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秋季《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2024-11-06

2024年秋季《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通用6篇)

2024年秋季《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1

期末作业考核

《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抽样: 又称取样。从欲研究的全部样品中抽取一部分样品单位。其基本要求是要保证所抽取的样品单位对全部样品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2.追踪法: 追踪法是指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有意识的跟踪,收集各种相关资料,揭示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和趋势的研究方法。

3.自然观察法: 是指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暗示、不加控制的状态下进行观察的方法。

4.个案研究: 又称案例研究,是指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

5.基础研究: 基础研究指那些有较强理论性,可以直接增加有关研究领域知识内容的研究。其研究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

6.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受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依据教育实践提供的事实,分析概括教育经验,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思维加工过程。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40分)1.简述最完善的集中量数的优点。

答:算术平均数是最重要、最完善的集中量数。它具有以下优点:(1)反应灵敏;(2)计算严密;(3)计算简单;(4)简明易解;(5)适合于进一步用代数方法演算;(6)较少受抽样变动的影响。

2.简述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

答:人们探索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规律的一种认识过程。它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有意识、有系统地在前人已有认识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客观事实加以掌握、分析、概括,揭露其本质,探索新规律的认识过程。

3.简述文献资料记录的基本方法。

答:文献记录的方法有标记式、批语式、抄录式、提要式、札记式。

标记式就是研究者在阅读研究文献时,用一些符号(如圆圈、着重号、疑问号等)将文献的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等标记出来。

批语式是在所读文献的空白处简单写上自己对文献有关内容的见解、批语、解释、疑问等。抄录式指把阅读文献所得的情报资料抄下来。抄录有全录和摘录两种。

提要式指根据研究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文的基本观点、主要事实和方法、结论要点等加以概括、缩写。

札记式指阅读文献后,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批评、疑点、意见、得到的启发和收获等等记下来,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4.研究课题的来源有哪些?

答:(1)从教育实践中提出问题;(2)从理论学习和研究中发现问题;(3)从讨论和交往中发现问题;(4)从他人的研究成果中发现问题;(5)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接点寻找问题;(6)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问题。

5.影响行动研究的因素有哪些?

答:(1)教师的积极性与素质;(2)专家的指导与丰富的研究资料;(3)各部门的合作与支持。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请根据问卷的基本结构及其各部分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注意事项,自选一个有关学前教育领域的课题,编制一份调查问卷。

答:(1)问卷内容必须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标题、调查者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指导语和问卷的正文;

(2)正文部分的问题应包含封闭式问题、开放式问题、半封闭式问题;

(3)问题不得少于10个

学前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亲爱的朋友:

您好!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问卷调查!本次问卷旨在调查了解当地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找出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确保真实性,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真实想法,如实填写,您的回答将被完全保密,谢谢!

(注:本份问卷纯粹用于学习研究,内容绝不用于商业用途)

您的性别()A男 B 女

您的年龄()A20-25岁

B26-35岁

C 36-45岁

D 46岁及以上年龄

您的最高学历水平()

A 初中

B高中

C 大学

D 研究生及以上学位

您的工作是(请填写在横线上。若与婴幼儿相关,请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的所在地址大致是(请标明城区、城郊、镇或农村。例:云南昆明东川镇)填写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目前家中是否有0-6岁的孩子?()

A 是(包括自己、亲属妊娠期间)B否,但有超过6岁的孩子

C 否,并没有其它年龄段的孩子

2、若家族中有0-6岁的孩子(没有则此题不填,有多个则填直系),则您与该孩子的关系是()

A、父、母子(女)

B 祖孙(包括祖父母与外祖父母)

C 兄弟姊妹关系(包括堂、表关系)

D继父母与继子女 E 叔侄、姑侄关系

3、您对您家孩子的期望是()A普通水平B小有成就

C人中龙凤

4、您会把您家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吗?()

A有时候

B很少

C从不

5、在给孩子买东西时,您会不会不理会孩子自己的意愿,而自行做主?()

A 经常。小孩子知道什么,凡事都需要大人替他们拿捏。

B 有时候。综合物价、实用性、耐用性等因素,偶尔考虑孩子的想法。

C 很少。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应该尽量满足他们。

D从不。孩子是天使,是一切,他(她)的愿望我都要给其实现。

6、您觉得孩子的知识学习应该越早进行越好吗?()

A是的B 不是

7、您认为孩子在教育过程中,哪个教育阶段最重要?()

A学前教育

B 小学

C 初中

D 高中

E 大学

8、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学前教育的相关信息的?()

A有孩子之后

B 国家开始重视学前教育之后

C开始接触学前教育之后

D从不关注

9、你觉得您对“学前教育”了解吗?()

A 很了不起 B 比较了解

C了解不多

D不了解

10、您认为“学前教育”是()

A幼儿园教育,照顾孩子并教授给孩子知识

B 从胎儿胚胎形成直至上小学期间的教育

C 从孩子出生直至上小学期间的教育

11、您是如何看待幼儿教师这一行业角色的?()

A就是照顾孩子

B 照顾孩子,并将孩子的情况反馈给家长

C 孩子的发现者,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

D也是教师,但融合了保姆的工作角色。

12、当今社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出的各种“小神童”越来越多。你是如何看待这种现象的?()

A “小神童”对某一方面很擅长,有利于将来的学习,因此想把自己的孩子也培养成为“小神童”,为他(她)将来的发展做准备。

B 不甘心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其余孩子学的东西,我的孩子也要学,因此也想让他(她)成为“小神童”.C 人为的硬性培养“小神童”,是愚昧的一种表现。它忽略了儿童期的特殊意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 律,反而于其日后学习不利。

D“小神童”越来越多,说明人类越来越聪明。

13、您希望您的孩子在学前教育阶段接受怎样的学习教育?()

A 小学化的学前教育:侧重教知识的常规课程(简单学习小学的文化知识,为上小学打基础)。

B 有特色的小学化的学前教育: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也让孩子有一技之长,即:常规课程+特色教育(如 英语、体操、乐器等),进行强化教育。

C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按照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为将来的综合发展做铺垫(隐性)。

D 无所谓,只要照顾好孩子就行了。

14、“德、智、体、美、劳”这五方面教育中,您认为在学前教育阶段中应首要进行的是?()

A得

B 智

C体

D 美

E劳

15、您认为在学前教育阶段是否有必要刻意对孩子进行肢体、身体的训练?()

A没有必要。孩子的身体自会发展,这是自然属性,所以用不着浪费时间和金钱来进行这方面的培训,做些无用功。

B 有必要。树木自然生长,但也有长歪的时候。所以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引导。

C 有一定的必要性,但不需要专门进行该项训练,还是应该多让孩子学习知识。

16、胎儿尚在母体内时(怀孕期间),您认为胎儿能够感知到外界事物,并对其做出相应反应吗?()

A,不能,还太小,“人”都还没有长成,无法感知

B 能,已经有了初步感知能力

C 不知道

17、您是如何看待胎教的?()

A 没有必要进行。胎儿自会发展,并且基因已经决定了孩子的智商等,所以不需要大人再做无用功。

B 有必要进行。运用各种科学方法人为地引导胎儿发育,可以促进胎儿身、心的综合发展。

C 目前胎教日益盛行,因此可以跟着潮流进行胎教。

18、您觉得,婴幼儿教育跟幼儿教育是一回事吗?()

A,是,都是为将来(小学)学知识做准备。

B 不是,二者在内容、方法上有很大的不同。

19、您是否赞同您的孩子在幼儿园按照小学的模式上课(比如布置作业、学科考试)?()

A 赞同

B 不赞同

C 无所谓

20、就您所知,您所在地区的幼儿园哪一种类型占得比例更多?()

A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游戏时间少,侧重教知识,开设有各种兴趣特长班,为孩子上小学打基础的。

B 简单的照顾孩子,不让孩子饿着、冻着。

C 以发展幼儿身心为主要目的,以游戏为主要形式,教授知识为辅。

D 教知识与游戏并重。

21、您认为您所在地区的政府及人民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如何?()

A十分关注,能及时对新政策、新消息进行宣传、落实。

B 比较关注,能基本解决问题。

C不关注

D 不知道

再次感谢您的热心协助!现在,请您再多花一点时间,回头看一看问卷是否有遗漏、填错的地方,谢谢!

2.结合实际,谈谈观察法在幼儿教育研究中的独特意义。

答:(1)可以弥补幼儿理解能力和反应方式的局限,观察到其他方法无法测量的行为;(2)可以克服正式测试中所测结果不稳定、不可靠的缺陷;(3)可以看到幼儿的真实表现。

2024年秋季《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伴随着传统社会科学和交叉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学术研究中的复杂性逐渐引起众多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的注意,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各自学科领域的复杂性问题从而给予研究对象更为全面的刻画。复杂性思维带来的变革直接影响到了科学研究范式,[1]要求人们从两极的“范式大战”[2]释放出来,走向多元聚合的研究方法以求从多方面更好的对研究的问题和对象进行理解和阐述。

欧美国家的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研究范式从19世纪中期开始分化为以定量研究方法为主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的建构主义研究范式,两大研究范式在从19世纪中期以来一百多年的学术研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此起彼伏。诸如社会学领域的Auguste Comte创立实证主义学说,率先主张社会科学应以自然科学为标准模式建立统一的知识体系;Emile Durkheim的一系列著作;人类学领域的Bronislaw Malinowski创立的民族志写作方式成为人类学的标志;教育学研究领域中的以John Dewey为代表的定性研究支持者及其在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的继任者Charles Henry Judd为代表的定量研究支持者在美国教育领域内的研究范式论战等等不一而足。历经美苏冷战时期,一方面学术圈受到政治影响,另一方面穆勒、波普尔等人的后实证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在Karl Mannheim,Peter Berger,Edmund Husserl等人的建构主义、解释主义和现象学的哲学基础上不断成长的质性研究方法与彼时被批判的实证主义范式定量研究方法产生冲突,这两大要素聚合在一起,引爆了以Thomas Samuel Kuhn提出的“范式”[3]概念命名的“范式大战”。在冷战结束之后,一方面研究者越来越认识到研究问题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政治环境改善带来的学术研究禁区减少,问题主导的研究选择再度占据上风。采用单一的研究范式甚至将不同范式对立的做法不利于研究问题的认识及解决,针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往往需要两种研究范式的多种研究方法的混合,混合方法与实用主义研究范式也由此兴起并且被众多研究者接受。研究方法作为支撑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对国际混合方法期刊与论文进行计量分析,评估与跟踪研究,有助于促进国内混合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操作实践的发展,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国际前沿趋势,促进我国社会科学混合方法的使用有正面的作用。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相伴,19世纪中后期至今的教育研究范式也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4]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40年代,伴随着众多学科从哲学领域分化的学科解放运动,研究人员以孔德提出的实证主义和冯特的实验研究为指导,用严格的观察,统计和实验对教育进行研究。二战结束之后,一些研究人员对实证主义强调的量化方法提出异议,主张不可忽视其他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教育研究也参加了社会科学领域两大范式之间的范式战争,八十年代伴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研究人员普遍认识到没有一种研究范式能够完全解决教育研究中的问题,从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产生的混合方法逐渐兴起,也逐渐渗透到了教育研究领域,被教育研究人员所接纳。

在国内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针对混合方法这一研究对象已有一些有益探讨。尤莉从历史角度对混合方法的演变过程进行了历史探讨。[5]张培从混合方法的范式基础、设计要素和质量标准对混合方法进行了研究。[6]原长弘在管理学领域对混合研究方法针对理论验证和研究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7]田虎伟博士对混合方法在国内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提出了有益的倡议。[8]陈超在循证医学教学评估中应用混合方法进行了研究。[9]陈斌[10]和唐涌[11]对在远程教育中使用混合方法进行探究。郑学军将混合方法的应用与图书馆学的研究。[12]刘俊洁在体育科学研究中混合方法的应用;[13]张羽对教育政策研究中混合方法的说明。[14]郑新民则对混合方法科研写作提出了一些建议。[15]冯建、[16]蒋逸民[17]和乜勇[18]对混合方法的总览描述。从2000年至今,在社科界出现了一批针对混合方法进行探讨的期刊论文与学位论文,有关混合方法的理论研究和研究实践对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界推广混合方法做出了有益的探讨,帮助我国社科研究者更好的使用混合方法进行社会科学研究。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汤森路透集团(Thomson Reuters)建立的Web of Science平台中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数据库被全球普遍认为是采集了全球社会科学领域代表性学术期刊与论文等数据的数据库,除此之外还有知名的科学论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索引(Arts and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学术界普遍认为SSCI收录的某研究领域的期刊发表的论述数量与质量基本能够反映该学科的整体发展水平,对SSCI收录的混合研究方法期刊与论文进行计量分析,评估与跟踪研究,有助于促进国内混合方法理论研究与研究实践的发展,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国际前沿趋势,在我国社会科学推广混合方法的使用。

笔者通过在Web of Science平台中进行查找,在SSCI中查找到了17种有关研究方法的期刊,其中有3种属于混合研究方法的专业期刊,分别是Sage公司在美国刊发的《Journal of Mixed Methods Research》(2007年创刊,季刊,2006—2015年间有219篇文章,影响因子2.186)和《Field Methods》(1989年创刊,季刊,2006—2015年间有246篇文章,影响因子0.872)。Springer公司在荷兰出版的《Quality&Quantity》(1967年创刊,双月刊,2006—2015年间有1,179篇文章,影响因子0.720)和Taylor&Francis公司在英国出版的《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le Research Approaches》(2007年创刊,半年刊,2006—2015年有143篇文章)。《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ple Research Approaches》这一期刊虽未入选SSCI,但是在国际混合研究方法领域也较为知名,因而也将其选入到样本期刊数据集当中。

依照图书情报领域知名的Bradford定律,即一个研究领域的核心论文(以传播广泛,引用次数多为标准)往往集中在少数顶尖期刊,而这些核心论文基本反映了该研究领域的整体状况,因此本文选取了这4种期刊作为样本期刊,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和Taylor&Francis Group的在线平台通过Python脚本抓取文本信息,本文的文献计量分析就是将这4本混合研究方法期刊2006—2015年的1,787篇文章作为样本,从中分析欧美混合研究方法在这一时间段内的发展态势。

(二)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的分析工具是以Python计算机语言实现,将以Java语言构建的Cite Space为蓝本,结合SATI、Pajek等软件的优点,对上述所选的4本混合研究方法的专业学术期刊的基本特征、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进行可视化呈现,以刻画出当前社会科学混合方法的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

对于论文的基本特征,笔者选取样本分析结果中的国家/地区分布,研究机构分布,作者分布变量进行解释说明;对于论文的研究前沿领域,本文选取样本论文中的关键词(在源数据中为描述关键词DE字段和文档关键词ID字段)进行分析;对于论文的知识基础,本文选取样本论文的参考文献字段(在源数据中为Cited References-CR字段)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混合研究方法权威期刊样本的基本特征

数据显示,2006—2015年,混合研究领域4本权威期刊的论文源自70个国家和地区,呈现向少数国家和地区集中的分布形式(图3-1)。排名在前15位的国家(地区)共有论文1,586篇,占全体样本2,024篇的78.36%,美国虽然数量最多,但并非居于绝对优势,值得一提的是台湾,相比大陆的38篇(其中37篇发表于《Quality&Quantity》杂志),台湾在混合研究方法权威专业期刊中的发文量数倍于大陆(表3-1)。究其原因可能是国内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整体水平不高和全球学术圈中英语占据绝对优势,此外我国也尚未有有关混合研究方法的期刊进入全球学术圈的主流阵营,这也制约了我国混合研究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走向世界的步伐。

注:图谱中的颜色代表不同年份,由内到外为较远年份到较近年份,大小代表频次,下同。

某一研究领域的代表性的作者群体的状况集中体现了这一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态势,从研究机构和代表作者的情况来看,虽然美国发文数量最多,但是还是台湾作者群体最为集中(表3-2、表3-3)。笔者通过Python脚本,对所有以台湾机构为第一作者机构的文章进行了人工判断,台湾的混合研究方法论文,从内容上来看,研究方法理论阐释的论文数量很少,更多的是使用混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实践的论文,但是从被引率来看,研究方法理论阐释的论文受到的关注度高于研究方法实践类论文。

(二)基于研究前沿与知识基础的互映射分析

论文的关键词就可以用于标示研究的主题,在一定时间内发表的论文所共同关注的类似问题可以视作是这一段时间内的研究前沿。相对研究前沿,这样一段时间内支撑这些研究前沿的参考文献就形成了其知识基础。

研究领域可以视作为一定数量的作者组成的学术共同体所共同关注的研究内容,研究热点即为在一段时间内由较为集中出现的论文所探讨的研究领域,[19]这可以从作为研究前沿的关键词和作为知识基础的参考文献的互映射关系中进行分析。研究前沿,最初是以由英国物理学家,文献计量学之父Derek John de Solla Price在1965年提出,[20]基于1960年由BE Burton和RW Kebler建立的B-K文献半衰期方程。在1994年,Olle Persson则这样将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区分:[21]引文形成了研究前沿,一个研究前沿就是在一段时间内由一些学术共同体共同关注的问题或专题,在这方面,关键词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统计对象。知识基础是与研究前沿相对的概念,研究前沿可以定义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那么作为研究前沿对应的被引用文献就形成了相应的知识基础。这两者之间可以形成一个从研究前沿A(d)到知识基础B(d)之间,伴随时间变化C(d)的映射关系:[22]

即:C(d):A(d)→B(d)

A(d)以当时一组较为表面的东西,也就是施引文献自身,为了在文献计量统计中计算,所以取施引文献的关键词作为A(d)的研究前沿,B(d)是由形成A(d)的大量参考文献组成,即为知识基础。

如上所述,由2,024篇论文组成的样本数据集中出现的参考文献构成了其知识基础,分析这些参考文献,尤其是引用频次较高的关键文献,可以有效的展现国际学术圈对混合研究方法这一研究领域的研究前沿和知识基础。

1. 混合方法研究的跨学科性质

在样本论文数据集中,纯粹探讨混合方法理论的很少,大部分的都是在将混合方法理论与研究实践结合的研究案例。从关键词上来看,诸如社会网络、决策、服务质量、网络调查、性别研究,心理研究等研究领域,在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政治学、医药等学科中都出现了混合研究方法研究的众多案例,而这些仅仅是混合研究方法专门期刊中的研究案例(表3-4、图3-2)。

从引用了样本论文数据集的引用频次较高的单体文献来看,作为被引次数最多的文献,Abbas Tashakkori和Charles Teddlie在2003年出版的《Handbook of Mixed Methods in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用了七章的篇幅实际讲述了混合研究方法在不同学科的应用(表3-5)。笔者使用对引用时间点构筑的三维模型显示,2003年这本书出版之后,混合研究方法在其他社会科学领域出现了全面开花的态势(图3-4)。这本书用七个章节展现了混合方法的研究案例,Creswell在1999年进行的教育政策研究,Johnstone在2004年进行的健康服务研究,Gaber在1997年进行的社区和地区规划研究,Currall在2003年进行的管理学与组织研究,Hunter在2003年进行的社会学研究等。依据被引位置追踪的结果来看,这些研究案例作为被引用的部分为其他研究者提供了示范,有效的拓展了混合方法研究活动。

从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来看,全球范围内涉足混合方法领域的代表性研究者,Abbas Tashakkori、John W Creswell、Valerie J Caracelli、Jennifer C Greene、Anthony J Onwuegbuzie、R Burke Johnson等均出现。除此之外,诸如出版《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开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大门的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s与编写了用于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领域的知名多元线性模型教材《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s》的Stephen W Raudenbush和Anthony S Bryk等人均出现在列表中。总体来看定性研究方法的书籍的被引频次要高于定量研究方法的书籍,以上研究者以基础方法及基础理论的方式成为混合方法研究领域主要组成部分,他们研究成果成为了混合方法领域内的核心知识基础。

从研究领域和内容来看(主要基于期刊引用),混合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多点开花,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学、政治学、教育学、医学等诸多学科以出现了以混合研究方法进行研究的案例。

从被引文献类型上看,期刊论文的总体被引次数要多于书籍,然而从混合研究方法领域论文的主要内容是混合研究方法实践活动这一点来看,期刊论文主要以混合方法的具体实践应用为主,但是少数进行理论探讨的论文被引次数很高,书籍被引用的部分则主要以理论基础为主,两者的引用位置代表了作为知识基础和参考文献的书籍和期刊论文在样本论文中的不同作用。

以样本论文作为中介点,基于Web of Science平台,样本论文数据集中共计出现了57,218篇次参考文献,样本论文中平均每篇文章引用了28.27篇论文,样本论文集内的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被引用11,558次,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5.71次,样本论文引用的论文和引用了样本论文的论文都呈现了明显的学术传承关系,在被引文献内部,也存在着这样的明显的交互影响关系,发挥了明显的知识基础作用(表3-6,图3-5)。

2. 混合研究方法的原型—三角互证研究设计Triangulation

作为当今混合方法的原型,1959年Donald T Campbell和Donald W Fiske在对心理特质效度进行研究的时候,[26]首次提出了Multitrait-Multi Method Matrix“多元特性—多远方法矩阵”这一研究设计,主张将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研究,针对同一研究对象或者研究主题使用不同研究方法互相验证研究结果,减少甚至避免研究结果间由研究方法产生的差异。此后,三角互证方法作为验证性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得以提出,基于1959年提出的“多元特性—多元方法矩阵”提出的研究的多方面进行验证的“三角互证”概念,主要包括不同研究者进行同一研究的研究者互证,使用多种资料来源的研究数据互证,使用不同研究方法研究同一问题的研究方法互证,使用不同视角解释研究结果的理论互证等互证方法。在1960年前后有不少的研究者使用了这一研究设计,与Donald T Campbell和Donald W Fiske同属心理学领域,Leon Festinger、Henry Riecken和Stanley Schachter针对末日崇拜的心理学研究[27]和Muzafer Sherif、Harvey OJ、Jack B White、William R Hood和Carolyn W Sherif主持的罗伯斯洞穴实验针对群体心理学和社会动力学方面的研究[28]都采用了三角互证研究设计。这一研究策略设计作为社会科学混合方法的雏形,历久弥新,至今仍被广泛用于验证性研究活动,在样本数据集中也大量出现。

3. 混合方法的范式基础

目前针对混合方法的范式基础,已有的混合方法理论研究及实践应用中,混合方法的范式归属一直没有定论,从宏观的范式哲学基础到微观的技术操作,范式之争一直存在,这一点也体现在样本论文数据集和一些探讨混合方法理论的高频被引文献,针对当前混合研究方法的范式基础,主要分为实用主义范式主张和辩证主义范式两大主张。

混合方法的实用主义范式基础在混合方法理论研究界被广泛认同,从作者被引就可以看出,主要是Abbas Tashakkori[29]和Anthony J Onwuegbuzie[30]等人,在范式基础路线中坚持中间路线,即主张混合研究方法是实用主义范式,这一范式从范式战争中诞生,引领了研究从“范式为王”走向“问题为王”,主张研究问题决定研究方法,面对不同的研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将范式基础放在第二位,不将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建构主义范式视作不可调和的研究范式,而认为两者之间是一个连续态的两端,而非截然对立的两个研究范式。在研究活动的方法选取中针对研究问题和研究对象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而非拘泥于研究方法的范式基础,可以是定性/定量方法的平行设计,也可以是定性方法为主,定量方法为辅,也可以进行变换。

混合方法的辩证主义范式基础以Valerie J Caracelli[31]和Jennifer C Greene[32]为代表,尊重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和建构主义研究范式之间的差异,混合研究方法是将两者区分并且能够清晰的展示两种研究范式之间的差异以互相补充,并且追寻研究的哲学基础和研究的现实因素之间达到平衡,与辩证主义的主张类似,Rocco[33]在2003年提出,使用混合研究方法需要对哲学基础上进行更多的思考。Brannen[34]则在2005年认为对方法背后的范式基础更多的进行思考可以更好的运用方法,做出更好的研究。辩证主义范式的支持者比实用主义范式支持者更为强调方法背后的范式基础对方法使用的过程影响。

4. 研究策略设计

在Burke R Johnson和Anthony J Onwuegbuzie创作的高被引文献《Mixed Methods Research:A Research Paradigm Whose Time Has Come》中明确指出了完整的混合方法研究的应包含8个前后顺序紧密相连的部分,[35]依次为选定研究问题,选定是否合适使用混合方法进行研究,进行研究策略的设计,收集相关资料,分析收集到的资料(这一部分又基于具体的操作方法分为数据的压缩、展示、转换、确定类型、整合、聚合、关联和比较八个部分),对分析的资料进行解释,进行研究评估(包含质性和量化资料和解释的信度和效度),写作研究报告。其中进行研究策略的设计作为重中之重,众多混合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者针对混合方法的研究策略设计这一部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对样本论文集中的论文和高频被引文献进行了阅读,通过对论文中研究策略的研究和选择,筛选了当今使用混合方法进行研究的主要类型,主要分为并行策略设计、嵌套策略设计两种。

并行设计策略中,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同时进行,主要是为了将适用于两种分析方法的数据相辅相成,可以将定量统计的结果和定性分析的结果进行比较(前文所指三角互证设计的一种类型),互相验证并且佐证,推广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结果。

嵌套设计策略,也是笔者在样本论文集中运用混合方法进行的论文中使用最为广泛的研究设计类型,是以一种数据为主一种数据为辅的混合方法设计。分别是以定量分析为主的框架内嵌辅助的定性数据分析的“实验框架”和以定性分析为主的框架内嵌辅助的定量数据分析的“相关框架”,用于解释运作机制。由于嵌套型策略是混合方法中最常用的设计策略,在大量的理论研究和研究实践中又有基于嵌套设计策略进化而来的两个亚种设计策略,基于研究方法的侧重和使用顺序,实验框架和相关框架产生了结合。一种是先定量分析后定性分析注重以定性分析解释定量分析的“解释型策略设计”,这一策略设计的两个亚种分别是使用定性数据解释定量结果的“后续解释亚型策略设计”和注重以定量分析选择特定研究对象进行定性研究的“参与选择亚型策略设计”,例如Jill M Aldridge、Barry J Fraser和Tai-Chu Iris Huang针对澳大利亚和台湾的教室环境研究就是先确认定量分析中的某些显著结果然后通过定性研究对这些结果进行解释就是这种解释型策略设计的典型研究。[36]另外一种是以先定性方法后定量方法的“探索型设计策略”,这一设计策略继承于相关框架,以定性方法为主定量方法为辅,例如通过定性方法确定定量方法的使用选择,问卷调查的制订等方面,Karen Kroman Myers和John G Oetzel针对De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Assimilation这一研究主题进行的研究中,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通过定性方法对研究主题进行了探索,然后以定性研究的结果制订出的问卷进行了定量研究。[37]

四、社科混合方法对教育研究的影响

在范式大战前就伴随着复杂性思潮而产生的混合方法,继而在范式大战中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为终结范式大战的主要因素。然而,作为一个与实证主义范式、定量方法论和建构主义定性方法论具有等同地位的方法论体系,混合方法论体系的应用已突破学科局限,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三大基本方法论之一。其中,以建构主义为主要范式基础的定性方法论和以实证主义为主要范式基础的定量方法论之间的融合度需进一步提升;研究方法对研究问题的适切性也会紧跟步伐得到进一步深化。混合方法论的发展使研究者对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的解释更加合理化,对研究问题内外部逻辑的分析与解释更加综合与全面。总而言之,绝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方法方面应当伴随着研究问题的不同予以适当的调整与整合,视两大研究范式为连续态的两端,而非本末倒置,视两大研究范式为对垒。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资助方来说,更应该采取措施促进混合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开展,鼓励定量方法研究者和定性方法研究者的联合,更好响应当下我国“以创新促发展”的口号,以研究方法创新促进理论研究和研究实践创新。提升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与国际化水平,这在当前跨国跨学科研究不断发展增加的背景下尤其重要,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2024年秋季《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满分100分

一、概念题(每题4分,共20分)1.学习迁移

答: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把所学到的知识点运用到其他方面。

2.自我防御机制

答: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自我发展出了许多保护性的机制,即自我防御机制。

3.角色扮演法

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

4.自我评价

答: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形式 ,是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是个体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

5.焦虑

答: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的、较为普遍的负性情感,常常表现为无原因的恐惧和不安、无所指向的烦躁和惊慌,好象是某种危险和和灾祸就要临头,但又说不出究竟担心什么或究竟害怕会发生什么不幸。

二、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精神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答:自由联想、梦的分析、阐释与自我了解、转移与移情

2.智力落后儿童的个性特点有哪些?

答:(1)智力落后儿童同正常儿童比较,他们需要的层次低,主要是身体方面、物质方面的需要,如饮食的需要、玩玩具的需要、躲避危险的需要等。而且一旦有了这需要,常要立即得到满足,不管别人需要和客观条件。

(2)智力落后儿童对周围事物缺少兴趣,不象正常儿童好奇心强,他们不善于发现问题,也缺少解决问题的主动性积极性。他们的兴趣往往不广泛,比较单一。他们的兴趣也不稳定。

(3)智力落后儿童的信念、理想的形成也有局限,比较难将一般的道德准则变为行动指南。

(4)智力落后儿童往往意志比较薄弱,活动缺少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不够。

(5)智力落后儿童的情感不够稳定,容易变化,好冲动,常常受外界情景的支配。他们的情感容易表现出来,但内心体验并不深刻。

3.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具有几方面的特征?

答:(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的立足点应是面向未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建立在让下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上,因为未来世纪的发展速度将比以往所有的世纪的总和还要快,教育给予人的不仅是已有的知识经验,还有在动态环境下变幻莫测的种种发展机会,只有在知识范围、能力系统、心理状态等方面大大超过前人,才能成为时代的成功者。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该是面向未来的。

(2).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保证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教育过程中,应非常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并把个性作为整个教育的出发点,认为个性的全面、充分发展是实现人的潜能与价值的基本条件。人与人之间在基本心理素质上是相同或相近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心理素质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人的基本心理素质的相同性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同,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客观存在。心理素质教育就是从人的差异出发,通过教育过程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完善。

(3).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是多层面的。心理素质不是一个单一的构成物,它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心理品质的好坏、各种心理能力的强弱及社会适应状况等各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层面。因此,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应体现在以上各个层面上,并应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4.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的自觉性和注意品质的完善程度上。

(1)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

(2)注意的范围依然有限;(3)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较差;(4)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5.小学生有哪些情绪问题? 答:小学生心理的内部稳定性较差,产生的情绪问题也多种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有:(1)焦虑(2)恐惧(3)抑郁

三、论述题(共20分)1.论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答:(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四、案例分析题(共30分)

学生XXX,今年9岁。该生平时上课爱站起来东张西望,或者将脚放在凳子上跪着玩,有时爱玩一些小玩意儿,与人交谈时很羞涩,听课时爱插嘴,但教师点他起来回答问题时,他却两眼茫然,教师将问题复述后,他依然如此。另外,在写生字时,他很容易将生字偏旁写颠倒,或者多笔划少笔划,听写时,不管怎么温习,几乎一个字不会写。通过家访与家长多次沟通后了解到:该生在家不怎么捣乱,但是每次回家都不知道家庭作业是什么,写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最喜爱的活动是看电视。通过反复观察,该生智力发展水平一般,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和听觉记忆方面发展不协调,造成学习困难,成绩低下。

答:1).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虽已发展了有意注意,但还是容易受其他事物的影响而分心。这个年龄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还较差。上课不专心听讲,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

2).对上课所讲的内容不感兴趣。如果教师讲得有趣,他肯定会全神贯注。3)虽已上了三年级,却还未养成上课听讲的良好习惯。

4)不适应教师的讲课形式或不喜欢任课教师,而“迁怒”于听课。

5)平时他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而教师的批评正是一种关注,潜意识想得到教师的关注,所以不认真听讲。辅导方法:

1).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上课时多采用新鲜、有趣、生动、形象的事物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小动物、童话、实物等会使课堂生动活泼。另外也可适当增加活动性的内容,让学生参加,会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评价、外部奖赏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并给予及时、积极的反馈;鼓励小学生提各种问题等来激发学习动机。3.课前调整好情绪。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听好课的基础。4).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前预习,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课堂上带着问题听课,寻找答案。为了不分散注意力,将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放在书包里。在听讲时,思考哪些是重点,认为重点的就记下来,准备课后复习。同时,对一些没听懂的也要记下来,以便下课问教师或同学。

2024年秋季《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4

《企业文化》

满分100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不属于丹尼森划分中人的特性模块的内容是(B)。A.授权 B.应变能力 C.团队导向 D.能力开发

2.(B)是指企业文化特质的保存以及企业文化新特质的不断增长的过程。A.企业文化管理 B.企业文化积累 C.企业文化发展 D.企业文化延伸

3.建设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必须从(ABCD)等方面采取相应的保证性措施,以便巩固它、强化它,使优良的企业文化渗透到全体员工的心里,融合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去。A.物质 B.组织制度 C.教育 D.礼仪 4.卡迈隆和奎因的分类维度是(AB)。

A.灵活性-稳定性 B.关注内部-关注外部 C.挑战性-保守性 D.外部方针-内部方针 5.王进喜对大庆精神的影响说明企业文化受到(A)的影响。A.个人文化 B.行业文化 C.民族文化 D.外来文化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为企业多数成员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2、企业核心能力

企业核心能力指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有机结合的各种技术交流的学识,应该包括企业特有的技术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文化

3、一体化原则

一体化原则,即坚持企业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之间的关系一体化,最终实现企业精神的一体化。

4、内部管理整合

内部管理整合,是指为保证企业长期生存和发展,员工、组织、制度之间的协调与管理特征。

5、基因传承型企业文化建设模式

基因传承型企业文化建设模式通常是指企业在创业和成长时期就有较为强健的文化因子,企业文化很有生命力和超越性,把最核心的文化基因密码代代遗传,这种企业文化通常体现在“老字号”身上。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企业文化管理理论的核心。(1)以人为本:坚持把人放在企业管理的主体地位上,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发展人,把提高人的素质和发挥人的精神潜能作为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2)以文化人:强调群体意识、文化认同和团队精神,主张通过建立共同价值,凝聚力量,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个人目标与企业目标的融合;实现经营过程与文化养成的一体化。

(3)以文兴企:倡导用先进的人本理念和市场理念引领企业经营,用鲜明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手段提升经营层次,创造和提升品牌的文化价值。

(4)创造和谐:谋求企业与社会、自然环境以及企业内部物质、制度、精神各个层面的动态平衡与和谐发展。

2、简述强悍型文化特征。

这种文化形成于高风险、快反馈的企业,如建筑、整容、广告、影视、出版、体育运动等方面的企业。这种企业认为要么一举成功,要么一无所获。因此,员工们敢于冒险,并且,对于所采取的行动正确与否,能迅速地获得反馈。

强悍型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强调工作的快节奏,让人感到极度的紧张;(2)强调快速反馈,甚至不惜冒风险行事;

(3)奉行个人英雄主义,企业文化主体的代表一般是年轻者;(4)强调追求最佳,最大和最杰出的超人境界;

(5)轻视合作,急功近利,不能容忍厚积薄发的稳健型的人;

(6)短期失利者没有生存的余地,因而人才流动率很高,难以形成企业必须有的凝聚力。

3、阐述企业楷模的作用。

(1)榜样作用,企业楷模其为人和功绩是一般员工直接体验的,容易使大家产生共鸣,因而乐意去仿效。

(2)聚合作用,企业楷模产生于群众之中,他们的理想、信念、追求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易于为群众所认同和敬佩,并产生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周围的员工,使整个组织同心同德,形成整体力量。

(3)舆论导向作用。在一个良好的组织文化环境中,企业楷模的公正主张和远见卓识,能够控制舆论导向,能够起到引导员工言行、强化企业价值观的作用。

(4)调和作用,企业楷模以自身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优势,在解决企业内部的各类矛盾、冲突时起着调和作用。

(5)创新作用:企业楷模着迷于把自己的幻想变成现实,其观念、言行常常突破惯例。因此,企业楷模本身的创新之举,往往代表着积极的企业文化倾向。他们通过自身的榜样作用把先进的文化倾向传递给组织的其他成员,点燃大家的创新激情,带动整个企业文化的创新。

4、举例说明MI的分类。

1)企业使命型。即反映企业经营的根本目的和超越自我的社会价值。如IBM公司的“无论一小步,还是一大步,总是带动世界的脚步”。2)经营目标型。即反映企业追求的理想境界或战略目标。如雷欧•伯纳特广告公司的“创造伟大的广告”等。

3)技术质量型。即反映企业开发技术,提高质量,为顾客创造最好产品的理念。如佳能公司的“忘记了技术开发,就不配称为佳能”。

4)市场经营型。即反映企业开拓市场,勇于竞争,力创一流的理念。如日本卡西欧公司的“开发就是经营”。

5)服务致胜型。即反映顾客、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如美国假日旅馆公司的“为顾客提供最经济、最方便、最令人舒畅的住宿条件”。

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企业文化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1)一致性:一是目的一致性,都是通过作用于人,进而提升企业效益;二是指导思想一致性,坚持以人为本。

(2)差异性:一是两者工作着眼点有差异,人力资源管理更注重个体技能与素质的提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企业文化管理则重视整体价值观的培养;二是工作方式有差异,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主体行为,企业文化管理是主客体互动行为;三是两者工作边界有差异,企业文化管理除了面向企业人,还要面向顾客。

(3)互动性: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发展高层次企业文化奠定坚实基础;荣国企业文化管理,建立了共同愿景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文化氛围,可以大大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

同时,企业文化理论也改变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理论基点,使人们更加重视个体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契合,而不仅仅是个体能力与组织目标和要求的适应。

两者必须结合起来,对人的管理才能产生放大效应。

2、如何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

从根本上讲,提高企业家的素质与素养,强化企业家精神,造就职业企业家队伍,依赖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当然,企业家自身的自觉学习、修炼以及实践锻炼是不可缺少的,此外,还需要创造以下条件和机制:

(1)制度创新与产权变革

现代企业制度与清晰、多元化的产权结构,是企业家成长的最好平台。(2)形成与评价机制的变革

伴随着企业家市场的不断发育,应尽快实现企业家择业的市场化、流动的市场化、评价的市场化和收入的市场化。

(3)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建立

企业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最稀有的市场“资源”,其收入应该体现市场供求规律,要重视对企业家的激励,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时要通过科学的治理结构,形成有效的约束机制,约束企业家的行为。(4)社会文化氛围的营造

必须为企业家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在社会舆论上摒弃陈旧观念,倡导经商光荣、崇尚财富的社会风尚,使企业家这一职业得到全社会的尊重。

(5)培训的强化

企业家素质的提高离不开专业培训,通过专业培训来提高企业家必备职业素质及其他方面的能力,从而为企业家的形成提供助力。

(6)企业家精神的发扬

2024年秋季《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期末考核幼儿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篇5

《法学通论》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是指因违反了法定义务或契约义务,或不当行使法律权利、权力所产生的,由行为人承担的不利后果。就其性质而言,法律关系可以分为法律上的功利关系和法律上的道义关系,与此相适应,法律责任方式也可以分为补偿性方式和制裁性方式。2.成文宪法:指在一个国家中用名称为宪法的成文法典来表现的各种具有宪法效力的法律规范,其最显著特征是在于法律文件上既明确表述为宪法,又大多冠以国名。

3.行政主体:在中国行政法学领域,行政主体是指享有行政职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并独立承担责任的组织。

4.刑法: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5.合同:又称为契约、协议,是平等的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作为一种民事法律行为,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是两个以上的意思表示相一致的协议。只有当事人所作出的意思表示合法,合同才具有法律约束力。依法成立的合同从成立之日起生效,具有法律约束力。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法律关系的客体有哪些? 答:1.物

法律意义上的物是指法律关系主体支配的、在生产上和生活上所需要的客观实体。物要成为法律关系客体,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应得到法律之认可。第二,应为人类所认识和控制。第三,能够给人们带来某种物质利益,具有经济价值。第四,须具有独立性。至于哪些物可以成为法律关系客体,应由法律予以规定,但这样几种物不得进入国内商品流通领域,成为私人法律关系的客体:(1)人类公共物或国家专有之物。(2)文物或贵金属。(3)军事设施、武器。(4)危害人类之物。2.人身

人身是由各个生理器官组成的生理整体(有机体)。但须注意的是:第一,活人的(整个)身体,不得视为法律上之“物”,不能作物权、债权和继承权的客体。第二,权利人对自己的人身不得进行违法或有伤风化的活动,不得滥用人身,或自践人身和人格。第三,对人身行使权利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超出法律授权的界限,严禁对他人人身非法强行行使权利。3.精神产品

精神产品是人通过某种物体或大脑记载下来并加以流传的思维成果。精神产品属于非物质财富。我国法学界常称为“智力成果”或“无体财产”。4.行为结果

在很多法律关系中,其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的是行为结果。分为两种:一种是物化结果;另一种是非物化结果。

2.我国采取单一制结构形式的原因有哪些?

答:(1)历史原因。长期的历史传统决定了我们必须建立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2)民族原因。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状况和民族关系决定了在我国的具体条件下,不适宜采取联邦制。民族分裂更是极其有害的,而应该采取单一制。国内外实践经验一再证明,采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有利于国家的独立与统一,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和建设,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3.简单介绍行政相对人享有哪些权利?

答: 行政相对人除在执法程序中明确享有陈述、申辩、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要求举行听证会等权利外,还依法享有以下权利:

(1)对向自己进行行政执法的工作人员,有确认其身份的权利;

(2)对执法时不表明执法人员身份、当场收缴款不出具法定罚没款收据的,可以拒绝接受行政执法、拒绝交纳罚没款,并有权予以检举;

(3)对行使执法、承办案件、审理案件、主持听证的人员与案件有利害关系的,有提出要求回避的权利;

(4)由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时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等行政强制措施造成财产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赔偿法》第四条的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4.简述刑罚的种类。

答:

(一)主刑。所谓主刑,是指只能独立适用的主要刑罚方法。主刑的特点是:只能独立适用,不能附加适用。对于个体犯罪,只能适用一种主刑,不能适用两种以上的主刑。主刑具体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五种。

(二)附加刑。所谓附加刑,是指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也称从刑。附加刑的特点是:可以附加主刑适用,也可以单独适用。在附加适用时,可以同时适用两个以上的附加刑。附加刑具体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三种。

(三)专门针对外国人的驱逐出境。《刑法》第35条规定,对于犯罪的外国人,可以独立适用或者附加适用驱逐出境。驱逐出境仅适用于犯罪的外国人(包括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该刑罚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试论述民法理论中的诚实信用原则。答:

一、诚述信用与那则的形成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进行民事诉讼活动必须诚实守信,正确行 使诉讼权利,履行诉讼义务,推动深诉活动顺利进行。它最早起源于罗马法中的诚信契约,在私法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帝王原则”之称。

目前,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承认诚实信用原则,我国的司法解释中也有体现,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证据规定》等7条指出:在法律没有具体规定,依本规定及其它司法解释无法确定举证责任承担时,人民法院可以依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综合当事人举证能力等因素,确立举证责任的承担。这一规定明文明确了诚实信用原则的使用,但由于民事诉讼法中没有明确规定导致司法工作实践中一些问题的产生,如证人出庭难,上诉率高的情况产生。因此,从中外法律起源和实践看,诚实信用原则的已经有必要与时俱进,适用现实的需要。

二、诚实信用原则的功能

诚实信用原则,在私法领域,尤其是民法债权理论中有如下主要功能:

1、预见功能,可以指导当事人正确行使民事权利,能有限度的预见自己行为结果。使 民事法律行为中 效果意思得以实现,从而是当事人按其自己思想与他人发生民事关系,优化自己生存环境。

2、民事违法行为弹性功能,由于社会发展迅猛,法律制定永远滞后于现实,而法律权 威性和稳定性,注定其不能朝令夕改,因而,必须授予司法者自由裁量权,使法官在具体案件中裁判于法公正,于情合理。

3、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的功能。

三、诚信缺失的原因

1、经济人的“自利的打算”是众生寻求利益最大化,人性自然冲动,在道德法律限制 下,钻营者全力钻空子,寻求和获取最大得利益。

2、“失信”成本的低廉性。只要获取的利益大于成本就会使大部分人去冒险。

3、法律的局限性,为失信提供了生长和生存空间。

4、司法腐败,法官在利益的驱动下,对失信者往往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三、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个人表现为不讲真话,不守信用,弄虚作假,更有甚者是讲假话、作伪证。

2、企业的表现为不守信用,恶意逃债,违约毁约,以次充好、以假充真,如毒牛奶、毒馒头、瘦肉精等事件。

四、我国民事诉讼确立诚实信用原则的理论和现实基础

1、法理基础,民事诉讼从当事人自己的事,已过度发展为“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事,因此诚实信用原则应予肯定。

2、立法基础,一方面作为实体的民法已经确定了诚实信用原则,民事诉讼法应与之相适应;另一方面诚实信用原则的确立又是诉讼法的内在要求。

3、司法实践的需要,法律不能两面俱到,确立诚实信用原则,有利于法官对具体诉讼 行为作出评判,保障诉讼的顺利进行。

五、诚实信用原则的适用

1、禁止滥用诉讼权利,即当事人不得以各种手段蓄意拖延诉讼。

2、禁止不正当形成诉讼状态,不得以利用法律漏洞或违法契约,公序良给的不正当方 式取得某种权限,以达到规避法律的目的。

3、禁止反悔,要求当事人言行前后一致,不能相互矛盾,自食其言。

4、诉讼权利实效,当事人迫于行使自己权利,在很长时间既不作出行使或不行使诉讼 权利意思,也不实施诉讼权利的行为,使对立当事人认为他放弃权利,并提出实施了一些行为,那么当事人权利即失去效力,以后不得在要求。

5、真实义务,即当事人不能主张不真实的事实,而且不能在明知或自己认为对方提出 的主张与事实相符是进行告知。

六、完善诚实守信原则的建议

1、对守信者给予奖励,在全社会形成诚信者受尊重有好处,从而形成讲诚信,守信用的良好的社会风气。

2、加强对失信的惩罚力度,增加失信者的违法成本在奖励诚信提倡诚信的同时,要加大对失信者的惩罚,让失信者在名誉上威信全无,经济上得不偿失;诸如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者一旦查实,让其永远失去生产经营资格。并在经济上承担比造假得利高得多的惩罚。使全社会养成不予失信、不能失信、不敢失信的良好氛围。

3、立足长远,教育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全社会培养诚信良好的风气,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从小养成守信诚实的良好的习惯,才能让诚信得到传诵。

2.试论述我国公民所享有的宪法权利和义务。答:我国宪法第二章规定,公民享有下列基本权利:

(1)平等权,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即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3)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4)宗教信仰自由,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5)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和通信自由;(6)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和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力时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7)受教育权,进行科研、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8)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9)保护华侨、归侨和侨眷的合法权益;(10)国家和社会保障残废军人的生活,抚恤烈士家属,优待军人家属;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残废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11)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法取得赔偿的权利。

英语教育渗透情感教育方法研究 篇6

所谓情感, 就是指兴趣、态度、动机、自信心、自主性和意志等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观或客观因素, 即非智力因素, 情感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感觉, 即使控制力, 也是巨大的动力。在现代英语教学中, 老师应充分考虑利用情感教育, 并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 完成英语教学, 提高学习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兴趣, 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人格的尊严, 同时仔细研究学生的心理因素, 多沟通, 在锻炼学生意志的同时, 提高他们的情操和道德操守。

一、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体现

1、让学生体验语言的魅力

语言的美感源自于它的文字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在跟读时让他们模仿抑扬顿挫的语调;在会话时要求他们用清晰准确的语音发音;在朗读时注意轻重缓急的节奏, 要让学生体会到说一口地道流利英语口语的趣味性与重要性。例如我在教课时, 我会让学生将课文中的内容加以改编, 希望他们加入自己的理解。学生在改编的过程中, 不断创新想象, 发挥自己的潜能, 同时也能对学过的英语知识进行科学的运用, 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了尤其, 无疑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2、让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中, 结合教材适当地向学生介绍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中让学生了解一些英美文化常识, 如就餐礼仪、接受礼物的习惯或节日活动等, 以此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让他们学会透析社会现象洞察文化底蕴, 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使一些语言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被接受和运用。

3、让学生感受英语学科中的艺术美

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较贴近时代, 并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不同语言内容的兴趣进行语言形式的训练, 并利用图片、音乐、录音、录像等多媒体手段较长时间地保持他们的注意力, 提高他们的兴趣。例如在上课时, 为了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我播放了贝多芬名曲《月光奏鸣曲》, 我将这首名曲做成一个课件, 先让学生感受一下英语, 然后我又播放了贝多芬的《命运》将学生带进教学情境, 再让学生听英语的同学, 我就间接贝多芬的生平, 然同学生们了解到, 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人, 如果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时, 我便让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这美妙的月光奏鸣曲, 在音乐渲染的愉悦氛围中, 让学生感受到了英语课堂中蕴涵的艺术美。

4、情感教育要求在课堂活动中实践

教师的教学设计, 即教案的具体实施是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所以, 好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有效的课堂组织活动来加以实践, 就活动形式而言, 教学上互动的活动形式比个体独自的活动形式更能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 例如, 对子活动可以增加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师生互动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 综合课堂管理的各种学说, 不管是强化理论, 目标导向理论, 行为矫正理论还是斯莱文的四步反应理论等, 都强调了在课程开始前和学生共同制定课堂公约, 教师以严格而持久的行为有效保证了课堂的纪律性;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注意和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 哪怕是一个温和的微笑, 一个鼓励性的动作, 如轻轻地拍一拍肩膀, 摸一摸头, 或是由衷地竖起你的大拇指, 这样, 既肯定了这位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 又点出了他的答案中还有不准确的地方, 同时也照顾了他的自尊心, 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自信心的一种满足。

二、如何落实情感教育

1、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

研究表明, 人在满足生存需求后, 都很喜欢能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群体归属, 同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认可。因此, 我们的英语老师除了要关心学生, 还要学会尊重、赏识学生, 热爱自己的教育职业, 让学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学习。而老师的赏识主要体现在教学之中, 例如良好的师生沟通、相互交流等。在教学中, 老师要端正心态, 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沟通桥梁, 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 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亲近感、信任感。教师可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 因此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例如, 担任初中英语教学的老师, 可以在课堂开始前教学生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 如见面、道别、致谢、道歉、家庭成员的称谓、时间、年龄、性别等, 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一下这些语言, 当学生半中文、半英语夹杂着说话时, 也不要觉得不耐烦, 一定要耐心的指导他们的发音, 打消他们对学习英语的恐惧心理和学习顾虑, 让学生觉得我们是学习的伙伴, 而不是不同等级的教育者与学习者, 更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 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渐渐喜欢上英语, 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2、创设情景, 以情激情

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十分重要, 创设一定的情景, 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英语交际离不开情景, 老师要为学生营造各种情感, 寓教于乐, 将显示场景搬进英语课堂中, 让学生感受到其实英语就近在咫尺。例如, 我们可以利用英语渲染气氛, 在讲授诗歌时, 就可以加入音乐伴奏, 烘托情景。在朗诵和学习诗歌时, 就能让学生感受到诗歌中浓厚的情感。另外, 一定要积极的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已经是现代英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工具, 它声情并茂的情景, 足以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 最大程度激发他们的情感。

3、积极评价, 升华情感

老师的评价必须客观, 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学习能力上, 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学生, 将评价的目的定位在鼓励学生进步的基础上。同时要重视过程评价与最终评价的结合, 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不管是哪种鼓励, 都应让学生感觉到自信心的存在, 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4、在教学之外扩展情感教育

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矛盾和困难, 师生之间必须采取一种积极、宽容的态度对待和处理。虽然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个性, 但老师都应积极发现他们的优点和潜力。教师对学生的赞赏若能与学生的意愿、兴趣及心理特征相吻合, 就能将学生本身优秀的一部分作为主导, 更很重要的是, 一些不良的习惯和想法将会渐渐淡化。因此, 英语老师应了解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心理表现和特点, 这是十分重要的, 它可以让教师在“移情”之中懂得欣赏不同学生的特点, 对他们做出客观的评价。同时,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绝对权威”的作风必须得到改变, 如要真正观察到学生的内在真实情感, 就应该允许学生说“不”, 甚至鼓励他们说“不”, 让他们展现自我, 并以此为契机, 激发他们的“灵感”挖掘其潜能, 促使个性自由地发展, 这就是我们培养现代个性人才, 独立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5、寓教于乐, 让学生怀着快乐的情绪学习

这是情感教育原则体系中的一条核心原则, 这条原则的基本涵义是教师要在教学中操纵各种教学变量, 使学生怀着快乐-兴趣的情绪进行学习。情感心理学实验证明, 当一个人处在快乐兴趣情绪状态中时, 最能发挥其智能操作水平, 因而快乐---兴趣是个体进行智能活动的最佳情绪背景 (孟昭兰) 。我们要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 充分利用相应的直观教具、动作表演、卡片、挂图、实物, 随时随地取材或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 并尽量多地使用。比如他们喜爱做游戏, 我就把游戏引进课堂, 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训练听力以及表达能力, 轻松愉快的同时学到了新知识。

由此可见, 情感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很大, 作为英语教师, 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因素对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巨大作用。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 注重情感教育, 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道德情操, 为学生终身的英语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综上所述, 英语老师要合理的运用情感教育, 带动学生的情感体系, 真正学好英语。老师在教学意识方面的改变是重点, 在教学方法上的改变也要有突破, 必须积极主动的融入感情, 引发学生的情感燃烧, 将学生思维独立的个体, 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 发展以人为本的观念, 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中, 就能让学生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的审美享受。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参考文献

[1]王黎丽:《以情感教育促进英语教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1]王黎丽:《以情感教育促进英语教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2]安卫华:《英语课堂情感教育研究学》, 《知报.教学论坛》, 2010, 3。[2]安卫华:《英语课堂情感教育研究学》, 《知报.教学论坛》, 2010, 3。

[3]金新华:《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大庆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1年。[3]金新华:《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大庆油田职工大学学报》, 2001年。

[4]何淑琴:《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尝试》, 《素质教育新探》, 2007年。[4]何淑琴:《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的尝试》, 《素质教育新探》, 2007年。

上一篇:孔子的民间小故事下一篇:可转让定期存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