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案例与思考论文(共11篇)
辅导员工作案例与思考论文 篇1
近年来, 国家对困难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 资助政策不断完善, 财政投入大幅增加。一方面, 这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有保障。另一方面, 递交困难生证明材料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给“困难生”的认定带来了很多问题。有贫困证明材料的未必家庭一定贫困, 而拥有笔记本电脑或手机的同学, 也未必就不贫困。古语道: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学生眼中, 我们是手握天平的裁判者, 一直力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公平公正的认定“困难生”, 把国家的资助发给最需要帮助的学生, 但现实工作却让我们看到了问题的复杂性。
一、案例事件
2014年9月, 随着14级新生正式来我院报到, 新一轮的困难生认定也随之开始。在开班主任会议过程中, 要求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主动提交困难申请。很快, 我陆续收到了很多同学递交的材料, 一位来自农村的女同学引起了我的注意:父亲因病去世, 靠母亲干些体力活来支撑整个家庭, 家中尚有年迈奶奶。看到女同学难过的样子, 我的内心非常的同情她。然而, 又一位同学的申请材料引起了我的注意, 联想这位男同学平时的表现:衣着名牌, 手拿高档手机, 很难想象他也是一位家庭困难的学生。但是, 他同样提交了当地民政部门开具的“贫困证明”。这一对比, 让我陷入了沉思:我们该用一种怎样的方式去证明去了解一位学生的困难程度?怎样才能给予他们公平公正的评选与资助?
必须找一个能不局限于一纸证明, 不局限于各种条条框框, 不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评判标准的困难生认定程序, 必须是能够真实了解学生现实表现的公平方法。
于是, 我们在评议小组应如何产生这一环节上下了很多功夫, 我系班级民主评议小组产生的具体办法是:
个人申请班主任初审年级认定评议系认定工作组评审公示学院审核公示。
(一) 学生个人向班级提交困难认定申请, 填写《家庭经济困难认定表》中“学生本人基本情况”和“学生陈述申请认定理由” (可加附页) 、提交《普通高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等证明材料。
(二) 班主任根据学生提交的相关申请材料, 综合考察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 认真筛选出申请同学资格, 提出困难认定推荐档次的建议 (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程度, 评定为特殊困难、困难、一般困难) , 汇总交年级认定评议小组。
(1) 首先要保证评议小组应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因此, 以宿舍为单位, 每个宿舍推选1-2名同学担任评议小组人员候选人, 并将班级各宿舍推荐的人员名单汇总, 公示在班级黑板上。
(2) 要求班主任进行引导监督。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现场唱票, 各宿舍中票数高者当选评议小组成员, 力求评选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三) 各年级根据班级书面认定建议和学生实际情况认真进行年级综合评议, 确定推荐档次, 填写《认定申请表》中“民主评议”栏的“推荐档次”和“陈述理由”。
通过这一系列程序的实施, 同学们普遍反映评选过程透明度更高了, 公平性也显著提高, 真正困难的学生得到了保障, 想钻空子的同学没有了机会。
公平, 是最大的问题!
二、案例分析
(一) 国家加大资助力度促使学生纷纷申请困难生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国家从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 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 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由原来人均2000元提高到3000元。奖金增加的同时受助学生比例也不断提高。国家资助力度加大, 使得受助人员猛增, 一些不困难的学生也纷纷递交材料, 受到资助金钱的诱惑, 弄虚作假, 浑水摸鱼, 给把关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 证明材料公信力不足给认定工作带来难题
如何判定困生生的家庭经济状况是目前最大的难题。高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 要想对每个困难生进行家访是很不现实的事情, 那学校判断学生是否为困难生的一个重要凭据, 就是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局盖章的贫困证明。但学生要获得这样一个贫困生证明, 似乎并不困难。对于考出去的大学生, 当地政府部门都乐意照顾“自己人”, 一般并不会太为难他们。
(三) 保护学生隐私, 明确造假后果
很多家庭困难的学生, 他们不愿意将家里的实际情况说出来。公开的交流评选让他们感到“没面子”, 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另外, 对于那些想蒙混困难生助学金的假困难生, 就是因为即使造假被发现后, 学生也不用承担什么风险。如果学校能制定相关政策, 严肃处理造假学生, 令造假的风险远远高于获得的利益, 相信学生会做提供真实的信息。
三、相关措施
(一) 建立困难生档案, 完善困难生认证体系
(1) 真实有效的建立困难生档案, 将申请人的家庭住址、家庭人口数及职业、年均纯收入、贫困证明及以前的受资助情况等进行调查登记, 并对这些资料进行认真分析研究, 在此基础上划分不同的困难档次, 并在每学期初开展困难生的复查认定工作, 对数据库进行动态管理。
(2) 严格认定程序, 提高认定工作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杜绝假冒困难生。
(二) 加强诚信教育, 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大学生涉世不深, 很少接触社会, 还没有通过生活的经历、阅历来体验道德素养对一个人的生存所发挥的重大作用, 他们对道德失范所带来的后果还没有直观的认识。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已非常紧要, 在市场经济中, 人格信誉是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是做人处事之根本, 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德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三) 做好“心理扶贫”工作, 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
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 困难生既有“物质贫困”的问题又存在“心理贫困”的困扰, 有些学生消极悲观, 自卑情绪严重。贫困是把双刃剑, 贫困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使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拔;但是也可能引发人的心理问题, 使人产生自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由于心理问题是隐性的, 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 如果负面的精神面貌不能从及时的改变, 就很容易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所以, 高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 也应以同样高度的责任感去帮助这些同学努力培养健全的人格,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培养他们坚韧的品质, 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四) 系统规划资助结构, 提高资助效率
完善勤工助学制度, 倡导自主创业;提倡经济资助以“自助为主, 他助为辅”, “先自助、后他助”, “以酬代补”的原则来建立困难生资助运行机制;运用高校贫困生中依靠自身努力, 顽强拼搏而获得成功的优秀代表, 鼓励同学们以健康和上进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加大资助的覆盖面, 以达到最广泛的资助效果。
(五) 丰富资助内涵, 全面关心困难生的健康成长
把困难生就业援助与潜能开发相结合, 自立自强打破贫困循环。激发学生的热情, 使他们的技能得到展示、进而自信大大增强, 学会为自己的问题负责, 自己找办法, 作决定, 最终使他们能够在步入社会后自立自强获得成功。
四、思考
(一)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不单是一项扶贫工作, 更是一项“扶志工程”。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 辅导员站在学生教育和管理的前线, 要特别加强学生的自强自立、并将帮困助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促进学生培养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在具体工作中, 要引导学生度参加公益活动, 奉献爱心, 强化学生的感恩与责任意识。
(二) 困难生定位工作既是一项“温暖工程”更是一项“育人工程”, 我们在经济上、生活上帮助和照顾他们的同时, 还要从思想上、心理上关心他们, 帮助他们拓展自身素质, 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 促进困难生健康成长, 帮助他们早日走出困境, 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三) 困难学生情况错综复杂, 精神面貌、心理素质、能力参差不齐。有的困难生自信、乐观;有的困难生则自卑、消极, 甚至有的学生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影响了学业。因此, 在困难生认定时, 一定避免和戒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上“一刀切”的粗暴做法, 要因材施教, 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总之, 要保证国家的各项高等学校资助政策和措施真正落实到有困难的学生身上, 必须认真做好高校困难生认定工作, 贫困生认定工作模式要充分体现公平性, 真正体现国家以及高校对贫困生的关心、关爱, 确保各种资助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参考文献
[1]党振峰.高校困难生认定及资助方法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2) :72.
[2]杨得利, 熊志忠.高校困难生认定方法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 2007 (5) :65.
[4]徐晓军.高校贫困资助体系问题分析与对策.《中国青年研究》, 2004年第5期.
[5]吴亚玲.对高校困难生问题的若干思考[J].教育与职业, 2003, (19) :9.
[6]李萍.关于弘扬贫困大学生自强不息精神的思考[J].潍坊学院学报, 2005, (3) :152.
[7]毕业论文网:高职院校困难生界定的思考http://www.14edu.com/jiaoxue/jiaoyu/jiaoxue/zjlw/033095462010.htm
辅导员工作案例与思考论文 篇2
【案例主题】测评学生综合素质 培养综合性人才
【案例背景】随着大学的扩招,普通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不再是“天之骄子”。随着当前大学生数量的日益加剧,大学生就业难题日益凸显。据报道,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他们也将学生的口才、动手实践能力纳入了是否聘用该学生的重要依据。同时,综合素质较高的毕业生往往也更能适应工作岗位。一套能将学生应注重的若干事项及应提高的综合能力可实行量化考核,并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为大家今后的学习、社会工作等方面指明了方向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急需出台。
【案例问题事件】学生考核从方法上来说有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之分。过去,我们评价学生,往往只注重定性考核,在方式上习惯于德育凭印象,智育看分数,体育看外表。通过考核,学生全部按分数排队,从而解决了分配过程中的标准问题,同时,分数也成为学校分配奖学金和三好学生名额的重要依据。
这种“传统型”的方式有其很大的弊病和局限性,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对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文体科技活动没有足够的兴趣和热情,甚至连班级内的集体活动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不予以支持,其理由是“参加活动会影响学习,学习不好就不能评优评先了”。
另外,一些在学生干部岗位辛勤工作的学生、在各类文体活动中积极参与或获奖的学生,在学校的素质测评中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使得他们的职位认同感和参与活动的热情度一步步的降低,这对学校组织开展活动极为不利。
【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效果】为强化学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我院出台了《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规定,综合素质测评由德育、智育、遵规守纪和争优创先成绩依权一定的重比例综合构成。该方案要求,德育测评分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智育测评主要以学业平均基点分为主;遵规守纪考察项目分为寝室建设、五按时,社会实践,校院级和班级要求参加的集体活动,处分、通报批评,五个方面;争优创先考察项目分为先进个人、社会工作、科技活动、文体活动、校内外宣传、其它项目。对各项目评分依据及监督措施均有明确规定。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的开展:一是全员参与无缝覆盖。学院全部学生,全部参加综合素质测评,确保不漏一人,无缝覆盖。二是精选指标全面评价。测评内容包括德育、智育、遵规守纪和争优创先成绩四大项,同时将评价指标和评价等次进一步明确、细化,力求测评准确全面,反映真实情况。三是严密组织务求实效。为剔除人情因素对测评结果的干扰以及降低班级同学矛盾,规定班级班委只负责平时基本数据的统计,不参与综合测评分的评定。四是及时统计精心分析。对测评结果组织专人进行综合分析,并形成了专项测评报告。同时,通过测评,也进一步发现了在创新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改进管理办法,开展相关培训,促进我院大学生又好又快成长提供了决策依据。《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的实施从评价内容上,体现了评价多元化,不仅反映了各学科在“知识与实践”方面的评价情况,而且更加突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业成绩、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特长发展的状况,更加注重对学生基本能力的考察。
从评价方法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丰富了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导评有机结合,体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还体现了评价方式的多样性,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的过程性,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通过“测评提示”和描述性评价强化定性评价,突出了学习兴趣、态度、方法、能力、水平的评价,进一步体现发展性评价理念。
同学们们认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有利于学生发展、成长。其不仅记录了学生的成绩水平,更注重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评价,很好地记录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的信息,便于较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成长情况,并起到了督导促进的作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案》不仅从教师的角度去评价,而且结合多方面因素从不同角度评价学生,能够较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委婉地指出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有自我努力、发展的方向,激励学生更快地进步,调动了其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有利于培养成就感、自信心、自我认识能力和自我反省意识,使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重视学生的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重视各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践与探索,我们不断总结与反思,在原方案的基础上,对评价改革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及时修正,形成了我院较为完善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其评价体系在思想观念、操作方式等方面有了较大突破,产生了较为满意的综合效应:
(一)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往的评价,学校、考生和家长只重纸笔考试,一味关注分数,忽略了学生的能力、智慧、学识和情意及其内在结构。这种应试教育的评价思想和观念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有力推进。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习方法、关注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还关注学生的个性特长,赋于了教育新的思想和观念。
“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是我们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理念。我们通过构建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评价理论的学习、培训、实践,并及时利用宣传栏、广播、电视、报刊进行宣传报道,已在我院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评价的社会氛围。今年5月以来,我们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有效地综合性评价,在评价中,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评价思想和观念有了实质性突破,“先做人,再学习”的意识已经形成,综合素质评价得到人们的重视和社会的认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后,教师更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潜能的开发、过程的进步,更加重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每个学生更加重视自生人格的培养和提高;家长不再只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而且更关注孩子的品行修养和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评价作为大学生评优评先的一项重要依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反思,改变了传统的评价体系,有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操作方式的突破。我院奖学金的评定增加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一道门槛,一张试卷论成败的考试体系结束,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能力、表现与特长等多方面的测评,来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实施学生综合素质如何评价,就必须解决操作方式的问题,我们在实践不断总结校正,并形成了如下操作策略。
1、评价依据。学生综合表现记录袋,主要通过以下几项资料予以体现。(1)考试成绩,一般指各学期各学科期末考试综合成绩;(2)思想道德分,一般指该生在班级内的被评定等级;(3)遵归守纪;(4)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社会服务),主要包括学生参与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的次数、参与的类型、参与过程中的表现、参与后的成果、参与后的个人感悟(如对自己的影响等),有关证明材料或资料由学生会提供;(5)特长与获奖情况:包括学生参加各级(国际、国家、省级、市县级、学校级)各类(音乐、美术等类型)比赛、竞赛的获奖或者所获得的荣誉称号等。
2、评价人。我院的综合素质评定人由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干部、学生会考评小组成员等联合担任。多方位多视角多体系的对学生进行考评,避免的主观因素的存在对评定结果造成大的影响。
【分析与启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一项关系到每位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学生工作的有力措施。此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的启动,将为以后评优、评奖、推优入党、推荐毕业生就业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据。我们将按照此方案对学生进行公平、公开、公正的评价。
一、要坚持以育人为本,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德智体能四个方面来培养综合性人才;
二、坚持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三、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工程,建立学生培养长效机制;
四、转换教育管理方式,改变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根据以上归纳分析,对大学生综合测评方法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几点看法: ① 根据测评目的确定合理的测评指标体系是测评研究的基础,所以测评指标体系的建立应予以充分重视;②
各种综合测评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值得总结归纳,以便针对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测评方法;③ 其他尚未应用于本领域的综合测评方法应结合具体的适用条件探索性的推广到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来;④
可以结合各种综合测评方法的优缺点,取长补短,结合各种方法的优点探索出综合评价的新思路、新方法;
辅导员工作案例与思考论文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中国分类号:G4
农村小学科技活动鼓励创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在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过程中,科技辅导员是一支至关重要的队伍。在组织科技活动过程中,辅导员要正确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要怎样才能做好农村小学科技辅导工作呢?我认为应做好下面的几方面。
一、培养青少年科技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学生是细细的主体,所有的知识、技能和对技术的领悟,均有学生自己在实践中获得。二教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他的责任是给学生创造合适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在实践中不断地给予点拨指导,鼓励学生不畏艰难,充满自信,磨练意志和毅力。多样的实践活动模式,学生的科学兴趣更加浓厚;“以问题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学生的科学素质明显提高,是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研究能力得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增强、表达和交流能力得到施展、信息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农村孩子他们的知识面不广但活泼好动求知欲极强对什么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因此,我就从宣传、教育、课堂渗透三方面入手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二、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特长学生
科技特长学生培养形式:按科学兴趣爱好,分为各学科项目的兴趣小组;按研究目标,分为各课题小组;对一部分智力很高,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的超常生,竞赛评比为学生进行科技类学习活动提供了发展个性、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善于利用身边的资源
充分利用农村环境的自然资源,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中的科
学,知道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求知欲往往是通过老师的多种形式激发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成长的地方,是孩子们熟悉的地方,是他们的乐园。在这个地方,有许多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秘密等着他们去发现去探索。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
学生的生活。他们天生所具有的好奇心会在老师的点拨下发芽,喜欢上科学世界,爱上这美妙的大自然。
四、激发兴趣,释疑解难
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构成青少年科学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心理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能有了兴趣才能发挥无穷的力量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激发和培养、保护和利用学生的潜在兴趣是我们老师在开展创新教学中绝不能忽视的教育艺术和手段。释疑解难,学生在学习知识和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疑问和难题,作为科技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帮助他们去解决。要让让学生热爱科学、提高科学素养,这就需要我们科技辅导员抓住以上两点付出更艰辛的劳动。
五、鼓励创新,活动开路
创新能力是中小学学生文化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科技辅导员应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有能力去自己接触、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找出事物的种种内在联系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科技的实践活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为科技创新打好基础。为了培养学生的科技技能,科技辅导员应配合学校举行小发明展评、参观、讲座、科普知识竞赛、主题队会等。以普及科学知识、培養科技能力、提高科技素质。
2、鼓励学生提问
我认为教师首先应从教育观念上更新,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的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3、引导学生解答问题。有些问题是老师提出来的,还有的是学生提出的,不管怎样,都要解答。有的学生完全依靠老师,自己不深入的思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对学生加以引导,使他们用自己的话总结答案。
六、农村科技教师所具备的基本条件
由于小学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师范毕业,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单科教育,岗位教学的模式,更使教师除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其他能力都很差,所以,目前小学中能胜任未成年人科技实践活动的师资力量很少,特别是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师资力量的缺失,是目前开展学校科技教育活动的主要矛盾之一。
1、具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感到吸取别人的长处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敢于创新与探索,突破框框,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特色。只有百分百地投入和努力,不断探索,不断实践,吸纳先进技术和方法,善于破解难题,才能有望取得成功。
2、不断学习进修,追求卓越。教师只有有兴趣,有目标,肯学习,愿付出,必然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技指导教师。俗话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而且是一桶鲜活的水。是的,只有参观科技教学活动的先进学校,借鉴其他学校和老实的经验等,不断充实自己,在知识、技术、方法、运用方面不断积累,进而达到能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筹帷幄、得心应手的地步。
参考文献:
[1] 曾川宁 , 贾志荣. 科技馆员工培训工作与人才培养. [J].科协论坛,2008,3
[2] 林爱兵,刘颖.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现状调查. [J].科普研究,2008,2
[3] 刘璐.科技馆科普教育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2,16
[4 ]许黎辉.关于科技馆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探析[J].今日科苑,2011,3
[5 ]徐善衍.关于科技馆发展趋势和特点的思考[J].科普研究,2007,8
作者简介:
辅导员工作案例与思考论文 篇4
1 案例简介
小林,男,19岁,独生子女,大二开学后,班级心理委员反映该同学与上个学期相比变化很大,沉默,不和同学交流,经常旷课。了解到这一信息之后,辅导员及时向小林的班级同学和室友了解情况。据同学和室友反映,小林平时不参加班级集体活动,总是独来独往,不和室友交流,经常自己一个人在寝室里睡觉、上网或者是玩手机,衣服也很少换洗。室友偶尔发现他自己会一个人哭。辅导员找到该同学谈话。在谈话的过程中发现,该同学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做事情没有动力,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觉得生活没有意思,活着很痛苦,想要离家出走,去一个没有人认识的世界。
2 案例的处理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该生的问题已经很突出,已经萌生要离家出走的念头,如果不及时发现和干预,任其自然发展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后果。辅导员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了该生的基本情况,并与家属取得了联系,同时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积极措施来帮助该生:
(1)专业咨询:辅导员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及时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部门取得联系,将该生的情况进行上报,心理老师了解情况之后与该生交流。经过心理老师的了解,发现该生有抑郁倾向,可能会有抑郁症并建议该生去看专业的心理门诊。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健全该生的心理档案,在该生后续的治疗期间以及恢复之后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跟踪。
(2)与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辅导员及时和家长联系,将学生在校的情况,以及心理咨询老师的建议和意见告知家长,让家长了解到全面信息,并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在辅导员的建议下家长带该生去看心理门诊,诊断的结果为轻度抑郁症,心理医生开了抗抑郁的药,并约好定期看心理门诊。
(3)发动学生干部和室友共同帮助:发动学生干部和室友对该生进行进行关心和照顾,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班委和室友在日常的生活中主动与该生交流,多带他去上课和参加集体活动。针对该生学习上的困难,辅导员让学习较好的同学给该生进行辅导,同时嘱咐室友注意观察该生的行为和心理,若有异常发生,马上与辅导员联系。
通过心理咨询和大家的共同努力,半年后,该生有了明显的好转,积极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学习努力,精神状态明显好转,与同学和家人的相处融洽。
3 启示与思考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对心理问题学生的治愈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通过这个案例笔者对独立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以下的思考。
3.1 独立学院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原因分析
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生相比,独立学院在学生的素质、人才的培养以及办学模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同时独立院校里的学生比一般的高等院校的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与疾病。因此,这一切决定了独立学院自身应该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缺乏学习的目标和主动性。缺乏学习目标是当前很多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问题。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生在初中和高中都有着非常明确的学习目标。在进入大学后,很多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再做硬性的要求,高校的老师相较于中学的老师,在管理上也相对宽松,在学生中也流传着六十分万岁的观念,甚至有些学生在经过了紧张的高考后,认为自己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上大学应该要轻松一下,因此,在大学期间,有一部分学生容易缺乏学习目标。
独立学院的学生相较于一本、二本的学生来讲,在学习上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对老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另外,很多独立学院学生培养计划的制定是参照一本二本的母体院校来进行的,有些教材也是参照一本二本的教材,这提升了学习的难度,有些独立院校也会聘请一些母体的一本二本院校的老师来上课,这些老师按照一本二本院校的标准来教学,会增加独立院校学生的学习难度和压力。学生本来学习的主动性就不高,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再加上学习难度比较大,很多学生在跟不上课程之后就不愿意去努力,甚至自暴自弃。
(2)人际交往能力欠缺。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较好,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比较受宠,有自我中心倾向,缺乏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经验。在独立学院学生心理问题中,人际关系问题所占比例最大,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问题所引发。比较明显的表现就是部分学生不关心他人的感受,只顾自己,不懂得团队合作,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在学生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因寝室矛盾而要求换寝室的学生,详细了解原因之后发现是由于只关注自己,不关注他人的感受,不懂人际交往技巧,不擅长处理人际关心而导致的。
(3)心理承受能力差。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数家庭环境较好,父母也总是尽其所能的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直在顺境中成长的学生心理承受较差,外表浮躁,内心脆弱、敏感,常常会因为老师或者同学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而引起很大的心理波动,容易走极端,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常常会不知所措、自暴自弃。(1)
3.2 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校园安全的相关措施
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密切相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校园安全的重要保证,而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是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维护校园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不能将它看作是一个独立的部分,而应该将其纳入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动态大系统中,与学校的管理工作、教学工作以及就业工作等一起统筹发展。另外,目前许多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针对少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进来,独立学院应该消除“心理咨询就是心理工作的全部”这一误区,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预防心理问题发生为主,心理干扰为辅。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全面发展自己是教育机构应有的目标,而不是以处理问题为目标。(2)
(2)建立健全“学院—系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在当前的形式下,单纯依靠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力量来维护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不可能实现的,必须要发动全校的力量,建立“学院—系部—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院层面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中心由全部专业的心理教师组成。系部成立二级的心理辅导工作站,由相应的心理辅导员组成。班级层面设立心理委员,由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学生组成,形成三个层面的合力,共同致力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上面的案例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班级心理委员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觉察出了该生的问题,并及时的反馈给辅导员,辅导员又及时反馈到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才使得这个学生的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学院—系部—班级”这三个方面的力量缺一不可,每个层面都必须要重视,不可流于形式。
(3)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很多独立学院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是涉及面不够广,心理健康知识得不到普及,独立学院应该结合自己的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将其纳入教学计划和培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也可以开设一些与大学生心理相关的选修课程,如情感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使心理健康知识得到普及,力争覆盖全体学生,同时引导学生遇到心理问题主动寻求帮助,避免因心理问题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防患于未然。(3)
总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校园的安全与稳定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特点使得独立学院更应该关注与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独立学院应该通过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等方面着手,努力发动全校各部门人员共同努力,促成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保障大学校园的和谐、安全与稳定。
注释
11庞鹏.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特点及对策[J].科教纵横,2012.08.
22 黎藜.独立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08.
辅导员工作案例分析 篇5
——记我的一个QQ聊友学生宋某某案例分析
一、案例情况:
对英语系的我来说,这一天注定是不平凡的。我与往常一样习惯性地打开了电脑,登陆了自己的QQ,有一条加友信息,我按下了确定键。从此他认识了这样的一名女同学——旅游051班宋某某。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认识的宋某某,而当时的我并不知道网上那个自称是“让我解脱”网名的,有轻生念头的学生就是宋某某,而且是我带班的学生。在网络上遇见这样的情况原本是难分真假,但我本着负责任态度,认真的与这个刚刚结识的网友进行了交谈。
通过近一个月的时间与之聊天,我了解到以下情况:
(一)该生失恋,情绪不稳
宋某某,在到我院报到之前,刚刚和高中相恋三年的男友分手,失恋的阴霾令她一蹶不振。到大学以后,沉溺于对往事的回忆和失恋的痛苦之中。总觉得生命中没有了那个他,生活就不再有意义,他是无可替代的。失去了他就失去了一切。
(二)水土不服,身体多病
到沈阳上学后身体因水土不服而备受折磨。总是动不动就会上吐下泻,每天只能吃一些清粥,简直吃不下东西。在之后的日子里虽情况略有好转,但身体还是异常的敏感、脆弱,天气有一点变化就会引起她的强烈反应,因此经常发烧感冒。在那段时间中她成了医院的常客,每天奔走于学校与医院之间。
(三)乡音难改,交流受阻
还有一个最为严峻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她严重的口音所带来的麻烦。口音是每个来自异地的学子都会遇见的问题,但宋某某的口音尤为严重,这在日常的交流中造成了严重的障碍,使她无法正常的与同学交谈,更无法结识新的朋友。在课堂上遇见老师的讲授她也时常出现听不懂、理不清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宋某某的日常学习。
(四)家庭困难,生活拮据
宋某某的家庭情况十分困难,有政府颁发的特困证明,宋某某在高中时期虽不能说是最优秀的学生,但她绝对是名认真的学生。她从骨子里是一个十分好强的女生,眼看着自己的成绩成为班里倒数的几名,回想起遇到的不公、磨难、挫折,宋某某埋藏在内心的种种委屈、不甘,一下子如火山般爆发了出来,又想起为了供养自己上大学他们苍老的面容与佝偻的身躯,宋某某又觉得特别的愧疚。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击打碎了她对生活的所有希望,更使她对人生彻底绝望了。
(五)深感绝望,意欲轻生
以上几种因素交织一在起,令她对自己的生命产生了极度的厌恶,她一度认为只有死亡才能让她得到彻底的解脱与平静,渐渐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念头在他的头脑中日渐清晰。
但她决定在离开之前能与老师谈一下。她主动向同学要了我的QQ号码。
二、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过程可以看出该生问题已经很突出,已经萌生了轻生的念头,如果不及时发现并进行干预与辅导很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学生死亡。分析产生如此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没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能正确处理好由于恋爱带给自己的各种影响与打击,特别是负面的。
(二)没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从小到大没有一个老师给他讲过生命观的话题,导致她对自己生命的漠视与轻视。
(三)由于自己是外省的学生,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异地大学生活,自我调节能力差。语言、饮食、文化等存在的差异使她身体健康情况下降,心理孤独感增加。心理与身体的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四)女孩性格内向,有心事不愿与他人交流,人际交往能力差。
(五)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在增加,在遇到困难时更多愿意在网络或虚拟的世界中寻找答案与解脱。
三、辅导过程:
(一)深入班级与宿舍,了解核实情况。
我及时找到其所在寝室同学,班级学生干部,主要任课教师了解情况,据大家反应宋某某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特内向,很少主动与他人交流,有时会一个人在寝室哭泣;
2、身体多病,体质较差;
3、课上表现一般,从不主动发言,学习成绩不理想;
4、愿意记日记和上网。
(二)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进行干预与关怀。
在与家长取得联系后从家长处了解到,她确实在高中时有一个男朋友,但后来他考上了好的大学便提出与宋分手。平时在家
宋是个很懂事和能干的孩子,但不太爱说话,很爱干净,学习成绩不是特别好,但特别用功。我通报了学生的现在情况,尤其是轻生的念头,要求家长对其多关怀、多鼓励、多沟通。
(三)针对失恋、水土不服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劝说。旨在使之重新树立起生活的勇气与信心。
我曾多次在聊天时表示想与宋某某面对面进行一次谈话,但都被宋某某拒绝了。于是我们更在网上进行了近半年的交流。我会时常在聊天中提到了生命的意义,我总是鼓励宋某某要坚强的面对生活,珍惜自己的生命。有一次我推荐给宋某某一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想通过这本书让她了解:人生总就是变化的,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适应环境,并且劝告她要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才能使自己有能力面对生命中的一个又一个不确定。就这样他们做了半年的网友。在这半年中,我经常潜移默化的劝解宋某某。
最后她当面向我表示自己会坚强的活下去。
(四)发动学生干部、寝室同学、任课教师等共同进行帮助。
在第一次聊天后我便把情况及时系主任作为汇报,并向其它辅导员老师通告了关于宋某某事情。大家讨论后决定采取并实施以下措施:
1、给宋某某所在寝室同学及学生干部开会。说明宋某某的特殊情况,希望大家能对这名离家千里的同学给予适当的帮助与关爱。
2、系主任在全系大会上通报了宋的情况,希望授课老师们能够体谅她的特殊情况,在上课时能放慢语速。老师们得知宋某某的事情,每当期末前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对她进行单独的辅导希望他能够掌握本学期的要点。
3、安排班级信息员,密切注意其心理与行为异常,并及时通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半年过后,宋某某有了很明显的变化:
1、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2、主动学习普通话,并与班级同学关系融洽,性格也趋于开朗;
3、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并获得了当年的三等奖学金;
4、对同学和老师深怀感谢之心,对生活充满信心。
在我系全体老师、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宋某某终于走出了生命的阴霾,宋某某毕业时学习成绩优秀,我系优先为他推荐了工作:在一家旅行社里做了一名计调。
四、启示与思考
(一)女性学生群体要倍加关注
英语系是一个很特殊的系,因为在英语系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女生,而女生的管理方法与普通的管理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女生感情是很细腻敏感的,由于这点天性,女生经常会因为一些并不是很严重的事看不开、想不通,这时就需要老师们的辅导与开解。
(二)外省学生要格外关爱
来自外地尤其是生活文化习惯差异较大的省份的同学们,由于刚刚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心情与身体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人在这样的时候是十分脆弱、敏感的,很需要及时的批导、关心和帮助。
(三)网络是思想教育的新途径
现在的学生多为80甚至是90后,他们对网络的利用率很高,同时现在学生们的自尊心都很强,很难主动找到老师当面沟通。为了满足同学们适时与老师交流的愿望,又免除学生当面找老师的尴尬。辅导员要充分利用网络,公开自己的QQ号与邮箱地址,开博客,作论坛等以充分达到了解大家思想状况的目的。
(四)学生恋爱观及生命观教育必须加强
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及生观教育极待加强,是辅导员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现在大学生群体中自杀和他杀现象时有发生。说到底上升到理论层面就是对生命的漠视,没有正确的生命观。想一下,当今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没有人给学生们单独讲过什么是生命观,应如何面对生命。比如说生命的存在性,唯一性,超越性等有几人知?而如何面对爱情,如何处理因谈恋爱而出现的各种问题,学生们也很少有作好思想准备的。
(五)开展好思想教育要有全员意识
辅导员工作案例与思考论文 篇6
关键词:深度辅导工作 辅导员 交叉学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2(b)-0215-01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学生思想教育和引导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学习借鉴积极心理学、学生发展理论以及学习型组织理论等多学科理论知识,提高深度辅导工作科学化水平。
1 深度辅导工作的涵义和意义
深度辅导工作,就是高校辅导员在深入、充分了解學生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精细化的科学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扰,为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有力支持。深度辅导工作使辅导员工作从粗放化向精细化、专业化转变,更加切实地加强辅导员工作的实效。
2 积极心理学、学生发展理论以及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于西方的一股重要心理学力量,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看待正常人性,关注人类美德和力量等积极品质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创造力以及人才培养等。
在20世纪60、70年代产生的学生发展理论(student developmental theory)是美国高校近30年学生事务专业化的理论支撑和奠基学说,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大学生的发展,回答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发展什么、大学生发展是如何引起的、大学环境如何影响大学生发展、大学生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
学习型组织是美国麻省理工博士彼得·圣吉1990年在他的《第五项修炼—— 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提出的。所谓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这种组织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也是一个开放性组织,具有高于个人效绩总和的综合绩效。
3 交叉学科视域下深度辅导工作内容框架
交叉学科广角视域下,深度辅导工作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3.1 心理辅导
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辅导员应着力于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体验,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积极品质,个体朝积极健康方向发展的目标。第一,积极心理引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第二,心理健康疏导。辅导员开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发展辅导等活动,提高自尊心,增强挫折承受能力,发展社交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完善。
3.2 生涯生活辅导
在学生发展理论的视域下,辅导员在平时的学生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的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第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让学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需求结合。第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辅导员要强化学生职业规划的意识,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生涯规划与决策能力。第三,引导学生增强独立意识,通过实习、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3.3 学业辅导
辅导员构建学生积极成长氛围的学习型集体。第一,学习观念的树立。辅导员协助学生认清学习的目的、意义,明确学习与未来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第二,自学能力的培养。辅导员要引导低年级学生自学自习的习惯,可以安排团队学习,以集体自习的方式培养大学生学习习惯与方法。第三,个性化学习辅导。辅导员对部分学习方法有误、学习习惯不佳的同学进行谈心交流,并充分利用朋辈辅导的优势对学弟学妹们辅导。
3.4 情感辅导
在积极心理学、学生发展理论的视域下,辅导员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和情绪。第一,人际关系辅导。引导学生培养人际交往和沟通的能力,掌握处理人际冲突的技巧,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第二,恋爱关系辅导。辅导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两性情感关系,并关注个别性倾向有别于其他人的学生。
4 交叉学科视域下开展深度辅导工作的侧重点
4.1 多样化需求须因材施教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变化多样,大学生关注自己的个性发展。学生面临多样化环境,有多样化需求。因此,辅导员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4.2 培育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意识
辅导员要主抓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教育与锻炼,健全以党员和学生骨干为核心的“领导班子”,让其多作表率多作贡献,引领同学踊跃参与到班集体建设中来。让学生树立对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正确态度,把对自己的教育、管理、激励落实到行动中。
4.3 方式灵活化
辅导员开展深度辅导,可以运用手机短信、QQ、MSN、博客、微博等多种沟通方式,在更为宽松的环境下把辅导主题融入其中,实现潜移默化的效果。针对不同学生特点、需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度辅导工作。
4.4 注意谈话的艺术性和实效性
谈话内容上,要精心设计、用心落实、多加指导、多做交流。“有针对地谈”,找准切入点,抓住刚开学、评奖评优、突发事件、学生社团换届、四、六级考试、期中期末考试等关键环节和特殊时期进行针对性谈话。“有规划地谈”,针对不同年级开展不同内容的谈话。
4.5 通过深度辅导工作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学生个性化的成长档案中应囊括道德思想情况、生活学习情况、身体发展状况、心理发展状况、职业规划、自身特长、社会实践、社会认知等方面。辅导员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因材施教,助其成才。
4.6 辅导员提升自身素质和经验交流
由于深度辅导工作的内容涉及学生的思想、心理、发展就业以及生活等问题,辅导员不能仅仅凭自己的经验与认识,还需要多学习多思考,要善于总结,更重要的是在平时工作中提升自我的素质,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的专家。高校辅导员不断提高、成长,并逐渐积累、沉淀,形成一定的理论成果,理论结合实践来认真开展深度辅导工作,促进深度辅导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体会 篇7
一、用爱和宽容去温暖感动每一个学生
很多大学生是初次离开家, 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进入大学使他们既新鲜又略有恐慌, 这就需要辅导员像父母那样给他们关怀和指导。要通过深入宿舍、个别谈心、观察了解等多种渠道, 尽快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情况, 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在心理、习惯等方面的不适应。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和引导, 帮助他们及时走出困境, 融入高校这个大家庭。相对中学阶段每天起早贪黑地为高考拼搏, 进入大学后, 很多同学在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下容易松懈下来, 感到整天无所事事, 缺乏自制力, 学习缺乏主动性, 生活上懒散, 甚至感到空虚和迷茫。在与学生的交流和交往中, 大一学生出现这种情况较为普遍。他们大多反映, 进入大学, 学习上突然不那么紧张, 作业不那么压头, 老师要求也不那么严格, 相对来说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多了, 反而感到不知所措, 感到空虚和无聊。因此, 我经常和学生一起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根源, 帮助他们理清大学阶段学习的思路。要指导他们做好每个学期的规划, 引导他们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全面发展, 并帮助他们从已毕业学生成功的案例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和努力方向, 逐步扭转这些大学生的消极思想, 让他们积极、热情、阳光, 使他们真正感到:在大学里,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背景, 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也不同, 进入大学后有部分同学纪律涣散, 甚至迷恋网络。了解到这些情况后, 我不是简单生硬地批评, 而是分别谈心, 了解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不厌其烦地劝说、引导, 用耐心和爱心引导他们逐步回归课堂,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我们对学生的爱应体现在学习、生活、思想等多方面, 我们也必须怀着一份社会责任感, 要体现一种人文精神。虽然通过我们的管理引导, 不一定能让他们成为专家或大师, 但最起码应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良知的人。
二、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树立大学生的人生远大理想
当下, 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个别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也存在一些偏差。确实, 在社会上, 有时可能存在着损公肥私、以权谋私、讲排场、比阔气等现象。虽然这些是极少数, 但也会对思想单纯的大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会对他们的理想信念及人生追求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因此, 作为高校辅导员, 要认清自己肩上的责任, 要本着对大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使命, 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常抓不懈。不是停留在讲讲政治口号, 而应把爱国同爱校、爱家、爱师、爱生结合起来, 同日常学习生活结合起来, 关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关注自己的学校和学习生活环境, 培养正确的是非观;要心底坦荡、光明磊落、主持正义、努力营造身边的和谐环境, 这就是爱国的最直接体现。同时, 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 树立远大的理想。平时, 多选择那些能够激活感性、启发知性、锤炼理性的书籍, 坐下来苦读, 静下来思考, 持之以恒, 学思结合。要鼓励大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沟通、学会组织、学会担当、学会实践, 明白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 如何使大学生涯更加灿烂, 更加辉煌。要培养他们成为能独立思考、独立行动的人, 鼓励他们要通过锻炼去驾驭自己的未来, 驾驭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要让他们知道:面对社会要遵从内心的召唤, 保持清醒的头脑, 认清自己的职责, 不利令智昏;要珍惜天赋, 发挥特长, 实现人生价值。不要因社会个别丑恶现象而干扰了自己的认识, 不要认为了解一点社会就自认成熟。成熟不是磨去棱角, 不是冷漠世故, 更不是个性消亡, 而是内心的执著与坚毅, 是肩负使命, 是责任、担当和奉献。
三、丰富大学生文化生活, 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大学生正处在精力旺盛的青春期, 也是他们增长知识、增强体魄、增加能力的关键时期。而大学的松散式管理, 有时会使他们感到精力无处释放。尽管大学生校园活动丰富多彩, 社团活动频繁, 但有时针对不同群体、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活动还不够到位。基于这些, 我在所带班级中, 针对不同爱好和特点的学生,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活动和竞赛。比如, 书法、绘画、乒乓球、羽毛球等分别成立兴趣小组, 班际之间开展观摩、联展、交流、互赛。这既使那些成绩优异者提高了自信心和兴趣, 又使基础稍差者得到了学习和提高, 课余时间各有追求, 各得其乐。这逐步压缩了他们网游网聊和睡懒觉的时间, 使他们每日精神充实, 有所收获, 同时同学间交流日益增多、日益融合, 专业知识的学习效率也更高, 集体荣誉感不断得到强化。各类知识技能的互比互赛, 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的读书求知欲望。为了取得各种比赛更好的成绩, 他们就会主动去读书、去发现、去求证、去创新, 从而团结协作, 争取更大的成绩。所有这些, 既锻炼了他们的学习能力, 又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也体会到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不断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 用自身行动去教育带动学生
高校辅导员不能当一个空头理论家, 要用自己切实的行动去影响学生。如让学生遵守校纪校规, 自己就应做到上班不迟到, 不早退, 工作认真踏实, 办事讲效率, 处事诚实正直,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特别是在学习求知上, 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付诸行动, 踏踏实实做学问, 兢兢业业干工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理念, 始终保持一颗童心, 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关注自己专业的前沿动态, 科学定位, 把握自己。要不断充实自己, 使学生时时感到老师身上随时有可学之处, 也使他们和自己的交流每次都有所收益。
虽然在辅导员工作上自己也干了些年头, 但总感到这里面有学不完的东西, 每年都有新的收获和提高, 每年也都能感觉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之处。以上的一些想法、做法和体会很肤浅, 我也深知其中肯定有不足之处, 我会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予以完善和提高。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思考与探索 篇8
1.1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成长中的守护者
高职院校辅导员通过每天的查课以及和上课老师的沟通, 可以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尤其是个别旷课学生, 能及时的关注到学生的动态, 根据不同学生的上课出勤, 采取相对应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 同时利用班级干部的力量掌握学生上课的表现, 如纪律委员在上课前进行点名制度, 未到者及时向辅导员汇报并了解其原因;高职院校辅导员除了关心学生的学习外, 还要关心他们的品德、能力、身心健康等其他方面的发展。
1.2 高职院校辅导员肩负着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 他们的来源多种多样, 他们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 又因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不同, 有他们独特的身心特点。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学生迈进大学校门的首要导师, 面对刚迈进大学校门的他们, 要指引他们如何做人做事, 如何处理人际关系。面对这些刚迈入校门的大学生, 应培养他们具有吃苦耐劳, 引导他们;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大学生。作为辅导员, 还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 兴趣爱好, 性格特点、家庭情况, 只有多方面的详细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才能更好的发现问题, 及时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责任心,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进取意识, 抗挫折能力, 引发他们产生健康的积极欲望和需求, 形成自我教育的要求和能力。
2 高职院校辅导员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中要提高自身素质
2.1 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自身的学习, 提高素养, 做学生的良师
高职院校辅导员要注重在实践中积累和丰富自己学生工作的经验, 通过不断的总结和学习使自己进一步从思想上和理论上奠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基础, 明确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大学生素质教育等方面应该发挥的作用, 增强辅导员工作的责任心。进一步强化辅导员“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的学生工作理念。尤其是新辅导员, 要不断的加强自身的培训与学习, 通过培训与学习, 使辅导员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了更明晰的思路和信心。
2.2 以德育人, 注重个性, 做学生的益友
在平时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 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注重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引导教育, 关心学生, 注意观察学生思想动态, 正确地开导学生,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及时的、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
笔者所带的学生中有因为失恋而自甘堕落的, 有沉迷于网络游而不去上课的, 有为了去做兼职而耽误学习的, 有家庭经济困难想错学的, 面对这些问题学生, 辅导员首先应该有一颗关爱学生的心, 细心、耐心的去指引学生, 帮他们找到自己的方向, 而不能一味的批评教育。同时也让班里的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去关心和帮助他们, 让这些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心, 重拾自己的自信心, 转变自己的思想, 认真学习。
2.3 春风化雨, 关爱学生, 做学生的知己
虽然管理是学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作为辅导员, 仅仅做好管理是不够的, 服务学生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名高职院校辅导员, 除了管理好学生, 还要服务好学生。在和学生的相处中, 辅导员要一直谨记这一点, 这也能使辅导员在处理学生问题时, 排除总是单一以管为主, 不论什么事情总是以引导学生为主, 突出一种个性化、亲情化的管理模式, 在平时的工作中不仅指导学生学习, 还指导他学生的生活, “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 使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起了是老师亦是朋友的关系, 从而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作为辅导员, 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 只要学生反映的情况, 无论事情大小都要把它们记下来, 并想办法给予帮助和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 因为只有更多的站在学生的立场替他们着想, 才能去发现问题并摸清学生最真实心里世界, 因为现在有的学生根本不愿与家人或者同学沟通, 甚至自闭。所以针对这样的学生, 辅导员首先要深入到学生的心里, 获得他 (她) 对辅导员的信任, 愿意和他们的辅导员交流, 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引导教育的目的。
笔者所带的班级有这样一位学生, 因有些心理上障碍, 常常不相信同学, 总觉得有人跟踪他, 有人会伤害他, 以致他常常失眠、焦躁睡不好, 作为辅导员观察到这种情况, 笔者私下找他跟他面对面的交流, 取得他的信任后, 该生不管在学习还是生活上, 遇到问题, 都会主动的跟辅导员交流, 本来该生父母想让该生退学回家的, 看到该生往好的方向转变, 该生父母放心的让该生继续完成了他在校的学习。
3 高职院校辅导员班级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3.1 德育与智育齐抓, 班风与学风共建
(1)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应本着“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 坚持每班每周开一次班会, 每月进行一次小结, 每月召开一次思想教育专题会, 确保班级朝着积极健康方向发展。
(2) 严格考勤、严肃班风。建立班级量化管理细则, 增强同学们的行为自我约束力。日常考勤由学习委员登记, 学习委员配合任课老师进行每一节课的点名, 每天详细登记好《课堂日志》, 并由纪律委员填写《考勤表》;其他班干部要模范带头, 积极配合, 营造优良的学风、班风。
3.2 重点与日常并重, 为人与处事同等
学生的基本职责是学习, 同时也要兼顾社会交往和社会生存能力, 除了要让班级同学完成自己规定的学习任务之外, 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 培养他们各方面能力与素质更好处理与同学、学校、社会的关系。
3.2.1 日常管理、从严要求
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是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比如最基本的宿舍情况。辅导员要每周不少于4次的进入学生宿舍, 了解学生生活情况。对学生宿舍卫生, 要不定期的进行检查、评比, 并在班会上进行公布, 表扬文明宿舍, 督促脏乱差的宿舍进行引导教育并进行整改。同时对一些晚归、要及时的跟踪, 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 并及时找学生谈心谈话, 必要时还要与其家人联系。各方面辅助制度的执行, 并反馈完善制度。
3.2.2 关注贫困、精神脱贫
贫困生是学生中一个弱势的群体, 关注贫困生是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重心, 辅导员要对自己所带学生行摸底调查, 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 平时经常与他们谈心, 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状况。帮助贫困生树立自信自强的观念。有些贫困生会因自己的家庭经济原因产生自卑心理, 生活非常节俭, 跟宿舍的同学也交流很少。笔者所带学生中有这么一位学生, 因家庭困难, 为了节省生活费, 每天只吃一顿饭。在一次篮球比赛中因营养不良摔跤导致骨折, 急需做手术。该生家长因手术费昂费想放弃手术治愈, 面对这个情况, 该生辅导员首先跟该生谈心, 生活贫困并不可怕, 困难是可以解决的, 最后征求了该生和家长意见, 班上募捐完成了这次手术。术后再次鼓励该生, 要正视自己, 经济情况的好坏并不代表人格的高低, 经济贫困, 但精神上要做到不贫困。面对贫困生, 辅导员要多在精神上去鼓励学生, 使学生在精神上脱贫。
3.2.3 推优评优、公正公平
在入党推优、评优评先、评奖助学金这项工作上, 辅导员一定要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 并充分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严格把关, 坚持原则, 确保推选对象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同时让先进榜样平日和其他同学多交流, 形成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评选出来的优秀学生, 要在班里进行宣传, 大家相互学习, 共同进步。
4 结语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是繁琐的、重复的, 但它也是不断发展的, 它需要细心、爱心、耐心和恒心!学生是祖国的未来, 做学生的良师、做学生的益友、做学生的知己, 多点关爱学生, 多给学生正向引导、正向激励和榜样的力量, 从而增强学生的上进心。在新的形势下, 辅导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才能更好的面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所遇到的新问题, 才能更好的开创辅导员工作的新局面。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部政策的扩招, 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 生源非常复杂。而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是联系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 又要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管理、就业指导、心理健康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因此, 了解辅导员工作, 加强辅导员对班级建设的管理, 促进高职院校健康稳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思考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梁丕桓.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培养的几点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9.
[2]张倩.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分析[J].文教资料, 2008.
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篇9
一、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的现实意义
(一) 特殊群体学生的需要
辅导员家访特殊群体学生家庭, 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和关怀, 找到解决困难的办法, 增强生活信心;家访使学生家长能清楚孩子在校表现, 明确今后教育引导的方向;辅导员在家访过程中加深了对受访学生的了解, 为今后做好学生教育、管理、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在对特殊群体的学生家访中我们发现, 家长们虽然很关心孩子, 但从孩子口中无法了解其在校表现, 不知道从何处下手, 以至于“管不了, 长期不管”。因此, 通过家访建立了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有助于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摆脱不良状态。
(二) 学生成长的需要
由于中国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习惯于应试教育, 习惯在家长、老师的监管下学习和生活。家长往往认为孩子上了大学就不用再管, 但是孩子却不容易适应这种自主学习、生活的方式。一些学生由于环境改变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目标缺失、学习松懈等现象。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两翼, 家访工作架设起学校、家庭联系的桥梁, 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 提高了教育的成效。
(三) 辅导员提升素质和水平的需要
辅导员在家访过程中通过谈心将工作落到实处, 并深刻体会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所从事工作重要性和肩上承担的责任, 为做好工作注入强大动力。同时, 在实际调研中进一步了解学生特点, 把握学生工作规律, 总结家访体会, 撰写相关工作论文, 有条件地上升到课题研究。因此, 辅导员在开展家访活动的同时自身工作水平也得到较好提升。
二、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存在认识误区
很多高校近几年来开展辅导员家访活动, 人们对这项工作多数是认可和肯定的, 但也有人持有质疑态度。有的老师认为家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达不到明显的教育效果;有的家长和学生认为家访是学校派来核实经济情况、送资助物品, 或者反映在校不良问题的, 对家访没有足够重视和正确认识。部分辅导员认为家访增加了工作量, 使得本就忙碌的工作变得更加繁重, 没有认识到家访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缺少参与家访工作的积极性。
(二) 覆盖面偏小
各高校家访工作将家访对象重点定位在特殊群体学生, 没有普及到所有学生;受到经费、时间的限制, 辅导员很少对外省、远距离的学生家庭进行实地家访;能较好综合运用实地家访和远程家访的还比较少, 没有实现家访的普及。
(三) 缺乏长效机制
目前多数高校辅导员家访还没有形成长效机制, 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寒暑假, 或者学生出现严重问题的时候, 忽视了日常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 没能有效起到畅通家校教育渠道、形成家校教育合力的作用。
(四) 缺少全员参与氛围
多数高校家访工作由辅导员独立完成, 党政领导、专业教师、导师、班主任等参与较少。而有些特殊学生的问题, 是辅导员难以自己解决的, 需要导师等的充分介入, 因此, 仅有辅导员开展学生家访限制了这项工作的作用发挥和影响力。
三、增强高校辅导员家访工作实效性的措施
(一) 拓宽家访内容, 增强家访工作的针对性
家访既要把关怀教育普及到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 同时要对特困学生、特殊群体学生有所侧重, 体现促学风、促就业的导向。
1. 以关爱为导向, 给特困学生家庭送去慰问和祝福。
送去慰问和温暖的同时, 掌握学生的家庭真实情况, 有助于合理搭建资助体系, 因地制宜地提供服务。有时家访人员走进困难学生的家, 会发现困难和原来想的并不相同。如在家访济阳县崔寨镇张辛村的小袤时发现, 虽然家里只有他一个孩子, 但是父母都已经60多岁, 靠干农活供他上大学很吃力。
2. 以关注为导向, 走访特殊群体学生家庭。
走访家庭经济困难、学业困难、人际适应困难、就业目标模糊等需要特别关怀的学生, 营造家庭、学校共同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家访过程中, 辅导员们向受访家长介绍校院情况, 分析就业前景, 解读奖助政策等, 介绍学生在校表现, 沟通如何保持优点、克服不足, 让家长掌握学生在校情况, 一起做好学生工作。特殊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 走进学生家庭, 了解真实原因,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营造家庭、学校共同教育的良好氛围。
3. 以促学风为导向, 介绍学生学业情况。
通过《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 介绍学校、学院发展情况, 邮寄学生成绩单等方式, 让家长能够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 使家庭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对不及格学生家长的电话和信件联系, 使学校和家长共同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 明确学习目标, 促进学校学风建设。
4. 以促就业为导向, 走访学生家庭和企业。
家访中辅导员、导师为学生家长介绍就业政策和形势, 分析所学专业主要就业去向, 引导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中, 促进学生早日明确就业目标, 积极为实现顺利、理想就业做储备。同时, 学院可以利用家访的机会, 积极走访本单位的各类基地, 深化校企合作, 为学生的就业教育引入社会资源,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就业机会。学校通过走访用人单位, 对企业需求、就业形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促进学校及时、合理调整培养计划, 也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就业指导积累现实经验。
(二) 构建多渠道的家访模式, 扩大家访工作的覆盖面
高校辅导员家访目前主要有实地家访、远程家访、家长会等三种形式, 科学设计、综合运用不同家访方式, 能够大大增强家访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1. 实地家访是最重要和效果最佳的家访形式。
家访人员以集体家访或者分散家访两种形式, 实地到学生家中走访, 与家长和学生面对面交流, 能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家长的教育观念和对孩子的期望, 拉近心理间的距离, 进而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引导工作。由于经费、家访人员时间和精力的有限, 实地家访的学生人数非常有限, 对距离远的学生鞭长莫及。
2. 创新运用远程家访形式。
远程家访即通过电话、网络、信件等形式进行家访, 突破了地域和时间精力的限制, 方便了学校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辅导员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等方式实施电话家访, 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可以随时把学生在校表现快速反馈给家长, 便于辅导员和家长及时在学生教育方面达成共识, 并获得家长建议。电话家访的覆盖面很广, 但缺少了当面的情感交流和对学生家庭环境的直观判断。辅导员通过计算机网络视频、QQ聊天工具、飞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实施网络家访, 不受时间限制, 快速便捷, 节约成本, 缺点是受到学生家庭计算机拥有量、网络覆盖率、家长对网络技术使用状况等制约。辅导员通过邮寄信件的方式实施信件家访, 既让家长了解校院情况、孩子在校表现, 同时体现出对学生的负责和关心。随着通讯和网络技术的发达, 信访家访主要采取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邮寄成绩单等形式。
3. 选择合适时机召开家长会。
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让学生家长了解校院情况、培养目标、就业前景等, 共同引导学生明确在校期间的努力方向, 同时解答家长疑惑, 收集家长对学校、学院工作的建议。但缺点是家长会所谈话题多是共性认识造成个别交流不够。有的高校、学院会利用新生入校报到的契机举办新生家长会;部分学校会在某地中心召开校企家见面会, 邀请企业、家长参加, 共同介绍和讨论如何将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三) 完善家访实施过程, 保证家访取得实效
家访过程一般包括前期准备、具体实施、访后总结、跟踪服务等四个步骤。
1. 前期准备。
充分的前期准备是做好家访工作的前提。在进行家访前, 精心筛选、确定家访对象, 选择合适的家访形式, 掌握受访学生的在校各类表现情况、学生家庭基本情况, 明确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列出家访重点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目标。
2. 具体实施。
在家访的过程中, 家访人员要向家长实事求是地反映学生的在校表现, 介绍家长普遍关心的校院基本情况、学生成长关键环节、就业前景等, 了解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 努力与家长就学生培养达成共识。家访还要针对学生、家庭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做好政策讲解和分析, 如向贫困家庭详细介绍各类资助政策, 使他们体会到国家和学校的关怀, 感受到温暖;向毕业生家庭介绍国家就业政策、分析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等, 鼓励学生主动出击争取获得较为理想的就业岗位等。
3. 访后总结。
家访结束后, 家访人员要认真地总结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同类学生的特点, 便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 同时将家访案例、感想和收获进行整理和分享, 扩大家访工作的影响力和效果。
4. 跟踪服务。
学校及家访人员要迅速采取有效举措, 努力解决发现的受访学生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辅导员要对受访学生在校期间的日常表现给予关注, 予以及时指导和提供服务, 做好受访学生在校期间的跟踪服务, 巩固家访取得的既有效果, 帮助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四) 探索以家访为媒介, 把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
1. 合理组建学校的辅导员家访队伍。
部分高校配备专业导师、班级导师等, 实现由辅导员单一管理到多头管理的转变, 专业教师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家访要以辅导员为主体, 吸收党政领导、专业教师、导师、班主任等参与。家访工作有了专业教师的参与, 既增强家访效果,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让专业教师更加了解和认可辅导员工作。有时辅导员在学生指导教育上也有力不从心的时候, 专业教师的真情投入和参与能够化解危机, 达到辅导员起不到的效果。
2. 积极联络政府部门和企业参与。
通过和政府部门对接、校企联合, 解决特别困难家庭就业重点推荐和帮扶资助。高校可以与政府部门、合作企业等共同走访特殊群体学生。如《光明日报》题为“济南大学辅导员家访活动:为学生的成长助航”的文章中, 提到“济南大学在寒假前通过书信等方式与山东140个县 (区) 取得联系, 提供所辖贫困学生信息”, “有的县 (区) 主要领导亲自作出批示, 安排民政局、教育局、资助中心等与学校对接, 深入村庄一一落实贫困生情况并给予资助”, 这是高校家访工作与政府对接的一个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白雪峰.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家访模式研究[J].理论界, 2012 (05) :189-191.
[2]郑宁.高校辅导员家访实效性研究[J].科教导刊, 2013 (10) :228-229.
[3]陈永华.辅导员家访工作的新途径[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13 (04) :446-448.
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篇10
一、明确一个重心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 大学生的发展, 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重心。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涉及教育、服务、管理等多方面, 但从根本出发起点而言, 这些职责又都是相互关联的, 都是为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即大学生的发展服务。只有大学生更好地发展, 才能推动高校更好得发展, 才能促进教育事业更好得发展, 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高校辅导员的价值才能得以彰显。大学生的发展如何, 最可靠的判断依据就是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如何。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总体归为三类:就业、升学和待业。发展好的学生无疑是前两类。为了使大学生顺利就业或升学, 高校辅导员必须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帮助大学生树立大学阶段的发展目标, 帮助大学生做好大学生活的规划。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发展关乎他们一生的事业发展, 影响着社会和国家的前途,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应以其为重心。辅导员负有帮助青年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重任。
二、把握两个方面
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使大学生有更好的发展, 必然要围绕德育和智育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合格的人才应德才兼备, 对高校辅导员而言, 在人才培养的高校阶段, 德育智育应共抓, 德育更重于智育。《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中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但在实际工作中,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不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 因而“课业知识的传授任务自有任课教师担当, 智育与辅导员无关”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业知识, 辅导员应服务、服从于总体教学任务, 在督促、激励学生学习, 协调师生关系, 协助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果说辅导员在智育方面需要做好配角, 那在德育方面理应担当主角。《意见》) 中指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 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 辅导员在学生的德育工作上大有可为。德育的目的不仅是在于培养合格的“校园人”, 更在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人”。大学是走向社会舞台前的排练场, 德育之成功在于能使学生能把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价值追求和判断结合起来。德育的方法趋于多样性。现实生活背景下,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现出了多元化的特征:从理想主义趋向现实主义, 从崇尚榜样到崇尚自我, 从单一选择到多元选择, 以硬性灌输与课堂讲授为主的德育方法和途径基本上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认可。在实践中, 德育手段要改变以灌输、讲授为主的方式, 重视德育体验的功能, 以身边人带动身边人, 用边事教育身边人。只有德育方法的多样性才能适应德育对象的需求。德育的评价体系趋于具体化。德育的效果如何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概念, 而是可以观测和感受的现实存在。辅导员能否解决学生的现实道德困惑或满足学生具体的道德需要可作为衡量辅导员一定时期德育效果的评价指标。对学生进行德育分的量化, 可以作为衡量学生主动进行自我德育教育的评价指标。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有力手段, 采取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体系更加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
三、做好三件大事
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做好的三件大事为:学生干部的选用、学生党员的发展、评优树先的开展。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和各类获奖者都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 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在学生事物的管理、校风、学风建设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作用。辅导员能顺畅开展学生工作, 需要有能够自主支配的“资源”。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评优树先的指标即可以作为辅导员的资源。而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评优树先的指标是有限的, 同时又是被广大学生群体认可和积极争取的, 也就是说这些资源是稀缺资源。辅导员要做好学生工作就必须将有限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作者所在的单位在学生干部选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总结出一套做法, 即:弹性指数, 缩短任期, 增加批次, 加快流转。经实践检验, 这一措施使更多学生得到了锻炼。经过锻炼的学生, 在就业竞争中会有更多机会。学生党员的发展和评优树先的开展具有导向作用, 也是学生本人、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事情。辅导员应增强推选结果的可信度和推选过程的透明度, 规范推选审批程序。只有导向明确, 得到广大学生的认可, 辅导员的工作才能顺畅开展。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是民族的希望, 是祖国的未来。高校辅导员肩负培养大学生的光荣任务,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 高校辅导员更应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本着对社会和国家负责的精神, 在本职工作上创造出辉煌业绩。
摘要:对高校辅导员工作进行了思考, 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出:辅导员工作应以学生的发展为重心, 围绕德育和智育开展工作, 着重做好学生干部的选用、学生党员的发展、评优树先的开展三件大事。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发展,德育,智育,资源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
辅导员工作案例与思考论文 篇11
一有效开展毕业年级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意义
毕业年级学生随着专业知识、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增长, 面临着考研、就业、情感等方面的人生选择和考验, 在学习、心理等方面有着不同于其他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这样一个承上启下的人生重要转折阶段, 如果缺乏必要有效的引导, 当他们面对这一系列成长压力的时候, 就可能会无所适从, 很难顺利实现自己的毕业规划和人生目标。相反, 若准确把握毕业年级学生的特点, 高度重视毕业生的教育管理, 有效开展毕业年级工作, 引导他们走好大学阶段的关键一步, 对于毕业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实现人生理想有着重要意义。
二有效开展毕业年级辅导员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根据毕业生的特点, 在毕业年级的辅导工作中, 我们着力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1. 与毕业生进行一次深入的谈心交流, 指引学生明确人生方向
“亲其师, 信其道。”思想教育工作是辅导员的首要工作。只有走近学生, 融入学生, 和学生打成一片, 经常和学生交流谈心, 把学生当作朋友, 学生才能信任你, 才能敞开心扉。在毕业学年, 学生因为课程相对较少, 学习任务相对减轻, 与老师交流的机会也随之减少。这一时期, 主动走近学生, 与学生交心显得更为重要。为此, 毕业班辅导员坚持经常性地深入教室、学生寝室和自习室, 给学生送去关爱和指导, 全面了解学生对于就业的基本想法和思想动态。通过面对面谈心、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求职、考学的目标, 对学生毕业后的规划提出合理建议, 指导其明确人生方向;同时在交流中进一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
2. 微观入手, 切实加强就业指导, 助推学生人生发展
我们创新机制, 从微观入手, 从学生利益出发, 根据学生的毕业规划, 有针对性地做好毕业生求职过程中的指导工作, 努力为毕业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笔者所在学校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第一, 就业政策的指导。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有很强的政策性, 为此, 我们坚持积极向毕业班的学生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和措施, 做好有关学生就业的各项方针、政策、办法、措施等信息的宣传和解释工作, 使毕业年级的学生充分了解就业的相关政策, 认清就业形势, 正视就业现状, 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实现社会价值, 磨砺人生。通过年级大会、专题报告、专题讲座、个别谈话等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职业规划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崇高事业紧密结合起来, 树立远大理想,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第二, 求职技巧的指导。主要有三方面的具体措施: (1) 开展个性化就业咨询与辅导: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兴趣和能力各不相同, 因此, 就业指导也应因人而异。在大四上学期, 对每一名重心在就业的学生进行半小时以上的职业咨询与辅导, 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 量体裁衣, 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指导其明确就业方向。 (2) 注重就业特殊群体的帮扶指导: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就业困难、心理压力大的学生要重点关注, 主动约谈交流, 帮其搜集适合的就业信息, 引导其认清就业形势, 转变就业观念, 找准目标和方向。 (3) 着力开展求职技巧、择业能力的指导。对学生进行求职准备的教育, 指导学生进行就业材料的搜集和整理, 写好求职信、自荐材料等, 针对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应有所侧重, 突出特色、展示自我。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专题讲座, 进一步提升毕业生求职择业能力。 (4) 开办就业沙龙, 邀请往届优秀毕业生回校以座谈交流的形式和学生分享求职经验、工作心得,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
第三, 精细化的就业信息服务。在就业资料来源方面, 从大三开始, 我们就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准确掌握学生的求职意向, 建立了毕业生基本情况数据库。到大四针对就业意向调查反映出的本届毕业生求职意向的特点, 购置最新的相关辅导资料, 供学生查看、借阅。如针对重心在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学生, 我们精心挑选, 购置与公考相关的考试辅导书目。在就业信息服务方面, 在做好学校就业信息发布的基础上, 利用多种现代化工具和手段广泛搜集各个方面、不同层次的就业信息, 保证信息准确, 精选其中适合的, 及时发布, 告知每一名学生;每班增设就业信息委员, 负责搜集同学希望了解的就业信息, 并据此搜集有价值的就业经验和技巧;建立就业信息“五位一体”的通知模式:班级QQ群发布;手机短信通知到每名学生;各班就业信息委员口头再行通知强调;发纸质通知传阅确认;重要通知直接打电话给每一个学生, 以此确保每一项就业信息都能准确无误地传达到学生手中。
第四, 做好毕业实习实践管理指导工作。加强与实习学生的沟通联系, 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实习动态, 用心关注每一名学生。针对在外地实习的学生, 每周主动电话联系关心其近况, 询问其工作中的体会, 解答其遇到的疑惑或困难;针对社会实践经验相对欠缺的学生, 在沟通中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求职心态和择业意识, 引导其积极适应环境, 迎难而上;同时通过实习交流QQ群开展系列讨论活动, 主动引导学生, 每周固定专门时间段, 在群上开展讨论活动, 带领大家一起回顾、总结一周以来实习中的情况, 并就实习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同时精选相关职场案例, 带领大家一起学习、研究。
3. 切实加强心理教育与疏导工作, 为毕业生提供有力的心理支撑
毕业年级的学生面临考研、就业等一系列重要转折, 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实践经验的不足, 在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和考研竞争中, 他们总会有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十分重视毕业年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 注重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勉励他们树立敢于竞争的勇气和信心。
第一, 做好日常心理教育疏导。首先, 开辟专门时段, 主动约谈或电话关心了解学生近期的思想状况, 帮助学生舒缓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 用心为学生解决考学、求职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其次, 鉴于有学生不习惯当面交流的特点, 积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 通过电子邮件、QQ、博客、飞信等方式, 为学生提供及时、便利的心理咨询服务。再次, 在毕业学年的每一个重要阶段, 一对一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如在每次重要考试前夕, 研究生入学考试、公招考试等, 通过电话、短信为每一名参考的学生打气, 提醒他们考试注意事项、乘车路线等细节, 勉励他们树立成功的信心。
第二, 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针对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开展如求职心理调适等专门的讲座, 鼓励学生参加自信心训练、人际沟通交往技巧等多种心理团体辅导活动, 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保健意识, 帮助他们掌握常用的心理调节技巧, 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
第三, 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改善毕业生的心理环境。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对毕业生的影响, 在毕业学年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如人生理想主题征文、模拟求职比赛、感念师恩主题班会、宿舍心理之家评比等活动, 营造积极、上进、健康的氛围, 陶冶毕业生的高尚情操, 使他们充分发掘自己的潜力, 进一步树立信心。
4. 注重和毕业生家长的联系沟通, 形成家校合力, 构筑情感互动教育模式
第一, 细致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日常联系。在大四学年, 我们通过电话主动与学生家长开展交流, 一方面反馈学生的在校情况, 同时也从家长那里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 形成家校合力, 共同促进学生在毕业学年的学习与成长。同时, 做好特殊情况下的家校沟通。在学生实习阶段, 联系学生家长, 请家长反馈意见, 多鼓励学生, 了解学生初涉职场的想法;在学生面临人生抉择时, 及时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解决求职就业中的困难和挫折。
第二, 尝试开展假期新型家访。在大三下学期和大四上学期的假期开展主题式家访, 通过电话长谈、寄送个性化评语、电子邮件等新型家访形式, 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 汇报学生在校的情况, 着重就学生的求职意向、毕业规划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 鼓励家长在假期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引导。
5. 悉心做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指导与回访工作
在整个毕业学年的工作中, 坚持倾心关注每一名毕业生, 不抛弃任何一名学生, 尽全力地投入爱心和感情, 切实帮他们解决就业中的实际困难, 让每一名学生即使离校后也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和老师的关怀。在学生毕业离校后, 也一如既往地指导和关心学生就业, 悉心做好毕业生回访等工作。
第一, 做好毕业后的就业指导。就业指导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尽管每一名学生对我们而言, 只是几百个工作对象中的一个, 但他的前程,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则是全部的寄托和希望。为此我们要清楚每一个未就业孩子的基本信息以及他们的求职意向。从七月份毕业离校开始, 坚持每半个月和未就业的毕业生联系一次, 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和关心指导;有招聘信息在第一时间提供给他们。
第二, 悉心做好毕业生回访工作。从毕业生离校起, 辅导员通过实地走访、电话回访、面对面交流等多种形式, 陆续与已就业学生开展深入回访交流, 关心毕业生的工作和学习, 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和遇到的具体困难, 解答他们遇到的疑惑, 帮助他们制订职业发展规划, 把握人生的方向。同时做好详细记录, 为以后的毕业生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三结束语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阶段的人生导师, 在大学生毕业学年的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肩负着引领大学生顺利走好人生转折点的重要使命。因此毕业年级辅导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勤于思考, 善于总结, 不断探索新的工作方法, 有效开展各项工作, 助推学生人生发展。
摘要:大四是大学教育的关键一环, 是毕业生人生转折的重要阶段, 高校辅导员在这一阶段探索正确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创造性地开展辅导员工作, 对毕业生的成长成才与人生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育实践, 对有效开展毕业年级辅导员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关键词:毕业年级,辅导员,实践思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全国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辅导员工作案例与思考论文】推荐阅读:
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与思考08-29
少先队辅导员论文 农村少先队工作新思考07-15
辅导员工作方法与技巧论文05-29
学生辅导员工作规范论文08-08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论文09-14
音乐学院辅导员工作论文09-21
贯实辅导员工作思路与计划07-10
高校辅导员工作流程与方法08-29
高校辅导员岗位认知与工作职责09-13
辅导员三月份案例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