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

2024-10-08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共12篇)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 篇1

0 引言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1 我国农业特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仍存在着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缺点,因此农产品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品质上相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9种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等)价格明显高于国际价格。加入WTO后,国家要降低农产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对国内农业的各种扶持和补贴,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会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抓住加入WTO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机遇,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2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它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波动将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成绩是主要的。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01年底,全国农机固定资产原值达到3000多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550MkW。其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83万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1322.5万台,联合收割机已发展到28.4万台,农用运输车达到869万多辆。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2001年,全国机耕面积超过62Mhm2, 占耕地面积的47.4%; 机播面积超过41Mhm2,占播种面积26.1%;机收面积超过27Mhm2,占收获面积1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0.5%。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势头正在加快,机收水稻已达5.2Mhm2,机收水平达15.2%。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 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与此相适应,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农机生产和推广体系,培养了一支达2000万人的农机科研队伍。

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

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几年,农业机械化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民拥有了经营农业机械的自主权,发展农业机械化有了新的动力。

3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

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 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

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我们进行的“白色农业” “绿色农业” “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4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变化,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快的要求:一是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二是必须大力拓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空间;三是必须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5 结束语

在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达国家都是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向现代化过渡的。机械化是现代化的先行因素,农业现代化是在机械化基础上的更高级发展阶段。世界各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两点共识:一是作为农业生产三大要素之一的农业机械把大工业成果、自然科学和自然力引入农业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转化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推进非农产业发展,使现代生物技术由于现代装备和工程技术手段的支持而得以实施和进一步发展;二是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摘要:在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达国家都是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向现代化过渡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此,讨论了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9-11.

[2]贾振国.国际农业支持政策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机化研究,2007(2):28-30.

[3]周志艳,李庆,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3):5-7.

[4]伦冠德.农业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7(5):247-249.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 篇2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是农业先进科技得以有效实施的关键载体。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升级,我市农业机械化既具备发展基础,又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努力实现由农机大市向农机强市的转变。

1近年来,我市农业和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农民收入保持连续快速增长,在农机购置补贴的拉动下,农民购机用机热情空前高涨,农机服务业日趋壮大,农机事业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一是农机总量快速增长,装备结构明显优化。全市农机总值达到5.32亿元,农机总动力首次突破百万千瓦大关;大中型拖拉机达到346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230台,玉米联合收获机180台,同比增长50,主要农机拥有量继续位居济南市第一、全省前列。二是农机作业领域逐步拓宽,农机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全市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达到130万亩、115万亩90万亩。其中,小麦机械化率均达95以上,基本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玉米机收率达21.4,同比增长41。保护性耕作、旱作农业、大葱生产机械化和秸秆综合利用等节本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面积,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三是农机服务业持续发展,农机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全市各类农机合作服务组织达到73个,专业农户5146个,农机销售、修配网点273个;全市农机从业人员达2.8万人,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突破5亿元,农机服务业已成为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2我市农机化事业经过近几年的加速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打下了良好基础。但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动力机械多,配套机械少;小型拖拉机多,大型拖拉机少;小型农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跟不上发展需要;粮食作物中,小麦机械化水平较高,玉米机械化虽然有较大突破,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经济作物、林、牧、渔及农产品加工机械化才刚起步,南部丘陵山区受自然条件限制,农机化水平仍然较低。二是农机研发力度和有效供给不足。农机具的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有效供给不足,存在着许多农机作业的薄弱环节。三是地方财政对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投入不足。目前,我市农机化的资金投入主要以国家政策性资金和农机化项目资金为主,我市缺少对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大中型农业机械更新和农机化新技术推广等农民自身无力解决的问题的启动和引导资金投入。四是农机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不稳定。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农机站全部取消事业编制,公益性职能的履行无法得到财政支持,办公经费和人员工资全无保障,农机站原有的作业机械老化、损坏严重,平调、挤占、挪用乡镇农机站资

3产的现象时有发生,许多乡镇农机站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无钱养兵,无钱打仗”现象。由于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很多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得不到推广普及,制约了全市农机化发展。立足全市实际,确定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机化发展总的思路是:全面贯彻中央四个一号文件和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为重点,努力推动农机化结构实现四个转变,在全市初步建立起农机化发展的四大保障体系,为现代农业都市发展、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机械物质保障。

农机化基础设施三项建设重点:一是加强机耕道路建设。机耕道路建设要与农机化示范基地建设、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村村通公路项目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纳入本地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纳入板块基地建设中,纳入土地整理建设中,同规划,同建设,同使用,不断完善农村机耕道路,搞好管理维护。二是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长期性、基地性、具有示范指导意义的高质量、高品位的保护性耕作一条龙作业、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和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园区。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和龙头带动作用,使农机示范园区成为融农机示范、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三位一体”互动发展基地。三是加强农业特色板块建设。一家一户几亩地分散经营是不利于发展现代农业的,加快农业特色产业板块建设的目的之一是要统筹考虑,便于农机作业。特色产业的种植要尽可能做到规模化,形成一块一种,一村一品,一片一业的发展布局。农艺要符合农机作业要求,同种同播,同期成熟有利于农机开展规模作业。要鼓励土地有偿使用,有序流转,适度集中。

农机化结构四个转变:一是由抓粮食作物生产主要环节机械化,向全面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转变。在巩固提高小麦生产全过程机械化的同时,全面推进玉米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和保护性耕作机械化。重点发展大型拖拉机以及与其配套的复式多功能机械。着力实施好国家优质粮农机装备推进、省秸秆机械化还田和保护性耕作三个项目,力争玉米机收及还田面积达到20万亩,秋季保护性耕作面积突破4万亩。二是由抓粮食作物生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 篇3

关键词:农机现代化;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70-1

当前,国家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进入了加速发展和全面提升质量的全新发展阶段,农机工业也迎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机遇期。中国农机工业的未来发展必将使中国农业插上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双翼,完成新跨越,实现新腾飞。

2008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正式提出了农业现代化战略,这一战略的提出是多年历史经验积累形成的新思路。农业现代化必将开启中国农业发展新纪元。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实现了土地经营规模化、农田耕作机械化、育种加工科技化、农村建设城镇化、行业管理信息化,才算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其中抓好土地经营规模化和农田耕作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中心环节。而这一切都要以实现农机现代化为前提。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初,农田耕作主要以牲畜和人力劳作为主。后来小型机械逐渐介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体系的建立不仅打破了大锅饭的体制,更重的是解决了中国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同时也使大量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到城市去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这时出现了部分农民变成了市民,也出现了部分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同村农民,不再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直接拿取土地流转资金。当大量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走向城市变成城市建设中的一份子时,使推进城市化进程成为可能。国家在学习外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开始提倡在农村组织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组织,其中农机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农机合作社的发展为农机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前提和保障。

因为只有农机大户、土地集约耕作、实行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才能大面积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

为推动农业现代的发展,“依法促进”进入国家的发展规划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与2004年颁布实施。该法律确立了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年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机补贴政策,补贴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同时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农机工业的发展。目前这些法律法规已经基本形成中国农业机械化法律法规体系框架,由于有法律和政策作保障,农机大户不断地涌现,农机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

农机大户的出现和农机合作社队伍的壮大是成功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和大面积生产作业的依托,极大地推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一些大型、技术精良的农业机械开始应用于生产,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土地经营规模化、农田耕作机械化的局面开始出现。同时农机社会化服务领域随之拓展,呈现出组织形式多样化、服务方式市场化、服务内容专业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显著特征。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农机工业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全国各地现代农机装备展示交易会不断召开,大型农机产业园不断建立,打造国内一流的现代化、规模化、功能化、集约化的区域性大型农机产业园区成了许都省份努力的方向。一些国内大型农机企业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加强与国际企业的合作力度,加大技术改良力度,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企业规模。当前,国家已经建立了农业机械从科研、开发、制造到销售、服务比较完整的农机工业体系。

在这一体系框架下,中国农业机械工业蓬勃发展,制造、销售呈现可喜势头,服务体系日加完善。现在,采用智能化、自动化的作業方式正成为中国农业机械人努力的方向。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为导向,走“绿色化”产业道路,发展节约型农业装备,向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将成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有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高度自动化的作业机械,才能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作业成本,才能提高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才能提高农产品产量,解决“中国地少人多、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

农业现代化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经过中国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国农业正朝着一个全新的方向迈进。农业机械现代化指日可待。中国农业机械的发展已经为中国农业现代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农业现代化不再遥远。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 篇4

1.1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机械农业指的是在农业生产上用机器代替人力的生产方式,农机具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农业的机械化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农业生产总值;农业机械化还能够减少劳动力资源的消耗,为社会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对于一些人力无法达成的工作,机械能够代替人类来完成。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产品的生产将越来越趋于专业化。欧美等国家的发展经验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说明,虽然这些农业大国的发展道路不同,但都把农业的机械化放在农业发展的关键位置,所以这些国家的农业才会发展地如此迅速。农业机械化的进步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我们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标准正是劳动生产率,所以我们说农机化是判断农业现代化的标准,这个标准已在国际上得到普遍认可。

1.2 农业现代化是农业机械化的基础

从传统的男耕女织到现在的机械化、专业化作业,我国的农业经历了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完美过渡,虽然这个转变的过程很漫长,但是获得的成果却不容小视。农业实现了现代化的表现是农业科技具有较高的水平。目前我国的现代农业正向着绿色、精准农业的方向前进,现代农业科技越来越进步,也将与国际农业接轨。有了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才有坚实可靠的基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

1.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两者的相互结合。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一直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我国政府在农业上的资金投入不高,农业经营形式非集约型,作物种植的规模也特别小。和欧美等大国的农业相比,我国的劳动生产率为他们的四分之一、平均粮食占有率是三分之一,平均的生产总值仅为四分之一。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们务必走现代农业与机械农业相结合的路线,把这两者的结合放在国家发展的战略位置上才可改善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众多问题,使得农业能够持续健康地发展。

2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缓慢

虽然这些年来农民的收入增长呈直线上升趋势,但是相比于农机具的高昂价格,这些钱并不算多。农民没有充足的收入来购买农机具,农业生产又急需农机具,于是很多农民就会求助于农业合作机构,但是目前我国的农业合作机构发展状态并不乐观,大部分机构的专业性都较差,所以农机具的普及范围受到严重影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农业机械化之后农业生产总值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一定会提升。然而现在的处境是农民没有资金购买农机具很难实现全国范围的农业机械化,所以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扶持力度,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扫清障碍成为现在需解决的问题。

2.2 耕地经营规模小

现在我国农业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增加了土地的流动性,提高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我国施行的按照人口平均分配耕地的做法,使得耕地依然掌握在个人手中,大多数耕地的种植还以家庭为单位,种植模式区域差异明显,在很多偏远的地区传统耕作方式甚至还存在。在缺少统一耕作标准的现实面前,把这些零散的耕地联合起来实现大范围的机械化作业难度较大,因此我们说我国耕地的经营模式制约了机械农业的进步。

2.3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

农村劳动力过剩也是阻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欧美等农业大国的发展实例证明:只有农村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农业机械化才会获得迅速地发展。所以说想要发展机械农业的关键是减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增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力人数。但是我国的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两个行业并不能承载如此巨大的劳动力数量,所以我国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还在不断地增加。相比于价格高昂的农机具,过剩的劳动力价格显得尤为便宜,所以大部分农民还是愿意雇佣廉价的人力进行农业生产,这就导致很多农机具在农村的销售遇到瓶颈,阻碍机械化农业的发展。

2.4 农机服务社会化水平和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低

农机具代售点等服务性机构的服务水平、农机具使用者的专业素质都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方面,我国很多售卖农机具的机构服务水平很低,这些服务机构不能给农民提供专业的使用指导,当农机具出现问题后也不能及时给予解决,所以很多农民为了减少麻烦在客观上不愿意购买农机具。另一方面农民在使用农机具时会遇到很多的实际问题,农民本身受教育程度有限,凭自己的已有知识根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就导致农民在主观上排斥农机具的使用。

3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策略分析

3.1 以推进田间作业全程机械化为重点,分阶段实现农业机械化

促进粮食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按作物品种分阶段发展机械农业是个可行的方法。目前正是粮食作物如水稻、小麦和玉米机械化发展的瓶颈期,解决了这三大作物的全程机械化将是农业机械化进程中的里程碑。对于小麦来说,提高收割的机械化势在必行;对于玉米来说,要重视它的收割和储存的机械化;水稻的前期插秧尤其要注意机械的使用。在三大作物小麦、玉米、水稻的全程机械化完成并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再去加快其他种类农作物的机械化进程,那么农业的全面机械化将在不远的将来。

3.2 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发展畜牧机械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但要促进农作物的机械化也要加快畜牧业与农产品深加工两个方面的机械化。对于畜牧业的机械化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各种饲料的机械化处理。国家相关部门需严格把关饲料生产、加工、运输和存储的机械化,设立固定的部门进行专业化管理。

其次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来说,要大力拓展农产品的二级三级产品,在这方面需要专业人员的技术支持,有必要开发与农产品深加工相关的核心技术,延长农产品产业链长度,进而把农产品的综合价值提升到最高。

3.3 以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装备水平

目前虽然我国的机械制造业很发达,但是在农业上的应用还不够普遍,我国的机械农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加强农业和机械之间的结合,大力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机具,是加快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的唯一道路。在农机具的研发上,要以功能齐全有技术含量的农机具为重点,只有这样的农机具才能增加农田的肥力、增加耕地的可承受能力并提高耕地的产量。此外政府需要培训专门的技术人员,下乡为农民讲授农机具使用的课程,让农民与农机具零距离接触,降低科技在农村中的神秘感。此外还要在农村设立专门的农机具销售点,引导农民购买节能高效的农机具,减少耗能农机的使用。从全方位对优质农业机械技术进行大力的推广必将提升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3.4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

全面推进农机服务的社会化能够刺激农业机械化的进程。这些服务组织要以为农民服务为宗旨,以谋取利润为次要目的。服务机构社会化建设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要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体系,让农机公司、合作组织和农机使用用户的沟通联系形成一体化;其次要给予农业机械服务机构更多的扶持,让零散的农户们能够合作起来,联合使用农机具进行农业生产,有效节约劳动力资源;同时在为农民提供农机具服务时,农业机械服务机构需制定严格的服务标准,还要不断丰富服务的类别;最后要充分发挥第四媒体互联网的沟通作用,服务机构可在网上及时更新农机具新类型、农业新技术、农产品新需求等信息,免去农民使用农机具进行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

3.5 以培养创新型综合性复合人才为重点,实施农业机械化人才战略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要积极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才能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在宏观上国家首先要要实施专业人员的培养战略,把农业方面的人才培养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具体来说可增加大学课堂中与农业机械有关的课程或者多出版农业机械方面的书籍;其次对于企业来说务必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多引进一些农业机械方面的专业人员并进行新技术的研发;从微观来说要在农村设立专门的农业机械指导机构,让专业人员走进普通的农户家庭,及时解决农民在农机具的使用或者农产品培育中遇到的问题。

摘要: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两者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前者是后者的重要标志,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动力,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和谐发展是整体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要推动机械化在农业上的应用,一步步地实现农业产业的全方位机械化;除推动种植业的机械化外,也要加快畜牧加工制造业的机械化水平;国家要加大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扶持,研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技术;此外还要健全农机具的服务组织,优化组织内部服务质量;最后要重视人才培养战略,为农业机械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通过这一系列措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一定可以实现最终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敏丽,白人朴.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阶段性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2005(12).

[2]王婷婷.“互联网+”时代促进微电影传播的对策[J].电影文学,2016(02).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 篇5

——黑龙江农业发展的成功实践

黑龙江的农业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用占全国1/10的耕地,生产出全国1/7的商品粮,养活全国1/6的人口‛——了解黑龙江历史的人都说,这话有根有据,一如黑土地那样厚重、诚实。‚2011年粮食总产量、增长幅度、商品量和调出量均居全国第一‛——了解黑龙江现状的人都说,这话说得真实、豪迈,一如龙江汉子那样耿直、豪放。‚这些都还只是表层次的‛,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说,大水利,夯实了农业生产的基础;大机械,挺起了现代农业的脊梁;大科技,提升的不仅仅是粮食总量;大合作,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崭新跨越——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历届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艰辛探索,为国家粮食安全、为探索共和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了努力。

黑龙江——曾经的‚北大荒‛,正在祖国的东北大地崛起;共和国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希望之光,正在谷涛麦浪中升腾。

“大水利”、“大机械”,夯实农业生产的基础,挺起现代农业的脊梁民以食为天。

一部中华古国文明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与旱灾、洪涝等各种自然灾害的抗争史。如何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历朝历代的执政者。

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政府的神圣使命和庄严承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黑龙江更是重任在肩。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确保粮食高产稳产的基础。黑龙江水资源丰富,但多年来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滞后,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1亿亩中低产田需要改造,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制约了黑龙江从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的步伐。一定要打好水资源保护利用和水利工程建设这场硬仗!2009年,财政部、水利部在全国启动了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乘着中央1号文件的东风,黑龙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水利战‛打响了。

缺资金,省长王宪魁、常务副省长刘国中等领导亲自协调、调度。黑龙江省水利厅厅长陆兵介绍说,3年来,黑龙江累计投资350多亿元,开工建设西部松嫩平原地区林甸、富裕牧场、富南、富西和兴旺等5个灌区工程建设和东部三江平原地区沿乌苏里江、黑龙江和兴凯湖流域的14个大中型灌区工程,新增蓄水能力8700多万立方米,新增灌溉面积400多万亩。

黑龙江把节水灌溉作为农业生产的革命性措施来抓,因地制宜地推广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生产程度高的农垦系统推广大型喷灌;种植作物单一的地块实施卷盘式喷灌;水源条件较好、有联户使用基础的地块实施管道移动式喷灌;西部干旱区玉米种植地块发展膜下滴灌,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和提升。

2008年以来,全省新增、改善灌溉面积236万亩,新增节水灌溉工程面积150万亩,新建灌溉水源井6520眼,按节水灌溉区亩均增产粮食300斤计算,今年预计能增加4.5亿斤!

大农机既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更是挺起了农业现代化的钢铁脊梁。在黑龙江农垦总局,我们真切感受到‚大农机‛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凯斯9120收获机是世界顶级收获机,20小时可收获大豆1420亩,收获玉米1200亩。目前全球只有11台,我国仅有2台,其中1台就在我们农场。‛ 鹤山农场党委书记徐志刚说。

‚这些大型农机,让繁重的春种秋收实现了‘只见农机不见人’的理想‛,鹤山农场种田大户杨传发说,以前300亩玉米使用人力得收半个月,现在一台200马力的机器只要3小时就收完了。

‚大农机极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负担,解放、释放了农业生产力‛,谈起大农机,九三管理局第四管理区鹤跃种植业专业合作社赵路刚非常‚专业‛:大农机在深翻土地时达40厘米深,土地蓄水能力大大增强,比不深松的地块每公顷可多蓄水400吨左右,相当于建了一个‚土壤水库‛,粮食亩产均增200—300斤。现在1万多亩地从种到收,算上后勤只需10个人,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农垦九三管理局只是黑龙江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一个缩影。截至去年底,黑龙江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9.8%,居全国之首,已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从传统的锄头、牛马犁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四轮拖拉机,再到今天的最先

进的、全自动的智能化大农机,演绎着共和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的艰难历程,挺起了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的脊梁。

科技不仅仅提升了粮食产能,更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

‚科技提升的不仅仅是粮食产能,更是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在广袤的黑土地上,记者连续奔波了近半个月,对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书记隋凤富的这句‚口头禅‛,有了更进一步认识。

车行广袤的三江平原,风景格外的好。农垦建三江管理局党委书记陶喜军自豪地说,开小汽车下地,驾驶飞机洒农药,用手机遥控百里乃至千里之外的大棚,已成为建三江农垦农民的新时尚!

2012年4月15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分公司)智能化水稻育秧超级大棚基地现场。公司副总经理谭景光启动手机互联网、物联网系统,向记者演示如何通过手机屏幕,实时监测公司上百个大棚内的温度、湿度等各种数据。发现大棚温度高了,就可直接在手机上操作打开大棚通风设备;发现大棚湿度不够了,就打开大棚的喷水设备……‚这只算是‘小儿科’,要不是陪你们,我就坐在办公室甚至是在千里之外的任何地方,通过手机遥控大棚,实现智能化浸种、催芽、育苗等流程‛,看出记者的惊讶,谭景光笑着说,他们现在正在进一步研究并完善3G物联网智能大棚控制技术,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全国更多的农民兄弟会一起分享科技给农业带来的丰硕成果。

在黑龙江垦区,保护性耕作、模式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健身防病、GPS导航、集中浸种催芽、智能化育秧、毯式育苗机插和奶牛性控冻配等技术连续创造着增产奇迹。

严格坚持统一供种、农机管理、田间作业三个标准化,从秋整地开始,到浸种芽、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再到航化作业、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标准化、精准化……北大荒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大农业的提升,开始进入以工厂化、信息化、网络化为标志的农业工业化时代。

这所有的一切,背后都有科技这一神奇的推手,都有一支强大的队伍: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近20家涉农院校;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等近70所涉农科研院所;几千家农业科技龙头企业。

不论农忙还是农闲,只要想寻求科技帮助,就可随手拨打农技‚110‛热线

电话,或连线专家大院,你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截至目前,专家大院覆盖了黑龙江省的64个县(市),并延伸到部分乡镇和村屯。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围绕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以及杂粮等选育新品种共计254个,引进和创造各类种质资源5914份。肇东市五里明镇——通过综合采取一系列先进适用技术,玉米亩产达到了2000斤以上,成为全国闻名的玉米吨粮田示范区。

甘南县兴十四村——马铃薯种植采用良种良法,最高亩产达到了10285斤。……

劳动改变生活,科技创造奇迹。‚2011年,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1.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5%,粮食作物标准化率达到90%以上,全省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忠林说,‚黑龙江农业已步入标准化、精细化、工厂化阶段,科技已成为黑龙江现代化农业的重要引擎和助推器。‛

大合作应对大市场,产业化经营起航,生产方式变革推动现代化农业稳步前进

从分散走向集约,从小生产走向大合作,黑土地正在释放出巨大生产潜力。为发挥黑龙江垦区大机械、大科技的农业生产优势,黑龙江省推进农场帮助农村代耕、代种、代收的‚场县共建‛,4000多万亩农田从中受益。

黑龙江垦区依托农业机械、农业技术、水利工程等优势,为周边农村代育、代耕、代种、代灌、代管、代收。全省有66个县(市、区)的528个村与垦区105个农场开展了合作共建,基本覆盖了全省所有县(市、区)和农场。

近年来,八五六农场与虎林镇深入开展了场县共建合作,实现了资源、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农场派技术员对同河村育苗基地进行全程监管,建立了代耕、代播的垦同农业机械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八五六莙琳采摘园的成功经验拿出来交流,共建了东升村果蔬采摘园。

‚未来垦区在‘场县共建’中,还将进一步发挥垦区龙头企业拉动优势,力争使全省1/3以上的农户纳入共建产业体系。‛隋凤富说,垦区已有74个农场被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政策的扶持范围,占垦区农场总数的65%。

闫家岗农场,将小而全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现代高效农业结构,实现了单位效益产出率最大化,原来的千元亩效益,提高了近20倍。

产业是现代化农业的发动机。作为建三江管理局物流枢纽的前进农场,建设了13.5万平方米工业园区,通过招商引资吸引49家稻米、油脂、食品加工企业落户,推动了42家物流项目,粮食贮运销售达200多万吨,形成了626家商贸区域货物集聚效应。

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九三粮油等18家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了米、面、油、乳、肉等十大支柱产业。

据统计,黑龙江垦区3年催生了100多个孵化企业金蛋的围城——垦区工业园区,数千个分散的垦区企业找到了产业集聚的‚梧桐树‛,飞进了集群发展的‚大鸟巢‛。垦区食品加工与制造业增加值由2008年的44.3亿元增加到2011年85亿元;工业利润由2008年的5.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6亿元。城乡统筹发展,人与自然和谐,“新农村”、“新市镇”呼之欲出‚这不是在欧洲吧?‛

站在农垦九山管理局七星泡农场星怡小区,记者使劲揉了揉自己的眼睛:48栋住宅布局新颖,色彩典雅,错落有致,充满欧陆风情,其他配套设施一应俱全。七星泡农场党委书记祝伟友介绍说,小区至去年11月末竣工后,已入住710户。3年来农场已转移居民5600多人,农场城镇化率已超过80%。坐在近50平方米的客厅里,农场职工肖业涛自豪地告诉记者,他家这套近220平方米的两层小别墅,只用了他一年代耕代种的收入约35万元就买下来了!

星怡小区的兴起,只是黑龙江农村变化一个直观的缩影。

海林农场‚典雅张扬‛的欧式风格,友谊农场‚满族风情‛的地域特色,浓江农场‚三江花园‛的龙江气派,让记者惊叹不已……

勤劳勇敢的新一代拓荒人再一次以改天换地、造福人民的气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008年—2011年,1648个居民点在北大荒的版图上消失,23.62万户居民从作业站搬进场部。垦区100多个小城镇里,老干部活动室、老工人活动室、音乐教室、书画教室一应俱全,群众健身、运动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一流。‚耕作在广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的美好愿景正在变成现实。3年来,随着垦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和第三产业迅速兴起,仅商服网点业户就增加10多万户。一批批懂文化、懂经营、懂管理的黑龙江农民,站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潮头。

3年来,垦区新建改造住宅及配套设施2600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28平方米,楼房化率、自来水普及率均达98%,集中供热率超过50%,城镇绿化率达到35%。垦区城镇化率80%以上,已接近甚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在广袤的黑土地上,星罗棋布的农村新市镇,像雨后春笋般的,悄然屹立:这是一盏盏永不熄灭的灯,照亮着3800多万龙江儿女在探索农业现代化的艰辛历程;

这是一面面迎风招展的旗,引领着3800多万龙江儿女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上勇敢攀登;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 篇6

[关键词]日本现代农业;一改三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中图分类号]F331.3;F320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20

现代化既是人类社会经历的一次巨大社会变革,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次重要转换,它不仅体现在工业文明的发展程度上,也体现在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过程[1]。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和政策选择,不仅需要明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清楚现代农业的内涵和特征,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应该说,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并没有一个普适的范例,不同的历史环境、发展条件、制度背景,甚至不同的社会文化基础,都使得农业现代化过程表现出各自的发展特色。但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如土地制度变革、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劳动力转移、城乡结构的演变、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以及政府农业支持政策、产业结构的变化等进行分析、比较,对后发国家来说有借鉴意义。

日本的国土面积为37.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国土面积的1/25;人口 1.27亿,相当于我国人口的 1/11。日本农业发展的客观条件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山地较多、人多地少、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等。日本的农业现代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化。因此,相对于美国、法国等农业发达国家,日本农业发展过程的许多成功经验对中国更有借鉴价值。

本文拟在梳理日本现代农业主要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找出值得我国借鉴的经验,以期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一、日本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历程

严格来讲,日本农业现代化始于二战后,大体上可分为两个阶段:(1)战后恢复期,从二战结束到1950年代中期,大致经过10年的经济调整,农业水平有较大提高;(2)经济快速增长期,从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通过大致10年的时间,日本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目前,日本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良种化水平居世界前列,标准化、产业化、组织化程度非常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追溯体系完善健全,农户收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与城市没有太大差别。

日本农业现代化开始时存在着“三利三不足”。“三利”是指战前农业基础较好(通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农业生产率有了较大提高)、广泛使用化肥(农民科技意识较高)、气候适宜农作物生长(除本州西北部和北海道,其余地方四季温暖湿润);“三不足”是指二战后果沉重(青壮年劳力大量损失、经济损失巨大、生产瘫痪),耕地面积少,小块土地多、生产规模小。战后初期日本的农地改革彻底完成了地主制度的解体和自耕农的创设[2],日本农村成了小生产的“汪洋大海”。日本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与欧美国家完全不同,这种基本国情决定了日本农业现代化不可能走欧美国家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而是要选择先改良土地和农作物品种、再实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路径,即以“土地改良—化学化—良种化—机械化”为路径的“一改三化”。

1.土地改良

土地改良重在改变土地属性、提高土地利用价值。日本的土地改良包括农户个体和国家两个层面,除了农户个体的自发行为,如对土地进行修整、改造外,日本政府还通过立法、政策和资金支持在短时间内有效地对农田进行了规划、开垦、土壤改良、农业生产灾害预防、水利工程建造、农田道路建设等。日本土地改良的目的在于提高地力和土地利用率,增加土地耕种面积。这是日本特有的农业现代化开端。

日本的土地改良大体经过三个阶段:一是以1949年出台的《土地改良法》为标志的对水田的改良;二是始于1960年代初的对旱田的改良,这主要是为了迎合日本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居民膳食结构中对蔬菜、水果、畜产品的需求;三是1960年代中期开始的对草地的改良,主要是针对城市居民对畜产品、奶制品的需求和发展畜牧业。

2.化学化

所谓“化学化”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广泛地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类物质,这既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日本是世界上农药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日本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过度的化学化曾经造成过巨大的危害和污染,包括滥用化肥破坏了土壤中的微生物,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成分和化学成分,使地力下降、农作物生命力减弱,从而导致病虫害增多,农药使用量增加。这样,化肥、农药轮番增施造成的恶性循环,不仅破坏了自然环境,而且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食品污染、饲料污染进而导致畜产品污染。

3.良种化

日本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始终把农作物品种改良尤其是水稻改良(日本水稻品种改良在世界上堪称一流:根据气温有特寒区、寒冷区、温暖区、暖区等水稻品种;根据灾害有抗风性、抗湿性、抗旱性、抗灾性、耐肥性、抗病性等水稻品种;根据季节有早熟、中熟、晚熟等水稻品种)放在重要地位。在旱田作物方面,1960年代以后日本蔬菜种植主要采取设施型生产方式,并在水果质量和品种多样化方面进行研究,使日本水果业的发展同样位于世界前列。

4.机械化

机械化是日本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始于1950年代,全面实现于1970年代。1960年代是日本农业机械化全面普及和改良时期,也是日本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最重要时期。日本的农业机械化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适用性强。日本水田多、山地多、土地分散,对此,日本采取了不同的办法,例如,根据水田多的特点要求农业机械能够基本适用于从育苗、耕地、整地、灌溉、插秧、除草、病虫害防治、收割、脱粒等水稻生产的整个过程;根据山地多和土地分散的特点,要求优先发展小型农机。日本农业机械在向适用化、小型化、轻型化、系列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方面卓有成效。二是种类齐全[3]。农业机械有适用水田生产、旱田生产、果树业生产、畜牧业生产的系列机械,甚至还有病虫害防治机、供料机、自动真空青贮室、自动挤奶机等。总之,到1970年代日本已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牛马等农用畜力结束了其在日本的历史使命。

正是由于机械化和化学化的实现,日本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有了明显提高。从日本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日本农业现代化所选择的路径符合当时日本的国情、国际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和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二、日本现代农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在世界范围内,各发达国家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大致分为三类:一是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地广人稀的国家所采用的先机械化、后生物技术化的道路,二是法国、德国、英国等工业发达但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所采用的机械化与生物技术并进之路,三是日本、韩国等人多地少、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所选择的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先推广生物技术再机械化的劳动密集、技术密集之路。作为后起的农业现代化国家,日本基于自己的国情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路径,这种理性的路径选择有利于此后各项农业发展措施的有效实施。可以说,日本农业现代化开辟了农业现代化的“东方道路”[4],对东方各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不具备农业现代化之欧美模式所要求的人少地多的条件,因此,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成功先例对中国有更大的借鉴意义。

1.依法治农,加快农业发展

日本于1961年颁布实施的《农业基本法》作为农业“母法”确立了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并对生产、价格、流通、农业结构调整、农业行政机关与团体等作出了规定,加之配套的200多部农业法律法规,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农业法律体系。日本的农业立法具有严密性、权威性、稳定性的特点。日本不仅通过严密的立法程序进行农业立法,而且立法内容严密,不仅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等原则问题,也包括具体的措施、办法、程序等操作性问题,此外还明确规定了违法后应承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依法治农保障了农业各项改革的执行力度。日本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科技三大要素几乎都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不受政策更迭和人事层领导变动的影响。1999年日本颁布的《食物、农业和农村基本法》作了较大的修改,确定了未来日本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目标:一是稳定食物供给;二是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三是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和农村发展[5]。日本政府还依法建立了严格的农地保护制度,对土地流转实行严格限制,坚决排除非耕用地、利用农地获利,从而保护了有限的农地资源。这对于我们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有启发意义。

2.完善农业支持政策,重视对农业的投入

日本政府先后完善了相关农业支持政策,如财政信贷支持政策、价格补贴政策等。价格补贴主要通过三种具体制度来操作:稳定的价格制度、最低价格保证制度、差价补贴制度。补贴政策尽管在一定时期内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故此,日本政府从价格支持转向生产能力支持,从而在不放弃政府职能的前提下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提供了更大空间,这种调整保护方式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3.建立网络庞大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日本为了克服小农经济本身对农业现代化的阻碍,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合作组织,几乎所有的日本农民都参加了一个或多个合作组织。日本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是农业协同组织(又称“农民协会”或“农协”)。这是日本网络最庞大、功能最齐全的合作组织。在日本,99%以上的农户都属于农协会员。从中央到都道府、市、町、村,都建立了经营上彼此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民间农协组织。农协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共同销售、采购农业生产资料和部分生活资料,信贷,保险业务。日本农协的合作保险事业在农民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6]。在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农协是管理小规模农户的一个创举,是帮助小农参与现代化进程的典型组织形式。农协设有营农指导员,在生产、经营方面给农民以指导,使农民可以集中精力去搞好农业生产。农协组织不仅大大提高了农户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的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为日本农业走向产业化、专业化、规模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是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主要是由两个以上农户组成的、共同利用大型设备的合作组织。这类组织的主要形式有集体栽培组织、共同利用组织、畜牧生产组织等。

三是地区农业集团。以村为基础,把区域内所有农户组织起来,对生产进行统一的调整、指导和管理。

值得指出的是,日本农协取得的巨大成就与政府的支持和农协对内的公益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日本把农协制度作为发展农业的组织措施,通过1947年的《农业协同组合法》以法条的形式为其发展创造前提条件并予以规范,同时加大政府对农业和农协在财政拨款与税收方面的扶持力度;另一方面,农协对外追求利润,对内体现公益,成为日本国内最能维护农民利益的实体组织。同时,各地农协和各种研修中心非常重视农业科学技术普及与农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如何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并使他们具有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素质,是我国农业合作组织面临的课题,而日本农协的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

4.建立完善的农业科技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

日本政府和民间团体十分重视农业教育、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科技推广制度,民营的农业推广体系也是推动日本农业推广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7]。

遍布日本各地的国家级或县级农业科研机构分工明确、各有侧重。各县的农业综合中心下设农业实验场、农业大学、农业技术普及改良所和综合调整部。农业实验场负责新技术、新品种开发,属于研究部门;农业大学负责人才培养,属教育部门;农业技术普及改良所负责新品种、新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属于推广部门;综合调整部统一协调上述三个部门,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先进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同时,随着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逐步提高,日本的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加强了对有机农产品的认证管理,建立了严格且完备的有机农产品认证制度。特别应该指出的是,日本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具有主体多元化特征,包括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院校、企业或民间的培训服务机构、各级农协、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农业改良普及系统等。这种多层次的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实用型农业人才和经营人才,提升了日本农业发展的科技实力。我们在发展有机农业、培养农业人才等方面可学习借鉴日本的做法。

5.重视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发挥农业的多重功能

日本农业不仅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而且十分重视生态效益,把农村的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组成一个个休闲场所。观光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旅游业与服务业的发展。1955年日本农林大臣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构想,经过前后三轮的新农村建设,日本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其中“一村一品”运动是日本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模式。日本各地以村庄为单位,以特色资源条件为基础,开发特色产品,使每个村庄都拥有自己的拳头产品,这既发展了地方经济,促进了农村繁荣,又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发展的主体,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将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结合,形成当前日本农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现代气息与传统特色共存的特征。这对于我们构建特色农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借鉴价值。

6.多种途径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理性推进城镇化发展

各国农业现代化均不同程度地面临过 “钱从哪来”和“人向哪去”两大问题。日本解决这两大问题的做法是钱靠工业反哺、人靠城市吸纳,不仅为工业增长和城市建设提供了劳动力,也实现了就业结构的现代化。日本一方面发展农村合作事业,就地转移劳动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养非农人才,在农村推行职业训练制度,为农村谋职者提供学习机会,提升其劳动技能。这为我们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解决农村劳动力发展问题提供了经验。

三、结语

二战后,由于日本制订了适宜的农业政策,选择了适合该国的劳动密集、技术密集的小农经济基础的农业现代化之路,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完全自给并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成为高度发达的农业现代化国家。其主要标志有:实现了农业机械化、乡村城市化、农业高效益化和产业化,农户家庭收入不低于城市居民家庭收入,消费水平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化,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科技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网络化。

日本在二战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在人多地少、自然资源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其特点主要有:非农化和城市化达到较高水平;农业生产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农业劳动生产率高;农业内部结构中,农产品商品率高;有健全的农业科研推广体系和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对于当今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当今中国农业所面临的时代条件、科学技术条件、发展基础等,都不能与世界范围内早期农业现代化时同日而语[3]。就农业层次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基本呈三种态势: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东部沿海地区、农业现代化基础较好的处于经典农业现代化起步期的中部地区、尚未起步的西部地区;就化肥污染来看,我国大量使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且土地退化加重,自然灾害频繁,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或模式的选择,在借鉴日本成功经验的同时还必须因地制宜并有所创新。如要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路径,依法治农,建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视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的统一,发挥农业的多重功能等。

[参 考 文 献]

[1]

蔡世忠.河南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农业建设探究[J].河北社会科学,2008(6):120.

[2] [日]晖峻众三.日本农业150年[M].胡浩,译.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1:85.

[3] 杨绍先.日本农业现代化之路径[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90.

[4] 史美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国际比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122-124.

[5] 孔凡真.可供借鉴的日本农业现代化[J].吉林农业,2007(5):12.

[6] 范三国.国外的农业合作组织——以日本为例[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25-136.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 篇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机化的发展对振兴农村经济, 农民过上小康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农机设备的普及与发展, 农业的生产水平有了大大的提高, 先进的机械化生产方式正在替代落后的传统手工生产方式。据资料表明, 2003年全国预计完成机耕面积61360千hm2、机播面积42010千hm2、机收面积27354千hm2, 机械化耕地、播种、收获水平分别为47.2%、27.2%和20%。农业机械化发展空间不断扩大, 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过程。农业机械多元化可以促进农业产品的结构调整, 提高农民的劳动生产率, 由单元化的农业作物向多元化农业作物发展, 又从单一的种植业发展出了第二、第三产业, 增加了农民的效益, 从而保障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各个环节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是保持农业与农机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起步早, 有基础, 但发展仍很不平衡。我国小型机械多, 大中型机械价格高昂、供不应求、普及率不高, 对农业的快速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随着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逐步占据主导地位, 但是, 因自然环境、人口素质、地理状况和经济状况等的影响, 所存在的限制发展的问题不少, 所以我们要逐步地解决, 以便更好更快地发展农业现代化。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大中型机械需求量增加

当前农业需要大中型农机的投入十分明显, 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 以往只因大中型机械的价格昂贵而让农民望而却步, 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理解大中型机械在现代化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但对于一些地区来说, 大中型的机械普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 政府要发挥其职能, 做好带头作用, 辅助农业机械的发展, 逐步形成新型的农机服务产业链。

2.完善农机服务体系

农机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农业机械现代化的必要条件。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水平不断提高, 农机的监管力度也要加强加大, 而且要有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 以顺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普及法律法规, 让每个人明确自己的职责, 严格控制好农业机械手的技术关, 要鼓励和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 规范好农机市场的销售、维修、作业等环节, 保质保量, 切实地维护消费者的权益, 保障好农民的利益。

3.注重技术进步与创新

发展农业机械必须要注重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加大投入力度, 不断满足农民对先进生产工具的需求。大力提倡自主研发, 提高国内生产水平, 提高农机产品的质量、性能和安全性。保证农机的更新升级跟得上时代的脚步。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 篇8

1 农业现代化思潮——20世纪的主旋律

从原始农业转变为传统农业, 再从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 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19世纪工业与科学技术发展为农业现代化准备了条件。1892年第一台拖拉机问世, 1840年李比希营养归还学说出台, 再加上达尔文杂种优势理论与摩尔根遗传学理论等等, 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思潮与行动的产生与发展。其主要内容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 实行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水利化;以现代科学技术武装农业, 用杂交玉米等高产新品种与新耕法替代老品种老经验。农业现代化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世界农业一反过去几千年老牛破车的步伐, 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

2 自然农业思潮——一次超凡脱俗的尝试

作为一种对农业现代化的逆反, 70年代西方出现了企图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一次尝试, 即自然农业思潮。它强调崇尚自然, 对唤起环境保护意识起了积极的作用, 纠正了现代农业只强调产品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的不足;它所强调的某些传统农业技术仍有其积极的作用;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等作为一种农业的特殊模式, 在某些情况下少量应用 (如旅游景点、安全食品) 也是不足为怪的。另一方面, 这股思潮又极端地强调自然而走向否定人的能动作用, 反对投入, 反对人工合成品, 企图返回古代式传统技术而否定现代科学。在理论上, 违反最基本的能量转换与散逸定津, 企图实行自我封闭式的物质循环模式, 而滑向科学上的倒退。因此, 作为一种农业的整体战略是不足取的, 在实际生产上, 由于它只强调保护自然资源环境而忽视生产与经济, 因而不能广泛地被农民与政府接受。8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下去而被可持续农业思潮所代替。

3 可持续农业思潮——当前的热点

本世纪中后期, 为抵制工业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环境保护主义风起云涌席卷全球, 应运而出现了可持续农业的思潮, 企图以此作为替代现代农业的第二次尝试。

在吸取现代农业、自然农业优缺点及成败教训的基础上, 可持续农业思潮既强调粮食安全与发展农村经济, 又强调保护资源环境, 实现生产、经济、生态三个持续性的统一。既强调发展当前的农业而又不破坏资源环境, 兼顾当前与长远, 促使农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 可持续性获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广泛赞同。强调农业的当前与长远的结合, 重视持续能力的建设, 这是具有重要理沦与现实意义的。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讲, 今后的任务, 是将传统农业转变为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现代农业, 实现农业现代化与持续化。

4 绿色革命思潮——发展中国家振兴农业之依托

本世纪60年代, 在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同时;在发展中国家开展了有声有色的绿色革命。这一思潮与行动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推广高产新品种 (如矮秆小麦、矮秆水稻、杂交水稻) 带动农业的全面发展, 但只改变品种而不改变生产条件收效甚微。因此, 在实际推行过程中, 形成了种子+化肥+灌溉三驾马车一起上的局面, 故有人又称之为“肥水农业”。

绿色革命有两点。 (1) 绿色革命的四大技术手段必须与社会经济环境相适应, 采取相应的政策与科技进步并增加投入。 (2) 将绿色革命的各项技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之上, 重视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总的认为生物工程是有前途的, 但它“是国际争论的焦点, 发展中国家要在10~20年后才能理解到它的好处”。

5 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集约持续农业

以上四种思潮各有所长与所短, 各有它的背景与适应性, 农业具有极大的地域性与差异性,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农业的思路、目标、内容、技术体系都不尽相同。我们在努力吸收世界各种农业思潮与理论精华的同时, 一定要冷静地加以辨别, 关键在于“中国化”。

1949年以来, 中国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与农村生态环境获得了持续的发展与改善。但是目前农业生产与环境形势也日趋严峻, 怎样养活养好十多亿中国人已成为世界注目的焦点。在罗马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期间一位美国记者提出:“你认为中国真的能够达到粮食自给吗?”我的回答是“在今后一二十年内, 如果我们真正去努力搞好农业, 而且按适合中国国情的方向道路去进行的话, 做到粮食基本自给 (95%) 不是不可能的”。那么什么是中国式的农业发展的方向道路呢?

首先, 我们要力争在30~50年或更长一点时间内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它的主要内容是: (1) 在物质上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 实现水利化、化学化、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这是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没有它就谈不到农业现代化。 (2) 在技术上用现代科学技术装备农业, 实现高产化、良种化、耕作制度与农业结构优化、栽培技术规范化、资源利用高效化、节约化。 (3) 在经济上, 用现代的经济管理科学指导农业, 实现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土地或经营规模化、社会化。 (4) 资源环境优良化。保护资源, 减少污染, 净化美化农田与农村环境。最后,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还必须与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进行, 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最终目的是持续地提高生产力实现农村农民的富裕化。那种匆忙将农民真实的人均年收入还不足200美元时就拔高为“小康”的做法是值得商榷的。

其次, 中国式的农业现代化还必须有自己的发展道路与模式。根据中国人多地少、粮食紧、规模小的特点, 必须强调高产、高效与持久发展相结合。 (1) 集约农作。将提高土地利用率、资源利用率放在首位, 力争低产变高产, 少熟变多熟, 广泛采用复间套种。绿色革命强调的高产品种、灌溉、化肥等集约技术仍是农作的支柱。 (2) 高效增收。也既要在高产同时做到增加经济效益, 力争高产与高效的同步进行。要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与作物结构, 增加高价值动物与作物的比重,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 大力开展农产品的就地加工与其它二三产业, 促进农村的小康与富裕化。 (3) 在保护资源环境基础上, 强调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的结合, 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与抗逆能力, 改造中低产田, 建设高产田, 促进农业与农村的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技术推广 篇9

1 农业企业中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中的若干问题

1.1 应收账款持续居高不下

农业企业不像一些垄断性的行业, 因此企业没有应收账款是不可能的, 而企业应收账款过多也并非正常。因此企业有效的资金被大量的应收账款占用, 会使得企业的资金周转率下降, 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我国目前大多数农业企业存在一些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的情况, 大量的应收账款的存在使得企业在资金的运用过程中难以有效地开展工作, 并且影响了企业资金调度的自由度, 最终使得供应商只能采取应付账款的方式来进行赊销工作[3]。

1.2 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资信程度不足

企业在进行赊销的过程中, 对于部分赊销的客户的信用情况了解不彻底, 同时对客户的资金状况也了解不够全面, 这些方面的缺陷最后容易导致在多数时候农业企业进行赊销时, 仅凭借部分对于企业外部情况的观察以及简要分析, 或者对于企业财务报表的简单浏览就以为已经把控了该企业的经济情况的全景, 更有甚者仅仅依靠第三者的介绍便草率决定了要进行赊销[5]。由于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资信程度不足, 这也导致了农业企业应收账款的长期居高不下, 影响了企业内部的资金流转。

1.3 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带来了市场的不断完善, 同时行业内出现的买方市场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其中, 买方市场主要是指当市场总体供给大于市场需求的时候, 农业企业作为供应商为了稳定好自身的客户群体或者进一步扩大市场, 从而做出的一些争取消费群体的举措, 在这个过程中, 赊销这一方式是企业重要的销售手段。赊销能够促进农业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保持更大的竞争力, 从而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日益复杂, 这也为农业企业进行赊销业务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企业在进行赊销环节前期如果没有做好相关的了解工作, 极易导致企业遭受亏损。

2 针对农业企业中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中问题的相关措施

2.1 建立适应市场需求与发展的赢利规划

农业企业需要从自身的特色出发, 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开发产品, 从拥有的市场以及自身的状况来制定一定的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 企业能够进一步建立自身的发展优势, 进而实现差异化的销售模式, 以此来打造企业自身的特色。企业的发展能够进入一种良性的成长模式之中, 进而通过强化销售人员的责任, 实现工资、销售业绩之间的结合, 充分重视运营企业而带来的成长空间。

2.2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科学管理思想

农业企业应当从别的行业之中借鉴一定的人才管理经验, 加强对于人才培养的模式。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树立民主的风气, 避免专制的发展理念, 企业管理者应当积极听取别人的意见, 打开自身的眼界, 引入科学管理的思想, 进而在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管理素养的基础上, 促进企业效益的提高。

2.3 建立客户的信用评审制度

农业企业应当将自身更多的精力放在事前控制的阶段, 进而将企业的工作有效化。对企业的应收账款的控制应当划分为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方面, 农业企业尤其要注意事前控制的阶段, 建立客户的信用评审制度, 以此来保障企业的赊销业务不会在事中、事后两个阶段受到阻碍。

结束语

近年来, 由于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农业企业之前也加大了竞争的力度。农业企业开始形成了一定的赊销业务, 进而出现了应收账款的问题。农业企业一般都实行多种经营, 且以全面发展的经营方针。因为农业生产不仅以多种经营为主, 而且需要在管理上实行联产承包、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体制。因此本文针对农业企业中应收账款管理工作中问题的相关措施如下:建立适应市场需求与发展的赢利规划、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科学管理思想, 建立客户的信用评审制度。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农业生产逐渐进入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生态化、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在农业生产单位产量不断提高、效益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却面临着环境污染加剧、土壤地力下降、病虫害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只有加快农业技术创新, 加速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让新技术普及到农业生产者的生产活动中, 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业技术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平, 代江涛.应收账款管理若干问题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2 (17)

[2]张海英.中小企业资金紧张的成因分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06)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 篇10

一、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推动新型农业现代化 建设

近年来,国家、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款物日趋增长,尤其是公共财力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力度不断增强,以农业综合开发开发为平台的支农整合资金投入不断增多,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与资金管理日显重要;项目管理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公共财政投入的效益问题;关系到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 一) 把握事前论证立项环节 ,确保项目可行性和长效性

以效率为原则,注重项目可行性论证。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放是否符合本地农业主导产业需求,投入与产出配比是否合理,财政有偿资金投放是否安全,项目是否可行,能否切实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尤其是农民增收,这些要求关键取决于项目的选择。如何选准选好项目,就需要在逐年建立项目库的基础上,对拟建项目充分进行可行性论证。例如:在农综产业化项目的选择上,既要围绕“扶大、扶优、扶强”的目标,更要做好“排队”、“摸底”、“筛选”三项工作。 一是“排队”, 就是掌握好本地农业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 现状、掌握已建、在建、待建意向。二是“摸底”,也是部门联动,在相关职能部门提供信息并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示范性农业龙头企业( 专业合作社) 中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信用程度高、财务状况好的农业经营主体,列出清单提交决策机构备案。三是“筛选”,就是专门组织由当地发改、财政、产办、审计等职能部门领导和专家参加的立项论证会,严把“准入关”,对通过论证的列入项目库,为今后申报产业化经营项目提供详实的依据。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也同样,按轻重缓急和绩效高低进行建库、筛选、申报与立项。项目管理与规划设计者必须做好拟建项目的前后对比、绩效评价、前景预测、经 济分析等工作,周密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和工程设计,尤其是在资金投向上,必须针对项目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盘考虑中长期发展需求,克服重复无效投入,确保项目功能区发挥长期效用。

( 二) 把握事中规范管理环节 ,确保工程质量和款项专用

1.严格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度 ,提高工作透明度

建设项目工程招投标是一项阳光工程,有利于公开、公平、公正。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量大,工程内容多,统一招投标不仅可以确保工程资金公平合理,而且也能促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县市级农发机构作为业主单位必须做好潜在投标人资格预审、标底控制、防止串标等细致而又保密的工作。 有条件的地方,可统一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开展招投标,确保工程招标规范有序、公正透明。

2.引入工程监理与审价机制 ,确保质量过硬、资金安全

由财政、审计和质检部门监督,通过比选办法,聘请有资质的监理单位和审价机构,开展工程质量跟踪检测,竣工结算专业审价,农发机构从中督促与检查,三者相互配合、互相牵制,从而确保工程质量过硬、资金真实合理,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实,使项目资金全部用在工程上。

3.实行县级报账制和“ 三专”管理,确保专款专用

开设工程资金专户,按进度非现金结付工程款项;建立项目工程专账,专人进行会计核算;逐级审核,严格把关,规范报账手续。

在科技推广费和产业化无偿资金的报账环节上,必须把好四关:一是控制好资金使用范围,强化一个原则性问题;二是掌握好资金构成比例,强化一个合理性问题;三是把握好报账环节,强化一个规范性问题;四是收集好报账佐证资料, 强化一个说服力问题。充分发挥科技推广和农民素质培训费在改变传统农业格局、提升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及培育农民“ 科技兴农”意识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产业化无偿资金在推广新产品、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公益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不断提高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 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 三) 把握事后验收审计环节 ,确保专项资金公开透明

1.整体项目竣工决算 ,接受国家审计和社会监督。首先, 必须将每期在建工程的建设内容、工程中标、造价结算等,以各种形式进行公开,自觉接受各方监督;其次,每期项目整体竣工接受验收前,将工程决算和项目资金筹集、使用、管理情况,提请国家审计。这些工作必须常态化开展,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公开、资金透明。

2.开展建后资产移交 ,明确管护责任。将每期土地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通过国家、省、市各级验收后,列出清单,移交给项目区所在地镇、村进行长效管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建成资产的应有效用。移交内容必须详细清楚,包括工程名称是什么、建在何处、哪一年建成、建了多少数量、花了多少钱、谁建的、原材料出自何处等内容一目了然,而且必须账实相符。这不仅是又一次很好的项目公示,而且将对建后资产日常管护、长期发挥效用产生极大的作用。

二、创新项目管理机制,促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

立足农业综 合开发项 目法人负 责制和县 级报账制 的特殊性 ,积极探素 中介机构 竞争管理 、审价信息 反馈和建 后管护机 制 ,有利于科 学实施农 业综合开 发项目 ,促进新农村建设。

( 一) 探素中介机构竞争管理机制

全面引入中介机构监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过程, 包括项目立项评审、工程招投标、工程质量监理、单项工程审价等工作,全面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办理,此举确保了项目的公开性、公正性、公平性和真实性,也有效地缓解了农发机构人力不足、资历不全面等矛盾,但据报刊杂志和新闻媒体相关报道,某些地方常年累月聘请同一家监理公司跟踪管理工程质量,同一家审价公司审计工程数量,可能会滋生某种“软着落”或旁技错节,而且,有部分中介机构行业自律意识不强,监管乏力,其中的人员个体素质参差不齐,致使在监理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不得不引起项目单位的高度 重视 ,基于对项 目资金负 责、对工程 质量负责 的原则,积极推行中介机构竞争管理机制,不失为更加科学、更加合理地管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良策。不仅能促使并规范中介机构开展行业自律,又能提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科学管理水平。

( 二) 探素工程审价信息反馈机制

“一级法人( 县市级) 和三级管理( 县市—镇街道— 行政村) ”是目前县市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金管理的最大特征,三者最关心的热点问题是资金的筹集配套和投入使用, 作为镇、村两级,已尽了资金配套的义务后,非常想有了解具体工程实施和资金使用情况的权力,如何协调好其中的三者关系,是值得探素的一个问题。按目前状况看,在项目法人单位抽查中介机构审价结果的基础上,将每项单项工程审计结果反馈给镇、村两级,不失为协调好三者关系的良策,一者可以促使并监督中介公司更负责地开展审价工作,二者可以满足基层二级管理单位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情况的知情权,解除不必要的疑虑,更加有利于公开、公平和公正。

( 三) 建立健全工程建后管护机制

很多农村基础设施,由于重建轻管,效益发挥期不长,达不到预期设计能力,财政资金投入效用很不明显。农业综合开发田间水利工程也同样,因建后缺乏有效管理,出现了淤泥堵塞、人为或自然破损现象严重,日积月累,致使一些建造不到十年的工程已破旧不堪,难以发挥作用。如再缺乏日常管护与维修,千里之堤,也会毁于蚁穴。为了加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管护工作,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建成区正常运转并长期发挥效益,必须建立健全建后工程管护办法。按照“建管并重”、“ 谁受益,谁负责”、“以工程养工程”以及“市场手段与政府补助相结合”等原则建立 管护基金、落实管护措施、实施长效管理。管护基金的筹集可采取“政府补一点、镇村配一点、群众筹一点、新建项目提一 点”的办法,逐年累积,滚动使用,按绩效好坏,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考核项目区,确保已建工程长期发挥应有作用,必将对今后的农业综合开发乃至新农村建设产生深远而又积极的意义。

三、突出农综开发的综合功能,提升新型农业现 代化建设水平

新型农业现代化,不简单就现代农业谈现代农业,而是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相融合,有机整体,不可分割,不争资源,互促共进,协调发展;新在有力推动农业社会化大生产,从根本上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原料和劳动力,拓展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空间,加快现代化进程;新在通过新型城镇化发展有效减少农村人口,推进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充分利用新型工业化强大的技术和物质生产能力、信息化优势,为其提供有力支撑;新在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指明了方向。更加凸显粮食安全、突出农产品质量、重视综合生产能力,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之路,建可持续农业,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目标为盈仓富农、强基固本。“村庄连着的是农田,农田的尽头是村庄,居住着的是农民,农民渴望的是现代化”,农业综合开发与农业、农村、农民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息息相关,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迫切要求,农业综合开发需要统筹兼顾,全盘考虑。

( 一) 从规划立项上突出综合功能

产业经营集约化、生产规模标准化、农民素质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随着耕地资源日渐稀缺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宅基地综合整治等一系列工作已摆上了当前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村庄集聚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用房和农村生产用房相对分离,势必牵动原有基本农田格局的调整,农田水利排灌体系肯定需要重新规划,如何集中连片、统筹规划、功能定位,高起点、大手笔,全盘考虑、统筹规划,拓展建设内容,提升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如何将农村新型集镇与重点农作区有机分离,如何将庄园经济与特色农场有机融合,这些问题,值得各级政府尤其是农业和农村工作主管部门研究。

( 二) 从建设内容上形成综合功能

目前,各地开展了以“美丽乡村”、“森林城镇”等形式多样的新农村建设,其建设内容不外乎道路硬化、河道净化、村庄绿化、环境洁化、民居美化、干道亮化、设施配套、长效管理。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实施“ 水利、农业、林业、科技、其他”五大措施,水利措施涵盖了机埠泵站、排灌渠系、节水灌溉等内容;农业措施涵盖了机械平土、改良土壤、农田道路、农业机械、设施农业、良种繁育、仓库晒场等内容;林业措施涵盖了农田防护林、生态河岸、水土保持林等内容;科技措施以农民技术培训、科技示范推广、测土配方、科学施肥等为主要内容;其他措施主要以规划、勘测、设计、监理为主要内容;产业化经营项目以“扶大、扶优、扶强”为原则,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其公共财政扶持资金主要用于污水处理、节能降耗、生态环保、绿色基地建设和科技推广应用。如能将两者纵深推进、取长补短、有机结合,不仅能发挥公共财力的最大效用,而且可以提升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水平,不仅能防止无规划无目标的重复投入,而且能使项目区农民综合受益。

( 三) 从整合投入上凝聚综合功能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民占总人口的70%以上。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基础稳固,农村和谐稳定,农民安居乐业,整个大局就有保障。我们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 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 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因此,国家财政历年投入到“三农”的支出比重逐年增大,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未完全建立,解决农民民生问题任重道远,保证吃饭是前提,增加收入是根本,改善环境是条件,加大投入是关键。

我们可以通过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引导水利、交通、国土、农林、卫生、民政等部门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解决农民民生问题奠定基础。只有投入雄厚的资金实力,才能“建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才能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和社会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水平。

我们可以通过投融资机制创新,吸引工商企业、更多民间资本投向农业和农村,加快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投入,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仅仅依靠国家财政的投入,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扶持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鼓励富裕之后的农民自觉自愿增加投入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真正成为投入主体、建设主体。成功经验说明,机制体制创新,能产生超乎寻常的效应,那么不妨尝试用经营城市和管理企业的理念,创新投融资机制,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开发农村、经营农业、保障农村社会事业。

我们可以通过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发展壮大 优势产业 ,不断提高 农业综合 效益和竞 争力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滞后,是影响农 民收入增 长的深层 次因素。 只有走产 业化经营 之路 ,大力发展 优势主导 产业 ,扶大扶优 扶强 ,扩大基地 规模,培育市场体系,才能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

我们可以通过推进生态环保建设,改善生存环境,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为解决农民民生问题创造条件。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息息相关。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适宜的生存条件,促进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在更高层次上解决民生问题。

我们可以兼顾同步推进城镇化、扶持建立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在于集约化,出路在于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一方面,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涉农产业,在城镇建立农机具合作社、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用物质运输站、农产品加工贸易公司等,辐射服务周边农业现代化建设,促进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发展非农产业, 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转移出来的部分农民提供产业支撑。既可以加快土地使用权流转,将农民的经营权搞活,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民的“物权性收入”,又可以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增收,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不仅可以优化生产要素配置, 而且可以引导“种田农民”向“土地股民”和“转业市民”转变 ,从而实现“农业变农庄、农村像城镇、农民像市民”的美丽新农村蓝图,充分展示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魅力。

总之,如何因地制宜,有机结合,加强管理,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透彻,影响当前,意义长远。

摘要: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综合开发以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增加农民收入为重要举措,首当其冲,至关重要。为此,拟就如何开展农业综合开发精细化管理,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共同提升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水平这一课题展开调研思考,提出建议与对策。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 篇11

关键词:农业;企业化;必由之路

中图分类号:A84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4-0028-02

农业企业化是我国农村市场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和必然趋势,它在实践中已显现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但从总体上来看,农业企业化经营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宣传。

一、农业企业化的含义、特征及其判断标志

所谓农业企业化实际是指在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过程中,农业中的微观经营主体由家庭演变为企业的过程,也指企业式农业在农业生产及经营中的绝对优势程度。对于农业企业化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第一,农业企业化应是农业现代化在农业产业组织上的体现,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的阶段性目标;第二,农业企业化绝不是“大锅饭”的回归,而是在对以往农业组织形式扬弃基础上的重构;第三,它并不排斥现有的农业产前、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活动,但更着重于农业生产中的分工与协作”[1]。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归纳,择其要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市场化经营。在农业由小农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业微观经营主体由家庭演变为企业,它们根据市场的要求来调整农产品的种植结构,按照消费者的需要来决定农产品的生产数量以及质量,由此开辟了一条从传统农业通向现代农业的康庄大道。第二,企业化管理。由于农业基本生产经营组织的企业化转变不可避免地要求在组织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要求建立相对完善的成本核算制度、生产管理制度以及人事管理制度等一整套企业规章制度,同时也要求对企业的管理采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加以调控。规模化、集约化的企业式经营取代了传统农业的超小规模经营,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率,也增加了农产品的总产量,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第三,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具有技术、资金以及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促使农产品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极大地提升了产品品质;而且,借助先进的现代农用生产设备,农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它们所具有的规模生产优势使得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经营成为可能,使农产品逐渐成为高附加值的产品。

判断农业是否实现了企业化的标志:“1)农业企业和以企业为龙头或骨干,以较密切的经济方式联系农户、小企业的协作经营是否是该地区农业生产经营力量的主体,形成规模经营格局,这是最基本的质的标志。2)以农业企业生产或协作生产的产品产量或产值占一个地区农产品产量或产值的主要部分,量可界定在80%以上,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的的企业或联合协作体,主要产品商品率在95%以上。3)农业的管理体制及机构设置较合理,适合于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农业的产供销及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配套完善,农业后加工工业发达。4)农业生产经营的设备、手段较现代化,基本上属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设备和生产方式、方法,产品质量较高,单位产品价值含量大。”

二、中国推行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日益深入,原有农户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生产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暴露出来,而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实际上已经为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一)有利于加速农业集约化经营

“我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而耕地仅为世界耕地的7%”[2]。据统计,我国目前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2亩,约有1/3的省市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还有666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已经低于联合国制定的0.8亩的警戒线。由于小农经营规模过于狭小,绝大多数农户经营农业只能满足生存需要,这就挫伤了农户务农的积极性。农业基本生产单位的企业化转变,使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成为现实,因为降低了使用先进机械设备以及科学技术的费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得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的生产目标能够实现。

(二)有利于推进农业市场化改革

农业企业化促进了农业生产中土地、技术、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的整合、集中,也促进了农业生产资源由分散走向集中,极大地推动了农业集约化生产以及区域化布局,极大地优化了农产品的生产结构,也完善了销售体系,整个农村市场化进程也由此加速。与此同时,同农户的小生产相比,企业化的大生产有更多规避市场风险的方法,由于涉农企业具有较强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可以及时地准确地对市场的供求做出预测和判断,可以减少因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其在生产方面的规模化优势还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可以把市场价格波动造成的损失减至最小。

(三)有利于推动农村非农化进程

农业的企业化经营必然会带动农产品的加工、流通和研发企业的产生、发展,农业的一体化经营将快速发展,由此衍生出的大量管理、营销以及科研等方面的岗位可以为农村的有才之士提供用武之地。此外,这些涉农企业的发展壮大必然会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农村的金融、保险、通讯以及农技推广等行业将会逐渐兴起。农业企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的优化组合,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进程由此加快,对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将会增加,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跨行业转移步伐不断加快,这也加速了农民身份的变迁以及命运的改变。

(四)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过以企业的大生产替代家庭的小生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使他们有必要的资金用于治病养老以及子女教育,使农民也自觉执行独生子女政策。这样,农民整体数量的减少和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有了可靠保证,而这正是影响我国农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农业增长中技术贡献所占比重不及40%,大部分农业科技成果没有全面推广,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而农业企业化是我国农业突破技术瓶颈的有力保障,农业技术中的节水灌溉和土壤改良技术的推广、普及,会为农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推动中国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对策

农业企业化的发展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自觉参与,不急不躁、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把农业企业化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大力发展中、小型城市,积极适度地发展大城市及小城镇(含县级市),不断加速我国城镇化进程。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城镇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为此,我们应当努力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和安家落户的各种制度障碍,使进城农民在就业、医疗、福利以及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主要是限制农村向城市流动的户口制度”[3],逐渐放松对中小城市的户籍管制,使这些城市达到应有的规模水平和发挥出应有的规模效益。

(二)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

应当加强农村基础教育,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总结31个国家农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后指出,“农民接受4年基础教育,就会使传统农业的生产率提高1.3%,而使现代农业的生产率提高9.5%”[4]。因此,国家务必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真正承担起进行义务教育的义务,同时,要努力使农业劳动力的文化素质都达到初中以上。创新农民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体系,不断提高农民的相关职业技能。国家应加强对农民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对初高中毕业生以及其他农民进行相应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三)深化农地流转制度改革

农地集体所有权的产权主体应统一为村民集体,代表村民集体行使权利的代表为村民委员会,政府应通过法律并颁发农地所有权证书予以确认。在农地承包过程中,村委会作为发包方负责土地的发包,根据法律要求与承包农户签订由国家统一规定的土地承包合同。在坚持农地家庭承包经营不动摇的同时,应当赋予农民永久性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实行所谓的“永佃制”,由地方政府颁发农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加以确认和保护。在保证土地只进行农业的生产用途、不用于非农建设、合理利用土地并不给土地造成永久性的损害等义务的前提下,承包农户永久、依法享有所承包土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流转权;如果承包地被政府合法征用或占用,承包户也有依法获得相应经济补偿的权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地的承包经营权流转日益增多,规模愈来愈大,应当按照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有序进行,国家也应加强相应的监管,从而保证农地承包经营权的规范流转。

(四)加大对涉农企业的扶持力度

由于“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承担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6],随着国力增强,应根据条件适当增加农业引导性财政投入,逐渐增加对农产品的生产、流通、贸易等活动的财政补贴;例如,对各类农业生产企业给予适当的良种补贴、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以及粮价补贴等等,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市场的间接调控,调节农产品市场供应的数量以及质量,如此一来便可以通过小投入换来大产出,事半功倍,一举多得。与此同时还要切实减轻涉农企业的税、费负担,规范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执法行为,逐渐减少直至杜绝针对涉农企业的各种乱收费、乱罚款行为,促进涉农企业的资金自我积累能力,增强经济实力,引导它们对农业的扩大再生产。

参考文献:

[1]崔剑.对工业化初期农业企业化问题的思考[J].南方国土资源,1996,(2):35.

[2]刘鹏,李庆华,夏爱平.邓小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论[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273.

[3]刘国光.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J].中共党史研究,2002,(4):17.

[4]蹇继明.应对入世挑战,发展农民教育[J].四川农业科技,2002,(12):36.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 篇12

一、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现代农业的标志是机械化。农机装备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目前, 全市农机具保有量8.5万台 (套) , 其中拖拉机3.6万台、配套机具5万套、农机总动力52万kW, 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4%。从农机保有量、农业机械化程度上看, 排在全省前列;但从农机类型上看, 小型农机具占总保有量的95%, 比重过大。由于小型机械的大量长期使用, 造成了耕地犁底层变浅, 土壤板结, 抗旱防涝能力下降, 影响了作物产量, 严重制约了土地的可持续生产和粮食增产;同时, 由于小型机械的作业量严重不足, 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对正在有序推进的土地规模经营构成严重制约, 也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

以玉米种植为例, 经测算, 一 台20马力小型拖拉机一天 (以10 h计) 可耕地30亩、播种60亩;一台100马力大型拖拉机可耕地120亩, 播种300亩。与小型拖拉机相比, 大型拖拉机耕地深度可达30 cm以上, 而小型拖拉机耕深只有12~13 cm, 同时大型播种机由于大多是气力式排种器, 播种效果好, 可保证苗全、苗齐, 增产效果在5%以上。因此, 必须改善农机装备水平, 加快农机更新换代步伐, 逐步取消小型农机具。2008年, 密山市被列为全省首批现代农业示范市, 在白泡子乡齐心村、胜利村和蜂蜜山村建立了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 1260户农民的5.1万亩耕地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 项目区农民当年通过粮食增产、劳动力转移、机车作业收费让利三项, 累计增加收入756.2万元, 户均增收6001.6元, 人均增收1938元。另外, 针对水田作业的特殊情况, 密山市积极推广水稻小池改大池技术, 增加水稻实际种植面积, 推广大机械规模作业, 实现了省力、省时、省钱、增收的目标。

密山市现有耕地270万亩, 其中水稻60万亩、玉米120万亩、大豆70万亩, 适宜大型机械作业的面积达到200万亩。要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必须打破村与村之间、乡与乡之间的界限, 将全市适宜大型机械化耕作的土地科学划分成若干个大的作业区, 以区为单位, 组建若干个千万元以上农机合作社, 装备大中型农机具, 使全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达到97%。同时, 在培训、信息、技术、管理上提供及时、优质服务, 进一步提高补贴机具的使用率和经济效益, 逐步构建起“大农机”的发展格局。以农机化的大发展提高全市农业生产力水平, 实现密山农业机械化的新跨越。

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一是要选好种子。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种子要素与农业科技要素的结合最为密切, 对农产品增产和提质都至关重要。目前, 农民在选种上处于自发状态, 互看互学, 看别人种什么丰收了, 自己明年也种什么。有时地头挨地头, 种子年年换, 产量各不同。种子和积温、土壤特点、旱涝条件等都有密切关系。因此, 必须从不同区域的各方面条件入手, 组织专业人员做好详细的调查研究, 将各地积温差别、土壤情况, 以及不同种子种植条件作出详细整理和宣传, 要明确告诉农民这片土地上最适合种植哪一类型的种子, 原因是什么, 为农民做好指导, 避免盲目选种。

上一篇:导学案的使用下一篇:教学中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