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教学得与失

2024-06-26

高三数学教学得与失(共11篇)

高三数学教学得与失 篇1

2013高三历史得与失

——善于课后反思,是上好历史课的落实点

一、从课堂来说

课前备课、书写教案非常有必要重要,但课堂教学和课后教学反思也一样重要,而进行二次备课,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熟与提高。这一点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

对于高三文科班的学生来说,虽然高中历史的这三本教材对他们来说非常熟悉,但教材内容对很多文科生来说还是很陌生的,从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观察到这一点。虽然对其他科目老师来说,历史讲来讲去就这三本书,但教材当中的内容非常多,相互之间的联系也非常多,可以说这三本书和在一起就是一部长篇小说,它有很多显性和隐性的线索,需要教师从中找到隐含的线索将教材像串珠子一样将教材的全部线索串在一起,但这同时也要求学生要做到对教材内容的熟悉,可这恰恰难中之难。但一方面是因为学生的自身素质,但更多的是因为学生听历史课感觉像听班主任唠叨一般,没有一点新意。除非通过考试,学生在发现自己在某一个知识点没有得分之后才意识到在教材的某一章节某一段落的某一知识点就是这道题的答案,而这个知识点曾经已经交过无数遍,因为自己的平时听课的惯性思维没有注意到这一知识点的重要性,久而久之这个知识点就像一个顽疾每一次都会成为学生得分过程中的绊脚石,而越来越多的这样的顽疾就会造成学生成绩的积重难返——成绩难以提高。我在过去一年的教学中,起初在个别学生到高三还不熟悉课本感到非常生气,但久而久之却发现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我会采取我积极认为比较有效的办法:

1、虽然是上严肃的历史课,但教师的幽默、能言善辩,古今中外一些有趣历史或时政新闻会打破课堂的沉闷,学生平时会通过各种手段了解社会,虽然他们还为踏入社会,但一些社会言论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吗,所以教师不防将一些社会话题正确引入课堂,并以积极的论点去影响学生,当然,学生也会发表自己的言论,而这样的讨论在课堂中很有必要,当很多次学生都觉得像猛然醒悟一般听你讲课时,那是学生会对你产生不一样的感情,以后的教学中,教师的每一句话会特别有说服力,这时候学生会特别怕你为他生气伤心,只要教师稍稍用一点压力就可以让学生的成绩有一点进步,这一点我在自己带的班级中会有很多体现。

2、在观察同办公室的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出一个结论,深厚的知识功底会让很多学生非常佩服,知识点的高度综合和总结也是快速提升学生成绩的法宝,到学生在考试中得到实惠之后就会逐渐跟上教师的脚步

众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都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或突如其来的插曲,有时学生的一个简单提问、课堂的一次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因为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学生,他们有敏锐的思维、丰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观察力、思考力,喜欢突发奇想妙想,而且我们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及教学体验总是在不断的变化。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很难准确预料判断的。课后的教学反思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你保持可持续性教学效应,并弥补这个遗憾。教师在课后把这些突发事件记录下来,让教师及时回顾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和困惑、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通过反思、体会和感悟,就可以对本节课做出正确的评价,可以找到反馈的信息,思考下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使下一步教学设计更科学、更合理,从而更积极、更有效地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我还把理性教学思考和感性教学过程结合起来,这样不但能够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师生双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层次的飞跃,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类似的问题,从而帮助自己总结教训和积累经验,在不断的反思中扬长避短,形成一套能准确判断教学变化的、能出色驾驭课堂教学的本领,由一名 “经验型教师”成为“反思型教师”,一名让自己教的轻松愉快、学生学的轻松愉快的好教师。

高三数学教学得与失 篇2

多媒体对教学的帮助和促进:

1 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材料, 帮助了教师能力的展示

现在的教学不再是粉笔和黑板统治的世界, 虽然它们在老师的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魔力, 但是比起多媒体这位魔术师来说, 还是相差甚远。在我的记忆里, 为了讲一个问题或一个图形, 老师会手舞足蹈的去描述和比划, 尽可能的展示一个形象贴切的情境让我们去理解, 现在我还记得我的一位老师讲课时汗流浃背的画面, 但这样对学生认知神经来说还是过于单薄, 现在有了多媒体, 她取代了枯燥的语言, 打破了黑板和粉笔的限制, 天上的卫星火箭, 海洋中的珊瑚鲸鱼, 激情嚎叫的大象, 顽皮好动的细菌都成了我们课堂上的常客, 多媒体从视觉和听觉上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思维, 让我们不由自主的进入到神奇的知识世界。它同样解放了老师们吃力的语言, 唤醒了学生麻木的神经, 对教师教学方式的灵活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让老师讲得更生动,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也给我们老师提供了很好的发展方向。例如:在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中有一课讲“水—人类的生命之源”, 结合着图片, 先让学生谈一谈对水资源的认识, 这时学生的感受不会太深刻, 这时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声情并茂的水资源的宣传片, 其感染力立刻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情景交融的环境, 对课堂的开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让课堂更好的抓住了学生的思维。

2 多媒体教学拓展了学习空间, 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苦燥乏味、神秘难懂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对任何一节枯燥的课堂, 再爱学习的学生也很难调动充足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便成了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就像厨师做菜一样, 虽然有营养, 但如果色、香、味很差的话, 也很难得到食客的喜欢, 因此怎样将知识传达给学生, 让学生喜欢接受就显得非常的重要。多媒体中的动画模拟和生动的过程演示, 使静止文字变成动态的视听冲击。这样一个生动的环境就像上海世博园中沙特馆的3D电影一样, 让学生感受到整个身体都被包围,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 在思考中讨论, 在讨论中再思考, 然后反馈, 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 各方面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同时降低了学生对教师的依赖。例如:在六年级数学下册《负数的认识》中,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 用多媒体展示出两个不同视频, 一个是烈日炎炎, 人们挥汗如雨;一个是冰天雪地, 人们裹着厚厚的棉衣行走于街上。形象的图像立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 学生很明显地意识到前者是说明天热温度高, 而后者正好相反, 通过对比知道了两者意义上的相反关系, 然后迁移到本节课负数的意义上来, 理解了负数是为了描述意义相反的量而产生的, 以后再有负数问题出现, 就会很自然的想到这两幅图, 问题就很简单的解决了。学生在多媒体的帮助下既学起来轻松, 又点燃了学习的兴趣。学生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他们在主动探索未知空间, 独立地发现问题, 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中, 对教师的依赖性也会相对减少, 逐渐形成正确的阅读、分析、运用的能力, 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学起来更有信心。

多媒体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3 过分依赖多媒体, 限制了教师的活动和课堂的灵活性

多媒体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工具, 就像黑板、挂图一样, 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 不重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件的放映员, 学生成为缺乏活力的观众。这样就难以发挥多媒体的巨大功能。很多老师在用多媒体时, 先将自己的思路和设计做成课件, 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考虑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变化, 将预设和生成有效的结合, 可是在课件的使用中, 我们往往变得非常小心, 生怕课堂与课件不相符, 进而限制了老师的活动, 虽然有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 但是连接生硬, 缺乏灵活, 没有和所授知识有效整合。只强调了教学容量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简单的用电脑的“播放”代替沟通师生情感交流的“人际对话”。违背了“以学为中心”的设计原则, 成了“多媒体产品”的宣传广告。

4 盲目使用多媒体, 忽视了传统教学的使用

教学中的工具有很多, 黑板、粉笔、教师用具、语言表达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也有其自身的魅力所在, 就象电影和书的区别, 电影的视听冲击力很强, 但是大多数片段容易忘记, 最终留下我们脑海中的只是几句经典的台词或者几个感人的镜头, 思想性远不如书上读到的深刻持久, 因为人们的大脑中也有一台多媒体, 同样能将所体会到的东西进行形象的加工处理, 所以读书更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知识储备, 提升一个人综合素养。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没有对多媒体课堂的教学程序进行周密的设计, 只是片面、盲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认为多媒体对教学的作用是至高无上的, 过分抬高了多媒体的身份, 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使用效果。这样, 就造成教学内容与手段的脱节, 只是使课堂看起来很美, 而没有深入的剖析教学内容, 没有很好的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 正确的使用多媒体, 让其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以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使其更有效、更高效完成课堂任务。同时,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中。

摘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学习, 适应现代教学的革新, 科学创新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自我的教学水平, 让现代化的基础教育在我们手中开出更美丽的花朵。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得失

参考文献

[1]刘逸文.冷眼相看多媒体教学[J].教学仪器与实验.第17卷2005 (1) .

[2]丁俊多.媒体技术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电脑.2006 (5) .

[3]马占山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B].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2005 (6) .

歌唱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3

关键词:歌唱教学;音乐表现;熏陶;训练;合唱

一、立足学生基础,完善课程体系

歌唱源于生活,生活中需要歌唱。歌唱是用人声唱出的带有语言的音乐,它是音乐艺术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歌唱是人的本能创造最能直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使人的情感得到自由而畅快的抒发,歌唱给人带来温馨、愉悦的精神享受,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力量和生活的信心,激励人们愉快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向上。目前我区的教学还多是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体,高中音乐课还是以音乐欣赏为主,高中学生的思想已近成熟,由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单純的让学生欣赏,已经调动不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音乐课失去了兴趣。

歌唱学习是一种审美活动过程,人们在对自身优美声音的追求中,在歌唱给人带来的温馨,愉快的精神享受中,逐渐培养起自己健康的审美观,高雅的审美情趣,活泼的个性和审视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通过对歌唱艺术的学习,可以使人直接感受和领悟到音乐艺术内在的美,使人的情感,心灵受到净化,塑造和培养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人生态度。

二、激发歌唱兴趣,培养音乐鉴赏力

高中音乐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形成热爱音乐的情感意向以及基本的音乐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有机的把歌唱艺术融进教学中达到审美的目的,歌唱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放在整体实践中实现。 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必须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学生对学科的浓厚兴趣是推动其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而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愉快教育的方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成为音乐课程中的重要任务。

三、积极动员,组织班级演唱会

传统的“一曲定优劣”的考试显然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同唱一首歌”的形式也抹杀了学生的个性,而“班级的演唱会”通过班级演唱调动人人参与,全面展示学生学习成果。在“演唱会”的组织过程式中,学生自己编排、主持、评定、总结,达到相互交流和激励,可以充分挥高中学生自主能力较强的特点。

首先教师要提前对学生作好动员工作,让学生了解“班级演唱会”的意义,激发学生举办班级演唱会的激情,并选出负责的骨干份子,布置筹备各项工作;其次演唱曲目和演唱形式既要学生根据特长自选,又要全班统筹安排,教师还可以适当推荐;另外动用多煤体技术为演唱会增辉添色,记学生自己下载伴奏,编配伴奏,全部节目伴奏存在一起,方便操作。

四、感受歌唱乐趣,变被动为主动

1、课前表演唱。设计课前五分钟表演唱形式,给学生自主演唱空间,每节课都由一个或多个同学重唱、合唱、表演唱等形式表演四周轮一次,表演完后师生适当评价。每一轮评出“最受欢迎的歌”、“最适合我们唱的歌”、“优秀歌手。

2、欣赏名家名曲,感受歌唱魅力。美国温塞尔说:“听,再听,不断听伟大歌唱家的录音带是非常重要的。”是的,学生经常欣赏优秀声乐作品,不但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歌唱的愿望和激情,而且还会在声乐技巧和艺术表现力方面获得启示。

3、教师言传身教,保护学生歌唱积极性。苏霍姆林斯林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在教学中,教师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要调动全体学生身心活跃,积极参与歌唱,必须爱护关心每一位学生,耐心引导,循循善诱,切忌嘲笑打击。应先肯定情感态度,再就技能技巧问题指明努力的方向,让学生放宽心胸以平和大方的心态对待歌唱,认识到音乐课上唱歌如同基础课朗读、问答问题一般,对错好坏都很正常,只要积极参与学习就会有进步。

五、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歌唱能力

如何更快、更正确地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歌唱技巧,更完美自如地表现歌曲内容,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效果呢?我认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坚持对学生严格训练,具体地说,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下环节。

①培养正确的歌唱姿势;②培养正确的呼吸方法;③培养正确的咬字吐字习惯;④培养分析和处理歌曲能力。

总之,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一门艺术,它是一门很讲究科学的即深奥又看不见,摸不着的一门艺术,我们要想提高高中学生的歌唱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本功的同时,还要掌握更多的音乐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文化知识,必须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要多了解国内外各民族的音乐演唱风格与各种演唱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在歌唱教学中讲究字正腔圆,声情并茂,感情真挚,姿势大方,细腻的感情处理,只有这样,才能表现艺术的真实,才能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高三班级管理得与失 篇4

一、班级前期管理分析

(一)前期工作回顾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加强班风学风建设,重视班会课的作用。

2、加强班级管理,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努力培养“赤诚、严格、活跃、奋进”的班集体。

3、找学生谈话,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力,增强了他们冲刺高考的决心和信心。

4、做好各位任课老师的坚强后盾,协助他们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

1、班级尖子生与兄弟班级的差距,始终未能改观,先天不足。

2、数学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对指标完成起关键作用,不少学生缺乏学好数学的思维和方法,期中考试与其他班相比差距很大;如果试卷难度适中一些,本班各项指标的完成将会发生巨大变化。

3、本一与本二的边缘生人数中不少同学因为考试心理状态比较差,未进模拟线实属预料之外。主要原因是试卷稍难,中上层学生难以发挥出自己的理想成绩,失误较多。

4、总体来说,班级不少学生学习欠灵活,虽很用功,但学习效果较差;还有目标生中有些同学体质较差,经常生病。

二、后期措施

1、虽然班级现状不容乐观,班级发展的制约因素很多,但五位任课老师将齐心协力抓实抓牢,尽最大可能让14班有一个理想的结果。

2、想方设法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最后冲刺高考的热情,让全体同学全力以赴、拼尽全力。主要是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班级整体不宜说太多了。

3、加强个体辅导。对有薄弱学科学生帮助其分析原因,提出指导性建议。要求每一位学生要对自己的五门学科充满信心,多埋下头来认真研究,做到弄懂一题后能通一类、会一片。

4、加强班风学风建设。班风学风是自始自终不能丢弃的法宝,继续利用好班会课,从思想深处挖掘每一位学生潜力。

5、后期两门选修学科仍需继续努力,积极支持配合三门学科,确保100%匹配,减少浪费。

6、班主任将积极配合任课老师加强学法指导,在高效努力中增强自信心和战斗力。

体育教学得与失 篇5

一、反思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是有自己满意的地方,也就是成功之处。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和火花等等,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如教学过程中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的过程;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这些教学灵感,教师课后要及时地把它详略得当的记录下来,以供今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这样持之以恒,并把他们进行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会大有益处的。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令人遗憾不已。每一次课,由于教材、对象的不同,教学效果会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将教学过程中自己感受深刻的、引起共鸣的做法、启示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就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经验。例如我上水平一的《30米快速跑》一课时,采取激励性语言进行教学,具有亲合力和亲切感,能启发学生创意思维进行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着一个小塑料袋进行教学,把《30米快速跑》的教学隐含在各个部分中,通过各种小游戏及练习去学习、体会,最后才引出主题,最后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空间,用小塑料袋进行拓展、延伸活动,如:放风筝、打排球和篮球、踢足球、两人三足比赛活动等。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当今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许多值得探究的问题,我们教师更应该把握时机,将每次的教学心得及时记录下来。

二、反思教学中学生的见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材内容的实践者,通过学生自己的切身感受,常常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好见解。将学生的见解及时地记录下来,这样有助于开阔教学思想,也助于变换教学手段,做到教学相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教师应当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学生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例如:我在上《30米快速跑》时,学生曾经向我提出:老师,我们可不可以采取向后跑和侧身跑的形式进行比赛。我就学生提出的问题与要求去引导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和探究向各种方向跑的异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特别高涨。因此,将学生的见解记录下来,可以补充今后教学的丰富养分。

三、反思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困惑

每节课下来,学生在练习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某些疑问和困惑。有时在课堂上无法及时解决的难点问题,教师要及时将学生反馈过来的疑点与困惑记录下来,细加琢磨,想办法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在此基础上增加辅助练习,帮助学生解决困惑。然后把如何解决学生困惑的方法在课后利用教学后记记录下来,这样做可以有利于今后的体育教学更具有针对性,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例如:我在上《30米快速跑》时,学生总感觉自己的小塑料袋很不听话,不能贴紧自己的胸前,老爱掉下来,所以都爱用自己的一只小手捂着跑。为什么老师的小塑料袋就那样听话呢?!哦,这固然有跑速的原因和学生掌握能力的原因,还有是因为室外风大加之小塑料袋偏小、偏轻之故。

四、反思教学中的失误与不足

众所周知,任何一节课,即使教师的备课十分细密,慎之又慎,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如:教学内容安排欠妥,教学方法设计不当,教学重点不突出;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等。教师要有勇气去面对、去解决,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积极从主观上找原因,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请同行提建议,将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写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工作的前车之鉴。例如:我上《30米快速跑》一课,为了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空间,利用小塑料袋进行拓展、延伸活动时,由于教师考虑不全面与引导不够,有一小部分女同学在玩橡皮筋,大部分学生进行活动时玩法不够多,略显单一,不一会儿一部分学生就不愿意利用报纸去玩了。教师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的不足,汲取教训,及时弥补不足,才能不断走向成功。因此,记录教学所失既是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又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客观需要。

五、反思教学再设计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6

摘要:俗话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教育的质量永远无法超越教师的质量,而教师的质量体现在课堂教学上[1]。课堂教学中,认真备课非常重要,常进行教学反思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教学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不断探索的过程,俗话说,每一堂课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再精彩的课也有欠缺、处理不当的地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完善和提升自我,设计出更适应学生的教案,以达到更高的教学质量。下面是笔者对《指数函数》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数形结合;能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76-02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中重点内容是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函数的表示式,并根据形式判断出哪些函数是指数函数,以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及辨析能力;画出指数函数的图像,并通过观察图像总结得出指数函数的性质;本节课的能力目标是通过图像总结性质,利用数形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品质和能力。情感目标是通过指数函数的有关内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一、对学生的学情分析

本授课班级的学生是五年制大专一年级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和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但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动手能力较强,敢于接受新知识。大专一年级学生在初中已经有了一些相关函数的初步知识,对学习本节课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了《幂函数》,学习了幂函数的概念,画简单的幂函数的图像,通过分析图像总结出幂函数的性质,并利用性质比较了两个幂函数的大小。《指数函数》以同样的顺序给出了相应的内容,先学习指数函数的概念,再学习图像和性质,最后是应用。对比着上《幂函数》来学习指数函数,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接受。

本节课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诱导,教学方式是组织学生通过自主探讨得出结论。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两个问题,类比得出指数函数的概念;引导学生画出不同的指数函数的图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指数函数的性质。

二、本节课的教学地位及作用

指数函数是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之一,形式特殊,在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指数函数又是对数函数的反函数,是学习对数函数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中画出图像,利用图像总结性质,在利用性质比较两个函数值的大小,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的数学思想。

三、对教学内容的分析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指数函数的图像及其性质,难点是探讨底数的不同取值对函数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我将授课内容分为两次大课,一次大课是两节课,第一次课主要是初步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利用图像探究性质,并进一步熟悉图像和性质;第二次课是指数函数的实际应用。

四、教学过程

1.以实际问题为情景,引入新课。本节课以两个实际问题引入:

问题1: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显然一个这样的细胞分裂x次后,所得到的细胞分裂的个数y与x之间,构成一个函数关系,能写出x与y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吗?可以表示为y=2x。

问题2:一种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为其他物质,每经过一年剩留的质量约是原来的84%。求出这种物质的剩留量随时间(单位:年)变化的函数关系。设最初的质量为1,时间变量用x表示,剩留量用y表示。可以表示为y=0.84x。[2]

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两个函数表达式:两个函数的表达式中都有如下的特点:是幂函数的形式,底数都是常数,指数是变量x。结合这些特点总结出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ax(a>0,且a≠1)叫做指数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R。底数有两种情况:01。判断是不是指数函数必须和定义的形式一模一样才行。在本节课的开始,以生活中的两个实例引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虽然抽象,但同样来源于我们熟悉的实际生活,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是把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加以抽象、提取,用数学符号和数学语言表示出来。这样的引入自然而亲切,消除数学的神秘和枯燥,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画图、利用图像总结性质。为了准确的画出指数函数的图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列表、描点、连线等步骤,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画出下列指数函数的图像y=2x,y=()x,y=3x,y=()x。画图时,教师也在黑板上和学生一块画出图像,一方面让学生把自己画的图像和教师画的图像加以对比,起到模式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画图有困难的同学起到了提示的作用。画出图像后,和学生一同找出每个图像的特点,得出这些特殊函数的图像的性质,再引导学生得出一般的指数函数y=ax的图像性质。让学生自己画图像,通过动脑、动手,加深了印象,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3]。对于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由于底数a的不同取值所引起的函数变化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好把握。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情况下的图像特点,分析随着不同的底数a的取值对函数图像的影响,找出规律,继而得出不同情况下的图像特点。然后再给出不同的底数的特殊数值,画出相应函数的图像,以加深印象。

3.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探索新知。在指数函数定义中,规定了“a>0,且a≠1”,这个规定是学生感到困惑的地方,为什么作这样的规定,如果不这样规定会出现什么情况?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采取学生自由讨论的形式,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在讨论中互相启发,补充,在一系列生疑、质疑和解疑中达成共识。为了节约学生讨论的时间,防止学生漫无边际的想象,教师可将问题设计为这样的形式,对于底数的分类,可将问题分解为:(1)若a0且a≠1。学生通过自己探讨,彻底弄清了底数a的这一特殊规定,并明确了指数函数的定义域是R,无论x取任何数值,ax都有意义。通过一步步探讨下列问题,学生在讨论中豁然开朗,解除疑惑,这样能够得出结论所取得的效果,印象深刻,比教师直接呈现结论要强一百倍、一千倍甚至一万倍。

五、对本节课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可取之处。指数函数本身非常抽象,不好理解,本节课由同学们熟悉的两个实际问题引入,一个细胞分裂问题,一个是放射性问题,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熟悉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觉得数学不突兀、不枯燥,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息息相关,体现了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强化了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画一些特殊指数函数的图像,分析总结出一般指数函数的图像,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本堂课从开始就组织学生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分析、总结得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在教师的引导下探讨了底数a的不同取值对函数的影响,从而明确了底数的特殊规定;通过观察图像总结出性质,一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都在生疑、质疑、解疑,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收获,比教师“满堂讲”效率高。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能力的目的。

2.教学中的不足。教师在设计学生讨论的问题时,由于事先设计好了题目,虽节约了学生讨论的时间,看似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实际上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把学生限定在小框框里,教师的主导性还是太强,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讨论问题时,有一部分同学在讨论,另有一部分同学只是附和,并没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教师也没把全体学生调动起来,没能体现课堂是全体学生的课堂。学生在画图时,虽然教师和学生一块画,但由于学生的基础不一样,仍然有一部分学生画不出,教师也没时间等,分层教学体现不理想。因为我们现在的教学是班级教学,一个班级大越45人左右,而基础参差不行,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常常顾此失彼,这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反思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意味着教师必须对设计的教学活动进行自我监控、自我检测、自我反馈,对学生对接受知识内容及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中的每一环节进行反思,以便及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对出现的问题和有知识欠缺的地方及时进行补救[4]。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反思与总结,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收获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增强自己的数学意识。

参考文献:

高三数学教学得与失 篇7

一、新课程教改中的经验与收获

(1)更加注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改变了学科本位观念。

物理课程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过去相比,不再单纯从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向学生介绍物理的主要知识和规律,而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在内容的安排上教材力求生动活泼,使用了很多彩色照片与图片,适应了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和乐观向上的人格。

(2)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材内容规律的提出方式大多都从社会生活的实例中引入,使学生能充分体会到本章或本节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练习又大多与生活题材为主,进一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3)更加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种学习方式。

新教材对很多的物理规律,都要求学生亲身实验体会如:探究浮力大小;探究串、并连电路电压、电流的特点等。将科学探究提到了与基础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改变了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课堂更多地增加了学生动手参与的比重,教学方式更显多样化。

(4)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新教材加重了STS的内容,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让学生在充分体会科技给人类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使学生更加热爱社会、热爱自然、热爱环境,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5)构建了新的评价体系。

新课程标准不在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

二、新课程教改中存在的不足

(1)师生教学理念还未发生根本转变。

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国家虽花了大量的经费对我们的很多教师进行了具体的培训,但由于个别教师教学时间太长,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始终不能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一度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却忽略了知识传递与素质教育相互衔接的关键环节,出现了两极分化严重的情况:一边是教师只布置学生的探究任务,而不加以引导,使课堂过于散漫,无目的性。另一边却是教师加以了提示却不能教给学生一种思维的方式和方法,学生不能正确思考,教师又只能一讲到底。

(2)教学中仍然向“精”、“深”方面下功夫。

新课程标准规定应注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不要求学生学懂书中的所有字句,但我们的个别老师仍然会在这上面花费大量的功夫。

(3)教材的个别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在我们所用的人教版教材中,剔除了个别繁、难、偏的内容,但有些内容在课标中却仍有要求。如:串联、并联电路电阻的特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等。原因是学生可通过所学的基础知识演绎归纳得到,个人觉得可通过想想议议或实例探讨的方式提出,以便于开拓学生的思维。

(4)旧的评价体系还在沿用。

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还未能普及高中教育,考试仍然是选拔学生的重要手段,各地的初中教学也围绕考试成绩开展评价,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高一物理教学中的得与失 篇8

误区一:对物理知识要求“一步到位”,什么都讲清讲透

心得:高一的物理教学一定要照顾到全体,控制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对全体学生来说应当强调在高一年级着重打好基础,而不应要求所谓的“一步到位”,“一步到位”实际上做不到,因为它违反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例如,学习第三章“力”的时候,此章的重点是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还有力的合成和分解,我们应该抓住重点,对于力的三角形法则不要当作重点来讲。对于利用相似法解题最好不要涉及。因为高一的学生才涉及矢量,初中物理和高中物理最大的区别就是初中不涉及方向,到了高中得处处的注意方向,刚学合成与分解的时候,学生非常不适应,这时不应对学生要求过高。第四章讲牛顿运动定律,只限于它的简单的应用,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适应的要求,关于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多涉及一些,对全体学生来说不应作为重点。有关连接体的问题,在高一年级则一般不涉及,待高中三年级在专题中讲述。同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尤其高一年级,对知识既要讲清,又不能什么都讲清,有些知识,可以分散到习题中解决,也可待以后的教学内容中弄透彻,切不可操之过急。这样,不面面俱到,既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又有利于学生独立钻研,防止学生产生认为物理学科枯燥难学的厌烦情绪。在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热情是很重要的。

误区二:不注意“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心得:教学过程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学生领会方法、提高能力和接受熏陶的过程。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理解方法、提高能力,特别是受到科学素质的熏陶,都不可能一蹴而就,都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拔苗助长”,不但长不起来,还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欲速则不达。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教材安排上也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例如,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在第三、第四章都有受力分析的内容。在第三章只分析简单的问题,主要结合力的性质来分析。第四章则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来分析。在第四章要求学生自己总结。第三章力的合成和分解,不要求用力的分解来解静力学的问题,静力学的问题放在第四章,用平衡条件来解决。力的正交分解在第三章采取渗透的办法来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打乱了教材的这一精心安排,将第四章要渗透的“正交分解”,以及静力学问题都一并放在了第三章进行,结果至使学生对第三章的知识不能很好的掌握,并且在开学初就造成了学生对高一物理的畏难情绪,其负面影响伴随学生整个高中的学习,以后的教学也很难顺利展开。我认为应该把平衡问题放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讲完以后再讲,因为通过对不平衡问题的练习,再练习平衡问题同学们就能把事情分析得更清楚,知道平衡问题和不平衡问题的相互转化关系,学习起来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强调循序渐进并不是裹足不前。如果大多数学生都已理解和掌握了某一知识,而教学还在低水平上重复,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循序渐进要求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认识规律,分层次、有步骤地对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误区三:忽略对教材中题目的挖掘和利用

心得:教材中的节后练习和章后习题各自都有很强的针对性。每一题都有明确的目的,或辨析概念、澄清认识,或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或训练方法、提高能力。基本题覆盖全面,突出重点,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应有的作用。教材中练习题的编排层次利于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节后的练习题多为理解和巩固知识、辨析概念,一般较简单,多为基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扎扎实实把基本知识学好。章后的习题是对全章知识的深化和综合,还有与前面所学知识的综合,认真对待每一道题目,挖掘其内涵,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对各种学习资料的利用也可达到教学目的,但对于学生来说,再好的学习资料也不如对教材的信赖和依赖,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误区四:思想上对实验的不重视

心得:实验对学习物理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不仅不能忽视,更应加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虽受到具体条件的限制,但要求教师从思想上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创造条件,增加实验的机会。尤其是教材中安排出的一系列实验,比如“学生实验”、“演示实验”、“做一做”小实验等等,教学中最好创造条件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学生实验难以完成的,演示必须做。与物理知识紧密结合的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有条件的,在不过多增加负担的前提下,还可鼓励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实验。这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举多得的好事。例如在讲完平抛的实验后,课后的问题与练习第一和第二题讲了一个小球从斜面上滚下来,第一次让木板水平放置,让竖直方向的距离分别是1∶3∶5,这样水平距离是相等,证明了平抛运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运动.第二次让球打在墙上,让桌子和墙的距离等间距的往后移动,这样打在墙上的距离是1∶3∶5,同样证明了平抛运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运动。这个实验并不复杂,但是只凭学生想象是感觉非常的抽象的。最好让学生做一下这个实验,既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使学生对平抛运动有一个更深的理解。

《分数的意义》教学的得与失 篇9

一、情境教学,唤起激情。

上课一开始,我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汇报学生上网收集“分数的产生”的有关资料,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利进入新课的学习。在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的时,我又让学生根据本班的学生人数为素材,说分数,又激起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热情,当老师问到前一排的5名学生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时,一名学生说是5/55,而有一名学生十分肯定的说:“是1/11。”这个答案让师生十分惊讶。这说明有些孩子的思维已能将具体形象的事物从抽象到“升华”。对于这样的答案老师给予肯定,很多学生也表示认同,道理虽说不清,但直觉告诉我们答案准确无误,为以后学习约分埋下渴望的种子。

二、动手实践,感悟分数。

在学生已初步感知分数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亲自创造分数,对学生提出要求,你可以动手摆一摆、分一分、折一折、画一画,得到不同的分数。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用手中的材料表示出不同的分数,他们再次感受到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着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比如:学生把24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6个小正方体,占这堆小正方体的1/4;还可以把24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4个小正方体,占这堆小正方体的/6;还可以把24个小正方体平均分成……

三、不应忽视“话外之音”。

教学中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导”的过急,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

教学工作的得与失--李小艳 篇10

七 年 级 数学

教 学 工 作 的 得 与 失

2017年1月 李小艳

七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工作中的得与失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1)班和(13)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校教学宗旨:“精准教学和高效训练”的引领下,我每天都花很多时间去备课,钻研新课标,以尽快适应的数学教学工作。

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取得了不少经验,在我们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七年级数学组的老师们以及在我校办学理念是让每个孩子有尊严的成长,让更多的孩子获得优异成绩的指导下,积极学习实践适合当前学生的教学模式,想办法让自己的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知水平,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让学生做好预习,认真听课审题,及时纠错学会总结。

以下是我对教学工作总结与几点分析:

一、对学生的分析

七年级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的转变阶段,除了学生心理的变化外,学习方法也将产生巨大的变化,从小学的3门主要课程,到中学的7门主要课程;从小学以练为主的学习方法,到中学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主的学习方法;从小学听老师的话,到初中有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学习情况的掌握等等这些变化,老师要帮助学生完成这些转变,在老师的指导和要求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例如:

1、整式加减,知识层面设置较为简单,列代数式是本章的重难点,同时也是易错点,用字母表示数时,学生对字母不敏感是难点,因此,代数式教学中要进行分类练习和强化训练。如,平均增长率问题、形积变化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比例问题、数字问题等,这部分学生能掌握各类题型的列法,对学生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学时,建议以各类问题作为专题,让学生把列代数式的这节内容能够熟练掌握,为后期方程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这学期,我们七年级数学组上本章新课时,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教学,所以导致后期学习方程应用时,学生学起来较为吃力,而且离我们的预期目标有一定的差距。

一元一次方程与方成组,由于第一章计算方面学生掌握的不错,所以一元一次方程、二

元一次方程组、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学生学的不错,绝大部分同学都能掌握解法。第二章,列代数式学生在学习时我们数学老师没有按类型专题训练,列代数式学生掌握的不好,所以导致第三章方程应用时,成了学生头疼的问题,又加上部分学生在小学期间就害怕做应用题,应用方面我们给学生准备好各类型的专题,试图利用补缺,但效果任然不好,还有一部分学生对应用方面基本没有掌握。建议学习本章时,每学一个类型专题要及时发乎一张专题试卷,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交流,最后老师总结此类型的解题思想。另外中午给中上等学生发一些信息量较大的题目,克服学生们的最难情绪。

每课时应坚持每一天中午发一张小纸条,作为每天的营养餐,巩固一个周,出一份专题强化试卷,加以内化吸收。

七年级学生精力旺盛,对任何事物充满了好奇,针对学生的特点,老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形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上积极思维、主动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思考的学习方法。所以,在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方法的培养,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为长期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考虑。

二、教育教学总结

1、起始年级,形成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不断提高和进步的有利保障,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和基础。所以,七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在课堂中教会学生各种“规矩”就非常重要,其中包括课前准备时,将课堂练习本打开;上课读书时,用笔指读;读书结束后,积极质疑;课堂练习时,书写工整、规范;当堂训练时,像考试一样紧张等等,这些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有明确的要求,还需要老师的反复强调和提醒。

2、课堂教学,提高效率。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发现更多学生学习上的漏洞,再探究和总结阶段尽量多的解决学生知识点上存在的问题,高效课堂的实现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充分的了解;有教师课堂探究的有效作用;有教师总结提升的方法和思想的提炼等等,高效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的完美配合,是一个可以解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问题的课堂。

3、课后反馈,有针对性。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当堂反馈,开始时,我总是掌握不好课堂进度,让过多的讲解占用了学生课堂反馈的时间,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估计不准确,后来,通过对教学模式的进一步熟练掌握,把握好质疑探究阶段时间和效率,即使是5分钟,也要开展当堂反馈,这种反馈有很强的针对性,也为老师课下与学生面对面的辅导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4、引入竞争,激发兴趣。课堂上回答问题的竞争,课堂反馈速度的竞争,课堂测试对错的竞争,黑板上板演题目的格式、书写、正确性的竞争,对同学们错误纠正情况的竞争,以及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同学们之间的评价,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些竞争的引入可以“比”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比”出了班级中浓厚的学习氛围。

6、不断反思,寻求方法。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做题,看题干内容粗略;遇到难题害怕,无从下笔;为了加快书写速度,致使书写字迹潦草;多次遇到困难的学生,缺乏自信等等问题,对待这些问题我是从每节课的反思中不断总结自己课堂的不足的,从同数学组老师们身上学习方法,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纠正自己错误的教学行为,让自己的教学更加适合自己的课堂。

三、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措施有

1、多与学生沟通,由于学生基础参差不齐,难免会有学生听不懂,多些主动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非常重要,这样有利于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无论备课多认真仔细也很难适应不同班级的情况,只有沟通、了解,才能更好地解决各个班级的不同问题。另外,有些学生基础较好,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就能更好地引导这些学生更好地学习。

2、注重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学生已经形成了厌学的习惯,顶多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算了,有些甚至是抄袭的,对于容易掌握的内容他们也不敢沾染,所以必须严格要求他们。由于学生缺乏学习自觉性,所以上课时间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时间,教师应善于组织、调动学生进行学习,更充分地利用好上课时间。

3、注重打基础。由于学生基础较差,上课时多以学过内容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更易接受,从熟悉的内容转到新内容的学习,做到过渡自然。对于学过的内容也可能没有完全掌握,则可以花时间较完整地复习学过内容,然后才学习新知识。作业的布置也以基础题为主,对稍难的题目可以在堂上讲解,让学生整理成作业。

4、运用多种技巧教学。对于大部分的数学题,学生都不知如何入手去解,他们在小学时没有形成解题的思维习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解题,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把解题的方法进行总结,分为几个简单的解题步骤一步步地解题。降低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5、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态度转化,多鼓励他们的自信心。

总之,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是在不断的探究和实践中摸索前进的,虽然有困惑,有不熟悉,但在校领导和数学组的老师们、班主任的指导与帮助下,奉承我校教学宗旨和办学理念,更有信心完善自己,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力争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提高学生品德与学习成绩,努力奋斗和汇英一起进步,共同发展!

高中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得与失 篇11

关键词: 高中语文;多媒体

一、正确处理学科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关系

具体的教学内容是设计教学活动的中心,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最终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内容,将学生的兴趣与思维点引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上来。多媒体运用时机与程度取决于教学内容的需要。因此在运用多媒体的过程中,就需要正确处理学科教学内容与多媒体教学形式的关系,要实现二者的完美统一。教师要深入研究语文学科,准确把握语文学科特点,以使多媒体能够更好地呈现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特色,也就是说,不要片面追求多媒体运用形式的新奇异,而使语文课没有“语文味”。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的第一要任就是语言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高,心灵的启迪与情操的陶冶。多媒体不是教学的重点,而是一种媒介、一个桥梁、一个引子,教师通过多媒体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使学生透过文字感悟其中所蕴涵的情感、思想、意境,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多媒体的作用是以图文声像来给予学生多种感官冲击,以此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激情,更加关注文本、关注教材,而不是代替教材,让学生将注意力与兴趣全部集中在多媒体本身上。教师要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与积极的情感来细细品味文字,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加强对文本的理解,获得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得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创造情境,以情感人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尽快让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是正确理解一篇课文的关键,多媒体教学则声、像、文并用,打破了課堂45分钟的时空限制,古今中外,上下数千年,沟通现实,引发想象,化静为动,虚实结合,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学生感受到了美,进入到所设的情境中,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讲授《将进酒》一课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听朗读时配上背景音乐,画面上呈现出介绍李白的背景资料以及李白狂饮的图片,文字根据朗读速度滚动,图片根据课文朗读的进度而自动切换,朗读声情并茂,音乐时而舒缓平稳,时而深沉跌宕,时而高亢急促,整个音乐、文字、声音、画面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身临其境,心灵受到难以言状的震颤,使人仿佛感受到李白那豪俊飘逸的人生和他面对逆境不屈的人格魅力,这对理解课文的主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增进交流,实现合作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来进行合作学习和协同作业,从而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在讲授《滕王阁序》一文时,利用多媒体和校园网络建立“滕王阁”网页,搜集有关滕王阁的图片,知道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的杰出代表,象征着中国五千年积淀的文化、艺术和传统。还让学生搜集有关作者王勃的文字材料,了解有关《滕王阁序》的一些小故事和写作背景,以及有关文章字词句的内容。

四、制作多媒体课件费时费力,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工作

首先承认,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关于制作多媒体课件的知识还相当贫乏,制作起来比较困难,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市举行一次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一位教师为配合《阿Q正传》这篇课文的教学,竟花去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结果仍是一部同名电影的翻版,一位评课教师实事求是而又不乏幽默地说:“今天我们在课堂上看了一场电影。”褒贬之意显而易见。这样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是得不偿失的,反倒不如让学生看这部电影,教师再作辅导性的讲解。类似于这种制作课件的做法花费了许多宝贵时间,势必要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甚至影响教学质量。鉴于目前语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技术不够熟练的现状,动手制作一些简单易行的多媒体课件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没有必要提倡语文教师去做那些大而全的多媒体课件。

五、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辅助,大大地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部分高中语文教师认为应用媒体技术就是以机器代替教师课,代替教师写板书,就是以电子教材代替印刷教材,并以代替性、省力性、顺利性、效率性作为评价尺度,只重视硬件,盲目追求教学媒体高档次,以为教学媒体的现代化就是教学最优化,过多地依赖于多媒体辅助,限制了教师的个性和特长的发挥。

六、不当地使用多媒体辅助,大大地妨碍了师生间的知识与情感的交流

简单地认为现代物质技术的引入过程就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过程,忽略了通过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某种交互作用而体现的语文教学模式;而忽视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是不完整的、不可取的,妨碍了师生间的知识与情感的交流,是不符合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的。

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和存在的误区,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丢,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不能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能少,努力激发学生主体的自我意识、自我觉醒、自我创造的动机,使学生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创新为主线的多媒体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铁芳.关于教育;可说的与不可说的[J].学术评论,2005(5)

上一篇:小幼鲸的自述作文下一篇:十百千工程示范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