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工程

2024-09-20

现代农业工程(共12篇)

现代农业工程 篇1

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亢奋, 下定决心要利用《农机质量与监督》这个平台, 推销自己一把。

当本文呈现给读者的时候, 由笔者领衔主编的《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概论》一书也正好由天津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这是目前国内第一本正式出版的现代物理农业工程的图书, 属于填补空白之举。在出版过程中, 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与支持, 其中, 就被列入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的“天津市科协自然科学学术著作基金”。

物理农业, 既新鲜又常谈。说新鲜是因为取这样的名字时间不长, 区区几年;说常谈, 是因为其中的一些技术已经应用了几十年, 已属常态化了。

物理学与农业的交融不是特例, 而是两门科学相互延伸、渗透的结果。由于近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出现了许多自然科学分支, 各个分支之间不断进行相互交叉、渗透, 因而诞生了诸多边缘学科、交叉学科, 与物理相关的学科就有物理化学、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医学物理学、生物物理化学等, 现代物理农业工程科学就是其中的一支。它是以现代物理学与农业工程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在农业生产实践中, 物理学所提供的技术和方法正在不断被广泛应用, 并得到不断的更新发展。任何事物的生命过程都与物理过程密切联系。物理学与农业科学的关系我们可以将其归结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 物理学原理是我们解析农业生物现象的重要理论基础;另一方面, 现代物理学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和方法为我们开展农业生物科学研究开辟了更新的途径。实际上, 现代物理学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 正在对农作物生长机理解析、生长活动促进做出新的贡献。

最近几年来, 我国农业工程领域的科技工作者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积累了大量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知识, 正是这些工作经历累积, 使我们能够在整理、梳理和分析之后, 编著了《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概论》一书, 一是较为系统地推出了整个学科的技术体系, 对常用技术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解析, 并对发展方式、发展前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使这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展现雏形。二是通过对大量实践的总结, 推出了一些技术应用的模式、规程, 使得图书可以作为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技术应用的依托, 同时, 也为进一步开展深入性研究提供了基本依据。

很有幸, 请了名人为图书作序, 抬高了图书的价码, 也为图书添彩、挂旗。

也很高兴, 看到多年的工作由零碎的、大量的个案实践上升到系统的理论体系。感谢的话语在书中后记里絮絮叨叨了一番。

最终想到的还是如何将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从实践到理论, 最后再回到实践的问题。“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来自于实践的理论最终还要回归实践, 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效。现代物理农业学科刚刚建立, 还需要更多的人更多的部门关注、关心和支持, 因此, 笔者不惜费笔墨, 借用《农机质量与监督》这个平台, 推销推销图书, 推销推销自己, 也就是“营销”现代物理农业工程这项事业, 期许更多的农机界同仁加入到现代物理农业发展的队伍中来!

现代农业工程 篇2

专业培养方案

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2l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具有现代农业装备生产工艺、配套管理、设计制造、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从事上述相关行业的工作及与上述相关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机械设计、制造的基础理论,受到现代农业机械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现代农业机械装备设计、制造及生产管理、控制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素质;

2. 统地掌握现代农业装备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

3. 掌握系统的现代农业装备运用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具有现代农业装备设计制造及其应用的基本能力,并了解其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4.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5.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书刊,并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6. 具有一定的经济管理和农业装备推广与开发、监理与检测方面的知识;

7. 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的实际工作能力;

8. 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与创新的基本能力。

三、主干学科:力学、机械工程、农业工程

四、主要课程(学位课程):工程图学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Ⅰ、微机原理及应用、机械制造技术Ⅱ、汽车与拖拉机学、农业种植装备学。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金工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汽车拖拉机构造拆装与驾驶实习、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综合性能测试、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综合实验、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等。

六、主要专业实验:机械制造技术Ⅱ实验、汽车拖拉机学实验、农业种植装备学实验、汽车拖拉机电器实验等。

七、学制:四年

八、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总体安排表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现代农业装备工程)专业单位:周实践性教学环节安排表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现代农业装备工程)专业单位:周注:驾驶实习安排在第7学期双休日分散进行。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现代农业装备工程)专业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现代农业装备工程)专业

注:1.*为本专业学位课程,学生必须修读。#为双语教学课程。

2.专业课每生至少选34.5学分,院级公共选修课每生至少选3学分。另选修校级公共选修课6学分,其中至少

选修2学分艺术类课程。

现代农业工程 篇3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经济发展;作用

引言:农田水利工程包括灌溉、除涝等各种服务于农业生产的水利设施,能够有效抵御旱涝灾害,保证农业稳定发展,是我国现代农业走可持续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作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设施,农田水利工程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命脉,还是直接关系到农村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由此可见,农田水利工程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农田水利工程对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1.1有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时常发生的涝灾、干旱灾害给农作物生产带来了严重破坏,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给农民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而农田水利工程可有效缓解涝灾、干旱等状况,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天气给农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农业生产创造良好条件,扭转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1.2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是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维护生态文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更是保持人类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人类利用农田水利工程,来改造自然条件,提高抗灾减灾能力,保持生态平衡,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促进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1.3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农田水利工程可为农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水分,确保其茁壮成长,促进农产品产量及质量的提高。尤其近年来,部分地区建设的农田水利工程在抗旱、排涝方面发挥关键作用,确保了农作物的丰收,给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重要保障。另外,现代农业对农田灌溉各环节的要求较高,如灌溉技术、灌溉设施等,而农田水利工程为现代灌溉技术提供了实现的基础,促进了现代农业的稳步发展。

2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农田水利设施老化

当前,我国尚有相当数量的农田水利设施兴建于20世纪60年代,这些农田水利设施的灌溉能力和排涝水平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许多设施已经老化失去原本的作用。例如修建于上个世纪的小型沟渠、水坝等农田水利设施,由于兴建于计划经济年代,目前已无法满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需求,多数设施无人管护,出现涵管堵塞等问题。

2.2 设施管理不到位

当前,我国水利设施管理存在体制上的矛盾,农户灌溉用水对集体存在依赖性,而分户经营的模式导致了不管护的问题,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与设施管理的脱节。尤其是个别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的地区,农业生产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农业用水价格制度不够科学、完善,灌溉用水收费存在种种困难。

另外,设施管理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问题,例如资产监管未能落实责任,导致资产闲置甚至流失;又如设施失修问题严重,综合效益不断衰减,影响了水利设施效益的充分发挥。

2.3 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还有许多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配套不到位,其中资金不足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集体、金融机构、个人四个途径,国家对于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受益者承担的政策,当地政府和农户是主要的受益者,因而也是主要的投资者,然而受政府财政经费紧张的影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常常难以足额到位,而资金不足又导致设计变更,使工程规模、工期、质量等难以得到控制和保障。设施建成后,主要的收入来源于水费征收,这种单一的收入模式无法满足工程返修等费用的需要,势必会影响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

3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解决措施

3.1 加强管理和维护

管理和维护是保证农田水利设施良性运行的基础,必须依靠明确产权、落实责任,借助专门的管理机构保障工程设施现代化管理、规范化运行,对重点工程要有专人进行挂牌管理,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避免人为破坏。与此同时,还要准确核算管理、维护费用,科学制定水价,完善水费收缴机制,健全年检岁修制度,及时发现、解决问题。为保证管理与维护的效果,政府机关要牵头组织、参与,相关领导人要亲自挂帅,落实各部门、个人责任。

3.2 做好水利工程建设规划

水利工程建设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考虑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趋势,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城乡与区域关系,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多种规模、形式的水利工程实现支农、惠农的最终目标。

3.3 拓宽资金渠道

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号召全民参与,建立一个多渠道的投资融资体系,广泛吸纳社会资金,严格贯彻投资者受益、投资者所有的原则,消除投资者的顾虑,激发投资者的主人翁意识。与此同时,政府部门要给与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水利工程做好服务工作,保障各方利益。

3.4 应用高新科技手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需要加大各种新技术的推广,建立信息化网络,联合调度灌区水资源,尤其是做好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最大化发挥农田水利工程的效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3.5 注重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重视农田水利工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专业人才对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起着人力资源上的保障,所以培养以及选拔专业人才就成为了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对于在职员工的专业技能以及整体素质的培养也是相当重要的,这对于农田水利项目实施的连续性和可靠性有一定的帮助。对于在职的员工以及技术人员的利用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针对每名员工不同的特点安排最为适合他们的工作,以保障人力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高。

4 结束语

总之,农田水利工程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现代农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结合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实际,深入研究农田水利工程与现代农业经济发展契合点,同时采取有效解决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稳步推进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作,以保证农田水利工程价值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响.农田水利系统的可靠性评估[J].水利系统自动化,2012(03).

[2]张园园. 浅议强化我国农田水利的建设举措[J]. 华章,2011(09).

现代农业工程 篇4

1 概念描述

1.1 农业大数据的定义及特征

1.1.1 定义

农业大数据是指在农业以及涉农相关领域所产生(或发生)的全样本(或多样本)不同类型数据的集合。

从已有的资料上看,关于农业大数据的定义有多种,大都从应用层面进行阐述,还没有形成被大家认可的综合性定义。以上定义是笔者基于多年从事农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实践得出的。

1.1.2 特征

农业大数据除了具有大数据的5个特征,即:数据量大、处理速度快、数据类型多、价值大、精确度高之外,还包含其独有的特征。

一是数据涉及领域广。农业大数据除涉及行业领域本身的数据,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的数据以及扩展至产前产后的生产资料、深加工、价格数据等,还涉及影响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其他行业的数据。例如:气象、环境、土地资源、市场价格、农业投资等数据。同时,农业数据不仅包括全国层面上的数据,还包括省市县乡村的数据。因此,农业数据涉及的领域面广量大是其基本特征。

二是数据跨越周期长。一方面,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历史和文化。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数据。诸如二十四节气,是祖先对农业历史数据产生规律性最经典的认知与预测,一直指导着农业生产。自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领域之后,记录和存储的历史数据也有三十多年历史。另一方面,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周期经过时间是较长的,同一类数据在一种作物生长周期中变化是较大的。例如:冬小麦生长,从播种到收获要经过7个多月时间,历经秋、冬、春、夏4个季节。小麦生长的温度、光照、积温、水盐动态等因子变化差异较大,直接影响冬小麦各个关键时期生长。因此无论从农业历史数据,还是实时发生的数据,其周期是较长的。

三是数据采集难度大。我国农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大部分地区是靠天吃饭,加之土地集约化程度较低,这给数据收集工作造成较大困难。我国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信息化水平低,加之农业基层人员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缺乏,农业数据采集手段较为原始。采集的与农业相关数据存放在不同的部门,缺乏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数据价值得不到充分利用,不能有效地指导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我国部分地区拥有大量的未开垦的盐碱地和荒漠化土地,许多农业相关数据几乎是空白,这些资源的开发依赖数据说话。对于这些地区而言,数据采集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四是数据处理较为繁杂。其一农业生产是自然、开放的,其数据也是相对分散的。其二农业生产制约因素较多(如气象、水利、土壤、环境、病虫害等),其维度众多;作物生长其关键期只有几个重要时期。其三农业两个界别(植物、动物界)分类较细,加之其它影响因素,数据标准制难以囊括全部。其四影响农业生产相关领域数据格式种类多、标准不统一等。这一切都会给数据处理造成诸多困难。

1.2 农业大数据技术定义

基于农业大数据概念及其特征,定义农业大数据技术。笔者认为,农业大数据技术是指利用全样本(或多样本)的农业数据为从事农业以及涉农相关领域不同类型群体提供服务的跨学科、跨领域众多技术的集成。

农业大数据技术包含以下几种技术。一是大数据采集预处理与存储管理技术;二是大数据计算与挖掘分析技术;三是大数据可视化分析与呈现技术;四是大数据隐私与安全技术。

1.3 农业大数据工程定义

农业大数据工程是指在大数据理论指导下,运用农业大数据技术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水平的集成与应用。

农业大数据工程具有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特性,并且固化为一系列可遵循的程序、标准、规范。

1.4 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农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技术、农业大数据工程三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数据是基础,技术是关键,工程是保障。一方面,没有农业大数据,大数据技术是无米之炊;没有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工程不可能实施与实现。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工程实施,可以更有效地修正、提高大数据技术;为大数据技术研究和数据工程开展提供更多数据资源服务。因此,三者是一个闭合的、相互作用的、不断提升的生态循环过程(如图1所示)。

2 实施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的路径及主要内容

2.1 实施路径

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必须围绕两条主线进行。第一条主线是:农业大数据共性技术这条主线;第二条主线是:农业大数据技术在农业农村具体领域应用这条主线。将农业大数据共性技术和农业农村具体领域需求相结合,通过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充分发挥农业大数据在促进农业经济和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2.2 实施的主要内容

2.2.1 围绕农业大数据共性技术实施的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

一是围绕搭建大数据云平台实施筑云工程。筑云工程是实施现代农业大数据共性技术基础工程。云平台建设在云管端3个层面形成云存储、云计算、云服务整体解决方案。重点围绕农业农村解决数据分析、挖掘、应用的个性化软件需求和客户端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需求问题。使云平台发挥互联互通、方便使用的作用。

二是围绕数据存储实施数据库建设工程。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因此,实施农业数据库建设工程,主要是解决数据资源有序管理和共享问题。农业数据库建设的重点是:农业数据的科学分类;农业数据的采集、入库,管理的标准规范和数据库相关技术。

三是围绕数据标准化实施大数据共享工程。农业数据的标准化是农业大数据共享应用的基础工程。只有建立农业大数据的标准化规范体系,才能构建全国统一的农业大数据共享应用平台和数据资源中心。农业数据标准化工程的重点是:农业数据的科学分类和农业数据学科框架体系建设。

四是围绕数据分析、挖掘、利用实施数据服务工程。采集农业数据的目的在于应用。从采集数据到应用数据,要经过数据清洗、入库、挖掘、分析、呈现等若干技术环节。实施数据服务工程的重点是:农业数据相关分析软件的自主开发、农业数据相关模型建立以及数据呈现技术的研发等。

2.2.2 围绕农业农村具体领域应用实施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

推进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大数据支撑。种什么?怎么种?农产品销什么?如何销?农业企业赚什么?怎么赚?都需要靠数据说话。因此围绕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显得尤为重要。

(1)生产:实施精准化农业生产工程

精准化农业生产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作物生产而言,精准播种、施肥、施药、灌溉等,都需要数据支持。仅以氮肥为例,据统计,我国氮肥的全年利用率约为45%,意味着将有一半以上的氮肥被浪费掉。我国每年浪费的氮肥相当于欧盟27个成员国施用氮肥的总量,可见资源浪费问题的严重性。另外,氮肥是由煤炭、天然气等转化过来的,因此提高氮肥利用率,就意味着保护了我国的煤炭、天然气等战略资源。利用大数据手段、方法实施精准化农业生产工程,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土地污染、节约能源、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准性等。

实施天地空一体化数据采集工程。实施精准化农业生产,靠农业数据支撑。那么农业生产数据从何而来?这就必须实施一系列数据获取工程。从土地自动获取数据,必须借助于物联网工程;从空中获取数据必须借助于无人机、遥感卫星等。实施天地空一体化数据采集工程,结合各地的历史数据,通过大数据手段,进行关联分析,可以有效地指导精准化农业生产。

实施农业技术装备智能化工程。实施农业技术装备智能化工程,是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的需求。加强以信息化技术为先导的智能化、自动化农机技术与装备研究,应主要围绕传感器技术、农业信息监测、智能农机装备等重点,研究开发农业大数据协同、智能农业装备、农业机器人等农业生产智能技术,提高农业智能化装备水平。

实施农业环境监测工程。农业环境监测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手段获取农业(牧、渔)环境质量信息数据,并据此提出防治污染、保护农业环境对策的过程。监测对象主要是污染农区和主要经济农区的土壤、作物、大气、农用水质和渔业水域。实施农业环境监测工程,就是建立有关数据档案或数据库,对农业环境现状或影响进行评价,依据数据编报环境质量报告书,为防治污染、改善和保护农业环境提供服务。

(2)经营:实施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工程

农产品经营策略是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农产品既要产量高、质量好,又要销路好、价格高,是困扰农村生产者、经营者的重大问题。从农产品经营角度而言,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施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催生新的农业经营主体是非常必要的。

实施大宗农产品市场价格预测预警工程。依据大宗农产品的市场供求及价格波动轨迹,实施主要农副产品如:粮食、畜牧、水果、蔬菜等市场价格预测预警工程。通过历史数据、现实数据分析,对未来价格波动提供预测、预警。

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工程。随着“互联网+农业”的广泛应用,催生了许多新的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工程,就是充分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产生的数据,通过分析、挖掘,支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产销衔接,实现农业生产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提高精准化营销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组织化和精细化水平,推进农业生产流通销售方式变革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值空间。

(3)管理:实施农业农村综合治理工程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户籍人口在农村,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因此,利用大数据手段,实施农业农村综合治理工程,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促进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实施农村综合治理工程。利用大数据的手段与方法,实施农村综合治理工程,就是将村务公开、群体事件、环境卫生、乱搭乱建、违规占地、劳动力转移、土地利用等数据,通过数据平台汇聚起来,进行相关分析。从安全稳定角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解决;从民生角度,引导农民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从环境治理角度,找出脏乱差的根源,进行综合治理等等。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程,就是强化农产品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工程示范基地,推进制度标准建设,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支持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技术,对生产经营过程进行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强化上下游追溯体系对接和信息互通共享,不断扩大追溯体系覆盖面和监管体系覆盖面;充分利用农产品数据资源和互联网信息资源,构建农副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从而实现农副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4)服务:实施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工程

实施农民生产生活信息服务工程,就是推进信息化、大数据进村入户,切实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价格信息、劳动力市场信息、生产资料信息、农业机械作业信息、科技致富信息、保险信息等服务;推进互联网企业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合作,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农业信息监测体系,为灾害预警、耕地质量监测、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市场波动预测、经营科学决策等提供服务。

3 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的几点建议

3.1 解决数据来源问题

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数据是基础。数据来源应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而且一定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要解决农业数据来源问题,一是建立并实施数据统一标准。从所属行业、数据名称、数据类型、数据量、数据大小、数据格式、数据库版本、产生时间、更新频度、加密方法等进行描述等,形成农业大数据标准规范。二是对农业及其相关领域的历史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三是利用物联网、遥感、无人机、光谱等技术,对农业及其相关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四是完善现有数据采集体系,建立相对固定的数据采集、报送站,畅通报送渠道,加大报送人员的培训、补贴力度。

3.2 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数据共享是前提。在建立农业大数据标准规范的基础之上,大力推进数据共享工程。从政策、机制、管理、安全等方面,建立农业及相关部门国家级数据资源中心,搭建数据共享平台,使数据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3.3 建立试验示范基地

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试验示范是途径。建立示范基地,应选择信息化条件较好、思想意识开放、产业基础厚实、具有典型性的县域进行。通过试验示范,积累经验、认知规律、锻炼队伍、产生效益,为今后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3.4 加强人才培养和培训

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人才是保障。高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应设立数据科学研究方向,着力培养跨界人才,尤其是计算机、经济管理与农业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高等职业院校应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落地人才培养,尤其是应用技术人才培养。高等农业院校还应加强农业信息员、农业基层人员等实用人员的专题培训,使他们会用、能用、管用、用得便捷。

4 结束语

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只有明确思路、确定重点、搞好试点、稳步推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才能为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插上大数据的翅膀。

摘要:通过对农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技术、农业大数据工程定义的描述,论述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着重思考、研究与探讨了实施农业大数据工程的技术路线、详细内容,并提出了诸多建议。通过对实施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的思考,以期为政府决策、工程建设、研发方向、人才培养等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现代农业,大数据,农业大数据,思考

参考文献

[1]E.Wes Bethel,Hank Childs,Charles Hansen.High Performance Visualization[M].CRE Press,2012.

[2]Lee Rubao,Xu Zhiwei.Exploiting Stream Request Locality to Improve Query Throughput of a Data I NTEGRATION Systrm[J].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2009(10).

[3]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温孚江.大数据农业[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

[5]赵国栋.大数据时代的历史机遇[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6]廸莉娅.我国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4):56-60.

[7]王峰.占领大数据产业链的价值高地[J].中国多媒体通信,2014(7):26-27.

[8]张玉香.关于加强农业信息体系建设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3(1):37-40.

农业工程概论 篇5

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技术支撑 发挥农业工程技术优势,促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技术与创新是农业现代化的手段和动力。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其核心内涵是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它的技术性、创新性、效率性和持续性。效率与持续是目标,技术与创新是手段,更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动力。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要保证, 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是农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农业生产和农机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农业科技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用机械装备农业,“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发展农机事业, 振兴农村经济,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最根本的标志。

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机械把大工业成果、自然科学和自然力引入农业生产过程,大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转化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推进非农产业发展,也使现代生物技术由于有现代装备和工程技术手段支持而得以实施和进一步发展。所以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现代化发展。二是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机械化是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机械化的支撑。发达国家大多在20世纪40-60年代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体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70年代后先后实现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机械化是现代化的先行因素而不是同步因素,基本实现机械化的时间比基本实现现代化一般要早20-30年,农业现代化是在机械化基础上的更高级发展阶段。

二、农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涉及到社会大系统各个领域的协调与配合。就农业可持续发展来讲,农业工程学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业工程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目标(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改善)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关系。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正是农业工程所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农业工程学科从它创立之初,就是把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产全过程的环境条件,最大限度发挥农业生产潜力,为充分满足人口日益增加及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环境保持与改善是基础目标,环境保护与改善做好了,才能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资源可持续利用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了,又对环境保护与改善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农业工程的研究重点也应该放在环境保护与改善上面。

总之,农业工程技术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条件,特别是在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资源与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坚持实施依靠工程技术要素的投入代替传统的扩大资源投入的模式,就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创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反过来,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生产工具的创新也有促进作用,这种周而复始的互动作用,全面地推动了人类和社会的进步。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力不断提高,农产品的总量不断增加;二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人均产值不断增加。

电子信息工程现代技术研究 篇6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现代技术;发展

0.前言

电子信息工程为信息时代快速发展形成的产物,通过将通信技术以及现代化电子技术的有效融合,进而发挥综合应用优势价值。该技术逐步应用至社会生活以及生产视角较多领域之中。当然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无法全面满足该项技术应用以及发展的现实状况,因此只有进行持续的优化完善、全面更新,方能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现又好又快的全面发展,进而符合人们现实需求,创设显著效益。

1.电子信息工程内涵

电子信息工程为借助计算机等各类现代技术实施电子信息管控与处理的综合学科,其研究主体对象为信息的科学获取以及综合处理,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电子设施应用与集成管理。当前,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逐步渗透至社会生产实践的各个层面,电话信号接收处理、手机声音以及图像的传输、网络数据传递、信息化军队战争等,无不需要应用到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由此不难看出该技术的科学重要性,我们只有基于其核心内涵,持续优化发展,方能促进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现代化、科学化发展与提升。

2.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特征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特征在于对信息的综合处置与良好获取,并进行信息体系以及电子设施的创新应用、优质开发、综合设计以及有效集成。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丰富发展带动较多新兴产业的持续扩充,例如电子信息产业,其通过信息技术的产业化融合以及分化,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现代化发展。为此我国出台相关政策继续推进电子信息产业的扩充延伸,传统信息模式将被逐步取代,并继续推进新型技术模式的全面应用,令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继续加速发展,优化提升。

3.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发展

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在我国实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其仍旧包含较多技术应用不完善的问题,一些企业欠缺现代化的核心技术,令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同国际化技术发展的全面接轨面临一定困难,同时还受到国外先进尖端技术的制约,令电子行业建设发展效果受到了影响。当前,我国发展战略目标将新技术开发研究视为重要任务,一些大型集团企业则明确了我国电子信息领域市场的丰富需求,并持续的研究新技术应用。信息时代,电子信息工程成为推进我国经济发展建设的核心力量,电子商务则更加依靠电子信息现代化技术,方能提供人性化服务,规范电子商务的良好布局,开展新业务、构建新平台,促进企业赢取市场份额,实现长足的进步与发展。对发展业绩较好的大规模企业,更需要做好商务布局,可应用现代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构建公开、智能的商务系统,并对小型企业形成激励影响,为经济建设、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新时期,伴随各企业工业化、现代化、信息化发展步伐的加快,进一步实现了产业化优化升级以及发展转型,并为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提供有效的支持力量,并为传统民族产业提供广泛发展基于,令战略产业获取良好发展,进而真正实现产业融合、优势互补、全面发展。

4.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实践策略

为激发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应用优势价值,应在促进人性化服务同产品良好融合、全面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开发新一轮增长点,应继续推进通信设施以及相关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引导企业创建优质全面的创新技术发展系统,进而优化提升电子信息工程现代技术、产业制造技能、研究开发水平的优化提升,并实现技术在创新以及业务全面拓展的综合发展目标,强化共享技能以及研发平台的良好创建。再者,政府部门应强化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有利支持,扩充信息化发展建设。产业的优化始终无法离开政府机构的有效扶持,为实现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产业技术的优质发展,政府应在资金、财政层面给予必要的引导支持,设立专项基金,促进信息产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可为信息化发展企业给予必要的优惠策略,引导激励集成电路以及软件研发产业的扩充发展,同时应健全政策管理以及法规制定。应通过国有信息产业的提升推进私有企业的建设,令其明确目标,稳步推进。企业应服从政府领导,全面培养与开发创新人才,应为其创建良好的发展提升环境。同时,在做好技术培训的同时,应开展价值观引导,令人才发挥正能量。新时期,企业应全面培养开发世界级别的精英人才以及信息产业技术专家,将已有人力资源作为全面突破,通过人才培养激励人才,创建充满核心力量的企业人才团队,进而促进其实现创新、稳定与持续的发展,提升经济效益,并为我国发展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巩固根基。对于海外技术人才,政府单位应创设有效的政策扶持,吸引其回国自主创业,将先进技术引入国内行业领域,激励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快速更新、优化提升。为强化生存发展竞争能力,企业同企业之间应加强联系合作,一同进取,树立信息化、产业化发展目标,令电子产业逐步过渡发展为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应通过应用促进发展,秉承务实求真的原则,真正为我国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发展开创崭新的天地,并真正实现经济建设的稳步与持续增长。

5.结语

总之,推进电子信息工程现代化技术的科学应用、全面扩充发展,我们只有明晰其技术内涵,实践应用特征、存在的具体问题,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开创新一轮增长点,激发人才能量优势,扩充新技术开发建设,强化政府引导扶植,方能令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实现开拓创新、持续延伸,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为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迅猛发展贡献必要力量。 [科]

【参考文献】

[1]印勇,曾孝平,谢礼莹.解决强化学科基础与增加前沿知识学时矛盾的探索——以重庆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09,(10).

[2]刘波,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其保障措施[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2,(3).

[3]杨光.关于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及保障措施的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1,(9).

植物基因工程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 篇7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将外源基因通过体外重组后导入受体细胞内,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是使该基因能在受体细胞内复制、转录、翻译表达的操作。即采用人为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将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4,5,6]。以此为基础诞生的分子农业即利用重组或转基因植物为基础大规模生产高价值产品的农业,已成为新世纪的主导。

1 植物基因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

1.1 培育新品种

利用转基因技术,可改变传统花卉的种类、颜色、品质,并能创造新奇的变异品种,培育出自然界前所未有的新品种,由此为人类提供独特的观赏享受。如德国科学家开发出了转基因反季节茄子等蔬菜,能够保证市场能全年供应新鲜蔬菜。加利福尼亚的戴维斯基因工程公司从矮牵牛中分离出一种新蓝色编码基因,将其导入到玫瑰中,获得了开蓝色花的玫瑰,从而提高了观赏价值[1]。湖北大学生物科学院蔡得田教授主持的“特异花卉克隆与基因工程创新”,成功地将赤、橙、黄、绿、青、蓝、紫7种颜色的编码基因导入花卉中。

1.2 作物品质改良

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使植物的品质特性得以改良。如我国的转基因耐贮番茄品种华番1号,1997年经农业部批准进入商品化生产。普通的番茄只能贮藏7 d左右,而转基因耐贮番茄能在13~30℃的环境条件下贮藏45 d左右,贮藏时间明显延长,降低了番茄在运输、储藏时的损失[2,3]。美国国际植物研究所从大豆中提取蛋白质合成基因,导入到马铃薯后,经过培育得到高蛋白马铃薯品种,其蛋白质含量接近大豆。将甜味基因导入玉米,获得了转基因甜玉米,用作食品或糖浆的致甜剂,并逐渐停用了那些可能危害人类健康的化学甜味剂(如糖精)[1]。

1.3 促进作物增产

将植物基因工程应用于农业中,得到了稳产高产农作物。目前,转基因技术也已成功地创造了高产的玉米、小麦、蔬菜等[7]。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杂交和遗传育种,可使水稻产量达7.5~10.5 t/hm2,未来应用植物基因工程可使水稻产量达到12~15 t/hm2。水稻研究专家预计,在不久的将来,水田水稻产量可达10 t/hm2。据科学家预测,2000—2030年,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基因技术,将使粮食作物获得更大的丰收[1,2,3]。

1.4 防除杂草

防除田间杂草是保证农业丰收的重要环节。目前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大部分为化学除草剂。由于农作物对化学除草剂的抗性较低,大量使用化学除草剂会对作物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1,8]。应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除草剂的作物,不但可以减少使用化学除草剂,降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残留污染,而且给轮作或间作作物的选择以更大的灵活性。

1983年培育出第1例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1986年被批准进入田间试验。截至目前,已获得抗除草剂的转基因大豆、棉花、油菜、小麦等。在抗除草剂作物的选育过程中,该技术所需的资金投入少、见效快、周期短,已逐渐引起农业科研人员的兴趣,预计到2020年除草剂品种将比现在的水平减少10%~15%[2,3]。

1.5 防治病虫害

迄今为止,研究的最多并取得成效的基因有2类:一类是苏云金杆菌的杀虫蛋白基因,1987年Vaeck等首次证明转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基因的烟草能抗烟草天蛾,其表达量占水溶性蛋白的0.000 1%,但已可完全抑制烟草天蛾,之后在番茄中得到成功地表达。试验结果表明,将改造的杀虫蛋白基因导入棉花后获得抗虫棉花,能抗甘蓝尺蠖、甜菜夜蛾和棉铃虫。另一类杀虫基因是从豇豆、马铃薯等作物中分离的蛋白酶抑制剂基因[1]。抑制胰凝乳蛋白酶受到抑制剂Ⅰ的抑制,胰凝乳蛋白酶及胰蛋白酶受到抑制剂Ⅱ的抑制,表达这些基因的转基因草已证明对不少昆虫有广谱抗性。我国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近几年还从慈菇及葫芦科作物中分离出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并正在用蛋白质工程加以改造,以期获得杀虫能力更强、更广谱的抗虫基因[2,3]。

昆虫饲喂试验结果表明,苏云金杆菌杀虫蛋白加蛋白酶抑制剂可提高杀虫效果2~20倍。可以预料,为提高植物的抗虫能力,未来的发展趋向是将2类基因同时转入植物,该方法能解决昆虫的抗性问题,不仅可提高产量,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保护了环境[9]。利用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中导入野生作物的耐盐、抗寒、抗旱和抗倒伏等抗逆性外源基因,由此获得对应特性的优良农作物品种或品系,可增强农作物的适应性、丰产性。

1.6 抗病菌研究

病毒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以马铃薯为例,马铃薯X病毒可造成10%的损失,马铃薯Y病毒可造成80%的损失。近几年来,农作物抗病育种的发展研究受到限制,主要是由于作物本身或近缘野生种中缺乏抗原的缘故。重组DNA技术的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该技术可相互转移不同有机体的基因[1]。1986年美国研究人员在番茄体内转入了烟草花叶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培育出抗烟草花叶病毒的番茄植株,自此,抗黄瓜叶病毒的转基因植株也陆续获得成功。我国的一些研究人员也陆续利用转基因方法培育出抗病毒烟草和抗病毒番茄,并且已开始进行田间试验研究[2,3]。

从蚕血淋巴中发现的多种蛋白,对革兰氏阳性和阴性菌有广谱的抗菌活性。Jaynes实验室在烟草中导入天蚕素B基因,经青枯菌接种,发现转基因烟草发病延迟,病情指数及死亡率降低。转入我国7个马铃薯主栽品种,温室和田间接种青枯菌鉴定结果表明,某些特基因株系的生物比起始品种提高1~3级。

2 影响植物基因应用的主要因素

虽然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是不能直接在农业中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一是安全性问题。即转入的某一特性基因是否对产品的最终使用产生影响,或对人体有无不良影响,均需要长期地全面试验研究[10]。二是转基因DNA的移动性问题,即这种DNA是否在作物生长中转移或漂移至其他作物或杂草,从而引发环境及生态问题。三是对其他农业措施的后效应,即转基因作物在农产品贸易中,是否会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及农产品出口产生影响等,以及公众对转基因作物的反应。这些都需要长期做大量的工作来解决。

3 我国植物基因工程的应用展望

我国经过3个“五年计划”,特别是“863”计划项目的开展与实施,在转基因植物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培育出大量转基因品种并应用于农业生产。据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协会统计,至1996年底,我国正在研究的转基因植物达47种,涉及各类基因103个[11]。目前,我国已有6种转基因植物经批准进行商品化生产并大面积推广,如中国农业大学的转基因耐贮存番茄,北京大学的转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矮牵牛、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抗虫棉花。

参考文献

[1]朱来华.转基因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J].检验检疫科学,2003,13(2):26-27,33.

[2]贾士荣.基因工程——农业进步的助推器[N].中华合作时报,2002-02-26(6).

[3]贾士荣.植物基因工程[N].科技日报,2002-01-31(7).

[4]芦宁超,张冰冰.生物技术在果树上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吉林农业科学,2008,33(2):48-52.

[5]周建光,曹海涛,杨梅.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及其在临床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0,23(7):27-28.

[6]谢秋林.基因工程在体育运动中应用的新进展[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9(2):116-118.

[7]王宏生.利用化感物质防除杂草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J].杂草科学,2007(4):3-5.

[8]腾月.转基因花卉装点美好生活[J].知识就是力量,2007(10):24-25.

[9]廖俊杰,李进进,许继勇.番茄双抗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的基因工程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8):28-32.

[10]李茜.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价[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8(1):62-63.

设施园艺工程与我国农业现代化 篇8

设施园艺涵盖了建筑、材料、机械、自动控制、品种、栽培、管理等多种学科和多种系统, 因而科技含量高, 所以设施园艺的发达程度, 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建立的很多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 主要内容也是在搞设施园艺工程, 说明了设施园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发展, 必须置身于农业现代化浪潮的大背景之中来考虑。

一、蓬勃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近5年, 我国农业现代高潮到来的大背景, 使得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表现在:

1. 全国以蔬菜栽培为主体的设施园艺面积已达86.7万公顷 (至1998年底) , 设施类型主要为塑料拱棚和日光温室, 居世界第一位。在一些大中城市郊区, 蔬菜设施栽培面积已超过当地菜田总面积的10%以上, 某些地区已接近30%, 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设施栽培分布的地域不断扩大, 20世纪80年代设施园艺主要在“三北”地区发展, 而现在正向南方迅速扩展, 发展势头已超过北方, 尤其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发展更为迅速。

2. 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 符合中国国情的以节能为中心的设施园艺生产体系。北方广大地区大力推广与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 冬季不加温在高寒地区生产出喜温果菜, 高纬度地区可生产耐寒蔬菜, 基本消灭了冬春蔬菜淡季;南方大力推广塑料拱棚及遮阳网, 降温防雨, 克服了夏季蔬菜育苗的难题, 解决了长期没有解决的蔬菜夏淡季。加上全国疏菜大流通、大市场, 全国各地蔬菜供应均衡稳定, 丰富多彩, 四季长青。

3. 设施园艺工程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具体表现在园艺设施逐步向大型化发展, 小型简易类型比重下降约20%。通过大型现代化温室及配套设施的引进, 促进了我国温室产业的发展, 使我国新型优化节能日光温室和国产连栋塑料温室得到进一步推广, 由于设施结构设计建筑更加科学合理, 使得设施内的光温水气环境得以优化, 有利作物生长发育, 为高产优质奠定了基础。设施栽培作物种类日渐丰富, 除蔬菜外, 花卉也占有相当比重, 果树设施栽培也正在迅速发展

4. 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些相关政策向农业倾斜, 使得不少企业家也开始关注农业项目, 他们看到农业现代化的美好前景, 把投资热点转向农业, 多数也是从事设施园艺生产。上述种种都为设施园艺工程事业, 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为相关产业提供了难得的商机。

二、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和过去比较, 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事业正处在建国以来最兴旺发达的时期, 令人欢欣鼓舞, 但也必需冷静地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

1. 我国设施园艺的面积虽居世界第一位, 但是以简易的类型为主, 设施环境可控程度水平低,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 遇灾害性天气和年份, 生产没有保障, 农民遭受损失, 市场供应出现波动。

2. 设施园艺工程科技含量较低, 无论设施本身还是栽培管理, 多以传统经验为主, 缺乏量化指标和成套技术, 不符合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尤其表现在作物的产量水平, 尽管我国也有高产典型, 但很不普遍, 大面积平均单产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3. 我国设施园艺的生产经营方式以个体农户为主, 劳动生产率很低, 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 甚至1/100。规模化、产业化的水平更低, 小农经济的生产和经营与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矛盾越来越突出, 更难以走出国门与国际市场接轨。发达国家的设施园艺工程已形成独立的产业体系, 我国还是分散的, 以小型的乡镇企业为主, 尤其在“硬件”的生产与制造方面技术水平、工艺水平不高, 无法和发达国家相比。近年来随着外国温室公司不断涌入我国, 他们的产品虽然价格很高, 但因质量好, 工艺精湛, 还是受到欢迎, 使我国原本就不太发达的相关产业, 受到较大的冲击。

4. 目前我国设施园艺的迅猛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高科技示范园区遍及全国, 但内容雷同, 设施园艺有较强的地域性, 必需因地制宜才有效果。现代化温室冬季需要加温, 夏季还需降温, 耗能多、运行成本高, 不适合中国国情, 加之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大锅饭”的管理体制, 使得生产不但不能赢利, 还严重亏损, 体现不出高科技示范作用,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对今后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 必需引起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 及时加以解决, 才能使我国设施园艺工程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 得以持续发展。

1.尽快克服我国设施园艺事业迅猛发展的盲目性, 尤其对外国现代化温室的引进工作, 应有专门机构统一管理, 引进之前要组织专家充分论证, 新闻媒体的宣传要实事求是, 正确引导。全国各地应分层次发展,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而不是搞花架子, 做门面。从我国人均蔬菜的消费量看, 目前蔬菜设施栽培面积不宜再盲目增加, 否则会导致“菜贱伤农”, 关键要提高品质, 增加花色品种。

2.设施园艺是一种受控农业, 受管理技术的影响程度比自然农业大得多, 和发达国家的差距, 主要在于科技水平及科技含量的差距, 说到底是人才素质的差距, 所以必需注意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大力提高生产者的素质,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重要而艰巨的任务。应该千万百计, 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 大力普及设施园艺的科学知识, 使我国的设施园艺工程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才能使其持续、健康、迅速的发展。

三、充满希望的未来

设施农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设施园艺工程的发展方兴未艾。据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预测, 到2030年, 全国设施园艺面积将达到170万公顷, 是目前总面积的两倍, 足以看出发展势头之强劲。到那时设施生产的蔬菜人均占有量, 将达到50千克/年, 占蔬菜人均占有总量的20%, 比目前将提高51.5%。这意味着我们从事设施园艺工程事业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及生产者肩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 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我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态势及问题探讨, 中国蔬菜, 1999.3:1-4.

现代农业工程 篇9

1“营改增”说明

2016 年5 月以前, 现代农业建筑工程造价采用的是营业税, 以后将“营改增”, 即不再交营业税, 而是改为交纳增值税。

2016 年5 月以前营业税和增值税两种税是同时存在的, 两者都是流转税, 是互斥的, 也即一笔收入 (或者一笔收入中的一部分) 要么交增值税, 要么交营业税, 不会同时交。但是, 也不是可选择的, 而是业务性质决定的。从2016 年5 月以后, 开始交纳增值税, 即取消营业税, 全部统一改为增值税。那么“营改增”后, 对现代农业工程项目造价有多大影响呢, 甚至对相关产业有多大影响呢, 笔者以实例进行说明。

现代农业工程项目, 包括种植、养殖、贮藏等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工程设施建筑工程。具体的说包括:种植业的田间水利工程建设、田间农艺建设、田间道路建设、现代温室工程、农副业观光园区工程;养殖业的工厂化养鸡场、工厂化养牛场、工厂化养猪场、物种畜禽养殖厂;农产品加工存储业的种子库房、商品粮库房、种子加工厂、粮食处理中心、农产品加工厂、混凝土晒场;其它业的沼气工程、温室大棚等。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属于建筑工程范畴的农业建筑工程, 属于水利工程范畴的农田水利工程, 属于农业工程范畴的农业、种植业工程。笔者主要分析“营改增”对农业建筑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这两个方面的影响。

2“营改增”对现代农业项目的农业建筑工程的影响

农业建筑工程主要包括:现代温室、农副业观光园区, 工厂化养鸡场、工厂化养牛场、工厂化养猪场、物种畜禽养殖场, 种子库房、商品粮库房、种子加工厂、粮食处理中心、农产品加工厂、混凝土晒场, 沼气工程、温室大棚等。

2.1“营改增”前执行的文件和定额。“营改增”前, 这些项目的造价, 一般按建筑业工程的定额进行造价分析和预测。执行《黑龙江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及建设工程费用定额》 (现行黑建造价[2010]5 号文) 。

2.2“营改增”后执行的文件和定额。“营改增”后, 这些项目的造价, 一般按现行建筑业工程的定额进行造价分析和预测。执行《黑龙江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及建设工程费用定额》 (建造价 〔2016〕2 号文) 。

2.3“营改增”前后造价编制的区别。“营改增”后, 工程造价编制的主要区别是编制过程中的一些取费的区别 (此内容不在“营改增”分析之内) 和税率的变化。在此只分析税率的变化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营改增”前后费率变化见表1。

由表1 可以看出, “营改增”前后的计税基础是一样的, 但税率不一样, 差别为7.59%—7.78%。

“营改增”前后的造价变化, 以县城、镇的税率进行分析, 税率差别为7.65%, 按一个100 万元造价的工程项目为分析案例。

“营改增”前, 投资项目为100 万元, 营业税率为3.35%, 税前工程造价为96.7586 万元, 纳税3.2414 万元。

“营改增”后, 同样投资为100 万元的项目, 增值税率为11%, 税前工程造价为90.0901 万元, 纳税9.9088 万元。

同样是一个投资100 万元的项目, 税前造价相差6.6685 万元。要完成同样的工程项目需多纳6.67%的税。作为设计单位、审批单位, 对项目前期工程来说, 必须按这个税率来预测工程造价。也就是说工程总的造价需要增加6.67%。

3“营改增”对现代农业项目的农田水利工程的影响

现代农业项目的农田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种植业的田间水利工程建设、田田间道路工程等。主要是农田中的建筑物、道路、灌溉渠道、排水沟道等。

3.1“营改增”前执行的文件和定额。“营改增”前, 这些项目的造价, 可以按国家水利定额预测工程造价, 也可以采用黑龙江省水利定额预测工程造价, 因为黑龙江省水利定额是2011 年执行的, 较国家定额 (2002 年) 近一些, 所以采用黑龙江省水利定额进行比较, 更有说服力。采用黑龙江省定额时, 执行《黑龙江省水利工程定额标准》 (黑水发[2011]609 号文)

3.2“营改增”后执行的文件和定额。“营改增”后, 水利造价编制办法, 还没有正式出台, 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营改增”要求。就按黑龙江省建造价〔2016〕2 号文进行分析。

水利工程造价分析是采用单价分析法进行的, 所以分析“营改增”前后的造价差别, 只要分析其单价差别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比如说, “营改增”前的“机电井成孔 (松散层Ⅱ类) ”的建筑工程单价, 税率 (营业税) 为3.22%时的单价分析222.127 元/m;

营改增”后的“机电井成孔 (松散层Ⅱ类) ”的建筑工程单价, 税率 (增值税) 为11%时的单价分析238.865 元/m。

同样是一个“机电井成孔 (松散层Ⅱ类) ”的单价, “营改增”前后相差7.57%。可以说, 相差比较大, 转换到农田水利工程项目上, 建筑工程部分按总投资的85%计算, 则工程造价相差6.4%。

4“营改增”对现代农业建筑工程项目的影响

依据“黑龙江省建筑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调整建设工程计价依据和招投标有关事项的通知 (黑建造价〔2016〕2 号) ”, 的要求, 2016年4 月30 日后开工的建设项目都要执行“营改增”。所以, 建筑工程造价 (建筑、水利、农业、土地) 都要按新的要求, 进行工程造价分析。对于现代农业工程项目, 也要执行“营改增”的要求。以上分析了现代农业工程中的农业建筑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通过分析后, 可以选出结论, “营改增”后, 工程造价将增加6%以上。对于今后项目的论证、可行性研究, 都必须全面分析, 全面考虑, 才能适应“营改增”这个新的要求。

摘要:结合实际, 针对营改增对现代农业工程项目造价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现代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技术 篇10

1.1 桩基工程施工技术

注浆技术, 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特定的方式将某些土浆灌注到地基土层的内部, 以增强桩基泥土使其满足项目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求的强度。在这里必须使用专业的机械设备对建筑工程的地基进行专业的钻孔作业, 同时要注意钻孔的深度要与施工规范所要求的标准达到完全的一致, 同时也要注重钻孔作业的环境并且也要保持孔内清洁, 不要留有任何的残留物。在所有的准备工作完成后, 把浆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直接注入到土层中, 在高温和挤压的作用下浆液和土层完美的结合到一起从而增强土壤的整体结构, 改变工地的地质情况, 从而使土壤结构完全的符合现代建筑施工的要求。压桩施工技术是利用桩自身对土壤的压力完成对土壤内部进行压力作业的施工技术, 这种操作方式可以实现施工质量达到工程质量的要求, 因为该施工技术属于环境友好的技术, 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建筑工程施工人员的青睐。但是这种施工方法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通常只在软土作业中被采用, 在其他环境中能否顺利的作业需要在施工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灌桩施工技术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中的一种和上文提到的注浆技术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在这里不进行赘述。另一种施工技术为挖孔施工技术, 其中分为人工和机械两种挖孔方式。人工挖孔作业的时间比较长, 挖孔过程相对复杂, 挖掘工作进行到约1米时就必须开始混凝土浇筑作业了, 不符合施工要求时要继续进行人工挖孔, 直至符合施工要求。而机械挖孔能够有效的缩短施工时间、保证工程施工的质量, 通常适合大型工程作业。

1.2 现代建筑工程中桩基的分类

桩基对现代建筑工程建设非常的重要, 所以特别对它们进行分类。按照桩身的材料进行分类, 可分为预制混凝土桩和浇注混凝土桩两大类,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桩身都具有生产方便、桩身强度高、耐腐蚀性好、价格较低等优点。预制混凝土桩是通过打桩机将预置好的钢筋混凝土桩打入地基, 这种桩身具有节省材料和桩身强度高的优点, 适用于环境苛刻的工地的施工, 缺点是施工难度非常的高, 机器的数量是有限的导致了施工的工期较长。浇注混凝土桩是指在施工现场进行钻孔, 当它到达所需的深度后放置钢筋, 再浇入混凝土。其优点为施工难度低并且不受机器数量上的限制, 而且所有的桩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浇注,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其缺点是承载能力较低, 浪费材料。按照最基本的受力原理桩基可以分为摩擦桩和承载桩。摩擦桩是根据地层与基桩之间的摩擦力来承载其上的建筑的, 通常被用于地层没有坚实的承载层时。承载桩要简单得多, 就是使基桩坐落在承载层上以承载上层建筑。

1.3 建筑施工桩基技术施工前的准备

在工程开展之前要对建筑工地进行勘查, 施工现场调查内容包括环境和水文条件, 收集一定的材料为施工做好准备, 还要准备好桩基技术施工过程中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这样才能确保施工能够正常的进行。要做好桩基技术施工方案的具体的建设规划编制, 在方案中要明确的突出文明施工和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通过多次严格的实验来确定施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良好的技术基础要得益于施工现场放线定位工作, 精确地确定每一个点, 这主要是为了控制桩基施工技术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标准, 以确保施工的质量水平。现场准备要清理并要完成一些不同的准备工作, 这种不同主要取决于桩基的类型。

2 现代建筑桩基工程施工技术注意事项

2.1 进行质量控制

在预制桩的时候所利用到的现场需要保持平坦且易于排水, 以确保不会有积水存在, 为桩的浇注和保养维护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能够更好地抵御打桩时传输过来的冲击力, 预制桩的主筋一定要和所用钢筋连为一体。在进行混凝土的浇注时, 浇筑应连续的从桩顶到桩尖进行浇注, 中间不能中断, 也不能有任意浇筑的行为。在预制桩的制作中需要预制桩满足桩表面应致密且光滑的特点, 麻面、蜂窝的面积应该控制在预制桩总面积的百分之五之内, 并且麻面、蜂窝不能大量出现在极小区域。在桩身的使用过程中一旦发现桩尖或者桩顶位置出现了蜂窝或者麻面的现象不予使用。质量控制不仅要在施工过程中也要在施工前进行控制。要加强对浅层桩孔的质量监督检查, 要确保桩孔清洁并且满足施工的工作环境。对于桩身混凝土也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检验标准, 采取分段浇筑的方式对混凝土桩进行浇注, 并且要确保浇注时间要保持在合理的限度内, 如果浇注时间短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所以建设工作人员必须始终掌握混凝土的浇注情况, 使用专业的施工工艺和操作方法, 在施工作业中如果发现有任何质量问题, 应在第一时间给予解决, 必要的质量问题得到解决, 从根本上保证了桩基的质量。

2.2 浇注桩施工技术的要点

在桩基工程施工的过程中, 由于浇注桩在施工过程中不受施工地形的限制, 并且有着噪声小、无振动, 的特点非常适用于建筑密集的建筑物。浇注桩在施工完毕后, 需要长期的保养和维护, 在所有的混凝土都凝固后才能投入使用。同时, 由于在浇筑前需要进行钻孔操作, 这将造成大量的泥浆和淤泥的产生。因此, 在浇注过程前需要清理钻孔后的部位, 确定桩的位置, 等到机械就位后进行钻孔操作。在钻孔的过程中要保证钻头的垂直度, 同时还要避免钻杆有过多的晃动, 进而导致所钻孔的尺寸太大。

2.3静态泥浆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泥浆是确保在钻孔过程中孔壁稳定的重要因素, 因为在钻机施工的过程中泥浆可以稳定孔壁的结构以防止崩塌, 还可以起到有效的抑制地下水和悬浮钻渣的作用。静态泥浆作为稳定液, 主要的作用是维护孔壁, 可以在钻孔过程中形成薄薄的一层泥皮, 使水不能从内部或者从外部渗透。要根据项目的具体地质情况, 调制性能指标非常好的泥浆是非常重要的。

3 结束语

桩基工程作业作为建筑工程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建设项目的质量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 相关的施工人员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和质量管理,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 基于实际的运行情况进行施工。以保证源头质量, 在真正意义上推动中国的建筑工程的建设工作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兴军.现代建筑工程桩基工程施工技术要点控制[J].科技与企业, 2015, (5) :152.

现代农业工程 篇11

“农业科技创新工程”重点聚焦政府关心、社会关注和农民关切的难点热点科技问题。重点开展农业生物资源收集保存与共享利用、农业资源环境与质量安全长期定位监测、动植物重大疫病监测、农业检测和数据分析共享平台、农业科技智库等创新任务,并重点围绕生物种业、作物栽培与种植制度、农业智能装备、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农作物灾害防控、畜禽健康养殖、畜禽疫病防控、农业信息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大领域,瞄准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着力突破制约农业产业转调升级的重大科技问题。

李娥表示,“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将改革传统科研模式,建立新型协同创新机制,面向省内农业高校、农科院所、龙头企业等创新力量开放,跨单位、跨学科、跨领域组建科研协同创新团队,打破单兵作战和单项技术创新的模式,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实现农科教紧密结合、产学研相互衔接。

创新工程还将改变依靠项目、论文和成果考评的传统做法,建立评价技术实际应用效果和服务支撑产业发展水平的考评新机制。改革创新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方式,让经费为科技人员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使科研人员不用再整天忙于“写本子、跑项目”。

按照创新工程试点方案安排,2016年~2017年为试点探索期,2018年~2020年为调整推进期,2021年以后为持续稳定支持期。今年,共启动首批41项创新任务。其中,农业科技基础性工作13个创新团队、产业重大技术创新17个创新团队、农业成果集成示范1个创新团队、基础理论研究10个科研任务。

精细农业体系下的农业工程教育 篇12

“精细农业” (Precision Agriculture) 的概念首先由美国农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来的, 其核心是“处方农作”, 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农田信息的获取、农田信息的管理和分析、决策分析以及决策的田间实施。其中准确可靠的农田信息是精细农业实施的基础和依据, 而精细农业控制中心获取农田信息的关键是农田信息实时采集之后的及时传输。

精细农业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 国际上, 围绕精细农业农田信息采集、分析决策、作业技术开展了广泛研究。在农田土壤养分与水分、作物生长与生理参数、病虫草害分布等要素信息的快速采集技术上, 已取得了部分突破。根据自动化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农田信息的传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传统的离线田间取样方式、有线传输方式、无线传输方式和遥感方式。

2 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和特点

精细农业中的“精细”源于根据田块条件的不同而所实施的变量投入。变量投入的依据则是各种影响具体作物生长因素的空间差异, 而差异的取得要通过实际信息和样木信息的比较。通常将GPS接收设备安装在采样车、施肥机械、农药喷撒设备和收割机等设备上配合数据采集, 然后再把采集的各种信息按空间位置叠加起来, 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以决定对每一具体田块的投入方案。这就是按田间具体情况得出的作物管理系统SCM (Site-specific Crop Management) , 它是精细农业的主要技术内容之一。

精细农业的技术体系由数据采集、信息处理和处方调控3个环节组成。其中包含了卫星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决策支持系统 (DDS) , 遥感技术 (RS) 和管能控制系统 (ICS) 等技术内容和环节。各环节共同配合, 方可完成整个系统的正常运作。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精细农业具有以下特点:

(1) 信息性。整个系统中流动的是信息流, 它所采用的技术设备都是信息高新技术设备。

(2) 系统性。实现精细作业的每一技术环节和作业过程都必须相互紧密衔接、协调配合, 以实现系统效益的最大化目标。

(3) 学科整合性。精细农业涵盖了电子信息技术、作物栽培管理、辅助决策支持技术、农业工程装备技术及经济学等众多的学科和门类, 它是多学科技术的大融合。

3 精细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精细农业是用现代电子信息高新技术武装农业生产的一场革命。它所带来的不仅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 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种经营现代农业的新技术思想。精细农业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找到了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载体, 开辟了创新的空间, 并引导人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它既是新时代条件卜思想和思维方式的一场革命, 又是从传统农耕文明的精髓一定性的“精耕细作”到定量生产的质的飞跃。

新的农业技术革命的到来必将带动和促进一大批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兴起和发展;必将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促进科研和生产应用的紧密结合;必将加速农业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的进程。对此, 世界各国政府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并着手进行充分的准备。

4 农业工程教育所肩负的使命

精细农业的实质是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一轮的思想和技术的普及过程。作为农业工程人才培养和技术传播的主要阵地, 高等农业院校应该充分抓住和利用好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对农业工程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办学方式进行调整, 加强信息高新技术和自控技术的教育, 突出学科的时代特色, 普及新的理念和思维方式, 使之培养出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新型的农业工程技术人才, 并逐步提升我国农业工程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装备水平, 以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为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4.1 农业工程教育的现状

目前, 我国农业工程类有农业生产机械化及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农村建筑环境及能源工程和农业水利工程4个木科专业, 其中前两个专业和精细农业的联系非常紧密。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都突出了计算机方而的内容, 但系统性不强、缺乏具体的载体和明确的定位;教材内容陈旧, 联系实际不够, 无法反映学科当前的发展水平, 对学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目前, 在教学内容中加进了精细农业的学校为数不多。

社会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对农业工程装备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 为生产服务应该是所有科研学术活动的目的。学科的整体发展和目标的最大化却要依赖于学科之间的彼此协调配合才能实现。在经历了由学科一分为二的漫长发展过程之后, 如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同时也迎来了合二为一的时刻。在生产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精细农业就是农业类学科由分到合的最好载体, 是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的良好机遇。

精细农业以各种信息高科技为手段, 强调学科之间的协调配合, 以达到用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产出, 同时保护资源和环境。目前, 精细农业的发展尚处于幼年阶段, 给人的感觉是全新的。它所提供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广阔的发展领域就是进行创新活动的平台和载体。我国的农业资源短缺, 劳动生产率低卜, 农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随着我国加入WTO后, 农业领域逐步开放, 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将而临巨大的压力。因此, 必须抓住这个机遇、加速发展、缩小差距, 以此提高其竞争力。

4.2 改革现行的农业工程教育模式

(1) 成立相应的精细农业的科研机构, 进行相关技术的研制开发和推广传播工作, 随时了解精细农业的最新进展情况。

(2) 根据农业工程领域发展的实际情况, 重新审视和修订教学计划, 相应调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 以凸显时代特色。

(3) 组织力量对教材进行修订或重新编纂, 使其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 以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

(4) 在学科内实行选课学分制, 以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学习和进行创新活动。

(5) 在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增设有关精细农业的课程, 普及精细农业的思想和理念, 使学生具有全新的现代农业及农业工程观念, 并通过学生的几何辐射作用来推动农业及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

(6) 对现有的专业设置进行进一步调整, 适当增加专业数, 必须与生产实际的发展相符, 走教学和生产相结合的路子。

(7) 针对精细农业的高新技术特点, 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 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的教育。

(8) 建立相应的教学实习基地, 为科研和学生的实习提供方便, 以促进教学和生产的共同发展。

5 结束语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提高学生进行创新的动手能力, 用现代的农业理念来武装学生, 给他们提供进行创新的载体, 这样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和创新的积极性。

(2) 提高农业院校学生的自豪感, 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精细农业又可称为数字农业, 与卫星、计算机、互联网及智能技术等现代信息高新技术紧密相系, 这样可使学生有走进了新时代的感觉。

(3) 一方面改革可以使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另一方而, 改革可以丰富农业工程学科的内涵, 吸引更多的人才进行农业工程领域的研究, 以促进农业工程技术的发展。

总之, 精细农业思想在高等学校的普及会造成一种特殊的气氛促进学科之间的调整和交流、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加速信息技术成果在高等学校的普及和应用, 以全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冯雷, 何勇.“精细农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10.

[2]董美对, 何勇.精确农业—21世纪的农业工程技术[J].浙江大学学报:农生版, 2000, 8.

上一篇:贸易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下一篇:生命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