部电场强度较高,可预测在加热时,上部温度可能较高;从云图分布来看,在距离为9cm和12cm时,样品内部电场强度分布相对比较均匀。

图7是模拟8个磁控管对样品进行加热时,不同磁控管排布方式和不同波导口距样品管距离情况下,样品内的电场分布情况。由图7可知:

图7 n=8时样品内电场分布云图

(1)在一类排布时,波导口距样品管距离为6cm时,样品内场强较小,强电场集中区域较少,可预测在该距离下加热样品时,样品内温度分布比较均匀。

(2)在二类排布时,样品在6cm和9cm时内部电场分布均匀性比较差;在12cm时分布均匀性较好;在距离0cm时,样品内电场场强较小;在该距离下加热样品可能出现升温速率较慢的问题。

图8是模拟9个磁控管对样品进行加热时,不同磁控管排布方式和不同波导口距样品管距离情况下,样品内的电场分布情况。由图8可知:在距离3cm时,样品下部中心轴线上出现强场区域,可预知在该条件下,样品下部中心温度高于上部温度;在距离9cm时,样品内电场分布比较均匀,但相比较于12cm时的云图,9cm时整体电场强度较大,所以,在采用九磁控管加热时可能在12cm情况下温度分布均匀性好于9cm。

图8 n=9时样品内电场分布云图

3 结语

通过采用高频电磁场仿真软件HFSS对使用所设计的微波加热装对样品进行加热时样品内的电场分布情况进行了模拟仿真分析,分析表明:

(1)通过调节波导口距样品管的距离和磁控管的排列方式可以调整样品内电场分布情况,适当的距离和朴烈方式情况下可得到较均匀的电场分布。

(2)采用所涉及的微波加热装置对样品进行加热时,如样品采用单一吸波材料情况下,样品中心温度高于样品周围温度。

参考文献

[1] 朱松青,史金飞,王鸿翔.沥青路面现场微波加热再生模型与实验[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6):393-396.

[2] 关明慧,徐宇工,卢太金,等.微波加热技术在清除道路积冰中的应用[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4(27):79-83.

[3] 朱松青,史金飞,刘海宽,等.微波加热湿沥青混合料的传热传质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2009,1(22):120-126.

设计制备 篇12

1 材料

1. 1 仪器

B-260 型恒温水浴锅,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 R系列旋转蒸发仪,上海中生科技有限公司; JY92ⅡN超声波细胞粉碎仪,宁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DF-101S型集热式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UV-2450 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 H-7650 透射电镜,日本日立公司; Nicomp 380 ZLS粒度分析仪,美国Particle sizin systems公司; 25- 3. 5K透析袋,上海绿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0. 45 μm / 0. 22 μm微孔滤膜,上海市新亚净化器件厂。

1. 2 试剂

大豆磷脂酰胆碱S 100( 注射级) ,德国Lipoid公司; 胆固醇,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脱氧胆酸钠,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尼莫地平原料药,西安东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尼莫地平对照品( 规格50 mg,批号100270-200002)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无水乙醇( AR) ,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其他试剂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 1 脂质体的制备

称取适量尼莫地平、磷脂和胆固醇,加无水乙醇适量溶解形成类脂溶液,置于磁力搅拌器上。脱氧胆酸钠溶于p H 6. 8磷酸盐缓冲液( PBS) 中,50 ℃ 下将类脂溶液缓慢滴加入其中,继续搅拌至无水醇味。利用探头超声仪超声3 min,依次过0. 45 μm滤膜和0. 22 μm滤膜,即得乳白色的尼莫地平脂质体混悬液。

2. 2 制备工艺优化

根据前期的探索性单因素试验,确定药物-磷脂的质量比( A) ,胆固醇-磷脂的质量比( B) ,脱氧胆酸钠-磷脂的质量比( C) ,磷脂浓度( D) 为影响因素,每个因素选取3 个水平,见表1。精密称取尼莫地平20 mg,以包封率为优化指标,采用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正交实验结果见表2,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P<0.05。

由表2 中的极差值可以看出,四个因素对脂质体药物包封率的影响程度为A>D>B>C,最佳工艺条件为A2B2C2D2,即药物-磷脂的质量比1∶20,胆固醇-磷脂的质量比1∶10,脱氧胆酸钠-磷脂的质量比1∶10,磷脂浓度1%。

2. 3 脂质体的形态、粒径与电位

取适量盐酸川芎嗪脂质体混悬液,在电镜下观察,脂质体外观接近球形,形态较为完整( 图1) 。利用粒度分析仪测定其平均粒径( 122. 8±5. 3) nm,平均Zeta电位( -23. 69±1. 24) m V。

2. 4 包封率的测定

2. 4. 1 尼莫地平标准曲线的建立

精密称取尼莫地平对照品20 mg,置于100 m 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稀释到刻度,即得浓度为0. 20 mg/m L的尼莫地平储备液。分别取1,2,3,4 和5 m L尼莫地平储备液于100 m L容量瓶中,用无水乙醇定容,稀释成浓度为0. 002,0. 004,0. 006,0. 008,0. 010 mg / m L的系列标准溶液,在238 nm波长处测定尼莫地平吸光度( A) ,以质量浓度( C) 对A回归,得标准曲线方程为C= 73. 55 A+0. 0135 ( r= 0. 9999) 。结果表明,尼莫地平在0. 002~0. 010 mg· m 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 4. 2 精密度实验

取浓度为0. 006 mg/m L的尼莫地平标准溶液连续测定吸光度5 次,其平均含量RSD为0. 98%,表明日内精密度良好。

取浓度为0. 006 mg/m L的尼莫地平标准溶液每天在同一时间测定吸光度,连续5 d,其平均含量RSD为1. 05%,表明日间精密度良好。

2. 4. 3 稳定性实验

取脂质体适量,用无水乙醇破乳,并定容,制成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2,4,6,8 h测定吸光度值,计算浓度,其RSD为2. 03%,表明样品在8 h内稳定性较好。

2. 4. 4 加样回收实验

取浓度为0. 006 mg/m L的尼莫地平标准溶液5 m L,加入不含尼莫地平的空白脂质体中,无水乙醇破乳,其回收率为100. 13% ±0. 64%。

2. 4. 5 包封率的测定

精密移取脂质体1 m L,加入无水乙醇破乳并定容,测定吸光度值,并计算药物浓度,以及总药量( W总) 。精密移取脂质体2 m L置于透析袋内,两端用透析夹夹紧,以p H 6. 8 PBS为透析液,置于磁力搅拌器上搅拌,透析8 h达到平衡后,精密移取透析袋内溶液1m L ,转移至容量瓶中,加入无水乙醇破乳并定容,计算药物浓度,以及包封药量( W包) 。按照式( 1) 计算包封率。

按最佳工艺制备3 批脂质体,并计算包封率。其平均包封率为84. 27%±0. 58%。

3 讨论

尼莫地平对光敏感,在强光( 日光直射等强光或紫外线) 照射下会产生光解现象,光解产物在270 nm处有新的吸收峰出现[7]。有文献报道,尼莫地平溶液于50 m L透明容量瓶中静置于室内光照处,48 h内其浓度变化RSD<2%,说明尼莫地平标准液在室内自然光下稳定性良好[1]。故在操作时应尽量在室内弱光或避光下进行,避免日光直射等强光照射,尽量采用避光操作。

脱氧胆酸钠为表面活性剂,脂质体中加入脱氧胆酸钠,可以提高其稳定性,增加包封率。

4 结论

利用乙醇注入法,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得到的尼莫地平脂质体外观近球形,平均粒径( 122. 8±5. 3) nm,平均Zeta电位( -23. 69±1. 24) m V,包封率84. 27% ± 0. 58%。优选得到的尼莫地平脂质体制备工艺合理,为尼莫地平新制剂的研发提供依据。

摘要:优化了尼莫地平脂质体的制备工艺。利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尼莫地平脂质体,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并考察脂质体形态、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为药物-磷脂的质量比1∶20,胆固醇-磷脂的质量比1∶10,脱氧胆酸钠-磷脂的质量比1∶10,磷脂浓度1%;尼莫地平脂质体外观接近球形,平均粒径(122.8±5.3)nm,平均Zeta电位(-23.69±1.24)m V,包封率84.27%±0.58%。结论:优选得到的尼莫地平脂质体制备工艺合理,为尼莫地平新制剂的研发提供依据。

关键词:尼莫地平,脂质体,正交设计

参考文献

[1]常思.尼莫地平PLGA微球的制备方法改良及其特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2012.

[2]Langley MS,Sorkin EM.Nimodipine.A review of its pharmacodynamic and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in cerebrovascular disease[J].Drugs,1989,37(5):669-699.

[3]Blardi P,Urso R,De Lalla A,et al.Nimodipine:drug pharmacokinetics and plasma adenosine levels in patients affected by cerebral ischemia[J].Clin.Pharmacol.Ther.,2002,72(5):556-561.

[4]周业旺,郑金瓯.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12):1858-1860.

[5]Chalikwar SS,Belgamwar VS,Talele VR,et al.Formulation and evaluation of nimodipine-loaded solid lipid nanoparticles delivered via lymphatic transport system[J].Colloids Surf B:Biointerfaces,2012,97:109-116.

[6]Fu Q.,Sun J.,Ai X.,et al.Nimodipine nanocrystals for oral bioavailability improvement:role of mesenteric lymph transport in the oral absorption[J].Int.J.Pharm.2013,448(1):290-297.

上一篇:依法治理与引导下一篇:校企人才培养联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