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心理案例

2024-07-22

小学心理案例(共12篇)

小学心理案例 篇1

库伯尔斯特曾说过:“那些不被同伴接纳或是遭到拒绝的儿童通常都是高危儿童。这些高危儿童更有可能辍学、有违法乱纪行为, 在青春期和成年期出现情绪和心理问题。”工作中, 我们会发现一些孩子不被同伴认可, 连交朋友都遭到拒绝, 不好好学习。他们缺少同学、老师的关爱。因此, 帮助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形成健全人格, 是我们面对的一个新课题。

案例:

学生安某, 男, 11岁, 小学六年级。其父母共同经营个体商店, 家里由爷爷操持家务, 家庭经济收入一般。父亲脾气暴躁, 父母亲关系紧张。安某纪律性很差, 爱说脏话, 不按时交作业, 经常搞恶作剧, 欺负小同学, 上课不专心听讲。

案例分析:

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仇恨是关键的心理问题。著名心理学教授钟志农说过:“青少年学生对安全感、爱和归属以及尊重需要的满足, 在部分学生家庭里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感到自己的家庭没有温暖、没有关爱、没有人情味、没有理解和谅解, 而是充满责骂、侮辱、冲突、争吵、冷漠、苛求、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 凝聚着一种僵硬、沉闷、死寂、压抑、危机四伏、令人窒息的气氛, 一些父母甚至把孩子作为自己与配偶‘争斗’的‘筹码’。”

本案例中, 由于安某父母关系不和, 家里充满责骂、冲突、争吵、婚姻危机和家庭暴力, 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日常生活情绪、学业进步和情感发展,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 人格发生扭曲, 内心深藏着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仇恨, 出现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所以他经常动手打人, 欺负弱小, 上课捣蛋, 不守纪律, 想以此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 以安慰他那颗孤独、自卑的心。从低年级起因习惯不好, 同学疏远他, 老师不看重他, 父亲不关心他, 母亲过分溺爱他, 在他幼小的心灵留下阴影。他总想引起别人的注意, 但别人总是不喜欢他, 不注意他, 因此, 他就做怪动作, 说脏话, 捣乱, 尽可能把别人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 久而久之形成了恐惧、不安、孤独、自卑、疑虑、仇恨等人格特征, 这也属因自我成长问题而导致的情绪困扰。

教育方法:

第一阶段:找优点。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找到了他的一个优点, 并让他在班上表现自己。然后, 召开班会, 组织大家总结他的表现, 让同学们说他的优点,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 夸他像个男子汉, 讲义气, 乐于助人……他很不好意思地告诉大家, 以前, 他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 但怕大家不喜欢自己, 所以搞些恶作剧以吸引大家的注意力。同学们对他的坦诚报以热烈的掌声, 他也勇敢地表示, 以后要做一名遵守纪律的好学生。

从这件事上, 他懂得了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 从不同角度赏识自己, 找回了自信, 建立了良好的心理状态。

第二阶段:消除顾虑, 找回安全感、爱和归属。我首先与他最信任的朋友取得共识, 让他们经常和他沟通, 消除心理障碍, 找回安全感。同时, 开展“感恩父母”系列活动, 让他了解父母生活、工作的艰辛, 了解父母为了自己而吵架的原因, 并通过家访、电话等方式, 促进他与父母之间的交流。然后, 我让他经常去父母的商店, 理解父母挣钱的不易, 体会父母的关爱。在他生日那天, 让他和父母说说心里话, 用他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向父母表达感激之情。那晚, 他流泪了, 父母流泪了, 烛光灿烂的夜晚, 他们轻轻地相拥在一起, 他又找回了安全感、爱和归属。第二天, 他很兴奋地告诉我说, 他感到了幸福。

反思:

经过一年的努力, 安某彻底变了, 上课时再也不捣乱了, 也不再欺负小同学了, 朋友也多了起来。上课时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有不懂的问题经常去问老师。也能正确面对批评了, 犯了错误后能主动找老师认错, 并积极改正。同时还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绘画、演讲、计算机等比赛, 取得优异成绩。

这例事给了我一个启示:每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 都需要大家的关爱与支持。作为老师, 有时候对违反纪律的孩子应该反向思维, 不要把缺点抓住不放, 而应该创造更多的机会, 让他们找到自信、安全感、爱和归属。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案例,教育方法

小学心理案例 篇2

——打开孩子的心结

一、基本资料:

我任教的四1班学生张颖,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做事认真努力,上课不爱发言,整天不开心,为了解开心中疑惑,我与她交谈了几次,才探知事情的来龙去脉:话说四年前,张颖可以说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手里呵着,心里疼着,后来,弟弟降生了,父母把所有的关爱都转移到弟弟的身上。时间长了,她感受不到父母的爱,心想:“为何落差怎么这么大呀?”委屈与无助包围着她,她的学习成绩本来就不是很好,现在更是破罐子破摔,作业也不愿做了。

二、教育方法:

我意识到家庭因素的影响,为此,我特地家访了一次。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与身教,对孩子的一生有很大的影响。家教的失误,会给孩子的发展酿成苦酒。与她父母进行沟通后,初议方案:

1、做表率:家长应减少不良言语、态度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给予孩子正确的模仿榜样。在我善意的提醒下,他们感受自己教育的简单以及传统思想“重男轻女”的错误。

2、学会与孩子沟通:了解她,打开心灵的窗户,让孩子的点点滴滴想法为父母所知晓,让父母的点点滴滴烦恼快乐与孩子同分享。

为了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我又从网上有关心理咨询的网站翻阅了大量的心理教育方面的指南书籍,把一些文章的重点摘录下来,不定期地交给她父母或在家长会上讨论,共同学习。

三、评析:

可以说,整个心理事件的发生根源于我们传统社会“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深蒂固。在打开张颖心结中,自我评析如下:

首先,心理问题来源于学生,心理问题解决也依靠学生。所以心理疏导必须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多重身份——心理问题者、经历者、治疗者,让我们必须尊重学生在心理疏导中的主体地位。

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辅导案例 篇3

李东(化名),男,13岁,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差,家住仙居乡XX村,离学校较远。

二、问题概述

该生自从三年级开始经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到了六年级,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并经常以大小便为由随意进出课堂,从来不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特别是下午第三节课干脆不上回家去。受批评后总表现出“虚心”接受,但事后照旧我行我素。

三、背景资料

1.家庭背景

(1)家庭情况:父亲、母亲都务农,还有一个哥哥读初中,家境一般,但有一位叔叔在意大利办厂,较富裕。

(2)个人成长史:从小到现在,无重大疾病,身体健康。7岁入学,没上过幼儿园,小学三年级前,成绩还可以,但上三年级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家庭教育情况:其父母对孩子的学习状况放任自流,并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在学校一定要乖,不能打架,学习成绩好坏没关系,等小学毕业后,送你到意大利,在叔叔的厂里帮忙”。

2.学校背景

(1)学习状况:李东在低段学习时成绩还可以,可转入三年级后,上课注意力时常不能集中,作业也经常不按时完成,考试也不参加,对学习逐渐失去了兴趣,在学校变得得过且过。

(2)班主任眼中的李东:对学习没兴趣,经常不完成作业,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但为人非常热心,经常帮老师做事。

(3)其他任课教师眼中的李东:学习成绩差,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做,但为人热心,经常帮老师做事。

四、分析和诊断

该问题的产生,与李东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李东的父母养育态度和教育方式欠妥,致使他失去了学习目标和动力,形成较多的不良习惯和问题行为。可见,李东是属于缺乏学习欲望、学习兴趣低下的学习不适应问题(厌学症),症结在于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

五、辅导策略及过程

1.整体策略

针对李东的情况,应采用综合辅导对策。就李东本身而言,应明确学习目标和努力方向,培养学习兴趣。而环境的协调对本个案的辅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家庭应改变对孩子的养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状况,使孩子受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学校(教师)应多给李东一些积极评价,对他的每一点进步加以肯定,培养其成就感。笔者采用激励的强化训练方式对他加以辅导。同时,紧密联合家长和学校(教师)共同巩固辅导效果。

2.方案设计

(1)目标:根据现状,通过与李东协商,共同制订如下目标:①上课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②改正上课随意进出教室的习惯。

(2)步骤:①与李东建立互相信赖的师生关系,使他懂得教师对他的真诚关心;②帮助李东分析目前的学习心态以及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③培养学习兴趣,帮助他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④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育习惯;⑤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协商对李东的教育方式;⑥允许不良习惯的反复,但每次反复后需加强教育。

(3)辅导方法:①关注与尊重;②认知行为治疗;③强化。

3.辅导过程

(1)第一阶段:创设良好的辅导环境(二周)。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平时有意识地多关心他,与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辅导有效,顺利地进行。②与任课教师和班主任协商教育方式,让他们尽可能在课堂上多让李东参与,对他的每一点进步加以肯定,增强其成就感。同时,向教师介绍辅导方案,取得他们的配合。③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帮助他们改变“孩子成绩好坏无所谓”的态度,让他们懂得知识的重要性,希望他们多与学校教师沟通、配合,同时向家长介绍辅导方案,争取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2)第二阶段:帮助李东改正行为习惯上的问题(五周)。采用激励的强化训练方式对他加以辅导,选择李东喜欢的东西作为强化物,换取这些强化物所需的小红旗是根据李东对强化物的喜欢程度来决定的,有一定的层次性。如打乒乓球——5面小红旗,打羽毛球——6面,买连环画——10面,买玩具——14面,看电视(动画片)——16面。然后,制订逐步达成辅导目标的子目标,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在辅导过程中要注意:①辅导目标的子目标可依据情况进行修改和补充;②在辅导期间,李东每天得到多少小红旗,扣除多少小红旗,李东和老师都要记录;③初次实施此方案,可适当降低要求,以使其有个适应的过程,但以后每周都要提高要求,使之达到辅导目标的要求。

六、辅导效果

辅导后,李东能按时完成作业,对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下课后常找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他不再随意进出课堂了。老师和同学们都说李东确实变了。家长告诉笔者,现在李东在家里能安安分分地做作业、看书了。他的成绩正在逐渐提高。

七、体会和反思

第一,厌学证是当今小学生比较普遍的现象,李东厌学的关键原因是家庭教育不当,只有在指导家庭教育的方法的基础上,才能帮助他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逐步端正学习态度。

第二,不能急功近利。李东的问题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因此,要让他端正学习态度,也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做到的,要一步步地来,并且在辅导过程中要不断表扬他所取得的进步,同时提出新的要求。

小学心理案例 篇4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必须注重学生的心理因素, 在心理趋向引导中, 要注重加强激励性心理分析, 构建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自觉学习激励导向, 形成以激励心理为主导的情感趋向, 从而激发学生深厚的英语学习兴趣, 激发出强烈自觉的英语学习热情, 同时增强学好英语的自信心。由此可见, 构建良好的激励心理导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 决定着英语课堂教学的趋势和走向, 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教学激励心理是指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 不失时机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他们受到赞扬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从而构建出良好的激励心理导向, 进而促使学生在身心上得到满足、自信和成功体验。那么, 如何科学合理的运用激励性心理导向, 更好地发挥激励心理功效,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呢?下面通过案例进行探讨。

二、饱含真情的激励性心理引领, 提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引入具有真情实感的激励, 让学生的激励性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 进而激发学生真心倾泻真情, 构建更加舒适、温馨、和谐、民主、平和的课堂教学情境, 促使学生更加乐意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 从而愉快地学习, 更加轻松地掌握英语知识。

例如:在《He’s cool》的教学中, 学生学习的重点是nice、clever、cute、shy、naughty、a little、a bit等词汇, 以及“He’s...”和“She’s...”描述句型, 展现出学生的一些性格特征。

【引入】:对一个普通人进行初步描述。如进入课堂时, 对某学生的着装进行描述:“Ah ah!Miss Liu Juanjuan, you are so beautiful today!”由此烘托课堂教学氛围, 提升学生的课堂教学心理, 同时满足该同学参与英语学习的激励性心理。

【后续】:走到一位平时在课堂教学中不大爱发言的同学身边, 带着非常亲和力的手势, 示意其起立。同时向全班同学进行介绍:

师:“Hello, you are my new friend.”并主动伸手与其握手, “You are a nice girl.”

生:与老师握手, 但脸上出现一些害羞, 并保持沉默。

【情境】:全班所有同学的目光都聚集在教师与该学生的互动交流之中, 所有其他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都投向该小女孩身上。

生:有些害羞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

师:“OK.Now, who wants to introduce his or her friends?”

【情境】:此时学生的激励心理得到极大的启发, 课堂教学氛围浓厚, 课堂教学的参与度得到极大的提升, 孩子们纷纷高举小手。

生:“Let me try!”

其中有一位在班上比较会“捣蛋”的小男孩抢着站起来指着左边的小女孩说道:“This is my classmate.She is very nice.”然后再指着右边的小男孩说道:“This is my classmate.He is very...淘气”, 此时他想不起“naughty”这一单词。

师:示以鼓励的眼神, 投以让其自信的微笑, 抛以肯定的手势, 并说道“Just think it over.Don’t be nervous.”

生:“...naughty.He is very naughty.”

师:“You are clever.Please repeat it.”

生:“This is my classmate.She is very nice.This is my classmate.He is very naughty.”

师:“Wow, very fluently!”

【深入】:另一个学生站起来, 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

生:“This is my teacher, a very nice teacher.”

至此,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的交流引入深入, 推向高潮。构建出真诚、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整节课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都很高。

三、案例反思与启示

教学过程中必须紧紧把握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牢固树立教师是教学实践中主导者, 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咨询者, 还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是两个平等的生命体之间的关系, 应是和谐的朋友关系。

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篇5

一、基本情况:

辅导对象:XXX

性别:男

年龄:10岁

年级:三年级

父母文化水平:小学

个性特点:活泼好动、性格外向、乐于为集体做好事,积极主动热情。

二、社会适应情况和存在的心理问题:

家庭情况

父母均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忙于工作,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关心和督促孩子的学习,对他的行为习惯不够重视。

个人情况

学习兴趣不大、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不乐意做作业、作业马虎、好动贪玩、有较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喜欢与同学追逐打闹、欺负同学、喜欢给同学起绰号等。该生喜欢老师表扬,有时很积极,但又经常犯错误被老师批评,认错态度较好,但过后又会重犯,特别是喜欢和同学打闹,他个子较高,别人没有搞他,他却喜欢动手搞别人,或者追赶同学。

学校情况

学校是镇中心小学,属省一级学校,学校环境良好,离住宅区较远,需由家长接送上放学。学校对学生学习和行为习惯要求较严格。

三、诊断分析

一二年级都就读于农村小学的XXX,习惯于农村小学生活的自由。农村学校规则没那么多,而且没那么严格,学生下课可以随意活动,放学时间比较早,学生的课余时间较多,玩的时间自然就多了,而且自由度很广。而我校是城镇小学,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很严格,特别严禁学生在课间追逐打闹。所以尽管XXX来到我们学校学习,他还改不掉不守规矩、贪玩、学习兴趣不高的习惯。从这看来,环境因素的影响肯定是占绝大部分的。另外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他的学习辅导与督促作用不大,对他的要求也不严格。这说明该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欠交作业或作业马虎、基础较差与家庭教育因素有较大的关系。

四、辅导对策

1、通过改善家庭、学校、人际交往等关系,在整体的辅导中达成辅导目标。

2、密切联系家长,争取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全力配合。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3、用真诚感动孩子的心灵,建立对教师的亲近感,以便更好地辅导教育。

五、辅导过程1、2005年9月1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自荐当班长,XXX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开学第一天我看他表现很好,但是让他出来说说为什么要当班长,当上班长后会怎么做,他却说不上来。后来我就选他为劳动委员,每天都要留下来管好值日生清洁,他很高兴。在第一周的时间里,我看到他劳动很主动,很乐意帮集体做事。我表扬了他,他非常开心。

2、第二周,有同学向我投诉XXX同学在值日时不但没有帮忙扫地,还拿着扫把追同学来玩。我找他来谈话问他:“你值日时为什么要拿扫把追同学呢?”他说:“是他先搞我的。”“你知道这是不对的吗”?他不好意思地说:“知道,老师,我知错的了,我以后不会这样了。”我看他承认错误的态度这么好,就原谅了他,叫他以后不能再犯了。

3、第三周的星期一,语文科代表向我反映该生没有交语文作业,英语老师也说他没有完成英语作业。我问他:“你为什么没有交作业呢?”他说:“老师,我有做的,只是做不完,我现在就去做,等下交给你好吗?”我说:“你是一个很积极的人,老师最欣赏就是你够大胆,做劳动委员还算负责任,不过,老师更希望你在学习上能多下苦功,把成绩提上去。”他说:“老师,我知道了。”

星期三,我改他的作业时,发现他的字写得很马虎。上课时老师讲到哪里都不知道,很少举手回答问题。找他谈话他就是说明白了。老师跟他讲道理,他就好像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一样。

4、第四周,该生看值日时顾着与值日生在包干区玩,没有负责好值日。课间与同学追逐被执勤队员扣了分。问他为什么会那样,他就说是别人追他玩的。我跟他说事情的严重性,跟他讲道理,他就说明白。后来观察他的表现还好有所进步。

5、第五周,我发现该生很喜欢与同班的一个大胖子玩,但是他又喜欢叫他的绰号,我知道后跟他说了不能叫同学的绰号,也不能给同学改绰号,但他后来还是忍不住叫别人的绰号。于是我就开玩笑地对他说:“如果再听到你叫别人的绰号,那老师也给你起一个好吗?”他说:“老师,不要呀,同学们都会笑我的。”我认真地对他说:“那你有没有想过那个同学的感受呢?难道他就不怕别人笑了吗?”他低下头说:“老师,我以后再也不叫别人的绰号了。”

6、第七周,国庆节回来,该生没有完成作业。他说顾着玩和看电视,没有全部完成作业。我让他放学补做回来再回家,他却问我:“老师,可不可以回家做,我下午交给你呀?”我说不可以,当天的事情要当天做。谁知道他拿去扫地的借口,扫完地就偷走了。我跟他的家长沟通,家长就说工作忙,没空看他的作业,他说做完就不看他的作业了,而且文化水平不高,还请老师对他严格一点。我跟家长聊了很多,说明了家庭教育对孩子同样是很重要的。家长也答应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当天下午,该生一回到学校就把作业交给了我。我还表扬了他,鼓励他要努力学习。

7、第八周,同学告诉我他跟班长打架。我找他们两人了解了情况。他也说:“是我从后面抱着他,他就打我了,我就还手打他。”我说:“你无缘无故从后面抱着别人,首先是你不对了,他打你是他的正常反应,但是他也有错,不该想都不想就还手。他打了你,你再打回他你就错上加错了。有什么问题应该找老师来解决,武力是决解不了事情的,明白吗?”他很诚恳地认了错,也和班长互相道了歉。共同管理好班级。但是第二天,又有同学看见他追同学来玩。我就找他来谈话,根据他的好动贪玩,教育了他玩也要有一个度,玩也要注意安全,要动脑想想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我知道他参加了科学探究这个兴趣小组,跟他谈这方面的内容。我跟他说:“人家列文虎克从玩中出了大名堂,你觉得你那样玩能得到什么呢?其实你很聪明的,你可以在科学实验中多玩一下,老师相信你也能玩出一些名堂来的。”跟他说这些,他特别开心,也答应我以后会注意自己的行为,努力改掉那些不好的习惯。

8、第九周,这一周里我发现他的课间纪律有了很大的时步,被同学投诉的次数少了,每天值日都自觉留下来帮值日生扫地,也没有听到同学投诉他顾着玩不扫地了。但是他的作业却很马虎,语文和英语作业没有按时完成,我叫他留下来补做,他却溜走

了。后来问他为什么,他就说:“我以为你叫我回家做,我在家做了。”问他英语为什么没有完成,他就说没有本子或者是忘记记作业。我语重心长地跟他说作业是要来巩固学习的知识的,不做作业,又怎么能掌握知识呢?谈了很久,他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9、第十周,他基本能准时完成作业,但作业的完成效果不怎么好,例如字写得很马虎,错别字较多,格式不对等。我要他到我办公室来认真地练字,他写得很认真,于是我拿他的前后两个写字本来对照给他看,让他自己来评价,他很不好意思。主动地跟我说:“老师,我以后会认真一点做作业的了。”我笑着跟他说:“你看你认真写的字多端正,我想你能认真坚持这样写字,将来你写的字一定会很美观的。”

10、第十二周,这段时间,他没有欠交作业,而且交上来的作业格式都正确了,只是字体还

是较马虎,同学的投诉少了。最让我高兴的是他上课被我表扬后特别的专心,而且非常积极地举手回答问题。我告诉他:“最近你的表现有了很大进步,老师还要打电话给你妈妈表扬你呢!”他高兴得不得了,接下来的学习都比较认真。

11、第十四周,他的学习态度有了很大的转变,成绩有所进步了,但由于基础打得不好,学习起来还是有较大的困难。课间的时候还有个别同学会投诉他的不是,但是也以前少了。

六、辅导结果与反思

心理教育案例 篇6

处理问题学生的问题,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源,即心理症结。心理教育的技巧:信任,宽容,接纳,聆听,惩罚。任何学生的成长都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过程。我们允许学生有错误的尝试,对学生的行为应该无条件地宽容和接纳,包括学生的不足和出格行为。

一个朋友的儿子上高二以前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上高二后,与同宿舍几名品行不好的学生交了朋友。半学期内,染上了逃课、喝酒、抽烟等陋习,最后通宵上网被学校留校查看,并且产生了辍学的念头。全家人苦口婆心地劝说了好几次,就是不管用(朋友的家庭比较民主,什么事都是各抒己见,没有有力的权威)。

开学前一天,我让他们一家到我家来,让我给侄子做做工作。上午来到后,我打开电脑让他玩,不管他。一家人一直等我教训,可我什么也没做,也不管。到了下午,侄儿出现了焦躁情绪,来挨训的,你老不训,他心理没底儿呀。来来回回地在屋里走动,边看我的表情。我只是看电视,跟家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就不提要说的事,这就是惩罚,当他知道有危险而不知何种危险何时发生,这是一种煎熬,像等待押赴刑场的囚犯,其实这种煎熬带来的是思考。

一直到晚上十点多,我把他叫到书房坐下来,没有训斥,开始给他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特点,首先肯定他的头脑聪明,从上学一直都有不错的成绩,近来的成绩下滑只是遇到了一点困难。让他找出成绩下降的原因。他最困惑的是朋友跟学习之间的关系,朋友让出去玩,出于义气不好意思不去,也觉得跟他们玩很新奇,玩了这么长时间,也觉得没意思了,想好好学可就是没信心。我把他的毛病归结为好奇心导致他走了歪路,这是青春期的常见现象,每个人都会遇到,只要下决心改正就会赶上以前的学习水平。教他如何处理跟那些同学的关系,我又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教给他一些好的学习方法。他也吐露了他的一些想法,一直谈到十一点多。他对我的分析十分认可,并承诺好好学习,找回从前的自己。最后我说我会每个月跟他的班主任联系以观其学习效果,让他感到我时刻在监督他。

至此,一个心理治疗结束了。经过半年的验证,效果很好,他学习成绩赶上来了。当然,这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也是我多年来辛勤工作的结晶,好多心理教育需要反复进行。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积累,把我的成功经验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心理咨询——自卑心理案例分析 篇7

方某, 女, 18岁, 商财班学生。

主诉:不想上学了, 不喜欢学校和同学, 每天心很烦, 不想说话, 情绪低落。

个人陈述:我家是农村的, 在没有到学校之前, 我特别兴奋, 心想可以到大城市上学了, 能见大世面了, 也能有大城市的同学了。可我来到学校后, 才发觉一切并不如我当初所想, 我们班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各一半, 城市的学生处处都显得比我们强, 她们说着标准的普通话, 吃的、喝的、用的、穿的都特别好, 人也灵活、会说话, 感觉老师也喜欢她们。而我, 普通话也不太标准, 说话常常夹着家乡口音, 常引的同学们发笑;上课不敢发言, 平时不敢和老师交流、聊天, 甚至不敢向老师问好, 能躲就躲;以前我们学校根本不重视体育, 上体育课的时候, 我又笨手笨脚的, 常常出丑;自己没有什么特长爱好, 在宿舍中, 大家有说有笑的, 我却插不上什么话, 觉得自己很没面子。现在, 我不愿意和家庭好的同学在一起, 害怕自己说话说不到点子上, 思维和见识都跟不上时尚, 害怕别人嘲笑自己老土, 本身自己的穿着、举止就显得很土气;班级活动也不愿意参加, 实在不行就跟在大家后面, 不引起人注意为好。我觉得什么都不如人, 但我又不甘心, 想通过学习来弥补, 以前自己的学习成绩还可以, 可现在看来光学习好有什么用, 其他方面不如别人, 一样让人瞧不起, 况且现在根本学不进去, 注意力也不能集中。所以我不想上了, 心里很烦。

心理测验结果: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测验结果:

2 评估与诊断

该求助者智力水平属于中等;个性比较内向、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人际关系敏感, 情绪不稳定, 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正常水平, 存在中度的心理问题。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属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主要问题是由于认知的不合理和适应性不良而导致的自卑心理。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2.1 人际关系紧张

2.2 有较重焦虑情绪和中等程度的抑郁症状

2.3 对环境适应不良

2.4 有自卑心理

3 案例分析

根据对资料的收集, 这位学生的主要问题是自卑心理引起的人际关系紧张。由于从农村到城市, 各个方面变化很大, 离开了熟悉的朋友, 到了陌生环境, 心里就失去了很大的支持系统, 加上各个方面的不适应, 要面对自己的独立问题, 学习上的压力, 生活中琐碎事情的不如意, 包括从说话、穿着、行为习惯、自信心等方面自我感觉都不如别人, 不切实际地夸大自己的弱点, 引起对自我评价降低, 在和同学的交往中缺乏主动性, 往往采取被动的态度, 退避三舍, 加上性格内向, 有不习惯、不舒服的感觉, 闷在心里, 不善于表达自己, 不会正确地表达情绪, 更缺乏主动和人沟通的勇气, 心里渴望能融入同学们当中, 但又爱面子, 怕当众出丑, 强烈的自尊心与自卑心的尖锐矛盾冲突, 导致了心理失衡, 加之自我意识和认知的不合理, 引起负性情绪体验较多, 而这一系列的不良情绪反应模式, 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 不断习得和形成的。

4 辅导方法

鉴于以上分析, 该学生无论是情绪的变化, 还是行为的异常, 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 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 因此在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上采取认知情绪治疗和行为主义治疗。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 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另外, 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 还有她现在所处的特定年龄阶段, 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行为主义治疗理论认为, 所有的行为 (包括正常、健康的行为与异常、变态的行为) 是通过学习获得的, 且经由强化而巩固。所以对自卑心理造成的退缩性行为可以进行再训练, 使个体做出新的适应的行为反应, 这一新行为的适应反应, 若能带给当事人满足的后果, 则该行为在未来继续出现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并且保持下来。

依据以上行为主义治疗理论, 采取的咨询方案是:

4.1 改变自己, 建立新的行为阶段

4.1.1 先学着和老师打招呼。让其在下周时间 (周一-周五) 每天碰到老师, 目光先注视老师, 待老师走到眼前向老师问好, 看老师反应。

目的有二:一是练习主动行为, 二是改变老师只是喜欢城市学生的不合理看法。

4.1.2 一周之内找班主任聊天两次。

4.1.3 真诚相待宿舍同学, 真情表达自己情感。

同学之间的交往, 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够建立起来, 就好比温室中的花朵, 需要用“真诚”之水用心浇灌、呵护。要在学习上相互切磋, 生活上相互帮助, 日久才有心灵的沟通, 这都需要用真诚去维系。

4.2 心理帮助阶段

4.2.1 反馈作业, 交流完成过程中的体会。

4.2.2 鼓励其积极的变化, 表达咨询师的感受。

4.2.3 促进学生的领悟。

4.2.4 布置咨询作业:帮助同学做好班级卫生工作并协助班主任做好卫生检查工作;每周为班级做三次力所能及的事。

4.3 巩固自信, 促进自我觉察

4.3.1 交流在班级做事的感受。

4.3.2 反馈老师和同学对其变化的评价, 感受自己新的支持系统的建立。

4.3.3 肯定自己, 巩固自信, 促进自我觉察。

4.3.4 继续发挥自己的潜力:学校经常有服务和接待的实践工作, 安排其参加, 感受自己的变化, 增强自信心。

5 阶段咨询效果评估

5.1 学生本人评述

“感觉自己和原来判若两人, 以前天天不高兴, 不知道怎样才能和同学相处好, 以至于都不想上学了;现在每天很愉快, 和同学关系都很好, 老师和学校也很器重自己, 感觉自己很有价值, 也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了, 而且老师经常让城市的同学向我学习, 很自豪”。

5.2 班主任评价

通过几次咨询和后续的安排, 加上班主任配合及自己的积极努力, 这个孩子变化真的很大, 以前的自卑没有了, 现在是一个积极上进, 自信心很强的学生, 在班里很有威信, 并且带动了我们班其它农村孩子也都积极上进, 班里的很多事物都管理的特别好, 成了班主任的好帮手。

5.3 家长的评价

“感觉孩子变化很大, 以前经常打电话说想回家, 心情也不好;现在性格变开朗了, 经常操心班级和同学的事情, 也常常参加学校的活动和实践工作, 再也不想回来了, 还说以后要到南方工作, 挣大钱, 孝顺我们”。

5.4 咨询师的评估

通过回访和跟踪, 咨询已达到预期目标:逐渐消除了求助者的自卑心理, 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不合理的认知, 改善其不良情绪及行为, 改善了人际关系, 同时也完善了求助者的个性, 形成了自尊、自爱、自强的人生态度, 建立了自信, 挖掘了潜能, 很好的完成了求学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咨询过程较完整, 有条理。

心理案例论文 篇8

一般资料:求助者周某, 高三学生, 男, 身高1.73米, 有点胖。 体态正常, 无精神病家族史及躯体疾病历史。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 家中只有母亲和妹妹。求助者和母亲一起来咨询。求助者主诉: 还有一个月就高考了, 心里很烦, 不想参加高考, 求助者心情不好, 感觉同学们也跟着他心情不好, 同学们咳嗽觉得针对他, 导致求助者精神状况不佳, 注意力无法集中。经一位咨询师转介给我。了解到的情况:一出生就是土豚嘴, 爸爸和爷爷奶奶都说把他扔掉, 很不喜欢他。妈妈哭着把他留下并向父亲申明死也要把孩子抚养大。 从此父亲天天打麻将, 输了就打母亲。爷爷奶奶也经常骂母亲。三岁时母亲生了一个女儿。五岁时父母离婚, 求助者判给父亲, 妹妹跟母亲。9岁那年父亲再婚, 继母对他不关心。11岁那年父亲意外身亡。当时求助者没有流一滴泪, 送走父亲后, 母亲回家把求助者接走, 从此母亲、他和妹妹3个人过上很清苦的生活。一家都靠母亲摆地摊生活。自己和妹妹也很努力读书。咨询师观察到求助者依赖性比较强, 在陈述时不断看母亲, 母亲比较强势。咨询师观察到: 求助者衣着整洁, 意识清晰, 举止得体, 精神紧张, 焦虑, 情绪低落, 面露倦色, 感到痛苦。资料中了解到父亲不喜欢求助者, 求助者从此对父亲憎恨。求助者还聊到非常恨奶奶他们, 从小奶奶就都看不起他, 经常骂他。

咨询方案采用:认知疗法、系统脱敏法、空椅子疗法、宣泄法。 空椅子疗法:因父亲不爱他, 一出生就要把他扔掉, 求助者非常恨父亲。咨询师用空椅子疗法让他与父亲做个告白。父亲告诉他, 其实一直都很爱他, 从来没有嫌弃过他。求助者把十多年来对父亲的积厌一下宣泄出来。之后他告诉父亲不赌博、不打妈妈, 有时间和他聊天, 希望自己能和别的孩子一样得到父爱, 父亲告诉求助者, 天空中最亮的星星就是爸爸。现在父亲要到很远的地方去了, 希望他好好学习, 做完告白, 求助者心情好了很多, 觉得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心情这么轻松。睡眠开始好转。第二次咨询师让他画格子, 告诉求助者随便画, 随便涂什么颜色。咨询师说完之后, 求助者拿起笔和纸又重复问了咨询师好几遍。是不是随便画?涂什么颜色都可以?说明求助者在生活中做事优柔寡断。母亲很优秀, 离婚后一直没再婚, 抚养两个孩子很不容易, 她总是用自己的目标要求孩子。 然后咨询师让求助者和母亲做了个对话, 让求助者和母亲演一遍10年后的自己生活、事业怎样?咨询师告诉求助者的母亲, 从此要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一切。说完后, 求助者精神状态比前一次更好了, 变得自信。第三次咨询。咨询师在宣泄室让求助者把沙包当作他爷爷奶奶, 咨询师在旁边一边告诉求助者把恨奶奶他们的话都说出来, 此刻的他是最安全的。经过二十多分钟的宣泄, 他的情绪终于稳定下来;通过空椅子疗法, 希望奶奶他们从今后好好对她们母子。做完这些, 求助者整个人放松了。两周后来访能正常上课, 注意力集中, 睡眠非常好, 饮食大增。之后班主任和同学们都说他像换了一个人, 变得爱说爱笑, 能主动和同学老师聊天。一个月后求助者考上专科。

学生心理案例分析 篇9

关键词:学生心理,案例分析,应对策略

一、案例描述

我自己班的小涛是一名遇事有主见而且很坚持自己的想法的男同学, 脾气有些暴躁 (从侧面了解) , 语言跳跃性很强, 同学关系不错, 很能把大家逗乐了, 总之是那种很特别的人, 特别到你想要揍他。比如:在开学初, 刚来到这个班, 他已经是大名鼎鼎了, 因为他留着长头发, 爱嚼口香糖, 还和原来的班主任吵架, 和女生谈恋爱, 甚至为这个女生和别人大大出手, 下星期学校要检查仪容仪表, 他拒绝理发, 并且振振有辞, 说的其他男生都不想理发, 结果就变成大家看老师如何对待他, 然后再决定理发, 很有趣的现象, 看起来也挺麻烦, 最后仪容仪表检查我们班扣分较多, 显然造成很恶劣的影响, 德育处也要求给小涛严重警告处分, 以免其他的同学效仿

二、应对策略

我请求德育处给我一段时间处理, 先不要下处分, 我不想和小涛成为敌对状态, 那样事情以后会更难解决。德育处同意了我的要求

1、以爱做原动力倾心交谈, 拉近距离

作为这个班的班主任, 当学生出现不和谐的情况我应该出面帮助解决, 当仪容仪表检查结果出来后, 在班会课让班干部念了一下, 发现很多不理头发的男生不好意思看我, 而小涛也不象以前那样的活跃和开玩笑, 我没有就这个场面去批评和教育, 我觉这样会让他们认为是因为班级扣分而批评他们, 我们没有就这个事情展开, 而是说其他的事情, 看着同学们尤其小涛有些疑惑的表情, 我想我的第一步达到了。

之后的有一天, 有个课任老师告诉我小涛帮她和另一个老师打了两桶纯净水, 还主动问问题, 不起眼的小事, 在他身上就值得注意了, 在那周的班会上我并没有直接的表扬他, 而是讲了中国男足的前任教练米卢, 男生都很感兴趣, 大家积极告诉我中国男足如何不好, 哈, 但我说的是米卢带的帽子有一行字, 问同学们有谁知道, 大家都要摇头, 那句话是:“态度决定一切”, 然后我告诉他们和课任老师的相处的态度决定你们成绩的好坏, 大家都点头认可, 这时我说:“最近这周和课任老师相处最好的同学据我了解是小涛”大家都很吃惊, 因为大家都觉的我和他应该是死对头, 哈, 小涛那家伙更吃惊!我想我第二步达到了。

随后很多事情他都努力想让自己象大人和我打交道, 能做到请假, 即使向老师说明情况, 甚至很多他和女朋友的事情也和聊起来, 有一次, 他很恼火的向我请假, 看情绪不佳, 让他坐下来聊聊, 他气愤的说想和女朋友分手, 我当时想, 如果我趁热打铁让他们分手, 不就给班的同学起到了个好的示范作用吗, 但转念一想不对, 这孩子总觉的自己缺爱, 这种分手并非慎重, 也不是有责任的表现, 而且他很会再谈或和好, 所以我明确的告诉他, 我不希望看到他和那个女孩分手, 这是一种逃避责任, 不是男人所为, 当然他还小, 但他自己可认为自己是堂堂男子汉了, 很快他们又和好了, 当然不是仅仅因为我的话和好的, 但我和小涛的相互信任达到了新的高度, 以至于我要求他理发很容易就会做到, 但是我给他讲了, 你理发是为自己和班里其他同学的感受, 不是为了和老师的情谊, 他似乎也明白,

2、搞好家校配合。

纵观他的这些出格行为的养成, 我主动取得家长的配合。从他父母那里了解到他的生日, 在那一天给他一个口头小祝福, 切记要显的不经意的说出来, 我常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络等途径了解他在家里的表现, 建议他的家长适当让他做些家务, 以增强他的耐挫力。经过一段时间, 他逐渐懂事了:父母下班, 他能端茶送水;爷爷奶奶生病, 他就急忙去探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也应经常反思, 改进不足, 提高家教水平, 不能“只养不教”。学校是强化教育的主阵地, 家长应密切配合老师, 与老师一道齐抓共管, 这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 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90后”学生在生活中遭遇挫折的机会很少, 他们在追求切实或不切实的目标时, 对可能遇到的问题缺乏心理准备。因此, 当他们真正面对困难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如果学生在学校中没有接受挫折教育的洗礼, 没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思想, 就很难经受住挫折的考验。为此, 我与家长达成共识, 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对小涛开展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也提醒家长不要过分呵护孩子, 不要全包全揽, 要让孩子获得战胜生活困难的体验, 感受成功的喜悦, 以达到家校共教的目的。

3、正确行使惩戒教育

现在, 有些孩子对于批评的抵触情绪比较大, 有的家长甚至无法与子女进行日常沟通, 小涛就是一个典型。在学校, 学生一旦犯错, 如果说服教育不行, 好像就再无他法。“惩者, 以正其心也”, 教育的本质就是“正其心”, 惩戒是为了让学生知道, 犯错误应该承担责任。学校和老师用恰当的惩戒手段让他们知道哪些“高压线”不能触, 让学生对自己所犯的错误在特定的情形中进行反思, 让他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是完全有必要的。当然, 问题的关键是怎样惩戒, 把握一个怎样的“度”。

三、实施效果

小涛现在很受同学们喜爱, 他们觉他总是花样百出的逗他们开心, 但只局限于课间和上课的休息时间, 他自己的学习态度也有很大变化, 晚上学习到深夜, 精神可佳, 课任老师对他越来越喜爱, 虽然偶尔还是会有一些小的问题, 但趋势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四、个案感悟

大学生自卑心理案例教学 篇10

追求卓越是人类动机的核心, 而如何追求卓越, 则是取决于每个人独特的生活风格。追求卓越是一种天生的内驱力, 使人力图成为一个没有缺陷的人, 一个完善的人。人总是有缺陷的, 由于身体或其他原因引发的自卑, 能摧毁一个人, 使人自甘堕落或发生精神病, 另一方面, 它还能使人发愤图强, 力求振作, 以补偿自己的缺点。

为了让我们可以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克服自卑, 提升自信, 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自卑案例是行之有效的。

1. 案例简介

案例A:女, 大二大学生。她出生于农村, 从小家境贫寒, 由于当地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较重, 使得其一出生不久即被爸爸抛弃, 5岁以前跟妹妹、妈妈居住在外婆家, 度过一段快乐的时光。自5岁开始, 迫于生计, 她跟最小的妹妹被送到奶奶家抚养, 之后, 爷爷奶奶对她们的压迫、打骂持续了5年。因为母爱和父爱的缺失、生活中又缺少安全感、成绩也不出色, 使得来访者A变得非常自卑、害羞, 不敢与别人交往。在高二的时候, 与一位城里的同桌发生矛盾, 受到她们小团队的敌对和语言攻击, 天天讲她忘恩负义、不懂回报, 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三。上了大学之后, 来访者A没有很快适应大学的生活, 马上又与宿舍的同学出现人际关系问题, 感觉舍友都不与她交往, 当她为“空气”。后来, 来访者A慢慢地变得非常害怕与舍友讲话, 只要一回到宿舍就感觉自己心跳加快, 跟她们说话, 都尽量不敢直视她们, 不敢看她们, 手心会冒汗, 说话会发抖。她想请咨询师帮助她克服人际交往恐惧障碍。

案例B:男, 大二大学生。他与常人相比具有一个典型的生理特征:左手多一个大拇指, 在来到咨询室的时候可能因为紧张或掩饰, 有意无意地频繁地玩弄那个手指。因为多一个手指, 小时候很多小朋友看到都会怕, 他也就从小养成了不喜欢说话的性格。上了大学其所认识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但是来访的前一段时间, 因为挂科补考, 在复习的时候认识一个女孩子, 那个女孩子性格活波开朗, 善于言谈, 尤其是复习那段时间与来访者B来往密切, 很快来访者B就喜欢上这个女生。不过在来访者B表白之后, 那个女生拒绝了他, 并开始躲避来访者B, 且声明连朋友都不想做。来访者B一下子心境跌落到低谷, 他难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 在来咨询前已经连续失眠了几天。他觉得那个女孩子在外貌上不算漂亮, 身材也不高, 但就是心里对她有感情。他看到她找人扮她男朋友, 还故意在他面前很亲密, 他很难受。现在那个女孩子见到他还是避开。他现在想解决自己的失恋问题。

2. 案例分析

学生A由于家境贫穷, 缺少父爱和母爱, 爷爷奶奶又对她经常打骂, 这使得她从小就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没有人关心, 没有人爱的被人遗弃的孩子, 加上她成绩又不出色, 使得学生A变得非常自卑、害羞, 不敢与别人交往。到了大学之后就有人际交往障碍, 不敢与别人说话, 在宿舍里会非常紧张。

学生B则是由于天生多一个大拇指, 身体上的缺陷加上从小受到同学朋友的嘲笑, 使得其倍感自卑。到了大学认识了一个女孩子, 相处了一段时间, 学生B向女孩子表白。不过在B表白之后, 那个女生拒绝了他, 并开始躲避B且声明连朋友都不想做。这让学生B瞬间回到了童年时被同学朋友欺负嘲笑的感受。

表面上, 学生A是人际关系问题, 学生B是恋爱情感问题。但是事实上学生A和学生B所体现的共同点是:自卑心理。A和B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学生A出生于贫穷的家庭环境, 导致心理自卑, 学生B是由于身体缺陷导致的心理自卑。自卑是一种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

案例A和案例B的自卑心理还有以下表现:

(1) 较低的自我接纳

自我接纳一般指确认和悦纳自己身体、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客观存在, 它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对自我的不接纳, 案例中两名同学都有体现着一点。如学生A认为自己学习不好, 感觉没有任何特长, 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学生B受到别人嘲笑之后的过激行为体现其对自己多一个手指的不接纳。

(2) 自我的无意义感

自我的整体意义指来访者所叙述的自我体现了一个有生成能力的个体, 即叙述中自己是一个有价值、有意义的个体, 能很好地承担各种角色。存在自卑心理问题的学生, 通常对自我的体验是无价值、无意义的, 例如, 学生A在这一点上就体现得比较明显, 她在来心理咨询中心咨询的时候这样描述自己:“经常会这样想的太多, 然后, 有时候又会想到自己好像没什么用处啊, 什么优点又, 又很少。又不会做什么东西, 感觉好像没什么用。”

(3) 自我与他人的对立关系

自我关系的和谐强调的是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而融洽的, 与他人没有对立和冲突。一般自卑的学生都会存在人际关系障碍, 诸如存在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不和谐, 与他人有许多矛盾、对立和冲突等。如学生A在咨询中所说内容常常可以看到这种人际对立的描述, 如:“我, 我感觉就是我奶奶她是很泼辣、狠毒, 然后又很封建, 又很迷信, 又很吝啬!反正好多好多不好的品质她都拥有啦。”

自卑产生的原因有很多, 重点结合案例说明以下三点 :

第一, 个体童年时期的经历:童年时的幼小和无助容易产生自卑。如学生A在面对奶奶的打骂及学生B面对同学们的嘲笑都是无助的。

第二, 每个人成长经验中的创伤性记忆和理念:如学生A受童年时期贫穷的生活及缺少父爱母爱的经历的影响形成自卑。

第三, 身体缺陷或疾病:如学生B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觉得与别人不一样, 被当成怪物, 认定自己是不讨人喜欢的。

参考文献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案例分析 篇11

关键词:教育手段管理特殊学生

案例背景:

徐小花(化名),女,梅州人,机电工程学院2010级汽车电子专业学生。由于其入校成绩较差,性格偏内向,并且是班上唯一的女生,故入学之初未担任任何职务也未参加学生会及学生社团。在大一第一学期的时候,徐小花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其性格都相对内向,时常会一个人发呆,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差,缺点在逐渐恶化。例如在入学初因心情不好而旷课待在宿舍一整天,手机关机,甚至有过自杀的想法。

由于新进大学,她还不明了高中和大学的区别,未从高中的学习中解脱出来,不能尽快地融入大学的生活。不能客观地了解自我,不了解自己的专业,也不了解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长远的目标,更没有具体的可行的学习计划。该同学开始旷课,也不愿意与人交流,寝室的关系也不好,整天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她坏话。班上同学感觉到她的变化及时跟笔者汇报,作为辅导员的笔者先是让班委了解该同学的大致情况,然后再找到该同学与其进行沟通,了解到,该生觉得自己入学分数比别人低并对专业学习感觉吃力,产生较强的挫败感;其次该生从小经常被人嘲笑,所以每当看到宿舍的舍友在笑的时候就会有种嘲笑自己的感觉,并且坦言自己也有过自杀的想法。

案例过程:

思想上,笔者在星期六找该同学进行谈心。徐小花也会告诉笔者因为学习上的失意,以及自己对大学生活和学习都感觉不到一点兴趣,并且自己对现在所读的专业也不感兴趣。清楚地了解她的心理后,就和她进行谈心,告诉她在学习上存在一些小的失意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自己不能够轻言放弃,尤其是放弃自己,因为大学是学生向社会过渡的一个场所,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会接受生活以及学习中出现的失意,而不是遇到困难就放弃。

然后,笔者就经常到该同学的寝室和她谈心,有的时候还将该同学叫到辅导员办公室,通过真诚、耐心的进行沟通交流,让她摆正心态,真正融入到大学的生活和学习上。

在学习上,笔者会专门安排其他班的同学在学习上帮助她,无论是课堂笔记还是课后的作业都会对其进行全面的帮助,并给她耐心的讲解学习上的疑惑。还会请相关的专业教师对其进行辅导帮助,比如在课堂上多提问她一些问题,对其作业也能够给予特别的指导等,通过这些方式也会给其他同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够加强全班的学风建设,能够促进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生活上,让同学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来关心该同学。比如每天都会从班里的班委那了解她的学习、生活情况等,或者走进班级亲自询问她的情况。除了班委,还会主动发动一批热心的同学来帮助她,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这样在近两个月的耐心帮助与开导下,该同学重新找回了自信,对学习也充满了自信,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起色。

案例思考:

这一案例让笔者深深明白,要想做好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就需要进一步接触学生,让自己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以及学生的需求。也只有真正用心去了解学生。体贴学生并感化学生,才能使学生从心理真正接纳自己,也才能将高等院校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好。也只有耐心的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信任。

上述的案例,也让笔者体会到,在当今社会主义新形势下、新时期要想做好高校的教育工作,强化高等高专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高职高专的院校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及优越感比本科院校的学生差,在碰到问题时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比较薄弱。

在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要想做好高等院校学生的教育及辅导工作,就需要我们探索出新的高校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也只有使用新的方法,才能完善大学生的心理测评、性格测试,才能准确地把握并尊重他们的个性,并根据他们不同的个性开展教育。

学校也可以建立健全各种学生会、社团以及兴趣小组,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自己的锻炼平台,并举办一些体育活动、文艺活动以及知识技能竞赛等,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到这种集体的活动中去。并根据学生不同的理想、兴趣和性格来指导他们的就业规划等。对于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工作环境、对象等都需要我们因材施教,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以学生为教育之本。

参考文献:

[1]屈正良,朱翠英,夏金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模式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2]肖汉仕.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5(02).

[3]易晓敏,李燕.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系统思考[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4).

[4]林琳,刘伟佳.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8(07).

留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探析 篇12

一名本科新生留学生埃吉(化名),来自第三世界国家,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忧郁内敛,遇到事情总是躲在外围,稍有挑战性的工作或活动就主动放弃,“算了”、 “我放弃”这样的话总是挂在嘴边。他沉默寡言,很少与人沟通,上课也总是不在状态,可以看出他非常的不自信。有一次他来到我办公室,跟我说他的室友总在宿舍里面吸烟,还将垃圾扔在地上招了很多飞虫,埃吉的肺不太好,他很难受,所以想换宿舍,他还要把这件事情告诉大使馆。

首先留学生事件动辄可能会带来两国问题,为此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要坚持以“外事无小事”原则,保持高度政治敏锐性,时刻关注留学生的心理思想动态。其次留学生初来异国他乡,很容易产生孤独无助、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容易自卑自闭,对外界产生抵触心理。如果留学生的心理思想无法很好地适应,他们是没有办法很好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留学生心理辅导的依据及策略

(一)理论依据

跨文化心理适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人从一种文化转入到另一种文化中时,会面临很多变化,比如生活环境、习惯、价值观的改变等,都会给人带来压力,从而使身体和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称之为“文化休克”现象[1]。主要是指一个人初次进入异文化环境,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对于对方的社会信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出现的各种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

留学生跨文化心理不适应所表现的状态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内在的孤寂感、思乡感、无能感、无安全感和外部的易怒、抑郁、自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等[2]。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宗教文化,加之汉语普遍不好,作为留学生的辅导员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和心理准备,以包容的心态将教育管理和服务相结合,趋同化和个性化相结合,才能帮助他们尽快融入中国、融入校园。

(二)辅导策略

1.当时安抚当事人,跟他保证学校一定会把这件事情解决,叫他不要着急。

2.在埃吉不在的时候,实地走访宿舍,调查情况。

3.在走访宿舍时,和埃吉同宿舍学生进行辅导。在走访中发现,的确埃吉的室友存在一定问题。在跟他强调学校宿舍的管理制度后,尽量旁敲侧击地协调两位学生的关系。

4.再次找到当事人,进行深度辅导。从家庭引出谈话,可以消除留学生的紧张感,带动他们进行主动表达。 再引申到他来中国后的学习、适应、和周边人关系遇到的困难。他的汉语不太好,和中国同学一起上课,觉得教师讲话太快了,他听不懂,所以渐渐就萌生了放弃的想法。对于其他同学,他觉得都是个体不该干涉其他人的生活,所以遇到事情总是自己忍受,不愿意沟通,时间长了就变得沉默寡言不合群了。

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埃吉一些建议,遇到事情不要自己憋着,说出来是一种发泄,而且舍友之前要以一颗朋友的心去交流和沟通,遇到问题商量着解决,找到最适合大家的解决办法。给他推荐了一个英语教学视频的网站,他可以上课前到这个网站下载英语版的视频进行预习,再买一本英语版本的配套教材,上课后再查缺补漏, 有问题多问教师,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不能操之过急。 多交一些中国的朋友,一起出去玩,多参加活动,这样不仅能提高汉语,而且有了朋友,生活就不孤单了。

随后找到埃吉所在班级的班级干部,鼓励他们多和埃吉一起玩,课余时间可以帮助辅导埃吉汉语和专业课的学习。节日的时候,鼓励埃吉参加留学生的节目,让他感受到团队的凝聚力。

(三)辅导成效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埃吉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成绩排名是留学生中的第一名,在同班中国同学中都是名列前茅的。他也变得乐观开朗了,和留学生同学、中国同学都相处融洽,还和朋友们一起自习,参加活动。这件事情证明了,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要关注留学生的心理需求,亲近留学生,和他们交朋友,多鼓励、多表扬,才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肯定自己,赢回自信,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三、加强留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

留学生远离自己的国家、亲人,心理负担和学习压力比较重,更需要心理上的呵护与关怀。不同的社会背景、思维方式与风俗习惯势必会给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一些障碍。当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工作在我国已经得到明确的定位,扮演着大学生培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而设立针对来华留学生的辅导员,在我国高校中极为少数。由于来华留学生的国际化、多样化,及其身份的重要性和敏感性,留学生的管理较中国学生的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作为留学生辅导员应做到以下几点,才能做好留学生的心理教育管理。

(一)了解不同文化,尊重文化差异

比如在中国人眼里一个善意的举动,在外国人眼里可能会理解为别的或是相反的意思,造成误解。面对“跨文化”管理,留学生辅导员应遵守“求同存异、相互理解” 的原则,了解每位留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国家的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背景;尊重留学生的文化习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兴趣爱好及人格、信仰和隐私权;容纳各种不同个性、不同意见的留学生,尽量把文化冲突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为外国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管理环境。

(二)遇事沉着,注意沟通

留学生辅导员遇到问题时,应正直公道、诚恳友善、 不卑不亢,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根据不同情况及时予以解决,不要遇到特殊或棘手的问题就忽视或回避,避免小问题酿成大问题。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创造和谐、赢得人心,辅导员要注意与留学生沟通的态度和方式。态度上要做到真诚、热情、耐心,让留学生感到教师是自然、诚恳且富有人情味的,可以让留学生感到辅导员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从而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方式要多变,亦师亦友,不触及敏感问题,同时尊重留学生的信仰和隐私,从而消除沟通的隔阂和障碍。

(三)贴心关怀,强化服务

始终坚持“外事无小事”的原则,强化服务意识,把留学生当作服务主体而不是管理对象,从积极预防的角度着手,通过给他们提供各种必要的信息和指导,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减轻他们的各方面压力,使之尽快地适应在异文化环境中的学习与生活。除了在具体日常工作事务方面给留学生以咨询,告知学生到相关行政部门办理各种手续,还应主动地了解学生在平时的生活情况,尽可能给予他们最大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与呵护。认真地对待留学生提出的每一个要求,有条件的尽可能及时解决,一时难以解决的也尽快予以回复,只要是承诺了的就想方设法兑现。以朋友的心和留学生相处,建立这样的情感联系,有助于留学生在中国愉快地学习,健康地生活。

(四)组织丰富活动,弥补心理失落感

大多数刚来的留学生都会有思乡情绪,他们都希望有活动、有朋友,能帮助自己学业,充实生活,排解紧张或孤单感。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帮助留学生尽快融入校园生活,弥补心理失落感。对低年级留学生,课余活动使他们尽快克服“文化休克”心理;而对高年级的留学生,业余活动则有助于防止进入“文化饱和”心理。组织留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歌舞晚会、节日特色活动等。运动场上可以看到留学生矫健的身影,文艺舞台上具有异域风情的舞蹈和歌曲,这些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也促进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的相互交流与了解,使留学生们融入学校生活之中。定期组织留学生外出参观、实践,让他们耳闻目睹和亲身体验我们的实际生活, 逐步深入了解我们的国情和校情,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以及中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促使他们认识上的转化,从陌生到熟悉,从疏远到亲近。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留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减轻了他们的孤独感,而且可以使他们与中国学生的交流增多,与社会的接触面逐步扩大,拓展了朋友圈。使留学生主动适应环境,服从管理,增强对我国社会的正确认识。

(五)建立留学生工作部

借助留学生班干部推行“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 遴选一批个人素质较高、成绩较好、在留学生中具有影响力的留学生代表,作为留学生班干部在留学生报到、 活动组织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并鼓励其在学习中帮助带动后进同学,以老带新,还能帮助预防突发事件,以友情为纽带促进良好的思想道德建设。

跨文化管理是一双温柔的大手,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留学生的心灵,抚慰着他们的离乡愁绪。当留学生的交际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留学生时,他们的视野就会变得开阔,对学校、对中国的情感也会随之增加,对留学生身份的认同度也会提高。留学生管理是一种跨文化管理,作为留学生辅导员这种较为创新的身份,应在工作中不断摸索适当的管理办法,多总结和吸纳中国学生辅导员的管理经验,确立符合实际的留学生管理体制、优化管理、提高质量,促进留学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摘要:文章以北京化工大学为例,深入分析该校留学生心理辅导案例,探寻留学生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及策略,并从辅导员视角提出加强留学生心理辅导的对策。

关键词:留学生,辅导员,心理辅导

参考文献

[1]Oberg,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

上一篇:流程优化设计下一篇:企业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