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与点评

2024-08-26

引导与点评(共7篇)

引导与点评 篇1

【新课讲授】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对化学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我们已经知道: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之间有空隙。本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一种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分子( 板书课题) 。

( 师打开一瓶白酒,室内充满了白酒特有的芳香气味。 )

师:有句俗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 大屏幕展示江南古镇、深巷酒旗)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酒香呢? 生活中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生1:路过花园闻到花香。

生2:雨后的空气里有潮湿的感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上述例子说明,物质是由更小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等构成的。分子很小,我们肉眼并不能看见,但它是真实存在的。比如夏天扇扇子为什么会感到丝丝凉意呢?是因为空气中的气体分子在外力作用下, 与皮肤碰撞发生了能量交换。我们闻到的酒香、花香是由分子运动产生的现象。

师: 同学们, 现在我们可以从生活的体验中, 从我们在小学自然和中学物理学过的知识中,探究分子的性质,分析总结一下分子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生1:分子是很小的。

生2: 如果把蔗糖放在水中, 一会就不见了,分子应该是运动的。

生3:工业用低温压缩空气液化法制氧气,气体体积缩小了,说明分子之间一定有空隙。

( 从学生的经验和感知入手 ,自然、贴切地引入“分子”,放手让学生去猜测和探究分子的性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主动探究,使课堂的教与学演变为师生间、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发现交流的过程。 )

【实验探究】

师:你们的猜想有一定的依据,现在我们用以下实验证明刚才的猜想。

( 大屏幕展示实验报告。实验一:品红扩散;实验二:氨的扩散。 )

师:同学们在做实验过程中要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学生分组实验 ,小组内讨论、合作、比较、分析,教师巡视指导。 )

师: 同学们, 在上述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 我发现烧杯中的品红颗粒周围有红色一点点扩散,过一段时间烧杯内才完全变红。

生2:装品红的烧杯由浅变深,是品红分子在水中的浓度由小变大。

生3:滴上氨水后,试管内的滤纸依次向里变红,靠近管口的颜色较深。

生4:我闻到了刺鼻的气味。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细致,上述两个实验说明了分子的什么性质?

生1:分子是运动的。

师:你看见分子了吗?

生2:没有看见分子,分子可能很小。

师:分子的确很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只有约3×10-26kg,但分子是确实存在的。

( 师出示天 平 , 在天平的 两边各放 一只500m L的空烧杯,调节天平平衡。 )

师:烧杯中有没有物质?

生:有物质,是空气。

(教师取一集气瓶 ,告诉学生内盛二氧化碳气体,说明后,要求学生观察其颜色。教师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缓慢倒入天平左盘烧杯中,天平左盘下沉。学生露出惊讶的表情。 )

师:为什么天平左盘会下沉呢?

生1:是二氧化碳气体密度大,排除空气而使左盘下沉。

生2:我明白了,分子很小,虽然我们看不见,但它是真实存在的。

师:同学们概括得很好。

师:我们继续进行下一个实验。

(大屏幕展示实验报告。实验三 :水和酒精混合的体积变化。 )

(学生操作 ,教师巡视。 )

师:同学们在实验三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1:我通过实验观察发现50m L水和50m L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了, 我认为分子之间有空隙。

生2:在实验中,我认真比较,发现水和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小,我想分子间一定有空隙。

师:联系我们周围的生活,根据你们的经验还能举出分子间有空隙的例子吗?

生1:物质间的三态变化,水蒸气,与水相比,分子之间的空隙变大了。

生2: 热胀冷缩现象。 (教师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要勤于思考。 )

师:同学们存在疑问吗?

(得到答复后 ,教师接着谈 ,并用黄豆、小米等混合后体积变化情况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

师:哪位同学谈谈你对分子的认识?

生1:我认为分子是一种很小的微粒。

生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生3:分子与分子间存在空隙。

师:同学们答得很好。 (边总结,边板书性质。 )

(让学生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 ,认识并发现问题,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体现了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新理念。对微观世界的感知是学习的难点, 但教师选择了天平这一化学中最常用的仪器,化难为易,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了分子的真实存在,认识了分子间存在空隙。 )

师:分子还具备哪些性质呢? 同种分子性质是否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是否不同?

(大屏幕 :用不同方法可获得氧气。学生思考讨论,分组汇报。 )

师:无论我们用哪种方法获得的氧气,其性质尤其是化学性质都是相同的, 这也是分子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析电解水、加热高锰酸钾、双氧水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分解为什么都能获得氧气,小组选派代表回答。

生1:三种方法都发生了化学变化。

师:你能否谈谈发生化学变化后,各物质的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

生1:反应物以水为例,发生化学变化后,水分子变成了氢气和氧气两种分子。

生2:上述变化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师: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 水变成了水蒸气,水分子的化学性质变了吗?

生:水分子没有变,只是水分子间的空隙发生了变化,水分子还具有水的化学性质。

师:那么水电解后,生成了氢气和氧气两种分子, 物质种类变了, 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变了吗?

生:化学变化后,分子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新分子,化学性质也发生改变。

(教师举例 ,从物态变化、沸点、密度等说明物理性质是大量分子聚集所表现的属性, 教师补充分子另外两个性质, 并进一步解释学生的疑问。 )

师:同学们,你能根据分子的性质归纳分子的概念吗?

生1:分子是一种微粒。

生2: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生3: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师: 同学们归纳得很好, 综合同学们的意见,分子可以这样定义。

(板书分子的概念 ,并进一步讲解 ,同时要求同学们注意概念的要点。 )

(在分子概念的形成中 ,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不同本质,运用分析、讨论、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分子概念的关键词:最小微粒,保持化学性质,这样由浅入深、分层递进,让学生从简单的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 )

【问题解决】

(大屏幕展示情景 :1.湿衣服晒干 ;2.警犬追踪罪犯;3.打气筒向足球内压入气体。 )

师: 针对上述问题, 围绕性质谈谈你的认识。

生1:湿衣服晒在阳光下容易干,分子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能量越大。

生2:警犬是根据罪犯遗留的气味追踪罪犯的。

生3:打气筒加压后,气体分子空隙变小,被压进球体内。

师:在课的开头,老师引用了“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生1:有句古诗“惟有暗香来”,诗中的“暗香”应该是花香。

生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为你们而高兴,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把书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相信你们会做得更好。

(用化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是化学学习的目的之一,“学以致用”, 让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诠释生活、创造生活,促进学生的发展。 )

【课堂小结】

师: 请同学们想一想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1:我学习了分子的性质,知道了宏观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生2:我发现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与分子有关的现象,我更爱学化学了。

生3: 我觉得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掌握了一些学习和探究的方法, 以后我要用它学习和研究。

师: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明确,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进行分子的探究。

(富有人情味的师生谈话式的小结 ,加深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给化学学习添加了一层动人的诱惑和神奇。 )

处方点评与处方分析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12月的门诊处方, 每月随机抽取200张, 共计2400张处方 (不包含麻醉、精神药品处方) 和门诊疑义处方登记。

1.2 点评方法

依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处方管理办法》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临床用药须知》, 结合医院处方点评标准和细则, 以及《新编药物学》 (第17版) 、《临床药理学》与药品说明书等参考资料, 临床药师对处方逐一进行审查, 填写处方评价表, 再按要求进行综合评价, 重点评价抗菌药物、注射剂、基本药物的使用情况以及药品通用名使用情况。

2点评结果

2.1 处方基本指标

根据WHO制定的发展中国家医疗机构门诊药品合理利用标准[3] (平均用药数1.6~2.8种、抗菌药使用率20.0%~26.8%、注射剂的使用率13.4%~24.1%) , 我院平均用药数和注射剂使用率在WHO标准之内, 抗菌药物使用率符合WHO标准。

年龄:3~68a, 平均32a;药品品种种数:1~5种, 平均1.9种;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处方472张, 使用率为19.67%;注射剂:注射剂处方373张, 注射剂使用率15.54%。

2.2 我院使用电子处方, 不存在书写不规范问题。

在抽取的2400张门诊普通处方中, 有67张处方存在不合理现象, 占2.79%, 其中, 处方用药不适宜49张、超常处方23张, 且部分处方同时存在多处不规范或错误, 具体情况依次见下列表1、表2、表3所述。

3典型处方分析

3.1 处方用药不适宜情况分析

3.1.1 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患者女, 51岁, 临床诊断:诊断冠心病、高血压、上消化道出血、胃溃疡、低钾血症, 处方: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0.2 g, qd。缺少感染诊断, 且用法不当, 应2次/d, 一次0.1~0.15 g (每12小时1次) ;又如患者女, 68岁, 临床诊断:昏迷、脑血管病、糖尿病, 处方: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与此药适应证不符。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 也可用于室性早搏。

3.1.2 遴选药物不适宜

例1, 患者男, 23岁, 临床诊断:头皮裂伤、脑外伤后综合征, 开具奥硝唑氯化钠注射液联用硫酸依替米星注射液。缺少联用指证, 抗菌素选用不合理;例2, 患者, 女, 21岁, 临床诊断: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开具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此药在我院为特殊使用管理, 抗菌药物选用不合理, 且级别过高。

3.1.3 药品剂型或给药途径不适宜

例:患者女, 55岁, 临床诊断:阴道炎。处方:甲硝唑片0.4 g, 1次/d, 外用。将普通片剂作阴道栓使用, 药物崩解所需的条件不足, 药物释放出需要较长时间而不能迅速在局部形成有效药物浓度, 且片剂有一定的硬度和棱角, 会损伤粘膜, 增加刺激性。建议选用相应栓剂更为理想。

3.1.4 联合用药不适宜

例1患者男, 3岁, 临床诊断:支气管炎, 处方: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5 ml/次, tid;小青龙合剂10 ml/次, tid;此处方遴选了2个化痰止咳药物, 但一个是用于风寒感冒, 一个是用于风热感冒, 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用于小儿外感风热所致感冒, 症见发热恶寒、咳嗽痰黄等小青龙合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稀。应该根据具体的中医临床病症选择适宜的对症药物。例2患者, 女, 49岁, 临床诊断:腹泻, 处方:双歧杆菌三联活菌2粒/次, 3次/d;诺氟沙星0.2 g, 3次/d;此处方为微生态制剂与抗生素联用, 而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 双歧杆菌三联活菌, 地衣芽孢杆菌活菌等微生态制剂对多种抗生素敏感, 合用易被灭活[4], 因此两者应间隔2~3 h使用为宜。

3.1.5 有配伍禁忌或者不良相互作用

如患者女, 59岁, 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处方: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0.2 g, 2次/d;多索茶碱片0.4 g, 2次/d, 铝镁加混悬液1.5 g, 4次/d。慢性支气管炎非急性加重期不建议常规使用抗菌药物。氟喹酮类药物对茶碱的代谢虽影响较小, 但说明书中要求合用时仍应测定茶碱类血药浓度和调整剂量。配伍使用建议慎重。含铝、镁的制酸药、铁剂均可减少甲磺酸左氧氟沙星片的口服吸收, 不宜合用。如患者女, 62岁, 临床诊断:2型糖尿病, 动脉硬化, 处方:阿司匹林0.1 g, gd, 格列吡嗪5 mg, bid, 餐前服用;药物联合毒副作用增加, 两药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使格列吡嗪血药浓度升高, 易致低血糖。

3.2 超常处方分析

3.2.1 超说明书用药

主要表现在药物静脉滴注时未按规定使用溶媒, 例患者, 女, 57岁, 临床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 处方:0.9% 氯化钠注射液250 ml+舒血宁20 ml, ivgtt, qd。舒血宁注射液为银杏叶经提取制成的灭菌水溶液, 属于中药注射液, 其物理变化主要是由酸碱度的改变所致。当变化后的pH值超出一定范围, 有效成分就会变质或溶解度降低而沉淀, 甚至产生不良反应。说明书中为“静脉滴注, 每日20 ml, 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250 ml或500 ml后使用”进行配制。

3.2.2 重复用药

例1, 男, 2岁, 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处方:乙酰麦迪霉素片0.1 g, tid, 阿奇霉素干混悬剂0.1 g, qd, 二者均为大环内酯类药物, 为典型的重复用药。例2, 同时开具格列吡嗪片与格列吡嗪分散片两种同样药品。

3.2.3 无适应证用药

如患者, 女, 30岁, 临床诊断:诊断呼吸道感染, 处方: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2粒, 3次/d, 首次加倍;患者, 男, 67岁, 临床诊断:高脂血症, 处方:缬沙坦胶囊80 mg, 1次/d。

4讨论

处方点评是了解临床用药情况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的重要手段, 通过定期进行处方点评, 剖析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 及时发现, 合理干预, 将有利于提高临床医生合理用药水平。通过本次处方点评发现, 我院处方合格率为97.21%, 处方用药不适宜占抽查总处方比例为1.29 %, 超常处方占0.58%, 其中 (1) 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约占不合理处方数80%, 说明门诊不合理用药主要以抗菌药物为主。主要集中在常见的诸如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征不明确, 选用不当, 用药时机不当, 用量、疗程不当以及无指征二联用药缺乏理论依据等方面, (2) 其他联合用药也存在一些问题, 包括不适当的合并用药、不合理的配伍等方面。同时, 联合用药也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据报道, 联合使用5种以下药物时,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 20种以上时,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5%[5]。说明门诊医生应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及种类。

典型案例分析是我院进行处方点评及通报点评结果的重要方式。合理用药是项系统工程, 要得到医生的认同才能最终实施, 因此增强药师与医师之间的沟通及激发医生对处方质量整改的积极性至关重要。为此, 我院每月的《质控通讯》对积极整改或合理用药的范例进行表扬, 通过鼓励为主的方式使医生不但能够直观的接收到药物使用的正确信息, 也对临床合理用药有切实的重视。 通过处方点评及有针对性地进行有效干预, 不仅使药师提高了专业技能并使临床医生极大地提高了合理用药水平, 从而也使得我院近年的处方合格率达到国内较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吴蓬.药事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75.

[2]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 (试行) .卫医管发, 2010, 28.

[3]李洋, 颜虹.处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中国医院统计, 2005, 12 (1) :79.

[4]王君耀, 赵峰.3种微生态制剂与常用抗菌药物的相互作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3, 23 (7) :419.

专家点评与亮分 篇3

取暖, 有两个层面的意思, 一个是物理层面的, 一个是精神层面的, 应该说, 《取暖》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个话题。这个题目可以从多方面考查学生对生活的仔细观察, 深入思考, 精准表达。这三篇文章, 各具特色。王龙昱同学的作文, 描写的是汉族、苗族、土家族混居地带人们独特的取暖方式。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 小孩们不停地疯、癫;大人们上谈天、下谈地、中谈空气, 共享天伦之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社会的变迁, 家人们外出打工, 作者一天天长大, 却成为了留守儿童。儿时火炉边的取暖美景, 只能成为一种甜蜜的回忆。该文读来情真意切, 令人深思。段萧的作文, 以母亲倒给他一杯开水暖手入题, 继而写出了母亲对小作者无微不至的关怀。读完此文, 我们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我们将来或为大树, 或为乔木, 定要以生命的翠绿报答母亲。胡晓琪的作文, 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硬功夫, 例如, “阳光落在树上, 树就像被加冕的国王, 静静地站在田野里”, 比喻极为精彩。但此文也有不妥之处:向日葵追寻太阳的足迹, 飞蛾扑向火光, 并不是为了取暖, 而是为了避开光线和寻觅光源。胡晓琪同学以后要多看科普读物哟。李老师最后要给同学们打分了:胡晓琪同学90分, 段萧同学93分, 王龙昱同学95分。

专家点评与亮分 篇4

在日常生活中, 也许大多数人都经历过晚上停电的事件。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题目, 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构思, 或书写晚上停电后发生的趣事, 或描写停电前后人物的心理变化等等, 只要视角独特, 能写出自身的独特体验, 都可以成为佳作。刘雨薇的文章写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停电的晚上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进行的交流, 让读者感受到暗藏于生活背后的暖意。作者的立意新颖, 构思奇特, 语言也流畅优美。判96分。薛也的作文写的是晚上停电, 母亲给“我”和弟弟扇风祛除闷热的故事。作者能够从“扇风”这一细节着手, 经过一番思考, 发掘出蒲扇背后隐含的母爱, 十分难得。判95分。郑强的文章紧扣文题, 写的是小区内的居民因停电后出门的短暂交流, 这种交流随着电的到来戛然而止。文章的对话描写很有意思, 各人的声音在停电的夜晚交织共鸣着。判94分。

专家点评与亮分 篇5

“枪手”既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射击手, 又可指代一切冒名顶替者。本期同题作文比赛的三位作者将论说对象一起指向了后者, 足见身在校园的学生对现实的关注。葛凌安同学的作文从姐姐去给别人扛枪切题, 论述枪手自古至今的存在及其危害, 引证自然, 说理充分, 体现了作者较强的题材驾驭能力;王锦涛同学的作文则将笔触深入前段时间热炒的“方韩之争”, 在说明枪手尴尬存在的同时, 呼吁那些真正有才华的枪手能幡然醒悟, 做回自己, 不足的是论述稍显单薄;朱程阳同学的作文语言通达自如, 从源远流长的枪手历史来论说枪手的生生不息是源于制度的缺失, 遗憾的是作者没有更深入的探讨。从立意、论说和语言三个方面来看, 我给葛凌安同学打95分, 给王锦涛同学打91分, 给朱程阳同学打93分, 欢迎同学们各抒己见。

专家点评与亮分 篇6

“问路”是一个可实可虚的作文题目。它给了写作者巨大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但写作时又要避免两种倾向, 或者太拘泥于写实而缺少空灵之美, 或者一味追求深远的象征寓意而言之无物。尹浩的《问路》做到了虚实结合, 文情并茂。在不足千字的短文里, 作者含蓄而又准确地叙写了千古诗人屈原曲折的心路历程和悲剧人生。文笔清丽, 语言简洁, 平实中显露才情, 仔细品读愈见文采。判94分。罗梁波的《问路》文风朴实, 走的是写实的路子。作者对农民工老牛在繁华城镇“问路”经历的叙写生动传神, 亦具有典型意义, 令人感慨不已。文章结尾也有意外之笔, 令人遐想, 但终觉过于隐晦, 思想深度和表现力度均嫌不够。判90分。陈梦液的《问路》则实处落笔, 以“我”在人生重要的分岔路口面对“升学”的选择为缘起, 然后由实而虚, 经过向古人项羽和今人史铁生“问路”而明确了“我的方向”。结尾对名人名言的援引和比喻的借用都恰到好处, 既升华了文章的题旨, 使其意蕴更显深厚, 也使作者的感情抒发更有力度。文章行文晓畅, 富有文采。判92分。

专家点评与亮分 篇7

春季草长莺飞,碧空如洗,丽日白云,到旷野去放风筝,看那些色彩鲜灵的风筝在湛蓝的天空中飘荡,眺望着自己的作品摇曳在万里晴空时,那种专注、欣慰、恬静,真是人生一大乐趣。不过,放风筝可是种很难的技术活儿,风向、高度、力度都得拿捏到恰到好处,放松手中的线绳,依据风力来调整提线角度,才能任其自由翱翔,否则就会让风筝左右摇摆,无所适从。这种生活小游戏中实际蕴涵着许多人生大智慧,可以依据每个人的领悟而各显不同。李佳怡从中领悟到了"坚持"对于放飞人生梦想的意义,文章重在励志与自我奋发,细节生动,但稍显直白;判92分。黄洁悟到父母之爱如同风筝之线对于自己成长的帮助,文章言情而不矫情;判93分。汤雨笛则在风筝与守望者间梦境般的晤谈中领悟到爱的真谛,将诗意、画境、玄思整合在一起,使文章有种诗性的氤氲。判96分。三人没有正面写如何放风筝,但都将亲身体验和人生感悟写得淋漓尽致。

上一篇:掺粉煤灰下一篇:单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