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型

2024-10-18

小学科学课型(共10篇)

小学科学课型 篇1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课型分类、界定与基本要求

作者:韩化彬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5-02-26】

小学科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核心,但是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探究方法。课堂教学活动中,有的内容侧重于观察,有的内容偏重于实验。按照主要活动形式的不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一般可归纳为以下几种课型。

(一)观察探究课 1.界定

以观察活动为主要的问题研究形式,以获得思维发展和构建知识体系为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观察探究课。比如《蚂蚁》《四季星空》《它们都是鸟》等内容可以设计成典型的观察探究课。

2.一般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情境引入是教学的开始,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使学生产生问题,形成探究的动力。相反,情境引入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失去探究的色彩,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教学活动也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通过特定的情境创设,提出值得探究的科学问题作为科学探究的题目,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合作观察,研究问题。在明确了探究的问题后,师生共同完善探究活动设计,然后学生按照活动设计,开展多种形式的观察探究活动,如观测、实验等,对提出的问题开展探究。

(3)整理信息,得出结论。在观察、实验等活动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途径获得更多有价值的证据。然后对所搜集的证据进行筛选、归类、统计和分析等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

(4)表达交流,深化认识。通过简单有效的形式(如口头表达、交流展示等),准确清晰地表达自己或小组的探究结果,在交流过程中,可引导学生既要清晰表达自己的成果,也要善于吸收别人的意见,并在此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5)拓展探究,课外延伸。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往往一节课不能完成,可引导学生课外继续探究课堂上生成的问题或是本节课没有解决完的问题,从而拓展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范围,丰富学生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3.基本要求

在设计、实施观察探究课时,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可以按空间顺序,静态顺序观察,例如观察动植物,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察,然后再各部分依照一定方位去观察。也可以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动态顺序去观察,如观察月相等,要提示学生按事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观察,并作好必要的记录。

(2)用比较的方法,抓住事物特点去观察。指导学生要在全面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同类事物或相关事物,进行分析比较以便捕捉到事物的特点。如观察水的特征时与牛奶等其他液体相比较,水的性质特点就会清晰展现。

(3)边观察边思考,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的方法。如观察种子时,启发学生联想、猜想种子各部分的功能。在观察中,引导学生边看边相互议论,“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子?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想?”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进行思索,分析比较。由此,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以及对事物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使其在头脑中留下鲜明生动的形象。

(4)观察要实事求是,以保证观察结果的可靠性。观察时要注意各种细节,边观察边记录,详细地、客观真实全面地记录下观察的情况,不可以把观察到的现象与观察者本人对现象的解释混为一谈;观察目的一定要明确,切忌盲目观察,要细心、有心,不放过那些看起来似乎是偶然发生的意外现象;注意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观察,观察中的比较、测量、分析、推理等方法都要用到,还要运用多种感官。同时也要重视借助观察工具的观察。

另外,教师要注意中长期观察活动中的评价激励,保持学生观察探究的热情。

(二)实验探究课 1.界定 以科学小实验为主要活动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实验探究课。教学中此类内容很多,包括对比实验和模拟实验,如种子萌发实验、它们会生热吗、蒸发、摆的研究、谁热得快等对比实验,另外还有日食和月食等模拟实验。

2.一般操作步骤

(1)提出问题,引出课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好探究准备;提出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提出问题也是科学教学的目标之一。要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创设一个民主、自由、创新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提问题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敢提出问题,才会提出问题。

(2)猜想和假设。猜想和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研究问题后,教师要强调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集中在要研究的问题上,同时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出自己的猜想和假设。

(3)能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制定探究计划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比较难的环节,需要学生高质量思维活动的参与。探究计划是要根据预测的结论来制定,学生预想的结论不一样,设计探究方案也就各不相同,只有设计好实验方案,学生才能明确实验的步骤和思路,避免实验的盲目性。

(4)实验探究。分组观察、实验操作。探究是根据探究计划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是用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猜想的具体实践。

(5)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测量的数据都是形成结论的有效事实和可靠证据,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从现象或数据中有所发现。

(6)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得出探究结论。交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一些现象和实验所得到的事实(数据),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3.基本要求

(1)积极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发现过程,要周密考虑提出问题的每一个步骤和提出的方法,要注意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探究真理的勇气,促使他们形成以小科学家、小发明家的身份向未知世界挑战的心理状态。(2)把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作为实验探究的基本目标。其培养过程应包括引起兴趣,形成探究动机;洞察、分析、比较、提出假说;进行实验,验证假说。

(3)提出规范撰写实验方案的要求。提出假设、器材准备、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实验记录、对实验现象的解释、结论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都要涉及到。

(4)实验前必须要明确目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等。考虑不周到往往会造成实验数据的不准确,或出现安全问题等,甚至导致探究活动失败。

(三)资料探究课 1.界定

以借助资料获取信息寻找答案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资料探究课。当有些探究活动由于条件限制不能运用实验、观察等方法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时,便捷的资料信息获取分析便成为其主要的探究方式。如太阳家族、探索宇宙、寻找达尔文的足迹、我从哪里来等内容。

2.一般操作步骤

(1)提出问题。教师提供给学生的背景资料应尽可能直观形象。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背景资料提出问题,并对所提问题进行梳理和评价,在一系列问题中筛选出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2)寻找证据。教师对学生收集信息的过程、途径给予关注,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程,督促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3)分析与解释。教师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掌握学生的想法,并安排适宜的时机组织学生整理信息,将筛选出的信息作为解决问题的依据。用收集的信息对所研究问题做出较为合理的回答。

(4)交流与质疑。创设较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启发学生对信息收集的方法、内容、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评价。

(5)结论与拓展。启发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建构起较为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指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中的经验性或方法性的知识。

3.基本要求(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探究专题。在确定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信息能力,设计的题目要具体,不要过大过空,以免学生无所适从。

(2)确定专题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信息搜集和整理。

(3)要重视学生信息搜集整理情况的展示汇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4)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汇报材料进行补充、归纳和总结,最终得出探究结论。(四)制作探究课 1.界定

以学生动手制作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制作探究课。以制作探究为主的内容有:我的风向仪、我的雨量器、制作小火箭等。

教材中科学小制作一般结合某个研究专题进行,如在对不倒翁进行研究时,做一个不倒翁;在对镜子进行研究时,做一个潜望镜或万花筒等。教学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身边废旧物品等简易材料进行科学小制作,以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展操作技能和情趣。同时,鼓励学生有所创新,同样的内容用不同材料做,同样的材料可以做成不同的东西。

2.一般操作步骤

(1)教师或学生选择和提出制作任务,讨论操作步骤、技术要求等。

(2)引导学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或制作对象展开想象,然后由学生设计制作方案,选择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指导非常重要,特别要注意把学生的想象引导成为科学、合理的方案。

(3)学生进行制作,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和拼装组合,并对作品的整体进行美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制作中的问题,在进一步提高作品的合理性、科学性,增强美观性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避免“学生坐着做,教师站着看”的现象发生。

(4)指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看一看是否体现了制作任务的要求,有没有可以进一步改进的地方,做出修补,完善自己的作品。评价的标准是:作品是否完成;作品使用的材料是否合理、合适;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作品是否具有实用价值。3.基本要求

(1)材料的准备。制作活动前首先要准备足够的制作材料,如做不倒翁用的蛋壳、橡皮泥等。其次,选择的材料具有可操作性。可操作性具备如下特点:学生人人都能找到的材料;最好是不花钱的材料,坚持废物利用;材料容易加工;最好有多种替代材料,每一个制作活动的材料都不应是唯一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多种材料。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材料,保证制作活动的顺利进行,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选择能力,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思路。

(2)要注重教学引入。教师在制作活动前,要通过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欣赏优美的作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对有趣的作品进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上好制作课,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3)注重教师指导。要根据学生准备材料的差异性,提出不同材料的不同制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自主选择做法,切忌一刀切;在个别辅导时,要尊重学生的设计,肯定学生的成功之处,特别是对待制作能力差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切忌回避或者视而不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方法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制作,切忌“泼冷水”。如学生学习了不倒翁不倒的道理,学会了用蛋壳制作不倒翁后,可以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材料(如乒乓球等球形物体),发挥自己的想像,制作形状不同的各种不倒翁。

(4)注重活动后反思。制作活动结束时,不仅要认真回顾制作步骤,更要注意激励学生把制作活动延伸到课外,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以评选优秀作品,用好作品鼓舞学生;可以组织学生互评,在交流中使学生受到启发,激发学生继续制作的兴趣;可以设置悬念,让学生课后思考,设计制作出更新颖的作品;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作品,开阔学生视野,激励学生课后去仿做。总之,通过小结,要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受到鼓舞,使制作活动真正成为学生乐于从事的日常活动。

(六)技能训练课 1.界定

以训练学生科学操作技能为主的教学活动,我们称之为技能训练课。是在教师的参与、组织下,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构建训练活动,领悟某种技术的要领与步骤,形成操作实践能力。教材中涉及到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内容有:练习使用温度计、练习使用量筒、测力计的使用等。

形成学生技能是工具探究的基础,技能的熟练程度直接影响到学生探究的质量与结论的准确性。因此,教师要重视技能训练课的教学。

2.一般操作步骤

(1)创设情境,激趣导课。可借助多媒体、歌曲、图片、游戏活动等手段创设情境。情境可分为兴趣情境和问题情境两种。兴趣情境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有关工具和仪器的故事;简介工具和仪器发明的科学家及发展史;简介工具和仪器的结构、特征、作用、在科研及生活中的意义。问题情境是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需要借助一些工具或仪器来帮助,使学生产生认知的不平衡,达到调动学习积极性的目的。问题情境具有教学活动的导向作用和激发学生研究兴趣的作用。

(2)探究演练,形成技能。这一环节是科学技能训练课的重要部分,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潜能,可按不同的训练途径开展训练活动。

(3)运用技能,反思改进。通过练习,学生才会经历由不会到会,由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再通过反思自己操作时的成功和失败之处,通过评价别的同学汲取经验,完善改进。

(4)拓展延伸,实践应用。科学技能技巧的培养源于实践,用于生活,反复实践,可以熟能生巧。同时根据能力迁移的原理,组织、启发、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科学技能技巧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解释自然现象,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可以改进原有的作品,还可以进一步创造、发明。

3.基本要求

(1)教师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演示示范要操作规范、科学准确。教师可以亲自演示,也可以采取播放录像的方法。示范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重点、难点的片段。可以是成功的,也可以是失败的例子。

(2)操作训练要注意“由简单到复杂,由慢到快”,练习的项目应有计划、有层次、有数量,切忌机械训练,只有经过循序渐进、反复的练习,才能真正掌握技能。(3)教师指导要到位使学生明白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否则只能“照葫芦画瓢”,很难真正形成技能。还要因时因地制宜,精心选择简单、易得、操作性强的训练材料。

(4)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如果内容简单可以把课堂完全开放给学生,选择经验丰富的学生做“小老师”。既要“以点教面”,又要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情绪,还要注重学生锻炼机会的均衡性,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教师要给予更热情的关注,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5)在反思评价时,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探究成果,充分肯定被评价学生的所得和独特之处。还要客观正确地分析问题所在,找出问题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掌握正确的技能技巧,尤其要提出准确的改进办法,提出修改意见。

小学科学课型 篇2

【对照班】为了确保实验结果的公平性, 设计对照班的非探究性习题内容, 并保证和实验班作业量和作业时间相同。

【实验班】1、根据教学进度, 设计探究型数学课外作业。2、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初探。3、批改作业并合理评价, 记录成绩并进行分析。4、结合作业反馈, 有重点设计教案进行备课。5、课堂教学以学生反馈为主, 教师重在引导提升。6、对学生进行个案跟踪访谈并详细记录。

在进行实验时, 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要求, 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实施———规划、构思、探究、评价、跟踪, 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完善, 相互借鉴加以改进。

一、探究型数学课外练习重有效。

涂荣豹教授关于教学设计和习题选编中给出了四个原则, 它们是适用性、巩固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原则。而由于考虑到普遍适用, 所以常规的作业设计大都着眼于适用性和巩固性, 较少关注实践性和发展性, 而探究型数学课外作业则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缺。为了适应教学的需要, 探究作业跟随教学进度设计, 每个单元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设计1-3课时的探究作业, 每次作业分为三个部分———基础准备题、深入探究题、延伸拓展题。在每道习题中, 为了便于学生自主探究, 都设有温馨“提示语”, 帮助学生明确方向进行探究。

数学探究学习作业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学生对探究练习的独立支配性:学生可以选择自己独立完成, 或组成学习小组完成, 也可以和家长一起研究, 还可以由教师协助完成。

二是探究内容的相对灵活性:涵盖数与代数, 空间与图形, 统计与概率, 实践与综合运用;题型既包括数学本身的理性推理, 又包括生活问题的数学化。注重变式和系统性。

三是时间和空间的相对开放性。探究性作业完成时间为四天左右, 这样学生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进行充分的思考。有的探究作业是在日常教学前发放, 让学生利用多种资源先行研究;有的则是在日常教学后发放, 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探究型数学课外练习重鼓励。

高质量的作业批改依据以下原则: (1) 批改方式要多样; (2) 批改评价要多元; (3) 以激励为主; (4) 作业批改要及时; (5) 严肃认真, 以身作则。我们在批改学生探究性作业时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激励式批改———以“优”激“优”, 提高探究兴趣

我们批改探究作业时尝试采取客观评价与鼓励上进相结合的批改策略。当学生 (特别是6类之后的学生) 通过努力, 克服困难、取得进步的时候, 就可以不失时机地适当采取“鼓励性评语”, 对他们进行鼓励。

2、渐进式批改———因人制宜, 提高探究质量

为了调动学生进一步改进探究作业质量的积极性, 我们课题组的老师对部分学生采取一题多改, 逐次提高评价的批改策略。当探究作业发给学生以后, 如果他们能够纠正错误, 弥补不足, 或者补充更好的解题方法, 就可以视情况给以提高加“星”。为了增强实效, 还在前一次批改时, 加些针对性、启发性、鼓励性的眉批。

3、协商式批改———给予尊重, 提高探究效度

探究作业中, 常会出现了些令教师疑惑不解的情况。如一个思维不灵活, 基础不扎实, 平时作业不认真的学生, 有时却做得很好?一个向来作业水平较高的同学有时却做得很差, 这就很可能是特殊情况造成的。为了实事求是地批改作业, 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我们采取延缓批改, 与之协商批改的策略。

三、探究型数学课外练习重发展。

探究作业是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 力求让学生从这些习题的解决中建立数学模型, 形成有逻辑的思维方式, 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进行反馈之前, 先对学生自我探究的作业进行详细的学情分析, 根据习题的特点, 学生作业情况,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设计简约、有效地教学方案。每节教学反馈时间为30分钟左右, 根据探究的主题不同, 每节反馈的形式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在具体的教学反馈过程中, 教师重在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如《转化策略解决问题》运用了多种鼓励性的评价请了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解题思路, 让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充分的展示自己的能力, 以生教生的方法, 教师的有效引导, 让全体学生初步认识到“转化”的魅力, 再让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通过交流、探究寻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之后, 及时进行有效展示, 同样感受到成功体验, 提升了不同层面学生的对“转化”这一策略的实际价值的认识;教师重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交流, 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如《统计》一课中, 对于“用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中哪个统计量表示甲队修路速度比较合适?为什么?乙队呢?”这题的教学反馈中在是对基础题的理解和运用之后, 引导学生由基础交流到深入交流, 鼓励学生交流, 在解题时所遇到的困惑及障碍,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解题方法的探究, 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中都能运用好扇形统计图;教师重在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拓展思维, 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如《空间与图形》时, 先让学生展示复杂的解题思路, 层层深入, 通过不断的类比总结, 优化出解题的方法, 组织学生由猜想到验证、由认识到运用、由静态到动态, 让学生轻松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感受到探究的主题, 在教师的引领中提高了探究能力, 拓展了数学思维。

小学科学“技术类”课型教学策略 篇3

这种现象并非只存在个别学校,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什么科技教育实施多年来,小学生动手发明创造能力的培养依然是一个难题。笔者认为,在“技术类”科学课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于制作中问题的产生与提升,问题的解决与方法以及如何安排自己的活动计划、如何达到活动目的等方面,都需要教师有的放矢指导实施,所以,要提高技术类的科学课的教学质量,较为现实的是要解决教学策略问题。下面我就来结合一些课例,具体谈谈“技术类”课型的教学策略应用。

一、运用核心概念,提升制作技术含量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技术的核心是设计,技术制作的关键是核心概念的运用。概念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概念的理解需要学生逻辑加工和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是将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在大脑中做出正确的反映的过程。有效的核心概念教学策略,能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用科学的观点理解问题、用科学的精神探索问题的能力。

科学技术课是一个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概念引领的技术设计、技术制作,并在教学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科学概念为目标的教学活动。因此,老师在引领学生进行技术设计时,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对已有科学概念、经验的回忆或对问题的假设,给学生提供设计思路,进行设计。

在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各種方法之中,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科学概念,学生在对所掌握的科学概念进行了综合的考虑,这样,学生就会设计出多种方案。这是一个基于学生在已掌握的科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方案的过程。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概念,通过讨论设计了一个方案,这也是一个动脑的历程。在这个设计的过程中,并非是简单地对科学概念的应用,而是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将思维融入了设计之中。

二、加工与制作要体现指导性与探究性

技术的核心是设计,在技术类课型的科学课中,教师提出问题后,往往都要让学生小组讨论,并将自己的思路写下来或者画下来。我们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方法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大大减少因画图或写方案所占用的时间,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快地找到最佳的设计方案。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技术类课型的科学课的设计都适合这种方法。

在科学技术课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会碰到各种困难、需求等,为使学生对制作活动保持满腔热情并含有一定的技术含量,教师要对学生的制作活动给予适当而及时的指导。而指导并非是“教会如何做”,而是体现学生自主的探究性,做到“做中学”,教师只是“点到为止”。同时,指导学生作品要介入质量、效用、美观等因素,从而使完成的作品高于设计这一层次。

三、尝试基于学生差异的弹性策略,促进创造性思维开发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技术类”课型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对自己的设想和主张阐述理由,做出验证。例如教学《研究磁铁》这课时,在本课的教学实践中,同学们的发现往往超出教师的预想:同学们在学习自制指南针时,大部分同学是设计制作了悬挂式指南针以及支撑式指南针。可也有一些富有创新意识的同学设计了水浮式指南针、悬挂式指南针。水浮式指南针先把一块长宽高约2厘米的硬泡沫塑料块用刀切成锥形,再把磁针水平地穿在泡沫塑料锥形上放入水中,塑料块不能靠碗边,这个设计别出心裁。整个实验观察活动中,同学们每每有新的发现,往往都会兴奋地叫教师去看,并且详细地向教师叙述,教师也乐于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同时,还会不失时机引导他们归纳和总结,不断的激发他们学习探究的兴趣,使整个学习活动达到高潮,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创造思维活动教学中,我们采取了弹性策略:

1.创造思维活动内容可依学生水平弹性开展。

2.在使用方式上,教师可穿插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或在单元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创造思维活动。

3.推陈出新和创新并重。对中下水平的学生多做模仿性实验,降低设计与制作的难度,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对水平较高的学生,可少做模仿性实验,在推陈出新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和创新。

四、构建全程评价体系,达成“多向共赢”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全面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是科学课程教学评价的最主要特点。在“技术类”课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善于创造各种方法,在教学活动的开始、中间与告一段落时,随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包括各种能体现学生在科学素养方面有变化的有价值信息,记录在案,进行分析与判断,在此基础上做出各种评价,可以是反馈、矫正,也可以是鼓励、导向。

1.前置性评价。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先对学生的课前准备进行评价,这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

2.形成性评价。在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研究过程的准确性,结果表述的严密性,解释的科学性等等进行评价,这里宜采用即时性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

3.结果性评价。“技术类”课型的特点之一就是经过较长时间的课前准备和过程研究,最后完成教师布置的驱动性任务。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及时对各自完成的作品进行评定。如《设计制造小赛车》、《做个太阳能热水器》、《造一艘小船》等。

小学科学课中技术类课型的教学策略实施在我国目前还少见系统的研究,缺乏相应的研究成果和专题文献,我们只能在教学实践中边思考、边实践、边研究,但只要我们不断地经历体验实践、观察、反思、与同行互动的过程,获得诸多感悟,就能更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技术类课型科学课的特点,在研究中不断提炼出各种教学策略,有效指导课堂教学,以达到提高学生理解技术、应用技术的能力。

中学数学课型 篇4

中学数学的基本课型有如下几种:数学概念课,数学命题课,数学解题课与习题课,数学复习课,测验讲评课。

1.数学概念课的授课思想及目的要求

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力求学生在概念课上深入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掌握知识点的语言结构,进行知识点归类,找出与熟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总结所学知识点的条件与结论以及推出它的数学思想。

2.数学命题课的授课思想及目的要求

数学命题课是指对数学命题的理解(分析数学命题的结构,题目设与结论,命题中的数学因素),论证,揭示命题的数学思想以及实际应用。数学命题包括定义、公理、定理、推论、公式等到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命题。命题的教学主要教会学生学会判断真伪的能力,学会推理论证的方法,使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并能运用。从而培养数学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运算能力,达到数学思维的品质的提高。

3.数学解题课与习题课的授课思想及目的要求

数学教学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教学,数学解题是数学课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寻找解题途径,逐渐发现和形成一些解题规律,从中掌握解题的思维方向,联想相近的熟悉题目,选择解题策略。

4.数学复习课的授课思想及目的要求

数学复习课是巩固基础知识,加深对知识、方法及应用的认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对阶段学习查漏补缺、巩固提高,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整体能力。

5.测验讲评课的授课思想及目的要求

教师对数学测试后分析讲评试题的课叫做测验讲评课。讲评课主要是“评”字,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做出评估。评成功之处,鼓励创新思维的解答;评析普遍存在的问题,达到纠错的目的。

二、中学数学的基本课型的授课方法

由于数学课的各种课型不同,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首先在中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讲究授课方法,从概念的引入,论证,及其应用必须要通过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第二在数学命题课的教学中,讲解命题时一定要细讲,规范作图,教学语言要准确,论证要严格,书写要规范,便于学生模仿。第三在数学解题课与习题课的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例题、练习、习题进行必要的整合。选择适当的方法去组织习题教学。第四在数学复习课中,教师要把握好新课复习与章节复习,总复习之间的联系。最后在测验讲评课中,教师认真评析测试中的每一个知识点的达成情况;每一种数学方法应用的灵活程度;以及每一个学生的目标达成情况。提出进一步学习的要求与期望,对试题作变式的研究拓宽学生的视野。布置一些相应的练习题作进一步的巩固,使学生得到真正地提高。

三、中学数学基本课型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概念教学是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数学命题的教学是获得新知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基础。数学解题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应用,它能充分体现出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趋势。复习课的教学是知识点的温故而知新阶段,重点在于拾遗补漏,使学生对新旧知识形成整体化,更有利于新旧知识的全面掌握。讲评课教学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数学学习的现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改进学习方法,发挥学习的最佳效益。

古诗词教学课型设计初探 篇5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改的步步深入,古诗文教学的分量在逐步加大,文言文和白话文成为共同支撑高中语文阅读的半壁江山。教学课型的设计是提高古诗文课堂教学效果的重中之重。一堂好课型的设计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课型的创新设计是我们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其中的内容丰富多姿,而以下几种新课型是亟需我们深入思考与实践的:

诵读感悟课型――诗词教学,无论采取哪一种教法,都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作品背诵下来。因为背诵是鉴赏的前提,不能充分的诵读就谈不上深入的鉴赏。

情境体验课型――充分运用多媒体和音频视频的播放,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不自觉地与诗人产生共鸣,达到物我一致的境界。

自主合作探究课型――这是以学生的自读活动为主的课型。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探究中活跃思维,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比较鉴赏课型――这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课型,在这种课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阅读中让学生全面把握阅读对象的异同,从而领会文本的实质。

涵咏活动课型――这种课型将语文能力的培养融于生动活泼的课堂活动之中,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入语文学习的广阔视野。

下面以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学设想来谈一下以上课型的综合应用。其主要教学内容为:新课导入

由安雯演唱的《月满西楼》配合下雨的视频导入(多媒体播放)。朗读训练,初步感知

以朗诵为起点,(播放名家朗读录音)让学生在听读中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请同学们齐读此词,找出课文中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词人的生活和创作以“南渡”为界,前期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一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南渡”后,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业败、身单的人生巨大波折。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作者早期词作《醉花阴》,明确李清照写词的一贯风格

多媒体播放《醉花阴》和《声声慢》的朗读录音(视频),让学生体会李词的一贯风格。

李清照词多用“愁”字,多绘“愁”形,多构“愁”境,多抒“愁”情,其中“愁”、“瘦”、“病”、“酒”等是李清照词的重要美学特征,也是解读李清照其人其词的重要参照的原因和一把有效的钥匙。提示鉴赏角度,学生合作探究、深入品读

联系词人的生活遭遇来品读。

抓住词中抒情的句子来品读。

抓住词中选择的意象来品读。

依据完整结构,新颖构思品读:叠字统领全词,细节紧承“寻觅”,结尾凸显“愁”字。鉴赏意象,体验情感

自渎课文,找出意象。(淡酒、秋风、过雁、黄花、梧桐、细雨)

淡酒:酒是“愁”的象征。

秋风:秋风能渲染愁情。

过雁:过雁象征离愁。

黄花:黄花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颜

梧桐:梧桐一叶知秋牵愁惹恨。

细雨:细雨是哀伤?p愁丝的象征。对比阅读

比较《一剪梅》和《声声慢》中哪些信息是共同的?哪些信息又是不同的?相同的信息之下内涵都一样吗?

明确:同:愁。不同:《一剪梅》中是一种“闲愁”,《声声慢》则胜于“愁”“闲愁”自是相思之情,独居生活的孤单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声声慢》中的愁我这样引导学生,从意象入手:过雁、满地黄花、淡酒、梧桐更兼细雨,这些意象共同的特点是惨淡,透过它们,我们能领会到词人的亡国之痛、沦落之苦、孀居之悲。疏通词意,把握词眼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提炼信息,概括手法。(间接抒情)

提问: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感情的?

采用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1)借景抒情:词中抒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所借之景:酒、雁、黄花、窗、梧桐、细雨等。

(2)借事抒情:词中是如何借事抒情的?

该词构思新颖,结构完整――叠字统领全词,细节紧承“寻觅”,结尾凸显“愁”字。

寻觅――饮酒听雁观花守窗听雨。结尾“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再读全词,把握主旨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是和着血泪写下的千古绝唱。极写自己孤苦无依的悲惨境况和空寂落寞的精神痛苦。课堂小结

从《一剪梅》到《声声慢》,相隔将近半个世纪。真是“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结束课堂

用法国缪塞的名言“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结束教学,多媒体再播《一剪梅》音乐,再次唤起学生的阅读体验。最后,让我们跟录音一起诵读,在诵读中向李清照坚韧、孤傲的灵魂致敬。

小学科学课型 篇6

a.严重肺通气功能障碍

b.严重肺动-静脉样分流

c.通气/血流比例增大

d.肺弥散功能障碍

e.耗氧量增加

答案是什么?为什么?谢谢!

答案及解析:本题选b。

基本概念

缺氧但不伴有二氧化碳潴留的呼吸衰竭称为i型呼吸衰竭。来源:

二氧化碳的扩散系数是氧气的20倍。

判断过程

由题干推出通气功能尚能保证无二氧化碳潴留,已给高浓度氧(肺泡中po2是升高的),但不能纠正缺氧,问题出在氧气在肺泡中和毛细血管中的交换上。

这其中涉及到4个因素:气体分压差;呼吸膜厚度;呼吸膜面积;通气/血流比。来源:

按病理生理学教材:弥散障碍(diffusion impairment)即指由于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异常增厚和弥散时间缩短所引起死回生气体交换障碍。

弥散功能障碍时,气体弥散的阻力增大,但肺泡的的po2增加,可以克服增加的弥散阻力。(临床实践中弥散功能障碍极少是唯一的病理因素)来源:

通气/血流比例增大时,部分肺泡通气良好,而血流不足或阻断,气体不能和血液充份接触,但仍有另部分肺泡通气和血流是正常的,增加肺泡的的po2仍可以部分改善缺氧状态。

严重肺动-静脉样分流时,这是一种真性分流,静脉血完全没有经过气体交换过程就返回左心。即便给予100%纯氧,也不能使流经该区域的血液有气体交换。

圆柱型小粮仓的科学使用 篇7

随着我国粮食体制改革和市场化的运作, 种粮者的粮仓发生了量的变化, 由一般能确保吃1年左右的贮藏量转变为能确保吃几年的贮藏量, 当然这仅为种粮面积多者的贮藏形式。对于多数种粮者来说, 通常是能确保1年左右的自家消费量, 多余部分将其出售。如何确保这一年的贮粮不受损, 这就给贮粮者带来了压力, 贮粮者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贮粮方式, 其投入也不小, 到最后其效果却不一样。有的受潮变霉, 有的被老鼠吃了, 有的被虫子损坏了,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小粮仓的建造和使用

1. 建造小粮仓要选择适用的材料, 不能使用劣质材料, 否则既不安全, 也达不到贮藏目的。

2. 安放和建造小粮仓的地点要选择防水、防潮的地方。

3. 小粮仓宜安放在底层。

现在有部分农户为了防潮, 将小粮仓安放在楼上。但这样会因楼层承受力有限而发生安全隐患, 故小粮仓以安放在底层为宜。

4. 粮仓最好与寝室分开, 便于今后对仓中粮食进行杀虫等处理。

特别是粮仓上方是楼房的, 在对粮仓进行杀虫时不能居住人, 以防粮仓密封效果不好, 导致杀虫农药从楼房缝隙中向上蒸发, 从而造成人为中毒。

5. 粮仓要远离火种, 达到防火目的。

6. 粮仓也要做好防盗工作。

7. 粮仓不能与农药等有害物质混放, 防止污染粮食, 造成人畜中毒。

8. 粮仓要防老鼠危害。

9. 粮仓要防谷象等害虫危害 (谷象危害损失较大) 。

1 0. 粮仓应建在装取方便的地方, 确保安全进出仓。

二、科学使用小粮仓

当前市场上推广的多为镀锌板、彩涂板、新钢彩板等材料做成的圆柱型小粮仓。这种小粮仓的优点是能防老鼠危害, 安放地方灵活, 成本不高。但由于是上下结构, 密封性能差, 防虫效果不好, 在潮湿地方年限久了会生锈;对水稻、小麦防潮效果较好, 但是贮藏玉米的防潮效果不是很好 (尤其在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和季节) 。为此, 实践经验是:

1. 在安放这种小粮仓时在其底部垫一层薄膜, 防止底部受潮时间长后仓壁生锈腐烂。

2. 选购与圆柱型小粮仓直径相当的

无毒薄膜口袋备用, 薄膜厚度要适中, 其长度一般比圆柱型小粮仓长1m左右为宜。

3. 在装粮食前将地膜口袋底部用绳

子拴好放在仓中间, 然后将粮食倒进去, 待粮食装满后把薄膜口袋上端口子拴好即可。

4. 如果要放粮食出仓, 就在小粮仓

的出口处按左、右、下“U”字型将薄膜口袋用刀划开就可放出粮食。上方口子薄膜不要损坏, 以便再次利用薄膜。如果第二年不再用原来的口子出粮, 需用透明封口胶把原来划出口子的薄膜粘合好就可以了。如果不从小粮仓的出口处出粮食, 也可以直接从上端口子出粮食, 这样可不损坏薄膜。但每次都要取装仓体, 比较麻烦。

5. 如果不用薄膜口袋装粮, 又要解

决杀虫问题, 就要将小粮仓安放在四周人都能通行的位置, 待粮食装好后在小粮仓上下结构的部位和盖子连接处用透明封口胶或用2层“报纸” (用淀粉加热做成浆糊或煮大米饭后的米汤均匀刷好) 粘合密封好, 防止因漏气降低杀虫效果和造成人畜中毒。

6. 如果要对仓中粮食进行杀虫, 可用56%磷化铝。

方法是根据仓中粮食数量, 按75~150kg/片用量, 在粮食装好后, 把磷化铝用小布袋装好放入粮食内20~30cm处, 然后系好薄膜口袋即可。杀虫时间一般为7天左右, 将盖子和薄膜口袋打开放气5天后就可以取粮了。杀虫后将磷化铝多余部分进行无污染深埋处理 (特别是不能污染饮用水源) 。

用这种方法贮藏粮食, 完全可做到防潮、防鼠、防虫、防霉变, 弥补了用镀锌板、彩涂板、新彩钢板等材料制成的圆柱型小粮仓的不足。贮藏的粮食可以几年不翻晒, 既节约人力, 贮藏效果也好。

小学科学课型 篇8

小学科学教学,特别是实验教学,很容易将实验操作的训练教学为一种机械学习。而在基于合作的任务型课堂教学中,由于有任务情境作为依托,伙伴合作作为形式。教学能吸引学生兴趣,将新的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已有的技能生活相联系。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是出于自发的,有明确目标的对新技能进行重复操练。使科学学习非常自然的避免进入机械学习的过程,而成为一种意义学习。下面,我们结合科学课的教学特征,遵循课改中对于科学课的课程要求,分析归纳得出以下几个在设计基于合作的小学科学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些原则。

一、以任务为核心的原则

在基于合作的任务型教学模式中,课堂教学顺利实施和开展的关键所在是任务的设计,此外任务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的主要载体。因此,设计切合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特点的任务是成功实施这一新的教学模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在任务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任务”设计要注重真实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是学生熟悉的,且与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而不是虚构的,生搬硬套的,牵强附会的。任务要尽可能接近或类似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以这样的任务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被迅速的激发出来,在此动力之下,能自觉自愿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真实的任务中进行学习,更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溶解的多少与快慢》一课中,有一个探究加快溶解因素的任务。我设计了一个源于生活的情境:班中有位同学发生了低血糖引发的症状,需要用糖水来缓解。但老师发现,只有冰糖可用,冰糖溶解速度很慢,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怎么样才能加快冰糖的溶解速度呢?置于这样一个情景中,孩子天生是善良的,富有同情心的,争相把自己的想到的方法说出来。在学习动机强化之后教师即可运用指导策略,帮助学生整理分析各种猜想,归纳出三种方法。通过真实的教学情景,能有效的避免课堂中无效问题和无效回答的出现。提出任务,要求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测,以及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顺利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其次,“任务”设计要关注可操作性。这里所说的可操作性是指所设计的学习任务是具体的,实际的,是学生按要求通过努力能够完成的。在设计时要注意留给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思考和探索中不断的自我提升。完成任务的过程绝不是走过场,学生要有所得有所发展,除了知识的增加外,能力的提升更为重要。这里的能力包括: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计划执行能力。

二、合作学习与任务型教学共建的原则

科学课是一个具有知识性、专业性、操作性和创造性的课程,当学生在解决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因学生的认知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不同而有所异。此时,合作学习是很好的解决方法。合作学习是二期课改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之一,创设合作化学习情境,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从而达到共识、共学、共进。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分别设计出适合学生合作学习的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策略,自主形成合作交流,以此完成学习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有师生的互动,又有生生的互动,这种互动既是知识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通过互动交流,加深情感联系,享受一种由互动、合作、交流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三、单元整体设计的原则

单元整体设计就是设计者从一个单元的角度出发,根据单元中不同的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通过一个阶段(而不是一个课时)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

在教学内容上,单元整体设计主要是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结构相对完整和综合的学习内容进行设计;在课时安排量上单元整体设计一般需要多课时完成;在教学形式上单元整体设计则根据单元或是章节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一般会包括多种教学形式。配合整体设计,所设计的任务不能太琐碎,要顾及单元学习目标的整体性。通过完成一系列的真实任务,使学习者达到隐含在整体教学目标中的分目标。

四、师生共同反思原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一种互动过程,因此教学反思也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教师针对教学过程进行的教学反思;另一方面学生针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而事实上,在教学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而直接忽视了学生自我反思的现象。根据自身教学实践表明,师生共同反思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在基于合作的小学科学任务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要对教学设计进行修订整理,得到更加完善的方案;学生也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即任务方案进行反思修正,以期在下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加高效。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教学,我们发现,基于合作的小学科学任务型教学模式通过创设真实的任务情景和设计“真实”的任务,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热情,上课更加认真,乐于参加课堂活动,主动搜集资料,探究学习,积极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充分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另一方面,基于合作的小学科学任务型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宽松、融洽、自由、合作共进的学习环境,为学生的积极创新创造了条件。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合作,敢于创新,乐于探究,使得授课效果明显改善。

(作者单位:湖北省潘口小学)

小学科学课 篇9

一、就地取材,挖掘身边资源,选择适应教学所学的材料。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科学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教学材料;为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观察、考察、饲养、栽培等实践活动的场所;科学课中大多数内容都是农村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学生对农村的自然事物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等等。所以,我们特别注意引导实验教师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

农村学校还是有许多有力的教学条件:农村学校还是有许多有力的教学条件如教关于花的知识,第一次上课时,我叫学生课前采集一些花,课堂上进行仔细观察,虽然也能掌握有关花的知识,但跟我第二次带学生去野外上课相比,无论是兴趣也好,还是创新发散思维也好,都比第一次关在教室里上好得多。课前学生一听说要各自带好自己所需的观察工具去校外观察,上课铃声前,他们早就带好工具,排着队等候发“兵”了。一到观察地,他们各自拿出自己的观察工具,根据小组分工进行认真仔细观察,有的用放大镜观察,有的干脆用手摸一摸花柱柱头有没有黏液,闻一闻花香,还有一位学生非常认真地观察小蜜蜂采花的过程„„,总之一句话,学生非常投入,组员之间配合默契。我从他们的课堂反馈中发现,他们不但知道了花的结构,而且了解了花的几种传粉方式(风媒传粉、虫媒传粉、人工传粉),并懂得了什么样的植物开什么花,花是怎样的?像这样的学习,既学到了知识,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我们应采取的办法是:

对教材中和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进行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用红薯藤替代天竺葵学习“扦插”,用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等),并列成“教学材料结构表”,以便教师课前准备和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

对于有些学校实验仪器没有的,可组织学生搜集并自制:例如:用青霉素药瓶可以装收集到的植物种子;葡萄糖瓶制作量杯、盐水管

作导管、灯泡烧制烧杯、一次性针管作滴管、透明塑料桶或金龙鱼油桶制作水槽,对于以上收集的实验仪器一定要教师组织收集制作。

科学观察和记录,还可以使用手机拍摄,然后在电脑上展示。科学教师要积极收集学生的实验成果,充分利用手机、数码相机将其拍摄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欣赏,这样让学生感到自己也能上电视,极大地鼓舞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实践证明:这些作法是可行的,效果是好的。“教学材料结构表”实用性强,易操作,便于兼职教师课前作准备,同时也改变了因缺乏教学材料,只能靠老师演示实验、学生看的状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了学生了解家乡自然事物特点的机会,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二、利用农村自然环境,开展环境调查和综合实践探索活动虽然农村小学购买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了教师自制教具、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了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肺呼吸活动模拟器》、《自动转臂吊车》等教具都可以自制,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

四、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环境,开展课外科学研究活动

农村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进行考察活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学生到大自然这个“大课堂”去上课。自然课中凡是适合在当地自然环境中教学的内容,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植物与环境、能源矿产、岩石、土壤

等等,尽可能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直接与大自然接触,并注意把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和改变当地自然面貌结合起来,把自然课的教学和课外自然研究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使本节课取得了综合的教学效果。如学生通过科学课里的《水》的学习,自觉应用于实践,主动考察研究本地水资源循环情况,找到了本地居民生活用水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课堂向课外拓展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学生在课内与课外的沟通中,在学习和实践中,真正学到了科学知识,锻炼了科学实践能力,科学意识不断得到了增强。科学课的教学方法很多,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学活动中认识活动的特点进行分类,科学课中主要有观察、实验、考察和讨论等基本认识活动,相应地就有指导学生认识这些活动的教学方法。而科学课教学活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每一节的认识活动都有明显的阶段性,每一节课的学习都要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过程,所以要根据每一节中认识实践活动的阶段来灵活选择教学方法,以获取知识的结果。否则就会干扰甚至破坏认识过程。例如在《物体颜色》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实验法,分别研究七色光透过不同颜色的玻璃的情形及各种颜色的物体反射太阳光的情况,两个实验都是学生在自主地探索现象,整理分析现象,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再如在《凸透镜》教学中,主要采用“观察实验、收集事实、分析研究、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推广应用”的多种方法的组合,从而使学生发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凸透镜距纸屏近,可以成缩小清晰的像,凸透镜距纸屏远,可以成放大模糊的像,成像的特点是倒立的。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采用“对比法”很容易认识平面镜是由玻璃和一层银粉构成的,再通过平面镜成像实验,使学生发现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物与像的大小相同,物与镜和像与镜的之间的距离相等;物与像的左右方向相反,并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作潜望镜。总之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育对象,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于城区学生,我们农村的孩子更熟悉大自然的环境,在某些科学知识学习方面更胜于城区学生。农村学生的周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他们经常见到一些动物和植物,了解动植物的生长和养殖过程,熟悉大自然中的山川地貌和岩石。如:《稻谷的观察》、《植物的一生》等教学内容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农村学校更接近于真实的自然环境,具有城区学校所无法比拟的天然教学资源。农村学校的周围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能为学生科学课学习提供很好的学习资源;农村学生的家庭周围一般比较开阔,能为养殖动物、种植植物提供合适的场所;农村的空气清新、天空清朗,能为学生观察天文和气象学习提供很好的条件;农村学校的周围一般是山川、田野或河流,教师可以非常方便地取到一些土壤材料,可随时带领学生到周围环境中观察各种地貌等。

小学科学课改论文 篇10

谢丹凤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涉及知识面广,科学性强。小学科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使得教学方法的策略选择更加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科学课程逐步取代了自然课程,成为目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基础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科学的未来发展。如何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系统的认识程度不足

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不能与其他教学方法分开,也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内容的叠加,而是一种复杂的教学体系。在主要的科学教学方法中,教师没有意识到小学科学的教学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不能与其他课程独立开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简单的机械式教学方法,表明教师并不能理解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本质。

(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落实不到位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很少创新教学方法。当教师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一般很少考虑它的实用性。运用一套方法去教授所有的课程内容,必然会造成课堂枯燥无味,缺乏探索性,其实学生对于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看法,小学科学是一门充满乐趣、实践性操作强的课程,他们渴望探知,渴望每节课都能带来不同的体验,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科学教育课堂缺乏兴趣,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关注到这些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的创新能力上存在不足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小学科学教育对教师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束缚,创新能力不足,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仍然是照本宣科,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他们来说,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最重要的。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资源的整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他们很少开展实验操作活动,偶尔的活动也是利用简单、落后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学生已经很熟悉了,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师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策略

(一)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的科学教育课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际操作,不断寻找新知识,通过个人的努力去理解和吸收知识,以加深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小学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注重优化科学教育的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学习,同时,教师应还可以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吸引学生主动探索知识。例如在学习水蒸气时,可以让学生对着玻璃或镜子吹气,这时候提出问题,为什么呼出的气遇到玻璃会变成小水珠,教师接下来可以引入气体遇冷变成水珠的原理,既让学生体验到探索学习的乐趣,也能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二)组织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比较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涉及多个学科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比较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学生可以发现所学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异同,从而深化自己的应用技能。为此,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充分运用比较研究的教学方法,通过比较,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总结能力等。与此同时,学生可以在科学知识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知识的联系与差异,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教授动植物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实地观察动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发育规律,在观察的过程中,让学生详细记录,并让他们描述观察到的与书本上学到的有何不同,同时结合其他学科中学到类似的知识,找出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实际知识与教材知识的比较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对比,可以让学生了解的知识更全面,更深刻。

(三)充分发挥科学实验教学的功能作用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补充和解释,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理论知识。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多开展实践操作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可以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既要让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实验参与性。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体验探究的乐趣。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实验,让学生操作。实践教学既能让学生学到理论和实践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值得广大教师重点对待。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未来科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他优秀教学经验,加强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前提下,优化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参考文献:

[1]郑国强,刘露,杨小竹.新媒体技术给广告带来的巨大影响[J/OL].艺术科技,2012,9.

上一篇:把握青春的励志演讲稿一分钟下一篇:西顿动物故事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