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心理教育

2024-06-09

小学生心理教育(通用12篇)

小学生心理教育 篇1

从人生发展历程来看,小学阶段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长身体、长知识的绝佳时期。从学校教育体系来看,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教育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我们现在实行的素质教育就是让受教育者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其中心理素质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易怒。愤怒是个人的欲求和意图遭到妨碍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许多小学生由于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差,易冲动,因此常常在不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因为一点儿小事同学之间打架;认为父母、老师的某些做法不够合理而冲他们大喊大叫……

(2)情绪不稳定。小学高年级学生身体正处于迅速发育期,特别容易兴奋,同时,高年级学生之间在学习与其他方面竞争与压力凸显,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人际交往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不能像成年人那样善于控制或掩饰自己,常常喜怒皆形于色,便显得情绪忽高忽低而不稳定。

(3)男女同学不能正常交往。由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正进入青春发育期,自我性别意识逐渐加强,加之社会不良因素影响,一些男女生彼此“敌对”,互不买账,加之男孩、女孩喜好不同,平时玩耍时自然男孩和男孩玩,女孩与女孩玩。

(4)极度内向。有些孩子特别内向,在心理上几乎是达到了自我封闭的状况。他们不喜欢集体氛围,在家里与亲人关系也非常冷漠,特别胆小,不敢与人交往,和整个社会有些格格不入。这种现象实际上也是一种心理不健全的表现。

(5)学习焦虑。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但同时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家庭是孩子人生中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要利用家长会和家长学校,让父母们学习孩子的成长知识,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并根据孩子发展规律来教育孩子。让家长们树立对孩子要讲民主,要给孩子更多的发言权的思想。不管是父母还是子女,在政治上大家是平等的,家长不仅应该是循循善诱的导师,更应该是真诚的朋友。给予家长们“日常生活十建议”:①不要训斥孩子;②尊重孩子,不在他人面前批评孩子;③发现孩子缺点时不要总体否定,应该一事一论;④针对孩子错误提出具体改正办法;⑤不打击孩子自尊心;⑥多表扬,多鼓励;⑦遇事先听听孩子的想法;⑧多让孩子做决定;⑨常交谈;⑩带孩子走出家门,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往,与孩子的朋友建立联系,邀他们到家玩。

2. 实施适时、灵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了解自己,悦纳自己,增强学生自信心。结合教学内容,在老师的帮助下,使每位学生了解自己目前所处的时期,了解自己的身心发展的规律,使他们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唤起他们的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从而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相信自己的水平和能力,进行自我鼓励和自我欣赏,为自己取得的成绩而自豪,并善于从成绩的进步中体验欢乐和喜悦。在暂时不顺心时,泰然处之,不可心灰意冷,更不可破“罐子破摔”。要牢记“天生我材必有用”“失败是成功之母”,始终把自己看成一个有价值的人。

(2)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让孩子们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调控自我的情绪,消除生活中的愤怒、忧愁和暴躁等情绪,坚信一切会重新好起来。各学科教师可根据本学科特点,在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利用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心理施加积极影响,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心态,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班主任老师可通过班会的形式,就孩子身边的真实事例,通过“辩论会”“我来帮帮他”等形式在班会上让孩子获得启发,传播正能量,让孩子们认识什么是积极,什么是乐观,从而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体育老师可以教会孩子学习各类体育项目,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组织各类体育竞赛,既锻炼身体,又释放学生情绪,并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语文教师可以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向学生的日常生活渗透,与作文教学相结合,达到教、育共长。如有些学生受不了委屈,因为一点小事便大哭大闹不止。这个问题引起了老师的重视,于是布置了作文《当我受了委屈的时候》。在作文中,有的孩子写道:“当我受委屈的时候,我会非常生气,有时候我会哭;有时候,会静静地坐着不理睬任何人,自己做自己的事……”一看就知道孩子们的处理方式具有极大的普遍性。对于这样的作文,教师就不能只对文章的结构和遣词造句进行批改,而需要融入更多的人性化色彩和心理疏导。可以和孩子们谈谈心:“孩子,你和我以前受委屈时的反应很像,而且这种方式确实可以充分地发泄一下,但这样好吗?还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吗?”在老师的启发下,孩子们会开动脑筋,想出很多的好办法。

(3)教给学生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告诉孩子们经常发脾气的危害与后果。当孩子明白了愤怒情绪的严重后果以后,自然会想到自己将如何控制,此时教师趁热打铁,引导他们总结出办法来。比如可以出去走走,听听音乐,或者和朋友们聊聊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可以想一想:我为什么生气?这值不值得我生气?生气能解决问题吗?生气对我有什么好处?还可以在自己要生气的时候,对自己下命令:不要生气!坚持一分钟!再坚持一分钟!再坚持一分钟!从而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还可以把怒气通过转移目标发泄出来,比如去打沙袋……要注意提醒孩子们,情感的宣泄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不可有过激的行为。

(4)正确认识男、女生。借助各种媒体,让孩子们知道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好处有很多:因为智力类型是有差异的,在情感方面男女也有差异,女孩细腻温和、富于同情心,男孩情感外露、粗犷、热情、有力量。只与同性交往,心理发展会狭隘,男女生相互交往可以差异互补、丰富个性,意志也更坚强。当学生明白这些后,尝试与异性交往时,我们还要提醒他们把握好两性交往的尺度,防止“过”与“不及”。

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们创设安定、愉快、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改善教育方式,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自信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幸福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摘要:文章针对小学生的易怒、情绪不稳定、男女同学不能正常交往、极度内向、学习焦虑等具体心理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实施适时、灵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综合素质

小学生心理教育 篇2

耿水马鞍山市濮塘中心小学

内容摘要: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干扰,个人行动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状态。人生的旅途总会遇到种种的坎坷和挫折,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开展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家庭、老师、家长都要有意识地学生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其心理承受力,让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下面就如何开展挫折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挫折心理、耐挫力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干扰,个人行动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状态。人生的旅途总会遇到种种的坎坷和挫折,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开展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学校、家庭、老师、家长都要有意识地学生加强挫折教育,增强其心理承受力,让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下面就如何开展挫折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小学生的挫折情境

所谓挫折情境是指使需要不能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等情绪状态或情境条件。小学生挫折情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自我实现受挫。

许多学生内心深处或多或少有上进的愿望,比如:一年级小学生想早早地带上红领巾;有的小学生想当小干部、三好生;也有的学生期望在比赛中得名次,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一旦达不到内心的期望,小学生就很容易对自己不满。特别在当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情况下,学生学习失败后,往往会遭受指责,使小学生小小年纪就处于焦虑状态。

2.同伴交往受挫。

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我意识差,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和别人,在人际关系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受同学嘲笑,遭同学欺侮,背后被人说坏话,玩耍时不受同伴欢迎等,使小学生遭受心理挫折,易于陷入孤独、自卑的境界。

3.教师评价受挫。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向师性,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和欣赏。可是他们的行为又不能自控,做错事受到老师的批评、向家长告状,小学生会感到很没有面子。有时也可能会受到老师的误解,小学生就会处于担心、失意,厌学等不良心境。

5.家庭变故受挫。

小学生年龄尚小,对家庭的依赖性强。那些亲人伤亡、父母离异等重大家庭变故,往往会使有直接关系的孩子受到影响,产生消极心理,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6.生理缺陷受挫。

由于个人的生理条件限制,会使个人的目标无法实现,产生挫折感。例如:一位患有哮喘病的孩子,他就不能和正常儿童一样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内心就会产生挫折感。

二、小学生受挫的表现

1.攻击性行为。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小学生争强好胜,自控力又较弱,受挫后很容易引起攻击性行为。如学生受到教师批评,不敢反抗,会将怒气发泄到比自己弱小的同学身上,1

或偷偷地破坏公物。

2.散漫性行为。小学生一旦受挫,心理上就会受到较大伤害,产生“我就不行了”的消极心理,自暴自弃,发生迟到、早退、旷课的现象,自由散漫。

3.逃性行为。有的小学生对学习中的困难估计不足,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预期目标一旦不能实现,难以正视挫折。先是产生恐惧感和焦虑感,进而会怀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性格外向的学生会变得少言寡语,不苟言笑;性格内向的学生会变得更加心灰意冷,消极悲观,放弃目标,逃避现实。

4.报复性行为。大量因父母离异而受挫的小学生有较强的报复心理,同学之间稍有磕磕碰碰,就不原谅,哪怕是同学在写字的时候挨了他一下,他也会立刻反碰一下。有的甚至用撕别人的作业本、偷别人书籍或文具的方式进行报复。

5.固执性行为。一些常受教师指责的学生,其实心中已经知道自己的某种行为不当。如果教师采用惩罚手段,或是经常性地训斥,则会使学生更加固执,坚持不当行为。

三、小学生耐挫力的培养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学生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挫折是难免的,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挫折,拥有承受挫折的能力,那将是人生的一笔精神财富。

1.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挫折。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当自己设立的目标与实际目标产生差异时,当尽了最大努力还不能完成预定的目标时,当自己的合理要求不能满足时等等都会产生挫折。例如:鲁迅曾彷徨过,贝多芬还曾想过自杀,但他们都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坚定地走向成功。

其次,要看到挫折并不可怕,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给人打击和悲伤,但也能使人坚强和奋起。有一句名言说得好:“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于激起美丽的水花。”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成了吴王的奴仆。他并不就此认命,而是卧薪尝胆,终于他率众如愿以偿地打败了吴国„„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只要你吸取教训,不被困难吓倒,就能重整旗鼓,在新的起跑线上搏击,去夺取新的胜利。

2.创设磨练意志的挫折环境。

前几年,孙云晓的《夏令营的较量》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有必要对孩子创设一定的挫折情境,作为磨练。许多研究也表明,早年的挫折经验对成年后的影响甚大。如:有人用动物做电击实验,发现凡幼年受过刺激的动物,成年后对刺激就能表现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反之,则不能反应或反应迟缓,且有效性差。对人类来说也是如此。一个从小经过逆境磨练的人,成年后就更能有效地适应环境。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正因为.如此,许多有远见的教育家,都非常强调从小让孩子经受艰苦磨练,使其懂得生活中还有逆境、坎坷、困难等字眼。对于小学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琐事做起。比如:坚持独立完成作业,特别是作业中的难题,要想办法解决;逐步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要尽量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劳动;结合实际,组织登山、长跑等耐力活动;开展军训活动,增加学生对困难的体验等等。

3.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集体辅导。

(1)开展“优点轰炸”活动,培养自信心。活动中先由学生本人找自己的优点,再由其他同学找自己没有发现的优点,尽可能的把优点“炸开”,找出更多的优点,让其释放光芒。这样可使学生心情愉悦,自由畅谈,连平时较自卑、极少发言的学生也找出了不少优点,现出了“闪光点”,培养了自信心。

(2)开展“优秀人物伴我行”活动,进行榜样示范。小学生喜欢模仿,善于模仿,一旦

有了榜样,他们会模仿榜样的行动去做,并进行比较,找出差距,明确努力方向。利用古今中外的典型人物在挫折中成才的事例教育学生,鼓励学生在逆境中振作精神,变压力为动力。选取的榜样,要有远有近,才有说服力。遭受失聪挫折而努力奋起终于成为世界著名大音乐家贝多芬,半身瘫痪、身残志坚,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挫折,精通多门外语,掌握许多医学知识,出版多部著作,在事业上取得辉煌成就的张海迪,这是“远”的榜样,令人心灵震撼。同时,我们生活中间许多战胜挫折的事例更具有生动的教育意义。如下岗工人重新重新找到生活的坐标,高考落榜者自学成才等等。

(3)开展“模拟咨询”活动,培养承挫能力。首先,让学生把自己的挫折(或苦恼)写在纸上,收集后让每位学生扮演心理医生,随机抽取一张,帮助解决,排忧解难。在帮助他人解除烦恼的过程中,达到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目的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每个人都会有挫折,都会有烦恼。这样,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就会明显增强。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在小学生中进行抗挫折教育不仅是社会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为了下一代能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从容应对各种困难挫折,宠辱不惊,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撑起一片灿烂的晴空。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手册》

小学生犯错的心理教育辅导 篇3

一、中小学生心理发展极不稳定

特别是小学生自控能力差这是众所周知,因为小学生心理在小学生阶段是最极不稳定。所以在行为上和心理上表现出易犯错,他们嘴上说知道这是不好的行为,但在行动上却重复了。往往教师很容易片面地认为是学生行为养成不好,或是屡教不改,而对其中部分的学生产生别样看法,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如果我们教学教育工作者能掌握小学生的成长心理发展规律,对这样的学生培养和学生的能健康成长。如某些上课总爱讲和课堂无关的话的同学,惹到同学们在课堂上常常情不自禁地笑出来。用眼神提示他,他马上就明白自己做错了,但认真听课的时间没多久,他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节课都会有三四次。每次暗示可以起作用,指出他一次,但不久又照犯。这是我们工作中常见的问题。

如我班有个小鸿的同学就是喜欢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重视,有次在课堂上对其的表现我就我就故意继续讲课,小鸿这时想这回不上当,他另想别的来故意引起老师的注意,这时我就因势利导让他说出在课堂上你学到什么内容、掌握什么知识的规律。小鸿这时就回答不出了,我微笑着让他坐下来。课后我问:小鸿你对我讲课觉得如何?能否讲下你的心理话。通过了解我才知道小鸿对老师上课是接受认为,但小鸿老是想同学和老师对他不重视,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引起别人重视。我经过思考后帮助小鸿分析,要想别人重视自己,自己先要从各方面做得更好。无论纪律还是学习成绩更要有带头作用,这样别人就会对你重视和尊重。经过反复教育及教师的耐心细致的引导,小鸿真的转变了,并成为同学重视和尊重的学生。

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把问题与现象简单的归因为学生“不认真”,经常批评和训诉,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是很不利的。认识了学生自控能力差,心理极不稳定这种心理特征后,我们就要用耐心去引导和教育学生,体现师生和谐的教育理念。

二、对事物的认识深度缺乏深刻

一般来说,小学生由于年龄还小,因此,心理学上对事物缺乏深度认识,也就不能从意义上去理解事物内涵,所以造成自己行为不规。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更加冷静、耐心地和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问题症结,然后去做疏导教育工作。

有一天下午放学,我看见我班上有几个学生在操场上打乒乓球活动,于是叫他们离开校园回家,今天学校召开教师会议,篮球队及乒乓球队的训练暂停。刚好碰巧学校从这个星期开始,要求学生放学后及时离开校园回家。他们是很不情愿地走开了。学校教师开完会,我还发现他们竟然还在操场上打乒乓球。我告诉他们,校园操场上没有老师在,学校的篮球队、乒乓球也暂停训练。学校也有新规定要求同学们在无老师在场学生是不能留在校园活动,你们几个还留在学校玩,这是有违校规的。学生们当中大部分同学都低头认错了,可是其中小郭这个学生,他不仅没认错,还说老师不讲道理,这么早放学,也不让学生在操场玩,是你们老师能早点回家,你们太自私了。我听了没发火,却冷静下心,耐心地解释为什么学校近来会做这样的决定。因为近来校园安全事件影响太大,为孩子们的安全,只能是让你们放学后早回家。学生们理解了,也就暂时接受了他们不喜欢的“校规”。

第二天小郭同学跑到办公室来找我,向我主动承认了昨天下午的表现是错误,小郭同学讲学校能结合当时的社会上校园安全情况作出这些规定是为了我们学生的安全着想,是正确的有必要。

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小学生对事物有了深层理解后,就能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更强化的约束效果。遇有问题,要耐心、热情地了解他们,帮助他们,才会达到教育目的的。

三、中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增强

特别小学生进入小学高年级后,他們的个性得到一定的发展,这阶段他们的见识也有了提升,独立性,自主性逐渐增强,他们有着这种强烈的表现欲。随之而来的学生是想借犯事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也是争取一种“荣耀”。所以也带来很多学生的“易”犯错,他们都是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发生的。其实,这也是孩子们在成长阶段的正常轨迹,学生的“易”犯错,还有其进步的一面,因而我们教师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能片面去对待这样的错和这样的学生。

小学生心理教育 篇4

心理健康指的是一个人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正常的、和谐的精神状态, 健全的人格是指一个人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更好地适应社会,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1999 年11 月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精神卫生高层研讨会上,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布伦特兰博士说:世界上使人失去劳动力的主要疾病是精神疾病。 另外, 我国疾病总负担中精神障碍排名居首。 儿童的行为问题明显增多。

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经过实地调查后, 总结如下:①有适度的安全感;②适度地自我批评;③在日常生活中, 具有适度的主动性, 不为环境所左右;④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 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 ⑥有自知之明, 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 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⑦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⑧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

小学生由于心理发育较稚嫩, 情绪不稳定、性格不坚强, 自控能力较差, 因而不善于处理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种种心理冲突问题。 在遭受外部刺激或挫折时, 往往容易导致心理失衡, 对学生心理和生理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当前,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认识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个性障碍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厌学。 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兴趣, 注意力分散, 上课不认真听讲, 作业敷衍了事, 学习效率低下, 考试和作业的错误率较高。 ②逆反。 对外部的刺激常产生与常态相背离的心理反应, 与他人交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 对教师的教育感到厌烦, 对家长的劝导进行顶撞, 与同学之间因常发生矛盾而导致关系紧张。 ③易怒。 在受到轻微或一般的刺激时, 情绪容易产生较大的波动。 ④恐慌。 总是用不信任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 遇事稍有不顺, 便陷入痛苦之中。 对同学的善意帮助持怀疑态度, 对教师的教育怀戒备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不安、尴尬、笨拙等异常反应。⑤嫉妒。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或生活其他方面不如别人就心怀怨恨, 不仅不学习他人的长处, 反而挖苦讽刺, 严重的甚至会干出损害他人的事情, 成为学校不安定的因素之一。⑥孤僻。 不爱与人交往, 容易看电视、玩游戏上瘾, 甚至有逃学的行为发生, 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⑦胆怯。 缺乏竞争意识, 害怕考试, 考前焦虑、紧张和烦躁, 影响考试发挥。⑧自卑。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 自我评价消极, 对学习竞技活动缺乏信心。 ⑨自私。 以自我为中心, 占有欲强烈, 看到别人有好的东西就想占为己有, 甚至有小偷小摸的行为发生。

教育部颁布的 《 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 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主体借助于心理学、 社会学以及教育学方面的理论, 按照小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及其心理发展的规律, 借助于各种有效的途径, 使小学生对心理健康产生初步的认识, 并形成自我保健和自我认识的意识, 从而为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成长奠定基础。

二、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措施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增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 维护心理健康, 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很多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虽然曾经学习过心理学的知识, 但并不专业, 对小学生心理特征的了解和研究并不透彻,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粗心, 不仅对孩子没有帮助甚至会造成伤害。 学校应该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 除了选用高素质教师担任心理健康教师外, 同时还应该对原有的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培养, 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手段。 教师自身也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 保持良好心态, 加强心理咨询能力, 为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教学保证。 另外, 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影响, 具有很强的教育示范作用, 学生对教师形成的好感会使得他们爱屋及乌, 自觉形成好的心理素养。

2.了解小学生心理特征, 尊重学生

教师要掌握与小学生心理特征相关的心理知识。 在教育过程中, 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及个性差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是要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 最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要充分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 应时刻牢记,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 但人格上是平等的。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感情基础。 它是学生积极向上、 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 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如果教师教育方式不当, 往往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造成学生的心理负担。 对于学生表现出来的心理问题, 枯燥的说教往往容易事倍功半。 实践表明, 只有从尊重出发, 学生才能打开自己的心扉, 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3.在小学生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德育的主要课程有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 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要是针对儿童各个年龄阶段开展的一门专门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课程。 它的任务是进行以“ 五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分行教育和一般的政治常识教育, 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有集体、有祖国。 着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培养道德情感, 指导道德行为, 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 思想品德是能够比较集中地、系统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 其重点是系统地提高认识、培养情感、指导行为。 它是学校向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社会课主要是使学生了解社会并更进一步强化思想品德的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现象和风貌, 初步了解家乡、祖国及世界的历史、地理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常识, 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社会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和法制观念的启蒙。这两门课程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小学德育教师在思想品德和社会课教学中, 根据学生发展的实际, 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等理论, 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心理咨询、心理校正和心理训练等, 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提高主体自我调节的能力, 最大限度地开发心理机能, 进而愉快地学习, 从而达到发展其个性, 提高学习效率, 全面发展的目的。

小学生心理和行为具有较强的模仿性, 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德育教学本身具有思想教育、心理教育特征, 集中面向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道德、价值走向等进行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人文精神教学, 这就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先天资源。

4.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专题知识讲座, 开展心理干预, 加强心理引导

学校和教师应组织各种心理学知识讲座, 向小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 是学生减轻心理负担的基础。 指导学生参加学校建立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倾听心理专家顾问的辅导等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和别人进行感情和思想交流, 通过正常的心理发泄, 如运动等, 形成积极的心理素质, 为学习知识和健康生活提供良好的心理准备基础。

三、总结

小学阶段是心理发育的初期, 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扮演着开拓者的角色, 小学生的情绪、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将在这一阶段形成, 他们的潜能也在这一阶段初步开发。 只有重视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保证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 才能更好地创造美好的未来。

摘要:小学生心理健康为学生健康发展与成长奠定了基础, 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为心理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提供了方法。简单分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措施

参考文献

[1]林金芬.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成才之路, 2011 (8) :22.

[2]张爱萍.小学生心理健康初探[J].湖北教育, 2004 (23) .

(小学生)心理教育实例分析报告 篇5

一.个人基本情况

凌某某,男,12岁,五(1)班学生。自由散漫,喜欢惹事生非,课堂老师上课总爱插嘴,因而大家都不喜欢他。他也因此常受到同学们的嘲笑,他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会去打骂同学。一旦家长批评,他就会发脾气,对家长的劝说一点也听不进去,对家长提出的要求更是讨价还价。

二、心理分析

经过和凌某某的妈妈交谈,侧面了解到,他爸爸经常跑运输不在家,对他的教育也是空白状态。偶尔回来一次,对该生所做的错事也缺乏教育管制,常常是一味的打骂,同时他的妈妈对他很是溺爱,爸爸的粗暴造成了他的固执和任性,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使他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和自由散漫的个性。

三、辅导策略

1.加强与家长的联系。说服其家长要尽到其义务,每天以发短信的形式将凌某某在校的表现及当天的作业发送给其家长,家长再反馈给老师该生在家的情况,交流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2.对孩子的评价要多元化。

3.用爱架起桥梁,使他感到集体的温暖,恢复心理平衡。

4.放些“小权利”给他。在班级中,给他一点小职务,让他在班级中找到自我价值。

5.多创造一些给他表现的机会。结合各科任老师,多给他一些机会,多“重视”他。

四、辅导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凌某某的行为习惯有了明显的改进,招惹同学的时间没有再发生。课堂上由以前的“乱接话”到现在的“选择性”接话;班级的卫生管理做的有声有色;作业也能按时交了;与同学相处,进步明显,在和伙伴游戏中他学会和同伴相处、合作。其次,是家长和老师的积极配合,通过家长和老师对他的肯定和表扬,使他变得自信多了,而且成绩也有了进步。

五、辅导感悟

1.针对凌同学这样自由散漫的学生,更要循循善诱,不可操之过急。我更加认识到,作为老师不要总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不良表现上,而是要更多的关注孩子的优点和特长,使他一点点转变思想,将自己融入到集体的大家庭里。

2.面对个性不同的学生,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学活动。

小学生心理教育 篇6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心理品质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不少小学生存在着程度不一的心理问题。比如,孤独、自卑、厌学、人际关系紧张等等。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前途,甚至可能危害社会。因此,学校加强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显得重要和紧迫。

一、原因分析

造成小学生出现上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中的负面因素对小学生的影响和腐蚀。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良思想和某些丑恶现象,严重地侵蚀着小学生纯洁的心。

2.不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道德品质、文化修养、心理素质、教育方式方法以及家庭氛围等对学生的品德和心理成长将产生直接的重大影响。

3.学校教育方面面临新挑战,客观上也引起学生一些心理问题。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帜大搞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德育重视不够;一些教师忽视了学生的成长特点,动不动就大骂或体罚学生,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影响了他们的健

康成长。这样,使学生产生了孤独、自卑的心理。

二、对策与措施

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怎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呢?

1.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认真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自己的心理素质。(2)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和开展心理训练活动。(3)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

2.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功能,认真做好家长学校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一方面,家长应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定期组织举办家长学校,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内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3.认真做好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社区教育管理工作,尽量避免学生遭受社会的负面影响。

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7

一、学校环境建设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首先,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一个和谐、宽松、良好的环境。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 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 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 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 让名花异草、各种树木、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其次, 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 提高学生兴趣, 活跃学生身心, 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从而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同时, 要加强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 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 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再次, 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 定期开办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沟通渠道,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未成年人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而家庭教育给予未成年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 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 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 充满欢乐和信心, 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 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 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 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 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教师和学生的人际关系是在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通过交往形成的相互认识、理解, 情感的亲近与信赖的关系。一个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实践证明, 教师用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用难易适度的内容启发学生, 用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使师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教师要尊重学生, 切忌用老眼光看待学生, 认为好学生什么都好, 差学生什么都差。教师要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对优生应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不足, 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对后进生要多看他们的优点, 多找闪光点, 尊重他们的人格, 以信任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劳动, 尊重学生的成绩等。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 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 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 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 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 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 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和同事面前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 教师都可撒谎, 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 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首先,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由所有教师共同参与, 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机制, 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动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摆在重要的位置。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机渗透到学科教学, 学习活动是学生所有活动中的主导活动, 也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来源之一。事实证明, 要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 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 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 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 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 尤其是学困生, 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 鼓励他们进取。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 培养健康情绪, 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 是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 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归属感和自信心。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篇8

一、树立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

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

1. 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所谓“新”,是课堂和班级要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平等的人,帮助学生发展。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课堂上的师生互动,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对学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样,学生的心理健康对教师也有益。

2. 尊重每一个学生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首先,教师要消除差生的概念,没有问题学生,只有学生的问题,只有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要消除对学生智商问题的错误认识,即便是智商临界的学生从理论上讲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可以完成的,实验班就有这样的成功的个案。其次,教师要用积极的心态看待学生和评价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努力和他自己选择的进步。

把小学教育看作为人的生命发展的一个特殊而重要的阶段,小学教育作为培养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初始阶段,应该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培养作为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养成现代社会需要的基本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还应该奠定幸福人生的基础。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遵循“面向全体、宽容、保密、持续”的原则

1. 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非是假设小学生群体中大量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所有的学生都要心理健康发展,个别学生确有心理问题可以通过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矫正问题。

2. 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这一个学生的一切

缺乏对学生的宽容,心与心难沟通,教师与学生难合作,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进行。

3. 保密是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成效

学生对教师敞开心扉,教师一定要保密。谈话纪录、心理测试资料都要妥善保管。

4. 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持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系列化,一是要有长期的规划和打算,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三、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

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观察者和引路人,小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四、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活动中

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蕴藏着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其中,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周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如通过语言领域《打电话》的教学活动,丰富了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培养小学生乐于与人交往的性格。通过社会领域《我不怕,我勇敢》的教学活动,小学生懂得生活中什么是勇敢,学做勇敢的孩子,培养小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游戏是校园的基本活动,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是开启心灵的钥匙。

五、开展个别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指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规律,由教育者设计和组织,以活动为基本方式,引发小学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从而小学生的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影响,达到形成和改善小学生心理的一种方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学校配合家长是儿童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家校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促进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通过“家长园地”,向家长宣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专家做有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使家长对其有更深的认识。通过家校联系栏向家长介绍近段各平行班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内容与操作方法,使他们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通过家访,了解小学生在家的真实表现,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导家长掌握教育小学生的科学方法。教师与家长通过面对面的有针对性的探讨,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巩固和促进了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

有一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胆子特别小,不敢与同伴交往,不愿参加活动,有时甚至上课想去卫生间都不敢说。我分析了孩子内向的原因,并指导家长平时多带孩子出去游玩,有意识地接触邻居家的小伙伴。带孩子上超市,鼓励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校园,教师更是关注这个孩子,多为他提供参加活动的机会,找性格外向的孩子与他亲近。稍有进步,我就给予鼓励和表扬。经过两个学期的密切配合,孩子进步很快,能主动与教师说话,和其他孩子一起游戏,“六一”时,他还参加了校组织的文艺演出。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9

一、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 家庭因素。

家是学生成长的摇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氛围、父母关系、家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感情不和, 经常吵架, 就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 孩子没有安全感, 会产生心理的孤僻, 而无法融入学生群体, 表现出明显的不合群。尤其是现代生活节奏加快, 迫于生活压力, 许多家长外出打工, 这些留守儿童常由爷爷奶奶照顾, 只重视生活方面, 而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 容易造成孩子不健康的心理。

2.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求知的主要场所, 学生在学校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将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只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提高, 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并没有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而是把全部的时间与精力放在提高学生成绩上。而且在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偏激的思想与方法, 带给了学生极大的心理负担,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3. 社会因素。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多元、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 科学技术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 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 被家长捧在手心里, 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讲排场、互相攀比等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学生的身上蔓延, 他们最缺的就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与独立自主。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 关爱与尊重学生,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以往过于强调教师的管理地位, 教师与学生是管理与被管理、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会直接抹杀学生的天性, 扼杀学生的个性, 压抑学生的思想与情绪, 而直接导致学生与教师间的对立,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不利。要顺利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首先就要转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融洽的新型关系。

为此教师要热爱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如母亲般的爱, 以爱来化解学生心灵的冰山, 以此来拉近师生距离, 使得学生愿意亲近教师。

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小学生虽小, 但他们同样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与认可, 唯有尊重学生, 才能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 才能让学生彻底敞开心扉。我们要尊重学生,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与教师一样平等的主体, 这样更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更能让学生客观看待自己, 让学生看到自身的优点与长外, 从而使学生首先自己接纳自己, 并进行不懈的努力, 以得到更多肯定与认可。这样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2. 加强交流与互动, 深入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只有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才能让心理健康教育贴近学生的实际, 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平时要做一个倾听者与交流者, 要与学生展开充分的交谈与交流, 多与其他科任教师沟通, 与家长加强联系, 以全方面多角度地掌握学生在校、在家的各种情况, 以达到对学生情况的全面掌握。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及时发现解决问题。

如我班有一名学生最近经常迟到, 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发现也有反常的举动, 原本认真听讲的他现在在课上不认真听讲, 总是昏昏欲睡。发现这一情况后, 我并没有武断地对他进行批评, 而是积极与他交谈, 让他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在教师强大的情感攻势下, 他终于向我说明原来他的父母常年不在家, 一直照顾他的奶奶又生病了, 他需要照顾奶奶, 又害怕奶奶会离开他。了解了原因, 我与他进行心灵的沟通, 帮助他打消顾虑, 他的脸上终于出现了笑容。

3. 建立家校一体化合作平台。

教育学生需要家长、学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 建立家校一体化平台, 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环境,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是定期召开家长会。要经常把家长请到学校, 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基本情况。二是定期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三是电话家访。由于许多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 我们可以利用电话、网络等加强沟通, 及时通报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建立个性档案, 将家长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和家长更多地了解学生在校与在家中的各方面表现, 才能起到共同监督、共同教育的目的, 才能让学生在家中与在学校言行一致, 才能共同为学生构建一个和谐良好的教育环境,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愉悦发展。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增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 维护心理健康, 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容易形成良好的品质, 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而某些心理有缺陷的学生, 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 以至最终走向歧途。因此,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 是关系到下一代能否茁壮成长的大事。那么, 怎样才能维护学生的健康心理, 培养健全的人格呢?我认为应该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 只能有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长期以来, 在学校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人们错误地把学生在学校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等同于思想问题, 教师往往认为这些学生是在故意捣乱, 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峙。这不仅于事无补, 还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要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 用自己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

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了解自己, 尊重别人”是维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方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主要品质。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一特征, 就会精神焕发, 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相当热情, 就会放开胸怀, 以诚待人, 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着想, 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 也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使得别人乐于与他合作。反之, 忧郁、不满的情绪容易形成抑郁、沉闷、易暴易怒等消极的人格特征。我常常在工作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 达到个人与外界的和谐。

三、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自主能力, 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现在的儿童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 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在家长的呵护下, 他们的生活总是一帆风顺。这样一来, 孩子就变得过分依赖他人, 缺乏自己的处世技能和对生活挫折的承受力。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挫折也会使他们承受不住, 变得六神无主、意志消沉。而我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时代, 竞争就意味着一部分人的成功与另一部分人的失败,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教师和家长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挫折教育”, 凡是儿童力所能及的事, 就要求他们自己动手, 鼓励他们到社会上参加公益活动。在他们受到挫折时, 教师要给予谅解、鼓励和必要的帮助, 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以便养成顽强的意志, 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感悟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1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校园环境;师爱

在人的一生中,小学是人生成长的起始阶段,也是心理健康发展不可忽视的时期。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鲜的事物,新的知识不断涌现,而小学生的好奇心又强,特别喜欢刺激,新颖的东西,往往有些东西是误导学生的,给学生身心健康成长造成了影响。如果我们用心观察,会发现我们周围有许多这样的同学:他们有的自闭自卑、有的厌学逃学、有的多疑抑郁、有的自私孤僻等等,這些心理疾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小学生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心理健康将直接影响着国家的昌盛和民族的振兴。因此,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层面,而是要能够解决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实际意义。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我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尝试。

一、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氛围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促进互助,提升师生信任关系,帮助构建和谐氛围。心理氛围的创设是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起点,是激活或唤醒学生心理活动的“起搏器”,也是诱发学生积极行动的外在因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育人氛围,能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中得到发展。

(1)建立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班集体。在班里开展互帮互学、互助互爱的活动,让学生之间相互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友爱的同学关系。对有困难、有缺点的学生,要倡导同学们用平等真诚的态度给予帮助,使他们在学校里心情愉快、精神放松,以增强其信心,激发其求知欲,使其能勇敢面对困难挫折,让每位学生都能融入到班集体。

(2)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那么,应如何减轻或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营造最佳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3)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实践活动。学生由于知识水平有限,不能认识自身的心理现象,有了问题更怕别人知道。因此,对学生积极地开展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例如,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通过心理咨询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二、倾注满腔的师爱,为学生奠定心理健康的基石

用心体会我们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非常耐读,而且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教师用智慧和理性去理解,需要教师用理解和宽容去解读,用真诚的爱去感化,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1)师爱要体现平等,跨越“代沟”。新课改要求教师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心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因为学生只有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才能尽情地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力,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和疑问。当学生的个性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成为朋友,为自身的健全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师要倾注满腔爱心,促进学生内化。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篇12

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通过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注意的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接受程度来选择具体的相关事例, 以便学生通过自我分析和认知来更好地认识自己, 培养和提升自信、自省、自我调适的能力。如在数学课上对于一题多解题目做讲解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并给予肯定或者中肯评价, 以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探索。又如, 在语文课上, 对于爱国、助人等有关情感体验的内容讲解完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让学生通过知识与实际经验相结合来提升社会责任感。同时, 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独立能力, 要对学生做好心理疏导, 以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勇敢面对, 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学习上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此外, 学校应注重与家长的及时沟通, 应当积极开辟和拓宽沟通渠道, 以便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收集。教师要抓好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 在学校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要在家庭教育中渗透好心理健康教育, 两者要互相渗透, 互相配合, 以便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教师要多与学生家长沟通和交流, 要尽力了解学生的不同家庭成长环境, 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二、要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 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都正处形成时期, 所以, 小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影响, 要通过健康的心理教育来存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小学教师要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无论是关于生活中的还是学习中的, 也无论是困难、挫折还是成功、喜悦, 教师都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 并且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和开导, 让学生懂得要从困难和挫折中吸取教训、再接再厉, 要从成功和喜悦中总结经验, 戒骄戒躁, 从而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坦诚, 要近距离地接触学生, 要能走进学生的心里, 要让学生体会到关心和爱护的真挚, 这样, 学生才愿意进行交流和沟通, 才愿意敞开心扉, 将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或者困惑讲出来, 这才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消除师生界限、拉近师生距离,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民主、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能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所以, 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 营造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不仅能有更好的情感体验和学习理念, 而且得到情操的陶冶和情绪的释放, 进而提升素养、锻炼能力。而且, 在这样良好的教学氛围中, 学生才愿意充分展示自我, 从而愿意学、乐于学, 而且能够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和愉快。可见, 教师通过良好教学氛围的营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良好品质, 不但使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张扬和释放的空间, 而且会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 对于教室这个小学生的主要学习空间, 教师一定要保证其宽敞明亮, 温馨舒适、整洁优美, 力求用良好的教学氛围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充实学生生活, 提升小学生的生活情趣。

四、开展有益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不仅好奇、好胜, 而且精力旺盛。小学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来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教学活动, 而且要恰当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其中。小学生大都对于游戏很感兴趣, 游戏是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摇篮, 可以开启小学生的心灵, 小学教师就可以将游戏作为趣味活动之一来开展。而且, 只要我们注意观察, 就会发现小学生日常活动中藏着许多健康教育的内容, 因此, 教师可以运用多样化的活动来开展心理教育。需要注意的是,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具体年龄和不同心理需求来设计不同的活动形式, 如游戏、小品表演、讲故事、猜谜语等, 每项活动设计至少要达到一个明确的心理辅导目标。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 以丰富小学生的实践经验, 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参加运动会体验团结、坚强、勇敢的重要,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也可以通过学习上的“一帮一”活动来促使学生乐于与人交往、正确发展同学之间的友谊, 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小学生的交往能力。在班里的卫生监督活动中, 学生不仅培养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而且也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增强了自信心。通过游戏和其他饶有兴趣的活动的有效开展, 教师要让学生逐步领悟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逐渐掌握自我心理保健方法, 从而能够自我矫正不良行为。

总而言之,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 但事实也证明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的时候, 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挚的爱, 才能更好地净化学生的心灵, 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 正确认识自己, 发展自己, 积极主动地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促进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梁兴凤.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论坛, 2010 (19) .

[2]仝云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三条途径[J].甘肃教育, 2011 (10) .

[3]李静.浅谈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J].河北教育:综合版, 2008 (6) .

[4]王敏, 王德平.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1 (S3) .

[5]柳菊.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体会[J].江苏卫生保健, 2004 (3) .

上一篇:联合镇静麻醉下一篇:经济责任审计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