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科学课程作用的小认识

2024-05-16

对小学科学课程作用的小认识(共4篇)

对小学科学课程作用的小认识 篇1

对小学科学课程作用的小认识

朱明中心小学陈凡小学科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校中开设的语文、数学、音乐等科目有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课程是小学的基础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其他课程中,也有科学内容的涉及,但那些只是渗透、附带的,进行科学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科学课程。是其它学科无法代替的。为此,针对我们学生的现实,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第一、科学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学课,能为学生一生健康打下基础。小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时期,高年级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这是人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生长发育得好,可以为一生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身体的健康成长,除了需要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科学的安排,同时学生自己也需要懂得一些符合科学的卫生保健知识,这样才能发挥学生在身体保健方面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向学生进行卫生保健教育是科学学科的教学目的之一,卫生保健知识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例如保护眼睛、保护牙齿、骨骼的锻炼和保护、关节的锻炼和保护、营养卫生、饮食卫生、呼吸卫生、保护心脏、青春期保健等。这对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能促进小学生智力和动手能力双发展。小学生的智力和动手能力正处在发展时期,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必须从早期对学生进行智力培养和动手能力训练。小学科学启蒙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观察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和从整体到部分的方法观察,并培养学生全面、细致等良好的观察品质;在逻辑思维能力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逻辑思维方法;在动手能力方面,教给学生栽培、饲养、制作等操作方法,这些对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动手能力的发展都会有很好的作用。

第三、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小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也正处在形成阶段,这些方面更需要早期培养,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否则,一旦形成某种不健康的情感、不好的态度、不良的行为习惯,就很难改正。科学启蒙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大自然、爱科学、爱

家乡、爱祖国等情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追求新知、与人合作等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第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周围世界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一个五彩缤纷、气象万千的世界,要正确认识周围世界及其变化的规律,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观点。例如:要认识周围常见的动植物,必须有一定的生物知识;要认识四季的星座,必须有一定的天文知识;要发现某种害虫出没的规律,必须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需要相应的科学知识,而且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建立基本的科学观点,从而正确地认识周围世界。

五、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需要

首先,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方面,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例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教科书中有关植物、动物、天文等自然事物的课文;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品德与社会课中有关地球、方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学习的科学方法,可以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例如:学生在科学课学习的观察法,对于语文课的语言表达和数学思维都有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至于学生在科学课中学习的自行探究、应用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是学生在一生的学习中受用不尽的。

六、科学启蒙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科学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家庭和学生的生活,学生要适应各种现代生活的需要,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科学启蒙教育则可以为学生奠定这方面的基础。例如:电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家用电器的原理,掌握安全用电的方法;力和机械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家用机械的原理,掌握一些工具的正确用法;燃烧和灭火的知识可以教给学生正确用火、防火的方法;信息科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电话、传真、电脑等各种现代信息工具。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已经成为人的生活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此我希望我们学校的全体老师及家长都一起改变我们的传统观念,科学不是负课,在学校课程中,是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为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大家一起携手努力吧。

对小学科学课程作用的小认识 篇2

世纪之交, 我们迎来了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而音乐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也投身于改革的洪流之中。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 应跟上时代的要求, 做一个全新的教师。故对新课标、新课程、新教学进行了一些研究。

一、学习新课标, 适应新课程, 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一种具体的做法在重复了千百次后就会变成传统, 一种传统在同一价值观的认同下则会形成一种规范。今天, 站在新课程的层面上, 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体现课程意义的新教材, 它们较好地构筑了适合学生学习的音乐天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 而首先是人的教育。”我们必须切实转变观念,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全新教学观念。

1. 重新理解“课堂纪律”。

走出语数的课堂, 学生就像出笼的小鸟一样自由、兴奋, 在音乐课上唱歌、跳舞、做游戏, 他们想尽情地交流, 自由地表现。这时, “纪律”两字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因此, “课堂纪律”也就成了音乐教师们头疼的问题。其实, 作为一名艺术教师, 我们应该重新去理解“课堂纪律”四个字的含义。一堂严加管制的音乐课, 学生难以自觉地去感知音乐, 难以在音乐学习中营造一个和谐的内心世界, 思维平平, 无激情可言, 更别说从音乐中体验快乐。音乐教育家柯达依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结合的节奏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课堂纪律固然重要, 但轻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做法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在音乐课里, 鼓励学生大胆地动起来, 大声地唱出来。让他们在音乐中提体验满足感、幸福感, 享受成功的乐趣。

2. 淡化学生技能技巧。

过去人们谈到音乐教育, 就会很自然地与是否会正确拍打节奏、会熟练识谱、会吹奏乐器、会运用歌唱方法等具体内容联系在一起, 教学程序也大同小异地按组织教学、视唱练耳、读谱教学、唱歌教学、欣赏教学这条线走, 美其名曰“环环相扣, 音乐双基扎实”。音乐基础知识固然重要, 但深究一下, 却是以扼杀儿童的好动天性、泯灭创造力为代价。如果我们想尽快跟上课改的步伐, 就必须审视自己过去的教学观念, 淡化技能训练, 使音乐能真正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并将培养素质全面、个性鲜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艺术修养的人作为主要任务。

3. 突出个性发展。

由于先天遗传与后天教育环境的差异, 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潜能也有一定甚至很大的差异。因而, 不同的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上是不一样的, 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也是不一样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不能以同一个标准去对待所有的学生, 而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础, 把全体学生的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的因材施教有机结合起来,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 参与音乐活动, 表达个人的情感, 享受音乐的乐趣。

二、钻研灵活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设计教学活动, 激励音乐创新与创造

在知识更新如此之快的今天, 教师的任务不再是单纯向人脑的仓库里“装”知识, 而是要变“教会”学生知识为“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为此, 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课堂教学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 体验性教学方法———即以感受情感为主, 激发学

生的兴趣, 感受、鉴赏音乐美, 培养音乐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感受与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 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 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中应当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经验, 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在教《粉刷匠》这课时, 笔者先以粉刷匠的装扮出现, 引起学生的注意, 随后, 请学生聆听不同的变奏音乐, 将不同的情绪的音乐片段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聆听, 感受音乐, 熟悉旋律, 为歌曲学习埋下伏笔。再拿起画笔, 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升了学生的情感强度, 而且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同音乐情绪、情感和谐地交流, 并与之产生共鸣, 从而获得从内心深处的体验。

2. 实践性音乐教学法———即以音乐实践活动为主,

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亲自参与各种音乐活动, 形成表现音乐的技能技巧, 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 让“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应用”的教学思想, 融会贯通地应用到音乐教学实践中。为此,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一些音乐游戏, 角色扮演, 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 创造自己的音响效果, 从中体会创造想象和演唱的乐趣。在教学中教师还应给学生发挥创造的机会, 激发创造的热情。如在课前有目的地播放一首乐曲, 讲述一个故事, 播放一段插图等, 请学生为歌曲或乐曲编创动作, 或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音乐节奏, 或根据节奏编几个小节的旋律, 或让学生填写旋律、发展旋律, 或通过乐器的演奏, 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切身体验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 进而创造美。在游戏中自己去探索音乐, 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 达到培养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进行音乐创造的目的。

三、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民主化的原则下, 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 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积极定势, 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通过师生互动改变传统的“要我学”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式的“我要学”,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确立了“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型师生关系, 就使教与学之间不再是教师居高临下的“我讲你听, 我管你服”, 而是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 教师愿意教、善于教, 学生喜欢学、勤于学。所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一个精讲点拨的指导者的身份, 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创设充满音乐美感, 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氛围,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情趣, 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进入角色, 投入良好的教学情境中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探索音乐的奥秘, 主动获取知识,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最佳的展示自我的学习平台。

四、以审美为核心, 突出音乐主体, 感悟音乐艺术,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以审美为核心, 突出音乐主体, 感悟音乐艺术。

新课程倡导音乐审美为核心并贯穿音乐教学始末, 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 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让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人类变得文雅和充满爱心, 这也是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我们应该尽一切可能给学生提供各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 尽力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 培养具有音乐审美、鉴别能力的音乐听众, 使其置身于音乐的审美活动中体验蕴涵其中的真善美。在鉴赏一首音乐作品时, 它给学生带来的将是直接与人的生活经历相碰撞, 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分析, 使学生身临音乐其境, 与作品中的人物、内容同呼吸、共命运。

2. 审美为核心, 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音乐课程标准》把音乐体验价值放在音乐课程价值的首位, 指出: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 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与音响形成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 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 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致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地发挥, 以利于学生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 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应有机地渗透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艺术是综合的艺术, 它所包含的内容万千, 是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可替代的。所以, 音乐又是最富有情感的艺术, 它用特有的魅力净化着学生, 让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能在音乐的殿堂中感悟艺术、感悟人生。

五、建立完善的评价方式, 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教学评价的新气息, 引导我们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学生, 正确地评价学生, 让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和发现自我。

1. 评价方法要多样化。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我们也不能像有了灵丹妙药一样对一种评价方法百用不厌。因为同一种方法用在不同学生身上会产生不同的效应。我们要在评价方法的设计上多花一些功夫, 采用多样的评价方法, 对学生的参与状态、思维状态、学习达成状态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 分层激进, 让每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中, 学生在智力发展、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 各个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因此, 评价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如一个简单的问题, 如果差生答对了, 我们应该立即奖他一颗聪明星, 并对他说:“你的进步真大呀”或“只要不断努力, 你一定能获得成功的!”;而对于比较优秀的学生, 我们只要点个头或说一声“好”就行了;如果胆小的学生能积极参与, 就要及时给予鼓励:“你真勇敢”、“老师喜欢你”等, 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潜能。

3. 延迟评价, 呵护学生的自信心。

传统的教育, 教师总习惯及时给学生作出评价, 无视学生的发展态势, 这样容易扼杀学生的创造思维, 挫伤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而延时评价要求教师以发展的眼光去对待学生, 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如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讨论的问题、创编的歌词, 不要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 而是以普通一员参与讨论,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尽情歌舞。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验、去感受美, 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 情感的自由, 创造的自由, 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教师只是在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目标时才以平等的身份表明自己的理解和主张, 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延时评价是一种信任和期待, 是一种点拨和启发, 它有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对小学科学课的实验认识 篇3

实验,顾名思义:实践,试验,验证。实验是一种方法,是一个过程,而不能简单的以为它只是一个具体的动手完成一件事情的经过。人类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实验,“钻木取火”也就是实验的雏形之一吧!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手段,是培养学生科学方法的媒介;是养成学生科学态度的方法。离开了实验,小学科学课本成了晦涩难懂的死理论:离开了实验,学生就无法掌握科学知识,教师也无法传授科学知识;离开了实验,学生无法形成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以及科学的精神去认识,改造世界。所以,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生命。

二、实验在小学科学课的现状是什么?

1、实验在科学课中或有或无

这种情况是指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省略了实验的环节,或偶尔做了几次实验,应付一下各种教学活动,主要是宣科读本,灌输理论,使本应妙趣横生的科学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收获的是机械记忆科学知识。

2、实验教师操作,学生成看客

这种情况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做实验,但只准备了一份器材,由自己做让学生看。结果呢,学生有的看,有的没看;有的看到了,有的没看到,然后就是去听老师去总结结论,而不知其所以然。

3、实验无指导,学生盲目做

这种情况是指,学生有了器材,去做了实验,但教师未能将实验目的,步骤,具体方法等情况指导到位,学生便开始了实验,结果呢,有的不知如何下手,有的乱做一气,根本起不到认识科学理论的作用,甚至还会酿出祸事!

4、实验教条化,学生无创造

这种情况是指教师布置好了实验器材,也指导实验步骤,但是对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的一些现象或问题不予理睬,予以压制,对实验结论的一些新发现,或对实验方法的一些创新使学生无从表达,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学生的思维也教条化了,唯师是从。

以上四种情况,我想称之为“实验的缺失、弱化”,这即是实验在相当一部分小学科学课中的现状!

三、实验缺失、弱化的危害是什么?

1、歪曲了科学课的教学目的

我们的科学课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指科学理论知识的传输,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树立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精神及创新精神,而实验在科学课中的缺失、弱化,使科学课上根本就没有了实现以上目标的阵地,使属于科学教育一部分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被完全抛置脑后。

2、违背了学生的天性及认知特点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不喜欢只以观看者的身份去观察教师做实验 ,而是有着强烈的愿望亲自动手做,但如果教师经常使实验处于缺失、弱化的状态,只能压抑学生的天性,使学生对本该有浓厚兴趣的科学课失去兴趣,甚至让学生反感。想象一下,假使孩子失去了兴趣,没有了学习的愿望和学习的需求,他们还能成才吗?

3、束缚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实验这一教学手段,符合学生的喜欢尝试,喜欢动手的心理特点,符合儿童需要经过动作思维感知建立具体的形象才能进行的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规律。所以,通过做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学生还要去观察、去发现、去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及失败,这又促进了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有教大的提高。如果实验缺失、弱化了,学生的能力的培养的平台也就坍塌了!

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实验活动的缺失、弱化,给学生带来的危害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能力上的;不只是影响了学生眼前的学习效果,更妨碍了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这种危害是相当严重的、不容忽视、低估的!

四、实验缺失弱化的对策是什么?

造成实验缺失、弱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因素:教师认识不足,科学素质不高;实验器材的资源贫乏;学科评价体系存在弊端。

1、提高科学教师的科学素质

从教学规律来看,教学的成败取决于师生互动的实际效果,那么要想要科学课高效、实效、切实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

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及机构要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对从事科学教学的教师组织各种学习、培训,以期科学教师能够适应当今社会科学的发展,适应科学教学的新要求。要更新其教育理念,提高其知识层次,拓宽其知识面,使科学课教师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跨学科知识,提高教师科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同时加强现代科学技术的操作方法培训,提高教师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因为科学教育的大多数学科是实验科学,其知识、原理、概念是由实验得来的,掌握教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教学。

2、各种途径丰富实验器材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城乡小学陆续装备了实验仪器,甚至配备了实验室,但是仍是未能满足科学课的发展需要,条件滞后,数量依然贫乏,与教材大纲规定的一百多个观察,实验的要求尚有差距。而对此局面,教师要充分发挥现有实验仪器的作用,还要自己动手收集、制作实验器材,鼓励学生动手制作实验器材以丰富教学所需的器材,在数量上保证实验的开展。另外,还可以拓展课外资源,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观察和实验。

3、改革学科评价体系

我国教育教学工作,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仍然以考察知识的掌握为主,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形成的考察。这就造成了教师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现象。所以,科学教学的评价体系要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考察的比重,以引导教学向着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方向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靠得是有着较高科学素养的人才去推动的,而要想培养出具有教高科学素养的人才,还离不开“实验”这一方法,这一手段的训练。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科学课才能有生命,科技进步才能有活力,科技强国才能有保障!

对小学科学课程作用的小认识 篇4

生命方程健康管理服务机够张教授说: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富裕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不少人被高血脂困扰着,那么针对高血脂的治疗,杜仲α亚麻酸的功效与作用怎么样,我们来一同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生命方程在5周年庆典活动中通过直购平台,以最优惠的形式回馈给广大消费者。让普通百姓享受到了生命方程在发展中医药事业过程中所带来的实惠。

高脂血症患者首先通过日常生活调节降低血脂,既要限制饮食减少摄入,又要加强运动增加支出,使消耗大于食量;还需注意低糖、低脂、高纤维素饮食和限制饮酒。

饮食中增加大蒜、葱头、木耳、香菇、燕麦、大豆、茶叶、山楂、海带等健康食品有助于降低血脂。对于高血脂患者来说,平时进行散步、慢跑、乒乓球等等体育锻炼,对于病情康复有着很大帮助。“杜仲脂黄金”,品名“生命方程 杜仲α-亚麻酸”,主要成份:不饱和脂肪酸(α

-亚麻酸、亚油酸)、维生素E、桃叶珊瑚甙、松脂醇二葡萄糖甙、京尼平甙酸等多种聚环烯醚萜甙类以及其他杜仲植物精气等活性成份。

1、α-亚麻酸含量高达66.4%,是橄榄油、核桃油、茶油含量的8~60倍,具有抗炎、抗血栓形成、抗心律失常、抗类风湿、降低血脂、舒张血管等多重特性,对智力和视网膜发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2、亚油酸具有降低血脂、软化血管、降低血压、促进微循环的作用,可预防或减少

心血管病的发病率,特别是对高血压、高血脂、心绞痛、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的防治极为有利。

3、维生素E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污染、抗不孕的功效。

4、桃叶珊瑚甙具有明显的保肝活性和镇痛、清湿热、抗癌瘤、利尿、抗菌的作用。

5、京尼平甙有排毒、护肝、利胆、抗菌、消炎、抗突变等作用。

上一篇:三工镇创先争优材料下一篇:国庆节五年级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