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论文(通用10篇)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论文 篇1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怎样才能让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知恩于心,报恩于行呢?首先,积极营造“感恩文化”,创设感恩氛围。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其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人间自有真情在,付出总会有回报。通过活动,同学们懂得了感恩是义务,更是责任!心存感恩,健康成长。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心怀感激之心,真诚地感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因此更加美好!
关键字:感恩意识小学生 知恩图报 行动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渗透着感恩教育:“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受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等等。然而现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爱的误区”,孩子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许多家长只会一味地付出,不求孩子的任何回报,很多孩子已经习惯于接受,而不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他们根本就感觉不到自己的幸福,倒是稍有不如意,就怨天怨地,怨父母怨别人。在他们的眼中,别人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必须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幕与感恩极不相符的画面:孩子看到父母烧好的饭菜不合胃口,便把碗一推.翘起嘴巴大叫:烧的什么菜,我不喜欢吃;顽皮的孙子坐在年迈的爷爷、奶奶身上骑马;爸爸、妈妈喂孩子吃饭,孩子还挑三拣四.提要求,不满足他,就不吃等等。这些现象表明,很多孩子缺乏感恩意识,以自我为中心,养尊处优,唯我独尊,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只知被爱不知责任。他们已经习惯了被
爱,甚至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觉得被爱是理所当然的。你对他们有一点点不好他们都能感觉出来,而你对他们有一百个好,他们却表现的麻木不仁。“别让中国现在的孩子成为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只知索取的冷漠一代。”这是某政协委员在两会上的呐喊。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亟须解决的教育问题。我们在教学工作中不光要教给学生知识,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还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感恩教育,唤醒学生那颗感恩的心。我觉得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积极营造“感恩文化”,创设感恩氛围。环境是无声的教育,让同学们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感恩。让学生在充满“感恩”的环境中得到熏陶。全体学生学唱感恩歌曲,如《妈妈的吻》、《母亲》、《感恩的心》等,在歌曲中感知恩情,在歌曲中培养感恩之心。借助班会、队会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主题活动。如讲述“感恩”故事,创办“感恩简报”,设计“感恩”的标语,编排“感恩”的节目等。此外,我们还应让孩子们学习祖国悠久的文明史,“孝顺父母,尊敬长辈”“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等等这些传统美德,渗透感恩情怀。让学生通过多读,多了解这些传统文化,很好的熏陶学生心智,培养他们有一颗感恩的心。要做好学生的感恩教育,还必须争取学生家长的配合,特别是对一些感恩意识严重缺乏的学生,单靠学校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要家长配合,最好能争取亲友的共同教育。亲友、老师、家长共同教育学生感恩,才会更好的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教育环境。
其次,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诸如教育学生主动帮助老师擦黑板,拿教具。关爱理解父母,通过给父母盛一次饭,洗一次碗,端一杯水,说一句感恩的话,写一封感恩的信的方式来表达。我认为从这些生活点滴都可以进行感恩教育,通过这些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使他们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永不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导之恩,别人的帮助之恩。天长日久,报答恩情这颗美丽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陶行知老先生曾说: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当我们把感恩教育切入实际生活之时,当孩子把感恩之心化为感恩行动之时,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初见成效了。那么如何让感恩教育深入孩子心中,为了让感恩行动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运用以大见小,以点带面的策略,提出了以下几项感恩作业。
(一)、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
(二)、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
(三)、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
(四)、给父母捶捶背,洗洗脚,倒杯水等。
(五)、我为家里做家务:打扫卫生、叠被子,洗碗、洗衣物等。以上作业,同学们每星期至少做一次,并且能够持之以恒地做下去。与此同时同学们还可以写《感恩活动日记》,记录自己完成感恩作业的情况,表达自己在感恩活动中的点滴感受。孩子们通过这些活动与父母交流,他们开始关注父母的喜好,了解他们的心愿,记住他们的生日,给父母长辈送去最温馨的祝愿。孩子们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营造的充满爱心的大环境中,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
记得那天中午,我回到学校,同学们都在教室门前玩儿,不一会,有两名同学拿了两块一元钱的雪糕放到了我的面前,说给我吃。当时,我很诧异,因为几乎从来没有发生过这种情况;我很疑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我再三的追问下,这两个孩子终于说出了原因。她们说是因为六一儿童节那天老师能为我们全班同学买雪糕,所以我也要给老师买雪糕。知道了缘由,我非常的感动,也很欣慰。不是因为雪糕,而是因为孩子们学会了感恩…… 我的努力付出没有白费,我深深的体会到了爱的博大,我的爱感染了孩子们。
人间自有真情在,付出总会有回报。在活动中,学生们主动给父母送礼物、送贺卡,主动拥抱父母,给父母捶捶背、揉揉肩,主动为父母分担家务:洗碗,叠被、拖地,有的学生从每天好好学习,按时完成作业这些小事做起……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恩之举,平平常常的小事,父母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通过活动,学生们懂得了感恩的意义,明白感恩的道理,知晓感恩的责任,感恩的种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以实际行动感恩,不辜负父母的期望,有的学生家长高兴地说:“孩子以前不太懂事,没想到在感恩活动中一下子长大了。”总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感恩教育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在日常教育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营造感恩的环境,才能让学生从小领悟感恩的道理。通过感恩教育,同学们在参与中真正的体会到了父母的爱,家人的关心,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父母、老师和同学交上了一份份充满感恩的答卷。通过活动,同学们懂得了感恩是义务,更是责任!心存感恩,健康成长。
“教育的归宿在于养成,生命的真谛在于感恩”。因为活着,所以我们应该感恩,如果没有感恩,活着等于死去。要在感恩中活着,感恩于赋予我们生命的父母,感恩于给我们知识的老师,感恩于帮助、关心和爱护我们的那些人,感恩于我们的祖国,感恩于大自然……感恩地活着,我们的生活将因此更加美好!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论文 篇2
感恩,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虽然“感恩”是一个舶来词, 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 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在《三国志·吴志·骆统传》中记载:“飨赐之日, 可人人别进, 问其燥湿, 加以密意, 诱谕使言, 察其志趣, 令皆感恩戴义, 怀欲报之心。”什么是感恩教育?陶志琼博士提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二、加强孤儿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 感恩教育助孤儿学生完善人格
孤儿学生的来源复杂, 有的学生的双亲病亡, 有的是被父母遗弃在福利院, 有的父母是在监狱长期服刑的罪犯, 还有的是父母在车祸或海难、矿难中意外身亡的。错综复杂的身世背景, 让孤儿学生过早地见到了现实的黑暗, 过早地感受到悲凉与孤独, 因此, 猜忌、情绪暴躁、内向、孤僻等成为孤儿学生的性格缺陷。在孤儿学生成长的过程中, 虽有老师们对学生提供的关爱, 有外界人士对学生付出的爱心, 学校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物质需求, 却使部分学生对来自他人的爱麻木, 并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部分学生又过分依赖教师, 缺少一定的独立自主能力。来自教师、学校、社会不求回报的爱使部分学生成了不懂感谢、不愿感激、不会感动的“冷漠学生”。由此, 加强孤儿学生的感恩教育, 培养学生负责任、有爱心、讲公德的高尚品质, 能更好地促进孤儿学校的学生道德教育, 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 完善个性。
(二) 感恩教育助孤儿学生适应社会
孤儿学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份子, 学会感恩是未来和谐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起码素质。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我们才会体会国家、社会与他人的资助之恩。只有这样, 将来才有能力担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三) 感恩教育助孤儿学生传承文化
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孤儿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 是祖国的栋梁, 中华优秀感恩文化传统需要由他们来传承。
三、如何对孤儿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 培养孤儿学生的感恩认知
感恩教育是孤儿学校德育教育内容之一, 学校应集中力量将感恩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之中, 将感恩教育真正纳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
(二) 提升孤儿学生感恩情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仓库, 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 缺乏热情, 儿时的内心冷若冰霜, 来日必成凡夫俗子。”所以对孤儿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要激发他们的感恩之情感。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 要在平静的水面击打出浪花, 只轻轻拍击一下是不行的, 而应把手插入水中, 用力推动, 且越是持续推动, 则后浪推前浪, 水势汹涌, 激发学生的感恩心, 也像击打浪花一样, 要深入水中。具体做法, 可以是深入到学生生活之中, 了解孩子平时表现, 发现并树立懂得感恩的榜样, 加以宣传,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学生们看到同龄人的做法, 尤其是看到自己的同学、好朋友为他人服务等情景时, 一种强烈的报恩情感会被激发出来, 内心的波澜自然会撞击出行动的火花。
(三) 鼓励孤儿学生感恩行为
一是在日常管理中鼓励学生的感恩行为, 对不知感恩行为予以惩罚, 比如取消其节日费和评优评奖资格等。二是通过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庆祝的方式, 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 让学生表达感恩之情。三是通过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让孤儿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师长和同学、感恩国家和社会, 诚实做人。让学生学会感恩是一个循序渐进, 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有耐心, 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会尝到成功的喜悦。
摘要:坐落在吉林省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的吉林省孤儿学校是一所集养教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单位。这所学校收养了近千名的来自吉林省的孤儿, 他们的年龄段在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 生活来源主要来自政府拨款。许多的爱心人士对孤儿学生捐款捐物, 以表达对孤儿学生的关爱。正是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 孤儿学生应有比普通家庭出身的学生更有感恩之心, 以回报社会。但是部分孤儿学生却对他人的帮助无动于衷, 他们的感恩思想越来越被现实淡化。因此, 对孤儿学生加强感恩教育势在必行。
关键词:孤儿,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淑芬.谈孤儿教育中的“三心”培养[J].成才之路, 2008 (25) .
[2]高亚华, 杨宏.试析孤儿心理疏导的意义及策略[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2) .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3
一、识感恩教材释感恩内涵
感恩包蕴着孝亲敬长、关爱他人、热爱故土、精忠报国、敬畏自然、珍爱生命等传统伦理价值,是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品德与生活》教材中所表现的“恩”也是丰富多彩的,有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老师对我们的教育之恩;有社会对我们的关爱之恩;有祖国对我们的呵护之恩;还有大自然对我们的滋养之恩…… 因此,我们应明确教科书中的感恩教材,为学生诠释其感恩内涵。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由于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我让他们从家里带点秋天的果实来,然后用卡片标出“水果类”“粮食类”“蔬菜类”“干果类”等各种类农作物,先让学生先想想自己带的东西属于哪类,再放在相应的位置上,接着让同学们看看、摸摸、闻闻,感知各种果实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些丰富的果实是怎样来的,体会劳动的艰辛,感受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从而让学生感谢劳动者,感谢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魅力。
二、用感恩教材导感恩意识
感恩犹如心灵的泉水,它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让生命充满生机,遍洒阳光,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也就是感恩意识。它并非与生俱来、非生而知之的,需要教育的导引和环境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因此,在教学中,我从各個角度、多层面地把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例如教学《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一课,我设计“做爸爸、妈妈的好帮手”活动,要求每个学生都动手实践,在爸爸或妈妈的帮助下,进行家庭自我服务劳动,如收拾餐桌、洗碗筷、喂小动物等。还有意识的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每天与父母早晚问好、打招呼;扶爷爷、奶奶散步、为其他长辈捶背、端茶;听老人讲讲昨天的故事等,使学生从小就树立了感恩意识。
三、化感恩教材引感恩行为
王阳明曾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进而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因此,我们要积极引导,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一)时时带领学生参与感恩教育实践活动
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经常结合教材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接受洗礼。根据我班学生的特点,进行如下做法:
1、讲述“感恩”的故事。通过对自已身边“感恩”故事的收集、整理和提炼,并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使学生们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2、表演“感恩”的小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感恩”活动中,从中得到熏陶。如在教学《我们小学生要这样做》时,我就结合他们日常生活中该做的事情,让他们自己找同伴合作表演。唱响《祖国你好》、《世上只有妈妈好》等歌曲。通过这一活动,学生把自己在课文中所学的知识化为一种感恩行为,同时感念自然之恩的种子也在孩子的心中深深埋下了。
(二)适时带领学生“体验”感恩的真情实感
结合节日,让学生走出课堂,在家中,在社会的大范围内进行感恩的自觉活动。如在母亲节或父亲节时,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开展为父母多做事的活动;在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时,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如:给老师写一封信,谈一次心,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送一句话等,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祖国的生日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看图书、看画册等途径,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英雄的事迹,崇敬人民英雄。
(三)及时引导学生“升华”感恩情怀
1、定期召开以《我会说谢谢》为主题的班队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说出了自己平时感恩的点点滴滴,进行感恩行为的交流。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难知道,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有自己的努力以外,还有很多亲戚、朋友、同学甚至陌生人给过自己关爱。由单纯的感激父母,转化为对社会的感恩,从而学会去关心和帮助别人。
2、把感恩教育作为日常行为规范来加以实施,给每个学生建立感恩档案,把自己感恩行为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每月一评,评出班里的“感恩之星”,让学生每天都提醒自己做个懂得感恩的好孩子。
3、写感恩日记。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挖掘资源,看看厨房里的炊事阿姨,田里辛苦劳作的农民伯伯,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家乡的巨大成就……并把自己的所想,所感记下来。
4、生日祝福:建立学生生日档案,在学生生日那天由班长主持,大家一起给他唱生日歌,让他感受来自同学的祝福;让自然的美带给大家好的心情。
总之,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记得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其中有几句印象深刻: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如果说,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那么,因爱而生的感恩之心则是爱的升华: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真诚的鸣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亮起一盏永恒的感恩之灯。
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教育 篇4
光阴荏苒,时间转瞬即逝。我从2000年毕业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作为一个年轻的班主任,工作踏实认真,方法得当,所带班级受到家长和校领导的一致好评。班主任工作是艰巨而又重要的。从我当上班主任那一刻起,我一直尽心尽力地为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而努力工作。我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收获的是学生们可喜的成绩;我燃烧了自己火样的青春,收获的是学生们丰厚的感情。回想着几年的点点滴滴,我真的无怨无悔;面对着几年充实的生活,我真的无怨无悔!
下面我谈谈如何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让学生明白父母的伟大,让学生学会关心父母,理解父母,学会做人,围绕这一主题,我们班举行了“孝心献给父母”的班会课。为了促进学生和父母的交流,唤起学生对父母的孝心,通过真情体验,感悟亲情,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丰富情感积淀,把亲情回报付诸于实践。我决定邀请学生家长参加班会课,为双方创设一种特定的氛围,以表达子女和父母之间互动的爱。一段深情地歌颂母爱的演讲录音《妈妈,我拿什么报答你》,拉开了班会的序幕,这时,我要同学们去到各自的父母身边,仔细端详父母,并上讲台向父母说一句深情的话。(摘录)
“每天天未亮,妈妈就起床为我煮早餐,煮好后再叫我,爸爸为了中午让我休息一会儿,常常不午睡。”
“每当我不开心时,爸爸总是开解我,给我讲故事,哄我开心。”
“我喜欢弹钢琴,爸爸给我买了钢琴,还在外面给我报班,我在教室里学,父亲就在外面等。后来我因为怕吃苦、没恒心,竟放弃了弹琴,我辜负了父亲的一片苦心,觉得对不起父亲。”
这时我发给每位同学一张纸,让他们在纸上写上姓名,这时全班同学感到莫名其妙,随后老师提出要求,请把你们父母的生日准确地写出来。一时间许多同学愣住了,有的同学叫到:“老师,我不知道,怎么办?”当场交上来的纸条中有17人没有写上他们父母的生日而交了空白卷。于是老师提出问题,你能否想起你过生日时你的父母是怎么做的吗?同学们讲了父母如何给自己过生日的事。接着老师又追问:“父母单是过生日那天对你好吗?同学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不是。”“平时父母又是怎样做的?”有的同学讲到生病时;有的同学讲到天冷时、下雨时„„此时班里一片寂静,许多同学很受感动,觉得自己没听父母的话,表示从现在起一定好好学习,听父母的话,做个孝顺的好孩子。同学们反思了自己对父母的态度,纷纷表示要听父母的话,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一定要努力学习,„„同学们讨论决定今后要把爸爸妈妈的生日牢牢记在心间,为爸爸妈妈过生日。这时,我要求同学们展开讨论:你打算怎样把孝心献给父母? 让学生想象“假如父母离开你”或者“你离开父母”的情景,激起学生内心爱父母的情感。同时,我又邀请了几位家长发言,有一位家长很激动,发言过程中几次哽咽。最后,由我总结,提出要求:回家之后至少做三件让父母开心的事,给父母一份惊喜。
送一份独特的礼物给父母,如自己设计的贺卡或小制作;最近通过努力取得的最佳成绩或获得的喜报;一封感谢父母的信;帮父母做家务事;向父母表示关爱。
班会课最后放歌曲《鲁冰花》,在这首深情的旋律中,我让学生全体起立,感谢家长,感谢老师、感谢那些曾经和正在帮助我们的人,让我们把对他们的敬意转化为无穷的动力,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班会课在深情的旋律中结束了,许多家长和学生的眼睛模糊了。泪,滴在脸上,热热的;流到心头,甜甜的„„通过这堂班会课的教学,学生知道了应该关心体贴父母,一些同学不再任性,能礼貌待人,主动帮助同学,关心他人,也使我们班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在以后的日子里,有许多家长打电话给我,说他们的孩子自从班会课后,有了许多改变,会与家长沟通,会关心家人,会做家务,会„„,感激之情溢满听筒。
这次班会课,学生感动了,家长感动了,老师感动了。
浅谈如何对初中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篇5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千百年来,人们追求诚信。诚信之风朴实憨厚、历史悠久。她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古人云:“言而有信,君子也。”“仁义礼智信,”是人们倡导并力求遵循的行为准则。留下了不少“千金一诺”,“言既出驷马难追”之内的美谈佳话,然而,近些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人们发现,诚信在消退,拜金在滋长,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让位于欺诈。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也不时侵蚀着洁净的校园,对学生的成长及教育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中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中国的希望,要让他们“追求真理做真人,涵养他们一片向真之心。”《中小学生守则》第九条指出“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知错就改,有责任心。”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迫在眉睫、那么又如何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诚实,不说谎话,信守承诺呢?我认为要做到六个到位。
(一)以身作则,表率到位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诚信,教师必须是诚信的典范,要做到以诚育人、以诚待人、以诚服人,逐步确立诚信意识和行为的形成。教师的一言一行要处处讲究“诚信”,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学生、感染学生,用一个灵魂去呼唤另一个灵魂,作好诚信的表率和楷模。对待学生,教师要做他们的长者,理解他们的苦衷,宽容他们的过失,保护他们的天性,用“爱”和“诚”感染学生,用“言”和“行”引导学生,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在与家长交流沟通过程中,教师要做到把微笑留给家长、用真诚对待家长、用爱心打动家长,还要自我约束,明礼诚信,言出必行,取信于家长,不请家长办私事,不搞有偿家教等。由此可见老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的心目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身为教育者的我们又怎能去伤害学生纯真的心呢?家访的事例也让我们更坚定了教师成为学生诚信的典范教育的重要性。
(二)立足课堂,引导到位
要把课堂建设成为学生道德教育的地方,就要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形式。教师要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把德育工作与各学科教学进行有效整合,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寓诚信人物、事件于课堂教学之中。如:《伟大的悲剧》这课中讲述了英国科学家斯科特诚实守信,不能不接受挪威探险家的要求把一封信带给挪威国王,证明他人业绩的任务,显示出他高尚的人格。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让学生懂得:坚守诚信,才能显示出高尚的人格,才能赢得人们的尊敬。在要求学生事实其实,严谨科学的基础上,融入诚信精神如:考试不能作弊,要诚实答题,倡导“诚信考试,从我做起”。把诚信教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实现教和育诚培养的统一,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将诚信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从而实现教书和育诚的统一,最终完成教书育人的最终目标。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进而发挥学校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教化、示范、辐射作用。
(三)家校合作,教育到位
学生诚心思想的形成,不仅需要学校教育,更要良好家庭环境,使其对学生的教育、要求、影响连贯一致,在家庭里,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所以,必须与家庭取得密切联系,携手合作,教育到位。教师可采取多种方式,如:家访,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开家长会、办家长学校,发放学校家庭联系卡,只有和家长相互联系配合才能改掉坏毛病。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只有杜绝他们的坏习惯,才能茁壮健康成长。家庭是孩子接触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但有些父母的不良行为,却影响了孩子幼小的心。有些家长十分专制,对孩子的爱、温暖方面显得欠缺,不允许孩子反对自己的意见,比如孩子没考到家长要求的九十五分,为了避免回家挨打,考试作弊,更改通知书等。也有些家长是溺爱型的,对孩子行为基本没有要求,也没有控制,只有赞许,没有批评。像我班一位同学经常偷拿别人钱物,经过家访,旁问得知,他从小拿了别人家东西,父母不仅不批评,反而夸他能干,久而久之,养成了好拿别人钱财的毛病,通过和家长诚恳的交谈取得了默契,共同努力下,孩子也慢慢改正了缺点。的确,学校与家庭密不可分,只有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四)面向社会,实践到位
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重要的途径。社会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向社会,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习惯、实践第一的观念、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在开展以“我守信、我自豪“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到商店里去调查“诚信与单位经营成败的关系”,了解到许多单位和商家取得成功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产品有信誉,售后服务有信誉,学生在调查中体验到诚信的重要培养其诚信意识;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清扫街道,到”五保户”家庭献爱心、植爱心树的活动,可以使他们的身心在奉献中得以陶冶。培养学生的献精神,通过组织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走出校门为社会服务,当学生们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承认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们的责任意识。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学生不仅在家里做一个诚信的好孩子;在学校做一个诚信的好学生;在社会也要做一个诚信的好公民。
(五)循循善诱,耐心到位
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深入其内心世界,切不能靠简单粗暴强制学生表面接收,对“失信”的学生不能歧视他们,应多给学生温暖和任信,用细心、耐心、诚心去呵护他们,循循善诱,多给鼓励,如:我班有一个学生上课玩手机,被科任教室发觉了,科任老师要求该学生主动到我这里承认错误,我看手机是新的,询问他:“手机那里来的?”他告诉我:是在九年级某同学那借的。通过了解该同学,他并没有借手机给他,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再找他询问时,他又说是家里给他买的,通过与家长联系,并没有给他买手机,我感到这个孩子很不诚实,多次找他谈心,讲明利害关系,最终承认是他偷了他爷爷500元钱买的。我没有给他最严厉处罚,相反我肯定了他的诚实,并警告他下不为例。这件事对这个学生的影响很大,从此走上了“正路”,在期末被评为“三好学生”。
(六)营造氛围,鼓励到位
在教室后面、黑板报、走廊过道等地方悬挂关于“诚信”的名人画和事迹,创造一个整洁、优美、文明、育诚氛围,对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是有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红领巾广播站表扬身边诚实守信的学生,利用班会、团队活动每周评出两名“诚信之星”予以表扬,让每个学生感到诚实光荣,失信可耻。
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6
何为进行感恩教育呢?“感恩”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这是牛津字典的定义。它有一个来历:17世纪初,英国的清教徒遭到迫害。1620年9月,102名清教徒登上“五月花”号帆船,于12月26日到达了美国的普利茅斯港,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这些移民根本不适应当地环境,第一年冬天过后,只有50人幸存。第二年春天,当地印第安人送给他们很多必需品,并教会他们如何在这块土地上耕作。这一年秋天,移民们获得了大丰收,11月底,移民们请来印第安人共享玉米、南瓜、火鸡等制作成的佳肴,感谢他们的帮助,感谢上天赐予了一个大丰收。自此,他们把这天定为感恩节。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节日,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进行感恩教育,就是要使青少学生知恩,报恩,就是对哺育、培养、教导、指引、帮助、支持乃至救护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并通过自己十倍、百倍的付出,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使感恩行为发扬光大。虽然“感恩”是一个舶来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就具有感恩教育的元素。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古代“二十四孝”、“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古训流传至今。
为什么我们进行感恩教育呢?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各样的思潮传入进来,在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后,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经济物质财富的生产腾飞,人们过上了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但是不容否认,在思想领域旧的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有待建立。这时思想领域显得无序而混乱,道德有所沦丧。我们看到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有一些人受到恩惠却不懂得感恩,受了父母的养育、老师的培养、党和国家给予的优越的工作环境、幸福生活,而不好好工作,不知报恩,反而认为自己父母没有别人的父母能干,给他留下的东西太少;党和国家对他总是争三欠四,对现实生活不满。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庭的中心,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家中四、五个大人围着他们转,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掉了。”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只有自己,没有别人了。幼儿如此,学生呢?一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在家里,吃饭时最好的菜他一人独享;电视遥控器他一人主宰;或时不时给父母脸色,稍一不顺心就耍性子,不知体恤父母。在学校,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使用优良的教学设备,却不知感恩社会。在课堂上,老师讲课他打瞌睡,上语文课他看数学,上数学课却又看着语文,老师苦口婆心的规劝他视为耳边风,不知感恩老师。享用着大自然赐给的一切,不知感激和保护它,反而随意破坏它„„这些人常常是只顾自己的利益,将父母、亲人、师长、朋友、同学的帮助视为理所当然、天经地义。这种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应当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教育的失误是导致这一切不正常现象的根源!我们的教育,应该回归到以育人为首要目标的体系中去。毕竟,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能热爱的人,又怎么能爱他人、爱事业、爱国家呢?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只注重空洞的说教、喊政治口号,2000年出现了大学生马加爵因不满现实而报服社会,杀害同寝室几名无辜同学事件,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从而媒体上有关缺少感恩心和加强感恩教育的事例越来越多。缺少感恩之心的年轻一代的表现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心与关注,“感恩教育”也就应势而生。
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最大的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人任何东西。其实,人生时时处处有恩感。在人的一生中,小而言之,从小时候起,就领受了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到上学,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工作以后,又有领导、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纪大了之后,又免不了要接受晚辈的赡养、照顾之恩;大而言之,作为单个的社会成员,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大环境之中,都首先从这个大环境里获得了一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机会,也就是说,社会这个大环境是有恩于我们每个人的。即是人生道路曲折坎坷,但那也是使人思想认识深刻:周文王被拘而演绎《周易》;孔子一度遭遇厄运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著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吕不韦被贬蜀国,世传《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秦国,才有《说难》和《孤愤》。所有的苦难、失败和痛苦都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在危困时刻,有人向你伸出温暖的双手,解除生活的困顿;有人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甚至有人用肩膀、身躯把你擎起来,让你攀上人生的高峰„„你最终战胜了苦难,扬帆远航,驶向光明幸福的彼岸。那么,你能不心存感激吗?你能不思回报吗?
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有着正确的认识;报恩,则是在这种正确认识之下产生的一种责任感。没有社会成员的感恩和报恩,很难想象一个社会能够正常发展下去。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对许多事情都可以平心静气;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可以认真、务实地从最细小的一件事做起;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自发地真正做到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感恩的空气中,人们正视错误,互相帮助;在感恩的空气中,社会才变得和谐。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拥有感恩之心,心存感激之情,是做人最基本的标准。通过开展感恩教育,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求知、做人、感恩社会,感激父母的艰辛付出,感戴老师的培育抚爱,引导学生爱家庭、爱父母、爱党爱祖国。在这方面,我校起步稍迟,必须迎头赶上。
古人云“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学会感恩,让生命轻装,未来才会阳光。所以我们要教育学生用所能做到的一切去感谢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党和祖国,用所能及的全部力量来报答一切。那么,怎样进行感恩教育呢?
一、重视感恩教育启蒙,开启学生感恩之心 学生的心灵是一块奇异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取;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我们要有意识地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在学生的心里播上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帮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与人为善。感恩不仅仅是一种认同,更是一种回报。这种认同应该是发自学生的心灵里的认同。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重视抓“感恩”教育。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知恩感恩 要使学生知恩、感恩,必须做艰辛、细致的工作:
(一)、营造感恩环境。有人说:“感恩之情,是心灵成长的营养剂,是美德,更是一种素养。感恩,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重要一课。当孩子们细细品味父母的付出时,一些不满就会消弭,幸福之感就会油然而生。”环境是无声的教育,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们可以创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氛围中受到洗礼。如:
1、组织唱感恩歌、看感恩影视,诱发学生感恩心;
2、讲述“感恩”的故事。在班里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故事会,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进行演讲,使学生认识到“孝心”、“爱心”是立人之本,是一切德行之源。
3、创办“感恩”小报。用新颖的排版、立意鲜明的主题,定期出刊“感恩”的内容,使学生亲眼目睹“孝心”的形象,从而受到感染。
4、编排“感恩”的节目。让学生将文化艺术融入到“感恩”活动中,从中受到熏陶。
5、算一笔感恩账。让学生将自己一个的年费算个总帐,再把父母一年的总收入算个总帐,通过比较,体会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写一封感恩信,抒发自已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二)、创设感恩情境。感恩教育的首要目标不在于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开展极富启发意义的活动,来造成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唤醒他们心灵深处潜在的情感体验,以达到实际地影响他们行为的目的。要注意的是,对于内容的选择,应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就是要从生活逻辑和问题逻辑出发,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活动内容,找到他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组织体验活动。
1、帮助父母劳动。在家洗衣、扫地,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给父母做感恩饭,端茶递水,将感恩付诸行动。
2、组织学生与班里的贫困学生结对交友、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在差距中感知自己的幸福,并改变学生的冷漠,培养其慈悲心、惜福心、感恩心,增加学生的人情味。
3、将“感恩”迁移到爱党爱国爱社会上。开展“队旗”、“学校”、“国旗”在我心中活动,自觉维护学校、国家名利,争做护洁卫士,课余清扫“白色垃圾”,主动关心和帮助残疾人、老人,以此增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党爱国爱社会的情怀。这样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让学生在“感恩”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人生,去领会真理。
三、与家长要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的感恩教育能不能取得实效通常与家庭教育有重要关系。现在家长们总是显得较为急功近利,他们仍然片面强调“智育”,只想学生读书,将来考上大学就行,什么事都包办代替,在亲情教育方面,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与引导,导致亲情教育的漏洞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尤其要注意解决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暴露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发展状况,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学校教育和家长的教育合力。
感恩教育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我们要花大力气来抓,并坚持到底。使我们的接班人人人心存感恩,知恩图报,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
新泰市石莱镇琵琶庄联办小学
如何对高校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 篇7
感恩一词来源于西方, 也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如“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现代意义上的感恩是指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恩惠的由衷认可, 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 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 对于受教育个体, 有助于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培养其助人为乐的品德, 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人际关系、促进人际交流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近些年国家对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的建立, 国家奖、助学金, 国家助学贷款, 社会奖、助学金, 高校贫困生补贴等多种形式的资助已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了贫困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然而在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建设取得可喜成果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高校中一些受助的贫困生感情淡漠, 接受资助金等连“谢谢”都没有, 态度冷漠强硬, 更有甚者把本应用于保障学业和基本生活的资助金随意挥霍。这对贫困生自身的成长极为不利, 在社会上也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 高校的贫困生工作呼唤感恩教育。
分析目前贫困生感恩之心缺失的主要原因, 我认为存在以下问题。
1. 家庭教育的片面。
从家庭教育层面来看, 许多父母重学习、轻品德, 把分数、升学看得至高无上。家长抱着“再穷不能穷孩子”的传统观念, 在生活上大包大揽, 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根本不要求孩子为家庭做些什么。加之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 很少涉及精神领域, 严重忽视了孩子的感恩情操的培养。长此以往, 习惯成自然的孩子就会把别人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 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 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 也不会考虑别人的利益和感受, 自然谈不上感恩。
2. 贫困生心理上的偏差。
有许多来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贫困生, 来到大学以后, 面对其它生活相对较好的同学, 物质上捉襟见肘, 心理落差很大, 不敢正视现实, 导致他们成为物质与精神上的“双贫困生”。面对巨大的贫富差距, 他们无法摆正与他人交往的心态, 以“贫困”为耻或扭曲地自负, 喜欢怨天尤人, 抱怨社会对他们不公正, 觉得其他人、社会亏欠他们。因此, 他们认为父母、师长和社会为他们所提供的一切都是应该的, 感激和珍惜是没必要的。这些学生权利意识强烈, 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 依赖思想和享乐思想严重, 对自身缺乏反省, 很难认清自己的社会角色, 无法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3. 学校对感恩教育的忽视。
由于现在的初中、高中教育更多的是在关注升学率, 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一大追求, 升学变成了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 学校不可避免地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学生在考入大学以后, 许多高校也更注重于学生的“成才”教育, 关心最多的是就业等实际问题, 而对学生的“成人”教育力度不足。在高校的贫困生工作中, 解决物质生活的困难成为了工作的首要目标, 生活有困难的贫困生, 认定即可申请补助, 马上解决生活问题, 一般资助都是无偿的, 约束机制也不够完善, 接受资助的学生对自己的义务不明确, 加之思想层面的教育没有充分进行, 重励志轻感恩, 缺乏有效的引导, 很容易使学生觉得接受资助是他们应得的, 逐渐形成“等、靠、要”的依赖心理。
4. 社会氛围的影响。
从社会角度来看, 现在的高校学生成长在社会转型时期, 受到了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影响。由于人际关系被打上了利益化和物质化的烙印,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应有的信任, 对于涉世不深的学生, 他们很容易被表面的实用主义、追求金钱的观念所影响, 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金钱和利益面前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对于生活的追求日益功利化、盲目化。这导致了一部分贫困学生追求眼前利益, 数额不小的资助金看起来像美味的蛋糕, 他们只会享用, 根本不知感恩。
二
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 应起到重要作用, 但当前高校感恩教育手段较少, 很难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 甚至导致学生对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高校应选择适当的方法从多角度出发进行贫困生的感恩教育。
1. 高校教师以身作则。
学生具有天然的“向师性”, 高校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感恩教育, 激发贫困大学生的感恩情感。感恩教育不是挂在嘴上的信条, 它要体现在教师的品格之中, 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 在教育中要求学生做到的, 自己首先要做到, 对学生进行春
刍议大学新生入学教育
刘叶兰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江苏南京
摘要: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迈入大学校园的第一课, 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引导新生适应大学生活的关键环节。成功的入学教育应对新生的大学生活与长远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特点内容
新生入学教育是针对大学新生的特点, 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教育, 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顺利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第一课, 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直接影响大学生涯的学习、心理健康和以后的成长成才。
一、大学新生思想的主要特点
1.学习不适应
大学与中学在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都有明显差异, 主要表现在中学阶段主要是几门主要课程风化雨般的引导, 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感恩意识。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更要与学生“零距离”沟通, 聆听学生的心声,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可提倡教师与困难学生结对, 针对学生自身情感发展的需要去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 身体力行地感化学生。
2. 利用团学阵地, 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活动。
感恩教育是一项心的教育, 要让贫困学生从心里接受, 就要充分利用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学生活动的阵地, 贴近他们的心进行。开展活动要注意结合生活中稍纵即逝的教育良机, 如新生入校、学生成人、学生毕业及其他重大节庆日或纪念日等。如在新生入学时开展写“一封家书”, 制作亲情卡, 算经济、关爱帐课“算”出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等活动。还可以利用青年志愿者活动基地, 组织学生去敬老院帮助老人, 为残疾人等提供服务、到郊区学校支教、为社区免费培训英语等, 以这些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感恩情操。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让大学生体验到生活的艰辛, 同时感受到回报社会的乐趣, 激励他们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 把感恩意识转化成为为他人、为社会服务的实际行动, 进而让感恩变为一种自觉。
3. 创新资助金发放形式, 增强感恩教育环节。
在学生接受资助时, 应增加对他们进行感恩意识培养的环节, 开展主题教育、感恩专题讲座、捐赠仪式等形式的活动。如开展“爱心奉献, 回报社会”的教育活动, 使他们在得到奖励和资助的同时, 能够积极参加清理污染、校园卫生清理与绿化维护、送爱心到社区、火车站义务服务等活动。还可以举行优秀榜样报告会, 感恩教育要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榜样示范作用, 尤其是当前大学生当中涌现出来的一些先进典型, 更是感恩教育的最佳选择, 这些榜样来自于学生, 与广大学生在经历和心理上有相似
的集中学习, 老师不厌其烦地辅导, 学生则被动地接受, 因此学生对老师和书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而大学每学期都要开设好几门不同的课程, 教学节奏也比较快, 带教老师与学生接触比较少;在学习方法上, 中学阶段主要是应试教育, 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辅导, 而大学阶段强调以自学为主, 课余时间较多。部分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面对大量的课余时间没有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 不知道如何利用它去充实和完善自己, 学习上处于被动状态, 学习成绩也不理想, 因此表现出空虚、无聊的情绪和莫名的烦恼。
2.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现在的大学新生基本都是“90后”独生子女, 一直是家庭的关注焦点, 享受着父母给予的优越的物质生活, 处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他们思想活跃, 喜欢追求时尚元素, 喜欢标新立异, 过于追求展现自我, 经常耍小孩子脾气, 缺乏交往的技巧, 集体意识薄弱, 不习惯集体宿舍生之处, 更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可, 教育的效果也较好。
4. 营造感恩的校园氛围。
充分利用校园宣传媒介, 让校园里充满感恩氛围, 让学生的心灵在充满“感恩”的气氛中接受洗礼。充分利用广播播放感恩的诗歌、散文、故事, 播放感恩歌曲;悬挂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牌;在宣传栏里张贴以感恩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出版以感恩为主题的墙报、黑板报等, 使感恩教育有声有色, 增强感恩教育的亲切感和亲和力。学校也可通过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营造和谐的感恩教育氛围, 使学生树立饮水思源的感恩意识, 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贫困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 因此我们在物质生活上为贫困生排忧解难的同时, 更要关注贫困生的道德修养教育。只有心怀感恩的人, 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 才能更加自觉地承担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实施感恩教育, 能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自立意识, 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 学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基本关系, 培养健康心态, 塑造健全人格, 促进全面发展。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社会对高校贫困生资助的力度加大, 但一些贫困生感恩意识淡漠的情况日益凸显。本文分析了贫困生感恩之心缺失的原因, 并着重从高校角度分析了如何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
关键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军莲.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9, (01) .
[2]谢君萍.关于加强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01) .
[3]赵艳红, 范雯婧, 郑治.大学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03) .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篇8
关键词:挫折教育 必要性 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和难题,在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面前,很多人往往不能正确地面对并积极地解决,而是选择忽视或以极端的方式逃避。在这种背景下,对尚未进入社会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抗挫折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
一、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必要性
在笔者看来,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现在的孩子大多成长在“温室”中,在家庭和学校的生活都是一帆风顺,而随着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少遇到挫折的他们在面对困难和压力时,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决定。近年来,每逢六月高考时节,总能听到令人痛心惋惜的新闻。2005年,西安长安区某中学高三男生赵某在高考的前一天留下遗书跳井自杀,赵某在遗书中表示:上次会考没考好,觉得自己一定考不上大学,实现不了理想,辜负了父母和老师的期望;2011年,湖南隆回县发生了某高三学生因高考迟到被监考老师阻止进入考场进而跳楼轻生的惨剧。暂且不论事实到底如何,但学生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反应和态度着实令人担忧。不仅仅是这些高考学生,目前,中国社会的自杀率非常高,有25%的大学生有过自杀的念头,很多人在经历了高考和大学阶段的学习后承受不了在“社会学前班”遇到的压力和挫折,因此,在进入社会前,他们潜在的心理问题急需解决。挫折教育是在学生面临更大的挫折之前便培养他们优秀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能更好地面对压力、适应社会。
第二,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大脑只有不足10%被开发和利用,其余部分处于休眠状态,很多潜能没有被挖掘。学生在顺境中通常很容易满足于现状,而逆境却往往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和探究精神,让他们的智力被开发和应用得更充分,进而更接近成功。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马云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跌倒最多的人;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是跌倒了再爬起来的人。”的确,站在光芒顶端的成功人士通常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饱受挫折的人,因为那些挫折给他们带来的是意义非凡的锻炼机会,他们比一般人对成功领悟得更加透彻和深刻。挫折教育就是要制造逆境,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有更多的机会激发自己的潜能。
第三,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从小被家人众星捧月,直接导致很多学生骄傲自大,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与他人沟通、相处。笔者有一个学生,在学校住宿期间曾经搬过三次宿舍,都是由于太过自满、自私而被宿舍其他同学孤立。在笔者与她的谈话过程中,她甚至丝毫不认为自己有错,还将错误全都归咎于他人。像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常见,挫折教育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人为地设置一些挫折,让其承受,对打击骄傲的情绪和自私的心态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且在事后应向学生说明并且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正视挫折对自己的作用,戒骄戒躁,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
二、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方法
怎样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笔者认为可以归纳为“一个原则,两个方向,三个角度,四个注意”,即以挫折和赏识相辅相成为原则,分时间段和对应方法两个方向,从学生、家长和学校三个角度配合进行,注意避免四个误区。
1.“一个原则”
之所以要以挫折和赏识相辅相成为原则,是因为很多家长或老师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容易走极端,认为一味地让孩子感受到挫败就是挫折教育,最后反而弄巧成拙。笔者建议在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当将其与赏识教育结合起来。赏识教育不仅仅指表扬和鼓励,而且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指明孩子的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孩子对挫折教育的反应不能一概而论,有时他们一开始就能做出正确积极的行为反应,这就要求家长和老师密切关注孩子在接受挫折教育时的行为过程,对正确的应对部分,应当进行鼓励,甚至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来强化他们的有利行为;对不恰当的应对部分,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正,使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笔者曾有一个学生,这个孩子非常自卑,遇到有任何竞争性质的情况通常一开始就认为自己肯定不如别人,其实她的成绩不错,但有考试焦虑症,无论大小测验,考试前一夜她都会出现失眠的情况。笔者找到她的家长进行交流,她的父亲告诉笔者,因为家境比较富裕,害怕孩子骄傲自满,所以家里进行的是挫折教育,经常布置给她一些很难完成的任务,任务失败就会有惩罚,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也一直对她要求很高,但是家长却从来不在适当的时候跟孩子交流,也不引导孩子在挫折中积累经验教训,只是不断地打击她,结果这种极端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严重的自卑、消极心理。笔者认为,只要能较好地运用挫折教育和赏识教育这两种互补的方法,孩子的心理成长就不会误入歧途。
2.“两个方向”
时间段和对应方法这两个方向,其实就是将挫折教育看成一个坐标轴,时间段是纵轴,对应方法是横轴。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要接受不同程度的知识教育,心理教育也是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区别进行的。学生的挫折教育可分为小学时期、中学时期和大学时期。在小学时期,学生的可塑性非常强,此时的外界教育将起到很大的作用,老师和家长应该相互配合,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学生的意志力。榜样的力量在此时也是非常强大的,可以在找到孩子的兴趣爱好点后,拟出一个正面的榜样形象,那么孩子会因为喜欢和崇拜而向这个榜样学习,模仿榜样的行为。在中学时期,孩子就开始张扬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很多学生都逐渐进入了叛逆期,在这个阶段,家长和老师相互配合,在理解和体谅孩子的情况下,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鼓励他们进行社会实践,也可以刻意地制造逆境让孩子受挫,从而使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并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帮助他们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到了大学时期,挫折教育其实已经到了检验效果的阶段了,此时的学生已经进入了一个小社会,他们在之前受到的挫折教育效果如何,在他们与人相处的时候都有了体现,但因为毕竟还是在校园学习生活,老师对一些心理素质不太好的学生还需要进行一些谈话教育,防止他们在遇到挫折时做出错误的反应和决定。不论在哪个阶段,家长和老师都应该时刻提醒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不可怕,只要不逃避、不放弃,就完全有机会走向成功。
3.“说到三个角度”
“三个角度”其实也就是平时在教育学生时的三个方位——学生自身、家庭和学校。这当中,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便是家庭挫折教育,因为其实挫折教育应该是越早进行越好,在孩子进入学校之前,家长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循序渐进地对其进行挫折教育。第一阶段便是0至~1岁的低幼阶段,家长应积极地与孩子建立健康的亲子关系,培养孩子的信任感;第二阶段即1至~3岁的幼儿阶段,此时的孩子可以站立行走了,可以让他试着料理自己的生活,在自理过程中培养其自信心,并迁移到以后的生活交往中去;第三阶段就到了3至~5岁的幼儿园阶段,家长们应该要教育孩子助人为乐,并鼓励孩子们独立地的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他们的独立性;第四阶段最后便是5至~6岁的学前阶段,这时培养他们的求知欲、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该耐心解答孩子的每个问题,自己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书籍,进行实验来探讨。当然,家庭教育肯定不限于这六年的时间,家长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时时刻刻的,在之后的学生阶段,家长应该和学校配合,一起教育孩子。在学校实施挫折教育的阶段,其实就是在分析“两个方向”时所提到的小学时期、中学时期和大学时期,总的来说就是要与家长密切配合,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并监督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共同引导孩子正确面对挫折并学会自我反省。开展自我挫折教育,对于孩子本身就有一定的要求,能够进行自我挫折教育的学生都有拼搏精神和进取心,能正确进行自我挫折教育的学生都更敢于接受挑战,更勇于面对失败。在学生进行自我挫折教育时,家长和老师也应该时刻关注他们,避免在这个过程中过于极端,弄巧成拙。
在进行挫折教育时,也应当注意避免走进一些误区。首先,挫折教育是为了激发孩子的潜能而不是为了一味地打击孩子,所以,家长和教师应当避免过分的言语打击,甚至身体虐待。其次,在挫折教育的过程中,应当密切关注孩子的反应,而不是顺其自然,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正确引导,很有可能造成心理阴影或者心理疾病。再次,很多家庭都是“慈父严母”式的教育方式,父母中一个人严格,另一个人宠溺,笔者并不赞同这种方式,这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家长应该统一态度,才能更好地教育子女。最后,在挫折教育过程中,不能让孩子受挫折的程度太大,否则孩子会因为太过受伤而变得自卑,挫折教育也应该保持一个度,并且一定要适时地给予孩子帮助。
三、小结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经历过挫折、磨难的人,往往比在顺境中成长的人有更好的适应力。通过挫折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耐挫能力,还能磨炼他们的意志。挫折教育是培养出不怕挫折、勇于竞争、敢于拼搏的下一代的有效途径。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论文 篇9
一、通过深入调查我班将近30名学生在校、和在校外具体表现和家庭影响因素,分析出了我校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一)通过对我班学生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多数学生在校表现:
1、他们表现出智商高,聪明活泼,好胜心强。(女生居多)您现在阅览的是工作总结网-工作报告http:///gzbg/gzbg/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2、逆反与任性、依赖性强,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独立面对困难和挫折,工作汇报《“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实践与研究”总结报告》。(男生居多)
3、他们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相互关心爱护,不易理解和同情别人(班级干部在内)。
4、经常吃零食,消费高(占百分之百)。
(二)通过对学生调查,学生对父母的态度为:
认为父母给自己做饭、盛饭、洗衣服等对自己非常关心的学生高达80%以上,父母每年都给自己过生日的90%,而认识到父母付出的仅有32%,只有11%人知道妈妈的生日。
通过对家长调查研究,结合独生子女学生在校表现,我们发现他们缺乏“感恩之心”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家长自身缺乏感恩意识,造成孩子对感恩没有足够的认识
有些家长对别人要求很多,而回馈很少。现在许多父母缺少感恩意识,怎么可能教孩子产生感恩之心?再者,父母为孩子做事,自己认为是理所应当,从不要求言谢,孩子根本意识不到家人、父母的付出,怎谈感恩?
2、孩子没有体会感恩的机会
过去我们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多、生活条件差,孩子从小就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和深沉的爱,也就自然地接受了情感教育。而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很少有机会再体验父母的艰辛,也就很少体会感恩了。
3、孩子感恩的想法一般不会受到鼓励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论文 篇10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
【摘 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将直接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经济发展。作为跨世纪的儿童,环保意识和环保行为是必须具备的基础素质,植树造林、节约资源、拒绝野味等等,都是为人类生态环境作贡献的一种表现。在幼儿园里开展环保教育,从小启蒙幼儿的环保意识,灌输环保知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是时代赋予幼儿教师的使命和责任。
【关键词】教育 幼儿 环保
环保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正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加强对他们的环保教育,意义重大而深远,它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今天”和“明天”能否拥有真正的绿色家园。幼儿园是幼儿环保启蒙教育的重要场所。因此,我们作为教师的应该以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充分利用特有的环境资源和条件,不失时机地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为此,我们应该创设怎样的环保教育给幼儿呢?本文就如何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而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在教育教学及日常生活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随时都可以渗透环保教育。把环保知识通过幼儿喜欢的故事、儿歌、手工制作(如:《可爱的动物》、《美丽的树叶》、《水变干净了》)等活动或者在教学活动中,用谈话的形式让孩子们各抒己见,讨论应该怎样保护环境。如:在开展节约用水的系列教育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看投影,知道了水有什么作用,了解了水的来源,以及干净的水怎样流到我们的生活中,知道节约用水和保护水源的重要性。并通过学习“小水管哭了”这首儿歌,让孩子们知道浪费水是可耻的,萌发了幼儿要节约用水的意识。这次活动之后,孩子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浪费水了,并且在家里还能提醒大人注意节约用水,学会了水的反复利用,如:洗菜、洗手的水可以淋花,洗衣服的水可以用来拖地板或者冲厕所等。在日常生活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收集一些无毒害的废品,如:各式纸盒、饮料瓶、矿泉水瓶、旧毛线、蛋挞盖、碎布、旧挂历、卷筒纸芯、塑料袋等等。在有趣的制作中,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将这些废品制作成一些手工作品,变废为宝。通过剪剪、贴贴、画画的各种不同形式进行布置教室环境,从而感受到垃圾再利用的好处,是一种生动、直观、有趣的环境教育。在这些“环保制作”的活动中,孩子们认识了“可回收标志”,了解到一些常见的环保材料,从而产生了一定的环保意识,并且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进行装饰,不但美化了我们的活动环境,同时也起到了向家长宣传尽量减少污染的作用。
二、走进大自然,运用有利的自然环境进行环保教育。
大自然生机勃勃的景象是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自然课堂,而幼儿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以热爱大自然为基础的,爱得越强烈,认识就越深刻,所以在环保教育中要注意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萌发他们关心和爱护环境的情感和愿望。例如:我们幼儿园每年春游和秋游都组织幼儿外出游玩,并借此机会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在幼儿游玩的同时给他们讲解,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了解大自然的奥秘,认识周围环境,以及环境与人、动物、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唤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动物、花草树木的爱心。在每次春游或秋游前,我总是要嘱咐孩子在自己的小背包里放上一只塑料袋,这只塑料袋既要让孩子放进自己吃下来的瓜皮果壳,又要让孩子放进捡到的纸屑。幼儿通过观察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从而也明白了这美丽、整洁的环境需要有人来维护。因此,要求幼儿爱护花草树木、不随地吐痰、不随地大小便、不乱扔垃圾,看到地上有垃圾要主动捡起来„„这些孩子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执行,并逐渐养成了习惯。继而,在与家人出来游玩时,也能充当小宣传员,带动家人一起来维护整洁环境。
三、结合环保纪念日开展活动
在环保纪念日,幼儿园的环保教育渗透在一日活动中,围绕环保纪念日开展寓教于乐的活动,丰富幼儿的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例如:在3月12日植树节,我们开展了“关爱绿色生命、保护绿色家园”的主题活动,让幼儿了解树的作用和砍伐树木的严重后果;在4月22日地球日,开展了地球的“生日”这一活动,让幼儿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认识地球只有一个,我们生活在地球上,爱护地球就是爱护自己。请幼儿欣赏美丽的风光图片,让幼儿了解地球上美丽的大自然,激发幼儿热爱地球的情感;观看“地球妈妈生病了”的录像,让幼儿了解人们乱倒垃圾,大量砍伐树木,工厂排出的废气、废水、废渣等破坏和污染了环境。我们还开展“幼儿环保美术作品展览”活动,让幼儿用绘画、布置墙面等形式表达自己作为地球上的小主人。例如:我们环保组在布置墙饰“我们共创绿色家园”时,请幼儿用自己的彩笔绘出蓝天、白云、人物、可爱的动物、植物等共同装饰墙面,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更是让幼儿体会到环境的美。通过多样的活动,让幼儿知道环保要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这些使幼儿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各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四、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幼儿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必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了解对幼儿进行环保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要求家长配合我们注意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为了使我们的环保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我给每个家长分发了一份调查表,列举了一系列有关环保的问题,如:你是否吸烟(或常吸烟)?你是否乱丢弃废物?你在家处理垃圾时,会给垃圾分类吗?你吃禁捕杀的动物吗?你知道如今存在哪些环境污染现象?你认为对孩子的环境教育应该有哪些内容?„„我们老师还专门设计一些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如:与孩子一起制作环保标志;到小区公园统计树木种类等等。请家长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一方面让幼儿领略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吸取丰富的环保知识;另一方面,让幼儿了解环境污染状况,感受重视环保的呼声,从而不断增强环保意识。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让家长与老师、孩子有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更重要的是,通过爸爸妈妈们的身体力行,让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榜样,意识到环保行为其实就在我们的周围,人人都可以为环境保护贡献一点力量。
【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科研论文:浅谈如何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10-22
班主任应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05-14
如何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10-02
小学数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01-16
如何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12-18
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评价10-11
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10-17
要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