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材

2024-07-30

大学语文教材(通用12篇)

大学语文教材 篇1

大学语文是面向高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母语素质教育课程1, 目前已成为国内大多数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大学语文课程集知识性、工具性和审美性于一身, 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沟通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汉语阅读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大学语文教材是进行教学的重要工具和依据, 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几十年来, 我国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确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也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一) 追求经济效益, 忽视教材质量

目前大学语文已成为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公共必修课程, 受众群体十分庞大。在利益的驱动下, 许多学者和出版社开始编写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 当然, 这对于改变国内教材单一的现状确有裨益, 也给广大师生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这其中也不乏编写精良, 富有特色的教材, 但总体来讲, 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很多教材在编写的体例, 内容, 结构, 练习的设置上, 都是粗制滥造, 错误百出, 不仅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而且如果因为质量的原因导致销路不好的话, 势必给国家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极大浪费。

(二) 和中学语文教材雷同率较高

大学生无论在心理上、知识储备上还是所处的周围环境上都和中学生有很大的不同,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应该适应这种差异, 紧扣大学生的特点。然而遗憾的是,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所选文章篇目和中学教材有很大雷同, 不仅使大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产生审美疲劳, 而且不能让大学生在思想意识、语文能力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浪费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

(三) 问题的设置缺乏深度和广度

在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下, 中学生更多的是记住了课本中的经典范文, 语文知识和答题技巧, 但大学阶段,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不能像中学一样以有固定答案的标准题目为主, 而是使问题更具有论证性、启发性、创新性和开放性。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让学生能够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比如有的大学教材对《枫桥夜泊》设计了如下的问题:一, 指出诗中体现题旨的词语;二背诵这首古诗。如果这道题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 还比较适合, 但出现在大学语文教材中就太没有价值和意义了。这首诗问题的设置应该是引领大学生对人生和社会进行思考。

二、大学语文教材创新的具体举措

(一) 单一教材向网络立体化教材转变

在信息化时代, 网络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 也是大学生最常用的学习方式之一。所以传统的单一的纸质教材应该逐渐向网络教材过渡。未来的大学语文教材要以纸质教材为主, 同时配合以光盘、学习网站等辅助性的教材, 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 学习时间等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不同程度的扩展。

(二) 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1. 教材的版式

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制定严格的教材编写制度, 对教材编写的集体和个人进行严格的审核。在教材编写时, 编者要在版式上做到图文并茂,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比如徐中玉和齐森华合编的《大学语文 (第九版) 》中, 大多数课文分别配有水墨画、中国古典版画、西方油画木刻或者一些人物的照片, 这样就增加了教材的典雅韵文, 给读者以审美愉悦。

2. 文章内容的选择

在文章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意多样性、经典性和时代性并重。既要选择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学, 又要选择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范文, 国外的经典文章。总之, 文章的体裁、题材要多样, 文章要是公认的经典文献。因为好的文章可以陶冶情操, 感悟生命, 启迪智慧, 滋润心灵。而带有不同文化背景、时代特色、艺术流派的作品可以激发学生思考, 提高其艺术鉴赏能力。

一般情况下, 好的作品总是林林总总, 浩如烟海, 使得编写者在编纂工作完成后总有遗珠之憾, 为了对此能稍作弥补, 也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 我们可以在每一章结束的部分和课本的最后留下没有编入教材的文章篇目, 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 另外, 还可以编一些配套的泛读教材,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3. 文章的编写体例

目前, 大部分语文教材在编写体例上一般都是这样的, 作家作品简介, 文章赏析, 课文注释, 链接思考, 课后作业等, 这种编排体例大体来说, 是比较科学的。作家作品简介和文章赏析是基础, 那么最可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就在于思考与练习部分了, 也是编者可以着力之处。在这部分, 编者选择好题目后, 要么提出关于某个观点的几种不同意见,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要么让学生自己去收集不同的观点, 总之, 问题要有启迪性和开放性。

最后, 我们想说的是,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在编写前, 应该对广大的大学生和教师进行调研, 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 编写时要站在学习者和教学者的角度进行规划、布局和选材, 闭门造车是永远不可能编写出好的教材的。

参考文献

[1]黄莹, 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现状及改革趋势[J].语文学刊, 2012 (9) .

[2]王尚文, 王建华, 西渡大学语文出版说明[M]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8.

[3]吴宝玲, 李斌成, 李雪.大学语文[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徐中玉, 齐森华大徐中玉, 齐森华大学语文 (第九版)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大学语文教材 篇2

一、篇章作者与篇名 议论文类

谈时间——梁实秋 论快乐——钱钟书 论读书——培根 我的世界观——爱因斯坦 散文类

故都的秋——郁达夫 箱子岩——沈从文 爱尔克的灯光——巴金 拣麦穗——张洁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

二、文言文翻译、阅读材料与分析题

1、《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问题:(1)本段论点?——只有遵循社会运动规律,减少多余的部分来补给天下不足的部分,才能使社会获得平衡。

(2)论证方法?——归纳论证。

(3)老子看到的社会和理想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贫富悬殊,阶级剥削极为残酷。理想中的人类社会则是人人平等,社会财富平均分配。

(4)道:规律,准则。损:减少。奉:给予。为:有所作为。

2、《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问题:(1)论证方法?——用引言论证,属演绎论证。

(2)冉有哪几方面有错?——一是推卸责任,二是无能,即不能修文德使远人归服。(3)孔子有何主张?——治国以礼,为政以德。(4)出现的成语是哪个?——祸起萧墙、分崩离析。

(5)既来之,则安之:来和使为使动用法,意思分别为:使„„来,使„„安居。则修文德以来之:来:通徕,招徕,使归顺。

小说类 **——鲁迅 断魂枪——老舍 米龙老爹——莫泊桑

苦恼——契诃夫 麦琪的礼物——欧亨利 诗歌

门槛——屠格涅夫 我愿是一条急流——裴多菲

3、《礼记大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问题:(1)这段文字有几层?——两层。第一层“大道之行”到“而有志焉”,第二层“大道之行”到“大同社会”。

(2)大同社会的基础是什么?——天下为公。(3)最后一句出现了哪个成语?——夜不闭户。(4)翻译:选贤与能:与的意思是举,推举,进用。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有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推行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所以人们不单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爱护自己的子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子得以顺利成长。货恶其弃于地也:货:财物。弃:丢弃。

4、《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因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问题:(1)本段核心论点是什么?——修身。(2)论证方法是什么?——归纳论证。

(3)翻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爱好学习,接近于智慧,身体力行,接近于仁义,知道耻辱,接近于无畏。

5、《谏逐客书》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问题:(1)中心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2)论据有哪些?——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王者不却众庶

(3)论证方法?——类比论证。(4)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对偶。

比喻: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排比: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 对偶: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

6、《陈情表》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 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问题:本段的论证方法是什么?——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这个语段中有哪些成语?——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四个成语。该文其它地方出现的成语:孤苦零丁、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皇天后土。

7、《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问题:论证方法?——引证和对比的方法。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修辞手法?——对偶。

翻译?逸豫:安逸,享乐。所溺:溺爱的„„

8、《项羽本纪》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问题:这是谁的自述?——项羽。

为什么会困于此?——项羽兵败垓下,被汉军围困在东城。

表现了说话人怎样的观点?——表现了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经营天下的错误观点。

9、《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问题:(1)苏轼主要阐述了哪两种创作思想?——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2)执笔熟视是何意?——下笔之前要凝神构想。

(3)所欲画者是什么?——不是实物,是映现在创作者头脑中的鲜活完整形象。

(4)心识其所以然与不能然有何区别?——前者是指理论上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后者是指在实践运用上还做不到这样。二者的不统一,就是心手不能相应。

谈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编 篇3

关键词: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8—0165—02

最近几年,大学语文教育受到了许多大学的重视。与此同时,一些高校也加大了对语文教材建设的投入。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的大学语文教材已有上百种之多,但教材质量却是参差不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总选文66篇。按时代地域分:古代作品46篇,现当代作品15篇,外国作品4篇,港澳台作品1篇;按体裁分:抒情类作品65篇,叙事类作品1篇,戏剧类0篇;与中学作品(安徽省通用的中学语文教材)重复19篇;应用文0篇。吴满珍主编的大学语文(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总选文72篇。按时代地域分:古代作品50篇,现当代作品15篇,外国作品6篇,港澳台作品1篇;按体裁分:抒情类作品62篇,叙事类作品9篇,戏剧类1篇;与中学作品重复15篇;应用文0篇。江少川主编的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总选文78篇。按时代地域分:古代作品56篇,现当代作品14篇,外国作品3篇,港澳台作品5篇;按体裁分:抒情类作品68篇,叙事类作品9篇,戏剧类1篇;与中学作品重复22篇;应用文0篇。席嘉主编的大学语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总选文72篇。按时代地域分,古代作品44篇,现当代作品17篇,外国作品10篇,港澳台作品1篇;按体裁分:抒情类作品58篇,叙事类作品11篇,戏剧类3篇;与中学作品重复6篇;应用文0篇。王建设主编的大学语文(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总选文55篇。按时代地域分:古代作品38篇,现当代作品14篇,外国作品3篇,港澳台作品0篇;按体裁分:抒情类作品46篇,叙事类作品8篇,戏剧类1篇;与中学作品重复21篇;应用文0篇。

五种教材共同反映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忽略了应用文的选编。(2)古代作品比重过大 。(3)抒情类作品比重过大。(4)与中学语文选文有所重复。

我们认为,对于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编,应该坚持如下原则:

一、以工具性为前提

目前,我国的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是通才教育,所谓通才教育就是要培养具有宽广的知识视野的人,学理工的要会欣赏绘画,学经济的要了解历史,学历史的要懂电工。可见通才教育的真谛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实际的情形却是,我们现在培养的毕业生往往理论掌握得比较透彻,而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如写作能力、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等等。不用说毕业论文这类比较规范的学术性文章,就连一些常用的应用文,如计划、工作总结之类,有的学生也写不好。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必须加强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它设置的目的就是培养大学生在中国语言文学方向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因此,在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过程中,首先应该凸显其工具性,也就是选择一些典型的应用文作为范文,通过这些范文的讲解,让学生逐步掌握应用文的写作。具体到选文,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选择。一是必用应用文,如毕业论文、自荐信,求职信等。这类应用文是每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它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毕业和就业,相比较来说,这类应用文也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当做教材的难点。二是常用应用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申请之类。这类应用文是工作中常用的一类,几乎每个人每年都要用到,应该当做教材的重点。三是选用应用文,如市场调查报告、分析报告、简报等。这类应用文不是每个学生都要必须掌握的,可以选择性对待。

二、以思想性为主导

我们党的文艺指导思想一直提倡“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就从思想上规定了我们的教育任务,大学语文教育承担着鼓舞、激励、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重任,承担着提升民族自信心的重任。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也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任,也就是要引领当代大学生学习优秀的古代传统文化和先进的现代文化。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选文。一是古代作品,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上至诸子百家下至近代资产阶级维新革命,儒、释、道各种思想交相辉映。这个部分距离我们较远,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应该当做教材编写的一个难点。二是现当代文学作品,它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从五四的“新文化革命”到20世纪90年代的“人文精神大讨论”,这些作品距离我们较近,但却与我们生活紧密相连,这个部分应该是教材编写的一个重点。三是外国作品,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文化上的落后也是制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很有必要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的思想文化。这个部分也应该是教材的一个重点。四是港澳台以及海外华侨作品,这部分相比较来说,不作为选择的重点和难点,但应该有所涉及。

三、以艺术性为旨归

语文拆开来看,就是语言和文学。文学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其艺术性是不言而喻的。古代希腊哲学家贺拉斯就曾提出“寓教于乐”的原则,也就是要把作品的思想性融于艺术性之中,因此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要考虑作品的艺术性,也就是要选择一些经典的有艺术成就的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学生能够达到一种审美的体验,进而达到情感的熏陶和想象力的培养。我们认为,应该从文学体裁方面来体现其艺术性,也就是不能局限于一种体裁,而要百花齐放,各个体裁都应该有所选择。一是抒情类作品,这类作品主要包括诗歌、抒情散文等。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要想领略语言之美,应该自诗歌欣赏开始。这应该是选文的一个重点。二是叙事类作品,这类作品主要包括小说,报告文学等。文学中的许多经典艺术形象多诞生于此类作品之中,如孙悟空、曹操、武松这些典型。这类作品应该是选文的难点。三是戏剧类作品,主要指戏剧文学、戏剧文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利用矛盾冲突来反映社会生活方面的某些本质。这类作品不作为重点和难点,但也应该有所选择,不能一概放弃。

四、以差异性为取舍

大学语文教育是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继承和发展。这种继承和发展不仅是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教材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在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过程中,一定要参考中学语文教材;为了避免炒剩饭之嫌,在选文时就不应该重复。可能有些编者认为熟悉的作品便于授课,但是我们不能从教师的角度选文;而应该从学生的角度选文。熟悉的课文吸引不了学生,我们应该选择一些学生没有学习过但又属于经典的一类作品。这类作品足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选文时要讲究差异性,避免与中学语文教材重复。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谓器也就是工具。教材就是我们做教师的必备工具,一本好的教材可以让我们的课堂教学增色;一本劣质教材则可能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在大学语文的选编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工具性为前提、以思想性为主导、以艺术性为旨归、以差异性为取舍的原则,精心选文、慎重对待;不能敷衍塞责、草率行事。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吴满珍,邓先正.大学语文[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3]江少川.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席嘉.大学语文[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王建设.大学语文[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

[6]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讲话[Z],1994-01-24.

[7]论语[M].李明阳,译注.合肥:黄山书社,2005:171.

Selected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s in College

XIA Dong-xing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chool of Arts and Law,Maanshan 243032,China)

Abstract: The language has utilizable,ideological and the artistic three kind of attributes.The university language also is a language,also has utilizable,the ideological nature 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 similarly.Moreover,the university language also does not have with the middle school language; Both have certain difference.In the university language teaching material collection process,should utilizable,the ideological nature,the artistry,the different four proper attentions to both,not be able not to be able to attend to one thing without losing track of another thing.

大学语文教材 篇4

1978年以后,随着“大学语文”的复兴,大学语文教材呈现出繁荣景象。又因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问题,大学语文教材的编纂呈现出同中有异的课程定位与目标,由此教材编纂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本文拟从以三部大学语文教材序言入手,比较分析各自思维特色与编纂特点。

一.三部大学语文教材序言之分析

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十版)修订前言,首先谈到大学语文课程的功能定位:其认为大学语文课是通用基础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语文运用能力的培养是大学语文课程的双重功能。其次谈到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认为语文素养,既包括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同时也关注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并认为大学语文课程是现代通识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最后谈到“人本”与“文本”应相辅相成:提出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才能把握大学语文教学之“本”。究其脉络,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是从人文性和工具性两个方面来定位大学语文教材之功用;强调语文素养,同样是从人文精神和语文能力两个方面来建构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之目标;强调“文本”与“人本”的结合,才是大学语文教材发展之路。

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第二版)编写说明,提出大学语文之“母语”地位。其一,“大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其二,其综合性表现为一是通过文章及文学作品鉴赏,使学生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二是通过对各类文章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的深入,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其三,强调“好文章”的引导性、示范性解读。比较徐中玉版,陈洪版大学语文强调其素质定位,期待通过“好文章”的引导与示范,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语言应用水平,以及审美能力。

庞玉琨、杨晓鸿、魏启君主编的《大学语文》序,首先谈到“关于经典传承”,提出大学语文课是一门通识教育课程,在强调经典篇目传达民族文化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同时,提出民族文化认同的记忆保证和情感纽带,实际上是将大学语文放在全球化视野中考量。其次谈到“关于人格化育”,提出“同文大理”“文理兼容”之追求。最后谈到“关于母语教育”,强调大学语文之工具性功能。比对前面两版,庞版大学语文教材定位更为强调大学语文教材之“人格化育”精神,即强调人文性与工具性同时,着重“德育实践”的张扬。

二.三部大学语文教材特色之比对分析

从序言中看,徐中玉、齐森华版大学语文教材特色,是“学文例话”,以“说理、抒情、叙事、写人”为基准,着眼谈阅读与写作问题。同时,在三个单元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总结一类写作方法,做到“学文例话”之目的。陈洪版大学语文教材之特色,强调课堂选讲和课外“悦”读双重功效,选篇着眼于“广义美文”,即一切“好文章”不分体裁皆可入选,并创建“课本+教学参考+导学+辅教光盘+学习卡+网络教学平台+拓展读本+学科网站”全方位立体化的新教材形态。庞玉琨、杨晓鸿、魏启君版大学语文教材特色,在于“传承·实践·应用”,即以问题引导“求知”兴趣与探究,以实践促进参与“互动”与分享。细细品味,三版大学语文,都试图从内容、形式、理念等各方面,突出自身编纂特色,春花秋菊各有侧重,但人文性与工具性是其基础。

三.结语

比较三版大学语文序言徐中玉版是平行式的,陈洪版的思维是递进式的,庞玉琨版的思维则是点断式的,但是同中有异的思维却是相同的。强调人文性、工具性成为三版大学语文教材之共同追求,都侧重于语言应用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育。究其原因,还是侧重于教材的实际应用功能。然而,大学语文教材的学科定位和教学目的的不明确性,又导致三版教材,或追求写作能力培养;或追求阅读能力的提升;或看重语文实践互动能力的打造等等,不一而足。

作为大学语文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教材,将直接决定大学语文课程的魅力与任课教师的课程操作,因而敦促学界明晰大学语文课程之“定位”,明确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之“目的”,成为对三版大学语文教材序言对比研究之余论。

参考文献

[1].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第十版)[Z].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陈洪.大学语文(第二版)[Z].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大学语文教材 篇5

从“语文”这一概念提出之日起,人们对它就有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语文是语言文学;语文是语言文字;语文是语言文章;语文是语言文化。这种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确实都是语文所包含的内容,但都不十分准确。值得注意的是,在各种理解中都包含了“语言”这个因素,可见在这一点上认识较为一致。

欧阳老师综合韩雪屏老师在语文知识的分析得出语文的定义为:语文是以语音、文字、词汇为物质材料,以句法、章法、修辞为组合手段,通过听说读写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动态形式,表达或吸收思想情感及信息的交际成品。

周庆元在《语文教育研究概论》中这样为语文学科定名:语文=语+文=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语言(广义)叶圣陶曾对语文这样定义:“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叶圣陶认为语文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这里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都是个体的“言语”。“语文”就是指通过听说读写等言语活动去养成听说读写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中听说读写的需要。因为,听说读写属于语言的运用,是动态的言语范畴,而不是静态的语言范畴,更不是对语言作静态的抽象分析的语言学范畴。语文不是语言文学,也不是语言文章,而是语言的运用。

2、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是以语文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及意义为对象,以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活动,是具有实践性特征的学科课程。

3、语文教材

语文教材这一概念,可以有“泛指”和“特指”两种解释。“泛指”的语文教材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家庭、学校中对人的语言文字修养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非书面的材料。“特指”的语文教材是指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需要编写,供师生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语文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语文学习指导书、语文练习册、语文音像材料、教学软件、语文活动材料、教学挂图、幻灯片等,但人们习惯上称“语文教科书”为“语文教材”

4、语文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也称学校本位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5、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的关系

6、校本课程的开发

大学语文教材 篇6

【关键词】 特殊教育;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引言:特殊教育发展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对聋人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对聋人的素质要求明显的不同以前,而在人的诸多能力中,人的阅读能力是尤为重要的,这就要求重视特殊教育中的语文素养的培养,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必须开好大学语文课,教材是关键。目前各地聋校在选用教材主要有完全使用普通学校教材或自行开发校本教材。从聋生的特殊性出发,必须要有适合聋人的大学语文教材。

一、特殊教育大学语文教材使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特殊教育大学语文教材就是根据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学实际需要,为特殊高校师生应用而编选的语文材料。目前我国的高校特殊为特殊群体编写的现有的,专门的针对某一特殊群体的大学语文教材及其缺少,现阶段,高等特殊教育大学语文教材普遍选用与普通高校所通用的语文教材,而我国的大学语文教学种类繁多,各校选择也不尽相同,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一般作为某高校的一个院系而存在,接受教育的群体人数较少,从事编写相关教材的人员较少,成本较高,因此语文教材的选用也常随着其他学院的选择而统一采用。

我们且不论现下几套选用最广泛的大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不足,单从接受特殊教育学生的自身生理和心理特征来看,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与普通学生有着明显的不同,而且他们在校学习的专业有很强的职业性特点,就以聋人大学生为例,聋人因听力的缺失,获取信息的渠道与常人不同,只靠视觉器官的直观形式获得信息,并进行交流,因此视觉敏感,形象思维非常发达,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就相对的比较差些,智力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或慢于常人,因此适合普通大学生的语文教材并不一定适合聋人学习。另外,特殊教育高等学校开设的针对聋人教育的相关专业,一般偏重于职业技能,而现有的聋人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内容中的古代文学,诗歌,散文等内容占据的比例太大,远离聋学生的生活实际,又与所学的专业偏离太远,从内容结构上讲难度大,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从而造成教学效果不佳。

二、聋生的身心特征和学习方式

聋人群体有自己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聋人丧失了听力,使用手语和他人交流,以目代耳,主要靠视觉器官来获取信息,视觉比常人敏锐,形象思维比较发达,聋人形象记忆较强,但是逻辑和抽象思维就比较差。聋人易于离开实际去思考问题,现实性较差,思想方法具有明显的片面性。聋人主观性较强,观察问题往往只看到问题的便面现象,却不大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倾向眼前,较少考虑长远的利益。偏向物质世界和情感的直接表达,而不愿去探索知识世界的内涵。聋人的记忆特点:对语文材料的来说,最为显著的就是记得慢,忘得快,记忆不牢,不精确。这与聋人的感知特点和记忆方法有关的,聋人缺少了一条最重要、最常用的感知语言的途径,而聋人的发音得不到听觉的监督,也是记忆力不准确的原因。对聋人来说,自幼未能习得语言,对语言的理解极差,多采用机械识记方法,他们更倾向于逐字背诵,极少会按照意思重新组织句子,不会灵活变换另一种说法,所以记忆效果极差。聋人言语活动课时较少,语言得不到强化,遗忘较快。聋人的这些特有的特点决定聋人与常人的不同,让聋人按照常人的学习方式及模式是不合适的,这不利于聋人群体的成长和个性的发挥,让聋人学习常人的语文教材更是不科学的,因此,我们急需编写适合聋人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的语文教材。

三、教材编写理念、原则及内容

教材编写理念:大学语文应当发挥其人文教育之功能,也必须承担语文作为工具的基础性责任。我国近年来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高校逐渐成立,而且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作为特殊群体一部分的聋人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进入高等学府学习文化和技术知识。大学语文课,不仅可以架通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相互联系的桥梁,而且可以开阔视野,增加智慧,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强化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交际能力。大学语文课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这门课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完善人格、提高情商、开阔视野和改善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教材是實施教学理念的教学蓝本。因此,我们极其需要适合高校聋人的语文教材。

教材编写原则:1、以人为本教材的编制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教材的编制要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既要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又要依据经济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聋人高等特殊教育主要偏重于能力的培养,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知识面适度,适合聋人的学习特点。2、科学性聋生只能以目代耳去认识事物和现象,导致他们在认判断和主观感受等方面都和常人有所差异,在理解和运用相对抽象的知识方面的内容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误解,导致聋人的文化素质比较地下,采用普通的大学语文教材不适于聋人学生的学习,聋人学生在接受知识方面,比较喜欢直观、形象生动直观的内容,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与取舍编写形式一定要合理。3、实用性教材的编写要结合教学实际及学生的特点,教材的呈现内容应跟专业相结合,所选内容不仅文质兼美,具有时代性、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具有专业性,那么学生在学习是不觉受作者思维影响,可以促进学生专业思维活动,有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学生毕业后要走入社会,没有过度,对工作胜任有一定困难,所以在学校就要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怎样写各种应用文,达到学以致用。

教材编写内容:在与多位教师的教学探讨过程中,我们根据语文本身的性质,大学的特点,聋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方式及聋教育专业发展实践中,对聋人高等特殊教与大学语文的编写内容分为如下:思想文化篇、审美鉴赏篇、明理思辨篇、经典实用篇五个部分。这些内容融合当前一些聋教育界的探索性的理念,也吸纳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教育经验和体会。

四、结语

新常态下大学语文教材建设之刍议 篇7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新常态

要讨论新世纪中的大学语文教材建设,首先要了解新世纪之大学语文教育背景发生的深刻变化。进入21世纪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集体提出了制造强国的国家发展战略,为此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的10年行动计划,国家“十三五”规划也重点突出对制造强国的强调。全社会将形成一股浓厚的重视“工匠精神”的氛围,熟练技工将得到全社会的尊重,一线熟练工人的地位和待遇会得到极大提升。在此种国家引导、舆论宣传的社会氛围之下,教育部适时提出了高度重视职业教训、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引导普通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大学发展思路。在国家战略层面、社会舆论层面、教育行政层面的三层压力下,在学生就业压力的促使倒逼中,大学学府作为高等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正大步走上“重理轻文、重工轻文”的发展道路。在极度重视理工科、大力发展理工科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的规约下,非应用性、非功利性的大学语文课程受到的冲击最大。大学语文本为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正在退变为一门选修课。更有甚者,在一些地方的普通二本院校,大学语文实已变成了一门可有可无、无关紧要、随时可废弃的“鸡肋”课。许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笔者所在的一所师范院校,为大量增加学生参加教育、社会实践及见习、实习的时间,已全部“果断”砍掉大学语文的全部课时。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学英语的地位却是岿然不动,课时甚至是稳中有升。大学语文教育已陷入困境或末路之中,“身份”出现危机,地位出现尴尬,遭漠视或弱化的趋势正在加剧。大学语文教育的形势岌岌可危。在21世纪的中国语境中,大学语文的教育之痛不会是暂时的,在一定时期之内,它会持续发酵,它会成为新世纪之大学语文教育的新常态。

二、新常态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语文建材建设

大学语文教育面临窘境和挑战。要想让大学语文教育重新焕发生机,走出困境,重获重视,就要显示出大学语文的“新”迹和活力,敢于大胆迎接挑战。要完成这项大学语文发展中的历史宏任,就要建筑好牢实的根基,让大学语文教师这个主体责任人有“舞蹈”的舞台。这个牢实的根基就是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

笔者以为,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应该处理好几组对立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教材的多样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大学语文教材的多层次、立体化建设很有必要。大学语文教材决不求统一化,决不能单一化,应该尽可能地鼓励多出各具特色的教材,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当前预科、专科、本科,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科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各有侧重点,需求各不尽同。大学语文应建设特色教材库和精品教材库,提供丰富的教材资源,提供多种不同的选项。但多样性并不等同于频繁更换教材,特别是同一专业的教材应该保持稳定,那种纯为经济利益驱动而变换教材的举动,不仅要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更应被严厉禁止。多样性与稳定性并不矛盾,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大学语文教材要鼓励求异思维,但也要有共性考量。整体教材数量要多,教材编撰体例和形式要多样化,但同一专业、同一学科的教材使用要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而且所使用教材的内容要有延续性和中心性,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人才的针对性培养。

其次,处理好教材的实用性与审美性之间的关系。大学语文是一门人文、审美的基础课程,是无功利性的,本无实用性可言。所谓的实用性指的是大学语文的工具性,主要是指大学语文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训练和能力提升。学者们反复告诫,大学语文不能上成高四语文,要有眼界的打开、境界的提升、格局的讲究。在审美教育层面,大学语文教育要让大学生感受到汉语的语言之魅力、文学之优美、艺术之亮丽,以获得美育的熏陶、审美能力和情感的提升。但绝不是说,大学语文教育就可以忽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当今日益讲究“有用性”的社会氛围之中,听、说、读、写能力是非中文专业学生亟需的一门技能,是他们找工作的一块敲门砖。它也是缓解大学语文危机的一个突围孔径,是说服理工科类院校和新建地方本科类院校保留或开设大学语文的一个拿得出来的有力理由。笔者曾在多所理工类院校及一些职业类院校兼职过大学语文教学,根据笔者的教学经历,可以说,如果大学语文教材不涉及应用写作,大学语文教师不讲授应用写作,大学语文课程根本就没有在这类院校中生存的机会。在当今“重理工、重制造、重技术、重职业能力”的教育新常态下,应用写作教育可谓是成了大学语文教育的一根救命稻草。

但从教材建设的角度来讲,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不可能一部分内容是文学作品、一部分内容为应用写作,那会显得不伦不类、顾此失彼。但在目前形势下,应用写作教学又显得异常重要,关乎到大学语文课程的“生死存亡”。何况,即使在正常的大学语文教学中,大学语文教育也应该兼顾应用写作的教学。那如何做到二者的兼得兼美。依笔者的教学经验,可以编撰一本为大学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应用写作的小册子,然后抽出一定的精力,合理搭配文学教学与应用写作教学的授课时间,效果会较好。另外,课外多鼓励学生参加演讲比赛、写作比赛、公文写作竞赛、公文写作培训等活动,可算作是大学语文课堂中应用写作教学的一个延伸和拓展,算是对一般只有一个学期的有限学时的大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补充。配套讲授的应用写作小册子,可以由任课教师自己选编,也可以建议学校预先订购。笔者比较成功的做法是根据专业的不同,提前建议学校分别订购不同的应用文写作教材,或预购不同的应用文写作教材进入学校的教材库。在笔者的教学经历中,针对诸如英语教育、音体美小教等专业的学生,使用过张家恕主编的《现代应用写作教程》[1]、本校教师主编的《应用文写作》[2]等配套教材,针对管理类、财经类等专业的学生,使用过任鹰主编的《经济应用文写作》[3],尹依主编的《新编财经写作》[4]等配套教材。经过实践检验,这种做法收到学校、系院和学生的欢迎,在学到工具性知识的同时,学生对文学的审美性教学的兴趣也提升了不少。

再次,处理好教材的知识性与人文性之间的关系。有学者提出大学语文教育有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以及情感性目标三个基本教学目标,提出大学语文应实施语文知识、语文技能以及语文情感三个课程要素的教育[5]。大学语文究竟是否属于语文学科,语言及言语知识、文学知识是课程的基础,不可或缺。但中国现代大学教育的缔造者蔡元培先生就曾说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6]大学语文教育究根结底是一种精神“成人教育”,终极目的是人文教育。如果说知识性是基础,是求真,那么,人文性则是提高,是求善。人文维度是大学语文的终极维度。因此,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必须体现人文教育的内容。

笔者以为,广受欢迎和好评的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则为突出人文特色、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的代表教材。这套教材以“精神方面的发育和成长”为教材编撰的基本目标,强调在求学期间每一个大学生之“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培养。全书从《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三个大的方面,精选古今中外200多篇经典人文佳作,涵括文学、哲学、历史、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科学史等众多内容。并且,每一篇都加附“编者旁白”进行推荐、介绍、点拨、解析,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大学生思考“如何做人”、“成为如何的人”等根本性命题[7]。当然,这本教材也未忽视对语文知识的传授,它将语文知识的教育很好地融合于审美与人文教育之中,如对每一篇古诗词、古文之字词句的释义,对现代美文的写作训练的注重等方面就是例证。这本教材可为知识性与人文性之间的有机融合提供思考与启发。

最后,处理好教材库建设与教材使用之间的关系。教材建设从广义上讲,可以包括教材编撰,也可以包括教材使用。教材库建设好了,如何科学合理地采用,也是一门学问。试以笔者对大学语文教材的使用经验为例来说明。在笔者近10年的大学语文教学生命中,使用过近10种大学语文教材。笔者粗略回忆和统计,累计使用过的教材版本如下:(1)徐中玉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2007年版,(2)陈洪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3)魏饴主编《大学语文新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4)彭光芒主编《大学国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5)曹顺庆主编《大学语文》,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6)夏中义主编《大学语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7)张进军主编《大学语文》,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8)丁帆主编《大学语文》,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年版,(9)何九盈主编《中国语文》,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

从以上统计中,可以看出一些特点:(1)教材更换频繁。近10年中换了近10种教材,几乎平均每年一换。当然,其中也有某种稳定性。如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2000年的第一版、2004年的第二版、2010年的第三版、2012年的第四版,全都使用过。但考虑到大学语文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学期为一个教学周期的实际情况,教材使用仍显不稳定。(2)偏重于使用“名教材”。譬如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使用最多,有5种。(3)人为因素无法排除。近10种教材中,何九盈主编的《中国语文》和曹顺庆主编的《大学语文》,有重庆高校的编者甚至是本校教师作为编者参与其中,由利益而导致的人为因素渗透进了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和使用之中。

偏爱使用著名出版社的“名教材”无错。因“名教材”多为有名学者所主编,多为精品教材。多尝试使用不同教材也未尝不可,但要注意一个变换的度。同等层次、级别的教材,经常变换,却只有量上的增加,并带不来质的改变,只是庸俗地反复,增加的是老师的负担,是失策之举。可见,优秀的教材库只是一个基础,如何有计划地科学使用教材,也是大学语文教育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结语

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是大学语文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工程,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载体。大学语文要出精品教材、特色教材,建设教材库。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要实现实用性与审美性、知识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最后,补充一点的是,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要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必须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具有兴趣性。大学语文教材要具有吸引功能,使听说读写的内容成为学生生活和生命的真正表现,从而获得满足感、解放感、提升感。大学语文教材还要具有点燃功能,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焰,点燃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审美力、创造力,释放出自我实现的力量。本文对新常态下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只能是一种刍议,只能是挂一漏万,就算是抛砖引玉,期待方家指正。

摘要:在新建本科院校大力向应用型大学转型的教育新常态下,大学语文的边缘化现象正日趋加重。而大学语文教育肩负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任,不能偏废。大学语文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系统工程,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是这个系统工程的起点。大学语文的教材建设应处理好多样性与稳定性、实用性与审美性、知识性与人文性三组关系,同时需处理好教材库建设撰与教材使用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大学语文教育才有可能走出困境。

关键词:新常态,大学语文,教材建设,教材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家恕主编.《现代应用写作教程》.重庆出版社,2006.

[2]韦济木等主编.《应用文写作》.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任鹰主编.《经济应用文写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尹依主编.《新编财经写作》.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5]屠锦红,徐梅.《论大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黑龙江教育》,2008(12).

[6]蔡元培.《一九零零年以来教育之进步》.高平叔编.《蔡元培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3.

大学语文教材 篇8

一、现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 基本的语法知识

现在的高中教材几乎都已经取消了现代汉语语法的相关内容, 有的教材即使设计到语法知识, 也是以补充材料的形式出现, 高中课堂上一般也不再讲授语法课了, 所以学生进入大学后, 甚至连基本的句子主、谓、宾都不知道, 词类的划分更是不清楚。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如果知道一些汉语语法知识, 那对于我们理解英语语法也是很有帮助的。有了这样的“实用性”, 学生也会更乐于去接受相关的语言学知识。

(二) 应用文写作

目前, 各种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几乎都注意到了这一各方面, 都涉及到了应用文的写作。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 是非常有实用价值的。教材在编写这一块内容时, 应该涉及到各种常用应用文的具体格式、规范、要求等各方面, 每类应用文, 最好都配以经典范围, 以供学生参考和模仿,

(三) 普通话训练的基本规律

《大学语文》课一般都在大一新生时开课, 而大一新生刚入校, 都要面临普通话训练的问题。大学生最后毕业, 文科至少要达到二甲, 理科至少要达到二乙。然而大一新生刚刚入校, 刚刚离开家乡的高中, 方音还很重。各自交流的时候, 可能还是用方言进行交流。方言不好懂的, 甚至会影响到彼此间的沟通, 也可能会发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有些大学, 在新生刚入校后, 会安排一些学生专门“抓”那些讲方言的, 用这种强制性的手段让学生讲普通话。学生自己也想讲好普通话, 一方面, 有利于同学之间的沟通;另一方面, 也有利于普通话的过级考试。但刚入大学, 普通话该怎么学, 学生还是很茫然。我觉得, 在《大学语文》教材中适当的加入一些普通话训练的规律性知识, 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普通话的方向, 这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 自然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学习《大学语文》。

二、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一) 古诗律、词律

在教学过程中, 不时有学生会问我“古诗怎么作?词怎么作?”很多学生想要学生学着作诗、作词, 但苦于不了解相关的诗律、词律, 所以不敢动笔。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 其中的古诗词更是韵味十足, 朗朗上口, 易于记诵。如果新时代的学生也学着去作诗、作词, 不仅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也有利于传承我们的古典文化。

(二) 汉字的构造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有楔形文字、玛雅文字、汉字。楔形文字和玛雅文字已经不在使用, 但是我们的汉字一直流传至今, 其生命力之旺盛是别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中国古文化基本知识, 有很多就蕴藏在我们的汉字里。例如“好”, 有子有女谓之“好”。又如“奸佞、嫉妒、婢、奴”等这些词, 几乎都有一个“女”部件, 体现了汉字的性别歧视。也体现了古时候女子地位的低下。

三、结语

大学语文教材 篇9

高中三年, 学生除了要学习五本必修, 还要学习三本选修。仅必修篇目就有约120篇, 加上选修就更多了。既然高中教材是这样安排的, 老师们也只好赶着先把教材上完了, 然后再按照《大纲》上的范围进行总复习, 这样一来, 总有一种“青黄不接”的趋势———前面的内容来不及仔细研究, 后面的复习内容又“铺天盖地”。不知一线的老师是否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针对以上情况, 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1.提高语文考试分数不应只在形式上, 而应该相应的加进去一些内容。比如, 《全国卷》中现在不考的字音、字形、标点的使用等可以再加进来, 而且就现在的情形来看这些内容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说这样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我倒是很赞成将一些主观题改成客观题来考查的提议, 这样也可以避免阅卷时的“标准不统一”。

2.《大纲》一旦确定, 高中教材就应该围绕《大纲》编写, 这样老师和学生就能“有章可循”, 而不是“大海捞针”;另外, 编写考试试卷的名师们, 也没有必要把考题搞得神神秘秘, 完全回避教材内容, 让学生产生一种“课本无用论”思想。今后, 《大纲》里可以明确考试篇目范围, 名师们出题时能够课内课外兼顾, 让学生平时也重视语文课堂学习。

3.无论《大纲》怎么变, 我们都应该恢复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其实, 不只是在高中教材中应该重视, 早在初中就应该重视起来。语法与应用很好地结合, 才能快速培养好学生的语感和理解能力。理由如下:

(1) 学生由于不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所以写出来的句子常常让人难以看懂;病句连篇, 甚至还有自创的句子, 只有自己能看明白, 这样不利于学生规范地使用现代汉语。

(2) 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那么分析阅读理解一些较长的句子就较容易, 能快速领会其主要意思。

(3) 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那么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中的倒装句, 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就很容易了。

(4) 学生如果具备相应的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那么复习“修改病句”知识时, 就不会感觉无从下手。

(5) 学生如果真正具备现代汉语语法知识, 这样不仅有利于语文学科的学习, 还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如政治、历史中的材料题分析, 数学中的应用题解答等;甚至还有助于将来的就业, 如一份好的自荐信、一份好的申请书等, 很可能会给一个人带来好运和机会。

4.随着语文高考分数的提高, 语文的教学任务也会相应的加重。我认为可以将语文的内容大体分成两部分———“基础知识和应用”“阅读和写作”, 并且由两位老师分开来代课, 正如数学可以分成“几何”和“代数”一样。这样老师在教学时, 责任明确且更有精力;学生学习时, 任务明确且更有效果。

在语文考试分值中, 尽管作文占了60分, 但在教学中根本没有重视起来, 从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出, 每个单元结束时, 只是轻描淡写点到, 选修的《写作》也是在高三才上, 有的学校干脆就不上了。如果单独拿出“写作”来教学, 一定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

5.在作文的要求上, 我认为还存在一定的误区。无论是“体裁不限” (除诗歌外) 还是“自选文体”, 都会让学生误以为写作时可以无所谓“体裁形式”或“文体形式”, 甚至写成“四不像”也无所谓。为了消除这些误会, 我认为我们在今后的教材中可以把作文分为三部分, 如实用文体 (记叙类、议论类、说明类、描写抒情类) 、文学体裁 (小说、散文, 诗歌、戏剧) 和应用文体 (日记、书信、演讲稿、调查报告、广告、说明书等) , 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分阶段地、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话题或材料, 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让学生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功。这样, 考试时, 学生就会“胸有成竹”, 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能力, 扬长避短, 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形式, 进行合乎规范的写作。

以上就是我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一些想法。衷心期待我们的语文教材能切实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优秀载体, 我们的语文教师能切实成为民族优秀文化的优秀传播者。

参考文献

大学语文教材 篇10

一、法国语文教材的编写原则与编印技术概述

“教材”是一个外延很广的概念, 它可以泛指一切依据国家课程标准 (或教学大纲) 和实际需要编写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文字、图形与音像资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核心。在法国, 教科书或副读本之类的教学用书, 使用“教材”、“教室用图书”、“教育图书”等等术语。

一般来说, 法国不存在法制上的或教育学上的教科书定义, 也没有严格的教科书审定制度。教学用书是自由编订、自由发行的, 但其编写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第一, 必须依据国民教育部颁布的统一的教学大纲编写;第二, 必须以传授系统的知识为基础来编写。语文教材的编写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沟通, 实现跨学科沟通和语文学科本身的边缘化。在课文选取方面, 力求文体样式丰富多彩, 能融合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 特别是引导关注新的文学艺术创作成就和新的科技成果。

教科书的编著与出版是商业行为, 是由出版社请大学教授、国家或学区督学担任教科书的主编, 邀请相关学科的中小学教师任作者参与编写。这就有利于教科书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保证教科书的质量, 既有利于教师的教, 又有利于学生的学。

法国教科书相当厚重, 印制得相当精美, 用纸精良, 结实耐用。图文并茂, 排版讲究, 注意适合不同年级的年龄心理特征。以其艺术性高的图版, 促进学生兴趣的形成, 给学生带来读书的乐趣, 引导个人学习, 体现了人本化。

二、法国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概述

对法国语文教材的内容体系概述, 本文以初中教材为例。法国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呈现方式力求多样化, 每种语文教材都注意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各个版本的呈现结构主要有三种类型———知识主题型、语言功能型和混合型, 并且都特别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

知识主题型的教材, 按照知识结构围绕一定主题组织课文。充分注意让学生在知识体系框架中学习语文, 正如布鲁纳的理论让学生理解学科结构有利于本学科的知识信息的记忆与提取。其教材例如阿谢特1990版《活跃的文字》, 它有自然的生活等五个主题, 每个主题2至3课, 每课的组织结构为:读读写写1.读读写写2.连续阅读、语言、换句话说。它突出了对语言功能学习的重视。课文的选择注重了学科的综合性, 如《动物的历史》这一课安排了《初一生物学》。

语言功能型教材按阅读课文的方法和语言表达功能来组织课文, 为的是使学生既读到一系列法国文学作品, 又可以循序渐进地掌握阅读方法。其教材例如阿梯埃1991版《文学与方法》第5至3册 (法国初中学制与中国不同, 是四年制, 依次是六、五、四、三年级) 。每课由课文与资料和教学目标组成。教学目标明确分为阅读与写作, 并提供阅读与语言表达的方法, 体现了对二者的重视, 这是各国语文教材的共性。写作既有段落的练习, 又有全文的写作, 如《作家》这一课的写作:学写对话、学写描写、构造一篇证论文、写一篇记叙文、学写问题与回答。课文与资料既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课文, 又提供了学习本课的凭借。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目前我国的教材很难说是教本或学本。王荣生教授曾提出使教材教学化, 并编了一套教本教材, 但并没有在全国大量使用。

混合型教材是按照语言功能和知识结构相结合的方法编写的, 以语言功能为主线, 课文选用上又围绕某种知识框架。如阿谢特1994版《文学与表达》第6册, 教材的组织结构为:课程 (共15章) 、名称 (交际、发现词汇等) 、课文学习 (接触———更多了解———会读的读者) 、书面表达 (如准确理解课堂要求) 、图像学习 (如图画不是什么) 。作品体裁的分类如第六章辨认文章, 课文学习:说明、证论、叙述、描写文等;书面表达:使用各类文体;图像学习:四种图像。按体裁组合, 是基于对文体作用的本质认识。从现代文体学的角度看, 文体不仅仅是某种对读者提前指示的方式, 还是指按一定话语秩序组织起来的文本样式, 它能折射出作者独特的精神结构 (人文精神) 、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 以及作为下面这些属于作者个人的精神层面的基础———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文学精神。将关于文体的界定剖析抛开来看, 其表层是作品的话语秩序、语言体式, 其深层则是文体所负载的作者的人格精神和社会的文化文学精神。以文体组合教材同样可以实现语文教育的人本化, 这也许比按主题组合教材更尊重语文科目的学科特点, 因为主题应该是隐性的, 是应该让学生透过作品学习自然领略的, 再说主题可以是多义的, 把几篇作品置于一个主题之下, 也未必妥帖。

这三种结构类型的教材都重视对系统知识的呈现, 这是法国语文教材编写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教材上的知识类型主要有:语言知识、文学知识、文化知识、科学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及能力。语言知识的呈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课文的后面, 二是专门的语言知识教材或辅助书, 三是按语言功能组织。其涉及的种类范围及要求十分精细, 这与法国语言特点相得益彰。法语以复杂、优美、严谨著称, 一篇作文, 语法错误绝不能犯, 逻辑严谨, 论述能力是个人语文水平的标志。第二种既适宜于法语特点, 又可以弥补像我国这种混编型教材带来的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与跨年级的纵向重复性, 但它有不可避免的分科过细, 内容横向编排上的重复。许多国家都在针对分科课程的局限而进行综合课程的尝试。在法国跨学科设置中法语隶属于“表达”这一学科之中。第三种一个大的特点是使知识系统化, 特别有利于教师系统地教和学生系统地学。

三、法国语文教材的使用概述

法国语文教材精美结实耐用, 价格比较贵, 法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是免费提供的, 一般3至5年更新一次, 保证教材内容的时代性。重复利用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经济负担, 避免重复购买的浪费, 但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在课本上标注, 影响学习效率。我国的教科书装潢差距相对要大一点, 价格也相对低得多。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是免费的, 但大部分地区教科书是不免费的, 学生可以在上面圈点标注。

在法国, 教师拥有对教科书的选择权。法国中小学教科书实行一纲多本制, 同一年级的教科书有多套版本。出版社或通过教科书展览室, 使教科书直接与教师见面, 供教师阅览, 并提供咨询;或通过销售部门定期为学校提供教科书目录和样书;或通过推销员与学校联络, 在校内举办教科书展览, 介绍教科书。这可以使教师更充分地了解教材, 同时又提供了多种选择的机会, 便于教师选择适合于自己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的教材, 教师可根据自身素质发挥自己的特长。

每本教材上的课文数量特别多, 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学生面对一本语文教材, 重点不是教材的内容, 而是老师的引导方法, 真正学到的是通过这种方法, 去全面地认识更为广阔的世界。

这种自由选择也与法国的考评制度相辅相成。小学主要是“持续观察”制度, 中学另外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估。考试并不是决定着一切, 如升级与留级等。小学毕业班的学生, 评估合格者, 无需小学毕业考试或初中入学考试, 可按规定的学片就近入学。初中阶段的评估报告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和下一年的学科分组选择提供权威评估。我国现阶段的考评制度使教科书的编写与教师的选择范围相对窄得多。

法国语文教材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主要是对其作客观概述, 意图只是作为大家以后对法国语文教材了解的一个引子。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我们应首先对其充分了解与把握, 然后才是根据我国的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条件、经济条件、传统文化等等方面的现实情况加以扬弃。

参考文献

[1]朱绍禹、庄文中主编《国家中小学课程教材比较研究丛书.本国语文卷》,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2]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大学语文教材 篇11

大学阶段的语文课在现实中成了除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各专业的公共课。民族地区高师院校的大学语文“教什么”,教材内容的选择编排应解决什么主要问题?要达到什么需要?本文从几个方面试作设想,抛砖引玉,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宜增选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经典诗文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材对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起着“杠杆”作用。 贵州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国内较通用的统编教材,这类教材的所选篇目大多以古文为主,辅之一定数量的现代文;文言文所占分量居多。选文缺乏贵州地方色彩和民族性特色,教师在授课中讲的课文很大程度上都是古代作家作品。教学时难以充分利用地方丰厚的文化资源。因此,宜结合贵州省情和地方民族文化发展的状况,选取具有地方及民族特色的内容编入教材。贵州地方文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近现当代。如晚清时黔北郑珍的文、黔南莫友之的诗词、当代学者诗人梁光华的《剑水行吟集》;散文如蹇先艾的《苗家新人》及《贵阳今昔》;戏剧如荣获“国庆三十周年调演”创作一等奖的《奢香夫人》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话剧《茅酒飘香》和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如水族文学、布依文学中的优秀作品等作都可适当选取经典之篇段入编。既传承了地方历史文化,又突出了民族特色。使教学时学生在学习本土丰厚的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意识。

二、尽可能顾及到文理各专业都有适学的篇章

语文是以理解、思维、表达来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的功底不坚实,就很难成为出色的各项工作者。大学语文课的文学性还能调动人的联想进行创造性思维,可以陶冶情操,开发智力。所以语文是进入各种知识领域、认识和研究各种学科的重要工具。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论文科还是理科,不论什么专业,毕业后都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大学语文所要培养的目标:听说读写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想象创新能力,鉴赏审美能力,是现代各类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文科专业主要学习社会科学,理科专业主要学习自然科学,现在强调文理渗透,因此作为文理各专业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内容要尽可能顾及到文理各科都能有贴近专业,适合学生学习的篇章。可适当增选经典的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化科技论文和各类科技说明文编入以适应理科专业学生学习。如钱学森的《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扬显益的《菊花》、华罗庚的《统筹方法平话引子》等。选编这类文章既结合了理科生自己的专业,又能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可有“一箭双雕”之功,并能起到文理渗透之效。

作为政、管、法、史、艺等专业更需要结合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选编具有知识性、实践性、示范性的各类文章,供各专业学科的学生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选文应充分考虑师范教育的特点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因此,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要有从事教育工作应具备的高尚思想素质和所需的教育专业技能。社会的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更加标范的师德素质和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国家素质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地方高师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选择,更应充分考虑师范教育的特点,从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中选取那些能够表现高尚的理想情操、真善美的人格,正直积极上进的精神,并能与时俱进,贴近时代发展需要,有利于教师教学时能把人文精神与文学审美有机结合,能与学生共同探讨人生价值的经典之作入编。如我国古经典中墨子的《兼爱》、《战国策》中的《冯谖客孟尝君》、《论语》中的《恭宽信敏惠》、《君子有九思》以及孔子有关教学思想的篇章、《大学》中的《以修身为本》以及美国爱因斯坦的《我的世界观》等作品和我国现当代仁人志士中有关提高思想品格修养、立志为民、关爱国家为主题的代表性作品,都可择精要选编。通过对这些范文的学习,让学生能感受其中蕴含的世界文明精华特别是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地熏陶学生的性情,开阔其视野,使未来的教师在大学阶段就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和时代精神,培养他们健康而高尚的思想和人格。

四、增编实用性知识内容,强化学生职业写作技能

语文学科的性质本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在重视大学语文人文性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大学语文的工具性。

贵州省在为迎接2009年基础教育“国检”而进行的自检中发现有相当数量教师不会写教育教学应用文和研究论文,有改行考调到行政机关其他部门的少数高师毕业生,还要补练各种应用文的写作。近些年来,多数招聘大学生工作的单位部门对招骋对象的应用写作能力要求较高,特别是国家招聘公务员考试,公务文书写作是其中一些岗位要求较高的考试科目。社会的需要是各门课程确立目标的原则。工具性和人文性本是语文的两大基本功能,缺一不可。从亟需提高大学生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的实际出发,大学语文教材应充实现代社会所必须具备的各类文体写作、口语交际的基本常识内容,以加强写作知识与训练、口语交际知识与训练,以及常用应用文的阅读与写作技能,兼顾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

因此,作为民族地区的高师院校大学语文教材内容选编,应从当今社会对于人才技能的需求出发,根据中小学教育对教师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和各专业学生语文能力的实际状况,应强化学生将来从师任教所必需的语文实践能力,从培养现代教师的教育目标出发,亟需增编以教师常用实用性文体训练为主的写作知识内容。从培养“通识”人才的社会需求出发,还应增编“实用文体应用写作” 的专题单元,并可选编一般行政公文、法律事务、职业应用、科研文体等的写作要求及例文,以供除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外的各文理学生学习。且编写一定的训练要求,从而使学生学习掌握各种应用文体的写作常识,以利于增强学生职业写作技能,实现学以致用,对学生毕业后从事各种社会实际工作也有很强的实效性,以适应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

五、编排结构应具有科学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现行各类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排结构大致有:以文学史为纲、以文体为纲、以人文素质结构为纲,每种方式都有其优势和不足。本文认为,在编写时继承发扬其优势,以实用、有助于教学为标准。根据地方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应在对传统编写模式的继承基础上,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互补统一,对名家名作博采众长后,体例安排宜立足于大学语文的工具性、知识性为主。大学语文的工具性是由语文学科的基础性特点决定的。目前地方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普遍写作能力薄弱,大学语文责无旁贷。因此,应将工具性作为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目标。教材编排体例宜沿用文学史和文体经纬纵横的传统体例。它便于梳理文学史,能有效地归类凌乱分布在各种教材中的文学知识,将提高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具体教学要求蕴含于单元内容之中,以利于教师教学引路、学生自学拓展、与实用相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写作的主体意识,可取“一石三鸟”之效。

可以分“读写”和“品鉴”两个大板块安排所选内容:“读写” 板块可安排“阅读、口语训练与写作” 内容;“品鉴” 板块可安排“文学作品选读”。“读写”宜按口语训练、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的秩序编排。“品鉴” 板块可以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分类按历史年代和中外古今的顺序将所选作品编排。并且力求在原文后配编“题解和作者简介”、详尽注释、评析比较等内容。此外,还需设置体现文学鉴赏和各类写作知识训练的课后思考训练题。

参考文献:

[1]黄河,陈先刚.试论我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3,(2).

[2]陈洪.李瑞山《新理念·新编排·新面貌—关于<大学语文>第二版[EB/OL].中华语文网.

[3]李精耕,汤洁,万美芬.《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应注重地方特色.[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4).

[4]陈遗勋.关于更新大学语文教学观念的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2).

[5]史云谋,赵立.民族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探讨[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

[6]谢荣娥.大学语文教材的变革与拓新[J].文学教育,2007,(11).

大学语文教材 篇12

首先, 在对语文教材性质和功能的认识方面, 叶圣陶认为, 教材的性质相当于“例子”和“样品”, 他认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 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 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 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叶圣陶的观点告诉我们, 教材中的内容不是学习的唯一材料, 也不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教材中的选文只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中的典型部分, 对教材选文的学习不仅是为了了解其中的内容和知识, 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方法, 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能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以应对今后的进一步学习。

这种看法对语文教学中一切以教材为中心, 针对教材内容进行精细解剖, 细致讲解, 反复练习的做法是否定和纠正, 对于当今的语文教材选文编排工作也具有指导作用。当然, 这种观点也有其片面的地方, 上海师大王荣生老师也对语文教材做过深入研究, 他把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划分为四类, 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他认为, 对于定篇这类选文, 感知、理解、鉴赏其内容, 扩大视野、提升境界是主要目的。对于以例文、样本而呈现的选文, 主要借用它学习如何读、如何写等方面的知识, 这类选文可以说是一种工具或“例子”。王荣生对于选文类型的划分, 让我们看到了叶圣陶“例子说”的局限性。叶圣陶理解的作为例子的教材选文, 与王荣生所讲的“例文”和“样本”性质接近, 通过对于例文的学习, 以便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达到举一反三, 这确实有道理。语文教材不是也不应该只是例文的汇集。对于某些选文的学习, 并不是为了今后的某项学习, 也并不是一种手段, 它本身就是目的, 比如教材中一些文学常识内容。叶圣陶的“例子说”无法阐释“定篇”这类选文入选教材的合理性, 因此, 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其局限性。在教材选文的编选中既要精选那种能够很好地作为例子训练学生某项语文能力的材料, 又不能忽略那些虽然本身难以作为例子但其内容值得学生学习、掌握的材料, 换句话说就是要兼顾“定篇”、“例文”、“样本”等各种类型, 确保选文的丰富多样,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其次, 在语文教材组元方式方面, 叶圣陶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语文教材究竟应该以什么组织单元内容, 以什么为线索编排选文, 这是教材编写必须考虑的根本性问题。叶圣陶之前的国文教材大多以文体、时代或者以某一人文性主题为线索和依据进行选文编排, 叶圣陶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进行国文教学科学化的探索, 他认为语文学习应该偏重于形式上的探究, 而不是内容的探究。所谓形式上的探究就是学习语文的“共同法则”, 这种“共同法则”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讲的各项语文技能。叶圣陶主张在编写教材时应该首先对所要训练的语文能力, 包括听说读写各个方面做一个细致而科学的规划, 然后依据各项能力训练的要求精选选文进行编排组成单元。他带领编写的《国文百八课》 (1935) 、《初中国文教本》 (1937) 等教材都体现出选文服务于所要训练的“法则”这一特点和要求。

这一观点对于现今语文教材的组元方式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不少语文教材依然采用以“道”的内容组元, 这样的组元方式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选文编选缺乏科学的依据, 偏重人文性, 忽视了工具性, 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语文能力的培养。以文体或某一人文性主题组织单元, 在选文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显然是不符合语文课程性质的。语文课程不同于思想教育课程, 培养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理应成为教材编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 为兼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我们可以精选一些人文性的材料为内容编成选文, 以人文性的选文落实能力训练, 这样就可以做到“文”与“道”的统一。叶圣陶所倡导的以“法则”为组元方式的做法, 无疑反映了语文教育的科学规律。我们在当今的语文教材建设中特别是在选文的编排和单元组织上, 应首先考虑所选材料是不是能够反映语文学习的一些基本“法则”, 是不是很好地体现了一些语文技能的运用, 是不是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训练某一项或者几项语文能力, 其次考量其所传达出的人文性内容。应将能够共同服务于某一项或者相关联的某几项语文能力训练的选文组织在一起, 而不能简单地以所传达的人文性主题为依据整合相关选文组织单元。

再次, 在语文教材选文系统的建设上, 有着多年教材编写经验的叶圣陶, 对此有着很深入全面的理解。在选文的选择上, 叶圣陶认为应选择“文质兼美”的高质量的材料, 这一选文标准现在已经得到了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叶圣陶还亲自创作文章作为选文编入教材, 这一点尤其值得当今语文教材编写者学习借鉴, 我们的教材选文大多是直接选择文学作品或进行简单的修改调整, 而这些作品即便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作者在创作时也并不是以作为教材选文为目的, 其内容很难完全符合我们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教材编写者自己进行一定数量的选文创作, 则可以充分考虑所要训练的语文能力项目, 就能够使教材选文符合教学要求。关于选文的体裁, 叶圣陶主张要兼顾各种文体, 这一思想已经为语文教材编写者所广泛认同并落实到选文的编排上。我们以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 选文体裁除涉及诗词、文言文、小说、散文等常见文体, 还包括科普说明文、短新闻及演讲词。另外, 叶圣陶一直强调语文教材和教材选文应该密切联系生活, 这一点现今语文教材选文还存在一些不足, 联系生活最重要的是能够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而我们的教材中能够贴近学生生活的选文却一直严重缺乏。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语文实验教科书将北大女生王海桐的一篇《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选入其中, 这篇选文因其反映了无数中学生的追求与梦想而受到广大师生的广泛欢迎。这是我国教科书中首次选用在校大学生的文章, 我们的选文编选中应该有更多这样大胆而有益的探索, 如可以选入更多“80后”、“90后”青年作家的作品, 这样才能使教材选文真正做到联系学生生活。

叶圣陶还指出教材应将精读与略读结合起来, 以便发挥不同选文在学生语文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教材选文不仅要能够让学生习得各种语文能力, 还要引导学生运用能力进行学习, 这就需要选文之间有所区别。因此, 叶圣陶倡导的精读和略读相结合是有道理的, 语文教材编写中也应注意每一单元应保证编排不同类型的选文, 如可分别编排精度、导读、自读三种课型的选文, 精读的选文, 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认真研读、探究, 习得相关的语文技能和语文素养。导读的选文, 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让学生运用已经习得的语文技能进行学习, 以便学以致用。自读的选文,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自学、自评, 这样三种课型相配合, 建构一个完整的能力训练体系。

最后, 在语文教材的使用上, 叶圣陶并不把教材的学习看做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 他主张教师应由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深化和拓展, 凭借教材丰富语文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 很多教师一味地“教教材”, 而叶圣陶认为针对教材的教学活动不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终点和归宿。他所提出的对于教材使用的思想, 对于教师处理使用语文教材有着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 也启示教材编写人员在编写教材及选文系统的编排上应该考虑留有一定的余地, 教材和教材选文只是主要教学资源之一, 我们不能忽视对其他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应该为语文教师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提供空间。否则, 如果选文系统所占比重过大, 以致对教材的教学耗费时间过大, 那么教师只能完全围绕教材内容安排教学活动。

叶圣陶对语文教材的性质、功能、编写和使用的一系列见解, 形成了他完整而独特的语文教材观, 是我国语文教材建设的一笔巨大财富, 也为我们教材选文系统的编排提供了很多启示, 值得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材编写人员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15.

[2]叶圣陶.叶圣陶集 (第十三卷)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上一篇:档案培训下一篇:工业制品