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插图

2024-07-25

教学插图(精选12篇)

教学插图 篇1

摘要:文章从插图在教学之前的运用和插图在教学之中的运用等两大方面来对物理教学中的书本插图运用做了相关的阐述, 以期能够从插图的教学运用方面来推进初中物理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插图,初中,物理

高效率教学是目前教育界中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课题。在初中物理学科当中, 我们广大的教师也是一直都把高效率的教学视为提高教育质量的最为重点的途径。在追求高效率的教学过程当中, 有着许多承载高效率教学的“介质”, 例如精辟的文字、蕴涵丰富信息的图片、深入浅出的例题、各种实验活动以及实验器材等等。在这些“介质”当中, 作为课文内容重要组成部分的图片一直以来却很少能够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重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认识和实际运用上的缺失。毫无疑问, 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些插图, 那么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学将会在更多“介质”的帮助之下而更加的高效率。

一、插图在教学之前的效用

插图在教学之前的效用主要指的是学生在教师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之前自己进行课前预习的时候, 可以怎样通过插图来理解和掌握相关的知识点。这种类型的效用主要是靠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教师的些许引导。因此, 插图作为一种相对直观的表现形式在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化及形成能力方面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有关于电磁转换部分中安培定则的时候, 学生根据插图中的形象画面, 动手进行模仿, 将文字中的抽象与插图图案所表现出来的形象进行沟通与结合, 让抽象依附与形象之中, 这样一来学生就很容易对相关的定则进行理解和掌握。

又例如在观察书本上的四种剪刀图案的时候,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四种剪刀的不同形状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自行推断在使用这四种不同剪刀进行相关作业时候的难易程度, 得出使用剪刀的难易程度与剪刀刃和剪刀柄的长度有关。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又可以进一步的总结出剪刀使用的难易程度还与剪刀刃与剪刀柄之间的长度比、被剪物体本身的坚硬程度、被剪物体在剪刀刃中的什么位置等等因素有关。在学生归纳总结出以上的信息之后, 再通过自学书本上的相关的杠杆原理之后, 学生就能很容易的将理论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 这样的一种由观察插图到联想因素再到结合书本上的文字解释依次递进的自学效果十分出众。

以上的两个案例充分说明了在相关的物理内容教学之前, 学生完全可以自主的或者是在教师指导之下通过课本上的图片来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学习、理解、掌握乃至于应用, 这样的一种图文结合的自我学习, 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推导的能力, 意义深远。

二、插图在教学之中的效用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仔细观看插图, 进入到插图中的世界, 当学生进入到一定的情境之中, 就能很快的对相关知识进行投入的学习。

例如:在教学“浮力”的时候,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为何可以浮在死海上”的插图同时开始讲述:传说2000多年前, 罗马帝国的远征军来到死海附近, 将当地的土著击溃之后欲将俘虏投入死海处死的时候却惊讶的发现俘虏们全部都浮在海面上, 一时间罗马远征军傻眼了, 认为这些人全部得到了上天的保佑, 于是就将俘虏全部释放……

教师通过插图与故事的结合, 很快的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 使学生迫切的想知道真正的原因, 于是这节课的教学就水到渠成了。

2. 激发兴趣、提高能力

如果学生能够对于物理建立起比较持久的兴趣的话, 那么对于初中阶段的物理学习乃至今后的物理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无疑, 插图就具有类似的功效, 例如:在初二物理引言部分教学中有这样的一个插图“玻璃钟罩内点燃的两支蜡烛”, 图片问题是:请问哪支蜡烛会先熄灭?学生纷纷回答有的说是高的先熄灭, 有的说矮的先熄灭, 还有的说是一起熄灭。谁都认为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于是, 教师说既然这样那么不如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实验, 探索一下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学生热情高涨, 迫不及待的想亲手证明自己的观点。于是,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长短不一的蜡烛、玻璃钟罩、秒表、直尺以及火柴等实验器材, 将每四——五位学生按照座位顺序组成一个实验小组, 分工合作, 将实验器材的长度以及实验结果进行纪录。每组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实验器材做了实验, 但是实验结果却有所不同。

甲组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实验结果:高的蜡烛先熄灭, 矮的后熄灭。 (两次实验中间都会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充分转换)

乙组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实验结果:高蜡烛先熄灭, 矮的后熄灭。 (两次实验中间都会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充分转换)

丙组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实验结果:矮蜡烛先熄灭, 高的后熄灭。 (两次实验中间都会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充分转换)

丁组的实验结果是这样的:

实验结果:高的蜡烛先熄灭, 矮的后熄灭。 (两次实验中间都会将玻璃罩内的空气充分转换)

综合以上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和实验结果后, 学生们都很震惊, 没有想到在相同容积的玻璃钟罩之内, 不同长度的长蜡烛和短蜡烛都是有可能先熄灭的。学生们一筹莫展, 此时有一个学生举手发言说:我观察到事先熄灭的蜡烛所冒的烟是朝玻璃钟罩顶部上升运动的, 然后再沿着玻璃壁下降, 是不是和玻璃钟罩内的气流运动有关系啊!根据这位学生的观察发现, 教师又将一小根点燃的卫生香加入到实验中, 通过观察卫生香所产生的烟雾运动情况, 我们发现烟雾首先上升, 然后在罩顶聚集没有下降, 很快高的蜡烛就熄灭了。此时教师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最后大家达成共识:蜡烛燃烧产生的废气温度较高, 因此向上聚集, 如果高的蜡烛离罩顶上部比较近的话就会先熄灭, 这是甲乙两组实验结果所证明了的。如果两根蜡烛的高度都比较小的话, 高的蜡烛离玻璃罩顶端较远所受影响就小, 而同时由于燃烧后的二氧化碳沉到底部使矮的蜡烛先熄灭。这就是丙丁两组实验结果所证明了的。最后提炼出影响燃烧时间长短的最为关键因素和两根蜡烛之间的高度差以及玻璃钟罩本身的高度和容积等因素有关有关。

这样的一种通过插图对学生进行兴趣激发, 随之组织学生根据插图内容进行实验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等都具有很好的功效。

3. 引发联想、全面掌握

在我们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的时候, 一般都采用三轮复习法来进行。在第三轮中的“回归课本, 查漏补缺”的过程之中, 我们教师可以以课本上的插图为“点”, 让学生根据插图内容进行联想, 进而进入到每个重点章节知识的“小面”, 再将每一个“小面”与其他有关联的“小面”进行联系, 形成更大范围的“面”, 这样的一个关联集合就是一种实际意义上的知识链, 最终供学生形成自我的物理学习方面的能力。

三、结语

插图, 并非是华而不实的书本点缀, 走进它、研究它、运用它, 你会逐渐领悟到它的作用与魅力, 让我们抓住课本插图这一承载诸多知识信息的介质, 将初中物理教学进行的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李雪林.浅谈物理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基础教育参考.2011. (03)

[2]段其林.浅谈物理插图的功能及应用.中学物理.2011. (06)

[3]赵树青.物理教材中“以图代言”的教学策略.中学物理.2010. (06)

教学插图 篇2

插图资源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无疑成为教学资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小语教材中插图有着画龙点睛、辅助衬托等重要作用,具有极大的“潜质”。

语文 插图 教学

插图资源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无疑成为教学资源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小语教材中插图有着画龙点睛、辅助衬托等重要作用,具有极大的“潜质”。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插图教学呢?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材插图有效运用现实意义

1、利用插图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语文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引起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兴趣。插图与文字相比较而言,有着艺术形象的可视直观性,容易取得读者的认同,赢得读者的信赖,并作为视觉语言让读者在不假思索之中接受。所以当学生面对语文课本时总是先看插图,由插图激发阅读课文内容的兴趣,引起图文之间的思维互动。“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且成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教师在教学当中可利用插图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材中配有不少作者像的插图目的在于让学生领略作者的风度和气质。如果没有插图学生对作者的了解,只能依赖课本的注释和教师的零星补充,学生只能“知”其人而不能“见”其貌。有了插图,才能使抽象认识和形象认识结合起来。学生目睹了作者的风采之后,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样的人会作出怎样的文章呢?教师在这时候趁热打铁带着学生去欣赏作品,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会有更加深刻地感受。教材中有的还配有很多关于课本内容的场景图,通过初步了解场景图学生产生了阅读全文的强烈欲望。

2、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是与德育、美育相统一的教育。美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实现重在陶冶而不是传授,这得靠学生主动去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引起学生对美的事物的向往。“美育”的趣味性来自美育的感性、形象性,美育过程始终伴随着生动可感的形象,始终伴随着对生命形象的体验。”文字很难完全实现这一目的,而插图特有的属性决定了它对于小学生审美情趣的陶冶、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插图的阅读过程是主体对图画进行观察、体验和想象的过程。目前,语文教科书的插图单就图来说都是值得欣赏的艺术品。、如人物的肖像精美的风景国画、真实传神的动植物照片,都可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因为是插图,所以在审美上就不单是一副图的作用了。插图往往和课文从形式、内容、意境上构成一种审美氛围,学生可通过图文互动如看图说话、给文配图等形式培养学生审美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图片不同于文字图片具有形象性。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不仅是单纯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方法。要注意教学生观察的顺序、主次、细节等。教师要紧紧围绕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相应的观察能力。

4、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其任务和学生的需求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学习语文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情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文中的插图恰恰提供了这种实践的条件。利用插图的形象特点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加强感悟和情感体验。教师在语文插图教学过程中可以贯彻这一理念通过引导学生参看插图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陶冶学生的情操。

二、小学语文插图教学的策略

1、运用插图,训练朗读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语文课本上,许多精美的插图都画出了课文中最感人最经典的一幕,学生对这些插图很感兴趣。在课堂上运用这些插图,配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如情境,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进行心与心的交流,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鼓舞,受到感染。当学生对文本有一个形象感知后,再进行朗读,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凭借插图,启迪思维的方法,做到“看”、“想”结合。

思维是学生智力因素的核心,没有思维的智力,仅仅是一种本能行为。因此,教师凭借插图,启迪思维是教学的本质。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勇气。古人说:“学贵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质疑是创新的前提。重求异,增添学生的创新灵感。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因此,课堂教学中,必须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是多向性的。学生便可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求异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大特征进行训练,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3、利用课文插图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

所谓说话能力,不是简单地说出图画内容,而是指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按一定的顺序有组织地用书面语言把插图内容清晰完整地表达出来,当然,这种说话能力并非一朝一夕通过简单几次的练习就能完成,而是要在教师长期不断的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观察说话能力,从简单地说一两句,到说几句意思连贯的话,到说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再到重点部分说得具体,说得详细等,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使之获得表达能力。

4、运用插图,帮助记忆。

善用插图开展有效教学 篇3

一、创设疑问,导入课堂

有效的导入能在上课伊始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让学生不由自主被吸引。如何让学生保持高昂的英语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尝试运用插图设疑激趣,借助生动形象的插图,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产生探求答案的急切心理,让强大的心理内驱力牵引学生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译林《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下册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教学中,授课教师结合话题,在上课伊始就通过Magic eyes游戏,快速闪现图片:花儿、大树、小河、船……向学生提问:“What can you see?” 让学生迅速大声地说出自己所看到的景象。接着,教师将图片组合在一起,组成教材中的插图图片——公园,引导学生讨论:“What can you see? I can see...”各类物品的神奇组合给学生带来新奇的感觉,学生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根据插图进行讨论,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进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冲动,而且在此处运用插图也有助于新句型和词汇的巧妙渗透。学生在悄然无声中掌握了新知,降低了学习的陌生感和难度。

授课教师巧妙地对插图进行拼图式处理,不仅让学生感到新颖有趣,激起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架起了学生与新知之间的桥梁,让课堂教学轻松有效。另外,具有竞争性的游戏也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

二、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教学重难点

帮助学生突破语言学习难点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课本插图形象生动,在语言文字和生活形象之间有效连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形象化,让枯燥的文字生动起来,引导学生多方位感知语言知识,突破课堂教学难点,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明白。

例如,在译林《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 1 Goldilock and three bears的教学中,授课教师首先通过Guessing game游戏让学生猜出相应的词语forest,之后出示课本插图让学生将词语和形象连接起来。课本插图交代了人物Goldilock和故事发生的地点,从而引出课题。教师结合本课的语言教学难点“There is/ are...”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寻找问题“Whats in the house?”的答案。借助课本插图让学生区分复数应该用“there are”,单数和不可数名词中应当用“there is”。形象的课本插图让学生学得清楚明白,远比教师枯燥的讲解生动得多。有的学生对于just right很难找准词义,教师就带领学生观察插图中Goldilock的表情,体会词义。巧妙利用教材插图理解词义和体会语言现象,让学生从原本枯燥的“静听”学习模式中走出来,引导学生从接受知识走向发现知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三、开展说写训练,拓展语言实践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创设多样化的活动,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能力。教师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输入,为学生搭建语言运用的平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材插图指导学生进行说、写等语言拓展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将所学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

例如,在译林《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Unit 8 At Christmas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语篇,了解Mike一家是怎样过圣诞的,之后安排了两个活动:故事复述和“我的圣诞节”。鉴于本课词汇多、知识点容量大,怎样才能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愿意积极尝试呢?授课教师巧妙借助课本插图为学生搭建活动“脚手架”,让学生利用教材插图说说Mike一家是怎样过圣诞节的。有了插图的帮助,学生们大胆尝试,气氛非常热烈。随后教师话锋一转:“Mike一家的圣诞节非常热闹,你和你的家人是怎样过圣诞节的呢?小组讨论,写一写我们的圣诞节。”借助教材插图有效降低了说写训练的难度,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大胆尝试,让学生在训练中提升语言能力。

插图作为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利用教材插图,不仅迎合了儿童思维直观形象的特点,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大有裨益。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插图,发挥插图在英语教学中激发兴趣、突破重难点的教学功效,引导学生借助课本插图进行语言学习,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实效。◆(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实验小学)

教学插图 篇4

一、为阅读铺路

阅读是复杂的心智活动, 其间需要必要的认识、心理上的支持, 而插图以其鲜明色彩、形象画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 不失为有效的支持媒介。

1. 以图识万物

阅读教学担负着发展儿童认识能力的任务, 他们大多借助图画认识了世界万物, 可以说插图打开了儿童认识世界的一扇窗口。植物王国的苍耳、爬山虎、银杏树;动物世界的小壁虎、灰雀、珍珠鸟;海洋生物的海参、龙虾、章鱼、鲸;风景名胜庐山、西湖、颐和园等, 学生都能从图中找到它们最鲜明的形象。

2. 以图知大意

《山行》《枫桥夜泊》两首古诗的插图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于学生眼前, 巧妙利用, 进行疏通诗句自是事半功倍。

(1) 《山行》中的杜牧, 他悠然自得地背着双手, 在欣赏着山中的哪些景色, 你能用几句话来说说吗?

(2) 我们读读古诗, 看看诗中有没有这些景色, 假如有就做一下标记。

(3) 结合我们刚刚看到的景色, 查查字典, 选一选“径”“斜”在句子中的意思?

(4) 结合插图, 你能试着说说诗的意思吗?

上述的教学, 借助色彩明丽的图画, 整体把握了诗中所描写的景色, 又利用图片提供的生活情境完成了字义的选择, 还凭借插图基本上疏通了诗句意思, 为深入理解古诗铺好了路子。

二、深化阅读

阅读课文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需要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玩味体会, 在不断对话中, 走进作者, 与作者情感相通, 领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插图的有效运用能帮助深读内化, 促进提高。

1. 以图促表达

课文中吸引学生的地方往往是课文插图, 兴趣促使学生去观察, 观察后趁机引导学生去表达。《恐龙》一课, 课文插图生动形象、色彩鲜艳, 显示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认识恐龙, 介绍恐龙, 让插图“活起来”。学生兴致勃勃, 手指恐龙, 图文结合, 把课本上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来介绍恐龙的特点。栩栩如生的插图打开了学生的心灵, 学生在自由地解读, 自由地表达, 用心和插图、文本对话, 用心和作者交流。

2. 以图促想象

想象是阅读的助推器, 阅读文字需要想象, 观察插图离不开想象。

“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 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 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云雾弥漫山谷, 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 它又是巨大的天幕。”这是《庐山的云雾》中, 理解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的重点句。教学时笔者这样以图促想象:大家读前两句, 边读边想象画面, 然后请四个同学, 分别板画“像是戴在山顶的白色绒帽”“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的形象, 学生把头脑中想象的画面画下来。后两句, 课文配有精美的插图, 教师配以生动的语言:“云海、云雾弥漫整个的山谷像天边的大海;云雾遮挡了山峰, 像巨大的天幕。庐山的云雾美吗?还有哪些姿态?”这样借用插图, 通过想像、观察, 获得生动的形象, 学生自然悟情入境, 完全沉浸庐山美妙的云雾中了。

3. 以图促朗读

在语文课本上, 插图往往画出了课文中最感人、最摄人心魄的一瞬间。教师可利用这些插图, 配以生动语言的描述, 创设情境, 使学生很轻松地进入情境, 或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 或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 让学生和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后, 再指导朗读, 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第八次》中的布鲁斯王子七战七败后看到蜘蛛织网的情景, 深受感动, 此时观察插图, 引导学生说说王子脸上的表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表情?再看看王子的动作, 并且一起像王子那样握紧左拳, 想想此时的布鲁斯王子又会想些什么?从而充分体会王子从失去信心到充满信心的心理变化过程。此时再引导朗读, 学生的读书声里分明体现着必胜的信心。又如《孙中山破陋习》一课中孙中山的妈妈将孙中山推出门外, 为孙中山的姐姐缠足, 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孙中山的神情和动作, 说说孙中山此时的心理感受, 从而更好地体会孙中山对封建陋习的憎恨以及他敢于同封建势力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志气。此时再指导朗读, 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4. 以图促背诵

积累背诵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但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时还得注意方式、方法, 让他们轻松地记忆美文佳句, 培养背诵的习惯。教师借助精彩的课文插图, 来指导学生背诵, 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苏教版第六册《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三段, 感悟南沙绚丽迷人的景色后, 引导学生背诵。我出示课文插图, 以图促背, 我指哪处景物, 学生试背出描写这一景物的句子。如:我指“天”, 学生背出“天是一块蓝玉”, 指“海”, “海是一块翡翠”……因为是一句一句背的, 学生没有背诵上的障碍, 兴致很浓, 不会因为背不出整段而战战兢兢。几个轮回下来, 学生已经印象深刻了。教师点图中的景物, 学生们很轻松地背出课文中的句子, 把课文与意象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 只一会儿功夫, 就有大半的学生能背诵了。

谈语文课堂利用插图教学 篇5

语文教材中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是根据课文内容所特配的,它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这些形式多样且风格各异的插图介入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能促进学生在自主探究对照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以课堂合理运用插图为例,谈谈提高课堂效率的见解。

一、合理运用,吸引注意力

初中语文课堂上,学生注意力往往不能长时间集中,一节课有一半的学生是在“走神”中度过的。如果让色彩鲜明的插图介入教学就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如沈从文先生的《端午日》,虽然篇幅不长,却能写出浓郁的端午气息和赛龙舟的壮观场面,表现出地域美和风土人情之美。如果仅靠阅读文本,学生很难感受到端午节的愉悦气氛。课前我以插图作为导入对象,让学生先观看插图,再感受赛龙舟的气氛,同时提出问题:“端午日的气氛浓厚吗?怎么看出来的?通过插图和文本对照能想到什么?”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很快就会找到与赛龙舟有关的语句,也在脑海中形成这样场面:选手之间和锣鼓手之间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以及拼搏的劲头;两岸的人群摇旗呐喊;雄鸭与善于游水的茶峒人在河水里追逐嬉戏。而最终作者就是通过虚实结合的描写,还原原汁原味的湘西质朴民风。以插图和相关问题作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能激发了解课文内容的欲望。因此,在授课前有效利用插图就会让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迎刃而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显著的效果。

二、图文并茂,探究理解

“世界上不缺美的东西,而是缺少去发现的眼睛。“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观察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按照顺序、主次以及细节来观察插图,不仅能获得情节表象也能根据文本进行想象创造,借此来增添文章的情节生动性。当教师开始讲解课文时,学生们对整个课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由于初中生正在接触新鲜词汇,许多词语的意思不是很明朗,对课文理解起来相对困难,插图却能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首先教师讲解插图,让学生们以插图为切入点了解文本。这样学生的主观思想意识就会与文本的内蕴形成良好的融合,教师也能在教学中把握好教学节奏,从而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语文教材中选择的插图都是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文本的内蕴也会展现在插图中,因此,相机使用插图能让学生很轻松地理解文本。

如讲《苏州园林》时,教师的授课目标就是学生自主探究深层次理解文本,学生在探究理解过程中遇到关于描写苏州园林长廊以及花墙的内容时,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就暴露了。以“隔而未隔,界而未界”这句话为例,学生的理解都不是十分准确。但如果在课前利用插图指导学生,这个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插图中的苏州园林不论是拍摄角度还是意境层次都让人赏心悦目。学生对美的事物都有一种向往,有了向往才会去揣摩意境。首先从主到次观察,让学生讨论文本结构以及描写顺序;再结合“布局统一、宏达壮丽、艺术风格独特”等语言就能让学生与作者、文本产生共鸣;进而在感受园林之美的同时也提升了审美能力。

三、妙用插图 激发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插图毕竟是静止的,无声无息的。我们可以让学生们发挥想象力,动静结合,构想图上景物、人物的生命力。如鲁迅的《孔乙己》,笔锋犀利、语言老辣,字里行间都渗透出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由于创作年代较远,初中生很难理解文中的意蕴。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利用插图来让学生走近孔乙己,让精彩画面呈现在图纸上,学生了解了人物,了解了时代,自然就能悟出道理。

《孔乙己》的七幅插图是丰子恺先生精心创作的,教师可以利用生动的图画,有次序地引导学生走进小说的语言世界。如咸亨酒店中的人物,孔乙己穿着长衫站在柜外喝酒,观察图片中孔乙己的穿戴和喝酒的方式,以及周围人的表情,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孔乙己喝酒的方式与穿戴是矛盾的吗?鲁迅先生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孔乙己在教人写字,给孩子茴香豆,又在反映孔乙己什么样的性格和心态呢?在课文的最后出示孔乙己最后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插图,让学生对比前后插图,最终理解,孔乙己的描写,是在揭示披露一个人最沉痛的悲剧不是他已经陷入到一种悲剧的处境之中,而是他在自己的悲剧处境里已经彻底丧失了反抗自己悲剧命运的精神意志。应牢记的是:人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才是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有价值、有意义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正是小说的悲剧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插图现在已经是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中巧妙的运用不仅可以辅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们各项综合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探析初中地理插图的教学 篇6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巴西》第一课时,先引导学生读彩图“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然后提问:“具有世界一流的足球队,喜欢跳桑巴舞的国家,大家知道是哪个国家吗?” 从而进入新课的学习。又如在学习《世界人种》时,通过阅读课本彩图“世界上三个主要人种”,让学生观察了解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的体表特征差别,一方面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在课前学生阅读彩图的基础上,教师也能比较容易讲授上述三大人种的体表特征的差别及环境对人种形成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运用插图学习地理的习惯

通过以上运用插图讲授地理课的实例和收到较好效果的证明,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插图的习惯,使用插图的技能,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讲完中国地理《西南三省》后,为了检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我把西南三省的教学挂图挂在课堂上,指名学生在挂图上“举例说明西南三省地势和气候的关系”,他們就能在地图上熟练地指出:“贡嘎山、峨嵋山和重庆都在北纬30°稍南的地方,但由于贡嘎山海拔7556米,峨嵋山海拔3099米,而重庆海拔仅200多米,根据地势每升高1000米温度下降6°的原则,所以贡嘎山气温比峨嵋山低20°,峨嵋山比重庆又低20°,所以说地势同气候是有密切关系的,这不仅西南三省如此,其它地区也同样”。这一答案基本是正确的,而且完全是根据插图情况答出来的,这是理解记忆,决不是机械记忆。

三、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

课本插图是课文的再现和补充,利用图片提问能起到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的能力。如讲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时, 教师可以展示田纳西河流域电站分布图、气候和地形图,并提问:TVA为了开发航运和发电效益,为什么要在该流域建许多水闸和大坝?提示学生结合该地区的气候和地形图,分析气候和地形如何会影响航运和发电效益,由此可得出该流域建许多水闸和大坝的目的。再如,讲山西能源综合利用时,教师可展示课本山西煤炭产业链的插图,引导学生分析该图,并适时提出这产业链带来怎样的结果?学生通过分析会很快得出:能提高煤炭的综合利用程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而使山西产业结构多元化,提高山西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通过此种教学,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例如在《中国气候》一节的教学,本节主要的内容是总结中国的气候特征。我在教学中没有像以往的先总结出几个特征,然后进行分析。而是第一步指导学生读课本中的《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总结出我国冬夏气温特点,进而说明我国有多个不同的温度带,并指导读我国温度带图;第二步读《中国降水分布图》明确我国各地降水不同,从而形成了四个干湿地区,并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第三步让学生根据组成气候的两大要素分析我国气候类型并指导读《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让学生注意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经过以上三步,学生能综合分析出我国气候的三大特征——气候复杂多样、气候季风性和大陆性显著。这样学生能从这些图中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并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得出结论,有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保护学生的视力

人的眼睛具有非常强的审美能力。漂亮的插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改传统教科书死板、单调的特点。丰富的图片资料,很容易吸引学生的眼球,尤其是各个区域的景观图,颜色丰富,凸显各区域的特点。这也是这套教材得以推广的重要因素之一。大量的彩色图片,使课本色彩丰富,这样能起到保护学生的视力的作用。插图是以图形的形式,用形象的色彩语言呈现地理知识。如何才能从这些插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知识,是课堂的教与学的重点,因此,教会学生会阅读分析各类地理插图的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基本素养的很重要的一环。

五、培养学生绘制地图的技能

绘制地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主要包括填图和绘图,它是插图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地理教学 基本任务之一,填绘地图既含有动作技能,又具有智力技能的成分。地理填充图册是训练学生填绘地图的主要练习册子,在填充江河、山脉、国家等地理事物名称或填写某些数字,或标注某些符号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书写字的顺序,大小等问题。填图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地理知识,形成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绘图在初中阶段主要有用方格法缩放地图,根据提供的地理资料绘制简易平面图,根据提供的地理数据绘制等值线或柱状或扇面图,在绘制前两种图时应指导学生注意比例尺的运用。适当的填图,绘图训练,可培养学生逐渐形成绘制地图的技能。

挖掘教材插图强化直观教学 篇7

一、插图为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

历史与社会教科书, 图文并茂, 内容丰富。据统计, 仅八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材的插图就有456幅, 其中上册为222幅, 下册为234幅;具有分布广、图文联系密切、图中蕴藏丰富知识等特征。教师只要积极加以利用, 挖掘教材中插图与相应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 借图发挥, 就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图像虽然形象直观, 但要真正看看懂它, 还需要一定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初中学生大多13~15岁, 在这个时期, 他们的心理成长和发展较快;在神经系统方面, “脑重量已接近成人水平, 脑机能显著发展”, 已经能进行复杂的脑力劳动, 学习较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理论。在心理发展上, 其视觉、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快。在看图时, 他们不仅能感知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属性, 而且能够关注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原因, 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他们很乐意探索事物或现象的因果关系和规律, 为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可能。

二、插图丰富了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在紧张的课时下完成教学任务, 向学生介绍大量且系统的信息, 教师们往往采用讲授法教学;讲授法虽然省时, 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少, 反馈不多, 不易产生师生互动, 影响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中生动的插图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适当进行提问和对话, 就能调动学生的思维, 激活学生的潜能, 具有较好的启发性, 达到教育方法之间的优势互补, 相互协调, 以求得最大、最佳的教育目标的达成。如我在教《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先引导学生看萨拉热窝图, 然后从易到难向学生提出问题:持枪男子和被打死男子分别是哪国人?图中青年男子为什么要射击他?此事引发了怎样的后果?在具针对性问题的引导下, 学生由听讲变为主动去探究, 积极性高, 反馈多, 教师能及时发现学生理解不足之处, 并对反馈知识进行评析、补充, 做到教师精讲, 学生主动学,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自学能力。

插图不仅在教学过程中起作用, 而且在教学评价中也可大显身手。如果我们把教材中的插图用来考查学生, 不仅能了解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的情况, 而且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 我在教完“中国封建社会”后, 就把秦、汉、隋、唐、宋、元、明、清八个朝代开国皇帝的图像剪下来, 并在每张图片后附加“称呼?”“名字?”“朝代?”“定都?”“推行何种政策或进行哪些重大改革?”然后说明游戏规则, 让同学们作准备。活动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小组代表上台排列图像顺序, 主要考查学生对朝代更替的基础知识;第二阶段, 玩“抽签”游戏, 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对各朝代具体情况的了解。例如, 抽到秦始皇图像, 该生就得回答:秦始皇的姓名, 定都地点与时间以及为加强统一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谈谈你对他的评价。在课堂上, 讲者认真, 听者专心, 因为他们都是评委, 得及时纠正对方讲错的地方;大家互相学习, 共同进步, 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 又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真是一举多得。

三、插图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插图教学既经济实惠, 又可引起学生的兴趣, 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但教师如果选择和应用不当, 会大大减小教学效果。因此在插图教学时, 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使用插图进行直观教学, 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 因而选择插图时应看其与所教学内容联系是否密切, 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不能盲目乱用;②教师要挖掘图中内涵, 激发主体积极性, 尽量让多些同学参与, 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做好师生、生生的多边关系;③分析插图时要有详略之分, 抓住要点,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要结合相应的历史背景, 善于想象、合理推断;④注意古今地名对照。许多地名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因此教师在使用历史地图时, 一定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并将古今地名进行对照。例如, 今天的南京, 三国吴于此建都称建业, 东晋、南朝四代、南宋称建康, 元称集庆, 明定都时称应天, 迁都后改称南京, 太平天国时称天京, 1927年起复称南京。

历史插图教学之我见 篇8

一、巧用插图, 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 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利用插图导入新课, 可谓形象直观, 学生喜闻乐见。例如《文艺复兴》一课, 首先请学生分析《蒙娜丽莎》一图, 这幅画以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征服了世人, 那么这幅画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呢?该作品又体现了一种怎样的时代精神?通过一看一问, 缩短了历史与现实、教材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学生的注意力、兴趣被老师调动起来, 在求知欲的作用下, 能积极主动地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激发兴趣, 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 年代、人名、史实颇多, 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集中注意力, 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 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 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 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和同为一家》一课时, 教师可使用“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 每讲一个民族, 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贴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 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 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 这样, 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 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通过形象记忆, 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三、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

利用插图进行对比, 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事物的内在特征及其本质区别。如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 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 教师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 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 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 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四、陶冶情操, 促进德育

教学插图 篇9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通常采用视听动画、阅读文本等方式直截了当地感知, 理解和体验文本。其实, 在进入语篇文本学习前, 教师不妨适时地知道学生观察插图、利用插图能对课文提供直观线索的作用, 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 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测或预测, 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 思考和想象力。

例如, 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9 The English club时, 在进入文本学习前, 教师可以先呈现插图, Tony White来到英语俱乐部的场景, 由于Tony White是个新人物, 学生对他不了解, 肯定想知道他的情况。接着就可以让学生思考, 王兵、南希、大卫、刘涛他们会问:Tony White什么样的问题呢?学生兴致盎然, 所提问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 如:Howold areyou?What’syour job?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Do you have any hobbies?How do youspend your weekend?Do you live in London?等等。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而且学生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大胆的预测。由于学生急切想知道他们的预测正确与否, 所以在之后的视听对话、理解文本和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中异常地专注认真, 整篇文本的学习就在验证预测结果的过程中轻松顺利地完成。

由此可见, 借用插图让学生预测教学内容,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推断和探究能力,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凭借插图, 总结提升语篇

在小学高年级语篇教学中, 每当语篇教学结束, 文本的主旨、人物的形象、文本所蕴含的内涵等等似乎脱离了语言知识的本身, 渐渐变得抽象起来。而这种由直观到抽象的跨越是一般学生都难以接受和理解的, 因为它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总结、概括和提升, 常常忽视了学生语言体验、思维规律和认识局限, 其结果只能是越俎代庖、劳而无功。凭借插图, 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语篇内容、升华主题、提升文本价值, 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例如, 4B 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 story time讲述的是Mike和Tim两人在公园里画画, Mike问Tim:“你会画那艘船吗?”Tim说道:“It’s difficult, but I can try.”画好以后, Mike却说:“Is this aboat?”教师可以提出问题:“Does Tim draw well?”这时学生就会去认真观察插图, 学生发现Mike一脸疑惑, 说明Tim画得并不是很好。教师借机引导:“Tim is not good at drawing the boat.But he tries.What do you think of Tim?”学生马上就能自己总结:“Tim虽然明知自己画船画的不是很好, 却敢于尝试, 挑战自己。”凭借图画内容学生很容易想象隐藏在图画背后的东西, 使画面中的人物、事物鲜活并丰满起来。

正是有了形象直观的课文插图的牵引和教师提问题的引领, 学生才会自主总结、概括对话大意, 课堂气氛热烈, 最终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深刻领悟了文本的教学价值。

三、利用插图, 拓展创新语篇

爱想象是小学生的特点, 色彩鲜艳的插图能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学生浮想联翩。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的同时, 应要求学生透过图画内容想象隐藏在图画背后的东西, 使画面中的人物、事物鲜活丰满起来。当学生熟练掌握课文后, 教师应让学生再一次观察图画, 展开想象, 联系生活实际, 对插图内容进行拓展创造, 或创编故事, 或续编故事, 或新编故事, 从而进一步练习把语言说得更熟练, 使学生真正会说。

例如, 4B Unit 3 My day的cartoon time, 在教学时, 可以先让学生来说说Bobby:Bobby is a mouse.Sam is Bobby’s friend.Bobby is lovely.Bobby likes cakes.Bobby gets up at six... 然后让学生看插图介绍故事的背景:It’s 7:00 in the evening.Bobby and Sam are in the desert.Bobby is hungry. 最后在让学生表演对话的时候还要给故事加入更丰富的台词, 以下是学生加入的台词:

图片1、2:B:I’m hungry, Sam.

S:When do you have dinner every day?

B:At six.

S:Oh, it’s six thirty.It’s late.I’m hungry, too.What would you like?

B:I’d like a cake.

图片4:B:What abig cake! I’d like to eat!

S:Me too.Let’s run!

图片6:B:Oh, No! It’sadream! Mycake!

Cartoon time是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文本载体, 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文本的幽默点, 学生大多数能理解文本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利用已学的知识和语言量去丰富它, 他们能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丰富语言量。通过这个再构, 学生就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了, 合作表演更有激情了。

摘要:翻开小学英语教材, 一幅幅色彩鲜明、生动形象的插图使人眼前一亮。这些课文插图为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也拓展了英语教师的教学视野。利用课文的插图,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等。

关键词:小学英语,插图,语篇教学

参考文献

[1]钱希洁.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坐标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8 (4)

[2]王荣.课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看插图[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9 (4) .

[3]秦益锋.例谈插图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作用[J].江苏教育:小学教学版, 2010 (1) .

巧用课文插图提高教学效率 篇10

1. 利用插图, 激发兴趣

课文插图是文章重要内容的再现。一幅幅插图代表一部分课文内容, 几幅连续性插图构成一个完整有趣的故事情节。教学时教师要利用插图, 相机导入, 创设情境, 引趣学文,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二年级上册《语文》中的《酸的和甜的》这课, 在教学时, 老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文中插图课件, 那狡猾的狐狸滑稽的动作一下子吸引了学生, 在讲述狐狸如何告诉小松鼠……借助一幅幅动感的画面, 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愉悦氛围中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理解了课文的内容。

2. 利用插图, 突破难点

课文插图既直观又形象。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征帮助学生解决疑问, 突破难点。如《詹天佑》这一课, 讲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 “人”字形线路是什么样的, 火车头怎样推拉?学生较难理解, 针对这个难题,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 便能一目了然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样教学有力地加深了学生对“人”字形线路的理解, 让学生进一步认识詹天佑杰出的创造才能。又如《黄山奇石》中的“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等, 学生较难形象理解, 教学时, 借助插图让学生直接感知词语所代表的陌生的具体事物, 这样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利用插图, 想像意境

小学语文教科书, 每册课文都有几首古诗词, 而这些古诗词中都有直观、形象的插图, 给人以美感和愉悦, 能再现作品的深邃意境。在学生理解诗词句意思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想像意境, 能帮助学生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如宋代诗人辛弃疾写的《清平乐·村居》描写了乡村生活的舒适与恬静, 展示了一幅优美的田园风景图。教学时, 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画, 想像老年夫妻生活的恩爱安祥和小孩的无忧无虑, 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4. 利用插图, 再现形象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特写的插图, 这些插图大多表现伟人的高大形象。在教学时借助插图细细品读有关段落, 伟人的高大形象就会再现在学生面前。比如六年级上册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课, 在讲读鲁迅“救助车夫”这一部分时, 相机出示鲁迅先生救助车夫的插图, 让学生看图观察鲁迅先生的神态、动作, 并想像他的语言和心理活动, 再细读课文, 用“△”标出描写鲁迅先生动作的词, 用“______”画出描写鲁迅先生神态的词语, 并结合插图想一想: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最后边看插图, 边朗读课文, 这样伟人的高大形象就会矗立在学生面前, 学生就会对鲁迅先生产生敬佩之情。又如《狼牙山五壮士》这课, “五壮士英勇跳崖”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 在讲读这段时,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可利用多媒体课件———《五壮士屹立顶峰》的插图, 学生认真观察五壮士的神态, 并精读课文, 在文中找出他们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 最后边看图, 边背诵这部分课文。五壮士英勇豪迈、坚强不屈的品质和他们高大的英雄形象很快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心中。

5. 利用插图, 发展思维

历史插图,让教学更丰富 篇11

一、运用插图说明历史现象

在学习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时,教材中是有这样一段文字:民族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凝结下来的成果非常突出。“胡人汉服”“汉人胡食”和汉族改变席地而坐的习俗是最为生动的事例。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变化,我们利用扫描仪把教材(彩色版)中的插图重新进行编排,制成多媒体课件,按饮食类、服饰类、坐具类向学生播放,让学生边看图片,边找胡汉融合的具体表现,在这种对比中,学生对民族大融合这一历史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二、运用历史地图展现历史过程

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有其具体的过程,运用历史地图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直观地展现历史过程。任何历史事件都离不开地理因素,地理不仅仅是历史存在具体性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是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主要前提。只有讲清楚地理环境,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了解与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并进而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前苏联的一位教育专家曾经说过:“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力工具,认识地图,……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如讲到赤壁之战时,教师用多媒体动态显示《赤壁之战示意图》,结合示意图分析战争的形势和曹军失败、孙刘联军获胜的原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地形、气候等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再如讲到三国鼎立到隋朝统一的政权分立时,结合课本上的《东汉至隋政权分合示意图》,配以教师的讲解,学生就会比较容易地抓住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掌握其政权更替的情况。

三、运用历史插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新编历史教材中,增加了许多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利用这些图片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讲述第20课《青铜铸鼎》时,我们通过搜集青铜器图片把这一课上成了一堂青铜器专题欣赏课,通过欣赏青铜器的造型、图案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还注意把历史插图同课文习题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如学习书法与绘画时,我们让学生通过欣赏四件东汉隶书作品,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喜欢哪一种艺术风格,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去感悟美的真谛。

挖掘教材资源 用好教学插图 篇12

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从汉语拼音开始每一幅插图就是一个小故事, 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是机械地让学生记住字母的字形和读音, 没有真正理解编者的意图, 只把插图当作记忆拼音字母的辅助教具, 忽略了插图的其他功能。

以一年级语文第一册第一课汉语拼音教学“ɑ o e”为例 (课本6~7 页) , 教学内容很简单:认识三个韵母, 能够读出三个韵母的四种声调。老师们往往机械地教学生反复写, 反复读。忽略了课文中那副精美的插图。这是一幅优美的乡村风景画, 有绿树青山、碧绿的小溪, 美丽的大公鸡、可爱的小鸭子, 漂亮的大白鹅, 唱歌的小女孩。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要利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 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这幅美丽的插图可谓是神来之笔, 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和欲望。刚开始孩子们肯定有些拘谨或是无从说起, 教师要多多鼓励哪怕是孩子们能说一句、三句、五句都应该值得称赞。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了下去, 一学期结束后, 孩子们不但能看图说话, 还能够用上“先……接着……最后……”这样表示先后顺序的提示词语来表达。而且可以编出了一个个充满童趣的童话小故事。

语文教学中有很强的情感教育, 利用插图展开想象, 有助于激发学生情感, 打开学生的想象之门。例如, 第三册《酸的和甜的》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是以连环画的形式编排的。教学时, 我借助连续的插图, 先演示课文插图, 提出问题:你都看到了什么?看图时, 学生思维活跃, 纷纷发言, 对图中的内容兴趣盎然。这时, 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几个动物的神态、动作, 想象他们的语言, 猜猜他们的心理。学生在刚才认真观察的基础上, 在我又一问题的引导下, 展开丰富的联想, 各抒己见, 我惊奇于他们奇妙的想象力, 让我也陶醉其间。

上一篇:存储架构下一篇:高等职校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