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法对小学教育的作用

2024-10-28

浅谈教学法对小学教育的作用(通用9篇)

浅谈教学法对小学教育的作用 篇1

浅谈教学方法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姓 名:性 别:学 号:专 业:学 校:太原广播电视大学时 间: 李 琛 女

1014001250738 10秋教育管理

2012年9月

目录:

1. 论文提纲„„„„„„„„„„„„„„„„„„3 2. 内容摘要、关键字„„„„„„„„„„„„„„4 3. 正文„„„„„„„„„„„„„„„„„„„„5-13 4. 参考文献„„„„„„„„„„„„„„„„„„14

序论: 人们错误地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多大的关系。那么,教师的教学方式是什么?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怎样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以及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做用有哪些?

本论:

一、教学方式的概念及其特征

二、学习方式的概念及其特征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二)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结论: 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分不开的,是受教学方法的制约和影响的。新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都要结合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来推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摘要:长期以来,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只是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服务,却忽视了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实际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服务,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相一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模板,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缩影。小学数学不仅要求小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求“会学”。教学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研究学生的学。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形式是课堂教学,要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习惯,努力创设投入的环境,关心学生发展,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掌握学法,使他们在愉快、轻松的环境中主动投入参与并获取知识、技能。

关键字: 小学教育,教学方法,学习方式

浅谈教学方法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通常人们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作用就是向学生传递人类文化知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则是掌握教师所传递的内容。由此,教师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自己所要讲授的内容上,以及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程度。而很少有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教学方式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甚至影响学生处理问题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策略。也就是说,人们错误地认为,学生的学习方式仅仅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生采用何种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多大的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教师的教学方式?什么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一、教学方式的概念及其特征 1.概念

《辞海》对“方式”的解释是“某种活动采用的方法和活动形式”。可见,方式不同于方法,方式包括方法和形式。所以方式较之于方法更为上位,更为宽泛。顾名思义,教师的教学方式就是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的方法和活动形式。

2.特征

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师个人的爱好、情绪、习惯、以及个人的教学素养等因素有极大的关系。教学方式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特性。“教学不管是教的方法还是学的方法,都会明显地与教师或学生个体 的偏爱有关,但教学方式在一定的时代或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背景下,会呈现出模式化的单一运作。” 尽管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教学方式会有模式化的特点,但是教学方式绝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教学环境等诸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二、学习方式的概念及其特征

1.概念

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学生在学习时采用的方法和活动形式。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2.特征

学习方式因个人的个性不同而表现为明显的差异,尽管如此,但是学习方式仍然具有相同的成分,主要表现在:第一,学习方式的实质是学习者喜欢的或经常使用的学习策略,反映了学习者对不同教学方式的偏爱以及学习倾向。第二,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为学习者所表现出的学习方面的稳定性与独特性。所谓稳定性,是指学习者在他的学习中经常使用并保持不变,且学习者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所谓独特性,是指这种学习方式与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密切相关,且学习者与别人不同的学习方式。第三,独特的学习方式还受到学习者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学习方式一般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 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两者在学生的学习中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接受和掌握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发现和探究学习,从而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得单

一、被动和机械,学生的学习生活缺乏生机和活力。“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所以,必须要改变这种陈旧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

美国教学论专家乔伊斯等所说的:“教学模式就是学习模式,在帮助学生获得信息、思想以及表达方式时,我们也在教他们如何学习。” 著名的教学模式专家M.维尔(Marsha Weil)在给乔伊斯的《教学模式》一书写评论时指出:“有时我认为应该称这本书为《学习模式》。因为真正的教育就是教会儿童如何学习,所以我认为采用这个书名才是正确的。”这就是教学模式为学习模式服务的基本观点,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可见,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教师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方式提供模板,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教学方式的一个缩影。

1、创设情境教学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小学生学习往往从兴趣出发,对于感兴趣的教学寓以一定的情感表现。课堂上当孩子们对教师讲课感兴趣时,精神格外集中,孩子们用表情和眼神向老师输送信息。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反馈信息中不断地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积累了不少激发学生兴趣的教法。例:直观教具、彩色画面、电教手段等都被学生所欢迎;又如教学中运用竞赛、游戏、讨论、动手制作等教学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此外,还有情趣的引入、教师幽默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良好的示范,在课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给学生亲切愉快之感。

2、研究性教学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教法实施的过程。

运用这种教法,显得十分关键。因为教法是为教学服务的,这是课堂教学中把繁难问题化为简易问题的桥梁。教师的工夫在于架桥,让孩子们顺利过桥,而教师架桥的过程正是分散知识难点的过程。如何架桥,各科有各自的学问,但核心问题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下面仅就数学课的教法来谈我的教法运用。数学知识逻辑性很强,新旧知识衔接很紧。课堂上我经常采用“原型启发式”教学法,运用相似原理充分发挥知识的原型作用,为学生提供线索,方能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生必须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和除数是整十数的方法,才能促进以旧引新,以新忆旧,新旧结合。运用这种方法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活跃气氛,掌握了知识。成功的教法会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再这一环节,教师一定要掌握好教学方法在小学教育中的 巨大作用,懂得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的开展。

3、研究性学习教学法,这是对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一种改革。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独立自主地开展研究的学习方式,它是以学生的自觉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围绕研究专题进行的,它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以为,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体现在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也体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而“问题教学法”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有益探索。“问题教学法”能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和途径,使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地深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由此,我在数学课教学中创设研究主题,采用“问题教学法”,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探索、接受并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4、“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依据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采用预习笔记等形式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选取或归纳出典型的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研究,养成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课堂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以学生的提问为研究性学习的切入点,以创新思维为突破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认识。

首先,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研究性学习的起点,也是“问题教学法”的首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学生的自主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学生研究、创新的原动力。陶行知先生说:“发 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说:“指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组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数学课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过程,为以问题为中心的搜寻、发现、确立、探索、解决的过程,学生也由被动的接受者、服从者、执行者变成了主动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这一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喜悦感将成为激发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其次,讨论问题,尤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问题讨论是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也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行问题讨论会对教师提出可更高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编制出适合学生讨论的材料、引导学生讨论的若干问题。这也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问题的设计。首先,设计的问题应符合探索性、研究性、开放性的特点。这样的问题才能展现答案的多样性,这样的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要求教师必须树立追求思维过程的观念。也就是说,讨论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尽快得到所研究问题的结论,而是要宽分展现学生研究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去发现、培育并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其次,设计的问题应具有层次性。学生的知识水平有差异,难度不高的问题有利于保护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挑战性,从而调动全班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实现面向全体的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教育观念。通过问题研究,可以克服学 生的思维定势,减少了学生的盲从心理,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

最后,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归宿,也是 “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好的问题情景的设计是解决问题的催化剂。良好的问题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好语言、设备、环境等各种手段,创设符合需要的问题情景。对于教师来说,特别要利用好语言手段,即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教师都要及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必须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以培养或巩固学生的自信性,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成就感。设计良好问题情景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采用学生上台演示或讲解,体验角色转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等。

(二)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1.由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之间的特殊关系,所以,学生的学习方式极易受到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

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方式的采用起到了不同的效应,同时也导致了不同的学习效果。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教学方式仍然占主导地位,一些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仅仅是一种点缀而已。今天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倡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单

一、被动和机械的学习方式,倡导新型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便更好地培养能够适应变幻莫测的社会现实,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对二者的关系做了明确的规定。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第十条作了明确的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学是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和学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在这个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从教师教的角度讲,是教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讲,是学的方法,而教的方法要以学的方法为基础,学的方法要与教的方法相一致。教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学的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所以说,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有这样的教学意识:一定要意识到,教和学是一个双边活动,密不可分;意识到当你在传授人类文化的同时,另一双眼睛在悄无声息地注视着你、模仿着你的育人态度、教学方法,这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更为重要的是关系到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甚至是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文盲,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3.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分不开的, 是受教学方法的制约和影响的。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第十条作了明确的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与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完全是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指导和培养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角度来论述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的关系。这也进一步说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与发展和教师的积极引导分不开的,是受教学方法的制约和影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还指出,新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都要结合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来推进,“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应以信息教育技术为突破口,把现代信息技术的优秀成果广泛运用到学校的教学过程之中。相信在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变得愈加合理,小学教育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下将产生极大的进步。参考文献:

1.《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余文森,吴刚平.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2.《教学模式》 乔伊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2.1.1)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2006.10)

5.《关于课程改革“方向”的争议》王策三,(2006.1).14

浅谈教学法对小学教育的作用 篇2

一、关于背诵的实证研究成果

通过查阅, 人们对文本背诵这种学习方法对小学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做了一个较为细致的研究。邓郦鸣通过研究证明背诵和朗读能够强化语言输入, 加深学生对所学语法知识和句子意义的理解, 提高词汇、句型以及固定表达方式的记忆效果, 增加语言积累, 从而使学生的语言输出有一个基本的框架。龙献平和黄光大通过对背诵强度与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进行了跟踪性的研究发现, 背诵强度与英语学习成绩呈正相关, 且这也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 通过强化对文本内容的背诵, 其英语学习成绩往往会有一个逐步的提升空间。结合我自身对文本背诵在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有效性观察, 反应出采用文本背诵的学生在英语水平、写作能力、语言输出量等方面都有更大的提高;也使低水平的小学生能写出更多更完整的句子, 而高水平的小学生在语言使用精确度上也有更明显的提高。

二、文本背诵的方法对小学英语学习作用的理论基础

1.从语言习得理论角度解释背诵。20世纪80年代初, 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教授 (Krashen) 提出了著名的“语言输入说”。克拉申的这一论断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认为语言习得需要借助语言输入来完成。教授语言的教师要把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学习者提供的最佳的语言输入上。最佳语言输入包括了以下四个必要条件: (1) 语言输入材料的可理解性; (2) 语言输入的联系度; (3) 纯语言输入; (4) 语言输入量。这其中, 大量的可理解下输入是语言习得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文本背诵是在文本讲解后进行的, 因而具备了可理解性。因而可以说文本背诵是以克拉申的这一理论为理论基础的。此外, 我国小学生的英语学习缺乏一个原始的语言环境, 而对于文本背诵的高效恰恰会有助于弥补这一先天性缺陷。通过不断的大量的强化性语言输入, 使它达到最大的语言习得。

另外, Swain根据加拿大法语沉浸式教学效果提出的输出假说在不排斥Output Hypothesis的前提下, 强调了语言输出对语言习得的意义。Swain认为通过外语语言学习者的大量语言输出, 可加强自己的语言使用的精确度和流畅性。同时, 输出可以促进第二语言习得。成功的第二语言习得既需要有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 又需要输出可理解性的内容。在当前的小学英语学习环境下, 学生输出英语的机会太少, 从而导致大量“哑巴英语”现象的存在。文本背诵和学生输出的读和说分不开, 它既是语言输入, 也是一种语言输出。

2.从以复现为基础的语言习得理解背诵。Ellis提出的以语言输入复现频率为基础的语言习得观也是对文本背诵的一种强力支持。该理论可以概括为三个假设:

(1) 语言学习是范例学习。他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 语言知识的熟练运用依赖于大脑对大量范例语言的记忆。

(2) 注重语法学习有利于掌握不同结构。Ellis认为学习语言要学习其成千上万的结构和以此而形成的语言规律。

(3) 高频率的复习是语言习得的关键所在。储存在大脑的语言表征和现象, 需要语言学习者加强它们的联系, 加强它们复现的概率, 这要考类型复现和练习复现。文本背诵是存储范例语言的有效方法, 反复的读和背, 加强了语言的输入频率, 使我们语言学习者由浅入深的理解语言, 掌握规律, 形成流畅的语感。在平常的课堂口语表达中, 通过文本背诵积累的短语和句型就会有自然的运用, 促进小学生综合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3.心理语言学的角度。背文本和读文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读的过程当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但背文本时需要做到眼到、心到、耳到、口到, 使其达到协调统一, 全身心投入到英语背诵的环境当中。背诵有利于使学生课堂当中的短时记忆和瞬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记忆分为了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通过人类多种感觉器官的加工和注意, 变成短时记忆。通过复述、再现, 使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 增强记忆的有效性。文本背诵正式将课上, 记忆平时的瞬时和短时记忆转换成长时记忆的过程。从而慢慢形成大脑的语言资料库, 使小学生的英语知识积累量由少到多, 形成质变。现今广泛应用的交际性教学法, 忽视了小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 导致学生“地基”不牢固, 这对于其今后的英语学习是不利的。因此, 可在平常小学英语教学中, 穿插文本背诵这一教学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有助于语法的传授和其他教学内容的传授和巩固。

三、值得注意的问题

为了发挥文本背诵在小学英语学习中的最大用处, 我们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择取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段落和篇章, 控制好背诵量, 防止造成小学生过多的学业负担, 而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2.应用多种方法, 采用多种学习策略。如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注意、认知、记忆等策略进行背诵。

浅谈教学法对小学教育的作用 篇3

一、合理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查阅资料,进行电子备课,为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熟悉、钻研教材,确定教法、学法,提高教学实效的基础。我校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生源的特殊性,要求教师课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但备课手写麻烦,于是不少教师把好多有用的内容省略了,有的教师纯粹就是照抄以前的教案,备课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我认为电子教案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备课前先熟悉钻研教材,再上网查阅优秀教师的备课资料。网上的教学设计各种各样,一课有好多种,而且资料多。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加上自己的见解,有选择性的拿来运用到自己的备课中。

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获取知识是通过各种感官(口、耳、舌、鼻等)将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感官的运用功能,课堂教学不仅需要师生来完成,还需要借助其他媒体才能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并且相应地多渠道反馈信息。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会对学生的各种感官形成刺激, 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中, 激起学生的情感, 让学生全身心投到特定的意境中。

1、有效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挖掘新的潜能。玩耍的兴趣与生俱来,高涨到趁看管的父母上厕所而麻利地玩会游戏,但学习兴趣却很难培养,要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动和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有刺激感官的作用,运用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实现多渠道信息的传递,加强学生对知识认知的透明度,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在教学新知识时,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选用适当课件, 配以教师得当的体态、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2 、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儿童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喜欢形象直观的东西, 乐于接受各种新的事物。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 课件中优美的音乐, 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 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 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 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因此, 小学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动态感知的优势, 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情境, 诱发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

3、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教学信息可以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 “妙不可言”,美到无法用语言表达。这时教师这些难以表达的美,通过多媒体传授给学生。例如, 在《庐山的云雾》一文的教学中,庐山云雾的美景,农村的学生过身临其境, 仅仅通过文字、老师讲解,学生无法体会到那种仙境般的美,这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把庐山云雾的美景展示出来,学生立刻被吸引,身临其境般体会到了庐山的云雾不仅姿态各异而且瞬息万变。语文教学诸如此类很多。总之,多媒体能刺激学生感官,具有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等许多优势。

4、有效运用教育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 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 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揭示矛盾, 引发争论, 打开学生思路,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 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如《捞铁牛》一课,通过声像并茂的电教演示, 学生明白了铁牛是怎样一点一点离开淤泥,被拉上水面的这一难点,同时电化教学还引发了孩子们的创造力。

三、有效利用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课外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文学习完了,并不代表这一课的任务完成了。课外延伸是对课文内容的有效补充。农村条件有限,学生不能上网查找资料。在课后,我利用网络查找了课外补充材料,打印出来,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让学生阅读欣赏。如在教学《可爱的西沙群岛》一课时,为了理解作者对西沙群岛风光以及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鸟类与鸟类和谐相处的意识,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

1.继续搜集有关西沙群岛及有关岛屿的信息,举行“岛屿知识知多少”的宣传活动。

2.写一些保护鸟的标语。

3.画一幅展现西沙群岛风采的图画。

通过完成作业,学生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总之,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为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但是, 我们应该明确多媒体永远只是辅助课堂教学、优化教学效果的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运用教育教学信息技术必须把握“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 并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为轴心, 这样, 才能发挥其最佳效益。

浅谈教学法对小学教育的作用 篇4

绘画学习是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多媒体教学的出现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绘画的兴趣,它是一种把图形、文字、形象、视频图像、动画和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综合处理和控制的一种信息技术,是信息领域的又一次革命,在教学中,它不仅能快速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又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同时,在绘画学习中,生动、鲜明的表现,能扩大教学信息量,拓宽幼儿的知识面,能激发幼儿主动感知、主动探索的欲望及兴趣,能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对幼儿来说,枯燥的形式缺少审美的感知,多媒体教学中能做到声色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优点,使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不但帮助幼儿理解绘画内容,也培养了幼儿的爱美情感,同时也会提高幼儿的绘画创造能力。

一、多媒体教学能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充分体现了兴趣在孩子求知过程的重要性。兴趣是让孩子主动去探索,获得知识经验、扩大眼界的推动力。因此,幼儿园绘画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培养美术教育的专业技能,而在于激发幼儿对绘画学习的兴趣,为未来的美术教育奠定基础。而多媒体教学综合运用了图、声、色等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营造了轻松、活泼、流畅、自由的学习氛围,吸引住幼儿的兴趣,陶冶幼儿的情操,推动了幼儿学习的能力。例如,中班绘画学习“美丽的花”,活动前,从网络中收集到许多鲜花盛开、蜜蜂、蝴蝶飞来飞去采蜜的动画,画面上各种鲜花竞相开放,形态各异,颜色鲜艳绚丽,再配上一段恬静优美的音乐,这让孩子们在通过视觉的感知及对丰富画面的喜爱,大大激发了他们对绘画的兴趣。只要绘画兴趣产生了,孩子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潜力,这离教育的目的也近了。

二、多媒体教学能协助幼儿理解绘画内容

在美术活动中,许多内容光凭教师讲解示范或让幼儿自主去画是不够的,幼儿的思维对许多抽象的概念是不容易理解的,因此要想把教学内容从各个层次、多个角度并形象、生动、鲜明地呈现在孩子面前,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利用图文、声、像并茂地加深孩子对绘画内容的理解,把原来一些较抽象、生疏、不够具体,难以理解,不生动的教学内容变为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具体的可观事物,让所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得到更多的认识,使绘画学习取得更佳的效果。例如,大班绘画学习《海底世界》,大海对本地区的孩子来说只有极少数人看到过,就算看到过大海也对海底认识不多,对此方面的经验甚少。因此,利用网络资源从网络上收集下载许多海底生物的动画,并结合相应的精美图片和一些优秀的作品,使幼儿对海底有了多层次、多方面的认识,把原来不清楚、抽象、深奥的内容变得清晰可见,这对幼儿在绘画中起到了具大的帮助作用。

三、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幼儿的爱美情感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的重点之一,欣赏活动中让幼儿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感受形式美和内容美、丰富审美经验,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培养幼儿一定的审美情感。利用多媒体教学为美术欣赏创设理想的环境,营造美的氛围。例如,在欣赏我国国粹《京剧脸谱》时,首先收集一些精彩的京剧片段,让幼儿对京剧的音乐及装扮有一定的了解,并对京剧产生极大的兴趣,再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各种面具,让幼儿了解面具的主要特征及色彩的搭配,使美术活动在音乐、影像中有机结合,让幼儿获得立体的、多元化的感受,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得到美的享受,爱美情感得到了培养。

四、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幼儿的绘画创造能力

幼儿园《纲要》提出,幼儿美术教育重在幼儿的自我表现,抒发幼儿的情感,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促进个性的发展。可见当今的社会日新月异,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美术活动中,只会模仿,不懂创新的人是出不了优秀作品的,而多媒体教学能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例如,在中班绘画学习《小青蛙》,幼儿在观看了课件上的青蛙,对青蛙有了很大的兴趣,也对青蛙有了更多的认识,但如果课件上除了青蛙外没有其它景物或情境,画面就会显得单调和乏味,慢慢的孩子对绘画就会失去兴趣,因此,教师提示引导孩子大胆想象,丰富画面,再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设计画面,如给小青娃画上池塘、荷叶,或是青娃的唱歌比赛,或青娃的宫殿等,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使画面更加生动,也让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提高。

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幼儿绘画学习的一种手段,它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需要,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媒介整合起来运用,使幼儿绘画学习变得丰富多彩。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活跃教学氛围,帮助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还有利于幼儿对美术的感受和理解,大大提高教学灵活性,大大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幼儿表现美、创造养的兴趣,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较大的满足。当然,在幼儿绘画学习中采用多媒体教学,需要广大教师认真学习、结合自己的实际努力提高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水平,在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学设备现代化,更重要的是教学观念的现代化,教师素质的现代化。所以,幼儿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概念、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组织策略,把优秀课件与传统教学手段相互整合,有效地进行课后答疑,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陶秀伟.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M].辽宁: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杜玫.幼儿美术与创造性思维发展[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浅谈教学法对小学教育的作用 篇5

一、充分认识音乐教育在学生品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类最大的欢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初中音乐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在音乐艺术之中。”这些都说明音乐教育在学生道德品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现行初中音乐教材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德育教育因素,这些也正如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

我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音乐的教育作用。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乐教,他说过:“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孔子重乐的目的,不仅仅由于音乐能给人以动听的`声音,更重要的是能增进个人的修养,感化人心,使人去恶从善。他将音乐看作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教育手段。荀子也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也强调了音乐具有陶冶心灵、淳化民风的作用,而且比空洞的说教更有说服力。

当前,初中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不能忽视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缺乏理想和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薄;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现在的不少学生个性突出,多以自我为中心。因此现代社会对初中生进行思想教育必须以情感为基础,否则只能成为空洞的说教,而音乐教育可以为德育培养良好的情感基础,它在学生高尚情操培养方面比起其他学科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精心研讨,巧妙构思,有效实施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音乐艺术的魅力给人以美的享受,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力量,给人以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音乐教育包括艺术教育和品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两者融为一体,不能割裂开来,寓教于乐,寓教于理。要注重音乐教育的熏陶和感染,不是生吞活剥式的灌输,而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中使学生受到教育。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材每一篇作品中词曲作者介绍、创作的背景和歌词、曲调都渗透着思想品德教育,如《义勇军进行曲》等。

2.充分利用音乐欣赏的德育功能

音乐欣赏教学不能单是放音乐给学生听,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确欣赏的主题,精选欣赏曲目,调动学生的兴趣,循循善诱让学生进入乐曲意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优美的旋律中,去享受艺术美,感悟人生,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净化。如我让学生欣赏《爱我中华》时,讲解相关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人情,激发了学生受祖国、爱我们的民族兄弟、爱和平的思想情感。又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乐曲起伏较大,不仅包含着人生的起落悲喜,还和贝多芬的生活经历及情感息息相关,所以我给学生拓展了音乐背景资料――资产阶级大革命和贝多芬本人经历,这样学生有所感悟,渐渐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如何来面对挫折和失败,去认识生命的意义。

在欣赏《歌颂祖国》时,让学生反复诵读歌词,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齐声高唱,这样的歌声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理解,同时也使我们内心产生共鸣,激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欣赏《永远是朋友》时,让学生以歌声中明确真挚友情的内在含义,认识到真挚友情的重要性,逐渐内化为行动,注重交友,重视友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班貌。

总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认为的那样,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的重要条件之一,美妙的旋律和音响是培养人们道德和智慧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在初中音乐教育中,我们更加明确,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一种艺术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一种道德情感的培养。

浅谈教学法对小学教育的作用 篇6

公主岭市站前小学 卫艳秋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给予我们力量;书,是我们的好朋友,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我们的生活需要书,需要阅读书。俗话说:“水养人,书养心。”

我爱读书,因为读书是洗礼、更是享受。我爱读书,既不是为了得到“黄金屋”也不是为了见识“颜如玉”,而是因读书可以让我知书达理,让我体验快乐之余还可以和作者共鸣。一本《红楼梦》演绎出了中国最凄美的爱情故事;一本《三国演义》道出了三国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一本《水浒传》诠释了108好汉被逼上梁山的无奈„„

读书,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在书中,我随孔子周游列国,我与李白喝酒谈诗,我和陈子昂同登幽州台,也陪范仲淹共上岳阳楼,一起高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书中,我触摸到了百草园中光滑的石井栏,我闻到了清华园中荷塘的花香;在书中,我跟随著名学者余秋雨游巴特农神庙和金字塔,在红高粱地里聆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讲述透明的红萝卜的故事„„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激情智慧的言语,超脱豪放的情怀,都会让我变得特别开阔、灵动、乐观、豁达。

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如今我已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我所要阅读的书就需要更好、更多、更专业,才能继续我的阅读人生。记得,美国诗人惠特曼有这样一首诗:《有一个孩子向前走去》。诗里说:“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渐渐地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我带领着孩子们走进阅读世界,激发起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汲取中华文化的精髓,以滋养生命的活力。

高尔基说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曰:“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读书是何等的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老师,应重视学生的读书问题,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学生从书籍中吸收营养,接受文学的熏陶,成为一个文明的、向上的、健康的人。现实生活中,很少有学生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当今社会已处于信息时代,学生更热衷于读图,更热衷于动漫,更热衷于电视节目和上网聊天。即使有部分学生想进行课外阅读,可又得不到老师和家长的支持。多数家长认为,学生把课本知识学好就够了,现在学习这么紧张,哪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偶有时间,家长也要求孩子做各科作业,绝不允许他们把时间花到所谓的课外阅读上。在家长看来,搞好学习是重中之重,其余一切都得靠边站。多数教师和家长简单地把课外阅读看作课内语文学习的补充,认为学好课本是最重要的。对于课外阅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之外,例如情感的发展,学习能力的培养,知识背景的拓宽等方面的作用,人们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家长和部分教师的想法实在是过于急功近利,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虽然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主渠道,语文课文也都是些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古今中外优秀作品。但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学内容的限制,课内所教授的知识只是一个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课的课文只是“例子”,要想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仅仅靠几个例子是远远不够的。要想补充和扩展课内知识、提高文学素养,就应该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课外书。更多的知识还需学生从课外阅读中获得。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还可以促使学生对课内教学内容产生更新,并对课内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说课内学习不能替代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对课内知识的补充和扩展。那种担忧课外阅读影响学生成绩的说法是没有必要的,也是站不住脚的。

为了激起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些年我做了一些尝试,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求知,并产生积极的情感。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真正要做到这一点,其实也是挺难的。学生爱的是动画片,爱的是魔幻小说,对文学名著之类的课外阅读并无多大兴趣,甚至根本没有兴趣。我有意识的指导他们,注重课内外知识的延伸。仅仅靠课堂上的引导还是不够的。我在向学生推荐一些书目(新课标要求的书目)的同时,让学生尝试着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学生从童话、小说等故事性强的书籍读起,让他们和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在感受人物悲欢离合的同时,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从而对作品产生一见倾心,相见恨晚的感觉。中年级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尝试看些著名作家的散文,新诗,提高自己对语言的品析感受能力。高年级学生有了较强的阅读基础,阅读面可以相对较宽一些,对各种书籍从内容到主题的理解都会更深刻一些。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去阅读,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学生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对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进行指导。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形成,将使学生终生受益。学生课外阅读的成效主观上来自自己,客观上来源于教师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教育他们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爱护书报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后与人分享的习惯、用眼卫生习惯等。这些阅读习惯一旦形成,不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很重要,而且对他们将来的发展也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俗话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方法上的指导是很有必要的。培根的《谈读书》说得很好,有的书籍需要精读,如经典书籍,精彩内容,这样的书籍无论从哪个点上都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有的书籍要泛读,也就是要有选择地读,跳跃性地读,大量地读,以便了解更多的信息,如报刊杂志之类的快餐文化。学生的课外阅读往往更多地关注趣味性.缺乏认识的深度,只是停留在故事的表面层次,而很少去探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观照及其技巧。结果就像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只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这种阅读不会有真正的收获。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注意阅读作品中刻画真实生活及其社会背景的内容,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我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强调得最多的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班每个学生都备有一本摘抄本,对课外阅读中好的语句必须摘抄下来,并且进行赏析。对好的作品必须要写读后感,包括对人物、事件的评价,对自己的影响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提高了分析和表达能力,写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外阅读不但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浅谈教学法对小学教育的作用 篇7

1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应对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改革开放的继续深入发展, 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 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的影响作用。

1.1.1 从家庭方面来看, 家长的品德修养,

文化水平, 教育方法、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有重大的影响, 更别说“单亲家庭”, “问题家庭”了。所以, 家庭教育不当, 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1.1.2 从学校方面来看, 激烈的升学竞争、

片面追求升学率, 频繁的测验, 学生的分数排位和教师不适当的教育行为等, 都可能导致学生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中。

1.1.3 从社会方面来看, 社会上一些负面影

响, 比如色情、暴力以及非法电子游戏厅、不法网吧等, 都对青少年造成不良的刺激。因此,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以健康的心理去认识社会, 自我调控, 尤为重要。

1.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帮助小学生适应学校的需要

儿童从幼儿园到学校, 其主导活动由游戏变为有目的地完成学习任务, 这对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其生活经历中的一个全新的、根本性的变化, 这在心理和行为上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个适应的过程。心理辅导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唤起小学生的自我意识, 感到自己长大了, 激发他们作为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和义务感, 帮助小学生尽快适应学校里有秩序的学习和生活, 以利于身心健康地成长。

1.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小学生身心、情感、智能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 正是学生的“过渡时期”, 在小学阶段的高年级, 学生个体开始从儿童进入青少年, 其身心变化开始发生重大的变化。首先是性的开始成熟, 相当部分的学生开始出现性意识和性冲动。其次是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各种情绪的变化, 比如抑郁、紧张等消极情绪等。再次是智能的发展, 随着机体的发育、成长, 包括感觉器官、运动器官, 特别是大脑发育的逐渐完善, 小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实践领域不断扩大, 对外界事物的反映也越来越广泛、丰富和深刻。这就是学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 这时学生尤其需要心理健康的教育、疏导。

1.4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小学生个性心理发展的需要

个性心理是一个独特的、多系统、多侧面、多层次和多级发展水平的开放性的结构系统。一个人个性结构中的优势、潜力、特点或弱点, 不仅制约着其社会活动的选择性、效能及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同时也往往是事业成败的决定因素。古往今来, 凡成就大事业者其个性结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潜力和特点, 如思路开阔, 灵活机敏, 富有坚定的信念和创新意识, 好奇心、求知欲强烈, 求真务实, 坚忍不拔, 不怕困难, 不怕挫折, 勇于进取, 心胸开朗, 达观, 富有幽默感等。小学生个性心理辅导的根本目的, 就在于帮助和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心理, 包括兴趣、能力、性格和自我意识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 通过体育教学改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2.1 打破传统体育教学观念, 注重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传统的体育教学只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教师也习惯于发号施令, 力图将全体学生都统一到自己设定的范围中去, 其结果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消失殆尽, 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无从谈起。《新课标》要求改善师生关系, 营造民主、宽松的教育氛围。这种新型教育氛围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体育教学多在户外进行, 相对其它学科环境宽广, 特点是以学生的身体练习为主, 既有师生互动, 又有生生互动;既有统一的班级活动, 又有分散的小组活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有着频繁的接触和交往。要改善以往的不良师生关系, 首先应确立师生人格上平等, 实现师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其次, 师生的情感、思想、意志和各项行为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第三, 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 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改善师生关系后, 师生交流多了, 情绪情感相互感染, 造成了心理上的共振, 情感上的共鸣, 心理上的互动, 课堂上气氛活跃, 教育气氛高涨, 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下, 学练效果会更佳, 促进学生积极进取, 自由创造, 使学生能创造性地应对环境的变化, 增强心理素质。

2.2 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人际交往能力差。家庭的娇惯, 养成了意志薄弱, 自觉性、坚韧性差。队列练习作为体育教学的组织措施,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形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协同一致的集体活动能力;集中学生注意力等作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锻炼。如在进行整队时, 对做到“快、静、齐”的组给予激励。进行原地转法的练习时, 可以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或进行反口令练习。游戏也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的一种练习。大部分的游戏都是通过集体的形式来完成的, 学生对游戏是非常感兴趣, 游戏又有一定的竞争性和对抗性, 这就需要学生同心协力地去完成。充分利用游戏的练习, 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竞争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

2.3 利用体育课的持点, 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

2.3.1 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做到给学生一个机会,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这样学生就会看到自己的长处, 喜欢自己, 才有信心让同伴接纳自己, 让同学在体育运动中相互悦纳、认同和鼓励。其次, 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希望, 使学生相信“我能行”。在课堂上教师多使用些对学生带有期望性的言语, 如“你可以”、“胜利一定会属于你”等。再次, 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台阶, 使学生登上成功的舞台。教室可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手段, 给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台阶, 让他们通过一步步的成功, 逐步登上成功的舞台。

2.3.2 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现在的学生耐挫能力较差, 这是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和环境引起的。在体育教学中多给他们一些困难, 让他们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遇到困难时, 不能退缩, 要有迎难而上的精神。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老师应给予适当的指导, 帮助学生建立克服困难的信心, 当学生获得成功时, 老师的赞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都需要成功, 有了克服困难到成功的经历。这对学生生活和学习都有很大的影响。

综上所述,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心理处在动态之中, 体育教学的特点决定了体育教学对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师生心理是复杂的、多变的, 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应明察秋毫, 审时度势, 利用教学艺术, 因人因材施教, 满足小学生的生理心理需求, 促进他们运动能力的提高, 调节他们的情绪情感, 陶冶他们的情操, 磨练他们的意志, 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摘要: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身、心两方面都要得到健康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 学校独生子女的增加,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教育工作中显得越来越突出,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体育教学,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参考文献

[1]曾照军.心里健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赵新明, 李艳梅.中小学力求搞好健康教育心里素质教育应是重中之重.

浅谈教学法对小学教育的作用 篇8

【关键词】多媒体 小学语文教学 支持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46-01

随着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城乡越来越多的学校实现了班班通的多媒体教学。这些以前只有大城市学校才有的设备,现在也普及到了乡村。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学体验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多媒体不仅为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深远影响。多媒体课件具有形象性、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直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利用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把声、光、电、形等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多角度了解、感受学习的对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本人从事语文教学二十几年,用多媒体教学才是最近两三年的事,对比前后的变化感触很深,在此把自己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体会谈一谈。我觉得多媒体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创造了逼真的情境

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兼备的多媒体课件,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那些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悦耳的音乐背景,有趣的益智游戏,能把学生带进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引领学生走进更广阔的空间,感受语言带给我们的魅力。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课文开头有一段描述花园美的句子:“那里,春天鲜花盛开,夏天绿树成阴,秋天鲜果飘香,冬天白雪一片。”我就给学生播放了一组春夏秋冬的美景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巨人的花园之美,他们情不自禁地发出“真美啊”、“太美了”的赞叹声。而在巨人赶走孩子们,花园进入漫长的冬天时,伴随着阵阵北风呼啸的声音,再配上到处冰天雪地的画面,使学生深切体验到巨人寒彻入骨的那种感受。所以多媒体为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创造了各种情境体验,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多媒体可以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在没有多媒体的时候,老师们教生字时,要么利用生子卡片,要么利用小黑板。费时不说,教师写的字还不一定美观,不利于学生的观摩学习。而有了多媒体以后,老师可以将生字制作成课件,利用媒体播放生字图片,认读的时候,只显示生字,在检验学生认读是否准确时再显示拼音,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减少了教师书写的时间。学完生字,再显示词语进行朗读,再利用词语说句子,反复强化,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

三、多媒体为课文分析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以前遇到课文中一些重点句段的时候,只能让学生盯着课本来思考、分析。现在可以将这些重点句段制成课件,显示在大屏幕上。不仅方便学生快速浏览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供学生反复朗读,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表达欲望,体会这些句子中的深层含义,或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时,文中有一个句子:“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将这个句子的课件播放出来,让学生读一读,并找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反复”和“终于”,说一说从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一个个积极踊跃地思考作答。这比看着课本的效果要好得多,独立显示的句子醒目,能够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思考,也避免了有些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的状况。

四、多媒体可以丰富文本内容,扩大学生知识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时时会遇到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如教学长城时,文中有一句:“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学生对山海关到嘉峪关的实地距离并无概念,但在出示中国地图候,从图上指出长城从东到西要跨越的省份时候,学生才会深切地感受到长城之长。还有教师在教学完每一篇课文时,都要进行适当的拓展,而拓展的内容,多数只能靠多媒体来展示。如:学习《蝙蝠和雷达》一课后,要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仿生学知识,我就给学生播放了几张利用动植物的外形或器官功能发明制造的机械,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了仿生学的有关知识。还有的是对同一类事物的不同描写,如:学了老舍先生的《猫》后,再出示郑振铎先生的《猫》和汪曾祺的《猫》的相关片段描写,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了解在写同一种动物时,不同作家的不同表现手法。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语文积累。

五、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感受一些平时无法感受的宏观和微观的事物

在课文学习中,有些知识光凭教师的讲授学生很难理解,但是有了多媒体的配合,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如学习人在月球上的失重时学生很难想象失重是一种怎样的状态,但在用多媒体播放了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片段后,学生感到非常新奇,这是在地球上生活的人们很难体会的一种场景。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妙不可言的位置,我给学生播放了太阳系的九大行星运行图,还给学生播放了其它行星的照片及资料介绍,让学生明白地球是人们已知的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从而更加爱护这个人类的共同家园。

六、多媒体方便老师进行知识检测,有助于边学边练

比如一二年级学完生字后,老师要检验学生是否掌握这些生字了,可以将这些生字不带拼音再次展现。或者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老师对教学效果很快就知道了。还有适合各个年级的形近字辨别,也适合多媒体展示。这样便于老师正确掌握学生的进步,优化教学评估过程。

总之,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可以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在多媒体的支持下,语文教师的课堂也因此变得丰富多彩,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断创设新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合理选择和使用教学媒体,并使之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使教学活动真正实现有效、高效。

参考文献:

[1]徐学军.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及现状与对策.科学教育论坛.

浅谈教学法对小学教育的作用 篇9

山西省浑源中学高中语文组郑立嘉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忽视阅读教学对写作的指导作用这一现实,提出几点意见,并结合具体教学过程,阐述阅读教学与写作有机结合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著名特级教师陆志平明确提出:“学校的语文教育要突出重点,就是要重视读、写。”对中学语文颇感兴趣的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的教授钱理群说“强调要以读、写为重点是有道理的,这或许对改变日前语文教育要求不合实际,过分繁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现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可见,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确定阅读对写作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不仅合理,而且意义非同寻常。

长期以来,众多语文教师忽视两者的统一性,仅靠作文课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不科学的一种做法。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同等重要,不能偏颇。写作教学应指导学生如何写好文章,培养学生养成积累运用语言的良好习惯,形成正确运用语言表达自己观点认识的能力;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它与写作教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写作教学服务,抓住语文课本其实就是抓住写作的宝藏。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不少的同学,印象中很少有几篇课文曾经给他的写作提供较大的帮助。在写作时能有意识地借鉴教材中的课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而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会收到明显的效果。语文课本是许多语文学科专家们投注极大的努力、苦心孤诣了几年的成果,文章内容又有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他涉及到的是社会、生活、人文、科学、为人、处世等等的方方面面;选取的又是各种各样的文学样式,是我们作文教学中最好的蓝本,谁放弃了书本,实在是对语文教学极大的讽刺,基于这一点,我就始终想努力从那里攫取写作的激发点,激发学生们匪夷所思的想象能力、摧枯拉朽的突破能力和灵感勃发的构思能力。由此改变阅读课教学与作文教学分离的现状,使得阅读教学有效地为写作服务。充分利用阅读文本能够对写作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1、阅读教学可为作文教学提供借鉴的范例。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并掌握运用教材范文的多种技法,提高写作能力。如下列课文就可以为我们写作提供借鉴:描写环境——《故都的秋》,写景抒情——《菏塘月色》等。当然,其他写作方法的训练,包括文章的谋篇布局、衔接过渡等同样也可以学习教材中范例。

2、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写作,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写作教学可以依托教材中有关知识例文。如议论文写作思路训练可以这样设计:首先,通过课内学习议论文例文,运用有关知识短文调整认知结构,使思路由混乱过渡到有条理——这是基础,使思维方式初步合理顺畅,有利于学生确立议论文观点,分析事物,提出论据;其次,通过课外一事生疑、一言启发等,用课内所学知识具体分析,形成观点,恰当说理——这是发展,意在实际训练中运用思维,使学生明确议论文写作中一事一理或多理、多事一理或多理的特点;再次,进一步运用课内知识,夯实认知结构,使看事析理能力均能深入——这一步是深化,让思维方式进一步合理,拓宽思路,学习议论文写作和表现手法等。

3.加强阅读指导,汲取写作养料

我们知道,由于学生的多数时间是在校园中度过的,接触的生活范围有限,再加上课堂教学和教材容量的限制,造成他们阅历少、见解低、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在写作能力提高上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约。要想提高语文能力仅靠课堂学习是行不通的,必须靠课外大量阅读课外书,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知识,使作文训练有了源泉,活水不断,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实际上,阅读是间接的生活积累,也是学生在文章写作前期获得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重要途径。学生在阅读中质疑思考,明辩事理,增长见识,提高鉴赏能力,陶冶高尚情操,无疑会为他们写作能力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读书中积累,在写作中提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做好阅读课的指导工作,让学生明确“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感悟是写作的生命,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这一道理,使他们能够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把阅读和积累作为学习提高的自觉行动。真能如此,我们的作文教学将不断呈现可喜局面,同时,学生养成的良好阅读积累习惯将使其受用终身,为其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教学与指导写作有机的结合会产生积极的意义。

1.阅读课教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良性循环,改变了一般写作教学的盲目性及无效性。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积累思想素材,从思维角度、分析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整体上的独创性等方面为学生提供范本,加强对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抽象思维和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透视生活现象的能力,解决学生不知“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教师通过阅读文本的开发与阅读指导不断深化对可阅读文本的“可示范性”的认识,解决教师不知学生“有能力读什么”“需要读什么”“喜欢读什么”的问题。

2.在写作技术层面,强化文本意识,强化表达意识,使学生熟知各种文体特点,有针对性地训练各种文体的写法,使其写作水平得到提高。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写作的训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写作和阅读比较起来,尤其偏于技术方面。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反复训练的。”

3.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提供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结构样板。改善学生写作语言平板、结构单一的现状,避免学生闭门造

车,写出的作文既无章法又无文采。

4.通过可阅读文本,为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随时解决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反过来又可以通过写作实践,加强阅读中的理解,深化对阅读对象所蕴含的微妙精湛之处的体会,并将理解和体会再渗透于个人的写作实践中,从而形成阅读促进写作能力的发展,写作能力的发展又促进阅读水平的提高这样一种良性循环。

上一篇:我美丽,因为我 作文指导下一篇:风姑娘送信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