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插图教学(共12篇)
地理教学中的插图教学 篇1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教育课堂中的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课堂内容的丰富性。通常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大多都利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知识的扩充。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插图,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去了解阅读的内容, 图文结合, 图文并茂已经成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因此,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挖掘课堂插图的重要价值, 并且充分利用插图进行课堂教学。
一、插图的作用
(一) 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插图相对与文字来说, 更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能让学生提前对阅读内容进行感悟, 养成自我思考的习惯。通常说来, 一节语文课堂的导入是一个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环节, 导入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节课堂的效果。老师在课堂中对相应的语文阅读进行巧妙的插图引入, 因势利导, 就能够收到不错的效果, 还能让学生对整个阅读内容充满期待。
(二) 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语文老师, 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技巧, 更重要的应该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悟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自我个性的发展,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激情, 增强他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
(三) 能够诱发学生的想象空间
老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的时候, 一定要学生透过画面去想象插图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试图让画面的内容生动起来。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想象习惯的培养, 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 能够促进学生学习阅读的内容。
(四) 能够感染学生纯真的心灵
语文阅读的教学, 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思想和情感的活动中, 让学生不断加深体验, 或受到一定的熏陶, 或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或享受审美的乐趣等。作为老师应该让学生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 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想,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学会思考, 努力学习。
二、语文阅读中插图的运用
事实上, 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插图的应用作为一种阅读的教学方法也是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选择的。
(一) 充分备图。
在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使用原有的插图, 当然也可以采用与文本内容有关系的插图来进行教学, 这样在原有插图的基础上, 补充了相应的知识, 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同时也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印象。老师在备图的过程中, 一定要正确选图, 确保学生能够在补充插图的基础上进行思维的发散;同时老师还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进行插图的选择, 进而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和积极性;此外, 老师还要注意把握插图运用的时机, 确保在适当的时候运用插图, 当然还要选择插图的最佳呈现方式, 以期能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 以图解文, 能够让学生理解得更加透彻,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巧妙用图
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备图是为了更好地用图。
1.读图。通过和学生一起解读插图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阅读文本。通常对阅读内容的整体感知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而学生大多都通过快速阅读来完成。语文阅读当中的插图或者表现作者自己, 或者描写事物并表达情感, 或者刻画形象揭示主题, 或者勾勒环境渲染意境等。老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文章之前, 让学生阅读插图, 从插图中获得自己的感知, 方便学生学习阅读内容。
2.解图。通常语文阅读当中的插图是根据阅读的内容, 并将文中的细节进行创造性的再现。解图的关键是对文章的细致阅读, 而细读文本对于解图又有一定的帮助, 总之两者是互为手段互相帮助的关系。老师一定要借助插图来引导学生阅读, 从插图到文本, 以文解图, 让学生更加透彻得明白插图和文本之间的关系, 进而深刻学习文本内容。
3.情图。俗话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这句话中看出, 创作一般都是有感而发, 是作者情感和情绪的表达和抒发。文中之情自然流露, 同样插图也是情感的流露和表达。但是通常插图表达的情感要先于文本内容, 学生在没有读文章的情况下就生发出一些情感, 在读完文章之后, 这种情感就会更加浓烈和真切准确;然而有时候, 文本内容也会将情感赋予插图,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时候产生某种情感, 而后用这种情感体验来解读插图。这样一来, 就反复加深了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 加深了学生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 进而对人生产生一定的感悟, 对生命有所体悟, 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 插图在语文阅读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引导学生自我思考和探究, 并对阅读的文本内容产生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 进而对文章产生浓厚的兴趣, 加深理解, 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当老师在阅读讲解的过程中, 学生就能够和老师形成某种默契, 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 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提高教学质量。
地理教学中的插图教学 篇2
在辅导学生结合插图领会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学生经常专注于课文插图的艺术形象,忘情于插图的艺术境界,沉浸于插图所带来的美好想象之中。几乎是有了插图的课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格外浓厚,学习的效果就有明显提高。究其原因,可以发现,这是因为在学习课文时,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凭借插图中鲜明的艺术形象,深刻领悟出相关文字的丰富内涵,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想象,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也就无意中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由此可见,插图对语文教学大有益处。于是,我大胆进行了尝试,因势利导,让学生为没有插图的课文配画插图,用以辅助学生学好语文。
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动手给课文配插图,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其教学效果往往是单纯地学习课文所难以达到的。
激发兴趣,再造想象
心理学家指出:单调的劳动会使人产生厌倦的情绪;而创造性的劳动,会使人的兴趣与热情经久不衰。作为语文老师,如果只是在课堂上进行无生命无激情的“输入”,就容易使学生的头脑简单化、程式化,耽与思维。只有把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才有利于开发智力,有利于学生进行创造思维。
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在学生大概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我让学生给课文配上插图。再上课时学生带来了“驻守赤壁”、“黄盖献计”、“诈降”、“乘风前进”、“火烧曹营”、“狼狈而逃”等虽不成熟但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的插图。“驻守赤壁”展现了东吴的兵马与曹军隔江对峙,互不相让的情景,借助地图明了了两军所处的地理位置;“诈降”一图则贴切地表现了东吴所做好的袭击曹军的准备工作,例如船上扎的稻草人,以及船舱里藏的火药、硫磺等等;当船队乘风冲进曹营后,曹军抵抗不及,“狼狈而逃”,士兵们丢盔弃甲……学生借助手中的画笔,表现了自己读文后的理解,尤其是对课文里战斗过程,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明白地展现了全文的主旨。显然,这是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咀嚼、形象的揣摩、主题的领会,到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再劳动的结果。这是一个深化认识,再造想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学生与课文塑造的形象进行情感交流,产生形象共鸣,进而进行形象的补充和再造,使形象更为生动、丰满的过程。这不仅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渗透的理解,也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不亦乐乎”的感觉和认识,对调动学生乐学语文极为有利。
借助绘画的美感优势,进行语文审美教育
教科书里有不少充满各种情趣的插图,给人以特有的审美享受,因为它蕴含了儿童的个性气质与文化修养,最能表现学生的审美情趣。从审美创造的角度而言,给课文配插图,学生能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思想启迪,受到课文内在美的教育。学生从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到引起情感的渗透,再到感情共鸣的深化,逐渐进入情境,并显现于笔端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创作中产生美的愉悦感,从内心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的过程。
如让学生给古诗词插入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图画,就是使学生一次次受到美的教育。《游园不值》中探出墙头的“一枝红杏”;《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春来江水”;诗僧志南的《绝句》中绵绵柔柔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枫桥夜泊》中对愁眠的“江枫渔火”等等,或娇俏可人,或潇洒泼墨,或萧萧瑟瑟,其情其意尽显于尺幅之中。学生这些小插图,使人感到其中蕴涵的深沉、含蓄、隽永之美。它们既表现了学生丰富的联想以及所展示的或柔婉或开阔的意境,沉醉于诗意浓郁的山水之中,又表现了学生对诗句主旨的把握,对其中蕴含诗意的领悟。应该说,它是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的积极性的结晶。很明显,借助绘画的美感优势进行语文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是个工具,不过这个工具与锄头、刨子那些工具不同,语文这个工具本身长着好些东西,语文和思想老是长在一起,文道统一。”因此,教师不能把语文看成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只满足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出发,运用一切有效的手段,调动并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自我发现、创造能力。
让学生给课文配插图,只是我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课文是“主”,配画插图只是“宾”。让学生给课文配上插图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和方式。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并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重视发挥课文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插图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插图 历史教学 作用
时下课改之风吹便祖国的大江南北,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我们的专家不断地进行改革,从以老师主讲的“传统教学”教学模式到现在以学生为主展示的“杜郎口”模式,其转变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加入到课堂的积极性,以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在教学活动中除了转变教学方式,我们还可以从一些小细节出发,以增强课堂的形象性,趣味性。
笔者在农村从事了三年的教学活动,在这方面有着特别真切的感受。文章主要从课本插图在历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方面来进行阐述。
历史的过去性,历史知识的枯燥,乏味,历史考试的死记硬背,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使学生爱上历史,爱上历史课,翻开课本,形形色色的图片,那就是最好的资料,恰当正确的使用它,你的课堂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插图的正确使用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形象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讲到专题史经济史时,内容的艰涩,枯燥,使学生望而生畏,如何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如何使遥远的历史和我们的现实结合起来,图片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的时候,原始的农具,一堆不认识的生字,直接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这时我们就可以结合课本上的图片,让他们自己通过观察认识耒耜,筒车,翻车,直辕犁,曲辕犁这些农具以及了解他们的作用和结构,还可以通过比较看出他们的优缺点。仅直观的图片就可以体现出,曲辕梨犁架变小,重量减轻,操作灵活,节省畜力,改进了犁壁等等,这样一切枯燥的重难点迎刃而解,而且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为了更进一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老师还可以让他们课外时间,制作出来这些农具的模型,这样就增强了教学活动的直观性。
其次,插图的正确使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近代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各种感官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但吸收的比率差異很大,对知识的记忆效率也不同。在学习的过程中参与的感官越多,效果就越好。正确的使用课本上的图片,可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比如我们在讲长征的时候可以有效的将长征的示意图和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结合在一起,并将诗中涉及到的地名落实到图中,即达到了学习知识的目的,还使学生对地理上的一些地名有了深刻的印象,更增加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再如我们在讲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对于灭六国的这个时间先后顺序许多同学都记不准,课本上的秦统一形势图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时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战国七雄的位置,结合秦的远交近攻的策略,在图片上先后写出灭韩赵魏楚燕齐的顺序,再结合记忆的一些技巧给他们总结出“喊赵薇去演戏”的口诀,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记忆。
再次,插图的正确使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作为新世纪历史教育的基本理念,历史教育是一门承载着人文素质教育功能的学科,不仅仅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单纯地向学生灌输这些东西可能让他们会觉得空洞,但是当我们有效地将其与课本的史实图片结合起来的时候,他们会自然的领悟到其中的要领。比如,讲东汉发明的地动仪的时候,结合课本上的图片,告诉他们在当时发生地震的时候地动仪就可以很精确的测量出地震发生的方位,让学生可以很真切的感觉到这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我们是多么优秀的一个民族,进而增强他们的爱国情感。我们老师还可以结合一些图片,讲述一些有志气,有正义感的感人事迹,比如,卧薪尝胆,司马迁受腐刑而成《史记》等等,培养学生坚强不屈的性格,遇事沉着冷静的态度。
语文课中的插图教学 篇4
一、借“图”导入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借“图”发挥,有效地导入新课,从而提高课堂效果。例如教《我家住在大海边》一文时,教师应首先指导学生看插图:海滩上有又松又软的沙子,还有各种贝壳,许多小朋友正在海滩上玩耍。这时教师可问:“你们想不想到大海边去玩?”学生当然说想。紧接着教师趁势说:“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块儿去大海边玩。”这样就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对课文的学习。
又如在教学《亲人》时,教师应先用多媒体将插图播放给学生,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由于学生都有好奇心强的心理,可以较好地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课文内容上来,也为学习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借“图“激趣
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说过:“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之后,又往往容易引起对学习上疑难问题的探索。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为学生激趣,也就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利用文章中的插图,将学生引入到情境中去,更能激发情趣。如学习《不合群的小蝌蚪》一文,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插图,图中两个小朋友拿着一根细枝,蹲在池塘边拨弄一只小蝌蚪,他们为什么要拨弄这只小蝌蚪?这只小蝌蚪与其他的小蝌蚪游的方向相同吗?它为什么不愿意和其他小蝌蚪在一起?这一系列疑问给学生留下悬念,好奇心驱使他们情不自禁地想学习课文。
有些插图可在学生未接触课文内容之前,鼓励学生根据课题尝试说说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答案不尽相同,但要注意对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浅显易懂,学生们在充分感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基础上,谈出对这幅图的认识:“江水在太阳的映照下,在绿树的衬托下,泛出彩色的涟漪,好美啊!”
这幅图美就美在它的颜色,太阳的火红、树木的青翠、江水的绚丽,所有这些都向人们展示了春天的景象!
“青山翠木,亭台楼阁,真叫人向往……”
再如《儿童铁路》一文,在上新课前,首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说说“儿童铁路”建在什么地方?是怎样的一条铁路?在这铁路上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这样就使学生迫不及待地阅读课文,这正是借图激趣的结果。
三、借“图”学文
课文中有的插图体现了重点难点内容,教师可用多媒体课件将画图展现,帮助学生理解。如教学《丰碑》第七自然段时,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回答下列问题:倚靠在树干下的老战士衣着跟周围的人有什么不同?他的动作是怎样的?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神情镇定、安详?通过指导看图,避免了抽象讲解说理,使学生可以较为轻松地领会词句的含义。
插图往往是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图中所点明的内容也往往是文章的重点。如古诗《画》,教学时,首先出示挂图(文中插图)让学生说说,这是什么?学生自然会说这是一幅画,从而引出课题。再让学生观察图上都画了些什么。站在远处看,这画中的山有颜色吗?
再请一位同学走到画前听一听,画中的流水有声音吗?春天过去了,画中的花是不是还在?有没有凋谢?人来了,树上的鸟儿会因为害怕而飞走吗?从而一步步引出正文内容,这样图文结合使学生很快理解了诗的意思。理解古诗,才能较快较牢地记忆诗句。又如学《桂林山水》一文从插图便可以看出桂林的山是那么“奇、秀、险”,桂林的水又是那样“静、清、绿”。学生从画中不仅能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更能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灵秀之气,犹如亲临其境,获得美的享受。
四、借“图”说话
“图画是鼓励学生说话的一种强有力的兴奋剂。”新课程实验教材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几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图画,这些图画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交际的兴趣。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渴望的内容,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如《会摇尾巴的狼》插图讲狼为救自己哄骗小羊等,都可训练学生口语交际。又如《李时珍》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的是李时珍手拿一棵草药向爷孙俩请教。上课时,可以出示插图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思考:李时珍怎样问老爷爷?老爷爷又是怎样介绍那棵草药的?旁边的小女孩又说什么?先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进行合理想象,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话表演,再现画境,训练学生口语,从而深刻体会李时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怕艰辛的精神。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能点燃创新的火花,出现意想不到的精彩。这种教学设计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有效地进行了口语训练。
五、借“图”创新
在课文中,有些内容只是寥寥几笔,没有详写。那么,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仿照详写部分及插图,为略写部分设计一幅简笔插图,并把它写下来。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黄山奇石》最后一个自然段,只简单地讲了黄山奇石还有很多,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没有进行具体的描写。借此,可以要求学生仿照《黄山奇石》第3自然段的写法与插图,想象“天狗望月”、“仙女弹琴”各是什么样的,设计一幅简笔插图,并把它写下来。同学们都能设计出各自想象的图画,把内容写得比较具体、生动。教师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有许多内容都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根据想象创出新的作品。
地理教学中的插图教学 篇5
福清市沙埔初级中学
杨秀宝
【摘要】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在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够很好的完成历史教学任务,还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读史能力等等,笔者就自己的教学经历浅析历史课本插图对于历史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课本插图、导入新课、培养能力
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新课标同时指出:“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初中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几乎每课都有(包括历史地图、表格、代人物画像、战争示意图等等),这些历史插图既可印证教材上的文字记载,也可形象地再现历史,又丰富和活跃了文字内容,给人们以鲜活的实际感,真可谓“图文并茂”.如果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物、地名、年代、时间、事件等单纯只是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他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运用历史插图的重要作用。
一、历史课本插图种类
一般情况下,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历史文物图,包括文物本身、复原模型;第二类为历史人物图,照片、画像;第三类为史事情节图,包括照片、名家画作、民间漫画、想象图;第四类为历史地图。在教材中,这四类插图的史料价值、助学价值各不相同。历史文物图史料价值较高,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物与人物产生感性认识,有一定的助学价值;史事情节图因掺杂了后人的创作,史料价值次之,但助学价值较高,更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历史人物图与历史地图也都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插图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不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插图选好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插图选不好,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二、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材对历史问题的叙述,限于篇幅,很多是提纲式的,有相当大的展开余地,甚至是展开的必要,这就要求教师适当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资料做文章。通过恰当地利用插图、资料,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以图为话题,进入新课
一节课的成败,与是否有个好的导入有密切的关系,在新课导入的环节中。可以适量的使用图片进行导入,把学生吸引到课堂当中来。这样就能起到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的时候。利用课文插图“被焚烧后的圆明园残迹”通过这幅插图让学生预先感受这次战争中中华文明备受摧残。以此来引发几个问题,为什么会发生第二次鸦片战争?这次战争中国又受到了那些侵害?除了英法,还有那些国家也趁火打劫?当危机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先辈是怎么样的进行抗争?通过图片和问题的导入让学生进入了新课的氛围中。并且在讲解图片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升华,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残酷现实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情怀。
2、以图为突破,解决重难点
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无意注意,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对初中学生而言,形象直观的材料,比长篇大论更容易接受。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起到了辅助作用。在七年级上册第3课《华夏之祖》中,我设计的教学难点是为什么称黄帝为“人文初祖”?在课文图片中通过展示黄帝在建筑、交通、文字等多方面的贡献。直观的向学生展示了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很好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在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的教学设计中,张骞出使西域无疑是其中的重点。通过课文插图“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丝绸之路”。可以直观的感受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对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时也对丝绸之路的地貌做一个简单的描述,让学生体会到张骞通西域的艰巨性。
3、以图为杠杆,培养能力
古人云“左图右史”,历史教材也为此提供了许多便利。如重要朝代、国家的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伟大古都、杰出工程等,教材基本上都配有专门的图片,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可以最大限度挖掘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巧用地图能帮助学生提高记忆力。我们常说“史地不分家”,可见历史和地理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历史,要求记忆的地理概念、地名非常多,很多学生缺乏空间概念,对地理位置、地形、自然环境、经济特征缺乏了解,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能恰当运用地图,使其形象化,就会克服这一障碍。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中,课文中的“红军长征示意图”的解读对这一课就尤为重要,红军行进过程中经过的省份和重要战役等在图中重点标示,学生结合课文的相关内容和课外知识对红军的长征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对红军的行进路线按图记忆,避免了丢三落四。八年级上册的第14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中展示的“《西北文化日报》的报道”对于西安事变的报道。还有“日军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等图片也可以从中了解一些历史信息。培养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运用插图开展教学,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如果我们能改变当前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观念,深入探讨利用插图培养学科能力的实现形式,无疑将为提高中初中历史教学水平开辟一方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八)2007年版本
插图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插图 生物教学 策略
插图是生物教学的第二语言,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插图在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忽视,能揭示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充分发挥教材插图的作用,借助插图进行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从插图中理解抽象知识、处理图像信息等方面的能力。
一、对教材插图的分析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材的正文中有大量插图,另外“科学·技术·社会”、“技能训练”、“练习”、“自我检测”等栏目也有较多幅插图。如细菌和蓝藻的模式图、光合作用过程图、碳循环模式图、减数分裂过程图等。
插图在教材中的呈现形式有概念示意、过程示意或过程图解、结构模式或模型示意等。针对这些插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并加以巧妙地运用。充分挖掘课本中插图的内涵,培养学生从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插图的教学策略
1.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借助插图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能顺利、高效地进入正式课堂教学,让课堂教学踏出成功的第一步。例如,在学习高中生物必修1第4章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时,教师展示“渗透现象示意图”:在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外密封上一层玻璃纸,往漏斗内注入蔗糖溶液,然后将漏斗浸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使漏斗管内外的液面高度相等。引导学生讨论:①漏斗管内液面为什么会升高?②如果用一层纱布代替玻璃纸,漏斗管内液面还会升高吗?③如果烧杯中不是清水,而是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样?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并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据图设问,实现“问题驱动学习”
新课程提出以问题驱动学习,引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式的学习。以插图辅助问题的提出或借助问题理顺插图的涵义,能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或对插图的理解更有方向性和针对性,产生更为强烈的解决问题的意识,也有助于学生通过对插图的细致观察再次发现新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究。以必修1“细胞增殖”一节中“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为例进行说明。笔者尝试设计出环环相扣的问题,有丝分裂的过程包含哪些时期?有丝分裂每个时期染色体形态、数目如何变化?有丝分裂的过程中核膜、核仁如何周期性变化?目的是让学生主动获取和处理信息,从而对染色体有深刻印象。
3.借助插图,培养学生能力
(1)借助插图,进行观察与识图能力的培养
观察能力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能很好地感知客观事物,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在生物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时,学生的注意力可能被插图无关部分所吸引,也有可能观察时抓不住重点。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插图前,必须明确观察目的,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观察对象的主要方面。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时,教师展示碳循环模式图。笔者先让学生先预习这节课的插图,并在预习时,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形式是什么?二氧化碳中的碳是通过什么生理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来源途径有哪些?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边预习边观察,并提醒学生箭头的方向,这样学生观察目的明确,思路清晰。
(2)借助插图分析实验,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生物科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而实验是该学科的核心。新课程提出了“加强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开展实验活动”的教学建议。明确和强化实验设计的原则、思路、要素是提高实验探究能力的基础和关键。笔者认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要有整体观念、要循序渐进的进行。其中,借助插图,结合问题的设置,渐进式、有侧重地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的技能训练,能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4.借助插图,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在一个单元或一章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在复习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中的一些插图或对课本中的一些插图进行加工修饰,加入课本中零散的相关知识后,使学生头脑中相关的知识能融合在一起,可以构建出知识网络体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教材中的有些插图出现在不同的章节中,不同插图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这些图示抽出来放在一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总结归纳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构建出相应的知识网络体系。例如,复习“基因的表达”这一章时,展示转录和翻译的模式图,以“DNA→mRNA→多肽”为主线从场所、模板、原料、产物等方面进行分析,就可达到整体记忆的目的,提高了记忆效率。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够帮助考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生物教育工作者已意识到插图不仅为教育教学起辅助作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使学生由知识型向探究型转变,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华锦祥. 巧用课本插图,优化课堂教学,《考试周刊》,2010(43).
[2] 汪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3] 唐翔. 中小学教科书插图研究综述,《教学与管理》,2010,70-72.
地理教学中的插图教学 篇7
一、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插图
1.借助插图导入话题。我国的英语课文都是设置了一定的情境,每节课具有一个主要话题。如果课文的话题导入得顺利了,就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让这节课程的教学变得容易很多。所以,小学的英语教学一定要注意借助插图进行话题的导入,精心选择话题的导入方式,让教学话题的带入显得自然。比如人教版PEP教材的《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中的前几节课都是关于指路的内容。教师借助地图,能够让学生清楚认识到教材中各个地点的位置分布,结合课文内容对英语中的指路方式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给他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提高了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2.利用插图猜测课文内容。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学,提倡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基本上都是直接去进行课文的内容讲解,这就违背了综合培养学生英语能力的初衷。在进行课文内容的学习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插图,来猜测课文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插图来寻找课文内容的线索,猜测课文的内容,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学生通过猜测课文内容,勾起了强烈的好奇心,急于学习课文内容,到课文中验证自己的猜测。这就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采取专注、认真的学习态度,达到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
3.通过插图突破重点难点。如果想要教学取得显著的效果,必须要对课文当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突破。小学的英语教学内容相对简单,每堂课当中的重点和难点往往数量比较少,而且往往是重合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通过插图来突破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往往会受到很良好的效果。比如人教版PEP教材的《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中的有几节课是介绍家人。这是本篇课文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学生通过阅读大量课文理清这些任务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就可以通过文中的插图来帮助学生理清任务的关系。由于插图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通过插图学生可以很容易理解课文具体内容,并且与课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一一对应。这就是通过插图来突破课文重点难点的典型案例。
二、运用插图时要注意的问题
1.结合到现代技术手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英语课堂带来了新鲜的活力。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插图教学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比如说,通过把插图通过扫描存入到计算机当中,再通过flash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能够让插图中的人物更加鲜活,教材设置的情景更加生动,更容易让学生感觉场景和人物的真实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英文教材中有一些猜谜游戏,也可以通过PPT软件来进行。教师盖住图形的一部分,让学生们去进行猜测,最后揭晓答案。这样一种利用方式,能够增加插图的生动性,让课堂教学充满了趣味,被广大学生所欢迎。
2.多关注其他版本的教科书。我国并没有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小学英语课本。市场上存在的教材版本极多,比如人教版、上海版、苏教版、浙江版等等。这些小学英语教材虽然内容上有所差异,但是却都有一个共同点:存在着丰富的插图。小学的英语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要多多参考其他版本教材的插图,与自己所运用的教材进行对比,吸取别的教材在插图上的优势,借鉴其他版本教科书的经验,来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
3.注意插图运用的灵活有效。虽然小学的英语教材给每个部分的教学内容都配置了相应的教学插图,但是并不意味着限制了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插图的运用。只要教师有更适合学生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更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插图,都可以拿来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况且,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必然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一味地按照教材死板地运用插图,只能削减插图教学的情境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负面影响。
结论:语言教学与其他科目的教学不同,具有极其强烈的社会性和文化性。在小学英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谨记对学生进行全方面培养,增强学生阅读、理解、记忆、表达、创新等方面的能力。插图教学作为一种直观、灵活、生动、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导入话题、猜测课文内容、突破重点难点上都有良好的效果。我国的小学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在教学中运用插图,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手段,灵活有效地进行插图辅助教学,同时还要多多关注其他版本的教科书,借鉴其中的插图运用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摘要:小学的英语教学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英语口语、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多种教学资源来进行支持。教材中的插图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种。通过对英语教材中插图的灵活运用,教师可以让课文当中的情景和人物更加生动,具有真实性,增加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本文将介绍一些插图如何在小学英语的实际教学中运用的方法,并且强调几个在运用插图进行小学英语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插图教学,小学,英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白俊萍.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11:67.
教材插图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8
一、运用插图,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 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 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师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对机, 结合绪言中的内容, 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 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 教师指出, 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象.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 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 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 兴趣更加浓厚.教师要注意创造这种想问不成, 想答而不能的情境, 引起学生思维, 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二、运用插图, 加强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近百幅, 其中有化学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 它们有的是平面图——前视剖面图, 线条简单, 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斜俯视实物图, 形象逼真, 能清楚地说明一 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总之, 它们直观、形象, 一目了然, 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好资料.
三、运用插图, 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的插图有的集中反映某物质的用途, 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 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 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 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
例如, 新教材中分子和原子的图象, 是科学家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 (上册50页图3-6, 3-7) , 呈现了物质内部结构的微观世界, 使学生对分子、原子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氧化汞分子分解、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上册52页图3-12, 3-13) , 更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运用插图, 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新教材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 刊印了拉瓦锡、张青莲两位科学家的肖像.结合教材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选学内容, 并用生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介绍科学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拳拳之心.200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可以帮助我们领会拉瓦锡当时的实验思路.拉瓦锡不怕失败, 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 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有着重要作用.
五、运用插图,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运用插图, 可以将这些材料呈献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 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例如, 新教材引用《天工开物》中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盐图, 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 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材料.
插图在语文教学中的三大功能 篇9
一.加深理解, 提高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与小学教材相比, 少了很多彩页, 文中的插图也变成黑白的了。所以刚入学的初一新生拿到语文书就感觉书本充斥了大量的文字, 显得比较单调。因而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恰到好处地利用好插图, 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还能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更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点滴含义。
插图是直接的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 它可以将文字形象直接转化为视觉形象, 给学生带来鲜明的感受。教师可以利用文中的插图与文章衔接点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一条“绿色通道”。如在学习《端午日》这课时, 教师不必老生常谈讲端午节的风俗, 完全可以从文中的插图入手, 给学生介绍他们所不熟悉的吊脚楼这一茶峒特色建筑, 引起学生的注意, 同时穿插茶峒的风俗人情介绍, 顺势导入, 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中涉及的在吊脚楼、河街看龙舟赛和赶鸭子的场景有进一步的理解。
有的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密切相关, 教师可利用插图作为解读难点的突破口, 化难为易。在学习《一面》的过程中, 文中对鲁迅进行了由远至近的外貌描写, 其中“瘦得教人担心, 但精神很好……头发精神抖擞地竖立着……胡须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等内容比较抽象, 初一的学生很难理解清楚,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插图中的鲁迅肖像, 先蒙上一层半透明的纸来模拟远景, 再拿走纸直接对照文字来一一理解, 加以一些相关背景的介绍, 这样, 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就栩栩如生, 学生很自然地就把文中要体现的鲁迅形象解读出来, 对文章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样, 《故乡》中关于润土父子的插图, 那个满脸皱纹、饱经沧桑、变得逆来顺受的润土和恍如多年前的少年润土的水生那面黄肌瘦、羞怯躲闪的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对人物变化的理解, 学生也理解了如今故乡与二十多年前的故乡的不同, 激发了学生寻求这些变化根源的兴趣, 文章的难点就顺理成章被攻破了。
本教材中还有很多插图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品味这些插图, 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对文章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所以说, 插图为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等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启发思维, 提升素质
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 通过看插图转而理解文字还是非常适应学生思维的特点的。如果教师对插图仅仅是进行语言的描述, 那么学生的思维还是只能停留在平面印象, 要提升学生的思维, 就要从具体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教师可以利用插图中体现的重点来引导学生把静止的画面看成是活动着的情景, 看成是生活中发生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然后设计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 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 并且借助表演、演说、动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深切体会文中要表达的意思, 这样既能训练启发学生的思维, 又能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 动手操作等多方面的素质。
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 在理解捕鸟的过程时, 由于学生对于农村的一些工具不认识, 即使文中找出了一连串动词, 学生还是概念模糊, 于是我让学生参照插图示例, 把各种工具一一对照列清, 请学生回家在父母甚至祖父母的帮助下动手做那些工具, 第二天, 学生在讲台上把捕鸟过程演示一遍, 这时候学生才理解鸟走到哪里的时候再拉线才是合适的, 文中那一连串动词才起到了真正形象的作用。这样利用插图, 不仅解决了理解文意的难题, 无形中还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训练了动手能力, 拓宽了知识面, 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要促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 教师可以在插图所反映的内容和学生的好奇心理之间巧设问题, 并加以引导, 使学生进入相关的情境。在教学《最后一课》时, 教师对于文中韩麦尔先生呆在那里, 只做了一个手势示意学生放学的结尾提出疑问:文章的结尾如此平静似乎不符合文章的爱国主义主题, 还不如让韩麦尔先生发表慷慨激昂的演说来得更清晰。教师让学生回忆一些战斗电影中革命英雄就义前呼喊宣言的镜头, 让大家来设计另一种结尾。其他同学则看插图上的内容, 表演出韩麦尔先生在结尾处的几个动作。两种表演的比较结果是一致认为平静的结尾更好, 表达的情感更深沉更震撼人心。《背影》中父亲那过铁路艰难翻越的一幕, 我同样让学生对照插图来表演体会, 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文中那寡言的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父爱, 还联系实际生活充分体会自己身边的亲情。直观性原则是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通过表演, 把插图化静为动, 变死为活, 就能用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理解难以理解的问题, 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到应掌握的知识。
这样,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一边看插图, 一边思考教师的提问, 就能把求知兴趣引向探究深层, 开发潜能, 培养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素质。
三.激发情感, 促进德育
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 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激情性的教学和插图能感染和鼓励学生喜爱语文课, 而不把它当作沉闷单调的说教。不仅如此, 一幅优美充满激情的课文插图如自然风光、名山大川图更能将美直接传达给学生, 那么学生心中热爱自然, 热爱祖国山川的情感便油然而生。
面对《幽径悲剧》中那株毁于愚氓之手的哭泣着的藤萝, 学生悲愤之余感悟到只有科教才能兴国, 激发学生对社会对祖国的那份责任感;欣赏《飞红滴翠记黄山》, 学生不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更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自豪;在欣赏《呼兰河传》中的插图时, 自然会被画面中“我”纯真的快乐和祖父的慈爱形象所感动;在观察《热爱生命》插图时, 学生不禁因主人公对生命的渴望和追求而对生命肃然起敬;《阿里山纪行》那精美的彩图让学生对宝岛台湾更多一份热爱与憧憬;《苏州园林》那精致的亭台轩榭让学生不得不折服于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在众多的插图中, 学生可以亲近文学, 了解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领略四季中祖国多娇江山, 一睹伟人风采, 穿梭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隧道, 畅享至爱亲情, 满怀爱国激情……可见, 运用插图进行教学, 不仅可以增强教学感染力, 激发学生的热情, 还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唯物主义教育,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学生也因此受到一次深刻的思想教育。
略谈课文插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一、指导学生看插图
对于一幅课文插图, 在观察的过程中, 既要引导学生展开表象、联想和想象等形象思维, 又要指导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断等逻辑思维, 并将观察思维的结果用语言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我在指导学生看图时, 就特别注意以下思维: (1) 按一定顺序观察。一般来说, 观察单幅图时可按“总—分—总”的顺序, 观察多幅图的顺序是先分后总。对于单幅图的“后分”, 究竟是按由近及远。从上到下、从里到外, 还是按由远及近、从下到上、从外到里的顺序更符合事物本身的规律呢?对于多幅图怎样排列才合理?这都必须启发学生进行周密的思维活动。 (2) 分析图意。要求学生仔细看图, 不忽略任何一个细节, 并能根据图中的景和物, 判断出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分析出图意的内容。根据人物的动作、表情, 分析出人物的行为特点、内心活动、思维感情。最后分清主次, 概括图意中心。 (3) 联想图意。要求学生在看图的同时必须联系实际情况进行联想, 变静态为动态, 使画面从静止的变成真实动人的。为了使联想和想象更合理、更丰富, 我常常给学生几个支撑点, 启发学生顺着不同的方向展开思维。
二、根据插图了解课文内容
有些课文插图不仅画得很美, 还反映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只要老师用得活, 就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我在教学《桂林山水》时, 先让学生仔细看图, 再让学生回答:“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描绘了这个地方怎样的景象?”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图上画的是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再如, 教学《开国大典》这课时, 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 然后让学生看图回答:“图上画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画了什么内容?”学生马上就说出了“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的开国大典的盛况”, 能较直观形象地了解课文内容。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有极大的好处。
三、根据插图理解课文内容
在讲读课文的时候,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可充分利用插图对学生进行教学, 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如教学《小抄写员》这课, 当父亲发现了叙利奥深夜给自己抄写签条时, 我就让学生根据插图并结合课文思考:“父亲看见叙利奥在半夜抄写签条时会怎么想, 又会怎么说?”有学生回答:“父亲会想:儿子每天无精打采原来是每晚给自己抄签条造成的, 是我错怪他了。”有学生回答道:“父亲一定会说:‘孩子, 对不起, 以前都是我错怪你了。’”有的学生说:“父亲会说:‘叙利奥, 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你不应该承担这么重的任务。’”接着我又问:“叙利奥为什么能够坚持每天深夜来帮助父亲抄签条?”有的学生说:“想减轻父亲的负担。”有的学生说:“想帮助父亲多挣钱。”然后我又问:“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学生纷纷体会到:“体贴父亲。”“叙利奥很爱父亲。”“叙利奥非常懂事。”最后我又追问:“学了这课后, 你想对叙利奥说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叙利奥, 你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叙利奥, 你真是个有责任感的好孩子。”老师借用插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根据插图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每一篇课文都有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 教师不但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而且要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很多, 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放到文章中设身处地去想等, 然而有很多学生思维并不开阔, 不一定能按老师的思路想开去。在这种情况下, 插图就可助一臂之力。例如:教《游子吟》这首诗时, 我就利用插图提出问题:“母亲在夜晚为出远门的儿子穿针引线把衣服缝得很密, 你体会到母亲是个怎样的人?”有的学生回答:“母亲是个勤劳的人。”有的学生回答:“母亲是个疼爱儿子的人。”我又马上追问:“歌颂了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回答:“母爱是伟大的。”再如: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 我同样采取了这种方法, 当学生理解了诗意后, 就可以提几个问题:“作者站在江岸边看什么地方?此时他会想什么呢?”当学生说:“往家乡那边看, 此时他会想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呢?”我立即追问:“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这个答案就自然而然地从学生嘴里流露出来。另外还有《小抄写员》《凡卡》《小音乐家扬科》等课文都可以采用插图来配合教学, 引起学生心灵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
借助课文插图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通过学习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五、欣赏插图
插图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英语 插图 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1-056
插图是英语课本中最直观的视觉信息,在学生与课本之间起着重要的纽带作用。现行的新译林小学英语教材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每一个章节几乎都有鲜明生动的插图。这些生动形象的插图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学习语言是极有帮助的。下面笔者简单谈谈插图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插图,进行精彩的课堂导入
成功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课堂的导入环节。如果课堂在开始时候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将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要注重导入环节,精心地设计导入的方式。课堂导入的方式有很多,除了游戏、故事、情境导入等方式外,我觉得还可以利用插图导入课堂,使英语教学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Unit 7《On the farm》一课时,课文里面涉及关于farm的知识,尤其需要学生对Chinese farm和American farm进行比较。但是学生对这方面的话题比较陌生,没有相关的经验与知识,如果教师使用常规的教学方法,那么,收到的教学效果肯定不佳。所以,我引导学生去欣赏课本中的插图,让他们观察图片中的内容。当学生有了好奇心之后,我再提出问题:“What can you see on the farm? ”学生回答说:“There are all sorts of fruits and small animals.”“ Can you say out?”这时候,学生就回答不出来了。于是,我趁热打铁,赶紧进行单词的教学。
可见,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插图的作用。
二、利用插图,推测课堂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看动画、阅读课文,让学生直接去感受、体验其中的知识。其实,学生的思维能力还不是很成熟,他们在阅读的时候,需要教师的引导。如果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将插图作为寻求知识点的线索,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让他们对故事进行大胆的推测,一定有助于学生观察力与想象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Unit 8《At Christmas》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观看了课本中的插图:“There is a tree in the living room. Two brothers are busy hanging gifts on the tree. Father holding his brother put a star in the middle of the tree. Mother is taking pictures on the side.”除了这个之外,插图下还有a card,a Christmas tree,Father Christmas。通过这个插图,我让学生想象西方国家是怎样度过圣诞节的。学生纷纷讨论起来,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学得格外认真。
由此可见,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推测教学内容,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整体上改善英语教学的效果。
三、利用插图,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本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的一方沃土。在小学英语课本中,一幅幅插图精美绝伦、生动形象,有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美丽的自然风光等,让学生浮想联翩。在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运用插图,引导学生通过插图熟悉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无意识的学习活动。当学生进入情境后,情绪变得兴奋,此时再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效果一定会非常显著。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Unit 8《Chinese New Year》一课时,课文后面的Look and order里面有关于新年的六幅插图,我要求学生围绕这些图片进行说话练习: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people often prefer to wear new clothes; During Chinese New Year, friends and relatives get together;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we watch the lion dance show and set off fireworks等。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他们联系生活中过年的场景,进行口语练习。
在插图的引导下,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涨,每一位学生都有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总之,插图虽小,但作用很大。插图语言形象生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教师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插图里蕴含的信息,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智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浅析历史课本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12
一、利用插图感知历史, 激发学习兴趣
历史本身的局限, 使已经成为过去的经历, 不可能以本来面目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单靠语言、文字的表达, 教学会显得乏味、苍白。如何让学生更接近历史、感知历史呢?历史图像真实反映了过去人们的实践, 简洁、鲜明地传达历史信息, 富有表现力。因而借助历史教材插图, 配合语言文字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历史, 通过联想和想象形成对历史表象的认识。例如:关于远古人类的历史, 内容比较遥远、抽象。可指导学生观察《北京人头部复原像》、《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烧烤食物》、《北京人的生活》系列图片, 配合语言描述, 使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接触到更多的历史信息, 形象了解原始社会的历史, 感知远古人类在文明进化过程中的艰辛和成就, 对人类历史产生认同感。
二、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提升求知吸引力
充分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既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又形象生动, 提高学习兴趣。教师上课时可先展示插图, 利用插图在第一时间里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进入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秦王扫六合》篇章时, 教师利用秦始皇画像插图开课, 当插图展示画中的秦始皇身穿金色龙袍, 腰佩锋利宝剑, 唯我独尊的帝王风貌时, 教师及时加以引导:秦始皇是不是踌躇满志、八面威风、霸气逼人呀?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秦始皇灭六国, 一统全国, 雄居天下, 自然是洋洋得意、霸气十足呀。就连唐代诗仙李白都由衷赞颂:“秦王扫六合, 虎视何雄哉!”至此, 教师提问导入授课内容:“同学们, 秦始皇是如何灭掉六国一统全国的呢?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贡献?如何评价他的是非功过?让我们一起学习《秦王扫六合》篇章。”从而达到“好戏”开头的功效。
三、利用插图强化认知, 增强记忆能力
由于历史课的教学的要求和特性, 学生需要掌握的地理概念、地名、时事形势很多。但是, 由于缺乏时空概念, 学生对地理、自然环境、经济特征、时局状况等缺乏了解, 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如果适当运用插图、地图, 使其形象化、具体化, 就能帮助学生克服这一障碍。如让学生掌握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开辟的10个通商口岸, 死记硬背, 则枯燥乏味、不易记牢;让学生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中国的时事局势, 仅凭文字表述, 则很难理解深透。这时我们可借助插图帮助记忆, 通过地图、时局图, 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提高兴趣, 过目不忘, 达到最佳记忆效果。
四、利用插图加强引导, 破解教学重点难点
由于历史教学内容的性质属性决定, 一些历史事件因年代久远, 用平铺直叙的文字表述, 让人觉得感知模糊, 难以理解和接受。事实上, 对学生而言, 形象而直观的插图, 往往比长篇大论更容易让人接受。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历史课本图文并茂的特点, 辅助教学, 突破求知重点、难点, 达到深化理解的目的。例如,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尽管课本花费了大篇幅的文字来阐述和说明, 但学生还是觉得纸上谈兵, 听得云里雾里, 难以消化, 教学费时费力。如果我们充分利用教材的两幅插图, 以图带说, 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在《西周宗法制示意图》中, 用一棵大树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宗法制度的的特点:树的主干代表嫡长子, 支干分别代表被分封的其余各子, 主干粗而高壮, 分枝细小;主干与支干, 粗细、主次分明, 大宗和小宗的主从隶属关系一目了然。《西周分封制和等级制度示意图》按照宗法制形成的“公候伯子男”的分封等级制, 用金字塔的形状, 表示分封和等级制的概念, 既直观又形象, 化抽象空洞的材料为形象具体, 学生特别容易理解。此刻, 教师再深入解释一下这些制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如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中的皇太子继位制度, 更会让学生的印象深刻, 牢记脑海, 这一知识难点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轻而易举地攻破了。
五、利用插图加强审美, 强化学生美德美育
【地理教学中的插图教学】推荐阅读:
插图助力地理课堂教学论文08-23
语文课中的插图教学06-23
插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妙用10-12
浅谈新教材插图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08-15
地理教学中的情景教学06-04
地理课堂中的案例教学10-28
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07-17
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问题07-10
地理教学中的国情教育07-23
地理教学中的板书设计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