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学科(共12篇)
小学科学学科 篇1
在小学科学中, 生命教育包括多样的生物、生命的共同性、生物与环境、健康生活四部分。在这些内容中, 我想谈谈对于人本身生命教育的重要性问题。长期以来, 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只重视对青少年的应试教育、成才教育, 而忽视生命教育。青少年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视, 很难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而教育是培育生命、发掘生命价值的事业。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培养人不断地认识世界, 领悟人本身存在的意义。在小学科学学科中, 正是有了生命教育, 由小到大, 让小学生从小认识生命的重要性, 正确认识生命, 正确对待生命。让我们的教育, 使学生认识生命的真谛, 懂得热爱、珍惜、保护生命, 让生命之花绽放得更加灿烂。
一、进行生命教育, 首先要正确认识生命, 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生命是物质的:现代科学认为, 生命是蛋白质和核酸物质的运动形式, 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复杂的物质运动形式。原始生命是由无机物生成有机小分子后逐步演化而成的。它在同体外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过程中, 实现自我保存、自我更新、自我复制和自我组织。生命现象主要包括: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感应、运动等。生长和发育是生命的基本过程, 而新陈代谢则是生命的最基本的过程, 是其他一切生命现象的基础。人的生命具有社会性、意识性。有人说人的生命是由三个因素构成, 即形体、心理 (精神) 和社会性。意即生命乃形体与心理的合一:只有形体, 没有精神, 不能构成生命, 反之亦然。人的生命是形体、心理与社会性的统一, 所以人的生命才是天下最可宝贵的。可见通过生命教育, 提高人们的生命意识是多么的重要。《中国教育报》2002年7月的一篇文章说, 北京市从6月21日到7月12日半个月的时间内, 就有4名重点高校的学生自杀。6月21日,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前一天, 在北京某重点高校一名叫李义的大三男生, 因为一直未通过英语四级考试, 于当日下午一点钟左右, 从学校宿舍六楼跳下身亡。可见, 我们在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知识为人类谋取愈来愈多的福利的同时, 正确地认识生命, 认识生命的重要, 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愈加彰显。
二、进行生命教育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重视生命教育, 要向学生明确生命有如下的几个特点:一是生命的不可逆性。从胚胎起, 生命便一直生长、发育, 以迄衰亡。它不会“倒行逆施”, 返老还童也非现实。二是生命的不可再生性。生命, 对任何人来说都只有一次。世间常说, “人死不得复生”, 便道出了这个真理。所谓来世转生, 只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谈。三是生命的不可换性。生命为个体所私有, 相互不得交换, 彼此不可替代。四是生命的不可创性。生命是自然孕育而成, 非为某种神秘力量所创造。生命是创造之源, 而非创造之果。没有生命, 就没有创造, 但有了创造, 也不会有什么生命。
三、进行生命教育, 还要注重提高生命个体的生存技能
对学生进行生存技能教育, 一方面要注重提高教师自身的生存能力、自救抢险知识素质, 另一方面要协调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 注重学生认知的发展和生存能力的培养, 使生命教育跳出教材的显性课程。通过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交通消防安全知识、正确用电知识教育, 及观看应急自救、互助教育片等途径, 使孩子的同情心、勇敢、关爱、宽容等人文精神在整体教育环境中逐渐形成, 生存能力逐步提高, 使他们能幸福茁壮地成长。
总之, 生命是由一分一秒、一朝一夕组成的。科学教学只有抓住生命的真谛, 才能具有生命的创造力和包容力, 发挥个人的潜能以及丰富人的生命内涵, 从而唤醒学生对生命真善美的内在追求。让学生领悟生命的奥秘, 体验人生意义, 才能使科学生命教育的境界得到提升。
小学科学学科 篇2
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磁铁“和“我们自己”两个单元组成,其中“磁铁”单元7课,“我们自己”单元6课,还有一个“科学阅读”内容,两个单元合计13课,原则上每课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1.“磁铁”单元
本单元的7课课题分别是:《1.磁铁能吸引什么》,《2.磁铁怎样吸引物体》,《3.磁铁的两极》,《4.磁极与方向》,《5.做一个指南针》,《6.磁极间的相互作用》,《7.磁铁和我们的生活》。其中,1-2课研究的是磁铁能吸引怎样的物体以及怎样吸引,3-6课研究的是磁铁两极的特点以及指南针的制作,第7课是本单元的总结课。
本单元的学习线索有两条,分别是“磁铁与周围物体之间的作用”和“磁铁两极的特性”,这两条学习线索贯穿整个单元。学生在趣味化的探究中观察与交流磁铁的特性,了解磁力能使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产生相互作用,认识指南针的结构、功能和原理,利用磁铁的性质创造性地制作指南针以及磁铁玩具,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让学生多“体验”,体验磁铁实验带来的意外和惊奇;(2)让学生多“观察”,仔细观察磁铁实验中的各种现象;(3)让学生多“论证”,利用磁铁实验中收集到的证据展开讨论。
特别说明的是,“磁铁”单元的学习不是小学生认识磁现象的终点,教科书依照课程标准,在高学段设置“能量”单元,从能量角度来探究磁和电的相互转化,从而体现“学习进阶”思想。
2.“我们自己”单元
本单元的6课课题分别是:《1.观察我们的身体》,《2.通过感官来发现》,《3.观察与比较》,《4.测试反应快慢》,《5.发现生长》,《6.身体的“时间胶囊”》。其中,1-4课从身体的结构人手,逐步发展到对感觉器官的认识,5-6课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关注自身健康成长的机会。
本单元从认识人体的外部结构引入,设计了一些用感官(眼、耳、鼻、舌、皮肤)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活动,并引导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发育过程,以此促进他们理解人的生命特征,并为他们在小学中、高学段学习人体系统打下基础。在这个单元中,学生将有机会观察讨论人体的基本结构,将眼、耳、鼻、舌和皮肤作为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感觉器官来认识,尝试回顾自己的生长以及期盼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
学生主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通过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了解自已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在观察中,发现感觉器官所接收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二是要发展自己的健康意识,通过回顾之前的生长变化,学生将对自己身体健康生长的意识与对未来几年身体生长变化的期盼相结合,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识。
上述两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并能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和推理;当发现事实与自已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能围绕一个主题做出猜测,尝试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式认识事物。
二、学情分析
1.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
经过一个半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游戏、积分、奖励)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2.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
“磁铁”单元的学习学生是有良好的学习基础的。因为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都见过、玩过磁铁,对许多磁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了一些疑惑,这就成为教学的起点。
“我们自己”单元是继“植物”和“动物”之后的第三个有关生命科学的单元。从一年级开始,不同的观察活动都将感觉器官的观察活动作为一个活动重点来处理,学生对于感觉器官的功能已经很熟悉,所以在感觉器官的认识活动中,重点呈现了感觉器官对于人认识世界所具有的学习功能的表现,教学中的活动表现出从感觉入手到知觉判断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磁铁”单元
(1)科学概念目标
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
磁铁可以隔着一段距离、一些物体对铁-类的物体产生吸引作用。
磁铁不同部分的磁力强弱不同,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一个磁铁有两个磁极。
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字母“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字母“N”表示。
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利用磁铁能够指示南北方向的特点制成的。
钢针经过磁铁摩擦能变成小磁针,可以用来自制指南针。
相同的磁极相互排斥,不同的磁极相互吸引。
(2)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简单材料和方法做探究磁铁性质的实验。
能通过移动小车感受推力和拉力是常见的力。
能用语言、示意图初步描述观察到的磁铁实验现象,并由此开展基于证据的、初步的科学论证活动。
能在讨论和交流中,表达、倾听、评价对磁铁性质的想法。
能仿制一个水浮式指南针,并就制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磁铁及磁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能采用合适的方式如实地记录和表达有关磁铁的信息。
能围绕磁铁的相关研究故出自己的猜测,并尝试用多种实验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
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常见的利用磁铁及其性质的产品,体会它们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体会我国古代在指南针的研究与应用上所做的贡献,意识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初步体验包括设计、实施、改进在内的简单的技术与工程实施过程。
2.“我们自己”单元
(1)科学概念目标
我们的身体是由共同的外部结构和许多内部结构构成的,这些可以被观察和描述。
眼、耳、鼻、舌、皮肤是我们的感觉器官,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周围的事物及其变化等,具有学习的功能。
从出生到现在,我们在不断生长。
(2)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从外部观察头、颈、躯干和四肢组成的身体的基本结构。
能够用摸、听等方法,探知自已身体内部的情况。
能够认识到感觉器官能让我们观察到具体的事物,以此区分事实与想象。
能够认识到通过感觉器官能获取事物的相同与不同特征,用比较的方法识别不同事物。
能够知道感觉器官的综合运用,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事物和做出反应。
能够通过比较、测量,知道身体在生长变化。
能够关注未来身体的生长,认同健康生活是自己的责任。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如实讲述观察到的事实。
能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和角度观察认识事物。
能够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保持科学研究的兴趣。
愿意在小组合作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目标
能够关心自己的生长发育过程,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做必要的准备。
四、单元科学词汇
1.“磁铁”单元
力:力是物体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推力:向前推动物体的力。
拉力:拉动物体的力。
磁力:磁场对电流、运动电荷和磁体的作用力。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一个磁体有且只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极)和北极(N极)。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2.“我们自己”单元
身体:人或动物各生理组织构成的整体。
感觉器官:人体能够接收外界信息的器官,一般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等。
感觉:人对某一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的反应,如眼睛看到颜色是视觉,耳朵听到声音是听觉等。
感知:人通过一个或多个感觉器官接收信息后做出的分析,如一块白色的石头摸着又硬又凉。
比较:对比几种事物的相同和不同。反应:人体接收信息后引起的活动。
生长:人体的体重、身高等方面的增加。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五、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
起止日期
教学内容
备注
1
2.20-2.23
始业教育课
2
2.24-3.2
1-1.磁铁能吸引什么
3
3.3-3.9
1-2.磁铁怎样吸引物体
4
3.10-3.16
1-3.磁铁的两极
5
3.17-3.23
1-4.磁极与方向
6
3.24-3.30
1-5.做一个指南针
7
3.31-4.6
机动
清明节4月5日-7日
8
4.7-4.13
1-6.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9
4.14-4.20
1-7.磁铁和我们的生活
10
4.21-4.27
第一单元学习梳理
11
4.28-5.4
2-1.观察我们的身体
劳动节5月1日
12
5.5-5.11
2-2.通过感官来发现
13
5.12-5.18
2-3.观察与比较
14
5.19-5.25
2-4.测试反应快慢
15
5.26-6.1
2-5.发现生长
16
6.2-6.8
机动
端午节6月7日-9日
17
6.9-6.15
2-6.身体的“时间胶囊”
18
6.16-6.22
第二单元学习梳理
19
6.23-6.29
学期总结评价
浅谈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策略 篇3
在新课改下影响小学生学好小学科学学科的因素很多,小学科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小学科学教师自身存在缺陷和学生对科学课的作用不重视。解决问题的策略要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合理运用教材,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兴趣,完善科学教学模式入手。通过注重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将结合我校的科学学科教学来谈谈具体策略。
一、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
1、科学学科认识不足
我校小学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很少(16个科学教学班只有2个科学教学班是专职固定的科学教师),大多数教学班没有,科学教师所学专业“理、化、生”或相近科学出身的很少。由于学校专业教师缺乏,学校基本上是把科学课作为“副课”、“搭秤课“来进行教学安排。因此,科学课常存在着挤课、占课现象,甚至有极少数学生一学期连《科学》书都没见着,谈何科学课的教学。
2、教学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受应试教育思想和兼职教师影响,科学课得不到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应有的重视。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这样的非学科专业背景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质量。
3、教学资源贫乏,教学设备落后,经费投入低
没有经费投人,无科学实验室、教育设施奇缺难以适应和进行现代的科学教学。这让搞科学教学的教师感到非常困难,导致学生演示实验、分组实验落实的难度大。学校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实验室。要上科学课就干脆带学生读课本,这样很多的科学教学就变成了一种“走过场”。
二、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的策略
1、完善保障制度、加大经费投入,改善我校科学教学条件
转变观念,提升科学课的学科地位。一门课程的学科地位,取决于它的学科性质。小学科学课程的学科性质在新课标中有明确的规定:“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以促进未来国民科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加强我国在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因此,加强科学课程改革,首先须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上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下到小学校长及科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加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科学教育提高到关系国家兴衰、民族命运的高度来认识,不再把科学课当成副科,从而确保科学课的学科地位。
2、壮大科学教师的队伍,增强科学教师的师资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要求教师具有较深的自然科学知识,而目前教师中有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不多,科学课教师主要任其他学科的兼职教师组成。兼职教师大多属于“科学”领域的“新手”,没经过学科训练,知识水平上不能达到教学的需要,所以很大部分教师亟待提高自身的学科知识。
(1)实施科学教育的关键在教师。
长期以来的传统观念给语文、数学的主科教师在培训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而给科学教师带来的却是“不平等”待遇。以致科学课没人愿上,没人会上。针对目前我校现任科学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历不高和专业局限的状况,必须加强我校科学教师的师资培训。要把转变教师观念贯穿于培训的全过程,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权威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组织者、指导者,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
(2)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科学素养势在必行。
科学课本应是学生最喜欢的课程之一,可是很多小学生表示科学课没意思,学完也没什么印象。这与学校科学课教育资源有限、很多内容无法开展,但我认为影响最大的是科学教师科学素养问题。教育行政部门要重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校长也要重视本校的科学教育教学。这是提升我校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前提条件。在这些前提条件下,镇、县要常组织一些科学教师培训,努力转变科学教师的思想观念。镇、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期组织各种形式的竞赛,目的在于通过竞赛激发教师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比如进行青年教师科学课堂教学比武、案例设计比赛、现场说课比赛、教师操作技能竞赛、科学教师基础知识竞赛、论文评比等活动,给我校科学教师提供很多的机会展示自己,不断地提高科学教师自身的素养。
3、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率
(1)追求高效课堂,课前准备是前提。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上课前要先备好课,有人会说“谁不知道上课前要先备课呀?”其实备课与备课是有很大区别的。我在备课的每一个环节都用心去做。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我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备学生时,了解学生个性差异,了解学生原有认知基础,了解学生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做到因人而教,因班而教。
(2)追求高效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是重点。
一个好的课前准备只能说是一个高效课堂教学的前提,而它的关键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针对每一课的教学准备,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我都精心去做。
利用实物教具,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如,在上《点亮小灯泡》一课时,一上课,我首先出示一个自制的直流电小台灯,并让它亮起来。学生一下就被这个漂亮的小台灯吸引住了。然后,我请学生说一说看到小台灯后有什么想法。这时,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面对这些问题,我先分别请学生回答,大部分问题学生都能回答正确,但对于如何使小电珠变亮学生还不清楚。面对这种情况,我及时提出: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如何才能让小电珠变亮的问题。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了。
小学科学学科 篇4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舞蹈科学学科,全脑全身,舞蹈专业师资
1. 小学素质教育舞蹈科学学科的发展
小学舞蹈科学学科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是为了解决我国美育缺失的问题。在舞蹈教育纳入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小学舞蹈课的教育教学对小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越来越重要。
2. 小学素质教育舞蹈科学学科的设想
(1) 科学地认识小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奠定舞蹈科学学科基础。从教育学、心理学基本教育观点出发认识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表现为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及整体性。顺序性即要求教学活动循序渐进;阶段性即要求小学舞蹈教师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个别差异性即要求小学舞蹈教师在教学活动时注意男女以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不均衡性即要求小学舞蹈教师根据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给予适合的教育。
(2) 明确“全脑全身型”开发的思想, 科学研制舞蹈素质教育教材。小学舞蹈课身体形态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 培养其舞蹈课上的自我保护能力。训练还要求小学生掌握初级表演的技能, 能自信地、自然地、有感情地表演, 以及培养小学生在集体表演中与他人分享、交流、沟通的能力。小学舞蹈课教学多以群舞形式, 要求所有学生能相互协调完成动作。笔者发现正常教学过程中安排每节课5分钟分组交流时间, 学生可以相互学习, 增强彼此的情感, 并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舞蹈文化是要求小学生了解舞蹈发展史和有代表性的舞蹈家, 初步识别不同时代、民族的舞蹈特征;拓展视野, 认识舞蹈的功能, 理解舞蹈与生活的关系;认识舞蹈与其他姊妹艺术的联系与舞蹈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特殊表现形式。
舞蹈情绪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小学生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建立起对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喜爱之情, 进而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3) 换个角度看待舞蹈科学学科, 有效实施小学舞蹈素质教育课程。维果斯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可以通过与更有能力个体的相互作用得以促进, 这一发展是借助最近发展区来实现的”[1]。发展区包括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个体被帮助下解决问题能力, 也就是说小学舞蹈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并且要走在其前头。因此, 教师在扩展学生认知范围时, 要抓住学生原有的认知模式, 以此为基础, 在它与新知识之间找到切合点, 逐渐达到扩展学生认知的目的。
蔡元培曾说过:“舞蹈、唱歌、手工都是美育的专课, 就是教他说话, 也要从排列上音调上迎合他的美感, 不可用模糊的算法与语法”[2]。因此, 教师在小学舞蹈课堂上需要找到学生认知与知识的切合点, 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 使小学生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 以此调整自己的原有认知结构。
(4) 培养具有舞蹈素质教育资质的专业师资力量, 高校实施舞蹈科学学科教育。一方面, 一线教师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 提升自身在舞蹈专业方面的水平, 补充自己的理论知识。既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中外教育史”等教育专业课程, 亦不能忽视对“舞蹈教育学”“舞蹈心理学”“舞蹈生理学”等舞蹈学科教学论的学习。另一方面, 即将成为一线教师的师范生应重视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从学校学习走上工作岗位最重要桥梁, 是师范教育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的综合实践环节。可以让师范生跟随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将理论转化为经验, 提高教学工作能力。还可以让学校教育中的骨干教师、优秀学科带头人进入到高校兼职, 指导师范生学习与教学。
3. 结语
小学舞蹈教育应充分发挥“美育”优势, 结合素质教育的发展特点, 思考与学生培养目标的关系, 从培养“全脑全身型”人才入手, 制订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 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小学生为目标。目前, 舞蹈教育进入小学课堂还停留在经验教学上, 还不能很好地指导小学舞蹈教育的实践, 只有通过不断探索、反复研究, 才能最后总结出适合小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教育理论。
参考文献
[1]冯忠良, 伍新春.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0.
小学科学学科 篇5
草坡小学校;杨乾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根据课题组的安排,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进行网络知识讲座,题目是小学科学学科知识体系梳理。首先对小学科学教材进行分析
▲、小学科学教材:每册四个单元,三、四年级每个单元7课时,五、六年级每个单元8课时。
▲、教材内容归类(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1).物质世界是小学科学学习的重点,共有18个单元,每册都有,贯穿整个小学科学学习。
(2).生命世界的内容明显呈现一个从点到面、从具体到一般、从单一知识到综合理解运用的特点。在中年级主要通过对单个生命体的细致的观察研究,发现理解一些生命个体的常识,如观察蜗牛、养蚕、种凤仙花等,到了高年级,重点放在对生命世界共性特征以及差异性的研究,如归纳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特点。此外,高年级还紧紧将生命世界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如保护环境、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等。
(3).地球与宇宙知识主要分布在高年级(三年级没有安排),这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特别是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是有密切关系的。这部分内容特点比较明显,即地球与宇宙的研究活动大部分是无法复制的,如火山喷发、地震、日食、月食,需要运用好模拟实验、图解、演示等手段。
▲、教材使用的几点建议
(1).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实施载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是重要的指导思想,但“用教材教”的前提是对教材全面的渗透和理解,我的理解是“会教教材”,所以“用教材教”的基础是“会教教材”。
(2).活动性是科学教材的主要特点。我们的科学教材是由一系列典型的科学探究、认识活动组成的。
(3).重视并理解教材的编排特点。(1)要重视前后知识的有机联系。从教材编排来看,整个小学科学教材很多内容前后关系密切,如生命科学的知识,三四年级主要是生命世界最基本的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植物、动物以及生命世界最基本的特征,五六年级则对生命世界进行概括和延伸,需要先前所学知识有力的支撑,所以,一定要做好前后联系和衔接。(2)要掌握教材单元的结构特点,一般以总分总或分总结构组成一个单元,尤其是每一单元最后一课,是对单元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或者是对单元知识的综合运用。(3)要重视对科学概念的整合。多用归纳的方法,对科学概念进行整合,形成相应的概念。科学概念的形成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和陈述,力求做到短小、准确,不要一味地向学生灌输标准的科学概念,甚至要求死记硬背,最重要的是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如研究食物链,不要去记住什么是食物链,什么是消费者,什么是生产者,而是要结合现实生活去深入了解食物链的结构以及共性的特征。
(4).要重视课外知识对已有科学知识的补充,帮助形成科学概念,要充分重视单元资料库的价值。其次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内容进行分析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有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前言》,主要阐述科学的重要意义、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课程意义方面主要包括
一、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性质方面有:
一、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核心课程。
二、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
三、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四、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课程基本理念方面主要有:
一、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二、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四、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五、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六、小学科学课程采用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和科学素质形成的评测体系。
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并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分目标”中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四大部分。
第三部分为《内容标准》。内容标准部分是说明课程要求学生学什么以及达到的程度,共分三个部分:科学知识、设计与技术、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三个主要的自然科学领域中选取了 21 个主要概念,要求学生认识和理解。科学来源于生活实际,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服务,以保持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实施建议部分是对如何进行教学实践的建议。中国国土广阔,各地区情况差别较大,各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标准具体运用于教学实践之中。最后对小学科学教师知识结构进行分析
小学科学学科知识内容包括: 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这三个领域。
一、物质世界
1、“物体与物质”部分。经过对物体--材料--物质这三个层次的观察与探讨,了解物质一些基本的性质及变化过程,使学生的认识逐渐由具体向抽象过渡。这个主题包括:1.物体的特征;2.材料的性质与用途;3.物质的变化;4.物质的利用。
2、“运动与力”部分。使学生了解位置与运动的概念,知道力与运动变化的关系,了解常见的简单机械。
3、“能量的表现形式”部分。讨论了:声、热、光、电、磁这些物理现象,并使学生知道它们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能量之间是可以互相转换。
4、小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更多的是从身边的自然现象、生活生产中一些事实、情景当中感受到物质是无处不在的,物质的性质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物质会有一些相同的性质,有些物质有自己的特性,而且物质的变化也是非常奇妙的,从而构建起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
二、生命世界
1、科学课程要让学生接触生动活泼的生命世界,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生命世界”是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认识不同种类、不同环境中的生物,进而对多种多样的生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2、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先学习了《植物》单元,再紧接着《动物》单元,让学生能运用《植物》单元的探究方法和思路来研究《动物》,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植物的生长变化》,第二单元是《动物的生命周期》,这两个部分的知识无疑是对《植物》、《动物》学习的深入和延续,学生在了解常见动植物的特征之后,再进一步了解它们一生的生长变化和生命周期,为学生后面的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四年级上册学习了《我们的身体》,认识了自己的身体,当学生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的结构、身体各种器官功能和工作时,他们对健康便会有新的理解和认识。四年级下册《新的生命》单元,学生在前面的科学课中,已经观察认识了生命体的特征,建立起了生命体的概念,并通过种植凤仙花、养蚕等活动,认识了动植物的一生所要经历的主要生长过程及其变化,建立起了生命周期的概念。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习,为学生以后生物与环境、生物多样性打下基础。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学生通过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动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将学生的视野引向生物的多样性。本单元的知识体系的编排具有明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层次清楚,脉络清晰。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是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而且避免了过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知识,同样,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必须先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因此,这三章内容从知识的逻辑排列上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二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先从感性的角度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接着是从理性的角度去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则让学生有具体的实践行动,由此可见,这几部分内容的关系是从感性入手,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然后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三、地球与宇宙
1、“地球的运动”与我们前面学习的有关地球的内容是不同的。我们无法直观地感知到地球的运动,必须通过一些地理现象和借助其他天体的运动来帮助理解,可以说,在地球运动的学习活动中,对知识掌握、逻辑思维、空间想象、探究能力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学生学习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昼夜和四季现象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对于它们的成因,学生们已经通过各种渠道有所了解,并形成了自己的解释。但据了解,学生的认识是不完整、不全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也将为六年级学习宇宙空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2、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基于可观察到的现象和事实,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多角度地、持续地收集地球运动的证据,如:资料、理论、模拟实验等,教科书采用了多种学生所能接受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如模拟实验、游戏、代表性的资料等。这些方式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有趣,而且还能促进他们的思考,使他们认识到:复杂而不可直接观察的地球运动,是可以被理解和认识的,构建起核心概念:自转和公转。
3、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通过模拟实验、建模型等方式,使学生对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丰富多彩的科学探究活动基础之上,构建核心概念:月相、日食、月食、星座、星系。
讲座到此结束,请大家多提宝贵的建议,谢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小学科学学科 篇6
关键词:小学科学 教育现状 问题对策
G623.6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 科学教育的任务不仅局限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更要求我们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 促进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养成科学精神。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职责。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这个时期,对于他们而言,培养其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对学生成长是非常重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能有效提高小学生对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概念、科学方法等素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笔者在近几年参与吴江区鲈乡实验小学小学科学教学管理、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当地区小学科学教学现状不容可观, 这是由当前新课程改革不相称等因素所引起。
一、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现状
(一)存在对小学科学认识误差
或许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 一部分学校只追求升学率,在升学考试中,语、数、外三大学科占有分值比大于其他学科, 甚至有些学校判断优秀学生的条件就是看他们的语、数、外的考试成绩,对于科学价值不太明确的科学课,往往置之不理。有了上述的认识,学校在科学课教师配备上不加重视,例如配备能力较弱的教师或年纪较大的教师。在相当大部分的学校,很多班主任教师都由语、数、外等“主科”教师担任,很少由科学课教师担任,因而使科学教师的地位“低人一等”。同时,学校在扩充教师队伍时,更注重的是语文、数学、外语等科目的教师聘用,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定向招聘几乎没有,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得不到及时补充。上述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科学教师的积极性,导致其产生失落感,从而出现很多教师不愿意担任科学课教学。国家对计划课程的设置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终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没有主、副之分, 只有不同的课程其功能和作用不同的区别。如果我们单纯把科学课看成副科,不仅影响了国家课程计划的全面落实,还违背了教育规律,甚至严重影响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高。
在国外很多国家, 都把科学课纳入核心课程,并且规定所有5—16 岁孩子都必须接受法定的科学教育。因为他们认为对小学生实施科学教育基础课程,也是必要课程,不可忽视。因此,我国在新课改把“自然”课改成“科学”课,足以说明国家对在小学阶段实施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小学科学教师队伍不稳定或结构不合理
小学科学教学的内容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执教教师有更高的要求。所以,一部分学校的小学科学教师队伍却无法满足这一基本条件,出现了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老龄化,并身兼多职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育观念及教学方法比较陈旧, 无法达到新时期下对小学科学的教学目标。同时,还出现了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那些一直坚守在科学课教学的科学教师数量相当少, 这样的教师结构难以保证小学科学教学质量。
(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缺乏教学材料或缺乏对教材整体把握
作为课程资源的教材, 它仅仅给我们提供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材料和教学活动设计方案,如果离开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活动,那么教材自身的作用就变得很小。小学科学教材所提供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材料, 真正的材料是自然界中的材料实体。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待教材的态度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的使用教材。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完全依靠教材,为教材所累。
科学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每一所学校必须开设科学专业教师,并配备相应的仪器设备,乡镇中心以上小学要按照国家仪器配备目录一类标准配备,村级小学也要达到二类标准。”虽然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及教育部门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投入明显加大, 按照国家规定不同类别的学校配备了不同标准的实验室和仪器保管室。但是,也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验教学的开出率还是不高,在黑板上画实验设计、口述实验现象、凭空推想的实验结果比比皆是。导致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虽然配备了实验仪器设备,但是常规仪器比较多,没有可匹配的教材或可用的材料较少。
二、改变小学科学教育现状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
学校领导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是强国的根本,高度重视科学教育。其次,要发掘科学教学人才, 让对科学有浓厚兴趣的教师充当专职科学教师, 并且严格要求教师按照课程表上课, 采取强制性措施来保证科学课程的顺利开展, 这样才能保证科学课不会被挪用。最后,消除“主、副之分”及关于“主科”教师担任班主任这类无稽之举。
(二)加大教育投入
虽然上述,并没有说到教育经费的投入问题, 但是这个一直是困扰着大部分小学学校的,特别是一些西部或农村小学。科学教育经费的短缺,使得实验室在很多小学都是有名无实,实验器材非常短缺或基本没有或者设备老化,甚至到了无法使用的地步。而且,学生和教师也很少进实验室进行科学教学,导致了科学教育质量低下。所以,我们教育部门应该加大經费的投入,并进行有效监督,把国家规定的科学实验的设备器材配备完整,同时增订一些教学器材及图书材料,监理科学实践和培训基地,加强城乡教师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同时,学校也要重视科学教学的质量问题,专门配备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保证教师和学生有条件的科学创新和实践能力。
(三)加强教师培训力度
教师作为学校的基本元素,也是新额课程改革的最终“执行者”,其水平素养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因此,我们要提高科学教师的素养问题, 使其适应新课程改革,就必须加强教师教育,加强科学教师培训的力度,注重科学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林,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9):18—20.
[2]基础教育司.九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 年级)[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段佳.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素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33—34.
小学科学学科 篇7
一、农村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提出自己对科学的质疑,从而使学生充分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提出质疑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现阶段农村小学科学课堂上,学生极度缺乏质疑意识和质疑能力,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1.科学教师专业水平低
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比较差,学校对科学学科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对科学学科的重视度比较低,缺乏专业的科学教师,科学教师缺乏丰富的科学知识,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比较低,一些科学教师自己对科学知识都是一知半解,难以接受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教师的科学意识淡薄,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科学能力的培养,教师讲授的知识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学生科学知识不全面,难以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缺乏教学设备
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农村小学的教育资金有限,教学设备比较少,甚至连一些科学实验基本仪器都没有,难以进行科学实验,科学教学依赖教材,学生对一些重点和难点知识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尚未实现信息网络、多媒体和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学生和教师查阅相关学习资料比较困难,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难以进行有效扩展。教育资金有限导致农村小学教学难以展开教学研究和培训活动,难以及时更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法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教学质量比较差。
3.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落后
现阶段,农村小学教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教师主导课堂教学过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讲解,忽视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形同虚设,学生和教师的重视度都比较低,科学学科难以发挥自身的重要作用,教学质量比较差。
4.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农村小学教学中,学生没有对科学形成正确的认识,只将语、数、外三门课程作为学习重点,缺乏学习科学的兴趣,课堂参与度比较低,一部分学生会在科学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教师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没有鼓励学生集中精力学习重点课程,科学教学难以在学生学习中发挥作用,无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敢在学习中提出自己与科学相悖的意见,总是会有顾忌:“我提出的问题其他人都懂,同学不会觉得我很笨吗?我提出的问题不是教学重点,老师会批评我吗?”缺乏信心,不敢提出质疑,质疑能力难以展现出来,学生缺乏自信,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农村小学科学学科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有效措施
1.提高教师的科学意识
农村小学开设了科学这门课程,就说明它有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对科学学科产生正确的认识,增强对科学的重视,正确理解科学知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使学生参与到科学课堂学习中,对于教材中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要通过其他渠道理解这些重点知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科学知识,对于涉及实验的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实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验中正确认识科学知识,教师和学生具备科学意识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2.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缺乏教学设备,但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观察小动物》这一单元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在大自然中观察小动物,农村小动物比较多,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观察活动,得出结论,学生就会对知识产生正确的认识,可以使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教学内容,将科学和大自然进行有效结合。学生在自然中寻求科学的奥秘,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又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
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创设质疑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充满生机和吸引力。例如,在学习《光与色彩》这一个单元的时候,教师打开手电筒,手电筒就会发出光,教师就可以提问“光传播路线是怎样的”,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看到的光,回答““直线传播”,教师再将手电筒的光对着镜子,这个时候光传递出去的路线就会变弯,这个时候就会有学生提出质疑问:“为什么光照射在镜子上传播路线会变弯?”带着问题进行本章学习,在学习教材知识之后,学生会发现光的传播路线变弯是由折射作用决定的,在情境教学环境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提问,对提出问题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通过这种方式鼓励所有学生提问,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出自己的质疑,就可以提高自信心,这对学生学习科学和其他学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4.提高科学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小学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科学教师可以通过专业培训活动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在培训活动中可以学习其他优秀科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将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转化为适合本校教学情况的方法,应用于科学课堂教学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对科学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形成正确的认识后,利用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提高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并将问题提出来,就可以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科学学科的实践性比较强,教师要为学生创作实验的机会,学生在实验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就可以实现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教学目标。
总之,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充分发挥科学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教学重点,使学生具备质疑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这对学生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带着“为什么”的问题进行学习,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掌握重点教学内容,在学生今后的学习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质疑科学的态度进行科学学科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科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丰富自身知识。农村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主要从农村科学学科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出发,讨论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有效措施。
小学科学学科 篇8
在生本课堂理念指导下, 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再是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登堂入室”。教师的提问是把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求知的桥梁, 学生闻而知之, 不如思而得之。学生在这个“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 获得知识、锻炼能力、发展思维。学习过程则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来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创设情境, 寓“问”于“景”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引用情境, 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 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弗能”的愤悱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短
首先,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言简意赅、开门见山, 因为一节课的主要时间应该用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上。
案例:《运动和摩擦力》一课教学片段
走进教室时, 教师脚底一滑, 差一点摔倒。学生哄堂大笑。
师:老师为什么差一点摔倒?
生:老师的鞋底打滑了。
师:老师的鞋底为什么会打滑?
生:老师的鞋穿旧了, 鞋底磨平了。
师:那老师明天就去买一双新鞋来。新鞋的鞋底是怎么样的?
生:鞋底有凸出的花纹。
师:为什么鞋底要设计花纹?
生:可以增大摩擦, 走路时就不会摔倒了。
师:对了。由于鞋底的花纹增大了摩擦, 我们行走时才不容易摔倒。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运动时受到的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这个力叫摩擦力。
这个导入花了不到2分钟, 却向学生展示了发生在身边的“运动和摩擦力”。整个过程水到渠成,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探究摩擦力的状态。
(二) 趣
其次,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该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 充满童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强调, 教师必须把教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让教学贴近生活。
案例:《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一课教学片段
师:从前, 灰太狼是个“妻管严”, 它偷偷藏了私房钱。可是, 灰太狼记性很差, 于是把藏钱的地方写在一张藏宝图上。老师费尽千辛万苦得到了这张藏宝图, 现在把它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生:这张藏宝图看上去和普通的纸并没有区别啊!
师:藏宝图里当然藏着玄机了。老师试着用一瓶神水解开这个秘密。
(教师拿起一个贴有“东方神水”标签的小瓶示意给学生看, 接着念了一声“芝麻开门”, 然后把“神水”喷在了白纸上)
生:看到了, 在枕头里。
师:知道老师是怎么做到的吗?
生1:我觉得神水很神奇。
生2:我认为白纸肯定不是普通的白纸。
(学生对“白纸有问题”还是“神水有问题”争论得各不相让)
师:同学们, 仅仅是争论能出结果吗?
生:不能, 科学结论一定用实验证据来证明。
在开展探究活动前, 教师像个高明的魔术师, 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激发学生探究科学奥秘的浓厚兴趣。
(三) 巧
再次, 问题情境的创设除了课前精心准备外, 教师对课堂上出现的“小插曲”, 不应视作节外生枝, 或干脆熟视无睹, 而应运用教育机智, 就地取材创设来自课堂现场的问题情境。
案例:《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学片段
一个学生向教师打小报告:“老师, W上课玩饮料瓶。”教师一看, W确实正拿着一个装了水的饮料瓶发呆, 同时教师还留意到饮料瓶瘪了进去, 于是灵机一动, 计上心来。
师:W, 为什么你手中的瓶子瘪进去了?是坏了吗?
W: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早上是妈妈装的热水, 当时瓶子是好好的呀!
师:同学们, 你们能帮W解开这个疑惑吗?
生:瓶子里的热水冷却后体积缩小, 瓶子就缩回去了。
师:W, 早上你妈妈装的热水是满满的吗?
王飞:没有装满, 还留了一截是空的。
师:同学们, 瓶子里除了热水以外, 还装着什么呀?
生:还有空气。热水冷却了, 空气也跟着冷却了, 是空气体积缩小使瓶子缩回去了。
师:仅仅是空气会冷缩吗?
生:水和空气遇冷, 体积都会缩小, 但是空气冷缩的现象比水要明显得多, 所以主要是空气冷缩造成瓶子缩回去了。
课堂上的“小插曲”经过巧妙处理后反而成就了一段师生共鸣的和谐曲。可见, 问题情境无处不在, 缺少的是教师的合理发掘。
二、灵活提问, 事半功倍
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 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 愚者问得笨。”歌德则认为:“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 就得提出聪明的问题。”同样的问题, 这么问, 可能是“一潭死水, 波澜不惊”, 换个方法问, 则“一石激起千层浪”。可见, 提问方法虽多, 但只有灵活应用才能屡试不爽。
(一) 开门见山, 单刀直入法
对自然界考察越深入, 我们就越能发现, 在大自然复杂的表象下, 隐藏着本质的简单。同样, 提问也要做到简洁明了, 直指目标。
案例:《认识空气》一课教学片段
教师拿出一卷保鲜袋, 撕下一个袋子。
师:保鲜袋里有什么?
生:什么也没有。
教师把保鲜袋抖几下, 保鲜袋鼓起来了。
师:现在保鲜袋里有什么?
生:空气。保鲜袋鼓起来是因为空气跑到里面去了。
大道至简, 教师的提问也要深入浅出, 删繁就简, 化难为易。
(二) 循循善诱, 拾级而上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 思维总是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由现象到本质, 步步深入, 具有特定的逻辑性。提问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 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 循序渐进, 才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案例:《水和水蒸气》一课教学片段
玻璃杯放了冰块后, 杯子外壁会出现小水珠, 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关于这个问题, 教师给每组两个相同的杯子, 装上同样多且温度也相同的温水。同时, 分别盖上一片加热过的玻璃和一片冷的玻璃。隔一会儿, 让学生观察两片玻璃上产生的现象。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了吗?
生:冷的玻璃片上出现了小水珠。
师:热的玻璃片上也有吗?
生:没有。
师: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啊?
生1:杯子里的水蒸气变的。
生2:不对, 应该是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片形成的, 因为同样的杯子热玻璃片上没有产生小水珠。
师:刚才装了冰块的玻璃杯, 外面的水珠是哪里来的呢?
生:应该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块”变的。
水蒸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但是在上述教学案例中, 教师通过一步步引导, 让学生自主推断出水蒸气遇冷可以凝结成小水珠这一知识要点, 可谓是水到渠成。
(三) 欲擒故纵, 迂回前进法
对于一些疑难问题, 教师可以让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先暴露出来, 再另辟蹊径找到问题的出口。
案例:《传热比赛》一课教学片段
师:当我们用手摸课桌的桌脚时, 感到很凉快, 但是摸桌面时, 却感觉并不凉快。这是为什么呢?
生:可能桌面温度高, 桌脚温度低。
师:课桌在教室里放着, 桌面和桌脚应该都是接近室温的吧。
生:桌面是塑料做的, 桌脚是金属做的, 可能和材料的不同有关吧。
师:人体的温度和课桌的温度相比, 哪一个温度高一些?
生:昨天我看了天气预报, 今天的最高气温是15℃, 而体温有37℃, 所以我觉得人体的温度要高一些。
师:热是怎么传递的呢?
生: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师:金属和塑料相比, 谁的传热本领好啊?
生:我明白了, 桌脚是金属的, 传热本领好, 把手上的热量吸去了, 所以手感到凉凉的。而桌面是塑料的, 传热本领差, 所以手就不会感到凉凉的了。
上述案例中, 直觉与客观事实产生了矛盾, 学生原有的认知受到强烈的冲击。教师却启而不发, 使学生的思维在不断的碰撞中, 纠正了错误的前概念, 知其然, 并知其所以然。
三、抓住时机, 合理追问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 教学的视线应由过去的关注学习结果, 转向关注学习过程。追问则是关注学习过程的一种有效手段,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问题进行二次开发, 回答肤浅的要追根, 回答错误的要追错, 回答正确的要追因。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保持连贯性。随着问题由易到难, 由浅入深, 由具体到抽象, 由现象到本质, 层层递进, 学生的思维也向着“不仅知其一, 而且知其二;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发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把握好追问的时机。
(一) 在出现错误之时追问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差错不足为奇。这时, 教师不应以一个“错”字堵学生的嘴巴, 更不要急着把正确答案和盘托出, 而应弄清产生错误的原因, 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 使学生“吃一堑, 长一智”。
案例:五下科学作业本《沉与浮》单元练习中“相同体积的铁块和铜块, 放入水中的浮力大小是一样的”。
生:是错的, 它们的浮力不一样。
师:铁块和铜块放入水中, 它们的沉浮状态一样吗?
生:一样, 都是沉的。
师:既然铁块和铜块放入水中都是沉的, 体积又是相同的, 那么它们排开的水量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吗?
生:一样。
学生的错误是有价值的,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上述案例中, 通过教师的追问学生在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
(二) 在认知低谷之时追问
学生的思维出现停滞时, 教师要因势利导, 搭设思维跳板, 使之柳暗花明。
案例:《维护生态平衡》一课教学片段
一位爱心人士买下了一车将要被宰杀的蛇, 然后把蛇放归田野。
师:这位爱心人士做得对吗?
生1:他的行为值得点赞, 我们应该保护野生动物。
生2:我也觉得对, 因为蛇会抓田鼠, 可以保护田野。
师:老师也觉得他很有爱心。但是, 田野只是蛇的家园吗?
生3:这么多蛇里面肯定有毒蛇, 万一咬到人就不好了。
生4:这么多蛇都到了田野, 可能食物会不够吃, 会饿死。
生5:这么多蛇可能把田鼠吃光光, 猫头鹰可能会饿死。
师:大量捕杀野生动物会破坏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是, 一个地方突然出现大量的外来物种, 这会不会也有问题呢?
生6:蛇只是食物链中的一环, 蛇太多了会影响食物链上的其他生物。
生7:他可能好心做了坏事。因为我听说小龙虾也是从国外来的, 但是小龙虾因为大量繁殖破坏了很多地方的生态平衡。
师:那应该怎么做才对?
生8:我觉得他应该请动物园的专家来指导怎么放生。
上述案例中, 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蛇作为野生动物应该保护起来”。在学生出现思维定势时, 教师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追问, 使学生广开思路, 百花齐发。
(三) 在发生意外之时追问
科学课程标准倡导生成性理念, 呼唤生成的课堂。教师要敢于打破教学预设, 对出现的意外给予积极的回应, 以睿智的追问, 解开“意外”之谜。
案例:《空气的热胀冷缩》一课教学片段
学生汇报用热水冲泡压瘪的乒乓球实验情况。大部分小组的实验结论都是乒乓球遇热鼓起来了。但有一组学生还在摆弄他们的乒乓球, 焦急地说:“我们的乒乓球没有鼓起来。”
师:为什么乒乓球没有鼓起来呢?
生:我们的乒乓球破了, 所以鼓不起来。
师:为什么乒乓球破了就不能鼓起来?
生:乒乓球有裂缝, 受热膨胀后的空气会从裂缝中漏出来的。
师:这说明乒乓球鼓起来主要是壳膨胀还是里面的空气膨胀呢?
生:是空气膨胀让乒乓球鼓起来。
上述案例中, 一次“失败”的实验, 教师却敏锐地捕捉到了不期而至的问题素材, 以巧妙的“二次”加工, 激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生成了精彩的课堂。
会计是学科还是科学 篇9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但物质资料的生产既是一个生产的过程又是一个物质资料的耗费过程,以最小的耗费得到最大的产出是整个人类的共同愿望。为了达到这个宏伟的愿望,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产出方面下功夫即不断运用科技的力量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二是在耗费的方面下功夫即加强生产经营管理,对耗费进行科学的计量与管理,以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为职能的会计便应运而生。我国会计工作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西周的“司书”、“司会”官职到宋代的“四柱清册”,再到明清两代的“龙门账”与“四脚账”,直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会计制度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标准成本”、“预算控制”理论的应用以及“泰勒管理制”的推广将会计推向另一个高潮。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会计从最初只对经济活动内容进行记录逐渐发展到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而对经济活动进行预测,控制,核算。会计经过了漫长的酝酿发展过程,已经相对成熟,但对会计到底是什么却仍然存在着争论。目前会计理论界主要存在着四种观点:一是决策有用论,认为会计是记录、收集、处理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信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效信息从而做出最优决策的过程;二是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为加强经济管理而在企业内建立的一个提供会计信息的信息系统;三是管理工具论,认为会计是为企业管理层了解企业财务状况,为企业管理层制定战略目标提供资料辅助的一种管理工具;四是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是通过收集、加工经济活动表现出的信息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的一种管理活动。
二、会计的理解
我国给会计下的定义是“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对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综合的反映和监督经济活动全过程,以实现最佳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的定义包含了会计工作的方法,目标,本质等,需要会计工作者明确会计是学科还是科学,并以此为基础灵活运用会计方法,对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辅助和保障。
科学是指运用范畴,定律,定理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对平时自然生活中发生的各种自然现象、事实加以整理分析,从中发现客观规律做出结论,即事实与规律。科学是要发现真实存在而又未为认知的事实而不是没有事实做支撑的空想臆测,并以此为依据发现事物本质。规律则是指客观世界各种事物在本质上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严密逻辑证明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学科是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系;事物的发展一定遵循某种客观规律,不可能存在违背客观规律发展的事物。但客观规律仅仅是一种事实存在的内在现象,要将这些客观规律具体化才能为社会的发展指出正确的方向,这正是学科存在的意义。学科是对客观规律进行提炼,衍生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一种独立知识体系。学科是依托于科学存在的,同时也是对科学的一种延伸和扩展,因此学科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人为制定的符合现代社会现状的知识体系。如若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学科也会在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作出相应的合理调整。
学科与科学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相互支撑的两个独立的知识体系。科学是从大量现实生活的事实中发现客观规律,学科是为了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而在不违背科学的前提下人为制定的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体系的合理性是以科学的客观规律为基础,同时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运用以学科为载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共同作为社会进步的动力。
三、为什么会计不是科学而是学科
1、会计目标及本质
会计的存在是为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企业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才开展经济活动,实现最大经济效益是每个企业的共同愿景,而什么是最大经济效益,恐怕没人能给出准确的定义,企业仅存在是否实现了期望效益而不存在实现了最佳经济效益。因此会计是为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即是为了实现预期经济效益。预期经济效益仅是人们对于企业经营成果的合理预期,不同的人的预期也不同,这依赖于做出预期的人的主观判断。
会计本质上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会计通过对经济活动的处理,从而将现实的经济活动转换为以货币单位为计量标准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的一种管理活动。从历史的发展进程和现实状况来看,会计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满足社会生产发展和管理需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要求通过管理对经济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监督,因此会计的工作内容也从最初简单的记账,算账,对外报送报表转变为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监督,事后分析评价,可见会计已经转变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核算
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经济学中指出人类社会最初的交易是以物易物,这种落后的交易方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因此货币便被创造出来作为交易的媒介。在会计中规定要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必要时可以辅助以实物计量。虽然在会计实务中对企业经济活动的核算普遍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但可以选择实物计量还是给会计人员对某些存货的计量有了选择的余地。
会计的核算应遵循一定的程序。会计核算程序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种类选择要和记账程序相结合,合理地核算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在选择会计核算程序上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经济活动特点,规模大小和业务的繁简程度,在满足会计信息质量八大要求的基础上,同时满足监督机构的监督需要和自身企业的管理需要,而且还要尽量控制会计核算的成本,使利润增加。合理科学的会计核算程序对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和会计工作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的状况进行合理判断,选择最适合企业的会计核算程序。目前我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一般采用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五种。每种核算程序有优点也有不足,不存在完全没缺陷适合所有会计主体的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所采用的方法包括设置会计科目和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而这些均是为了更好地核算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提高经营效率,核算成本从而找到降低成本的突破点。会计核算方法是为实现会计目标而人为制定的规则,并不是事物本身存在的规律。
3、会计确认、计量、记录
会计确认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加以辨认,判断是否为会计要素,以及属于哪种会计要素。虽然我国会计准则对六大会计要素有明确的定义,但在实务中的某些经济活动仍然难以有准确的界定,很多时候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如企业购买一个古董花瓶装饰总经理办公室,首先是否属于资产尚需商榷。资产是指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即使勉强将古董花瓶确认为资产,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那么古董花瓶属于哪种资产又将带来新的问题。若将古董花瓶确认为固定资产,交易性金融资产,长期股权投资明显是不恰当的,若确定为持有至到期投资则可以稍微合理一点。在资产确认时,会计主体有选择权,从这一角度出发,会计应属于学科,无法认定为科学。
会计计量是指企业用货币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采用的计量标准。如盘盈固定资产时采用重置成本计量;存货有减值迹象时不再采用历史成本计量而采用可变现价值;交易性金融资产则主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时,对于不存在活跃市场的资产应采用估值技术确定资产的价值,对于资产的估值就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估值人员的主观判断。虽然会计准则明确规定企业的会计政策不能随意变更,如确需变更需在财务报告附注中予以说明,但不同的计量属性还是给企业有了选择的余地。每一种会计计量属性均是在会计发展中针对每一种实际情况而提出的更为合理的计量属性而不属于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定律。
会计记录是指对经过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的经济业务采用一定的方法记录下来的过程。在记录过程中要求会计人员遵循会计信息质量重要性原则,对于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的重要信息充分、准确的记录,对于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决策的次要信息进行适当的简化处理、合并记录。经济业务的重要性判断有两个标准,即金额标准和性质标准。金额标准方面企业可以有硬性规定,即经济业务涉及的金额量达到一定标准即认定为重要项目;性质方面,重要事项的界定要求对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定义重要事项没有绝对标准,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会计工作不断完善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配合经济管理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会计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会计人员对会计是学科还是科学的理解是最基本的知识储备,会影响会计人员对日后会计工作的认识。从会计的计量单位、核算程序、核算方法、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以及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的角度分析,会计是一门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实现预期经济效益为终极目标的一门学科。
摘要:随着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加强对经济活动的核算和监督已成为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对会计的性质要有正确的理解。本文以会计的定义为出发点,对会计的定义进行分解并加以阐述,有助于我们理解会计的本质。
关键词:会计定义,会计目标,会计计量,会计核算
参考文献
[1]陈辉: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视角再论会计本质[J].财会月刊,2009(9).
[2]王莉丽:新准则视野下的会计目标[J].财会研究,2008(4).
[3]将晞、单昭祥:试论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J].财会月刊,2013(1).
[4]樊会超、王伟国:基于XML的会计确认探讨[J].财会通讯,2014(12).
小学科学学科 篇10
上海市初中科学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体表现为使学生获得基本科学知识,形成科学基本能力和具有科学基本价值取向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科学知识是科学教育的载体,是科学素养发展的基础,包括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观念。初中科学课程是要使学生获得一些通用的科学概念和重要的科学观念。通用的科学概念包括物质、能量、信息,宏观与微观,运动与相互作用,系统、结构与功能,平衡等。科学观念包括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自然规律是可认识的,人与自然需要和谐发展等。
科学知识的育人价值在于让学生了解一些通用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具备一些基本的科学观念。
科学能力是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关键,主要包括科学探究所需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探究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所需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主要包括观察与测量的方法和技能、实验的方法和技能、搜集与处理科学信息的方法和技能、用科学语言表达与交流的方法和技能。科学探究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科学探究的体验、理解和实施三个方面。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落实在解决与科学相关的生活、社会问题上。
科学能力的育人价值在于三个方面。一是做计划。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确定若干科学探究的要素或科学办事的步骤;能够安排上述要素或步骤的顺序,使其成为一个较完整的实践过程。二是获取和描述证据。学生能运用适当的感官及工具获取证据;会获取间接经验中的有关信息;能完成观察、比较和测量,并进行数据记录;能运用文字、图画和表格等方法进行交流。三是证据的使用。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比较,识别证据与假设之间的相关性;能辨别所采集的证据是否能支持所提出的假设;能运用证据描述科学现象和理解科学概念。
科学基本价值取向主要包括热爱自然的情感、求实求真的态度和科学办事的习惯。科学基本价值取向以科学课程内容为载体,通过具体的科学实践活动中的体验而逐步形成,并贯穿于科学教育的全过程,是科学素养发展的动力和导向,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会贯通的体现,也是人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对于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学基本价值取向的育人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形成求实求真的态度,养成科学办事的习惯。
二、实现初中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建议
(一)加强课程管理力度是实现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基础
作为新兴学科,初中科学学科只有生长在具有孵化作用的良好生态环境中,才能有效落实其育人价值。这就要求校长对科学课程改革有正确的理解,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课程领导力,包括为类似科学等课程的实施营造平等的教学空间;为科学教学的正常开展,提供各种教学设备、设施;为科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培养或配备专业的科学师资力量及其正常的教研、培训的需求,激发科学教师的教研动力。
为此,建议初中科学课程标准应梳理和细化课程目标与学科育人要求,为教师提供清晰的学科育人蓝图;学校应切实保障科学课程的实施,优化学科育人的生态环境;有关部门应加强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管力度。
(二)改进学科教学是实现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关键
课堂教学是实现初中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基本途径。初中科学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本学科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制订适宜的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富有创造性地实现学科育人的价值。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以发挥学科内容本身的育人作用
初中科学课程以主题形式组织与生活、社会和自然界有关的科学内容,并搭建以科学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系列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探究实践水平,同时形成概念,建立模型,理解规律,学习价值判断,体验科学本质。为此,初中科学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必须加强对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问题化组织,以“科学探究活动”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内容。下面以《面向生物世界》主题教学为例,来说明如何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有效组织。
某教师对主题单元内容进行规划,分三个学习专题来进行教学。专题一:生物及其多样性——生物都一样吗?专题二:科学认识生物——如何认识生物?专题三:保护濒危生物——如何与生物和谐相处?
这三个专题贯穿着“学生的生活→科学化的认识过程→运用科学的认知结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一个内在的逻辑主线,教师用该主线将三个专题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学生形成相互连接又逐级上升的对于生物世界的结构化认识。
在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将结构化之后的教学内容进一步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如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蜗牛的外形、食性、活动、反应和生活环境如何?观察生物有哪些基本方法?如何制作检索表?同种生物间有差异吗?如果让你参加保护和拯救濒危生物的活动,你会怎么做?不保护濒危生物,会有怎样的后果?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不仅获取了关于“生物世界”的知识,而且深刻理解了主题单元所涉及的问题,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习了观察、比较、分类的方法以及绘制直方图、编制检索表等技能,还在此过程中提高了思维水平,形成了科学探究的态度。
2.精心组织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上以“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组织教学,需要教师潜心研究和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过程,以及学生和教师的合作、互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为学生创造探究时空时应对以下几方面重点关注: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创设与探究活动相关的情境,设计合理的活动;运用富有成效的教学策略,加强获取、记录、解释和报告探究活动的过程、现象与结论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学习团队的建设。
案例片段:“铜棒传热”实验——关注从现象到结论的思维过程,提升思维品质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湿的氯化钴试纸是粉红色的,放在加热的铜棒上会慢慢变成蓝色。学生已经按照下图装置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到了三张试纸ABC依次变成蓝色。)
师:看到了什么现象?(问题一:实验现象确认)生:试纸变蓝色。(观察到的现象,思维程度较低)师:试纸变色说明了什么?(问题二:思维引导)生:湿的变成干的。(现象代表的含义,思维程度较高)
师:为什么比直接放在空气中要干得快呢?(问题三:思维引导)
生:因为有铜棒在加热。(温度会影响蒸发的快慢,思维程度较高)
师:我们没有直接去加热试纸啊。(问题四:根据实验条件质疑引导)
生:铜棒可以把热传过去。(铜棒容易传递热,思维程度较高)
师:三张试纸的变色有先后吗?(问题五:对结论有影响的重要现象确认)
生:A先变色,然后是B,C最后变色。(观察到的现象,思维程度较低)
师:三张试纸离加热点的位置远近如何?(问题六:对结论有影响的客观条件强调)
生:A最近,然后是B,最后是C。(观察客观实验条件,思维程度较低)
师:把试纸离铜棒加热点远近和变色先后顺序综合起来看,你们能说说热在铜棒上是怎么传递的吗?(问题七:给出明确指向,推动学生思维)
生:热量是沿着铜棒由近及远传递的。(构建思维过程,推出正确结论,思维程度高)
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思维的过程并顺利得出结论。经常性地经历这种思考过程,并养成这样的思考习惯,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是相当有好处的。同时,在进行思维引导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思维推断主要是通过设置问题来实现的,这也导致了提问数的增加。我们认为,在学生思维层次比较低的时候,多设置问题是可取的,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实验思维体系,对促进能力发展是有必要的。当学生养成这样思考的习惯后,引导的提问中比较低层次的问题数可以减少。
3.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注意引导和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另一方面在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有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以下以《观察蜗牛》一课为例,来说明教师如何借助学校的“家校网络平台”,让探究成为学生、家长、教师各自成长的一种内在需求。
课前:开放的作业,其设计和实施重在落实
课前两周,教师布置了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蜗牛实录记”,先后下发蜗牛及观察蜗牛的任务单与作业单,同时在家校网络平台上发帖子,给予简单的提醒与指导。不久,家长、学生在网上积极回应,教师则在网上点评回复。
教师发帖:有家长问,为什么蜗牛不怕刺,居然能在芦荟叶上爬动?我们能解决这个疑问吗?
同伴互助:学生与家长回帖说,通过实验观察与阅读资料,发现蜗牛腹足上有黏液。黏液有保护作用。
讨论反思:这是学生们设计的“活动记录表”,请从中选出适合自己的,将探究过程做得更规范。
课中:课内学习与课外观察的整合,需要教师精心设计
首先,教师通过家校网络平台的运用,为学生创设了充分交流、表达的课堂氛围。如,通过运用学生的图片记录,解决了如何观察“呼吸孔”的疑惑;通过学生图文并茂的探究小报告,解决了“蜗牛是如何跨越障碍”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从方法指导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探究。随后,教师通过补充的“蜗牛赛跑”等资料,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探究体验,并让学生明白科学探究是无止境的。
课后:课内外整合后,学生需要提升探究的品质
针对学生的新问题,教师顺势拓展了学生探究的空间和提出了精准化的要求,课后继续对蜗牛的饲养及其运动器官的探究,并撰写探究报告。师生将在家校网络平台上进行新一轮的探究。
长周期的小动物饲养作业的布置、展评与家校网络平台的应用(作业过程的记录),拉近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师生与家长之间,乃至人和动物之间的距离,使得课堂变成了现代人关爱小动物的赛场,课堂氛围是那样的轻松愉悦又充满着智慧与“博爱”。
(三)提升科学教师的素养是实现科学学科育人价值的保障
初中科学学科涵盖物理、化学、生命科学等内容范畴,对科学教师的教学素养要求较高。科学素养的内容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价值取向三个维度。要把这些科学素养的内容从文本落实到科学教学中,需要教师在课程三维目标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确定探究活动的主题、内容和方法,需要教师具有把课程内容转化为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现实的知识”,与科技发展、现代社会相联系的“先进的知识”的能力,这是一种再创造的能力。
1.加强专项培训和自我培训。初中科学教师的业务能力,既包括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包括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应自觉加强研修,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和能力。
2.加强教学实践和对课程标准与教材的研究。教师要上好课,就要备好课,备课首先要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应自觉提高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能力。
小学科学学科 篇11
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已提到中国教育重要的议事日程。评价学生的优秀,已不仅仅看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少,而要综合看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与技能、思维方法与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等科学素养。学生心理是否健康,人格是否健全,良好习惯是否养成,意志品质如何等等,都将对他们的一生产生影响。鉴于此,我校提出了该课题。旨在解决如何在小学语、数、外学科知识教学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情感丰富、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为学生的一生幸福打好人生底色。
小学语、数、外学科知识教学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实验研究在国内外尚属首例。在国外,有综合理科课程的开发与科学素养的研究。国内,中学生物课程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方面有所研究;海淀教育网理论与实践,对科学素养的教育有所研究。辽宁鞍山市铁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对中心小学教师科学素养有所研究。面对全国第八次课程改革,提出研究小学语、数、外学科知识教学与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如何在小学语、数、外学科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增强科学知识与自主学习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成为健全人格必备的国民素质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课题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课题的核心概念是知识教学与科学素养,知识教学主要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传授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知识,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提升学生基本技能的过程。此处的课堂包括室内室外。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科学素养一词译自英文Scientific literacy。素养和素质的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界并能做出响应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确认科学问题,使用证据,做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PISA论提出:“科学素养应由科学知识、科研过程、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方面组成。”我国学者认为“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为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三、理论基础(略)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略)
五、实验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略)
六、实验步骤(略)
七、研究的主要成果
通过研究发现,实验班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于平行班学生的科学素养。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有以下6点。
(一)确立了教师教学的育人理念,构建了“凸显主体、自主学习、健全人格”的教学模式
通过近两年的课题研究,实验教师均能把教学理念定位在“育人”上,在关注教学结果的同时,更能关注过程教学,更多地是去了解学生真实的发展状况,重建课堂教学的关键,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以教为主到以学为主;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为教服务到为学服务。强调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丰富学生情感,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探究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在课题研究中构建了“凸显主体、自主学习、健全人格”的语、数、外课堂教学模式。
1.凸显主体 →引入环节,即创设问题情境。一般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自主提问。如:教学《九寨沟》,学生会问:①作者为什么要写九寨沟?九寨沟在哪里?②九寨沟一定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的景色一定很美?③九寨沟有哪些特点?……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准备引入下一环节探究问题。
2.自主学习 →展开环节。即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将文本中的间接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适时点拨,必要时组织学生讨论、合作、交流、验证、归纳、总结等。如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让学生通过计算去发现“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再举一反三,多次验证,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
3.健全人格 →应用环节。即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升华情感,完善人格。
(二)改变了评价方式,实行多元评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题研究中对师生的评价不仅仅是看教师的教,更为重视的是看学生的学。对学生的评价也不仅仅局限在那一点点有限的知识,更重评价学生的进步与发展,看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兴趣、自信心,看学生的科学行为与习惯,看学生的问题意识、意志品质、探究能力、创新精神、情感世界、价值趋向等。少些横向比较,侧重学生的纵向比较。看学生经过一段时间后前后进步。如实验班英语教学学生科学素养提升情况统计表
针对知识与技能检测,我校多采用随堂检测,看学生的掌握情况,确保了质量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底线。除此之外,重视对学生的鼓励与表扬,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唤起学生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教学中合理使用优质教学资源,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课题研究中,我校紧紧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广泛开展了“说、上、听、评”系列活动。活动中我们深感实验教师使用优质光盘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图文并茂的情境中增强学习的愉悦感,丰富了学生表象,以动带静,以具体换抽象。呈现的教学场景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如教学小语《船长》时,呈现光盘上船在即将沉没的一瞬间,船上男女老少惊慌失措的场景时,惟有船长镇定自若,从容指挥,他想到了船上所有人的安危,惟独没有想到自己,最后英雄牺牲。通过场景的呈现,学生被船长那种舍己为人、果断决策的精神深深折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学生的思想得到了荡涤,灵魂受到了震憾,情感得到了升华,正确的价值观逐渐形成。
(四)尊重学生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成功秘诀
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做到有教无类,不断了解学生,才能在承认差异中分层教学。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才能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核心理念落到实处。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减少统一约束和划一要求,为学生创造两个自由空间。一是自由思想,二是自由选择。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较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去解决。解决后给予表场,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去大胆质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容忍学生不同意见在课堂,告诉学生坚信一切知识,除非是经自己确认的,都是可以怀疑的。坚信一切现存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
(五)猜想和错误是课堂上生成的重要资源
在课题研究中,猜想是值得倡导的,创新始于问题,学生的世界是由一个个问号组成的。学生的猜想不管是现实也好,离谱也罢,都必须保护学生猜想的激情,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有些思路就是在猜想的基础上去尝试探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课堂上学生发生的思维上的错误,教师不能一带而过,更不能冷嘲热讽。教师要耐心指导,抓住生成资源,将错就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看障碍在何处,将负迁移作为范例,让其他学生帮助他分析错的原因,从而进一步纠正错误。如教学分数除法后,让学生在一张长方形图形中动手画出2/3 ÷3的结果,并保留作图痕迹,体现思维过程。(如下图)不少学生只知道画出这张纸的2/3 ,而不知道除以3到底怎么画。这时教师要帮助学生释疑,分析错误原因,引导其他学生帮助解决。
(六)教师要向学生学习,力求师生共同成长
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必须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桶水必须是源头活水。事实证明,教师只有不断向学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在课堂上,才能高屋建瓴,得心应手。教学中,对于科学行为习惯方面,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已正才能正人,身教胜于言教。课题实施以来,我校教师撰写论文、教学设计共98篇,其中获奖的达62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刊物上发表16篇。
八、课题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实验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凸显主体、自主学习、健全人格”的教学模式时,无意识地会在对照班中渗透,在实验的自变量控制上有些困难,或多或少地干扰了常态教学状态下的学生发展。
实验初期,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都不强,在推广应用时估计低年级小朋友更多地需要教师去引导,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小朋友小学常规一片空白,实施起来有点困难。但我们相信,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深入研究,学生的科学素养会在新构建的教学模式引导下得到不断提升。我们有志于将课题研究深入地开展下去,力求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钱长国简介
浅谈《科学》学科实验的处理 篇12
以实验促进教学的思想早已有之, 总体上分为课堂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从两种实验方式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来看, 课堂实验远多于学生实验。以浙教版《科学》八年级 (上) 为例:课堂实验有三十九个, 学生实验有十个 (说明:教材上安排七个, 还需要适当增加, 如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等) , 由此可以看出课堂实验对于教学的重要性。
现有的《科学》教材中课堂实验的安排显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在内容上设置得更加丰富, 甚至于一节教学内容里包含了数个小实验;二是在教学地位上明显提升, 课堂实验不再是仅起辅助作用, 而是绝大部分以课堂实验为主导, 从中引出教学主题, 深入内容, 落实结果, 如八年级 (上) 第一章第六节溶液;三是实验的安排和选材更加生活化、趣味化, 深得学生的喜爱, 如八年级 (上)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的压强存在证明、气体流速与压强关系等。
二、《科学》课堂实验的处理
1. 观察性实验是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活动获得知识经验的一种课堂实验模式。利用这种课堂实验积累起来的经验知识具有直接感受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由于客观原因, 教材上安排的某些实验如果照搬到课堂上去演示, 形象很不明显, 甚至会干扰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正确的结论。
[案例一]
《科学》八年级 (上) 第一章第九节“水的净化”, 笔者按照教材编排逐个介绍常规的净化方法:沉淀法、过滤法、蒸馏法, 并用泥沙和水混合加以实验演示, 让同学们逐个观察实验过程和净化效果, 一直顺利。由于考虑教材安排这三个方法的连贯性, 所以课堂演示时使用泥沙和水。在沉淀前后, 过滤前后液体的清晰程度学生还是一目了然的, 可是用过滤后的滤液接着做蒸馏, 把滤液中的水蒸馏出来以达到净化的目的时, 几位学生边看锥型瓶接到一滴一滴的蒸馏水, 边怀疑地在下面说:
“老师, 你接到的水好象没有变啊?”
“老师就是用清水做的啊, 原来是清的, 接到的也是清的, 哪里有净化啊?”
全班哗然……
对呀, 桌上那么多瓶瓶罐罐, 他们看到的蒸馏水又是跟没有蒸馏时一样清, 他们当然会怀疑是否用清水做净化演示!怎么办?如何才能让同学们通过实验看到水和可溶的溶质分离开来了呢?刚好, 提篮里还遗留有一瓶上节课做结晶实验的硫酸铜晶体, 于是笔者立刻配成一杯硫酸铜溶液, 重做一次蒸馏实验。结果非常清晰, 蒸馏前有硫酸铜溶质的呈蓝色, 蒸馏后接到的是无色透明的蒸馏水, 观察实验后即能得出蒸馏有净化作用。在接下来的课堂练习中有一道题目:将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通过蒸馏后, 得到的液体是什么颜色的?绝大部分同学都答对了。不用老师解释, 学生们已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将这一知识接受掌握, 并运用了。
教师在处理课堂观察性实验时, 要呈现给学生清楚明了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才能锻炼、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决不能因人为原因而误导学生做出错误的判断, 即科学实验更要科学操作。
2. 探究性实验指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 以教师所给的启发性问题为指导, 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实验形式。笔者通过大量实践, 认为设计趣味性意在“新、奇、趣”, 即设计新颖、出奇制胜、激发兴趣。
[案例二]
在“大气的压强”内容课后练习有“吹不下来的乒乓球”的小实验, 目的是让大家进一步巩固气压和流速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 笔者将其作为课堂探究实验, 先给同学们演示了向两条自然垂挂的纸条中间吹气, 纸条下端明显靠拢。大家很惊奇, 他们在笔者吹气前觉得纸条会被吹开扩大。笔者随即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引出“气压和流速”的关系, 紧接着拿出漏斗和乒乓球 (各两个)
试探着问:“同学们, 有办法让放了乒乓球的漏斗倒过来, 而球却不掉吗?”
“老师, 我来。”课代表思路快, 笔者示意他上台演示。
课代表上来倒置漏斗, 用力一吸……在座的同学们恍然大悟, 笔者叫课代表解释一下。
“我把漏斗内的空气吸走大部分, 外界大气压大于漏斗内, 就把乒乓球顶住了。”同学们边听边点头。在大家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这个时候, 笔者立即抛出另一个问题:“还有同学有其他的方法吗?”……当他们提出用胶带、胶水粘等被笔者用“不能使用辅助用具”否定后, 苦思冥想不得其解。
“可以吹气让它不掉下来。”
“不可能……”同学们满脸疑惑。
“谁来试一试?”纷纷举手。一位同学上台一试, “真的吹住了……”
同学们很好奇, 非常想知道为什么, 于是笔者提示他们跟老师刚才“吹纸条”实验有共同之处……最后, 经过大家共同探讨, 得出结论“是吹气引起漏斗内空气流速快气压小, 使乒乓球不掉。”
由以上例子可知, 在课堂探究实验中, 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师的设计是否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强, 要让学生充当实验主体。
3. 模拟性实验是一种新型的课堂实验模式, 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 可以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 利用这种实验模式教学对难点知识的突破有很大的帮助。
在实验中发展问题, 进行探讨, 检验知识,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三]
在教授七年级 (上) “我们居住的地球”这一课时, 课前笔者对教材安排的用篮球和平板分别模拟地球的形状, 笔尖模拟船身、笔身模拟桅杆的实验安排不太满意。因为这个环节本身是中外古人源于自身的生活环境提出的“地球的形状到底是球形还是平的”这样一个矛盾冲突点。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 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活动得出结论是最理想的, 教材安排的篮球模拟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但课堂上带入如此之多的篮球不切实际, 并且笔尖太小, 模拟船身消失不宜。如何能够既消除实验瑕疵又让每位同学都参与进来呢?瞥见桌上的课本, 笔者突然灵光一现, 那不正是很好的模拟材料吗?既可以体现平面, 弯折后也可以体现球体曲面。于是, 笔者设计了一个问题:大家如何利用身边现有东西, 通过模拟得到地球形状的答案。开始大家还很茫然, 笔者也不急于给出方案, 终于期待的结果出现了:一位男同学把书弯起来, 笔者及时把他请上台来, 让他把刚才的动作展示给大家看。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大批领悟到了的同学就把自己的思路跟台上同学的动作结合起来:“哦, 这样可以当作是篮球的表面啊……”
“不弯起来就可以代表平面了啊……”
此时, 笔者顺水推舟地问他们:“那有什么可以当作远去的船呢?”只一、二分钟后, 有的同学拿起了矿泉水瓶 (瓶盖是鲜艳的红色) , 有的拿起笔帽笔身颜色明显差异的各式用笔, 迫不及待地在或平或弯的书面上模拟轮船的远去, 驶近……
“唉, 瓶盖真的先消失了”……
“老师, 我还可以用拳头去做呢!”……
整个教室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
“听过会忘记, 看过能记住, 做过才学会。”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 学生潜在的能力有多大。
总之, 笔者在选择处理方法时, 根据学情灵活设置不同类型的课堂实验。同时也注意到各种课堂实验类型并不是铁板一块, 而是可灵活转变。如“浮沉条件的应用”、“串并联电路的特点”等课堂实验既可以设计成验证性, 又可以是探究性。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 尽量把课堂实验设计成探究性的, 遇到天文地理内容则设计为模拟性的。只有这样, 课堂教学才会呈现出鱼水交融的效果。
摘要:本文依据新课程的理念, 并结合《科学》课的教学实践, 对《科学》课的课堂实验进行粗略的分类, 并说明了对各类课堂实验教师应采取何种处理方法。
关键词:科学,课堂实验,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小学科学学科】推荐阅读:
小学科学学科期末教学工作总结05-28
科学素养教育小学科学05-15
小学科学课堂06-22
小学科学教材07-26
农村小学科学08-13
小学科学总结08-14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05-11
小学科学观察活动05-22
搞好小学科学教学06-20
小学科学教学问题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