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特区(精选9篇)
现代农业特区 篇1
一般来说,特区(Special Zone)包括两种解释:一种是特别行政区域,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另一种是经济特区的简称,特指中国在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和管理、主要以引进外资来进行建设的地区,如深圳特区、厦门特区等。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后一种含义。笔者提出建立和发展现代农业特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我国区域农业发展背景
目前,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依然形势严峻,诸多矛盾凸现,比如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小农户和农业规模经营的矛盾、小农户和农业技术推广的矛盾等。虽然中央连年出台“一号文件”,每年动用大量财政资金“输血”给农业,千方百计地扶持农业发展,但农业发展困境并没有完全解决,这突出表现在: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业还没有形成强大的“造血”功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存在相当程度的脱节等。如果不能尽快出台更新形式的政策刺激,那就只能治标,而无法治本。
尤其是中部地区及东北部地区,要实现现代农业和农村地区跨越式发展,无论是从国际背景、国内背景还是从省内背景看,脱胎换骨地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都已经到了“非走不可”的地步了。
二、世界粮食危机背景
粮食农业从来都是困扰人类的普遍性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世界性粮食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其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几十年前全球形成的粮食产业互补与平衡被打破。
几十年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农业产业的主力,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形成了一种产业互补。而在目前,世界粮食产业的主力已经转移到发达国家,粮食产业互补的格局被打破,甚至无论是从工业还是农业上讲,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处于从属地位。
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和贸易壁垒压低了农产品价格,打击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失去制衡的全球经济体系,很难对产业转移中的倾斜进行纠正。同时,也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拉入到其产业体系中。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改变数以百万公顷计的农耕地,以便改种发达国家工业体系中需要的甘蔗、油棕及其他能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作物,从而荒废了粮食这个主业,致使菲律宾、印度、埃及、苏丹等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从以前的农业大国沦落成了农业弱国。实践业已证明,这些后发国家“大跃进”式的发展模式,普遍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换取工业发展。
因此,世界粮食危机的解决之道,在于“造血”,而非粮食从此口袋流动到彼口袋。尤其是后发国家,抛弃轻视农业的思想,建立合理的产业机构,或可为长远之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认真吸取其他国家的惨痛教训,独立地走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特色发展道路,无疑,既有典型的意义,又有深远的影响。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远景,而在国家发展“大盘子”中,面对东部的繁荣和西部大开发的夹击,中部出现了“不东不西,不是东西”的特别现象,正面临着“中部塌陷”的现实困境:论发展水平,中部比不上东部;论发展速度,中部比不上西部。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发展势头和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
如何尽快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部振兴”,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既是中部地区及东北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乃至跳跃式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要求。
四、经济发展规律背景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尤其是工业、农业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两个趋向”: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目前,我国早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而且在新的阶段只有推出建设现代农业特区等新举措,才能够相得益彰地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促进传统农业大省、农业大区的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五、现代农业面临难题背景
从现实情况来看,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难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方面,存在农业效益相对低下的客观事实。以农业大省河南省为例,该省粮食核心产区夏粮、秋粮两季相加亩均纯收益,2008~2012年均不足500元,2013~2015年为800元左右,还抵不上农民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农民靠种粮增收,已经越来越难了。不能让粮食主产区“太吃亏”,已经成为国内有识之士的共识。
另一方面,存在农产品涨价和农资涨价形成的恶性怪圈。近几年来,国家虽然有目的地对小麦等农产品进行了保护价收购,但市场运行的结果,农产品价格上涨落后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农用物资的涨价给农民增收直接带来了压力———不仅冲抵了国家给予农业的优惠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实惠,而且农民并没有因为国家定价的逐步提高而获利。原因是,国家仅仅顾及了农产品保护价这一头,而却忽略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这一头,农业生产资料随农产品价格上涨而“跟风式报复性上涨”。据笔者粗略计算,2006~2015年,小麦收购保护价分别增长了63.9%、71.0%,而同时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了74.47%。不仅冲销了小麦涨价给农民带来的增收,而且打压了粮农的获利空间,使粮食主产区苦不堪言。
六、特区建设成功实践背景
30多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国开始了经济特区建设。1979年,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把整个海南省也变成了经济特区;1993年后又创办了上海浦东新区等众多的经济特区和生态特区。
如今,我们在经济特区、生态特区建设已经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我国特区建设的成功实践,尝试建立现代农业特区,既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求,也是朝着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方向大跨步迈进。
参考文献
[1]李铜山.把现代农业特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核[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白文周,李志远.我国农业特区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
[3]王少伯.建议国家在建三江设立农业特区[J].商业时代,2001,(12).
[4]刘克辉.试论我国经济特区的农业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86,(07).
现代农业特区 篇2
1、今年“安康杯”竞赛活动的主题是:广泛发动提质量,文化引领强基础。
2、省、市、特区政府分管安全生产的政府领导分别是王江平、尹志华、周金平。
3、特区农业局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股(室)。
4、安生生产大检查的总要求是: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
5、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罚:
(1)罚款1000元—2000元、记12分并暂扣驾照6个月。
(2)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6、闪光警告信号灯为持续闪烁的黄灯:
(1)迅速通行(2)不准通行(3)车辆、行人通行时注意瞭望,确认安全后通过。
7、人行横道信号灯红灯亮时表示:
(1)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2.)原地不动(3)禁止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是已经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过或者在道路中心线处停留等候。
8、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
(1)人应当避让机动车(2不减速且应快速通过(3)应当减速行驶,避让行人
9、农业机械在田间、场院和乡以下道路上停放或者作业过程中发生的农业机械事故由以下哪个机关处理:
(1)安监部门(2)公安机关(3)农机安全监理机构
10、农业机械在检查、保养及排除故障时,必须先切断动力,后熄火停机进行。
11、农业机械发动机冷却水箱“开锅”时,须停止作业让发动机低速空转降温,不准马上打开水箱盖、不准聚加冷水。
12、两轮摩托车可以在高速公路行驶但不得载人。
13、在道路上驾驶自行车、三轮车必须年满12周岁
14、拖拉机驾驶人在拖拉机驾驶证丢失、损毁、超过有效期或者被依法扣留、(1)不得在机动车道上拦乘机动车;(2)在机动车道上不得从机动车左侧上下车;(3)开关车门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4)机动车行驶中,不得干扰
驾驶,不得将身体任何部分伸出车外,不得跳车;(5)乘坐两轮摩托车应当正向骑坐。
20、发生交通事故后应怎样报警?
(1)发生交通事故时,可拨打122报警或向旁人求助报警。(2)拨打122报警时,要讲清楚发生交通事故的准确地点、肇事车辆及伤害情况。(3)如肇事车辆逃逸,报警时要讲清楚车牌号码、车型、车的颜色及逃逸方向。(4)不在发生交通事故的现场围观,防止自己受到伤害。(5)发生交通事故需要求助时,也可拨打110。
21、安全生产月是指每年的几月?首次开展是在哪年?
安全生产月是指每年的6月,首次开展安全生产月是在2002年
22、今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主题是什么?
“强化红线意识、促进安全发展”
23、红线意识是什么?是谁提出的?
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总书记。
24、国家对发生事故后的“四不放过”处理原则是什么?
(1)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2)责任人员未受到处理不放过;(3)事故责任人和周围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4)事故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
25、“四不两直”安全检查方式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
通、建筑施工、消防、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高危行业领域为重点。
28、《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于2006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
29、《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30、法律规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要求该记录保存二年,且不得伪造农产品生产记录。
31、国务院和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可能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抽查,并公布抽查结果。
3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业投入品使用的管理和指导,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制度。
33、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对监督抽查检测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检测结果之日起5日内,向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上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复检。
34、《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所规定的农产品是指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包括植物、动物、野生动植物、微生物
35、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D)。
A、国家一般性标准 B、行业管理标准 C、技术规程 D、强制性技术规范
36、县级以上农业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中,可以对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进行(B),调查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情况,查阅复制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记录和其他资料。
A、查封扣押B、现场检查C、查阅复制
37、农业行政部门有权查处(A、B、C、D)销售的农产品含有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兽药或者其他化学物质,责令停止销售,追回已经销售的农产品,对违法销售的农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者予以监督销毁。
A、农产品生产企业 B、农民 C、农产品批发市场 D、农产品销售企业
38、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其生产的农产品,应当开展质量安全检测,或者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并且有检测记录。
39、生产企业在对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测时,发现有不合格产品时,生产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销毁。
40、凡在本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应当随附相应的产地证明和检验合格证明;没有相应证明的,必须抽检合格才能销售。
4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在进行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时(B)向被抽查人收取检测费用。
A、可以 B、不可以 C、酌情
42、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依法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样时,被抽查者应当配合;拒绝抽样的,应该(D)。
A、说服教育 B、尊重超市等部门,不得抽样 C、强制进行抽样检测 D、禁止销售
43、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相关信息涉及到违法行为的,比如发现农药残留超标样品时,应当(A)。
A、通知下架处理B、通知接收处罚C、在事发现场张贴公告D、不得处理
44、化学防治指利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的方法。
45、化学防治常采用的方法有:喷雾、喷粉、拌种、浸种、毒土、泼浇、毒饵、熏蒸等方法。
46、按防治对象,农药可分为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除草剂、杀线虫剂、杀鼠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种子处理剂等几大类。
47、杀虫剂按作用方式分为:胃毒剂、触杀剂、熏蒸剂、内吸剂、驱避剂、不育剂、拒食记、昆虫生长调节剂。
48、杀菌剂按作用方式分为:保护剂、治疗剂。
49、杀菌剂按使用方法分为:土壤处理剂、叶面喷洒剂、种子处理剂。
50、我国农药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毒、低毒和微毒五级。
51、农药安全间隔期是指最后一次施药至作物收获时允许的间隔天数。
52、农药最高允许残留量是在农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法定最高允许浓度。
53、农药的三证号是:农药登记证号、生产许可证号、产品执行标准证号。
54、农药登记证号包括临时登记号、正式登记证号和分装登记证号。
55、农药的质量保证期一般为2年。
56、农药进入人体的途径有经皮(皮肤吸收),经口(消化道吸收)和吸入(呼吸道吸收)三种。
57、农药中毒现象有呼吸障碍,心搏骤停、休克、昏迷、痉挛、激动、烦燥不安、疼痛等症状。
58、经皮引起中毒者的急救措施:应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裤,迅速用温水冲洗干净,或用肥皂水冲洗(敌百虫除外),或用4%碳酸氢钠溶液冲洗沾药的皮肤,若眼内溅入农药,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20次以上,然后滴入2%可的松和0.25%氯霉素眼药水,疼痛加剧者,可滴入1—2%普鲁卡因溶液,严重者送医院治疗。
59、吸入引起中毒者的急救措施:立即将中毒者带离现场到空气新鲜地方,并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畅通,除去假牙,注意保暖,严重者送医院抢救。
60、经口引起中毒者的急救措施:应及早引吐、洗胃,导泻或对症使用解毒剂。
61、沼气池修好后,为保证质量和避免入池维修引发安全事故,应先做什么检测?
答:试水试压。
62、沼气池内加入油枯、骨粉、磷矿粉等含磷物质,会生成什么气体中毒? 答:磷化氢。
63、为什么沼气池进出料口要加盖?
答:防止人畜掉进池内造成伤亡。
64、沼气是一种易燃易爆气体,燃点极低,沼气用具安装应该远离什么? 答:易燃易爆物品。
65、沼气灶、沼气灯安装时与墙和屋顶的距离是多少?
答:不能小于40厘米。
66、沼气用具安装时,若墙和屋顶为木结构时,不仅要在满足安装最小距离要求,还要采取什么措施?
答:在墙和屋顶上安装边长不小于4cm的铁皮隔离层。
67、沼气池产气后,为检测所产气体能否正常燃烧,应在什么地方进行点火试验?
答:安装好的沼气灶。
68、在进行点火试验时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答:先点火后放气。
69、为防止室内沼气输送管线漏气,用什么方法进行经常性检查?
答:用肥皂或洗衣粉溶液在管线及接头处涂抹。
70、当发现室内沼气泄漏时,应采取什么措施?
答:先断绝一切明火,然后用毛巾、衣物等蒙住口鼻,将门窗打开,迅速跑到沼气池边将主开关关闭。
71、发现沼气池漏水漏气时,如何采取措施进行维修?
答:将漏水漏气情况向所在(镇)农业中心进行汇报,由农业中心安排专业人员进行维修,建池户不能自行入池维修。
72、在进行沼气池维修时,为保证池内残余气体及时排除,应该怎么办? 答:将沼气池活动盖、外盖敞开1—2天,同时用鼓风机向池内注入新鲜空气。
73、为保证入池维修安全,在通风结束后,如何将池内料液清除?
答:用沼气池专用抽渣泵将料液抽出。
74、在进行沼气池维修时,在通风和料液清除结束后,还必须进行什么实验? 答:活体实验,即用竹篮将小猫、小鸡、小狗等活体动物吊人池内1小时后提出,观察其生命体征后再决定是否入池。
75、在进行沼气池维修时,当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并确认无误后,正确的入池方法是什么?
答:入池人员腰系粗绳在池外两人的帮助下由活动盖口缓慢入池,池外人员发现入池人员反映迟钝时迅速将入池人员提出。
76、一旦发生池内昏倒,而又不能迅速救出时,应立即采取什么措施?
答:立即采用人工办法向池内送风,输入新鲜空气。切不可盲目入池抢救,以免造成连续发生窒息中毒事故。
77、入池维修人员发生窒息时间,若将窒息人员迅速救出后,应采取什么急救办法?
答:将窒息人员抬到地面避风处,解开上衣和裤带,注意保暖。轻度中毒人员不久即可苏醒,较重人员应就近送医院抢救。
78、为了加强对饲料、饲料添加剂的管理,提高饲料、饲料添加剂的质量,促进饲料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维护人民身体健康。1999年5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66号发布______,他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有法可依。
A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B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79、营养性饲料添加剂,是指用于补充饲料营养成分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包括___________。A饲料级氨基酸、维生素、微生物、着色剂、抗氧化剂等B饲料级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微量元素、非蛋白氮等 C饲料级氨基酸、维生素、天然叶黄素、苯甲酸、植酸酶、地衣芽孢杆菌等D蛋氨酸、赖氨酸、维生素A、氯化胆碱、五水硫酸铜、大蒜素等
80、一般饲料添加剂,是指为保证或者________而掺入饲料中的少量或者微量物质。
A改善饲料品质、提高饲料利用率B增加营养、提高饲料利用率C增加营养、保持动物体内营养平衡 D增加营养、预防动物疾病
81、为了预防、治疗动物疾病而掺入载体或者稀释剂的兽药的预混物,称为药物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的管理,依据________的规定执行。
A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B兽药管理条例C农药管理条例D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
82、根据《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规定,产品通过质量复核检验、饲喂试验和安全性评价试验,由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评审合格后,由农业部颁发__________并予以公告。
A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B进口饲料、饲料添加剂产品登记证C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生产许可证D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
83、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在试产期内被证实存在安全性、有效性问题,或对环境产生危害的,由______注销其新饲料、新饲料添加剂证书,并予以公告。A商务部B科技部C农业部D省级饲料管理部门
84、为加强进口饲料、饲料添加剂监督管理,依据《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登记管理办法》,未取得_______的饲料、饲料添加剂不得在中国境内销售、使用。A产品登记证B生产合格证C生产许可证D产品质量合格证85、动物源性饲料产品是指以__________为原料,经工业化加工、制作的单一饲料。
A动物 B动物副产物 C动物或动物副产物 D餐厨垃圾
86、根据《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下列饲料原料中,______
可以在反刍动物饲料和饲养中使用。
A血粉 B骨粉 C乳制品 D肉粉
87、禁止用动物源性饲料饲喂反刍动物的主要目的是降低________传播风险。A口蹄疫 B疯牛病 C布鲁氏菌病 D牛结核病
88、生产饲料添加剂、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企业,必须首先要取得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_________,才能合法生产。
A产品质量合格证B生产许可证 C安全卫生合格证D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
89、下列物质中,________是禁止在任何饲料产品中添加的物质。A尿素 B硫酸铵 C三聚氰胺 D磷酸氢铵
90、盐酸克仑特罗(瘦肉精),是属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动物食用后会在组织中残留,威胁人类健康,我国从______开始明文禁止在饲料中使用。在饲料生产和动物养殖中使用属于违法犯罪行为。
A 1997年 B 2000年 C 2001年 D 2003年
91、苏丹红属于________,主要是用作工业溶剂,也用于鞋、地板等的增光,含有致癌物质,严禁在食品或饲料中使用。
A食品添加剂 B化工染色剂 C饲料添加剂 D兽药
92、《饲料卫生标准》规定了饲料、饲料添加剂产品中有害物质及微生物的允许量,其中对沙门氏杆菌的规定是_______。
A≤2.0B≤0.1C≤0.5D不得检出
93、养殖户根据自家养殖动物类型和品种选择饲料产品时一定要注意_______,它是产品质量追溯的依据。
A看饲料颜色B闻饲料气味C看饲料标签 D听别人介绍
94、下列饲料中,只有________可以直接饲喂动物。
A饲料添加剂 B添加剂预混合饲料 C浓缩饲料 D配合饲料
95、用水分含量高的玉米加工饲料时,一定要注意防止______超标。A亚硝酸盐及黄曲霉毒素 B重金属及有害微生物 C黄曲霉毒素及有害微生物 D亚硝酸盐及重金属
96、人们通常在制作反刍动物饲料时添加一些尿素以补充氮源,但过量尿素会导致______。
A氨中毒B产后瘫痪C乳房炎症D无特殊表现
97、“安康杯”是由哪两个部门组织开展的?
工会、安监局 98、在安全生产监管中,企业对安全生产负主体责任,地方政府及行业主管部门负监督管理责任。
99、2008年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造成69197人遇难,374176人受伤,失踪18340人。
100、地震的破坏力大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现代农业特区 篇3
一、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的战略意义
1.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需要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必需品, 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粮食的状况关系到农业的全面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繁荣。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金融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粮食安全关系着一国国民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已经从“南粮北运”转化为“北粮南运”, 全国13个主要粮食生产省份, 现在能够调出粮食的仅有6个, 我国粮食供应将长期处于偏紧状态。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正处于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推进、粮食需求结构不断变化且成刚性增长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 而且是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保障, 同时也是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
2.支撑中部地区崛起, 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三化”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2009年9月, 国务院通过了《促进中部崛起规划》, 提出了要加快形成“两纵两横”经济带, 培育武汉城市圈、中原城市群等六大城市群。建设中原经济区, 是落实和细化中部崛起规划的需要, 是实现中部崛起目标的重要一面, 而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则是落实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具体项目载体。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的建设将改变国家南高北低、南强北弱的经济区域发展格局, 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形成解决中部地区“三农”问题和惠及全体农民的科学发展之路。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国家在后危机时代提出的经济发展战略决策。在中原经济区, 在河南的排序则首先是发展农业现代化, 然后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这是中原经济区在国家区域分工的基本定位, 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维护社会稳定的政治任务。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 就是利用河南现有粮食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的比较优势, 依靠国家政策支持, 立足农业资源, 拉大农业产业链条, 构建大食品产业生产和服务体系, 在首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 积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真正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
3.农业结构调整的现实需要
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 种粮农民收入增加却有所放缓, 大面积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还没有成为我国粮食生产主渠道的情况下,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 减少粮食生产面积, 成为种地农民增加收入的理性选择和各地的普遍现象。以中原经济区的鄢陵县、临颍县为例, 花卉苗木和大蒜生产与小麦种植争地是不争的现实, 以上两县的花卉苗木和大蒜生产用地已经占到农业生产用地的60%以上。
据统计, 全国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从1978年的120587千公顷增加到2007年的153464千公顷, 而同期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却从1978年的120587千公顷减少到2007年的105637千公顷, 减少了14950千公顷。[1]粮食播种面积的较少无疑会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 建立农业特区内稳定并增长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长效机制, 应成为国家层面尽快考虑的政策选项。
二、河南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已具备的优势
1.河南的区位优势
河南地处我国中部偏东, 黄河中下游, 属典型的北温带气候, 日照充足, 降水丰沛, 适应农、林、牧、渔各业发展, 尤其适应小麦、玉米、水稻等多种粮食作物生长。农耕文明在河南根深蒂固, 广大农民具有广泛的种粮积极性。山前平原、豫东平原、南阳盆地等农业县市土地肥沃, 农业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 连年为河南乃至国家的粮食总产和粮食增产做出贡献。
河南自古就是国内外文明的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 京广、陇海两条铁路线在河南总里程超过1100公里, 高速公路总路程全国第一, 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已经形成, 是全国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交汇中心, 是全国最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所在地。河南又处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和资源丰富地区的结合部, 是近几年我国经济技术梯度由东向西和资源梯度由西向东的交汇区, 在此建设我国第一个农业特区将对我国东西部发展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
2.河南农业发展的优势
(1) 粮食生产形势喜人。
“十一五”期间, 河南省全面实施粮食核心区建设战略, 加大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力度, 走出了一条不以牺牲粮食生产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道路。河南用全国1/16的土地生产出占全国1/4的小麦和1/10的粮食产量, 粮食生产实现连续六年增产和连续十年保持全国第一的水平, 五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309.8亿斤, 实现新增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3以上, 夏粮产量占全国的1/4以上的历史性跨越, 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人粮仓”。
(2) 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
近年来, 河南省畜牧业生产发展迅速, 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成果显著。随着2009年第二季度生猪价格走出低谷, 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 河南省生猪、禽、蛋、奶产量均实现快速增长。同时, 配合泰国正大集团、山东六和集团、吉林皓月集团、内蒙古科尔沁牛肉公司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河南和省内双汇、大用、众品等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张步伐, 以建设优质蓄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为重点, 河南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 形成了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区、中原牛肉产业带、京广铁路沿线生猪产业带等优势区域, 成为全国重要的畜牧生产大省。
(3) 农产品加工业已形成竞争格局。
农产品加工业是比农业规模更大、效益更高、贡献更多的产业, 是我国发展速度最快、与“三农”关联度最高、对“三农”带动最大的行业。河南省作为全国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畜牧生产大省, 经过多年的培育,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群体已初具规模, 产业化水平迅速提升。到2010年, 河南已经拥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个, 省级龙头企业562家, 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800亿元, 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加工转化基地、最大的肉类加工基地、最大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 食用菌、味精、方便面、面粉、挂面产量居全国首位, 方便面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30%, 速冻食品占全国市场份额60%以上, 初步实现了从“天下粮仓”到“国人厨房”的嬗变。
(4) 农民收入显著提高。
自2005开始免除农业税, 并对种粮农民实施补贴以来, 河南省农民收入年均增长连续多年达到10%以上, 2010年突破5000元大关。另外, 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在收入结构中比例不断上升, 土地流转、土地征占用补偿等财产性收入也成为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亮点。收入的增加必然刺激农村消费的提升, 到2009年, 全省农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3.5平方米, 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126.24部、电脑4台、私人轿车2辆, 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
三、河南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的战略区域选择
根据《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和通过利用GeoDa软件计算河南各县粮食单产的LISA值分析, 寻找河南粮食生产的热点区和盲点区, 中国第一个现代农业特区的选择应该在三个区域:一是豫北豫西山前平原区12县 (沁阳市、温县、博爱县、修武县、武陟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浚县、滑县、内黄县、濮阳县) ;二是黄淮海平原中南部地区20县 (许昌县、临颍县、鄢陵县、扶沟县、西华县、太康县、淮阳县、西平县、遂平县、上蔡县、汝南县、确山县、正阳县、罗山县、息县、潢川县、光山县、新县、商城县、固始县) ;三是南阳盆地5县 (邓州市、新野县、唐河县、社旗县、泌阳县) 。以上三个区域近40个县 (市) 目前已成为中原经济区粮食生产势能最高的地区, 是发达农业区的核心区域, 这些区域农业基础好, 粮食生产能力、辐射带动能力强, 可以以这三个区域为核心向外扩展建设中国第一个现代农业特区。[3]
四、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的基本架构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立足国家发展总格局, 以制度创新为抓手, 以改革发展为动力, 以人才建设为支撑, 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确保国家粮食, 确保种粮农民持续增收, 加速涉农产业升级, 加快新农村建设为目标, 按照“有特色、有产业、有规模、有效益”的要求, 创新体制机制, 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加速河南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化, 推动河南由“中国粮仓”向“国人厨房”的跨越, 真正走出一条以农业现代化为统领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协调发展道路。
2.功能定位
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是河南的一个历史性机遇, 站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农业大国的高度, 其功能定位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二是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三是国家土地制度创新实验区;四是国家农业企业集聚区, 特别是食品工业的集聚区、桥头堡;五是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六是新农村建设示范区。[2]
3.发展目标
以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和创新体制机制动力, 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 争取到2020年, 使特区的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为国家粮食安全、中部崛起和河南振兴作出贡献, 成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范。
4.产业导向
以食品工业为龙头, 以高新科技为核心, 以现代农业为重点, 把发展高新科技和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 集中支持、引进节水农业、高产高效农业、观光生态农业、现代化农业加工业、种养殖业、现代化育种业、生物工程等产业。
5.管理体制
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的管理应仿照改革开放珠海、深圳特区的管理模式, 由中央和河南共建共管, 设立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划, 按副省级行政级别对待, 业务上由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归口指导, 管理体制上以河南管理为主。
6.实施步骤
“十二五”期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明确思想, 统一认识, 科学规划, 广泛宣传, 确立机构, 大胆试验。力争用3~5年时间在实验区内建成中国农村综合改革、粮食持续增产、制度创新发展、农业产业转型的样板, 并在此基础上适时将特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要规划引领。尽快成立特区建设专家组织, 论证、规划和出台特区建设实施方案。二要建立机构。目前成熟的做法是成立“中国农业特区建设领导小组”以及下设的指挥部, 省委主要领导要任组长和指挥长。三要确保特区建设的政策供给。特区建设的政策供给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即河南自身的政策供给和争取中央的优惠政策供给。四是产业集聚。特区的建设发展必须依靠产业支撑, 集中支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农业产业落户特区、做大做强河南已有的农业产业是特区建设始终要坚持的两项工作。
“十三五”期间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在特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在国家强大政策、资金支持的基础上, 规范完善特区农业基础设施, 建立粮食持续增产的科学机制, 加大高科技涉农产业建设, 打造世界农业科技发展高地, 全面实现农业特区发展目标的战略构想。
一要在国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强力支持下, 完成国家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区的建设任务, 确保粮食总产。二要在国家财政资金、土地政策、惠农补贴等优先发展农业优惠政策的强力供给下, 完成国家土地制度创新实验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的建设任务。三要在完成以上两项任务后, 瞄准世界农业前沿, 尽快实现世界级涉农产业的快速积聚和世界农业科技发展高地的打造, 真正走出一条不以牺牲农业、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具有中国特色和河南地域特点的科学发展道路。
五、政策建议
建设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 河南要做和要争取国家要做的事情很多, 但简单讲就是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创新土地经营模式, 积聚农业生产加工产业。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根基, 而交通运输、水利灌溉、供电通信又是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保证。面对有限的耕地, 不仅要保证数量, 还要改善质量, 提高地力。具体而言, 一要加强农田水利、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粮食生产环境, 提高农业抵御旱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二要加快中低产田的地力改造, 科学使用化肥、农药, 提高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 减少污染;三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化水平,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
2.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农民社会地位受到歧视是我们建设农业特区面临而又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解决农业和粮食安全问题需从提高农民的社会地位这一社会问题入手, 目前要做的工作就是全面并创新落实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一要继续对农民进行直接收入补贴、粮食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二要建立特区完整的粮食生产利益补偿制度体系, 这一体系应包括粮食最低收购制度、粮食价格随物价水平稳步提高机制和特区粮食及农产品特殊价格补偿制度等;三要对特区内农民全面落实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子女享受平等教育政策, 为此, 要加快农村公共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改革, 尽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和完善农村基本的义务教育制度。
3.创新土地经营模式, 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自党的十七大以来, 国家实施了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在有偿、自愿原则基础上的流转, 其目的在于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解决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 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 由于国家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对种粮农民实施“普惠制”的补贴政策, 我们期望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高潮并未出现, 相反, 已经转出的土地开始大面积回流。
河南作为第一粮食生产大省, 要走出一条不以牺牲粮食生产和生态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道路, 必须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实施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目前要做的工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改革“普惠制”的惠农补贴政策, 实施有差别的种粮梯度补贴政策, 促使土地向种粮大户和种田能手集聚;二是改“承包制”为“永包制”、“土地入股”等, 凡是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和提高农业劳动效率的制度设计, 在农业特区内都应该大胆创新、大胆实践;三是适时出台农庄经营奖励、补贴办法, 积极引导农庄经营形式的发展、壮大, 使之成为实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形式的方向标和推进器。
4.减免3年~5年特区内农业生产加工企业营业税赋
农业特区发展的后劲或者特区建设的成功与否, 将取决于特区内强大涉农产业项目的支撑, 也就是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如何科学协调的问题。仿照深圳等特区发展的成功经验, 凡是入住特区的高新技术企业、食品工业企业、种养殖业、生物工程企业, 要出台土地等招商引资特殊政策, 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农业企业入住特区, 同时配套减免3年~5年的企业营业税赋, 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形成规模。
摘要: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促进中部地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客观现实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内生需求, 需要继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后, 规划建立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河南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农业发展的良好基础使之具备了建立农业特区的基本条件。豫北豫西平原、黄淮海平原中南部地区、南阳盆地等40多个农业大县是理想的区位选择, 为此, 国家和河南省应出台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创新土地经营模式、减免涉农企业税赋等综合优惠政策, 尽快完成中国第一个农业特区的建设任务。
关键词:农业特区,粮食安全,区位优势,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潘刚.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需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制度[J].红旗文稿, 2011, (03) .
(2) (4) 刘永奇.2010年河南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河南经济蓝皮书)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省特区调研汇报 篇4
发挥优势
倾力打造“人才特区”
烟台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烟台高新区单设两年多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高点定位、科学谋划,真抓实干、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成效,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市委、市政府给我们提出了“争创全市产业升级先行区、科技创新核心区、改革创新实验区、城市发展样板区”的目标要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大批人才特别是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加盟。因此,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视人才为高新区快速发展的生命,把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今年以来,我们围绕建设“人才特区”这一目标,抢抓两大机遇,发挥三大优势,打造四大亮点,落实五大举措,以人才工作的新局面引领高新区的大发展。
一、认真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建设“人才特区”的重大机遇和优势
首先,建设“人才特区”面临两大机遇。一是国家战略机遇。烟台高新区处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的重要节点,特别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作为处于蓝色经济区核心的国家级高新区,烟台高新区必将获得更大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二是各级领导重视机遇。人才工作一直是各级组织部门的重点研究课题,从国家领
导人到省、市主要领导,均对这项工作做出过重要指示。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率先要求改进人才管理方式,并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建立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姜大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大人才政策创新力度,着力打造我省的“人才特区”;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高新区确定为“人才特区”首家试点单位,这些都为建设“人才特区”提供了难得机遇。
其次,建设“人才特区”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资源环境优势。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英明决策,拿出滨海黄金地段发展高新区,让高新区拥有无与伦比的自然环境和充裕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后,提升了地位和身份,具备了面向全球吸聚和整合资源的品牌。二是相关政策优势。着眼于发展产业、带动产业的长远考虑,我们组织专门力量先后到武汉、成都、宁波等先进高新区进行学习考察,并查阅了大量发达地区的人才政策,在市人才办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反复论证,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人才特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烟台高新区“蓝海英才计划”实施办法》。目前来看,应该是国内有关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力度最大、政策最优的文件之一,完全可以同南方发达城市的人才政策相媲美。三是载体平台优势。除国家级高新区外,我们还具有首批中国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科技工业园区和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合作示范基地两块金字招牌。近两年来,我们将“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有机结合,科技CBD、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拓普邦生物科技园等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呈现出遍地开花的良好态势,年内,将建设完成各类研发孵化平台总面积20多万平方米;今后5年,计划开工建设的各类孵化器、加速器和专业园区总面积将超过100万平方米,为吸引人才、集聚人才打造一批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特色创新创业载体。
二、精心研究政策,积极打造人才引进工作的四大亮点 建设“人才特区”,必须围绕“特”字下功夫,构建有区域特色的政策体系,以政策突破带动人才体制机制创新。从我区制定出台的人才政策看,“特”字主要有四大亮点:
一是资金投入大。要想引进高端人才,必须舍得资金投入。为此,在市财政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设立了1亿元的“人才特区”建设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对进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资金扶持、补贴和服务;设立了1亿元的创新扶持基金,对引进的国家级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优秀创新团队给予扶持;设立了2000万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初步与上海建信股权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共同设立烟台蓝色产业投资基金,基金首期规模为1亿元,中长期规划20亿元,重点鼓励和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国际先进、能够填补国内空白,产品符合我区重点支持产业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和预期经济社会效益的创新型创业人才来我区进行初始创业。
二是人才待遇高。只有提供最优惠的待遇,才能真正增强高新区的磁场,形成对高端人才的强大引力。我们的《办法》中明确规定:对进区创业的高端人才可提供最高500万元的启动资金、1000万元的贷款担保和150万元贷款贴息,专利、专有技术作价入股最高可占注册资本的70%,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实施5年全额奖励,对高端人才的生活补贴、购房
补贴、租房补贴、社会保险等方面都制定了非常优惠的政策。
三是创业扶持多。对创业企业的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增值税等7个税种的地方留成部分,3年内全额给予奖励,第4年、第5年分别按70%、50%给予奖励,涉及税种多、奖励力度大、扶持周期长;为创业企业办公、经营用房提供3年全额房租补贴的同时,对自行投资建设或购买的也给予大幅度补贴,补贴总额最高可达300万元。此外,还专门规定,给予新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最高50万元设备配套经费,新批准设立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最高500万元设备配套经费,对新批准的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也都相应给予较高的设备配套经费。
四是特色服务好。注重在细节上下功夫,切实树立特色服务品牌,通过人性化、个性化服务,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确保高端人才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住。如:建设“精英社区”,为高端人才营造优越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实行“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在高端人才项目审批、职称评审、成果申报及家庭成员户口迁转、配偶工作安臵、子女入托入学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贴心服务;推行医疗专家联系人才制度,建立高端人才健康档案;实行创业导师制度,建立高端人才联谊会,定期举办人才沙龙,搭建交流平台,等等,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生活、工作、学习等方方面面,确保人才安居乐业。
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吸引优秀的人才。政策出台后,有海外留学人员,有国内留创人员,有高校院所研发人员,有国企央企中层骨干,有朝气蓬勃的博士,有年逾古稀的专家,都带着资金、带着技术、带着项目通过各种方式向我们传递了
创业的梦想与激情,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其中,一外地科技创业企业带着3000多万元的税收打算迁移我区继续创业发展。)
三、注重抓好落实,全力实施建设“人才特区”的五大举措 建设“人才特区”,并没有成型的模式和成熟的经验可用来借鉴,关键在于开拓创新,只要敢想敢干,一定能够大有作为。今年,我们着重组织实施好五方面举措。
一是着重抓好人才政策的宣传推介工作。媒体宣传方面,精心策划,积极开展全方位宣传造势。今年2月以来,我们斥资530万元,通过央视国际频道,量身定制广告宣传片,面向全球叫响烟台高新区“蓝色海湾、创业天堂”品牌。3月份,我们与商机互联等专业公司合作,利用在烟台举办的世纪成功论坛等大型活动的时机,通过发放《烟台高新区人才政策宣传手册》、平面广告等形式,在高端商界精英中进行广泛宣传;同时,借助现代网络技术,利用搜索引擎的排名功能,与百度、谷歌、搜狐等大型网站合作,实现对烟台高新区的低成本、广覆盖宣传推介。4月2日,烟台高新区“蓝海英才计划”新闻发布会暨招才引智签约仪式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隆重举行,科技部、商务部、国家外专局及部分驻京高校院所、央企、创业园区有关领导和科研人员近200人出席会议,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32家中央、省级主流新闻媒体到现场采访,会上,区管委、部分重点企业分别与3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7个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其中,国家千人计划获得者1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1名,生物制药领域领军人物1名。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新闻频道《晚间
新闻》,财经频道《第一时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山东电视台等重要时段新闻予以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连续四期对“蓝海英才计划”做系列报道,《科技日报》除对新闻发布会做大篇幅报道外,还连续五期予以系列报道,《大众日报》、《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烟台日报》、胶东在线等多家媒体在发布会之前和当天做预热报道;人民网、凤凰网、新浪网、网易、国家千人计划网、中国留学生网、中国高新区协会网等80多家网站予以转载报道,新华网还专门制作“蓝海英才计划”专题,用文字、图片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高新区“蓝色海湾、创业天堂”的靓丽形象,掀起了宣传推介热潮,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共接到各类人才来电咨询和接待来区洽谈120余人次,经前期初步筛选,15名人才基本符合“蓝海英才计划”条件,拟于近期召开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后,5月份提报市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人才项目评审。在系统内宣传方面,我们将加大组工信息、人事社保系统信息的上报力度,努力在国家和省、市内部刊物多发表相关文章,积极争取高层领导阅读批示,为“人才特区”建设营造更加优良的政策舆论环境。
二是着重抓好“海外学人创业杯”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联盟科技创业大赛暨烟台技术与产品交易洽谈会筹办工作。目前,已与中国留创联盟初步达成协议,拟于今年8月以“汇集留创技术资源,服务环渤海经济建设”为主题,精心筹划举办“海外学人创业杯”科技创业大赛暨烟台技术与产品交易洽谈会,旨在展示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成果,促进环渤海地区优势产
业与留创园技术成果双向对接,促进地方经济“转方式、调结构”及留创园联盟创新创业机制,形成海内外互动、技术与产品互动、互惠互利、和谐共赢的发展模式。届时,会议将组织50—100家优秀留学人员创业企业、50家烟台周边重点产业代表企业及50家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与会,同时邀请人社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外专局、中国致公党等国家部委领导及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出席会议,力争办成国际性高端赛事,并探索形成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人才创业赛事品牌。
三是着重抓好高端人才招聘工作。将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进行有机结合,编印《烟台高新区人才政策宣传手册》,依托全区年内的11项重点招商推介活动,积极组织实施异地人才招聘工作。在发挥自身主动性的同时,利用省、市高端人才招聘平台,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专题招聘活动。在此基础上,协调上级有关部门组织召开一次中国外交官联谊会,借助外交官的人脉资源优势,大力引进海外高端人才。
四是着重抓好“人才服务专员”公开考选培训工作。结合高新区产业发展导向和高端人才引进重点,从本科以上优秀高校毕业生中公开考选一批“人才服务专员”,采取轮岗锻炼、集中培训等形式,强化业务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并择优推荐给引进的高端人才,提供一对
一、全方位贴心服务。通过人性化、个性化服务,确保进区人才无忧创业、无虑创新。
五是着重抓好高端人才申报评审工作。创新观念和思路,抓住“特”字做文章,坚持“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的原则,畅通申报评审绿色通道,积极推荐进区高端人才参加市级以上各类人才及有关科技奖项评选。年内,力争引进10名
以上高端创新人才和10名以上创新型创业人才,力争在引进国际国内有影响的科技领军人物和优秀创新创业团队上实现新突破,扎实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加快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高端产业高地、自主创新高地和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为烟台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做出积极贡献。
现代农业特区 篇5
“建议仿照‘经济特区’的做法, 在全国选择若干个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区域, 由中央确定为国家教育特区, 赋予一系列权力和优惠政策, 允许这些区域在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试验中先行先试点。”
支持方:
驻鄂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可以选择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域进入教育特区
其一为省级行政区域 (含直辖市) , 其二为较低层级 (市州或县区) 的地方政府辖区, 其三为省级政府统筹下的高校联盟 (或大学园区) , 亦可考虑地理相临的跨行政区划的高等学校。
这其中, 关键是要赋予这些教育特区“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目前, 中国教育改革的最核心举措应是放权, 扩大地方和学校的管理权限。现在南方科技大学已经开始自主招生了, 我们知道依照目前的法律规定, 很难批准其成立。如果主管部门能够把审批权赋予广东, 相信情况就大不相同。
因此, 应该要向教育特区充分放权。具体包括:国家把管理高等学校的各类审批权下放给省级特区或高校特区, 落实相关法律规定的高等学校各项办学自主权, 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向地方教育特区放权。形成凡属于教育特区权限范围内的、可以自行决定的事情, 原则上都下放给教育特区, 并享受优惠政策, 准予“特事特办”;凡教育特区需要报送国家审批的事项, 上级有关职能部门不再审批, 按程序报送, 形成“教育特区的事在教育特区办”的运行机制。 (引自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3/03/content_20668024.htm)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针对“教育特区”的设想, 初衷我是赞同的
因为这样的建议和《规划纲要》中提及的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试验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的宗旨“是一致的”。但是若想这份议案能够被决策层高度重视, 应在要点上有所调整, 更多涉及诸如特区设立之后运作方式这样的具体内容, 要更具可操作性。
此外, “权责平衡”也是我关注的一个焦点。比如, 如果中央批准了教育特区的设立, 那么谁来对特区的运作负全责, 因为特区之所以特, 不是负有限责任, 而是要负无限责任。但是, 这也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 一个改革的试验一旦把问责的机制加上, 很可能会吓退一批想要尝试但是又不想担太多风险的试验者或试验地区。如何在这两者间找平衡, 是考量政策设计者的关键所在。 (引自http://opinion.nfdaily.cn/content/2011-03/03/content_20668024.htm)
国家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胡平平:“教育特区”能否推行, 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特殊国情
以职业教育发展为例。近年来,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滞后, 很多人都归咎于政府投入的不足, 但是我并不认同。
其实, 不同部门都有在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专项经费的投入, 教育部门、劳动部门、扶贫办等等——从中央不同部门把职业教育经费拨下去, 这就变成“九龙治水”抓职业教育。
可是到了下面, 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的意见, 最后这笔很大的财力就给分散掉了。改革改到深处, 实际上就是部门利益的博弈, 这些部门博弈如果不能够解决, 教育改革没有办法深入下去。
因此, “教育特区”建立必须考虑中国特殊的体制, 尤其是行政体制和干部管理体制, 地方党政一把手要形成教育改革的共识, 否则“单就教育谈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 (引自htt p://o pi n io n.n fd a ily.c n/content/2011-03/03/content_20668024.htm)
网友“高宏鹏”:设立教育特区有利于中国教育改革
经济特区对中国改革开放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为了进一步改革开放, 促进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中国能否设立教育特区?
设立教育特区, 引进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机构和人才, 也许能更好地统筹国内与国际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 探索出中国教育改革的创新之路, 从而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当然如果设立教育特区, 开始最好还是设立一个, 这样成本较低, 便于管理, 便于交流, 有了经验再推广。 (引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cf767c0100pct1.html) 。
质疑方: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郭英剑:想到中国当下的整个教育状况, 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现状, 我以为不易专门建立“教育特区”
第一, 中国的教育现状, 已经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 改革势在必行, 已经不需要通过设立“特区”的方式来达到转变人的观念、解放思想、统一认识, 从而为改革树立典型的目的。我们都知道, 改革开放之所以设立深圳经济特区, 乃是因为当时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思想还不够开放, 认识还无法统一。因此, 智慧的政治家才想到了用先行一步、用事实说话的方式来起到一个先导的作用。今天的中国, 无论是党和政府, 还是教育界人士, 还是社会上, 大家对改革的渴望与需求可谓呼之欲出。在这个时候建立“特区”, 显然不仅不能推动改革, 反倒很可能会放慢改革的步伐。
第二, 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蓝图, 应该说, 教育界内外的人士大体上是有共识的:现在的问题并不是“试行”的问题, 而是“施行”的问题。以高等教育为例, 上至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 下到黎民百姓, 无不关心教育体制改革, 甚至无不对教育现状忧心忡忡, 也对改革前景充满期望, 而高校内部更是已经呈现蓄势待发之势。看看两会上那些来自高校的代表和委员的议案和发言, 他们要求改革的呼声是多么高涨就可以略知一二了。现在的问题是, 人们要求改革发展的思想和观点及其做法, 都与现行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有冲突。那么, 如何改变现有的教育和管理体制才是上策, 而不是、也不应该非要用“特区”这样试验田的“特事特办后的成功典范”的方式, 去冲破现有规章制度的约束和羁绊。
第三, “教育特区”的建立势必会造成新的教育不公平。首先, 特区应该设在哪里?无论是设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 还是在深圳这样更为开放的区域, 无疑会加大它们与内陆以及老少边穷地区之间的差距——这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得到的必然结局。反过来说, 从现实情况看, 将“教育特区”设立在内陆及老少边穷地区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如此一来, 就很可能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好的越来越好, 不好的越来越差。其次,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看, 设立“教育特区”受惠的无疑是所在地的学生。但是, 对于那些在没有设立“教育特区”区域就学的学生来说, 当然就无法享受到“特区”所能带来的优惠和成果——这同样应该是明眼人就可以看到的不公平的必然结局。
总之我认为, 现在更应该做的是敦促政府及其各部门顺应教育改革的潮流、加大改革力度, 理顺教育管理部门与高校之间的关系, 扭转现有教育管理体制不适应社会发展、不符合现代办学思潮的局面, 从而使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撼动不了现有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的时候, 退而求其次去建立“教育特区”——这不是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 (引自http://finance.jrj.com.cn/opinion/2011/03/3001539598900.shtml)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不管采取项目试点还是“特区”方式, 教改都难从权力中突围
首先, 办“教育特区”, 核心不在教育发展, 而在教育改革。过去10年来, 我国教育走的就是快速发展的道路。迅速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迅速将高等教育规模办成世界第一, 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严重滞后, 造成教育问题、矛盾日益突出。办“经济特区”, 获得中央赋权和优惠条件, 能解放生产活力, 寻求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办“教育特区”, 再按这样的思路, 就可能变为一些地方和学校利用某些权利和优惠政策去做教育产业。比如, 招生规模是不是不受限?办多种层次的教育培训是不是少管一点?学校与国外大学合作是不是可以更大胆等等。也就是说, 关注点会集中在教育利益领域, 而可能对制度问题并不乐意涉及。在过去10年中, 我国不少地区出现了规模浩大的大学城, 在建设大学城时, 各地都叫出响亮的口号, 探索全新的办学摸索。可大家所见的是, 没有一地的大学城出现了有新意的办学模式。而分析目前已经启动的500项国家教改试点, 很多教育人士对试点效果不乐观, 因为有不少试点单位和地区想的是获得怎样的权利和优惠, 却没想具体推进改革的思路。
其次, 办“教育特区”不仅要获得授权和优惠政策, 更是自身放权的过程。如果只关注获得权力和权利, 而不推进地方政府自身放权, 真正的教育改革就难推进。依照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精神, 教育体制改革的核心是“中央向地方放权, 政府向学校放权”, 而在学校内部, 则是学校行政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权。地方办“教育特区”, 无疑要争取中央向地方放权, 可是, 地方政府获得权力之后会否向学校放权, 而学校获权之后又会否向教师和学生放权呢?
在笔者看来, “教育特区”对于地方政府来说, 本质上不是获得权利和优惠, 而是对教育负责、拿自己率先“开刀”的改革胆识。如果以此来理解“教育特区”, 从目前来看, 很多改革根本就不需要中央授权, 地方政府在向学校赋权方面就可自主地大胆作为。具体包括, 在本省市取消所有本地所管的大中学校的行政级别, 建立新的校长遴选机制, 调整政府拨款方式, 建立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对学校拨款, 建立大学理事会治理结构, 建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参与中小学管理、决策的学校管理机制等等。但遗憾的是, 笔者对比了国家版教改《纲要》和地方版教改《纲要》, 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 地方版普遍保守。
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特区”如果作为一种试点, 当是国家要求其改革, 在赋权的同时, 要求地方政府向学校放权, 实现学校内部的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的分离。在笔者看来, 如果要真进行教改, 比这种试点方式更有效的方式就是将教改措施提交各级人大审议, 通过之后变为必须执行的教育法规。否则, 极有可能出现教育权力最终还是掌握在行政部门的情况, (引自http://news.gd.sina.com.cn/news/2011/03/10/1111432.html)
梁好:在脱离社会教育大环境之下开展的教育局部改革实验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首先, “教育特区”的建立与实施, 在某种程度上会给人以误解, 即素质教育只需要在“教育特区”内实行, 而非“教育特区”则可以大张旗鼓地进行应试教育。这样的结果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实施, 将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关注点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之内, 这与国家的教育方针是相违背的, 也是不利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其次, 教育评价机制是新课改的基础与根本, 也是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保障, 教育评价机制没有相应地进行改革, 素质教育就很难得到贯彻与落实, 新课改也就很难深入与彻底。因此, 只有从教育评价机制改革上入手,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前的教育问题, 才能让素质教育无障碍地实施。“教育特区”的建立, 如果没有相应的教育评价机制改革做基础, 其改革的实质并没有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这样的“特区”也只能有名无实, 也只能成为教育改革的嗜头。
第三, 素质教育的实施, 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需要全面推进, 局部的改革与试点, 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都是不公平的。一方面, “教育特区”的学生能够享受到素质教育的惠泽, 而非“教育特区”的学生却要饱受应试教育之苦, 这显然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 “教育特区”让教育改革实施主体的学校与教师承担了一定的教育风险, 他们一方面要努力进行课改教学试验, 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应试教育的外部环境, 并且他们进行的教育改革因为“特区”的名号, 只允许他们成功, 不允许他们失败, 这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为了体现教育的公平, 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素质教育需要全面推进, 新课改需要全面实施, 而非划定什么“教育特区”、实行什么“一国两制”。
教育改革不同于经济改革, 素质教育的贯彻与落实不需要“特区”, 需要的是加大力度、全面推进、共同提高。“教育特区”解决不了教育的难题, 也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药, 笔者认为, 还是不搞为妙。 (摘引自http://epaper.anhui.cc/paperdetails.php?CurrPeid=116&CurrSid=1128&newsid=4269)
本刊特约评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基础理论研究院副院长余清臣:有规矩才有方圆
总体上赞成建立“教育特区”的想法, 但有两个前提:一是教育特区的使命必须是为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探路;二是教育特区必须为全中国教育发展服务的, 不能成为教育特权集中地。
中国教育发展进行到今天, 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走了一些弯路, 一些教育改革措施还没有被实践论证的时候就直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所以, 如果要建立“教育特区”, 一定要以实验为宗旨, 待实验成功后, 再向全国进行推广。实际上, “教育特区”就是要成为全中国教育改革的试验田。
这块田里可以“引种”多种类型的实验, 只要是有益于教育发展的, 都可以拿到这里培育, 看一看哪一棵苗生长得更茁壮, 哪一棵苗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 哪一棵苗更能够将教育的绿荫带到范围更广大的区域。当然, 在实验的初期阶段, 我比较倾向于在“教育特区”内进行基础教育阶段实验, 所有的实验都要慎重设计、论证、执行和评估。
现代农业特区 篇6
关键词:海南,喀什,经济特区
海南省位于我国的最南端, 喀什则位于我国的最西端, 两个地区无论是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人文环境还是经济发展程度来看都存在很大差异。而两个地区都是依托自身的资源、区位优势而被国家确定为经济特区的。因此, 喀什要想建设成为“西部的深圳”, 在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的同时, 学习和借鉴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十分必要。
一、海南经济特区的发展经验
(一) 交通建设
海南省的交通建设分为对外建设与对内建设。对外建设包括:一是空航建设。海南在建省前后交通一直较为落后, 只有乘船才可出岛。直到20世纪90年代三亚凤凰机场与海口美兰机场先后通航, 才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岛内与岛外的人员流动;二是港口建设。海南建省之前, 水运业仍十分落后, 列入统计的港口 (含港区、码头) 只有9个, 48个泊位, 其中万吨级深水泊位仅有3个, 自有运输船舶241艘, 其中钢质船45艘, 大部分为木质船, 总货运能力不足4万载重吨。然而, 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建设, 目前海南全省拥有港口泊位153个, 其中万吨级以上的深水码头31个, 形成北有海口港、西有洋浦港和八所港、南有三亚港、东有清澜港的“四方五港”分布格局;三是铁路建设。2004年12月粤海铁路正式通车, 不仅结束了海南省没有火车的历史, 而且降低了运输成本, 进一步加强了了海南省与岛外的经济联系。对内建设包括:一是公路建设。不断完善公路网的建设, 加强了与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截至2010年底, 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万里, 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660公里。使岛内的经济文化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环岛铁路。东环铁路的通车使沿线市县的房地产和土地得到大幅度的升值, 间接带动沿线二次产业和三次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推动沿线节点城镇经济水平的提升, 提高郊区经济发展能级, 促进郊区卫星城的发展。同时, 东环铁路的建设, 将扩大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 充分体现“以大带小”的发展策略和“两翼推进, 南北带动”的区域发展思路, 从而达到区域均衡发展的目标。
(二) 特色产业
虽然旅游业已成为海南省的支柱产业, 旅游收入占全省GDP的比重较高, 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是海南省不仅大力发展旅游业, 而且一直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其他相关产业。1.现代热带农业。加快塔岭、琼中、昌江、屯昌四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大力发展热带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加强预冷库等农产品贮藏保鲜基础设施建设, 逐步完善产后处理技术体系。2.新型工业。以洋浦、老城、东方、金牌、昌江等工业园区和开发区为依托, 充分利用现有产业基础、港口条件, 加快创建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集约发展立足本土资源优势的新型现代工业。重点推进洋浦开发开放, 充分发挥洋浦作为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 围绕“一港三基地”的产业定位, 把洋浦打造成面向东南亚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3.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海南生态软件园和三亚创意产业园, 鼓励和吸引国内外知名信息技术企业向园区集聚, 根据国家软件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基地建设总体布局, 积极发展软件产业, 逐步形成软件产业基地。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 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 重点推进金融、教育、医药、社会保障等信息化建设。
(三) 区位优势条件
海南位于亚太经济圈的中部地带, 还处在泛珠三角经济圈和东盟自由贸易区两大最具活力的经济区域之间。方位上北临以广州、香港、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 南临东盟自由贸易区。海南也正是利用这一优势不断加强岛内与岛外的经济联系, 同时带动本岛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喀什经济特区建设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
(一) 有利条件
1.区位优势突出。喀什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地处亚欧大陆中心, 与8国接壤或邻近, 边境线长达888公里, 现有5个一类口岸和1个二类口岸, 具有“五口通八国, 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2.自然资源丰富。喀什某些矿产、石油天然气、农副产品资源丰富, 产业化开发潜力巨大。土地资源也较内地丰富。3.国家大力扶持。除国家财政支持外, 依据国家政策, 山东省、广东省、上海市、深圳市负责对喀什进行对口支援, 可以给喀什带来更多的资金、人才与技术, 对喀什的腾飞会起到促进作用。
(二) 不利条件
1.生态环境对工业的承载力薄弱, 如果大规模引进重化工业, 水资源短缺、饮用水资源保护等问题就会突显。2.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不足, 教育水平有待提高, 尤其是发展高技术产业所需要的工人和技术人员缺乏, 可能成为产业转移的瓶颈。要想让外来人才长期留在喀什, 仍需作出巨大的努力。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 尤其是缺乏发展旅游观光产业的高档酒店等。4.土地利用尚不规范, 如果不能科学利用土地, 不仅会对将来的发展带来影响, 处理不好还会导致民族矛盾。
三、喀什经济特区的发展对策
(一) 努力打造喀什模式
1.交通先行。一是对外建设方面, 要加快推动完善铁路网与公路网建设, 实现与重要地区的直通;改造原有机场, 建设新机场, 增加热点地区航班和航线, 提高空港等级和营运能力, 提高空中运输能力。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同时要协调好双方的利益。二是对内建设方面, 要针对喀什面积较大, 沙漠戈壁较多的实际情况, 既要合理规划, 节约成本, 也要考虑到当地环境的承载力。
2.坚持加强巩固第一产业, 发展壮大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方针。喀什在产业发展中以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的发展, 以出口加工为导向, 发展特色农业, 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坚持抓好粮食、棉花、畜牧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六项产业, 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村城镇化。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重点发展电力、棉纺、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建材、矿产、轻工业和面向周边国家的服装类、小家电、日用百货等组装工业的发展, 努力实现由农业统领经济向工业统领经济的格局转变;加快轻工、服装、纺织工业园区、能源材料工业园区、石化工业园区、旅游及文化产品开发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园区建设, 构筑喀什城市圈, 发挥对全区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引进大的企业集团来促进大经贸、大旅游格局的形成, 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使喀什成为带动南疆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海南与喀什都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 海南利用自身的优势不断加强与南亚、东盟诸国之间的联系, 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而喀什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并且作为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承接地的重要战略地位已日渐凸显。所以喀什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重点发展三来一补 (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 , 这样既可满足邻国的需求, 也可以带动当地就业。
4.利用好扶持政策和外部援助。外部援助定会对喀什的经济起到带动作用, 但是不能盲目利用。在人才的使用上一定要人尽其才, 在技术的引进上一定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不要只追先进, 而忽视其实际价值。在资金的使用上一定要合理分配, 注意资金的流向, 不要盲目投资或搞重复建设。
(二) 妥善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1.稳定是关键, 保护好少数民族的利益。
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民族之间的交流, 尊重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
2.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金融监管。
一是严格控制信贷投放规模。虽然喀什的现有资金投放量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 但是为了稳定发展, 一定要合理有序地投放资金, 切不可操之过急。二是政府适度干预。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 规范市场秩序,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同时打击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行为。
3.强化对外宣传。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对外宣传工作, 让国内外投资者真正了解喀什的优势和特色, 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4.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些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对本地环境的保护。所以, 喀什在发展的过程中, 一定要保护好当地的生态及人文环境, 切不可走先发展再治理的老路。
5.加大教育投入。
喀什要想更好更快发展, 一定要注意人才的培养。应投入更多的资金以及更多的师资力量改善当地教学, 注意本地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优惠政策加大外部人才引进。
参考文献
[1]赵英.喀什经济开发的产业与政策选择[J].西部论丛, 2010 (12) .
[2]王晓东.金融支持喀什跨越式发展研究[J].西部金融, 2010 (10) .
[3]徐文涛.建设喀什经济特区对当地经济带来的影响及经济政策[J].科技创新导报, 2011 (5) .
[4]龙锋, 邓启峰, 陈琼蓉.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J].时代金融, 2010 (2) .
[5]王明泽.东环高铁:书写海南腾飞新符号[J].今日海南, 2011 (1) .
[6]甘远志.海南房地产泡沫[J].资本市场, 2000 (5) .
旅游人才特区初探 篇7
一、人才特区与旅游人才特区概念
(一) 人才特区
现阶段社会上对于人才特区的探讨主要是政府层面, 立足于宣传角度, 鲜见学术层面的理论性研究。关于“人才特区”的概念, 主要从实践需求出发, 是对建设人才特区的一种指导性定义。备受认可的一种观点是:“人才特区”是指人才工作的特殊区域, 即在特定的区域内, 人才工作的政策保障、体制建设、机制运行、资金投入、环境营造和工作内容、工作模式等都比区域外更具优先性和特殊性, 特区内形成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建设人才特区, 就是在特定区域实行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 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率先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 构建与国际接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体制机制, 全面激发人才活力, 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创造新的科学发展优势。
(二) 旅游人才特区
“旅游人才特区”是在“人才特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理论上是对“人才特区”的拓展和延伸, 既有人才特区的基本特征又兼有自身特色, 是对于旅游资源特别丰富, 旅游业前景特别光明, 旅游市场特别成熟或必将成熟的旅游地特有的提法。“十二五”期间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 特殊时期对各行各业的产业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意味着旅游业必须紧跟社会脚步, 寻求更加高级而有效的产业结构, 顺应社会需求发展旅游新业态, 这就对旅游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旅游行业相关人才, 包括政产研学的工作人员要特别能理解旅游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要有特别的政策吸引旅游人才专业就位, 要有特别的体制机制激励旅游人才创新创业, 要有特别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内容保障旅游人才热衷本职工作、降低人员流动率。建立“旅游人才特区”, 是通过建立最适合旅游人才工作、成长、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 吸引有创新精神、有创业意识、有科研能力、有实践经验的旅游人才积聚特区, 为促进当地旅游业良性发展、旅游产业有序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旅游人才特区的特征和要素
(一) 旅游人才特区的主要特征
1、集聚性。
旅游人才特区最重要的是形成集聚效应, 包括旅游专门人才的集聚、科研创新的集聚, 特殊政策机制的聚集。首先, 建设旅游人才特区的第一要素就是人才, 只有吸引大量旅游专门人才, 形成人才的高度集聚和旅游知识财富的高度富集才能为特区提供可持续的智力支撑和创新保障。其次, 旅游人才特区探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国内尚无一例成熟的旅游人才特区, 因此要建立旅游人才特区就要争取一系列特殊运行机制体制, 形成特殊机制体制集聚区。再次, 区域内鼓励自主研发创新, 鼓励旅游业态创新, 鼓励旅游企业经营模式创新, 鼓励政产研学合作交流机制创新等, 自然打造出一个创新创业富集区。
2、创新性。
建立旅游人才特区, 我们在法治环境上, 在规则的明晰和刚性上, 同世界一流的人才特区相比无疑存在距离, 其中最大的落差仍表现在观念上, 其次在人才机制和社会体制层面。因此, 旅游人才特区的创新性重点体现在观念创新、文化创新、机制体制创新、旅游业态创新等方面。通过创新性建设, 提供与国际城市条件相仿、观念相通、文化相容乃至制度接轨的人才发展支撑平台。另外, 旅游人才特区建设应重点在旅游人才评价、激励和保障等方面有所创新。在人才评价方面, 要建立项目评审、人才测评结合的评价机制, 推进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在人才激励方面, 要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年薪制和风险共担、收益分配形式的多元化、薪酬待遇的市场化机制;在人才保障方面, 要尝试建立各类人才的社会保障年金制, 探索风险基金、资金入股、无息贷款等多种方式, 形成多渠道、多元化、多形式的人才投入资机制。
3、优越性。
旅游人才特区的优越性突出体现在政策的优越性和环境的优越性。一方面, 通过探索符合国际惯例, 有利于吸引人才的薪酬定价机制、激励机制;推进人才与国际资本技术产权等要素市场融合与对接;力求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取得突破。另一方面, 创造和提供与国际先进城市条件类似、环境相仿、观念相通、文化相融的人才发展平台和各种有效载体, 形成有利于旅游人才生活工作的优越环境。
(二) 旅游人才特区的构成要素
1、特殊优惠的体制机制。
旅游人才特区一定要有特殊优惠的体制机制来吸引高端旅游人才和旅游专业技能人才。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建立人才动态调控机制, 重点解决好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的问题;二是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将以社会从业角色和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 以品德、能力、业绩为导向, 建立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三是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 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四是创新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和人才的市场配置和流动, 深化户籍、社保、档案管理等方面改革, 逐步消除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尤其是国籍等限制;五是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分配激励保障机制。
2、特殊优惠的政策措施。
政策旅游人才特区要吸引更多的高端旅游人才, 增强旅游业的国际人才竞争力, 必须要有更加积极开放的新政策, 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方针, 学习发达国家对于人才的优惠政策。重点解决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尤其是一些突出的“瓶颈”问题, 包括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学术交流补贴等难点。通过实施特殊优惠的政策措施来满足国际高端旅游人才的创业发展需要和生活需要, 对绿卡、知识产权保护、融资、教育、医疗、文化、保障等领域的相关政策先行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
3、各级各类旅游专门人才。
旅游人才特区的建设就是要满足旅游资源特别丰富地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问题。从政产研学等领域, 全方位培养满足旅游业发展的各种人才, 从专业技能人才到企业管理者到科学研究人员到行政管理等各领域的专业人才, 为旅游业发展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形成旅游人才的极大丰富, 使人才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第一动力。
4、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
建设高端旅游人才高地需要先在旅游人才特区营造国际化的特殊区域环境, 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完善的人才服务体系, 增强吸引留住国际人才的比较竞争力优势, 更好地发挥旅游专业人才的积极作用。一方面, 是硬环境建设, 即提供舒适的办公场地、办公条件、通讯设施及人居交通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 是非物质的软环境建设, 即通过政策和较高素质的专业人员提供的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增值服务, 从而营造出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氛围。
三、旅游人才特区的重要意义
建设旅游人才特区, 实行特殊旅游人才政策、特殊旅游人才管理机制、特事特办,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构建与国际接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通过建设旅游人才特区, 大量聚集海内外旅游产业拔尖领军人才, 构筑旅游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形成旅游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同时, 促进区域内各类人才的全面发展, 依靠人才智力优势, 全面提升特区内第三产业管理和服务水平, 提升旅游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旅游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台阶。具体而言, 创建旅游人才特区的战略意义有三个方面:
第一, 我国深化改革的有益探索。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转型期, “人才特区”的建设是对“经济特区”建设的深化和延续, “旅游人才特区”则是对“经济特区”深化和延续, 两者都是我国社会改革战略转型期的有益探索。“旅游人才特区”是从旅游业角度出发, 思考探析旅游人才对旅游资源特别丰富, 旅游业前景特别光明, 旅游市场特别成熟或必将成熟的旅游地的作用和意义, 以人才丰富化有效化带动旅游业的改革发展, 实现我国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和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实现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全面改革。
第二, 落实国家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有效形式。《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我国人才开发要坚持“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 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旅游业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 正在努力实现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新跨越。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需要培养多层次人才, 不仅需要培养研究型人才, 更需要培养大量应用性人才, 特别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到2015年, 预计我国游客市场总量可达35亿人次。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多样化, 届时我国旅游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将更大。
第三, 我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人才保障。2009年12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 明确提出, 要把旅游业培养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 日益增长的大众化、多样化消费需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7]。面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特别是高端旅游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然而, 旅游产业对高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与学校培养专门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在旅游业中也凸显出来。因此, 在新时期下, 如何更好地培养中国旅游业的高端人才, 如何更深地探索高端旅游人才的教育模式, 已成为旅游业人才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设旅游人才特区, 就是要解决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人才瓶颈, 冲破人才不足对旅游业的制约, 一方面, 实现各级各类旅游人才的充分利用, 另一方面, 又要实现旅游人才的全面培养, 为我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可持续保障。
四、结束语
旅游人才特区在我国刚刚提出, 还处于起步阶段, 现阶段只是在继承和延续经济特区和人才特区建设的理论经验做相应的拓展, 其概念、主要特征和构成要素等理论讨论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 没有成熟的框架定义。但是, 创建旅游人才特区又是顺应我国深化改革需求的一种有益探索, 是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纲要的有效形式, 为我国旅游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是大势所趋。学术界应担负起探索旅游人才特区的理论性研究, 为我国旅游人才特区的创建提供有力的指导意义和理论铺垫。
摘要:文章基于对旅游人才特区的概念界定, 初步探讨了旅游人才特区的主要特征和构成要素及其重要意义, 以期为旅游人才特区建设提供些许参考框架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旅游人才特区,特征,要素,意义
参考文献
[1]、冼薇.“人才特区”要素初探及建设构想[N].中国人事报, 2011-11-08.
[2]、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人才特区[N].北京日报, 2011-03-21.
[3]、海外人才特区建设的经验[N].中国组织人事报, 2011-01-21.
[4]、郭久辉.河南五项新政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大力度吸引海外高层人才[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9/15/c_13513741.htm, 2010-09-15.
山西“新特区”的春天 篇8
这标志着山西转型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给山西发展带来空间的机遇、项目的机遇、开放的机遇、政策的机遇, 其巨大的影响力、带动力和经济社会效益是难以估量的。
不转型山西将难以为继
“人说山西好风光, 地肥水美五谷香。”这首歌曾激发起多少中国人对这片土地美好的向往。然而, 已经有不少年头了, 山西离地肥水美越来越远, 变成了地塌水枯的疮痍之地。
伤害这片土地的, 是严重依赖煤炭的“病态经济发展方式”。山西因煤而兴, 也为煤所困。由于支柱产业单一, 国际金融危机袭来, 山西先尝苦头, 经济大起大落;由于资源型经济粗放型、初级化的特质, 山西万元GDP耗能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2倍以上;在山西全省有2万平方公里因采煤形成采空区, 相当于山西省国土面积的1/8。与此同时, 安全事故频发不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而与之相比更显无奈和酸涩的是, 山西居民并没有因采煤而致富——一掷千金的煤老板绝对不是山西的代表。目前山西的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排在全国20位以后。
另一问题同样值得关注, 随着不可再生的煤炭资源不断被挖掘, 山西不少“以煤立市”的市县已经出现资源枯竭, 面临后继发展乏力的难题。
正是对天然资源优势的过分依赖, 一步步让山西走向发展困境, 今天的山西, 必须背水一战。
综改区含金量高
山西获批“综改区”是国务院在批复直辖市重庆之后, 首次批复一个省的全部地区为综改区, 同时也是地域面积最大的综改区。山西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 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11个地级市, 而此前批复的省级城市重庆的总面积为82402.95平方公里。与其他八地相比, 山西综改区更多体现了中央的指令改革意图。
但是山西的“特区”之路仍任重道远——不仅要消除本省长期粗放式资源经济带来的后患, 还将为中国经济转型探路。正如有官员所称:“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代表, 山西‘综改区’的每一步尝试, 其经验甚至是教训都极具标本价值。”
目前, 我国正处于能源基地西移的过程中。按照规划, 国家能源将逐步形成山西、鄂尔多斯盆地、西南、蒙东、新疆5个综合能源基地, 在中东部建设核电站, 形成5+1能源开发总体格局。但产业结构单一, 满足于资源开采带来短期暴利的景象, 使得这些新的基地已经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似曾相识的“山西特征”。而山西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负增长的现实已经证明, 产业结构单一的资源型经济在金融危机面前如此的脆弱和不堪, 如果这些正在形成的新基地依然走山西的老路, 那么下一次金融危机席卷而来时, 负增长的现象或许将不止出现在一个省份。
因此, 山西获批“综改区”, 其意义绝不会仅仅局限在本省范围。正如此前山西大力开展的煤炭资源整合已经成为其他省份参照模仿的样本, 未来山西“综改区”获得的经验, 也将是同类型地区学习借鉴的榜样。
山西省通过此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能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示范。同时也为中国资源地区、资源城市经济转型的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
或许这也是山西能够很快获批“综改区”的原因。据了解, 山西省向国家发改委申请“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在2010年4月, 至11月, 即得到国务院批复, 其间历时仅半年多, 是全国获批最快的“综改区”。
最大综改区使山西获得“第一推力”
把山西设立为“转型综改试验区”, 可谓“国家有布局, 山西有诉求”。这个大品牌、大载体、大平台花落山西, 使山西实现资源型经济全面转型的梦想成为可能。
“转型综改试验区”为山西提供了广阔的体制创新和政策“给力”的发展空间。
据有关人士分析, 首先是山西积极谋求中央财政支持, 特别是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而最大权利就是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先行先试”, 在“先行先试”之下, 山西将在多方面实现改革突围。
第一个便是采气权的改革。当前, 中国煤田的煤炭和煤层气的开采主体分离, 采煤权和采气权分开, 导致煤层气开发严重滞后。而此次, 山西有望借助“综改区”政策春风, 对气、煤开采权分开进行改革, 实现“两权合一、气随煤走”。作为产煤大省, 山西将从这项政策改革中获益良多。
在土地置换方面, 山西也有望实施“重大改革”。据有关人士介绍, 山西有望通过对矿区废弃塌陷土地进行整理复垦开发, 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从而“置换”到等量的建设用地指标。如此一来, 山西将彻底甩开此前困扰多时的建设用地不足的包袱。
此外, 山西还将获得更大权限的项目审批权, 以及在金融融资政策方面获得更多便利, 从而为山西发展解开“项目不足”“融资困难”等两大束缚, 助力山西跨越式发展。
除了“改革先行先试权”, 目前全国其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有的一些好的经验、好的政策, 将“优先”在山西进行移植和推广。这意味着山西不仅享有“资源转型”政策优势, 也将可能获得其他类型“综改区”所实行的优惠政策。
新特区将给山西带来什么
山西的能源曾经并且继续点燃着中国的经济, 在国家级战略的支持下, 在包容性增长的经济环境下, 我们期待着一个新的神话在这块热土神奇上演。
山西将继续推进煤炭资源整合, 建设现代化煤炭能源产业, 建设煤电气一体化的综合能源基地和产业体系, 打造文化旅游强省, 实现全省经济由单一资源化主导型产业向新型、多元、现代产业体系转型。
山西还将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培植壮大新兴产业,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 有效破解影响山西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全面走循环发展的路子, 加快推进清洁生产, 建设循环工业园区, 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同时, 山西将发展现代物流业和服务业, 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 政府和企业会投入更多资金恢复生态环境, 矿业收入的更多资金将投入到公共设施中。转型发展不仅给老百姓带来实惠, 而且可以肯定的是, 未来几年民生将会分到更大的“蛋糕”。
如今, 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施政蓝图已经体现在了山西省的下一个五年规划中, 而全国面积最大的“综改区”在山西起航, 就相当于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了最强力的支持。
相关链接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推出的一项新的举措。它是我国改革开放继深圳等第一批经济特区后建立的第二批经济特区, 亦即“新特区”。
国家设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目的, 是为了探索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区域发展模式、提升区域乃至国家竞争力的新思维、新思想、新路径、新模式和新道路, 通过选择一批有特点和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综合配套改革, 以期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各方面的改革提供新的经验和思路。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 应对特殊的经济发展环境作出的现实选择, 它的提出必将对未来改革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立的核心在于“综合配套”, 其宗旨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 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 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实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我国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战略部署。实施综合配套改革, 能够合理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和配套性, 增强各方面、各领域、各层次改革的协调性、联动性和配套性, 有利于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 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区属性 篇9
关键词:新闻标题,语言特区,突破与制约
一、新闻标题的性质和特点
新闻标题指的是新闻报道的题目, 不仅包括报纸杂志上的标题,还包括电视新闻、电脑网络等媒体中报道新闻所用的标题。 与新闻的其他组成要素相比,新闻标题有自己的性质和特点,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凝练概括性
标题要求在有限的字数内凝练出整篇新闻的内容,包括报道的梗概、影响、意义甚至记者的立场等内容。 对于新闻报道来说,新闻标题就是整篇内容的缩影,因此有人将标题称为新闻的“眼睛”。 新闻标题必须能够对其报道内容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凝练,在不影响语义和表达的前提下努力做到惜字如金,这一要求促成了新闻标题的选词特点。 比如,新闻标题中通常是实词占优势,一些没有实在语义,只具有结构意义的虚词通常省略, 例如:《习近平将访英首相乡间别墅,进行中英庄园会晤》(搜狐新闻),这一标题中的定语“首相”和中心名词“乡间别墅”之间结构助词“的”被省略。 在新闻正文中则使用“英国首相的乡间别墅”。 再比如,新闻标题经常使用单音节词语,这与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占优势明显不同。 部分在现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的不成词语素, 在新闻标题中也经常直接使用,例如《习近平访美促中美解开“心结”》(中国新闻网),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语“访问、促使”在标题中采用不成词的“访、促”表达。
(二)信息传递性
信息大爆炸和时间碎片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 信息量的几何式增长和阅读时间的碎片化决定了阅读者不可能对报纸或者网页中的每一篇新闻都从头到尾详细阅读, 大部分的读者都会选择从新闻标题入手,获得他们想要得到的线索和消息。 传递新信息是新闻标题区别于其他形式标题的最大特点,也可以说是新闻标题的“生命线”。 对比新闻标题和商业广告标题不难发现新闻标题的信息传递性。 比如,商业广告“李宁———一切皆有可能”这个标题主要是为了宣传它的品牌, 吸引读者的眼球以期达到前来购买的目的。 公益广告如“常回家看看,关爱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关爱生命,远离毒品”等标题是为了鼓励或者劝阻人们的某种行为发生。 以上两种形式的标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传递了信息,但是其主要目的更多的是用来宣传,带有号召、鼓励、禁止等行动倾向,通常采用充分重复的传播策略和手段影响受众。 新闻标题则是对某一事件的描述,如《中秋国庆前后686 人被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曝光》(新华网),要传递一个事件给读者,让读者了解这个事件的相关信息, 新闻标题时常对事件中诸如“时间、地点、人物、简况”等主要要素进行概括。 倘若一个新闻标题丧失了传递新信息的功能, 或者传递不具有吸引力的信息, 即使它对文章内容总结概括得再好,形式多么有创新性,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关注。
(三)新颖独特性
对同一重大事件, 不同媒体人会选择不同的视角进行报道,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视角,会因标题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关注度。 新闻标题的新颖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其表达观点的新颖独特上, 更主要地体现在其表现形式上。 独特性和创新性是决定新闻关注度的重要因素。 新闻标题必须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常规,才能迅速抓住读者,令人拍案叫绝。 例如《羊城晚报》2014 年3 月2 日头版标题 《网络民意调查:2014,中国两会十大热点破解“十面霾伏”守护“舌尖安全”》,标题在形式上对仗工整,采用了特殊的修辞手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新颖独特地表达,有时甚至可以突破句子的制约。 例如中国著名网球选手李娜于2011 年6 月4 日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夺冠,对这一重大体育事件,国内不同的媒体纷纷进行报道, 报道的内容大体相似。 新浪网给出的标题是《李娜夺得法网女单冠军》,传递了事件的基本信息,但标题形式缺乏创新, 比较平淡无奇; 大众网———《齐鲁晚报》采用的标题是《亚洲有李,娜更精彩》,这样的标题富有创新性,打破了词语的限制,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很快被“网易”“搜狐”和“东莞网”等多家媒体先后转载。
二、“语言特区”理论下的新闻标题
“语言特区”理论是当下新兴起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理论,[1]它是在“经济特区”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所谓“语言特区”指的是在特定的语言运用平台上,人们为了某种特定表达的需要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突破某些语言规则的限制。 “语言特区”的运用平台主要包括网络媒体、诗歌文体和标题口号等。 “语言特区”允许使用者进行语言的创新,甚至突破原有的规则制约,但是这种突破也是有限度的,必须在人类语言共同遵循的普遍语法原则的范围内进行创新,而不能超越普遍语法原则,换句话说,“语言特区”中的各种创新只能突破具体语法规则的限制, 而不能对语言共性中的语法原则进行突破。
不同平台的“语言特区”由于自身的特点不同会选择不同的方式来突破原有的规则制约: 诗歌文体主要是诗人用吟唱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 为表情达意和诗歌韵律等方面的需求而破坏原有的句法格式;网络语言是一种书面性的口语,它既有书面语的形式,又具有口语特征,它是网友们进行沟通交流、抒发情怀的一种语言,因此,网络语言具有随意性、开放性、简化性等特点,但是这种突破也不是不受约束的,这种创新也许要符合基本的语法规则,而且能够为读者所接受; 标题口号由于受到文体等方面的限制,它的受众面不可能像网络语言那样广阔,但标题口号也有自己的特点, 它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形式简洁有力、内容凝练概括,这些特点决定了口号标题不能像正常的句法那样满足所有的词法条件、 句法条件和语用条件的制约进行创造, 但同时它也必须遵循人类普遍语法规则的制约。 打个比方来说明“语言特区”。 两个人相互殴打几乎在每个国家或地区都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但是在散打擂台上,这种行为就算是合法的, 打斗双方就可以使出各自的招数来打倒对手, 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两个人在比武的时候可以随意打斗, 他们还必须遵守不许攻击对方关键部位的限制,这一规则不管在散打场、拳击场还是跆拳道比赛中都必须遵循。 这里的擂台就像是一个“特区”,而不管在什么擂台比赛中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就像是“普遍语法”。
新闻标题作为口号标题的一种, 受到新闻工作者传递信息和标新立异等心理因素的影响而成为一种“语言社区”,对语法规则有所突破,但这些突破和格式同时又受到语法原则和语用原则的限制和制约。
三、新闻标题对语法的突破现象
(一) 新闻标题对 “ 复杂形容词作定语规则的突破”
根据汉语的语法规则,“程度副词+形容词”组成的形容词复杂式修饰名词性成分时需要在形容词和名词性成分之间加上“的”字。[2]这一语法规则在许多语法学著作中均有提及,也得到语法学界的认可。 在新闻标题中这一规则可以被突破。 例如:《湖南高考“ 最牛班”一个班32 人可上北大清华 》 (《 长沙晚报》)、《河南商丘最牛违法车扣1285 分盘点各地“最牛”违法车》(前瞻网)、《宁波现“最牛”请假条:去西甲看入股球队踢皇马》(《钱江晚报》) 等。 口语中“最牛的班级”“最牛的违法车”“最牛的请假条”,在这些新闻标题中都采用了“最牛”这种“副词+形容词”直接修饰名词的格式,突破了现代汉语关于形容词修饰名词的要求, 表面上看确实是违反了语法规则, 但是通过新闻标题语料库对大量的新闻标题进行检索,我们发现只有表示最高级别的副词“最”能出现在这一格式中,其他的程度副词“很、非常、极”等均不能出现在这一格式中,“最牛” 在语义上容易理解,在功能和语法性质上“最牛”更接近于一个区别词。
(二)“被字句”的创新格式“被×”
前段时间新闻上闹得沸沸扬扬的 “被就业”事件,一时间出现了大量的相关报道,如《“被就业”的新意在哪里》(大河网)、《毕业生发帖揭虚假就业真相被就业成网络流行语》(《南方都市报》)、《评论:“被就业”与68%的就业率 》(北方网),与此同时,网上还出现了许多类似的标题,《你今天被全勤了吗》( 华商网)、 《 女明星屡屡 “ 被怀孕” 引争议王菲无奈谢娜无妨》(《广州日报》)。 诸如 “被就业”“被怀孕”等格式,我们将之称为“被×”格式,在形式上属于“被字句”,但在语法和语义上都与传统“被字句”存在巨大差异,是一种对 “被字句”语法结构的突破。 现代汉语中被动句的基本格式是“受事+被+施事+动词”或“受事+被+动词”,其中动词多为可以带宾语的及物动词,但是上述新闻标题中出现在“被”之后的“就业”“怀孕”等为不及物动词或名词,显然违反了语法规则。 “被就业”表达的是学生被主观地认为是就业了,属于“主观认定”类;而“被捐款”的意思是说被逼迫捐款,突出句子的遭受义,即句子主语遭受主观不能改变的情况,不能改变的施事显然属于“遭遇逼迫”类。[3]但是从语言本质上讲,句子无论如何省略都保留了焦点信息,仍然符合焦点信息突出的语言原则。
(三)新闻标题中“各种”格式的突破
“各种”是一个指量性的成分,它是由指示代词“各”与量词“种”结合而成,一般而言,现代汉语中指量性成分通常用来修饰名词或名词性成分,例如“各种学生”“各种情况”“各种环境”等。 但是在新闻标题中却出现了“各种”修饰形容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的现象,这显然违反了汉语的语法规则。 我们看这样几则报道:《陈乔恩点评各男神: 贾乃亮是逗比黄晓明各种帅》(网易娱乐专稿)、《楼市利好新政策接踵而至买房卖房依旧遇到 “各种难”》(猎房网)等等。 在上述几则新闻标题中“各种”修饰的“帅”和“难”是形容词性的成分, 这与指量性成分只能修饰名词性成分的语法功能相违背, 但是在新闻标题中出现确实合法,这主要是因为指量性成分“各种”在新闻标题这个“语言特区”中发生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4]“各种”首先从一个指量短语经过词汇化的过程演变为一个词,成词后的“各种”再经过句法化和语义语用化的过程,最终成为一个程度副词。 作为程度副词的“各种”修饰形容词性的成分和动词性的成分是符合我们的语法原则的。
(四)新闻标题中的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现象
在现代汉语中, 不及物动词是不能带宾语出现在句子的表层结构中的, 但是新闻标题中却大量出现违背这一语法原则的现象,如《大雪纷飞螺髻山》(新华社)、《龙泉:尽享天然 “ 氧吧”游客流连官浦垟乐不思蜀》(新华网)等。 以上标题中的“纷飞”和“流连”都是不及物动词, 但是都出现了带宾语的现象,从表面上看违反了汉语的语法原则,但是从句子生成的角度来看,它们并没有违反句法规则。 究其原因,我们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受到句子信息焦点的影响, 在句子线性结构中焦点性成分通常位于句子的后半部分, 不及物动词后的宾语为了成为焦点得到强调而没有发生移位。 如“大雪纷飞螺髻山”这个标题按照正常的语法规则应该表达为 “螺髻山大雪纷飞”,但是为了强调事件发生的地点是螺髻山这个地方,同时为了构拟出诗歌般的意境,采用了不及物动词与地点宾语结合的方式表达。[5]另一方面可能受到古代汉语为动用法的类推影响而出现不及物动词出现在宾语前的现象。[6]
四、结语
新闻标题要求在简短的文字中传递丰富的信息,得到读者的关注,形成了新闻标题凝练概括性和新颖独特性的特点,进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语言特区”,可以在遵循人类语言原则的前提下对语言的某些语法规则进行有限的突破,达到引人入胜的目的。这对新闻工作者有一定的启示。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最主要的素质就是有敏锐的新闻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新闻,真实地报道新闻。 但是不管新闻多么有价值,如果出现语法格式错误或表述不准确的情况,那么新闻的价值将会大打折扣。 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需要非常扎实的文字功底,新闻报道不但是信息的传递,同时也是美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