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2024-10-01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精选12篇)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篇1

一、基本情况

Y, 男, 小学四年级学生。性格内向, 课堂上从不举手发言, 课后也很少与同学交流。

二、分析与诊断

Y的母亲常年在外工作, 一年顶多回来两次。父亲是货运司机, 平时早出晚归。所以在家里除了奶奶到中午时回来做饭外, 很多时候, 他几乎是一个人独处。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 缺乏与父母之间进行必要的沟通, 整天放学回家后, 就独自呆在家里, 只是偶尔和几个极熟的小伙伴在家门口随便玩玩, 生活中并没有太多的激情, 因而导致他的性格内向, 独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如今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只是中等水平, 而在一年级到三年级时却是名列前茅, 这就给了他一个不小的打击, 再加上自己的身材越来越胖, 更导致他的自信心下降,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害怕与同学之间玩耍, 交流。

另外, 教师因素也是至关重要的。我是本学年刚刚接手的这个班, 平时对Y同学的了解不够, 关注不多, 所以就很容易造成评价上的偏差。这样, 一段时间后, 一种失落感在他的心里产生了。如果一个学生经常得不到老师及家长的表扬和称赞, 他便会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 变得不自信, 对自己的一些行为和想法也会产生怀疑。这样, 他会慢慢怀疑自己的能力与水平, 变得越来越自卑, 从而严重影响其学习成绩, 影响其人生态度。所以, 老师对所有学生要一视同仁, 用心去爱他们, 真诚地关心他们。假如老师偏爱一些学生, 对后进生比较冷淡, 则这些后进生的自卑心理会加重。因此, 老师要负起责任, 不让一位学生落后。

三、辅导过程

俗话说得好, 爱是一切动力的源泉。因此, 针对Y的问题, 我首先, 与他的父母取得了联系, 并分别与他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平时要多关心自己的孩子, 多与他交谈, 多鼓励他, 说一说学校里的事, 要认真聆听孩子的表达, 这样不但能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还能使他渐渐地敢于正视自己, 表现自己。其次, 在课余的时间, 我以真诚的态度与Y谈心, 进行情感沟通, 给予他充分的信任。平时, 发现他的每一个闪光点, 及时地进行适当表扬。对这样的学生, 要多多鼓励, 鼓起其自信的风帆, 让他重新燃起成功的火焰。要让他立大志, 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远大理想。同时, 让他明白, 远大的理想, 是靠学习来付诸实现的。而学习的过程中, 意志坚定, 注意力集中, 是学习的关键。这样, 通过多次的谈心, 并结合古今中外成功者的事例鼓励他。一段时间后, “我能行”的自信终于出现在他口中。为了督促他不断地进步, 我还与其他科任教师协作, 在课堂教学中对他给予更多的关注。他终于在学习上又重新树立起了信心, 鼓起了自信的风帆。第三, 教育班上同学团结互助, 以真诚的态度帮助同学。比如, 可以安排责任心强、乐于助人的同学做他的同桌, 让他感受到同学的关心。课间活动的时候, 鼓励他和同学们一起活动, 一起感受生活的美好。

四、辅导效果

经过几个月的辅导, Y比以前开朗多了, 特别是通过与同学交往, 进步非常明显, 这使得他的个性得到了完善, 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许多。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 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他的不断鼓励和表扬, 逐渐让他重拾了自信, 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的提高。虽然Y的性格跟其他外向的孩子比起来还是不够开朗, 但是只要给他积极的心理辅导, 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 相信要不了多久, 他也会一样开朗。

五、辅导心得

对学生来说, 几乎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有一些自卑、畏怯的心理, 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自己, 努力克服自己的弱点。有的同学, 在学习的过程中, 如果遇到一点点挫折, 就觉得自己不行, 心理上缺乏承受力。未来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 这种自卑、畏怯的心理, 会妨碍其走向成功的大门。作为教师, 我们要多关心这些有着自卑心理的学生, 让他们勇敢地向前走, 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

面对Y的成功, 让我更加认识到激励的作用、集体的力量。因而, 针对类似Y这样的学生要循循善诱, 不可操之过急, 老师要善于扬长避短,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更多地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 使之一步步放开自己心绪, 慢慢地修正看待周围事物的不正确思想, 将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 一点点感受大家给他的善意, 通过多元评价、活动参与, 使其自信自强。从而驱散学生心中的阴霾, 让他们也能阳光健康地成长。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篇2

一、基本情况

小祥,男,9岁,是一名四年级的学生。个子小小的、瘦瘦的。他是一眼看上去就是那种聪明伶俐的,但是却又透着一股子的调皮劲的小男孩。因为父母都在上班,所以,上学时,中午都在食堂吃饭。只有晚上和父母待在一起。妈妈比较会和小祥进行沟通和教育。爸爸对他则较为严厉,当他犯错时,一般会采取“暴力”政策。

二、主要问题阐述

刚开始的时候,他的表现和其他的同学一样,并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就是上课偶尔和邻桌的同学说几句悄悄话,有时听课的时候走走神。但是,时间久了之后,就发现之前的表现皆是因为还不熟悉学校的环境以及老师同学。接着,他的行为开始让人头痛起来了。上课不再是小声的说话了,一节课下来没有5分钟是在凳子上安安静静的坐着的,基本上头都是在左右前后的转着。提醒了几次之后,便完全不理会老师说的任何话,而是依旧我行我素的干着自己的事情。最后,更意想不到的是,开始因为同学的一句话或者不小心碰了他一下就和同学大打出手。由于和他一起的同桌是一位个子很小而且比较内向的男孩。他的座位靠墙,下课后需要同桌让座才能出去,就因为同桌没有及时起身,他便踩在同桌的背上出去了。

三、评估与诊断

根据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可以判断这位学生的这种行为属于心理学中的行为障碍。学生心理障碍包括躯体障碍、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学生行为障碍是指在学校和家庭日常生活中,因适应不良、自我调节困难、缺乏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在一定的外界诱因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问题。主要包括不良习惯、多动症、依赖行为、退缩行为、攻击行为、品德行为等。小祥的情况基本属于行为障碍中的不良习惯和攻击行为。

四、心理健康辅导和措施

对于小祥现在的情况,其中父母在他心中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和家长的密切配合是一切辅导和措施实施的前提。因此,我首先就与家长进行联系,交换教育孩子的方法,使家长建立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和方法。同时针对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坐不住”的问题,与家长一齐商量对策,并且做到定期与家长联系,及时的反馈孩子的在校情况,指导教育孩子的方法,以配合老师完成对孩子的转化工作。因为小祥的爸爸容易不问事情的缘由,就直接对小祥进行惩罚,于是和小祥的爸爸的沟通是必不可少,让他尽快建立正确的教育观。

因为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和潜移默化的,而且当自我得到满足与关爱时,自身就会不知不觉的发生改变。接着,我就进行了各种评比活动,让他发现自己的优点,感受到同学的关爱和老师的关心。用激励的方式使其扬长避短,我让他与父母合作设立了自己的成长档案,每月评一次,让他通过自评、小组评,把自己所取得的进步记录下来,在评价中小祥就从他人的肯定中得到了满足,感受到关爱;在自我批评中,学会反省,逐步完善自己。而有了父母的一起纠错与分享让他开始逐渐的意识的自己不好的行为,让他产生我要改正的想法。

“师爱是教育的基础”。因此,不管是在课堂还是在课外我都积极的找到他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表扬和鼓励。最后,我发挥了表扬的魅力。那天课间,他主动的将桌子底下的纸片捡起来扔进垃圾桶,我看见了,在课上及时的表扬了他一番。在放学时,他给了我一个惊喜,竟然主动的留下来帮助打扫卫生的同学一起打扫教室。

五.辅导结果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篇3

刘同学是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父亲是重庆市双钱轮胎厂工人,母亲眼睛残疾,是重庆石子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工人,属于低收入家庭。

二、主诉和个人陈诉

“我感到自己是全班最穷、最差的一个人,同学们还笑话我是独眼继承人。”他接着对我说:“上次我在路边捡到一个钱夹,里

面有六千多元钱,我把它交到了交巡警平台,我受到学校表彰,上台领奖,下面却有人说道‘这么多钱为什么交到交巡警?干脆拿回去交给他妈,给她买两身新衣服穿算了。我听了心里很不好受。”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我仔细端详了他,身材瘦小,笑脸蜡黄蜡黄的,穿着很宽松的校服,显得有些发育不良似的。凭直觉,我感到他是那种对自我十分敏感的人。

班主任老师反映:他在同学面前畏缩、躲避,逃避与人交往,自我封闭,对集体活动较为冷漠。缺乏自信,他总以“我不行,我不会”为借口推脱。

四、评估与诊断

1.评估:让他填写中学生自卑心理诊断量表。

2.诊断:主要是家庭贫寒和母亲残疾造成的自卑心理。

五、心理健康辅导目标的制定

1.具体目标:(1)要悦纳自己。(2)要正确与别人比较。(3)要正确看待竞争。(4)要塑造自己坚强的个性。

2.最终目标:克服自卑心理,健康快乐地生活。

六、心理健康辅导方案的制订

根据刘同学的情况,经过分析,首先计划对其本人通过面谈进行直接辅导,倾听他的心声和需求,坦率地表示自己的看法,与他坦诚相见,从而使之产生老师是可信、可靠的观念,与他建立起心灵互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进行自尊心、羞耻心教育,培养他的自信心,通过行为指导,锻炼他的意志力。其次对影响他的相关因素采取一定的措施,主要是加强与其父母以及同学的沟通,取得他们的配合。

七、心理健康辅导过程

针对刘同学的心态,我采取了6个咨询步骤:(1)用认知法矫正自卑心理。(2)帮助他宣泄出他的不良情绪,调整他的心态,使他能够积极地面对新生活的挑战。(3)自信心训练。(4)用转移法增强自信心。(5)我通过和他父母沟通,让家长给予他更多的关爱,用火热的心去融化他内心的坚冰。(6)和班主任及班级同学沟通,让他在集体中感受到温暖,多参加集体的活动,多和同学主动交往,争取早日克服自卑心理。

八、心理健康辅导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刘同学从自卑的漩涡中爬出来,去拥抱自信的阳光。他说他现在感到生活很美好,有爸爸妈妈的关心,同学的帮助,再也不是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感觉了。我想他已经走出过去自卑的阴影了,今后的他一定可以满怀信心地迎接新生活了。

(作者单位 重庆市大足区双路小学)

小学生心理健康个体辅导案例研究 篇4

案例:

学生安某, 男, 11岁, 小学六年级。其父母共同经营个体商店, 家里由爷爷操持家务, 家庭经济收入一般。父亲脾气暴躁, 父母亲关系紧张。安某纪律性很差, 爱说脏话, 不按时交作业, 经常搞恶作剧, 欺负小同学, 上课不专心听讲。

案例分析:

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仇恨是关键的心理问题。著名心理学教授钟志农说过:“青少年学生对安全感、爱和归属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 在部分学生家庭里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人情味、没有理解和谅解, 而是充满责骂、侮辱、冲突、争吵、冷漠、苛求、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 凝聚着一种僵硬、沉闷、死寂、压抑、危机四伏、令人窒息的气氛, 一些父母甚至把孩子作为自己与配偶‘争斗’的‘筹码’。”

本案例中, 由于安某父母关系不和, 家里充满责骂、冲突、争吵、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 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日常生活情绪、学业进步和情感发展,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人格发生扭曲, 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仇恨, 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所以他经常动手打人, 欺负弱小, 上课捣蛋, 不守纪律, 想以此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 以安慰他那颗孤独、自卑的心。从低年级起因习惯不好, 同学疏远他, 老师不看重他, 父亲不关心他, 母亲过分溺爱他, 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他总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但别人总是不喜欢他, 不注意他, 因此, 他就做怪动作, 说脏话, 捣乱, 尽可能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久而久之形成了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仇恨等人格特征, 这也属因自我成长问题而导致的情绪困扰。

教育方法:

第一阶段:找优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找到了他的一个优点, 并让他在班上表现自己。然后, 召开班会, 组织大家总结他的表现, 让同学们说他的优点,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夸他像个男子汉, 讲义气, 乐于助人……他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 以前, 他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 但怕大家不喜欢自己, 所以搞些恶作剧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同学们对他的坦诚报以热烈的掌声, 他也勇敢地表示, 以后要做一名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从这件事上, 他懂得了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 从不同角度赏识自己, 找回了自信, 建立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二阶段:消除顾虑, 找回安全感、爱和归属。我首先与他最信任的朋友取得共识, 让他们经常和他沟通, 消除心理障碍, 找回安全感。同时, 开展“感恩父母”系列活动, 让他了解父母生活、工作的艰辛, 了解父母为了自己而吵架的原因, 并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 促进他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然后, 我让他经常去父母的商店, 理解父母挣钱的不易, 体会父母的关爱。在他生日那天, 让他和父母说说心里话, 用他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那晚, 他流泪了, 父母流泪了, 烛光灿烂的夜晚, 他们轻轻地相拥在一起, 他又找回了安全感、爱和归属。第二天, 他很兴奋地告诉我说, 他感到了幸福。

反思:

经过一年的努力, 安某彻底变了, 上课时再也不捣乱了, 也不再欺负小同学了, 朋友也多了起来。上课时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有不懂的问题经常去问老师。也能正确面对批评了, 犯了错误后能主动找老师认错, 并积极改正。同时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绘画、演讲、计算机等比赛, 取得优异成绩。

这例事给了我一个启示:每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 都需要大家的关爱与支持。作为老师, 有时候对违反纪律的孩子应该反向思维, 不要把缺点抓住不放, 而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找到自信、安全感、爱和归属。

心理健康辅导员案例报告 篇5

心理健康辅案例报告(初级)

姓 名: 王宏喆 身份证号: ***404002x 学 号: 1020273405 培训中心: 衡水电大

考试日期: 2011年3月26日 完成时间: 2011年3月20日 阅卷教师: 阅卷教师: 论文成绩:

初中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姓名:王宏喆

考试时间:2011年3月26日

摘要:应班主任蔡老师的要求,七年级的李小明(化名,下同)同学走进了我的视线。根据他的症状和班主任及家长的介绍,我认定他已经网络成瘾。于是我开始了自己平生第一次的心理辅导,经过科学的诊断,制定相应的辅导目标及方案,经过一个阶段的实施,李小明同学的上网行为得到了很好的自我约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基本上克服了网络成瘾的坏习惯。

关键词:心理健康辅导 网络成瘾 初中生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拥有电脑的家庭越来越多(李小明的家庭就是这样),上网的条件越来越方便,然而,痴迷电脑游戏的初中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些学生一旦沉迷于电脑游戏,就难以自拔,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我在学习心理健康辅导员课程伊始,就遇到了这样一个网络成瘾的七年级学生。

一、辅导对象基本情况

李小明是我校七年级学生,据班主任蔡老师介绍,最近两个多月上课总是无精打采,变得不爱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经常不能按时完成,好像是每天都若有所思似的。考试成绩下滑很快,以前总是喜欢与其他同学打成一片的他,现在更多的喜欢独来独往。王老师多次与他及家长沟通,均不见效果。他上网,玩游戏,感到很过瘾,很开心,谁也拦不住,如果不让他玩,他会很难过,每天都不由自主地玩很长时间。蔡老师得知我在学习心理健康辅导员课程,报着一线希望,将李小明同学的这一心理健康问题交给了我。

我找到了小明,请他坐在我身边,倒了杯水给他,与他谈论起了电脑,谈论起了网络。开始他还隐瞒着什么,可是当他看到我的真诚举动,他把心放下来了。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很喜欢电脑,对电脑操作很精通,更重要的是他更喜欢打电脑游戏,要是在星期六日,他可以一天连续玩十几个小时。父母工作较忙(忙于店里的生意),由奶奶在家带孩子,奶奶很疼爱孩子,可以说他在家中就是老大,说一不二。

二、评估与诊断

多次找到李小明同学与其谈论电脑,谈论他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并到其家里进行家访,与其同班同学了解情况,并根据自己学习的“心理健康辅导”课程知识,我暂时确定李小明同学的行为已经构成了网络成瘾。为了确定正确的辅导方案,用下面的方法对李小明同学的网络成瘾程度进行了测试。

以下内容请选择是或否,内容有:

(1)我会全神贯注于网络,并且在下网后继续想着上网的情形。是或否(2)我觉得需要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得到满足。是或否(3)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上网没有成功。是或否(4)当我企图减少或停止上网时,觉得沮丧、脾气暴躁。是或否(5)我上网花费时间比以前想象的长。是或否(6)为了上网,我甘愿冒风险。是或否(7)我曾向家长、朋友等说谎隐瞒上网的程度。是或否(8)我上网是为了逃避或释放一些情绪,如焦虑、孤独、沮丧等。是或否 李小明同学已经选择了六个“是”,所以我诊断为严重的网络成瘾症。

初步分析如下:李小明同学网络成瘾的最初原因是想逃避现实,感到自己不能得到像正常孩子一样的父爱与母爱。他热衷于聊天、玩网络游戏。在网上,他们可以找到很多与自己行为和想法相似的伙伴,这使他们对网络有一种归属感和依赖感。表现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情绪,随着上网时间的增长,游戏在他的心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只有通过玩游戏,他才能寻找到快乐,从而导致与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学习无精打采,成绩越来越差,爱独来独往。

三、目标及方案

为了消除李小明同学的网络成瘾行为,制定了如下三个不同阶段的方案:

(一)真诚沟通,转变想法或观念。

阶段目标:转变李小明同学对网络、学习的认识,为克服网络成瘾打下思想基础。在真诚的谈话面前,我们就像是两个朋友一样,在谈话中他把从未与别人说过的想法及他的上网经历,发生的事情都坦诚的展露了出来。经过多次与他沟通,发现他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明白其利与弊,有了想要像其他同学一样回到认真学习的轨道上来的想法。

(二)制定契约,约束上网成瘾行为。阶段目标:减少上网次数,控制上网时间。

正是有了想改变自己现状的想法,根据心理健康辅导循序渐进的原则,我帮着他制定一个为期一个月的行为契约,内容如下:

我,李小明,同意减少上网和玩游戏的次数和时间,具体如下:

1、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上网的时间只能在晚上七点到九点这一段的时间内。每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

2、周六周日,每天上网的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

3、任何时间不得去网吧或其他同学家中上网。

4、任何一次上网都必须先征得父母或奶奶的同意。监督执行标准:

1、如果我违反了以上标准,如私自打开电脑或上网时间延长等,则在违反规定的第二天起,连续四天不能上网,还得打扫家里的所有房间。

2、如果我能连续一个星期遵守规定,父母或奶奶就必须给你五元零花钱。

3、如果我能一天不上网,父母或奶奶就发给我一个凭证(事先设计好的不上网凭证),积攒十个凭证,父母或奶奶就得带我去城里玩一次。

我愿意接受老师、同学和父母、奶奶的监督,配合父母、奶奶每天记录我的上网时间。我们(父母和奶奶),愿意每天监督和记录李小明的上网行为,并严格执行以上规定。学生签字

家长签字

李小明同学同意了以上行为契约,家长愿意为此配合并做出相应的行为承诺。他们都在行为契约上签了字。

同时我告诉家长,要懂得电脑网络知识,要对孩子上网进行有效地的监督。不能只顾提供孩子上网所必须的硬件和费用,还应该即使跟孩子交流,要教育孩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有效地帮助自己的学业,要谨慎上网,少玩网络游戏。要关心孩子的心理。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而且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多与他们进行思想交流,正确认识网络的利弊,避免他们沉迷于网络。家长表示认同。

因为有了思想上的转变,在包含严格奖惩制度并为期一个月的行为契约面前,李小明做的很好,在减少了上网次数与时间的同时,得到了更多的父母的关爱与奖赏,他对自己的现实生活更加自信了。

(三)重新制定契约,引导正确利用电脑和网络。

阶段目标:进一步减少上网次数与时间,并引导李小明正确使用电脑与网络。适当进一步缩短李小明同学的玩游戏和上网的时间,并制定奖惩方法,用契约形式约束其执行,经过耐心谈话与沟通,引导他科学合理的利用电脑和网络,科学合理的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在学习方面加大引导的力度。

四、效果评估 通过对李小明同学网络成瘾行为的认真分析与真诚的沟通,经过制定并执行以上三个阶段方案,李小明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网络和游戏,合理的利用网络,基本能够很好的分配学习活动和玩电脑及游戏的时间。李小明同学找回了自我,成绩明显提升,上课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参与集体活动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愿意和老师同学及父母沟通与来往。心理健康辅导初见成效。

对李小明同学的这一网络成瘾心理健康问题的辅导还没有结束,虽这一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今后的辅导工作还有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努力,相信,李小明同学会早日调整到一个很好的学习状态来学习。这次成功的“第一次辅导”给自己增加了更大的信心,为今后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相信在自己的以后心理健康辅导道路上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帮助更多的心理问题学生,使他们步入正轨,正常生活,正常学习,使他们找到良好的心理健康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5年

(2)明宏主编《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5年

(3)刘颖等编著《心理健康辅导 团队训练》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2005年

(4)王志超编著 《中小学心理问题个别辅导》 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7.8(5)灵均 《在网络中生活》 《家庭教育》 2000年第5期。

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篇6

[关键词]留守学生 孤独 自卑 人际交往障碍 鼓励 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00093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学校里有不少的留守学生,其中笔者班上有个留守学生叫李某。特别注意到这个女孩,是因为这个女孩的眼神里带着些忧虑,完全没有13岁孩子的天真快乐。通过了解得知她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她的抚养权归父亲所有。对于母亲,她一点印象都没有了,这么多年来母亲未曾探望过她一次。由于生计所迫,她的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她成了真正的留守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下,李丽出现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有孤独、自卑、人际交往障碍、任性、情绪不稳定等5个方面。

李丽的孤独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在家时极少跟人交流,手机不离手,就算走路也是带着耳机听音乐,似乎想把自己孤立起来。在学习过程中也不与其他同学交流,所以李丽虽然学习认真,可成绩一直处在中下水平。由于李丽一开始就没能主动跟同学交流,久而久之,大家也就极少跟她交谈。

李丽有自卑感,主要是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家庭条件和长相不如人。平时大家有说有笑的,她甚至会以为大家是在议论她的长相。另外,李丽的协调能力有所欠缺,两脚同时跳起却不能同时落地,对体育课充满了恐惧感。立定跳远练习时有男生说:“快来看呀,准备要地震啦。”不了解的男学生以为她故意做怪动作而在旁边夸张地大笑。这些放肆的笑声会成为她的噩梦,使她认为班上学生都用一种轻视的眼光看待自己。

李丽人际交往有障碍,不太善于与人沟通交流,进入班级半年还无法融入班集体,平时就跟班上一个同一所小学来的女生交往。由于缺乏必要的交流沟通,班上的学生对她的了解很少,都觉得她不是一个亲切的同学。由于缺乏可交流的伙伴,慢慢的她形成不合群的性格。

李丽的任性在学校里没有表现出来,可通过与她奶奶的谈话得知,她喜欢跟奶奶耍脾气,甚至跟奶奶赌气怄气。她其实还是很想好好孝顺奶奶的,可就是改不了自己的任性,这难免给她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李丽还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女孩子,常焦虑不安,看问题比较主观,对别人缺乏信任。其实情绪的不稳定还是由于自卑心理在作怪,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担心人家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容易烦躁,容易发火。

针对李丽存在的这些心理问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更需要给予关爱,使她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笔者具体的做法如下。

1.虽然笔者教的是数学,可笔者会在李丽的试卷和作业本上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果测试有进步,会写上评语:“这次有了一定的提高,特别是综合计算能力进步很大。老师希望看到你脸上的笑容!”“你的努力老师有看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期待你更大的进步。你同桌这章的坐标系学得很好,课余可多跟她学习!”她得到鼓励的同时也认识到多跟大家学习探讨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从而愿意接近同学,消除内心的孤独。由于每一次的鼓励都是很具体的,所以李丽也慢慢地对自己有了信心,自卑感在逐步减弱。同时她也觉得跟大家交往很有必要性。

2.单独找李丽谈话,了解她更多的内心世界。为了让她对笔者有更多的信任,笔者经常夸奖她在家勤快,是奶奶的好帮手,年纪小小,却已经懂得为奶奶分担很多农活劳作,是个难得的懂事孩子。她在学习方面也有所进步,大家都说她做值日的时候都很尽心尽责,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慢慢地,李丽敞开心扉,愿意跟笔者说说她的心里话。同时笔者告诉她,同学们都很渴望跟她做好朋友。引导她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与人交流,必要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奶奶虽然是自己的亲人,在老人面前偶尔撒撒娇可以,太过任性,做事太主观就不对了。年迈的奶奶是关爱自己的,周末回家要多关心奶奶,有心里话多跟奶奶交流。

3.通过跟李丽奶奶的交流,了解她形成不健康的心理,主要是由于家庭残缺和缺乏关爱。让她奶奶日常里多关心她,包容她的任性和情绪多变,慢慢开导她,让她有心里话愿意跟奶奶倾诉。

4.跟班里所有的科任老师联系,让老师们在各方面给予她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让她感受到大集体带来的温暖,从而感悟到自己并不是孤单的,所以没必要那么孤独和自卑。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不能再那么随意发火,情绪不稳定会给自己造成负面影响。

5.让班干和同桌多关心她,平时班上的一些事情可以让她参与进来,给她一个跟大家交流、接触的平台。让同桌平时里多与她交流和合作,多照顾她的情绪,使李丽能感觉到大家对她的关爱,从而消除心理障碍,愿意跟大家多交流。

几个月以来,李丽身上的自卑感减轻了,更愿意跟大家交流了,脸上也开始有了灿烂的笑容。体育课上,还积极地配合教师跟大家做游戏。看到逐渐开朗、融入集体里并变得快乐的学生,笔者感到特别的欣慰。

留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探析 篇7

一名本科新生留学生埃吉(化名),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忧郁内敛,遇到事情总是躲在外围,稍有挑战性的工作或活动就主动放弃,“算了”、 “我放弃”这样的话总是挂在嘴边。他沉默寡言,很少与人沟通,上课也总是不在状态,可以看出他非常的不自信。有一次他来到我办公室,跟我说他的室友总在宿舍里面吸烟,还将垃圾扔在地上招了很多飞虫,埃吉的肺不太好,他很难受,所以想换宿舍,他还要把这件事情告诉大使馆。

首先留学生事件动辄可能会带来两国问题,为此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要坚持以“外事无小事”原则,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时刻关注留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其次留学生初来异国他乡,很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容易自卑自闭,对外界产生抵触心理。如果留学生的心理思想无法很好地适应,他们是没有办法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留学生心理辅导的依据及策略

(一)理论依据

跨文化心理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人从一种文化转入到另一种文化中时,会面临很多变化,比如生活环境、习惯、价值观的改变等,都会给人带来压力,从而使身体和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称之为“文化休克”现象[1]。主要是指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对于对方的社会信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出现的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

留学生跨文化心理不适应所表现的状态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在的孤寂感、思乡感、无能感、无安全感和外部的易怒、抑郁、自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等[2]。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宗教文化,加之汉语普遍不好,作为留学生的辅导员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以包容的心态将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结合,趋同化和个性化相结合,才能帮助他们尽快融入中国、融入校园。

(二)辅导策略

1.当时安抚当事人,跟他保证学校一定会把这件事情解决,叫他不要着急。

2.在埃吉不在的时候,实地走访宿舍,调查情况。

3.在走访宿舍时,和埃吉同宿舍学生进行辅导。在走访中发现,的确埃吉的室友存在一定问题。在跟他强调学校宿舍的管理制度后,尽量旁敲侧击地协调两位学生的关系。

4.再次找到当事人,进行深度辅导。从家庭引出谈话,可以消除留学生的紧张感,带动他们进行主动表达。 再引申到他来中国后的学习、适应、和周边人关系遇到的困难。他的汉语不太好,和中国同学一起上课,觉得教师讲话太快了,他听不懂,所以渐渐就萌生了放弃的想法。对于其他同学,他觉得都是个体不该干涉其他人的生活,所以遇到事情总是自己忍受,不愿意沟通,时间长了就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了。

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埃吉一些建议,遇到事情不要自己憋着,说出来是一种发泄,而且舍友之前要以一颗朋友的心去交流和沟通,遇到问题商量着解决,找到最适合大家的解决办法。给他推荐了一个英语教学视频的网站,他可以上课前到这个网站下载英语版的视频进行预习,再买一本英语版本的配套教材,上课后再查缺补漏, 有问题多问教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不能操之过急。 多交一些中国的朋友,一起出去玩,多参加活动,这样不仅能提高汉语,而且有了朋友,生活就不孤单了。

随后找到埃吉所在班级的班级干部,鼓励他们多和埃吉一起玩,课余时间可以帮助辅导埃吉汉语和专业课的学习。节日的时候,鼓励埃吉参加留学生的节目,让他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

(三)辅导成效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埃吉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成绩排名是留学生中的第一名,在同班中国同学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他也变得乐观开朗了,和留学生同学、中国同学都相处融洽,还和朋友们一起自习,参加活动。这件事情证明了,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要关注留学生的心理需求,亲近留学生,和他们交朋友,多鼓励、多表扬,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肯定自己,赢回自信,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三、加强留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

留学生远离自己的国家、亲人,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比较重,更需要心理上的呵护与关怀。不同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势必会给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些障碍。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明确的定位,扮演着大学生培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设立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辅导员,在我国高校中极为少数。由于来华留学生的国际化、多样化,及其身份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留学生的管理较中国学生的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留学生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做好留学生的心理教育管理。

(一)了解不同文化,尊重文化差异

比如在中国人眼里一个善意的举动,在外国人眼里可能会理解为别的或是相反的意思,造成误解。面对“跨文化”管理,留学生辅导员应遵守“求同存异、相互理解” 的原则,了解每位留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尊重留学生的文化习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及人格、信仰和隐私权;容纳各种不同个性、不同意见的留学生,尽量把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为外国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管理环境。

(二)遇事沉着,注意沟通

留学生辅导员遇到问题时,应正直公道、诚恳友善、 不卑不亢,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根据不同情况及时予以解决,不要遇到特殊或棘手的问题就忽视或回避,避免小问题酿成大问题。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创造和谐、赢得人心,辅导员要注意与留学生沟通的态度和方式。态度上要做到真诚、热情、耐心,让留学生感到教师是自然、诚恳且富有人情味的,可以让留学生感到辅导员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方式要多变,亦师亦友,不触及敏感问题,同时尊重留学生的信仰和隐私,从而消除沟通的隔阂和障碍。

(三)贴心关怀,强化服务

始终坚持“外事无小事”的原则,强化服务意识,把留学生当作服务主体而不是管理对象,从积极预防的角度着手,通过给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信息和指导,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减轻他们的各方面压力,使之尽快地适应在异文化环境中的学习与生活。除了在具体日常工作事务方面给留学生以咨询,告知学生到相关行政部门办理各种手续,还应主动地了解学生在平时的生活情况,尽可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与呵护。认真地对待留学生提出的每一个要求,有条件的尽可能及时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也尽快予以回复,只要是承诺了的就想方设法兑现。以朋友的心和留学生相处,建立这样的情感联系,有助于留学生在中国愉快地学习,健康地生活。

(四)组织丰富活动,弥补心理失落感

大多数刚来的留学生都会有思乡情绪,他们都希望有活动、有朋友,能帮助自己学业,充实生活,排解紧张或孤单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弥补心理失落感。对低年级留学生,课余活动使他们尽快克服“文化休克”心理;而对高年级的留学生,业余活动则有助于防止进入“文化饱和”心理。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歌舞晚会、节日特色活动等。运动场上可以看到留学生矫健的身影,文艺舞台上具有异域风情的舞蹈和歌曲,这些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促进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相互交流与了解,使留学生们融入学校生活之中。定期组织留学生外出参观、实践,让他们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我们的实际生活, 逐步深入了解我们的国情和校情,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促使他们认识上的转化,从陌生到熟悉,从疏远到亲近。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留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减轻了他们的孤独感,而且可以使他们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增多,与社会的接触面逐步扩大,拓展了朋友圈。使留学生主动适应环境,服从管理,增强对我国社会的正确认识。

(五)建立留学生工作部

借助留学生班干部推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遴选一批个人素质较高、成绩较好、在留学生中具有影响力的留学生代表,作为留学生班干部在留学生报到、 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鼓励其在学习中帮助带动后进同学,以老带新,还能帮助预防突发事件,以友情为纽带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

跨文化管理是一双温柔的大手,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留学生的心灵,抚慰着他们的离乡愁绪。当留学生的交际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留学生时,他们的视野就会变得开阔,对学校、对中国的情感也会随之增加,对留学生身份的认同度也会提高。留学生管理是一种跨文化管理,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这种较为创新的身份,应在工作中不断摸索适当的管理办法,多总结和吸纳中国学生辅导员的管理经验,确立符合实际的留学生管理体制、优化管理、提高质量,促进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摘要:文章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深入分析该校留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探寻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及策略,并从辅导员视角提出加强留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

关键词:留学生,辅导员,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Oberg,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篇8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辅导,抑郁问题,理论与实践

一、辅导对象一般资料

王博, 男, 18岁, 系我校06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学生, 性格内向。身高1.70米, 体重60公斤, 无重大躯体疾病史, 家族无精神疾病史。到我校一年来情绪低落、失眠, 对什么都没兴趣, 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症状常以半个月左右为一周期。寒假结束后学校开学, 自感问题加重, 痛苦不堪, 因我是他的班主任, 所以主动前来诉苦。

成长经历:因为父母文化较低及家境贫寒关系, 该生从小就很内向, 父母管教简单粗暴, 与父母沟通不畅甚至到后来不沟通, 因学习成绩一直较差, 所以初中毕业后未升学, 在家待了一年, 后无奈选择了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学习。

精神身体社会功能状态:对日常活动及周围的人群和事物, 丧失兴趣;精力减退, 出现无原因的持续性疲乏;思维迟滞, 精神活动减少;敏感多疑, 自我评价过低;食欲不振、失眠, 经常头痛, 自感痛苦。

二、辅导教师观察和他人反映

根据我的观察发现:该辅导对象表情迷茫, 总是低着头, 说话处事节奏较缓慢, 性格较内向, 内心较有思想, 但说话时不太敢看别人眼睛, 交流时显得很被动和矜持, 如初次来访时问一句答一句。

据同班同学和老师介绍:“他平时老实, 不违犯大的纪律, 学习成绩较差, 没有真正的知心朋友, 经常一个人在教室和寝室里待着。

通过对其父母的了解:他平时放假回家, 基本不与父母进行沟通, 回家就自己待在屋里, 他母亲曾发现他经常与人打电话, 曾经一月的电话费就达700多元, 为此, 父母曾很是愤怒, 对他已失去信心。

三、心理评估和诊断

对于该生我认为问题还是很严重的, 于是我认真阅读相关书籍, 与同事进行商讨后, 我将王博的症状定为情绪类的抑郁问题。

抑郁是指青少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不良情境或事件的消极反应, 是一种非特定时的悲伤、不快乐或苦闷的情绪状态。抑郁的主要结构因素包括无助与孤独感、绝望与无价值、能力减退感、不良心境和生理症状。这五个因素相互关联, 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共同构成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内在结构。

四、心理健康辅导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评估和诊断, 同该生和家长协商, 确定如下辅导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

辅导对象和辅导教师之间建立平等良好的辅导关系, 并应用到其他人际关系中;摆脱对自身问题的过分关注以及由此产生的逃避行为, 直接面对客观环境;在学习生活中, 做出新的有效的行动, 以改善目前不良人际关系、学习状态;掌握一定的调控情绪的方法技巧, 改善低落心境, 缓解抑郁情绪。

2、最终目标与长远目标:

增强辅导对象的自我认识, 完善个性, 习得自我成长技巧, 增强其情绪调控和社会 (人际) 适应能力。

五、心理健康辅导方案的制定

主要辅导方法与适用原理:行为训练。

1、宣泄疏导法:

通过这种方法将内心不良的情绪体验表达出来, 可以减轻抑郁者情绪反应的强度, 从而使情绪得以较快的恢复。

2、社会技能训练:

研究发现, 拥有一个可以完全依赖的亲人或朋友是防止抑郁的一个最有效的保障。由于有抑郁情绪的人倾向于退缩, 所以应当鼓励他们去寻求社会支持。

双方责任与义务、时间:经过一次真诚的深谈, 王博表示出信任我的想法, 暂时打消退学的念头, 经与家长协商, 利用一学期的时间看情况是否有所改善。

六、心理健康辅导过程

第一阶段:尊重温暖情感触摸

在与辅导对象的交谈中, 我发现由于辅导对象的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以及由此形成的人格特点, 辅导对象缺乏面对现实的勇气, 尽可能地回避困难而没有一点自信, 由此而造成目前这种状态。由于我是他的班主任, 经过几次分析与深谈, 我们约定给对方一个学期的时间去努力。至此, 我们相互建立起了良好的辅导关系, 这将对以后的辅导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第二阶段:鼓励评价建立自信

1、合理宣泄, 疏导不良情绪。

利用宣泄疏导法可以将内心的不良情绪体验表达出来, 可以减轻抑郁者情绪反应的强度, 从而使情绪得以较快地恢复。因此, 我建议他每天要写活动日记, 让他把日常活动记下来, 每周我检查一次。这样能帮助他了解自己每天的时间是怎样消磨的, 这样能在许多方面帮助他抵消由于抑郁而带来的懒散和精力消耗。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 王博情况有所改善, 精神状态有所好转。另外, 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 王博竟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春季长跑比赛, 为此, 每天很早起来锻炼身体, 虽然比赛没有取得很好的成绩, 但通过一段时间的锻炼, 他经常头痛的频率也不知不觉中有所减轻。

2、创造机会, 获得快乐。

辅导对象对自己的问题有一定深入认识, 但是自感心里还是很空虚, 不知道该怎么做。为了能帮助他把这些方面的获益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 使他明白可以通过控制抑郁来掌握自己的生活, 我们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 在班级开展活动时给他分配一定的角色, 为其创造机会。

3、亲子关系, 促进交流。

针对辅导对象和母亲之间的矛盾, 我们商量着进行了一次“空椅子对话技术”, 和“母亲”沟通内心想法,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辅导对象的负面情绪。

第三阶段:肯定激励明确方向

解决了上述一些问题, 针对他的睡眠和上课注意力集中困难问题, 我们开始学习使用音乐治疗、放松训练、想象训练以及三者结合的方法。另外,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习特点, 我引导他把学习的侧重点偏移到专业课上, 由其是实习机会比较多的课程上来, 这个方法很简单, 而且实用, 事实证明他后来一直在坚持练习, 并且效果很好, 也同时促进了他的学习效率。最后, 经过努力他成功考取了钳工等级证, 车工等级证, CAD专业认证证书, 为今后的顺利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个学期后, 我们顺利结束了这次辅导。

整个辅导过程中, 我都很注意运用鼓励、支持等技术, 着重消除辅导对象顾虑, 提高其行动能力和自信心。在鼓励、支持之下, 辅导对象开始体验内心资源以及为自己做选择的力量, 挑战自己的自我局限并将计划付诸行动。

七、心理辅导效果评估

据辅导对象自己及其周围人评价:辅导对象自我感觉情绪起伏较少, 基本较稳定, 能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睡眠质量有所好转, 人际关系趋于平和稳定, 与父母保持一定的沟通;对自己的人格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信心倍增, 各方面状态良好。

辅导一学期之后, 王博渐渐开朗起来, 而且自信很多, 经过努力已顺利的通过企业面试进入就业实习阶段, 经常与我电话交流, 了解到该生情况比较稳定, 工作状况良好。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动力明显增强, 自我控制感增强, 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完善和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农村留守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探析 篇9

由于父母大都外出打工或在外经商, 我校出现了大量由别人代管的“留守学生”。根据对我校高一564名年龄在18岁以下的“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进行调查, 结果表明:有55.5%的“留守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 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在一些人的眼里甚至渐渐变成了“差生”的代名词。“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 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个案情况

姓名:宋凯 年龄:18岁 性别:男

基本情况:该生家庭经济富裕, 父母常年在外经商, 平时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生活, 自小由爷爷、奶奶抚养。上学期, 由外校转入我班。随着时间的推移, 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现象:

1.厌学心理

经常以身体不适为借口不来上学。尤其是临近周末, 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 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读书无用论”。宋凯的父母小学未毕业, 但在外面经商赚了很多钱, 并且在宋凯面前多次提及读书没意思, 混个高中毕业也就算了, 宋凯平时花钱大手大脚, 他们也不管。

(2) 懒惰心理。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 只想随心所欲地玩。反正不愁吃穿, 要什么有什么, 再说读书也没意思。

(3) 从小父母不在身边, 缺乏家庭教育, 喜欢单干, 班级活动中常常充当一名“看客”。

2.缺乏集体意识

同学关系紧张, 很容易由小事的戏谑发展到相互间的争吵。思想脆弱, 对批评反应强烈。有时候想法又单纯得可爱, 在班上显现出卓尔不群的特殊性。突出表现为在各种活动和机会中, 小到一次发言, 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 都显得没有热情, 参与意识淡薄。

3.行为放纵

与老师说话时, 眼睛斜视, 看见老师从不打招呼, 经常出口成脏, 给老师同学起侮辱性的绰号, 上课经常迟到, 进教室不喊报告等。

三、问题分析

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宋凯和他的家人。我发现宋凯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1.爷爷奶奶的过分溺爱

爷爷奶奶对宋凯过分溺爱、事事迁就, 缺少严格的监督。连整理书包、抄作业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均包办。当孩子有不良行为时, 不严加管教, 却事事迁就。

2.父母教育方式的不当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地经商, 宋凯自小缺少父爱和母爱, 父母心里觉得内疚, 因此, 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依顺, 生怕亏待孩子。在物质上, 他们对孩子有求必应, 但很少和儿子进行精神上的沟通, 从来不提“学习”二字。经常大把地给零花钱, 物质上的富有使孩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错位。当我把情况告诉他们时, 又对孩子拳打脚踢。

3.内心深处的自卑

由于他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 平时很少得到老师的表扬, 使得宋凯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 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不愿和同伴交往, 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 宁可逃避一切竞争。所以他通过好勇斗狠表现自己比别人要强。

4.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宋凯的表哥在外地打工, 春节回来后, 常在他面前炫耀自己, 并经常带宋凯出去抽烟、喝酒、打牌, 怂恿宋凯和他一起出去闯天下, 宋凯因而养成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 抽烟, 喝酒, 进网吧是常有的事, 经常和社会不良青年来往, 欺负甚至敲诈低年级同学。

通过以上分析, 我发现宋凯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家长的过分溺爱、迁就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以及逆反心理。于是我决定从宋凯的家长和他本人两方面入手采取措施。

四、主要措施

(一) 对宋凯本人我采取了如下对策

1.针对宋凯的情况, 平日里做了很多工作, 既有多次的单独谈话, 也有多次的笔谈交心。不管是专门等无人时在办公室的私下交谈, 还是在校园内相遇时的问题交流, 我希望能给他留下受到关心和重视的印象。

2.与班委们共同努力, 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让他佩服的同学多关注他, 常和他玩耍、交谈, 我怕他孤独导致自闭, 但每每发现他总爱得罪人, 然后用满不在乎来掩盖内心的担忧和后悔, 依然收效甚微, 这孩子身上似乎天生有种逆反的精神, 总喜欢和大家对着干, 在集体的成长里表现出不和谐。

3.对其特殊性的特殊处理, 充分尊重他的强烈自尊心, 决不在同学面前对他进行批评, 即便需要单独批评时也用委婉的方式表达更多的希望, 尽量维护到他的面子;对其优点常号召大家学习。

(二) 对宋凯的家长我采取了如下办法

1.帮助家长走出教育子女的误区

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宋凯的爷爷奶奶多次交谈, 并通过电话与宋凯的父母进行沟通, 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 使他们明白:钱不能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爱, 无节制地给孩子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 会让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我对宋凯的家长提出建议:

(1) 在孩子犯错的时候, 应当让他接受正确的批评, 让他认识到错误, 鼓励他改正, 而不是教训一顿了事, 教育子女方式简单粗暴容易让子女产生逆反心理。

(2) 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 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 而不是替他做。

(3) 父母要经常回家来看望孩子或者经常打电话给孩子, 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

2.多和自己的孩子沟通

我对宋凯家长讲了如下建议:我们都该更多地去理解孩子的行为, 欣赏他, 给他提供表现的正常机会, 让他说话, 而不是采用命令式的教育。咱们先尊重他, 才能换来他对别人的尊重。而且我能看出来, 他对家的感受, 对您的感受是无所谓的, 有家无家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现在孩子大了, 都有自己的思想, 真的要求我们不管是不可能的, 家长还是老师, 都要首先把学生当作朋友, 才有可能被他们当作朋友来敞开心扉。否则, 咱们真的不如他们的朋友说话管用!

在宋凯走出自我否定的低谷后, 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明确地告诉他:学生要以学习为主, 按时上学, 完成作业是一名中学生最起码的任务。

五、辅导效果

经过我与宋凯家长的密切配合及他本人的努力, 半年来获得了可喜的成果:

1.每天早上特别是星期一, 我踏进教室时不再提心吊胆, 因为宋凯的座位不再空着。

2.虽然偶尔还是有忘带东西的情况发生, 但我知道他一直都是自己在整理学习用品。

3.宋凯已清楚地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和质量还有待提高, 但按量完成作业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4.改掉了许多不良行为习惯, 如抽烟, 出入网吧等。

六、个人体会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篇10

学生甲:好斗的小个子

1、他心理问题的根源

2010年, 作为初一的学生, 他来到我的班集体。初次见他, 感觉他家里可能并不富裕, 因为他特别瘦, 而且身高也是班级中最矮的。不过眼睛特别大, 而且还很有神, 很可爱。但是, 不久他的好斗的本性就报漏出来了。不管男生、女生, 不管个子高、矮, 只要他看不顺眼就是拳打脚踢。短短的两个星期, 他主动与别人打架就是五次。今天教育, 明天依旧会发生。我无助, 也很无奈, 只得请家长来到学校。与他的母亲深切交谈得知, 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 父亲姊妹五个, 母亲也姊妹五个, 这自然会组成十个家庭, 然而这十个家庭遇到了计划生育, 十个家庭加上超生的共有孩子十二个, 不巧的是这十二个孩子惟独他一人是男孩, 由于我国重男轻女现象严重, 那么他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可想而知的。孩子从出生便从爷爷、奶奶那里获得了一个错误的信息, 只有我才是最重要的。这个信息伴随着孩子从幼儿, 到小学, 在这中间的孩子的教育出现了问题, 孩子个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2、我接纳他的缺点

开始我对他进行了反复教育, 几乎没有明显转变。我曾经几乎丧失信心, 甚至于想放弃, 任其“破罐子破摔”。在失望之余, 我想方设法使自己平静下来, 仍然在自身找寻到了原因, 主要是自己“恨铁不成钢”, “急功近利, 求效心切“, 对问题了解得还不够透彻, 对困难估计得不够充份。情绪心理的研究告诉我们:当被教育者的缺点、弱点呈现在眼前的时候, 教育者应该冷静地面对, 勇敢地接纳, 接纳孩子的缺点、弱点, 对教育者来说应该是个情绪调节过程, 要努力将自己的情绪调离焦急、愤怒、绝望, 让心情平静下来。接纳即是宽容, 也是信任, 有了接纳的前提, 才有升华的可能。教育者不但要具备接纳受教育者缺点、弱点的勇气, 还要有将自己的接纳表示出来的技巧, 让孩子明白你的宽容大度, 在心中应感觉你“够朋友”。但接纳不能等同于纵容, 在接纳之余, 应该帮助孩子正视并逐步改正缺点, 克服弱点, 不断进步, 这种接纳才能导致升华。在我对他态度冷静的时候, 他慢慢的不好意思再去跟别的同学发生矛盾。

学生乙:个性倔强的“猴子”

1、离婚给他带来后遗症

猴子的外号是小学校的校长送给他的, 虽然感觉叫外号有些不妥, 但是, 我很佩服小学校长的观察力, 无论从长相还是从他的举动真的太像了。猴子, 很聪明, 上课跟本坐不住, 而且精神文明方面也差得很。一口气说几句脏话那是家常便饭。有一次被校长听到了, 批评我没有教育学生说普通话, 说普通话他就没办法说脏话了。猴子在用特殊的方式引起别人的注意。后来知道他只有8个月大时, 父母就离婚了, 由母亲一人带他。没有父爱的他在心里好像比别人少了很多的关爱, 也没有安全感, 它只需用自己的叛逆个性来显示他的坚强。

2、就其家庭原因澄清他的责任

我了解到孩子叛逆的原因后, 第一次郑重其事跟他谈起了他的家庭, 谈起了他在家庭应该是妈妈的顶梁柱, 应该用你的学习去对妈妈的后半生负责。他痛哭流涕, 在我的面前完全失态。我也没有想到, 他内心的脆弱会那么快发挥出来。此时我只能安慰他, 给他擦了擦眼泪。自此, 他虽然有很多次犯错, 很多次不听老师的话, 但他对我还是有很多顺从。有些教师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些偏见, 认为他的身上缺点多, 甚至觉得浑身上下都看不顺眼, 没一处优点。这是不对的。问题在于怎样发现孩子身上的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注意捕捉孩子可能偶然出现的一丝一丝毫的进步, 及时给以肯定和鼓励。激励孩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这里有技巧有学问, 老师一个期待的眼神, 一个会心的微笑, 以及拍拍孩子的肩, 摸摸孩子的头, 说声“你一定行”都会给孩子莫大的激励和无限的幸福, 从而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 在关爱和信任的氛围里逐步树立起来自信、自尊、自强, 取得长足的进步。

学生丙:很帅的生气大王

1、心理分析

长相白白静静的学生丙, 有一个典型的心理问题, 就是好生气。在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我才找到他的问题原因。学生丙的家庭是特殊的, 母亲和他是在这个家庭失去母亲后出现的, 哥哥和姐姐和他不是同母的, 但是同父。现在的家庭里三个孩子的很少见, 更何况, 他家有这样的特殊性, 在家里, 他们在争着各自的爱, 唯恐比别人少了被爱。有一次, 下雨天, 他打电话让父亲来接他, 结果父亲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来, 他回家就生起气来。在生气时他发泄方式是不吃饭, 母亲没有办法, 就哄他吃, 然后再送他来上学。一次次, 有时我也不知什么原因他就生气了。

2、多种渠道让他感受到快乐

对于他的这种特殊心理问题, 我调动了所有可调动力量。教师作为赏识教育的主角, 还必须动员家长作好配角, 并发挥同学, 特别是班干部的助手作用, 这是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健康良好的环境所必须具备的。对孩子的教育, 必须深入到家庭和社会, 必须尽可能地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通过家长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家里的各方面情况。教师还可以及时向家长反馈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特别是让家长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每一点进步, 唤起家长的信心和责任心, 以便更好的胜任配角。朝夕相处的同学, 特别是班干部, 对孩子实施赏识教育不可忽视的另一支力量, 应该充分发挥这些小助手的作用, 孩子如果处在排拆、歧视的集体环境中, 只能让他们永远抬不起头, 从而更加孤独、甚至走向集体和社会的敌对面。反之, 平等亲和、团结互助、充满友爱的团体环境, 则能让这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很自然的融入集体, 并从中体验真诚、友谊的幸福, 享受赏识、进步的快乐。

学生丁:懦弱的大个子

1、懦弱的根源

学生丁个子很高也很帅并且粗壮, 但是个性相当懦弱。懦弱到身上不能带钱, 有一次, 家长让他去买醋的钱, 在走出家门就被别人要走了, 在老师的跟前根本连说话的声音都很难发出, 放学后经常被班级里其他同学留下来帮别人值日。在发现这个孩子个性上的弱点时, 我很为他难过。慢慢的, 我经常让他给我送作业及书本, 每次多留下他沟通沟通, 渐渐的, 他会主动给我送书本, 而且主动跟我说话。我只是看到他在进步, 但我还是没找到他懦弱的根源。一次家长会我跟家长长谈了一次, 原来, 孩子在很小的时候, 有脾气古怪的奶奶带大, 奶奶好发脾气, 并且好训爷爷, 爷爷也总是很听话, 刚刚会说话的他见惯了, 自己就学着听话。有时在人多时, 让他站着画个圈, 他不敢走出来, 懦弱从此在他幼小的心里发了芽。上小学学生打他他不还手, 妈妈很着急, 但怎么教育他还是这样不让家长放心。

2、用积极、肯定的眼光来换回他的自信。

有一次学校要举行歌唱比赛, 我就问他:“你说我们班级应该选那首歌?”他犹豫了一会, 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这时我就用夸他, 选得好, 跟老师选得一样。到了教室, 我故意说:“我班丁同学选了我想选得歌曲《歌唱祖国》你们同意吗?”“同意﹗”学生们那敢不同意, 我同时在他的脸上看到了自信。因为他一直被压抑着不能提出自己的主张, 现在他自有生以来第一次可以表现自我了。能做到这一点, 并给孩子以最大限度的包容, 孩子就会慢慢地学会应该如何自制。实际上, 礼仪规范这类东西只有在孩子找到了自信心以后, 才可以教给他们。否则, 又有什么意义呢?

上面是我班典型的个别同学的心理问题, 我只是作为赏识教育的主角, 动员家长作好配角, 并发挥同学, 特别是班干部的助手作用, 给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孩子在健康良好的环境快乐的成长。

摘要:一个个体的成长, 不仅仅是肉体的成长, 还伴随着心理的成长。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 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往往会出现不和谐的现象。结合四个工作案例加以分析。

关键词:接纳,责任,快乐,自信

参考文献

[1]Thomas J.Zirpoli:《学生行为管理》,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9年。

[2]张万祥:《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篇11

个案1设定计划为主、认知疗法为辅的辅导案例

来访者李某,女,16岁,2000年11月来学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李某称自己属于“议价生”(家长出赞助费进入学校的学生),入学成绩低,基础差,在入学时就有强烈的自卑感,总觉得自己低人一等;学习的时候也手忙脚乱,费了很大的力气,学习成绩也不见起色,由此产生了自杀的想法。第二次咨询时心理辅导员向李某询问了她在学习习惯、学习时间安排方面的一些情况,发现李某不能很好地利用时间,在学习习惯、学习毅力等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学习过程中经常借各种理由给自己放假,不知道自己该看什么书、从哪里开始看、看到什么程度等等,时间往往浪费在选择上。

经过分析,确认李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内部情绪方面:由于自己学习基础比较差、是“议价生”等而产生了自卑心理,导致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体验。

外部行为习惯方面:学习习惯差,学习时间分配能力不强。

确定了李某的问题之后,心理辅导员决定采用认知疗法和设定计划综合使用的辅导模式:利用认知疗法调节李某的认知结构,帮助她获得正确的自我评价机制,并且利用鼓励等方式消除其不良的情感体验,使其重新树立信心;另一方面,利用设定计划帮助李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学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首先利用认知疗法调节李某的自我认知结构。心理辅导员告诉她衡量自己不用和他人去比较,只要每天有所进步就很好,并和她一起比较了她入学时的学习状况和目前的学习状况,使她看到自己的进步。在第四次咨询结束时,李某对心理辅导员说:“老师,我明白您说的超越自己了。我可能不够好,可是只要我每天都比昨天好,我就会很快乐。”

其次利用设定计划帮助李某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辅导员帮助李某分析自己究竟哪些方面存在不足,得出的结论是在时间的安排上有欠缺,于是与李某商定,让她写一周的时间分配计划,要具体到每小时做什么。在她写出时间分配计划后,心理辅导员帮助她分析计划的优点和缺点,并帮助她完善计划。在计划修订完成后,要求她按照计划一丝不苟地完成。心理辅导员也争取了家长和教师的帮助,督促李某完成学习计划,并要求家长和教师对于她做得好的地方及时鼓励。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心理辅导员对李某进行充分的关注,随时注意她所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她解决这些问题,对她成功之处加以适时的表扬。一周后要求她做出第二份时间分配计划,并按同样步骤帮助她完成计划……

当第三份时间分配计划最终完成时,李某给心理辅导员一封信,信中说:“今后我每周都会做一个时间分配表,她就是提高我信心的‘小魔法’。感谢老师对我的帮助,您使我受益终生,我为成为您的学生而感到骄傲!”至此,对李某的咨询比较成功地结束了。

个案2认知疗法为主、设定计划为辅的辅导案例

学生王某,男,17岁,1999年9月由家长陪同来到学校心理咨询室。王某本人很不愿意来,足被家长硬逼着来的。家长陈述王某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父母均为教育工作者,对王某在学习方面管教较严,其他方面经常不管不问,而一旦发现孩子犯错时又非常愤怒,处理方法比较粗暴。父母要求孩子说真话,但听到孩子陈述自己的错误时又忍不住要打孩子,打过之后又后悔,对孩子哄爱有加,表现出对孩子教育的前后不一致性。家长陈述王某小学的时候表现非常好,从初中开始出现撒谎、偷钱、抽烟等现象,家长痛打了几次后情况有所好转,但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到了高中学习成绩一落千丈,也开始不听家长的话。

王某第一次来咨询时非常不信任心理辅导员,认为家长没必要让自己来咨询室,来了也没有什么帮助。在第二次咨询时咨询关系有所改善,王某自我陈述时认为家长一开始不管自己,到管他的时候又不信任他,总对他使用教师对学生“逼供”那一套,有时候他说真话挨打,说假话反倒没事,“到了最后,说谎已经成了习惯,不说谎话都难受”。到了高中,认为自己长大了,没必要听家长的话。家长越不让做的事情自己越要做,“反正他们打了我之后我还足他们的儿子,能把我怎么样”。在外面结交了不少不良少年,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当谈到未来时,王某显得很迷惘,认为“那是我爸我妈才天天挂在嘴边的事,反正有他们,我也插不上手”。

经过分析,确认王某主要存在的问题是:

内部情绪方面:错误的认知结构。父母对王某前松后紧的教育方法,养成了王某爱撒谎的习惯。王某认为家长对自己完全不信任,不论自己说什么家长都不相信,不管自己说真说假都没关系,由此也产生了对其他人的不信任。同时王某也认识到了父母严厉惩罚背后的溺爱,觉得自己将来肯定“有他们管,自己不用操心”。

外部行为习惯方面:王某最大的不良习惯是喜欢撒谎,因此使咨询过程变得很困难。

确定了王某的主要问题后,心理辅导员决定综合使用认知疗法和设定计划对王某进行辅导。首先使用设定计划改变王某撒谎的习惯,使咨询能够顺利进行,而且也利用设定计划改变其父母对于他的行为反应。其次利用认知疗法改变王某错误的认知结构,一是改变王某对他人的不信任,尤其是对自己父母的不信任,二是改变王某对自己父母“会安排自己未来”的看法。

首先使用设定计划的方法进行辅导。先争取王某父母的配合,告诉他们要想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行为。心理辅导员和王某的父母共同制定了几个短期计划,一开始让他们对王某尽量尊敬,对其行为不进行太多的表扬或批评;接着在一定的范围内夸奖孩子;然后针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奖励或惩罚,使王某获得责任感。计划的目的就是改变王某父母教育孩子的行为习惯,由近距离的正负面控制改为远距离对行为本身的奖惩。另一方面心理辅导员也和王某约定,每次咨询的时候他都不能说假话,进而升级为“明天一天不管对谁都不说假话”,“下一周不管对谁都不说假话”……同时取得家长和亲友的支持,对王某说真话的行为进行及时鼓励,逐步改变王某爱撒谎的习惯。

其次,对王某进行认知疗法方面的辅导。一方面,从王某自我感受到的“说真话并没有那么难受”到“原来人人都说话算数”开始,帮助他认识到只有自己相信别人,真正做到尊重自己的自身形象,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别人才会同等尊重他,从而改变他以前对于自我形象的错误认识,帮助他重新建立正确的自我形象观。另一方面,心理辅导员通过一系列的具体实例,帮助王某认识到没有人可以代替自己走完一生的路,自己的路要自己去走,自己的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帮助王某纠正自己“反正父母会给我找工作”的错误认识。

在经过了将近三个月的咨询后,王某基本上改变了说谎的不良习惯,开始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并准备努力学习。王某的父母也改变了溺爱加专制的教育方法。无疑,摆在王某和其父母面前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如何改变恶劣的、互不信任的亲子关系以及如何让王某消除不良的行为习题,而是如何帮助和指导王某的学习。以前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次咨询也告一段落。在后面的时间里,心理辅导员也对王某进行了相应的学习方面的辅导。

[总结分析]

认知疗法在改变个体错误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方面有良好的作用,而设定计划针对来访者的行为进行系统化的细致改造有很好的效果。两者综合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管以哪种咨询方式为主,两种咨询方式是有机结合的,并不是机械组合或泾渭分明的。

2.在咨询过程中,两种咨询方式的时间顺序并不一定足此先彼后,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情况比较严重时,如来咨询的学生有幻想狂、自杀倾向等严重问题,使用设定计划的作用要好得多,而认知疗法在这种问题上的作用就不甚显著。

3.在对这两种咨询方法的使用还不是非常得心应手的情况下,心理辅导员不要随意将两者综合使用。

[理论依据]

认知疗法是心理咨询中比较常用的方法,其主要原理认为,凡是情绪或行为反应,均与其认知有连带关系。一个人对己、对人、对事的看法、观念或想法,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心情与行为。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只要进行认知上的纠正或更改,便可以连带地改善其情绪或行为。

认知疗法的着眼点是通过改变咨询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或改善他们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设定计划足依据心理咨询中的行为疗法所派生出的心理辅导法。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足,个体的不良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行为。行为疗法的原理认为,只要给予适当的奖励或处罚,就可消除不适应的行为,也可建立所需要的新行为。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篇12

1.姓名:小阳(化名)

2.性别:男

3.出生:1992年5月

二、主要问题概述

小阳———同学们眼中的“怪物”,小个子,穿着邋遢,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是“垃圾”。早上几乎天天迟到,上课不是开小差就是传纸条,下课不是欺侮同学就是与同学打架。性格上有点桀骜不驯,判断事物有点偏激。

三、背景资料

(1)家庭成员:母亲,本地人,在本市的某帽厂工作,每天早出晚归,没有休息日。父亲,本地人,整日打架斗殴,至今无固定工作。父母经常吵架,正在闹离婚。

(2)家庭经济情况:两间平房,里面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因父亲无固定收入,所以经济十分拮据。

(3)家庭教育情况:父亲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人,从不与学校联系,经常教育儿子不要吃亏,用武力来解决问题,一旦儿子闯祸伤人,父亲从不承担责任。

四、教育措施

说实话,像小阳这样的学生是很令人头痛的。初二刚接班时,一开学,他的恶习就暴露得一览无遗,与同学打架还伤了人。去他家家访,他一见我就逃之夭夭;与他父亲一交流,他父亲就说:“我连吃饭问题都解决不了,有什么心思去管这小子,他有什么事,你看着办吧。”……我感到十分地苦恼与无奈。一次,我翻阅一本杂志,车尔尼雪夫斯基的一句话跳入了我的眼帘:“老师的教育应准确地站在学生跳动的心上,而不是站在机械的讲台上。”我很受触动。读了那篇文章,茅塞顿动,进行模拟教学,可以让学生不受限制地进行会计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二、“模拟室”应突出逼真的实习环境

财会模拟室给学生提供的模拟实习场所,应具备逼真的效果,使学生如同在财会部门工作。为此,财会模拟室应具备以下设备和资料:

1.工作台、投影仪、点钞机、装订机、办公室用具、会计账务处理挂图;

2.算盘、计算器、练功钞、借支单、支付证明单据、记账凭证、总账、明细账、日记账、会计报表、会计科目章、双色印台;

3.微机、财务软件;

4.相关岗位实习资料。

财会模拟室逼真的模拟实习环境、良好的氛围、完善的设备和工具,为高质量地完成会计模拟实习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三、“模拟室”应突出操作,注重应用

财会模拟室建成后,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不能仅仅作为学校的摆设。对财会模拟室的使用,可结合教学进度,进行单元模拟和综合模拟,并进行手工和电算化的双重操作。单元模拟要循序渐进,可让学生从认识会计凭证、账簿入手,根据课本的讲解,逐渐学会填制凭证、登记账簿、更正错账及编制会计报表等基本操作,使学生对会计工作建立起生动直观开。结合班上的工作,我拟订了对小阳的教育转化计划,并积极着手实施。

第一步:以书信的方式进行师生对话交流。

作为班主任,我首先写了第一封信,以老师和朋友的双重身份,表达了想和他交朋友的愿望,并对他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优点进行了表扬,增强他的自信心。同时,我还提出想了解他更多的情况,例如家庭状况、在家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等,希望能帮助他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写完信后,我利用课间操时间,把信放进小阳的书包里。

第二天早晨一上班,我就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封信,是小阳写的。我迫不及待地打开。他没想到我会如此关注他的表现,没想到我会发现他身上还有那么多优点,他对我表示了感激,同时也表示出对我的信任。他在信中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情况,从一个温暖的家庭一直谈到现在的不和睦的家庭。读完这封信,我对改变他的现状充满信心。

第二封信又如期“寄”了出去,在这封信里,我开始寻找需要具体解决他的问题,我建议他把自己现阶段最大的困难提出来,以便我能帮助他一起解决。他在回信中说到自己现在最大的困难就是由于自己的表现,不敢主动和同学交流,甚至不敢正眼看同学。我在回信中提到了自信的重要性,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他要主动交往。从心理入手,就这样,我与他保持了一段时间的书信来往,通过书信交流,在不伤害他自尊的情况下,随时掌握他的思想动态,随时解决他所提出的问题。

第二步:运用激励和表扬方式重建自信心,帮他走出心理困境。

通过第一步的了解,小阳刚上小学时,母亲、父亲还是的感性认识,并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综合模拟则可配合一般会计工作,将财会模拟室按相应的职能岗位进行设置,由出纳、制单、审核、记账、成本核算及主管等组成一个小组,在实习中各司其职,象征性地代表一个财务科,配合完成基本的财务工作,并可轮流实习每个角色。这样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训练,既学到了业务知识,又训练了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随着电算化会计的普及,这一内容也成为学生必修课程。会计电算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模拟教学中,可要求学生配合手工的操作,把整套帐目建立在计算机的账务系统上,让学生通过在计算机上建账、编制凭证、记账、对账、结账及编制报表等操作,将手工操作与电算操作相互对照、印证,从而使学生加强理论知识,熟悉会计处理方法,提高综合能力。

总之,在会计教学中建立“模拟室”,实行模拟教学,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会计工作的全过程,这不仅增加了学生对会计的感性认识,印证和巩固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具备了本专业的业务能力,为毕业后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岗位工作、发挥专业特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模拟室”———财会学习的“飞翔地”!

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董红卫

(启东市建新中学,江苏启东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已成为每一位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本文对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谈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弊端

(一)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

许多政治教师往往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堂课讲得筋疲力尽、口干舌燥,学生却听得昏昏沉沉、不知所云,简直就是水中望月,雾里看花。

(二)重课堂活化,轻双基落实。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据此,某些政治教师“与时俱进”,几乎每堂课都有合作与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但是双基是否得到落实值得怀疑。

(三)重教学形式,轻教学实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无疑为我国彷徨不前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然而不少教师不是致力于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最优整合,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很关心他的,当时他的成绩是班上数一数二的,表现也很好。一切改变均在家庭遭到一点变故后。母亲对他的照顾少了,小阳伤心不已,父亲更是让他抬不起头来。不断下滑的成绩让他经历了无数的批评与挫折,再加上同学们对他的不理不睬和鄙视,给他的心理蒙上了无数层阴影,他唯有靠“闯祸”来证明他的“能耐”和“提升”他在班中的地位。倘若只是批评加处罚,只能使他变本加厉。只有真正让他感受到自己的“闪光点”,帮他找回自信,走出心理困境,他的种种问题才会有解决的突破口。于是,我加强了对他的日常学习的观察,我发现他最喜欢上的是历史课,虽然上课从不发言,但笔记却做得十分认真。有一次在周记中他还用很长的篇幅给我介绍古埃及的金字塔。我抓住契机,在课堂上表扬了他的博学,并告诉他老师要好好奖励他。我把半信半疑的他带到了校图书馆,让他自己去挑自己喜欢的书看,看到小阳又惊又喜地捧着几本历史演义爱不释手地翻看时,我知道事情有转机了。我和历史教师沟通,给小阳布置了任务,让大家投票增选历史副课代表,他理所当然“中了标”。此后,我还多次为他提供尝试成功的机会,让其体验成功的喜悦和荣誉,增加良性刺激,激发起他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我的第一步措施奏效了。

第三步:仔细观察,用爱点亮心中的灯,用情温暖受伤的心。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经说过:“情像清泉,可以浇灌干涸的土地;情像阳光,可以温暖冷缩的心灵。”我坚信,用爱作桥梁,一定可以走进孩子的心里。一次,小阳又与同学打架,手上擦破了一大块,鲜血直流。我马上送他上医院包扎,包扎完后,小阳抬起头来,眼中满是泪水,眼神很是复杂。回到学校后,我让他谈谈打架之事的来龙去脉,这一次他没有找任何借口,很诚恳地承认了错误,并在这一周的周记中写了这么一句话:“从来没有一个老师这么关心过我,你让我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

是的,爱是一贴良方,对于缺乏爱心的孩子,需要更多地感受别人对他的爱。

如此想来,育人,该有何等广阔的探索空间呀!

课的教育功能,而是陶醉于优美的课件或画面中,尤其是在上公开课的时候,教学形式更是花样百出,但由于忽视了教材与课堂讲授,所以教学实效性并不高。

(四)习惯“单枪匹马”,轻视团结协作。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普遍存在着教师之间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许多教师不习惯向他人学习,有的教师通过各种手段获得一些自认为有价值的资料后,甚至拒绝与同学科的教师交流、分享。这种做法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完全相悖的,它必然会影响到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主体与主导的相结合。

在我国,“教师中心论”曾经长期占统治地位,西方的“学生中心论”也一度盛行过。这些教学模式确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简言之,就是片面化强调某一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而忽视其对立面的地位和作用,这都是违背辩证法的。我认为在教学模式创新探索实践中应该把“突出学生的

五、几点感想与反思

1.不能把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

对于特别调皮的学生,更需要了解他各种出格行为的背景与动机,了解他们心理问题的来源,然后对症下药,方能显效。

2.教育“问题学生”要心、情、智相结合。

教育转化调皮学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犹如“马拉松”,需要教师的热情、信心和毅力,在教育转化过程中用“心”、用“情”、用“智”。一要用心良苦,二要巧妙机智,三要情真意切。特级教师李吉林说得好:“只有入情,才能入理;只有感化,才能转化。”调皮学生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爱和关怀,师生之间只有具备了融洽的感情,才存在教育与接受教育,而师生感情的融洽则是源于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和体谅,以及满足学生理解和求知的需要。如果教师能对学生一如既往地关怀、鼓励和信任,一旦学生获得来自教师的这种心理感应,就会受到巨大的鼓舞,产生强大的自信心,转化为克服困难的动力,并努力付诸实践,从而取得学习或自我教育的成功。

无数事实证明: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可能学会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可能学会卑怯;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与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与自爱。在实际工作中,教师给学生一分爱,一分鼓励,一分包容,也许是不经意间的一次“心血来潮”,但对于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也许就是他一生成长的“催化剂”或“助推器”,其积极影响无法估量。

上一篇:海归创业下一篇:抓住第一次教育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