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与辅导(共10篇)
引导与辅导 篇1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办公厅随后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015年举办的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李克强总理更是做出了“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批示。
在这样的教育改革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教育者、管理者和影响者,作为学生工作一线的骨干力量,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被赋予了新的工作使命和责任,创新创业大背景给当代辅导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信心不大
通过调查、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我们发现,很多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需要资金、人脉、经验等,自己不具备创新创业的条件和能力,所以对创新创业的兴趣不浓厚。
其次,创新创业需要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而当代大学生都是娇生惯养的90后,从小在父母、学校的呵护下长大,习惯了做“温室的花朵”,而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创新创业的动力。
第三,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大学生认为在校期间应该以学业为主,把创新创业活动等同于“不务正业”,甚至很多教师和家长也持有这种观点,在某一种程度上扼杀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念头,使很多大学生即使有创新创业的兴趣和想法,也常常难以付诸实践,遭遇到来自主观和客观的阻扰力。
2. 师资力量匮乏
纵观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是由辅导员和思政老师兼任,没有专门的师资,且任课老师大多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
而创新创业教育不等同于传统的教育,是一门偏实践的教育,既要具备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具备丰富的实战经验,而高校目前的薪资水平难以吸引合格的具备创新创业业务素质的专门人才教授此门课程,对高校兼任此课的老师又没有得到系统专业的培训,师资力量比较匮乏。
3. 体系不完善
在加速推进“双创”工作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主导角色,从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等都极为重视这项工作,高校更是承担起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职责。
目前,很多高校都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但是以选修课居多,有的还以讲座的形式,课程类型单一。
一部分高校针对创新创业的学生实行了弹性学分制,部分高校建立起大学生创业园、创意中心等,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平台,但力度有限。在高校里,仅有少数同学借助于“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来锻炼创新创业能力,但大多数大学生缺乏实践与锻炼,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教育体系。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工作现状
高校辅导员处于学生工作一线,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在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政策的传播者、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过程的指导者等多重角色,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现阶段,很多高校辅导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辅导员的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多,责任重,日常的奖助补贷勤、党建和社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工作已经占据了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辅导员客观上缺乏空间来探索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开展的工作。
其次,高校辅导员多为思想政治教育出身,而创新创业是新鲜事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管理、经济、营销等多学科知识,而辅导员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在能力上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三、辅导员如何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 明确定位,加强学习,勇于承担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第一线的主力军,面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要转变观点,明确职责,树立创新创业意识,要认识到创新创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要有意识地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中来。
创新创业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系统工程,作为辅导员,除了要端正态度,明确职责,更应主动提升自己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主动申请系统化的培训,努力掌握系统理论知识,更应该走出去,利用假期时间深入到企业,加强对企业的体验和了解,培养自己的实践经验,努力提升自己创新创业素养。
2. 辅导员要大力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
为扶持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和各地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教育部关于做好2016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高等学校辅导员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了解和搜集国家和地方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政策文件,以及社会需求等资讯,及时通过QQ群、微信群、微博、年级大会、班会等形式,把方针政策送到每一个大学生身边,让更多同学了解相关政策,感受到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心和重视,减少创业的盲目和无序。
3. 创造条件、搭建平台,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有意识地在日常管理、教育以及课堂上渗透创新创业教育思想,除了相关课堂,还可以定期地邀请企业家、创业成功的校友来开设讲座,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利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当代大学生。
作为和大学生朝夕相处的高校辅导员,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把有创业兴趣和特质的大学生组建到一起,可以成立创新创业兴趣小组,创新创业团队,与专业课老师一起,有意识地举办创新创业活动,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与到老师的创新创业课题中来,参与到创新创业项目中来,积极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的活动中来,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要大力宣传,表彰鼓励,使他们成为大学生的榜样,从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来,提升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4. 辅导员要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心理辅导
创新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市场意识、社会经验等,往往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出现很多心理问题,比如取得成绩时的骄傲自满甚至自负,遇到挫折时的灰心丧气、一蹶不振等,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尤其是要认真分析和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客观理性地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要引导大学生学会调适自己的心理,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力和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做好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四、结语
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途径,作为高校辅导员,应该认清形势,找准方向,积极挑战,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作用。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日益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阐述目前大学生和高校辅导员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现状,思考与探索高校辅导员如何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辅导员
参考文献
[1]胡艳妹.导员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J].决策探索,2016(3).
[2]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15):51-54.
[3]何俊灵,徐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实施的几点建议[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9):13-14.
[4]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J].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2011(15):12-14.
[5]练玉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将施行[N].光明日报,2006-08-01(2).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04-10-15(A1).
引导与辅导 篇2
考前辅导是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关键。高中政治中的哲学题分值比重大。必须抓住课程的规律和复习规律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一、严谨推理,以逻辑想象的方法贯穿始终
逻辑想象,是指以逻辑的方式在头脑中对知识的层次进行编制、绘制,从而使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形成一种严密、系统的知识体系,一旦在头脑中具备这样一张网状的结构图,在答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才能提纲挈领地将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完整地体现在答案中。
高中政治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层次在教材编纂和课程设计中有清晰、严格的结构安排。我试着以逻辑想象的方法来谈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这一模块的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本体论(世界观)、认识论和人生观,这三个板块对应着三个问题,世界是怎样的?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怎样过好我们的生活?根据问题,哲学又分为世界观、方法论和人生观三大块。
所谓的世界观,在马克思看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即唯物论和辩证法,讲到这里,逻辑层次开始显现。所谓唯物论,首先我们会想到,它是跟唯心论对立的,而唯心论分为主观唯心论和客观唯心论,它们的总体特征则是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从而是精神的产物。而马克思的唯物论则恰恰在本体论这一最重要的层面驳斥了唯心论,他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精神、意识只不过是物质的产物而已。这个层次也这就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因此,对哲学部分进行复习时需注意,这门学科的逻辑层次性非常清楚,一定要从大线索一直贯穿到小线索,直到在大问题的背景之下层层挖掘出小问题,再将它与大问题联系起来看时,就会发现这些知识点根本不是散乱的,都是为了在具体的层面上对世界观这个最大的问题的回答。
物质世界如何能够具有如此活力呢?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马克思用世界观的第二个逻辑层次,即辩证法中的矛盾、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来解答。即任何物质事物都是普遍存在矛盾的,正是矛盾的这种对立和斗争产生了物质世界运动和发展的动力,从而展现出它们丰富性的一面。而这种丰富性并非杂乱无章的,而是具有一定规律的。但人在自然面前也并非无所事事,而是能对这种规律进行认识,进而对其加以利用,最终改变物质世界。这里回答的则是“为什么”的问题。
依照上文的逻辑层次的分析,用三句话来对马克思的世界观做出概括,即: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变化发展的。如果还想再加一句,即“运动是矛盾导致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严谨的科学的体系,其命题都是一层接一层的层层逻辑递进,从逻辑的出发点开始,将整个知识结构层层展开,按照每个线索感知到具体的知识细节,同时,在对每个知识点有了理解性的把握之后,再去从哲学的逻辑进程中来把握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目的主导,用政治的立场反思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还有着清晰、强烈的目的导向,即这门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理解和把握,从而在实践中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思考和解决问题。
考生在答题中时刻要有这种目的性的高度自觉。在目的性的明确指引之下,再以逻辑想象的方法将各个知识点由大到小,由笼统到具体的层次性在答卷中体现出来,这是重要方法。
例如,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环境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并逐步进入决策者的视野。如何评析这类考题呢?经验来看,多数考生恐怕会选择从经济发展和自然地理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出分析。这种分析固然没错,但如上文所述,却忽视了解答这道题的目的引导性。指出现象并不是答题的终点,关键要对问题做出深刻的认识和解答。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事物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人的任何决策都要正视这一规律,并在这一规律的引导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和答题目的。所以,整个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比如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学科都可以在哲学这一目的性、价值性的指引下系统而有序地呈现在答卷之中,从而不但体现出哲学知识学习的目的,更能从广义上体现出整个政治课的教育目的。
政治课,尤其是哲学部分的教学本身就是目的性极强的,也就是说,政治课教师要把目的引导时刻贯穿到教学活动当中去。作为政治课教师,要在课堂上分析、讲授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比如,就业难的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大问题。从供求关系来看,主要是人口增长、经济疲软等原因导致了就业难,但仅仅指出这些原因还不够,因为这个现象也反映出人们的哲学观念,以及在思想上如何应对这一现象。这个问题还可以补充以下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观认为,经济规律乃是物质世界在经济社会中的反映,其本身也是具有客观性的。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一规律,同时,作为高校毕业生,也应该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在尊重规律的过程中增强竞争力,实现就业。
引导与辅导 篇3
一、研究生就业所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学专业的前景、所读院校的知名度、研究生自身能力的高低以及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帮扶工作等方面。随着研究生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就业市场需求的不稳定性变化, 研究生就业存在一系列问题。
1. 市场的供需矛盾和需求量的不稳定。
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涌入市场需就业的研究生人数陆续增加。但国家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处于不断调整阶段,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总体维持平衡, 提供的工作岗位并未有市场需求的那么多。于是毕业研究生的大幅度增加使得市场经济的供需矛盾突出而尖锐化, 僧多粥少, 扩招导致研究生就业难, 这种现象也就成为理所应当的事实。伴随着全球经济的跌宕起伏和企业的发展, 企业的需求量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企业类用人单位逐渐青睐于成本付出较少的本科生, 而高校和科研所则主要招聘博士研究生, 这也导致大批的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被动和不利地位。
2. 学校研究生就业机制的不完善, 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具体。
目前, 全国大部分高校研究生就业主管部门和本科生就业指导机构设置在一起, 统一由学校单独成立的就业指导中心 (正处级单位) 、招生就业处 (正处级单位) 或学生处下属的就业指导中心 (副处级单位) 负责。而单独成立研究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只有少数高校, 如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机构设置不完善, 很多研究生在找工作中, 发现人才招聘网上和学校就业信息网上发布的大多是招本科毕业生的, 而缺乏专门为研究生提供相应招聘信息的专栏, 这就导致研究生在找工作中很难搜索到适合自己的就业信息, 很难了解到相关的就业政策, 使得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同时, 混合制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得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者角色定位模糊, 就业指导工作不具体, 与高校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情况脱节, 培养的研究生人才质量不能满足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同时, 由于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模糊定位, 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就业工作队伍建设不完善, 甚至有些高校的二级学院都没有设立专门负责就业的工作人员。
3. 研究生就业心理因素复杂, 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研究生是当代青年学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群体, 是新时期背景下最活跃的特殊群体, 这种特殊性使得研究生群体的就业心理因素更加复杂, 如就业期望过高、择业观存在偏差、职业规划意识薄弱、主动性缺乏等。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和就业观念随着外界的社会影响而变, 其思想政治工作弱化, 自身就业观念保守, 盲目追求经济收入、福利待遇, 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缺乏长远的发展意识和社会贡献思想。大部分研究生对单位性质、薪水、就业环境、工作岗位等都比较挑剔, 都希望到高薪企业、政府机关等相关部门工作。实际情况中, 由于主观要求的条件多、研究生自身素质不高、用人单位的层层选拔和市场对研究生的需求量少, 最后导致大部分研究生就业机会少, 就业面窄。
二、解决研究生就业问题、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的对策
1. 加强辅导员对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引导工作。
高校研究生辅导员是培养研究生思想政治意识和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直接引导人, 是研究生就业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而辅导员应如何结合学校和研究生的实际情况来提高研究生的就业质量呢? (1) 提升研究生的环境适应力, 培养研究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念。适应力是个体在外界环境变化时, 通过自身调节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符合环境变化的一种平衡过程。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 社会劳动者的教育水平需求显著提高, 研究生的毕业去向由单一的科研单位迅速拓宽到社会生产的各个行业和部门, 这就要求研究生在毕业时应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力。而研究生辅导员就应该在研究生入学时培养研究生的适应力, 包括入学环境的适应、研究生角色的适应以及毕业后就业工作环境、就业岗位和就业性质的适应。要帮助研究生正确认识自身和社会的需求关系, 树立正确的人生信念, 培养研究生树立与高等教育、社会体制相适应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培养研究生自觉服务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和行业中去就业的观念, 让研究生将个人的理想抱负、聪明才智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洪流中。 (2) 提升研究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强化自身的就业优势。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是用人单位招聘人才的考核标准之一, 同时研究生就业群体又是一个年龄相差较大的团体。因此。研究生辅导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应开展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和培训, 提供相应的学生交际机会和平台, 加强研究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同学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鼓励研究生多参与校内外组织的各项课外活动, 帮助研究生建立乐于与人合作、乐于与人分享劳动成果的良好品质;提供加强研究生人际关系的机会, 增进研究生之间的友谊, 使研究生之间在学习、工作、娱乐中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 使研究生在面临就业时, 有一个积极健康主动的就业心态。同时, 辅导员还应注重自身与研究生、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 培养研究生的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 保障研究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渠道畅通无阻。在毕业时, 要强化心理咨询开导体系, 对毕业研究生做一定的就业心理辅导, 缓解研究生的就业压力。 (3) 提升研究生的自我认识能力, 引导研究生建立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生作为就业的主体, 其自身的努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是就业好坏的关键。研究生辅导员在学生进校后就应开始培养研究生的自我认识意识, 引导研究生根据自身的特点, 结合社会需求, 建立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 使研究生能够尽早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社会需求定位自己的工作岗位和方向。辅导员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补充, 能使研究生在毕业就业过程中更快更稳更准地定位自己的就业目标。 (4) 加强研究生就业心理疏导工作, 引导研究生积极就业。近年来, 随着研究生就业问题的不断凸显, 研究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不少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自卑、保守、羞涩、过于急躁的心态。尤其是针对部分贫困研究生, 他们在面临就业时存在一些消极的就业心理, 因此, 研究生辅导员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应加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关注研究生的就业心态, 做好研究生的就业心理疏导工作, 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 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我, 帮助其走出认识上的误区。针对个别有心理障碍的研究生要进行个别指导,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使他们由消极的心理状态转变为积极的心理状态, 以促进研究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培养他们良好的择业心态。
2. 强化导师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直接引导作用。
在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中,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学习、学术研究、生活、思维发展等方面的直接引导人, 若导师能采取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 重视和发挥导师自身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作用, 这将对研究生的就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1) 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创新性学习意识。创新是教育之本, 是国家发展之根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教育的核心任务。因此, 研究生导师在日常教学环境中, 应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不断提高实施创新教育的主动性和坚决性, 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同时, 在实践教学方面, 应多给研究生提供交流和讨论的平台, 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比重。在实验室这个团队环境中, 多组建学习团队, 让研究生在扮演不同角色的同时,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 以提高学习能力, 超越自我, 从而在就业时, 展现出就业优势。 (2) 重视科研能力培养, 增强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研究生群体作为高层次的教育人士, 用人单位十分重视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 研究生导师在日常培养中应鼓励研究生多参与学术科技活动, 多听取学校开展的各种学术报告, 多参加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评比。 (3)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间接影响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为学、为人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力量。研究生导师应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行上、学识学风上, 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导师既要导学, 还要导人, 导师的自我职业道德修养和个人情操修养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向导。因此, 研究生导师要严格要求自己, 不断提高职业道德修养;遵守行为规范, 不断完善自我道德情操;担负起对研究生人品、学术培养和引导的重任, 做好研究生思想道德上的示范者和引路人, 潜移默化地引导研究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 为研究生就业铺好基石。 (4) 注重择业指导, 拓宽研究生就业渠道。研究生导师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之外, 导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性的工作, 也有责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甚至还可以利用自己的一些资源和关系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在开学之初, 导师应给自己的研究生上好第一堂就业指导课, 引导学生做好求学规划, 促使研究生较快地就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准备。在就业机会方面, 导师应借助自己在本行业的各种优势, 提供有关就业方面的信息及参与实习、实践研究的机会, 向一些用人单位推荐自己的学生, 从而为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提供帮助。
3. 重视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的合力育人作用, 构建完善的育人机制。
研究生就业是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工作之一, 也是教育部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重要的两支主力军, 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环节。他们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架构中是平行的重要主体,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理念上, 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应从培养人才的战略出发, 高度重视联合培养的作用和意义。在日常培养和就业指导中充分明确自身的育人权责, 发挥好各自的工作主体作用, 提高沟通的主动性;充分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 拓宽相互沟通的渠道, 加深导师和辅导员相互之间的了解, 和对研究生思想、学习、生活的了解, 以及对研究生就业状况的了解, 从而使研究生教育形成合力, 改进工作效率, 提高教育质量水平, 促进研究生更好地就业。因此, 通过制定完善的导师和辅导员合作育人机制, 能进一步保证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施, 能促进研究生更加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 从而改变当前研究生就业困难的现状, 提高研究生就业率, 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
摘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研究生就业压力不断加重, 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创新。高校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 应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工作机制, 形成相应的就业指导体系, 以提高研究生就业竞争力, 提高研究生就业质量水平。
引导与辅导 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舆情引导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57-02
“舆情”是民众在一定时期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集中表现出这一特定群体的思想活动及情绪,是群体意见、要求等的综合反映。而“高校舆情”指高校这个特殊群体围绕某些事态的发生和变化所产生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作为知识和文化的创新及传承地,高校始终站在理论和思想的前沿,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其面临着各种时代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也因此越来越成为社会舆情的集散地。
作为校园的主体,大学生已从以往单纯的信息接受者,逐渐转为积极的信息传播者。但年龄小、阅历浅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发泄欲望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强烈,加上现代信息传递过程的复杂多变,使其并不能完全彻底、科学的明辨一些事件的真相,因而难以对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认同,反而更加容易受到错误舆论的引导,从而形成高效稳定、安全和和谐等方面的隐患,因此良好地大学生舆情引导机制的建立便显得尤为紧迫。
从辅导员角度开展舆情引导工作,对于有效了解大学生舆情动态、做好舆情宣传和舆情引导工作以及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及时沟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了解舆情机制下辅导员的工作,同时对比分析调查过程中得到的关于学生受校方舆情引导影响的情况调查,从效度和信度两个方面了解辅导员舆情引导工作的效果。从而改变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单一、被动关系,为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辅导员舆情引导工作提供更多的切实有效的建议,真正做到为更好地建立高校舆情引导机制提供科学的参考意见。
一、数据解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文通过对抽样的西安市6所高校200名学生的基本信息进行分析,男生为97位,占到总样本量的48.5%,女生为103位,占到总样本量的51.5%,男女比例适中符合调研的最初目的。年级比例显示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分别占到样本量的25%、31.5%和46.0%,根据经验分析三年级和辅导员的交流更多,对于辅导员的工作方式了解更深入一些,相对的二年级和一年级的学生会了解得少一些,所以在样本选取方面对于二年级和三年级分别有一定程度的偏重,这有助于得到更加有效的信息。之后分析了专业、政治面貌以及是否学生干部的信息,本次调查的文科生和理科生分别占到30.5%和60.5%,其中党员和团员占到96.5%,学生干部也有25%的比例,这样一个结构因为其与辅导员的工作有密切关系,得到的信息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二)具体情况分析
1.学生信息获取渠道分析
根据分析调查结果发现,网络确实在学生群体中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同时发现关于很多信息是通过口耳相传这样一种相对实在的传播方式。这就说明在校园信息的传递过程中,辅导员要关注的就是学生中的一些热门话题,同时辅导员也需要深入同学当中,这样一种姿态才能获得准确的信息,以便做出反应。
调查对象获取信息倾向于社交网站和门户网站,社交网站或软件主要是像人人网,以及微博、博客、QQ等新媒体。对于这些方式辅导员也有所认识,因为这种新媒体是涵盖整个社会的各个阶层的,有很多的辅导员也加入了同学建立的QQ群或者其他的网站,与同学们即时交流,这都是很好的做法。但是这样的一些工具只能作为辅助了解的途径,在调研中还发现学生对于班委、年级大会班会、面谈、电话短信这几种引导方式的认可度较高,而对于QQ、校园媒体的引导认可度会偏低一些,所以辅导员在引导方式上应该选择比较传统一些的和学生距离较近的沟通引导方式,这样的引导方式会得到更好的效果。
2.态度以及行为倾向分析
表1中体现出来的是对官方发布的社论具有很高的接受度,而对于其他几项媒体一般评论、独立人士的帖子、论坛帖、传言则是不太接受,这说明在对信息分析辨别方面现在的大学生有一定的自己的看法。
3.与辅导员交流的情况分析
数据分析表明遇到问题之后选择和辅导员进行沟通的比例只有1%,而更多的是选择和朋友沟通,所以辅导员在工作中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以迂回的方式达到目的。
调查数据显示沟通方式主要为面谈,而QQ等工具用的是比较少的。同时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和辅导员进行沟通,而不去沟通的原因中我们可以看到有44.9%的是因为个人自身原因,有31.0%的人是因为认为辅导员解决不了问题,这就需要辅导员获取学生的信赖,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辅导员访谈解析
1.获取信息方面
因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故而信息关注偏重于自身专业信息和学生口信息并存。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多样,囊括有网络报纸为代表的大众媒体,QQ、人人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辅导员尤其着重注意从学校网站和同事、学生干部处获取信息。
对于获取学生的基本思想动态,主要从学生干部处进行了解,也会和其他辅导员交流。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投入明显较多,在其生活起居上的基本照顾,定期开会了解情况。同时还会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类似奖学金的评定,宿舍间的矛盾等事情,这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2.舆情引导方面
在做引导工作前都会详细解读和收集相关信息,使自己清楚了解引导事务,与此同时辅导员或找班委进行交谈,或与其他辅导员进行交流,从而探知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继而在与其他辅导员通气后再进行引导工作,引导工作可分为全年级和个别同学的。
根据需要和引导工作的内容和性质会选择不一样的工作方法。群体性的事件一般是班会形式,开会内容可以明着说,开门见山,也可以根据严重程度旁敲侧击;对于个别问题会选择单独谈话。但在不同形式工作的效果上存在认识差异,部分辅导员认为在群体会议的时候效果较好,并提出其关键是在于说话方法和切入点,而部分辅导员则认为面对面和个别人谈话的效果较好,不过他们都提出平时在学生中建立信任度的重要性
引导之后的效果反馈是通过直接观察、侧面留意和间接反馈获取。评定取决于反馈信息的真实度和学生的接受程度。补救措施上一些辅导员会尝试换其他的角度与方式进行不刻意的沟通,一些则会首先与相关辅导员和上级领导进行沟通,再进行方法的调整或者直接请由上级出面进行干预。
辅导员提出在学生出现的学习、生活、感情等具体事件上,因为自己的既往经验可以给予很大的引导与帮助,但在其人生理想和对自身培养修为的建设等方面,因为一方面跟这些问题的本身性质有关,主要涉及他们的人生阅历等,另一方面也与自身阅历有关,有些事情的确在没有经过培训和经历、时间的积淀前,不好给学生建议,大多感到力不从心。
二、综合比较及建议
结合调查和辅导员的访谈结果,对比可以看出来近几年西安高校舆情引导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从信息获取方面对比,辅导员的工作是很充分的也是很负责的。他们所用到的方式基本涵盖了学生接触到的各个渠道;其次,从具体手段来看辅导员队伍所采取的主要方式还是比较科学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最后,辅导员方面会有一些个人能力有限或是处理的工作较多精力有限,而学生方面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超出了辅导员的自身能力范围,例如心理、就业方面的需求。
从现实中来分析辅导员这样的职位是有需求的,但是由于这样的岗位并没有细致的培训或是工作要求,大部分辅导员是由研究生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的,其工作指导更多的是前辈的经验,与此同时辅导员往往流动性强,形不成稳定的管理队伍。因此提高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完善选拔培训体系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辅导员工作中由于受到以往经验或是个人特点的影响,舆情引导工作往往会形成一些误区,现将其归结如下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一是网络迅速发展,各类型的沟通工具层出不穷,不能产生对于这些新生网络的过度依赖,因为网络本身就具有隐藏性,单独应用网络方式去了解学生动态会陷入一种类似信息屏蔽的错误之中,应该在重视传统的引导手段的同时适当的利用网络手段。二是辅导员在引导中应该更加主动,因为调研发现学生会因为各种个人原因有问题不会主动找辅导员,这样便形成管理盲区,辅导员主动性强的话便会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三是辅导员应该发掘班委以及年级基层组织的力量来配合其管理以分散其个人工作压力。其中我们发现有的辅导员会充分利用学生干部来进行管理,比如在年级设立专门的负责安全和学习的委员以及时对这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反馈,这些工作方法值得推广。四是对于调研中发现的学生对于考研和工作信息的需求,个人认为辅导员精力有限,学校应该开设专门的课程对学生进行辅导,这对于辅导员和学生来说都是有益的。五是在具体的引导方式选择上,应该是权变的管理形式的体现,针对不同的问题应该应用不同的方法,例如在引导时,不一定是要直接的点出其问题,而是可以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从层面或是通过其他人达到对某个学生的具体引导,这样的引导看似费时费力却会有不同于直接引导的出奇制胜的效果。六是管理和引导应该有一定的弹性,刚性管理难以起到预定效果。
总之,高校舆情引导机制下辅导员的工作错综复杂,但也不是无迹可寻,从事这方面工作的辅导员不仅应该结合自身的特色更应该去了解学生的需求,只是高高在上的管理注定是要以失败告终。
参考文献:
[1]胡玉东.高校网络舆情现状及其引导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0,(32).
高校辅导员如何引导大学生创业 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创业
现在, 许多高校都在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创业, 然而,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不少大学生所谓的创业只是简单地停留在脑海之中, 单纯的将创业当成赚钱的工具, 却不曾真正的落到实处, 并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去做, 而是当他们真正的走到创业这一步时, 却开始迷茫, 不能确定下一步的路到底该如何去走, 这个时候就需要辅导员老师的引导和鼓励。
一、大学生创业难的原因
1、虚荣心过重
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仍然沉浸在学历的光环下, 他们认为自己毕业于某某大学, 就比着普通人高人一等, 应当享受到更高档的待遇, 在起初创业时, 他们所谓的自尊让他们不屑与小企业合作, 大公司有不愿与他合作, 一心想要一夜暴富的他们, 仍然估值的守着那虚幻的尊严, 久而久之, 他的创业之路就会断送在这种虚荣心之下。
更有甚者, 有些大学生在起初创业的时候, 不仅没有明确的目的而且有些人还有一些不纯的动机, 他们眼中的创业只是为了过一把老板瘾, 尝试一发号施令、指使他人的欲望, 创业自始至终只是为了满足了一下他们的虚荣心, 等钱烧完了, 创业也就是彻底的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样的结果令人失望, 更令人心寒。
2、就业环境的影响
目前, 我国大学生每年的毕业率远远大于当年的就业率, 许多大学生是在就业压力严峻的大背景下被迫去创业, 因此, 创业这条路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从社会这个大环境看,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新时期, 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政策还不完善,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 所以许多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后, 往往很难找到可以依赖的平台, 政府等有关机构也没有专门设立这样的平台, 不能及时的解决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
3、缺乏实践经验
如今的大学生大多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他们过于将市场理想化, 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他们, 只知道一味的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论, 他们意识不到创业资金来源的困难, 也无法感受到长夜的危险性。
本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 他们凭着一腔热血在社会上创造自己的事业, 对于自身的创业素质了解不够, 明明没有太多的社会经验, 却仍然想要一夜暴富, 这种浮躁的心理促使他们创业视野的失败。
4、心理承受能力差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 总是满腹抱负的想要在社会上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然而, 他们却在一次次的失败面前, 不是去总结自身失败的原因, 而是选择妥协。
面对失败的压力, 他们开始变得自卑, 或者怀疑自己的能力, 一直生活在温室中的他们, 心理承受能力根本经不起挫折的折磨, 创业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鱼跃龙门的机会, 但是当这个龙门过高时, 他们就会望而却步, 甚至失去了去试一试的勇气, 很多大学生正是败在他们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之下。
5、资金的匮乏
资金来源困难, 导致大学生的创业梦夭折在摇篮, 他们即使有再大的才能、再打的雄心壮志, 也无法跨越金钱这座大山,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用在他们身上完全不为过。
大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 家庭条件并不是特别富有, 他们的父母也无法承担起他们“黑洞”一样的资金投入, 这使得他们也无法从银行贷到足够的资金, 他们创业的启动资金往往无法快速的解决, 资金的匮乏将会很快击垮他们创业的热情。
二、面对大学生创业难的问题, 必须采取一些措施, 来帮助这些在创业路上徘徊的大学生
1、国家采取相应的创业扶持政策
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长夜扶持政策, 利用政治、经济、行政等手段来对大学生的创业环境进行宏观调控, 为大学创业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创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 在大学生创业前对其进行相关的培训, 避免其走弯路、走错路, 一般情况下, 大学生很难找到有关创业的培训, 如果有相应的培训机构, 将会大大降低大学生创业的失败率。
政府应给与大学生以偶部分资金支持, 创立相关部门, 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创业时遇到的问题, 也可以根据大学生创业规模的大小, 具体的给与其资金赞助, 出台相关法律保护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相关权益。
2、大学生在学校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
大学生应该充分认清自己的自身素质, 在创业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 对于市场要做好最全面地调查, 不能眼高手低, 只是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经验来进行盲目的分析, 这样即使你空有一腔抱负, 也难以成就自己创业的梦想。
大学生在身会上的适应过程, 其实就是大学生培养自己交际网的过程, 因此, 他们应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发展自己的人脉关系, 扩大自己的交际圈, 为以后就业提供方便。
在校期间, 大学生应尽量争取到社会上实习的经验, 尽可能多的增加自己的实践经验, 通过这种渠道, 培养自己的创业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开阔自己的眼界, 这些积累的经验对于他们以后创业必定是百利而无一害。
3、端正自己的创业目的
只有当大学生拿出正确的创业态度, 才能走上正确的创业道路, 大学生刚走出大学校园, 他们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全面, 总喜欢依靠自己的喜好去发展、去生活, 这些任性的行为就是在他们以后的创业路上, 埋下一颗印象炸弹, 很可能在你创业的关键时期, 将你前期所积累的成果“炸”的一干二净。
创业从基础做起摒弃那些一劳永逸的思想, 不能只是一味的为了赚钱而赚钱, 当他们抱着功利性的目标去创业, 难免会产生一些为赚钱而不择手段的行为, 当他们在创业之时遇到瓶颈, 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态, 学会总结自己失败的经验, 为了下一次的成功, 绝不能轻言放弃。
一个人, 只有当他有正确的目标, 理性的选择时, 他的路才不会过于坎坷, 当代大学生创业之时, 正确的目标将会是他们迷雾航海中的灯塔, 照亮他们通向成功的路。
4、辅导员应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辅导员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创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当大学生平时在校时就应该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 辅导员在平时是大学生接触最为频繁的人, 所以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创业的教育意义重大。
在必要的时候, 辅导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端正他们创业的目的, 尽量减轻他们在创业时的功利性, 避免他们在以后的创业时为了金钱走歪门邪道, 甚至触摸法律的底线,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 也是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之一。
辅导员在平时时间, 应尽量为同学们争取到社会实践的机会, 为他们以后创业积累社会实践经验, 对于懒惰的同学, 应在必要时给与物质鼓励, 鼓励他们走出校园, 进入社会, 去获得社会实践经验。
5、辅导员应帮助大学生树立创业自信
辅导员是维系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 应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 将自信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在平常的生活中, 举办一些能够增强学生自信的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日常生活中, 辅导员需要经常深入倒学生中, 与学生进行心的交流, 从而走进大学生内心深处, 并因此赢得他们的信任, 使的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增强, 借着这种威信对大学生进行自信培养, 会使得效果事半功倍。
当学生在创业时因遇到打击而变得自卑时, 辅导员应发挥自己的作用, 引导学生走出自卑的殷殷, 在一次充满自信的走向创业的战场, 自信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尤为重要, 辅导员应该针对某些学生自信缺失的现象进行心理辅导。
三、结语
辅导员对大学新生积极心态的引导 篇6
一、大学新生适应困难心理问题的本质分析
我国大学新生的年龄在十八岁左右,这是个体从青年向成年过渡阶段,面临着很大的心理跨越。这个跨越是否顺利,取决于他们主流的心理倾向,即主流心态。上述诸多问题的本质,是心态调整出现失误,即消极心态占了主流。比如学习问题,就是由于某些偶发的学习现象导致个体形成对大学学习的消极心理倾向,如学习是无聊的、不学也能考试过关、我怎么学也学不好等,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厌倦心理。再如对人际交往的抑郁心理,也是源于消极的人际交往心态,如任何人都是不可信的、我是不被人喜欢的、在大学没有真正的友情等。因此,辅导员要引导他们树立积极的心态。
二、 树立大学生积极心态的方法
1.培养积极的大学情感
解决大学新生的学习、思想、自我评价、人际交往等问题,要从培养积极的大学情感入手。深厚、真挚的情感来源于真切、深刻的了解。所以,对于大学新生,辅导员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积极地了解大学。学生的种种消极心态,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自己所在大学的消极认知。一种观点认为学校的教学水平是不高的,硬件设备是落后的,在学校是学不到东西的,总之是这不好,那不好。这种观点往往是凭借自己一两天的感性印象,或是受他人消极认知的影响导致的。所以,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辅导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校系风采”板块,向新生全面介绍学校和院系的历史发展、办学成果、文化精神、特色活动、杰出校友等方面的情况,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感受校园环境,努力使学生产生对校系良好的第一印象。在日常管理中,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过程、良好的学生学习氛围、先进的师生模范典型以及学校特色的文体活动,强化和维持这种良好的印象。另一种观点则建立在自己对“高校牌子”的本能反应上。一些专科院校的新生认为学校的层次不高、文凭竞争力差,从一开始便丧失了大学生活的热情和成功信心。对此,在新生班第一次班会活动中,辅导员可以给学生讲述一些本校本专业优秀毕业生的故事,有条件的话,请他们本人来班级中现身说法,让新生感受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的成功经历,这种替代性经验会使他们增强成功的信心,提高对大学教育水平的积极认知。再如向学生介绍我国高等教育形势,如2001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2%,所以大学新生能够坐在大学的课堂里,虽然对有些同学来说,也许还感到不尽人意,但毕竟已经是同龄人中的幸运者了。通过这些来增强他们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初步的大学情感,为大学生活的积极心态打下基础。
2.增强新生的成功体验
积极心态的树立需要量的积累。这个量就是成功体验的不断增强,成功体验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大学新生刚刚经历了高中的繁重学业和激烈竞争,来到自主而宽松的环境里,在享受放松心理的影响下,很容易失去奋斗目标,产生迷茫感和无聊的生活状态,缩减在实践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因此,辅导员要帮助新生设置合理目标,用目标引导他们投入大学生活实践。在设置目标时,要坚持把整体目标分解成一系列小的近期目标,并制定具体的实践计划,使目标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增强学生实现目标的成功几率和自信心。当一个小目标完成后,学生会获得成功体验,加上辅导员及时的强化,使成功体验加大,继之再实现下一个目标,依此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比如,对于偏爱现当代文学,对文言文极不感兴趣,严重影响其古代文学学习的中文系新生,可首先推荐一些符合其性格特征的文言短文,让他阅读后写出感受,由于性情吻合,他可以做到认真完成并有较为深刻的阅读体验,辅导员及时对其读后感予以积极认可,并将有些作品纳入学生优秀写作成果之列,使他获得成功的体验。一段时间后,要求他像写读后感一样对专业课文言文章进行分析、思考,发表观点,当逐渐得到老师和更多同学认可后,他会由最初的强迫学习转为对文言文的初步兴趣。
马斯洛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能获得极大的成功体验。自我实现是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也就是自我能力的表现和发展。因此,辅导员要积极地为新生自我能力的表现和发展创造机会,抓住学生最强烈的心理需求,不失时机地给予满足。如开展丰富有效的班级活动,适当布置个人工作等,使新生的激情朝向一个正确的、最能获得成功体验的方向,既不闭塞,也不泛滥,达到自我能力表现和发展的最佳化。如一位学生,刚入校时对班级工作非常热情,还积极竞选班干部。一段时间后,发现其积极性明显下降。通过谈话,了解到该学生在刚入校时,有强烈的通过班级工作而获得自我能力表现和发展的需要,但由于自己所担任生活委员的职责不明,自己很难有相对独立承担班级工作的机会,因此很难获得成功体验。辅导员改进了班干部的职责划分,使每一名班干部都有明确的班级工作职责,增加自我能力表现和发展的机会。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该生又恢复了以往的积极心态。
3.提供积极的信号影响
人在生活中,会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从环境中获取大量信息,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影响个体对人和事的基本心态。所以,辅导员在与新生交流的过程中,要提供积极的信号影响。 首先,要以积极的心态去影响新生。由于几千年尊师重教传统文化的影响,学生群体(尤其是新生)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师性,即关注教师、学习教师的趋向。因此,辅导员在与新生交流时,要表现出积极的心态,如热情的工作态度、乐观的生活情绪、良好的人际观念、平等的学生意识、正确的自我评价等,以积极带动积极,以积极挖掘积极。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积极的期望促使人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辅导员应予新生更多积极的评价和暗示。如平时工作中给予更多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你很有发展潜力”、“老师很欣赏你”等信息。根据心理发展特征,大学新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而且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成为获得自我意识的重要途径。辅导员积极的评价和暗示能促使他们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观念,从而本能地产生一种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利于新生积极心态的培养。在这一点上,辅导员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尤为重要,因为学生认识了自己身上的闪光之点,便有了投入大学生活的信心和完善自我发展的出发点,并把信心迁移到与闪光点相近乃至更广的区域,形成对积极心态“以点带面”的引导。
总之,辅导员对大学新生积极心态的引导,是一个系统策略,即通过良好情感的培养、成功体验的增强和积极信号的传递三个方面相互配合而实现的。辅导员不仅要解决当前新生出现的心态问题,还要洞察在未来的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类型和心态问题,采取灵活变化的引导策略,以达到对大学新生积极心态引导的最好效果。
摘要:大学新生易出现焦急、厌倦、抑郁、失落等“适应困难”心理问题。预防和克服这些问题的关键点在于辅导员帮助大学新生树立积极心态:培养积极的大学情感;增强新生的成功体验;提供积极的信号影响。
关键词:大学新生,积极心态,引导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S E TAYLOR,等.社会心理学[M].谢晓非,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车定祥.高校新生入学教育[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5]周守珍,黄知荣.心理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引导与辅导 篇7
唐某, 女, 原是2008 级日语专业学生, 福州人, 长相清秀, 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 唐某在大三时由于学分问题需留级, 但其却没有跟随2009 级学生一起重修大三课程, 而是继续跟随2008 级学生读了大四的课程, 后终因学分问题退学试读降到我所带的2011 级重修之前未修到学分的课程。 这时的唐某性格有点孤僻, 很少与舍友交流, 更不用说融入班集体了。
2 案例分析
这时的唐某已经有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没有参与正常的课堂生活, 刚开始肯定会不适应学校的生活, 无法调整好自身状态, 而产生厌学情绪。 另外, 唐某同龄的同学这时都已进入社会工作, 而她却连降两级还在大学读书, 这时的唐某肯定因此产生深深的自卑感, 而影响其与现在同学的交流。 我决定先帮她了解分析自身问题, 再一起努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所以通过近半个月的与之聊天以及通过其舍友和家长, 我了解到以下情况:
(1) 沉迷于网游及小说世界中
通过与其家长聊天, 我了解到唐某一直以来就很爱玩电脑, 父母也不知道他在玩什么, 每晚都是玩到大半夜才睡觉, 早上又是睡到很晚才起床。 由于其父母工作繁忙, 平时也只注重满足唐某物质上的要求, 没什么时间与之交流, 渐渐造成与唐某之间关系疏离, 甚至造成了唐某任性的个性, 每次父母劝唐某少玩电脑, 多读书时, 总会招来唐某的不耐烦, 有时甚至是争吵, 于是父母也渐渐不再管她了。
后来, 从唐某舍友处得知, 唐某平时爱打网游, 也因此而经常回家。因为她在宿舍没电脑, 只能天天拿着手机看小说, 而且都是看一些玄幻, 武侠小说。平时在宿舍都是埋头看小说, 几乎不与舍友交流。
(2) 重修课程繁杂
由于唐某情况较特殊, 在她退学试读的一学年里她只需要重修她之前未修到学分的课程即可。 试读第一学期时, 只需修三门课程, 第二学期需修六门课程。
(3) 与父母关系不融洽, 寡言少语
上面有提到其父母由于工作关系, 较少与唐某沟通, 从而造成了与唐某关系的疏离。 对于唐某出现的问题, 并未能及时发现解决, 也是造成唐某寡言少语个性的原因之一。 在与唐某父母的沟通交流中了解到, 唐某心智与同龄人相比略显不成熟。
(4) 对专业学习不感兴趣, 深度自卑
通过与唐某的聊天中了解到, 唐某最初是被专业调剂过来的, 所以她对于本专业的学习有抵触情绪。曾经努力过, 却收效甚微。但从小, 其父母对她的学习一直有较高的期望, 这样给她造成很大的压力。学习上的挫败感和压力, 造成她的深度自卑, 导致她在虚拟的网游世界中寻找成就感。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 唐某是有深深的自卑感的, 这自卑首先缘于她的学业成绩, 连降两级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使她在心理上产生了更大的挫败感, 使她难以看到学习成功的曙光, 从而失去信心。 而家长的期许给了她巨大的压力, 同龄人的正常毕业就业让她心里有很大的落差, 让她脆弱、敏感和焦虑。 留级使她与小她三岁的同学同级, 她害怕看到老师和同学异样的眼光, 在客观上也导致她很难在班级同学中建立起比较稳定和谐的社交群体关系网, 因此种种, 她才变得消极、麻木和茫然, 于是她采取了逃避放弃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 我行我素, 孤僻不合群。
3 工作方法和成效
针对唐某这样的大学留级生, 通过合理引导, 帮助她建立新的社交网络, 提升她本人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帮助她重新树立自信心显得特别重要。 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重视情感教育, 关爱为先。
作为辅导员, 及时了解她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情况能为问题的解决提高很好的保证。 我把唐某安排在她班长的宿舍, 并且找来了宿舍其他舍友, 说明了唐某的情况, 希望大家能对这名同学给予适当的帮助与关爱, 并安排学习较好的同学辅导唐某学习。 考虑到唐某较敏感, 同时特别提醒, 关心照顾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能过于“显山露水”, 以免唐某感觉有异常。在生活上, 多主动关心她, 多和她聊天, 出去吃饭和自习时都拉上她。 刚开始唐某并不买账, 依然我行我素。 但通过舍友坚持不懈地努力, 唐某渐渐地融入宿舍生活了, 和舍友有说有笑, 关系和谐。 另一方面, 我与任课老师及时沟通, 说明唐某的特殊情况, 希望任课老师能对其多给予关注, 帮她尽快在专业学习上重拾信心。 经过一个多月后, 唐某和班级其他同学也能和谐相处, 见到同学能主动打招呼, 说上几句话, 相比最初时已进步很多。 在专业学习上, 虽说没有特别明显的进步, 但是至少能做到不旷课不迟到, 而且上课时也能回答上老师的问题, 逐步重拾自信。
(2) 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 让家长进行干预与关怀。
虽然唐某与家长的关系较疏离, 但是我知道要想让她重新回到正常的校园生活, 父母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唐某在学校有什么情况, 我都会及时跟家长联系, 同时及时了解唐某在家的情况。 我也会提醒其父母平时要多关心唐某的情绪变化, 不要给她过大的压力。刚开始我了解到, 唐某回家依然爱玩游戏。 但我知道不能急于求成, 我建议其父母就先让唐某继续玩, 但是渐渐缩短唐某玩游戏的时间, 比如刚开始让唐某玩到凌晨2 点, 后面让她玩到1 点, 一段时间后, 都控制在12 点左右就让唐某下线睡觉。
(3) 定期谈心, 辅以感恩教育。
第一学期我坚持至少每周找唐某谈一次心, 如果没有当面谈, 也会打电话了解她近期的动态。 而且与唐某谈心的方式并不只局限在宿舍, 有时候会和唐某一起到操场边散步边聊天。刚开始大部分都是我在讲, 她回答最多的就是“好, 我知道。 ”后来我改变战术, 多和她聊她感兴趣的话题, 比如问她爱玩什么游戏, 爱看什么小说, 而且事后我会做功课, 上网查看有关内容, 作为下次和她聊天的话资。 慢慢的, 她跟我说的话越来越多, 也逐渐对我敞开心扉, 对于我说的话, 她也更能听得进去。在平时的聊天中, 我会有意识地对她进行感恩教育, 让她知道父母的不容易, 希望她能多体谅父母的辛苦, 增加她的责任感, 从而能更加主动积极地学习。
通过一学年的引导和帮助, 唐某通过了第一学期的所有科目, 第二学期挂了两科。 综合一学年的表现, 经审查唐某表现良好并达到学业要求, 予以恢复学籍。 我还记得当我告知唐某这一消息时, 她脸上的笑容是那么的灿烂, 并且还对我说了声谢谢, 我能深深体会到她当时的喜悦之情, 也由衷替她感动高兴。现在唐某跟同学相处融洽, 并且越来越自信。
4 经验与启示
(1) 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在工作中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才能及时发现问题, 特别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 一定要找到他们的思想和心理症结, 因势利导。 该生最开始就是因为自卑而导致自我封闭, 不与他人沟通, 所以最开始就是帮她重拾自信心。
(2) 留级生教育管理涉及的问题、矛盾多, 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 针对这一群体, 教育时要注意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特别要注意他们在校期间心理情绪变化的关心, 还应学会见微知著, 多讲小道理, 少谈大道理。 沟通从细处入手, 多倾听观察, 例如网络QQ个性签名就是一个很好体察他们内心世界的在载体。
(3) 沟通交流时不能一味从个人角度来思考问题, 还有学会主动了解特殊学生的世界, 对于他们热衷甚至沉迷的事物, 不急着带着主观色彩去否定, 而应该先了解他们沉迷的事物, 寻找令他们沉迷的原因, 从而能帮助谈话时能更好地贴近他们的思想层次境界, 找到教育谈话的共振点。
(4) 对于特殊学生教育, 不能只是一味的灌输, 更应该引导他们主动思想。 留级生作为边缘群体, 正面教育可能激起逆反心理, 适得其反。 在让他们了解自身问题之后, 应给予更多的弹性时空让他们自我反思, 从而帮助他们实现自我的完善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施红娟.论高校辅导员如何关注“缺爱”大学生———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J].时代教育2015, (5) :97.
引导与辅导 篇8
一、网络舆情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所谓的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平台上流行的一些关于社会热点话题的舆论信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在现实中也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具有较强倾向性与影响力的观点。网络舆情属于社会舆论的一种,其传播载体主要有新闻媒体、搜索引擎、社交网站等等,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自由性与多元性
网络作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是面向所有用户完全开放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获取信息、发表个人观点、与他人互动交流等等,并且这些行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受到其他人或约束规则的影响的。大学生正处青春期,思维活跃,对新事物和新观念充满好奇心,并且拥有相对较强的自我意识,所以在接触网络舆情时经常会表现地十分活跃。在“自媒体”快速发展与普及的今天,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不同网民们的身份地位、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等都有所不同,因而关于同一件事的看法也大不多不尽相同,以上原因共同构成了网络舆情的自由性与多元性。
2、隐匿性与偏差性
绝大部分用户在网络上活跃时使用的都是虚拟身份信息,而非真实信息,加上网络监管力度的不到位,导致网络舆情往往呈现出一定的隐匿性。由于缺乏可靠的信息过滤和监管机制,所以网络上的信息普遍真实度不高,这也使得一些虚假、不良信息趁机在网上肆意传播,加上一些不法分子的恶意炒作,导致网络上大规模地出现一些群氓性、无序性且带有明显误导意图的信息出现,所以网络舆情通常也具有一定的偏差性。
3、突发性与扩散性
当事件在网络上发酵升级之后,会在网络上迅速集聚一股势力并在短时间内不断酝酿、扩张,产生雪球效应,最终进入社会公众视线,形成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所以网络舆情的产生往往是突发性的。此外,网络信息的传播是不受层次限制的,故网络舆情的传播还具有扩散广的特征。
二、提高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具体策略
1、加强专业学习,提高素质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任,应与时俱进,学习最新的专业知识,不断巩固、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不仅仅是出于工作生存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名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在打好牢固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辅导员还应对其进行适当的延伸,主动学习政治知识,掌握一些重要的政策法规,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高校辅导员应对国家政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至于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为学生们分析国情与社会形式,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意识想法,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此外,辅导员还应主动积极地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辅导员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以便更好地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
2、更新工作观念,促进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辅导员这一职位通常都被给予过多期待,任务十分繁重,在工作过程中,常常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这是高校想要切实提高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就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工作观念落后是制约着辅导员工作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辅导员有必要及时更新自身观念,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从而更加准确清晰地分析自身工作的特点。高校辅导员应根据最新教学形式的不断发展主动借鉴学习优秀的学生工作经验,灵活地应用到自己的思政教育工作当中,积极地应对网络舆情所带来的各种挑战,提升自身工作的内涵与质量。尤其是在当今新媒体教学背景下,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思政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工作过程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服务的基本原则,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3、引入新媒体技术,掌握新的工作方法
在网络舆情的冲击下,辅导员在自己的工作过程中应适当引入新媒体技术,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便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一是,要熟悉基本的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有着较大的影响,并且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反映出部分网络舆情。辅导员应注意多运用一些正能量的网络语言来开展自己的思政教育工作,既容易获得学生好感,也能够以学生喜爱并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主动传播一些充满正能量的网络舆情信息。
二是,要掌握新媒体授课方式。课堂教学是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方式,所以辅导员可以在课堂授课过程中使用新媒体教学方式,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加强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三、结语
总而言之,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机遇。在新时期背景下,高校辅导员唯有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及时占领网络新阵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网络舆情引导能力的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高校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程度,也需要各职能部门积极地搭建相应的平台,最重要的是加快树立辅导员舆情引导意识,提高他们的应对能力,进而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永华;李新安.增强高校辅导员网络时代的舆情应对能力及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3(06)
引导与辅导 篇9
摘要:随着“宗教热”在大学校园内不断升温,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全新挑战。在多元化社会发展背景中,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宗教信仰问题,从而树立健康的思想观、价值观成为辅导员思想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本文试图从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出其宗教信仰的特点,针对其特点最终寻求完善的引导教育之道。
关键词:辅导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大学生;信仰
2012年,中央统战部、教育部举办的“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报告会”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召开。这次会议中北京55所高校的600余名师生一同学习了关于在大学校园中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的问题。时至今日,“宗教热”在大学校园中已不再是新鲜事。大学阶段是青年树立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阶段,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健康与成长,从长远来讲,更加关系到如何建设和谐高校、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问题。
在网络信息化社会中,大学生接收信息速度快、数量大、思想多元。基于这样的基本特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关于宗教信仰方面的引导教育工作,必须重新从所呈现的繁杂现象中剖析其核心问题所在,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针对当今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制定出合理、合情的引导教育思路,体现出高校辅导员的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正确树立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我国的宗教观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主要信奉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且我国的宗教信仰具有极大的地域性,在不同地方宗教信仰显现出不同特点。据官方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经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近13.9万处,宗教教职人员36万余人,宗教团体5500多个。宗教团体还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100余所。”[1]
在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指导现实宗教类工作的核心思想,而它的核心理论基础就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通过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识宗教,能帮助高校辅导员辩证处理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
(一)宗教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它采取幻想的方式,对现实存在做出反映。宗教的基本特征和本质规定,宗教以超自然的形式支配着常人的生活,继而将这种力量神圣化,达到支配大众日常生活的结果。正因为宗教是一种没有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便具有极大的独立性,更与政治、经济、道德等因素相互交织,对社会发展影响极大,自身也极为复杂。
(二)宗教的社会作用
在我国,提到宗教大众经常宣扬其消极的一面,其实不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面性,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宗教对大众具有精神意识麻醉的作用,是统治阶级的工具。但另一方面,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其对经济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
由大及小,高校辅导员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宗教信仰问题时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不做具体论断,理解其实践性和开放性。如在具体问题上,应首先了解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和特点,根据其实际情况判断其宗教信仰是冲动性还是理智性行为,进而进行正确引导。因为宗教问题常常与民族团结问题相连,切不可在处理中武断极端。
二、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基本现状及原因
在学界,大学生信教并人数急剧增加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根据众多学者调查研究显示,除少数民族学生外,大学生信教首选为佛教,其次为基督教,再次为伊斯兰教。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13亿人口中超过1亿人有自己宗教信仰,其中青年教徒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综合各地资料,对当代大学生中宗教徒所占比例的估计,最高在20%左右,最低在3%—4%之间。”[2]
在调查中学者们发现,从急剧增加的信教大学生人数上来看,大学生对宗教信仰需求越来越强。这与我国的时代发展也具有紧密的联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迅速繁荣,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发展进入的高速前进的状态,摆脱了几十年前的大一统局面,并伴随互联网的兴起,人们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的方式较多,大众的思想也开始多元化。作为主体的个人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权利,大学生正在人生思维的活跃期,对探索心灵,探索情感,寻找精神世界寄托有着极大的渴望。加之当代社会信息传递的快速性与广泛性,更易增强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探索强烈愿望。
另一方面,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关于正确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工作薄弱。从硬件方面来讲,许多高校没有就大学生对宗教、对精神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好奇开设相关课程,现有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枯燥乏味,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灌输式的信仰教育方式还常常令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当学生身心遇到困难时,常常不是理智的选择心理咨询或与辅导员、师长沟通,而是选择利用宗教来帮助自己。从软件方面来讲,高校对辅导员在宗教领域相关学习培训较少,一些辅导员亦不能深刻认识相关宗教问题,及理解马克思主义宗教观。除少数民族学生外,当学生宣称自己有宗教信仰时,辅导员常常呈现的态度为吃惊、恐惧、不知如何对待与处理。这使得多数辅导员不能正确判断学生信教动机,衡量其对学生的影响是否积极,从而有信服力地引导学生解决关于宗教信仰、及由宗教信仰引出的诸多现实方面的问题。
(三)信教因素的多样化
1)社会因素
上文已经提出,大学生“信教热”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宗教人士越来越积极地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并具有一定的传播力。其次,国际局势中的诸多热点问题实际是宗教问题所导致,宗教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因为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西方国家与宗教国家对我国大学生的宗教传播与渗透越来越强。
2)家庭因素
家庭是人的第一课堂,诸多思想观念都是由父母潜移默化的行为而成。在大学生信教问题中,家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父母是否信教,父母信教动机与理智程度也对大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父母信教的家庭中,子女也极容易成为信教人士,并对宗教有着较一般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更依赖与重视宗教作用。父母信教的理智程度也会影响子女对人生信仰的选择及对宗教信仰的依赖程度。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一些在偏远地区跟随祖父母辈长大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混淆。辅导员如不正确、理智引导,不仅对这样的大学生造成成长的不利影响,更会激化该学生与社会他人之间的矛盾。
3)学校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薄弱,特别是关于引导大学生对宗教信仰进行正确看待方面的严重不足,既是目前大学生信教的现状之一,也是其间接原因之一。上文中已简要提到,灌输式的教育模式,内容与方法都过于老套,不能适应网络信息社会中学生认知方式的变化。思想政治课常常是大班教学,课堂上常常出现学生逃课、做与该课内容不相关的情况,正说明教育内容既没有针对性,又缺乏亲和感,没有真正做到“接地气”。遥远的距离感,让学生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却令学生加深了对宗教信仰的好奇。
4)个人因素
据相关学者调查显示,许多大学生常常是在经受过生活困苦、精神迷茫的状态下产生了宗教信仰。这也与自身的性格、心灵抗压能力、精神状态、认知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调查显示,认知水平较高、心灵承受能力强、性格开朗的大学生信教几率较低,即便信教也较为理智。而性格内向、思虑较多、认知水平较低的大学生常常呈现出选择宗教信仰情绪化、依赖性较强的特点,也更容易接受部分宗教思想。
三、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
基于诸多学者的研究调查与自身作为辅导员所观察到的现实现象,以下总结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特点。
(一)信教不信神
在一项学者调查中显示,在信教大学生中,80%以上大学生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地位。当代大学生自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接受唯物主义无神论教育,又普遍接收了高等的科学教育,因此相信神的存在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情。但是,就像西方上世纪中叶出现的信教不信神的情况一样,当代信教大学生多接受某一宗教的思想观念却不着实相信神的存在。
(二)不确定性
大学生信教表现出一定的选择不确定性,一种情况,一部分大学生在两种或多种宗教间摇摆,对其宗教信仰的深刻内涵并不能透彻理解,随着个人情况的改变,会信奉不同的宗教。例如,一大学生在考试或者择业压力前会特别信奉佛教,参拜、放生、食素、发愿都会成为其信教的前列表现。而在其陷入一种内疚或不自信的情况下,基督教的祷告便成了他的选择。第二种情况是,大学生对宗教信仰有这极大的兴趣,相当一部分人表示现在不信教,但乐于参加一些积极向上的宗教活动,将来有可能皈依宗教。
(三)作为心灵调节工具
基于大学生信教的现状、原因,不难看出大学生信教的一大特点是相当一部分人将宗教信仰视为心灵调节工具。高校是文化、思想最为活跃的地方,大学生的多元视角也最为丰富。当其心灵空洞、心理出现不平衡现象时,他们会选择网络倾诉、寻求亲密人群的帮助、向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求助,当然其中一部分会通过宗教信仰来进行自我调节,使之心理重新找到平衡,精神得到寄托。[3]
四、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信教对策
(一)加强自我学习
辅导员是在高校工作中与学生最亲密接触的职业群体,其自身思想素养与知识文化水平将直接对大学生造成影响。所以,高校辅导员应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完善自己我,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
1)提升自身修养,增强人格魅力
大学生信仰某一宗教常常是从崇拜、敬仰该宗派内某一德高望重的人士开始。所以,高校辅导员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就在于成为学生的榜样力量,用“明星”的力量引导大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面发展。
除一定的教育学理论外,辅导员还应不断加强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的学习,紧跟时代脚步,用诚挚的关怀、亲切的态度、深厚的文化底蕴来不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成为大学生值得信赖的朋友,顺畅彼此沟通,在其迷茫无助的时候第一时间提供无私的帮助。例如,部分辅导员只能做好处理事务性的工作,不能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并存在一定隔阂感,学生在遇到迷茫的情况下,常常会做出非理智的选择。
2)做马克思主义的忠实实践者
在处理大学生信仰宗教问题中,辅导员应首先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实践者,并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宗教文化相关知识,只有深入了解,才能与信教学生有共同语言,并辨别其宗教信仰的动机与理智性。
其次,要不断提高自身对有神论的辩驳能力,有信服力地引导学生。虽然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特点呈现信教不信神的特点,但对于一部分将宗教与封建迷信、甚至有神论思想混淆的学生来说,辅导员合情合理的辩驳能力与技巧就尤为重要。在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的著作《江边对话——一位无神论者与一位基督教徒的友好对话》中,就是一位无神论者与有神论者的对话,一位科学家与布道者的对话,对话中既显示出了无神论者的人文素养,又从多方面给人以启迪。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多研读此类书籍,从中汲取营养实践到具体工作中。无论是对少数民族学生,还是中途皈依宗教的学生,都应在不伤害其情感的情况下,加以正确引导,令信教大学生不偏执、不为他人利用。
3)终身的心理学的学习者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心理学学习是一项重要的课题。除少数民族学生外,大部分信仰宗教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宗教信仰作为自身的心理调节工具,因为在大学阶段既是人心理发生重大变化、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阶段,又是面临众多巨大选择与挑战的阶段。所以,一名优秀的高校辅导员也应是一名出色的心理咨询师,甚至是一名心理学专家。这样许多盲目选择宗教信仰的大学生,可以通过与辅导员的深刻交流来帮助他们度过人生重要的过渡期。
(二)高校大力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
除辅导员的自身学习之外,高校也应对辅导员进行定期培训和相关学习资源的提供。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的高校内,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特别是宗教文化方面的培训学习已经屡见不鲜。而在部分教育资源落后的地区中,高校还没有开设相关培训内容,辅导员也缺乏学习的环境。
(三)整合校内外资丰富校园文化活动
除主题班会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辅导员还可联合众多校外资源,展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参观新农村建设基地、革命老区纪念馆、新文化产业园、组织国内外校际交流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网络特点,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互联网中自主学习。在系列活动中,一方面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理智对待自己的工作与学习。总之,摒弃刻板乏味的传统思想教育工作方式,要在具有时代气息的活动中,充实大学生的生活,营造良好的思想教育氛围。
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与对待宗教信仰对于辅导员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并不是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大学生信教的原因与特点,在具体工作中分辨学生信教是否理性,并利用自身所长,联合有利资源,充分做到在尊重其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下,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解除其困扰,帮助其学习和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
参考文献:
[1] 中国宗教概况[EB/OL].http://www.gov.cn/test/2005-06/22/content_8406.htm,2005
[2] 史菲.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3
引导与辅导 篇10
一、全———全员、全程、全方位
1. 全员
一是全体专、兼职教师的专业化主导。通过系统培训、专题交流、实践总结等多种方式提高专、兼职教师的业务能力, 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专业特长, 带领团体辅导, 着力提升学生干部队伍的业务水平, 强化和突出学院及学生主体的作用。
二是全体辅导员、班主任的积极推动。充分动员辅导员和班主任了解、介入、带领团体辅导, 服务自身和学生成长。具体举措有:在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中, 侧重发展性教育团体的理念和实际操作;鼓励支持辅导员参加心理培训、考取心理咨询师等资格证书, 掌握团体辅导基本技能;每年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开展素质拓展活动。
三是全体学生的自觉性成长。充分动员班级心理委员、心理健康协会参与团体辅导, 体验心灵成长, 形成“助人———自助———互助”的工作机制, 以点带面地促进学生主体的全面性、自觉性成长, 营造“幸福理工”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具体措施有:将团体辅导纳入班级心理委员和心理健康协会培训;鼓励、支持二级学院发展学生心理组织, 开展朋辈辅导。
2. 全程
全程, 即将团体辅导覆盖大学生活各阶段, 依据不同年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求, 设计相应主题的团体辅导, 由心理辅导员具体指导, 班级心理委员实施, 辅导员和其他班委协助, 心理中心老师督导完成, 使学生持续受益。
3. 全方位
一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等课程中, 加入生命教育、人际交往团体辅导等实训模块, 灵活地将相关专题的团体辅导渗透和融入有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这种无痕化教学活动, 不但深化了学生对有关专业知识的理解, 而且提高了团体辅导的效果, 使得教学活动和团体辅导彼此促进、相得益彰。
二是主题班会、第二课堂活动、各级各类学生培训以体验式团体的模式运作。这种模式一改传统的活动模式, 创新了形式, 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活动结果的实效性得到了显著提升。学生们更乐意采取这种模式开展一些自组织活动, 使得学生的自我成长有了一个可行性的载体。
三是在新生入校、毕业生离校、心理健康宣传周、考研冲刺等特别时段, 开展特定主题的团体辅导。
通过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工作网络, 课程、讲座、培训、团辅多维渗透, 覆盖全过程, 最终实现了学校师生全员参与、共同成长的目标。
二、深———深入基层班级, 点面结合, 推进“专业化+大众化”建设
1. 深入基层班级
以自然班级为单位开展团体辅导, 采用“体验+成长+分享”的核心模式, 提高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参与度, 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 进而促进校园心理生态建设。学校在主题选择、方向把握、实践调控上定位科学、指向明确, 使基层班级的团体辅导不断完善, 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
2. 点面结合
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预防性团体辅导为主, 以面向少数学生的治疗性、矫正性团体为辅, 既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 又兼顾一些特殊群体学生的发展需求, 着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目标和矫正性目标的实现。同时, 通过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相结合, 教育实效以点面结合的形式和途径进行辐射和扩散。
3. 推进“专业化+大众化”建设
专业化建设是指鼓励支持专兼职教师发展专业特色, 将其融入团体辅导;鼓励支持辅导员组建团队, 邀请国内著名学者开展专题培训, 促进专业化发展。大众化建设是指充分发挥学院、学生组织的作用, 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开发, 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辐射。
三、细———团体辅导要细致入微, 润物无声
1. 在活动主题选取和内容设计上, 注重科学性和针对性
根据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与突出问题, 设计主题服务单, 供学院或学生选择;结合重要节日及宣传月活动设计主题。
2. 在人员选择上, 突出人文关怀和心理关照
从招募海报设计到面试筛选、组建团队, 再到团体内外的成长, 让每一次与学生的接触, 都渗透着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关照, 在人格上尊重他们, 在感情上温暖他们, 在行动上关爱他们, 使每次活动、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给学生留下美好回忆。
3. 在活动形式上, 讲求多样化和新颖性
根据不同的主题和需求加入音乐、诗歌、绘画、心理剧、角色扮演等多种元素, 把团体辅导搞活、做新, 突出创新性, 追求实效性。
4. 在工作效果上, 体现润物无声
在活动中, 以人本主义理论为基石, 着力营造温暖、接纳、尊重的人际氛围, 激发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动力, 彰显“助人———自助———互助”的良好态势, 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全辐射, 为建设幸福理工做出应有贡献。
四、实———求真务实, 注重实效
1. 秉持科学态度, 注重持续发展
2013年, 学校以职业软技能为突破口, 采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开展教改实验。一方面, 通过心理量表、学生作业、成长记录等客观评估学生在自我和谐、自我认知等方面的变化状况;另一方面, 通过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团体辅导的意见和建议, 不断优化团体辅导方案, 提升团体辅导实效。依据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工作人员及时总结和改进, 并凝练提升形成科研论文50余篇和专著1部。
2. 体现人文情怀, 注重服务延伸
团体辅导结束了, 并不代表关系结束了, 学校鼓励学生后续通过QQ群、微信、微博等方式加强联系和沟通, 不断完善自身社会支持系统, 进而优化校园心理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