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24-08-28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共10篇)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每次看到一些有关学生因品行障碍或人格障碍做出违法事情的时候,我的心情便很沉重。为何有那么多的学生,会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为患社会,我想这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还在于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够健康。下面我来谈谈开展适合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体会。

1.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池塘、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1.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1.3学校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四风”建设。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1.4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一两位专业教师的事,它还需要全体教师的重视和参与。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我认为为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2.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首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2教师不可有私心。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

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2.3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以说谎,我们们怎么不可以呢?

3.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各学科教学中,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

3.1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

3.2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4.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2

小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增知识、形成良好思想品质的关键时期, 维护心理健康, 培养健全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容易形成良好的品质, 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新人。而某些心理有缺陷的学生, 往往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 以至最终走向歧途。因此,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健全人格教育, 是关系到下一代能否茁壮成长的大事。那么, 怎样才能维护学生的健康心理, 培养健全的人格呢?我认为应该作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转变教育观念, 在教师的心目中不应该有坏学生, 只能有心理不健全的学生

长期以来, 在学校教育中, 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人们错误地把学生在学校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状态等同于思想问题, 教师往往认为这些学生是在故意捣乱, 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峙。这不仅于事无补, 还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我认为对于这样的学生, 教师要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 用自己的爱心去换取他们的真心。

二、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了解自己, 尊重别人”是维持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方法。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主要品质。当一个人具备了这一特征, 就会精神焕发, 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相当热情, 就会放开胸怀, 以诚待人, 站在对方的立场为对方着想, 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 也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使得别人乐于与他合作。反之, 忧郁、不满的情绪容易形成抑郁、沉闷、易暴易怒等消极的人格特征。我常常在工作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 达到个人与外界的和谐。

三、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自主能力, 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现在的儿童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在家是“小皇帝”“小公主”, 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在家长的呵护下, 他们的生活总是一帆风顺。这样一来, 孩子就变得过分依赖他人, 缺乏自己的处世技能和对生活挫折的承受力。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挫折也会使他们承受不住, 变得六神无主、意志消沉。而我们所处的年代是一个充满挑战和竞争的时代, 竞争就意味着一部分人的成功与另一部分人的失败, 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 教师和家长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挫折教育”, 凡是儿童力所能及的事, 就要求他们自己动手, 鼓励他们到社会上参加公益活动。在他们受到挫折时, 教师要给予谅解、鼓励和必要的帮助, 提高他们的生活技能, 以便养成顽强的意志, 形成健全的人格。

四、培养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好基础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3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

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

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布置丰富多彩的设备和器材,让活动场内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能唤起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情操,充实生活,激发求知欲,培养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 平等对待学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和蔼的面孔、亲切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

2. 师生真诚相对,理解促进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让学生感到真实、可信。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相处,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与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不断适应新情况、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的道路。

3. 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年级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4

-说起“健康”许多家长教师都会指身体情况,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联合国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或完全安宁。”这就明确指出,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方面,而且也包括心理方面。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全发展的必需,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因此班主任老师一定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工作内容。

一、充分认识当前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今天的小学生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出生和成长的。他们既是改革开放的最大受益者。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影响。目前,小学生中较为普遍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惟我独尊;独立性差,依赖性强;只能适应顺境,受不得委屈或挫折;遇到困难茫然失措,情绪极不稳定;缺乏意志力,害怕失败;心理承受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弱等心理问题。上面我们从总的方面讲述了中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接下来我们就从个方面具体地讲述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

1、学习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儿童的厌学症。厌学是由于人为 因素所造成的儿童情绪上的失调状态。近年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多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使得学生中包括小学生的厌学情绪有所增长。儿童厌学症作为一种社会病理心理状态的产物,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儿童厌学症的主要表现是对学生不感兴趣,讨厌学习。厌学的儿童对学习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苦闷感,一提到学习就心烦意乱,焦躁不安、他们对老师或家长有抵触情绪,学习成绩不好,有的还兼有品德问题;儿童厌学情绪严重或受到一定诱因影响时,往往会发生旷课、逃学或辍学现象。例如:一二年级时,任某的学习成绩还算可以,中等偏上。从三年级开始,学习成绩迅速下降,语文成绩从原来的90多分降到80分左右,数学成绩从原来的90分以上下降到60 多分。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父母非常着急。父亲脾气暴躁,气极了就打,有时打得孩子胳膊、腿到处是伤,伤口好久不能愈合,母亲心疼孩子,多次找班主任求助。班主任对任某似有成见,认分不认人,家长与班主任之间关系冷淡。为此,孩子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认为在怎么学也没用了,一提学习就头痛,还有其它身体不适。

造成儿童厌学症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学校教育中失误。例如,考试频繁,“填鸭式”地满堂灌教学,强迫学习,滥用惩罚,学生学习负担重、压力大,学习的难度与儿童的能力不相吻合,教师对儿童缺少关心和爱抚等,都有可能造成儿童的厌学情绪。②家庭教养方式不当。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重分数,不重实际潜能的开发,经常就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孩子,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和厌烦情绪;父母重钱轻学的思想,特别是个体经营或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第二产业”的父母,时常要子女前去助工或有意无意地灌输“拜金主义”,对儿童的厌学情绪有重大影响。③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上的某些不良风气,如“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论”,都是造成儿童厌学症的社会诱因。

2、情绪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校恐怖症。学生中常见的恐怖症为学校恐怖症。学校恐怖症是指一种不合情理的,强烈地对学校情境的恐惧,它足以导致儿童不愿意留在学校。据统计,约有0.4%-2%②的小学生患有学校恐怖症。由于种种原因,常有一些学生拒绝上学,当家长让他们上学的时候,他们就感到极度的惊恐和害怕,通常表现为腹痛、头疼、呕吐、腹泻等躯体性症状并伴随焦虑、抑郁和恐惧等心理症状。上学恐惧易发生于7-15岁期间,男女无差异。例如: 学生恐惧上学主要的原因,上对学校环境的适应出了问题。行为主义者认为上学恐惧是经由学习得来的。从很小的时候,孩子就过分依赖父母,遇到什么问题都习惯于求助父母,他们倾向于把家看成是避难所。所以,有朝一日必须上学,在学校里自己独自战胜困难和自己照顾自己时,孩子便想起了家,借回家逃避一切困难。一项调查发现,有50%的儿童表现出对学业不良和特定教师的恐惧。在这样的情境中,逃避学校必然被视为有用。并且,诸如玩具、电视和受到家人注意这些次级强化物也会增强儿童留在家里的欲望。有的孩子是由于在学校经历了某种创伤,如受到某一同学的欺侮或者经常受到老师的训斥而恐惧上学。还有的是因为成绩落后,在学校里体验不到任何乐趣,经常受到嘲笑而害怕上学。

3、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多动症。1854年,德国医生赫夫曼第一次描述了多动症。时至今日,多动症已是人们最普遍关注的儿童问题之一,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高峰发病年龄为8-10岁。据国外报道,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率为3%-10%,男童多于女童,二者比例从3:1到

9:1。国内各地区的调查结果尚不一致,从北京、上海等地区的调查结果来看,患病率约为3%-13%。男性儿童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③儿童的多动症常常表现为一种症候群:活动力超过同龄儿童的典型水平,特别是表现在需要控制运动肌肉的、有结构的情境中。在教室里,多动的儿童经常离开自己的座位,坐立不安,动个不停。这种多动通常在儿童早期就已开始。起初,常常被大人认为是调皮的表现而不被注意。当儿童开始上学时就成了严重的困扰。

以上的材料显示了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普遍存在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他们健康成长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它严重地阻碍着青少年智力潜能的充分发挥,阻碍着他们的学习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甚至造成青少年心理扭曲,道德沦丧,危害着家庭、社会的稳定和安宁,严重影响着我国未来国民整体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所以在班主任工作中必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班主任工作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㈠、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列入班级计划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正确认识心理素质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充分估计班级管理在培养训练学生心理素质中的作用。在制定班级工作规划时,要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班级计划的一部分。

㈡、为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的班级环境

在学校中,由于教师与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学校管理的需要,常常容易形成带有很多强制性的管教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规定了许多禁区,这也不准,那也不准,似乎学生的一切必须服从老师的意志,容易使学生觉得生活在没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环境之中,结果学生要么感到自己无能、羞怯、退缩,形成过分服从与依赖等不良心理品质;要么形成反抗、仇视、不信任、不合作等不良行为特征。在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高年级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其生活适应能力越来越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如果老师过分强调自己的意志,哪怕是为学生好的愿望,也容易造成缺乏民主、呆板拘束的气势,结果使学生失去健康成长的机会。因此,能否为学生提供一个的民主、宽松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根本性的意义。班主任是营造班级气氛的关键,以民主、活泼的方式来组织班级生活,开展集体活动,无疑将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

㈢、鼓励学生多交往,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生活中,人们遇到令人不愉快和烦闷的事情,总会找朋友、同学、亲友倾诉,这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因此,要鼓励学生多与同学交往,积极倡导并想方设法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交往机会,使他们通过交往,加深理解,相互信任,增进友谊。要教会学生正确的交友方式。怎么交朋友,学生不是生来就会的,班主任可以通过日常的各种活动,教给学生寻找朋友,建立友谊的方法。有了亲密的朋友,学生的不良情绪就能得到发泄、缓解,在别人的理解和情感支持中增强信心。

㈣、进行个别辅导,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班主任利用心理学、教育学、辅导学的原理,帮助学生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态度、情绪、行为,使他们更适应生活。班主任在个别辅导的过程中,要注意收集学生的个人资料。例如,日记、周记、心得体会等。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心理的细微变化,把这些做成心理档案卡片。在个别辅导中,班主任要与学生一起去探讨、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切忌拿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学生。在辅导的过程中还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真诚地对待学生的来访。同时还要做到预防重于治疗,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使心理辅导不仅起到指导作用,更能发挥其心理保健作用。

在教师中,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特殊作用,班主任工作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班主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学生发展特点,掌握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将有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的落实。

浅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篇5

浅谈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职校中坚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形成一定的目标,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作 者:黄官祝 作者单位:潍坊市工业学校,山东昌邑,261300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35)分类号:G633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6

中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也是人一生中至关重要和关键的阶段。这一阶段生理迅速发育,身体快速长高,但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加之需要面对一系列人生的挑战,承受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压力,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矛盾及情绪的不稳定性,容易使中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障碍、情感障碍、人格适应障碍,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导致患病、自杀、犯罪。因此,必须要加强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提高他们心理健康水平,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方面的问题。由于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因为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最具普遍性。目前,由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升学压力过大,课堂教学过死,亲人要求过高,促使学生精神越来越紧张,心理越来越脆弱。据调查中学生群体中学习困难、厌学的学生已超过四分之一,中学生缺乏自信心的情况非常突出。由于学习而造成的心理不健康表现为烦躁紧张、沮丧愤懑、思维滞钝、精神萎靡等,甚至出现失眠、脑神经衰弱等生理疾病。

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学校教育虽然重点要求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形成健全人格,但教育学生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学校教育的职能之一。中学生由于处在一个心理水平从幼稚向成熟过渡的时期,他们往往自我意识过于强烈,自以为是、狂妄自大、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对父母尊敬不够,嫌他们婆婆妈妈、唠唠叨叨;对老师理解不够,认为老师管得过严、管得太死,限制了自己的自由,束缚了自己的空间;对同学宽容不够,同学之间往往由于小事心存芥蒂,耿耿于怀,容易形成矛盾、摩擦甚至冲突。由于没有良好协调的人际关系,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到孤独无聊,焦虑苦闷,感到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和信任,感到有苦无处诉、有感无处发,出现了社交自闭,社交退缩等症状。

3.情感方面的问题。中学阶段,第二性征逐步发育,性意识逐渐强烈,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向往。这一时期的中学生情感丰富,感情细腻,但是他们意志不够坚强,自控能力抵下,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加之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比较差,因此,会出现许多情感方面的心理问题。由于不能正确处理异性同学之间的友情关系,极其容易形成交往过密,甚至早恋等有害身心健康的现象。

4.性格方面的问题。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性格塑造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常说“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性格是一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中最重要的品质。调查显示,中学生不良性格方面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特别是依赖性强,遇事犹豫不决和固执任性最为突出,占到被测学生的45%以上。良好的性格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逐步形成的,在生活中经受了挫折、学习中遇到了障碍、交往中受到了歧视等等,都会造成他们性格中的诸如嫉妒他人、自私狭隘、胆怯自卑、孤僻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中学生的不良性格,必须要引起我们家长、学校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二、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资源,比如宣传栏、黑板报、校训标语、校园广播等及时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大力营造校园心理健康的浓郁氛围。定期聘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让同学们知道什么是心理健康,掌握心理健康的标准,明白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知道不健康心理的矫治方法以及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有师资的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使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提高他们的自觉抵制不健康心理危害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心理不健康自我矫治的知识和方法,提高他们主动参加心理咨询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他们形成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3.建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是一种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其个性的科学方法,一方面它注重对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对各种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另一方面则注重预防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适时的矫正。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学生心理咨询室,聘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做兼职或专职的心理咨询师。给每位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指导和帮助他们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具有情绪自我调控能力,具有正确的自我观念,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使学生始终保持稳定情绪、愉快心情,经常拥有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心态。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学会对各种轻微心理障碍进行初步的诊断和调适,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学科教学中及时适当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自觉地接受、主动地接受,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比如在思想品德课中,良好品德修养的形成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素质,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才能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修养。语文课中优美隽永的散文可以激发学生热爱人生、热爱自然、热爱社会的美好情愫;主题深刻、形象鲜明、描写生动的小说则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可以砥砺学生的坚强意志,可以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和谐统一、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二)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三)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于是恢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四)早恋问题的困扰。

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崂山中学、潍坊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内容,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语文课中的表情复述、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我校青年教师毛波在讲“长江三峡”一文时所创设的“创设情境——美读感知——品味理解——想象创造”四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探索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的成功范例。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二)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7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意志锻炼

小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这也是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的核心是什么, 是做人的教育。学会做人不仅仅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 甚至是成功本身。那么对学生来说良好的教育就是培养其优良的心理品质和积极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使他们有较高的情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是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品尝解决困难的快乐, 调整学习心态, 提高学习兴趣与自信心, 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克服厌学心理, 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培养面临毕业升学的进取态度;培养集体意识, 在班级活动中, 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 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的健康人格, 培养自主自动参与活动的能力。

一、以正面引导为主, 以预防为目的

学校教育为少年儿童提供了稳定的学习场所,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知识面增广, 学生的情感、个性等心理特点也变得复杂多样, 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现象有时会陷入迷茫和不可理解的困境, 再加上社会所谣传的“读书无用论”“金钱万能”等谬论的影响下, 一些学生便对社会上不良现象的产生了好奇与崇拜的心理偏差, 长期发展下去, 有的便成为社会不良现象的效仿者, 这些问题的存在, 证明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已是势在必行。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模糊阶段, 健康教育工作应以正面引导为主, 且把心理辅导工作的重点放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上, 以达到预防学生心理发展异常的目的。如果低部心理辅导工作做得不够, 个别学生出现心理偏差, 则必须将该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及时转为个例心理辅导, 加强与学生家庭联系, 配合学生家庭开展心理矫正工作, 避免该生误长为后进生。

二、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渗透渠道

对于素质潜力和智能还需要合的教育和在生长发展阶段的中小学生, 特别是小学生, 他们不仅要掌握各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而且他们的素质潜力和智能还需要合理的教育和诱导才能得到迅速发展, 而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学科教育所能达到的, 需要心理教育和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 合理渗透才能收到效果。传统教育模式的存在, 使学科教学的重点偏向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忽视了心理教育的渗透。某些学科所能进行渗透的, 也仅是一些没有计划目的的、附带性质的心理辅导, 无形之中限制了学生素质潜力和智能的发展速度。因此, 在学校教学工作中, 不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对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而应该作为一项心理问题的防治工作, 作为一项学生素质潜力和智能发展的辅导工作来抓, 以心理教育的方式, 对各个学科教学、各个项目的课内外活动进行有计划目的的、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地进行渗透, 使心理辅导成为一个全员、全方位的渗透教育工作。如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意志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等, 既能使学生的潜在素质得到发挥, 又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 多开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补充渠道, 是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得以更全面开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持之以恒开展后进生心理辅导工作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 教书育人是他的神圣职责。但面对一名存在心理偏差, 经常违纪又无心向学的后进生时, 教师所表露出来的是亲切的面庞还是无可奈何的神情, 将对这名学生将来能否成为一名社会的人才起决定性的作用。反之, 学生面对着教师时, 你能否向他解释一个又一个简单的问题, 答对每一个简单的问题, 你表现出来的是带“恨铁不成钢”的心理露出欣慰的赞许, 还是无奈的认可, 学生心中也会给你一个是“神”还是“人”的评价。俗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不仅要善于教书育人, 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用的人才, 还要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将一名又一名后进生带回你的身边, 用你的爱心和耐心为他们矫正心理偏差, 使其端正学习态度, 树立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自信心。

四、改变教学方法, 加强意志锻炼

只有学生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效果, 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 使得体育教学中学生在遇到障碍和困难, 甚至产生挫折情绪时, 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觉地克服困难, 做出意志努力。然而挫折和失败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差的小学生来说, 可能会带来过重的心理负担, 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因此, 体育课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帮助和引导他们在挫折中学习, 对待挫折抱有一种积极向上和勇于挑战的心理态度, 并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把困难和挫折换一种方式, 并通过有效地教法去激励小学生, 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 从而达到让学生能够正确和愉悦地接受困难与挫折。那就要教师改进教法, 通过有效的教法去激励学生, 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例如, 在进行体育锻炼时, 尽量布置学生做一些他们轻易做不到, 但是努力一下就可以完成的任务, 如跑步。这些方法都可激励学生用自己全部的力量去力争上游, 在潜移默化之中加强了他们的意志锻炼。另外, 明确学习目的, 也是一种锻炼的好方法。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适合他们的目标。例如, 一个学生擅长游泳且他可以一次完成一百米的距离。老师就可以给他定下二百米的目标, 还可以加上一个时间的限制。这样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就有一个目标可以完成。体验一次次失败与辛酸的同时, 也体验一次次更接近胜利的兴奋, 最后是达到目标后的一种满足和喜悦感。这样的过程是一个抗压的过程, 一个正确对待挫折和提高意志品质的过程, 对小学生心理健康十分有益。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过程中个体自我概念逐渐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由于孩子们无法正确地认识生活,没有正确的三观,辨别是非能力弱,不能很好地处理问题,极容易走错路。当今社会,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育人那么简单,我们还应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和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到教育工作的成败,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过程及特点。运用正确的知识处理问题,开展教育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要想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必须要重视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以此来完善教育体制。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全方位了解学生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学校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进而了解学生,心理测试可以从性格、智力、学习适应性、心理健康状况几方面进行,同时学校也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师生关系及交友情况。根据以上信息,学校也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档案,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该档案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做到取长补短。同时一定要注意档案的保密工作,学生信息不能外漏,学生自己可以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扬长补短。

三、注重师生的心灵沟通

儿童进入学校,在学校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学生学会了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身边的人交朋友,他们学会了慢慢地适应环境。只有积极地引导学生,他们才能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有成熟的心理。教师应该学会与学生交朋友,也许有人会说有“代沟”无法完成,我想说只要用心,“代沟”又何妨,教师应该战胜一切因素。教师应该深入地了解学生,与学生进行交流,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做学生的倾诉对象。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家长联系,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教师应让学生学会自信,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目前,不少学校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给学生开展几次演讲。在我看来,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同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学活动相结合,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需要在点滴的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方便学生进行咨询。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们付出真心。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

(作者单位 青海省大通县城关镇中心学校)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9

【摘要】:美术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职业影响人的一生,而艺术教育则带给人宽松的心境和态度。美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然而,艺术教育的现状却不令人乐观。探索一条适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美术教育之路刻不容缓。

【关键词】:探索 身心特点 美术教育

一、总述美术教育的作用意义

尽管从哲学层面上讲,艺术是属于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依然是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德精神品格和人生境界。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将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一)、美术教育促进心理健康成长

1、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

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使他们形成初步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这个阶段教育的关键。

2、引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由于小学生心理生理都处于特殊阶段,因而他们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现如今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已并非是个别现象,影响他们的有家庭、社会、学校、自身等方面。例如在家庭方面,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指出:“一个人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童年时代有谁带路,周围世界中那些东西进入了他们的头脑和心灵,这些都决定着他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深刻地揭示出家庭教育在一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方面,由于科技发展,媒体传播设备及通讯工具也日新月异,因此一些有害思想、不良内容也更容易侵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学校方面,学校教育中的失误也会引起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例如教师对学生期望不均等教师往往一味的追求升学率,而无视学生个体的特长。

3、美术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案例

面对日益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否可以通过美术教育使他们更健康呢?其实美术教育是艺术治疗的的一部分。美国最早的艺术治疗师之一的玛考尔蒂一直致力于儿童绘画与心理治疗的研究。他认为绘画能将儿童内心世界反映出来,有助于交流,加深心理医生与儿童的关系,从而加快治疗的速度。20世纪中期著名的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融合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在他的《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论述了“透过美术教育的治疗”的问题。

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我认为我深有体会。在孩提时代,我和许多儿童一样都非常好动,精力特别的旺盛,我几乎不能安静下来,时间一长身边的人就觉得我有多动症。由于母亲工作的繁忙,对我几乎毫无办法。最终母亲选择把我送进当地的青少年宫,开始学习书法、绘画。按我母亲的话说,让我去学画、书法,并不指望我能学好,只想借此培养我的定性,否则长此以往就麻烦了。当时学画的情景至今我还有深刻地印象。记得老师在每次绘画前都会有丰富多彩的活动,以此来激发我们的兴趣,同时又以表扬、鼓励、引导,充分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随着时间推移,我真的能沉下心来完成绘画作业。就像鲁道夫阿恩海姆在《对美术教育的意见》中指出:一旦目标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耐心就没有止境。

我认为美术教育是引起儿童兴趣的有效催化剂。对少年儿童而言,美术有着可以吸引他们眼球的千变万化的形状和绚丽多姿的色彩,而且是更适合他们用来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美术教育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放松情绪,感知体会外界的刺激,并学会与他人的交流。

(二)、美术教育促进审美情感健康成长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审美情感的成长,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学家认为审美教育要从审美形态教育和美感教育两方面进行。审美形态教育是培养人对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美的形态结构和艺术品的形态形式、风格的鉴赏、识别能力。美感教育是培养人建立健全心理结构,提高人的审美的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人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超乎想象的。他们的世界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奇妙的幻想,超越时空的想象,不受现实世界约束的游戏。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做好课前的充足准备,选择适合学生的,符合学生兴趣的内容。通过不同的媒体手段,如视频、范画、参观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加学生直观的视觉感受,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欣赏,然后再让他们进行无限的想象延伸。

(2)、让学生从小接触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丰富学生的形象储存。

从小让学生接触高水平的美术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有好处的。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许多教师会担心大师的美术作品太过高深,学生是否能明白、接受画中的意思。其实不然。很多学生面对大师的作品,他们会告诉你一些不同的想法。就像有人所说: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具有和大师直接对话的能力。这点我深信不移。在实习期,我曾给学生上过《米罗》。在这一课中我让他们欣赏了米罗的几幅名作,学生在我的引导启发下,能很好的思考、理解和解释画中的意思。同时他们能用自己的想法表达画家所要表达的。通过让学生讨论、解释作品,以此来引导他们体验、思考,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但是,单纯的美术欣赏活动,其实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国著名美术教育学者尹少淳在《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中指出:纵向深入往往会导致横向关注一些问题,只有较深地进入一个学习内容,才会关注与之相关的作品、风格以及艺术家,因而也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自然,学会欣赏生活,在自然中与生活中寻找美、发现美。

社会生物学的创始人威尔逊曾感叹:我今天的成就得益于儿时在山林中的嬉戏,它让我在关键时期获取了关于自然界的实际经验,得益于快乐的童年生活。可见成人的许多成就的获得来自于童年的快乐体验。孩子们通过绘画、手工等不同的美术形式与他人进行对话,而且能引起共鸣。与传统的美术教育相比,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新课标要求美术教育是有准备的美术。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必须尽可能给他们创造环境,并进行引导。使其对所要表现事物有丰富的的心灵情感,使美术活动与学生的思想体验相连,从而提高他们审美能力。

(三)、美术教育促进创新能力的成长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而想象就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我们时常把想象力比作创造力的翅膀,乘着它飞向创造力的宝库。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幼儿、小学生、中学生分别看“O”这个图形,问它是什么。结果,大部分的中学生说是“零”或者是英文字母“O”;小学生也有一部分人如此说,但也有人说是“面包圈”、“眼镜片”;而幼儿却说出了许多成人、中学生、小学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如“肚脐眼”、“眼泪”、“棋子”、“月亮”、“车轮”等等。让人不得不惊叹幼儿的丰富想象力。从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十分清晰地了解到,小学生特有的想象力,创新能力是最丰富的,美术教育就是让这种天性进一步解放、发挥出来。中国教育家陶行知如是说:我们发现了儿童的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应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而美术新课标中也把激发学生创造力作为重点。那如何在美术教育中激发促进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并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呢?

由于传统教学中,很多学科的教师就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学生也只是一味的接受知识。既然要促进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那么打破这种纯粹的接受式教学是首先要做的。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可以更好的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有利于学生了解观察周围的条件,开阔学生的眼界。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的方面的工作,都需要依赖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家也认为:学生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观察力敏锐,记忆力曾强,想象力丰富,会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地去学习,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小学生特殊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特点,美术教师可通过自己的言行,教学的过程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美术教学应沿着学生本身进行,教师应引导启发他们体验,鼓励他们进行自由创作,用独特的方式表现自我。

二、分析《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总结美术教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分析《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美术新课标已于2001年至2003年进行验证试验,并修改完善,2003年至2005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新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并反映了艺术教育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等特点。其主要变化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以素质教育的课程理念为依据。制定课程目标的出发点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美术的能力,改变原来过分注重学科体系的倾向;

2、以学生美术学习的行为划分美术领域的依据,改变了原来以画种为依据的领域划分方法;

3、制定导向性的内容标准,给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留下很大的空间,并充分体现艺术的情感性特征,改变了原来单纯以美术知识、技能为内容标准以及评价标准过分理性化的倾向;

4、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联系,改变原来美术学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现象。

我认为新的《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最大的变化就是改变了美术领域划分的方法,把美术学习领域划分成“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四个领域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它们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尽管新课标划分了学习领域,但却没有强行规定每个学习领域在总课时所占的比例,这就给美术教师留有较大的空间和灵活性。美术教师可根据各地美术课程资源的不同,可以更好的设计开展丰富多彩的优质美术教学活动,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综合几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来设计教学单元。

在这次新课改中,美术课程中“综合探索”是新设立的。它的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的一次结构性突破,同时它也标志着一系列新的课程理念的生成-社会生活也是课程。我认为该领域的设立可以使课程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如今的社会已进入知识社会,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因而,我们的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使学生初步了解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认为通过美术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可以更好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的探究精神得到发展,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从20世纪来,美术教育就一直处于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美术的种类日益分化增加,但同时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整合度越来越高。翻开现行的中小学美术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美术课的内容在不断地深化和外延,但是与之相对应美术课时却没有增加,那如何在有限地时间内,让学生比较全面的了解认识美术的特征呢?我认为“综合探索”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二)总结美术教育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尽管美术新课标在中小学美术目标确立、内容的选择、方法采用等诸方面都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但在实际的美术教育中我们仍需注意一些问题。

1、教学计划的编排。美术新课标中划分了四个学习领域,但没有规定各学习领域在总课时中所占比例。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美术课程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在编排教学计划时,要注重基础性,均衡全面地安排个学习领域的内容。

2、注意“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的问题。由于“综合探索”是新增美术教学内容,很多美术教师会有这样的疑问:“综合探索”是为了让学生学习各种各样的美术技能知识,还是为了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事实上,我认为美术教学应该包含两部分:让学生学习相关美术知识技能,综合运用;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兴趣、情感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如何处理好“综合探索”领域中综合和美术学科的关系。我们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要寻找美术各门类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结点,不要过分综合,从而削弱美术学科的特点。

3、注意美术教学中的教学方法。之前我已经提到过美术教学是可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教师应在美术课中加强引导,让学生自主学习,自己去发现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肯定他们的奇思妙想,培养挖掘他们的创造力。

三、结语

(一)、美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艺术教育启迪智慧、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能力。首先,它是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具有强制性和普及性;其次是素质教育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为所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第三,是不定向的,非专业的教育。美术通过多种渠道让青少年接触绘画、手工、欣赏等内容。以美术的独特的魅力激发他们认识世界,关注生活,激发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个性情操,促使他们心理健康成长。

(二)、美术教育需要不断的研究创新

在教育发生变革之际,教育理论、教育研究的方向也随之发生了转变。美术教育也需要不断地研究创新。21世纪的美术教育更重于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的美术能力的培养。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要不断探索研究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美术教育之路,同时要体现艺术发展的趋势拓展美术教育发展的途径,以便对应终身学习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尹少淳《跨世纪美术教育研究丛书--美术及其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6 刘忠红《中国民间传统文化与少儿美术教育》 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 杜枚著《幼儿美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与发展》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人民美术出版社编 《九年义教美术创意课例》 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 2004周绍斌 杨勇 编著 《美术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6.[美] 赫伯霍兹《美国初等教育美术教师培训教材》上海美术出版社

7.王悦娟 著 《回归童心的美术教育》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8.[美] 布朗 科赞尼克 著《艺术创造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

9.[美] 帕森斯布洛克 《美学与艺术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

10钟启全 著《美术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1.尹少淳 著《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12.李方 著《怎样上好综合探索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篇10

初一年级李美璇

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人才特别是青少年成才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制约因素。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在自己一年来教学实践的观察研究中,我发现了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焦 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困难和挫折。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次的C证培训指导是我收获匪浅,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心理健康对知识教育的影响重大,我们作为教育系统的基线,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是同等重要的。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心理疾病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危机干预自杀研讨会”上,中科院一项调查批露: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14至16万,平均每天400人(不包括自杀未遂的,更不包括曾有自杀意图的)。1989年国家教委的一份报告: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34%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但如果把心理问题达到临界程度的考虑,需要个别心理指导的学生则达到32%。虽然这个调查显示的是二十世纪我国学生的心理状况,但是也反映出我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步伐的缓慢。现在的学生将是未来建设我们祖国的顶梁柱,难道还有谁能说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要吗?

再看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多份调查和中小学的自我报告表明,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高中生约为19%。当前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我所教的初一年级的一位男学生,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整天懒散,心不在焉,甚至破坏课堂的纪律。于是,我放下老师的身段,与这位学生像朋友一样聊天,我鼓励他要自信自强,并说明老师从来没有小看他,而且很希望他能争气。学习方面,平时给他在学习上定一点小目标,希望他能达到。我诚恳得像朋友一样的态度,令这位学生发觉到自己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受到老师的重视,从此他变得非常的乖巧,并主动帮助老师管理班中的事务,成绩更是有明显的进步。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重要,只要迈出一小步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身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抓住二十一世纪全球普遍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有利时机,切实地做好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在一年的教学当中,总结出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⑴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我班现在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最近沉迷于玩电脑游戏,不交作业,上课没精打采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喜欢自己干自己的,不开心的时候也是因为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只会拿自己的身体自残来进行发泄,那么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人际关系焦虑症的表现。

⑵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但是往往这些问题是家长们忽略的问题,却对学生造成很严重的心理上的影响。据我调查,我班上有拍拖现象的同学大部分都是父母离异,他们觉得家里根本给不了温暖她们,心灵上是孤单的。但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只会责备自己的孩子拍拖,但没有认真思考过当中的原因或尝试去寻找正确的引导方法。

⑶学习竞争带来的无形压力。即使我们在唱响素质教育这首流行曲,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是实行应试教育。没办法,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成绩更好的考核手段。或许应试教育实在根深蒂固吧,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虽然我们老师一直在鼓励学生大胆把心中所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提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似乎到考试的时候标准答案大多数还是只有一个。结果确实被我们每个人看得太重了:从6岁开始弹古筝,本来水平已经很高的,这位同学不但面对强大的学习压力,而且还要面对术科方面的突破,但是在一次演出当中失败了,这位同学感觉得相当的失落,结果成绩急速下降,甚至对于古筝采取放弃的态度。成绩在他眼中比什么都重要!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讲究科学方法去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徒劳的。

(2)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帮助他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学会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人格。

(3)善于等待:解决心理问题需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4)另外,我觉得学校也可以配合心理老师开展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这样,他们也具备一些能够解决他们常见的心理小问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我们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能力。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一颗健康的心灵会使我们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事半功倍。

上一篇:长治市商业银行考试内容下一篇:村民自治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