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2024-10-10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通用11篇)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1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砖店镇中心小学 孙晓亮 电话:***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教育以其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和系统性的特点而具有无可代替的主导作用,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极大。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校风与班风

良好的校风对师生是一种无形的感染力,也是一种凝聚力,可以增强小学生的集体意识,恰当地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在这种风气下,小学生的心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班集体是小学生在学校中学习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同时也是小学生完成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条件。班级中如果存在某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将会对学生产生深刻而持久的消极影响。在学校里部分学生在班级中地位偏低,长期受忽视或排斥,容易形成严重的自卑心理、敌对情绪和逃避倾向,可能导致交往障碍及同学关系紧张等。在一些班级中存在不健康的小群体和严重的欺负行为,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很可能使部分学生产生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导致进一步的混乱。而到最后,不论是欺负人的学生还是被欺负的学生,都会形成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如蛮横、霸道、怯懦、虚伪等。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他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物质环境包括教室卫生、校园的自然环境、教学设施、卫生设施等,是学校教育工作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的物质基础(我们把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也包括在内)———这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观点、信念和习惯的手段。”良好的物质环境不仅能使小学生的心情愉快而有安全感,还能激发学生爱校、建校的热情,爱护学校的公共设施,自觉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并以自己的学校而自豪。心理环境实际上是校风的具体体现,包括人际环境、信息环境、组织环境、情感环境和舆论环境等。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建设是实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

1、校园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主环境,应以崭新面貌出现,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要把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让名花异草、茂林修竹、绿色草坪也成为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

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开展各种艺术、文化、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学校还应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学校可以联合居委会等社区基层组织,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在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中,全校师生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关心和爱护,反对体罚、讽刺、打架和骂人,这种和谐的积极环境必然会使其中的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最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

当前多数学校的教学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心理压力。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学习焦虑,害怕上学,担心考试,产生一系列躯体和心理疾病,如头痛、失眠、神经衰弱、食欲不振、焦虑、抑郁等现象。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孩子们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而思考事物的;假使有人想强迫他们凭借其他方法来思考事物,那么他便是无理地、有害的胁迫着孩子的天性。”这段话恰当地概括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随着素质教育的真正贯彻落实,改进学校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这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教师素质

教师的素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才能、个性、教学艺术、教育方法都深深地影响着小学生。素质较高的教师懂得学生的心理,不会经常在全班学生面前严厉地批评或讽刺学生,而是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循循善诱,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一些小学教师自身的心理不够健康,如过于情绪化,对学生的态度极易受自己情绪的影响,缺乏应有的自制力,这种消极的和不稳定的情绪常常是造成部分小学生某些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的原因。

五、师生关系

小学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心目中的威望是包括家长在内的其他人所无法比拟的。正因为如此,师生关系的优劣对小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明显而深远的。良好的师生关系会使小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对学校生活感到愉快,拥有积极乐观的心态。然而,由于少数教师在教育观念上落后,导致教育行为上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不能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这就会对学生的健康发展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2

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是当前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应当重视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内在联系, 重视高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一、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人是身体、心理和精神状况三位一体的生物有机体, 在人体中, 身体、心理和精神状况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医学研究早就发现, 体育运动能够促进人体的一系列化学变化, 让运动者的血液中产生内啡肽, 这是一种能够让人感到欢乐的物质, 还被很多医生视为防治抑郁症的物质基础。也有研究证实, 长期坚持积极足量运动的体育锻炼者患抑郁症的几率大大低于不喜欢运动的人。这些研究都表明,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 体育运动对人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影响。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适应状态,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当具备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高校体育是大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学的最后阶段, 高校体育应当注重发挥体育课程的社会性、体育内容的运动性、体育过程的集体性和体育文化的内在性等诸多特点, 满足大学生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

体育锻炼在增强体质方面的作用显而易见, 如果长期坚持锻炼, 不仅能够发挥增强体质的基础作用, 同时也能对塑造大学生坚强性格和顽强意志等方面产生作用。大学生出现心里障碍和心理问题的原因往往是由于抗挫折能力较弱, 如果我们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 让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意志来完成体育教学内容, 就能帮助学生培养坚韧性、自觉性等意志品质, 让学生拥有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 更能战胜挫折和失败。

2、拓宽大学生的交际渠道

人际交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人格, 人际关系的不协调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很大的消极影响。体育运动是一种沟通的方式, 它能够打破语言、地域、民族、信仰等障碍, 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友谊的增进。大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尤其是集体运动项目, 能够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流, 增进与他人的交往。

3、矫正大学生的心理缺陷

上文中我们提到, 人是三位一体的生物有机体, 人的身体、心理和精神状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 就不会有健康的身体, 反之亦然。体育锻炼是增强身体素质的有效方法, 因此, 它也被视为一种良好的心理治疗方法, 能够有效的消除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现象。

4、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发展

在体育运动尤其是竞赛中, 大学生可以表现自己的才能和实力, 也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既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又能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此外, 大学生还能在体育锻炼中发展自身的协调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应急能力等, 这些都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让大学生加快自身的社会化进程, 使自己的个性日趋完善。

三、高校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树立教师身心健康的形象, 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着极大的影响, 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丰富自己多方面的知识结构, 在学生面前树立身心健康的积极形象, 同时使用自己心理健康、卫生保健方面的知识开展科学化教学, 让学生获得更多心理健康知识, 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惑, 缓解心理压力。此外, 教师还应当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让学生学会通过运动调节大脑的兴奋中心, 让运动中枢的兴奋抑制痛苦中心的兴奋性, 有效调节大脑活动, 避免不良心理现象的产生, 有效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2、有效利用体育项目的特点, 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每个体育项目都有不同的特点, 对运动者心理健康的影响也各不相同。例如, 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跑、拔河等集体项目能够帮助运动者改变孤僻的性格, 加强运动者与他人的交往, 培养其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性格孤独的大学生应当选择这一类运动项目;游泳、溜冰、跳马、单双杠等项目能够不断克服运动者胆怯的心理, 培养学生勇敢无畏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性格腼腆、胆小的大学生应当选择这一类运动项目;太极拳、慢跑、棋牌等运动项目对调节运动者的神经活动具有重要作用, 能够有效增强运动者的控制能力, 性格急躁冲动的学生应当选择这一类运动项目。

3、充分利用体育课程的主导作用, 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

有调查证明, 在体育教学中, 师生、生生之间交往互动的频次越高, 就越容易互相认识, 而交往互动的时间越长、密度越大, 越容易产生相同的感受和体验。因此, 教师应当注意到体育课程与其他学科的不同点, 重视发挥体育课的实践性, 加强学生群体性的身体锻炼, 让学生在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中, 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流、接触和合作, 让学生学会关心和爱护、支持和帮助、尊重和理解。这样, 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别人的帮助, 学生可以获得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丰收, 既增强了体质, 也促进了心理的健康发展。

结语:总之, 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顽强意志, 拓宽大学生的交际渠道, 矫正大学生的心理缺陷, 促进大学生的人格发展。我们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增强学生的体质,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我们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在身体形态发育、人体机能改善方面的作用,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控制能力和意志品质, 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未来的发展紧密相关, 因此,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是现代高校必须重视的问题。高校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诸多积极的影响, 我们应当重视研究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着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水平。

关键词:高校体育,体育教学,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孟岩, 论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 科技信息, 2009 (31)

[2]、田华,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 内江科技, 2008 (09)

[3]、许聪, 浅谈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J], 科技信息, 2011 (12)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3

关键字:学生、学校、心理健康、培育学生人格

中图分类号:G441

一、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随着全国各个省市的中学生殴打视频在网上被广泛传播,人们对学生的教育由重视学习成绩到重视心理健康的转变。产生校园暴力的现象对于青少年来说不仅仅是身体的创伤,更无疑是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心灵伤痛。据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青少年儿童之中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作弊说谎、厌学逃学、焦躁不安等。种种行为因素都体现了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生活环境、家庭坏境、学校环境的影响,家长、老师仅重视科学文化成绩的提高,没有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没有相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长期的学习生活导致学生压力大,学习情绪不能得到适当的疏解,长期抑郁,由此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由此导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偏差现象,不利于自身素质文化水平的提升,更加不利于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学校而言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问题,同时加以辅导和课程内容讲解,正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其的教育行为势在必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曾江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为建设祖国现代化发展所培育的中心力量,加强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中小学校中是被容易被忽略的教育方式,但这又是国家教育政策有关素质教育的热点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帮助学生培养和健全学生心理素质水平,为提升学生的素质文化教育奠定扎实的心理基础。

在青少年阶段,随着自身生理条件的变化,各种生理机能趋向成熟发展,必然会给青少年学生带来心理影响和问题,而缺乏生活经验的青少年往往没有得到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心理辅导和帮助从而导致心理矛盾的加剧,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多项调查研究表明,在青少年中存在不同程度、类型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问题的平均检出率大多在20%左右,个别的更高,同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这给竞争日趋激烈的学校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2]。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影响

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从各个阶段针对不同的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疏解,保护学生健康成长。根据在校学生的家庭类型、家庭情况、学业阶段等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各种心理症状有抑郁、焦虑、强迫、注意、充当等问题相对较多(8~10%);人格品行、神经敏感和精神症状相对较少(2.7~3.9%);总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当高(21.3%),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28.5%)处于亚健康状态[3]。通过数据能看出学生的心理问题状况是应该要得到重视的,在心理不健康的错误思想引导下会导致学生行为不规范,危害校园环境等后果。

北京师范大学二附中的校长林福智曾说过,学校的教育理念是通过人文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不仅要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更要坚持完善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健康素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有重要意义。

对于学校来说,通过心理健康辅导,了解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引导和帮助,对学生培养积极独立的人格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心理健康课程的制定,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讲解,让学生针对自身的学习生活问题去了解自我心理健康状态,引导学生重视自我心理健康。学校还可以通过课外活动帮助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和交流,近距离观察学生的行为举止到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帮助学生营造和谐的校园生活和愉快的学习气氛,促进校园环境的稳定以及学生之间的友好相处。

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完善学生人格的内在因素。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缓解和引导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遭遇到的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通过帮助学生提供解决生活压力和学习问题,避免学生由于压力环境造成的心理不健康的情况。一方面遏止了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偏差现象,另一方面对学生健康成长有重要指导意义

心理健康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人格的重要行为准则。在学习生活中完善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個性的发展,在促进科学文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针对自己的心理健康,通过引导教育,更好地完善自己和促进自我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是规范学生行为和思想的重要指导。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和谐的个人发展观念。学生心理健康的成长对素质教育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学生人格的培育是长期累积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导学生正确思考和规范行为的准则,对其人格培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认识自己、接受自己,并通过自身努力完善个人文化水平,促进学习生活良好健康发展。

四、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良好而强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校和家长来说,不应该仅仅重视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提高,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完善自己,通过自我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成长,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以减少校园暴力行为,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和精神文化素质的发展,促进校园生活稳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睿.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制度建设研究[M]重庆师范大学,2008.

[2]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学版),2002(02).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4

【摘 要】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在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美满幸福。【关键词】家庭教育;青少年;心理

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渐丰富起来。但是,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等。本文仅从家庭因素方面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谈几点粗浅的看法。1.家庭教育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础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儿童。如果儿童从小在家庭里受到良好的教育,以后的学校教育就能顺利地进行;如果儿童在家庭里受到不良的教育,就会使他们在接受学校教育时发生困难,学校久需要用很大的力气去矫正他们的错误和缺点。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与行为习惯养成至关重要,它也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成败。

在纷繁的社会环境因素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环境。这是因为:首先,家庭是人们出生的地方,是人们有生以来所接触和生活的第一个环境,是一个人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对一个人的身心成长,道德品质的发展,个性特征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第二,家庭是人们连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生活环境。孩子的生活大部分是在家里度过的,他们最初的道德观念、价值观正是在家庭中形成的。个人的心理品质、心理特点、性格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第三,家庭中教育的观点、方式和方法,家庭成员的作风、习惯、品德修养,家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性格特征都深深地影响孩子的心灵。家庭环境对人的个性形成有巨大影响作用,同时对人的心理发展方向和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家庭结构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员的构成及其排列顺序。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我国家庭结构面临着由大家庭向小家庭、小家庭向多元家庭发展的趋势。当前比较常见的有:核心家庭、主干家庭、隔代家庭、缺损家庭、重组家庭、流动家庭等等。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之间长期相处、关系密切,都是一个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正常的家庭结构被打破,则会给青少年心理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如:父亲或母亲早亡,会给青少年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灵创伤,使其失去了精神的依托,出现行为不正常、情绪不稳定等现象。随着离婚现象的增多,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这些离异家庭的子女大多具有自卑、少言寡语、性情孤僻、厌学情绪和逆反心理较强等心理问题,应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家庭、学校的极大关注。目前,学校里有部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就是由于残缺的家庭结构造成的。所以,要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地发展,首先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

3.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面个方面。子女不但要从家庭里得到生存和生活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需要从家庭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生活的气氛和生活秩序,对于未成年子女的影响尤为重大。未成年的子女,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不可能脱离家庭、父母而独立生存和生活,他们一步也离不开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好不

好,对他们的身心影响极大。如:一个家庭中,如果父母经常吵架,必然使自己的子女失去归属感,心理上失去支持和平衡,造成心理障碍,在学校可能表现出沉默寡言、不合群、自卑等异常现象。实践证明,生活在具有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往往表现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缘好、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等人格特征;生活在缺乏良好家庭生活氛围中的青少年,则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和行为,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对现实强烈不满等人格特征。可见,家庭生活氛围是比较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社会环境。所以,作为一个家庭,除了为子女提供物质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要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努力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围,给他们一个民主、和睦和安定的家庭。4.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教育和抚养子女的方式,是受教育者教养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养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养方式,不良的教养方式会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心理伤害。从现实情况来看,以下三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

4.1 专制粗暴型:父母专制、蛮横、任性、不讲道理,以圣人和教训者自居,忽视孩子人格的存在。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孩子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容易形成自卑或者退缩心理,还会导致孩子产生撒谎、破坏,甚至偷盗犯罪等行为。

4.2 冷淡型:一些父母因为热衷于自己的事业,或者父母关系不良,导致对孩子管教不严、或者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孩子容易形成冷漠、自私;胆怯、孤独等性格。

4.3 溺爱型:主要体现在父母不管孩子的要求合理不合理,从不违背孩子的意志,要什么给什么,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对孩子的要求一味的满足,直接受害的是孩子本身,孩子向父母提出的种种要求,父母从来都不加分析,一一照办。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的个性、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孩子则容易形成任性、自私自利、专横跋扈等性格。5.家长自身素养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家长的素养,指的是家长平时的修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即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二是理论、知识方面的水平,即文化素养。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家长素养直接制约着家庭教育的成败、家庭教育的水平和家庭教育的方向。家长的一言一行也会直接影响着子女的心理发展。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说明,父母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假如父母整天沉迷于上网、打麻将,对子女的学习、生活漠不关心,其子女在学校往往表现为经常不遵守纪律、厌学情绪严重等不良现象;假如父母开口闭口都说脏话粗话,其子女在学校往往不可能是一位文明而又有礼貌的学生。可见,家长自身的素养也无形中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要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家长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总之,家庭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很大影响,因此,家长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把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使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从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5

————平面设计1001袁超31018020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以后的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作用,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以后的生活工作有着很大的作用;反之,心里不健康者,很可能以后走上歧路,也不可能对社会和国家做出有贡献的事。

大学可以说是我们从学生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期,所以大学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课本知识,而是学会如何去适应社会,如何在这种性质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当然,课本知识是生存下来的一部分基础,学不好知识,或许你能生存下来,但你也只会是这个社会的中下流人士,不可能过上上流人的生活,所以为了更好地生活,知识是必须的。而另外一个必须的就是一个好的心理了。或许你拥有渊博的知识,但你是生活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任何一个成功的人士都要经历很多坎坷才能真正的成功,为什么经历了那么多坎坷还能一如既往,不灰心,不气馁,就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心理。如果一经挫折就萎靡不振,何来生存?何谈成功?

我们从高中升入大学,需要从高中的学习生活模式中转入到大学的生活,要能很快适应大学既轻松又紧张的学习和生活中,这就需要心理作用了,在大学要树立自己的奋斗方向,这就需要自己对自己的判断,自己要学会去面对大学带来的各种挑战,通过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面对各种挑战的心理承受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完成大学的学习.高中升入大学,大学走向社会,一步一步,我们离开父母的呵护,自己学会独立,自己学会生活,自力更生。或许初次接触这个社会,我们是茫然的,傻傻的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许以前有很多想法,有很好的目标,但是真正接触这个社会,我们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甚至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茫然无助,就像初次进入大学时的陌生。心理健康教会我们如何去树立人生观,社会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朝着这个方向一直的探索,人生就不会茫然,成功不远。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我们找到成功的方向,在朝这个方向的路上,尽管有很多的挫折、失败,但是坚持自己想法,找到正确的方向,就会驶向成功的彼岸。

如今的社会,充斥着各种诱惑,黄赌毒,各种游戏,在我们身边都有出现,稍有不慎,我们也会卷入这些诱惑之中,无法自拔,然后一次又一次的悲剧就出现了,严重的家破人亡,不严重的也会耽误学习,耽误一生,抵制这些诱惑,需要我们的自制能力,需要我们健康的心理,即使身在这些诱惑之中,也不会被影响,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能增加我们自身的修养,强化我们的心理,既能有效地安排时间充实自己的生活,也不会被生活周边的诱惑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人生。

进入大学和社会,随处都能出现着各种对比,“你从哪个学校毕业?”,“你的家庭情况怎么样?” ···当你发现你比不上别人时,有些人或许就会出现自卑心理,然后窝在自己的世界里,容易养成各种心理疾病,自闭,抑郁等等,当发生这种情况时,我们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第一,我们培养良好的个人品质,良好的个人品质,自身修养容易让人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尽管我在这方面比不上别人,但是他那方面是不如我的,所以我不用自卑,每个人都有优缺点,不用拿自己的缺点去跟别人有点比较。第二,养成自己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拥有自己的生物钟很重要,劳役结合,学习的同时不要忘了适时的放松一下自己,这样反而更加有利于自己的学习,不宜过度用脑,这样会降低记忆力,学习效果降低。第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当你发现确实比不上别人时,你要的不是灰心丧气,甚至各种封面情绪,不是嫉妒恨,而是调节自己的心理,有些地方确实比不上,但是总有地方我能超过他的,我就冲着方面努力。并不是我出生不好就会比别人矮一等,并不是我家庭情况不好,就注定我一辈子不如他们,我会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扎实的走下去,总有一

天,我会超过他们,到时候应该羡慕的就不是我了。第四,多交益友,不交损友。很多成功

人士,在他们回忆自己成功的过程中,总会说起,我有很多好朋友,是他们的帮助,才会让

我有今天的成就。朋友不仅可以助你成功,还能分担你心里的痛苦,当你抑郁烦闷的时候,去找你的好朋友,向他述说出自己的想法,好朋友会帮你解决问题。最后,当你不能解决自

己的问题是还是要去求教专业人士,心理老师,或者心理咨询机构,毕竟,心理健康是会影

响我们一生的东西,心里有问题时千万不能忽视,长期的心理问题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要

及时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再次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去。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对成长成才有着很重要的影响,越往下写就越发现这一点。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让我们不得不去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为我们以后成功增加一

块垫脚石。学好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我们的心理,增加自身修养,强化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即使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我们也能处事不惊,镇定面对,让我们在这个 只能靠自己的社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6

很多教师都会感叹:“唉,现在的学生真是一届不如一届!”这句话从某个程度上说,有其合理性。因为现在的不少学生的心理都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而且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心理上的问题比以前的学生都要复杂多了。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引导学生走上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要能正确引导学生走出心理上困境,首先必须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困境是如何形成的。我觉得当代学生的心理困境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学校课业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学习成绩好才能得到老师和家长们的奖赏,才能被评为好学生,考上好学校,长大了找到好工作;反之,不少学习差的学生,则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家长的打骂。由于老是担心成绩不好,不少学生回到家中就立即看书写作业,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睡眠质量不高,第二天到校时精神状态不佳,听课效率低,成绩无法提高,造成恶性循环,以至许多学生出现了厌学的问题。

第二,是由人际关系引起。由于教师、父母对学生缺乏理解和沟通,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从而引起学生的困惑和烦恼,或因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给学生造成了心灵伤害。另外,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也令他们十分苦恼。

第三,家长疏于管教子女。很多家长由于本身婚姻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生计,经常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以为有钱给子女用就是疼子女、爱子女,从没想过,子女需要倾诉、关心、支持,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忙很辛苦了,再加上中国的家长本来就比外国的含蓄,从不轻易透露自己对子女的疼爱,所以,当子女需要家长关心时,总有一种缺失感。经常听到有家长说,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们学校,你们教师就必须帮我教好我的儿子(或女儿),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看着他(她),我忙都忙死了。家长管教的缺失使得教师的教育更为重要。

第四,现在在校学生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成了家长的“小太阳”,家长对子女往往有求必应。而且由于家中只有这么一个小孩,所以这些独生子女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别人合作交流。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现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难度加大了很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应成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经验,简要地谈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三、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面对以上的问题,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其他素质教育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人的素质就难以发展到较高水平。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果缺少心理健康教育,那么,这个素质教育就是不完整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做法:

1、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老师,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有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师。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要如何树立楷模,我认为老师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其次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老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最重要一点是要讲诚信。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不能答应学生的事情不做,更不能在学生面前无所顾虑地讲话。

2、多渠道多方位多角度地进行教育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保证。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主阵地。

课堂是学生在学校生活的主要场所,最能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就是师生交往,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渗透。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小学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新课程的理念最重要的有几点:一是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学习;二是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特别是班级的“后进生”,应该给他们机会在课堂上展示,鼓励他们,增强他们的自信;三是与学生有良好的互动,善于观察学生,引导学生。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在课堂中建立良好的师生之间,对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个重要的保证。

(2)用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意义十分重大。校要创造条件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各项设施,从绿化、净化和美化等角度优化校园育人环境,通过组织开展各项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创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班队活动,或组织举办夏令营,到教育基地锻炼,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教育,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环境,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不断完善学生的人格。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提供良好的条件;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

(3)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有益补充。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兴趣不能持久,课堂上所受到的教育如果不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强化,天长日久难免会养成“说一套做一套”的不良习惯,因此,结合学生生理年龄特点,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跳绳、赛跑、接力、下象棋、转呼拉圈„„就在趣味盎然的活动中,同学们心灵受到了陶冶,能力得到了提高。

(4)在班集体建设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

传统的班级管理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所以班级管理必须要有“创造性”,有“创造性”的班集体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更能促进了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只有人人为班集体争光,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班貌,建设良好的班集体,让学生彻底树立“我是班级小主人”的思想,从而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5)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学校要努力构建家校“心育”良好环境,实施学校、家庭同步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密切家校沟通联系,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并与家长配合,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良好的情绪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家长和教师目标一致,达成共识,形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强大合力。

3、指导小学生学习简单有效的自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如:(1)学放松。要使小学生知道紧张正常的心理反应,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2)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无论何事何时都可以与人谈话,学会与人谈心辈子受益。(3)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学习用笔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家长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公开日记要得到本人允许。

4、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的高峰期,他们在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承受挫折方面能力明显较差,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环境,在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困扰多数属于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7

教育是一门爱心的艺术, 所有爱孩子的父母都具备成为教育艺术家的前提条件,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每一个人的社会化, 不仅需要家庭的哺育, 更需要家庭的教养。然而, 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那样有规有矩, 而是潜移默化, 润物无声的终身教育。

一、家庭教育的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 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 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而父母是儿童不可选择的第一任老师, 也不是不可替代的。家庭教育是儿童的摇篮教育, 也是儿童的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健康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孩子出生后, 父母的拥抱、亲吻、照顾、情感的交流就能使新生儿产生强烈的反应, 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个人出生以后家庭教育的开始。一般来说, 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 进入幼儿时期, 从3岁到6岁是学龄前期,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 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古谚有:“染于苍则苍, 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 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 最重要的是, 一个人的人格之核心部分或基本结构, 是在学龄前即人生的最初几年里大体上定型的。

二、家庭教育的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 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 以情通情, 一举手, 一投足及言传身教中往往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 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

在家长高兴时, 孩子也会参与欢乐, 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 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 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 脾气暴躁, 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 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 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变不惊、沉稳坚定, 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 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的表率性

人们常说:“要看孩子将来素质如何, 那就要看家长现在素质如何。”对孩子来说, 父母的待人处事具有表率性, 所以父母的态度和行为应具有前后一贯性, 这样, 他们才能预测未来, 才会有安全感。儿童基于昨天什么行为被允许或得到赞许, 他们便能推断今天的什么行为也会得到允许或赞许, 他们对自己和未来便有了信心, 便有了安全感。我们必须明确, 对儿童造成威胁的, 并不是毒蛇猛兽、自然灾变, 而是周围的人尤其是负有养育责任的人的行为疏忽或失误。如果孩子表现的好坏并不取决于父母的一贯态度, 而取决于父母此刻是否感冒或腰疼腿疼, 取决于父母今天的心情是否愉快, 那么, 儿童深埋着的不安全感将伴其一生。

父母的态度和行为的一致性也十分重要。如果父母不和, 意见分歧, 孩子便不能 (至少很难) 形成评价事情好坏的统一标准, 也就不能发展无冲突的价值观。

四、家庭教育的连续性

孩子出生后, 从小到大, 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 朝朝暮暮, 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 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 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地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 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 伴随着人的一生, 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

五、家庭教育的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 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 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 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 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 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 故此作为父母, 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 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 及时教育, 及时纠偏, 不让问题过夜, 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 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 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 因时间及精力所限, 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 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 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很好的基础, 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8

关键词:组织文化教师心理健康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担负着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和知识传播的重任,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及行为。随着社会、家长对学校教学活动的关注及来自教师自身各方面压力的影响,教师的心理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学校应为教职工提供一个轻松、温馨的组织环境,使教师能在工作中有一个好的心态。学校组织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精神面貌、心理健康。

1.学校组织文化的概念

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信念、价值、假设、态度、期望、故事、逸事等价值观念体系,制度、程序、仪式、准则、纪律、气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校舍建设、设施设备、符号、标志物等物质风貌体系”。总之,学校组织文化综合了学校精神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学校规范文化三大部分,它是一所学校重要特征的体现。

2.学校组织文化对教师心理的影响

学校组织文化是学校群体的共同心理和行为的共同体现,它反映出群体的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学校组织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任何一种积极的组织文化在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对教师心理都具有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2.1学校组织文化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

2.1.1凝聚作用。学校组织文化凝聚了学校组织成员的理想、期望,满足成员合理的正当需要,使他们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将不同背景的人组合在一块,成为一个群体,共享一种文化。因此,这种文化能在学校组织内部产生强烈的凝聚力量,使个体对组织有强烈的归属感、自豪感。

2.1.2激励作用。学校组织文化使教师能了解到学校的目标,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工作中就会有着清晰的奋斗目标和奋发向上的工作激情。良好的学校组织文化有利于营造一种竞争向上的工作氛围,对教师心理起到激励促进作用。

2.1.3导向作用。学校组织文化能使教师明确自己的目标,自愿把组织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教师之间互相交流合作;在生活上相互照顾,共同克服困难。通过学校组织文化,有目的地引导、塑造成员行为的一贯性,保证学校工作高效运转。

2.2学校组织文化也存在着负面影响,其表现在:

2.2.1顽固保守,不利于学校创新。学校通常采用的是一种权威式的管理机制,从而导致教师之间缺乏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的状态。教师都独自进行备课、上课,相互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各个组织内的教师比较认同自己的组织文化,容易造成组织整合的困难,不利于组织间的交流合作。

2.2.2安于现状,不利于求新上进。大多数人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沉湎于当前的生活状态。在这种心理氛围下,整个组织步入发展的瓶颈期,很难有新的突破。如果一个群体安于现状,就必然不会再确立新的、更高的目标,再想出新的措施。

2.2.3容易形成单一心理,不利于组成文化多元化。学校组织文化凝聚人心,引导师生的态度和行为。每个人带到学校中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可能会使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得到创新,但强劲组织文化中的成员容易失去个人特点,使组织失去活力。

3.从组织文化方面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的策略

对于学校发展而言,学校组织文化往往影响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中最主要的因素,只有拥有健康心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才能使学校工作井然有序,才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采取策略改善教师心理健康势在必行。

3.1增强教师心理保健意识

在学校组织文化管理中,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指导教师学习心理健康常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能及时调整自身心理状况。鼓励教师通过运动、户外活动、业余爱好等来舒缓紧张的神经,调节身心,让他们树立一种理念: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

3.2发挥激励机制,给予人文关怀。

学校组织文化应努力营造和谐、温馨的内在环境,从根本上减少教师的心理压力。学校在管理方式上进行民主管理,与教师平等沟通,多给教师鼓励与信任,建立一套富有激励机制的评估制度。增加教师进修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不断接受新思想、新理念,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3.3灌输组织文化

传播组织文化,努力从物质上、精神上、规范文化上营造学校组织的特色文化。使教师能很好胜任组织工作,在学校这样一个大环境中,能够接受学校组织文化,创新学校组织文化,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3.4利用集体活动传播学校的组织文化

学校组织教师运动会、歌咏比赛、旅游及学校庆典等活动可以激发教师团体意识,塑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增加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信赖和理解,提高活动效率,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

3.5保持适当的教师流动性

学校教师的稳定性,有利于组织文化的连续。一定的人员流动有利于组织文化的更新和发展,通过鼓励教师深造,引进新教师,为学校注入新鲜活力。可以避免造成单一心理,有利于组成一个多文化、异质的群体。

一所好的学校,它的组织文化会透射出学校本身所特有的校园感染力、凝聚力。塑造着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鼓舞着教师,让教师从内心萌生出自豪感、认同感。因此,学校领导要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学校组织文化,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让教师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用积极健康的心理善待每一位学生,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育管理学(第二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P146.

[2]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P315.

[3]王敬民.学校组织文化建设对教师健康心理的作用[J].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05.7.

[4]李战营.学校组织文化探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7.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9

单位:明光市紫阳中学 姓名:孙仲辉

国内多种调查提醒我们: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随机抽取的3万名中中学生心理状况的科学检测发现,32%的学生有心理异常表现;又据某种心理测检组检测,只有43%的中小学生自认为朝气蓬勃的,27%的学生认为有心理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首先是学习方面的问题,现在的学生中常有缺乏自信、厌学和学习困难的现象;其次是普遍存在不良性格和行为问题,比较突出的性格问题表现为依赖他人、固执任性,行为问题表现为讥笑别人、说谎、注意力不集中;再次是心理承受能力差,责任心不强,面对难题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受不了委屈、挫折。此外,在情绪、人际交往方面也有明显的问题,有情绪问题的约占10%,人际交往方面突出的问题是自我中心,不遵守集体规则。

近年来,中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导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回避、不争的事实。而造成中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不开。

(一)学校教育心理水平不高

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迟,并且处于推动发展阶段。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作为点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社会与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没有到位,绝大多数人对此感到神秘和陌生。心理测量工具还有待科学化。个别辅导的方法如咨询还停留在一般的谈话,缺乏一定的咨询技巧,专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人员缺乏,也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我国中学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教师虽然基本上能够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都将之视为品德或思想问题,用德育的方法来处理。如,把孤僻看作脱离集体,把焦虑看成患得患失,把性格内向看作不暴露思想,用简单说教和行政方法加以解决,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差,甚至适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不足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不少家庭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对子女经常训斥,缺乏感情交流,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其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却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绝大部分只停留在身体健康上,而没有注重心理上的健康。忽视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到心理健康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以至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使得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此外,没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训,目前从事儿童精神科工作的医生整个中国也还不到100名,社会资源配置的不足也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个瓶颈。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为其整体素质的提高,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两大任务:一是面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二是对少数在成长过程中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和咨询。所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面向全体的系统工程。而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相配合,将中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落实在家庭、社会活动的全方位,才能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更良好的效果。

在学校教育方面,对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无可避免地出现的心理问题,应该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和调整。如我是这样处理学生的心理障碍的。“我班上有一个学生,从小右腿就有跛,走路一拐一拐的。他的很多时光是在伙伴们的嘲笑中度过的,自卑始终困扰着他,他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在班里停滞不前。我也曾叫他的母亲家长会后单独留下:“孩子的心理问题太严重了!”对此,他的母亲也倍感无奈,我看在眼里,暗想对策,等待捕捉教育时机。一天,学校举办运动会,班里的同学都积极报名参加各项比赛,惟有他坐在一边默默无语。“小敏,老师替你报了名参加长跑比赛!”我在他写作业时轻轻地走到他身边对他说。他惊呆了,神情呆滞地想了一会,然后放下手中的作业本低下头默默地抹眼泪,我顺手摸了摸他的头说:“试一试,就试一试,好吗?”“可我没有跑鞋!”他为自己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这没关系,我去给你借!”谁知天公不作美,一直下雨。第二天早上,我在校园一角看见他,为了给他借跑鞋淋成重感冒的我咳嗽着捧着跑鞋对他说:“穿上,去吧,不管结果怎么样,老师都会为你骄傲的!”孩子在我的陪伴下第一次走上了人生赛场,在我一声声的咳嗽中,孩子的眼睛湿了,他心里仿佛涌出一股力量在催他:跑啊,快跑啊„„跑着,跑着,他忘记了自己的缺陷,在同学们惊奇的目光中他向终点跑去。

奇迹出现了,孩子在全校得了第三名!同学们跑过来,簇拥着他,给他鼓掌,他却站在领奖台上放声大哭起来。哭着哭着,他又笑了,他看到了台下的老师在向他挥手,突然他大声地喊:“老师,我赢了!”孩子渐渐地长大,他不再自卑,他的成绩也一天天进步。

浅谈学校教师礼仪对学生的影响 篇10

关键词:学校;教师;礼仪;影响

摘要:礼仪,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精髓,对它的传承,离不开教师这个载体。教师礼仪,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导向和为人处事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努力以文明的语言、行为和高雅的风度、气质给学生以示范和影响。

古之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今之师者,为人处世楷模。在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离不开教师的相随相伴。作为人生的标榜,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学生的关注,对他们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礼仪,不仅是教师个人的品质修养,更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中华民族对于礼仪的重视传承至今。礼仪,是自然和谐的美好结晶,更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一个教师礼仪的修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其教学效果,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中传播人类文明的效果。

所谓教师礼仪,是指教师在从事教学、教务活动,执行履行职务时所必须遵守的礼仪规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遵循的尊敬他人、讲究礼节的程序,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并娴熟运用的人际传播技能。有人说“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让他们必须关注自身的文明修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提高。

1、以端庄优美的仪表影响学生。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促进了人们审美价值的多元化,追求时尚,崇尚个性张扬是时代主流。但是学校是育人的场所,作为教师,着装应与工作性质相适应,更要符合自身的职业形象的需求。因此,教师的衣着要端庄,式样要大方,色彩要素雅,学生需要的不是遥不可及的“时尚人物”,而是让他们可敬可亲的“精神领袖”。讲台上,教师的亮相,应自然而然地成为自然美与专业美的“客体”。

教师通过自己服饰和仪表形象的示范,实质是对学生进行礼仪美的熏陶。服饰礼仪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是当代中职教师自我礼仪形象塑造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2、以文明温和的言语滋润学生。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独立个体,他们与教师享有平等的人格尊严,二十一世纪的教师更应尊重学生,从多重维度来看待、评价学生,用鼓励、赞赏和宽容使每个学生的智力与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因而,教师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甚至教学互动活动中,首先要带头使用文明用语,“你好”“请”、“谢谢”要挂在嘴边。师生见面,学生一声真诚地问候:“老师好”,教师不要随口“恩”一声,敷衍了之,更不要毫无反应,吝啬到没有任何回应。教师这不经意的行为,除了给学生带来情感的冲击外,更会让学生质疑,这样一个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师,不能站在讲台上,大事宣扬礼仪道德,而转身却是,不知礼仪为何物,孔子曰“正人必先正己”,学生对于教师总是“听其言观其行”的,教师礼仪素养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学生这简单的问候,教师以“你好”给以积极回应,这是人与人之间起码的尊重,更是为展示自身礼仪修养最直接途径。此外,在教学过程,教师也应特别注重文明用语,在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时,应将“请”字当头,“请回答这个问题”,当学生站起来回答完毕以后,也要说一声“谢谢你给大家带来如此精彩的讲解”;……这样的语言,不仅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更重要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3、以亲切和蔼的态度感染学生。温和、耐心、尊重学生,这是爱学生的具体表现,也应该是教师必须具有的教育素养。爱学生,就要做到真正的一视同仁,甚至特别要关注后进的学生,教师一个浅浅的微笑、清澈的眼神、柔柔的动作对于她们都是无声的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老师自然、简单地安慰,就能让她们感受到你的启迪和肯定。一个教师,只有讲究语言的艺术,才能用美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

4、以得体优雅的举止示范学生。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秀雅合适的动作的美,又高于相貌的美。举止得体、言语生动,是教师礼仪的基本要求。举止是指人们的仪姿、仪态、神色、表情和动作,可以体现人的思想和感情。中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高雅的举止展现自己良好的礼仪形象。这需要做到端庄大方、自然得体,以从容自信的步履、端正挺拔的站姿、亲切坦诚的目光、准确生动的手势等给学生以精力旺盛、稳健敏捷的美的感染力。

总之,就个人而言,礼仪是一个人思想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等的外在表现;就社会而言,礼仪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俗的反映。中职教师礼仪渗透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待人接物、为人处事之中,是中职教育工作者所应具有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因此,中职教师应当遵循礼仪规范,让自己具有:谦逊文雅而不庸俗,朴实整洁而不呆板,稳重端庄而不怯懦,“温而厉,威而不猛,恭敬而又安详”的礼仪形象。

浅谈学校教育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美术教育 儿童心理 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36-01

儿童的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如何让学生在美术创作这一环节更自由、更主动、更能感受美术创作的乐趣,较好的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呢?

“心理”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的总称。在唯物主义观点中,心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而“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3]。

根据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年龄特点,及某一年龄所特有的主导活动的性质,儿童心理的形成有以下几个阶段:学前儿童期、学龄前期、学龄初期。[2]本文主要针对1岁到11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进行阐述。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先天与后天的关系;二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三是教育和发展现状之间的关系;四是年龄与个别差异之间的关系,这四个方面表现了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1]。在本文中主要针对前两点进行具体阐述。涂鸦和率真是儿童的天性,当儿童画大山、小河、太阳、月亮时,不是为了功利目的而只是想表达自己的认识、想象和情感。孩子大多爱看动画片,动画其实就是美术技能的一种体现,如孩子看过大灰狼和三只小猪的动画片后,在另一个动画片中再次出现大灰狼时孩子会感到害怕并且痛恨,而看到小猪的时候却会认为小猪是自己的好朋友,并富有同情心觉得小猪很可怜。当家长带着孩子去动物园,孩子看到狼舍里的狼时就会产生“不喜欢”的想法,孩子会想起在动画片中大灰狼欺负小猪的画面,这都是受后天因素影响造成的结果。

通过美术教育能使儿童的心理得到更全面健康的发展。“想象”就是对头脑里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美术教育对发展儿童想象力有帮助科学研究证明,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左半球是管人的右边一切活动的,一般左脑具有语言、概念、数字、分析、逻辑推理等功能;右半球是管人的左边的一切活动的,右脑是祖脑,左脑是右脑的分机。右脑具有音乐、绘画、空间几何、想象、综合等功能。所以在知觉、想象力方面更强一些,儿童的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也不是仅仅靠判断和推理进行的,而是靠想象进行的。对小孩子来讲,“万物皆有灵”,“万物皆有情”,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教孩子从不会画到会画,从画不像到画的像,那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技能型和模仿型的,忽略了儿童的天性[1]。例如:给孩子一块橡皮泥,孩子究竟要捏什么没有明确目的,只是在摆弄过程中看它像什么就是什么。家长总希望孩子画什么像什么,涂颜色不要涂出规定的线外。其实,孩子画的不像,控制不住涂色是年龄的事,因为孩子年龄小,画画时眼、脑、手的配合还不够协调,小手的肌肉还不够发达,不听脑子的使唤,所以画不直,画不像,涂不好颜色是正常的,但是时间一久自然而然就好了。

培养孩子良好的想象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充分的体现了出来,例如,在美术教学中,老师在黑板上教孩子画一只鸭子在水里游泳,孩子却在图画本上画了两只鸭子在池塘边的草地上捉虫子,孩子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但是孩子却发挥了想象力按自己的想法来画画,这就是一种进步。欣赏作品也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儿童画大多都充满个性化,其中有许多值得观摩的部分,同时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及创造潜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孩子欣赏其他孩子的作品,从而告诉孩子哪一部分画的好、哪一些应该画、怎样去画,引导孩子在欣赏别的孩子的画时注意自己的不足。这说明,美术教育能使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增强,培养儿童的美术技能在综合教育中能使儿童的想象力如添双翅。

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与智慧和创造紧密联系的,儿童学习绘画能够使他们变得更加聪明能干、心灵手巧,对儿童早期智力的开发也有重要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正确把握方向,体现综合素质的培养目标,是当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首要目标。美术教学既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通过美术教育可以使儿童心理更健康的发展,培养更健全的人格,对学习其他学科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王耘、叶忠根、林崇得.小学生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11月:p25-26

[2]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M].北京師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10月:p76-78

上一篇:关于下雨的时候作文600字下一篇:2022年护理工作总结与追踪分析及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