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的得与失

2024-10-08

教学中的得与失(精选12篇)

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1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信息传播的基本载体, 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 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 学好语文对获取新的知识, 实现教育目标, 全面促进学生素质发展, 乃至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 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开展, 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每一位教师必备的职业素养。在多媒体技术刚刚出现的时候, 我们比较推崇多媒体的大容量和直观性, 但是随着多媒体应用的提高, 看到学校举行的多媒体优质课大赛, 听过好多教师的多媒体教学, 我对多媒体教学进行了反思, 开始考虑多媒体教学在教学理论中的得与失。在这里, 谈一谈本人的见地:

一、多媒体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发明创造。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文学作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这些形象是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获得的,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语言本身并无直接的可感性, 它必须借助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的中介来实现语意。作家汪曾祺说过:“我认为一篇小说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 读者读了, 创作过程才算完成。”其实这个道理并不只适用于小说。这里的“读者读了”, 是指读者根据眼前的语言符号, 调动现存的生活积累和知识经验, 由此及彼地联想并对自己记忆中的有关内容扩充加工, 再现或再造, 从而进入作者所精心构制的语境去玩味它的旨趣, 理解它的情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联想与想象活跃与否, 就决定了人的语言感受力之高下。因为语言的内容比较模糊, 人们对文章的理解又会受到自身知识、阅历、个性、心境的影响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不同层次。所以, 用一些固定的画面去图解蕴蓄深厚而复杂的语言, 实际上等于取消了读者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久而久之, 会使他们的思维简单化, 导致理解力逐渐退化进而丧失学习语言应有的心理素质。

二、多媒体教学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理解能力和文字的应用能力。其方法是通过听说读写来获取知识的。现在的情况是教师不去给学生示范朗读, 而是让学生听录音, 忽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课堂上学生的读书声也越来越少了,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难道我们要培养一代“哑巴”学生吗?现在的一些公开课、示范课等, 一味追求课件的美感、生动性和感染力, 有了多媒体教学手段, 教师也没了板书, 从头至尾教师只需用手操作鼠标, 一个字也不写。要知道, 板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另一方面教师的板书给学生起到了书写的示范作用。

三、多媒体教学阻碍了师生的情感交流

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大量地使用多媒体教学, 容易变成学生与电脑的交流, 使学生缺少了情感交流的火花和激情。为了弥补这一不足, 善于动脑子的教师说一些与课文毫不相干的话以祈求活跃课堂气氛, 殊不知这是毫无作用, 且会弄巧成拙。

四、妨碍学生对课文本身的把握和品评

我们曾指出过语言内容有模糊性, 但这并不等于否定它同时也具有准确性和精确性。认识了前者, 就有利于鼓励学生不拘一格地想象发挥;理解了后者, 就便于要求学生将知识掌握得准确到位。要使学生把知识掌握得准确到位, 还得靠在课文本身上做文章, 现行于中学课文课堂的许多教学片, 其实并不能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目的的实现上殊途同归。这是因为, 一方面有些课文内容不适合制成教学片, 另一方面有些教学片没有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本意和风格。改变了表现形式, 必然会或多或少改变原著的一些意蕴。

五、正确处理多媒体与教学的关系

1. 实效性与艺术性的关系。

教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科学有序的, 它体现在学科目标是标准的, 知识的分类是严谨的, 字、词、句、段、篇, 既突出重点, 又覆盖全面。课文选取的是古今中外, 历经岁月考验, 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 课文体系既体现了综合性、实用性, 也体现了序列性, 纵向注意训练点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横向注意知识点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教师设计课件必须认真钻研教材, 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设计。不能只追求艺术性而忽视实效性。课件中的文字切忌完全复制教案中的内容, 长篇累牍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

2. 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

传统教学重视“双基”教学, 强调学生要打好基本功。教学主张要采取启发式教学, 反对注入式教学。长期以来, 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 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传统教学, 课堂上注重知识的反馈环节, 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 重视复习, 主张“温故而知新”。人机交互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个基本特点, 其最大优点是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 适合个性化学习, 适宜培养创造性人才。

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2

忙碌而紧张的一年又结束了,孩子们转眼之间就要升三年级了,脑海中他们刚入校的情景,仍然历历在目,仿佛就是昨天的事情。那时候的三十几个孩子,就像是三十几张洁白的纸,纯洁、无暇,需要我引导他们在人生的画卷上涂上第一笔色彩,又像是初学步的孩童,等待着我带领他们迈出漫长的学习之旅中关键的第一步。每次带一年级,我就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像预想的那样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更怕自己辜负了那一双双纯真无邪的眼睛里写满的信任。再加上班上男生的人数较多,摆在我面前更大的难题是班级管理和孩子们良好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于是,我给自己定下了比以往更高的教育教学要求:爱心、决心、耐心,细心,虚心。

二年时间过去了,其间的酸甜苦辣自不必说,回想起自己曾经站在讲台上欲哭无泪的无奈和茫然,就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叹:自己终于熬过来了!真的,带一年级真是太辛苦了,尤其是男生较多的班级。

现在看着孩子们作业本上干净工整的书写,听着孩子们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听他们字正腔圆地读自己写的小文章,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弥漫在心头,觉得很有成就感,大概这样的时候,就是当老师所能体验到得幸福感吧。回顾自己两年来的教育教学行为,我觉得最让自己满意的就是不仅仅交给了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更主要的是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兴趣。也就是说以自己的热情点燃了学生的热情,以自己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自己的习惯引领了学生的习惯。我自己一直热爱读书,喜欢语文,爱好朗读和写作,有意无意中,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我们都知道身教大于言传,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老师就是他们心里独一无二的榜样。有许多家长对我说:孩子特别喜欢上语文课,回到家里总是先完成语文作业,还养成了睡前读书的好习惯„„我想,引领我们的学生热爱语文,远比让他们反复书写生字,仅仅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学习不仅仅只局限与课堂和教材。只要热爱,生活处处皆是语文。

两年的低年级教育,还使我变得更加宽容。两年前,我曾为我们班里一个特殊的孩子而头疼,那就是我们班里有名的宇——一个不听他人劝说的孩子,他的“超常”和“出格”常常将我的课堂搅得一片混乱,也给我的班级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难度,我曾经为此一筹莫展,甚至失去了所有的耐心,后来因为偶然中听到的一句话“假如你是我的孩子”,使我对这个可怜的孩子有了怜悯之心,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宽容和耐心。现在,宇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好转,知道听课,也懂得了一些日常行为规范。看到这些可喜的变化,我感到十分欣慰,我想,智慧的师爱,应该是更深层次的宽容。甚至,是怜悯。

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3

误区一:对物理知识要求“一步到位”,什么都讲清讲透

心得:高一的物理教学一定要照顾到全体,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对全体学生来说应当强调在高一年级着重打好基础,而不应要求所谓的“一步到位”,“一步到位”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它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例如,学习第三章“力”的时候,此章的重点是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还有力的合成和分解,我们应该抓住重点,对于力的三角形法则不要当作重点来讲。对于利用相似法解题最好不要涉及。因为高一的学生才涉及矢量,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最大的区别就是初中不涉及方向,到了高中得处处的注意方向,刚学合成与分解的时候,学生非常不适应,这时不应对学生要求过高。第四章讲牛顿运动定律,只限于它的简单的应用,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适应的要求,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多涉及一些,对全体学生来说不应作为重点。有关连接体的问题,在高一年级则一般不涉及,待高中三年级在专题中讲述。同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尤其高一年级,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有些知识,可以分散到习题中解决,也可待以后的教学内容中弄透彻,切不可操之过急。这样,不面面俱到,既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独立钻研,防止学生产生认为物理学科枯燥难学的厌烦情绪。在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

误区二:不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心得: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理解方法、提高能力,特别是受到科学素质的熏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欲速则不达。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教材安排上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在第三、第四章都有受力分析的内容。在第三章只分析简单的问题,主要结合力的性质来分析。第四章则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分析。在第四章要求学生自己总结。第三章力的合成和分解,不要求用力的分解来解静力学的问题,静力学的问题放在第四章,用平衡条件来解决。力的正交分解在第三章采取渗透的办法来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打乱了教材的这一精心安排,将第四章要渗透的“正交分解”,以及静力学问题都一并放在了第三章进行,结果至使学生对第三章的知识不能很好的掌握,并且在开学初就造成了学生对高一物理的畏难情绪,其负面影响伴随学生整个高中的学习,以后的教学也很难顺利展开。我认为应该把平衡问题放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讲完以后再讲,因为通过对不平衡问题的练习,再练习平衡问题同学们就能把事情分析得更清楚,知道平衡问题和不平衡问题的相互转化关系,学习起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调循序渐进并不是裹足不前。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已理解和掌握了某一知识,而教学还在低水平上重复,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循序渐进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规律,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误区三:忽略对教材中题目的挖掘和利用

心得:教材中的节后练习和章后习题各自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每一题都有明确的目的,或辨析概念、澄清认识,或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或训练方法、提高能力。基本题覆盖全面,突出重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教材中练习题的编排层次利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节后的练习题多为理解和巩固知识、辨析概念,一般较简单,多为基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扎扎实实把基本知识学好。章后的习题是对全章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还有与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挖掘其内涵,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对各种学习资料的利用也可达到教学目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再好的学习资料也不如对教材的信赖和依赖,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误区四:思想上对实验的不重视

心得: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仅不能忽视,更应加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虽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但要求教师从思想上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增加实验的机会。尤其是教材中安排出的一系列实验,比如“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做一做”小实验等等,教学中最好创造条件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学生实验难以完成的,演示必须做。与物理知识紧密结合的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有条件的,在不过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还可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例如在讲完平抛的实验后,课后的问题与练习第一和第二题讲了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第一次让木板水平放置,让竖直方向的距离分别是1∶3∶5,这样水平距离是相等,证明了平抛运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运动.第二次让球打在墙上,让桌子和墙的距离等间距的往后移动,这样打在墙上的距离是1∶3∶5,同样证明了平抛运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运动。这个实验并不复杂,但是只凭学生想象是感觉非常的抽象的。最好让学生做一下这个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对平抛运动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4

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得”

1. 影片、录像变无形为有形, 开拓视界。

语言是文字的艺术。对文字的理解受到年龄、阅历、知识面等各方面的制约。语文视界宽广无边, 天文地理、上下千年, 自然风俗、政治历史, 大到无极宇宙, 小到精微心灵, 无所不有, 无所不包, 如果过分苛责学生的原因无益于语文学习, 还会伤害师生感情。多媒体的介入, 为语文学习打开了一扇世界之门, 可以为学生直接展示世间万物, 人生百态, 弥补学生自身知识面的不足, 拓展了学生的视界, 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 动画FLASH变静为动, 直观生动。

古典诗词唯美、含蓄。仅靠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 他们很难身临其境, 体验内涵, 体悟情感。借助多媒体, 展现一幅幅画面, 时空交错, 昔日重来, 学生就可进入意境, 深刻领会。

3. 配乐朗诵, 变无声为有声。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 语言必须有声。借助多媒体, 变无声为有声, 可以营造气氛, 使学生把握文章内涵, 深刻理解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的介入, 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乐学, 好学不倦, 学习的效果自然良好。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失”

1. 妨碍师生情感的互动。

传统语文课, 师生互动, 其乐融融。多媒体下的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 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替代, 它严重妨碍了师生情感的互动, 没有了思辨的火花, 没有了灵感的迸发, 学生很难留恋于墨墨书香, 获得真实的阅读效果, 获得滋补精神的营养。

2. 限制联想、想象力。

画面、声音直观生动, 但它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不及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 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从学生未来发展考虑, 要慎重使用。多媒体可辅助教学, 千万不可让它代替教学。

浅谈八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5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八年级的历史教学,这一学期我们学习的是中国近代史,按照教学计划以及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已经如期完成了八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任务,现将我这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精心备教,全面把握新课程标准

本人力争在每节课前仔细研读教材然后制定具体的教学方案,在教每一节课前,精心准备、认真备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做到教学中有的放矢,不打无准备之仗。从一学期的教学情况来看效果较好,学生的各项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用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我做到了课前认真研读教材,学习新目标,精心设计教法,指导学法,认真落实上课,作业,练习,复习,单元检测等环节的工作,做到超周备课,作业全批全改,不定时抽查学生的背诵和记忆。通过单元检测考察,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效果,使历史课教学大幅度提高。

二、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的源泉。我在教学中非常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主要是这样做的:教学中不生搬硬套,不搞灌输式教学、不提倡死记硬背,教学中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从情境中学会自主学习。努力突出历史教学的过程和方法,拓展历史的教育功能,注重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

三、多给学生鼓励和帮助培养学习自信心

由于本校学生基础差,学习感觉难度较大,学习信心不足,有的学生成绩不理想。这种情况我没有急于求成,更没有拔苗助长,而是从发展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适时给学生鼓励,从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用赞赏的目光看学生,相信这点不行那点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对有困难的学生耐心的辅导和帮助,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课堂。很多学生由怕历史到喜欢,由差到好。

四、转变教学观念,不仅教书而且育人

放弃老观念和老思想,放手让学生学习,让他们在平等、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在教学中还多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到了道理,用真心和爱心对待学生。

以上是本人对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工作中也有疏漏和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的努力,力求更上一层楼。

五、存在的不足:

1、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特别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

2、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得不够到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成分还比较多。

3、课外活动的开展因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总体效果亦有不尽如人意。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备课的针对性,努力服务于课堂教学和学生。

2、有意识地强化落实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

3、实质性地开展课题研究,少一色形式,多一点具体的内容。

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6

【关键词】学生出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即通过小组讨论,设计问题;合作探究,解答问题;教师点拨,总结升华等教学步骤来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出题、学生回答的单一教学模式,把出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学生既是出题者又是答题者,力图构建一种平等自由的课堂教学体系。

阅读教学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基础和核心。但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长期处于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教师拘泥于生字词注音、注释讲解、段落层次划分、主题意义提炼,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甚至在无形之中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将“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引入初中语文阅读日常教学之中,这既是改变僵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创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优点

1.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对作品的分析过程极端化、机械化、权威化的问题。[1]往往只注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式死板,缺少变化,教学过程中虽然也有师生互动,但对于学生来说,这种互动是在教师既定的逻辑框架内进行的,单调乏味,难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课堂氛围也是十分沉闷的。“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尴尬的局面,摈弃了“满堂灌”的阅读教学模式,在讨论、交流、质疑 、争鸣之中加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迎合了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2]这一新学生观。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人的独角戏,学生突破了既定模式的拘束,得以解放自己的天性,激发课堂活力,活跃课堂气氛,且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掌握新知识,在参与中获得快乐。同时在这种在出题、答题过程中,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实现了与作者的对话,最终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了一次灵魂的升华。

2.推进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是第一维目标,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获得;“过程与方法”是第二维目标,主张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自身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确立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学生出题”教学模式运用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首先进行小组讨论,设计问题。学生只有在认真研读课文,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深入钻研,努力思考,才能出一道有一定质量的好题目。学生在为出题做准备的过程中,掌握了查找资料的基本方法,掌握了一定的课内外知识,实现了第一维教学目标。同时,学生通过出题、解题,逐渐发现了命题规律,掌握了出题、解题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理解了命题者出题的意图和宗旨,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实现了第二维教学目标。学生在出题、解题的过程中,反复阅读课文,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交换观点和看法,碰撞思维的火花,实现了生生对话,学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课文所体现的人文价值、思想意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实现第三维教学目标。

3.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之一。阅读教学既是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3] “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查找资料,开拓了视野,积累了知识;通过相互交流,出题解题,激发了灵感,发展了思维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又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二、“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缺陷

1.题目质量参差不齐,难度难以把握

“学生出题”教学模式的目标是通过学生自己出题、解题,从而实现语文阅读的有效教学。学生出题质量的好坏是影响这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因素。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和思维发散水平不尽相同,不是每个学生都能依据课文出好题目。在极端情况下,可能整个班级都无法出一道高质量题目。所出题目过于浅显或是过于晦涩都会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只有在能保证学生出题质量的条件下,“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才是有意义的。

2.为部分学生“偷懒”提供可乘之机

“学生出题”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主动权。但倘若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出题”反而为学生“偷懒”提供了便利,影响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这种教学模式虽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出题、解题,参与小组讨论。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如果学生不能做到主动探究,消极应答,敷衍了事,课堂成了少数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教学效果甚至低于普通的教学模式。

3.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提出挑战

“学生出题”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并未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甚至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教师首先需要在学生课堂讨论的过程中组织好课堂秩序,其次需要对学生所出的题目及答案予以点评,还要对有争议的问题做出一个合理的解释;最后,教师需要在学生出题、解题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点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堂教学做出总结。如果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存在缺陷,知识储备不足,缺乏科学的课堂预设,是无法掌控课堂教学的,甚至连基本的课堂教学秩序也无法保证。

总之,“学生出题”教学模式作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积极探索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把出题的权力下放给学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积极性,突显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实现了生生对话、师生对话、学生与作者的灵魂对话,在对话中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热情,让学生的思维高速运转,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本的阐释能力,也能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学生出题”教学模式也存在种种不足,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定远,我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看法[J].初中语文教与学,2003(9).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

浅谈小学语文课改中的得与失 篇7

关键词:语文,得失,课程改革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分数不再是学生唯一的衡量标准。因此在教学中, 教师应对学生多采取积极的评价, 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回答得很漂亮”“你真棒”等等, 这些评价语的运用使学生得到认同, 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情感, 让每个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增强了自信心。

一、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

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方式和方法变革。教师要融入这个变革之中, 追求先进文化和先进思想, 不只是多掌握一些知识, 拓宽知识面, 还应以教学主导者的身份从思想上发生变革。做为一名改革者, 首先要树立全新的教育观, 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新课程改革以来, 教师不再是从前的“导演者”、课程学习的“主宰者”, 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 学生人生的领路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课堂的主人, 是教师服务的对象、教学活动的依据和“以学论教”的根据。因此教师应真正树立以人为本、以创新为本的教学观念。

二、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由此可以看出, 语文教学中而应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 教师的教学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同时, 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些主张在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实践。走进教室, 我们会惊喜地发现:课堂上教师讲得少了, 学生积极发言的多了;课上开小差的少了, 学习的主动性高了;课前、课后打闹玩耍的少了, 图书馆、阅览室里的学生多了。过去是学生希望用学语文的自习时间来做其他学科的作业, 现在是学生要求老师增加语文自习课, 多搞语文活动。语文课程改革大大扭转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 使认真、积极、主动成为许多学生共同的学习态度。

三、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改革前的课堂是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是表演者, 学生是观众。自从课程改革以来将小组合作交流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置于课堂时, 课堂气氛活跃了, 学生思维打开了, 连平时不敢大声说话、胆怯自卑的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意识都加强了, 因为在他们看来, 小组交流就是他们自己学习的王国, 可以尽情地展开想象, 尽情地发表见解, 没有了往日老师和同学的嘲笑、批评和挖苦, 他们在小组合作交流活动中可以尽享学习的乐趣。

当然在我们课程改革大步前进的过程中, 不免也有很多教师走进了误区, 甚至让课程改革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四、课堂过于“精益求精”失去了失去了原创性和真实性

课堂是通过教师的引领实现教师、学生、文本的多方对话, 从而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平台。而公开课更是教师平时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教学精华的集中体现。可是我在听了很多同行的课后有这样一个发现:许多人上课时总会竭尽全力将自己最精彩的一面呈现出来。但有时候, 这种“精益求精”的做法却有一种作秀的表现, 失去了原创性和真实性。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课, 教师课堂语言佳句连连, 学生的发言也环环相扣, 整个教学环节浑然一体让人觉得缺少真实感, 每个学生都像是导演预先安排的演员, 台词都已背得滚瓜烂熟, 学生口中精彩流畅的语言却如同机关枪扫射似的单调而不带有一丝情感, 难以想象这是学生的真实见解。缺乏真实性, 课程改革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五、表扬的评价被夸张的滥用, 失去了激励评价的真正意义

笔者在听课中经常可以听到老师的夸奖和赞赏。毫无疑问, 激励的评价很受学生欢迎, 能激起他们的成功体验和旺盛的求知欲, 对课堂教学乃至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都会起着很大的作用。但实践中, 有一些教师由于认识上的片面, 过分强调了评价的激励功能, 而不顾学生怎样回答, 一味地夸赞, 甚至对错误的答案也加以表扬。这种激励的滥用使课堂评价变得没有意义了。

其实, 评价应该是一个激励和纠错的共同体, 没有激励的评价是不实的, 没有纠错的评价更是荒谬的。其实好的纠错方法同样可以让人奋进。记得一次公开课上, 在分组讨论过程中, 有两个同学没在讨论教师布置的问题, 而授课教师只是扫了他们一眼, 平淡地说了一句:“我认为你们应该知道上课时该做些什么了。”老师宽容地指出了问题, 用目标引导了学生, 那两个学生顿觉失态, 低头不语。良好的课堂秩序一直持续到最后。

六、多媒体教学手段在于优化教学效果, 不能喧宾夺主

浅谈多媒体教学的得与失 篇8

多媒体对教学的帮助和促进:

1 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材料, 帮助了教师能力的展示

现在的教学不再是粉笔和黑板统治的世界, 虽然它们在老师的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魔力, 但是比起多媒体这位魔术师来说, 还是相差甚远。在我的记忆里, 为了讲一个问题或一个图形, 老师会手舞足蹈的去描述和比划, 尽可能的展示一个形象贴切的情境让我们去理解, 现在我还记得我的一位老师讲课时汗流浃背的画面, 但这样对学生认知神经来说还是过于单薄, 现在有了多媒体, 她取代了枯燥的语言, 打破了黑板和粉笔的限制, 天上的卫星火箭, 海洋中的珊瑚鲸鱼, 激情嚎叫的大象, 顽皮好动的细菌都成了我们课堂上的常客, 多媒体从视觉和听觉上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思维, 让我们不由自主的进入到神奇的知识世界。它同样解放了老师们吃力的语言, 唤醒了学生麻木的神经, 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让老师讲得更生动,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也给我们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方向。例如: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一课讲“水—人类的生命之源”, 结合着图片, 先让学生谈一谈对水资源的认识, 这时学生的感受不会太深刻, 这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声情并茂的水资源的宣传片, 其感染力立刻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景交融的环境, 对课堂的开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让课堂更好的抓住了学生的思维。

2 多媒体教学拓展了学习空间,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苦燥乏味、神秘难懂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对任何一节枯燥的课堂, 再爱学习的学生也很难调动充足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成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就像厨师做菜一样, 虽然有营养, 但如果色、香、味很差的话, 也很难得到食客的喜欢, 因此怎样将知识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喜欢接受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多媒体中的动画模拟和生动的过程演示, 使静止文字变成动态的视听冲击。这样一个生动的环境就像上海世博园中沙特馆的3D电影一样, 让学生感受到整个身体都被包围,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 在思考中讨论, 在讨论中再思考, 然后反馈, 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各方面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例如:在六年级数学下册《负数的认识》中,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用多媒体展示出两个不同视频, 一个是烈日炎炎, 人们挥汗如雨;一个是冰天雪地, 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行走于街上。形象的图像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学生很明显地意识到前者是说明天热温度高, 而后者正好相反, 通过对比知道了两者意义上的相反关系, 然后迁移到本节课负数的意义上来, 理解了负数是为了描述意义相反的量而产生的, 以后再有负数问题出现, 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这两幅图, 问题就很简单的解决了。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既学起来轻松, 又点燃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他们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 独立地发现问题, 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中, 对教师的依赖性也会相对减少, 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起来更有信心。

多媒体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 过分依赖多媒体, 限制了教师的活动和课堂的灵活性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 就像黑板、挂图一样, 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 不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件的放映员, 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这样就难以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很多老师在用多媒体时, 先将自己的思路和设计做成课件,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变化, 将预设和生成有效的结合, 可是在课件的使用中, 我们往往变得非常小心, 生怕课堂与课件不相符, 进而限制了老师的活动, 虽然有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 但是连接生硬, 缺乏灵活, 没有和所授知识有效整合。只强调了教学容量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简单的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沟通师生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违背了“以学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成了“多媒体产品”的宣传广告。

4 盲目使用多媒体, 忽视了传统教学的使用

教学中的工具有很多, 黑板、粉笔、教师用具、语言表达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有其自身的魅力所在, 就象电影和书的区别, 电影的视听冲击力很强, 但是大多数片段容易忘记, 最终留下我们脑海中的只是几句经典的台词或者几个感人的镜头, 思想性远不如书上读到的深刻持久, 因为人们的大脑中也有一台多媒体, 同样能将所体会到的东西进行形象的加工处理, 所以读书更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知识储备, 提升一个人综合素养。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对多媒体课堂的教学程序进行周密的设计, 只是片面、盲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认为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过分抬高了多媒体的身份, 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效果。这样, 就造成教学内容与手段的脱节, 只是使课堂看起来很美, 而没有深入的剖析教学内容, 没有很好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正确的使用多媒体, 让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使其更有效、更高效完成课堂任务。同时,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中。

摘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学习, 适应现代教学的革新, 科学创新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水平, 让现代化的基础教育在我们手中开出更美丽的花朵。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得失

参考文献

[1]刘逸文.冷眼相看多媒体教学[J].教学仪器与实验.第17卷2005 (1) .

[2]丁俊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6 (5) .

[3]马占山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B].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2005 (6) .

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9

一年级新生的特点

我校是北京科技大学下属的分校, 属于专科层次。目前共有4个大的专业方向, 14个专业班级, 2011级新生有四百多人。在校生学习文科方向的偏多, 外地学生占四分之一左右。一年级新生绝大多数为“90后”, 大部分是独生子女。“90后”学生的特点是热情、大方, 喜欢接触新事物, 接受挑战, 不愿受约束。但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家长关心过多, 存在依赖思想, 缺乏自主意识。有的学生之所以选择我校就读, 竟是因为家长在夜里将学生的高考志愿涂改了。因此, 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明确, 整天无所事事;有些学生做事缺乏自信心, 学习生活中挫折耐受性不强。结合这些特点, 笔者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新的环节, 旨在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辅导和引导。

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除了对一些基本概念、术语必须掌握之外, 更多地是要引导学生对自身职业的规划思考, 并教给学生掌握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法。因此, 笔者主要围绕“我是谁?”“我想成为谁?”“我能成为谁?”三个主题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课堂主角不固定在课堂教学中涉及职业、就业准入制度、职业生涯等概念时, 教师是主角, 结合某种具体工作或学生未来专业的就业方向, 对一些理论、概念和操作方法进行详细解释, 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但对于“我是谁?”之类问题的回答, 学生是主角, 教师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对自身进行分析和思考, 通过课堂中讲授的360度评价方法、SWOT方法等来剖析自己, 厘清自己的现状, 对自己进行客观、全面、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最后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

教学形式多样化应尽量避免教师“一言堂”, 那样不仅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累且没有成就感。在教学过程中应多与学生互动, 并将组织学生演讲、案例分析、视频播放、测评问卷等多种形式穿插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通过这些方法使学生自己主动寻找解决自身问题的答案, 既可解放教师, 照顾学生感受, 又可活跃课堂气氛, 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使学生易于理解, 留下深刻的印象。如组织学生演讲, 教师可提前布置好任务, 在下一次课程结束前各班抽10名左右学生上台演讲“我的职业理想”, 让学生尽情发挥, 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演讲完之后, 教师略做点评。针对学生“认识自我”这一授课环节, 笔者加入了“四型人格”测试问卷。在学生独立完成答卷之后, 再将分析结果公布给大家, 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 不仅使学生很好地了解了自我, 并且引发了他们对测评方法的兴趣, 从而带动他们在课后主动学习。有些学生自觉地将教材中“测评篇”部分的所有测试都认真地做了, 对自己的性格、兴趣等有了充分的了解, 更有利于明确回答“我是谁”。

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核心以有利于学生就业为目的, 结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 在课堂中更多地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教师可适当进行讲授,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讲解可渗透具备良好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性;通过登台演讲能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沟通能力;通过小游戏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视频播放能培养学生树立偶像意识, 确立人生目标。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班教学影响教学效果2011级学生共有四百多人, 分成5个班次, 安排在大教室里进行教学。一方面, 教学秩序混乱, 学生聊天、吃东西、玩手机或做其他与课堂无关事情的比较多, 不好管理;另一方面, 一些团队活动难以开展, 师生互动只能局限在单个学生与教师之间, 演讲等活动只能在少数学生中得以实施。此外, 教学过程中的演示文稿坐在最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楚, 麦克风由于回音、干扰等原因, 坐在后排的学生听不清楚教师的声音。

学生个别辅导不够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和想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没有一个对每个学生都适用的模板。在授课过程中, 对存在疑问和困惑的学生应调查其基本情况,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单独对其进行辅导和指引。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必须在客观分析自身和环境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大部分学生通过课堂讲授的方法可以进行简单操作, 但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结束后, 及时进行跟踪, 听取学生的意见反馈, 对一些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必要的个别辅导。

考试内容缺乏创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课程的考核不是考查学生掌握多深的理论知识, 而是考查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试卷设计上受到传统科目考试思想的影响, 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判断题、分析题等几种形式, 考试内容以课堂理论知识点为主。这些内容设计现在看来对学生缺乏指导意义, 考试设计缺乏创意。今后在考试内容方面应减少理论知识考查的比例, 而增加一些活题, 如案例分析判断题等。考试形式应该多样化, 可以参照国内外的一些应聘考试题目类型, 答案不拘泥于一种。通过考试, 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自主发挥, 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

教学改进措施

教学内容应随着教学对象的改变及时更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针对不同专业学生设计不同的授课内容, 如对理科的计算机专业与文科的文秘专业, 无论是在职业资格证书还是在职业准备的内容方面, 都要有不同的侧重点, 采取不同的案例讲解。要结合各班学生的特点和对课程掌握的情况, 灵活调整每个班级的教学进度。如对于英语教育专业班级, 可在课堂上适当多加些学生实践环节, 对于男生偏多的建筑专业班级, 可播放一段“招聘面试”视频。这样远比教师在课堂中反复强调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做好哪些准备更有效果。

教学中团队辅导应与单个辅导有机结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准备一些与学生互动的节目。如尝试就某一热点话题准备一场辩论赛, 学生以自愿的形式组成正方、反方小组, 通过类似活动既可以加深对辩论主题的理解, 更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教师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与单个学生的沟通, 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动态, 对其大学生涯规划进行有效指导。

要改进学生成绩考评方法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考核可不限于通过课堂考试的形式, 学生的分数不应仅体现在所答的试卷上。可在课程教学期间布置一两项大作业, 要求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信息浏览与搜索、阅读相关书籍资料等方式, 花费一定的课余时间完成, 通过对作业打分考核, 结合卷面考试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 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 有效地规划大学时光, 在大学期间做好知识储备, 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 争取有一个美好的职业生涯发展前程。如何上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如何更好地发挥课程的作用, 是本课程教师在今后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阚雅玲, 吴强, 胡伟.职业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

[2]王俊.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 2011 (18) .

[3]王济渊.大学生职业规划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 2012 (4) .

[4]顾姗姗.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研究 (从课堂教学和个别辅导的角度) [J].新西部, 2009 (12) .

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10

一、新课程教改中的经验与收获

(1)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观念。

物理课程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过去相比,不再单纯从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向学生介绍物理的主要知识和规律,而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在内容的安排上教材力求生动活泼,使用了很多彩色照片与图片,适应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人格。

(2)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内容规律的提出方式大多都从社会生活的实例中引入,使学生能充分体会到本章或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练习又大多与生活题材为主,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3)更加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

新教材对很多的物理规律,都要求学生亲身实验体会如:探究浮力大小;探究串、并连电路电压、电流的特点等。将科学探究提到了与基础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改变了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课堂更多地增加了学生动手参与的比重,教学方式更显多样化。

(4)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新教材加重了STS的内容,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体会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环境,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5)构建了新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不在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

二、新课程教改中存在的不足

(1)师生教学理念还未发生根本转变。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国家虽花了大量的经费对我们的很多教师进行了具体的培训,但由于个别教师教学时间太长,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始终不能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一度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却忽略了知识传递与素质教育相互衔接的关键环节,出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一边是教师只布置学生的探究任务,而不加以引导,使课堂过于散漫,无目的性。另一边却是教师加以了提示却不能教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学生不能正确思考,教师又只能一讲到底。

(2)教学中仍然向“精”、“深”方面下功夫。

新课程标准规定应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要求学生学懂书中的所有字句,但我们的个别老师仍然会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功夫。

(3)教材的个别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在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中,剔除了个别繁、难、偏的内容,但有些内容在课标中却仍有要求。如:串联、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等。原因是学生可通过所学的基础知识演绎归纳得到,个人觉得可通过想想议议或实例探讨的方式提出,以便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4)旧的评价体系还在沿用。

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还未能普及高中教育,考试仍然是选拔学生的重要手段,各地的初中教学也围绕考试成绩开展评价,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篇11

关键词:思维 改革 教学

美国苹果公司总裁斯卡利曾声称:由于多媒体技术,“人类将要迎接一次比印刷术、电话和电视更大的技术革命”。 今天,多媒体技术已经能够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学信号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查询、检索。多媒体技术,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可以说,多媒体的介入给语文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略谈几点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

一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可以 实施审美教育。语文学科包含着其它学科无法相比的美育因素,这种性质决定语文必须成为审美教育的主阵地,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让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图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并打破教室四十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横跨中外,能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含量,创造一个崭新的审美时空。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运用多媒体可充分体会各种语言。 但是,如果因为有这些特点就将多媒体课单纯理解为整堂课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像放映,出示出示板书,解放了教师,丰富了学生的感官刺激那就错

了。

二、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

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多媒体课件都是预先制作好,很难临时变更。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而是根据课件的情况,把学生的思路死活往课件的模式中拽,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 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

再加上它还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我们对它的性能了解还不很清楚,驾驭起来难免会不顺手。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不管执教者上课采用何种形式,不管这是堂什么内容的课,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

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多媒体教学中出现过偏漏失误,就一概予以否定,进而因噎废食弃之不用,而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思考,扬长避短,想方设法使它切实有效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12

1 台安县人工裁弯简介

台安县最早进行人工裁弯的工程是1949年在小柳河的马蹄卧子, 该工程长200米, 动用土方4000立方米, 人工10500个;1950年在九股河新台家北段施工, 该工程长度2200米, 动用土方181000立方米, 人工45500个, 这两次裁弯在流速小, 流量不大的情况下进行的, 经过实践的检阅, 对于河道兑岸险工实施人工截弯有了决心与信心。1966年在浑河的锅称子进行了河道人工截弯, 该工程长度920米, 动用土方141900立方米, 人工101400个。

经过一年的检阅, 该工程经得起考验, 于是1967年在浑河的蛤蜊河和杨家塘两处河流裁弯, 蛤蜊河截弯长1050米, 动用土方279300立方米, 人工112500个。有了这两次在大河流的人工裁弯的经验, 证明只要做好人工裁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工程措施得当, 人工截弯不仅可以在中小河流中可以施工也可以在较大的河流中施工。有了这两个成功的截弯工程经验, 于1972年、1973年浑河又连续进行了三处人工截弯。

第一处是浑河马坨子村, 长度570米, 动用土方128100立方米, 人工140700个;第二处是长岗子段, 长度700米, 动用土方117600立方米, 人工128300个;第三处是猪咀河段, 长1038米, 动用土方153500立方米, 人工168300个。在柳河、九股河和浑河共计8处人工截弯, 总长度7540米, 完成土方1182400立方米, 人工880200个。1987年辽河何家人工截弯, 长度850米, 完成土方131100立方米, 人工93600个。

2 人工裁弯在河道兑岸险工整治中的作用

1) 人工裁弯能使水流速度加快, 水动能增加, 由于河水的宣泄速度加快, 使河道的淤泥冲走。

2) 人工裁弯可以改变弯曲河道的走向, 可以有效防止因河道过于弯曲而导致汛期河水直接冲刷大堤的险情出现, 使河水沿着河床走向有序的流向下游, 同时也减少滩地坍失问题, 即可以保护大堤的安全, 也使水土流失的现象得到有效的保护。

3) 人工裁弯后的河道距离缩短, 河床刷深, 河床阻力减少, 水位降低, 从而对河道畅通起到积极的作用。

4) 从台安县的人工裁弯河道险工整治工程的成功经验中可以确定, 人工裁弯是解决兑岸险工的有效办法。

3 人工裁弯工程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区域问题

人工裁弯可能会涉及两个市县或地区, 在施工中如果涉及两个市县或地区, 省有关部门要出面协调相关工作, 省主管部门要派代表入住工地, 随时解决可能出现的矛盾与问题, 以免耽误施工。

3.2 占地问题

人工裁弯工程开挖河道所有桩号的确立是为新河道走向定位的依据, 开挖中心线也是非常敏感的问题, 它涉及到地区之间的土地征用问题, 这对以土地生存为依托的农民而言, 如果协调不好会引起纠纷, 可能会发生人为动用桩号的现象, 导致工程出现与设计不相符的严重后果。

例如:1987年辽河台安县何家村人工裁弯工程施工就是典型的例子。这条河道涉及台安县和盘山县的土地, 按照省主管部门的要求, 上游河道由台安县开挖, 下游河道由盘山县开挖, 当新开挖的河道竣工后, 发现盘山县所开挖的0+850桩号偏离中心线20米, 这对局部利益有好处, 可是由于新开挖的河道偏离了中心线, 使本来一条顺直的河道又一次人为的变成弯曲的河道, 不仅降低了分流标准, 也给拦河坝的合龙增加了难度, 更重要的是为河道的走向埋下了隐患。

人工裁弯工程竣工后, 由于曲直河道后水流加快, 在一定程度上冲刷河道的於土, 时间久了, 可能导致下游河床淤积。

4 开工时间的选择

人工裁弯选择施工期特别重要, 他将直接影响施工质量与进度, 更关系到能否安全度汛, 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问题。一般春季开挖土方比较方便, 但春季施工无法保证工期;夏季正是多雨季节, 同时也是主汛期, 不能施工;秋季水位高, 施工不便利;唯有冬季施工相比条件适宜, 但冬季施工应当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在开工前, 要搭建暖棚储备大量的土, 用于拦河坝合龙后闭气。如果不及时储备暖土, 冬季在河道中刮地表的沙子, 这项工作真的很困难。以1987年辽河何家裁弯施工为例, 由于裁弯工程动工前准备不足, 没有采用暖棚储备大量的暖土, 当拦河坝合龙后, 拦河坝需要用土闭气, 当时的何家村所有男女老少一起上阵, 在河道中刮地表的沙子, 由于所刮的沙子数量有限, 而且沙子在拦河坝的闭气中效果不理想, 导致拦河坝下有暗流通过, 在第二年的春季桃花汛到来时候, 拦河坝溃堤决口, 直接经济损失100多万元 (1987年的物价) 。

2) 冬季施工测量要准确, 测量工作要在省主管部门的领导直接监督下进行, 桩号要用比较牢固的物品替代, 避免人为的将桩号移动, 以免影响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鞍山市防洪手册.

上一篇: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下一篇:农村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