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与大学生

2024-07-13

辅导员与大学生(精选12篇)

辅导员与大学生 篇1

诚信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行为准则, 是人类重要普世价值追求, 也是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内涵。对大学生进行诚信观教育, 是使他们掌握诚信价值观念、树立诚信理想信念、养成诚信行为方式的重要途径, 也是教育自身的内在目的。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主要是通过学习灌输、实践锻炼、活动参与、引导和启发以及师生间相互感染与影响实现的。大学生诚信观念灌输很有必要, 而通过大量生动具体、有实践锻炼价值、饱含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校园和社会活动, 使大学生参与其中体验诚信价值观念、领悟诚信精神意义更为重要。这一切, 没有高校辅导员队伍参与是难以做到的。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 其主要工作职责就包括帮助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养成良好道德品质。诚信教育的目的虽可从心理、社会、经济、法律和伦理等方面进行多角度认识, 然而从根本上说, 其主要目的还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诚实不欺、真实无妄、信守诺言、真心实意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的人, 这正是德育研究和讨论的范畴。无论从单纯学校诚信教育角度, 还是从学校、社会、经济、法律和伦理更加广泛的诚信教育角度, 它们都涉及“大德育”范畴, 都是对学生进行德性修养的重要环节, 都是教育者 (辅导员) 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诚信教育是包含知、情、意、行在内的复杂的系统教育。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诚信观念认知, 更要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丰富诚信情感、秉持诚信信念、磨砺诚信意志、作出诚信选择, 按照诚信原则和规范对人对事, 任何时候都不欺人也不自欺, 注重承诺, 坚守信用, 使自己成为具有健全诚信人格和良好诚信品质的人。

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与意念及行为方式密切相关, 对大学生诚信人格培养和诚信理念构建起着重要影响。辅导员通过科学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认知;通过耐心细致的管理与服务, 帮助大学生培育合理情感情致;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激励, 帮助大学生锤炼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社会实践和教育实习的精心组织与安排, 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与协调发展。大学生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和精神品质, 正是在辅导员细致入微、周到全面、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工作渗透和转化中形成的。通过创新教育内容, 发挥辅导员工作沟通、情感、职责上的优势, 进一步增强诚信教育目的, 增进教育实效。

1 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

大学生诚信教育内容十分丰富, 辅导员要根据大学生群体思想实际、具体状况和现实困惑, 选取针对性强的教育内容, 突出诚信教育实效。

(1) 政治诚信。政治诚信是政治素养的重要体现, 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进行政治学习的重要尺度。政治诚信就其与政治觉悟的关系而言, 远比掌握几项政治理论、空谈一些政治口号、自认为在形式上加入党的组织更为重要。它从精神和价值层面反映人的政治品质和政治人格。培养大学生政治诚信, 应着重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 端正入党动机, 强化大学生忠诚于党、忠实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意志品质。对待政治理论学习, 要做到“真学、真懂、真用”。

(2) 学习诚信。学习是获取生活经验、掌握生存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途径。学习不仅包括知识的获取, 还包含对生活的理解;不仅包括理论学习, 还包含实践锻炼;不仅包括能力提高, 还包含情感的丰富、素质的发展、品质的完善。辅导员一方面要帮助大学生养成坚持真理、追求真理、求真务实、勤学好问的意志品质, 认认真真学本领, 踏踏实实做学问;另一方面, 要严肃对待学习上各种不诚信行为, 尤其对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学术弄假等严重违背学习诚信的行为, 辅导员要给予高度关注。通过加强学风建设, 从制度和行为模式上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养成学习诚信的习惯。

(3) 交往诚信。大学生进入校园后, 交往的内容、对象、方式和环境发生变化, 交往的问题随之增多。以个人为中心、怀疑、陌生、孤独、失落等不良情绪困扰着渴望交往的大学生。诚信交往、文明交往是大学生必须坚持的原则, 它要求交往双方坦诚相见, 以诚示人, 以信立人, 无论同学间、师生间、朋友间、亲人间、恋人间必须诚实无妄、信守诺言, 对自己负责也为对方负责。

(4) 经济诚信。在高校, 大学生经济上仍未独立, 但具有一定的经济支配权和表达权。生活消费、缴纳学费、申请贷款、信贷偿还、贫困资助等与经济紧密相关的行为几乎由大学生独自完成。然而, 也几乎同样在以上各个方面都存在诚信缺失行为, 经济不诚信现象仍然存在。加强经济诚信, 一方面靠社会、学校和辅导员队伍的宣传教育, 讲清、讲明、讲透经济不诚信的危害实质及可能对其他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靠相关部门拿出一定措施、采取相应对策, 对多次欺骗、恶意拖欠的行为给以相应的处罚。

(5) 网络诚信。网络的普及和发展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促进了人们的沟通交流, 人们在生活、学习、创造等方面日益感受到网络的好处。网络也是“双刃剑”, 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 有关网络欺骗、网络犯罪问题也同时出现。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流之一, 网络失信乃至于犯罪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少见。杜绝网络失信既要靠自律, 也要靠他律, 通过创建诚信网络氛围, 引导大学生文明上网、诚信交流。

(6) 职业诚信。职业诚信包括择业诚信和从业诚信。择业时, 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真实愿望和实际水平, 选择对自己人生规划最有帮助的职业, 客观真实地撰写个人简历和填写个人荣誉, 不弄虚作假, 不使用假文凭、假学历, 一旦与用人单位签订用人协议, 就应该秉持契约精神, 不随意毁约。从业时, 大学生要养成爱岗敬业、乐学好进的职业精神, 忠于职守, 尽职尽责。

(7) 生活诚信。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最好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最厚实的土壤, 有什么样的生活, 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好的生活蕴育好的教育, 不好的生活产生不好的教育。要得到良好的诚信教育, 只能在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氛围中获取。前面提到六方面诚信教育固然重要, 但若离开诚信的生活和教育, 则难以产生真正政治、经济、学习、交往、职业和网络上的诚信道德。原因在于, 一个不认真对待生活, 在生活中不讲诚信、不守诺言、无视合约、践踏信用的人, 又怎能在其他方面受人尊敬、让人信赖?辅导员参与大学生诚信教育, 除了关心学校中的诚信问题以外, 更要关注生活中的诚信问题, 通过良好生活方式和文明习惯的养成, 促进诚信品质和诚信人格的塑造。

2 发挥辅导员工作优势, 增进诚信教育实效

(1) 沟通优势。沟通是人类社会交往基本行为手段, 在人的交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沟通能缩小师生间的距离, 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能挖掘学生的内驱力, 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起到导向的作用, 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观念;能推进组织理念、文化的融合, 增强学生对所在集体的归宿感、荣誉感和向心力、凝聚力。沟通在教育中的这些作用, 是由教育的本质决定的。教育的本质是做人的工作, 教育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锻炼人、影响人、感染人、激励人。人对人的教育只能通过沟通、启发、感染、共鸣的方式进行。任何停留在知识传授、理论灌输阶段上的教育, 不会在受教育者的心灵留下任何美好的记忆。辅导员参与大学生教育和管理, 无论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日常事务管理服务、矛盾调解、违纪处理、贫困生资助、奖优评先, 还是在学生与学校和其他老师间进行信息传递与反馈, 只能以真诚沟通、坦诚相见的方式和意愿进行。通过思想、行为、心灵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辅导员与大学生能拉近彼此距离, 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 传递各自内心感受与想法, 达成行为和共同价值观的默契, 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

(2) 情感优势。情感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人的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的本质和力量之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 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到自己是受动的, 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的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激情和热情虽不直接等同于情感, 但它们都是人的情感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 是情感的两个表现层次。人的内心蕴涵着丰富的情感, 当它们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 并通过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进行折射之后, 就能在现实中衍生出种种情感体验。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人的认知和行为具有不同影响, 积极地情感如感情、移情、愉悦、幽默等在人的认知和行动中产生好的效果, 消极的情感如恐惧、焦虑、愤怒、偏见等则会导致妨碍的后果。辅导员由于其工作特有的性质, 在教育和服务过程中, 只能是“以人为本”、“以情为先”, 要充分理解、关心、尊重、爱护学生, 要随时倾注大量的真诚和感情, 要努力做到“以情动人”、“以情动情”。这样做虽然给辅导员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但在工作中收到的将是学生的信任、感激、满意和认可, 以此出发, 辅导员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将会更大。

(3) 职责优势。辅导员工作既有宏观上对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确立科学理想信念, 养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帮助, 也有微观上对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服务和指导;既有零碎烦琐的工作“小事”, 也有系统完整的工作“大事”;既要取得实践的业绩和成效, 也要实现相应理论的突破和提高。这些要求一方面是辅导员自身职责所需, 另一方面也是每一位辅导员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保证。辅导员工作者只有真正走近学生, 倾听他们的呼声, 感悟他们的诉求, 关心他们的成长, 取得他们的信任, 与他们建立真诚的友谊, 才能最终成为每位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他们的心灵、情感、思想和行为产生真正有益的帮助和影响。诚信教育过程中, 辅导员工作者要充分利用和发挥职责优势, 走到学生中去, 观察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化解他们的困惑和矛盾, 通过思想引导、行为熏陶、人格启迪、榜样示范、观念灌输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诚信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方明.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2]田振敏.论沟通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运用[J].世纪桥, 2008 (11) :96.

[3]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9.

[4]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8.

辅导员与大学生 篇2

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现状调查研究

作者:邹统民 丁武

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5期

辅导员与大学生 篇3

摘要:辅导员是帮助大学生摆脱网瘾危害、理性对待网络的重要力量。辅导员参与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要明细角色定位,不可越权,要做好学生上网情况的掌握者、心理老师干预的协助者、理性使用网络的引导者。辅导员要秉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积极组织协调心理老师、同学、学生家长等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开展预防、识别、干预与跟踪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对待网络。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网络成瘾;干预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网络媒体已经深度渗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大学生无节制地使用网络现象越来越严重,甚至部分大学生网络成瘾,这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发展。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协助心理老师,协调学生家长、同学、老师等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纽带,是帮助大学生摆脱网瘾危害、理性对待网络的引导者。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表征与原因分析

网络成瘾指的是由于长时间不恰当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对网络的耐受、戒断反应,持续的上网欲望及行为失控现象。网络成瘾会对个体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功能造成损害。由于大学管理模式的特点以及大学生本身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更有甚者网络成瘾,逐渐演变成了心理问题。

网络成瘾主要从上网时间长度、网上消极行为、个体心理与行为指标、生活事件指标、直接指标和典型指标六大维度进行综合评估判断。具体到大学生,辅导员要观察、了解大学生以下三个方面:即网络行为时间是否过长,是否影响了个体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是否导致人际关系恶化、学习能力减弱、生活质量下降。一旦发现有以上的症状,建议辅导员要做好备案进行重点关注,并开展网络成瘾预防和教育引导工作。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形成受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包括网络自身特点、社会环境因素和大学生个体因素三个方面。网络自身具有丰富性、新颖性、互动性和虚拟性,能够满足大学生的认知、新奇、交往和娱乐等各种层次的心理需要。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氛围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学生对待网络的态度。就大学生个体而言,由于受到多元文化思想的冲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鉴别判断能力还不够成熟,部分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以满足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心理体验,最终会导致网络成瘾。

二、辅导员参与的角色定位

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高校辅导员有职责、有义务组织开展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工作。辅导员要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早期发现、及时防范、有效干预,做学生上网情况的掌握者、心理老师干预的协助者、理性使用网络的引导者,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理性对待网络。

(一)做学生上网情况的掌握者

高校辅导员的职责要求是: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针对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化解矛盾冲突。网络成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研究内容,是大学生遇到的热点问题,因此也迫切需要辅导员及时掌握包含网络使用情况在内的学生总体情况,而这也是网络成瘾预防和干预的关键。辅导员身处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更容易了解学生入校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网络使用情况。

(二)做心理老师干预的协助者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辅导员需要协助心理老师做好网络成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当辅导员评估大学生网络成瘾表征后,需要及时上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部门,邀请专业心理老师进行干预。辅导员要明确自身协助者的角色,首要的是做好配合工作,为专业心理老师提供相关信息,根据专业老师的要求做好学生、同学、家长、学院的沟通人,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家长的解释工作以及相关工作备案。

(三)做理性使用网络的引导者

辅导员自身的职责要求包括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优秀品格,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健康生活等问题。网络生活属于辅导员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工作的内容,是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抓手。因此,辅导员要做好辅助引导工作,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理性对待网络。对于有网络成瘾倾向的大学生,辅导员可以通过谈心、谈话、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预防和干预。

三、辅导员参与干预的路径

网络成瘾干预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多方法、高水平的综合干预模式更加有效。因此,除心理老师干预外,辅导员要发挥网络成瘾干预的组织者、教育者的作用,积极组织心理老师、同学、家长等社会支持系统,开展网络成瘾学生的干预工作以及其他学生理性对待网络的教育工作。

(一)网络成瘾预防阶段

一旦发展为网络成瘾,就会对大学生的身心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到那时进行心理干预所耗费的时间、精力远远超过问题出现前的预防。如若网络成瘾不能及时预防,将会严重影响整个宿舍、班级、年级的学习风气。因此,网络成瘾干预要将重心前移,要注重预防,加强对大学生理性上网的教育与引导。

首先,辅导员自身要提升网络成瘾的识别和防范能力。辅导员要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主动参加心理学相关培训,增强心理辅导能力;要了解网络成瘾学生表征,掌握网络成瘾形成机制,熟悉进行网络成瘾预防干预的策略。只有做好知识和能力储备,辅导员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解决于已然。

其次,辅导员要开展“理性上网”主题教育活动。通过主题班会、教师讲授、谈论分享、角色扮演等形式,辅导员要引导学生认识网络成瘾的表现和原因,了解网络成瘾的弊端和危害,提高自身的行为管理与控制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大学生理想目标不明晰、意志行动不坚定、时间管理不严格。因此,从根本上预防网络成瘾,需要辅导员进行正向的引导,激发大学生的理想目标和学习动机,引导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勤奋努力实现自己的心理需求,满足自身的成就感。endprint

再次,辅导员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氛围。同伴网络过度使用的行为以及网络使用同伴压力是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宿舍、班级、学校等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氛围是预防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键。辅导员要组织开展诸如“无手机课堂”“无电脑宿舍”等学风建设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二)网络成瘾识别与干预阶段

1.加强网络成瘾识别

首先,入校之初辅导员就要了解每一个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背景、学习情况、综合能力等。其次,辅导员要经常深入班级、宿舍、课堂,了解学生入校以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网络使用情况。再次,辅导员要与学生干部密切联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上网情况。辅导员通过信息搜寻网络掌握学生电脑、手机拥有情况,学生网络使用情况,重点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等,并及时发现过度使用网络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干预和教育。在发现部分大学生上网情况严重的情况后,根据《网络成瘾标准》量表进行观察或问卷调查,及时判断学生是否网络成瘾。

2.协助心理老师进行干预

一旦识别到学生有网络成瘾症状或者倾向,就需要请专业人员进行心理干预。辅导员要及时向学校心理健康相关部门汇报,并请心理老师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首先,辅导员要提供关于网络成瘾大学生的真实而全面的情况。信息越丰富,越能帮助专业人员进行评估、归因和干预,越能帮助网络成瘾大学生迷途知返。其次,辅导员要在心理干预过程中做好心理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的沟通者。再次,辅导员要协助老师进行学生干预的跟踪反馈,对学生进行持续关注,掌握学生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变化。

3.后续跟踪教育阶段

网络成瘾具有退瘾症状和复发性,其防治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很有必要对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指导和行为观察。辅导员要严格按照专业老师的要求,多关注、观察当事学生,全面收集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上网等的情况,了解学生在认知、情绪和行为各方面的变化,并及时向心理老师汇报。辅导员要关心当事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机,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同时,辅导员要指派学生干部进行朋辈互助,帮助网络成瘾学生戒除网瘾,并通过同伴交往、体育运动、文艺活动等形式转移其兴趣。此外,辅导员也要主动寻求学生家长、朋友和班级同学等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为学生戒除网瘾营造良好的氛围。

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艺术 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沟通方法,以人为本

实际上, 高校辅导员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这个特殊群体就是大学生。大学生普遍都是刚刚毕业的高中生, 他们的身上还保留着三年高中生活留下的习惯和秉性, 对大学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多少都会有一些不适应, 从而产生一些学习和生活的压力。辅导员的作用就在这个时候完全体现了出来, 辅导员发挥其作用的最主要方式是沟通, 而很多高校辅导员在与大学生进行沟通的时候做的却并不叫人满意。下面我们就从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出发, 对两者之间的沟通艺术进行研究。

1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现状

辅导员可以说是大学生重要的导师, 说小了是生活和学习上的导师, 说大了就是人生的导师。但是, 当代大学生都是有独立的思想和意识的人, 很多大学生都不愿意与辅导员进行沟通。那么, 为什么大学生不愿意与辅导员沟通就成了我们需要深思的问题。

1.1“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

辅导员即大学老师。这个角色定位容易让许多刚刚结束高中生活的大学生产生距离感。在他们心中, 辅导员还是那个“每天管着他们什么都不让做只让学习犯了一点小错误就要找家长”的高中老师。大学生在进行大学校园的时候就先入为主的给辅导员上了“死刑”, 认为老师是威严的存在, 老师是不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 老师更是不会与自己成为朋友的。这样的先入为主就导致许多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不会主动与辅导员进行沟通, 他们或是与朋友倾诉, 或是闷在心里, 总之, 与辅导员进行沟通绝对不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1.2 辅导员的沟通方式

我们前面提到过, 辅导员是大学生重要的人生导师和心灵导师, 这就使得辅导员的地位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学生为什么不愿意与辅导员进行沟通?学生单纯的先入为主只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辅导员的沟通方式有问题。

现如今, 许多辅导员不能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很清晰的认知和了解。很多时候, 他们会因为自己手头的工作太忙而忽视与学生的沟通, 在学生主动找其谈话想要舒缓心中压力时, 三言两语就把学生打发走;或者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运用高中老师一贯的“填鸭式”、“照本宣科”等方法, 不能准确聆听和理解学生的话, 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说一些学生不能接受的话。这样的沟通方式不仅没有有效的解决学生的问题, 反而会导致学生再也不会主动与辅导员进行良性沟通。

1.3 辅导员的“偏心”问题

“偏心”是每个老师在教学生涯中都存在的问题, 也是让很多学生头疼的问题, 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平日比较沉默寡言的学生。据调查, 二十名高校辅导员里有十七个都不能全部叫出自己班级学生的名字。这就是“偏心”的结果。大多数辅导员更关注成绩优异、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经常拿奖学金的学生, 而那些沉默寡言、成绩平平的学生却没有辅导员愿意问津。国家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以人为本”, 这不仅是对初高中教师的要求, 也是对高校辅导员的要求。

2 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现状的解决方法

2.1 辅导员努力拉近“距离感”

拉近距离感的方式有很多种, 最有效的一种就是和学生成为“同龄人”。学生对老师存在距离感的最主要原因是年龄的差距, 所以辅导员要先成为学生的同龄人。同龄人即要有相同的兴趣、相同的爱好、相同的话题, 辅导员要努力靠近学生, 看一些学生爱看的电视剧, 听一些学生爱听的歌, 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的前提是成为朋友, 只有与学生还成为朋友, 学生才会主动与其沟通。

2.2 运用正确的沟通方法

沟通方法是与学生进行沟通时最重要的武器。辅导员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定位, 不可与高中班主任混淆, 依然用高中老师的方式管理学生, 不听从学生的意见, 只是一味的灌输自己的思想, 迫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意见, 这样的沟通方式是不正确的。高校辅导员面对的群体是大学生, 是有独立个性和思想的人, 与高中班主任所面临的群体从根本上就是不同的, 所以高校辅导员更要运用正确的方法与学生进行沟通。

首先, 辅导员不能因为自己工作忙而忽视与学生的交流。就算手头工作再忙, 有学生主动来谈话时也要放下手头的工作, 耐心的听学生说出心中困惑。其次, 要对学生的困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但是不能逼迫学生接受或要求学生必须这样做;最后, 辅导员不能对学生的“主动”觉得厌烦, 要鼓励学生的做法。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有下一次的“主动”。

2.3 沟通要面向每一位学生

面向每一位学生, 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所要贯彻的理念。这就要求辅导员绝对不能偏心, 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不能只是与优秀学生进行沟通, 也要适当的与那些沉默寡言、成绩平平的学生交流, 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 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热情与耐心, 时间久了, 这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也就愿意敞开自己的心扉了。

3 总结

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是一门艺术。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可以融洽师生关系, 让老师和学生的距离不那么遥远;可以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大学生明白自己真的可以成为主人, 而不再是别人思想的储存器;另外, 有效的沟通对大学生人生的导向作用更是不容小觑的。

参考文献

辅导员如何做好与学生的交流工作 篇5

说话的语气要适当。恰到好处的语气能充分地表达说话的意图和情感,而且还能使说话生机勃勃,充满艺术的感染力。与学生交谈我认为有两种主要的语气,一种是和声细语。这种语气宛如柔和的月光、涓涓的泉水,由人心底流出,轻松自然,和蔼亲切,不紧不慢,能给听着以舒适、安逸、细腻、亲密、友好、温馨的感觉。这种语气可以弘扬老师的文雅大度,更具有一种迷人的魅力。这种语气在与学生交流中,更能体现出我们的平易近人,体现我们的服务意识。让学生们感觉到老师很好,很亲切,在与学生谈心,探讨问题时才会得到同学们真正的心声。另一种是高声大气的语气。一般是在召唤、说理、强调和表达自己激动心情的语气,一般是学生犯错误了,因该批评教育时使用,以加强语气,提高学生的重视度。这两种语气我更注重第一种和声细语的交流方式,穿插一少部分严厉的高声大气,这样能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触动,同时使自己的管理工作更加顺畅。否则,不注重语气的使用,再美的词语也会失去光彩,并很有可能引起学生的猜疑、妒忌、不满、反驳、敌视。

交流时要以学生为中心。有些人说起话来喜欢滔滔不绝,不给人插话或回应的机会,时间长了就会使人生厌。好的表述者未必是个好的沟通者,而沟通者是表达的主要目的,所以要尽量避免单向的沟通。《有影响力的人类行为》一书中写道:“喜欢产生喜欢。如果我们对听众有兴趣,听众也会对我们产生兴趣。如果我们不喜欢台下的听众,他们不管在外表或内心,也会对我们产生厌恶。”与学生交流也是一样,以学生为中心的交流不仅意味着我们的谈话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更重要的是在主观意识上也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交流的重点在学生身上,并且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这样,表达将取得很好的沟通效果。与现在的大学生交流要有逻辑、有哲理的语言,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随意一些,一切以同学为中心。

说话时要善于以情理服人。有的说话带有明显的目的性,如说服、劝解、抚慰、交心、解释等等。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以情理服人,做到入情入理,这样的交谈才会有效。古人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与学生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情感是相互作用与影响的,只有情相通,心相近,所说的话才能在对方的心灵上产生共鸣,发挥作用。因此向学生说理,必须先了解学生的心理与情感需求,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思想感情上接近、沟通,产生“自己人”效应,说理才能奏效。以情说理,重要的是找准学生情感上的“突破口”。先秦的鬼谷子纵横家的鼻祖曾经说过:“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拒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之以道理,可使立功。”也就是说要抓住对方心理与情感上最易打动之处,将“情理”和对方个性、处境、心思等因素紧密相连,申明利害,满足其最高情感价值需要,使之心动,与学生交流事半功倍。将以情服人与以理服人结合起来,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达到目的,在交流中取得主动权。

辅导员与大学生 篇6

【关键词】辅导员;90后;沟通技巧

沟通是人类交流的重要途径,沟通是信息传递和交流的过程,沟通是一门综合了语言、姿势、表情等元素的艺术。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心与心的对话,通过聆听和述说,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向其输送正力量,最终达成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共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一、90后大学生的特性

1.个人主义强突出。90后大学生倡导个性解放,追求自由,个性张扬,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情怀,独立、自主,不盲从大众潮流;他们以自我为中心,为人行事往往不考虑他人的感受,缺乏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有较强的叛逆精神,逆反心理,不屈于权威,挑战底线。

2.自控能力差。由于90后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绝对的核心,长辈的迁就和溺爱使其变得任性易怒。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刺激和诱惑,对于那些自控能力较差,抵挡不住诱惑学生而言,就會沉迷其中,甚至情感崩溃、失去理智而做出轻生行为。

3.抗压能力差。进入大学后,身边不再充满光环和荣誉,环境的突变使大学生在面临挫折、困难时就驻足不前,感到迷惘和不知所措,甚至从此一蹶不振。进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失去了信心,没有检讨自己的不足,而是归结给了这些挫折和困难,整天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二、辅导员沟通过程中的问题

1.地位和角色的差异。在高校中,辅导员担任的是管理者的角色,学生是被管理者。一方面,辅导员在不自觉中就会有居高临下的感觉,在考虑问题的时候从自身角度出发,而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另一方面,强调自身观念的权威性,容不得半点的质疑和怀疑。如此下去,只能造成恶性循环,沟通只是表面形式,而没有内在的实效。最终只能沦落人心涣散、等级更为分明的下场。

2.沟通渠道相对单一。沟通渠道指的就是沟通过程中借助的媒介工具。沟通渠道是否通畅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最终的沟通效果。面对面的语言沟通,受到了许多因素的限制。由于信息时代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途径,网络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若能够及时占领网络这一块沟通领地,才能够最终实现沟通的及时顺畅。

3.沟通呈现单向特征。只有保证了沟通过程的双向性,才能实现其应有的功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沟通往往只是老师对学生的单项操作,没有学生的观点表述,沟通没有得到及时反馈。这样单向行为必然导致主客体上下交流的过程中,误解和偏见得不到解释和理解,影响沟通的效果。

三、提升辅导员的沟通技巧途径

1.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前提就是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从工作职能来看,辅导员和学生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关系。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辅导员和学生又是地位平等的朋友关系。辅导员和学生所要建立的关系也不仅仅局限于教育关系,还有心理关系、道德关系等。大学生渴望辅导员能够更加体谅、包容、真诚的对待学生,减少距离感,平易近人。因此,辅导员在和学生沟通时,应关注到学生对信息的反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观念和想法,相互坦诚,才能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

2.注重与家庭教育相结合。辅导员的沟通不应仅局限于学生本身,更要拓宽到学生的家庭背景。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身子女,因此家庭在学生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老师和学校不能够代替的。因此,辅导员在遇到棘手的学生时,应尝试与其父母进行沟通,家长更了解学生的性格、脾性,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亲切感,便于抒发自己内心的所想所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态。只有通过学校和家庭的相互协作、共同作用,双管齐下,才能保证沟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选择适当的环境。沟通时的环境营造,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依靠,更为轻松自然地向辅导员吐露心声。由于辅导员是教育的主导者,学生不自觉的将自己放在了较低的地位上,不自主地产生心理戒备或是紧张情绪,没有平等的地位自然不能保障有效地沟通。因此,辅导员应尽量构建一个舒适、自在的沟通环境,给予学生心理上的安全感。尽量避免在公开的场合进行批评或是谈话,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在公共场合进行表彰或表扬,弘扬正气,发挥典型先锋作用。

沟通是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沟通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辅导员要了解9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征,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家庭教育相结合、选择适当的环境等措施,保证沟通双方的平等,促进沟通的顺畅有效。

参考文献:

[1]王泽.“80后”辅导员如何做好“90后”的思想工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2).

[2]吴春春.浅析“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特点及对策[J].华章,2011(24).

浅析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职业规划 篇7

一、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一) 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职业规划意识单薄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十分常见, 多数学生对自身职业规划缺乏足够的重视, 有些大学生认为刚进入大学应该放松, 职业规划是毕业后的事情, 等到毕业年级时候再进行规划;还有些大学生缺少对本专业以后就业岗位的详细了解, 对该专业方向的职业选择缺乏明确目标, 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长期性和灵活性, 对自己在该专业上的优势和不足等认识不够全面, 进而使得职业规划仅仅停留于概念层面之上, 这些都是现今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缺乏以及淡薄的表现。

(二) 缺乏正确的专业与职业认知

大学生如果不对本专业以后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了解, 就往往难以对自己的职业定向形成明确的认知, 从而导致自身职业的定位容易出现波动。究竟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兴趣?如何规划自己的侧重方向?如何培养自己的专业专注力?如何将自我认识与职业规划联系起来等等。这是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应该详加考虑的重要内容。

(三) 缺乏坚定的执行能力

虽然有些大学生已经认识到进行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对本专业的特点和毕业后的职业前景也进行了相关了解并给自己制定了相应的职业目标与规划, 但由于专业学习的强度和难度逐渐加大, 相当部分学生没能坚持贯彻实施自己的职业规划内容。这往往是由于学生缺乏对自己实际专业能力的评估, 使得自己最初的职业规划过于脱离实际, 此外, 个人意志力、自信心的缺乏也使得自己执行能力薄弱, 导致不能坚持按既定目标进行职业规划, 如此缺乏执行力, 往往容易导致在正式进入职场后时常因工作单位的条件、环境、薪酬、工作性质等因素不符合个人期望而轻易频繁变动工作, 摇摆不定的心态以及频繁地变动工作, 影响了学生自身专业和职业的持续性发展。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 是陪伴大学生走过大学四年学业路程的重要引路人。辅导员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教育引导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 辅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 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以为, 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 早期指导

对于大学生来说, 职业规划指导倘若缺乏专业针对性和长期性, 势必无法形成系统的职业规划体系并实现指导的预期目标。学生们在大学学习的四年, 也是职业规划指导的四年。辅导员要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职业规划不仅仅是毕业前后的事情, 而应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首先应在学生低年级阶段就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 除了学校的公共就业指导课, 辅导员应针对学生本身专业的特点以及该专业的就业前景, 全面普及学生的自我规划意识并通过定期开展相关活动强化这种意识, 比如可以利用召开主题班会、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训练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组织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等方式。通过这些活动, 辅导员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其他素质, 也可以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并根据自己实际能力调整其学习与职业目标。

(二) 引导正确评价自我

高校辅导员应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在学生们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 应该建立起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测评系统。职业测评系统如果能够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完善并系统化, 将能为学生的职业定位和选择提供十分有益参考和建议, 可以帮助学生们全面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加强相关能力, 弥补不足之处, 为学生以后进入就业市场增加竞争砝码。此外, 辅导员在日常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要不断鼓励学生们有意识地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走出专业, 走出学校, 拓展自己的生活圈和人际交往圈, 主动丰富自己的社会阅历和经验, 增强不断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通过职业测评系统和他人评价, 学生们可以多方位全面认识自己并积极进行自我评价, 从而为顺利就业乃至实现优质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加强实践能力

高校辅导员应密切关注和深入了解市场中和学生专业相关行业和相关岗位的详细信息, 熟悉行业内部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基本需求, 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和沟通, 向用人单位推荐适合的学生。辅导员除了向和学院保持良好关系的公司推荐有关学生实习之外, 应积极鼓励中高年级学生利用好学业之外的时间, 尤其是寒暑假期间自己主动寻求专业实习机会, 引导他们做好面对困难的准备, 用心做好最基础的工作, 在实际的工作中逐步加强训练自己的综合能力。另外, 辅导员应建立学生实习档案, 定期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 了解学生实习的现状以及岗位期待, 解除他们的心理困惑, 辅助他们评估自己的专业技能, 帮助他们真正了解自身优点和不足, 促进他们主动了解该行业的发展趋向和市场行情, 引导他们做好适合自己发展的、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

高校辅导员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的过程是一个综合、长期且复杂的过程。辅导员只有充分了解自己所带学生专业的特点, 多方位掌握该专业的专业属性, 不断积累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向和市场行情等相关信息, 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指导, 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的持久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善球, 张玉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程[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8:23-28.

[2]葛长波, 杨蕊.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职业时空, 2010. (09) .

浅谈辅导员与大学生的和谐关系 篇8

一、认识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及矛盾

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基于身份的矛盾。

经历了9年义务教育外加3年的高中生活, 很多学生已经在心底种下了老师不好沟通, 难以接触的想法。这也于多年来我国在初级教育和中等教育中的手法单一不尽科学有关, 即使升入大学仍有不少学生对老师存在抵触心理, 觉得辅导员几乎就是以前学习生涯中的班主任、系主任, 或者恐惧或者厌烦或者阿谀奉承, 如果这种局面得不到及时妥善解决, 大学期间的师生关系仍然会比较尴尬, 给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思想教育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

2. 基于立场的矛盾。

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 任务繁重、责任重大。一个辅导员面对的是几十甚至几百名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是对所有的学生负责, 对所有学生家长负责, 同时必须遵守国家、学校的政策制度, 考虑事情、解决问题所在的立场也是以大局为重, 有些时候必须舍弃部分学生的利益, 而学生们往往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 自己得到了什么、别人得到了什么, 这种相互之间的得失攀比也更加的加深了辅导员在处理事情上与部分学生之间的矛盾。因此, 辅导员要协调好与学生之间立场上的矛盾, 使所有同学的意愿与学校的方针政策统一, 舍小家为大家, 也颇有难度。

3. 基于辅导员自身修养的矛盾。

目前, 全国辅导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6.8岁, 虽然辅导员的产生进过层层严格选拔, 整个队伍的素质是比较高的, 但是辅导员这项特殊的工作也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管理人数多、处理事情杂、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多样化, 也使得辅导员的某些缺陷逐渐显露。例如工作中脾气暴躁, 人浮于事, 造成跟学生间的交流有障碍等。因为处理这些问题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过硬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博学的文化知识, 固然辅导员队伍是高素质的, 但是这个年轻化的队伍还是会有年轻化的失误, 这是不可避免的, 也是必须经历的。这要求我们辅导员要在短时间内成长起来, 磨砺自己、使自己的见闻、修养、学识、能力都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从而踏踏实实, 举重若轻地作好学生工作。

二、如何谋求构建和谐关系

首先,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 注重个性发展。“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 尊重人、为了人、开发人、解放人。回顾历史, 东西方教育差距的拉开, 很大程度上在人的问题上。西方社会很注意研究人, 他们研究人的目的是解放人、开发人、为了人。但我们研究人的目的更多是控制人、管理人、约束人、禁锢人。历史是用来回顾的也是用来反思的, 我国的教育体系和制度经过多年的改革已经比较成熟, 一切为了学生, 一切从学生出发, 解放学生、开发学生。我们需要“为了人”尝试去“研究人”, 研究学生的心理心态, 他们是不是不喜欢我这样的态度?他们是不是很喜欢我这样的方式?实在应该放下“统治者”的架子, 我们只是学生的老师、尊长、朋友, 并不是统治他们, 压迫强迫他们的包工头。去“解放人”、“开发人”需要我们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这里有几个例子:钱钟书是语言文学大师, 考清华大学数学是15分;吴晗是历史学家, 考清华大学数学0分;臧克家是当代大诗人, 考山东大学数学0分, 语文98分。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全面发展”, 对“瘸腿”学生一棍子打死, 那么我们也不会看到这么多大家。所以, 我们作为德育工作者要记住三个基本观点:一是每个人都有天赋, 但是大部分天赋不是被摆错了位置, 就是没有努力或用正确的方法发掘出来;二是每个人的最大成长空间在他最擅长的领域;三是只要找到自我天赋, 并将它在正确的地方发挥到最大, 就是最成功的人。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审视一下那些偏科生, 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呢?

其次, 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做好调研。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是统帅, 是灵魂, 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种具有高难度、高创造性, 需要高智慧、高境界的工作。要干好这一行, 最大的动力、最大的热情、最大的毅力, 只能来自于对学生的真挚的爱, 因为对学生加倍的爱就是对党的事业加倍的忠诚, 就是对祖国前途和命运加倍的关怀。一个人的思想政治觉悟高低直接决定了它的言行的成败。调研工作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关系:一是主流与支流的关系。主流决定支流, 但支流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干扰影响主流, 调研要把握好主流, 同时关注支流, 挣取实现某些支流向主流转换。二是显流与潜流的关系。我们要有见微知著的本领, 对那些学生中蕴藏着的积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意识、理念、行为等“潜流”, 要积极引导;对那些消极的、落后的、不健康的潜流, 要保持警惕, 及时掌握, 力争消除在萌芽状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 有助于锻造学生的意识品质, 减少不良潜流的出现;做好调研工作,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动态, 即使出现“不良潜流”, 我们也会发现在可以控制的阶段, 作出妥善处理。

最后, 无悔坚定园丁精神。在现代社会, 高校辅导员必须自觉履行职责, 为人师表, 用智慧启迪智慧, 用精神铸造精神, 用人格塑造人格。不能“以其昏昏, 使人昭昭”, 误人子弟, 更不能为物所役, 为俗所累。教育的希望, 在于教师精神家园的建设。只有我们更热爱辅导员工作, 才能更好地投身到工作中, 才能以自己的思想品质去规范学生, 以自己的学识见闻去教育学生, 以自己的情怀关怀去照顾学生!无德无师格, 无识无师能, 无情无师心!

三、结束语

高校辅导员需要做到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判断准确。要善于为了学生而去研究学生, 抓住矛盾, 调研分析显流与潜流;要善于解放自身思想, 不断充电, 使自己一直保持在一个科学正确的高度去正确引导学生。相信辅导员会与当代大学生构建出一道和谐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贺志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论.中南大学.2004

辅导员与大学生 篇9

一、准确定位, 发挥大学生辅导员教育与管理的主观能动性

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 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行为管理工作, 是教师队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 辅导员工作是纯事务性的工作;也有人说, 辅导员工作是举足轻重的工作。对同一工作有不同的看法和理解, 虽是见仁见智的常理, 但工作本身有其客观性的任务和角色, 准确定位尽职尽力, 才能知行统一。笔者认为, 真正做好辅导员工作, 应有“二心”:一是对待学生工作要有高度的责任心。目前高校中大多数辅导员由刚毕业的硕士或本科生担任, 他们中很多人想搞自己的专业、或到外面闯世界还缺乏一定的工作经历、还有的为了晋级职称多一项条件等因素, 怀着不稳定或不积极的心态从事着对在校生的日常管理及学风建设工作, 他们本身还是个孩子或不大成熟, 不能脚踏实地, 缺乏奉献精神, 工作中事毕要有畏难情绪和烦躁心理, 无形中消极怠工、得过且过;但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各个环节协调一致才能共同成就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所以, 就要求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 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 和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在耐心细致地作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 加强自身的修养,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二是对待学生工作要有高度的进取心。学生工作固然繁琐, 要使自身业务水平与时俱进, 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知识, 并能够根据现实情况, 研究学生工作, 掌握新规律, 解决新问题十分必要。要有严格的科学性、计划性、讲究高效率, 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 换位思考。当代90后的人生态势和价值观念, 正确引导, 身教胜于言教。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学生工作的规律和特点, 开展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 检查并指导班级工作, 增强班主任和班导的凝聚力, 培养一批团结协作的学生干部队伍, 快乐并享受工作。

二、掌握节奏, 融合大学生辅导员教育与管理的双重性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 道德品质, 关系良好社会风尚的进行, 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辅导员从事的工作范围, 恰恰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社会需要, 它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关系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教育的社会性质决定着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学校的培养目标, 要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 担负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大任务, 使大学生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等学校不仅要有完备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教育体系, 而且还要重视和加强德育, 具有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辅导员担负的教育与管理的任务意义深远而艰巨。

1. 营造大学生崇尚英模的氛围

结合团日、党日活动的开展, 在学生感慨“一代天骄嫦娥探月”的同时, 提请他们关注一位扎根基层的年轻干部———长眠于小岗村的沈浩书记……我们时处和平年代, 如何看待党员、村官、选调生、公务员。不少大学生在价值取向选择上出现了世俗化、功利化倾向, 追求时尚, 喜欢媚俗, 日益远离经典和传统。应加强实事政治教育素质拓展训练, 让大学生们具有正确的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审度的意识。

2. 树立大学生高雅文化的理念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 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道德内涵, 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 更是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和高尚人格形成的文化底蕴。文化不仅有优劣之分, 而且有高下之别。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主流文化教育, 以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 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位为重点, 以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社会文化环境为核心, 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 坚持主流为主、多元整和, 在动态演进中实现大学生文化的创新, 使大学生不仅成为先进文化的承载体, 而且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创造者。因为文化选择伴随人的一生。

3. 塑造大学生敢于担当的资质

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的社会活动。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作为大学承担着把好人才质量关的重要任务。当今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很多, 家长尽力满足孩子物质需求的同时, 大多数父母忽视了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 造成一部分大学生自私、偏激、以我为中心等不良习惯。

三、接轨时代, 拓展大学生的精神领域和理论根基

时代呼唤英才, 希望在于青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组织他们参加适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帮助他们认识社会, 了解国情, 增强社会责任感, 引导他们把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言论与行动结合起来, 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 通过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以诚实守信为重点,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教育, 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进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指出,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意见》指出, 要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 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大力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 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 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坚决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 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意见》最后强调,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意义, 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始终摆在重要位置, 切实加强领导。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重视和加强民办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

当代大学生要认清自己的历史使命, 明确成才目标, 确立为祖国为人民奋斗的志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作为一名大学生辅导员, 除了优质管理好学生, 还要热心服务好学生。在和学生的相处过程中, 建立起是老师亦是朋友的关系, 拉近和学生之间感性的距离。

辅导员与大学生 篇10

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会随着时间而改变, 大一的新生进入大学后, 由于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生活变化, 出现了诸多的不适应如:感觉漫无目的, 不知所措;处理人际关系的难度加大;学习模式发生变化, 难于驾驭学习;大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大学生活, 已经适应, 学生的心理健康会明显好转;大四的学生面临着毕业与就业的压力, 未来的不确定性, 还有考研时带来的焦虑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发生深刻的影响, 因此, 辅导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以便顺利开展工作。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的和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的成长起着积极作用, 而家庭不和谐或者单亲家庭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利影响, 一些学生因为家庭原因, 在求学的同时还要担心家庭, 想办法筹措学费与生活费用, 给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父母的教养方式也会对学生心理发生重要影响。社会因素会对学生心理发生重要影响, 社会情况复杂多变, 一些腐败的社会现象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冲击, 学生对社会转型期的不良现象感觉痛心疾首, 而又不能有所作为, 给心理带来强烈的矛盾冲突, 形成心理问题。学校因素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影响, 先是生活环境的变化给学生带来不适应, 学生会感觉人生地不熟, 再加上首次出远门, 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比较差, 常表现为焦虑、失眠等。学习问题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最为直接, 学习上遇到的挫折和困难会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冲击。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经济压力大, 产生自卑心理, 不愿意对周围的同学交流, 对生活优越的同学产生嫉妒、憎恨等。更有一些学生沉溺于网络不能自拔, 以聊天、打游戏度日, 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自身因素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一些学生因为身体缺陷或者发育不良等, 引发心理疾病, 比如身材矮小、过于肥胖产生的心理问题。

三、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 辅导员要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参与相关培训, 掌握心理辅导的技巧与方法

辅导员要有责任心, 热爱学生管理工作, 严于律己, 力求上进, 是辅导员的立身之本。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大学生产生直接的、深刻的影响, 因此, 辅导员要加强自身心理素质的提升, 认真学习心理学相关知识,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的心境。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的一线工作者, 要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特点, 掌握心理教育的相关方法与技巧, 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了解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还要深入学生实际, 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 有针对性进行心理辅导教育, 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二)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管理工作中,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占有重要地位, 两者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不可分割, 它们的宗旨都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在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中有机地结合起来,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学生的省心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在实际工作中, 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让心理疏导与思想教育共同发生作用, 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 辅导员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

一些大学生因为特殊的因素, 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比较敏感, 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如果这些压力找不到合适的途径释放, 有的学生可能会通过上网宣泄心理苦闷, 自此迷恋上网络。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烦心事, 比如情感、学习等出现问题, 这个时候如果学生能有机会说出心里的感受, 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就解决了。所以, 辅导员要扮演倾听者的角色, 耐心听学生的心声, 给学生释放心理压力的机会, 并能同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原因所在, 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四) 辅导员要组织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多参与一些实践活动, 并组织一些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比如演讲比赛、征文、话剧等方面的活动, 组织各种智能比赛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磨练意志, 提高素质。辅导员要精心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 创建良好的学风、班风, 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心理氛围。

总之,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者与实施者, 辅导员的担子越来越重。辅导员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真正落实到位, 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积极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 发挥自身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培养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摘要: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对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主要从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出发, 分析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 深入探讨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林为平.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李智慧, 龙跃, 齐立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2009.

辅导员与大学生 篇11

关键词:交流;问题;辅导员;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12-02

辅导员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与学生接触最多,关系也最密切,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最大。因而辅导员与大学生进行良好有效的交流, 是高校顺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准确了解学生情况,真正解决学生问题的重要途径。因此,分析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交流中的问题,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加油重要意义。

笔者通过对四川一所省属重点高校近300名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及个案访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所回收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对样本中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进行实证分析,进而对如何促进二者有效交流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

一、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本项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收回248份,其中有效问卷246份。被访问学生中,大一新生占8%,大二学生占32%,大三学生占40%,大四学生占20%。其中,男生和女生各占50%。 在问卷中,笔者从交流方式、交流场所、交流内容、交流主动性、交流效果等方面来测试辅导员與学生交流的现状。

1.学生在交流中处于被动地位。

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得知在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被访学生中,有59.8%的学生在“你是否主动与辅导员交流”一项中选择“偶尔会”,21.9%的学生选择“不会”。在“一般是你找辅导员交流还是辅导员找你交流”问题中,有52.1%的被访学生都是辅导员找自己交流。从此可见,学生总是被动的与辅导员交流。

2.交流形式及场所单一。

统计数据表明,52.8%的学生倾向于当面交流的方式与辅导员沟通,40.6%的学生倾向于打电话交流,其他交流方式比如网络聊天、发短信及发邮件仅占了很小的比例。在问及“你一般倾向于在哪里与辅导员交流”时,62.6%的学生选择了“办公室”,而“花园、操场或宿舍”仅有很少学生选择。从而我们可以知道学生与辅导员交流的形式和场所是很单一的。

3.交流内容局限。

被访学生中,在“你在什么情况下主动与辅导员交流”问题中,有34.1%的学生选择“提交材料时”,22.4%的学生是因为学习困难,“内心有困惑”的仅占3.3%。在“辅导员一般找你是什么原因”问题中,40%的被访学生选择了“有任务交代”,而“成绩不好”被辅导员找谈话的学生也占了18.7%,还有13%的学生是因为“逃课或违反纪律”。所以,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我们得知,辅导员与学生交流的的内容局限于学习或纪律方面。

4.交流中语言过于强势。

在问题“刚开始交流时,辅导员采取的方式是什么”中,选择“灌输式”的被访学生占了7%,选择“批评式”的被访学生占了6.5%。在“辅导员最常用以下哪些措辞”问题中,选择“我希望”的占了39.8%,选择“我认为”的占了11.8%,选择“我要求”的占了7.3%。

5.交流效果有待提高。

经过统计数据分析我们得知,有22.4%的被访学生认为“跟辅导员交流之后很平常,没什么感觉”,11.7%的学生感觉“灰心,不够自信了”,在被问及“你会对辅导员吐露真心吗”,56%的被访学生选择了“有所选择的讲”,在被问及“辅导员在你生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时,49.1%的学生选择了“老师”。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学生与辅导员交流的效果还有待提高。

二、对问题原因的分析

1.过于强调辅导员教师地位而导致学生被动。

辅导员和授课教师二者与学生的交流有所不同,授课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大部分局限于课堂,且授课教师在知识水平方面很多时候是学生所不能及的,因而形成学生被动是无可厚非的。 而辅导员则不同,辅导员扮演的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角色,也是服务者,甚至很多时候需要扮演父母和朋友的角色。如果过于强调自己的师者地位,在与学生交流中往往高高在上俯视学生,严师的身份去与学生交流,这样往往会致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2.传统交流模式限制了交流的形式级场所。

一直以来,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一般都是口头寒暄,或者是正式的班会课或是搞活动时与学生的娱乐等,因而辅导员与学生直接的交流形式局限于面对面,而交流的场所则局限于办公室、教室。

3.滞后的辅导员绩效评估致使交流内容局限。

高校管理者虽然在辅导员绩效考评中体现了量化原则,但主要是以显性业绩为参考标准,比如学生的出勤率、四六级通过率、考研率、就业率级获奖情况等。因而对于辅导员来说,学生不出问题便是成绩,学生得奖最实惠。所以这种考核评价机制在无形中致使辅导员以抓两头,放中间为工作准则,重点关注优秀学生和问题学生,而忽略了中间的大多数学生。这就使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局限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精力重点投入到对学生的考勤 违纪等显性的强制管理上来,而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实际困难解决等隐性的不容。

4.辅导员在交流中忽视语言技巧。

辅导员在与学生交流中总是喜欢用期望式、命令式或者警告式的语言,如“我希望”、“我要求”、“必须做”、“后果自负”等。这样强势的语言总是有强加于人的感觉,容易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辅导员产生恐惧敢,以至于不愿意和辅导员交流。而且学生对这样强势的语言容易产生怨恨和敌对的情绪。

辅导员与大学生 篇12

一、激励模式

辅导员采取激励模式的谈话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动力问题。

激励模式主要面对的学生类型是一些在学习、生活中意志消沉, 个人状态懒散的学生, 他们面对困难缺乏勇气和信心, 面对新的学习环境, 新的生活问题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 不思考, 不进取。

激励模式的谈话目标是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潜能, 让学生拥有面对问题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辅导员应在激励模式的谈话中做到以下个要求:

1、激励模式的谈话面对的大学生性格大多内向, 怀疑心理

中, 所以谈话中首先要求辅导员在谈话前能够全面了解被谈话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 而且在谈话中对学生学习、生活的细节描述, 对学生的思想问题, 心理状况的语言判断和分析必须准确、全面, 让学生听到后首先能够相信辅导员老师对他的情况是准确了解的, 马上能放下心里包袱和逆反情绪, 向辅导员老师求教。

2、激励模式的谈话要求辅导员必须对大学生、生活的进行

精神信条的思想灌输。对于学生为什么存在意志消沉、状态懒散、缺乏勇气信心的问题必须“对症下药”。辅导员老师应把握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变化和心理问题, 从而针对性的摆事实, 谈问题, 经行正确认识的思想教育, 带着学生一起去想问题, 分析困难, 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 促使学生在精神面貌的层面发生变化, 提高学生学习、生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目标感, 激发学生内心对于成功和自我价值的认可, 没有信心要给学生一点信心, 没有动力要给学生一点动力, 没有目标要给学生一点目标, 在激励模式谈话中, 辅导要扮演好施动者的角色, 多去给学生“注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认识、观念, 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生活勇气。

3、辅导员在激励模式的谈话中, 语言要准确, 语气要肯定,

语感要高昂, 用自己的信心和感情去感染学生, 建议学生在不清楚, 不明白的时候多和自己沟通, 任何遇到困难时候都可以向自己求助, 自己会一如既往的支持他, 鼓励他, 这种表明自己对他的关心态度会从情感上增强他的群体归属感, 增强的自强意识。

二、抚慰模式

辅导员采取抚慰模式的谈话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情绪问题。

抚慰模式主要面对的学生类型是自身挫折感强, 在学习、生活中情绪低沉、心理负担沉重、自卑心强的学生, 他们要么对外界的适应性不强, 非常自卑地看待自己的成长, 要么因为失败和不愉快经历失去一切想法, 消沉地将自己定位于“弱者”的角色, 用一种色彩浓重的悲观情绪左右自己的学习、生活。

抚慰模式的谈话目标是促进学生平和、客观的认识问题, 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改善学生的自我心里调节能力, 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

1、辅导员和学生谈话采取抚慰模式首先要能够认真倾听,

做一个好的听众。针对学生情绪存在问题的学生辅导员老师在谈话中首先要用关爱的感情温暖学生让学生说出心里所想, 心里所疑, 释放心理能量和进行情感的宣泄, 辅导员老师要耐心、热情、真诚的倾听学生诉说自身问题, 以宽阔的心胸和极大的耐心取倾听, 让学生把话说完, 给学生解释的机会, 不打断, 不争辩, 不急于下结论, 谈话的节奏上抚慰学生, 了解学生心理状况。

2、在抚慰模式的学生谈话中, 辅导员老师要创造气氛随和、

情感关爱的倾听氛围。要能够认可学生, 给学生一种精神层面的肯定,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进而影响学生的做事情绪。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与城市学生在信息广度和时尚文化方面相比存在自卑心态, 这时, 辅导员老师要更换角度取认可学生在超越生活环境中体现出的很强的意志力和顽强精神, 认可他们在自身成长中吃苦耐劳、体恤父母的宝贵品质, 激励他们继续提高自身认识深度的同时开阔自己的信心视野宽度。

3、一般说来, 凡是情绪不好的学生对外界的敏感度也就越

强, 所以在这种抚慰模式的谈话中辅导员要格外的注意自己的语气, 语感, 甚至是面部表情和细微用词, 辅导员老师应在谈话中平等对坐, 隔着桌子会让学生产生敬畏心里, 同坐一个沙发也会让学生觉得没有安全感, 在语气上谈话应以舒缓的语调为主, 语言上要突出辅导员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之情, 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温暖的态度。

三、引导模式

辅导员采取引导模式的谈话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目标问题。

引导模式主要面对的学生类型是在学习、生活中目标、方向感不强, 或者由于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学生在大学校园成长中存在价值取向存在偏颇, 认识、分析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能力不足而导致存在一些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偏差存在问题的学生。

引导模式的谈话目标是分析学生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分析问题, 运用引导的方式吸引大学生自己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 自己树立自己的目标并为之努力。

1、引导模式的谈话之前辅导员应已经对如何解决学生思

想目标问题有了初步的方法和计划, 进而按照这个谈话计划进行目标引导过程的谈话, 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要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注意谈话进程的控制。

2、引导模式的谈话中辅导员是谈话的主导者和谈话过程的

控制者, 应该运用事例、典故等方式阐述正确的价值目标, 比如在谈话的一开始, 通过一个名人小故事或者是辅导员自身成长中的感受首先感染学生, 让学生的思想情绪跟随这个特定事例展开谈话的价值引导过程;在谈话的过程中, 适当分析错误事例的不良印象和后果, 让这一类型的学生产生思想和情绪上的危机感, 这种危机感会有助于学会自我反省;在谈话的最后, 要运用总结、归纳的手法去阐述正确界定的价值观、人生观, 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目标。

3、引导模式的谈话中辅导员要把目标引导和思想灌输放在

核心的位置去开展谈话, 大学生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还不是很成熟, 需要一定的思想灌输去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在引导模式谈话的最后, 辅导员最好能够运用一些诸如“如果”, “就一定能”的条件语气去增强学生对谈话的认可, 激发学生在思维、说话、处事上上轨道, 进入一个行为的目标引导过程。

四、探讨模式

辅导员采取探讨模式的谈话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习、生活的状态问题。

探讨模式主要面对的学生类型是性格外向、思维活跃, 思考问题, 观察社会和生活环境的认知感强, 能够积极的观察问题、研究问题, 但由于这类学生大多有较强的自信心和自我意识加之人生阅历、对待问题的全面性不强, 所以一些学生存在思想过激, 认识偏差, 性格骄躁等性格问题。

探讨模式的谈话目标是在不打击学生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前提下帮助学生树立全面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说明的是探讨模式和引导模式都是在解决学生在思想认识和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 但不同的是:1.被谈话学生的思想状态和个性特征。引导模式的谈话面对的是情绪上较为低沉, 状态上懒散, 思维上迷茫的学生;探讨模式面对的是情绪上较为亢奋状态上积极、思维上活跃的学生。2.谈话的目标范畴上。引导模式的谈话内容范围是学生意识中自身的问题;探讨模式的谈话内容范围是学生思维中的社会问题。所以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特质要求在谈话方式、内容上也要有不同的策略和应对。

1、探讨模式对于辅导员自身素质、能力的要求较高, 在谈

话中, 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较快, 学生在思维和判断上是“提出者”, 而作为应对者和解答者, 辅导员在谈话中除了有较为机敏的思维反应之外, 对于问题的理解和判断必须到位, 用相对有深度和与学生较为密切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探讨兴趣, 从而发现掌握学生更多的情况和问题, 总而言之, 辅导员必须扮演好相互探讨的角色目标, 在这个平等沟通发现学生的状态问题。

2、探讨模式中辅导员老师要对学生思维的活跃表示高度

的认可和表扬, 拉近学生与辅导员的距离, 让学生感性上认为辅导员是自己“活跃思维”和“独到见解”的知音, 接着办法辅导员在谈话中必须寻找学生的逻辑错误和逻辑矛盾, 这类学生的谈话最好的就是“以其人之道到还治其人之身”, 用这种方法去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问题, 给学生一定的心理落差, 促使学生能够在一定的“失落中反思自己”, 检讨自己。

3、探讨模式的气氛要较为放松, 工作实践证明, 喧闹的环

境要好于安静的环境, 也就是说在一个人流量较快的快餐店或者街心花园进行探讨模式的谈话效果要好于在安静的校园林荫小路上, 给这类学生一个比较“涉世”的感觉, 让学生能有感而发, 辅导员也可以充分运用这种环境类比社会生活, 给学生一个思想和认识上的直观认识。

五、降温模式

辅导员采取降温模式的谈话主要是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性格适应性问题。

降温模式主要面对的学生类型是情绪冲动, 做事鲁莽, 对制度和群体、他人利益视而不见, 喜欢标新立异, 或者思想和行为上轻视他人, 存在自命不凡的心理。

降温谈话是为感情易冲动、思想较偏激类型的学生进行“自我感觉降温”的一种方法, 使学生在感情冲动时能冷静下来, 用理智战胜情感, 从而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所感悟。

1、降温模式的谈话是辅导员对学生批评教育的一种重要方

式, 一定要把握“轻批重评”这个原则, “批”是指出所犯错误的性质和严重后果, “评”是讲道理, 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分析。辅导员要以适度平和的语调帮助学生一起分析, 学生的行为会对其有怎样的影响和和不利, 到底问题出在思想认识还是主观动机上, 让学生深切感受辅导员是为他着想, 这样对于辅导员的批评就会诚恳接受甚至是心存感激。

2、降温模式的谈话中, 辅导员经常面对的是体育生或者性

格暴躁的学生, 这时辅导员的谈话要有很大的耐心和技巧, 把握这类学生自尊心强, 自我认定高的特点, 抓住这类学生心理的“软肋”, 扬长避短, 和专业学习好的学生谈全面成长和社会适应, 和体育体能好的学生谈专业素质和就业情况, 和情绪冲动, 做事鲁莽的学生谈成功者的人格素质和大家风范, 总而言之, 要用和蔼关爱的语气适度“刺激”这类学生高度自豪的荣誉感, 最后通过一定的表扬鼓励学生如果克服哪些自身问题将更加优秀, 给学生一定认可, 鼓励他改正错误, 继续努力。

3、降温模式的谈话也会面对另外一种情况, 一些学生内心

活动极为激烈, 却不善言辞, 认为自己是思想上行为中的“孤独者”, 在与辅导员的谈话中, 以一种“清高”的态度说话交流, 辅导员面对这种谈话学生, 态度要和蔼, 言辞要犀利, 最开始时微笑面对, 甚至面对一些言语的挑衅也要微笑应对, 让学生心理产生一种辅导员今天非同寻常, 谈话肯定有问题的感觉, 让学生心理紧张起来, 然后辅导员要针锋相对, 语言要深刻准确, 态度要严肃, 甚至做出一些要“惩戒”的“假动作之后”刺激学生的心理, 让学生从紧张变成惶恐, 这时把握权已经牢牢的在辅导员手中, 辅导员只要通过帮助学生析理, 提高学生对自身问题的认识就基本可以达到降温模式谈话的目标。

辅导员与大学生的谈话是一个沟通和了解的过程, 大学生通过谈话可以提出自己大学生活、学习中的问题, 辅导员通过谈话要能够去解决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问题。这个双方谈话的过程中, 辅导员是谈话的控制者和引导者, 谈话的模式也是主要针对学生的问题由辅导员老师来界定和运用的, 无论哪种模式的谈话都是应该去帮助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的, 在实际中, 辅导员与学生的谈话并不是每次只用一种谈话模式, 学生工作的多样性决定我们要综合运用与学生谈话的技巧和模式, 认识学生, 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 分析事实, 研究方法, 帮助学生,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促进学生工作的创新发展, 促进校园文化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刘金华.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分析[J].高校辅导员, 2010, (03) .

[2]、曲建武, 吴云志.高校辅导员素质与能力建设问题研究综述[J].高校理论战线, 2006, (04) .

[3]、杨瑾, 季宜敬.“心与心”的对话——论高校辅导员的谈话艺术[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04) .

[4]、陈芬良.高校辅导员的谈话原则和技巧[J].文教资料, 2011, (12) .

上一篇:天猫“双11”晚会下一篇:水流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