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基金申请书

2024-07-26

扶贫基金申请书(共9篇)

扶贫基金申请书 篇1

扶贫基金申请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我是青海省化隆县金源藏族乡多西村的一名在校大学生,金源乡位于县城东部,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海拔在2350——4100米左右。乡政府所在地雄哇村,距化隆县城45公里,山路曲折,交通不便,而我们多西村又距乡政府甚远,多西村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资源贫瘠,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村民收入来源主要是畜牧业,经济发展水平低,加之由于语言隔阂,村民汉语知识水平低下,与外界交流甚少,村里许多儿童从小没有受到汉语熏陶,多沦为“放羊娃”。村内儿童的上学问题成了我们村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大难题。

多西村小学是我们村唯一的学校。是由美国扶贫基金会于2002年授资建造的。我作为我们村少数大学生之一,每年的寒暑假都会到多西小学进行短期支教,所以对情况比较了解。多西村小学的现有教师一名,学生53人,分三个年级(因为受师资条件限制,四、五年级只能到十几里外的乡政府学校借读)。学校由五间房和一片空地构成,学校连一扇像样的大门都没有,五间房中两间用作老师住宿及办公,其余三间为教室,每间房子面积都很小,两间教室更为简陋,每个教室只能放五排课桌,左右放两组,每张桌子都很旧很破,学生们的凳子不够用,他们就在凳子中间搭一块木板,这样可以多坐几个学生。由于我们村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很多老师都不愿意到这里教书。即使从县上分派下来,他们呆不了多久便走了。现在学校里唯一的一名老师是我们村的,但是他只读到初中就辍学了,自身专业水平低,很多知识点,他自己都搞不清楚,更别说教好学生们了,再者由于老师自家种有很多地,每到农忙时节,总给学生们放假去忙自己的农活,这使学生们的学习颇受影响。多西小学的现状使很多村民为之担忧,但因为自身经济条件有限,他们也无计可施、爱莫能助啊。

今年寒假是我第三次到多西小学支教,和我同行的还有我的大学校友邱秀哲,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假期是要帮助家里人干活的,但他们得知我和邱秀哲要给他们支教补课时,他们都向父母争取到学校来听课,家里活宁愿放学后再去干,好在他们的父母都很通情达理,宁愿自己再苦再累点,也不愿让孩子们失去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当我和邱秀哲得知这些时,非常的感动,我们暗暗发誓,一定要竭尽所能,帮助这群孩子学到点有用的东西。还记得第一天,我教的是二年级的语文课,当我要求他们用汉语简单的介绍自己时,他们很多人都不会,他们有的是发音不标准,词不达意,有的甚至只能用藏语来说,我一次一次的纠正,他们也很卖力的改正,即使如此,到最后还是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楚。面对这种情况,我感到很痛心,这不该是二年级的学生该有的情况啊?我在想短短20天的支教真的能带给他们一些帮助吗?很明显,邱秀哲也遇到和我类似的困惑,但我们并没有因此而放弃,我和他决定转变教学方法,我们首先了解每个年级的情况,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教会他们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再者,依据课本内容进行教学,使他们有进一步的提高。很快我们了解到:一年级很多学生不会读基础的汉语拼音,更别说拼读自己的名字;二年级很多学生不会背乘法口诀,读一首古诗;三年级学生不能流利的读出一篇课文,更别体能写出一些小短文,等我们了解完他们的基本情况后,我和邱秀哲都做到了心中有数,随即确定了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往后的日子里,我们教孩子们汉语拼音,乘法口诀,教他们背古诗写小故事,在休息的时候,我们和他们做游戏,还教会了他们英语字母歌。虽然整个教学过程,我们和孩子们都很吃力,但我们试着从成长环境,经济条件等现实因素去理解这些孩子,跟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身上有着同样的聪颖机智,而且多了几分质朴单纯和善良,当城里的孩子们享受着发达便利的物质条件,享受着优越的教育资源的时候,这些孩子只有与泥土和牲畜为伴,忍受着严寒紧握住手中的笔。这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国家城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如果这个社会没有人去关注他们,去帮助他们,那么目前的这种教育滞后现状只会进一步恶化,差距只会不断的拉大,直至有一天演变为这个特殊群体不公平的人生。我们每个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这些孩子都应该有正确认识这个世界,选择和创造自己人生,去追逐自己梦想的机会,而我们这个社会,我们所有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人们都不应该忽视这些孩子渴望而纯洁的眼神。

短短的20天支教活动很快就结束了,临行时孩子们那句“老师,明年你还会再来吗?”的话语使我心里久久不能平息,我也是从这片深山中走出来的藏族孩子,我深深地明白一路求学的艰辛和今日考入大学的幸运,我能有机会到条件这么好的地方来学习,而我家乡的那群孩子呢?他们和我一样渴望知识,渴望着走出大山考入大学,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怀有梦想,一样是祖国的花朵,当城里的孩子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坐在有暖气的教室里读书时,我家乡的孩子却还在寒风中赶着山路奔向那三间土屋,其实他们的要求并不高,他们渴望一间能坐得下所有人的教室,一张平整的课桌,一个能教给他们科学规范知识的老师,每每想到这里,我心如刀割,总想着为家乡的孩子们做点什么。每年假期的支教或许能帮助他们一时的困难。可长久呢?我又能做什么?对于他们需要的教室,课桌、老师我又能做什么?我明白,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大的。现在我能做就是将多西小学的实际情况反映出来,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向这群孩子伸出援助之手,特在此向贵基金会提出深切恳请,请求贵基金会领导审查核实情况,并给予资助,解决多西小学面临的困难,圆家乡孩子上学的梦想。恳请批准为盼。

此致

敬礼

扶贫基金申请书 篇2

近年来, 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小额信贷组织——社区发展基金、扶贫互助社、小额信贷服务中心等已经成为中国农村地区反贫困的一种有效工具。评价以扶贫为宗旨的小额信贷组织运行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瞄准穷人的准确度。一些小额信贷组织的章程规定, 社区发展基金的贷款利率一般要高于当地正规金融机构, 如农村信用合作社。借款的最大额度也有严格的限制, 多数地区是2000~3000元, 个别地区可以达到5000元。一些学者通过研究认为, 较为富裕或有权势的农户可以从正规金融机构或其他渠道获得大额、低息的借款, 而那些真正的穷人由于缺乏信贷担保难以从正规渠道获得借款, 这才会对这种小额、高息的贷款产生需求。这种特征使得社区基金能够“自动瞄准”穷人。[1,2,3]

然而, “谁是穷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对贫困涵义的不同理解和对穷人使用不同的识别方法, 识别出的穷人经常是不一样的。[4]即使按照一种方法来识别穷人, 制定出比正规金融机构高多少的利率才能把富人排斥在外呢?找到这样有效的贷款利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利率定低了, 富人将获得贷款;如果利率定高了, 将排斥一些穷人。难以识别出穷人和难以找到精确的贷款利率使得社区发展基金在运行中难以精确、有效地瞄准穷人。

为了使小额信贷组织能够有效瞄准穷人, 一些地方建立了会员制村级扶贫发展基金。如果会员制村级扶贫发展基金在建立过程中能够有效地确保穷人成为会员, 那么, 利用高利息进行“自动瞄准”穷人的机制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设定贷款利息水平就应该主要考虑会员还款付息能力、基金财务自立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因素。然而, 谁是村庄里的穷人呢?会员制村级扶贫发展基金中的会员都是穷人吗?如果会员制村级扶贫发展基金中有一些会员是非穷人, 那么, 非穷人得到的贷款占多大比例?为什么一些会员是非穷人?如何保证穷人成为会员?

贫发展基金的研究来回答这些问题。 (1) 对以单个社区为单位的案例研究方法的作用和局限性, 费孝通先生在《江村经济》一书中, 这样写到:“对这样一个小的社会单位进行深入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单位。但是, 这样的结论却可用作假设, 也可以作为在其它地方进行调查时的比较材料。这就是获得真正科学结论的最好方法。”[5]

H村是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国定贫困村, 由6个社 (村民小组) 组成。2007年, H村所在的W县被省里确定为村级扶贫发展基金试点县。2007年7月, H村扶贫发展基金正式启动。按照基金会员条件和推选办法的规定, 贫困户的选择范围以全村建档立卡数据中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村民为基础 (除民政救济户) , 选取比例不得超过本村农户的30%。最终, H村村级扶贫发展基金共产生了14个互助小组80名会员。H村扶贫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现由三人组成, 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村党支部书记兼任, 管理委员会会计由村委会文书兼任, 管理委员会业务员由村党支部委员、F社社长兼任。即是说, H村扶贫发展基金管理委员会和村党支部、村民自治委员会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

二、谁是H村的穷人

H村扶贫发展基金采取会员制方式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增加扶贫基金瞄准穷人的准确性。然而, 谁是村里的穷人呢?要弄清楚“谁是穷人”这个问题, 关键是对“贫困”进行概念界定。从搜集到的相关资料来看, 给贫困下一个统一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首先, 对贫困的理解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对贫困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其次, 对贫困的理解涉及到多个纬度, 不仅涉及经济纬度, 还涉及社会纬度。如果对贫困的定义进行归类, 大致可从四个视角来定义和理解贫困:货币视角、能力视角、社会排斥视角、参与式视角。[6]由于研究精力有限和研究方法的制约, 笔者尝试从货币视角和参与式视角分别对H村的穷人进行了识别。

1.货币视角与H村的穷人识别

从货币视角来定义和理解贫困, 不仅历史比较悠久, 而且使用收入或消费标准是目前被最为广泛使用于识别穷人的方法。早在20世纪早期, Rowntree就从货币的视角来定义和理解贫困。他在测算当时人们对营养、服装和房租最低生存需要的基础上, 制定了一个贫困线。收入低于贫困线的人被称为“初级贫困”。与此同时, Rowntree也提出了“次级贫困”的概念。次级贫困即相对贫困, 指相对于社会上平均生活水平而言, 有部分人的生活处于较差状态。建立在对约克郡周边居民调查的基础上, Rowntree认为当时的贫困率为30%。[7]因而通常把低于贫困线的个人或者家庭称为穷人。贫困线大致有两种:绝对贫困线和相对贫困线。绝对贫困线测算的内容主要包括人们满足生存需要的营养要求和非食品类的基本必需品。发展中国家主要使用绝对贫困线来测量贫困。相对贫困是指与社会平均水平相比其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维持的那种社会生活状况, 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的收入差异。通常是把一定比例的人口确定为穷人。比如, 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的看法是收入只要低于平均收入1/3的社会成员便可以视为相对贫困。发达国家主要用相对贫困线来测量贫困。从货币视角来定义和理解贫困有三个特点。第一, 采用这种视角来理解贫困的学者认为, 其对贫困的估计具有客观性。第二, 对贫困的估计是从外人的观点进行的, 而不是从穷人自身视角来认识贫困。第三, 采用这种视角来理解贫困的学者大多持有“个人主义贫困论”的观点。该观点认为, 一个人若处于贫困状态, 应该从自身找原因, 而不能把责任推给别人或社会。

长期以来, 我国政府主要采用货币视角的方法来识别穷人。2004年, 我国国定的极端贫困线标准为668元, 低收入贫困线标准为669~924元。根据“中国和印度农村社会保护比较研究”课题组于2005年7月对H村首次普查获得的数据, 2004年H村人均纯收入在668元以下的农户共有34户, 占H村总户数的14.53%。人均纯收入在669~924元的为42户, 占H村总户数的17.95%。表1即是按人均纯收入由低到高的顺序列出的H村76个极端贫困和低收入农户名单。

2.参与式视角与H村穷人的识别

与货币视角认识贫困不同的是, 参与式视角更注重从穷人自身的角度来认识贫困。在实践中, 通常采用参与式贫富排序的方法来识别穷人。所谓参与式贫富排序 (Participatory Wealth Ranking) 指依据社区自己对贫困的定义和看法, 决定谁是社区最贫困者, 谁在社区中相对富裕, 并将社区中所有住户按贫富程度进行分类和排序。这里指涉的“社区”, 具有多样性特征, 其边界可能是村民小组、自然村和行政村等, 其条件是参与者要求熟知分析单位的财产和背景。尽管参与式贫富排序方法最近才出现, 但其应用正日趋广泛。许多国际机构和非政府组织在贫困评估和发展项目设计中多采用这一方法。

2008年2月, 笔者尝试了让村民和村干部通过回忆的方法, 使用参与式贫富排序法识别H村在2004年的穷人。如表2就列出了使用参与式贫富排序的方法识别出的H村在2004年的76个贫困农

3.谁是H村的穷人

对比表1和表2的结果, 可以看出, 基于货币视角识别出的穷人和使用参与式方法识别出的穷人是不同的。如果把基于货币视角识别出的H村穷人计为A集合, 使用参与式方法识别出的H村穷人计为B集合, A∩B=25个家庭, 占76个家庭的比例约为1/3;A∪B=127个家庭。25个家庭是穷人, 还是127个家庭是穷人?如果我们使用四种视角来识别穷人, 结果会变得更复杂。显然, “谁是穷人”的问题很难回答, 需要进一步去探索。

三、基于货币视角的瞄准误差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分析

H村80名会员2006年人均纯收入分布如表3所示。会员家庭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者仅占总会员数的27.5%, 占H村人均纯收入1000元以下家庭总数 (84户) 的26.2%;半数以上的会员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在1001~2000元范围内;人均纯收入在2001~3000元以上者占总数的12.5%;人均纯收入在3001元以上者占会员总数的7.5%。本应作为瞄准对象的穷人——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农户, 实际只占会员总数的27.5%, 而非目标群体却占72.5%。

以资源到达穷人手中的比例来衡量该项目的有效性, 结果同样不容乐观。从扶贫发展基金启动截至2008年2月底, H村共有29户申请到贷款。获得贷款家庭2006年家庭人均纯收入情况如表4所示。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贷款者不足贷款总人数的30%, 而非目标人群的这一比例却高达70%以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H村很多贫困户并没有成为村扶贫发展基金的会员, 获得贷款的比例非常低。分析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最容易想到的是以下两点。其一, H村内部可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管委会和村民难以对穷人进行有效的识别;其二, 贫困农户缺乏贷款需求, 不需要从村扶贫发展基金贷款。

村庄内部是否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农民在村庄里安身立命, 人与人之间非亲即故, 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 费孝通先生称此为“熟人社会”。在H村开展“识别穷人”的参与式讨论时, 笔者发现村民对于本村各家各户的收入、住房条件、教育支出以及负债等情况都非常了解, 村民可以十分轻松的为各家的贫富状况打分, 而且很容易达成一致。因此, 信息不对称以至村庄自身无法对穷人进行有效识别的问题并不存在。

在市场化的推动下, H村多数村民倾向于种植收益较高的经济作物。由于经济作物的投入高, 很多贫困农户需要通过借贷获得投入所需要的资金。他们通常会向当地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 但很难获得贷款。因此, 他们非常需要村扶贫发展基金的贷款。村里一个贫困户的情况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见案例1) 。

案例1:LHF, 65岁的老人, 由于儿子中年逝世和儿媳改嫁, 老人和21岁的孙子相依为命。1992年村里第二次进行土地分配时, LHF和孙子两个人分得了7亩土地。当地种植一亩地药材的收入为1000多元, 老人想种植1~2亩药材。最终, 老人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 原因在于她家拿不出投资种植药材的本钱。老人也曾想通过借钱的方式来筹集种植药材的本钱, 因为她家拿不出抵押物, 信用社没有贷款给她。找邻居借钱, 也没有人愿意借, 因为邻居担心她没有还款能力。老人非常想从村扶贫发展基金获得一些贷款以能够种植一些经济作物。

那么, 造成贫困农户难以成为会员的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 H村村干部追求的目标是:通过发展性扶贫项目的分配, 最大限度地动员农户, 以履行村干部职能和实现连任。在这样的目标追求下, 村干部更愿意选择“听话”的农户作为会员, 是否是贫困户的标准并不重要。案例2和案例3比较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

案例2:XZX, 全家7口人, 是村里的贫困户。2006年, XZX家收成不好, 小麦、土豆等粮食作物大幅减产, 所种的两亩当归血本无归。按照扶贫发展基金会会员推选条件, XZX家有资格当选, 但实际却未入选。评选会员时, XZX正在外地打工, 村干部没有通知他和家人有关评选会员的消息。XZX认为, 村干部没有通知他及家人这一信息的主要原因是他家不积极参加村干部组织的活动。

案例3:QL, 全家3口人, 并非村里的贫困户。推选会员时, QL一家都在外地, 后来村文书通知他当选为会员。QL是扶贫基金会业务员的本家兄弟, 比较积极参加村干部组织活动。

随着农业税费的取消, H村的收入来源主要是财政转移支付。2005年到2007年, H村每年从镇财政获得的资金是8000元, 其中村干部的工资和办公经费占了90%以上。H村根本没有自有的资源用以为村庄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村干部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诸如:执行各种财政专项项目、计划生育、扶贫项目管理等。这些任务的完成都有赖于村民的积极配合。当村干部自身所具有的威望不足以调集农户的积极性时, 就会期望通过对村扶贫发展基金贷款的分配以达到控制和激励村民协助自己完成上级任务。

在村干部具有“非正规报酬”、“在职消费”便利、当村干部有助于积累社会资本 (见案例4) 等因素的激励下, 在职村干部具有非常强烈的连任动机。在这种动机下, 村干部也期望通过控制村扶贫发展基金项目分配权以最大限度地增加村民对其的“忠诚度”。H村村干部非正规报酬的来源主要是多得村里的扶贫项目。H村村干部去镇上办公事的同时, 通常也为自家办理购置商品、上缴电费等“私事”, “在职消费”能够为家庭节省一笔开支。

案例4:ZXR, H村文书。2005年, ZXR在山西当兵的儿子就要退伍了, 他一直操心儿子退伍后干什么的问题。2006年, 他帮助儿子在县烟草公司谋了一份临时工作。ZXR是怎么帮助儿子找到这份工作的?虽然ZXR是村里的文书, 但由于村支书是文盲、时任村主任有病在身等因素, 去镇上参加工作会议的事情一直由ZXR承担。在镇上开会时, ZXR认识了县烟草公司总经理, 再经过一番运作, 儿子工作有着落了。ZXR认为, 如果自己不是村干部, 自己没有机会帮助儿子找到这份工作。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会员制扶贫发展基金在成立伊始, 通常需要借助村干部的力量对会员进行筛选、设立基金会管理组织。如果H村村干部能以对穷人负责的态度保证会员筛选的公正性、村民管理基金的自主性, 扶贫发展基金就无需用高利率进行瞄准, 穷人就可以获得低息贷款。然而, 村干部出于追求农户动员最大化目标和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使得穷人难以成为会员。建立起村干部对穷人负责的村庄治理结构和相应的权力制衡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摘要:为了使小额信贷组织能够有效瞄准穷人, 一些地方建立了会员制村级扶贫发展基金。会员制村级扶贫发展基金在成立伊始, 通常需要借助村干部的力量对会员进行筛选、设立基金会管理组织。如果村干部能以对穷人负责的态度保证会员筛选的公正性、村民管理基金的自主性, 扶贫发展基金就无需用高利率进行再瞄准。然而, 村干部出于追求农户动员最大化目标和对自身利益的关切, 使得穷人难以成为会员。因此, 本文认为, 建立起村干部对穷人负责的村庄治理结构和相应的权力制衡机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会员制村级扶贫发展基金,货币视角,参与式视角

参考文献

[1]曲天军.霍山县“中荷扶贫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10) .

[2]徐家琦.社区基金——让穷人自主管理扶贫资金模式的研究[J].林业与社会, 2005, (02) .

[3]高伟.探索社区发展基金改善农村金融服务[J].济南金融, 2007, (10) .

[4][6]Caterina Ruggeri Laderchi, Ruhi Saith andFrances Stewart.Does it Matter that we do not Agree on theDefinition of Poverty?A Comparison of Four Approaches[J].Oxford Development Studies, Vol.31 (3) , September 2003.

[5]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上海:商务印书馆, 2006.

扶贫基金申请书 篇3

然而,就汶川地震的情况来看,在紧急救援阶段,NGO在灾害预防方面的缺失、参与灾害紧急应对能力较弱、NGO的独立品格与大灾面前迫切需要联合行动的张力、NGO的审慎决策与灾难中的快速决策之间的张力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在过渡安置阶段,NGO也面临缺乏有效资源和项目的配置机制以及缺乏本土化、专业化运作的长期规划;而在灾后重建阶段,尽管一些外来组织仍在坚持,一些本土组织得以培育和发展,但也经历了大量外来NGO的撤出潮。因此,总结NGO参与自然灾害回应及其效果如何,对于建立政府与NGO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合作机制的建立,对于NGO如何提升人道主义援助的能力以及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均不无裨益。

中国扶贫基金会参与了紧急救援、过渡安置、灾后重建三个阶段的灾害救援工作。第一个阶段中,主要工作围绕筹集、发放物资为主。第二个阶段的工作主要是援建活动板房,而在灾后重建阶段,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展了基础设施建设、青少年社会心理项目(包括面向NGO招投标)、民乐村生计发展、爱心包裹、小额信贷、营养餐、孤儿助养、新长城、圆梦操场、5·12论坛暨公益项目交流展示会等11个项目。截至2010年4月30 日,中国扶贫基金会接受抗震救灾到账资金和物资为487308840.39元(含汶川地震救灾专项资金)。

如前所述,汶川地震伊始,NGO或在后方或直接进入灾区,在筹集款物、生命救援、搭建信息平台、发放物资、输送志愿者等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与参与灾害救援工作的大多数NGO相比,中国扶贫基金会有两个显著特点:一、该组织经过多年发展,具有较强的公信力和筹集款物能力。例如,从2008年5月12日到12月31日,中国扶贫基金会接受并定向用于汶川地震灾区的捐赠款物就达到3.03亿元。这为其响应灾区需求提供了坚实物质保障。二、该组织有救灾宗旨,设有紧急救援项目部以及备灾仓库,也有一套自然灾害突发预案、招投标经验、物资发放流程以及监测评估办法。这对高效、有效使用救灾款物提供了问责保证。例如,在紧急救援阶段,为了将筹集的物资发放到迫切需要的灾民手中,中国扶贫基金会监测了全部23个接收救援物资县(市)中的15个县市,监测物资发放地区占发放物资全部地区的65.2%;监测了全部153个物资发放批次的56个批次,监测物资发放批次比例占全部批次的36.6%;监测了全部6910万元耐用品中的4420万元,监测发放价值物资比例占全部物资总价值的63.9%。监测结果显示,在监测到的56批物资中,有53批物资都发到了灾民手中,物资批次到位率为94.6%;监测应到位物资价值6910万元,而实际到位物资价值6799万元,物资的价值到位率为98.40%。其中,对因天气或路况等原因造成的未发放的三批物资,中国扶贫基金会责成物资接收方尽快发放。正是因为这两个原因,中国扶贫基金会募集了大量款物,使广大灾民受益。

在过渡安置阶段,作为最早倡导并实施活动板房援建的公益机构之一,中国扶贫基金会2008年5月17日就提出这一主张,6月底已在都江堰等地建成灾区的第一批板房。在整个阶段,中国扶贫基金会募集善款在灾区援建了大量过渡安置板房社区,安置了数以千计的灾区人民;建成的数十所板房学校惠及学生数万名。援建的总面积达570.85平方米的六处畜牧药品仓库,使黑水县、都江堰、汉元、茂县、广元、绵竹等六地的危险药品得以妥善安置保存。由于有较好的备灾准备以及严格的招投标程序,中国扶贫基金会援建的板房每平方米均价在400~500元左右,最低为282.98元。鉴于灾情的严重性以及紧急救援告一段落,2008年6月,该组织将抗震救灾办改为灾后重建办,直接负责基建、青少年社会心理以及民乐村生计发展。该办公室于2011年“5·12”三周年之前才撤销。同时,2008年6月10日至7月7日,中国扶贫基金会组织专家对灾区三省进行了灾后重建需求调查。

在随后的灾后重建阶段,中国扶贫基金会更是倾其全力,将常规项目与专门针对灾害开发的非常规项目同时在灾区实施。常规项目主要包括基础设施项目、小额信贷项目、孤儿助养项目、新长城高中助学项目以及圆梦操场项目等。基础设施项目流程及操作能力在此次地震救援中得到大幅完善和提升,小额信贷项目针对灾民住房、创业需求进行了灵活改变。除此之外,其他常规项目在灾区、非灾区之间,灾前、灾后之间变化不大,均有一系列操作流程。非常规项目主要包括从国际美慈组织引进的青少年社会心理项目以及中国扶贫基金会开发的爱心包裹项目、营养餐项目、民乐村生计发展项目等。

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扶贫基金会已执行的项目遍及四川、陕西和甘肃三个省的85个县(区、市、特区),覆盖国家确定的10个极重灾县(区、市)中的全部;41个重灾县(区、市)中的34个,覆盖比例为82.9%;186个普通灾县(区、市)中的40个,覆盖比例为21.5%。在产出方面,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公益项目受益人口超过158万人。这体现了一个有救灾宗旨的大型发展扶贫类NGO的能力与责任。在响应汶川灾害的三年中,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项目有以下突出特点。

(1)灵活性。无论是紧急救援、过渡安置还是灾后重建,中国扶贫基金会都能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及时调整项目目标,满足灾区多元需求,充分体现了NGO的优势。例如,鉴于灾后重建的长期性,中国扶贫基金会成为最早在灾区建设板房的公益机构之一;面对灾后重建中大量的住房贷款需求,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公司及时调整面向贫困农户的联保小额贷款机制,启动了无担保的安居贷款业务。一旦民众的住房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安居贷款业务停止,继而让灾民增产增收的创业贷款业务大规模开展。爱心包裹项目也能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及时调整包裹内容。

(2)程序保证。不论紧急救援物资的发放监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操作流程还是小额信贷严密的过程监控,都开发出一套项目操作流程。

(3)成本低。中国扶贫基金会汶川地震救援项目中,计提项目执行费仅占到抗震救灾募集款物总额的6.27%。如果按照已支出比例来看,项目执行费只占到募集款物总额的4.94%,人员费用仅占1.88%。这在以运作为主的基金会中都是比较低的。

(4)严格的问责机制。项目执行费低倒在其次,可贵的是该组织公开透明的问责机制。除了财务审计,还组织捐赠人、媒体甚至网友回访,从而使项目运作做到了公开透明。

(5)善于学习、善于创新。在响应汶川自然灾害过程中,除了成功复制国际美慈的青少年心理干预经验,中国扶贫基金会还开发出爱心包裹、小额信贷安居贷款和创业贷款、民乐村生计发展等创新性项目。这都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敢于创新的体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组织核心竞争力。

(6)强调项目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例如,青少年社会心理项目、小额信贷项目等等。青少年社会心理项目简单易学,效果显著。通过我们的定量研究发现,与某极重灾区县的学生心理干预项目相比,中国扶贫基金会的青少年心理项目在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抑郁两个消极指标上,除了“高警觉性”这个维度,后者的其余指标都明显低于前者,而在创伤后成长(PTG)和复原力两个积极指标上,后者的所有指标都明显高于前者。据我们所知,由于该项目效果好、便于推广,该项目已经在灾区干部群众等群体中被复制、被推广。

(7)专业性和志愿性相结合。通过贯穿三个阶段的项目运作,项目产出和执行管理费等数据均充分展示了中国扶贫基金会高效、专业和敬业精神。尽管借助了志愿者力量,但对实施绝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青少年社会心理项目以及民乐村三个繁重项目的灾后重建办来说,其工作人员最多时11人,最少时仅4人;负责圆梦操场项目的仅1人,其他项目部成员也都在高负荷状态下投身公益项目。这对中国扶贫基金会来说,通过项目锻炼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公益人才。

(8)有意识培育当地组织。在青少年社会心理项目以及民乐村生计项目中,中国扶贫基金会有意识通过公益项目招投标、参与式动员、进行法人登记注册等方式培育了基层民间组织,从而扩大了项目的辐射半径,为一些项目区日后开展活动奠定了组织依托。

(9)注重灾民的参与。在带动当地就业的同时,小额信贷、民乐村项目还树立了一种助人自助的理念,让灾区民众接受了公益理念,充分参与到发展项目中来。

可以说,上述中国扶贫基金会取得的经验中,部分可以为NGO乃至政府所借鉴。从客观上来看,在灾后重建的1-3年内,为了照顾普遍性公平,有些地方政府对擅长提供差异性公平的NGO持不欢迎态度。三年过去了,灾区进入发展振兴阶段。随着财政支持的力度减弱,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开始渴望获得NGO的资源。灾区仍存在大量需求,大量的社会问题亟待解决。NGO除了在生计发展、环境保护、心理干预、残障人关顾、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所长,为了在以后的灾害救援中更好发挥作用,我们认为还应当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重点做好防灾工作。我们知道,如果灾害预防工作做得扎实全面,那将大大降低灾害对人财物的破坏。其次,在灾害发生时,政府力量、NGO救援速度再快,也不及当地社区的自救。因此,我们需要提高社区层面的救灾意识和自救能力。很多发达国家都注重这一工作,但我国政府尚未大规模开展。因此,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中国扶贫基金会以及其他NGO应有意识地开展社区减防灾工作。具体地说,NGO可以在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同地理类型挑选一些社区进行减防灾预防工作,然后总结经验模式进行推广。

(2)搭建沟通平台。鉴于NGO的优势,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将其纳入到整个灾害响应体系中去。政府大规模救援与灵活的NGO救援相比,恰如动脉之于毛细血管的关系。但在专业性以及大规模回应灾民能力方面,NGO的局限性显而易见。NGO之间,NGO和政府之间,都迫切需要这样的沟通平台,但这样的平台在国内还很缺乏。因此,对中国扶贫基金会这样有救灾宗旨的大型公益组织来说,最好能在自然灾害频发地区搜集当地NGO信息,建立信息库并经常更新,在必要的时候给这些组织以培训、支持。同时,也可以承担起一些小草根组织与政府沟通的任务。

扶贫基金会工作会议讲话 篇4

我受会长会议委托,代表秘书处向五届二次理事会做中国扶贫基金会20xx年财务工作报告。请审议。

一、20xx年中国扶贫基金会资产负债、收支概况

截至20xx年12月31日,中国扶贫基金会账面为:

资产总额13,471.18万元,其中:流动资产7,985.62万元,固定资产188.35万元,长期投资4,567.04万元,无形资产及其他资产730.17万元。负债总额1,430.89万元,全部为流动负债。净资产总额12,040.30万元,其中,非限定性净资产5,365.46万元,限定性净资产6,674.81万元。

20xx年1月至12月,中国扶贫基金会累计实现收入15,269.77万元。

20xx年1月至12月累计发生成本费用13,511.36万元。其中:项目三项费用639.59万元,行政管理费用477.46万元。

由于受《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限制,无法作为收入核算的受托资管理资产3219.56万元,其中受托管理的小额信贷项目累计贷款规模3000万元。

中国扶贫基金会委托审计机构对20xx年财务状况进行了审计。审计结论为:中国扶贫基金会20xx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以及20xx年度的业务活动表和现金流量表符合《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规定,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反映了中国扶贫基金会20xx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以及20xx年度的业务活动和现金流量。

20xx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对比规定,我们可以看出,20xx年中国扶贫基金会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为20xx年总收入的94.3%;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为当年总支出的3.60%。

二、20xx年财务工作回顾

20xx年12月,秘书处对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财务工作提出,要充分认识国家新的中国扶贫基金会管理条例出台后财务管理发生的变化,进行全成本核算。不仅要建立财务考核指标,还要建立非财务考核指标。

针对上述原则性要求,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扶贫基金会在资产与财务管理方面重点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新旧会计制度顺利过渡

20xx年9月财政部正式颁布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在正式颁布前,我会应财政部要求,先行试用,并针对试用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得到了财政部的好评。新旧会计制度转换为我会理顺会计核算,真实反映中国扶贫基金会的业务活动提供了规范的制度性依据。但如何解决由于核算口径不同带来的数据比较困难,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财务工作的一个难题。为此针对新制度对核算的影响,提出并获准通过了并表解决方案。

20xx年初即完成了新旧会计制度的转换工作,同时由于采用新的网络版财务软件,既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又大大提高了数据的查询功能,为财务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财务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此外,顺应新会计制度及《基金会管理条例》关于基金会财务信息规范化、透明化的要求,20xx年我会对收入确认核算和款项支付核算进行了调整,规范了内部员工借款报销程序,严格规定了现金支付范围。在不断完善会内财务制度与手续方面做了积极有效的工作。

(二)筹资规模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

20xx年全年实现财务收入18269.77万元,其中,捐赠收入15269.77万元,委托代理资产3000万元(小额信贷项目)。较20xx年1.17亿元收入,增长了55.6%。

(三)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为了增加我会的社会公信度,我们每年按期接受财务审计,公布审计结果。在机构内部,坚持自律原则,规范各项财务制度,遵守财经纪律,执行国家政策,工作人员自觉缴纳个人所得税。

三、当前财务管理工作中面临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对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体系

《基金会管理条例》执行后,允许基金会设立分支机构。我会在20xx年已经完成对小额信贷项目分支机构的改制工作,同时为了配合江西项目,在民政部的批准下正式成立了中国扶贫基金会江西办事处。为了开拓筹资渠道,在云南昆明建立了项目办公室。上述分支机构的建立对中国扶贫基金会20xx年的财务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如何适应新的机构管理要求,研究并建立有效的分支机构财务管理体系,做好对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工作,成为财务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2、预算工作需要反思

预算管理到20xx年已实施了三个年头,应当对编制、实施、控制、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进行总结、归纳与评价,进一步提高预算管理的质量。应借鉴其他组织的先进经验,并强化财务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

3、筹资结构有待优化

基金会20xx年实现收入总计1.8亿元,物资收入与资金收入各占一半左右,资金比例仍然偏低,特别是在筹集基金性资金方面仍旧缺乏有效的方法。

四、20xx年中国扶贫基金会财务工作思路

1、管理好受赠的社会公益性资金,以我会的品牌项目吸引境内外社会资源,继续扩大筹资规模。同时要优化筹资结构, 20xx年在保持物资收入规模的同时,要努力扩大资金筹集规模。

2、合理安排收支预算,严格预算管理。深化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发挥预算管理在机构运行管理中的独特作用,使财务管理更加规范、有效;同时加强对预算工作的分析、控制,坚持开好财务分析会,评价项目、防范风险。

3、重视日常财务收支管理,规范财务制度。

4、研究并建立有效的对中国扶贫基金会分支机构的财务管理体系。

5、加强金融业务学习,积极完成年度基金运作收益目标。

6、加强对各部门和下属各分支机构的财务培训,提升全会的财务能力。

中学关于设立扶贫助学基金的意见 篇5

我校学生来自全市各地,每届均有部分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影响学业。对于这些学生,学校将一如既往地给予关心和资助,决不让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因贫困而失学。为了更好地集中全校师生、全体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力量,使资助贫困学生成为一项制度,长期坚持下去,经学校研究,设立扶贫助学基金。

1、基金来源:学校开源节流,勤工俭学的部分收入;“华中奖学金”的部分资金;全校师生、全体校友和社会各界的爱心捐助。

2、资助对象:我校品学兼优,自强不息,家境贫寒的学生。

3、救助时间:每学年两次发放救助款,资助贫困优生完成高中学业。

扶贫基金申请书 篇6

大家上午好,为帮助我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八有一超”,早日脱贫致富。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xx区xx镇“百企惠民·扶贫基金”捐赠活动,下面,首先由我向大家介绍前来参加此次捐赠仪式的各位领导和嘉宾。

参加活动仪式的领导有:

1.城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党工委书记xx

2.城区“两新”党工委副书记xx

3.xx镇党委书记xx

4.xx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xx

参加活动的人员还有“百企惠民·扶贫基金”爱心企业、商家代表;

驻村帮扶单位代表;

贫困户代表;

全体机关干部职工、镇直单位全体干部、学校和卫生院各一名领导;

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嘉宾、领导的到来!

今天的活动主要有5项议程,下面逐项进行。

第一项议程:由爱心企业、商家代表和驻村帮扶单位代表向贫困户捐赠“爱心基金”及电视机;

……(捐赠完毕)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企业代表、商家代表讲话;

……(讲话完毕)

下面进行第三项议程:请帮扶单位代表讲话;

……(讲话完毕)

下面进行第四项议程:请城区党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党工委书记xx同志讲话;

……(讲话完毕)

下面进行第五项议程:请xx镇党委xx书记讲话。

……(讲话完毕)

企业、商家们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是一份深厚的情谊,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他们的深厚情谊。

扶贫基金申请书 篇7

一、选题的确定

《课题指南》是国家亟须解决和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或实际问题的体现, 是在研究方向和范围上指导各学科项目申报的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的文件, 也是课题评审委员会评议立项的重要依据。因此, 申报者在确定选题时, 要注意将自己的研究优势与《课题指南》完美结合, 使自己的研究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 好的选题应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有吸引力, 二是能激发共鸣, 三是有可研性。“吸引力”主要体现在创新, 如在理论问题上有系统的或重大的创新、突破, 在学科建设上有新的建树, 在应用对策性问题上有新的、好的思路, 等等。有了创新才能激发评委的共鸣, “兴奋”评委的思考兴趣。可研性是指选题不能太窄太偏, 缺乏普遍性, 同时也不能太广太泛, 无法深入研究。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具备以上特征且能使自己的研究优势与《课题指南》完美结合的选题将为成功申请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论证的设计

(一) 有说服力的前期成果。

在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前要做好充分的学术准备, 所谓学术准备是指有丰富的前期积累和深入的、具有前瞻性的思考, 体现在课题论证中就是有切实的、有说服力的前期研究成果。任何创新都是在前期不断的研究、学习、积累中产生的, 前期成果是证明申报者有能力完成申报课题研究实力的佐证, 因此有直接关系的前期成果对于申报能否成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项目都有与申报课题相关的, 在业内有影响的学术成果作为支撑, 以反映申报者的深厚功底和研究实力。

(二) 课题论证要体现自出机杼的新意。

课题论证要有新思想、新观点, 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 切忌低水平的重复。申报者要在有限的空间内, 言简意赅地将自己在这一课题研究中的最具独到的体会, 最具吸引力的观点表述出来。“独到”或“吸引力”是指具有理论基础的创新, 是在相当高的层次上的创新。以我校某教师两次成功申报为例加以说明。90年代出现了生活审美化趋势, 亟需理论界对此做出有深度的反应, 申报者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人的美学生成”这一未加展开的论断中得到启发, 并联系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相关论述, 发现这个论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 因而形成根据马克思的提示, 系统研究人的美学生成的历史进程及基本特征的研究思路。该课题因其独特的视角切入点和开阔的视野于1997年获得立项。同样, 20世纪文化学术界存在着强烈的反传统的取向, 申报者与时论唱了一点反调, 从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的观察中得到了传统仍在延续的认识, 并将对五四学人的文化学养、人格特征及学术追求的考察与中国现当代学术政治化取向的历史源流的梳理作为这一学术公案的求解锁钥。这样的论证因其显示出较强的思辨性而于2004年获得立项。

(三) 研究方法科学、思路新颖。

在国家社科基金评议表的评估指标中, “内容”的权重最大, 而内容中包括思路是否新颖、研究方法是否科学。因此, 申报者对具体问题应采用跨学科、多视角、多工具的研究方法, 同时要周密思考、精心设计, 在论证中充分阐述研究路线与方法、思想理论观点、预期设计、应用对策等, 列出预期成果的几个主要方面, 并用精彩的文字概述出有特色的内容, 以吸引评审专家, 并彰显申报者对未来研究工作胸有成竹的自信。如2001年立项的“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的经济学研究”, 申报者从国外到国内, 从建筑学、历史学、民俗学、环境学、旅游学等学科角度综述与本课题相关的已有研究及其不足, 体现了申报者广博的知识面和进行多学科、多视角问题研究的能力。

(四) 参考文献注意权威性和时效性。

参考文献可反映申报者对课题研究现状的把握, 以及其学术积累和研究眼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书中限制前期成果与参考文献不超过500字, 因此, 在填写参考文献时要认真筛选, 展示精华, 将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权威性的、最新的学术成果列入参考文献, 切忌浅泛。

(五) 措辞得当。

课题设计可以说是申请人在评委面前的学术亮相, 其目的是获得评委的首肯。因此, 在填表中要特别注意措辞。整个课题设计要体现申请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 在措辞上不能不切实际的夸大、拔高自己, 慎用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等词汇, 也不能用词过谦、妄自菲薄。实事求是地将自己的才情与学养通过课题论证尽情地展现出来, 将自己的研究能力、在该领域取得的成绩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 字里行间充满自信, 才能打动评委。

三、填表的规范与技术

(一) 严格按申报要求填写。

填表规范和技术问题只要认真对待都可以做得很好。一些申请者在课题论证上下了很大功夫, 但由于疏忽了填表规范和技术问题而造成了形式审查未通过的后果, 难免产生很大的遗憾。例如, 在填写“主要参加者“时, 一定要确认每位参加者最多只能参加两个项目, 课题负责人不能作为参加人参加其他项目的申报;对于青年项目, 不仅课题负责人要小于39周岁, 课题参加人也均应小于39周岁, 等等。因此申报人在思想上一定要重视填表的规范与技术问题, 填表前认真学习“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以避免因形式问题造成申报失败。

(二) 书写要规范、形式要美观。

在填写申请表时, 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内容是通过形式表现出来的。干净、整洁、美观的申请书会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其次, 行文要遵守中国人的书写习惯, 文笔要通畅。在写课题论证时要斟字酌句、反复修改, 将几千字的内容写成一篇精品文章, 坚决避免错字、漏字和语句不通。

参考文献

[1]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2008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指南》[EB/OL]. http://www.npopss-cn.gov.cn/xiangmusb/xmshb_more.html, 2007-12-20;

[2]高贇, 王晓丽.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9) 3;

[3]王敏.对提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论证书撰写质量的几点思考[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3) 1;

扶贫基金申请书 篇8

关键词:工伤保险;先行支付;法律研究

一、先行支付制度出台的背景

据人社部统计,2014年全国就业人员7725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20639万人,参保率仅为26.72%,其中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7362万人,参保率仅为26.87%。工伤保险的覆盖面小、参保率低,使职工在因公受伤后难以及时获得救济。而现行救济途径程序冗长,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对于未参加工伤保险职工发生工伤的,由用人单位支付相关费用。但在实践中,如用人单位不予配合,通常职工需要经过劳动仲裁、一审、二审诉讼,最长可达1701天,而诉讼程序完结后,裁判文书执行更是困难,使职工最终难以获得救济。为保障未参保职工能及时获得救助,《社会保险法》第41条明确规定了工伤保险基金的先行支付制度,体现了工伤保险制度的社会属性,保障了全体职工的权益。

二、先行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先行支付制度实施以来,全国已有18个省市出现了地方社保机构向劳动者先行支付公司保险待遇的案例,制度得到有效落实,使许多未参保的职工在因公受伤时能及时获得救助,但实践中先行支付制度仍存在诸多实施问题。

第一,工伤认定难。目前,我国的工伤认定部门是专属于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的,工伤认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当事人对认定结果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而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是由社保部门举证证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工伤认定在工伤事故后通过事后调查做出的,往往因现场证据灭失、相关人员不配合、调查人力不足等原因,以致很难达到诉讼的证明标准,社保部门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第二,确认劳动关系难。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的材料。按此逻辑先行支付以工伤认定为前提,工伤认定以确认劳动关系为前提。虽然我国已承认事实劳动关系,但是劳动关系的确认仍然会在流程上成为工伤认定的阻碍,用人单位常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 “策略”,来拖垮劳动者的维权之路。实践中的问题在于工伤认定部门依据职工提交的申请材料作出工伤认定决定之后,用人单位以工伤认定部门无权认定用人单位与职工之间的劳动关系为由对决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程序中是否具有劳动关系确认权的请示》的批复中明确了工伤认定部门具有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存在的职权。然而对于此项职权与劳动争议部门的职权之间的关系并未详细说明。

第三,证明用人单位不支付难。在确认劳动关系成立,并且持有工伤认定决定书后,申请先行支付的另一个条件是要证明用人单位不支付。根据现行规定,申请先行支付的情形是用人单位撤销、用人单位拒绝支付、申请人本身不能获得工伤保险待遇以及职工认为用人单位不支付的其他情形等4种情形。对于这4种情形,现在社保机构在操作中标准不一,指向不明,往往作出狭义解释,增加职工的证明责任,常常以职工未明确证明用人单位不支付,而拒绝职工的申请,间接阻碍了先行支付制度的实施。

第四,支付后追偿难。先行支付不同于垫付,按照《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用人单位不偿还的,社保机构可通过查询、划拨、通知或申请法院执行等方式向用人单位追偿。然未参保企业往往是小企业,特别是现在公司注册资本改为认缴后,一旦发生工伤,其现有资本无法承担工伤保险待遇,特别是现在公司注册资本改为认缴后,发生工伤后更是几乎无可供执行的财产,不仅使工伤社保基金财产流失,更损害了其他依法参保用人单位的利益和积极性。

三、先行支付制度的完善

(一)改变劳动关系确认与工伤认定的主体

为解决目前劳动关系确认和工伤认定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劳动关系认定上,应赋予职工选择权,既可申请劳动仲裁,也可自申请工伤认定部门一并处理劳动关系确认,且只能择一,一事不再理,因为工伤认定部门本身就具有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存在的职权。其次由劳动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在裁决工伤案件时一并认定工伤,因工伤认定实际上是一种法律事实,对法律事实的认定和调查核实有争议解决部门来处理时其职责应有之义。

(二)降低职工“单位不支付”的证明责任

《社会保险基金先行支付暂行办法》对于证明单位不支付规定了社保经办机构的催告制度,对于用人单位不支付的情况下,社保机构可书面向用人单位发出书面催告通知,告知其不按时足额支付的,社保经办机构在先行支付后即取得要求其偿还的权利。笔者认为,对于单位不支付的证明并不要求达到确定无疑的程度,只要申请者单方提出,社保经办机构经初步认可进而通过催告制度来确认用人单位是否不支付,而排除因申请者对单位不支付证明不力而不能获得先行支付的权益。

(三)加强行政监督,单独设立先行支付基金

为提高公司保险参保率,社保部门应加强行政监督,用人单位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以此提高工伤保险基金的抗风险能力,确保工伤保险基金面对先行支付制度的申请足以良好运转,依法追究用人单位不参保的法律责任。其次改变先行支付主体。低参保率使工伤保险基金背负称重的支付风险。工伤保险制度兼有保险与社会属性,劳动者的风险应当通过国家的强制作用来使社会一起承担,而未参保职工的出现实为国家强制作用不足所致,因此对于如此低的参保率,国家应注入资金成立独立的基金会为低参保率“买单”,国家先行支付后,再以国家的名义向用人单位或连带责任人追偿。由单独的基金会来先行支付,既可以保障申请人及时获得救助,保护合法用人单位购买社会保险的权益,又能保证工伤保险基金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王显勇,未参保单位职工职业伤害法律问题研究,当代法学,2009年第4期.

扶贫申请书 篇9

我是xxxx劳务派遣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公司地址在xxxxxxxxxxx,公司秉着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的理念,为出国劳务人员牵线搭桥!了解到现在有出国意向的人员很多,一方面是想走出国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一方面是国外工资相当高,想让自己发家致富。但是我也了解到很多人员经济能力有限,无法承担出国所需要的费用,这在无形中为想出国者设置了一道门槛,根据政府的有关扶贫政策,来实现他们的出国梦,以下为本项目的申请报告。

一、 xxxx劳务派遣有限公司的基本情况

xx劳务派遣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秉承“诚待四方,信义天下”帮助更多的人脱贫致富的经营理念,与全国众多商务部指定大型公司国际劳务公司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并成功向境外派遣大量劳务人员。

公司主要从事业务:国际劳务合作、人力资源开发及交流、国内劳务中介派遣等。常年提供就业的岗位有:干洗工、缝纫工、水产加工、食品加工、咸菜腌制、塑料成型、机械加工、农业种植、电焊工、印刷工、电子工、木工、瓦工、水电工、钢筋工、油漆工、机修工、塔吊工、驾驶员、厨师、超市营业员、渔工以及各种无技术工种等近百个工种。

每个年轻人选择成功的方式不同,xx劳务为您搭建成功之路。

真正做到“一人出国,全家致富”的服务标准,公司圆您出国之梦。

二、出国劳务究竟有何优势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剧,地球村的概念已经日益普遍。前几年盛行的“孔雀东南飞”的打工潮流现在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了,近几年来慢慢兴起的出国劳务成为了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出国劳务的兴起一方面是全球化进程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全球范围内资源共享的结果。下面我们就出国劳务的究竟有何种优势做一个分析,希望能给更多有意选择出国劳务人员对出国劳务有更多更全面的了解。

第一、出国劳务最大的优势是工资待遇丰厚,一般可以得到高于国内几倍甚至十倍的经济收入。据统计,绝大部分出国劳务打工者都是抱着出国打工致富的心态才出国打工的。国外生活和工作,能更好地开阔视野,真正地领会服务意识的重要性,并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又较大程度地提高个人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和自我规划能力,以最短的时间获得更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第二、在很多产业领域专业技能及服务理念方面,国内都是处于较落后的状态,所以走出国门出国劳务到国外工作,深入到国外的工作环境之中,能较快较全面地了解学习到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因为每年都有不少出国劳务者回国之后创业成功的案例。

第三、能出国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件不平常的事,在大多数人看来,出国算得上是一件大事,也算是一种不错的人生经历。出国劳务既可以出国见识一番,还可以赚回大钱,这绝对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第四、走出国门出国劳务也算一种不错的人生经历,很多人希望能到国外走一走看一看,而出国留学、出国旅游这种方式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因而出国劳务便成了出国最佳方式之一,既可以出国领略到国外不一样的风光,还可以到国外参加工作有一份不菲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选择出国劳务仅仅看到这些好处是不够的,理性地看待出国劳务很有必要,正因为出国劳务的种种优势非常吸引人,所以不少非法出国劳务中介滋生,令很多出国劳务者上当受骗,不仅损失钱财更有甚者还存在着生命危险。所以,我们在此有必要提醒所有出国劳务者,办理出国劳务请务必选择正规的出国劳务中介。

三,社会效益1,劳务人员回国后投资创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出国劳务人员回国后走上了创业路,有的办起了养牛场、养鸡场,有的办起了小超市,有的买农用车搞起了运输,有的承包了村里的荒山搞起了养殖业。据不完全统计,劳务人员的收入除生活消费外,多数投入到房屋改善、购置农具和交通工具以及建立蔬菜大棚和畜牧养殖业。也有部分劳务人员把境外收入投入到饭店等服务行业,包乡村小型企业或渔、林、农小型项目,个别劳务人员回国后自己投资办公司做起了小老板,这些投资方式也带动了附近居民的就业,更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2、改变了农村社会关系并形成良好的精神风貌

随着我省对外劳务合作事业的发展,促使一些农村的劳动力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发生了变化。很多劳务人员出国前都把土地租给别人或委托亲属耕种,也有很多家庭中妻子和公婆承担起了耕作任务,促进了土地的有偿转让,扩大了土地的集中耕种规模,提高了土地的规模效益。很多农民已经不把土地看得那么重要,家庭的收入中也不单纯依靠土地收入,相当多的情况是只把农业收入作为家庭收入的一部分,而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城市,投向了外地,投向了其它产业。劳务人员出国前和回国后的精神面貌大不一样,很多陋习出国前认为是无所谓的或时髦的,回国后觉得看不惯了。小的方面,如:随地吐痰弃物,动不动就发生口角,排队夹塞,游手好闲,打麻将消磨时间等现象;大的方面,如:社会办事效率,处事和处人方式等问题,回国后的劳务人员都有了自己新的看法和标准。

3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对外劳务合作不仅让农民增收,出国劳务人员还将国外先进的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带了回来,这些人完成原始积累后纷纷回国创业,行业涉及餐饮、食品加工、养殖和运输等方方面面,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一根顶梁柱。同时,增加耕地转造林和园地面积,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增加了经济作物、土特产、旅游等非农业收入。通过以上分析,说明在我地办理出国劳务人员的扶贫项目是完全可行而又十分必要的。现在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村脱贫支付的一项新兴产业。我公司立足为更多的家庭解决就业出路,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走出困境,最大限度实现扶贫项目的最终目标。我们会通过项目培训,

使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农村青年跨出国门闯世界,不仅圆了他们的出国梦,而且更能达到“出国一人,富裕一家,带动一片”的效益。这样,不但扶贫效果明显,而且还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地经济水平和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希望政府提供政策、技术及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特此申请,希望政府和有关部门批准为谢!

此致

敬礼!

XXX

上一篇: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论文下一篇:描写蜜蜂采蜜的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