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信息(精选11篇)
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信息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文本不仅仅是课文教材中的文字, 也可以是语言文字塑造的形象以及有关图像等, 课文中的有关插图也是文本。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态的, 反映的是某个瞬间的形象。要使画面“活”起来, 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画, 进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以补充画面上的形象和情节。
一、利用课文插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初动力, 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数量多, 而且色彩鲜艳、具体形象、富有童趣, 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荷叶圆圆》这一课,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书上的图画美不美, 并说说美在哪, 然后在范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看图, 教师边描述边逐段引读。如, 引导学生看小青蛙在干什么, 教师描述:荷叶圆圆的, 就像圆圆的歌台;荷叶绿绿的, 就像歌台上铺着绿绿的地毯。小青蛙在荷叶上兴高采烈地跳来跳去, 小青蛙说——接着引导学生读“荷叶是我的歌台……”最后, 教师指图上的景物, 学生练习背诵,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提高观察能力。
二、利用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汉语拼音
在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材中, 有许多形象直观、色彩鲜明的图画, 这些插图紧扣拼音教学的有关内容。编者的用意何在, 大家不言而喻。为了让六七岁的儿童掌握这么多相对单调、抽象和枯燥的汉语拼音。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插图, 降低拼音教学的难度, 帮助学生学好汉语拼音。
比如,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汉语拼音g k h这一课, 第一部分是三个声母g, k, h, 配有一幅图。图上一只和平鸽衔着弯曲的橄榄枝飞来, 鸽子的“鸽”提示g的音, 橄榄枝的形状提示g的形。湖边有水草和蝌蚪, 蝌蚪的“蝌”提示k的音, 蝌蚪和水草构成的形状提示k的形。两个小孩坐在靠背椅上喝饮料, “喝”提示h的音, 椅子侧面的形状提示h的形。就像z c s, zh ch sh r, ɑo ou iu, ie yue e等课, 都是每个拼音字母配有一幅图画。
三、利用课文插图, 引导学生在读文中识字
新教材在一年级安排了大量的识字。集中识这么多的字对于普通学生来说也是一道较难逾越的坎, 对于学困生来说更成为学习的一大障碍。所以对于教学者来说就应该使出十八般武艺来唤醒学生对识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个人认为在课堂上利用插图就可以收到这样的效果。我在教学人教版第一册《在家里》时, 先让学生看图, 说说小红家里有什么?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激起学生的识字欲望后, 再让他们借助拼音读生字, 在读的基础上, 让学生把字词与插图中相对应的物品联系起来。这样就把识字与事物联系起来了, 既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又巩固了识字的效果。还有在人教版第一册的象形字教学中, 我充分利用插图让学生观察其象形的地方, 从而知道象形字的由来和特点, 以便学生举一反三, 认识更多的象形字。
四、利用插图, 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
所谓说话写话能力, 不是简单地说出图画内容, 而是要在教师长期不断的训练下得以逐步提高的, 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 从低年级起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种说话写话能力。
例如, 讲人教版《祖国多么广大》这一课时, 我出示课文插图 (由四幅图组合而成) , 首先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画面, 感受大自然的优美景色。我让学生分别说说画面内容, 喜欢哪一幅就说哪一幅。发言的学生可多了!有的说:“山上覆盖着白雪, 这幅图是冬天的景色。”有的说:“春天给大自然带来了生机。树是绿的, 草是绿的, 满目的绿色, 真想到这个地方去看一看。”还有的说:“碧蓝的天空, 高大翠绿的椰子树, 海南岛的夏天可真美啊!”……接着我告诉学生这4 幅小图描绘的是同一个季节——春天的景色。同学们惊讶得睁大了双眼。季节相同, 景色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差别呢?我让学生看图学句, 熟读课文, 理解课文, 自己从课文中寻求答案。再要求学生又一次观察画面和祖国地图, 体会我们祖国的地域广阔、山河壮丽, 并联系课文和自己平时的所见所闻, 用自己的话说说如何感觉到祖国的广大, 最后让学生动笔写出来。
五、利用课文插图, 有效地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课文, 单靠文字的描绘, 学生是无法理解内容的。如《故乡》中共有两幅插图, 教学时可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欣赏插图。第一幅插图描述的是“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 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这幅图中描述的是一个天真活泼而又勇敢的少年闰土形象。而在第二幅图中给我们展示的却是一个中年闰土的形象———灰黄的脸, 很深的皱纹, 眼睛周围肿得通红, 头上是一顶破毡帽, 身上是破衣烂衫, 一双手又粗又笨, 像松树皮, 手里提着纸包和一支长烟管。这两幅插图中, 教师可以问学生:“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为何有这么巨大的变化?” (经济生活的艰辛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教师教学时只要提示学生这两幅图所体现的差异原因, 学生便能对这篇课文的内容心领神会。
总之, 插图教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教学艺术。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巧妙地加以实施, 让其发挥独特的作用, 让我们的学生在美丽的插图与精彩的文本中自由徜徉。
参考文献
马俊娥.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中的插图教学[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 2014 (06) .
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信息 篇2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材当中,插图所发挥的作用和占据的地位是不容小觑的,可以说插图是课文的第二语言。在实际教学当中,应当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使得教学效果能够提升到一定层面上来。因此,在本文的研究当中,选择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结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阐述了插图教的教育功能。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插图;教育功能
在新时期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之下,现代教学也提出了新的任务与要求,用插图辅助教学的模式逐渐得到了重视。同时在效果上来看,采用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基于此,本文将展开以下几点论述。
一、培养小学生审美表达和创造能力
在苏教版教材的插图当中不仅有关于诗词意境美的插图,还有展现祖国山河壮丽的插图、唯美大自然的插图等等,学生在看到这些插图的时候,心底油然而生的情感,能够带动学生走进课文当中。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教师应当加强引导,引导学生感悟插图所表现出来的神韵,将插图当中的美育作用充分挖掘出来。比如说在学习《山行》这一课的时候,教材当中所选择的插图是一幅色彩热烈的山林秋景图,在对于插图进行?^察的过程当中,形象鲜明的画面感能够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刺激,学生在感受到美的同时,也能够自然而然地走进画面当中。山林秋景图当中有蜿蜒的小路,还有云雾缭绕的村庄,漫山遍野的枫叶,与古诗当中所提到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交相呼应,从而带领学生进入到一个美好的境界当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华美。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同学们,如果你置身于画中的景色当中,是否也和诗人一样感受到秋天的某一处胜过春天呢?”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表达出来自己脑海当中的想象画面,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和创造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装饰性插图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和其他学科的教科书相比较而言,语文教材当中的插图所发挥的作用是比较独特的。一般来讲,语文教科书当中的插图能够实现文学性和画面性之间的有机统一,从而彰显出课文的内在特征,插图和课文二者交相呼应,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有一定的作用。事实上在小学课文当中,起到纯粹的装饰作用的插图是比较少的,实际上任何一篇课文的插图都具有一定的装饰作用。以《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为例,插图当中有青翠的小山、悠悠的湖水、美丽的白塔、碧波上的小船……画面当中的情景彰显出来生机勃勃。当教师告诉学生,这里就是祖国的一处美景时,学生会无形之中产生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利用插图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而且语言发展能力非常有限,所以在写作和口语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存在着混乱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可以借助于插图的相关功能,小学生在写作的时候能够有话可说。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其进行观察和想象,使用确切的词语,将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表达出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着一定的意义。具体来讲,可以根据插图展开想象,然后和原文对照,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比如说在学习《秦兵马俑》这一课的时候,可以先观察兵马俑的插图,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眼中的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姿态。在学生表示完之后,对比课文当中的相关段落,从而进一步感受课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精确性。其次,可以采用看图编故事的形式,用生动的语言,把插图当中的意境给表达出来,比如说在《爱如茉莉》这一课的学习当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里面人物和场景,捕捉人物的神情动作和姿态,然后用口头语言表达出图画当中的相关内容。
四、利用插图渗透德育教育
插图当中所具备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是不容小觑的,在插图当中,也会涉及英雄模范人物的相关事迹,还有的插图会体现出来感人的场景。在对于这些插图进行观察和理解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心理会产生较强的认同感,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值得一提的是,教材插图把英雄人物感人的事迹定格在一瞬间,但是实质上却具有永恒的价值,这将对于学生的生活、价值观的确立都有着或多或少的作用。比如说轮船渐渐下沉的时候,哈尔威船长沉着镇定地安排乘客逃离,自己却屹立在船头沉入大海;又比如说在地震发生的时候,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身下死死地护着学生……在对于这些丰满的人物进行改制的过程当中,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波动,进而得到思想和德育上的教化。
五、结语
总的来说,在语文教材当中,插图是文学性和绘画性二者之间的有机结合,正是因为这种特性,插图的作用和意义是不容小觑的。插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更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起到带动作用,对语文教师而言,应当注重插图这一教学资源,在课堂当中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发挥插图的价值。
参考文献:
浅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插图问题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插图 教材 应用研究
在我国语文教材发展历程中,插图的应用最早可见于清末,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和完善,插图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语文教材中,并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的我们应积极提高插图利用程度,推进语文教学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插图的重要性
认知发展学理论认为,个体的整个认知过程就是实现信息的输入与输出,并加工信息的过程。图像在此过程中对注意力、记忆力、表象以及情感的影响最大。插图是教材的一部分,其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效果。高质量的文本插图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促使其产生探究、分析文本的热情与兴趣。翻开教材,最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无疑是教材插图。贴近文本内容且印刷精美的插图备受学生关注和喜爱;而教师也可通过插图营造课堂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同时,插图使得学生思维更贴近文本创作者,在深入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
二、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应用问题
就教育教学层面来看,初中语文教材插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相关理论也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果,然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少师生对于教材插图的关注度不足,甚至刻意忽视。
1.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插图的利用问题。调查资料显示,初中语文教师未充分利用插图开展语文教学,具体表现在教材文本配备插图时,约有30%的教师完全忽视插图,约有27%的教师对插图加以选择性利用,仅有43%的教师确定使用插图。由此来看,高达三成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完全抛弃了插图,另有两成多按照个人意愿对插图予以选择性使用。换而言之,超过一半的教师对于教材插图的利用程度较为低下。这足以证明,不少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插图的应用。
2.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插图的关注问题。语文教材插图以学生为服务对象,而学生是否关注教材插图、关注程度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着插图应用过程中问题的发现与完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关注插图的表现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少数学生对于课本中的插图认识不足,单纯将其视为文本装饰,而未意识到教材插图对于课堂学习的辅助功能,因此始终以文本为中心,对于教材插图的存在不予重视。(2)学生对插图有所重视,但不善于分析文本与插图之间的关系,难以利用插图辅助学习,深化对教材文本的认识。
三、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应用策略
1.教师应转变观念,积极应用插图辅助教学。教师应转变以往过于功利、短效的教学思想,应对插图予以关注和充分利用,重视整个教学过程。插图用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成效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得以显现,其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质。其次教师应积极尝试其他的方法来利用教材插图。例如通过据图作文或者看图说话等方式强化学生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联系能力以及综合分析能力。此外教师应对教材插图和各类信息资源之间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确保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可对网络资源以及多媒体技术过于偏重,而忽视利用教材插图辅助教学。在各类课程资源中,教材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基础,其中插图与文字同等重要,二者均是编者们教学理论、编写经验以及集体智慧的结晶,值得教师去深入发掘。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教材插图的意义与作用,使之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联合、结合插图进行学习。应引导学生顺应其心理发展特点,使之正确认识插图的重要性,而不再单纯认为插图是“小人书”,或者幼稚的代名词。同时还应基于插图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使之对学习过程更为关注,并对学习活动中充分利用插图所收到的效果有清晰认识。此外,应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对于插图中存在的错误或者纰漏应及时提出个人看法,不盲从权威,积极提出个人观点,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共同探讨,从而实现深入理解教材文本的目的。
3.提高图片质量。就初中语文教材插图的应用现状来看,其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包括图片插入位置不够合理,插图内容难以理解等等。例如在《月亮上的足迹》一文插图中,编者未将月球图片插入课文内容,而是将其放在练习题后,此种情况下学生很容易忽视;而古道西风瘦马一文的配图则缺乏文字标注,显得图片意象过于模糊,学生难以理解,教学难度增加。因此建议编者慎重考虑教材文本中插入的图片数量和位置,以便于学生理解,促进其思维发展。
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信息 篇4
一、以插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插图形象鲜明, 色彩鲜艳, 能够直观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插图的这一特点来开展教学活动, 即以插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只有对阅读文本感兴趣, 才能够更深入、主动地去探究语文知识。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以插图来刺激学生的感官系统, 诱发学生对插图产生探究兴趣, 进而主动去阅读文本, 感受语文知识。如在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内容时, 笔者可先出示插图, 让学生看插图并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有什么疑问?学生看到插图很容易就能猜出人们都往他人身上泼水, 但是泼水不是应该生气吗?衣服都湿了, 可为什么大家都那么高兴呢?学生在思维上产生疑问和碰撞, 而想要了解原因只有主动阅读文本找答案了。这样, 学生便会主动带着问题去阅读文本, 之后自然也就掌握了阅读文本的内容:泼水节, 了解泼水节是少数民族的一个节日等。整节课, 学生都处于主动的探究位置,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插图来诱使学生纵深掌握语文知识
教材中出现的插图都是为阅读文本服务的, 是对文字的辅助解释, 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我们知道, 随着小学生的年龄增长, 他们所接触的阅读文本也越来越复杂、抽象, 需要学生深入的探究、感悟情感, 与阅读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 进而产生独特的情感等。可以说, 小学语文教学目的之一便是: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文本的思想内涵, 体验、感悟阅读文本情感, 进而使他们形成一定的技能和语文素养等。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往往依据阅读文本讲解, 这会让学生感到疲劳, 产生抵触心理, 而借助插图就不同了, 能够让学生产生视觉的换新, 进而产生某种情感, 而这种情感也就是我们想要的阅读感悟、体验等, 从根本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提升其综合素养。如在学习《小猫钓鱼》时, 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做任何事都应该认认真真、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必将一事无成。笔者运用插图, 让学生对图片上的内容进行讲解, 小学生看到图片分别说出了:小猫在钓鱼, 小猫在捉蜻蜓, 小猫在捉蝴蝶, 小猫在钓鱼, 连有小蜻蜓和小蝴蝶也不理睬, 小猫钓到了鱼。之后, 笔者让学生就图片的了解去全面进行文本阅读, 进而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插图的意思所在, 最终实现了教学目的。此外, 这些插图作为故事的线索, 我还利用它们引导学生记忆阅读文本, 深化了学生对阅读文本的了解, 提升了他们的认知能力。
三、以插图的空白来拓宽学生的思维范畴
小学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没有固定的、特定的要求, 任何表达方式只要大意相同则都可以用。插图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出现, 不仅能够对阅读文本进行辅助解释, 还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所谓空白是让阅读者、看图者自己想象。对此,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插图的空白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思维, 拓宽学生的思维范畴。如在学习《渔夫的故事》时, 笔者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 然后让学生就插图说说自己的观察体会, 自由地想象这幅画在讲述一个什么故事?有的学生想象玻璃瓶给了渔夫一大笔财产, 但都让渔夫败光了, 之后还想着再网到魔瓶;有的学生想象玻璃瓶中装了一个冤魂, 在渔夫的帮助下得以昭雪, 很是感谢渔夫, 但渔夫不受金钱和权利的诱惑, 还是继续过着渔夫的生活等。实践证明, 让学生尽情地想象, 不局限内容和形式, 鼓励学生“我手也我想”, 讲述自己想象的故事, 能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四、运用插图开展读写融合教学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 阅读和写作二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统一的。教材中的插图是多元化的, 且表现出来的也是多元化的, 教师运用插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阅读文本等, 同时插图的空白还能够引导学生将读与写相融合。鉴于这种事实,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运用插图开展读写融合性教学, 即以插图为基准, 开展想象思维, 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在强化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在学习《穷人》一课时, 笔者出示插图, 让学生观察, 学生会产生疑惑:他们在做什么?怎么会有这么多孩子?之后开始进行阅读。阅读过后, 学生会对阅读文本的内容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 总觉得故事回味无穷, 想要知道后续的故事。对于后续的故事则让学生根据插图和阅读感受进行想象、编写故事, 将阅读升华成为写作, 二者相融合, 双管齐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技能。
总的来说, 插图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应合理运用插图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自主地学习语文, 强化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等, 以从根本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 凸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最终推动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洲主编.小学生语文工具王:快乐插图版[M].延边人民出版社, 2008.
职高语文教材插图谈 篇5
有位著名的语文学者说:“配置插图可使教科书具有跃出的生命,不仅成为教师当教,学生当学之书,而且成为教师爱教,学生爱学之书。”可是笔者翻阅了修订或新编的几套职高语文教材,插图却是难得一见。
一、插图之况
插图在《辞海》中的解释是:“插附在书刊中的图画。有的印在正文中间,有的用插页形式,对正文内容起补充说明或艺术欣赏作用。”根据这个概念笔者对职高语文现行两个版本的教材插图情况进行整理。
人民教育出版社职业教育中心编著职高《语文》基础版一至四册,2005年5月修订。这个版本的教材无扉页插图;课文中的除了第一册《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有一幅插图外,其他的三册课文都无插图;练习中除了第一册的口语交际训练的练习中有两幅漫画外,其他三册亦无插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的职高语文一套三册教材。这个版本配置的插图都在扉页。第一册30篇课文有10幅图;第二册30篇课文有8幅图;第三册(专业模块:现代服务业及财经类)30篇课文有7幅图,有插图选文的比例约占总课文的28%。
而普高人教版2004年5月版的新教材每册16篇课文,10篇知识短文,其插图情况如下:
若考究香港与台湾的高中语文教材,更是几乎课课有插图,页页有图片。相比之下,一个问题值得深思:职高语文教材不需要插图,或者需求度不高吗?
二、插图之益
1.益于激趣
众所周知,通常是进不了普高的孩子才进职高,所以职高中学习成绩差、学习习惯差、学习动机弱、学习兴趣不浓的学生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就是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因为在中学生这个年龄段,抽象思维还处于发展渐进状态,而更多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而对于配置插图的课文就更有兴趣去阅读和学习,也因为插图比抽象的课文文字更为直观、形象,甚至是美感,因此,插图能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积极性。勿庸置疑,有插图课文比无插图课文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更为深刻,学习效果更好。
鲁迅先生说过:“书籍的插图,原意是在装饰书籍,增加读者的兴趣的,但那力量,能补助文字之所不及,所以也是一种宣传画。”丰子恺生前曾为《阿Q正传》等9篇小说作过插图。他说:“这些插图,就好比在鲁迅先生的讲话上装上一个麦克风,使他的蓄音放大。”人教版职高语文第三册就节选有鲁迅的《阿Q正传》,若能把丰子恺的漫画插入其中,不就可以吸引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吗?
2.益于教学
“插图,是一种视觉艺术,依文字而存在,同时又与文字一起参与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起到相应的解释、补充说明文字的作用,能形象、直观、简洁、如实地反映事物规律的发展及变化趋势,从而增强文字的说服力、感染力。”既然它能参与表达作者的意图,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自然是有益的。再说,插图在语文教学中更为重要的作用是能够促进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分析、语言表达和审美等综合能力(如表),而这正是新课改所提的要求之一。
正因如此,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巧妙地利用了课文插图。如内蒙的潘如钰老师总结出了“文学插图导读六法”;江苏的张爱民老师利用插图搭建起了师生、生生交际的平台;广东的李利华老师找到利用插图培养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路子等。
再者,现在倡导语文教学信息化,教师们不也是到处搜集有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课文的图片吗?如,在上《六国论》时诸多语文老师就要在黑板上或课件中呈现战国七雄的地图,以助学生的理解。在教《闽中桥梁甲天下》时,就要找闽中桥梁的相关图片,以求以图示文,也增加学生的趣味。所以说,教材插图对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3.益于审美
教材插图还有一个不能不说的作用,就是它能从视觉艺术上美化了版面,直接帮助读者了解文章的内容,对文章有感官上的认识,并满足艺术欣赏的需要。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文轩指出:“现有的中学语文教材对提高中学和审美水平关注不够。”而叶圣陶先生曾说:“……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由此可见插图是有助于提高学生审美的一条途径。
学生愿意在美中寻找知识。文字毕竟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学生一直面对黑压压的文字,容易产生一种厌恶的情绪,无从做到从语言文字中寻找知识。而课文中的插图让学生赏心悦目,直接形象地感受到课文蕴含意境美,从而用心去探索文章的语言美、艺术美。
三、他山之石
插图的作用不一而足,但是这必定是要建立在高质量插图的基础上的。1982年制定的中小学教材的编审工作责任制《关于中小学教材编审工作责任制的规定(试行草案)》中就有明确规定:封面和插图是教材的要组成部分。美术编辑及绘图员要对全书插图的准确性、艺术性负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笔者研究了大陆、香港、台湾的一些高中语文教材,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1.插图类型——求多。
综观现行语文教材中插图的繁多类型,从画的创作角度来分有:照片、卡通画、素描、国画、漫画、水彩画、地图等等。当然有些教材选用的类型较少,如人教社的主要是照片、名家的国画两类,穿插在版面中显得文雅、庄重;而有些教材选用的类型就较多,如香港的教材中就有照片、卡通画、素描、国画、漫画、水彩画、地图等七、八种,整册书就给人活泼、明快之感。究竟怎样更适合中学生呢?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鲍清曾就中学生对插图类型爱好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最喜爱的是卡通画,比例多达37.6%。对于其他的画作比例都相差无几。这个结果揭示出中学生除了对卡通画略为偏爱之外,对其他的类型的喜好都差不多。
其实,不同的画有不同的优点,如国画通常在教材中作背景之用,用以烘托气氛;卡通画通常在教材中作勾勒情节或揭示寓意之用,用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辅助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想象;地图通常出现在文言文的选文中,用以补充学生的认知,如台湾、香港的教材中出现较为普遍;而照片能给学生真实感。因此,在插图的类型上,不妨不要过多的限制,只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与教学活动开展,任何类型的插图都可进入教材。
2.插图使用——求活。
“求活”是指插图的位置活,插图使用的方式活。
位置活是指插图可以按需灵活地嵌入教材的各个系统。探究教材中插图出现的位置,各套教材各有特点,人教版的主要出现在单元导读页与选文系统中;广东、上海的主要出现在文前页;台湾的主要出现在选文系统与注释系统中;香港的教材,目录、单元导言、选文系统、练习系统、知识系统、注释系统中都有出现。既然插图最直接的作用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虽说不能贪多求全,但也不妨开拓思维,在各个系统中按需设置。如,注释系统虽一般用不到插图,但是有些注释却是文字所难以表述的,如“蠡”,台湾教材中在注释文字“胡芦瓢”的边上又用右图予以补充,令人心领神会。在练习中设置插图亦能提高学生探究的兴趣,如香港教材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一课的课后习题中就有两幅卡通画,画出了“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二个场景,并把它们与阅读理解题结合起来,既增加了趣味,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方式活是指使用教材插图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拘泥于呈现画面,再现情景或营造教材的美感。如香港教材《六国论》的“课前热身”中是这样使用插图的:其一是看一幅卡通画,找出图中所显示的成语,指出画中的“柴”与“火”分别代表什么;这个成语又比喻了什么;其二看一幅战国七雄的形势地图,而后根据课文将赂秦、与秦结交、抗秦的国家分别填上红色、蓝色、绿色。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插图使用的方式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学习需要不断的开发,这样就可让教材的插图更加活起来。
3.插图设置——求效(实用、有效)。
“求效”是指教材插图要讲究实用、有效。插图的类型与使用都要以实效为原则。插图是属于教材四大系统(选文系统、练习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中助读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既然它属助读系统,所以助读是它最主要的功能。怎样才能有效地助读呢?那就得依文而定。关于这一点,《美国语文》中的作者简介插图可以作一个很好的例证。在《美国语文》第一册中选有三篇富兰克林的文章,一篇是自传、一篇是演讲稿、还有一篇是年鉴。作者简介中的插图都不相同。《富兰克林自传》中的图像较为和蔼亲切;《在立宪大会上的演讲》中的图像则像一个政治家、领导人;《穷里查德的年鉴》中的图像则让人感到他是风趣而深刻的人。
所选图像的不同,是因为选文的所反映的主题与行文的风格不一,三张不同的图像让读者更多地了解富兰克林,使富兰克林的形象在读者的心中丰满起来,也使文图相对应,激发读者对选文的研读兴趣。因此,依文定画是增强教材插图实效性的良好方略。
增强实效性的另一方法是对插图内容与来源作如实、恰当的文字说明。这样会给人真实感,从而增加学生对其的信任度。这一特点台湾的教材比较突出,其教材中的每一幅都配有来源及内容的概述。如,教材第六册《鸿门宴》一文配有8幅插图,第一幅图都注明来源,名为“刘邦项羽入关中图”的地图注明是“本局绘制”;“司马迁像”注明是来自“中国历代帝王名臣像真迹·河北美术出版社”等;“春秋早期 黄玉玦”图注明来自“中国考古文物之美 战国地下乐宫 文物出版社”。有了这些文字与图像的配合,既便于学生读懂图意,又能更好得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无形中还可培养学生读文行事讲求根据的好习惯。一举多得,不就增强了学习的实效性了吗?
总之,教材插图是一门高深的艺术,在职高教材中配置插图能更好的激发职高生的爱书、乐学的心理。因此,为了职高语文教学的更好开展,笔者作此文以求抛砖引玉。
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与运用 篇6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的作用
1.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具有一定情节的教学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小学生喜欢形象、生动的学习形式。带有一定情节色彩的插图,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多会发现, 每当学生拿到一本语文书,首先跳入他们眼球的永远是那色彩艳丽的图画,在欣赏完插图后,他们才会去关注课文内容。
2.引发学生更好的思考。插图以视觉的直观性、形象性再现课文内容,并且可以表达那些用文字难以言状的空间和具体的细节,引领学生的思维扩散,多元化的理解感悟。 《黄鹤楼送别》 插图,“岸边杨柳依依, 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此情此景,怎么可能感受不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不为他们的忘年之交所感动?
3.更好的帮助记忆。插图的形象性,易使学习者获得丰富的视觉表象,而视觉表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记忆编码和贮藏类型。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插图的这一功能,加强对课文复述和背诵环节的指导,在阅读插图时,指导学生找出与插图相应的课文内容,把插图与适应的语句相联系, 使插图语言化。 《一株紫丁香》 中, 老师伏案窗前,辛勤工作的身影和那株紫丁香遥相呼应。看图读文,诵文想文,图文并茂。背诵起这样的文章,哪还有难度可言。
4.具有更好的教育功能。好的插图是文本作者的主观意象同画家笔下的客观物象的融合。对学生的情感、 态度、观念等具有潜在功能。如插图中古今民族英雄、历史上的伟大人物的画像可以引起学生的景仰之情;文物古迹可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可引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语文教学中插图的运用
插图是可供开发的重要课程资源。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开发与运用,必然会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泓活水。
1.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观察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平时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课文中的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指导学生观察插图时, 尽量做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以及观察习惯、观察方法,即由远及近,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神态,从整体到局部等。只要坚持长期、系统的观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长足的提高。
如识字古诗 《一去二三里》,这首小诗读来琅琅上口,富有儿童情趣,课文配有插图,水桥、流水、烟村、亭台、桃花,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一幅幽静美丽的乡村田野画面呈现在同学们的面前。课中,笔者让学生按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观察,观察后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这些景色美吗?美在哪?孩子们围绕图,用心观察着,很快说出了自己看到的江南美景。可见,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力,对于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利用插图来理解文本,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学透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 句的意思。苏教版课文中的文章,都是一些精挑细选的美文,只有细细感悟字词句的内涵,才能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有的词句,就是教师也一时难以用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对此,指导学生看图,通过图文对照,就能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所写的内容, 解决这些重难点。如在教学 《船长》 一课,当学生读到“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船长哈尔威挺身而出,沉着镇定地指挥全体人员有条不紊地撤离, 而自己却以身殉职,与轮船一起沉入大海”时,相机出示哈尔威挺立船头的课文插图,船长正目光凝然,注视前方,脸上是那么安详平和!让学生从图中,直观地感受他的动作、神情,说出自己的感受,当学生说出 “面对死亡,哈尔威船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舍生取义,这么地冷静, 这是谁?这就是英雄”时,课文的最后一句话:“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全文的中心迎刃而解。
3.利用插图激发学生想象。学习离不开想象,语文学习更是如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插图”这一想象力的产物,配以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技巧,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由此及彼、 由表及里的想象,从而将积累的表象加以改造,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信息 篇7
一、借助插图做好课前预习
众所周知, 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前都有着丰富生动的插图。这些插图可以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 同时也将枯燥的知识点变得更加有趣, 让学生容易接受, 那么老师就要在教授新课前利用插图做好课前导入。课前导入环节直接关系着整个课堂教学过程, 所以好的课前导入就十分重要。[1]例如, 学生学习《春》《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时, 可能不太了解作者眼中的春和冬。但是教师可以借助文中插图让真实情景再现, 更好地进行新课的教学。在预习说明文时, 学生可能对文中所解说的事物感到陌生。但是课文中的插图就有很好地解说作用, 让文中的事物更加直观。还有一些游记和写景散文的预习, 课文中的插图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 对作者所描写、记录的游景大体上有一个认识。这样我们在学习中才不会盲目的。
二、借助插图有效导入新课
教材中的插图凭借着直接的视觉艺术, 具体可感的形象设计、给文字形象直接带来视觉的冲击, 造成鲜明的感受的优势给我们教学中做好课前导入带来极大帮助。文图的衔接不仅可以为学生迅速有效建立语文快速学习通道, 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语文学习热情。[2]例如, 我在教《白杨礼赞》这篇课文时, 很多学生来自城市, 对白杨树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我并没有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而是让他们先熟悉这篇课文的插图。然后我再分组让学生讨论, 插图中白杨树的特征, 反映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 我们应该学习白杨树的那些精神。这就给学生抛出问题, 让学生积极讨论。在讨论中, 学生不仅兴趣浓厚, 而且锻炼了合作学习能力, 同时也为新课的教学奠定了基调。
三、借助教材插图, 丰富教学过程
初中生很难长时间对某一事物保持注意力, 而且对一切有色彩、有动作的东西非常感兴趣。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借助教材插图来丰富初中语文教学过程, 有效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整个枯燥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已经疲惫不堪, 精神也无法保持亢奋, 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利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插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课时, 我们就可以借助插图教学, 更好地体现文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鲁智深那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英雄气概。
四、借助插图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做到让学生用审美的眼光欣赏这些插图, 作出自己的评价:看到了什么, 学到了什么。让给插图配上诗文名句、文字说明等, 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例如, 我们教学《爱莲说》这一课时, 就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插图。让每一组仔细欣赏插图, 给插图配上一首自己喜爱的古诗。也可以学生根据插图中的莲花谈谈自己的人生感悟。然后让各组派出代表回答分享学习成果, 其余成员补充。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
总之, 课文插图不是一种简单的图文摆设, 其可以使教科书更有生命力, 不能单纯地止于画面本身。[3]我们老师要借助插图教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关键点来构建高效课堂。较好的利用插图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 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无疑是新课改实验教材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摘要:初中语文 (语文版) 教材有着丰富的插图, 这些插图的本质目的就是让语文知识更加直观化、形象化。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与记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我们老师常常习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而忽略了书本中插图的积极教学作用。有的老师甚至花费大量时间在教学课件的美观制作上, 却对书本中现有的插图视而不用。这就使得教材中插图的最初教学目的无法有效落实。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教学,插图
参考文献
[1]曾天山.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7.
[2]范印哲.教材设计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课文插图:语文教材的第二语言 篇8
一、用于课始
1. 激发兴趣
教材插图大多色彩鲜艳, 内容形象, 特别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眼球”。《识字1》 (一下) 介绍的是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课文插图配的恰是“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的田园风光画。
师:小朋友们, 春天来了, 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看谁的眼睛最亮, 从图画中找到春天。
生:春天, 河里的冰块都融化了。
生:春天, 好多花都开了, 有红的, 有黄的, 还有紫的。
生:春天, 小鸟飞回来了, 它们在空中快乐地唱歌。
……
师:是呀, 美丽的春姑娘来到人间, 大地好像从睡梦中醒来, 她把自己打扮得可漂亮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几个描写春天的四字词语, 它们可都是躲在这美丽的图画里呢! (引导学生读读词语, 想想指的是图片的哪处景物)
实践证明, 图片对人感官的刺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尤其是这“第一印象”, 对低年级小学生来说作用更大。
2. 感知课文
课文插图有很多都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或课文重点的再现。课前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插图, 说说图上内容, 猜猜他们是谁?在什么时候, 什么地方, 好像发生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能帮助学生快速地把握课文内容。特别是多幅图的课文, 更利于把握课文的主要脉络。如《小白兔和小灰兔》共有四幅插图, 第一幅展现了小灰兔拉着老山羊送的一车白菜, 而小白兔接过老山羊一包菜子。第二幅描绘了小白兔汗流满面地管理白菜, 白菜已经长得很不错了。第三幅图里小灰兔坐在自家的客厅里开心地吃着白菜, 白菜就随意地堆在它的身后, 预示着它懒得挪窝。第四幅图上, 小白兔挑了一担白菜送给老山羊, 旁边的小灰兔感到奇怪。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 用自己的语言简单介绍故事或用简短的语言说说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有一定困难的。此时借助四幅插图, 学生有了叙述的“拐棍”, 那么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就容易得多了。
3. 引发冲突
课文插图是故事矛盾冲突的集中点。教学中,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矛盾, 引导学生聚焦冲突, 激起阅读期待。如《可贵的沉默》, 教师请小朋友先聚焦第一幅图, 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我看见所有的小朋友都在举手, 他们一定都知道老师提出的问题。
生:我发现所有的小朋友都很高兴, 有几个男孩子还激动得站起来。
生:他们都一脸的微笑, 张着嘴好像在喊些什么。
师:是呀, 同学们此时是多么开心, 多么神气。但是也是他们, 当老师问了第二个问题时, 你又发现了什么? (聚焦第二幅图)
生: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的, 有几个好像还不好意思睁开眼睛看。
生:他们好像被问题难倒了, 因为他们都皱着眉头, 还有人托着腮在思考呢!
师:现在, 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他们是谁, 为什么一开始那么高兴, 后来就愁眉苦脸了?
生:他们的老师到底提了什么问题让他们的心情变得那么快?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都很好, 请大家带着这些疑问, 认真去读读课文, 相信你的收获会更多。
二、用于课中
1. 为理解和感悟重点词句提供支点
借助插图理解课文是插图最明显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化难为易, 化抽象为具体, 直观形象地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因为有些课文的内容是根据观察对象的某些外在特点, 通过想像加工写成的, 由于读者与作者的想像不能完全同步, 造成了对其所写内容理解上的困难。有的词句, 就是教师也一时难以用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对此, 如果指导学生看图, 通过图文对照, 就能很容易让学生明白课文中所写的内容, 解决这些重难点。如《秋叶飘飘》一诗:“红色的蝴蝶, 黄色的小鸟, 在空中飞翔, 在风中舞蹈。”学生读诗时并没有理解那蝴蝶小鸟就是秋叶。教学中, 我引导学生看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仔细看图后发现了“新大陆”, 兴奋得高高举起了手:那空中飞舞的红叶黄叶就像一只只可爱的蝴蝶、小鸟!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阻碍时, 就让插图及时登场, 学生通过看图, 立刻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免去了老师口干舌燥的讲解。
2. 为深化课文的主旨再现经典镜头
有的插图表现的是课文重点片断的特写镜头。课堂上, 教师适度地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入情入境地体验, 对经典镜头反复地咀嚼品味, 能对课文的主题、人物的塑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桥》 (五下) 一课的插图, 展现的是党员老汉面对洪水临危不惧, 镇定地指挥着全村人有秩序地过桥的内容。在教学中, 学生对“他像一座山”体验不深, 只能在字面上打转。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 说说图意。学生看着画面中张开双臂、巍然挺立、神情严肃的老汉, 看着洪水肆意, 情势紧急, 慌乱逃生的人群, 对老汉的形象认识就会深刻起来, 立体起来;对“他像一座山”也会有更深的体验。
3. 为想象说话和写话创设情境
尽管现在的教材很少有看图说话、写话的专项训练。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方面的训练, 因为大家都知道其作用所在。加强看图说话写话的训练, 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 提高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巨人的花园》画面充满着童话色彩, 大空间的画面上景色迷人, 人物生动, 形象诙谐, 展示着一群孩子在巨人花园里和巨人快乐玩耍的和谐, 而课文相关的内容只有一小节。教学本文, 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插图, 想像巨人与孩子的快乐时光, 用童话的形式写下来。学生有课文作铺垫, 有插图可凭借, 练笔时自然有话可说, 有情可抒。
三、用于课终
1. 创作插图
新课程鼓励我们为孩子准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创新作业。像“为课文配上一幅或一组图画”这样的作业就很受孩子们欢迎。《美丽的小兴安岭》介绍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诱人景色, 让人读后感叹:这里不愧为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然而课文的插图只是再现了冬天白雪覆盖的景象, 其他的季节成了我们可以发挥智慧的想象空间, 而且对于小兴安岭的冬天, 更吸引学生的是不同动物在冬季的生活, 这在课文的插图里也是一个空白。因此课后我让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语言描述, 选画一幅小兴安岭的春天、夏天或秋天图, 也可以补画冬季图。为了完种这项作业, 学生必须去读课文、想情节、品语言、悟人物, 这种过程是全感官的参与, 是智育与美育的融合, 是表达与创新的合作, 对学习语文有很大的益处。
2. 讲解插图
课后让学生口头讲解或书面讲解课文插图是创新作业的另一种形式。
口头讲解:学习了童话《丑小鸭》后, 我让小朋友看着三幅插图, 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这种讲解既是学生在图片帮助下对课文内容的复述, 又是对故事内容的再演绎。
写讲解词:看图写话一直是培养低段学生由读到写的关键方法。我们教师总是千方百计地寻找适合学生写话的图片, 期待打开他们的思维。其实, 有时我们完全可以将插图“二次利用”, 让学生看图写话。如教学《看雪》 (二上) 后, 我请学生回家写写图片上小朋友玩雪的情景, 一个孩子这样写到:
冬天的一个早上, 大地一片洁白。
有一群小朋友在雪地上玩耍。亮亮在雪地里滚雪球, 滚得可大啦!小红在堆雪人, 她正在给雪人戴帽子呢!小强和小明正在打雪仗呢!他们打得身上都是雪, 但还是很高兴。他们在跑啊, 笑啊……
好一个热闹的雪天!
因为学生有了文本学习的基础, 看图写话时就显得“有话可说”了。
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插图教学的思考 篇9
一、插图的功能与分类
(一) 插图的功能
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 作为课堂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启迪性等特点。小学生尤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很容易被直观形象的插图所吸引。在课堂教学中, 借助插图能帮助学生轻松地识字、释字、学文, 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等方面的训练, 从而把语文与认识事物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插图, 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 插图的分类
根据小学教材中插图出现的位置、内容及作用, 插图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1) 根据插图出现的位置, 插图可分为扉页插图、课文插图、练习插图和补白性的知识短文插图。
(2) 根据插图的抽象水平, 课文插图可分为实物图、描绘图和漫画图。
(3) 根据插图的功能, 可将其分为装饰性插图、解释性插图和训练型插图。其中解释性插图包括说明性插图和描摹性插图两类。
(4) 根据插图的内容进行分类, 插图可分为人物插图、故事情节插图、动植物插图、自然现象插图、名胜古迹、珍贵文物插图。
二、插图的使用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 只要我们老师充分发掘, 就能让插图“活起来”、“开口说话”。那么如何有效运用插图呢?结合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使用插图导入
在讲授文字内容之前, 利用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 指导学生看图, 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 顺利导入文字知识讲解。这样由图到文, 水到渠成, 充分使用了插图, 使插图“活”了起来,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如在讲授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杜甫的《绝句》一诗时, 教师可指导学生先看图问:图上有些什么?学生看图后, 纷纷回答, 有黄鹂、大鸟、柳树、水、船, 远处还有山、雪等, 再让学生仔细观察, 黄鹂几只, 大鸟有多少等等。学生说出, 两只黄鹂在柳树上鸣叫……大体诗意后, 让学生读诗在讲解文字就容易多了。再如讲授北师大版一年级《咏鹅》、四年级下册《挑山工》、《渴望读书的“大眼睛”》等都可用此方法导入。
(二) 使用插图过渡
有些课文不适宜一上来就看图, 但在讲解一部分后, 图文就结合得很紧密了, 此时指导学生看图, 即顺利地过渡, 使课堂衔接紧密, 又可让学生很快地理解课文内容。如在讲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三月桃花水》时, 就可用此法。在讲完第一部分时, 此时指导学生看图, 问学生:“河面上都有什么?”学生会说有波纹, 紧接着问:“像什么?”有的学生就会说像琴, “为什么像琴?”学生接着读第三段的课文内容, 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这样图文结合就可很好地理解课文, 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利用此法还可讲授一年级下册《小山村》等课文, 课堂效果都不错。
(三) 使用插图解释词语
有些课文中的词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如果用词典解释反而越发让学生糊涂, 此时使用课文中的色彩鲜艳, 具体形象插图解释就轻松容易理解。如上面说到的《绝句》中的“白鹭”一词;一年级下册《插秧》一文中“水田”一词;三年级上册《葡萄沟》中“晾房”一词等等, 学生生活经验少, 此时让他们看图理解就容易得多。
(四) 使用插图理解课文重难点
插图往往同课文的重点、难点部分密切相关, 教师可利用插图作为解读难点的突破, 化难为易。有些课文中的重难点比较难理解, 光靠教师的一张嘴解释, 大部分学生还是难以理解透彻, 此时如有能说明问题的插图, 拿来使用能省教师不少力气, 何乐而不为呢?如讲授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 学生对“伟大的灵魂”一词感到难以理解, 教师照着教参书上的解释, 学生依然一头雾水。此时, 就可让学生参看课本插图, 插图上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船头上, 一手向前伸着, 嘴里大声说着指挥下面混乱的人群有秩序地逃生。通过看图上人物行为的对比, 加上学生对危难时刻的想象, 再理解“伟大的灵魂”一词时, 就不会感到为难了。此外, 三年级上册《望洞庭》、三年级下册《捞铁牛》等文章用此法, 都能轻而易举地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五) 使用插图总结
就是在讲完课文之后, 再使用课本中的插图对课文的中心加以总结, 让学生加深印象和理解。如讲授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种一片太阳花》时, 由于本课的插图是整页的课密密麻麻到处都是太阳花, 很形象地说明了“繁荣昌盛”这个主题。所以建议教师在讲完本课后, 做总结时使用本插图, 既能很好地总结本课中心, 也让学生印象深刻, 难以忘怀。在讲授本册《海上的日出》时, 也可采用此法, 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利用教材插图优化语文教学 篇10
一、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意义和类型
(一)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意义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对高中语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学习兴趣等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首先,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上,尤其是涉及到的诗歌的教学内容中,它能通过插图来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诗歌意境的表达,让学生能通过插图进行课本内容更直观的了解和学习。其次,学生在语文课本发下来之后,首先看的内容就是插图内容,这种情况下是非常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高中生会不由自主的对该篇内容进行阅读。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对于教学方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教师运用插图的教学上。高中教师在上课中,可以充分的利用插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借用插图联系到教学内容,这样就很容易带动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二)高中语文教材插图的类型
高中语文教材的插图类型,也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主要有实物图、描绘图和漫画图这三种类型。插图不仅仅是一页的图片,它有的还具有文字性的描述。一是实物图,主要是能直观的让学生对教学所讲的这个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因为单靠想象是想不出来的,二是描绘图和漫画图这两种类型主要就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将注意力进行集中,方便教师的教学。
二、利用教材插图进行高中语文教学的优化
(一)利用插图介绍作者。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教学时,首先就是作者进行讲解,包括作者的生平事迹、作品等内容进行讲述,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师,会让学生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内容的掌握。这时的教学插图一般都是作者的作品图集,通过作者的作品,教师就可以很简单地讲述,作者想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作者的作品也更能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生活年代的民风民俗,及作者对时代或贬或褒的评价。
(二)利用插图讲述教学内容。在语文教材中多数是文言文,对于高中生来讲,学习古文最大的困难就是对文章内容的不理解,看教材下面的注释也不能完全的了解作者的思想内容;另外,在语文的教学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采用的文字描述,像文言文的内容,通常都是几张纸的文字描述,高中生学习本来就困难,加上大段大段难以理解的文字信息,很容易使学生对其产生厌烦的心理。教师教学是可以利用教材的插图,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如《阿房宫赋》是一片很长带有讽刺意味的文言文的文章,学生在阅读的时候难免会出现理解困难的情况,这时候,高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看着课本后面的插图进行了解,来了解阿房宫的宏伟,明白建筑阿房宫人的辛苦,到最后“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多具有讽刺的意味。
三、高中语文教学教材插图的改善
(一)提高教材插图对于教材内容的关联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插图的数量增加了很多,但是要注重增加和教材相关的插图,一些内容牵扯性太小的插图,添加进来,对于高中生的语文教学没有太大的作用,这种情况下还很容易导致教学内容知识无法进行完全的扩展,所以对于教材插图的添加,要做到有关联性的添加。
(二)在高中教材插图中增加漫画的数量
高中语文教材在新时期的改编下,文言文的内容增加了很多,高中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多半来自教师的讲解,这时可以多增加些夸张、搞笑的漫画,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减少负面情绪,让学生在看漫画开心娱乐之外,还可以进行漫画上问题的思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白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减少高中教材中无关紧要插图
高中教学的优化不单单是教材内容的优化,对于教学插图的优化,插图的作用主要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教师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传统的教材内容虽然插图较少,但插图与教材的关联较大,对教师的教学很有帮助意义,现在教材进行改版,插图的质量远不如前,所以应尽量减少没有必要的插图,将其替换成有用的教材内容。
总之,在现今高中语文教材插图对于教师语文知识的教学具有一定的优化作用,它可以提升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由阅读,教材插图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它可以帮助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让学生结合插图学习,也方便学生对于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材插图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篇11
一、运用插图,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教学往往以其独有的奇妙无比的现象,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丰富、精美的插图更增添了化学学科的趣味性, 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当学生领到新教材时,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怀着好奇心, 把教材从头到尾翻个够, 并被其中一幅幅形象、生动的插图所深深吸引.教师在第一节化学课上就要紧紧把握这一教学的好对机, 结合绪言中的内容, 指导学生欣赏有关插图.例如, 教师可问学生:教材封面底纹是什么“花纹”?当学生还在摇头、疑惑时, 教师指出, 这些“花纹”实际上是构成物质的、肉眼看不见的分子、原子的图象.学生顿时兴致勃勃、神情专注.进而教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封面的四幅画面: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钢铁生产, 节日中五彩缤纷的气球、焰火, 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桂林溶洞.这些都与化学密不可分.这时学生情绪高涨, 兴趣更加浓厚.教师要注意创造这种想问不成, 想答而不能的情境, 引起学生思维, 从而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学习动机.
二、运用插图, 加强实验教学
新教材中有关实验内容的插图有近百幅, 其中有化学仪器图、基本操作示意图、实验装置图、操作过程示意图等, 它们有的是平面图——前视剖面图, 线条简单, 示意明确;有的是立体图——斜俯视实物图, 形象逼真, 能清楚地说明一 些复杂仪器的构造和实验操作的注意点.总之, 它们直观、形象, 一目了然, 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好资料.
三、运用插图, 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等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新教材的插图有的集中反映某物质的用途, 有的生动地表示物质的组成、构成, 有的形象地揭示一些概念的内涵, 有的简明地反映某一变化的过程, 富有直观性、趣味性和指导性,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启发和点拨作用.
例如, 新教材中分子和原子的图象, 是科学家用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 (上册50页图3-6, 3-7) , 呈现了物质内部结构的微观世界, 使学生对分子、原子的真实性深信不疑.氧化汞分子分解、水分子分解的示意图 (上册52页图3-12, 3-13) , 更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运用插图, 重视科学态度的培养
新教材配合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 刊印了拉瓦锡、张青莲两位科学家的肖像.结合教材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选学内容, 并用生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介绍科学家严谨治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拳拳之心.200多年前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的装置可以帮助我们领会拉瓦锡当时的实验思路.拉瓦锡不怕失败, 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抓住事物间的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 对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有着重要作用.
五、运用插图,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新教材介绍了不少我国古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运用插图, 可以将这些材料呈献给中华民族的新一代, 激发他们的爱国激情.例如, 新教材引用《天工开物》中我国古代利用天然气熬制盐图, 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国家, 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历史材料.
【语文教材插图中的信息】推荐阅读:
浅谈新教材插图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08-15
教材插图教学管理10-19
语文课中的插图教学06-23
聋校语文教材电子教材10-23
语文选修教材05-13
大学语文教材07-30
技校语文教材09-09
挖掘语文教材10-10
语文教材发展11-01
语文课程教材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