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2024-08-22

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精选9篇)

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1

对体育教学中健身方法传授的现状及作用的研究

1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以现代教育思想去审视它,就会发现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

作 者:张庆国 孙丽英 尤杏雪 王广志 毕锦海 作者单位:河北工业大学体育部,天津,300130刊 名:中国科技博览英文刊名:ZHONGGUO BAOZHUANG KEJI BOLAN年,卷(期):2010“”(1)分类号:U7关键词:

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2

关键词:认知理论,高校体操教学,方法,改革,导向作用

教学方法作为实现教学目标、达成师生间知识传递、促进师生间情感互动与交流的重要手段, 在贯彻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水平、提高与维护学习效果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操教学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体系中的传统科目, 以其特有的健身、怡情、塑造身姿、保持良好体态以及提升审美能力等功效而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但是, 纵观我国高校体操教学的开展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与束缚, 致使在对教学方法的择用上呈现出明显的局限性, 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促进高校体操教学健康持久的发展, 形成了严重的制约与阻碍。基于此, 本文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 对认知理论视角下的高校体操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与构建进行探讨, 并以此理论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创新与构建的途径与策略, 这对于推进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发展, 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1 认知理论的内涵

认知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立在格式塔心理学基础之上, 通过对变化中的情境的感知与理解, 来逐步实现经验的积累, 进而引发在认知层次上的理性变化的一种学习理论, 主要包括认知失调论和认知发展论。其中, 认知失调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在19 57年创立的, 该理论以环境、个人及个人行为的相关认识、意见及信念为基本单位, 将其中的任意两个单位的关系划分为协调、不协调和不相关三种表现形式, 而认知失调就是指两种认识上的不一致而导致出紧张心理状态, 产生动机冲突。而认知发展论是指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以遗传因素、生理成熟状况、环境因素以及教育因素为基本条件, 以新的学习需求与个体自身所具备的知识构成水平之间的矛盾为动力, 以促进个体认知水平提高与进步为基本目的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2 认知理论对传统的高校体操教学方法弊端的解读

2.1 应试教育理念所彰显出的片面性, 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择用起到诱导作用

应试教育对我国的教育领域有着根深蒂固式的影响, 其最大的弊端在于以达成对应试标准的实现为唯一目的, 过于强调对学生单一技能的传授与培养, 而忽视对学生全面素质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因此, 应试教育所彰显出的局限性与片面性, 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成为影响教育领域改革、阻碍素质教育普及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在高校体操教学中,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对教学方法的择用上, 强调对体操基本技能的传授与掌握, 因而使得广大学生通过体操教学, 只能够掌握一些体操的基本动作或几个体操的技术套路, 而对于体操运动自身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无法达成有效的理解与认知, 造成了“高技低能”的畸形发展。认知失调理论指出, 任何两种认识上的矛盾, 会导致动机的冲突。就应试教育模式中对教学方法的运用, 无论在教学的理念, 还是在教学的实际效果上, 都与社会发展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存在, 既凸显出应试教育理念的狭隘性, 同时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与阻碍。相对于高校体操教学而言, 学生的学习动机与目的也仅仅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理念下的评定体系的基本要求。因此, 应试教育思想是高校体操教学沿用传统教学方法的主要诱因。

2.2 形为主义的教学模式的狭隘性, 是造成传统教学方法效能低下的主要原因

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 在高校体操教学中, 过于强调对体操基本技术与动作套路的传授, 其教学过程注重对外显行为的体现, 呈现出明显的行为主义特征。行为主义教学模式以经验论与联想论作为理论导向, 通过单一而呆板的“刺激→反应”的路径来实施教学行为。就目前的高校体操教学而言, 沿用传统的强制“灌输式”教学方法和被动“接受式”学习方法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由于教师占据着教学的主体地位, 对于教学的全过程具有绝对的控制权, 而为了实现通过“刺激→反应”来实现教学的目标, 倾向并局限于对诸如“灌输式”以及“填鸭式”等具有强制性的教学方法的择用。由此将学生置身于弱势群体, 在体操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其个性的发展、自主意识的生成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全面的压制。对于所学的体操技能, 只能通过反复的练习来达成熟练掌握的目的, 以期能够达到考核评定的标准, 致使学生的学习动机凸显出明显的狭隘性, 其学习行为表现出直白的功利性, 由此诱发了学生无法对体操的运动机理与深邃的文化内涵达成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因而, 学生的体操学习效果也仅仅局限于对基本动作或套路的熟练把握, 而对于体操运动的理论认知只能处于较低的水平, 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此可见, 在行为主义教学模式的束缚下, 极大的降低了教学方法的实用价值, 使得学生在对自身体操素质体系的构建过程中, 因缺乏理论基础的支撑而导致发展的失衡, 最终无法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

2.3 对素质教育理念认知的肤浅, 导致了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缺乏创新性

认知理论认为, 认知活动是一个综合性的分析过程, 在通过感觉器官对信息进行收集的基础上, 运用理性中枢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并与过去的知识进行比对, 从而掌握所加工信息的实质, 以此来提高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在当今社会, 由于信息呈现出传输快捷、覆盖面广等特征, 为信息的采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但是, 信息的更新速率更加迅捷, 这就需要对信息的加工手段进行不间断的调整与创新, 以提高信息加工的实效性。现阶段, 虽然素质教育已逐步发展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中的主流形式, 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认知程度上, 还处于较为肤浅的状态, 这也是传统的教学思想依旧会对体育教学行为产生影响与误导的原因所在。在体操教学中, 正是由于这种认知层面的偏失, 使得教师依旧依赖于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而缺乏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与优化的必要的理论导向, 即使进行所谓的创新, 也因此而缺乏自信、产生迷惘, 导致创新行为与效果“形似而神非”。

3 认知理论应用于高校体操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3.1 能够为体操教学方法改革提供发展取向, 使得改革行为凸显规范性与实效性

认知发展是一个“感官体验→经验积累→理性认识→形成新的体验→经验再积累→理性再认知”的循环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人们的认知能力与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对于事物的理解也在逐步地得以发展与完善。高校体操教学方法的改革, 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对体操运动的理解程度, 激发其体操学习的兴趣, 端正其学习态度, 规范其学习行为, 进而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 运用并发挥认知理论的导向作用, 能够有效地规范体操教学改革的行为, 使之与教学目标的发展形成有机的相融与互动。

3.2 高校体操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与构建, 需要认知理论的支撑

高校学生对于体操的学习, 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需要不同功能的教学方法加以引导、促进与维系。因此, 高校体操教学方法体系的构成也应具有多层次性, 针对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以及不同素质基础的学生群体, 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以凸显教学活动的实效性。知理论所彰显出的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导入以及循序发展的功能, 不仅能够促进体操教师实现对教学方法体系功能的全面理解与把握,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体操教学方法体系各个层次间的相互关联与功能顺延, 为体操教学体系的创新、构建与完善提供必要的支撑。

3.3 高校体育教学师资队伍构建, 需要认知理论的导向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高校体操教学发展的重要保障, 是实施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方法体系创新的主体。因此, 提高体操教师整体素质水平, 是构建具有创新性与实效性体操教学方法体系的必要条件。而对于高校体操师资队伍的建设而言, 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以认知水平的发展为基础, 因此, 充分发挥认知理论的导向作用, 为体操教师提供正确的发展取向, 促进其实现健康、自我的全面发展, 不仅是高校体操教学发展的需求, 更是社会发展的需求。

4 运用认知理论引导高校体操教学方法改革的途径

4.1 运用顿悟理论的启迪作用, 推动高校体操教学方法改革的开展

顿悟是认知发展的初始阶段, 是一种对于学习内容豁然领悟的心理变化过程。能够对知觉进行有机的重组, 进而实现认知能力的跳跃性发展。因此, 针对高校体操教学在教学方法的择用上所显现出的滞后性与局限性, 运用顿悟理论来强化教师对于教学方法创新的感悟, 激发其灵感, 唤醒其创新意识, 进而为推动高校体操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提供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4.2 运用期待学习理论规范教学方法的创新, 使之与教学目标的需求达成一致性

期待学习是认知理论的发展产物, 是由学生对于学习所表现出的期待心理而促使的一种学习方式, 这对于教学方法的择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 在高校体操教学中, 通过对期待学习目标的设置, 并创设与选择与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的教学方法, 来激发学生的期待心理, 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需求、端正学习动机、规范学习行为, 是实现高校体操教学方法创新最具实效性的途径。

4.3 提高教师的探索能力, 促进体操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探索的目的在于发现规律、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因此, 探索是发现的前提与保障。相对于高校体操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而言, 提高教师探索能力的实质在于对其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因此, 运用认知理论, 促进教师探索意识的有机生成, 强化对其体操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意义的理解, 能够在认知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提高认知水平, 为促进高校体操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与完善提供保障。

5 结语

通过运用文献综述法, 对认知理论在高校体操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方面所起到的导向作用, 进行探讨与分析, 认知理论为构建具有创新性与实效性的体操教学方法体系, 推动高校体操教学的健康发展, 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同时以素质教育理念为导向, 对认知理论视角下的高校体操教学方法体系的创新与构建重新进行探讨, 以此理论为依据得到了了相应的创新与构建的途径与策略, 为推进高校体操教学改革的发展, 充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122~154.

[2]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81~97.

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3

关键词:遗传;竞技能力;发育;运动员选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03-02

一、遗传与运动员选材

1、竞技能力的遗传及其规律

无论是身体形态、机能还是素质等,绝大多数都受多基因控制。竞技能力的遗传和变异有以下特征:

(1)相关性

现代遗传学认为:基因形状控制的多效性。促使基因和性状之间纵横相关,它们之间既能相互促进、又能相互制约。在选材工作中,只有对运动员竞技能力作出综合的评价,才能比较准确反映出各种遗传性状之间的相关性。

(2)阶段性

由于遗传有显性遗传和隐形遗传之分,遗传性状往往需要再生长发育的特定阶段上才表现出来。

2、运动能力的遗传度

人类各种性状的表现均是基因和遗传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大多数性状(如生理机能、身体素质等)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环境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异。所以,为了评估遗传和环境对某一个特定性状所起作用的相对比重,就要计算这个性状的遗传度。遗传度是指某一个特定性状在总的变异中,有多大比例决定于遗传,有多大比例决定于环境因素,对于运动员选材有较高的指导作用。

二、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选材特性

1、身体形态

身高是各项目选拔运动员的一个重要指标,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在选拔体能主导类项群时,身高是重要指标。

在运动实践中,还应当重视肢体长度,比如下肢长度H(髂嵴点)来反应下半身的总长度,下肢长A(髂前上棘点)来反应大腿摆动起来的最高点,如果A点与H点高度相等或越接近的话,那么下肢动作幅度越大;反之,如果A点明显低于H点,常会表现大腿与臀部在运动过程中不能协调摆动,且送髋动作比较困难,下肢运动幅度也会受到影响。

2、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是运动员体能形成的重要条件,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神经、循环、呼吸等系统机能水平的评价和预测也是选拔运动员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神经系统在生命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其机能的强弱常常用大脑皮层细胞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来表示。强度是指皮层细胞的工作能力和这种能力所能达到的极限承受程度;均衡性是指皮层细胞兴奋和抑制过程对比是否平衡;灵活性是指神经过程转变难易程度或速度的快慢。神经系统对于形成良好的动作技能十分重要,也是选拔运动员必须考虑的重要特征。

循环系统会影响人体运动能力,同样也是运动员形成良好体能的基础。如最大心率、运动后心率恢复速度、血压、心输出量、心搏量等,是选材的重点。

呼吸系统的机能是完成人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会直接影响有氧和无氧能力的增长,并最终影响运动能力。通常选用的指标有肺活量、最大吸氧量等。

3、身体素质:身体形态、生理机能是身体素质的物质基础,而身体素质是生理机能的外在表现。

力量素质与肌肉系统有密切的关系,是身体素质的基础。因此在选材中不必过分强调青少年运动员绝对肌力的大小。

速度素质的遗传度较高,主要与神经系统的反应性、灵敏性以及肌纤维类型等有关。有研究表明:儿童少年60米跑的步频不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因此,在选材中,要尽量选拔那些高步频的青少年从事竞速项目。

耐力素质反应人体长时间持续工作和抵抗疲劳的能力,与人体循环、呼吸、肌肉和神经系统等技能水平有密切的关系。

综上所述,在三大身体素质中,只有力量素质可以通过后天科学训练提高幅度较大,其次为耐力,最难改变的是速度,速度素质在青春期发育后,仅仅有5%左右的可能性能够在后天训练中得以提高。

4、技能

技能是指完成技术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影响运动技术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身体形态特征、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与协调能力、感知觉能力等。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运动技术的形成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和巩固,中枢神经对肌肉系统之间暂时性神经联系的建立对学习和完成技术动作至关重要,由此可见,人体解剖和生理特征对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十分重要,在选拔青少年运动员时,应该特别重视考察候选运动员的身体形态特征和生理机能。

5、心理

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取决于其竞技表现,而竞技表现取决于运动员现实的竞技水平,即赛前的体能、技战术和心理状态;比如著名的“克拉克”现象,即优秀选手在大赛中发挥失常,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与遗传有关系,因此心理选材必不可少。

三、运动员发育程度的鉴别

1、骨龄

骨龄是根据骨化中心出现的时间与数量,骨骺与骨干愈合的时间、程度来判断骨骺的发育程度,是目前鉴别发育程度最为准确的方法。

骨龄在运动员选材中主要用于发育类型的判定。分为早熟(骨龄大于实际年龄1岁以上者)、正常发育(骨龄与实际年龄的差值在±1之间者)和晚熟(骨龄小于实际年龄1岁以上者),三个不同发育类型的儿童少年在形态、机能、智力和心理方面都有各自生长发育和成熟规律。不同运动项目均对发育类型有不同的要求。

2、第二性征

青春期是儿童少年形态、机能、素质和心理活动发生突变的重要时期,其经历了生长水平的突增、性发育等重要阶段。其中性发育是青春其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的出现预示着少年机体内部激素水平发生明显的改变。

发育类型有9种,早发育(发育高潮持续时间缩短型、正常型、延长型),正常发育(发育高潮持续时间缩短型、正常型、延长型)和晚发育(发育高潮持续时间缩短型、正常型、延长型)。

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4

1、课题的提出

1.1选题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深受传统教育思想与模式的束缚,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它恰如其分地提醒我们:课堂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环节。开始时的“几分钟”导入设计得好,会给一堂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开始时的“几分钟”抓不好,就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教学内容的完成,甚至还会影响到整个教学的成败。因此,学生需要活泼生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导入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导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进入学习准备状态。只有这样,教师精心设计导入,以新颖有趣的导入触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探索心理,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引发了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为了探索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新的教学设计,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何设计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1.2课题的实践意义

第一、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是众多教育专家和广大一线教师总结长期实践经验得出的结论。课堂导入是教学过程中的开始环节,也是创设良好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一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课堂导入、新课讲授和课堂总结等是密不可分的,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导入得法,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好奇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顺利地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因此,重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导入起着十分具体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虽然在每节课中所占的时间不多,但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课堂导入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良好的课堂导入可以铺设桥梁,衔接旧知识与新知识,以旧知识带动理解新的知识。

三、恰当的导入对学生起诱导作用,让学生的追求和情绪沿着教师预先设想的方向前进。

四、导入对整个语文教学过程起着总领作用,总领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和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1加涅的教学理论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学习与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他把完整的教学过程划分为9个阶段: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原有知识、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和促进保持与迁移。引起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如果个体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信息未加注意,那么,这些信息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遗忘。知识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要使学生将知识存入长时记忆;因为只有存入长时记忆的知识,学生才能用它来学习新知识或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开始时,即课堂导入时,必须要考虑:怎样才能引起学生对学业的注意。

2.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987)研究了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和规律,认为新知识的形成乃是连续不断的构成的结果,认识过程存在同化和顺应两种机能。同化是个体(人)把客体(认识对象)纳入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它是认识的形成;顺应是主体的图示(认识结构)不能同化客体(未知对象),因而引起图示(认识结构)的质的变化,促进主体(人)调整原有图示(认识结构)或创立新的图

示(认识结构),这是认识的提高。从儿童到成人,皮亚杰发现知识的获得不是传统的单向活动(刺激反应,即SR公式),而是同化和顺应的双向活动(刺激反应,即SR公式),从而产生对客体的新的认识,即S(AT)R公式,意指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识结构(T)之中,才能对刺激(S)作出反应(R)(皮亚杰,1980)。皮亚杰的心理学发现,对在教学中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并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前提,设计情境,在旧知与新知衔接、认识结构与实际生活结合中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言说的导入呈现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2.3美学原理

审美心理由感知、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要素组成。在审美感知中,视知觉和听知觉是两种最主要的感知。审美感知具有敏锐的选择性、整体性特点;审美感知中已有某种情感、想象和理解的参与,其中情感的作用最为明显。审美心理的特点启示教师课堂导入的设计应遵循新颖性、愉悦性、直观性、审美性等原则。导入时注重内容美,能唤起学生的情趣,激发其旺盛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感受数学美;引人的导入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愉悦,从而引起共鸣,使他们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全身心投入学习。

2.4《语文课程标准》

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教师积极提供学习的策略,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和教材成为学生的“对话者”、“商谈者”,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

教学方法上,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地位。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教师指导学生为自己的人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判断。

3、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1课题研究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导语设计,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迅速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情境,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3.1.1语文课堂导入的功能

3.1.1.1激发学习兴趣的功能

引人入胜的开头,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主要原因是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了特殊的认识倾向,即发生了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各项活动的内驱力之一,它会明显地提高人的活动效能。由于学生饱尝欢乐,心情舒畅,当然就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不断发展,使认识逐渐深化。

3.1.1.2 促进智能发展的功能

用附合和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刺激”作为课的起始,能增加学生欢乐之感的情绪体验,能鼓舞学生深化学习,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发挥情感的调节功能,直接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一方面,从掌握知识、技能与发展智能的关系上看。掌握知识、技能,并获得高学习效率,需要智能的较好发挥,而在发挥智能,掌握知识、技能,获得高学习效率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发展了原有的智能水平。另一方面,从个性发展的过程上看。智能与其他个性心理一样,也是通过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当一个人经常处在快乐——兴趣情绪下,不断发挥自己智能操作的潜力,使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过程优化,也会由量变到质变,促进智能水平的逐级提高。另外,教师能通过寓教于乐和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提高积极性,为智能发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1.1.3 承上启下拓展的功能

如果课的起始就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就为全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在此基础上,使教学内容进一步展开、发展、开拓,把课的进程不断向高潮推进,产生良好、积极的“连锁反应”。

3.1.1.4调剂学习情绪的功能

有趣的开头能使学生积极联想,丰富想象,训练思维,热烈讨论等,不仅使教学民主化,而且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心境处于愉快喜悦状态的学生,会

排出师生间传统的紧张关系,消除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的“疑团”(例如:恐惧、畏惧、不敢接近、不敢质疑等),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信任感、尊重感、敬佩感。

3.1.1.5发挥美感的功能

语文教学是一种美,通过教师的指引让学生感受美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的,要真正展现语文内在的美。通过多媒体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和手段,它能很直观地为学生提供语文美的内涵,唤起学生美的情趣,拨动学生美的心弦。

3.1.2语文课堂导入设计的原则

3.1.2.1针对性原则

导入应当针对的教学实际有两方面:其一是指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充分考虑了与所授教材内容的有机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其二是指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比如小学一、二年级,最好多从讲点故事、寓言、做点游戏入手,中学生多从联想类比、启发谈话、设置疑难入手等。如果课堂教学导课时,教师的态度、语言和蔼可亲,所讲内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事理,学生听起来一定能如入胜地而留连忘返。可见,具有针对性的导入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3.1.2.2启发性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为积极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系,所以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运用启发性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必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

3.1.2.3新颖性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然落空。”一般说来,导入所用的材料与课文的类比点越少、越精,便越能留下疑窦,越能吸引人。因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令学生耳目一新的“新异刺激”,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感知态度,吸引学生的注意指向。在3.1.2.4趣味性原则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上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师生间往往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

3.1.2.5简洁性原则

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个见解是极为深刻的。课堂教学的导入要精心设计,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以及学生与教材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如一位教师教学《小壁虎借尾巴》。开始上课了,教师带着亲切的微笑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说着,从课桌上拿起一只小壁虎的图,这只小壁虎是用水彩画成动画片的形象,不但不丑陋,而且显得很可爱。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们马上惊喜地说: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有的学生说:壁虎有毒,能让人中毒。另一学生说:壁虎吃苍蝇、蚊子。教师这时趁机说:壁虎虽然长得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好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将画上的小壁虎的尾巴摘下)。学生惊喜地说:哎呀,尾巴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它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板书)这课书,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这个导课总共不到5分钟,却因其简洁凝炼、巧妙、新奇,成功地激发了学生急切想学习课文的强烈愿望。

3.1.3语文课堂导入的形式

3.1.3.1开门见山导入法

这是阅读教学常用的一种开讲方法,揭示课题后,单刀直入,由题及文。例如,揭示《草原》后,老师就讲:这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访问内蒙古时写的一篇访问记,学习这一课我们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如何掌握事物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变化的特点,把文章写得又生动又具体。这样,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已了解了课文的梗概,有助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3.1.3.2设置悬念导入法

借鉴说书人“且听下回分解”的奥妙术,其奥妙就在于讲到最扣人心弦的时候,有意避而不讲,吸引听众非听完不能满足心愿这个要害处。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者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之中,以悬念作为挑逗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扒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入法,也很适用于通讯报道、报告文学、小说、戏曲等课文。总的来说,设置的悬念要做到三个字,即“精”、“新”、“奇”,一下击中学生的兴奋点,促使构成学习掌握知识的意图。具体而言,在内容上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在手法上可以浓缩全文,也要以从中截取片断;在技巧上必须发人深思,留有无穷余味,能引人入胜。

孙权的手下有一员大将,名字叫周瑜。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能。于是,他就暗地里盘算,企图整治和加害诸葛亮。他假借商议军事为名,叫诸葛亮三天之内必须造十万枝箭。在这仅仅三天的时间里,周瑜又设置了种种障碍,不但不给诸葛亮造箭所用的材料,而且还让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之内造不出十万

枝箭,诸葛亮就会被就地正法。欲知诸葛亮如何三天之内造十万枝箭,他的“高招”如何,请同学们自己认真读读课文《草船借箭》。

3.1.3.3比较旧知导入法

也叫同中求异法。运用于讲读教学之中,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然而把它运用于新课导入的时候,在比较上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把两种或几种作明确的比较,后者则只需联系已学的旧知识作比较提醒(即暂不作具体比较)。提醒学生带着旧知识去学习新知识,再通过自己比较,体会而摸索出带普遍性的知识规律。这就是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在比较提醒时,不能贪多求全,根据所学新知识的重点难点确定一点即可。

3.1.3.4介绍作者导入法

教师在讲解那些比较著名的作者的作品之前,可以先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本课,这样的导言,由作者到作品,顺理成章,引入自然。

3.1.3.5联想导入法

即提出与新课有关的事情、有关的知识,引起学生回忆,加以联想,来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如讲《海底世界》之始用这样一段导语:“提到大海,同学们都会联想到蔚蓝色的海水,一望无际的海面,还有那点点白帆、群群海鸥。然而说到海底,同学们了解的并不是很多。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海底世界》一文,将会获得更加鲜明、更加深刻的了解。”这样用人们对海面熟悉,而对海底较为鲜知的谈话导入新课,使学生先联想到大海,进而激发学生探知海底世界奥秘的兴趣。

3.1.3.6其他方法

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改变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意识的需要。

受应试教育、社会因素等影响,在农村中学虽然开足了历史课,但是由于在中考考试中占的分值较少。所以不少的学校平时不重视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尤其是在初

一、初二年级。造成了任课教师的的不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单一化,仍然是灌输式、教条式等,把知识点划划,让学生抄抄记记。当然由于中学历史教学评价方式的单一。在考试方式上,一般只是书面考试,几种常见的题型(选择、识图、材料解析等),几乎没有实践活动的考查;在考试内容上,多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的考查较少。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得“死记硬背”,形成厌烦心理,由此产生了学生对历史课不感兴趣,尤其是学困生厌学情绪更加严重的现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提高。学生的能力提高,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更无从实现。为此必须改革课堂教学行为。

2、时代需要,素质教育的需求。

1999年党和国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教育改革要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现在的社会,知识更新以原子裂变的速度呈现,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如同五彩斑斓的万花筒,让学生将来能够坦然地面对、从容地处理;必须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最关键的青少年时期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勇气。所以课堂教学中就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让学生去展示自己、表现自己。这是开放式教学的基本要求。更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身心健康学生发展的需要。

初中阶段,学生14-15岁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他们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和渴求,乐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教师仍是课堂的主角,教师仍视自己为知识的传递者、能力的培养者、思想认识的教育者。学生的多元智能得不到挖掘,束缚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倡导“培养人文素质”、“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等内容,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人文素养主要是通过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学习人类优秀文化成果使得人格、气质和修养的内化。所以开放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自主形成并内化了历史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精神,使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社会生活的挑战,适应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阐释

“开放式教学”是指把教学内容、教学阵地等放手于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而形成历史知识系统,并从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的思维能力。

1、教育内容的开放。现行教材几经修改,从现在教材的内容、形式、要求来看,更趋向于培育学生的能力与创新素质。单靠课本所讲述的知识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现在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学生的知识面也教广,有些方面甚至教师也无法企及,并且学生学习的潜力无限。因此在教学中还可以打破教材内容的封闭,引导学生关注未知。同时要面向实际、自选内容、按需施教、灵活施教。

2、教学形式的开放。在开放的教学中,灌输式、教条式没有市场,而启发、讨论、探究、实验、质疑、争论、搜集信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已是现在教学的基本形式,开放性的思维方式正是从中得到训练与强化的。所以课堂应充分地还于学生。教师既是引导者,也是合作者、学习者;学生既是学习者,也是合作者和知识的传授者。在师生互动合作讨论中得到知识,提高能力。

3、教学阵地的开放。传统的教学阵地局限于书本、课堂、学校。课堂应向社会延伸,向报刊资料延伸,向传媒网络延伸。开放阵地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也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及知识面,更是培育学生创新素质和适应社会的需要。

4、训练形式的开放。通过课堂上学生的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及编排历史剧表演、辩论、演讲、朗诵等培养学生多元智能。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过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

3、开放式教育理论

1921年英国人尼尔别出心裁地创办了SummerHillSchool(夏山学校),按照尼尔的教育理论,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儿童的自由、平等、互助、自信的理念,其教学方式则是“在游戏中学习”。开放课堂,首创开放式教学。80多年前的SummerHillSchool已属于历史古迹,已被人们所淡忘或许根本不知曾有过这么一所学校,但它的教学方法被现代中小学校所采纳。

4、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学习:以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为基础,以开发和利用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现象、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

5、学习的自主性原理

学习的自主性原理强调的是学习者在学习中自主品质的确立与培养。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一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其余的所有因素如教师、教材、设备等是外部条件。二学习者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自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学习。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学习者只有经过自已的主观努力,身体力行,勤学细思,才能真正学好知识,增强智慧。四学习者对学习活动及其结果形成认真负责的态度,既能接受成功的荣耀,也能对自已学业中的胜利或失败承担责任。

6、愉快教育理论

北京师范大学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老师给愉快教育作了四点说明:(1)愉快教育不仅是学生愉快地学习,而且是教师愉快地教学。(2)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整个活动当中。(3)要建立一个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4)使全体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四、课题的研究现状、实践价值与理论意义

(一)、研究现状

1、关于合作学习,有着几十年开发和研究的历史,合作学习的实践也已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美国的合作学习法,斯莱文(Slavin,R.E)教授是代表人物之一,他把合作学习称为“教育中的合作革命”是一种“合作热”。他的定义是:“合作学习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欧洲的合作学习法和美国的也有所不同。

2、早在50年代,法国的著名教育家蒙田就已经提出“仅仅进行书本学习是贫乏的”。而比利时教育家德可乐利,在60年代就已经强调“学校如能使儿童为现代生活作准备,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那么学校的这种准备即能成功。”而著名教育家杜威则直接提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理论,„„可见,在当时许多国外教育家就已经提倡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也已认识到了学校与社会那种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3、中国许多省已把开放式教学对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课题立项进行研究。许多学校已开始推广该课堂教学模式。

(二)、实践意义

实践意义: 通过课题的研究可以促进历史教师新课程理念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这个课题的研究可以促使历史教师投入到新教学理论的研究,主动撰写历史教学论文,大大提高理论水平。

本课题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研究的,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是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引领,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理论价值

在中学教学中,还有不少的教师的教学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新性,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的教学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和教学任务的限制,往往把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萌芽状态,这种教学势必将导致教师讲得死,学生学得死,将来走向社会没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该课题以“开放式教学”为措施,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创新、合作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品质。利用该模式实施教学,不仅会促使教师自身学习、不断进取,不断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使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多元智能得到发展。利用开放式模式实施教学,完全符合当前教育教学改革及我县教育实际,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适合在我县大规模推广,应该说,“开放式教学模式”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总目标:通过对开放式教学模式实施,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的思辩、交流、合作的能力和运用历史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树立更为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建构历史知识系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技能。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过程和方法

1、学习相关理论(开放式教学理论、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理论、杜郎口学校经验),写学习心得。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2、边实践边总结,做好学生的座谈,写好调查分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设计,进一步完善该教学模式。

3、制定实施方案,并不断调整,逐步完成相关的研究。

七、研究过程设计

(一)尝试实验阶段(2006、11---2007、3)

1、制订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方案。

2、在初

一、初二两个年级组实验,初三成立兴趣学习小组。

(二)反思调整阶段(2007、3---2008、8)

1、完成对该教学模式中出现问题的纠正,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2、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每组6人,每组设历史小组组长一名。负责收集、整理本组成员搜集的资料、设计的内容和问题,组织讨论。

3、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流程

(1)每堂课结束后,教师出示下节课学习内容

a、写好导学提纲。

b、学生钻研教材,查找资料设计问题及课堂发言内容。教师于课前把各小组搜集整理的内容进行归纳、筛选、整理。以便于组织课堂。

(2)教学课堂导入(8分钟左右)

a、教师简要总结、反馈上次学习内容

b、教师出示经过整顿归纳问题

(3)学生自主探究(12分钟左右)

a、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内容可以再查阅资料,请教老师,在双色学习笔记本上进一步完善。

(4)讨论展示(12分钟左右)

(5)小组交流(12分钟左右)

(6)教师总结(2分钟左右)

4、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考试成绩(50分)+发言的次数和质量(30分)+每周对历史问题的思考的札记(20分)

(三)总结推广阶段

(1)完成实验报告

(2)论文汇编

(3)鉴定推广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为研究法(2)文献法(3)调整法、观察法(4)个案研究法(5)实地调查法

九、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我校是“江苏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徐州市第四届模范学校”,“江苏省安全文明校园”,“徐州市文明单位”,“邳州市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邳州市教科研先进单位”。校园基础设施雄厚,百兆光纤网络快捷、畅通,校园广播电视系统覆盖各个班级。图书室藏书丰富,阅览室全面开放。邳州又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遗址多,有深厚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实物素材。教师对科研工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研究基础较好。

2、学校提出“科研兴师、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理念,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挂帅,教师全员参与,学生兴趣浓厚,积极配合。

3、学校尽可能满足教育科研所需要的一切经费。

十、预期研究成果。

1、实验报告。

2、教师教研论文集。

3、各种优秀导学提纲集。

4、学生自制话剧、辩论、演讲文稿集。

注:参考书目

《学习革命》《学生学习新策略》周宏主编

《学习方式选择》周宏主编《研究性学习》周宏主编

浅论史料教学的作用与方法 篇6

史料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痕迹。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人们对历史的了解和认识就是从这些史料中获得的。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新的课程改革标准中也着重强调了对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史料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史料教学。

史料大致可心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记录的史料,包括原始史料(如诗歌、小说、戏剧等文艺体裁中反映历史的史料),图片史料即以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包括文物图片、历史地图、想象图、数据图表等。

史料在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呢?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例如,讲甲午中日战争,教材中有一幅对联:“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此联为当时一位爱国人士所撰,题于京师城门,讽刺慈禧不顾民族利益大搞庆典的丑恶行径。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史料,教材中比比皆是。此外,教材中还编辑了大量的壁画、陶俑、石刻、古币、遗址等图片,都能激发学生浓厚学史兴趣,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增强历史感

历史教学应具有的特点便是浓郁的历史感,即,“使历史变活”。适当引用古人的原话和古籍原文,可以增强历史感,使历史教学富有时代气息。讲述史料,看似增加了难度,裨上简化了教材内容。例如,讲述西汉王国问题,引用晁错关于“削藩”的建议:“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这段话仅22个字,但却把削藩的必要性阐述得既深且透,把西汉王国“尾大不掉”、分裂割据的情形,展现在人们面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再如,讲述林则徐禁烟,引用他的:“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这句话,把这位民族英雄坚决禁烟的态度、性格和风范充分表达出来了。总之,历史教学中引用一句原话、一段原文,能把历史感渲染得浓浓的,使学生感觉到听历史课如饮陈年佳酿,回味悠长。

三、提高领悟能力

历史知识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中学生理解历史、领悟历史的能力较差,严惩制改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帮助学生领悟历史,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如讲述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可引殖民头子克莱武在英国议会的讲话作为史料。克莱武说:“富庶的城市在我们脚下,强大的国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开了充满金条银绽、珍珠宝石的宝库。我统共取了20万英磅,诸位先生,直到现在,我还奇怪自己为什么那样客气呢”。克莱武的这一“自供”,当然十分无耻,但可以使学生较深刻地认识殖发主义的残酷,有助于对殖民主义的理解和领悟。又如,讲述19世纪末中国被列强瓜分的形势,在指导学生新闻记者教材同时,让学生看教材中《时局图》,该图反映瓜分形势,生动形象,直到“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作用,弥足珍贵。文字讲述,图片证实,二者结合,学生自然会对“瓜分狂潮”有更深刻的领悟。

四、培养探究精神

历史教学要让学生成为思想的人,必须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而史料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教学中让学生直接新闻记者史料,接触各种历史文献,介绍各种说法、观点,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究。通过分析各种史料,思考这些史料是什么人、什么时间,为什么和怎样做出的,其证据的可靠性、权威性如何?从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观点和背景?这些史料是对事件叙述的全部依据吗?等等。学生经过一番探究,避免了死记硬背教材结论的弊病,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促进了历史思维的发展。例如,有位学生新闻记者湖北去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者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井。”据此,他认为《田律》是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典,是我们文明古国的骄傲!这位学生在新闻记者史料中表现出的可贵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是值得称赞和提倡的。

史料教学不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积极的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方法呢?大致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逐句过关,讲清难点。

对于教材中的重要文字史料,教师要指导学生“细嚼慢咽”,逐句过关。对一些冷僻的读音,难懂的典等细节,教师要给与讲解。对于图片史料,教师要引导学生识图,帮助学生分析,讲清读图重点。例如,教材摘引了《八一宣言》中的一段:“大家都应当有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兄弟阋于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它出自《左传》,“阋墙”指在家里争吵。这里喻指国共两党关系。像这样的问题,教学中不宜一而过,而要细细讲清楚。再如,《时局图》,每一种动物代表哪个国家?代表德国的到底是“肠子”还是毒蛇?教师都应当引导学生一一弄懂,而不是走马观花。

(二)精心设问,培养能力

对史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过让学生解答有关问题的形式来培养。教材中的史料,少部分配有思考题,大部分则没有。教师应围绕教学要求,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新闻记者史料的兴趣,启发他们积极思考。例如讲明末农民战争,教材提到均田免粮口号,又配了一首民谣:“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对此,教师可设计一组问题:“为什么要开了城门迎闯王?均田免粮口号居农民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口号能否实现?为什么?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讨论,从而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活动,在思维中完成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三)适当补充,加深理解

教材中现成的史料是史料教学的主体。教学时,围绕教学目的,有时还需适当补充史料。例如,教材中的一段马克思的话:“火药、罗盘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罗盘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工需用印刷术却变成新教的工具„.”这里马克思指出了三大发明在近代欧洲发挥的重大作用,而三大发明在近代中国的情况如何?在此,不妨补充鲁迅的一段话:“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通过这段极具讽刺含义的话语,学生中西对比,能够全面了解三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的遇,对近代西文崛起强大而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7

一、反思性教学概念解析

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主要由教学行为主体借助有关行动、研究对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应用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的一系列探索与解决的行为。其教学方式的设定目标在于统一“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 进而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可见, 反思性教学方式的有效应用可以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包含四个:第一, 反思性教学的着眼点在于解决教学问题, 其对教学创新性的激发作用较强;第二, 反思性教学以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探究为原则;第三, 反思性教学有助于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与提升;第四, 反思性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效果的切入点在于教师道德感的增强。

反思性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相关教师对其目标进行清晰、准确的定位, 切勿在过程中出现偏离的情况, 否则极有可能对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其中, 需要注意的是, 反思性教学的目标在于增强教学目的实现方面的有效性, 并发展教学工具使用的合理性。反思性教学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中专英语教师对于课程教学能力的提升以及对于中专英语教学目标的进一步体会, 这一效果的直观表现在于提升中专英语教学的效果方面。新课程改革要求环境下的各个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都在追求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及教学效果的升级, 对于中专英语教师而言, 对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反思性教学对中专英语教学的作用分析

第一, 反思性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以改变中专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传统经验式教学的弊端, 对中专英语的教学内容进行反思, 更加注重中专英语教学的实用性。现阶段大部分中专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手法源于过去中等职业学校中所运用的手段。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式单调。在实际教学中未能有效注重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直观反映。正是由于反思过程的欠缺, 造成现阶段中专英语教学的效果一般, 学生与老师之间就教学内容的互动性不强。而应用反思性教学手法后, 中专英语教学相比于其他阶段的英语教学所具有的特征便会越来越凸显。中专英语教学目标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的更为明显。换言之, 受到反思性教学的影响, 有助于中专英语教师及学校进一步认识到其英语教学需要更具有针对性, 对于学校在寻求合适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较大促进作用, 中专英语的实用性要求也就更为明确。

第二, 反思性教学不仅有助于中专英语教师的自身素质及能力的提升, 对于中专英语学习者来说也是自我综合素质进步的过程。由于中专生对于英语课程的掌握能力以及应用能力相比于其余类别学校而言有明显不足, 这也成为中专英语教学相关从业者需要不断加大对自身教学有效性提升对策的研究力度。在中专英语课堂上经常出现学生溜号、学习气氛严重不足等不良学习状态。这些现状都需要通过反思性教学的过程予以不断完善。借助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过程, 相关教师需要认识到中专英语课程效果不好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学生本身, 与教师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也有很大关联。据相关统计调查结果显示, 中专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热情并不低, 但现阶段的中专英语教学方法并不能很好的利用中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而会削减一部分基础不错、兴趣不低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情。相关教师经过反思性教学可以进一步明确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中心主体身份。

三、反思性教学应用于中专英语教学的原则

中专英语教师对于课程教学过程的反思需要贯穿英语教学课程的整个流程。在对英语课程进行前期备课阶段就要开始进行反思, 其反思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备课内容本身, 也同样包括对于所带学生的反思。而在中专英语的实际教学课堂进行过程中, 需要将学生对于中专英语的学习兴趣以及课程大纲要求的英语教学内容进行结合。此时需要中专英语教师所反思的内容主要在于人文教育与情感教学部分。而在英语课程结束后, 教师需要对课堂流程中学生的表现与课程内容的关联性进行反思, 以提升自身教学能力和中专英语教学效果为反思目标, 对自身的教学过程的细节以及整体进行回顾。相关中专英语教师在进行反思过程时, 需要保证与学生、教师之间的沟通, 作为改进建议。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教师高清教学问题后, 具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调整。采用相互沟通的方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精准定位、快速纠正。提高了反思性教学的应用效果。

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8

【关键词】语音教学 语法教学 促进作用

一、语音教学对语法教学的促进作用

(一)语法教学离不开语音

我们的传统教学比较注重语法教学,教师把大量的语法规则作为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从而忽视对其意义及用法的讲解。而今天,语法的教学则是以提高学生的外语交际为目标。语法教学更是句法、语义语用三方面教学结合,语法学习缺少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完整的。其实,语法对于英语学科来说,从来都不是教与不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

(二)语音是学好语法的有效保证

我们知道很多语法现象都是通过语音体现出来的。可见语音在学习和研究语言的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不定冠词a 和an 的用法。

a 用于辅音开始的字母的词前,an 用于元音字母开始的词前。注意不是元音字母和辅音字母,而是按此单词的音标是否是按元音发音开始的.如果其后的单词是以元音开始的,则用an;如果其后的单词是以辅音开始的,则用a。如a university,an honest man。university 虽然是以元音字母开始的,但是发的是半元音[ju],相当于辅音,所以用an hour 虽然是以辅音字母开始的,但是因为h 不发音,发的是后面的o 的音[au],所以是以元音开始的,前用an,不用a。

元音:发音时声带振动,呼出的气流通过口腔时不受阻碍,这样形成的语音称作元音。元音发音响亮,口腔中气流不受阻碍,是构成音节的主要音。事实上,英语中有20 个元音因素。辅音:不论声带振动与否,发声时呼出的气流通过口腔或鼻腔时受到一定阻碍,这样的语音称为辅音。辅音发音不响亮,口腔中气流受到阻碍,不是构成音节的主要音。英语中有24 个辅音。(有的书将[ts]、[dz]、[tr]、[dr] 也归为辅音,即有28 个辅音,共48 个音素。)不难看出,如果不知道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发音,就很难选出正确的不定冠词。

2.对动词的分词及形容词及副词比较级等都很有帮助。

音标的学习中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学习方面――音节. 音节是音标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对读准单词非常重要,对以后学习形容词及副词变形,动词时态变化也至关重要。以动词一般过去时为例,1)动词为单音节,以一个元音字母和一个辅音字母结尾:辅音字母双写,再加- ed stop- stopped bat- batted;2)以y 结尾的动词,在y 前为辅音字母时y 变为i,加– ed,carry –carried hurry–hurried,然而以y 结尾的动词,在y 前为元音字母时加- ed obey- obeyed enjoy- enjoyed.。一般情况下,音节是以一个元音为主,或者再加上辅音组成的。单词是由一个个音节组成的。我们拼读单词,是在拼音节,而不是简单地把音标一个一个地读出来。英语单词根据音节的多少,分为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两个音节)、多音节词(三个音节以上)。音节中有两个重要概念:

(1)重读音节时,单音节词本身就重读,不标重音符号“′”;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中只有一个音节读重音,而且要标出重音符号。有的单词还有次重音。

(2)开音节与闭音节实际上,主要掌握什么是闭音节就可以,闭音节的概念,简单地说就是“辅音+ 短元音+ 辅音”组成的音节。它对于以后写动词的分词及形容词及副词比较级等都很有帮助。

以动词的现在分词变化为例,动词为单音节:动词以单个e 结尾去掉e,加ing:如love- loving 动词以- - ee 结尾直接加ing,如agree-agreeing see- seeing。动词为单音节以辅音字母结尾动词在变化时应将辅音字母双写加ing:如hit- hitting stop–stopping,动词为双音节或者多音节:最后一个音节为重读音节,以单一元音字母+单一辅音字母结尾辅音字母双写加ing:如begin- beginning admit- admitting。以y 结尾的动词直接加ing:如carry – carrying enjoy–enjoying。

二、如何做好语音教学

学习语音知识,跟学习其他技能一样,要勤练,多练,天天练,时时练,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扎实,才能学有所用。但也不能操之过急,要懂得循序渐进的掌握。

(一)让学生们听再逐个单词放音指定学生大胆模仿发音如果不正确由教师示范作纠正直至准确为止在模仿的基础上注意加以理论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发音要领。

(二)重视对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好语音的重要性,在中学英语语音教学中重视对比是十分重要的,语音作为 一个体系它是由许多相互差别的部分组成的。

(三)及时小结读音规则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巩固提高学生拼读单词的能力,英语单词拼法与读音不一致是我们英语教学的困难,教会学生认识并读准音标及音标词仅仅是语音教学的一个部分,另一个更重要的部分是要使学生见到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不查注音就能读出其音或者是听其音便能拼写出该单词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拼读规则建立起单词读音与拼法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蔡伟章《试论语音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四川外语学报1993.2。

[2]何善芬《实用英语语音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连瀛《大学英语听力理论与技巧》1992。

科学研究方法对英语教学的作用 篇9

南召县四棵树乡中学 王帮权

新型的教学观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以生为本,重视合作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下总结。

一、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站在讲台上高高在上,学生们坐在座位上毕恭毕敬,师问生答,师讲生听。学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交流,且不能主动地去学习知识;教师是居高临下的权 威,控制着知识和信息的话语权,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学生在教师心目中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在教与学的 关系中,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新时期的教学过程已经趋向于教学交往和对话的过程,平等性和民主性是必然前提,因为只有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教 学主体才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进而丰富教学内容,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要走下讲台,和学生亲近一些,用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学生的思维思考问题,使学生能说自己的心里 话、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老师。

二、更新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叶圣陶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工作,而共同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学生是报告和讨论,教师是指导和订正。”古语云:独学无友,孤陋寡 闻。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讨论,相互进行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流,可以诱发对言语的感悟,可以进一步感悟课文的一情一景、一人一物。如教学《骄傲的孔雀》 一文时,先要求学生自己对照图文仔细读课文,然后让学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编、自导、自演《骄傲的孔雀》的故事情节,看学生间的合作精神怎样,同时也可以看 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何。结果学生把孔雀那种骄傲、认为自己漂亮、妒忌别人、骄傲得连自己都不认识等表现得淋漓尽致。

新课标把“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视为“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在总目标中也特别强调要“注重情感体验”。真 正有价值的学习,是以学生个体体验为基础的,是学生对知识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行为、认知和情感的整体参与。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语文教 学过程中那种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亲历、体认和验证,对于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打好基础,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追寻“体验”,让体验全方位地进入开放的语文课堂,也正是当前语文教师的倾心追求。

三、要重视构建多元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语文课程评价,只着眼于评价对象过去的表现,学生处于被评、被考、被管理的被动状态,考试也就成了主要的评价方式。如此的应试教育,造就的学生大多是“高分低能”,动手实践能力差,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不但有教 师评学生,更多的则是学生的自评、同学的互评及家长、社会的评价。“成长记录”就是一种较为提倡的评价方式,它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 资料,如关于学生的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最能反映学习进步的成果、学生的作品集、学生的自我反思和小结、教师同学的评价、家长的反应等等,将这些优 秀的案例装在一个档案袋,便形成了“成长记录袋”。它不像笔试测验,用分数定终生,让很多学生埋头于题海战术,不断地产生畏惧考试、厌倦学习的心理。评 价不应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可“成长记录袋”的收集过程耗时费力,有的地方采取的“素质评价手册”相对来说很简单,但对 学习过程观察少,观察内容比较随意,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我们在结合多种评价方式的同时,要构建起多元化的评价主体,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成功的地方。

四、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学 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调动。在学生消除了心理障碍后,就需要教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全身心地投 入到教学中。比如,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以表演帮助体会课文中的情趣、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开展学习竞赛、引导学生展开争论、师生角色互换、以教师之 情激发学生之情、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或随手画上几笔,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的良好手段。高中阶段,我们习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保持学生的学习兴 趣,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小组合作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 力,促进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品质的发展。这种方式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和审美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 责任。

总之,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以灵活的教法、新颖的学习方式关爱学生的成长,让 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真正感觉到学习的快乐,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个性才能得到发展。

作者:王帮权

通讯地址 河南省南召县四棵树乡第三初级中学

邮编 474669

上一篇:企业团委副书记竞选稿下一篇:在省支教工作经验交流会上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