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与辅导体系(精选12篇)
开发与辅导体系 篇1
自进入21世纪以来, 全国高校不断扩招, 学生数量日益增多, 每个辅导员被分配到的学生数量也越来越大, 这对辅导员的工作造成了一定的挑战。 同时, 随着国内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 辅导员在开展工作时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 虽然部分高校已经采用计算机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辅导员工作的开展, 但由于缺乏针对辅导员的系统, 并未在本质上解决问题。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辅导员繁重的工作量问题, 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 通过现代网络技术, 进行 “辅导员助手” 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工作[1]。
1 系统设计依据
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 科技的不断发展, 互联网技术已经进入千家万户, 应用于各个领域。 在高校的各项职能工作中, 互联网技术也已经渗透其中。 很多高校都建有自己的官方网站, 也将校园中的一些日常信息、 文化信息、 发展信息等置于互联网平台上, 供学校教师、 学生与社会各界人士阅览。 但是, 由于起步晚、 发展慢, 互联网平台并不完善, 其价值也没有被更好地利用。 虽然大部分学校都建有自己的 内部网络 体系 , 也已经应 用于部分 高校管理 工作中去, 但全面针对辅导员工作的系统还非常稀有, 同时现有的辅导员系统存在较多问题 :(1) 现有的辅 导员系统 仍处于手工管理或半手工管理的状态;(2) 只有辅导 员个人对 于系统中 的相关信 息进行利 用与管理 的功能 , 并未与校 园网共享, 实现双向的信息流动与维护功能[2];( 3 ) 现有系统中 的功能并不全面, 只有简单的信息上传、 下载 、 查询功能 , 无法大范围遍及辅导员日常工作中会涉及到的所有模块及其功能。
2 “辅导员助手”系统的现实分析
2.1 高校学生主要管理机构及其主要职能
当下高校学生的主要管理机构一般为校学工部、 校教务处、 各院系中的学生管理部及全面管理、 负责学生各项事务的辅导员。 上述机构中, 校级单位属于指导性机构, 进行学生管理整体性地指导工作; 院系中的学生管理部担任着传承校级管 理思想 、 具体指导 辅导员工 作的功能 ; 而辅导员 是 “ 一线员工 ” , 切实从事 着学生的各项 管理工作 。 所以 ,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过程中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3]。
2.2 辅导员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辅导员的管理工作始于学生入学, 结束于学生毕业离校办完所有手续, 在这期间的所有管理工作都由辅导员 进行 。 至此, 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做好学生相关的信息收集与维护工作, 在后期任何工作中下载查阅、 更改相关信息, 可以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时效性。 同时可以根据对于学生基本情况的掌握, 向学校各个部门、 校院各个领导提供其所需的学生各项工作信息, 作为后续相关工作中决策的主要参考依据。
2.3 辅导员人工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现在辅导员的大部分工作仍然采用人工管理的方式为主, 但这种方式在信息量较大的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 问题 : (1) 高校中的学生数 量大 , 信息量自然 也大 , 给辅导员 的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且辅导员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 信息量非常繁琐;(2) 在人工管理模式下很难保证学生信息的实时性与准确性;(3) 人工管理模式 中由于学 生信息量 大, 流动性存在很大问题, 反馈时间长导致时效缓慢;(4) 人工管理模式中的学生信息管理维护比较困难, 万一出现任何问题如果相关信息没有副本, 就会永久性地失去相关信息, 重新统计及维护耗时长, 且容易出错。 另外, 传统人工模式下的信息管理与校内其他各个部门的交流共享有限, 在共享层面上存在较大问题[4]。
2.4 改进方式
根据当下的大背景环境及现实情况, 想要彻底改变上述问题, 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最佳的方式就是建立一个全新的 “辅导员助手 ” 系统 。 通过互联网化 的系统构建 , 用计算机实 现对于学生相关信息的录入、 保存、 下载、 维护、 更新、 管理等各项工作, 通过发挥互联网的系统优势, 与校内各个平台进行信息的流动, 实现全方位的实时共享, 及时地更 新 、 反馈信息, 也是系统有别于传统管理模式的优势之一。
3 客户端系统
3.1 系统初始化
在系统刚刚开启的时候, 界面中只存在部分功能, 比如用户登录、 忘记密码、 修改密码、 退出系统、 管理员登 录系统帮助等基础界面, 这样设置的关键在于保护系统中需要登录确认身份之后才能共享的数据信息, 保护系统的安全性以免被非法的用户破坏[5]。
3.2 用户管理模块
用户管理模块包括用户注册、 登录界面、 忘记密码、 退出登录、 切换账户。 用户注册: 首次使用系统的用户根据系统提示进行系统的注册以享受登录之后的全部功能; 登录界面: 已经注册的用户通过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及密码进行登录实时连接到系统数据库, 开启所有该用户可以行使的功能模块; 忘记密码: 在丢失密码之后通过手机验证、 邮箱验证密保问题验证等方式重置密码并进行修改, 以此来保证系统的安全; 退出登录: 在用户行使完自行需求之后通过退出登录要断开与系统数据的连接; 切换账户: 通过切换账户可退出当前登录账户并返回登录界面, 以进行新账户的登录操作。
3.3 成绩管理模块
成绩管理模块包括成绩的导入、 查询、 分析、 下载等功能。 成绩导入: 这个功能只开放给管理员与级别高的用户使用, 在导入环节中可以采用批量导入的方式进行; 成绩查询可以以个人、 班级、 年级等形式进行成绩的查询工作; 成绩分析: 通过各科成绩之间的纵向比较与个人情况、 班级情况的横向比较相结合做出科学合理的分析统计, 统计优秀人数及格人数, 从而给出准确的优秀率、 及格率, 综合学期学年成绩给出学生成绩走势, 让辅导员对学生成绩、 班级成绩有更清晰的了解; 成绩下载主要是针对院系、 班级、 班主任提供的功能[6]。
3.4 档案管理模块
档案管理模块包括基本信息维护模块与奖惩情况统计模块。 基本信息维护模块: 主要进行对于学生信息的添加、 删除、 查询、 维护等。 奖惩情况统计模式主要进行学生在校期间奖惩情况的登记、 查询、 修改等功能。
3.5 工作管理模块
工作管理模块中包括通信录、 备忘录、 工作计划、 通知等模块。 通信录: 包括班级通信录、 部门通信录、 学校通信录等, 便于辅导员联系工作相关人员; 备忘录: 通过建立备忘录科学规划辅导员工作, 并可以定制闹钟功能, 在设定时间内进行提醒; 工作计划: 区别于备忘录的工作计划是指长时间段的计划安排, 比如以月、 季度、 年进行时间段进行规划; 通知: 接受各方的书面通知, 并进行工作的规划安排。
3.6 帮助模块
提供系统的操作帮助及提供各种版权信息。
4 服务器端系统
服务器端系统的设计主要内容是数据库管理模块, 其中包括管理员登录、 账号管理、 权限设置、 数据备份、 数据恢复等模块。 管理员登录: 管理员可以进行系统 模块的修 改 、 整理、 删除等; 账号管理: 管理员有资格对用 户进行管 理 , 可以增加、 删除、 修改用户; 权限设置: 管理员有资格对用户的权限进行修改, 拓宽或缩减用户权限; 数据备份: 通过数据备份可以选择性地备份进行此操作时的系统内的所有数据; 数据恢复: 系统可以恢复一定时间内被不小心删除的数据, 确保信息的完整性。
5 系统实现
5.1 Web 技术
Web是基于Internet平台在全球 范围内都可 以进行交 流 、 共享、 发布的系统平台。 它是一种网络服务, 严格遵循HTTP协议。 Web技术最基本的组成就是超文本Hypertext。 网络的核心技术是Web技术, 网络利用Web技术, 然后Web技术再利用超文本Hypertext技术, 从而实现了信息的快速共享。 超文本Hypertext技术的优势在于可以提供清晰的操作界面, 便于用户操作。
5.2 活动服务器网页技术
活动服务器网页技术由Microsoft开发应用, 属于一种可替代CGI脚本程序的编程工具, 操作简单, 方便编辑, 能够与其他的数据库进行交互。 活动服务器网页技术中不仅包含HTML标记功能 , 还可以进 行普通文 本 、 脚本命令等 各项操作, 通过活动服务器网页技术能够创建基于HTML页面的用户Web程序。 在活动服务器网页技术中, VBScript是其默认语言, 该语言易学, 而且可以直接在客户端进行执行服务。
由于有助于辅导员工作的 “辅导员助手” 系统开发迫在眉睫, 首先提出了系统设计依据, 然后从高校学生主要管理机构及其主要职能、 辅导员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当下辅导员人工 管理中出 现的主要 问题 、 改进方式4个方面分 析了 “辅导员助手 ” 系统的现实 , 接着从系统 初始化 、 用户管理模块、 成绩管理模块、 档案管理模块、 工作管理模块、 帮助模块6个模块进行了客户端系统设计与服务器端系统设计, 最后通过Web技术、 ASP技术进行了系统实现。
开发与辅导体系 篇2
西部大开发与人才市场体系建设
人口素质的`提高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手段和过程.西部人口目前存在着文化水平偏低、人才使用效率不高和数量规模过小等问题.以知识经济的思维提高西部地区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具有战略意义.其有效途径为:建立单向型、服务型人才市场体系;完善人才市场运行机制;加快人力资源市场配置进程;大量吸引东部人才到西部创业,以调整东西部人才的合理布局.要使这种人才市场体系得以建立和正常运转还应采取以舆论宣传作辅助等对策措施.
作 者:胡豹 王厚俊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人文学院,经济贸易系,贵州,贵阳,550025刊 名: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年,卷(期):19(3)分类号:C96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人才市场体系 人才 人力资源
新型模板体系开发与设计 篇3
关键词 新型模板 必要性 现状 意义
中图分类号:TU755 文献标识码:A
1新型模板的概念
新型建筑模板生产设备(建筑模板生产线)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石粉、玻璃纤维等材料经特殊工艺生产各种规格的新型建筑模板并投入生产。该板具有防火、防水、环保、无毒、成本低廉、施工简单等优点。具有防水,抗折,抗冲击,可重复使用,产品表面平整、光滑,具有可钉、锯、粘、加工容易、生产成本低廉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现浇筑混凝土工程,是钢模板、五层板、九层板、竹木模板的替代品。
新型建筑模板生产设备采用多次布料,多层铺布,中间加强的创新生产工艺,设备结构合理,操作简单,运行平稳,精度高,生产人员只经简单培训即可上岗。
2新型模板的必要性
(1)传统模板的缺点。建筑行业是资源消耗很大的行业,不仅在水泥、钢材等方面的消耗量很大,在木板、多层板、架料等非实体性周转材料上的消耗量也非常的大。传统的模板消耗量大、且周转次数少,一般只用3-5次便不能再用了,其寿命非常短。作为廉价垃圾被处理掉的木材很有可能成为后续不合格的原材料;同时,由于传统建筑模板消耗掉的原材料数量很多,且很多的材料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就被浪费掉,在无形中逐步增加了建筑的工程造价,增加了成本;由于其木材、钢铁资源的大量消耗,使得我国能源不断减少,在破坏环境的同时浪费了能源。且在经济效益方面,传统的模板远不如新型的建筑模板。
(2)新型建筑模板。新型的建筑模板是由一些农作物和玻璃纤维经过特殊处理后得到的,其原材料相对来说比较环保,且可持续性强;新型模板还具有防火、防水、环保、无毒、成本低廉、施工简单等优点;新型的模板不想传统的模板那样浪费,他可以多次使用、一机多用,这样一来就实现了资源利用最大化,大大节省了资源和成本。
3新型建筑模板的应用现状
随着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发展、现场机械施工的改进和新型原材料是使用,目前应用比较多的模板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木胶合板模板。木胶合板从材种分类可分为软木胶合板(材种为马尾松、黄花松、落叶松、红松等)及硬木胶合板(材种为锻木、桦木、水曲柳、黄杨木、泡桐木等)。从耐水性能划分,胶合板分为四类:I类——具有高耐水性,耐沸水性良好,所用胶粘剂为酚醛树脂胶粘剂主要用于室外;II类——耐水防潮胶合板,所用胶粘剂为三聚氰胺改性脉醛树脂胶粘剂可用于高潮湿条件和室外;III类——防潮胶合板,胶粘剂为脉醛树脂胶粘剂,用于室内;IV类——不耐水,不耐潮,用血粉或豆粉粘合,近年已停产。木胶合板模板具有强度、光度好,可多次周转使用的优点,应用广泛。
(2)竹胶合板模板。竹胶合板模板强度高、韧性好、板的静曲强度相当于木材强度的8-10倍,为木胶合板强度的4-5倍,可减少模板支撑的使用数量。竹胶合板模板幅面宽、拼缝少、板材基本尺寸为2.44€?.22m,相当于6.6块1.5m€?.3m钢模板的面积,支撑、拆模速度快,安装简单、保养容易。
(3)组合钢模板。在全国各地应用较普遍,尤其在北方用量很大,适用于各种现浇钢筋混凝土工程,可事先按设计要求组拼成梁、柱、墙、楼板的大型模板,整体吊装就位,也可采用散装散拆方法,比较方便:施工方便,通用性强,易拼装,周转次数多;但一次投资大,拼缝多,易变形,拆模后一般都要进行抹灰,个别还需要进行剔凿。目前,组合钢模板已成为我国建筑施工中最主要的模板形式之一。
(4)玻璃钢模板。玻璃钢模板是一种表面光滑。回收率高、加工制作简单的新型模板,加工模板的面子较大、装拆迅速、施工工效高。
(5)塑料模板。塑料模板是在消化吸收欧洲先进的设备制造技术和半高的加工经验基础上坚持以先进的产品和工艺技术,通过高温200℃挤压而成的复合材料。塑料模板是一种节能型和绿色环保产品,是继木模板、组合钢模板、竹木胶合模板、全钢大模板之后又一新型换代产品。能完全取代传统的钢模板、木模板、方木,节能环保,摊销成本低。塑料模板周转次数能达到30次以上,还能回收再造。温度适应范围大,规格适应性强,可锯、钻,使用方便。
4新型建筑模板中永久性模板的意义
永久性模板,又称一次性消耗模板,即在现浇混凝土结构浇筑后模板不再拆除,其中有的模板与现浇结构叠合后组合成共同受力构件。该模板多用于现浇钢筋混凝土楼(顶)板工程,亦有用于竖向现浇结构。永久性模板的最大特点是:简化了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模板支拆工艺,使模板的支拆工作量大大减少,从而改善了劳动条件,节约了模板支拆用工,加快了施工进度。
质量保证体系与高校辅导员工作 篇4
一、质量保证体系的要义
质量保证体系首先是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已有220多所高校按照ISO9000标准进行教育质量认证,其中包括哈佛等世界名校,我国也有多所高校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包括哈工大、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和部分海运、计量等专门院校。但这种研究主要针对学校整体管理,并侧重于学校的教学工作管理,对于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研究应用则很少。
质量保证体系也是全面质量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历史地看,质量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1)质量检验(quality inspect)。应用于20世纪初到40年代初,主要特点是事后检验。(2)统计质量控制(SQC)。应用于20世纪40年代,强调统计方法的应用,突出预防性控制和事后检验相结合。(3)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应用于20世纪60年代至今,其定义为:“以质量为中心建立在全员参加的一种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长期获得顾客的满意和组织长远和社会的利益。”从现在各高校的现状来看,学生工作质量大多停留在第一阶段,即事后检验的阶段,现行学生工作的评估方法还是沿用以往的事后评估检查的方法。从新时期人才培养对学生工作质量的要求来看,这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按照“全面质量管理(TQM)”的思想,构建高校辅导员工作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要求:(1)以用户为中心,坚持“用户至上”。“用户”不仅指用人单位,同时学生本身就是“用户”。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要有服务意识、质量意识。(2)预防为主,强调事先控制,将质量隐患消除在产品形成过程的早期阶段,这就要求我们重点加强前期教育、预防工作,不能只是单纯的事后处理。“防患于未然”,做好各项应急预案,这也是思政工作的重点之一。(3)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建立一套密实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产品质量和形成全过程质量管理。这是推进学生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4)保证基础上的质量持续改进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这就是与时俱进、止于至善的理念。(5)突出人的作用,强调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工作以人为工作主体和工作客体,以人为本是新时期学生工作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二、辅导员工作质量保证体系
(一)思想保证
思想保证,主要由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构成。所谓质量方针(quality policy),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颁布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方向”。对于学校来说,学生工作质量方针是学校根据党和国家政策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的该校或院(系)学生工作的总方针或指导原则。所谓质量目标(quality objective)是“与质量有关的、所追求的或作为目的的事物”。学生工作质量方针是宗旨、总的指导思想,而质量目标是比较具体的、定量的要求。如某些学生工作所应达到的具体效果。学生工作目标应是可测的、定量的,并与学生工作质量方针,包括与持续改进的承诺相一致。
(二)队伍保证
人是学生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一流的学生工作必须要有一流的人来做,“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学生辅导员应当在政治上是旗帜,在学业上是导师,在品行上是典范。要挑选那些政治素质过硬、社会工作能力突出、学习业务优秀、综合素质高的人来做学生工作。辅导员队伍应是以青年为主,中青结合;以专职为骨干,定期专职为主体,兼职为补充。建立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学生工作队伍是保证学生工作质量的关键。
(三)规范保证
1. 培训机制。
目前,辅导员大多从应届毕业生中选聘,从学生到老师角色的转变是一种跳跃。德育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应届毕业生,尤其是非教育专业毕业生,如果不经过一定时间系统、科学的培训是很难胜任工作的。一项调查表明:认为自己理论水平不够的辅导员占64%,认为做思想工作能力不强的占30%,认为对学生思想状况把握不住的占34%。还有95%的辅导员反映“事务性工作太多,没有时间开展细致的思想工作”。为此,教育部明确要求“加强对学生政治辅导员的教育、培养。像培养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骨干。要从实际出发,制订培养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形式的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努力提高组织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作为思政工作者,辅导员需要有许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如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信息学等,这些基本知识应当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除此之外,结合学生工作的特点,我们还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关于辅导员培训的有效方法,如提前上岗、导师制、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自我学习和培训、“沙龙”组织和工作研讨等。
2. 日常工作规范手册。
将辅导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细化和分类,提出具体要求,提供一般方法,并附上典型案例分析,并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做法对各项工作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制作成辅导员日常工作规范手册,明确辅导员工作的应知应会,则可使其在工作中减少实践摸索的时间,具有目的性和主动性。同样,我们从制度上规范学生工作,使学生工作科学化、规范化。通过规范的制度、一般的方法和典型的案例,让辅导员能在学习中实践、实践中学习,不断融合提高,从而达到自我培训、自我提高的目的,对于学生工作的不断提高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3. 创新激励机制。
学生工作领导部门应处理好辅导员使用和培养的关系,鼓励他们开展思政工作创新,不吃“大锅饭”,建立公平竞争机制,将辅导员工作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途径之一,激励大家努力进取,开展思政工作理论研究,以提升学生工作层次和促进学生工作研究水平的提高。
(四)反馈保证
开发与辅导体系 篇5
摘要:推广和实施 ISO14000系列标准对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的.起源和在我国实施的现状,结合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行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实践和效果,阐述开发区推行和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积极意义.作 者:汪建军 付玉玲 作者单位:汪建军(合肥市环境保护局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局,安徽,合肥,230601)
付玉玲(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93)
开发与辅导体系 篇6
新课程要求学校变革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由技能熟练型,发展为自主研究型;改变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以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使用,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改革管理体制:由行政管理迈向课程领导,服务于师生发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的广大干部、教师以对教育改革的极大热情、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改革实验和理论探究,在对已有办学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初步构建起了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学校新课程体系、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实施策略和保障系统,有一定的实效性和可借鉴性。
本刊将连续刊发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有关新课程改革的4篇文章,与广大课改实验校进行交流,共同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一所好的学校必定是一个具有个性的学校,学校“个性”首先应该表现为独特的文化氛围,而这种氛围的核心是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正确理解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前提
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没有课程,教育就没有了传达信息、表达意义、说明价值的媒介。同时,课程也是学校实现自己教育理想、培养人才的载体和手段。事实上,只有当学校能够根据本校的教育宗旨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在有效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又形成和开发出适合学校特点的学校课程,形成学校课程体系,才算是实现了本次课改提出的目标:形成以人的发展为理念,重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适应不同学校和学生个人差异的课程体系。由此可见,以学校为本的 “课程体系”建设,应该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
1.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理解
“国家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途径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性。“统一的国家标准”与不同群体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又决定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必要性。新一轮课程改革所颁布的“课程标准”本身所具有的“刚性与弹性的结合”,又给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留下了可能性。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能性三“性”合一,使“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抓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适应学校办学定位、达成课程改革目标”的机会。
我校是一所刚转制不久的农村普通高中校,与一些示范高中校相比,学生基础较薄弱,因此,高一年级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以备课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在吃透“课标”和“教材”,充分认识学生现状的前提下,采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发展”的策略,形成多种形式的“校本化课前导学”,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实现最佳发展设置阶梯,在实现稳步提高的同时,增强自信。经过实践,这个“校本化导学”逐步成为富有特色的“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系列活动可以 “课程化”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对这些活动提出“课程化”要求,就在于“用程序和规范来提高活动实施的有效性”。广义的“活动”,不仅仅是学生的专题活动,而且包括某些学科学习进程中的“阶段性”活动,随着一个个“小课程”的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整理,“课程体系”自然会逐步形成。
例如,我校是一所全寄宿制高中校,学生一周5天在校,周末回家。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拉近家长与学校的关系,形成较强的教育合力,高一年级以第一学段考试动员为载体,进行了主题为“感恩”的系列教育活动:学生回家为父母做一件事,回来后写一篇感想;语文学科教师布置了一篇“我与父亲或母亲”的作文;心理学科教师组织学生看了一期“长大了不容易的”电视节目;班主任利用班校会时间组织学生学习了一篇“母亲的一生为你做了什么”的文章,在第一模块考试结束的家长会上,学校组织所有的学生给父母鞠了一躬。家长会后,父母又给学生写了一封回信。这一活动取得了不错的教育效果。
我们不难从整个活动组织中看到这样一些特点:其一,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目标;其二,注意到为实现目标而必需的资源开发和整合应用;其三,从让学生能充分参与活动、获得体验出发,精心设计了活动进程,留下了学生体验、实践的足迹;其四,从一开始就有明确的评价标准,以此引导整个活动目标的达成。可见,这一活动的整个组织过程,具有鲜明的“课程要素”,原本似乎不甚相关的事物,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向整合、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新的东西。
3.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纳入课程体系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思想、教育理想、育人目标、校训精神、教师职业标准,这些都可以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因为学生就生活在这个校园中,受这样的文化熏陶。
例如,我校教师的“八有”标准是:具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具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具有良好的师德形象,具有坚实的业务功底,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具有出色的管理能力,具有顽强的敬业精神,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所有的教师都朝着这一目标努力,都在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职业标准,同时持续不断地在影响着学生,作用在学生身上,身教重于言教,因此,这也是一门很好的课程。
“校训”在学校生活中,展示的是学校的办学方向,规定的是人才培养的标准,体现的是素质教育的精神,凝聚而成的是全校师生的主体精神。我校的校训是:“据德、精艺、笃志、报国”。每年在高一新生入学教育时,校长都面向所有的高一新生解读校训。
4.深入挖掘地方课程资源
在形成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校重新认识“课程资源”概念,通过开发、整合等途径形成相对稳定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形成个性、发挥特长、互通有无,是每一个学校都不可回避的。
我校地处房山区的郊区,是一所封闭寄宿式学校,尤其是在研究性学习资源开发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利用房山区的丰厚历史资源、人文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建立了以房山区旅游局、林业局、土地局、水利局、环境保护局、文化馆、农委、经委等12个委办局及其下属单位为依托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基地。2002年,我们就制定了《房山区实验中学研究性学习课题指南》,分为校园型和地区型两部分,下分社会生活类、自然生产类、校本资源类、学科类四大类18个方面。人的资源是最大的课程资源,我校在2007年又建立了包括有82位高级专家的资源库,囊括了房山区各行各业精英人才。
我们还建立了昌平南口军训基地、平西抗日烈士陵园作为德育课程教育基地,又确立了原子能研究院四〇一所、污水处理厂、龙骨山猿人遗址、地震防震减灾学生科普基地、韩村河生态农业园5个基地。
二、优化师资队伍是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保证
教师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专业化水平是学校课程体系是否有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应成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并以教师专业化成长保障课程体系构建。
更新教育观念和转变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首要内容。我校开展专题培训,搭建教师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平台。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文件,并紧密结合教学实际,展开教育观念讨论,逐步提高认识。但先进的教学理念只有转化为教学行为,才能促进新课程的实施。而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需要每一位教师努力改变自己原有熟悉和形成习惯的教学方式,并要进行教师角色的转变,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管理者、学业评价者向学习促进者、课堂合作者、学生成长记录者转变。
拓宽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内容。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包括对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理解和延伸。所以,我校提出教师在学科专业知识上不断拓展、更新的要求,从而使他们自觉充电,并加强与同事的合作,向身边的同事学习,不断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领域,以适应学校课程体系的需要。我校积极引入校外资源,聘请专家顾问,拓展教师研究平台,并坚持教科月制度,搭建教师教科研成果交流展示平台。
培训和学习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我校一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构建学习型组织,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通过岗前培训、岗后练兵、师徒帮带、个别指导等形式,面向青年教师进行适应性培训;通过技能竞赛、校本教研、课堂评价等形式,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发展性培训;通过教育专题论坛、骨干教师展风采等形式,面向骨干教师进行主体性培训。
三、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重点
我校是一所农村全寄宿普通高中校,学生大都来自于农村,英语口语差,文学素养相对较低,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住校。所以,学校在完成知识传授培养科学素养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生活的自理能力、与人交往能力,为此,我校开设了“生活技能型校本课程”;针对高一学生面临新课程改革压力,学习任务比较重,因此会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我校开设了“身心健康类校本课程”;现高一年级开设的“我学我说——疯狂英语”校本课程,结合了我校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口语水平较低的实际和学生的兴趣需求,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增强英语的语言功能,授课方式采用了游戏、采访、小组交流、情景对话、表演等课堂活动方式,授课内容由易到难制定了个人简介、日常用语、英语幽默、娱乐休闲、明星偶像、友谊等6个主题,参考《洋话连篇》、《英语口语脱口秀》、《绿色通道》、《英语口语教程》、《品位英语幽默》等,选取教学内容,这门校本课程也为我校年轻的英语教师提供了发挥口语优势的舞台。
目前,我校校本课程设置了4个领域,包含了35个科目,每个科目由若干个模块构成。
身心健康类:包括高中生活规划指导、心理辅导、安全教育、礼仪养成、健身拓展、情感系列教育等科目。并计划编订《实验中学高中生活规划指导手册》、《实验中学心理健康指导手册》、《实验中学礼仪手册》等讲义。
生活技能类:包括实验一日生活、内务整理、烹饪常识、室内陈设设计、科学栽培、服饰搭配、理财与投资、家电的使用与维护、交流技能等科目。已经编订《寄宿制高中学生一日生活指导手册》、《房山区实验中学入学教育实施方案》等讲义。
人文素养类:包括学做真人、科技发展史、美学初步、法制教育、经典赏析、新闻采编、朗诵、演讲与口才、时政要闻点评、书法与绘画、龙乡文化、实验故事、语言文字、名人简介等内容。计划编订《经典赏析》、《时政要闻点评》、《龙乡文化》等讲义。
科学素养类:包括生命科学、学习策略与方法、环境与资源、生物实用技术、我学我说——疯狂英语、计算机应用、广告制作、竞赛辅导等内容。计划编订《学科竞赛辅导手册》、《英语口语教程》、《学法指导手册》等讲义。
从以上校本课程的设置看,我校的校本课程突出了学校的特色、龙乡文化特色、民族传统特色,既教育学生追求真善美,又引导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也体现了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优秀人才的育人目标。□
(作者单位:北京市房山区实验中学)
开发与辅导体系 篇7
1. 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有自己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 而是将其纳入就业指导机构中, 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深远意义, 制约了职业生涯教育发展。高校应该根据学生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调整工作思路, 在就业指导中心的基础之上, 建立更为完善的辅导机构体系, 并对这些群体和个人进行科学合理的职责划分, 开展各项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 实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个性化辅导和全程化辅导
大学生在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 会经历从不知道“我想做什么工作”到“我可以做什么工作”再到“什么工作最适合我”的变化过程。在低年级时发展初步职业意识, 中年级时开展职业生涯实践活动, 到了高年级, 需要接受择业指导、求职技能、工作申请等培训。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会对自身和职业的认知程度越来越深刻, 逐步建立合理知识结构, 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打好基础。
职业辅导师要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品德、心理状况进行全方位了解, 制订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学生寻找到适合自身情况的最佳职业发展路径。
3. 搭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平台
高校需搭建一个开放的教育平台, 积极寻求社会资源, 获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 为大学生提供制度保障。多与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 开展实践就业活动, 进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通过平台, 聘请社会上职场精英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分析, 研发职业测评工作, 培训职业技能, 在师资培训上多与外校交流, 取长补短, 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工作做得更到位。
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激励机制
1. 精神激励
职业生涯辅导教育的效果和成就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式密切相关, 终身教育的理念已经深重于高校师生中。大学职业生涯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 实现职业成功和人生价值, 这与高等教育的目标一致。
学生通过职业规划选择自己接受相关教育的时间和时机, 通过辅导者的合理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索来实现职业规划的长远目标。与此同时, 学校对辅导教师多进行精神鼓励, 使其更加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 激发教师深层次的成就感, 进一步提升其责任感。
2. 目标激励
高校领导者应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为主线, 制订职业生涯辅导的宏远战略目标, 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导体系任务进行分解, 进行责任到人, 落到实处, 并定期视察工作的进展情况, 通过分解任务、设定具体目标来激发广大教育人员的责任感和成就感。
3. 物质激励
高校应该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管理制度建设, 提供有效的物质保障。一方面, 高校要舍得投入, 提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活规划辅导所需要的物资和资金, 如社团活动经费、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资金、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基金等;另一方面, 对因开展相关工作付出辛勤汗水的一线教育工作者, 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报酬和津贴。通过加大资金投入, 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的作用和效果。
4. 考核激励
高校领导者应当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考核机制, 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辅导过程、辅导结果都纳入对教师绩效的考核范畴, 其考核结果可以与高校教师职务晋升直接挂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范辅导的意义深远而重大。高校工作者应当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 完善其激励机制, 鞭策落后, 奖励先进, 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吴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及其激励机制[J].教育与职业, 2013, (17) .
[2]李国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的构建[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开发与辅导体系 篇8
(一)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从获取、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对人力资源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和协调的活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可简单概括为一句话,即在适当的时间,把适当的人选安排在适当的位置上。通过人事的协调与管理,达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的目的。将人力资源发挥到最大使用价值,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首要标准。其次,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调动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才活力。
(二)人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组织目标,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根据实际工作情况和员工发展需要,对员工知识、技能、素养和态度等实施的教育、培训和开发,力求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工作技能和素养,改善员工的工作态度,促进组织和员工的共发展与共成长。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的原则有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按需施教等。
二、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与开发的现状及问题
高校辅导员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其不是一个学科知识的掌握,也不是多个学科知识的简单相加,这项工作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职业指导和心理健康指导等领域,需要将思想政治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社会工作经验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而应用于实际,这便形成高校辅导员独特的工作内容。
(一)高校辅导员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现状
通过文献分析法,发现我国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现状有大致相同的特点,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总体情况。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分层递进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其中,校级培训的覆盖率最高,大部分高校辅导员表示最常见的培训就是校内培训。但培训层次较高的省级培训和国家培训受众面较小。绝大多数辅导员对培训的态度是愿意接受,以期提高自身工作水平。
第二,高校辅导员培训需求情况。根据调查得知,辅导员培训工作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培训的针对性、内容及方法。就我国而言,目前的培训内容仍然主要是理论教学,实践性不强,内容空洞大条,与当前大学生工作的复杂多样,高难度不相符合,急需给予辅导员相关知识技能的授予,多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第三,在培训方法上,传统的课堂培训仍是主流,案例教学间或有之,但是辅导员所面临的工作需要多样化的培训体验,培训内容应适当添加一些对外交流活动,外出观摩以及网络学习等,这样可以增强培训效果。一些高校建立了“老帮新”制度,即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辅导员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帮助年轻辅导员更快适应工作环境,向年轻辅导员传授实战经验。
第四,在培训考核方面,多是高校仍然沿袭着传统的考核方式,即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考核对辅导员的工作状况进行评分,这种传统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考察辅导员的工作能力,但并没有办法考核其实际的工作水平,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多种考核方式,比如实践评分,将评分权下发一部分给学生和同事,多人参与使得考核机制更为客观可靠。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机制仍然沿袭着传统的培训方法,内容不够完善,也没有得到及时更新。高校辅导员希望培训有更多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和辅助性学科的学习,并能够根据不同层次的辅导员的需求展开针对性强、规范程度高的培训。
(二)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有力的保障制度
辅导员的一系列培训保障制度并不完善,辅导员培训的规范性较低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保障制度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缺乏经费保障。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培训与开发,不免涉及到经费使用,没有充足的资金提供给辅导员去参加校外交流或是参加专家讲座,培训效果自然不高。其次,管理制度不严。高校辅导员大都工作繁忙,平均一个辅导员要管理三到五个班级,每个班级按照60人计算,即约有300名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遇到的大小问题都会向辅导员寻求帮助,如果遇到考试周、就业期,辅导员更是连周末休息的时间也被工作占满,一些辅导员表示经常会一边参加培训会议一边处理工作,特别在培训管理制度不严的情况下,辅导员即使有心参加培训,也因为工作繁忙问题不能静心学习。
2.培训重视度不够
辅导员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各部门互相的积极配合才能使培训工作得到贯彻落实。目前,高校在对学术骨干和专业教师的培养上,花了较多的精力和时间,但对辅导员的工作研究、技能培训和理论提高的重视度不够,未形成科学全面的培养体系。另一方面,辅导员缺乏主动性。一些辅导员自身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以工作忙、任务重等借口推脱培训会,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带着一种只为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参加培训,培训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3.高层次覆盖面小
高校辅导员接触最多的培训是在本校开展的日常培训,培训地点主要以本校为主,这一方面是由于经费有限,本校培训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经费开支;二是易于执行,本校辅导员在日常就可以参加培训。但也有一定局限性,例如本校培训激励性不强,容易使人员产生疲劳感,高校辅导员更渴望有机会走出校门,了解其他院校辅导员工作情况,接触不同的经验方法,拓展知识面。
4.培训内容笼统
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笼统,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针对性,不少辅导员表示,学校开展的培训内容,多为党政思想、学校政策、工作技能等方面,没有根据辅导员的不同类别、职位需求并结合现有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差异等开展有针对性的课程,笼统的培训使得培训效果不显著。
5.培训评价不科学
辅导员培训的考评工作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实际的意义,有的高校甚至没有相关考评安排。经调查研究及参考文献资料发现,高校的考评内容一般包括考察出勤情况、评估培训课程作业、举行培训考试等。考勤制度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辅导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业考试及课程作业也能够衡量一部分的辅导员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但过于死板的考评方式,并不能真正检验辅导员通过参加过培训对实际工作带来的有益影响。
6.培训效果不明显
基于上述在培训过程中出现的不完善地方,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效果不明显。高校辅导员培训的方法、内容、形式等均由培训负责人进行安排,对培训学员的意见听取甚少,不了解学员的真正需求,传统的培训会等培训方式也使学员的学习主动性不强,考评方式和管理方式不恰当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培训效果,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形同虚设,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三、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与开发的对策性思考
(一)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保障制度
制度的保障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完善的保障制度使高校辅导员的培训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完善高校辅导员培训保障制度主要涉及到一下四各方面:
第一,政策制度。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政策与措施虽相继出台,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落到实处。究其原因,是缺少政策制度的强有力保障。因此首先需要从高等教育法律层面上明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与作用。其次,在政策制定上,要具有可操作性,除了要有具体的措施之外,还应引入监督机制与此配套,切实落实培训政策实施中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
第二,经费制度。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充足经费的支持。高校辅导员频频反应因经费不足问题导致培训效果一般,培训只能在本校内进行,无法和外校进行有效沟通。高校要专门设立辅导员的培训经费管理制度,确保辅导员也可以享有与教师进修培训同等的经费保证,并随着培训工作的开展,有计划地扩大经费比例和投入力度。
第三,管理制度。辅导员培训工作的具体开展,涉及到方方面面,从培训教师的聘用、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场地的开发、培训时间的协调等一系列因素,都需要精心考虑。然而就目前的培训工作来看,高校辅导员培训仍有很大程度上的随意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达到理想的培训效果,就有必要进一步梳理辅导员培训管理流程,完善辅导员培训日常管理制度,使其有章可循。
第四,多部门合作。辅导员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学校多部门之间的配合与协作。首先,高校领导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培训工作是否可以顺利开展,因此应给予辅导员培训以足够的重视与支持,这是关键;再次,学校相关中层干部要切实贯彻落实培训工作,不偷工减料,不缺斤少两;最后,辅导员本身要积极参与培训工作。
(二)明确高校辅导员培训目标和原则
高校辅导员培训往往缺乏目标和原则,流于形式的培训只会使培训效果受到影响。只有形成统一、明晰的辅导员培训目标和原则,才能起到意识上的指导作用,把握辅导员培训的总体方向,有了正确的方向才能保证培训规范化、有效化的开展。高校辅导员的培训工作要以培养职业化、专家型辅导员为目标,遵循整体性、个体差异、实用性、有效性、激励性原则。
(三)均衡各层次培训的覆盖面
就目前而言,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受益面较小,大部分辅导员表示只是参加过校级培训,而国家级和省级培训只有优秀教师才有资格参加。这种差异使得辅导员工作效果得不到提升,高校应针对不同水平、类别的辅导员给予不同层次的培训,按需分配,均衡各层次培训的覆盖面。
(四)开展有针对性地高校辅导员培训
辅导员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培训效果,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培训应细分培训对象,每个学员的需求是不同的,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让不同的学员学习到需要的知识技能,对症下药。其次,培训的课程内容是落实辅导员培训目标的具体载体,课程内容的好坏关系到辅导员培训有效性,科学设计培训内容,使培训的开展更具学科性、有效性,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培训效果。
(五)建立全面的考评模式
培训工作的成果需要通过监督考评来测量。应建立起辅导员培训有效性的评估监督机制,即考评体系,必要的考评能够保证辅导员培训不走形式,不走过场,真正收到实效。考评模式的选择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建立起一个科学的全面的评估考评机制,首先有助于督促辅导员参与培训,提高教学所取得的成效,检验培训效果其次也有助于检验培训内容、方法的合理性,考察师资配置状况,为决策层调整日后的培训项目、完善培训计划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形成长效机制。
(六)发展高校辅导员培训师资
保障辅导员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的核心任务,就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精心选择培训师资来源渠道和培训师资的知识结构,不断壮大辅导员师资队伍,重视对辅导员师资队伍的投入,可以通过将这支师资队伍与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队伍结合起来,共同建设,在政策上给予优惠,经费上给予赞助,真正实现培训师资与受训辅导员的共同发展与共同进步,努力使这支不断壮大的队伍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成为高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长青资源。
四、总结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与管理队伍中一笔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辛勤耕耘、尽职尽责,护送每一位大学生从入学到走向工作岗位。要建设一支用得上、靠得住、素质高、可塑性强的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高质量的培训与开发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近年来,上至党中央、各级政府,下至各大高校部门都给予了辅导员培训工作以高度的关注,地方也加强了对辅导员培训的开展力度。然而辅导员培训仍然是一项崭新的工作,它新在没有过多的现成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新在虽然以往也出现过,但从未被重视过;新在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框架和体系作为支撑。因此,高校需在辅导员培训的具体实践中积累经验、把握规律,有意识的进行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方法创新,积极探索构建科学有效的高校辅导员培训体系,以此进一步提高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使其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本文在阐述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内涵的基础上,从培训总体情况、培训需求情况、培训方法、培训考核等方面分析我国高校辅导员培训与开发现状,剖析并探讨在培训过程中的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对高校辅导员在职业准入、专业培训、考核机制、激励机制等方面给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人力资源,培训开发
参考文献
[1]史仁民.高校辅导员专业发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4.
[2]江丽媚.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队伍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7.
[3]方宏建.关于推进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1,01:17-23.
[4]吴巧慧,王树荫.高校辅导员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述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7:128-131.
产品开发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篇9
对于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外学者多着重于理论研究和概念模型的建立上。其中层次分析法 (AHP) 是在1976年由美国学者T.L.Saaty提出。该方法在各个行业的评价系统中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比如Brenner Merrill S.就对企业研发项目以战略、客户、产品、公司、竞争力等要素作为评价维度, 构建了两层的AHP模型。
而Yahya和Kingsman则在企业选用供应商的案例中, 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括质量、交货、响应、管理等要素在内的供应商评价准则及相应的权重。在同样的应用领域, Tam Mcy及Tummala针对香港地区通信设备供应商的评价标准, 采用APH法分析建立了评价体系, 并给出决策过程的建议。
Farzad Tahriri, M.Rasid Osman等人则发表文献, 对马来西亚某钢铁制造公司面对的如何选择供应商以获取最优组合的问题, 利用AHP方法给出了评价体系和权重确定, 有效帮助企业提升了决策执行的效率和有效性。
同时, 通过将AHP和其他评价方法或战略制定工具联合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还能达到互补的效果, 如Reisinger, H., Cravens K.S.以及Tell, N.等人就将AHP分析法和BSC平衡计分卡方法结合, 提出了一种对BSC分值进行优先级排序的机制, 为欧洲某服务公司的战略决策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另外, Goicocche A G等人还将AHP和FCE (模糊评价法) 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解决多因素、多指标的权重问题, 同时也可解决综合评价问题, 得出综合运用AHP和FCE法是解决多因素、多指标评价问题较为有利的方法。
然而, 国内早期在产品开发评价体系建设方面, 缺乏完整的理论研究和支持。企业在进行产品开发时, 较多的是企业管理者依靠自身的经验和判断完成对产品开发的评价。但这样的评价结果受个体因素影响较大, 决策的制定也会有很大风险。近年来, 国内学术界和企业对评价体系的研究逐渐增多, 如陈弘曾指出, 合理评估新产品开发风险对新产品开发的成败有着重要作用, 并通过构建AHP评价模型, 对新产品开发的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
在投资领域, 评价体系也同样得到了应用。黄献松运用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构建了具有实用性的初创期高科技企业管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对投资者面对高科技初创风险企业的管理风险进行评价, 并得出评价结果, 完善了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机制。而周乃敏则为风险投资的风险评价系统设计了一个具有5个方面, 17个指标的评价体系, 并采用了AHP法来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最终设计了一个风险投资公司的风险评价系统。
李兆平, 樊荣轩, 王守斌等人提出用模糊数学与AHP相结合进行新产品市场风险评价的原理, 同时给出一种新的群体AHP赋权方法, 针对新产品市场风险评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
高立新, 沈浩杰及方治国等人分析了汽车生产厂家在新产品开发决策中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 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相结合, 提出了一种新的定量的汽车新产品开发评价方法, 在消除决策主观判断和感情色彩, 进行科学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方面具备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
产品评价体系研究现状辨析
常永青和张学志等人将评价体系运用在企业供应商的选择上。前者提出了利用AHP模型来建立和分析供应商的选择决策。由于目前制造企业有大量的质量和交货问题与供应商有关系, 因此, 该评价模型能帮助企业选择出最具有相关开发经验和核心能力的战略伙伴供应商合作开发, 降低新产品开发风险和成本, 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命力。
后者与陈功玉共同讨论分析了层次分析法 (AHP) 的优点和不足, 并结合德尔非法 (Delphi) , 对AHP的缺点进行了弥补, 并为供应商的选择方面提出了一个更为准确和具有参考意义的评价模型。
同时, 在结合其他评价方法进行综合应用方面, 国内的研究人员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讨, 如王相征基于F公司的实际情况, 利用AHP和FCE法, 将F公司原有AHP单独决策模式评价方法改为FAHP方法, 确定了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提高了评价数据的充分性和相关性。
产品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案例
根据开发产品的特性和使用范围不同, 企业所选择的评价体系也有所不同, 常用的产品评价体系有层次分析法, 模糊评价法, 德尔菲法, 因子分析法, 聚类分析法等。企业依照自身的实际情况, 可进行灵活配置, 平衡不同体系间的优缺点, 找出最适合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 以提高产品开发的质量, 增强产品的客户满意度, 促进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Y公司的产品开发制度。Y公司为一家居家养老行业的服务运营商。由于居家养老在国内尚属于新兴行业, 消费者培育度低, 行业游戏规则和盈利模式不够清晰, 因此该公司所应用的新产品大多基于外包供应商成熟产品的选型、修改, 以期达到快速量产、快速铺货、占领市场的目的。但是由于目前Y公司尚处于发展初期, 公司内部没有建立完善的产品评价体系, 因此在产品开发过程中, 经常遇到产品选型缓慢, 项目频繁返工, 产品开发目标混乱, 产品与市场需求不一致等问题, 给企业带来了时间和资金上的损失。
本论文作者根据Y公司业务特点以及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市场现状, 从市场规模, 竞争者状况, 消费者需求, 产品所应用技术等方面, 分析Y公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用模糊评价法 (FCE) 确定选择结果, 建立了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产品评价体系, 即结合供应商管理和软硬件产品外包项目管理, 综合判断项目的可行性以及预期的市场收益, 确定适合Y公司发展的产品方案, 并合理分配开发资源。提高Y公司新产品开发的成功率。
现有产品评价体系的完善
按照产品开发的一般思路, Y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流程大体分为产品构思、方案筛选、可行性分析、产品试推广、量产上市等阶段。产品评价体系作为一种决策工具, 主要应用在上述流程中方案筛选、可行性分析、以及产品量产前的最终审核等几个阶段, 贯穿于新产品开发的始终。
该体系建立后, 将在Y公司“体况监测”类新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予以实施, 同时从时间、成本、质量三个方面对应用评价体系前后的产品开发流程进行对比, 用于评估该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 并对利用评估数据对此产品评价体系进行动态调整。
开发与辅导体系 篇10
关键词:技能培养项目,教学模块设计,技能教学体系
《动物繁殖》是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现代畜牧业生产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现代畜牧业中承接其他技术的连接点。育种措施的落实、遗传规律的揭示、饲养对象的产生均离不开繁殖过程。根据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对动物繁殖技能的要求, 坚持以能力培养为导向, 实现课程培养目标, 笔者在教学中就动物繁殖技能培养体系的开发和构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一、《动物繁殖》课程开发应具备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
在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方面坚持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 课程内容的选取根据学生就业的岗位职业能力, 在教学中的职业素质培育注重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的可持续发展, 形成职业能力, 养成职业习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坚持实践性, 从基础能力、能力提升及综合能力训练方面, 以真实的工作过程为主体进行项目情境教学设计。
在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开放性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课程建设过程中建立的网络教学资源 (包括视频素材资料, 网络课堂, 教学、课件以及实训项目任务书) 公开提供给师生, 解决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和拓展岗位能力, 延展学习空间, 延伸学习触角, 全面提升课程建设水平。二是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 课程的实践内容与企业的项目相结合, 并时时更新、不断扩充, 具有通用性、实用性和可替换性 (见下图) 。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动物繁殖》技能项目
原大纲在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主要是以教师授课为主, 教学目标偏高, 联系生产实际不够紧密, 没有过多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借鉴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 以繁殖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 对标准内容进行重构, 使之与生产实际岗位对接 (详见下图) 。
三、以岗位关键性技术为引导设计教学《动物繁殖》课程模块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 充分调查动物繁殖的生产流程, 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与课程组教师共同开发、设计课程项目, 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工作中得以拓展, 使技术理论和技术实践有机结合, 覆盖动物繁殖生产流程中的关键技术。设计动物的生殖器官、生殖激素的功能及应用、动物的生殖生理、人工授精技术、发情控制与胚胎生物工程、家禽人工授精、宠物及实验动物的繁殖、动物繁殖力等八个教学任务模块 (例如下图, 以胚胎移植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块图) 。
四、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基础, 构建了《动物繁殖》课程的技能教学体系
通过教师在企业生产中的锻炼和体验, 邀请企业行业中具有生产经验的技术人员, 共同研讨, 确定课程的实训项目。实践课程所选取的实训项目均来自于生产一线, 对于实用性很强的技术, 学生可根据发展需要选取猪场、牛场、羊场、鸭场和犬场进行工学结合或顶岗实习。根据养殖场动物繁殖技术流程的岗位要求分5个实训项目, 16个工作任务 (具体设置见下面图解) 。训练内容覆盖了基本技能、人工授精、母畜助产与接产、家禽繁殖、动物发情控制等。
五、以工学结合理念整合《动物繁殖》课程内容, 实现“零距离就业”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教学, 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使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没有陌生感, 能很快进入工作状态, 实现“零距离就业”。
创造一个企业化工作氛围, 更好地进行工学结合。在教学过程中, 将传统的“学生”和“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员工”与“部门经理”。学生分成小组并设立组长, 层层负责, 让学生有企业工作的真实情景感。要求学生填写工作过程记录和工作报告, 锻炼学生职业能力, 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 在考核上将学生的职业道德也纳入其中。
注重挖掘学生的潜力,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规定学生在进行项目学习前必须预习, 自行完成实训准备工作, 在操作过程中碰到问题, 不立即解答, 而是鼓励他们去进行思考, 争取自主解决, 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在实训结束撰写实训报告时, 设计一些思考题, 其中有些题目要通过课外查找资料才能解决, 最后独立完成自己的报告, 也可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职业能力, 每个实训小组由2~5名学生组成, 他们相互间必须团结协作, 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训项目的各项操作, 经过几个项目的训练, 都有很大的改进。实训中有些设备、器材需要共用, 必须协调好。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推行开放的教学理念,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综合创新训练, 课外自主学习项目, 学生可从书籍、杂志和网络收集资料。走出校门参与企业社会实践, 让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与本课程相关的各种问题。鼓励他们利用开放实验的条件和课余时间, 可以自行参与实践训练。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申报创新工程项目, 如参加江苏省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 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六、《动物繁殖》课程实施中采用分层次、阶梯式实践性教学环节
对动物繁殖课程教学的设计, 采用了分层次的阶梯式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分为三个层次,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实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技能强化职业鉴定三个环节逐步强化技能, 达到实践教学目标及职业技能工种要求 (见下图) 。
七、评定《动物繁殖》课程采用一套结合过程考核的多层次、立体式评价模式
动物繁殖课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探讨, 已建立了一套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模式, 分三部分对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进行考核。
平时考核:从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进行多元化考核评价, 通过预习、实训准备、记录、操作、结果和报告、考勤等几部分进行评定, 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安全意识、吃苦耐劳等职业素质和道德等, 也纳入考核范畴。
技术理论考核:是动物繁殖理论和实践知识的闭卷笔试, 从农业部职业技能鉴定的动物繁殖技术理论题库中抽题, 可检验学生对技术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
开发与辅导体系 篇11
【关键词】胜任力;培训体系;市场管理员;能力要素
近年来,Z省烟草公司围绕着“十二五”规划中的“三个率先”的战略,全面推进“大规模开展教育培训、大幅度提高员工队伍素质”目标任务,全员培训得到了显著的成效,尤其是干部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随着整个烟草行业“深化改革、转型提升”任务进一步提到更高的高度,传统培训模式存在的局限性日益体现。
为此,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急需寻找到一种全新的培训思路,通过切实提升培训实效提升对组织战略的支撑。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培训开发作为一种全新的方式,将有助于避免传统培训的眼光局限性,能把培训重点放在正确的事上,而不是流行的事物上,并且通过胜任力素质模型能评估员工胜任力的不足之处,从而把培训重点放在相关的行为和技能上。同时,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培训还能确保培训与开发的一致性,适应组织的长期发展需求,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一、传统培训模式的不足及胜任力素质模型培训体系特点分析
(一)传统培训存在的不足
1.课程开发缺乏科学性。培训需求界定、形成培训要素、编制课程提纲、进行课程开发和形成课件成果等环节均缺乏统一的规范。课程开发难以持续,既有课程难以保持动态的更新与不断完善。
2.素质培训缺乏全面性。传统培训以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素质为主,针对价值观、社会形象、自我形象、个性和动机等隐形素质的培训较少。而隐形素质是岗位人员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比显性素质更能决定人力资源的质量。
3.培训规划缺乏系统性。传统的培训没有围绕一条主线进行规划,往往通过调研问卷由各个部门自行提供“培训需求”,需求界定模糊。培训课程设置零碎、随意,难以形成科学的培训体系。
4.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体系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对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结合不紧密,难以对组织所急需的素质要求进行及时的弥补与支撑。同时培训课程设置往往以职能或职系而非岗位为主干进行设计,不同岗位的培训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等问题,既浪费组织的培训资源,又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二)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特点分析
胜任力思想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McClelland于1973年在其发表的《测试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McClelland指出,应该从更加实际的角度出发,抛开有关理论假设和主观判断,直接从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入手,去挖掘那些真正决定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为提高组织效率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作出实质性的贡献。一般认为,胜任力具有三个重要特征:一是与员工所在的工作岗位紧密相关,也就是说胜任力具有动态性;二是与员工的工作绩效有密切的联系;三是运用胜任力能将组织中绩效优秀者与绩效一般者加以区分。本论文采用了王重鸣对胜任力的定义:胜任力是导致高管理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与价值观、动机等特征。
基于岗位素质的培训体系是以岗位定制化的素质要求为主,不仅注重专业的识、技能等显性素质的提高,还注重员工隐性素质的培养。针对不同的岗位,因能力素质要求不同,设置不同的培训课程,以体现培训课程因岗设置的差异化。同时,因课程内容是针对不同的岗位和能力素质要求设计的,因而具有很强针对性、实用性和匹配性。
二、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构建及实施流程
(一)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构建步骤
一般来说,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构建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确认需开发培训课程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从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中分析、提取培训要素,根据培训要素归纳出培训主题。第二,对培训主题进行搭配组合形成最终的培训主题。同一项能力素质所分解的培训要素,从要素涉及的行为分类不同、行为逻辑顺序等角度,归纳出一个或多个培训主题。归纳这些主题要求必须遵循以下要求:用一个响亮的名词或动词短语进行描述;同一能力要素所归纳的培训主题间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上相互独立;不同能力要素所归纳的培训主题在内涵和外延上相同或相近的,应进行二次归纳合并;培训主题进行合并时,与之对应的培训要素均需进行归纳合并,以确保培训要素间在内涵和外延上不重复。在确定完培训主题后,根据培训主题所表现出的共通特征,拟定培训课程名称并编写课程提纲。第三,对课件的开发制订统一的要求与规范,使不同的课程最终以同样的格式进行呈现。第四,按照课程提纲进行课件编制。第五,利用编制好的课件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试讲,并总结经验,完善课程开发规范。
(二)基于市场管理员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构建实
施流程
以Z省烟草公司业已完成的市场管理员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研究为基础,通过基于管理实践的分析,探讨基于烟草行业市场管理员胜任力素质模型的培训体系构实施流程。
根据研究,Z省市场管理员岗位胜任力素质模型包括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沟通能力、应变能力、抗压能力五个维度,充分揭示了市场管理员岗位在绩优者与普通者之间的差异。为此,为市场管理员设计专门的培训方案,实现从传统以知识划分标准的培训项目设置向基于胜任力类别划分的培训项目设置转变。
传统基于知识类别划分的培训项目,市场管理员多是被动地接受,其优点是组织操作简单、项目可以基本固定不变;缺点是市场管理被动的接受安排、缺乏针对性不强。为此,根据市场管理员胜任特征模型,可以开发新培训实施模式。
首先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对市场管理员进行能力诊断,将诊断结果进行汇总分类,从帮助市场管理员成长的角度设置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培训项目;其次根据最优原则将市场管理员进行合理划分;再次由市场管理员根据自身需求及组织反馈建议进行自由选择,提高市场管理员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内容的针对性,这相当于为市场管理员定制了个人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具体如上图:
三、基于胜任力素质模型培训体系开发注意事项
作为一种基于胜任力素质为基础的培训开发模式,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全面性的特点,具体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一是对从能力素质转化到培训课程开发的过程需严把控制关。从岗位能力素质出发,课程开发的各环节包括分析培训要素、归纳提炼培训主题、培训主题归纳与合并、培训主题集群式模块搭配与课程名称拟订、提纲编写、课件开发等,应在严格的逻辑推导下完成。能力要素分解出来的培训要素,一个都不能丢,也不能无中生有或不经意地增加本来不需要的培训要素,以确保所开发的培训课程真正能符合岗位能力素质要求,为岗位人员量体裁衣。
二是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保障非常重要。对技术思路的反复培训、开发课程时的调研、开发课程中的现场辅导和审核把关、课程开发团队之间沟通机制建立等方面的有效组织非常重要。否则,开发课程任务难以顺利完成,更别说开发出高质量的课程。
三是坚持深入基层灵活开展培训。由于学员来自生产一线,基层单位对能在家门口参加此类培训课程有着迫切的要求。针对这种现实需要,可以送课到基层,使基层单位相应班组长人员能够及时参加相关培训,提升素质,弥补能力方面的不足,为提高工作品质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 考 文 献
[1]高建设.高层管理者胜任特征模型构建与应用[M].航空工业出版社,
2009
[2]黄勋静.赢在胜任力—基于胜任力的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M].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8
[3]时勘,仲理峰.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J].南开管理评论.2003
[4]王重鸣,陈民科.管理胜任力特征分析:结构方程模型检验[J].心理科学.2002
[5]庄丽丹.通讯企业营业厅店长胜任力特征研究[J].苏州:苏州大学.
开发与辅导体系 篇12
地下空间的开发规划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的进程,而且有助于发现地下空间开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一)生存支持子系统指标
1、资源开发
“资源开发”设置2个具体指标,反映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情况。
(1) 地下空间开发率。地下空间开发率是指已开发的地下空间与地下空间理论开发量的比率,是衡量一个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程度的重要指标。
(2) 地下空间开发年增长率。该指标反映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年增长情况,说明发展趋势。地下空间开发年增长率 (%) = (Qn-Qn-1) /Qn-1。式中,Qn为当年地下空间开发总量,Qn-1为上一年地下空间开发总量。
2、空气质感
地下工程项目建于地下,人置身其中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CO2浓度、空气湿度、异臭等对地下空间环境的优劣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空气质感”主要采用“湿度适宜度”、“空气清新度”2项发展水平指标反映地下空间空气品质。
3、投入水平
“投入水平”主题设置了2个具体指标,衡量地下空间开发的资金投入和能耗投入。
(1) 地下空间开发规划投资额。地下空间工程项目大多为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量大、建设周期长,在我国主要是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因此,本文采用地下空间开发的年投资额衡量资金投入水平。
(2) 单位地下空间建设耗能量。单位地下工程的建设耗能量是衡量地下空间开发投入的效益型指标。单位地下工程的耗能量 (焦/m3=W/Q) 。式中W为当年地下空间开发总耗能量,Q为当年地下空间的开发总量。
(二)发展支持子系统指标
1、开发成本
“开发成本”主要用于考察地下空间的开发成本,包括地质条件、已有地下设施、地面建构筑物深基础对地下空间开发的限制,以及地下工程施工对市民出行的负面影响和拆迁费用。
(1) 地上空间限制。地面上部高层建筑的深基础使其地下空间基本处于难以改造的境地,影响深度达80~90m,甚至更深。
(2) 建设过程对居民出行的影响。开辟施工场地、设备材料运输等施工活动将占用甚至破坏城市道路,增加建设地区的交通负荷,造成交通堵塞,给居民出行带来不便。
2、经济要求
“经济要求”主要设置了2个具体指标来衡量城市是否具备一定的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而反映地下空间的开发水平。
(1) 城市GDP总量。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强度相关联。据有关文献资料分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通常占城市GDP的3%~5%,公共交通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投资比例占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14%~18%,即约占城市GDP的0.9%左右。根据有关规定,我国城市修建地铁的投资一般为4亿元/km。据此推算,当城市GDP总量达到500亿元以上时,才有条件建设地铁。
(2) 地下空间开发投资占GDP比例。地下空间开发投资占GDP比例主要是衡量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水平。
3、开发效益
针对不同的地下空间开发类型,开发效益的具体指标也不同。
(1) 保护城市人文景观。将城市部分功能设施移入地下,有利于保存城市人文景观。生态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有更高的要求,因此,设置这一指标对于分析地铁线网布设是否与城市人文和自然景观相协调、是否对历史文物古迹有影响以及对建设生态城市都是非常重要的。
(2) 节省城市用地。生态城市要求城市集约化发展,而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能够节省大量的城市用地。
(3) 缓解交通紧张。地下轨道交通以其运量大、速度快、安全准时等特点,己经成为现代城市的必然选择,它作为城市交通骨干可吸引大量客流,缓解地面交通紧张的状况。
(三)环境支持子系统指标
“环境影响”设置了2个具体指标,反映地下空间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1) 废气排放水平。城市地下功能设施的废气排放主要是排风口或风亭排放的异味空气,CO2、SO2含量较高,会对周围居民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该指标用污染物排放系数来评价。
(2) 固体废弃物。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有工程废弃土、建筑垃圾以及投入运营使用后运营管理人员、乘客等产生的生活垃圾。该指标通过固体废弃物重量来评价。
(四)智力支持子系统指标
1、决策能力
“决策能力”主要反映政府对地下工程项目的掌控能力及地下空间建设管理的行政效率,包含2个具体指标。
(1) 开发规划与城市发展目标的相容性。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城市功能区划、城市用地开发及城市设计、城市环境生态保护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以保证城市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2) 有关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地下空间开发区别于城市地面建设的最大不同点就是不同地层之间的限制,这就要求有关部门之间做到有序、协调。部门之间的协调性可通过考核行政事务流程是否优化、管理职能是否有效运行来评价。
三、地下空间规划评价实例
生存支持子系统如“资源开发”处于一般状态,其原因在于衡量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总量规模的指标“地下空间开发率”和衡量发展速度的指标“地下空间开发年增长率”的统计得分均较低。“空气质感”则处于水平较低状态,它说明在现有的开发规划过程中,地下功能设施的通风、换气水平还不高。“投入水平”也处于一般水平,随着地下空间投入需求量的日益增加,该指标的发展水平将会对整个主题产生更大的影响。
发展支持子系统处于水平较高状态,其中,“开发成本”和“经济要求”均呈较高水平,但“开发效益”水平一般。
【开发与辅导体系】推荐阅读:
微课在小学数学作业辅导中开发应用论文06-14
生涯辅导体系07-15
教育辅导体系08-02
体系结构开发06-14
科技开发体系07-22
产品开发体系09-15
体系结构.NET开发08-28
引导与辅导06-01
供应商开发管理体系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