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精选12篇)
小学科学课堂 篇1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学好这门课程对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实验探究是科学课堂永唱不衰的主旋律。作为一名科学教师, 只有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创设探究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才能打造出卓越的科学课堂。
1 创设情境, 激发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 即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取恰当的方法,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兴趣。我们上科学课前为学生创设一个好的情境, 是把学生带入探究活动的第一步,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 如故事法、悬念法、谜语法、游戏法等。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 从学生角度出发, 进行情境创设, 让学生置身于真正的情境当中, 积极投入, 主动思维, 激发学生认知内驱力, 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快的、真正的投入探究。
2 勇于质疑, 捕捉探究对象
思维源于问题, 没有问题就没有探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只有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想别人未想过的事, 敢于实验, 才能培养其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我们从小培养儿童像科学家一样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也就得从提问题开始, 这个问题就是学生的探究目标。教学中要抓住有关内容或有利时机,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进行大胆猜测和思考,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让学生学会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3 量体裁衣, 明确探究主体
在科学探究实验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由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 并存在个体差异, 因此在学生整个自主探究实验活动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随地掌握他们在活动中取得的进展、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 对活动的状况及时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指导策略。要考虑到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设计探究活动要由浅入深, 由简单到复杂, 由扶到放呈梯状排列。教师只有恰当估计学生的探究能力, 指导上注意适时和适度, 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在探究活动中有效得到培养和提高。
4 避免平淡, 确定探究侧重
提出问题—制定方案—实验探究—汇报交流等是常见的探究式教学模式, 问题学生自己提, 方案学生定, 观察实验学生自主进行, 但活动的组织和安排上仍然有侧重点, 切忌眉毛胡子一起抓。教师在设计探究活动时, 要提供充分的时间支持, 要考虑在活动中学生探究内容的丰富性、层次性和探究思维的递进性。学生的科学探究不应停留在学生亲历的层面, 让其亲历和体验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科学。平淡的经历, 缺乏思维的积极加工, 缺乏情感、态度融入的体验, 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 从而削弱探究活动本身的意义和功能。让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让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让学生在“流汗”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意识, 能达到这样目的的探究活动才是有意义的探究活动。
5 运用感官, 整合探究方式
在科学教学中, 首先是要解放头脑, 让学生自己去想;其次是解放双手, 让学生自己去做。在实际教学中, 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行操作探究, 在亲自动手动脑中研究、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其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
首先要在观察实验中探究。观察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官有意识地认识自然事物和现象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也是一种能力, 和思维能力结合在一起, 能让学生产生灵感和创造力。其次是要在实验中探究。实验能让学生真正去亲自经历一个科学发现的典型事例, 让学生动手“做科学”, 去种、养、观察、测量、记录、整理数据、讨论交流等。如做影响电磁铁磁性大小的因素的探究, 光看一看、听一听是绝对不行的。最后还要在思考中探究。学生参与探究的关键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参与, 教师要促进学生的探究参与意识, 激活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形式对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地整理加工, 得出结论, 上升为理性认识。
6 走出课堂, 拓展探究时空
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而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 课内的研究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探究过程并非是随课堂四十分钟的结束而结束, 要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的课堂, 常常打破书本的界限, 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生活中去。教师要积极引导, 认真组织课外的后继性研究, 使课内外结合起来。走进大自然, 去发现科学, 做科学, 探究科学。让学生的探究活动逐步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使学生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成为真正的小主人, 让学生在斑斓的世界中掌握科学知识, 使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目的得以实现。还要经常反思, 检查计划执行情况, 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规范的操作, 体现计划对活动的指导, 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开展研究活动,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能力。
科学实验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我们每一名教师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以提高探究质量为己任, 勇于探索和实践, 变“让孩子们学科学”为“让孩子们做科学”。让学生在探究实验活动中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获得自信, 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 增长才能。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科学态度, 逐步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堂 篇2
小学科学教学高效课堂一般采用“探究发现法”。主要包括以下过程:
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意义、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的准备。------------“意”
2.学生自行提出问题的假设和猜想。------------“疑”
3.指导学生分组观察、实验,独立进行实验操作,获得发现知识的实验基础。------------“探”
4.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的结论。------------“议”
5.归纳总结,将发现的规律应用于实践,并进行反思,生成新的探究主题。------------“获”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探析 篇3
评价。
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课堂;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课堂评价
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许多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教学活动的多样灵活,却从不反思学生是否在这些教学活动中进行了学习,由此导致了科学课堂教学活动很丰富、学生学习很贫乏的现实问题,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真正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到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笔者以为必须基于课程标准,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效课堂之主题序曲:可检测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一堂课最为重要的部分,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灵魂,师生所有的“教、学、评”活动都应该围绕课堂的学习目标来设计展开,任何脱离学习目标的活动都应被视为无效的、有碍课堂有效性的。因此,学习目标本身的制定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的学习目标毫无疑问地将导致整个课堂教学的失败。
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应该围绕“课程标准”“教材分析”
“学生学情”“可检测性”。首先,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要参考课程标准,即明确课程标准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怎样的内容标准,要求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怎样的学习水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出适合本课教学内容的具体的学习目标。其次,学习目标的制定,同时还需结合教材分析与学生学情,由于这两方面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一般都能有较好的体现,大多数教师对此也比较熟悉,所以不再赘述。最后,需要着重强调的是关于学习目标的“可检测性”。在学习目标的叙写环节,往往出现目标不够清晰的问题,叙写的学习目标过于笼统、概括,导致了无法通过某种具体的评价方法来进行检测,也就无从可谈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因此,学习目标的科学合理性要求其必须是可检测的,而要实现学习目标的可检测,其中一个简便的方法就是将学习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评价方法,即明确用什么手段去检测学习目标。
二、有效课堂之华彩乐段: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血肉,它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载体,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在安排教学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针对学习目标
在制定了合理的学习目标基础上,围绕目标安排相对应的教学活动,做到每一个或若干个教学活动都应该针对某一个或几个学习目标而开展。为了能够有效保证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可以将学习目标进一步分解为“认知活动”与“知识内容”,其中“认知活动”可以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知识内容可以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反省认知知识。不同的认知活动与知识内容构成了不同的学习目标,而在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时,则需要根据构成学习目标的认知活动与知识内容有针对性地来组织教学内容和形式。
2.平衡引导与探究
在许多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处理不好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探究”这两者的微妙关系,有的为了保证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了过分的引导,结果“引导”变成了“灌输”;有的为了充分体现学生自主而采取了放任的探究,结果“探究”变成了“玩闹”,没有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目标。对此,在小组探究活动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探究,并有意识地重点关注一些好学生的情况,当每一小组的好学生完成了探究活动,达成了学习目标的时候,教师便可以示意由这部分学生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探究活动,这样一种同伴间的互助探究活动将明显优于教师单一的权威灌输。
三、有效课堂之回旋交响:相匹配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对学习目标的回应,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查,可以说,它是检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缺乏对于学习目标的有效评价,便会导致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付之东流。然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忽略了这一重要手段,大多是凭借着教学经验来判断学生学习的程度,以一种非常主观的“教学自我感觉”来判断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这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无疑是致命的缺陷。
对于课堂评价的设计,筆者以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加以考虑:
1.促进学习的评价
这是一种新的评价方式,旨在帮助教师改善教学、促进学生学习。鉴于这样的评价目的,促进学习的评价主要通过课堂评价的各种手段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教师据此对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改善与调整,并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及时的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后续学习。这对于教师开展课堂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方法
在上文中已经分析了学习目标的可检测问题,在学习目标可检测化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与目标相匹配的具体的评价方法,
以此来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
3.评价的抽样分布
在课堂评价的实施中,还需要考虑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抽样分布。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因此个别学习目标不可能评价所有学生的达成情况,所以教师需要考虑评价抽样的问题,应该如何选择、选择哪些学生来进行评价,才能反映出全班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这里就有一个学生分层的问题,首先教师心中应该清楚全班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能力,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目标选择合适的学习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以此来准确反映全班的学习情况。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的根基在于课程标准,只有在每一位教师认真研读理解了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否则所谓的“有效性”就失去了评判的标准,所有的讨论、争辩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了意义。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制定可检测的学习目标、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及相匹配的课堂评价,使得目标、教学、评价三者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唯有如此,方能确保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恰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终极诉求——一个生动且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王少非.论基于标准的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06(9A):10-13.
[2]崔允漷.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J].教育科学研究,2010(3):11-15.
[3]朱纷,杨剑春.建构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J].江苏教育研究,2011(2):54-57.
|
小学科学课堂 篇4
一、激发小学生对于科学 学习的兴趣
鉴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他们的心智还尚未成熟,这就决定着他们对于学习会有一些明显的情绪变化。通过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集中的时间不长。因此,在小学科学的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把激发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作为教学的主要工作。对于科学教学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由于科学是一门非常基础的课程,虽然在教材中出现的是大量的科学基础知识,但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来提升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兴趣与探究欲望。
例如,教师在讲解“植物茎的作用”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带一些植物到教室当中,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植物茎的具体部位,然后再引入植物茎的具体作用与功能。同时,教师可以把芹菜的茎浸泡在红色的水中,通过让学生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芹菜的茎在逐渐地变成红色,接着让学生切开芹菜的茎,来观察横断面,学生就能够看到芹菜的茎中聚集了很多细微的管道,通过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就能够掌握这些管道是用来传输水分与养料的。
二、通过小组合作来提高 学生的参与度
科学教师在课堂的教学当中,不仅应该从学生的兴趣、认知能力以及生活经验出发,也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实践等方式,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充分地尊重学生,改变讲授科学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不断地调整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与评价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能够面向全体学生,更加易于被全体学生所接受。同时,教师应该不断地鼓励学生学习,增强学生对于科学学习的信心,调动学生对科学课堂活动与课堂实践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通过互动学习,让学生首先在小组内部互动,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使用有效的问题来引 导学生思考
在课堂教学当中,提问能够非常有效地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且能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来作为反应的信号刺激,从而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科学教师使用提问来引导,能够起到与学生沟通的作用,提高教学的成功度。在传统的科学教学模式当中,教师一般都只是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授,即使有提问也一般都是以考问的形式,通过问答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教师提问的目的并不能够只是检查与诊断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掌握,还应该通过提问来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能够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各个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不断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形成。
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由于小学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小学教师在教学之中应该注重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与地位,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的设置时,应该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习惯与科学思考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从而为学生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方向,通过科学实验与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意识,规范学生的科学操作规范;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加思考,与同学共同讨论,如果同学之间讨论之后还是不能够得到解决,就可以与教师讨论。除此之外,教师也应该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科学思考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堂自主探究学习 篇5
苏格拉底教学方法主张,学习最好的方法是自己去发现。教学过程对于学习者来说不应是一种单纯的接收过程,而应是一个在探索中发现的过程,在发现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引导学生经历和寻找得出结论的过程并在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切实带领孩子们一起去领略科学探究中的乐趣呢?
一、为学生准备充足材料,做好物质准备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体现“感性——理性——感性”的认识规律,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以感性认识为主,因此充足的材料特别重要。如在教授《鞋底花纹的启示》一课时,为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鞋底花纹图片,以及式样不同的鞋子,这就为学生自行获取“物体表面光滑程度影响摩擦力大小”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在学习《植物的叶》一课时,我准备了大量叶子,柳树叶、杨树叶、榆树叶、栗子叶、月季花叶等,上课时每位学生手中都有老师分发的各种叶子及自己带来的叶子,这样学生在上课时有了充足的观察材料,便很容易去自行观察获取知识了。
二、让学生学会合作交流
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活 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勇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针对很多科学探究都是通过实践来总结、验正的,如: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测一测等,再通过联系课内所获知识,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分析现象、思考问题,顺水推舟,让学生动手做够,动口说够,动口问够,动脑想够,动眼看够。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一个知道学习需要合作的孩子往往是个幸运的孩子,他会因此而找到探究的兴趣与共事的伙伴;一个善于合作与交流的孩子往往是能干,成功的孩子,他会因此而学会科学学习乃至科学探究,并且从中享受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如我在教学《改变浮和沉》时,为了使一些物体改变浮沉状况更为直观、形象,特意引导学生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鼓励每人都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倾听它人的看法,敢于失败,敢于竞争。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了很多种不同方案,然后经充分讨论选出最佳探究观察和想象能手。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能主动做好事件的引探,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同学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
三、在操作活动中进行探究
小学生生活阅历浅,认知能力低下,实践经验少,具体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而,要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在操作活动中积累经验,使认识不断深化,从而获得真知。科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他们对这些知识非常熟悉,渴望理解。学生对科学知识有独特的个人情感,学习积极性高。大多数科学知识是学生能够亲自观察和操作的,学习资料就在学生身边,俯拾皆是。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动手实践意识,让他们在动手活动中不断产生获取新知识的愉悦。如上《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三年级学生对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已有了一定认识了解,如常见的铁钉、石子、铜钥匙沉入水底,木块、泡沫浮在水面上等,我在教学中,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己动手,亲自做石块、木块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从而自然引出课题,提出:“这些物体在水中为什么有的下沉,有的上浮?”让学生面对客观真实的具体事物,产生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在小组中积极开展小组合作,从而积极投入到探究物体浮沉的实验中,自主得出结论。科学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做,参与研究,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亲自感受操作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在做中快乐地学。学生通过操作获得了真知,从实践中获得了认识,这种由亲自体验获得的经验是刻骨铭心的,也是教师的说教无法代替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科学知识的探索过程。
四、激励学生善于总结反思
学生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有时得不到预期的结论。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要给探究者提供反思机会,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最终获得成功。例如:教学《神奇的电磁铁》一课,学生在进行组装电磁铁实验时,有时会出现电磁铁没有磁性。这时老师不急于帮助学生查找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可能导致电磁铁没有磁性的多种原因: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两节电池接反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教学《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学生在模拟实验后,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地球不自转绕着太阳转时,观察点总是处于白天。学生通过与另外三种现象进行总结、对比,得出发生昼夜交替现象时地球自转是其中的一个必备条件。所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善于总结和比较,培养学生喜爱科学实践的精神。
浅析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兴趣; 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的科学课堂上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亲身经历着每一个实验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比以前更爱上科学课了。但是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仍是当前小学科学教学必须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科学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往往一下课就记不住所学的知识,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不感兴趣,还因为教师一直给学生灌输他们不熟悉、不感兴趣的知识,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这违背了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需要改变教学理念,让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学生一旦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它,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二、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
若想使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且通过提问,教师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发现学生思维的优点与缺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自由思考的空间,他们回答的问题如果是正确的,印象会比较深刻,如果是错误的话,经过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引导也会记忆得比较牢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熟悉教学目标和教学难点之外,还应该精心设计各种问题,要鼓励学生勇敢回答。之后,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的回答,给予他们更多的赞许,从学生的回答内容中提炼出他们的优点与缺点,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予纠正和引导,使学生在自我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三、要注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尽可能多地让每一个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手段获得科学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创新火花往往就在不知不觉的实践研究中点燃了。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科学》课不同于语文、数学,它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探究性课程,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为今后进一步的学习和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使学生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不仅能弥补教学器材的不足,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食物的营养》实验中,教师只负责准备铁架台、托盘、酒精灯、碘水、镊子、培养皿这些必须要用到的器材。 所有的食品———包子、白菜、米饭、鸡蛋、黄瓜、萝卜、瘦肉等都由学生自己准备。事实证明,准备过程中学生积极性高,他们完全按照教师要求准备好各种各样的食品,这样不仅减少了教师准备实验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实验效果非常好。一个实验做完之后,教师必需了解学生是怎样做的,看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发现和疑问,这就有了交流汇报的环节。这一环节既是教师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学生填写科学实验报告单的需要。实验汇报是学生发现事物本质、科学真谛的必要途径。实验汇报力求做到“求同存异”。如在教学《花、果实和种子》一课时,让学生解剖油菜花, 发现同学们的实验报告单上雄蕊的数量有的小组填的是6,有的小组填的是5 或4,汇报时同学们就雄蕊的数量产生了争论,我没有制止学生的争论,也没有马上把正确的数量说出来,而是让学生再仔细观察几朵油菜花,说说有6 个雄蕊的油菜花与只有5 个或4 个雄蕊的油菜花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说有6 个雄蕊的油菜花开的很好,只有5 个或4 个雄蕊的油菜花已经开始凋谢了。我又提醒学生观察这几朵油菜花的雌蕊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仔细观察后说:“只有5 个或4 个雄蕊的油菜花的雌蕊要粗一些。”“喔!我知道了,油菜花本来是有6 个雄蕊,是后来掉了的。”我听着同学们的讨论最后总结说:“植物的花担负着产生种子、繁衍新生命的任务。花朵传粉后,雄蕊的任务已光荣完成,这时花朵枯萎,花瓣、雄蕊凋谢,植物把更多的营养提供给果实,使果实长得更好。”学生很高兴,觉得收获很大。
四、注重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化难为易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但能让学生在欢悦的气氛中兴致勃勃地学习,而且可以使知识点化难为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了解事物的内在结构,仅凭教师的讲解或观察课本中的插图,他们很难仔细观察或想象事物的具体结构,而通过多媒体的展示,能够使学生积极进行思考,而且多媒体一般都采用音乐和动画效果,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拓展延伸,丰富知识
教师往往习惯性把拓展延伸当做下课的标签,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忘记上节课给学生布置了怎样的问题,这就导致学生对于拓展性的问题、缺乏思考和探究。教师应该选择那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进行拓展,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研究。可以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让每组上交一个研究结果,也可以让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同学看,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同学的认可,进而获得成就感,这样就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热情,真正把科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提高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课外活动是教学的延伸。在活动中既可以扩大和加深学习的内容,又能使学生深入自然,增强他们的观察和实践运用能力。学生们对此项活动兴趣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在活动中感受到了学有所用的快乐,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以“鸡蛋落地能否不破”作为探索性试验,让学生在课前设计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鸡蛋落地不破,看谁举得更高”的设计比赛,学生讨论并提出的方案有:方案一,在地上放一层厚海绵;方案二,用海绵把鸡蛋包住;方案三,做一个降落伞带着鸡蛋往下落;方案四,在地上放一盆水(或沙)……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的不足给培养人才带来了局限性, 而课外活动正是避免了课堂教学的不足,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总之,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要求教师既要有精湛的讲课技巧,又要把握教材和教学目标,开展各种科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方法、学会总结、获得知识,使科学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有效。
参考文献:
[1] 李燕. 透视生活细节,助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升[J]. 新课程(上). 2015(03).
[2] 杜洪彧. 有效交流:建立课堂教学秩序新方略[J]. 内蒙古教育. 2015(04) .
[3] 栗长友. 强化小学科学课堂效率的方法[J]. 课程教育研究. 2015(05) .
小学科学激活课堂方法探析 篇7
一、故事引导, 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对自然科学有探索欲望, 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心理潜能, 对教材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分析研究, 将相关学习内容以故事、谜语、童话、寓言、儿歌等形式展示出来, 必定可以给学生带来惊喜。小学生兴趣点很低,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成功激活学生学习热情, 为课堂教学注入新动力。在具体操作过程中, 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反馈信息, 如果学生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活, 就要坚持下去;一旦学生出现懈怠和厌倦情绪, 教师要立刻做出教学调整, 更换教学方法, 让学生始终处于学习亢奋状态。这样可以确保课堂教学效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之上。
在学习《不用种子也能够繁殖吗》相关内容时, 教师这样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听说过“有意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这句话吗?这柳树条随便一插就能长成柳树, 你说神奇不神奇呢?还有更为神奇的。一棵树, 这边结的桃子、那边结的却是李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这是嫁接技术使用的结果。看来这没有种子也是能够进行繁殖的。大家还听说过哪些这方面的新闻呢?学生开始纷纷议论, 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有学生说:土豆是以土豆茎块进行繁殖的。也有学生说:仙人掌不仅抗干旱, 还可以利用茎叶进行繁殖。
教师利用古诗名句引入植物无性繁殖问题, 并给学生讲解嫁接技术, 立刻挑起学生探索兴趣。因为学生大多有这方面的经验积累, 自然能够自发行动起来参与到讨论中。从学生回答不难看出, 学生学习思维开始启动, 学习取向开始确定, 这说明教师的引导是卓有成效的。
二、媒体介入, 渲染课堂学习气氛
小学科学教材内容涉及众多领域认知。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实验验证等多种手段, 为学生创设适宜教学的情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特别是多媒体介入科学课堂教学, 可以将相关图片、动画、视频、文字、音频、图表等信息, 以声、光、电、影像形式传递给学生, 给学生视觉、听觉带来强烈冲击, 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 渲染课堂学习气氛。多媒体不仅具有展示和联网功能, 还可以进行一些模拟实验, 给科学课堂教学带来便利。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多元展示, 为学生学习认知提供直观形象场景, 学习效果自然是非常显著的。
多媒体的确可以给教学带来重要辅助作用, 但教师在多媒体应用上要做到适度, 只有在最需要使用的时候启动, 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如在学习《认识常见岩石》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组岩石图片, 教师给出具体的提示, 学生很快就掌握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 能够正确给常见岩石分类。为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教师打乱图片顺序, 让学生快速给出岩石类型判断, 学生关注力高度集中, 课堂学习气氛渐浓。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见岩石图片, 让学生对岩石有了更多直观认知, 这对提升学习效率有重要意义。小学生对岩石没有太多生活认知, 平时也很少接触到岩石, 教师也不可能让学生实地去观察, 利用多媒体进行形象展示, 弥补了学生生活认知的不足, 为学生快速掌握常见岩石基本特征提供便利条件。特别是利用多媒体图片展示, 对学生进行分类训练, 强化了学生认知记忆, 取得良好学习效果。
三、实践设计, 塑造学生科学素质
小学科学学习内容和学生生活密切相连, 教师要根据学生生活经历实际, 设计一些生活实践活动内容, 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形成学习认知。小学生大多喜动不喜静, 对待实践活动有特别参与兴趣, 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 多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 为学生提供足够实践机会。特别要发动学生利用身边现有材料进行实践活动, 学生在整个操作活动中, 自然经历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 实现理论的自然内化提升。
如在学习《感觉》一文时, 教师先让学生明确人体感觉器官: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然后设计一个实践活动:在一分钟时间内, 调动这四种感觉器官, 将感觉到的信息汇集, 看谁感觉信息最准确最真实。学生听说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四种感觉, 自然显得非常兴奋和紧张, 纷纷对身边多种信息展开感知活动。成果展示时, 有学生说:我听到外面传来鞭炮声, 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字, 闻到同桌身上有香水味, 摸到桌子是冰冷的。
从学生参与活动所感不难看出, 学生对这样的实践活动是非常敏感的。因为学生都有生活经验积累, 自然可以获得非常准确的学习认知。教师设计实践活动与学生生活有较高契合度, 实践活动开展顺畅, 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小学科学课堂探究的反思 篇8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编排是以反复研究为基础的, 所以有些教师力求丝毫不差地按着教材的编排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但是, 一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 不敢放弃任何一个环节和内容, 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这种无加工和取舍的教学行为反而顾此失彼, 没有中心, 没有重点, 该展开的没有展开, 该突出的不能突出。另外, 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 往往将同一活动割裂开来, 要求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走, 没有注意到内容的结构性和连贯性, 使学生成了“双簧”中的“表演者”。
曾听过这样一节课:课前, 教师和学生设计制作了各具特色的玩具屋;课上, 就让学生尝试像真正的电工一样在模拟的玩具屋里接亮小电珠。为了体现课堂的层次性, 教师给学生精心设计了探究步骤:首先让学生用一颗电珠、一个开关、一组电源和导线组成一个简单的回路让玩具屋的一间屋子亮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用两颗电珠、一个开关、一组电源和导线采用串联的办法让玩具屋的两间屋子亮起来;第三步则顺理成章地在讨论这样连接的弊端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尝试用一个开关控制一个电珠的办法使玩具屋的两间屋子亮起来。
这堂课在教者严格掌控下进行探究, 其实是一种引导式的科学探究, 学生的自主探究成分很小, 只能按照教师既定的步骤进行。如果教师允许学生用桌上的材料进行各种尝试, 那他们学习的心情会很愉悦, 也会创意多多。
二、科学探究不等于自由化
与程式化相反, 有些科学课, 教师不提任何要求和建议, 不做任何指导, 就放手让学生去实验, 以为这样就是真正的探究。
小学生活泼好动, 好奇心强, 作为科学课教师, 要积极地引导他们去探索, 去发现, 并将观察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 比较概括, 得出正确结论。至于什么情况下需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什么时机介入, 指导到何种程度, 都要教师做详细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有一位教师执教的冰棍周围“白雾”的实验教学做得就很好。他没有直接让学生自由说看到的现象, 也没直接抛出结论, 而是引导他们仔细观察, 教师加以说明, 特别是保鲜纸包冰棍之前和之后, 他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现象, 问:“包之前冰棍周围有没有白雾?包之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不一会儿, “冰棍周围的白雾不是冰棍冒出来的, 而是周围的空气遇冷变成的小水珠”这个结论就出来了。
教育一旦被看作是一种探究式的活动就会产生一些重大改变。教育的中心将转向学生的学习, 而教学的任务则变成如何去支持活动的开展。科学课上, 不放任自流, 及时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继而自主合作探究。这样,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被大大激发。
三、科学探究不等于活动化
一些教师认为只有运用了“探究”的科学课堂教学才是正确的, 一味地追求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 方案要由学生自己设计, 探究要由学生自己展开, 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得出。因而不管内容与材料的内在需要, 都要让学生讨论, 将探究活动泛化。学生看似从始至终都在热热闹闹地探究, 但学习的实效却十分低下, “兜了一个大圈子问题依然没能提出来, 不知做什么或怎么做”等现象比较普遍。
科学课的活动完全可以删繁就简, 如《杠杆》一课, 我设计了一个“比谁的力气大”的游戏, 让学生推荐出班级中公认的力气大的和力气小的两位同学来比试。力气小的压离支点远的一端木棍, 力气大的压离支点近的一端木棍, 结果力气小的几次都轻而易举地取得胜利。这个简单易行的游戏比费大气力设计各种课件、引经据典的说服力要强得多。
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篇9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虽然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现在受到普遍重视,但是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主体地位的现象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学生出现问题时,就受到批评,甚至有些教师要学生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学生回答问题要符合自己的标准或和所谓的标准答案一致才算对。这种简单粗暴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形成了束缚,对学生的情感也是一种压抑,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自信心,不敢多举手。这也就是在低年级教学时学生回答问题非常踊跃而到高年级课堂上鸦雀无声的原因所在。因此,只有师生关系平等了,学生才有可能自主地进行思考,提出问题的假设,才能发挥潜能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抱着一种要从课堂上学到新知识的想法,以学生的思维和视角去看待问题。只有和学生站到一条线上,才能和学生保持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如在教《蚕》这一课时,我不是一节课把这篇课文讲完,而是用一学期的时间去完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我在开学初就给学生准备好了蚕卵,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养蚕,让他们每天记录实验现象,为蚕宝宝准备“屋子”、食物,打扫卫生,并且让他们用镜头记录蚕宝宝每一次脱变的过程。学生都喜欢养蚕,其主动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同时,我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布置作业,如统计蚕宝宝的孵化率、成活率、蜕变周期以及整理实验材料等。对于这些作业,学生通过近一学期的合作顺利完成。回头再看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他们惊喜地发现自己学会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都是他们在合作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在体验成功的喜悦的同时,他们还亲身体验到合作的意义。
这种开放性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可以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在活动中,学生觉得教师和自己是平等的,大家一起观察一起发现,学生保持了很高的积极性。
二、要从提高教师教学素养抓起
“构建高效课堂”是保证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有效教学就是高质量的教学。教师除了应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教学经验、条理清晰的表述、认真热情的教学态度,还应对所教学科的教学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和一定广度的掌握,明确教学目的,根据课程内容以及大多数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通过听课了解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基本采用的是指导教学的模式。教学任务明确;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结构化较强的教学程序并按此程序完成教学任务;课堂过程中安排了教师讲解、师生问答、小组合作、发现探究等活动。
因此,要提高小学课堂效率,首先就要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素养,满足教师配备(虽然满足不了配备小学科学教育专业的教师,但是可以配备理科毕业生)。由于小学科学课程内容涵盖了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等领域,涉及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多门学科知识,为了全面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一方面培训是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根据不同专业和学科毕业的小学科学教师的实际,制定适合不同需求的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在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规划,以增强培训效果。另一方面,就教师本身而言,应当根据自身所学专业的特点,明确科学素养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近期、中期乃至远期提高计划并付诸实施。
三、自由活动要有个性
自由活动的目的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关注科学与社会、环境、技术、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实践能力。
小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的不同,势必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活动意见。不管学生出现怎样的想法,我们要在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多赏识,多引导。如教学《空气在哪里》,本课的自由活动是:空气能从一个杯子跑到另一个杯子去吗?这个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空气可以流动。教材的指向是把一个装满水杯子和一个空杯子同时倒扣在盛水的水槽内,慢慢倾斜,空杯子的气泡(空气)流到装满水的杯子里。这个方法对学生来讲有一定难度,并且不容易成功。有的学生就想到了一个简单的办法:一个杯子装满水,把空杯子口对口扣在装满水的杯子上,倒过来。此方法简单可行,并且可以反复颠倒。———“简单但非常美妙”。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自己观察和思考,让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并且逐步建立自信心。如在教《各种各样的岩石》一课时,先出示不同的岩石样本,形态和构成各异的岩石样本马上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在兴趣这个“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很快就投入到了课堂自主学习中。在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实验获取足够的感性认识后,再让他们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然后让他们描述自己观察的结果,并且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让学生感受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会耐心、热情地帮助他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回答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只要他们有一点点的进步,我都会给予他们表扬、鼓励,让他们的闪光点得到放大,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给教师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难题。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不断钻研,充分了解学生,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展开教学。
摘要:要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娴熟的实验技能、准确的施教方法,还要有良好的课堂掌控能力,能去有序安排课堂活动,做到收放自如。
关键词:小学科学,高效课堂,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提问的探讨 篇10
一、精心选择问点, 明确课堂提问的功能
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 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 诱发学生思考, 开发学生智能, 调节学生思维节奏, 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在新课程理念下, 作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课堂提问,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发挥着新的特色与功能, 同时也成为最能体现新课程理念的“窗口”之一。我认为科学课堂教学的提问功能有以下几点:
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 学习是个体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新知的学习是基于已有知识经验的主动建构, 学生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形成、发展、完善自己的概念体系的。学生前概念的认知水平正是他们学习科学知识的原动力, 是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的基石。上课之前或上课伊始教师通常要通过谈话或提问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 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找准教学的切入点。
了解学生对磁铁的原有认知, 他们已经知道了什么?认识到什么程度?他们还有哪些错误认识或模糊认识?这些将是教师进一步教学的起点。本节课教者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 设计的问题也是围绕这样的思路展开的。开始的个体回答可能是零散的、个性的。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用记录的方式整理他们的认识, 做到逐步条理化。本节课师生共同整理的关于水的认识的网状图的构建将贯穿一个单元的教学, 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发展和丰富, 网状图中的内容也逐渐丰厚起来。
二、精心设计问题, 把握课堂提问原则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 对于启发学生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问题进行精心准备, 科学的提问要遵循以下原则。
1. 问题的设计要有灵活性。
要善于估计和处理教学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提问的内容、问题的形式及其次序都是教师备课时精心预设的, 但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或意想不到的答案。所以说, 提问既要有计划性, 还应该注意应对不确定性。有的学生回答的离题太远, 不得要领, 我们应灵活地加以启发诱导, 使教学内容不致松散。有的学生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或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答案, 这是一种应该鼓励的行为, 我们应该因势利导, 帮助学生分析答案的可靠性。
2.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全面性。
问题设计的全面性是指在课堂提问中要让全体学生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教师的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要使全班同学都积极做准备。一般先提出问题, 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 然后针对问题的性质、难易程度, 选择不同类型的学生回答, 让全体学生思考后, 再指定学生回答, 切忌教室内有“被遗忘的角落”。
3.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适时性。
适时性原则是指提问的时机要合适。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适当的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通常, 提问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 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另外, 还要从课堂教学的时间上把握, 应选择合适的提问时机。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适时地提出适当的问题。不同的时间提问往往会收到不同的效果, 上课开始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过程中的提问可以疏通和理顺学生的思路, 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课堂快结束的提问可以消除学生的疲劳和麻痹心理。
4. 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
设计的问题应当由浅入深, 有一定的层次感, 不要在一个水平上盘旋, 要具有梯度, 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不会中止。比如《摆》一课提问时, “请你推测摆的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对哪一种推测的验证感兴趣?”“你打算怎么去验证?”“从实验数据的分析中, 你得到了什么结论?”通过上述四个阶梯式问题, 启发学生溯踪寻源, 求得答案, 课上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不至于中止迁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探析 篇11
“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这是道家学派的鼻祖老子写下的人生箴言。抓住了细节的教育才是有血有肉的教育,雕琢了细节的教育才是绚烂美丽的教育。“细节的重要,犹如百里之行,损伤往往在于鞋内的一粒沙子。”那么,科学教育的细节到底在哪里呢?在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上。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发展和创造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目的教育使学生明确科学无处不在,科学知识是人必备的素质,即使自己不从事科学研究,但科学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和方法,仍会对自己人生的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只有这样才会调动、强化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动机,才能为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二、展示科学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乐趣
科学实验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手段。丰富多彩的科学现象构成科学的独特魅力。当学生看见水的三态变化,五彩的彩色喷泉,当他们亲自饲养自己的小动物时,都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凡是从事与自己兴趣一致的活动便感到轻松和愉快。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巩固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动力起决定性作用。科学实验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充分展示科学实验的无限魅力,充分调动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就能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人格且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品质。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和开放性的教学原则,让学生掌握学习和主动权,将“传授”和“指导”有机融合于教学过程,既送“鱼”又授“渔”。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忆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发生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公有兴趣。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也就成为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激疑、质疑、解疑、设悬念等方式,在课堂上给学生设置一个个“为什么”,引导学生通过深入得出结论,从而提高思维品质。
小学《科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篇12
一、积极主动的情绪激发, 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
在教学中, 要重视积极情感的激发。教师要利用生动的、贴近儿童的语言的渲染, 尽量直观生动地呈现知识,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情感可以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 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 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 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教学的非情感化是传统教学的一大缺陷。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当你在比较快乐的时候或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时, 总是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虽然做了很多的工作却没有累的感觉, 这就是情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例如在讲三年级科学《纸》中纸张吸水性时, 使用拟人的手法, 以儿童的语言这样介绍:“小朋友们, 你们知道吗?纸张还会‘喝水’呢!并且不同种类的纸张‘水量’也不同, 老师在桌上为同学们准备了几种纸, 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能知道哪一种纸喝水最多, 给它们排排名次。”这样, 学生的探索热情被点燃, 积极思维的火花被激发, 达到了“愤悱”状态, 都跃跃欲试, 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有情感参与学习活动, 会使学生听课更加关注、深入, 注意力保持时间更长。
二、学习策略的设计指导, 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保证
教材在编写时会把一类知识都归在一起, 学习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教师在讲授时要做到第一篇或第一节一定要详细讲, 并为学生揭示学习这类知识应该注意什么, 采取什么方法去学, 按照怎样的程序去做, 也就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进行后面一类知识的学习中, 要求学生按照老师教给他们的方法去学习, 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可能。学生按照老师教给的方法去探究学习, 得出结论记忆会更加深刻, 自身会产生一种自我肯定和成就感, 教师就可以真正地可以站在引导者的位置。对于重难点, 教师通常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 在关键点处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扩展, 把学习活动不断推向新的高度。这样, 学生既掌握了自主预习和学习的工具, 也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例如在讲五年级下科学《电磁铁的磁力》时, 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同学们, 我们本章的题目是听话的电磁铁。想达到让磁铁听我们的话, 我们就要了解它。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制作的电磁铁吸引回形针, 与邻组比较, 看电磁铁吸起的回形针数量相同吗?那么怎样改变电磁铁的磁力的大小呢?
……
我们已经学会了电磁铁的制作,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掌握了从现象入手, 提出本小组的问题, 根据问题提出猜想, 这时还要注意书中同学们的对话, 它对你提出猜想会有很大的帮助。我们已经知道了实验计划所包括的项目, 请同学们参照书中给出的实验计划, 制订出自己小组的实验计划, 开始我们的学习吧!
探究式学习方法是小学《科学》学科的重要学习方法, 基本过程为:获取事实——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寻找事物间的关系或变化规律——得出结论。学生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就可以像科学家那样自主探究知识, 获得巨大的成功体验, 成为推动学习不竭的动力。
三、激励评价的恰当运用, 是持久保持学习动力的手段
【小学科学课堂】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09-20
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探究11-11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科学素养的培养09-13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反思06-08
课堂教学质量小学科学09-21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模式06-17
小学语文课的科学课堂05-17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06-13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2-05
在小学科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