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2024-10-16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共10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篇1

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摘要:本文从差生的转化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验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转化差生的对策,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和反思。

关键词:差生 转变

一、个案基本资料

姓名:李学士 性别:男 年龄:10 年级:四年级

二、问题概述和背景资料

1、问题的提出

俗话说,五个手指都又长又短。同样一个正常的班集体,所包含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差别的。通常老师们会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好坏将学生分成三种等次: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然而,作为学生,谁都不愿意成为差生;作为家长,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是差生;而作为老师,谁也都不愿意自己的班级存在差生。因此,转化差生是我们老师与学生本人乃至家长的共同心愿!如何转化差生呢?这一问题就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2、个案简介

李学士,12岁,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与父母一起生活。平时,爸爸打工为生,妈妈在家务农。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中数倒数第一名。造成他学习成绩差的原因主要是书写困难,作业不能按时完成,注意力不集中。在学校上课时,他经常自己摆弄手中的笔、小刀或尺子,或者在座位上发呆。在家里做家庭作业时,经常忘记当天的作业是什么,或者忘记带需要的课本、作业本。几乎每天放学后都要在学校补完前一天的作业才能回家,回家时已经很晚了。可刚补完昨天的作业,今天的作业又不能按时完成,又要推到明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李学士的作业几乎每天都要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

三、案例调查

经过调查该生的家庭情况,我们了解到,该生父母文化水平偏低,小学均为毕业,思想落伍,对科学知识存在偏执,认为学知识就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存在上不上学无所谓的错误观点。而李学士从小受父母思想的影响,才导致学习上松散、懒惰,对学习漠不关心。他的父亲有赌博的恶习,晚上几乎天天有人在他家玩通宵,导致李学士同学休息不好,课上打瞌睡。

四、个案处理

针对李学士同学所面临的问题,我认真分析了形成这些不良行为的最关键问题就是:家庭环境影响与父母思想的熏陶。因此,我决定从该生的不良家庭教育入手,对该生进行充分的心理沟通、交流与指导,重点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教育,采取措施如下。

1、家校结合,改善教育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均可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健康。因此,家校配合,是改善孩子健康心态最有效的方法。李学士同学从小受父母思想的影响,脑海中已形成了对知识的错误认识,再加上父母对该生的学习不予关注,缺少正确的引导,任由其发展,才会导致该生学习困难。所以,我首先与该生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明白:知识能使人获得财富,知识能使人变得高尚,知识能使人的生活充满阳光,知识能使人获得强大力量,冲破重重困境,最终走向成功的大门;知识能使一 个民族变得优秀,变得强大起来;知识能使一个国家变得繁荣昌盛。学习文化知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学好了文化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至于不被社会淘汰。

2、用爱唤醒差生沉睡的心灵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恶其师,疏其道。”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教师爱学生,学生才能理解,理解才能沟通,才能接受。密切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先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待人。差生都有很强烈的自尊心,往往非常敏感别人对自己是否尊重。因此,消除学生情绪上的隔阂和疑惧心理,为学生创设倾诉的环境,能是学生愿意接近自己,对自己说心里话,学生就会“信其道”。课下,我会主动与李学士同学聊天,谈生活中的趣事,谈学习上的问题,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做差生的朋友,少一些指责,多一些帮助,少一些责备、训斥和白眼,多一些信任、赞扬和期待,设身处地的为差生着想,帮助他摆脱困境。公正、合理、一视同仁,公平相待每一位学生,不能有亲疏之分,不偏心、不袒护一样的关爱他们,全心全意的教育好每一位学生。教师要言必信,行必果,说话守信用,办事要公道。我告诉李学士同学:在老师眼中,你和其他同学一样,都是老师的好孩子,你们都是最棒的。老师更相信你的能力,加油吧!老师会为你的进步感到骄傲与自豪的!

3、积极鼓励,合理调适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社会心理学家却认为:在人们的心灵深入,最渴望他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们心屡深处植入的是信心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向上的种子;它是一种兴奋剂,让人更加充满活力和精神;赞美还是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能使人们坚定发展的方向。我认为,多一种鼓励,就少一个背离者;多一句赞美,就有可以把摇摆不定的学生拉入我们期望的行列。相反,批评虽然可以帮助受教育者认识错误,但其心理是不悦的,至于粗暴的批评,更是一种适得其反的做法。为此,对问题学生心理的调适采用少些批评多些鼓励、少些训斥多些赞美,不啻是个好办法。尊重差生,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作为差生,他们的内心深处已经很没自信,有一部分差生还会出现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他们的心里认为老师不喜欢他们,家长不喜欢他们,同学看不起他们,连他们自己也讨厌自己。在这种阴影下,尽管他们还尚存一丝上进心,也会无法对抗强烈的厌学情绪,也就无法对学习产生兴趣。厌学情绪会战胜了他们的学习热情,最终导致恶性循环。因此,我想:此时帮助他树立战胜自我的信心是最关键的。我用信任的眼光看待他,用真诚的言语激励他,及时了解他的想法,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又常常给他讲些中外科学家刻苦研究、忘我工作,为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事例,使他逐渐明白应该从小学好本领。还给他讲述了许多中外闻名的名人,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也是不理想,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世界名人的故事。同时告诉他:人的潜力是无穷的,只要充满信心,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目标,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个性心理品质。

4.赏识——差生进步的动力

日本心理学家永多湖辉曾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潜力。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宇宙的潜能隐藏在每个孩子的心中。”而赏识教育的奥秘就在于时时、处处、事事在心灵深处坚信孩子行,宽容他,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找到了闪光点,可以以此为契机,为后进生重树自信,是他们不至于“破罐子破摔”。让后进生重新得到“行”的滋润,让他们时时感到自己是好孩子。因此,为了让李学士顺利地以新形象展现在同学面前,我细心观察他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并给与公开表扬。在我的带领下,许多同学都改变了对李学士的态度,并向他伸出了友谊之手。李学士偶尔犯了错误,我也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而是把他领到办公室,跟他慢慢谈。李学士渐渐变了,上课不走神了,学习也有进步了。

五、案例反思

学习困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我们要关注信息时代学习困难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学习特点等方面的变化,及时给与合理的、正确的心理疏导。从各角度去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大加渲染、借题发挥、因势利导,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树立了他们在同学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增强了他们热爱学习的信心。李学士的事例证实了我的做法是正确的。

当然,转化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师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方能最终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问题。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辅导 基础理论》—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4ISBN 978—7—5062—6673—4

2.《心理健康辅导 个体辅导》—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4ISBN 978—7—5062—6673—4

3.《心理健康辅导 团体训练》 —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7—4ISBN 978—7—5062—6673—4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篇2

关键词:寝室冲突,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心理剖析

一、案例简介

卢某, 男, 22岁, 某大学10级学生, 父母均是国家公务员, 家庭条件优越, 平时态度冷漠, 性格傲慢, 少言寡语, 与同学交流甚少。某次与同寝室黄某因关灯问题发生口角, 相互间有推扯动作, 出于报复心理, 黄某纠集校外人员在宿舍内殴打恐吓卢某。事后, 黄某在辅导员的耐心教育下, 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诚心向卢某道歉, 但卢某心有不甘, 利用到医院检查的间隙买来一把菜刀, 企图实施报复, 幸被陪同学发现, 及时通知辅导员, 事态得到控制, 才未导致恶性后果。

二、案例心理分析

从整个事件起因到事态蔓延, 我们发现主要激源是寝室间人际关系不和谐。案例中黄某事后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并主动诚心向卢某道歉, 从这件事来看, 黄某本身品性还是比较好的, 并未发现存在其他心理障碍。从卢某各方面的表现来看, 其主要存在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 而影响其人际交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孤傲自大

卢某作为家中的独子, 备受长辈的宠爱, 家长对其要求百依百顺, 事事以他为中心, 从小就形成了自傲心理。并且从小生活在经济条件优越的公务员家庭, 父母的光环让其产生了高人一等的优越感。身边同学对其的评价是:卢某喜欢在别人面前摆出“居高临下”、“目中无人”的架势, 完全看不起身边的同学, 多数人对其厌倦与反感, 不太乐意与其交往。

(二) 自我封闭

卢某自我封闭的心理, 诱因主要与其家庭教育方式有关。父母平时工作繁忙, 自小是由爷爷奶奶看护, 老人害怕小孩遭受磕碰, 拒绝卢某与同龄小朋友玩耍, 叮嘱最多的是以学业为重, 减少玩耍时间。久而久之, 造就了卢某独来独往的性格, 加上本身自傲的心理, 其不屑于与周围人交往, 生活中刻意封闭自己, 完全退缩到个人世界。

(三) 性格冷漠

内心情感缺乏会造成性格冷漠, 而情感的培养最初取决于家庭教育方式。卢某从小身边朋友过少, 加上父母常年忙于工作, 导致其个人情感无法流露, 久而久之就会看淡很多东西, 喜欢以“眼不见为净”应对所有问题, 对周围的人和事物产生漠视的冷淡态度, 个人不愿深入到集体生活中, 更不愿与其他人的心灵相沟通。卢某这种冷漠心态是不良性格特征的体现, 是导致其心理行为不健康, 甚至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

(四) 心理狭隘

从小优越的生活环境、长辈溺爱的教育方法造成卢某产生唯我独尊、固执己见、时时处处都以自己的利益出发、在交往中更是极力排斥“异己”的心理狭隘行为。卢某情绪化较为严重, 加之性格内向、心胸狭隘, 受到委屈时容易耿耿于怀, 对“异己”分子不肯容纳与接受, 强化报复的心理行为。

三、心理辅导与案例处理结果

从案例中发现, 人际交往的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大学生产生诸多问题, 卢某案件正是自身与寝室人际关系紧张所引发的矛盾。在进行心理维护辅导中, 我们应该着重引导卢某形成健康的人际交往心理, 并督促寝室其他成员积极配合。

(一) 提前做好寝室内部思想工作

首先, 建议和鼓励卢某室友要以忍耐和宽容心态与卢某沟通、交流, 主动邀请卢某参与寝室集体活动, 进一步消除隔阂, 化解之前的一些不和谐, 加强相互间的理解和信任, 营造友好、信任、和谐的寝室氛围。开展工作中, 卢某的室友反应较好, 他们均表示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与建议, 主动向卢某伸出友好之手, 并帮助学习人际交流的方法, 愿意将他纳入朋友圈中交往。

(二) 加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

针对卢某的思想动态与异人举止, 建立个案, 同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就该个案进行深入探讨, 并制订心理干预方案, 定期通过面对面交谈的方式给予卢某心理疏导, 缓解其人际交往上的心理压力。经过共同努力, 心理疏导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卢某在事发后思想平稳, 未做出异常举动。

(三) 完善寝室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校园寝室是诸多矛盾与冲突诞生的地方, 它要求我们制定完善的寝室心理危机干预体系。设立寝室心理委员, 加强他们的心理基础知识和心理辅导技巧, 正是缓解寝室内部矛盾的最好方式。所选寝室心理委员还应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及威信力, 这样才能在人际处理中起到桥梁衔接作用。在卢某案例辅导后期, 寝室心理委员对其心理、思想动态的掌握, 以及促进其强化人际交往能力起到了很大作用。

(四) 启动紧急事件应急预案

在卢某案件处理前后, 我们在班级内成立了紧急事件应急处理小组, 安排思想觉悟较高且机智细心的学生干部时刻关注卢某的动向, 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行为举止, 一旦再次发现不良苗头, 就及时通知相关教师, 彻底把事件扼杀在苗头中, 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但是, 经过精心的心理辅导和同学的关怀帮助, 卢某的心态有了很大改观, 寝室气氛变得其乐融融, 室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案件处理后, 卢某人际交往方面有所改观, 并未发现不良苗头的产生。

总之, 寝室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境条件, 寝室人际关系的处理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关心和关爱特殊群体是高校安全稳定的保障之一, 高校要把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的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范畴, 给予特殊学生和弱势群体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照顾和心理上的关爱, 鼓励他们积极上进, 健康成长。高校还要制订紧急事件的应急预案, 并在突发情况发生时, 第一时间启动和运行应急预案, 保证校园的安全稳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朱志强, 潘建中, 温晖.心理咨询有利大学生改善人际关系——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心理咨询案例报告[J].企业家天地, 2005 (4) :80-82.

[2]高淼.大学生寝室矛盾的预防和化解[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0 (2) :25-27.

[3]陈小梅.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宿舍人际关系[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2) :65-68.

[4]衣庆泳.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问题的教育对话[J].大连大学学报, 2011 (5) :100-103.

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篇3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后进生心理辅导

B844.1

古语云:十只手指有长短,出水荷花有高低。受家庭背景、不当教育和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一个班都可能不同程度存在着学习差、品德差或者学习品德都暂时较差的学生,他们厌恶学习、性格暴躁,甚至沾染上逃学、赌博、滋事、早恋和沉迷网络游戏等不良习惯,这不仅不利于其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对班风、学风和校风带来摧残性的影响。

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的小学教育中,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学习成绩而忽略对小学进行心理辅导的情况,未能对小学生的心理辅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后进生的心理辅导方面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

本文将以小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典型案例为蓝本,对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和转化后进生的策略等进行分析,希望借此引起学校和老师对转化后进生心理辅导的共鸣,在现实教育教学工作中,用爱心包容后进生的缺点,用耐心引导后进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帮助他们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慢慢自重、自尊、自信起来,最终实现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小张是我2015年所教的一名六年级学生,13岁,智力水平较好,但纪律涣散,经常迟到,学习不用心,做作业全凭个人喜好,老师批评他也满不在乎,顶撞班干部时有发生...... 在班中属于较为典型的后进生,老师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了解,小张父母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让子女享有更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长年在外工作,小张与父母缺乏应有的交流,小张的日常生活主要由爷爷奶奶监护照顾,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儿童。爷爷奶奶给了他较好的生活条件,但由于受到知识水平、隔代教育 “心理代沟” 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爷爷奶奶对小张的课外学习辅导和思想教育几乎是真空,导致该同学以自我为中心、自卑心理强、自律能力弱、自强意志低,当在学习和生活上一旦遇到批评、困难或挫折,就会变得自暴自弃,以逃避、退缩的态度对待,久而久之便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进步失去信心。

二、案例分析--后进生心理辅导策略分析

针对小张的实际问题,笔者对该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导致小张成为后进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环境因素的直接影响,有之前不当教育因素的作用,也有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影响等等。找准了小张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后,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其开展心理辅导,引导他逐步自信、自强和自立,以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积极的生活姿态融入到班集体中。老师和同学们看到小张的惊喜变化,也印证了这一后进生心理辅导策略是行之有效的,谨以此文和大家共勉。

(一)以赏识激发追求进步的源动力

在研究小张的案例中个案中,我发现他的内心是欠缺自信的。他认为老师不会喜欢学习不好的学生,认为同学会歧视品德不好的自己,认为爷爷奶奶不会懂得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的,甚至连小张自己也会有时不喜欢自己,自卑、厌学是他最明显的标签。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对他进行“赏识”教育,帮助他重建学习的信心,鼓励和引导他多一点和自己对比,拿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对比,每天进步一点,他也能成为一名优秀学生。为此,我努力发掘和抓住小张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的长处、一点点的进步、一点点的改变,我也给予正面的肯定和评价,让小张觉得自己也有优点,觉得自己并不比别的同学差。比如:小张在篮球方面有一定的天赋和基础,带球、控球和投球在全班同学中都是最好的,刚好遇上学校要开展班级篮球比赛,我在班会上任命他为新学期的体育委员,交给他明确的任务,鼓励他不要浪费了自己的篮球“天才”,希望由他组建二支篮球小分队并加强训练,争取在全级蓝球赛上取优异成绩,不会辜负老师和同学们的信任和期望......全级第一名的比赛结果公布后,我在班会课上隆重地表扬了小张的技术、努力和策略为班赢得了荣誉!此刻的小张不仅赢得了同学们赞赏的目光,他的小脸蛋也洋溢出之前未曾有过的自信。篮球赛后的小张有了质的变化,对学习开始感兴趣了,对生活也更多了点阳光正能量。

(二)以尊重开启认识自我的里程碑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小张对尊重的需要和渴望也不例外。根據小张性格孤独、不善健谈的性格特征,我决定以“尊重”为切入点,对其开展心理辅导。一方面,我以师者的身份言传身教,尊重他的学习和生活上的表现,没有因为他基础差需要重复数次才能学会别人一次就能学会的知识而批评他,而是更多地引导他明白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缺点,只要努力,就会越来越优秀;另一方面,要求同学们多点包容他、帮助他,让他感受到班集体这个大家庭并没有因为他一时学习差点、表现暂时差点而嫌弃他,主动和他交朋友,热情为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使他切身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正是因为老师和同学们的尊重与帮助,正是因为榜样和集体的力量,小张漫漫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不再为暂时学习成绩差点而自暴自弃,而是变得敢于为自己定目标,变得更努力学习以弥补基础薄弱的不足,变得更主动融入班集体的各类活动与同学们打成一片。

(三)以真诚共筑师生关系的新征程

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表现为反复多变。在对小张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我也在开始的时候遇到过冷漠、反对甚至是对抗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曾经的认知习惯和思维模式总认为老师的意图是“别有有心”的,不愿意接授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我一方面多主动与他谈心,在操场谈、在活动课谈、在教师办公室谈......主动关心其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主动为他出点子给意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快,我的真诚付出见到了成效:他心理上不再抵触我,不会再认为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都是别有用心的。小张后来的出色表现也印证了笔者的一个观点:真诚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后进生的转化更彻底,是一股让后进生自勉、自励、自强的持久力量。

三、转化后进生心理辅导反思

每个班都可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后进生,后进生就像推迟盛开的鲜花,不是不会开,而是花期的到来需要教师这位园丁的精心培育;后进生就象一个生病的病人,教师只要像医生那样望、闻、问、切,了解病情,分析病因,对症下药,后进生的转化自然水到渠成。

因此,老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能正确运用心理学理论开展对后进生的心理辅导,深刻认识后进生心理辅导的重要意义,把心理健康教育穿教育工作全过程,转化后进生自然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生心理辅导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和主动投入到后进学生群体教育中去。本文中,笔者分别从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案例分析--后进生心理辅导策略分析、转化后进生心理辅导反思三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对研究小学后进生心理辅导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冯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论分析[J].中国培训,2016(14).

[2]王军.农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17).

心理健康辅导案例报告 篇4

一、案例介绍

罗铭,小学二年级学生。性格内向,比较倔强;学习成绩良好,写得字很美观;自尊心很强。在学校我一直认为他是个很优秀的学生。可是上个学期有几次在路上遇到他,他不仅不与老师打招呼,而且躲躲闪闪,避开老师的视线。一副心虚的样子,让人觉得莫名其妙。后来,我注意到:其实,见到他的地方根本不是他放学回家的路。一问他,他就说:“我搬新家了。”后来的几次交往证实他压根就没搬家。我被他给骗了。直到有一次他妈妈的钱包里少了三十块钱打电话向我求助时,我才知道原来他经常不及时回家,总以各种各样的理由欺骗家长。除此以外,还不下十次的偷了父母的钱又死不承认,屡教不改。在家里,就是个十足的“谎话精”。我经过与家长的沟通和对该学生的细心观察,了解、分析其中的原因。一是、在学校老师眼中他是个听话的孩子,为了不让老师知道他的不良表现,所以一次次对老师撒谎。家中他是独子,爷爷奶奶特别娇惯他,犯了错,就找理由帮他在父母面前掩饰,逐渐养成了说谎的坏习惯。

二、案例分析

根据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判断这个学生的问题可以界定为青少年不良行为。青少年不良行为是指违反社会公众生活准则和有关行为规范,或者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从而给社会、他人和本人造成不良影响或者危害的行为。常见的青少年不良行为有说谎、偷窃、打人、骂人考试作弊、离家出走、逃学、网络成瘾等。在本案中,该学生同时存在两个问题说谎和偷窃。“说谎”是人类交往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说谎”包括两个基本要素:(1)具有向欺骗他人的目的;(2)说不真实的事情。“说谎”是有意志、有意识的行为,即具有欺骗他人的意志,而有意识地说不真实的话。青少年说谎行为的出现,其动机很多,因而形式也个不相同,不能一概而论,根据说谎行为动机的性质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动机积极的说谎。

(二)、动机消极的说谎。动机积极地说谎指的是出于善意的说谎,即我们品是所说的“善意的谎言”。很多时候,动机积极的说谎不仅不会伤害他人,还会成为沟通感情、消除误会、避免纠纷的有效手段。动机积极地说谎行为是人性心理的正常表现,还是人类智慧的充分发挥和展示。动机消极的说谎指的是为了达到某种非正常的目的或满足自己过多的欲望而有意夸大歪曲甚至编造“事实”的行为,消极的说谎动机包括逃避惩罚、满足虚荣、吸引他人注意、掩盖错误等等。这是一种不诚实的表现,所以,它与品行有关,反映了品德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显然,罗铭的问题属于动机消极的说谎。因此,我对该同学进行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制定方案对其加以教育和引导。

三、个案处理

青少年往往在说谎方面具有极高的天赋,说谎的水平经常是无懈可击的,但青少年说谎的时候会露出一些“破绽”如目光游离,避免与人对视,语速过慢,边说边想,表情不自然,做出很多小动作,过多地解释同一个内容等。就像治病必须清楚病症才能对症下药一样,我对罗铭的说谎动机和表现先做了充分的了解。然后针对性辅导。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了解小学生说谎的原因。

爱说谎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并通过自身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罗铭是因为不良习惯的作用而说谎,第一次说谎获得成功,就养成了说谎的坏习惯。要纠正他的行为得在适当的情况下揭穿他的谎言。

第二,启发罗铭同学认识到诚实的可贵。

诚实是人的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学生要实事求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对人真心诚意,办事光明磊落,诚实能使人赢得更多的朋友。我通过小学生喜欢的故事《放羊的孩子》、《长鼻子国王》及让学生玩跟谎言有关的游戏等使孩子认识到说谎者只能获得暂时的好处,最终一定会被识破,下场是可悲的。

第三、结合最近的一次说谎,给予合理适当的惩罚。

罗铭,最近的一次说谎是因为偷了妈妈钱包里的三十元钱,妈妈明知是他偷的,可他就是不承认,并把钱藏了起来。他妈妈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帮忙教育他,可能的话劝他把钱还给妈妈。为了不冤枉罗铭,我一再向其母亲取证确认钱就是罗铭偷的。我先试探着问他:你妈妈说他的三十块钱不见了,你知道是什么时候丢的吗?他说:“昨天晚上。”未等我开口,他已经等不及了,心虚地说:“不是我偷的?”我当时就明白了钱是他偷的。我没有揭穿他,希望他能承认。如果他能承认错误,我就表扬他的坦诚,并原谅他的过错,不在众人面前批评他。可是,罗铭拒不承认,我决定让他见识说谎的可笑,让他认识到说谎是错误的。我先将他叫出教室,然后,让同学将他的书包拿到我办公室来,其实,在半路上我已将罗铭偷的钱找到了。我故意告诉他,我没翻他书包。质问:“我再问你一次,到底有没有拿妈妈的钱。他答:“没有。”追问:“可你妈妈的钱丢了,没错吧!”答:“是” 续问:“除了你家里还有谁在场?”答:“三岁的弟弟”逼问:“那么事实证明就是你拿的。”他目光开始游离,边想边说,还不时注意着我的表情。他找退路了:“我只拿了五元钱”。我说:“没错,我是在你书包里找到了五元钱。”他以为我真没找到其他的钱,又开始说谎了:“我真没拿其他的钱。”此时,我将三十元钱一起放在桌上:“你既然没拿,那怎么三十元刚好都在呢?家里除了你再也找不出可能做这事的人了,所有的一切都证明你在说谎。你在我找到证据后,还心存侥幸,一再欺骗我。你知道这有多好笑吗?你越是说谎,我就越生气,也对你越失望。你妈妈也一样,当你说谎的时候,其实他早就明白怎么回事了。你根本就不该说谎,只要你承认错误,父母、老师都会原谅你的。”我用这件事要让他明白诚实的重要,说谎是不受欢迎的。“这次,你说谎了,你得向我陈述最近你还撒过什么谎,为什么撒谎?”然后,我逐一帮他分析,跟他一起探讨,遇到此类情况怎么做才最好,以便为说谎找到替代性行为。并约定他每周向我汇报有无说谎的事发生,一旦发现,就在班上公开批评。以长期的强化,纠正错误。第四、强化小学生的诚实行为,及时纠正小学生的说谎行为。当发现儿童的诚实行为时给以鼓励和表扬。尤其是当小学生主动承认错误时,一定先表扬他诚实的做法,然后再批评他错误的行为。当发现他说谎时,一定严厉批评,使其认识到说谎是不能原谅的,尤其不能让儿童通过说谎得到好处。第五、与家长联系,发挥合力作用。有的家长给孩子规定,考试90分以上就给以奖励,90分以下,就挨一顿打。孩子怕挨打,就把72改成了92分,不但没挨打,反而得了奖,就容易养成用说谎掩盖缺点的毛病,在学校里,小学生也会碰到说实话挨批评,说假话讨老师喜欢的情况,使小学生遇到把责任推给别人。因此,我和家长特别注意当儿童有缺点时,应耐心询问,循循善诱,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另外,我和家长给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信守诺言,答应孩子的事情予以兑现,言行一致,做孩子的表率。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先做到,做不到的事,绝不在学生面前说。尤其是对家长,我要求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1、做个诚信的父母。

2、注意教育方法多尊重孩子,少用一些压制或体罚的方法教育孩子。耐心跟孩子讲道理。

3、不放纵说谎的行为。对于孩子消极说谎必须给予处罚,让他感到说谎之后会很倒霉。将说谎习惯扼杀在摇篮中。

第六,教育学生会使用善意的谎言。在生活中,有的太诚实反而会把事情弄糟,而有时说谎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礼节性的谎言,别人出于好心帮自己的忙,却帮了倒忙,有人送你礼物,但你并不喜欢,这时就不能实话实说,相反却要客气地向人表示感谢。当你碰到了坏人时,出于自我保护,也不能把什么都告诉他。在这些情况下,虽然没说实话,但这不是说谎,而是机智的表现。

四、案例反思:

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案例 篇5

玉琳中学 邢晓亮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具有很明显的不稳定性。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会接触到一些学生,他们叛逆、孤独、焦虑,而且常常封闭自己的心灵,这直接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这时,作为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如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的心理便可进入一个健康而又稳定的发展时期;若得不到妥善解决或处置不及时,学生就极易陷入“误区”,心理上会产生不少的矛盾和冲突,引起心理不适应、情绪不协调和精神障碍等。下面我就所经历的一个典型案例,谈谈在中学生“叛逆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一、基本情况

王同学,男,15岁,初二学生,高高的个子,学习成绩中等。新学期伊始,我发现他竟两周来从未笑过,也没见他与其它同学说话,更别提玩耍,上课总是低着头,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我决定对他进行特别关注。王同学生活习惯较懒散,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有很强的抵触情绪。你越是反对的事情,他就越和你对着干。在学校,他这种反抗行为十分尖锐,每当老师批评时,他眼睛直对着老师,一副不服气的样子,甚至还和老师顶嘴。课堂上故意做小动作,课后不及时完成作业。在家里,父母和他交流,他总是显得极其厌烦,有时甚至大呼小叫。近段时间,王同学的学习成绩明显滑坡,竟然亮起了“红灯”。我找他到办公室谈话,他也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回到教室一如往常。为此我进行了家访,家长态度很好,表示愿与老师配合,但家访后他在学校照样我行我素。

二、原因分析

由于初中阶段正处于青少年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管,特别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学生的“叛逆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存在有“叛逆心理”的迹象,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

王同学的“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许多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看成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由于王同学所在的家庭属于父母重组家庭。父亲忙于出外打工,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只是一味斥责、谩骂孩子,但在老师面前又袒护孩

子;母亲则更多只关心孩子的饮食状况和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教育方式及意见常常不一致。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下,王同学变的越来越娇气、叛逆、焦虑,结果导致长期教育效果不佳。

2、教师教学理念相对滞后。作为农村中学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局限,为追求教学质量的提高,部分教师仍只以成绩好坏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老师以分数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同时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

3、青少年特殊年龄段的特点。初中学生特殊的年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是一种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对抗,拒绝一切批评。

三、辅导过程

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王同学出现这种“叛逆”情况,极可能是因为他的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那如何帮助他扭转这种“叛逆”心理,走出阴影呢?经过思考,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沟通谈话,指导自我调节。

在了解王同学近期“叛逆”的表现后,我经常在课外活动时间,以平等的姿态跟他谈心,了解他心里在想些什么,了解他最担心的是什么,并对他的一些“叛逆”表现适当的给予订正,指导他阅读一些科学家成功的故事,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渐渐地王同学在与我的谈话中走出了错误的心理“误区”。

2、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

对待王同学,我尽量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我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私下与他交谈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帮助他分辨是非,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有一次,他因小事与别的班级的学生发生矛盾而打架。事情发生后,我没有一见面就责骂他,而是心平气和地与他交谈,举一些法律上的案例,让他清楚,与别人动手打架会造成哪些不良后果,他听后一脸的无所谓。我与他交流十五岁的人生应该是怎样的精彩,我们应该怎样去利用,否则可能会后悔一辈子。渐渐地他的神情开始变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接着我告诉他,班上别的同学对他的期望,大家都相信他会改变,大家都在盼望着他的进步。这时,我看见他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知道,我赢了,这块“顽石”开始被我“软化”了。

3、扬长避短,适时鼓励表扬。

我充分利用王同学在数学方面的爱好,鼓励他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并由他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同时对他的点滴进步我都及时予以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增长信心。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很大的转变,他终于“变”了。

4、不懈努力,坚持心理辅导。

类似王同学这种“叛逆型”心理问题不是

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我平时就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一旦发现他有不良迹象,即刻指出他的是非对错,让他能时时做到是非分明,并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5、家校联系,经常协调沟通。

我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王同学家长的教育方式进行了解,指出他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更强烈的逆反心理。希望家庭能多带给孩子温暖,家长能多给孩子宽容与理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意见一致,共同做好监督转化工作。同时我还指导家长如何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希望他们能抽点时间多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要给予及时的表扬。

四、辅导效果

半学期以来,我在班里进行了“班级管理,人人有责”的实践活动,通过组织,要求每位同学都要为班级做一件事,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通过一段时间,我惊喜地发现王同学竟然由过去的不与同学说话逐渐变得能与同学交流,对班级的事不仅做到管好自己做的事,还对别人做的事也帮助处理。同时在学习方面也比以往更努力,上课还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也能按时上交,各学科成绩也稳步提高。看到他身上的变化,我可谓是感受多多。现在王同学的“叛逆”心理已在逐渐消除,和父母、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遇事不再盲目的顶撞,同时在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中都能积极参与。是啊,“没有阳光染不绿的小草,只有阳光照不到的角落”,只要我们用心,所谓的“问题学生”都是可以在关爱与理解中健康成长的。

五、个案反思

在教育工作中,我们往往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优异,品德的优劣,而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甚至把心理问题当作品德问题来看待。这样做将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通过对王同学“叛逆型”案例的辅导,我认为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多份理解,只要我们能正确看待学生身上的不足,对学生多点关爱,多点宽容,正确引导,相信每位孩子一定都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

高三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篇6

那一刻我可以感受得到她的戒备心,自我保护的欲望很强。经过一次的面谈,小珍开始对我产生了信任,而我也慢慢了解到:小珍性格怪僻,鲜少与人交往,整天处于沉闷、压抑的状态中,有一定的悲观厌世情绪。

小珍有着曲折的人生经历,她四岁丧父,后来母亲改嫁,她由祖父母抚养,祖父母十分顺从她,但到了高中,祖父母退休,家境不如以前,生活开始产生一定的压力,不能欲索欲得,她觉得自己就像个被世间遗弃的人。

经过几次的面谈,从小珍的思想和行为等等的表现,我也发现一旦她对生活的认识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时,就难以融入大众之中,她不能主动、自觉地去调整低落的情绪,去分析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融入生活。

经过这么一个多月的相处,小珍已能听进我所说的观点了,我给她三天的时间反思,让她以“过去和现在”为题写一篇感想,小珍在文章中提到:“找心理老师是我人生第二次大胆的尝试,有了这次尝试才有了现在,而现在该怎样的,我却还是一头雾水?”字里行间还是对如何建立积极心态充满困惑。

于是我开始对小珍进行伙伴疗法,我从她所在的班级中找到一位开朗、乐观的女生主动与之交往,刚开始时,小珍一直问我她该怎么办,后来她说到那女生挺好相处,其实人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别人的影响,所以与一些开朗,态度乐观,充满活力的人交往是有益于小珍积极心态的培养。

留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探析 篇7

一名本科新生留学生埃吉(化名),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忧郁内敛,遇到事情总是躲在外围,稍有挑战性的工作或活动就主动放弃,“算了”、 “我放弃”这样的话总是挂在嘴边。他沉默寡言,很少与人沟通,上课也总是不在状态,可以看出他非常的不自信。有一次他来到我办公室,跟我说他的室友总在宿舍里面吸烟,还将垃圾扔在地上招了很多飞虫,埃吉的肺不太好,他很难受,所以想换宿舍,他还要把这件事情告诉大使馆。

首先留学生事件动辄可能会带来两国问题,为此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要坚持以“外事无小事”原则,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时刻关注留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其次留学生初来异国他乡,很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容易自卑自闭,对外界产生抵触心理。如果留学生的心理思想无法很好地适应,他们是没有办法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留学生心理辅导的依据及策略

(一)理论依据

跨文化心理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人从一种文化转入到另一种文化中时,会面临很多变化,比如生活环境、习惯、价值观的改变等,都会给人带来压力,从而使身体和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称之为“文化休克”现象[1]。主要是指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对于对方的社会信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出现的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

留学生跨文化心理不适应所表现的状态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在的孤寂感、思乡感、无能感、无安全感和外部的易怒、抑郁、自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等[2]。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宗教文化,加之汉语普遍不好,作为留学生的辅导员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以包容的心态将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结合,趋同化和个性化相结合,才能帮助他们尽快融入中国、融入校园。

(二)辅导策略

1.当时安抚当事人,跟他保证学校一定会把这件事情解决,叫他不要着急。

2.在埃吉不在的时候,实地走访宿舍,调查情况。

3.在走访宿舍时,和埃吉同宿舍学生进行辅导。在走访中发现,的确埃吉的室友存在一定问题。在跟他强调学校宿舍的管理制度后,尽量旁敲侧击地协调两位学生的关系。

4.再次找到当事人,进行深度辅导。从家庭引出谈话,可以消除留学生的紧张感,带动他们进行主动表达。 再引申到他来中国后的学习、适应、和周边人关系遇到的困难。他的汉语不太好,和中国同学一起上课,觉得教师讲话太快了,他听不懂,所以渐渐就萌生了放弃的想法。对于其他同学,他觉得都是个体不该干涉其他人的生活,所以遇到事情总是自己忍受,不愿意沟通,时间长了就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了。

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埃吉一些建议,遇到事情不要自己憋着,说出来是一种发泄,而且舍友之前要以一颗朋友的心去交流和沟通,遇到问题商量着解决,找到最适合大家的解决办法。给他推荐了一个英语教学视频的网站,他可以上课前到这个网站下载英语版的视频进行预习,再买一本英语版本的配套教材,上课后再查缺补漏, 有问题多问教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不能操之过急。 多交一些中国的朋友,一起出去玩,多参加活动,这样不仅能提高汉语,而且有了朋友,生活就不孤单了。

随后找到埃吉所在班级的班级干部,鼓励他们多和埃吉一起玩,课余时间可以帮助辅导埃吉汉语和专业课的学习。节日的时候,鼓励埃吉参加留学生的节目,让他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

(三)辅导成效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埃吉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成绩排名是留学生中的第一名,在同班中国同学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他也变得乐观开朗了,和留学生同学、中国同学都相处融洽,还和朋友们一起自习,参加活动。这件事情证明了,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要关注留学生的心理需求,亲近留学生,和他们交朋友,多鼓励、多表扬,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肯定自己,赢回自信,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三、加强留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

留学生远离自己的国家、亲人,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比较重,更需要心理上的呵护与关怀。不同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势必会给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些障碍。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明确的定位,扮演着大学生培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设立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辅导员,在我国高校中极为少数。由于来华留学生的国际化、多样化,及其身份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留学生的管理较中国学生的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留学生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做好留学生的心理教育管理。

(一)了解不同文化,尊重文化差异

比如在中国人眼里一个善意的举动,在外国人眼里可能会理解为别的或是相反的意思,造成误解。面对“跨文化”管理,留学生辅导员应遵守“求同存异、相互理解” 的原则,了解每位留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尊重留学生的文化习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及人格、信仰和隐私权;容纳各种不同个性、不同意见的留学生,尽量把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为外国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管理环境。

(二)遇事沉着,注意沟通

留学生辅导员遇到问题时,应正直公道、诚恳友善、 不卑不亢,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根据不同情况及时予以解决,不要遇到特殊或棘手的问题就忽视或回避,避免小问题酿成大问题。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创造和谐、赢得人心,辅导员要注意与留学生沟通的态度和方式。态度上要做到真诚、热情、耐心,让留学生感到教师是自然、诚恳且富有人情味的,可以让留学生感到辅导员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方式要多变,亦师亦友,不触及敏感问题,同时尊重留学生的信仰和隐私,从而消除沟通的隔阂和障碍。

(三)贴心关怀,强化服务

始终坚持“外事无小事”的原则,强化服务意识,把留学生当作服务主体而不是管理对象,从积极预防的角度着手,通过给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信息和指导,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减轻他们的各方面压力,使之尽快地适应在异文化环境中的学习与生活。除了在具体日常工作事务方面给留学生以咨询,告知学生到相关行政部门办理各种手续,还应主动地了解学生在平时的生活情况,尽可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与呵护。认真地对待留学生提出的每一个要求,有条件的尽可能及时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也尽快予以回复,只要是承诺了的就想方设法兑现。以朋友的心和留学生相处,建立这样的情感联系,有助于留学生在中国愉快地学习,健康地生活。

(四)组织丰富活动,弥补心理失落感

大多数刚来的留学生都会有思乡情绪,他们都希望有活动、有朋友,能帮助自己学业,充实生活,排解紧张或孤单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弥补心理失落感。对低年级留学生,课余活动使他们尽快克服“文化休克”心理;而对高年级的留学生,业余活动则有助于防止进入“文化饱和”心理。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歌舞晚会、节日特色活动等。运动场上可以看到留学生矫健的身影,文艺舞台上具有异域风情的舞蹈和歌曲,这些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促进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相互交流与了解,使留学生们融入学校生活之中。定期组织留学生外出参观、实践,让他们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我们的实际生活, 逐步深入了解我们的国情和校情,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促使他们认识上的转化,从陌生到熟悉,从疏远到亲近。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留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减轻了他们的孤独感,而且可以使他们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增多,与社会的接触面逐步扩大,拓展了朋友圈。使留学生主动适应环境,服从管理,增强对我国社会的正确认识。

(五)建立留学生工作部

借助留学生班干部推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遴选一批个人素质较高、成绩较好、在留学生中具有影响力的留学生代表,作为留学生班干部在留学生报到、 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鼓励其在学习中帮助带动后进同学,以老带新,还能帮助预防突发事件,以友情为纽带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

跨文化管理是一双温柔的大手,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留学生的心灵,抚慰着他们的离乡愁绪。当留学生的交际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留学生时,他们的视野就会变得开阔,对学校、对中国的情感也会随之增加,对留学生身份的认同度也会提高。留学生管理是一种跨文化管理,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这种较为创新的身份,应在工作中不断摸索适当的管理办法,多总结和吸纳中国学生辅导员的管理经验,确立符合实际的留学生管理体制、优化管理、提高质量,促进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摘要:文章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深入分析该校留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探寻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及策略,并从辅导员视角提出加强留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

关键词:留学生,辅导员,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Oberg,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

高职学生青春期性心理案例及辅导 篇8

关键词:高职学生;性心理困惑;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61-03

一、引言

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性心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内容。目前,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中对性的心理认知方面存在问题的也有相当的比例。一方面,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途径,对学生进行科普性的性心理教育;另一方面,针对已有明显的不良心理倾向的学生,必须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给予辅导、矫正,帮助其调整不良认知状态,使其形成对性心理的正确认识。青春期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性发育和性心理的显著变化。随着性发育的完成,他们的性意识、性对象、性兴趣等都会发生变化而趋于成人。但由于在整个青春期中,青年人的情绪动摇不定,容易变化,加之成长历程中的异常经历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可能会使一些青年学生形成不健康的性心理。因此,不论学生本人、家长或老师,均应关注青春期的性心理变化,适时自我调适或给予必要的引导。

二、心理事件

田某,女,17岁,某高职院校一年级学生。5岁时父母离异,随母亲一起生活。13岁时与继父、妹妹(继父之女)组成新的家庭。继父比田某母亲小3岁,一家人在一起生活,关系比较好,气氛也很融洽。田某因从小生活在单亲家庭,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不善言谈,和同学关系一般,没有特别知心的朋友,和班级中的男同学接触很少,平时连和男生搭话的时候都不多。可是最近两个月,田某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一天,田某无意中看到了一篇文章,内容是继父对继女的性侵犯。这篇文章令田某非常害怕,她有时会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身上,内心很是恐慌、憋闷。但不知为什么,自那以后,她开始有意无意地留心相关内容的报刊、杂志,看的时候又有一种做贼心虚的感觉,不敢光明正大的去看,总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地去看。等看完整篇文章,往往发现自己已是大汗淋漓,虽紧张害怕却又夹杂着一种说不出的愉悦。有一段时间,她开始观察继父对自己的态度,她发现继父对自己总是不冷不热的。此后不久,不知道为什么,田某突然迷上了足球。凡有足球比赛的电视节目,田某绝对不会错过,但奇怪的是,一场球赛下来,田某什么也没看懂,她只是坐在椅子上傻傻的笑。更为奇怪的是,田某还经常玩打火机,说不清为什么,只是打着了又吹灭,吹灭了又点着,玩个不停。有一天竟然差点把床单点着,把田某自己也吓了一跳:要是玩打火机把家里烧着了怎么办?田某有一位远在上海的笔友,两人书信来往已有两年了。有一次,田某给笔友写信,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一个再组家庭中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不知该怎样和他相处?

三、心理分析

青春期的来临,随着性激素的变化,让田某的性别意识迅速觉醒,这种性意识表现为对异性有好感、产生好奇心和想接近异性的心理。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心态,但由于田某性格内向,几乎不和男生接触,这种对异性好奇、想接近异性的心理无法从和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中获得满足。由于偶然看到一篇继父对继女的性侵犯篇文章,使田某了解到了一种非正常的异性关系,使她不自觉的联想到自己身上,内心恐慌、憋闷,产生了恐惧心理。但想了解异性、想接近异性的心理又使田某特别留意相关报道来满足自己渴求了解、接触异性的心理。如有意无意留心相关内容的报刊、杂志,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到了青春期想了解异性的心理是正常的,所以看的时候是“做贼心虚”的感觉,不敢光明正大的去看,总是遮遮掩掩、偷偷摸摸地去看。等看完整篇文章,由于过度紧张才会大汗淋漓,但由于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所以会既紧张害怕却又夹杂着一种说不出的愉悦。田某对继父的情感依恋,明显的表现出她的“牛犊恋”情结。所谓“牛犊恋”是指处于青春萌动期的少男少女,对异性教师、异性长亲产生的一种朦胧的、混杂着信任和崇拜、依恋和爱慕的微妙情感。田某看足球,只是因为父亲喜欢看足球;田某喜欢玩打火机,只是因为打火机成了父亲本人(父亲抽烟)的替代物。这种理智与情感、幻想与现实、冲动与压抑的激烈思想斗争,常常搅得他们焦虑不安,对学习、生活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田某对父亲有爱的需求,亲人间的关怀和爱是心灵的阳光雨露,是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因此,田某对父亲的依恋是在情理之中的。如果是亲生父亲,田某可以让父亲抱,跟父亲撒娇。但因为传统的文化背景,使得田某更早的懂得了“男女授受不亲”,只能将这种爱的需要埋藏在心底。这种对父亲的依恋中,也包含着青春期少女对异性长亲的崇拜、敬仰、爱慕的感情,尤其她知道不是亲生父亲,内心希望要是“哥哥”就好了。

四、心理辅导

在我辅导过的个案中,类似田某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有一个大一的女生平平,和叔叔婶婶住在一起,可有一次,婶婶告诫平平,“你已经是大姑娘了,平常不能看男生,别让男孩子认为你喜欢他。”平平有一次无意中和班级的一名男生对视了一眼,内心立即不安起来,她觉得那名男生一定误会自己了,一定会觉得自己对他有喜欢的意思。从那以后,平平开始害怕和人对视,尤其是熟悉的人,后来又从熟悉的人发展到陌生的人,不敢看他们,甚至不能自然的走路,从年龄差不多的到所有年龄的男人都不能看,平平非常痛苦,而这一切,叔叔婶婶并不知道,只是不断督促她学习上要努力。这是一起因性心理问题产生对人恐惧的例子,因性心理异常影响了学习和生活。针对田某的情况,我采用了认知疗法。通过改变思维方法来消除不良情绪和改善行为。在校大学生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引导得当,效果会很好。在咨询过程中引导田某认识到以下几点问题。

1.青春期的心理特点。让田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肯定田某正常的心理需求,不必过分为自己羞愧。通过我的辅导,田某终于意识到: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心理上产生了微妙而复杂的变化,在异性交往中,常伴有美妙而幸福的体验,这是一种自然而健康的现象。

2.调整生活学习状态,多参加男女生都有的集体活动,同时能够改进田某的内向性格带来的负面影响。青年时期异性交往的缺乏对心理发展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另外,内向的性格常常使情绪压抑,容易积攒心理能量,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如果田某多参加男女生都有的集体活动,在集体中学会与人交流,了解异性,丰富个性,将能调整改善她的生活。

3.树立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走出心灵的雨季,在多姿多彩的花季体味健康向上、丰富美好的人生。后来田某终于渐渐领悟,改善了自己的认知,树立了信心。感到人生是美好的,青春更是无价,迷茫只能带来暂时的痛苦,不会是永远。信心能给人力量,催人奋进,经过痛苦的挣扎,心灵会得到升华。田某重新找到了自我,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五、启示

(1)多关注特殊家庭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2)内向的性格更容易带来心理压力,改善性格是青年成长的必修课。(3)健康有益的集体活动是促进青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许红梅.正确对待青少年的异性交往[J].卫生职业教育,2004,(2).

[2]李美英,肖汉仕.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5,(1).

[3]邱鸿钟.性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

[4]樊蔚,刘冰.大学生性观念及其性教育的缺失[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

家庭离异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篇9

湖北天海特殊教育中等职业学校 李石荣(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目前,我国的单亲家庭正在不断增多,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成员的远离给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使孩子的心理、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制约。虽然这些成长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在学校学生中所占的比例不高,但由于他们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因此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重点。

职中学生小陈,今年16岁,父母离异,随父及祖母生活,上初中时是老师、同学公认的差生。性格外向,倔强,脾气暴躁,喜欢表现自我,聪明、精力旺盛、动作敏捷、有毅力、思维活跃、自尊心强,但在学校里我行我素,常顶撞老师轻慢同学,报复心强。

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一般来说,在青少年时期孩子都与母亲较亲近。但小陈的母亲抛弃了他,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产生了“欲爱不能,欲恨不忍”的矛盾情感。一方面他有离群心理,与家庭完整的学生相比,他的情绪不稳定,易走向极端,产生破坏性倾向;另一方面他又十分冲动,敢于冒险。

小陈的父亲工作繁忙,经常加班,孩子的家长会他从不参加,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不闻不问,任其自然发展。祖母的溺爱娇惯使小陈更加无所顾忌。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小陈逐渐形成了任性、我行我素、粗鲁、行动盲目的性格和行为特征。

小陈的任性、粗鲁和自控力差等原因,造成了他乱开玩笑、说风凉话等不良言行,在班内长期受冷落和歧视。为了满足自尊心的需求,他采取了顶撞老师、与班干部闹对立、在课堂上搞小动作引人发笑等方法,试图以此惹人注目,以显示自己的存在。

我对小陈的心理辅导经历了以下几个步骤:

1、对症下药

我们从小陈的表现中可以看出,他渴望理解和关怀,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为了对症下药,实施心理矫正,我分析了他的心理状态,慢慢与他亲近,找他谈心。开始时,他还心存疑虑,当我告诉他“我认识你以前的莫老师,老师认为你很聪明,将来一定是好学生”时,他的表情有了初步的良性反应。他点了点头,虽然没说话,但眉宇间的疙瘩少了许多。不久后,我给他调换了座位,坐到离讲台最近的地方。他开始感受到了别人的温暖了,觉得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在爱惜他、关心他,并表示愿意做我的朋友。

2、唤起爱心

由于他长期“作恶多端,我行我素”,同学们都很讨厌他,不愿与他交往。要改变这种状况,使他走进正常的交际圈,学会与他人相处,享受爱与被爱、关心与被关心的人间真情,就必须让他学会如何先去爱别人,如何帮助别人。

一天,班里一位身体弱小的同学在擦楼道,我悄悄地对小陈说:“你能帮他吗?”他点了点头,从那位同学手中接过拖把,认真地擦起楼道。这时,我走到教室里对同学们说:“小陈帮助有困难的同学值日,大家能不能给他鼓励?”同学们齐声回答“好!”等小陈一回到教室,我和学生一起鼓掌。小陈的脸红了,慢慢地坐到自己座位上。我很清楚这掌声对他意味着什么。从这之后,他总是帮着值日的同学拖地、擦黑板,同学们也愿意与他交往了。

有一天课后,我问他最近感觉怎么样,他说现在心情愉快多了,以前,对老师、同学粗暴无礼,现在对老师、同学好了,大家也对他好了。我在他的周记本上写下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相互的,只有坦诚相待,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3、架起心灵之桥

为了真正使小陈走向重新塑造自我的道路,我与他相约:一周谈一次话或写一封信,给他安排了课前预习、课内问问题、课后复习的学习计划表,并选派了班里的优秀学生给他补课。大家的尊重和真诚使一个易于冲动、我行我素的男孩找回了失去的学习愉悦感,找回了自尊和自信。

4、成功的喜悦

小学生自制力心理辅导案例 篇10

[事例]语文课上,学生们正在安静地做着作业,我则来回巡视着。可宋晓东却不在专心做作业,他不是转来转去看别人,就是东摸摸西摸摸,再不行就研究自己的手指,他的嘴里还不停地发出声音„„直至我站在了他的身边,他才停止自己的动作,拿起笔,慢慢地做起作业来。悠扬的音乐声突然响起,原来下课时间到了。我正要宣布下课,可宋晓东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冲出了教室去了,叫都来不及。

而他的桌上,书、作业本摊了一桌子„„ [分析] 据我和同学们平时对他的观察个了解,他的学习习惯比较差,爱动,爱讲话,经常管不住自己,不仅是在语文课上,其他课上他也如此。他的这些行为正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自制力是什么?自制力是儿童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行动的能力,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它可以克服任性、多动的毛病,逐步形成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意志和能力,有助于孩子的成长与今后的不断发展。[方法] 据统计,自制力强的孩子将来有可能成为艺术型或科学型的高级人才。小学阶段是学生自制力培养的最佳期。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时期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自制力进行有效的培养。

1、巧用期望效应进行自制力教育。

期望效应就是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期望效应是指教师的期望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

于是,我找这个孩子单独谈话。在谈话中,我肯定了他的优点,告诉他,他是个思维活跃的孩子,我非常喜欢他,可就是在课堂上有时有点控制不住自己。如果,他能坚持改正这个小缺点的话,他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我期待着他的表现。孩子有点不敢相信、但又有点欣喜地答应了。而当课堂上他再开小差时,我一个带着微笑的眼神,或者是凑到他耳边低低讲几句话,他马上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带着腼腆的笑容,改正了。

2、开展实践活动,进行自制力教育。

自制能力比较差,这几乎是现在的孩子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因此,通过开展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自制力的重要,并且从心底渴望自己具有较强的自制力。比如,结合课堂教学,可以开展“比比谁课堂纪律好”、“看看谁听讲最认真”,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可以进行一次总评,评出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通过与学习、与生活相联系的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制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3、注意利用榜样进行自制力教育。

儿童喜欢模仿榜样的行为。榜样的替代性学习可对他的行为产生影响。如榜样的行为受到赞扬,儿童就会学习该行为,反之,则拒绝。因此,教师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使学生在榜样的影响下,不断改正自身的错误,不断获得进步。(1)身边的榜样:班级中总有一些在成绩、纪律方面表现都比较好的同学,如果善加利用,就能起到“领头羊”的作用;(2)有影响的历史人物榜样:中外历史上这样的事例很多,而且都非常具有典型性。教师可以有选择地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联系比较紧密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榜样的熏陶。如古希腊著名演说家德漠斯芬因口吃不能战胜论敌。但他并未被这种致命弱点带来的失败情绪压倒。坚持每天跑到海边,或爬上高山,在舌头下含着小石头,高声演讲,经过刻苦练习,后来终于成为大演说家。

4、进行个别心理辅导进行自我宣泄。

当然,孩子毕竟是孩子,在培养自制力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反复。教师要以宽容的眼光对待学生的这种反复,必要的时候,要提供给孩子一个发泄的时间和空间,然后让他再心无旁骛地投入下阶段的学习生活。

五 年 级

上一篇:作文要注重细节描写下一篇: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招聘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